时间:2022-09-27 05:10: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老鼠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回忆并生动描述动画片中老鼠的不同姿态和表情,体验生动的造型和色彩所带来的美感。
2、在欣赏的基础上,发现动态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目测剪的方法表现生动的老鼠形象。
3、发展幼儿小肌肉的运动和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l、动画片《老鼠娶亲》,幼儿剪纸作品若干。
2、剪刀,笔,油湎颜料,海绵球等。
【活动过程】
l、播放动画片,引导幼儿重点观察老鼠的不同姿态和表情。
师:老鼠在娶亲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是怎么做的?你能用动作表现吗?
2、欣赏幼儿剪纸作品,集体讨论剪老鼠的方法。
(1)师:它们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做这些动作时,身体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变化?
(2)师:猜猜,已是怎么剪来的?先怎么做,后怎么做?
3、幼儿进行创作。
(1)重点:剪老鼠的方法。
(2)难点:老鼠的不同动态。
4、拓印。
5、展示幼儿作品,集体交流、评价。
活动建议:
1、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剪纸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
2、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剪纸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色。
教学难点: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资料、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猜一猜这是哪里?
资料反馈
三、讲授新课
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小组研究:
民间艺人为什么喜欢将抓髻娃娃作为剪纸的表现题材?
抓髻娃娃是男孩还是女孩?
有哪些变化和寓意?
在制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需要注意什么?
1、了解自己正在长大,能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2、能完整的说一句话,鼓励幼儿想说、多说、大胆说、会说,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勇敢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困难,感受想快快长大的情感。
活动准备:婴儿的衣服、鞋、袜、奶瓶;动物的图片;DVD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完整地、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难点:感受自己想快快长大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婴儿的婴儿的衣服、鞋、袜,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大家熟悉的东西,大家想看吗?
从袋子里一一拿出婴儿的衣服、鞋、袜、奶瓶。让幼儿来认认这些物品。
师:你们穿过这些东西吗?用过奶瓶吗?什么时候用过呢?那现在还用吗?为什么不能穿(用)了?
二、讲述故事。
1、有几个朋友他们也想长大,我们先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呢?(鼓励幼儿学学小动物的形象)一起来听听他们想长大的故事吧。
2、讲述故事第一句,“小老鼠、小猴子和小青蛙天天盼着自己长大”,他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听了故事你们就明白了。(按故事顺序出示动物图片)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提问:
(1)小老鼠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马上长大?小猴子和小青蛙呢?(小老鼠拼命吃东西,小猴子穿爸爸的衣服、裤子、鞋子,小青蛙每天练跳高)(2)结果它们长大了吗?
4、小结:长大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得慢慢来、耐心的等待!
三、谈话
1、小老鼠、小猴子和小青蛙都想长大,小朋友们想长大吗?那你的愿望是长大了当什么呢?
(幼儿自主发言)
活动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小动物、背景图、幼儿操作纸、笔
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一年一度的动物狂欢节开始了,森林里的动物都来参加了,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它们各自有几个?
(2)幼儿分别说出每个动物的数量。
自主参与,探索新知(1)进入绿色们的要求:狂欢节的管理员说,这次动物这么多,(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需要分批进入,首先绿色通道的是一种动物里能两个两个结对的可以优先入场。教师先示范小动物两两结对找出单双的方法:依次了解2个兔子、10只猴子、8只猪、4只公鸡、6条蛇(2)还有一些一种动物里剩下一个的要从红色通道进入,他们分别是:7只鸟、1只老虎、三只小老鼠、9只蝴蝶、5只松鼠(3)还有很多小动物想参加,管理员说忙不过来,请小朋友来帮忙。
1.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猜数“2”或“4”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一个磁珠,让学生看看它的大小)猜一猜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抓了几个这样的磁珠?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
(1)老师的手里到底有几个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教师把左手的4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师把右手的2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4)有谁猜对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个磁珠呀?
(左手有4个磁珠,右手有2个磁珠,合起来一共有6个.)
(5)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4=64+2=6
4.教师谈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教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2或4)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5.教师提问: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一共有6个磁珠,老师左手有2个,右手一定有4个.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2+4=64+2=66-2=46-4=2
6.小结:你们猜得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快为你们的胜利鼓鼓掌吧!
(二)猜数“3”
1.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教师用手捂住3个)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3+3=66-3=3
(三)猜数“1”和“5”
1.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教师悄悄地引导请上来的学生捂住1个)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1+5=65+1=66-1=56-5=1
2.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二、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二)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捂,另一个同学猜,并说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说对了,就可以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小珠子,放在盒盖中,表示得一分.比赛结束时,谁得的小珠子多,谁就获得了胜利.
(三)小组活动.
(四)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结果怎样?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五)小结
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信不信?
三、活动三:口算抢答
3+4=7-4=7-3=7-5=1+6=2+5=
6-3=7-1=7-7=&nb
4+2=3+3=1+5=
四、活动四:找朋友
(一)出示图片:连一连
(二)教师提问:看一看,谁看明白了?(把加起来和是7的数连起来.)
说明:学生在连一连的时候,可能是把两个数相连,有可能是把三个数相连,只要加起来和是7就是正确.
