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2 16:56: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产喜剧电影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小成本电影是指相对于那些商业大片来说投资成本比较低的电影。随着近年来对电影的投资额比重不断加大,对于大制作、中成本、小成本的界定标准也开始不同。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认为:“按现在中国的行市(2009年),3000万元上下叫中等成本电影,1000万元以下是小成本电影。”①饶曙光、毕晓喻在《中小成本电影的困境与策略――以现实题材为例》文章中提出,从票房期待上来区分等级制作:“中等制作:投资和期待(国内)票房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②从以上学者提出的划分标准来看,中小成本电影应该是把投资额划归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电影。中小成本电影为什么选择喜剧电影,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资金方面。中小成本电影不能像国产大片或好莱坞大片一样靠宏大的场面制作、全明星阵容、精良的特效等手段吸引观众,所以只能在非资金方面下工夫,比如影片的创新性、故事的可看性、人物的塑造等方面。喜剧片有更多的受众,因此相对来讲成功率也会更高,会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2.受众群方面。据艺恩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人群主要是青年观众,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具有很大压力与挑战性,这就使得他们希望通过电影或其他渠道寻求娱乐宣泄。这个受众群体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特征,喜欢营造的大众化的轻松娱乐氛围。因此他们需要的是无深度、无负担的纯娱乐的精神消费产品,而喜剧正是能够满足需求的类型。
3.观影习惯方面。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心情,抛弃现实中的烦恼。“对于大众来讲,宁愿躲避在庸俗剧中愉悦,也比清醒地焦虑要好。对于创作者来讲,宁愿媚俗地、轰轰烈烈地为人们提供游戏资源,也比在孤傲冷清中等待思想的枯萎要好。”③因此,《心花路放》《分手大师》等虽然有观念、伦理、道德方面的缺失,但票房成绩依然骄人,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受众“娱乐”这一最普遍的需求。
中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特征
自2006年《疯狂的石头》开创了喜剧电影的成功之后,一大批青年导演纷纷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喜剧这一类型,使得中小成本制作的喜剧电影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浪潮。而最为成功的应该是《泰濉泛汀缎幕路放》。《泰濉芬圆坏3000万元的成本获得12.67亿元的高票房,成为贺岁档的大赢家;《心花路放》的票房是11.67亿元,稳居2014年票房榜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当下以《泰濉贰缎幕路放》为代表的轻喜剧符合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趣味,谁掌握了中国观众的趣味,谁就掌握了中国电影的未来。”这些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有许多共同点,不论黑色喜剧类电影如《人在逋尽贰堆战到底》,轻喜剧电影如《桃花运》《完美爱情》《分手大师》,还是古装喜剧如《十全九美》《天下第二》,都有很多共性。
1.拒绝深度思考。喜剧电影拒绝深度思考,是为了迎合当下的青年受众。青年受众不缺乏情感,也不缺乏热情,青春电影总能激起他们的热情,这也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以及《匆匆那年》等忆青春的爱情片票房火热的原因;他们拒绝深度思考,不喜欢一些发人深省或有哲学思考的电影,显然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现在是读图时代,图像追求的就是感官刺激,喜剧电影为了凸显喜剧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通常采用强刺激、重口味等方式。
2.戏仿性。当下电影市场中有很多喜剧电影从风格、造型、角色名称等方面戏仿经典电影,如《大电影之数百亿》戏仿的经典影片有《阿甘正传》《雏菊》《花样年华》《人鬼情未了》《功夫》《我的野蛮女友》《十面埋伏》等;《十全九美》里对现在流行的电视购物广告的戏仿等。
3.消解性。中小成本喜剧电影试图消解一切,调和一切,指向价值虚无的草根狂欢,构成强烈的喜剧感。
喜剧电影的隐忧
就目前的电影市场来看,部分电影作品只顾满足受众的需求,忽略了社会责任,缺乏对受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引导,更缺乏对社会现实生活及人文精神的思考,品质低劣、趣味庸俗,用一种游戏的态度迎合受众。
1.娱乐粗鄙化。当下很多喜剧电影以粗制滥造的故事情节或谄媚的低俗笑料表现所谓的平民化。当这种情况被许多娱乐电影竞相效仿时,势必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产生不良影响。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所言:“娱乐要有一个‘拨乱反正’的叙事机制,让它宣泄完了一定要净化,不能只停留在宣泄层面上。”喜剧电影虽然迎合了当下青年观众的口味,但如果为了赢得市场,一味地迎合受众,作品粗制滥造、过度宣泄、不顾道德底线,则会不断地透支观众的信任。百姓需要快乐,但是要健康的快乐;百姓需要轻松,需要插科打诨,但应该向上、向善,而不是单纯地逗乐,传达萎靡的精神。
