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17:06: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设计学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正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了PDCA品质管理循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PDCA循环是ISO9000族质量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既针对品质工作按规划、执行、查核与行动来进行活动,以确保目标达成,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如教育管理。这个循环的起点就是要有合理的计划。
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绝对领导者,面对英语学习兴趣高低不同,性格各异,水平参差的众多学生个体,笔者认为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新学期取得应有的进步。那么什么是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怎样才能设计出适合于学生实际的合理的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呢?
一、 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的概念界定
全开放计划指教师在新学期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新学期想法去写一个英语学习计划。这个学习计划完全出自于学生,教师的指导基本限于计划前简单要求,计划上交后简单“点拨”。这种计划常常或由于学生无从下手而被应付,或在学生雄心勃勃地长篇大论后被束之高阁。当然还有一部分教师不屑指导学生新学期初计划的制定,或忙于开讲新学期课程而泛泛提醒学生制定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
所谓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就是在新学期初,教师指导学生在一个内容基本固定,但又相对开放的框架下,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
二、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的制定
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由于内容基本固定, 就要求教师对计划要精心设计。那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设计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时,应该考虑到计划的 “六性”, 即:相对开放性、目标与措施的连通性、技能培养的全局性、学习方法的引导性、呈现形式的直观性、语言表达的简捷性。
1.计划的相对开放性。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力、表现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只有我们制定计划的要求难度处于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展。学生才更乐于不断争取进步。因此教师设计的计划可通过提供选择,为学生提供可选范围,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来完成计划。
教师设计的计划还可通过留白给学生留有发挥空间。学生需要仔细思考,填出自己的答案,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能确保学生计划的难度在其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内。
2.目标与措施的连通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具有激励、导向和凝聚作用,还要具体且可度量。如“本学期我希望我能取得105分以上英语成绩,我的挑战目标是XX同学。”中“105分”与“XX同学”就是具体可以度量的目标。
明确目标后,还要引导学生制订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使教与学的目标与具体措施形成连接,以便通过落实具体措施来实现目标。
3.技能培养的全局性。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只有平时加强技能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在设计半开放型计划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4.学习方法的引导性。学期计划是学生自己制订,自己履行的学期英语学习规范,学生会依据计划要求安排自己的学习,是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
5.表现形式的直观性。计划一定要落到纸上形成书面形式,这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借鉴,也便于伙伴相互鼓励与督促。书面形式的计划还要便于学生随时查阅。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写在作业本的扉页上,或贴在自己房间的明显位置。这样可以在学生学习,做作业或改作业时不经意间受到提醒,也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了解学生计划与现实学习情况间的差距,对学生进行鼓励或督促。
6.语言表达的简捷性。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落实计划,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因此,表达一定要明了简捷,一看就懂,简捷明了的条款式计划最为合适。这样可保证学生准确理解并制定计划,并在计划制定后,也便于教师、学生及家长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更便捷地予以关注。
教育管理工作,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好合理的半开放型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才是PDCA循环的开始,还需要教师在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环节中扎实推进,才能切实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42-02 收稿日期:2016-10-14
作者简介:张莹莹(1981―),女,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专门用途英语。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倡导学习者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内容、过程、策略的选择,目标的确立以及对这一系列活动的总结和修正; 学习者通过对自身学习活动的不断反思,调整策略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1]通常,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在学校环境下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教师制订总体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完成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有教师指导的半独立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完全的、终身性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特点
经过对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5级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下列特点:
(1)对教师指导依赖性强。90%的学生表示依靠任课教师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依赖教师的监督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缺少学习计划性。约有35%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制订英语学习计划,以提高英语语法、口语水平为主。大部分学生没有英语学习计划,英语学习的目标仅仅是通过考试。
(3)制订的计划很难实施或坚持。制订计划的学生通常难以完成自己的计划,仅有2.3%的学生表示自己坚持完成了学习计划。
(4)课前不预习,课堂参与不够积极。仅有14.6%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包括自主预习和完成教师的预习作业。在课堂教学中,仅有17%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完成课堂学习任务。40%的学生会开小差、玩手机、与同学说话,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无法整堂课都集中精力认真学习。
(5)课外较少学习和使用英语。5%的学生课外从不学习英语,约有27.8%的学生每周学习三个小时左右,大部分学生只在考试前几天学习英语以应付考试。学生最喜欢的英语学习方式是看英语影片,在课外基本不使用英语。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条件对英语自主学习的支持
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并逐步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增加投入,为师生提供较好的信息环境。以我校为例,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训中心,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电子阅览室和建立数据资源库并购买教学软件,在学生宿舍统一提供了网络条件。高职院校一般都聘用一批专业化的信息教师队伍,专门为学生开设信息化课程,为英语以及其他专业的教师提供培训,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以我校为例,英语教师的年龄平均在30岁左右,普遍比较年轻,能够熟练操作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并在利用信息化引导学生学习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如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Flash制作、视频制作及剪辑,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及微课大赛。师生之间建立了微信、QQ交流平台及讨论吧,可以随时就英语学习进行音视频交流。
四、信息化环境中英语自主学习的设计
信息化时代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改革,追问着学习者的质量效果。[2]信息化英语自主学习的设计,应该包括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对学习信息的设计,并对自主学习的活动进行设计。我校的英语听说课,使用《朗文交互英语》教材和朗文交互英语在线学习平台,采用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并按下列步骤进行设计:
(1)以《朗文交互英语》教材为基础,选定合适的自主学习内容。选取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独立的主题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分别为:Introductions,People and Personalities,Food,Activities and Entertainment,Health,Transportation,Invitations,Technology and Computers,Responsibilities and Travel Problems.