五、活动五:小老鼠背土豆
(一)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有一天夜里,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他就到土豆地里偷土豆,你们看他来了.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二)学生自编故事
你们能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三)能根据他们编的数学故事列出数学算式吗?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四)小结:看到你们这么聪明、能干,小老鼠自己却不劳动,偷东西吃,心里非常难过,他表示以后一定改邪归正,自食其力.
教案点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活动,极具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编数学故事,针对数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并说明含义。这样一道题变成了一组题,克服了僵化的只看表面现象的思维弱点,使不同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质上有了一次飞跃,养成了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探究活动
夺金牌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规则
1.由教师或学生将比赛题目写在一块黑板上,并在最上面放上精制的金牌.
2.比赛分两组同时进行,每组10人参赛,一组做上边10题,另一组做下边10题,一
人做一题.
3.两组都从塔底开始做,一直到塔顶.
4.学生做题时能口算的可直接写得数.后面的同学如发现前一位同学计算错误,允许先订正,再算自己该做的题.
5.算得快且正确率高者得金牌.
幽默是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础,是优美而豁达的健康品质。幽默的语言表达,不仅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技巧和方式的展示。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幽默的教学语言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催人入睡;而有的老师,则妙趣横生,充满惊喜,令人回味。主要原因就在于幽默的教学语言的应用。然而,我们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幽默的语言,使之成为打开学生知识宝库的钥匙,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变枯燥、乏味为一种知识和艺术的享受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幽默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抛砖引玉。
一、用幽默提升教师的受欢迎度
拥有幽默感的人,总是能够不失时机的抓住事物有趣的一
面,并分寸得当的用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人不仅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且还能给别人以亲切、和谐的感觉,提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人际关系。在语文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升这位教师的受欢迎
程度。
曾经有一位大学教授,他所授的科目比较冷门,但是他的课,却是堂堂爆满,甚至还有很多学生在走廊里旁听。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传遍了整个校园。
有一次,他带领一队学生去深山考察实习,途中遇到很多不知名的植物,学生们好奇的一一发问,教授也详细地回答。这时,有一位同学忍不住好奇地问:“老师,您真是博学啊,什么植物您都这么了解。”这时,教授回头做了个鬼脸,笑着说道:“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走在你们的前面了,因为我要及时将一些我不认识的植物‘踩死’,先下脚为强,以免露底!”学生们一听都笑得合不拢嘴,实习之旅上欢声笑语不断。
教授懂得将他的严肃摆在一边,将幽默放在中间,这也就是学生喜欢听他的课,喜欢他的原因了。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总是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内容准确,条理分明,规规矩矩的,这些或许在教师的眼中,这是认真对待,是不糊弄学生,不敷衍塞责的表现;但是在学生的眼中,课堂却像是一杯白开水,平淡而无味,对于教师的感觉,也只是“一双冷漠的眼睛,一张板着的面孔”,师生之间总有“鸿沟”难以逾越。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将课堂讲得生机勃勃、引人入胜的同时,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活跃和轻松,提高教学
效率。
二、让幽默提高课堂的感染力量
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交往的氛围,同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也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够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有效的促成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会“念教案”“讲教案”,没有轻重缓急,没有抑扬顿挫,那么,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是教学知识的传送过程,不仅无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生机,而且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效果。尤其是语文课堂,情感因素不可或缺。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讲清楚、讲明白,而且还要用幽默的教学语言,讲得动人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深吸引学生,打动并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讲台上站得稳,学生才能在课桌前学得好。
三、用幽默做成批评的糖衣炮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这种教学手段。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老师批评起学生来,直截了当,甚至让学生下不了台阶,无地自容。这样简单、粗暴的批评不仅很难达到让学生改正错误的作用,有时候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疏远与教师的关系;更严重的,可能会毁掉学生的
一生。
记得有一年,班上有几个属鼠的学生在一次期中考试中语文得了高分,很是得意。于是我就对他们说:“怎么,一次成功,就得意了?那你们知道得意意味着什么吗?下午的班会,我就给你们揭晓,注意喽。”这几个学生觉得要挨批评了,下午等待他们的将会是狂风暴雨……
班会上,我说,林子大了,什么鼠都有。我现在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只小老鼠外出旅游,碰到下兽棋的,于是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它发现,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狼和虎吃掉,但是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它立刻就认为,自己是百兽之王,甚是得意。它看不起猫,瞧不起虎,甚至还拿狼寻开心。有一天,小老鼠大摇大摆地站在了老虎的背上,恰巧老虎在睡觉,抖了抖身子,懒得理它,但使得这只老鼠更加得意了。隔天,它又去招惹大象,悄悄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异样,一个喷嚏,把小老鼠“射”到了一个臭水沟里。
那么,同学们请看“臭”字怎么写。“自”“大”再加上一点。我们的班上属鼠的同学也该注意了,别掉进臭水沟里。要想不掉进臭水沟,首先就要做到不自大,不骄傲。
说到这里,我特意看了那几位同学一眼,他们也羞愧地低下了头,显然他们已经明白我的“批评”了,而且后来我发现,他们很快就改掉了骄傲自大的缺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委婉的、幽默的、间接的语言来批评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宽容且善解人意的,而且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改正。这样的“糖衣炮弹”会收到非常神奇的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把鼠小弟为吃到树上的苹果,极力模仿身边的动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矮小的鼠小弟想尽各种办法也摘不到苹果,但它依然坚持着,最后在海狮的帮助下摘到了苹果。简洁的画面,夸张的神态动作,勾画出妙趣横生、情节曲折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环环相扣,反映了鼠小弟遇事肯动脑筋,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与海狮之间合作分享的情感。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游戏及生活中,幼儿对于遇事要有耐心、能坚持、要合作分享的情感认识还不是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借助本次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遇事肯动脑筋,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与同伴之间合作分享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小老鼠和海狮的合作精神,对绘本阅读感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感受鼠小弟的内心活动。
3、能根据画面大胆猜测故事情节,大胆地表述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PPT、音频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本很有趣的绘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书的封面,上面都有些什么?它讲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样的苹果树?是一只什么样的小老鼠?(完整的语言表达)
小结:这是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树上结了许多红彤彤、圆溜溜、香喷喷的苹果,苹果树下站着一只小小的老鼠,我们把它叫做——鼠小弟。
鼠小弟站在苹果树下,它在想什么呢?苹果树那么高,鼠小弟怎么样才能吃到苹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小朋友们想了许多办法,那我们接着往下看,故事里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出示故事PPT,想一想、说一说、学一学,理解故事内容,感受鼠小弟的内心活动。
1、观察PPT第4——8张。
提问:小鸟用什么办法摘到苹果的?鼠小弟看到小鸟摘到苹果,心里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小猴怎样摘苹果?鼠小弟看到小猴爬树摘苹果,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小结:小鸟会飞,小猴会爬树,鼠小弟飞不起来,也不会爬树,它该怎么办呢?
