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06:0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期末用英文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有着10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我非常喜爱英语,也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因此选择这门校本课程是有自身优势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排斥心理。
学生是自愿选择这门课程的,其中有极少一部分英语水平还可以,大多数都是喜欢唱歌但英语基础较差的。他们说高中学习压力大,希望在音乐中能暂时地得以放松。
一、英文歌曲欣赏校本课程的展开
学校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末安排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让学生自主选课。每期校本课程20个学时,也就是说,一学期有两次选修校本课程的机会。我的英语歌曲欣赏第一期的报名人数25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有的老师的校本课程所报人数太少,就不能开设)因此,在寒假期间,我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并考虑我校的学情,制定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计划方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后第一周星期五下午,我的英文歌曲欣赏课正式拉开了帷幕。第一次我选择了稍微掌握一点单词就能欣赏的英语歌曲——Big big world,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再加上Emilia 略显沙哑而不失青春活力的嗓音,使得学生非常投入。
在最后一堂课上,我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就这门课对他们究竟有多大的帮助进行了了解,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100%的学生对英语歌曲选修课的态度(非常)欢迎,95.3%的学生对英文歌曲中的新单词新句型新短语会做摘要总结,85.7%的学生认为英文歌曲中的单词短语句型对平时的英语学习有帮助,87.6%的学生会因英文歌曲的学习而去喜欢英语这门功课。
二、英文歌曲欣赏校本课程的感悟
2.1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音乐。通过调查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虽然英语成绩差,但却非常喜欢听英语歌曲,同时也因为他们受发音及词汇量的限制,想学唱却唱不好,所以跟我提及能否给他们教授英文歌的事。我在选择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考虑能否以英文歌曲欣赏作为突破口,唤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2通过歌词的朗诵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
众所周知,歌词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言简意赅却又充满诗意。而无论是学唱歌曲前对歌词的朗诵还是在歌唱过程中对于歌手的模仿都是训练语音语调的最佳时机。为了唱好一首英文歌,学生会认真模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语言的训练效果更佳。
2.3在轻松的氛围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许多英语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不背单词,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有学生就是不愿背单词,并且最大的问题就是背了就忘。但我发现在学习英文歌曲时,有些平时不爱背单词的同学为了把某一句歌词唱好会主动问我这个单词的发音及意义,并且记得很牢。比如《you belong with me》这首歌节奏明快,很受学生喜爱,其中有两句She’s cheer captain, and I’m on the bleachers. cheer captain(啦啦队队长)、 bleachers (看台)这两个词平时见得少不常用,但出现在歌曲里,学生反而轻松的就掌握了。因此,学生的词汇量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得以增长。
2.4在歌唱中掌握语法知识
语法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有的人是听得明明白白,用时糊里糊涂。有的是干脆一锅粥,美名其曰关键时刻凭语感。但我们共同的体会是只要你学会一首歌,歌词会牢牢记在心中的。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法,可谓是事半功倍。比如学生向我推荐了一首《Firefly 》,有一句You ought to know the freaky games we play,其中ought to这个词好多学生总容易忘掉to,自从学了这首歌,每次遇到ought to,我就让他们唱这一句,反复几次之后,就记住了。
2.5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参加这门校本课程的学生中,有部分是英语基础较差的。他们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由于自卑没有机会展示自己。通过学唱英语歌曲,掌握一定的发音技巧和节奏,能够站到台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大家的掌声,难道这对他们不是最好的鼓励吗?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有着10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我非常喜爱英语,也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因此选择这门校本课程是有自身优势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排斥心理。
学生是自愿选择这门课程的,其中有极少一部分英语水平还可以,大多数都是喜欢唱歌但英语基础较差的。他们说高中学习压力大,希望在音乐中能暂时地得以放松。
一、英文歌曲欣赏校本课程的展开
学校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末安排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让学生自主选课。每期校本课程20个学时,也就是说,一学期有两次选修校本课程的机会。我的英语歌曲欣赏第一期的报名人数25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有的老师的校本课程所报人数太少,就不能开设)因此,在寒假期间,我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并考虑我校的学情,制定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计划方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后第一周星期五下午,我的英文歌曲欣赏课正式拉开了帷幕。第一次我选择了稍微掌握一点单词就能欣赏的英语歌曲——Big big world,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再加上Emilia 略显沙哑而不失青春活力的嗓音,使得学生非常投入。
在最后一堂课上,我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就这门课对他们究竟有多大的帮助进行了了解,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100%的学生对英语歌曲选修课的态度(非常)欢迎,95.3%的学生对英文歌曲中的新单词新句型新短语会做摘要总结,85.7%的学生认为英文歌曲中的单词短语句型对平时的英语学习有帮助,87.6%的学生会因英文歌曲的学习而去喜欢英语这门功课。
二、英文歌曲欣赏校本课程的感悟
2.1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音乐。通过调查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虽然英语成绩差,但却非常喜欢听英语歌曲,同时也因为他们受发音及词汇量的限制,想学唱却唱不好,所以跟我提及能否给他们教授英文歌的事。我在选择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考虑能否以英文歌曲欣赏作为突破口,唤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2通过歌词的朗诵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
众所周知,歌词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言简意赅却又充满诗意。而无论是学唱歌曲前对歌词的朗诵还是在歌唱过程中对于歌手的模仿都是训练语音语调的最佳时机。为了唱好一首英文歌,学生会认真模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语言的训练效果更佳。
2.3在轻松的氛围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许多英语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不背单词,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有学生就是不愿背单词,并且最大的问题就是背了就忘。但我发现在学习英文歌曲时,有些平时不爱背单词的同学为了把某一句歌词唱好会主动问我这个单词的发音及意义,并且记得很牢。比如《you belong with me》这首歌节奏明快,很受学生喜爱,其中有两句She’s cheer captain, and I’m on the bleachers. cheer captain(啦啦队队长)、 bleachers (看台)这两个词平时见得少不常用,但出现在歌曲里,学生反而轻松的就掌握了。因此,学生的词汇量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得以增长。