(2)制订自主学习的总体教学目标。教师对每个卧的总体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语法、词汇、听力、对话、阅读和写作六个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学生根据每个单元的总体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个人目标,凸显了信息化教学中教学个性化的特征。
(3)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和问题。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不同单元主题采用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教师给出的任务和创设的情境应该符合学生英语实际水平,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顺利完成。
(4)信息资源的查找。这门课程有一半的课时是在计算机实训中心上课,为查找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目标,以及教师给出的任务和问题,通过朗文交互平台的资源栏目、教师提供以及在网站上查找三个途径获取资源。学生在网站上获取资源时,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和评价,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鉴别能力和整合能力,并对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这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5)设计英语交互环境,线上线下交互相结合。教师要有目的地去引导交流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交互范围,即建立起交互的软环境。[3]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上,信息化为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交互式的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以及学生与计算机之间都有了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交互环境。在常规课堂上,学生之间可通过小组协作或两人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学习目标。在交互平台上,学生通过讨论吧,以及微信、QQ群、手机APP软件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讨论情况,随时与学生互动,在线答疑,调整教学过程。
(6)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展示。通过录制视频、PPT展示、演讲和小剧表演等形式进行网络和课堂交流展示。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学习展示能够提高学生相互评价能力,根据同伴的评价作出学习调整。
五、需要关注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改变。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主导者和统治者的角色,应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建构者,对自主学习进行设计,注重“协作学习”、情境及学习环境的设计。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主学习的永动机。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着眼于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情境的真实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成就感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16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的渴求与日俱增,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网络课程也渐渐地成为数字化学习者重要的学习形式。纵观网络课程发展现状,网络课程普遍是以文本加视频的形式呈现,重教学内容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许多研究者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课程设计[12]。如何设计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自主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是研究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数字化游戏的潜在教育价值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有关游戏与教育的融合机制受到许多高校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各种研究项目,游戏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得到了证实并颇有成效[35]。但将游戏化学习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仍然遇到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试图将游戏化学习理念应用到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动机和持续参与的学习情境,在情感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1 游戏化学习、体验学习和体验式网络课程
当前的大型网络游戏,即是在一个虚拟仿真情境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渐进性地完成总的任务目标,在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的激励下,进行持续性的沉浸性任务活动,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游戏具有高度的竞技性、仿真性和互动性。王大平指出,所谓游戏化学习,即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就学习者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6]。游戏化学习就是借助游戏的特性,利用游戏化的学习手段进行学习,在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中传递学习知识,学习者在人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愉悦。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基于“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的反复循环,在特定的情境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强调了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式学习等同于个性化的转变和成长, 其优势在于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7]。相关研究[8]表明,体验学习在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劳拉·乔普林(Laura Joplin)[9]认为,学习即体验,强调学习环境设计对于促进体验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体验学习理论对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的启示是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技术支持下创设有助于学习者参与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进入真实的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通过对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简介,可发现两者均强调学习者的高度参与和动机的激发,区别在于游戏化学习为学习者创设高度参与的情境,而体验学习需要创设促进体验学习的学习情境。游戏化学习情境设计恰好满足体验学习对学习情境的要求。两者结合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以期两者相辅相成,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 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游戏加课程的组合,也不是将游戏应用到课程中解决某个知识点或者作为练习的手段,而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网络课程整体设计中,通过任务、奖励、挑战、竞争、好奇等手段来激励学习者,引导学习者互动和学习[10]。
(1)目标导向过程体验 。
游戏化学习明确的可量化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游戏化学习中目标制订策略和网络大学生追求学习效率的特点,设计明确、片段化和螺旋上升式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导向。在学习过程中,使每位学生都有具体的、可衡量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学生进行短期和长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可以像玩通关游戏一样,进入下一个目标的深化学习中,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对于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在选择合适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拟真任务情境化设计 。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和情境的交互中将发挥作用,更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都强调情境的创设,在游戏化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游戏化学习一般都将学习内容与一定的仿真学习场景相联系,在仿真的虚拟场景中解决问题,完成阶段性任务,在完成操作性任务过程中,进入强制化学习状态,在体验式课程设计中,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不同水平的学习任务,创设仿真学习情境。
(3)动机激发和奖励策略 。
游戏化本身具有兴趣性,并存在着内在奖励与及激励机制,来吸引学习者沉浸于参与的学习行为当中,游戏化学习使学习者更主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会在操作对象和变量上变得积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权,并致力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有研究表明,利用游戏给学生创造“流体验”学习更容易沉浸,从而达到深层参与的效果[13]。大多数游戏里面都会设置一个积分榜,以此来显示不同玩家的效率等级和成就。同样,学生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可以获得相应代表等级的徽章,例如学徒工徽章、熟练工徽章等。当这些里程碑式的任务完成时,学习者在获得类似徽章的这种奖励过程中成就感油然而生,并继续投入到下一个任务的学习过程中。
(4)及时反馈策略。
游戏化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及时反馈。当学习者在完成测验时,系统会对其做出相应的反馈,如给出正确的答案或者提供相应的思路或者线索,激发学习者继续尝试的热情。在反馈机制的激励下,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进入自我调节的学习状态中。教师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显得无足轻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时,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学习速度、处理困难、核对答案、获得反馈信息,必要时还可以观看指导视频,最终获得积分并提高等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像是一个顾问或是教练,只有当学生在某个特殊领域遇到困难并提出请求帮助的时,教师才会出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5)反思和评价策略 。
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系统会通过可视化的数据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如做练习的时间、学习视频的时间、获得的徽章数量以及成就等级。通过这些数据能反映出学生在哪方面是熟练的,以及在哪方面遇到了困难。教师会在幕后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做出相应评价。在游戏化学习中,学习评价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转变了传统的网络教育中重视结果性评价的方式。
3 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体验式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3.1 课程设计框架