2、出示PPT9——17张,就在鼠小弟赶紧想办法的时候,又有几个动物朋友来摘苹果了,你们看一看,猜一猜,是谁来摘苹果了?你怎么知道的?(出示鼠小弟学动物的动作,猜一猜鼠小弟学的是哪种动物。大象、长颈鹿、袋鼠、犀牛)
小结:大象用长长的鼻子轻而易举地摘到了苹果,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也很容易就摘到了苹果,袋鼠妈妈轻轻一跳就摘到了苹果,犀牛力气很大,往大树上一撞,就有一个苹果掉下来了,可是小老鼠既没有长长的鼻子和长长的脖子,也没有大力气,他个子那么小,连跳都跳不高。树上的苹果被小鸟、猴子、大象、长劲鹿、袋鼠、犀牛一共拿走了6个,只剩下2个苹果了,看到苹果一个一个地被小动物们拿走了,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还没有吃到苹果,鼠小弟呀鼠小弟,你要是还不抓紧想办法苹果快没有了?鼠小弟现在的心情怎样呀?(着急、伤心、难过、它想哭了......)
3、你们也遇到过让你们着急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迁移生活经验,体验鼠小弟着急的心理。)
4、出示PPT18——22,这时候,又有谁来了呢?(海狮)
提问:海狮想干什么呢?它会和鼠小弟说什么呢?(想一想,和你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5、海狮有什么本领?它们会怎样合作?最后它们用什么办法一起摘到苹果的?
小结:海狮用顶球的本领把鼠小弟轻轻一顶,就顶到苹果树上去了,苹果树上刚好剩下两个苹果,鼠小弟摘到苹果,一个给海狮,一个留给自己,它们终于吃到苹果了!
三、边看边听,完整感受故事。
师:刚才我们已经看了一遍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来完整地欣赏一遍故事。一边听,一遍想一想鼠小弟为了吃到苹果想了哪些办法?
提问:鼠小弟为了吃到苹果想了哪些办法?
小结:鼠小弟为了吃到苹果想了很多办法,它学小鸟飞、学小猴爬树......但是这些办法都没有成功,最后它和海狮合作,终于摘到了苹果。
你们喜欢故事里的鼠小弟吗?为什么?
小结:大家都喜欢鼠小弟,因为鼠小弟很不简单,它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会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困难,最后通过和海狮合作终于摘到了苹果,我们也要像鼠小弟学习,坚持、不放弃、想办法、和朋友合作。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通过合作我们就能做到平时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
四、迁移作品经验,通过谈话,深化主题。
二、多媒体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因为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展示生物学的一些图片和有趣的生物知识,学生无法真实地观察到一些生物现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影片片段,制成动画,收集最前沿的生物信息,然后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时,笔者播放歌曲“熊猫”的片段。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观赏“熊猫”的动画。然后进入内容教学环节,学生结合多媒体,通过播放录像带、展示图片、自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分组介绍“关爱生物”的古老历史、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生存现状,从而引入保护生物的重要意义;又如在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然后分析细胞核,这对于学生理解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大有帮助,加深了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能扩充普通实验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生物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它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受传统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始终无法了解生物体内的微观变化。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就能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这一实验时,很多学校受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展示这个实验,所以学生不能清楚地理解草履虫是如何“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的。现在,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用Flash制作了“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的课件,将草履虫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和营养液四个不同环境,从而使学生能观察到微观实验中的各种细节,进一步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其中,清水、营养液为对照实验组,盐水、糖水为探究实验组。当然,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背景,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活动“学鸭走”的教学目标为:⒈学习鸭走的基本动作,随着音乐节奏做动作;⒉通过游戏活动练习鸭走动作,让幼儿体验学鸭走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赶鸭人的角色伴随着音乐,赶着一群“鸭”散着步走进教室。师:孩子们,跟着妈妈去池塘做游戏了!(音乐起)师幼一起随音乐表演鸭走。幼儿边喊“捉鱼了”边做捉鱼吃的动作。师:大家都累了吧,我们休息一会儿,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鸭妈妈找蛋》的故事。(边讲边演示课件)幼儿坐着听完故事后,和教师一起表演故事。师:小鸭子们,外面池塘更大,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幼儿听着音乐摇摇摆摆地走出教室。