2.“贱下”。喜剧电影挖苦、讽刺、作践普通人,如《泰濉分型醣η堪缪莸摹捌孑狻苯巧;电影《高兴》中的五富极具丑角化色彩,身材肥胖,西瓜太郎式发型,表情夸张、略显痴呆,言语和动作滑稽、丑拙;电影《斗牛》中黄渤饰演的牛二满身脏兮兮,头发乱蓬蓬黏在一起,满脸污浊和伤疤,满嘴黑牙;《人在逋尽分型醣η渴窝莸募纺坦づ9,土气又傻乎乎的形象贯穿始终。似乎“贱下”、丑化人物形象已成为吸引受众的法宝,承载中国精神或民族文化的人物形象几乎没有,更不用提英雄形象。
3.山寨化。自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300万元的小成本投资收获2300万元票房大获成功后,同类型的电影蜂拥而至,如《鸡犬不宁》《夜店》《倔强萝卜》等。喜剧电影的成功,使得许多中小成本电影越来越偏向喜剧化,竞相模仿,题材缺乏创意,山寨成风,失去了文化价值。
结 语
综观电影市场,多数电影重娱乐,轻教化;重卑丑,轻崇高;重感官,轻精神;重迎合,轻引领。一些电影不断降低人文底线和道德底线,而如今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年,这批电影的作品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受众的审美习惯和情趣,抛弃了传统文化,摒弃了传统道德,实在令人担忧。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文艺应该“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文艺应该是百姓的耳目,不能一味迎合市场。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所取得的票房以及所获得的高度关注,让电影研究者和从业者开始重视喜剧电影的深层意义:有如此多受众的喜剧电影不能只专注于票房,以低级趣味作为票房的法宝;电影作为文化产业不能充满铜臭味,不能为了票房一味迎合受众,应该注重社会责任,尊重普世价值,提高受众的文化素质与欣赏水平。只有电影作品尊重艺术、尊重真善美,用真诚打动受众,才能真正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电影产业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注释:
①郑洞天 倪震 黄建新 赵军 陆川 檀秋文:《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J],《当代电影》,2009年第1期
在这些喜剧电影中,创作者仅仅希望通过错位的场景和人物荒诞的处境营造一个喜剧情境,而不是依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先去塑造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再让人物带着这种性格去行动,并在行动中造成各种他始料未及的后果。事实上,“仅仅依靠喜剧情境的营造,喜剧电影会陷人闹剧化的初级阶段,而很难在带来欣悦的同时再给人以感动的瞬间和回味的空间。因此,喜剧情境的营造必须同其他喜剧要素结合起来,同时也不能以小品化的串联去代替电影化的叙事,只有这,才能使这一有效的喜剧营构方式获得长久的生命”④样力因此,在分析国产喜剧电影时,重申“喜剧思维”格外重要,这需要创作者走出强行胳肢观众引人发笑的误区,深人挖掘人和事物身上的矛盾性和局限性,意识到:喜剧性矛盾的墓本特征就在于它的自我背反性,其矛盾的两种构成因素相互背离,南辕北辙,不合逻辑,因而形成一种自我拆解的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以理性的反拨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由此带来的审美张力既可以构成令人捧腹的滑稽、辛辣的讽刺,也可以引发妙趣横生的机智、发人深思的幽默,甚至是颠覆理性的怪诞。⑤从这个角度来看,宁浩的《疯狂的石头》(2006)可谓深得喜剧精髓,影片立足于现实,注目于普通人物,但又在现实和普通人物身上开掘出丰富而蕴藉的矛盾性和喜剧性。影片“喜感”的来源,正是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之间的碰撞与反差,以及人物身上的矛盾性、局限性。例如包世宏,作为一个已经破产的工厂的保卫科长,自恃干过刑侦工作,精通犯罪学、心理学、痕迹学等现代化的侦破知识,在保护翡翠的过程中也显得精明能干,布置周密,这是人物良好的自我感觉,也是影片建构的“英雄”假象。随着故事的进展,包世宏身上的矛盾性和局限性体现出来了,因为,小毛贼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只本着最原始最干脆的手段来明抢暗夺,导致包世宏的精心布置形同虚设;更重要的是,包世宏在对外贼设防时却未料到身边人的暗度陈仓;况且,包世宏看似强势的身份背后却是困窘的现实,“英雄”的外表之下却是一个患有前列腺炎的苦闷中年人的焦虑与难堪。这种矛盾性和局限性,在影片中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体现,如国际大盗麦克因习惯思维和僵化手段导致的尴尬处境,道哥等人精于算计却最终功亏一簧且自食其果。可以说,《疯狂的石头》不是在一个无聊、空洞、牵强的故事中强塞人一些生硬、哗众取宠的笑料,而是基于整体故事的精心设置,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着力凸显。相比之下,((,决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2013,导演傅华阳)虽然不乏笑料和嚎头,巧合和恶搞,但主要人物的喜剧性大部分来自于乖张的行为,出位的表演,或者耍酷扮帅的造型,而不是来自于这些人物身上的矛盾性和局限性。观众虽然也会在观影过程中捧腹大笑,但这种“笑”更多地停留在生理层面,来自于看到人物出丑、失算、身体失控等情形所产生的条件反射,却很难让观众有更深层次的触动与共鸣。喜剧思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它既不离弃现实,而又能超越于现实矛盾之上,因而能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游刃有余地看取事物,既揭示出事物的可笑的相对性、局限性,但并不把它绝对化,而旨在暴露事物的自我矛盾、内在矛盾,并通过事物新旧交替的矛盾运动,自然而然地扬弃自我否定、自趋毁灭的旧事物,孕育并催生充满希望的新事物。⑥只有依照这个方向去创作喜剧电影,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故事构思、人物塑造,并让喜剧性从情节、场景、人物行为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观众情不自禁地发笑,并在笑过之后还能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一定的反思,进而返身质询,对自我的处境、性格、观念进行一次温和的考问。这才是喜剧电影的生命力所在。