2.4在歌唱中掌握语法知识
语法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有的人是听得明明白白,用时糊里糊涂。有的是干脆一锅粥,美名其曰关键时刻凭语感。但我们共同的体会是只要你学会一首歌,歌词会牢牢记在心中的。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法,可谓是事半功倍。比如学生向我推荐了一首《Firefly 》,有一句You ought to know the freaky games we play,其中ought to这个词好多学生总容易忘掉to,自从学了这首歌,每次遇到ought to,我就让他们唱这一句,反复几次之后,就记住了。
2.5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参加这门校本课程的学生中,有部分是英语基础较差的。他们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由于自卑没有机会展示自己。通过学唱英语歌曲,掌握一定的发音技巧和节奏,能够站到台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大家的掌声,难道这对他们不是最好的鼓励吗?
参考文献:
双语教学,通常意义指要求在非英语专业(以理工类为主)的大学课程中,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同时用中文和英文讲授某一课程。具体来讲是指在教材使用、课堂讲授、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英语和汉语并用的教学活动。
分析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是学习化学领域相近或者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同时,分析化学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对于学生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分析化学的研究在近二三十年中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但长期以来,分析化学课程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中文教材,教学内容少有变化,且滞后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分析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学的提出和引入,就是一种大胆的实践和探索。
一、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理性思考
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理性思考是要阐明在双语教学中怎样扬长避短,如何操作,才能使分析化学双语教学达到双赢的目的,即专业、语言两不误,质量、效率两兼顾。
1.教学目标与教学难度
教学目标有两方面:专业目标和语言目标。“分析化学”双语教学首先应定位在分析化学教学,其次才是双语教学。专业知识的获取是主要目的,双语教学不能以降低专业要求为代价。专业教学难度要与母语教学相同或相近。在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从“人本主义”的精神出发,立足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实际,要因人而异。
2.教学语言
分析化学双语教学语言为英、汉两种语言。在双语教学的模式中,英文比例的多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要克服盲目跟风的现象。语言的使用比例应在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英语,不好一概而论。刚开始可以多考虑语言难点的克服,但时间不宜过长。这就像教孩子走路,如果大人老是不撒手,孩子走路就学得慢。汉语这根拐杖用得越久英语语言目标的达成就越晚,使用英语时要力求自然,达到“春风化雨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样有利于学生进入英语的语言环境。
3.教材选择
教材的选择实则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双语教学课,选一本合适的教材极其重要。从原则上讲,双语教学应该使用英文原版各类学科的教材,因为英语和汉语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然而对于原版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准,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版本,这本身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引进原版教材又涉及版权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笔者以为,分析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最好采用双语教材。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的一本教材,但是这本教材以仪器分析部分内容为主,化学分析只占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此,中文教材与英文讲义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好办法。一般来说,中文教材侧重于演绎,即从基本概念、原则或公理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结论,而英文原版教材则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比较和归纳。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编著的《分析化学》(第三版)和Skoog D.A等编写的Fundamental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7th),是两类优秀的中、英文教材,尽管两者在编排体系方面不尽相同,但在基本概念的表达和学科研究动态方面相得益彰,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4.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选择教学方法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要有利于化学教学,其次要考虑有利于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授课,师生间的互动是必须的,在双语教学中尤其重要。由于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缺乏学习经验,并受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习难度大,采取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大班上课难以获得好的互动效果,采用分组的形式,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课程评价
双语课程的评价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如对语言目标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看语言能力的提高(应用能力)。双语教学的起点不能太高,专业目标和语言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语言目标。因此如果采用考试这种定量的评价方式,评价时间不宜太早,以一学期后的评价为宜。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平时上课出勤成绩。期末考试中、中英文题各占一半,要求用中答。
二、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平时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中文教材的难度为标准。从期末考试成绩分布图来看,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了母语分析化学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同级普通班期末试题各类题型50%变成英文题作为双语班的期末考试试题。图1为2010级双语班学生分析化学期末考试成绩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绩分布趋势大致符合正态分布。较低分数(60分以下)和较高分数(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都较少,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集中在60分到80分之间。
由于我院的《分析化学》是在第三个学期开设,之前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所以笔者在双语教学的前两个月,充分估计到学生双语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英语,于是采取了如下措施:英文教材注好生词的中文意思后再印发给学生,淡化处理生词,只要求学生认得、听懂。不讲语法,避免翻译式教学。之后,笔者采取了课前复习环节英文讲授,采用主要内容中文讲解、最后用英文总结的授课方式。
在学生的作业、考试中,充分体现了双语教学的特点。平时作业中,中、英文题各占一半;期中、期末考试中,亦是如此。