本课程是按照游戏化学习的设计结构来进行设计的。学习者进入学习课程界面之后,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定量式的评价方式介绍。课程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按照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安排知识点衔接。五大模块均采用相同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包括微视频知识点导入、学习任务及反思评价。课程仅要求学习者学习前三大模块,后三大模块为选学内容。
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是以丰富的作业为学习载体。根据游戏的设计特点,每一个模块主题都根据知识点的内部结构和逻辑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的进阶方式将知识点以操作式的任务进行学习。此作业是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分解案例情境中的知识点,将知识点设计成作业的形式,学生在人机操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点内化。系统会根据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反馈,并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不符合要求的作业,系统会自动打回重做,并做出惩罚,如扣除相应的积分。
关于学习的评价,主要是采用定量式的评价方式,区别于网络课程注重定性评价的思路。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会记录整个过程,将各项指标参数作为打分的依据。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会以学习积分的形式呈现,并让学生在学习竞争中获得学习动力。学习积分很好地反映了一个学生在班级学习活动投入的总体情况,积分的多少与学习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只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与活动量相关。根据积分数量,系统会根据学生积分和本班最高分的差率自动划分为5个等级。学习者通过查看积分了解其它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相互竞争中促进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机。
3.2 体验式网络课程学习效果
本文主要通过平台上的统计数据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受来分析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成效。共有291个本科生选修了本门课程,其中有198人完成了本门课程,有23人超额完成了所学内容。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可简单发现,本门课程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新媒体联盟(NMC)及Educause学习计划的最新NMCHorizon报告称,对未来5年高等教育战略技术规划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有6个,其中3个就是便携式小工具、游戏化以及学习分析。该报告指出未来2~3年内的趋势是游戏以及游戏化。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程中,游戏化将利用游戏自身的机制和文化来塑造课程本身,创新课程设计模式[14]。游戏化学习与高校网络课程相结合,也必将给高等教学带来巨大的革新。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
[2] 伍顺比,江 玲.网络课程设计缺失和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
[3] QUIRE,K D.Replaying history:Learning world history throughplaying civilization III[D].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2004.
[4] 程君青,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5] 尚俊杰,庄绍勇,李芳乐,等.教育游戏的动机、成效及若干问题之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8(6).
[6] 王大平.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网络教学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 KOLB D A.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4173.
[8] LINDA A MOONEY,BOB EDWARDS.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socialogy: service learning and other community based learning initiatives[J].Teaching Sociology, 29(2):181194.
一、“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设计基础类课程、设计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构成,无论哪一类课程,都已借助多媒体演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而互联网平台均能提供对应甚至优于教材的素材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信技术能将对应的教学视频、微课、素材图片等资源通过“人找资源”(学生进入资源库搜索)或者“资源找人”(教师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在遵循传统的学习活动序列,学习内容也不固定在指定的教材,能做到实时通过互联网终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活动。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
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第一,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因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一定地秩序性,易于教学开展和管理,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考核方式更多的还是以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考核结果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水平;最后,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付出大量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仍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接受程度不高。第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不足。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大部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都更新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教学模式未改变的情况下,只是教学工具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仅仅起到图片或文字的演示,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这与室内设计专业对资源的丰富性要求相差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缺乏相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和专业资源库建设,部分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已经制作并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存于教师自己的电脑中或个人网络空间中,仅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资源找人”方式进行传递,无法借助校园网络和教学平台实现实时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由于硬件、软件和管理维护问题,许多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配备的如一体化机房限制移动存储器和互联网的接入,在实际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之校园网络、无线网络和信息化教学场地建设不完善,许多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实际使用率较低。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
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作为学生和信息知识之间的主要媒介,需要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要求,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相长的引导者”。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利用在线开放课程(MOOC)辅助信息化教学,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对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加强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求非常高,目前互联网中各类室内设计的学习资源、操作视频、相关素材等非常丰富,但分布非常广泛,这就需要将这些海量学习资源有效聚合、转移和流通,并依据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案、教辅素材、微课、设计作品、课外项目、考核题库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信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与维护,保持教学资源库资源的时效性。第三,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互联网和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及无线网建设,创建具有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构建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其次,高职学院应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信息教学平台建设,改造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及实训场地,满足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需求;最后,应提供配套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并鼓励师生在教学环节中更多的借助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不在限制于电脑、投影仪等固定多媒体设备,未来移动互联网终端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将是推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信息化教与学的水平、信息化软硬件条件、信息化教学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是时间探索,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时展需要,也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下面这四个方面能力的习题设计,是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出发点。
一、审题能力
在习题设计时,要巧设疑难,故置路障(易混乱,易疏忽问题),或具迷惑性或“隐蔽性”,以训练和考查学生全面严谨分析问题及逻辑推理能力。题中不宜给明示,也不要故弄玄虚,偏离基础,故意为难学生。
例1 在标准状况下,把10升混合气体(NO2、NH3、N2)通过稀硝酸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2.5克,原来气体体积缩小为3.28升,求原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分别为多少升。
分析:本题中氨气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是明显条件,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则是隐蔽条件,如果审题中不认真、严密,常会忽略,并且NO2溶于水同时放出NO气体,两者的量之比为3∶1,这都是影响溶液质量及气体体积的因素,也是本题解题的重要思路。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含NO2为x升、NH3为y升,则N2为10-x-y升
3NO2 +H2 O-2HNO3+NO
3 1
x x
由题意得:
10-x+-y=3.28
46×-30×+17×=125
解上述方程组得:
x=6.72(升) y=2.24(升)
则N2体积为10-6.72-2.24=1.04升
答:原混合气体中N2为1.04升,NO2为6.72升,NH3为2.24升。
例2 有一瓶无色透明溶液A,进行焰色反应呈黄色,向溶液A通入CO2后,变成浑浊B,把B加热到80℃又恢复透明,再加入溴水,有白色沉淀C生成,推断A、B、C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粗看该题似无机题,实为有机推断题,这点具有迷惑性,是巧设路障误导学生的思维。但对于审题能力强的学生,会抓住题中“把B加热到80℃又恢复了透明……”的解题关键,联想苯酚的水溶性特点,推出A、B、C物质。