【分析】这节课表面上看既有游戏活动又有故事讲述和表演活动,幼儿比较活泼,教师动作十分到位,不失为一节养眼的课。其实,这节课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听不出课的类型。定位于音乐律动,后面却又偏重于语言学习;定位于综合课,又太散——如果把综合课比作炒茄子,那么可以加些油、盐、酱、醋等佐料,但绝不能把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拼在一起做“大拼盘”。第二,偏离了教学目标。比如,故事讲述时教师讲、幼儿听,和学鸭走动作毫无关联;即使是故事表演也是教师扮演鸭妈妈学着鸭走动作找蛋,而幼儿却未能在表演中练习该动作。第三,未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只顾自己的动作表演,而较少对幼儿进行动作指导,致使幼儿在学鸭走动作上收效甚微,甚至有不少幼儿尚未掌握鸭走的基本动作。
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是因为有些教师只在“为了让评委专家们听得新、看得养眼”上下功夫,而不在幼儿“会”上下功夫。一节好课应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准备教具、采用教学策略等,并能真正让幼儿自主地学到知识,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公开课要讲“性价比”
有些教师上公开课、评优课流行用多媒体。甚至有教师认为缺少了多媒体,所上的课就跟不上形势。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都在盲目地做课件,努力地把自己的课包装得上档次,而不去考虑这节课是否真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请冷静思考一下,难道没有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就一定不是一节好课了吗?
有些教师在教学具的准备上患了“多多益善”的怪病,似乎教学具准备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事实上,有时费时、费力的准备,换来的偏偏是“画蛇添足”。就以教师A上的一节音乐课“小老鼠上灯台”来说,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让孩子更像小老鼠,使课堂更有观赏性,教师A让幼儿统一穿黑色的毛衣、裤子和鞋,在“包装”方面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其实,从整个教学来看毫无必要。幼儿在课堂上学习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一节课的好坏与幼儿妆饰并没有直接关系。
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而盲目做秀,将教学效果弃之不顾,是不可取的。“低投入、高效果、性价比高”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
三、公开课更要“求真”
有些教师往往把公开课的评比结果看作唯一,将“活动观摩”扭曲成了“活动表演”。幼儿不再是活动的主人,而成为“教案剧”舞台上的“配角”。那些被教师看作的“差生”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因为他们没有参与的机会!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在学习和实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过程及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我们不难发现早期阅读、早期阅读能力、早期阅读教育正在被提倡和重视。绘本已经被公认为最适合学龄前儿童阅读的读物。一般的经典绘本都具有培养孩子想象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的突出功能,并且有多层次的内涵,有的甚至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阅读。
作为幼儿园的一线教师,我们进行了许多的尝试,力求挖掘出绘本中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体验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那一部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可以操作的教案,探索针对不同的绘本、不同年龄段幼儿具体的教学策略。但是,从我们选择绘本伊始,直到设计好教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幼儿的阅读需要,把教放在了第一位,从而影响着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对文学作品本身核心价值的挖掘利用。在设计和执教大班绘本阅读教学《避开恶猫的办法》的过程中,通过集体教研,使得自己对绘本教学的绘本选择、目标制定、提问方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选择有趣的作品,找到作品核心价值和幼儿经验之间的契合点,施以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幼儿在快乐的阅读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一、尊重阅读需求,选择“趣”读之作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学会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绘本,作为教师要在充分观察绘本画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绘本内涵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绘本阅读的教学设计。而《避开恶猫的办法》充满着“想象”这一绘本的特质,情节有趣、画面生动、意趣盎然,能极大地满足孩子们爱幻想的心理,符合他们的阅读需要,是一本充满趣味的“趣”读佳作。
《避开恶猫的办法》是从韩国引进,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数学绘本――“分类与顺序”中的一本绘本。这套数学绘本是墨西哥政府制定的小学数学辅助教材,荣获2009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优秀儿童奖。整套数学绘本分为六册,每册书的图、文、作者各不相同。故事贴近生活,画面风格各异。每册书在讲完故事之后,会用一页“数学概念理解”来梳理概念,用数学游戏、数学课题来进行“数学概念扩展”。
在寻找绘本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是被“数学绘本”和“获2009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优秀儿童奖”这两个标题所吸引的。但是这是一套小学数学辅助教材,而且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年龄上和文化背景上是否与我们大班孩子存在差异。“分类与顺序”这一蕴含在绘本中的数学知识,是否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大班的数学领域的目标中,并没有把图表的学习列入其中,而且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在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图表的认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选择这样的一本绘本来设计教案,不符合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但是当我们坐下来仔细地研读绘本的时候,我们发现,《避开恶猫的办法》讲述了一群老鼠想办法躲开一只恶猫的事。在老鼠们选择什么东西挂在老鼠脖子上的过程中,作者描绘了老鼠们讨论的过程、不同的表决方式,在画面上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来知晓老鼠们每次表决的方式和结果,图表的知识就蕴含其中。老鼠们新奇的表决方式是绘本的有趣之处。老鼠们每一次的选择、表决都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智慧。老鼠们通过排队、放大栗子、画圈、插蜡烛、串水果串的方式进行表决,充满悬念和揭开结果时的期待,抽象的图表被隐藏在有趣的画面中。