为了对分析化学双语教学情况及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从双语教学效果调查的满意度指标分析看,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指标可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分别为:39%、46%、12%、3%,说明当前的双语教学实践的总体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相对于总体双语教学效果而言,学生对双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满意度比较高。说明双语教师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能够较好地运用在双语教学课堂中。但是学生对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的满意度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说明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分析化学双语教学面对的问题
从我们对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由于现实条件所限,实施双语教学还面临许多问题。
1.教师的英语能力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专业要精深,还必须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充分理解和运用原版教材。一般专业教师,要具有一定英语水平,但英语表述能力不足;而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2.学生的接受水平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缺乏英语交流的机会,一旦实施全英语式的教学,学生对作为传授知识工具的语言都无法理解,对语言媒介所包含的内容自然也就难以掌握。在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尚未达到接受全英语授课的情况下,如果硬性地让他们听教师用英语讲授复杂的专业知识,只能因流于形式而失去意义。
3.教材的采用
一般来说,国外教材内容涵盖较多、较新、题量较大,与中文教材结构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其选材和习题配置也与中文教材差异很大,其难易程度也脱离了我国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1.教学方法的改变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重视双语思维的培养要求我们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全部用英语听课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难与压力,诸如听不懂教师上课等。教师的口语水平也普遍不高,因此要求教师一门学科从头到尾全部用英语上课也不太现实,也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循序渐进渗透法”进行教学,即根据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一点点地渗透。可先用常用的课堂用语,然后提前教授专业术语,再加大使用英语讲解学科内容的量,最后过渡到全浸式双语教学。对于师生来说,双语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功冒进。
遵循简约原则,用双语授课,要尽量用简单的词汇来讲述,要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尽量少用生词汇,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要符合认知规律,由简单开始,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日益开阔,认知能力日益增强。由浅入深,趣味生动,让学生易学、乐学,随着知识日渐丰富,能用英文表达的越来越多了,此时,师生都会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双语教学师资的强化培训机制,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保障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方面,学校、院系部、教研室都应该重视,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并逐渐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科双语骨干教师队伍。
我们的双语教学实践仅仅是一种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但是对于实施双语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诸多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并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分析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对高校的化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的见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体现的。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还应该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双语版.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1.
[2]Henold K. L,Walmsley F. Chemical Principles,Properties,and Reaction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ddison-Wesley,1984.
[3]王丽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我的老师来自世界各地
初进西浦,最大的感受自然是来自全英文的环境。西浦是一座不设围墙的大学,其一,学校没有围墙和大门,完全以开放;其二,这里的授课老师来自世界各地,除了教英语的老师是美国人,其他的专业课老师很多来自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无论是上课还是课程所需的学习资料,甚至是与老师以及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都离不开英文和英文的电子邮件。此时,我才深知英语在世界上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我虽然身在国内,周围的同学也都以中国同学为主,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不多,课上和课下仍有很多和外教交流的机会。而我在英美读研的同学,他们大多数时间也还是和中国人在一起。如今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以读商科研究生的比例最高,英美国家的商科课堂就像是华人班里插了几个外国学生一般。虽然在国外生活确实有更多接触纯正英语环境的机会,但是文化差异还是会让中国学生和西方人不会走得太近。有时候我反而觉得,哪怕比英语环境的纯粹性,这儿也不比在国外差太多。
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上课是学生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每位教授最基本的职责。无论名气多大的教授,在学生面前都不会表现出傲慢和自大。他们对于传授知识的态度颠覆了我在上大学时对教授的那种高不可攀的印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讲完一个知识点,他们会很习惯地跟着一句“any questions?”。教授们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他们要让学生明白上课的目的是把知识真正地学到手,而不是像开例会一样坐在那听听罢了。很多时候教授会推荐一些读物或者是网站上的文章丰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我们也慢慢学会了如何搜索自己需要的参考资料,把不同的观点作一个整合,最后归纳出一个自己认为更加确切的结果。这样一来,不仅督促了我们在课堂上独立地思考问题,也促进了我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理论知识。
课堂讨论是我们每一门必修课都有的环节。例如在国际商务的课堂上,我们每周都会有一次时长为一小时的话题讨论课,针对每周学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在老师提出问题后,每个人先提出自己对于该问题的看法,随后,大家再针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认同或是反驳,而老师只是作为旁听者,在我们讨论不偏题的情况下不会轻易被老师打断辩论。这样头脑风暴式的课堂教学,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一个问题深度思考的潜能。经过活跃的课堂锻炼加上阅读教材上的文章,我逐渐发现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同的学者可能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和国内传统的大学相比,除了课本是全英文之外,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来到西浦后,我才体会到学习不再只是老师课上单向的知识灌输,然后自己默默地课后做题或者干脆把书本丢在一边。在这里,老师上课只是把要点提出来,然后引导我们去思考,结合实际去理解。尤其对于管理学来说,实践经验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决定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我们专业的教授并不像其他专业的教授一样,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好几个博士学位。但他们却有着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企业管理的从业经历,正因为他们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使得我们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管理在实际中的运用。