喜剧精神有学者对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特点
对于这类变形的喜剧,也许称之为“嬉具”更为贴切,因为它们仅仅承担了“嬉戏工具”的功能。。其实,喜剧的创作基于幽默的规律,而不是基于笑,喜剧是由整体的幽默构思和局部的幽默构思组成的艺术作品,缺少了幽默,喜剧片便陷人滑稽和讽刺的误区。因此,喜剧电影应该在喜剧情境中融进一定的喜剧精神,在嬉笑怒骂的姿态中,使“笑”具有社会意蕴和审美意蕴。这种社会意蕴和审美意蕴来自于创作者以严肃的创作态度对历史或生活进行个体性的反思与观照,来自于创作者以一种透彻的洞察力对历史或生活中矛盾性、局限性的敏锐察觉,也来自于创作者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心态的捕捉、挖掘、鞭挞、嘲讽、赞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喜剧电影的喜剧精神就是能够“接地气”。“接地气”不是要求所有喜剧电影都去表现现实题材,而是说喜剧电影中的人物应该具有生活真实感,事件具有现实逻辑性,情感能契合观众的价值立场,并能对观众产生一定的触动、反思、共鸣。正如有论者指出,不接地气非不用流行词语,而是不去表现当下最流行的喜怒哀乐,不接触人们今天的快慰、喜欢、思考、情绪、选择、习惯、纠结、伤感、积怨、痛苦、幽默、自嘲等等。你的题材、故事、人物、情感、价值观都远离这一切,仿佛天外来客,对这一切毫无所闻或者不痛不痒。这就叫远离地气。。这时,笔者不得不再次提及《疯狂的石头》所体现出的“诚意”以及对“地气”的捕捉。影片不仅通过重庆方言理语的使用和本土环境的出彩描写,使影片的喜剧效应具有中国社会真实的底色,并把很多常见的不平现象通过巧合与黑色幽默表现出来,可以说,《愤怒的小孩》和当下的社会心理和心态有很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观众的心声,是一部具有“喜剧精神”的喜剧电影。再以上述观点来分析《泰日》,我们会发现,《泰日》的成功并非如其编剧之一束焕所认为的那样,“喜剧有它的模式和套路,无论如何要将喜剧性放在第一位,如果时长有限,情怀可以不要,讽刺现实可以不要,但喜剧片中笑点不能少。”@因为,《泰日》的成功不完全在于其“喜剧片的模式和套路”,而是它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之外,它的主流价值体现了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其主题是与现实生活有呼应的,与观众的潜意识向往是有勾连的。缺乏“喜剧精神”的喜剧电影,只能是一堆“搞笑素材”,或者说“小品碎片”,可能会令观众在某个时刻狂笑、苦笑或冷笑,但不能以一种整体的效果令观众进人戏剧情境,对人物产生认同,并在“笑”过之后留有一定的回味。因此,媚俗和迎合大众趣味不是当下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发展趋势,更不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只有关注社会现实,把真实地展示当代的社会文化、社会现象,客观地描写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作为自己影片的主旨的时候,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才能迎来真正的腾飞之日。
关于国产喜剧电影的再思考
当前国产喜剧电影虽然数量不少,但其样式却较为单一,有学者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装喜剧,以《武林外传》、《十全九美》为代表,此类样式的影片占了喜剧电影的绝大多数。第二类是黑色幽默风格的现代主义小品,以《疯狂的石头》、《夜?店》、《倔强的萝卜》为代表,此类样式多为低成本喜剧,所占比例不大,但持续存在。第三类是浪漫喜剧,以《非诚勿扰》、《爱情呼叫转移》为代表。”⑥在这三类喜剧电影中,虽不乏诚意之作和优秀之作,但也充斥着一些一味恶搞、趣味低俗的无聊之作。这说明,喜剧电影虽然“看上去很美”,却又是最难创作的一种类型。这种困难,首先表现在喜剧的本质和规律难以掌握,其次则在于“喜剧元素”的分寸难以把握。笔者以为,掌握“喜剧的本质和规律”在于对“喜剧思维”的再认识,把握“喜剧元素的分寸感”则在于对“喜剧精神”的准确理解。从喜剧思维和喜剧精神的角度来评判国产喜剧电影,我们会发现成功的作品正在于运用了正确的喜剧思维,融入了一定的喜剧精神;作为“ 嬉戏工具”的喜剧电影则是因为偏离了喜剧思维,缺乏喜剧精神。具体而言,喜剧电影的创作应该明确以下三点:1.喜剧电影的喜剧源泉来自干人或事物身上的矛盾性与局限性。喜剧电影的情节和人物表演虽然多带有夸张的成分,但它并非脱离现实的游戏。相反,喜剧电影与现实的关联性是它极其重要的属性。因此,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应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性与局限性,通过人物或事物在表象与真实、想象与事实之间的反差来构建喜剧效果,同时又能够在娱乐氛围中折射出社会和人生,使喜剧电影拥有活力和生命力。最近风光无限的《人再日途之泰日》(2012,导演徐峥)正体现了这种喜剧思维。影片中的徐朗和高博作为商业精英以及成功的中产阶级,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中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影片通过一次奇妙的泰国之旅,让徐朗意识到此前的他活得有多狭隘和冷酷,苍白和可悲,进而开始反思生活,调整心态,最终与生活和解。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看到了徐朗身上的局限性(只关注事业成功而忽略了家庭幸福),更看到了王宝身上的局限性(只会一招的功夫,一根筋式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影片塑造的是两个不完美的人物,观众才能看到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所导致的各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处境,并通过他们身上的局限性,返观自己身上的偏执与迷失。