解:A是苯酚钠,B是苯酚,C是三溴苯酚。(方程式略)
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综合题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较高层次的一类题型,它的特点是知识容量大,知识的结合点多,思维的灵活性强,有一定的深广度和难度。
例3 不用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开的一组溶液是( )。
(1)Mg(HCO3)2和NaCO3。
(2)AlCl3和NaOH。
(3)BaCl2和MgSO4。
分析:该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物质的性质,反应的特点、实验及判断分析。由于不用其他试剂,只能将两种试剂混合,由混合的顺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则可判断,(1)、(3)两组无论怎样混合都出现沉淀,现象是相同的,只(2)组若将AlCl3和NaOH溶液中和,开始出现沉淀,振荡后沉淀,振荡后不会消失;反之,把NaOH和AlCl3中和,开始出现沉淀,振荡后不会消失。
答:(2)。
例4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元素A4.6克跟水充分反应可生成0.2克H2,元素B位于第Ⅶ族其气态氢化物中,B质量占97.26%。如果A有12个中子,B有18个中子,分别确定A、B两元素的原子量、元素符号,并确定A、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及比较其氢化物的溶点。
分析:该题所联系的知识广,包括元素用期表,元素的性质、晶体结构、酸碱性及化学计算等,有利于对学生推断能力的考查。
解: n(H2)==0.1(mol)
设A为xmol
2A+2H2O=2AOH+H2
解:x=0.2(mol)由A的质量得
M(A)==23(g/mol)则A的分子量为23
推知A的质子数为23-12=11个A是钠
从B的氢化物HB求B的分子量×100%=97.26%解得B原子量为35
由B的中子数推知 B是氯
根据元素周期律推知NaOH是强碱,HClO4为强酸。它们的氢化物是NaH和HCl前者是离子晶体,后者为分子晶体,故熔点:NaH>HCl。
三、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属于高层次能力,解这类题要有牢固的“双基”基础和运用知识逻辑能力。这类题多体现于物质制备和实验设计等方面。
例5 只用CaCO3、H2O、焦炭作原料,设计一个方案制取有水果香味的乙酸乙酯,用有关化学反应式解答。
分析:该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题途径,而中间过程要的H2和O2一般反应制取显然不成,只有采用电解法;并且该题使用的原料是无机物,合成的是有机物,就必须打破原来的传统,进行创新,才有飞跃。
解:
CaO+3C===CaC2+CO
2H2O===2H2+O2
CaC2+H2O=Ca(OH)2+CH=CH
CH=CH+H2 CH3=CH2
CH2 =CH2 +H2OCH3=CH2OH
2CH3CH2OH+O2 2CH3CH+2H2O
CH3CH2OH+CH3COOHH3O+CH3COOH2CH3
四、适应各类题型能力
常见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一般可概括为基本题和综合题两大类,又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和速度,在总复习的习题设计时,教师要尽可能做到科学地选编多类型、多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们熟悉掌握。
下面是具有特点的一些题型:
1. 配伍题
例 以下每小题均有一对物质的名称:下列哪一项可以说明每一对物质之间的关系。
A. 同素异形体; B. 同位素; C.周期表内同一主族元素;D.周期半中同周期的元素;E.相同电子层结构。
(1)白磷和红磷………………(A、E)
(2)锂和钾……………………(C)
(3)碳和硅……………………(C)
(4)氯和钠……………………(D)
(5) Na+和Al3+………………(D、E)
(6) 35Cl和37Cl………………(B)
2. 曲线图题
例 (2001年广东高考)反应:L(固)+aG(气)===== b R(气)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如图1。在图1中: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混合气体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 )。
A.上述反应是
放热反应。B.上述
反应是吸热反应。
C.a>b。D.a<b。
3. 方块题
如图2,在下
列反应图中
(1)如果A为淡黄色固体,则A为 S 、B为 SO2 、C为 H2S 、;D为 SO3 。
(2)如果常温下A为气体则A为 N2 、 B为 NO 、C为 MH3 、D为 NO2 。
4. 图表题
例 有A、B两种有机物,分别跟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反应和变化如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28-02
教育部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件提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融合,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充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取得重要进展。为实践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高职现代设计史课程第二单元“新艺术运动”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 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旨在阐述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出现的设计流派、风格、设计师、经典设计作品。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详尽系统地掌握设计发展的形式、风格变迁,以及设计理论对设计风格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丰富、理论性强,与现代设计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新艺术运动”这一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三个模块:新艺术运动得名原因、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的开展情况、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点。其中在具体国家开展情况的介绍中,涉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介绍;艺术风格又分为直线派和曲线派两种类型。2个学时的时间里,要学习了解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不高,从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艺术设计发展历程、风格流派缺少系统的认知;另一方面,作为90后,他们的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性强,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尝试,对认为“无用”的知识,表现出较大的惰性。此外,他们排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活泼、有趣课堂,“学中做、做中学”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内容选择 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鉴于此,在现代设计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内容构架,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三贴近”原则,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专业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的桥梁,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服务。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学会从时代背景入手鉴赏、分析设计作
品,并能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相关元素进行专业设计。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
力、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式设计 鉴于90后学生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课前通过课程平台资源,引导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PPT等多媒体载体,解决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使课堂富于动感和吸引力;课后,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及大学城空间留言、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设计实践对接,实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采用综合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翻转课程方式,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实践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兼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的考评,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就感,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的教”为辅线的教学思想。
3 教学过程设计――以“新艺术运动”为例
课前准备 在上个单元课结束时,教师布置“新艺术运动”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预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登录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平台、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课程空间、Internet网络等,搜集、查找西欧各国新艺术运动开展情况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汇报PPT,以备上课使用。
课中实施 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汇报阶段、分组讨论阶段、案例分析阶段、创意拓展阶段、课堂小结阶段。
首先,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代表,采用PPT演讲模式汇报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教师听取汇报后进行逐一点评,及时发现、校正、解析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要解决本单元的难点问题――新艺术运动的艺术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汇报交流,锻炼探索精神、分析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采用与前一单元“工艺美术运动”作对比的方式做好启发、引导,以加深学生对新艺术运动本质特征的认识。
通过前两环节的学习,解决了本单元教学中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第三阶段转向应用性知识学习。教师通过幻灯片、音影、视频等方式展示吉玛德巴黎地铁站入口的设计、霍塔塔赛尔旅馆内部装饰设计等经典作品,剖析讲解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原理,为第四阶段创意拓展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创意拓展阶段,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方向,布置创意设计任务。此阶段,限于时间,主要完成创意草图,强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创意拓展环节结束时,通过创意展示,小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下课前10分钟,教师再次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强调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教师空间课程平台复习巩固本单元知识点,同时下达下一单元课下预习任务。
课后拓展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一是要求学生登录大学城空间,完成本单元的在线自测任务;二是要求学生将课堂上的创意草图加以完善,将它创作为正式的彩色创意作品,并拍照上传至个人的学习空间,作为平时作业记录,方便自己查阅、同学相互借鉴以及教师批阅。此外,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以及空间课程留言板,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
4 教学效果反思