例如我们的企业战略分析课,考核方式中有一项是做一份商业报告。令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为了一份报告一行人坐火车去到山东的一个造纸厂参观,了解行业的真实情况,按照我以前的想法,不敢想象学院会为了一门课的一份报告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为期两天的参观和询问,在教授的引导下,我们与当地企业的高层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期间,因为对方的管理者不懂英文,我们一边用中文提出问题,一边还得把对方回答的内容翻译给外籍教授。这样的过程不仅展现了我们专业上的沟通能力,还锻炼了即时的语言转换能力。通过与企业管理者面对面的沟通,我们把实际的企业管理内容和经验作为样本,然后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并总结。学期末,在教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长达54页的全英文商业报告。
考试即公正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00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03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10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沉浸式强化训练法都应该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如何将其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还需要各位教师及学者的研究探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施行沉浸式强化训练有一定难度,有如下原因:第一,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基础比较差,学校将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学生中仍有参差不齐的情况。第二,一些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中学没有接受过听力训练,发音不准确,长期的错误发音根深蒂固,使其在大学听力中反应滞后,甚至不能听懂正确的发音;第三,兴趣不高,有些学生因为大学听力与中学没有适当的衔接,更缺乏正确的训练提高方法,对听力学习失去了兴趣,畏难情绪严重。
将沉浸式训练法应用到非专业大学英语听力中,能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探索总结一种易操作的施行步骤,使这种具有广大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更具实践操作性。
把沉浸式强化训练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听写(dictation)材料,使课堂生动化,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体会英语的意义并感受其魅力。主要步骤:一是听:教师朗读原文一遍,看学生是否听懂。朗读过程中(同时也是讲故事的过程),要用简单的英语句子解释较难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约五六篇故事后(是否太少?)(五至六周训练后),将阅读材料难度加大,升级为说明文、议论文。二是写: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写。开始教师语速可低于四级语速,以后逐渐提高语速,并观察学生反应。三是查:教师给出原文,学生自检,找到自己的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教师也可抽取学生的听写,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讲解。再给学生指出个别问题。四是评:将学生本学期末的四级听力与上学期四级听力成绩比较,分析考试成绩数据,得出结论。
施行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注意事项:1.选取合适的材料。先尝试选择简单有趣的材料,要大部分学生认为难度适中。本研究项目老师一致认为选取有趣的笑话故事比较合适。这样既容易测试学生是否听懂,又能让学生思维活跃,感受到语言的幽默之处。材料由易到难,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对难度的掌握要在尝试—失败—调整中实现。2.教师要控制好语速。先了解四级的听力语速,听写时教师语速要略低于四级,甚至更低,可以和正常语速交替进行。3.用更简单易懂的英文解释原文,这对教师的口语和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沉浸式训练方法的可行基于下述观点。1.沉浸式强化训练法(Dynamic Immersion)由几个重要因素构成,图像(Images),直觉(Intuition),互动(Interactivity),指导(Instruction),连同Immersion,共称为5Is,因为都以“I”打头。2.Images同样的声音信息,如果与文字图像等联系在一起,则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听有故事的听力材料,根据故事的发展线索来形成图式记忆,并根据这个图式记忆,能够比较有效地抓住故事的概要,强化听力理解的效果。3.Intuition我们已经是本国语言猜测词语意思的专家,当我们看到外语,以及和它对应的图片,也能立即猜出它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的直觉在起作用。4.Interactivity互动是促进英语学习的很重要的因素,在课堂听写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听取学生的要求,并能就听写效果与学生讨论研究,这样老师能够尽快对教学作出调整,学生也能获得最大的进步。5.Instruction有效的指导应从简单事物开始,系统有效地进行到较难以至更难的程度。6.学习贵在坚持,英语学习更是如此。教师要能陪学生训练听力,采用很好的听力训练方法,让学生爱上听力,掌握方法,从而在以后没有教师指导时,依然能自主学习。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沉浸式强化训练法。
目前,对于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研究大多在电脑软件这一板块,实际课堂操作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在相关图书馆搜索中,没有搜到沉浸式强化训练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论文或其他资料。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实证分析沉浸式强化训练应怎样简单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堂。
我们以“沉浸式强化训练法”为指导,利用听写为切入点,研究提高听力的有效方法。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随机选取河南科技大学2010级B级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加入适合他们听力水平的听写,材料选取有趣或幽默的英文故事;控制班用传统方法教学,继续选用《21世纪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中合适的听力材料。
在实验数据收集方面:以2011年12月的四级听力成绩为实验前数据;在本学期期中加一次四级模拟听力考试,成绩为实验中数据;2012年6月份的四级听力成绩为实验后数据。并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问卷调查。然后使用社科统计软件包(SPSS,11.0版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听力是语言学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各项语言能力的基础,我们所有的语言学习都要经过大量听力材料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发展说的能力。一直以来,大学听力均以课本为主,尽管一些学者为课本编纂付出了很大心血,大学听力课本还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而沉浸式强化训练法要求自易而难,循序渐进,要有系统地、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创造母语式的环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沉浸式训练法丰富了语言教学的新观念,开创了一条研究语言教学的新途径,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耗时多而效果又不太理想的就是听力的教与学,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沉浸式强化训练法的理念必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方法。本课题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由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听写对学生听力提高的作用,这将走出一条教学观念转变的新路子,为听力教与学指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Johnson,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002.