对于大班的幼儿,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是有一定的逻辑概括能力。同时,由于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有限,因此,角色太多、背景较复杂的绘本都不太适合他们阅读。《避开恶猫的办法》画面比较清晰,背景不多,但是有一些小细节需要幼儿去观察。需要幼儿比较结果数值的大小,有一定的排序能力,在此基础上理解画面的内容,得出老鼠表决的结果,对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还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同时,我们翻阅了现在大班使用的教材,发现,在大班上学期的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中,在一部分数学活动中要求幼儿用符号和数字记录下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如调查我是怎样来幼儿园的,我的生日等,并且在科学活动中有大量需要幼儿用学习表格记录的学习内容,如天气记录、种子生长记录等。其中要求幼儿具备初步的调查统计能力。
集体研讨后,我们认为,虽然这是一套小学数学辅助教材,但是,蕴含在其中的数学内容,以大班幼儿喜欢的色彩,鲜明而不紊乱地展示出来,大班的孩子可以在观察画面后得出老鼠表决的结果,使阅读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首先感知的并不是什么图表,而是老鼠们各色的表决方式,感受到的应该是老鼠们不断地用表决来排除不合理的方法,最后得出一个避开恶猫的最佳方案的过程。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绘本中能给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东西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引导幼儿去观察、去猜想。
二、慎订教学目标,攫取“悦”读之本
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的“深挖”绘本的“数学”价值,到最后的“明晰”绘本的“悦读”价值,经历着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导来设计目标,到以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宗旨来设定目标的过程,一步步走出“重技能轻创造”的绘本阅读误区,将“悦”读还给孩子。
当确定了绘本以后,我们认为既然是数学绘本,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将目标定为:(1)通过阅读,初步掌握表格记录,会看柱形图。(2)通过游戏,进一步理解柱形图的使用方法。(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将教学重点放在掌握表格记录上。但是,通过试教,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活动一开始,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来演读绘本的开头,幼儿的注意力集中,阅读兴趣较高。在接下来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三次记录的插入,幼儿的阅读兴趣每每被打断,读到后面,很多幼儿都没了兴趣。失去了阅读兴趣,绘本阅读活动的质量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幼儿的记录:幼儿要比较成功地理解绘本的主题,其在分类、比较数值大小、排序等方面都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由于幼儿的数学能力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加之刚升入大班,幼儿自主记录的能力还较弱,有一部分幼儿在三次记录的过程中不能掌握。在第一次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幼儿会用标记与数字相结合的方法来记录老鼠们选择的结果,一部分幼儿只是用数字或是一些符号把每种选择的老鼠的数量给记录下来,还有一部分幼儿直接把画面给画了下来,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在第二次用表格记录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幼儿在模仿教师的示范,一部分幼儿虽然还在沿用自己的一些记录方法,但是记录的结果清晰起来,还有一些幼儿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抄袭教师的示范。最后一次的记录,因为有了两次的集体讨论和纠错,大部分幼儿学会了用标记和数字来记录观察到的结果,但还是不能将结果正确地排列到表格中。在幼儿学习表格记录的方法上,笔者没有从幼儿已有的水平出发去搭建一个支架来帮助幼儿学习,而是想当然地用了自己设计好的方法,应该参考现有的教材对表格记录的学习方式做好修改。
在与同事的集体分析和自己查阅文献之后,发现自己对绘本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使教案的设计出现了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目标的设定上。在目标上,笔者过于注重绘本的教育功能性价值,把表格记录的学习排在了第一位,在活动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牺牲了绘本带给幼儿快乐的阅读体验。笔者虽然意识到引导幼儿猜想老鼠们各种选择的理由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但是为了学习记录,在时间上限制了幼儿的发挥。笔者把绘本当成了幼儿获得知识、学习技能的载体,忽视了绘本本身所隐藏的核心价值:小老鼠先是通过集体讨论,想出各种办法,然后将方法分类,接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层层递进,最后将问题解决。在每一次表决前,是引导幼儿进行合理猜想、激发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好的时机,但是笔者恰恰由于局限于教育的功能性目标,而忽略了绘本本身的价值。绘本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次审美的体验,更应该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一扇大门,幼儿是社会的人,虽然他们的思维较少地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他们从绘本中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接近于客观事实,但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激发它、尊重它,而且要归纳和提升它,从而发挥它们的价值。