这样,观众在《泰日》中感受到了欢乐,得到了共鸣,“比如人们呼唤真情,希望卸下重负,轻松面对生活等心态都有所表现。”2.喜剧电影的题材来源虽然是历史或现实,但需要创作者对历史或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或洞察。喜剧电影的创作者应该‘能以其独特的眼光和幽默意识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挖掘出内在的某些荒诞可笑的东西,并以此作为情节手段来构成喜剧框架和⑧喜剧冲突,作为语言手段来塑造人物、创造气氛”。这些“荒诞可笑的东西”可以极大地增强一部喜剧电影的内容含量,可以让观众在一笑而过之后若有所思,似有所悟,这也将区别一部喜剧电影是在生活搔痒还是在生活内核里思索。例如,《让子弹飞》(2010,导演姜文)虽然不是现实题材,但是,影片并没有将赢得观众廉价的笑声视为全部旨趣。影片看似荒诞,却处处“顿人人间”;看似态意酣畅,但实则辛酸沉重。因为,影片有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指涉,这不仅是国民性中的苟且麻木、自私怯懦,更是中国政治格局中的封建底色,社会现实中的功利虚无。这样,影片似在不经意间参透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国民性的本质,并在喧闹之后的落寞中渗入了丝丝难言的痛心与无奈。这样的喜剧电影才经得起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解读,并让不同观众得到不同的审美享受乃至思想启不。1喜剧电影和其他电影一样,观众对人物“认同感”非常重要。喜剧片中的人物往往分为两类:一类是弱势群体,会引起观众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另一类是强势群体,让观众产生居高临下的嘲笑和隔岸观火的放松。但是,即使是在强势群体身上,观众除了嘲笑之外,也应该能在他们身上体悟到更具普遍意义的人性思考,或者更具形而上意义的人生思索。反之,如果观众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没有“认同感”,那么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都是疏离而冷漠的,不会随人物的喜悲而起伏,也不会真切地随人物的大团圆结局而备感欣慰。例如,《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中,某些桥段固然令人发笑,但人物的身份与处境实在令人隔膜:有一点耍酷的驯狗师,富极无聊的千金小姐,一厢情愿的黑心老板,装疯卖傻的“神偷”,都不能让观众“同清”或“蔑视”,因而他们的烦恼、失败或成功都只会令观众无动于衷。这样的电影,即使票房大卖,也不能证明是一部成功或优秀的喜剧电影。总之,喜剧电影能让观众满意的绝不仅是廉价的笑声,能对我们的生存状况作最真诚的揭示和反思,具有一定的审美品味,能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更应该成为喜剧电影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现实主义题材与主流价值观念回归
现实主义题材与主流价值观念回归是商业逻辑对《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作的要求。电影的商品属性要求电影首先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剧中角色的设计体现了导演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由徐铮饰演的徐朗,是当代社会精英的代表,生活在成功的压力之下,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长期忽视亲情。而由王宝强饰演的葱油饼小贩王宝,则代表现实社会中的“草根”,尽管看起来愚蠢滑稽,却有难得的阳光与真诚。另外,由黄渤饰演的高博,作为徐朗的昔日同窗、商业上的竞争对手,从人物类型上来说其与徐朗是一致的。故事围绕一个社会精英与一个草根之间的旅途“囧事”而展开,这一简单通俗的故事脉络是商业电影对“俗”的要求。
其次,商业电影还必须遵循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追求普世意义。通俗的电影故事固然需要“惊奇”的元素,但道德的稳定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霍加特说:“激情并不比稳定的家庭生活更有意思”。电影观众通常拥有自己固定的道德标准、价值信仰,这尤其表现在以爱、快乐以及忠诚为基础建立起的婚姻与家庭中。(《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杨东篱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60页)
《人再囧途之泰囧》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推崇体现在剧中徐朗所经历的一个从 “追求物欲”到“反物欲”的转变过程上。物欲是普遍存在但却永远难以满足的。现实社会中,财富及享乐只是部分人的特权,妻儿、朋友的爱却是多数人可以拥有的。电影最后以徐朗放弃几个亿的合同,回归幸福家庭的选择来提示观众放下贪婪的“物欲”,珍惜身边的亲情与友情。这种把因“物欲”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诉诸于道德情感的力量,以推动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商业喜剧构建“美满结局”的秘密武器。美满结局符合中国观众对喜剧电影的心理预设,而《人再囧途之泰囧》这部“搞笑”喜剧也因积极正面、温暖人心的价值观念而得到观众的共鸣,发挥了商业喜剧片的正面效应。
此外,《人再囧途之泰囧》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其在遵循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对其现实主义题材采用了喜剧的创作手法。当代中国社会对弱势群体普遍抱以同情的态度,因此该片对傻事蠢话不断的王宝予以情感上的关照,将其塑造成“傻得可爱”的正面形象。从喜剧艺术的角度看,葱油饼小贩王宝看似“不正常”,却有着社会上大多数“正常人”所没有的真诚善良;相反外表光鲜的徐朗与高博看似聪明,但却在金钱利益之中迷失自我,这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人再囧途之泰囧》以此方式批判物质金钱对人性的吞噬,引导观众破除追名逐利的魔咒。