本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将信息化教学贯穿始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信息资源,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充了教学内容,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图、音、影多媒体的综合展现,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创意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思考,体现了职业教育“学做一体,教学合一”的基本理念,达到课程预期教学目标。今后还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进一步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倩,叶燕,秦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7):43-44.
一 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分析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华北科技学院(2002 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唯一直属高校) 随机抽取符合小于总体人数的学生参与测试。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统计量详表略),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大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能力要素上,整体目标意识明确,但目标实际运用层面能力有所欠缺。二是自主选择系统化内容能力较强,所选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整体偏差。大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能力这一层面中,存在系统化选择内容的认知,但对隐性知识的选择能力上存在不足,并且大学生在知识内容的迁移能力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知识选择的运用能力整体偏差,不利于其进行深度学习。三是自主学习计划明确,自我时间管理能力、手段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大学生在自主调控学习过程这一能力层面,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计划,但在落实自主学习计划的实践中,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尚存在不足。在手段调控能力上,现阶段大学生可进行灵活控制,但在其自主学习手段管理能力上,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其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四是自我形成性评价能力较高,诊断性评价能力和过程性评价能力欠缺。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素的反思和评价层面来说,在自主学习结束之后,大学生对自己的某段学习具有清楚的认知,具有较高的形成性评价能力。但是在一段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和学习之中,大多数学生缺乏诊断性评价、反思和过程性评价、反思的能力,对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缺乏清晰的认知,对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的能力较差,不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及深度学习的发生。总之,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指导现状
1 教师指导现状分析
(1)教师目标意识明确,实际落实有所偏差
教师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明确,并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之一,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会协助其指定自主学习目标。但在实际落实中,这一目标的确立过程不是在课上进行,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像传统教学一样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处于传统的主导者地位,教学设计缺乏自主学习的相应引导。课下会针对某些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督促和监督。
(2)教师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在教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具体监控自主学习过程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中的情绪倦怠以及态度调控,教师都没有向学生传授具体方法。由于学生自身对教师和学习的逃避,教师不能准确合理地为学生制定因人而异的自主学习计划,因此,在教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不足。
(3)教师缺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反思的指导在反思评价方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指导。教师所做的是通过学生阶段性的练习,来进行知识掌握层面的反馈,并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对自主学习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改进,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利于其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2 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基本明确的目标意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意识。学习主动性高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向教师请求具体援助,帮助其指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自主学习目标。但不排除个别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对教师采取逃避态度,自主学习态度消极,教师就不会主动针对其具体情况帮助其指定具体目标。
(2)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上主要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单方面传递知识,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能将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指导。在态度和情绪调控上,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意志力来调节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的教学情境单一,不能让学生进行很好的知识和情境迁移,不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3)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自我评价和反思
大多数学生由于惰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当初既定的自主学习目标,对知识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结构体系,对自主学习没有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反思,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效果不尽如人意。
3 深度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欠缺的具体表现
(1)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以及掌握仅停留在现有层面,当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状态呈现,学生就以什么样的形态来掌握,个体缺乏同已有知识经验的相连接的能力,不能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并产生建构,学生缺乏一种创新能力和生成能力。同时,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处于一个相对零散的局面,不能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结构化和体系化,不利于知识之间的迁移,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不利于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2)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情境性迁移
科学学习倡导学习者要充分利用真实情境和非真实情境,在非真实情境中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大学阶段对一般个体而言意味着中学时代的终结,离开中学这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后,其所面临的全部是非真实情境的自主学习,所以情境迁移应作为大学阶段重要的培养目标。由现有的数据分析来看,学生存在情境迀移和情境学习的意识,但在实际学习中,其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尽如人意。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情境迁移的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情境单一,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迁移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3)学习者不能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
情绪状态和意志力贯穿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始终。意志力是个体有效完成目标,顺利结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当前大学生面对的诱惑很多,当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并对自身情绪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控,以至于中途放弃自主学习,从而不能顺利达到目标要求。大学生对学习手段的调控能力也存在欠缺,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及图书馆资源为其自主学习提供手段支撑。教师在课堂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自主学习的过程调控缺乏有力指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合理的引导和监控,也不利于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4)大学生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能力不足
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框架,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准确判断自己哪里存在欠缺和不足,哪里已经掌握,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设置一个更加符合自身情况的自主学习目标。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不能合理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重点改善和提高。
三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设计策略
1 教师要确立旨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内在要求,为大学生的全面和谐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能力,包括自我定位、自我规划以及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改进等能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三是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建构的能力、迁移的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知识和策略的生成能力)等。
2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
在兴奋和热情的状态下学习能够产生满意的学习效果。
所以,教师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良好效果。
(1)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相互激励的关系。