[2]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3]陈玫.大学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训练策略[J].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学报,2000(1).
[4]何湘平.整体听写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长沙大学学报,2007(6).
[5]蒙诗茜.实用英语学习策略与应试技巧[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钱明才.沉浸式教学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7]商海燕.大学英语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8]王荩.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王静,于新松.非英语系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0]袁平华,米保富,胡洁茹.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7).
[11]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70-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英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语言,强化英语教育成为了各非英语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教育部早在2001年已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并连续多年重点扶持高校双语教学课程,重点支持高校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尽管双语教学是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效果可能受到学生、师资、教材、年龄、智力、非智力等多个主、客观因素的影响[1-4]。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分析考试成绩的形式总结笔者所在学校内科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校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双语班60名,均在大学入学阶段经过英语综合评价后择优进入双语班学习,已具有较好的公共、专业英语基础,熟悉双语教学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 在内科学双语教学期间,对双语班学生发放双语教学效果相关调查问卷,采用即发、即答、即收回的方式,获得有效调查问卷60份。
1.2.2 考试情况 本校双语班及普通班考试试卷题型和具体题目相同,均包括客观题(50分)和主观题(50分)。不同之处在于双语班的主观题采用英文命题,而普通班的主观题采用中文命题。客观题则在双语班和普通班均采用中文命题。在学期结束后,分析双语班6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分析同年级临床医学某普通班146名学生的考试成绩。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表表示各类别的例数及百分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学生的英语水平
双语班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其中76.7%的学生已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
2.2 学生对双语教学授课效果的评价
60名学生对双语数学授课效果的评价,详见表1。
表1 60名学生对双语教学授课效果的评价
2.3 双语班与普通班考试成绩比较
双语班主观题得分和总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双语教学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通常为中、英文)讲授非外语语言类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医学双语教学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和水平。广州医科大学顺应医学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挑选英语基础较好、具有强烈双语学习意愿的本科生进入双语班,并从基础医学阶段就系统地接受双语医学教学。调查证实了双语班学生英语水平较好,这为学生开展内科学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2 双语班与普通班考试成绩比较 分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可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认可态度,则往往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态度,否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本次调查中有78.3%的同学认为双语授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但持否认态度的学生仍高达21.7%。这表明大多数双语班学生认同双语教学模式,仍有相当部分同学可能会因为双语教学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务部门应该考虑允许双语班的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自,即随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允许英语水平较高但对双语授课兴趣不大甚至抵触的学生自由选择回到普通班,同时在普通班筛选英语较好且对双语授课兴趣高的学生进入双语班,从而增加学生在双语班及普通班之间的流动。
对于医学生和授课教师而言,不论是中文授课、双语授课或是全英文授课,教学的目的仍然是使得学生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表示能够基本理解上课内容,但同时表示双语教学增加了学习负担,这表明双语授课教师基本都能够较好的把握双语授课中英文授课的比例以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医学专业知识。大量的医学英语专业词汇和医学英语表达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平时缺乏专业课及专业英语的考核可能是少数学生选择“没有增加负担”及过半学生选择“增加少许负担”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师资水平、学生素质、教材选用、教学模式和双语环境等[5-6]。张峰等[7]对123名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人随访,发现教师因素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力最大,其中尤其以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具影响力。在本研究中,学生认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这表明英语水平不足是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中最为欠缺的一环。大多数学生认为保证双语教学授课效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自己,这可能与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有关。尽管教师的确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巧用肢体语言、合理利用幽默艺术等多种方式发挥教学艺术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这一观点的转变即便在大学仍然任重而道远[8-9]。不过这间接反映出,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及条件下,快速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不仅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有必要采取外语学院培训、加强英语国家交流等多种途径提高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必要不断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临床实践经验、双语授课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闭卷考试存在诸多弊端,未必能够检测出学生学习的全面水平,但的确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记忆,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客观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尽管双语班采用了50%的英文命题(全部为主观题),双语班在主观题得分及总成绩方面仍优于普通班,这说明双语班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内科学英语专业词汇,能够较熟练的阅读、理解医学专业英文病例。同时,尽管双语教学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总体而言,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成绩。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双语教学的压力下,学生学习可能更为主动、积极,从而更好的掌握内科学专业知识。这正符合医学双语教学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复合型人才的总体要求。
总之,本研究调查显示,根据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双语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科学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与中文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模式并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可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运用医学英语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琪,张权.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J].江苏高教,2013,28(5):90-91.
[2]关庆凡.高校历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困境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5(6):113-115.
[3]牛力,刘燕.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153-156.
[4]朱旭,邓静,曾华,等. 流行病学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评价[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135-137.
[5]黄海涛,刘晶,于洋,等.医学生双语教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6):870-871.
[6]武敬杰,许世彬,赵新雅,等.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育,2008,16(5):64-65.