日本“现代图画书之父”把图画书比作“幸福的种子”。他认为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如果一直从知识或批判角度去阅读,就可能产生不当的理解,或心不甘情不愿,失去应有的乐趣。
研讨后,笔者对目标作了以下调整:(1)通过阅读,分析文中各种选择的合理性,判断老鼠每次选择的方法和结果。(2)通过阅读,初步掌握表格记录,会看柱形图。(3)初步意识到“少数服从多数”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目标的调整,笔者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引导幼儿猜想老鼠们各种选择的合理性和观察画面上。大多数幼儿都能够饶有兴趣地观察画面,看出老鼠们选择的结果,获得很大的满足感,但是到了记录上,由于记录的时间大大缩短,采用了两次请个别幼儿记录,一次集体记录的方式,但是幼儿在数学方面发展的个体差异程度是比较大的,而且学龄前的幼儿,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操作对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是不可缺
少的。
虽然将学习表格记录放在目标的第二条,但是从活动实施的效果看,幼儿的兴趣点依然是猜想和解释老鼠们想出的方法,如果要加入记录的内容,将对绘本的理解、有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图片的结果与记录的学习放在一个活动内进行,学习的量太大了些,使得幼儿阅读的效果和学习记录的效果都打了折扣,活动进行的时间过长。绘本的阅读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一系列的活动,不能因为这是一个数学绘本,就在第一次活动中放进过多的内容,而有损于绘本阅读的初衷和降低数学学习的
效率。
所以,我们又对目标进行了再次调整:(1)通过阅读,分析文中各种选择的合理性,判断老鼠每次选择的方法和结果。(2)初步意识到“少数服从多数”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掉了学习记录的目标,而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合理猜想和观察老鼠各种表决的方法和结果上,在观察中,其实已经渗透了幼儿有关的数学能力的掌握,所以把学习记录的目标放到下一个活动中。
通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走出“重技能轻创造”的误区,尝试从绘本中抽取真正对幼儿有意义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且提炼出“少数服从多数”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最后的环节引导幼儿运用到生活中,发挥绘本教学应有的价值。
三、精心设计提问,紧抓“猜”读之法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会设定很多的问题,以幼儿的回答来推进教学,在回应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往往会肯定、否定、解释、补充幼儿的答案,以求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如果仅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教师的设想去设定问题,往往会使自己教学的节奏过短或冗长,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思考。其中,对“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准确性”的把握就成了“猜”读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
1.提问的开放性
阅读中的第一个提问:“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老鼠们着急得不得了,得想个办法在猫下次来的时候好马上躲起来。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办法?”幼儿想的办法是五花八门,有很多的幼儿一开始想到了可以躲到很多东西的后面和里面,有的孩子还想到了“用鞭炮把猫炸死、设一个陷阱让猫摔下去”等。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但是开放性的提问,要看具体情况,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思考,而幼儿有时的回答会缺少合理性,特别是像本次活动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这样的提问方式缺少引导幼儿思考的指向性。笔者按照绘本的意图,应该是引导幼儿猜想通过什么办法可以在猫还没有靠近老鼠之前,老鼠就知道是猫来了,只有先知道猫来了,才可以躲起来,而当猫已经走到老鼠跟前再去躲或是为了避开猫的突然出现而一直躲在某处都不是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笔者在幼儿回答偏离方向时,引导幼儿往正确的方向去想,但是很多幼儿容易受最初的一个回答的影响,从而出现群体式的偏题。
所以,我们将第一个提问做了调整,改为:“如果是你,想个什么办法在猫还没靠近老鼠前,就能感觉到猫来了,好马上躲起来?”这样一来,既能保证问题的开放性,又能保证问题的指向性。
2.提问的准确性
阅读中最重要的提问部分就是在“分页观看课件,引导幼儿猜想老鼠们各种选择的合理性”这一环节中。在老鼠们第一次选择的画面上是用“锁和羽毛”来代表轻的东西和重的东西;第二次选择的画面上是用“袜子、手电筒、哨子”来代表有气味的、会发光的、会发出声音的东西。笔者一开始试教的时候,容易在提问和反馈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将选择轻的说成选择羽毛,选择会发出声音的说成选择哨子,而且解释起来一不注意,就会将这两种说法混着用,以至于幼儿都被自己带糊涂了。在大家的提醒下,意识到轻、重、有气味、会发光、会发出声音指的是物体的种类,不能用某一种物体来代替这一类物体,这样会给幼儿的思考带来障碍。在“判断什么时间送铃铛”这一环节上,有三个时间段,晚上、清晨、中午。在一开始设计时,笔者的提问比较随意和笼统:你觉得哪个时间比较好,为什么?结果通过试教发现,“晚上”这一时间段,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有些幼儿说晚上好,因为人少,老鼠在送的时候不容易被发现。但是晚上猫是醒着的,是最不能选择的时间,也就是要让幼儿明白这是常识问题,不容许随便猜想。所以最后,把问题具体化为:你觉得晚上送行不行?清早送牛奶的叔叔来的时候送好不好?中午邮差大叔送信时送你觉得怎么样?晚上只有“行与不行”,而后面两个时间点留给幼儿猜想的空间就比较大。