(2)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教师可提前将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制作成视频和音频材料,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而将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讨论和互动。学生提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引导和解答,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方传授的局面。如此,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制作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但这种教学设计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敏感地意识到多数学生存在的困惑,并及时形成解决方案。
(3)教师要创设合理并贴近主题的非真实教学情境
学生现在在课堂内的学习属于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往往缺乏一种非真实情境下的探索和实践,比如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直观情境以及有利于新旧经验之间联系的情境,比如概念情境、问题情境等。一种情境会促进多种形式的学习,一种形式的学习也可能创造多种不同的情境,根据自主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的不同,自主学习的情境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教师要灵活创设多种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 教师要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活动
(1)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设置自主学习的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是教师教授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优劣,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自主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对学习者进行引导,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确定恰当的自主学习目标对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制定目标的过程,学习者能够恰当认识自我,提高自身自主意识。计划和目标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更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指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目标能够给学习者生成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其学习活动的维持,并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2)教师要合理恰当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训练中,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自主学习情境,对方法不进行直接传授,而是提供给学习者一定工具和探究的线索,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承担学习的主要角色。第一,学习者应当将己有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内容互相联系,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多方搜集信息和资料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验证。第二,学习者不断监控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及对目标的跟进程度,教师要及时采取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思维上的阻碍,甚至探索会逐渐偏离目标,教师在这时应主动提供指导,合理搭建支持性策略的脚手架,为学习者的探索提出思考的方式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可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前进。例如,教师可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学习环境中的计算机进行学习,基于计算机的交互性学习可为学生在不同状态中的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当学习者不知该如何做的时候或是对某些任务感到混淆时,计算机的帮助系统会提出一些建议供学习者参考,并在大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提示。教师的指导性策略还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指导学生完成其“自主学习辅导提纲”,自主学习辅导提纲是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发点,能够支撑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关键时刻提供激励作用的一种指导性策略。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分解并融入到具体的练习中,让学习者根据要求把预设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其次,教师指导要为学习者提供思维策略,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思维策略不只是口头上的直接传授,教师应当在实践情境中举例说明并运用。例如认知策略、知识的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心境调节策略等。
(3)教师要培养学习者的反思和评价意识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反思,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发现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同时,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反思可提高自主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为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评价阶段主要定义为三个阶段,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之前,对头脑内的知识以及所掌握的技能进行的学习前评价。通过这种预测可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自身是否符合自主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明确的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的一类评价。它是自主学习活动展开一段时间后,依据预先设定的目标对自主学习进行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规划或者调整以下阶段的自主学习进程,是“中途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检验出学习者自身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目标所定义的知识技能,对还没有理解的内容要向其他学习者、教师或计算机设备求助,对已经完全理解的内容要进行更加深化的拓展学习,已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生个体经过一段时期的自主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既定目标的总括性“事后评价”。通过终结性评价,学生个体发现其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不足,教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改善其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要贯穿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主要涉及,第一,评价自我认知,检查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精确;第二,评价自主程度(自主意识和能力、调节能力)、规划水平、学习能力(策略的运用)、学习心理(努力程度、动机水平、情感)、意志水平。
总之,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打破传统对学习者的知识灌输、约束和支配式的教学,协助学生个体制定其自主学习的目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合理的“脚手架”式指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要创建多种包括真实和非真实的自主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情境迁移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提高其终身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水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成果与不足,并进行及时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4―06
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中主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明确自身应当具备的素养、提高其教学与研究能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1]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 前端分析
1 课程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性非常强的部分,如信息素养的解析、作为内容体系指导思想的“双本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原则、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技术(艺术)等部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培养方案,本课程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逐步从盲从走向理性,学习能力较强。尤其是经过“学习的科学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
课程学习后接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课程构建理想的教学实施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迁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快速遗忘。
1 教学单元目标分析
(1) 课程理念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应当发生的变化,明确成为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以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利于其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2)课程总目标
路易(Lewy. A)[2]认为课程目标指称的是教学规划方案的预期和规定的结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学校中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正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师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并将之具体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为学生成为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
(3)课程教学单元目标
课程教材采用李艺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4],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图1所示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教学单元一:信息技术课程概述。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价值;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信息素养在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角度的教学解读。
教学单元二:信息技术新课标及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变迁,理解信息技术新课标对教学实施及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发展现状及不同学段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该教学单元与“教学单元一”共同构成了课程学习的基础,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必要的知识基础。对这两个单元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单元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一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程序、步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出规范的教案;掌握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一般过程,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单元四:信息技术课程各内容模块的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内容的特点,理解各模块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教学单元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艺术。