[7]张峰,赵宏革.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J].现代教育科学,2011,19(6):149-151.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求学。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以汉语学习为主的留学格局也有大幅改变,医药、工科、经管等专业的留学生就读人数越来越多[1]。江苏大学作为全国首批27个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高校之一,药学专业留学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因此,提高药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是江苏大学药学院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药物分析学是药学专业的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旨在研究、探索药物质量及其控制规律[2]。目前学院已经完成了三届药学专业留学生的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任务,在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手段等各方面展开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借鉴性的成果。
一课前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英文教学对于大部分国内教师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每一位任课教师在走上讲台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思想上要有足够的重视提高自身的教学积极性,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把留学生全英文教学视为“教学相长”的重要机遇和途径。同时,我校也有各类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留学生教学。
(二)加强语言培训,尤其是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能力我校鼓励留学生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同时,药物分析教研室近三年先后有三名教师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语言及学术交流学习,教师队伍的整体语言及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三)备课充分在教材的选择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分析》教材配套的英文版本,因此我们在该版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配套了Satinder.Ahuja等编著的《Handbookofmodernpharmaceuticalanalysis》、DavidG.Watson等编著的《PharmaceuticalAnalysis-AtextbookforPharmacystudentsandPharmaceuticalChemists》,以及DavidC.Lee等编著的《PharmaceuticalAnalysis》等辅助教材,以改善教学质量。在课件制作方面,力求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此外,教研室按阶段进行多次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在讲课的思路、课堂沟通与交流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精心地设计和准备[3]。
二课堂教学
根据我国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药物分析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块是药物分析的基础知识;第二块是各类典型药物的质量控制;第三块是现代药物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我校药学专业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亚、非、拉等发展中或不发达国家,化学基础普遍薄弱,因此在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需要对不同模块的学时比例进行调整,尤其是加大第一模块药物分析基础知识的学时比例。另外,在同留学生的接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留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活跃,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案例式或研讨式教学往往可以激发课堂学习的氛围。比如在介绍各类典型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时,先详细讲述巴比妥类、芳酸芳胺类、吡啶喹啉等几大类药物的分析方法,随后在分析杂环类药物中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时,笔者以劳拉西泮为例,从迈克尔•杰克逊非正常死亡案件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劳拉西泮等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结构与性质,并根据之前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基于性质来分析该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方法,最后回归案例,扩展到劳拉西泮的体外及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介绍,同时引用一到两篇最新的有关劳拉西泮药物分析的英文文献,介绍该类乃至整体药物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通过这种整体的案例研讨式教学,留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的兴趣。
三课后拓展
留学本科生在我国求学,由于语言以及网络环境等问题,开展课后自主学习往往捉襟见肘。因此,除了兴趣培养,还需积极引导留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等平台进行课后学习[4]。比如:1、推荐留学生浏览国内外专业的药物分析板块的网站和论坛,如小木虫、丁香园等论坛都具有相关专业板块甚至英文交流平台可供留学生交流学习。2、国内慕课、网络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中有较多药物分析相关的双语课程学习资料,可供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3、介绍Elsevier、Springerlink、Johnweily等数据库中药物分析相关的SCI文献资源,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查阅适量的文献进行课后阅读,并且在课堂上分配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阅读心得。4、课后积极主动地通过微信、腾讯等公众平台与学生保持联络,了解学生在药物分析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等,予以及时解答及帮助。
四实践教学
辅助实验、见习等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巩固药物分析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研室尤其重视药物分析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在药物分析实验课方面,教研室针对留学生编写了全新的药物分析实验中英文双语讲义,所有实验项目及要求都和国内学生一视同仁。在学期末,学院积极安排留学生参加药检所、医院、GMP实训中心、以及大型医药企业工厂的见习工作。此外,我院药学留学生在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修完之后,还需必修一门综合实验课程,系统囊括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知识,全面涵盖药物的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从而全方位地将包括药物分析在内的多门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督促留学生自主学习,检验留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除了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之外,我们根据教学进度,在整个学期贯穿了多次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学生汇报等内容,并且将每一次课堂活动都按比例纳入期终评分,平时各项成绩总分占比达到40%。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期末的应试负担,也大大激励了留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后学习自觉性,收效显著。
六结语
开展留学生教育、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从总体上来看,药学专业留学生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上的先进办学经验,另一方面还应充分结合我国药学教育体系的实情,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开拓创新,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建设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留学生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十以来留学工作情况介绍[EB/OL].