四、体现数学特质,不放“特”读之能
《避开恶猫的办法》是一本专门的数学绘本,绘本本身蕴藏着数学领域的特质。在运用这样的数学绘本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体现出绘本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更应该抓住绘本中的“数学”元素这一特质,开展绘本阅读,尊重幼儿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放“特”读之能。
通过这次的绘本教学活动,我们认为,在进行数学绘本教学前,对绘本的选择一定要从幼儿的年龄出发,从幼儿原有经验出发去选择适合某一年龄段幼儿的数学绘本。所选的数学绘本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必须是正确的,情节与数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为了数学而拼凑的一些情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下的“数学认知”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优秀的数学绘本其内容应该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经验相联系,这是数学绘本阅读的特质之一。数学绘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孩子在体会文学作品美好的同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故事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来自我们的生活。
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顺应幼儿的阅读天性,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觉得阅读是快乐的,所以教师在设定数学绘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时,要把绘本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与幼儿的认知特点与情感特点相结合,要发挥数学绘本的“特”读之能,同时切不可为了“数学认知”的习得而放弃绘本中蕴含的对幼儿整体发展的价值,这是数学绘本阅读特质之二。这也是在利用数学绘本开展集体教学时,作为一线老师所要把握的关键点。在学习减法时,不要忘了猫头鹰爷爷对动物宝宝的舐犊之情(数学绘本《都到我这里来》);在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不要忘了奶奶为孩子们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数学绘本《奶奶的红裙子》);在学习多种方法数数的时候,不要忘了自我悦纳是多么的重要(数学绘本《世界上最帅的猪》)。
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绘本来组织阅读。绘本阅读一般分为幼儿自主阅读、教师导读、阅读讨论、幼儿的表演与创造四个步骤。在多次的试教中我发现,不同班级的幼儿,在数学能力上还是存在群体性的差异,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到本班大多数幼儿的情况,设定适宜的难度。在不改变绘本原文的情况下,教师要在阅读时,把握好阅读重难点,这是数学绘本阅读中的特质之三。
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是一件头疼的事,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喜欢上阅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故事,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引他们入境。把孩子发展的需要放在本位,把阅读的快乐、数学学习的快乐还给孩子。
参考文献:
1.谨慎选择导读文本
阅读喜好是容易传染的,特别是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教师的阅读偏好影响孩子的阅读选择,所以,谨慎地选择导读文本非常关键。选择《时代广场的蟋蟀》原因有四:首先是因为蟋蟀是乡下孩子童年的最爱,但都市儿童却从未听过它的秋鸣,而塞尔登将蟋蟀从乡间带入都市,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引发阅读兴趣;其次,蟋蟀是中外文人书中的常客,诗人流沙河在诗中说“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诗经》中唱过/在《古诗十九首》中唱过/在《木兰辞》中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英国诗人济慈在《蝈蝈儿与蟋蟀》中说“大地的诗歌,永远也没有停顿;寂寞的冬天的晚上,当霜寒露冷,到处一片静悄悄,蟋蟀的歌声却从火炉边传来,越唱越起劲……”需要带领孩子们认识从春秋时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纽约时代广场的这个伟大歌者;再次,文本中对动物形象的描写幽默生动,抒情又自然悠远,值得细读品味;最后,文本中流动的生命之间爱和关怀,源于自然、涤荡心弦的音乐之声让人动容,可沁人心脾。
2.抓住关键词并确定切入点
导读课不能什么都讲,这是与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最大的区别,因此,抓住切入点,确定从何处打开阅读之门是关键。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角色的抽离和重新融入,一只原本应老老实实生活在乡间的蟋蟀阴错阳差地来到不属于它的城市,成为一名流浪歌手。这是故事的新颖之处。其次,柴斯特的鸣奏是故事的主旋律,结合这两点,导入时播放蟋蟀的鸣叫,出示蟋蟀的图片和繁华的时代广场视频,将学生拉入到书中的情境中。
导读段落的选取只需抓住最有趣的情节、影响故事发展的篇章进行阅读赏析,从而推动阅读兴趣的持续性萌发。著名阅读教师周其星在对教案进行指导时,常常问一个问题:这一段有趣吗?因而,围绕这一思考,笔者在选取柴斯特睡梦中错吃钞票的段落时,进行了两次修改,第一次选取的片段是:
柴斯特望了望周围,原来它正在梦游,竟坐到钱箱边上来了。梦里的风暴,其实是进站的列车刮进报摊的一股脏空气。那一阵飞在它四周,久久不散去的灰尘,还把它呛得咳嗽个不停。柴斯特低头看着两只前腿,心里巴望着那片柳树也还在那里。可是它赫然发现,自己嚼碎的不是一片树叶,而是一张两块钱的钞票,而且已经把其中的一半吃掉了。
第二次选取的片段是:
柴斯特望了望周围,原来它正在梦游,竟坐到钱箱边上来了。梦里的风暴,其实是进站的列车刮进报摊的一股脏空气。那一阵飞在它四周,久久不散去的灰尘,还把它呛得咳嗽个不停。柴斯特低头看着两只前腿,心里巴望着那片柳树也还在那里。可是它赫然发现,自己嚼碎的不是一片树叶,而是一张两块钱的钞票,而且已经把其中的一半吃掉了。
它丢开钞票,猛一蹦回到那个蟋蟀笼子旁边。塔克老鼠睡得正香呢!柴斯特疯了似的摇着那只银铃,把它震得像火警铃一样。
塔克从它那张一块钱钞票的毯子下面一跃而起,一边绕着笼子不停地跑着,一边大声叫道:“救命啊!失火了!杀人了!警察快来啊!”