教学单元六: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说课的功能、类型及价值;理解说课与上课的区别;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好的说课应具备的特征及评析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单元七: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评价思想的发展及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及一般过程;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掌握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和报告的方法。
教学单元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课程整合的内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理解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2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这些任务和问题(如表1)成为以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层层逼近目标。
3 学习资源设计
根据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撑课程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课程总体来看学习资源主要有:
(1) 相关网站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等。相关网站,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省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index.php3)、信息技术课程网(省略/)、大路论坛(省略/bbs/index.asp)、2008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全员培训(portal.sdteacher.省略/Course/xinxijishu/Default.aspx)等,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学习资源要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提供方式,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可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所需资源。如果是前者,教师应提前搜索、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的学习价值,确保提供给学生可靠、有用的信息资源;如果是后者,教师需提前设计好信息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要求等,并在学生查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策略指导,避免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甚至在海量信息中迷航。
(2) 师生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开辟了课程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案例等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则在自己博客中提交作业及对课程的认识等。教师和学生的博客共同组成课程博客圈,师生通过访问彼此的博客,实现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同时,在浏览日志、评论和留言等活动中也增进了相互理解,使博客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3) 教材和印刷材料
除了课程教材外,为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印刷材料,包括:典型教案、小组协作学习或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某些章节等。
具体教学单元的学习资源则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学单元一的学习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印刷材料为主。而教学单元三的学习则利用教师事先搜集的经典案例(包括教学视频及文字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案例中教师如何贯彻教学原则?各种教学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教师教学处理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推荐的网站上查找相关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并以课程博客圈为平台实现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水平。
4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协作、探究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必然经历由“模仿”到“灵活运用”、“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典型案例(文字案例及视频案例)是十分必要的。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展示教学案例之前,先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信息,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展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之后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和共享。每次的交流与共享环节总能听到一些独特的教学设计,比如在“病毒防治”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有学生巧妙运用了比喻,将病毒侵袭计算机比喻成蚊子叮人,并引申出对付病毒(蚊子)的措施:安装防火墙(“挂蚊帐”)、安装杀毒软件(“点蚊香”)、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访问可疑网站(“保持环境卫生”)。
(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中教师要呈现学习任务,明确协作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展示评价量规等,然后指出可用的学习资源或指导资源的搜索策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则对学生的协作学习策略及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交流与共享阶段每个小组展示其协作成果,其他小组及教师则进行评价,包括根据量规进行打分,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
(3) 情境-探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伊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然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这一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及探究过程的引导。
5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等。主要包括:
(1) 以往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主要是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小组协作成果等,作为范例,这些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唤醒学生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和信心。
(2) 教学设计模板
包括“四列式”教学过程设计模板、WebQuest设计模板、“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流程、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等,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引导。
(3)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范例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如图2所示,包括协作任务及相关分析、分工及职责、资源的收集加工、协作成果等内容。
6 评价量规设计
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较多地采用了操作性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量规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小组协作学习评价量规;(2)口头表达评价量规;(3)教学设计评价量规;(4)导入技能评价量规;(5)教学技能评价量规;(6)说课评价量规。
7 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本课程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以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建构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学习时空,使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以第六单元“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为例。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如表2所示。
单元教学过程及学习资源如图3所示,首先指出说课是当前选聘教师及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比的常用形式,阐述其重要性。然后播放一段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5],在播放前提出思考题:(1)什么是说课(通过视频总结说课特征)?(2)视频中的说课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的?(3)视频中教师为了完成说课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对说课的定义、说课的本质特征及怎样准备说课进行讨论。教师结合视频讲解说课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评析说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学生按教师指定的课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准备说课稿,组织学生进行说课和评课。
整个教学单元的所有活动在6个学时(每学时50分钟)内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控制教学单元的步骤,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单元教学任务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8 评价、修改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1)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3)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4)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原则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评价、反思和调整贯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始终。
三 实践效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收获更大;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施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中,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实习辅导教师及实习学校的认可。总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2] Lewy A.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1:306.