[2]杭太俊.药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bout Abroad students Medica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CHEN Yan-xia,Sun Yuan,Sun Fu-bo,et al.Medical Image department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Liaoning 116044,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as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trends and objectives.All-English-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s of medical physics experiment a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medical phys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blems.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eaching research aboard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al physics experiment; Aboard students; All-English-teaching
作者单位:116044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陈艳霞 孙媛 孙福伯);
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那杰)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也越来越多。本校自2004年开始成规模招收留学生,开展医学本科学历教育。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可以实施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医学本科教育的30所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在校留学生900余人。 医学物理学是医学院课程教学里一门实验与理论并重的基础学科,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医学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是医学物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医学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留学生教学对每位教师来讲,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因为多数教师没有完全用英语给学生授课的经验,又有语言障碍、教育背景的差异等。为了提高留学生医学物理学实验授课的质量,只有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高。
2 留学生实验教学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2.1 语言特色 目前,本校招收的留学生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英语为其官方语言,虽然学校为他们开设了汉语课,但很难满足专业课学习的需要。所以留学生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全英语授课。他们英语听力很好,但发音有浓重的地方特色,而本院老师的发音也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所以师生间沟通有一定的语言障碍。
物理教研室的老师平均年龄45岁,相对较为年长,全部没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口语能力与听力相对薄弱,为了更好的搞好留学生教学,学校统一对教师提前进修,找外教培训。与理论授课相比,实验课需要更多的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为了师生间相互适应发音情况,实验授课教师上课前专门找时间与留学生进行几次沟通交流,留学生也渴望能和教师之间能够自如的交流。通过交流,教师与留学生间互相适应和熟悉英语发音的特点,缓解双方在沟通上的障碍,同时有机会多了解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消除他们对异域文化和国情的陌生感,赢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会产生兴趣。
2.2 教学特色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留学生的文化素质、知识背景也与中国学生截然不同。而且由于来中国留学的学生入学门槛教低,也使留学生之间在综合素质上的差异尤其明显[1]。与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是非常欠缺的的。这对他们学习医学物理学会有直接的影响[2]。例如,旋光仪器实验的数学公式很多留学生不理解,利用单球面折射公式不会求解,更不用说微积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了。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对实验的兴趣也表现得比中国学生强烈,而且善于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喜欢不时的发问与讨论,实验报告书写非常认真,重点步骤与他们感兴趣的、花费时间比较多的地方都做了标记,报告封面设计也很精美。
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在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精心备课,并且坚持集体备课。全英文授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认真备课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对每一次实验课,教师都要认真书写英文教案与讲稿,上网搜索英文材料,对讲稿反复修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把复杂难解的公式尽量去掉。认真组织预做实验,对每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与可能遇到、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措施有全面的准备,并且能用英文进行解释。在对留学生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发并使用了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中,实验的仪器名称、结构、演示过程、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是全英文的,画面动态演示,形象生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只要是老师预计到的,都能在多媒体中找到答案,这样方便了教师教学,对迟到的同学老师也不用重复多次,相对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的实际指导时间。对学生报告书写认真、设计精美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与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要吝啬对学生的夸奖,使他们的长处得到肯定与支持,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非常重要。成功的教学是决不吝啬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的。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每次上课的学期末,组织学生对实验教材、实验内容、教学过程、授课方式等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对学生提出的实验重物理原理轻医学应用联系及实验仪器套数少等问题进行了改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经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医学物理学实验的满意率又原来的62%上升到了80%。
2.3 管理特色 留学生上实验课迟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自私、自律性差,缺少团队合作精神,有的学生独自一个人占用一套实验器材,实验结束时器材的整理、实验室卫生的清扫不积极主动,这与中国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出台了规范的实验室制度,把学生的实验成绩与出勤、实验操作、报告书写及值日等结合起来考察,并且把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时通报学生辅导员,保障了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小结
总之,本校的留学生医学物理实验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语言的听说、教学环节的调控、纪律管理的协调等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与提高。
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逐渐加强,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这也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自2007年5月以来,全国近百所大学获批为该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成为第三批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单位,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硕士专业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下面本文将以北京理工大学的MTCSOL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2年,国家汉办在旧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师认证的有关标准和中国汉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简称《新标准》。《新标准》要求汉语教师要“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国基本国情,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具有跨文化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每个次标准做出了详细解释。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其要求汉语教师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跨文化能力方面,要求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并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1]针对以上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大纲及课程设置。除了让学生习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二、跨文化敏感度的探究
Chen和Starosta在1997年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种人们能够积极乐观地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以便激发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使恰当有效的行为的能力。它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得以解释:自尊、自我监督、思想开放、移情、交际参与度和理性判断。在交际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自信,不仅能在交际中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感,更有利于处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压力和挫败感。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测量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陈国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TheinterculturalSensitivityScale)在学术界使用较为广泛。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含有二十四项问题,能够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个要素: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以及交际专注度。[2]度量表的选项分为五个程度,每一程度对应相应的分数。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答题,最后统计分数以判断其跨文化敏感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因此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北京理工大学会在该专业每届硕士生上课的第一天和课程结束的前一天进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目前,学校已接收两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两届学生调查后发现,学期初的调查结果与学期末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学期初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分值最高,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分值较低,而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最低。这说明学生在学期伊始时已经有了较强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在过往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同时在交际中能专注于互动,但在交际中缺乏自信且缺乏交际愉悦感,即只是完成了跨文化交际,并没有享受其中。针对这一特点,北京理工大学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调整,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增加了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时间。学期末的调查显示,交际信心一项的数值上升最多,交际愉悦感其次。这说明,在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一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所提高,这能使学生尽可能靠近国际汉语教师的标准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多元识读教学模型