二、悬疑与惊奇:巧妙的故事情节
《人再囧途之泰囧》之所以深受欢迎,首先在于它讲故事的能力与态度。优秀的剧本是电影的基础。而商业电影对故事逻辑的简单化诉求及对故事题材的生活化要求,是对电影编剧叙事能力的极大挑战。《人再囧途之泰囧》在此用了商业喜剧常用的叙事手法——悬疑与惊奇来组织电影的故事情节。
首先,设置悬念,揭开矛盾冲突。《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开头便设计了贯穿整部电影的悬念,即授权书最后花落谁家,然后沿着两条叙事主线展开:一条是徐朗与王宝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条是徐朗与高博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的冲突主要源于职业、身份差异而形成的语境差,其结果是双方的误解、不知情。后者的冲突则源于利益之争、情感危机。徐朗与高博在授权书的争夺过程中,分别对对方的目的、计划毫不知情,而观众却是清楚的。该剧以这种类似猜谜的叙述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制造各种因误会而产生的笑料。而在剧情冲突描述中,与推理片、侦探片讲究复杂的动机、严密的逻辑不同,《人再囧途之泰囧》借用偶发性事件,通过相关情节的组合构成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徐朗偶然间发现王宝身上夹带着高博暗自置入的跟踪器,加之先前各种巧合事件,徐朗误把王宝当成高博派来的奸细并与之决裂。这一场风波成为徐朗思想的转折点,推动故事的到来。
其次,《人再囧途之泰囧》大量地植入“惊奇”的元素,放大电影的眼球效应,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因题材缘故,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险情与“囧事”,如误闯黑市交易,徐朗遭毒蛇袭击等。但喜剧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总能“化险为夷”,且趣味无穷,让观众在安全的心理防护下纵情享受喜剧的乐趣。另外《人再囧途之泰囧》在讲究“俗”的同时,也追求梦幻与想象力,满足观众“幻想”、“猎奇”的观影心理,如独具特色的泰国风光、人妖表演、SPA等。另外,为了结尾不落俗套,范冰冰在片尾惊喜亮相,王宝与其拍照、做SPA的场景也成了本片的一大亮点。由于前文已有铺垫,王宝此刻“美梦成真”极富有喜感,也为这一公路喜剧片增添了浪漫气息。
影片的美满结局符合中国观众对贺岁喜剧电影的心理预期。故事结束之际,徐朗在电话中哽咽地向妻子道歉,两人最终含泪相拥、重修于好。这些“泪点”元素及电影所传达的正面价值观念使《人再囧途之泰囧》区别于一般“纯搞笑”娱乐片。事实上,真正的喜剧绝非“无厘头”搞笑,俏皮话、笑料仅是其严肃主题的包装,反思与超越的意识才是喜剧之魂。从这层面上讲,《人再囧途之泰囧》所展现的喜剧意识与喜剧精神,代表着我国商业喜剧片在创作理念上的进步。但相较于欧美优秀的喜剧电影,我国商业喜剧电影的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喜剧的包装:喜剧事件、幽默的台词和丰富的表情动作
喜剧是综合运用喜剧事件、具有幽默感的言辞和丰富的表情动作来包装反映这一时代主题的严肃题材,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启迪观众思考。喜剧的本质是具有反思与超越的意识。
《人再囧途之泰囧》实际上是把两个人之间的一段曲折的异国之旅加以喜剧包装,制作成一个充满趣味、适合大众口味的商业喜剧片。苏格拉底说,喜剧感是复杂的,它应是“与痛感”的混合。(修倜:《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建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2期,转引自《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生理上的缺陷与感情上的不幸从来就是人类发笑的对象。(法国学者让·诺安在《笑的历史》里讲述了两个永恒的笑的主题:生理上的缺陷与感情上的不幸,出自《笑的历史》,(法)让·诺安著,果永毅、许崇山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77-81页)无独有偶,《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喜剧素材主要是徐朗与王宝的旅途遭遇,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接连不断的喜剧事件、幽默的台词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表情。
喜剧事件是由角色的出现及情节的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其喜剧效果的产生依赖于具体的叙事环境。(《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前揭,121页)它可以作为剧情中必不可少的连接点,也可以独立存在。前者如王宝在飞机上提出要与徐朗微博互粉,后者如徐朗三人误闯黑市。这些喜剧事件中的台词、动作本身都不能单独发挥幽默效应,但经巧妙的画面组合却能产生喜感。
(一)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1980年进入市场导入阶段,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21世纪之后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以每年0.3%-0.5%的速度增长。自2007年来,全国获批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是部数还是集数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2007年-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又出现回升。