0 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场深刻的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它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目的、地点、学习媒体、学习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问题展开探讨。
1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一般用简单的实物、图片、语言和动作等,因为缺乏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直观性、有趣性、丰富性,所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容易发生。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支撑,使得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加丰盈、直观、生动、高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网络、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等信息技术,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生动直观的形象能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同化或顺应所学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简单地说,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就是依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
2.1 设计问题情境
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情境设计是问题情境,它是在学生求知心理和学习内容之间设置悬念,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悬疑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为进一步的协作、交流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定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问题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2.2 设计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依据学情,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当学生进入新鲜活泼的情境后,会迅速激起强烈的积极情绪,唤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联想与兴趣,起到暗示诱导的作用,进而对知识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总之,故事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一般情况下,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
2.3 设计模拟实验情境
对于理科性质的课程(数学、化学、物理等)和专业技能课程来说,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实验的开展往往会受到教学材料以及实验条件等的限制无法进行,而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则有效解决了实验条件不足带来的困惑,且实施简便。如化工专业做一些操作过程伴有危险的化学实验时,用虚拟车间仿真软件则无需担忧;电子专业单片机课程当中设计单片机最小硬件系统时,用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则有效解决设备昂贵、实训成本高的问题;数控专业用虚拟数控加工软件解决生产不可重复的问题等等。在模拟实验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行为,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学生也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不需要考虑材料的消耗和设备的损坏等问题。
2.4 设计协作情境
信息技术为协作情境创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使得学生可以在线、及时与其他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协作情境设计就是利用信息化环境中的多种知识共享工具和交流会话工具,如QQ、微信、网络学习平台等等,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校企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协商,共同实现知识的建构。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颠覆了传统教学,延伸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校企交流的疆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情境变得鲜活生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协作情境设计是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与组间的协商、讨论,以期达到对学习主题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整个协作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讨论的问题也有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进行学习过程、协作情况的整体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3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师技能之一。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实情,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创设有效情境,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破茧而出,在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技术和手段都服务于教学本身,脱离教学就毫无价值。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应当在综合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巧妙而有效地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使教育获得真正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
以“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依据,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发社区德育资源,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立体开放的社区道德建设的教育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大环境,达到“社会育人”和“育社会人”目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成为文明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健康的小主人,劳动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
二、具体措施
1、开展美化社区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各种志愿服务小队,行走穿梭于街头巷尾,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擦窗、绿化、清洁、除白色垃圾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的社区,这是我们的家庭,这是我们应该爱护的地方,增强环保意识。
2、开展社区互动弘美德活动,让孩子们孝敬长辈,关心他人。定期组织学校到镇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要求每个班级都能与孤老结对,学生们定期上门慰问,帮着打扫,陪着聊天。
3、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开设活动场所,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在寒暑假、节假日开放电脑房、图书阅览室、体育场,配备专职辅导教师进行管理和辅导。
4、学校与村委结对子,同时要求各班制定详细的社区活动计划,并定期与街道负责人联系,组织志愿者到结对社区报到,参加为民服务小队,一起进入社区走上街道,配合村委干部开展各类文艺宣传活动、劳动服务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方面要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方面的需要。可见社会需求、人才素质与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内容。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怀化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发展定位
2008年以前怀化学院由于学校定位问题,造成“重理轻能”的现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高达70%以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将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并实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为此,一要紧扣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应用特色,增强办学竞争力;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增强科研实力;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2.学生来源与教学现状
根据怀化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心统计,学生录取成绩稳步提高。2014年我校在湖南省文科理科的最低录取线超过省控线8分和9分,相对2013年超过省控线5分和7分和2012年超过省控线3分和4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边远或不发达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英语录取成绩不升反降,英语基础差,优秀率低。同时各系部之间和系部学生个体之间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存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使得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极其困难,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重知识轻能力,英语知识结构还局限于基础英语范围,缺乏文化知识、应用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不系统,实施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大学英语服务于社会的目标,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3.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就业率未能达到9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不少用人单位过于强调文凭,以及是否是“211”和“985”的学校,而将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排斥在门外;过于看重工作经验等。当然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如诚信问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等,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但从学校一方考虑,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理念不先进,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专业需求脱节;其次,教师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不够,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实现计划、意图、期望、目标而对教学的有关方面进行策划、指导、监控和评价”[1]。“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过程包含需求分析、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测试与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2]。因此,怀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课堂设计的始终。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指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技能及水平的要求;学生需求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和期望、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需要达到水平、习惯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需求分析可以为课堂设计的其他方面,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测试与评估提供依据”[3]。课程设计前,要对怀化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要求存在的距离。只有依据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2.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原则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教学总目标,又必须基于怀化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即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与怀化学院学生实际的具体目标相结合。这里的教学总目标是教育管理部门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希望和期待;教学具体目标是为实现总目标各高校基于本校的发展定位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语言行为教学目标、语言技能教学目标、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语言水平教学目标等。
3.个性化原则
各高校生源情况差异较大,不同层次的学校,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个体差异较明显,因而要针对不同起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个性化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只有从学生的群体差异(系部之间)和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才能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既使基础好的学生学有所得,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又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使其英语水平迈上一个台阶。
4.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延续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各异,在达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重视通用英语教学,从基础抓起,逐渐提高英语水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后,为他们开设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等,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5.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原则
“教学评估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课程体系,如果没有教学评估,都是不完整的”[4]。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评估的中心目标是判断语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否实现,具体目标是否实现。通常教学评估可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个层次,也可由宏观教学评估和微观教学评估两部分相组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评估应充分重视微观的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总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5]。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考
1.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生英语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于此目标,应以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课程设置
通过需求分析,科学构建适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设置,即必修基础课程与选修文化课程、选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新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
努力创建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研究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如:情感过滤假说理论、马达理论、同伙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大胆尝试“以活动为中心”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等形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4.课外活动
继续开展英语角、圣诞晚会,写作大赛、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英语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基础英语课程在全校增加单项比赛项目,如英语单词竞赛、听力比赛、阅读比赛、翻译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通过比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应用英语的机会,由此调动广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营造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的浓厚氛围,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评估
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制定教学评估体系。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学生期末总成绩为融期末笔试(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课内外表现(包括语言实践活动)及考勤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作出较公证、客观、准确的评价。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情况、平时小测试、学习过程档案、问卷调查、参加英语学科竞赛、出勤等,如下表所示。
大学英语考核成绩构成表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2]Richards Jack.C语言教学矩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