(一)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拥有能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而有效沟通的能力。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有更深层的含义。国际汉语教师需要有能力成功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需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批评地识读对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避免“非你即我”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即通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来实现。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已呈现多模态化,因此我们交际和认知的方式也是多模态、多元的,仅仅掌握传统的识读能力已不能完成多元国际环境下的交际。新伦敦小组(NewLondonGroup)在1996年发表了《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3],认为随着传播媒介带来的交际方式的不断变化,需要通过交互运用不同的交流模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获得意义。[4]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建构多元识读教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提高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效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是指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设计”,包括意义的主动设计和社会未来的积极设计,具体地说是可利用资源的设计、设计过程及重新设计。[5]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及改造时操练。[6]北京理工大学依据这四个要素构建了以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实际操作中,明确指导是指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讲授;情景操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视频、PPT等资源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转换;批判性框定是指学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文化语境中体会的不同文化含义,深层剖析世界各文化并再输出,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改造时操练是指学生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北京理工大学按照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安排了跨文化交际课程,见表1.所有的教学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1至8周的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授为主,授课内容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9-14周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消化理解,从跨文化角度展示世界不同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在课外,安排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体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过程。15至16周仍然以学生为主,学生自行选取汉语教学知识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并演示。
一、单位简介
山西工商学院是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山西工商职业学院基础上升格建立的山西省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目前正在经历由专科到本科,由培养技术类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应用型的综合人才为目标的转变历程。如何能让新生的本科院校得以发展,并稳步向前地完成自己的目标,是学院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更是学生就业的一种辅助工具。《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此要求可以看出,我们传统的大学英语考核方式主要集中于期末试卷,而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是不能仅靠期末一张试卷就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我院依据《课程要求》,提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整改课程考核体系是必由之路。
2.学院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
学院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课程改革为基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形成性评价改革为保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积极探索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规范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此指导思想决定了我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使大学英语成为学生就业的辅助工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我院大学英语的考核体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由学院的学生层次所决定
山西工商学院的主要招生范围为本科二批次、本科三批次和专科批次,生源结构复杂,部分生源来自城市,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低下且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教学部英语教研室根据《课程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推进我院大学英语教学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目标与模式
我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希望达到如下目标:(1)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要求》提出的基本要求,部分学生达到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2)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自觉高效地学习。(3)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我院基础教学部英语教研室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理念,采纳新时期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结合学院实际,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用的考核方式,推进实施我院的英语考核体系。
四、实施方案
1.教学改革之前的大学英语考核体系
(1)平时成绩:10%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
(2)期中成绩:20% (试卷考核)
(3)期末成绩:70% (试卷考核)
从上面考核体系可以看出,平时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10%。这样的分配方式,淡化了学习主要载体“课堂”的重要性。试卷的成绩几乎可以决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因此,学生平时不注重课堂的有效学习时间,更不重视英语的日常交流及听说练习,不能自主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此外,平时成绩的评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老师在学期末评分时,容易主观臆断,不利于教学及教学评价的顺利进行。
2.教学改革之后的大学英语考核体系
(1)平时成绩:40%(以下任何一项为零分,则期末将不能通过本学期的考核)
a.出勤:5%(旷课三次以上包含三次,取消考试资格;迟到一次扣一分。)
b.课堂表现:30%
课堂表现分=任务基本分(60%)+组内任务补充分(20%)+组长加权分(20%)+组外额外补充分(5分)
任务基本分:每次布置任务后,在小组展示部分,任意抽取小组一个组员进行展示,根据其表现作为全组成员本次的基本分。
组内任务补充分:组员展示完成后,可由组内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根据表现,作为补充者的任务补充分。
组长加权分:组长根据本次小组成员的表现和贡献对其进行加分,但加分总和不能超过此次总分的20%。
组外额外补充分:组外成员可在其他组展示及补充后再次进行补充,根据补充情况,可为补充者的全部组成员赢得格外的1-5分。
c.作业:5%
作业分=课后练习题(70%)+作文(30%)
(2)期末成绩:60%
(3)期中考试作为总评成绩的参考分数
教学改革后的考核体系与之前的最大区别在于加大并细化了平时成绩的分值。课堂教学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单元课文讲授开始的前一周,教师会下发此单元的学案,其中包含若干个学生需要讨论并讲解的问题。学生以组的形式,在一周内提前预习并探讨学案中的全部问题,最后做成PPT。在课文讲授期间,教师随机抽取组号,确定每个问题的展示组。此外,课堂要求学生做全英文展示,刻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确保学生在课内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外积极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评成绩由“期末70%+期中20%+平时10%”改为“期末60%+平时40%”,迫使学生重视课堂表现和日常学习,较好地利用了形成性评价的优势。而且,明确了课堂表现的内容和形式,细化了平时成绩和分配比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积累学生的平时成绩,鼓励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以考促学”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
五、改革成效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对此实践活动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此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为进一步有效、合理地利用评价工具,促进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从调查问卷的反馈看,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形成性评价的运用,认为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是促进他们读书学习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且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估过程的细化,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避免了传统以期末考试为学生学习结点进行分析的弊端;教师能够及时从反馈信息中了解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考核方系改革中各个过程的细化、量化,保证了课程考核的合理公正,避免了教师可能出现的平时给分的随意性,有效地发挥对学生英语的促进作用。
部分学生对改革体系有所异议,认为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会使部分不积极的学生滥竽充数,享受其他积极学生胜利的果实。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的同时,也需要改良终结性评价,单一采用试卷考核太过于传统,没有很好地把教学改革的精华融入终结性考核评价中。建议可以增加一些英语主观题,例如,文章反思、重难点探讨等题型,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六、结语
目前,我校英语教学改革正处于初级阶段,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合理制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充实。希望在教学改革推进的进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评价体系。使学生逐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