2009年我国电视剧销售收入达21亿元,比2008年的16亿元增长了31.25%,可见,电视剧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虽小,但是发展异常迅速。
(二)产业链初步完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市场化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阶段的职能也不断清晰,虽然较美、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国家仍有差距,但已经相对完备,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电视剧产业,此产业链涉及的群体就包括了电视剧制作、电视剧购买方、电视剧播出方、观众、广告商等。
电视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其延伸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由于受众群体比较广,一般大型的电视剧除了受到观众的喜爱以外,还会带动相关拍摄景点的发展,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仙剑奇侠传》、《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的拍摄地——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等,都在剧集的热播后迎来游客高峰,这些基地集影视摄制与观光旅游为一身,让游客既可深度体验影视拍摄,又能享受度假休闲乐趣。此外,电视剧的发展还影响了建筑装饰、服装首饰、音像书籍等一系列其他下沿产业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和壮大也是我国电视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的有力证明。
(三)供求关系不均衡
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供求不均衡现象严重,据统计,2005年我国共制作生产电视剧514部12451集,但播出、发行总量为445部11007集,分别总制作量的86.6%和88.4%;2006年共生产电视剧13840集,但有将近7000集没有平台进行播放;2007年也只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有平台进行播出。随着近两年电视剧产量的减少和国产电视剧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严重。
另外,从电视出现开始,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还保持0.35%-0.55%的增长率,到2009年,电视人口覆盖率增长到97.23%;而电视台个数近几年一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2002年,电视台个数为368个,到2009年下降为277个,这说明市场对电视剧需求在逐渐减少,同时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1]。
二、电视剧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般来说,电视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己的发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身的宣传带动效应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直接影响
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剧在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会越来越多。首先,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GDP方面。当前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GDP中比重越来越来大,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促进就业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电视剧产业对人力的需求比较大,这其中包括了各类专业的演艺人员、电视剧制作人员、电视剧拍摄人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再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对资源的需求方面,电视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非常小,其发展主要是依靠创意和技术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间接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促进方面,这些产业既包括旅游、服装以及其他电视剧具有宣传效应的产业,还包括书籍出版、游戏等外延产业。
1、旅游业
任何电视剧的拍摄都必须要有一个场景,这些场景不管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现代和还是古旧的,都会因为电视剧的传播而得到宣传。不难想象,一旦某部电视剧热播,观众受到剧集影响想去剧情所在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就会带来相关景点的旅游热潮。另外,电视剧的拍摄,还会带来旅游景点的开发,很多人工搭建的电视剧拍摄场景,后来都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很多没有开发的风景,也会因为电视剧的宣传成为旅游热点。
从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来看,国内旅游人数 [字体:大 中 小]