两次的区别在于,后一片段加入了老鼠塔克的夸张反应,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认为“在儿童文学里,只要小老鼠一出现,事情往往就会变得好玩,有了希望的结果。另外有一个故事是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小老鼠一出现,那只外省来的蟋蟀,就不仅有了友谊,还有了了不起的成功。”经过修改,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到塔克从睡梦中惊醒大喊着:“救命啊!失火了!杀人了!警察快来啊!”总是哈哈大笑。柴斯特的真诚善良和塔克的聪明狡猾,亦庄亦谐,成为阅读兴趣的燃点。
除了“有趣”之外,本节导读课的另外三个关键词是“友情、音乐、乡愁”。《出版者周刊》对《时代广场的蟋蟀》的评价是: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足以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因此,选择吃钞票的这一段也是对真友情的一个考量。此外,整个文本讲的是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期间音乐缓和了柴斯特与白利尼妈妈的矛盾,因而选择一家人聆听柴斯特鸣唱《重归苏莲托》后妈妈的感受这一段落,同时,音乐也给予人平静而悠远的心境,故一定要让孩子读读“城市的嘈杂噪音,也都在蟋蟀这美妙的音乐里平静下来了”的段落。
二、阅读方法的适当引导
1.恰当运用想象
《长满树的大树》中说:好故事的力量在于想象;歌德也曾说过,伟大的现象是真的想象――通过想象来把握真。在伟大的故事中,人们发现的是生命的真。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让孩子进行想象,是他们极其乐意做的事情,但这样的想象不能无所依据,否则就如无根之浮萍,落入空谈,使孩子回答问题陷入困惑而不知所云。因此,依托文本选段的想象是恰当运用这一策略的关键。
如在导入中,出示了蟋蟀和时代广场的图片可以让孩子们想象:小小的蟋蟀会在时代广场有什么奇遇呢?于是,孩子们会大胆猜测:被人收养、交上了好朋友、成为林肯中心的首席歌唱家、混迹于杂技团或沦为人们的脚下孤魂。“那么书中是不是这样描述的呢?我们一起走进《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吧!”通过想象猜测引发孩子们对书本内容的极大好奇,个个都想了解柴斯特的流浪历险记。此外,在结尾处,让孩子们想象柴斯特成名后的明星生活,再与他曾经恬静的乡村生活M行比较,引发对关键词“乡愁”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想象和推演是有一定差别的,根据朱自强教授的观点,推演更强调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依托,同时要将阅读文本和推演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但想象猜测则比较自由灵活些,不会过多限制思维,有利于刚接触文本的孩子,且在信息量比较少的导读课上,想象比推演更好。
2.合理质疑与思考
在孩子们阅读了柴斯特吃钞票的片段后,教师提出层层质疑:“如果你是柴斯特,你会怎么办?”孩子们这样回答:“柴斯特可以逃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吗!”“柴斯特可以向塔克借钱,然后打工还钱。”“柴斯特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什么都不知道。”“柴斯特不是会歌唱吗,它应该卖艺挣钱!”这样的提问猜测,引发孩子去思考解决柴斯特困境的方法,培养多元思维,同时,继续延伸,就友情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教师提问:“塔克有存钱的癖好,作为朋友,有钱的塔克会借钱给柴斯特吗?为什么?”课堂上小家伙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是塔克,我会借钱给柴斯特,因为友情比金钱更贵重。”“塔克虽然小气,我认为他在关键时刻还是会帮助朋友的!”在一片要借钱的回答中,教师质疑:“有没有同学认为塔克不会借钱给柴斯特的?”一片沉默后,一位孩子举起了手:“塔克还是不要借钱的好,因为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捡到的钱,很有可能是为将来的急用准备的。”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猜测,但最终的结果当然不要道明,告诉孩子:读书去!
此外,还出示了柴斯特开始怀念家乡的片段,秋叶落下,“柴斯特为什么忧伤呢?”“他最终会回到康涅狄格州的家乡吗?”于是,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回去的,因为思恋亲人。”“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要回家陪伴父母。”“只有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在大部分孩子认为应该回归故里的时候,教师开始质疑:“有持反对意见的吗?”经过第一轮对“是否借钱”这一问题的多维思考,教师再提出同类型问题,思考的学生多了,有孩子说:“他不应该回去,失去柴斯特的塔利欧家又会陷入贫穷。”也有人认为:“他应该留在纽约,因为那里才是他人生的舞台。”还有可爱的孩子说:“如果他就这么自私地回家乡了,怎么对得起时代广场的听众和爱他的粉丝呢?”如此,通过质疑,引发了孩子对“乡愁”这一主题的思考,这样精彩的回答,对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3.通过朗读营造情境
导读课营造情境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配合音乐的故事讲述,带着孩子进入文本环境中,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等感染性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情境,朗读是重要环节。在上本课时,教师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阅读白利尼妈妈聆听柴斯特鸣唱《重归苏莲托》的片段时,笔者播放着黑鸭子的《重归苏莲托》,出示图片,带着孩子们进入到月光如水的拿波湾,并静静地聆听老师的讲述,讲述完后,有个小女孩在谈感受时说:“在月光下,感到了浪漫的气息。”
在阅读描述时代广场人们陶醉于音乐的片段时,女生齐声朗读,并配上舒伯特悠扬的《小夜曲》,朗诵完后,音乐不断,教师利用学生情感的延续,马上进入采访环节:
此时,世界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
时代广场上的清洁工杰克,轻轻地放下了手中的扫帚,因为这歌声让他――
正在赶路的手机销售代表停下了匆匆脚步,听着这悠扬的歌,他感到――
在不远处的长椅上阅读小说的小个子女士,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来,她――
柴斯特的好朋友中国人冯赛也从他的古董店走出来,这歌声让他想起了――
这样的说话练习,将孩子们带入情境,并增强了感受力度。他们也“仿佛只是音乐中草原上长得高高的野草。”在这样的情景营造中,孩子们得到审美的愉悦。
三、欲言又止,留下憧憬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