从2005年的12.12亿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9.0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2005年的12029.23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13187.33万人次,2008年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数据出现下滑,2009年仅为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005年为292.96亿美元,2007年为419.19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005年为5285.86亿元,2009年增长到10183.69亿元。
近些年电影的迅速发展对宣传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电视业则主要集中在对国内观众的宣传上,在国际上宣传效应尚不够明显,但是随着电视剧出口的增加,其宣传效应也势必增强。
2、服饰业
电视剧对服装饰物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角色的日常穿着打扮上,剧中角色的一身行头往往影响到观众的审美情趣、服装样式、饰物品牌等选择,从而影响观众消费倾向。像近年来韩版服装的流行,就是借了韩剧的东风而大行其道。
电视剧除了影响观众对服装饰物的消费倾向,还能促进服装饰物的总体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剧中的着装风格变化很快,不仅不同部的电视剧风格不同,就连同一部电视剧也有很多种风格,这些风格的变化引起观众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形成观众需求的多样性,进而促进服饰行业的总体需求。
3、书籍、游戏、音像产业
由小说、游戏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会产生相对的反作用力,将小说原着和游戏宣传开来,尤其是当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吸引到大量观众时,这种宣传作用更加明显。很多小说和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前消费群体并不是很广,但是在电视剧热播后,小说和游戏也受到热捧,如最近的热播剧集《步步惊心》,就使得网上同名小说点击率迅速提升。另外还有一些原来就很受欢迎的书籍和游戏,在电视剧热播后,消费群体会进一步迅速增加,如近几年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就使同名系列游戏在原来火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温。
此外,电视剧还会带来相应的主题曲等音像产品的热销,同时对电视剧中所用到的其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宣传作用[2]。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电视剧的流行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要更注重吸引观众的成分,同时与我国的特有文化成果相结合,要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与观众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一、国产喜剧电影主流化成因
近年来国产喜剧电影普遍受到观众较高的关注度,与影院市场结构及观影群体的调整有巨大的联系。这两者的调整与改变使得国产喜剧电影审美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近年来,我国三四线城市荧幕数量扩充迅速,使得我国总体观影人数在大幅度提升,因此促进了票房的不断上升。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占全国总票房比重在2012年到2017年连续保持了六年增长,由20%上升到31%,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趋于饱和,三线以下城市观影习惯正在养成。浩荡城市化的大背景,结合影视行业在院线建设和早期票补促销上的主动出击,都为三四线城市的观众观影习惯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三四线城市观众群体相较于一二线拥有更多娱乐休闲时间,让这块市场的潜力被进一步放大。此外,三四线城市中的“小镇青年”对国产喜剧电影关注度较高,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国产喜剧电影票房的增长,同时这一观影人群的审美和消费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2]
二、国产喜剧电影创作新生力量
我国观影群众年轻化为新生代导演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遇。年轻导演和年轻的观众无论是从成长的年代,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年轻导演对于当下年轻观众的境遇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已经赢得票房和口碑的佳作,也有引起争议形成话题的作品,更不缺火花四溅的创意之作。[3]新生代导演中,宁浩导演的小成本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以黑马姿态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多个奖项,此后宁浩执导的《疯狂的赛车》等喜剧电影都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这也使得宁浩赢得新生代的“鬼才导演”的称号。此外,跨界人才力量也为国产喜剧电影带来新的活力。徐峥作为演员参演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走红,2012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5天,票房突破3亿,刷新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上映一个月票房达到12亿,最终票房达到12.69亿。作为演员的徐峥跨界导演《泰囧》,不仅成为了年度票房冠军,同时他首创的公路喜剧进一步拓展了国产喜剧电影的市场想象空间。我国喜剧电影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生代导演和跨界人才,他们对当前电影观众有足够的了解,同时新生代导演和跨界人才具有多样化的风格,使得他们的作品可以良好的适应当今电影市场的需求。跨界人才本身所参与的领域较多,所积累的喜剧经验为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提供新鲜的元素,并且能够以自己本身的知名度为电影的宣传提供热点。[4]
三、国产喜剧电影与各类型电影广泛结合
喜剧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没有定型化的类型元素,只要能达到“笑”的效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产喜剧电影不断升级和叠加,喜剧作为一种类型元素,开始全面对接各个类型元素,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复合类型喜剧。复合类型喜剧可以兼顾观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同时这样的类型创新也可以看作一线电影人对文化消费升级时代的积极回应。[5]爱情喜剧,“爱情+喜剧”是国产喜剧电影的经典搭配,《前任攻略》、《北京遇上西雅图》、《陆垚知马俐》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爱情喜剧电影每年都有爆款问世,主要是因为爱情喜剧电影聚焦爱情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贴合当下观影人群的审美诉求,紧贴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公路喜剧从2010年的《人在囧途》开始取得票房惊喜和观众热捧后,2012年徐峥创作的《泰囧》取得了年度票房冠军,公路喜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逐渐成为主流的创作类型,《心花路放》、《绝地逃亡》等都取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公路喜剧通过“一智一愚”两个人物之间性格和价值观的差异引发戏剧冲突和制造笑点。喜剧元素与各类型电影深度融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为观众带来喜剧电影的全新体验。
四、国产喜剧电影类型特征
青年群体已经成为观影人群的主力,因此我国的喜剧电影发展受到了青年文化的影响。青年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视为一种抵抗亚文化。[7]国产喜剧电影受到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使得国产喜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类型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人物处于社会边缘国产喜剧中的主角大多是在社会中既无资历与经验,同时表达权和存在感也很微弱的青年人。在国产喜剧中,这些青年人的社会处境决定了他们的边缘位置,他们通常都流露出对现有处境和生活的不满与抵抗。例如,《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羞羞的铁拳》中的艾迪生,《西虹市首富》中的王多鱼,《心花路放》中的耿浩等,这些角色有的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渴望用一些方式来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或者命运,或者他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社会地位,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当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希望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这些国产喜剧旨在完成观众对于剧中主角的自我映射,剧中的主角在命运低潮时的反抗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此外主角们在抵抗过程中的成功也使得观众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期待。[8]2.脱离常规的时空国产喜剧电影中的主角们通常对现实生活不满,他们想要远离现有的生活状态,渴望进入一个理想化的空间中。国产喜剧电影故事的主要情节通常将主角们放置在异国他乡或者是一段旅途,甚至有一部分喜剧电影通过时空穿越,将电影主角放置在过去或者未来,与现实形成的反差和矛盾引起一类列笑料。例如《人在囧途》《心花路放》《唐人街探案》等影片,将公路电影和喜剧元素相结合,通过为主角们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空间,让他们以旅途来规避现实。事实上也是为观众在超时空背景下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重压的出口,因为喜剧电影所打造异域的空间里一切皆有可能。喜剧电影里为观众编织了一场美好结局的“白日梦”,来满足观众逃避现实的心理。3.价值观的走向国产喜剧电影受到青年亚文化影响,影片的姿态是反传统的、激进的,但是影片最后主角也必将回归到传统价值观中。国产喜剧大多都秉持着回归家庭的主题,共同的故事模式:对家庭的不满——逃离——回归。《人在囧途》中李成功本来打算过年回家与妻子离婚,但是经过春运回家一系列的感受,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最终回到了妻子和孩子的身边。《港囧》中的徐来,认为内衣设计的工作埋没了他的才华,同时嫌弃妻子配不上自己,心中年年不忘心中的女神杨伊。当他发现自己心中的女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妻子也是极具智慧的时候,最终还是决定与妻子携手共度余生。这些电影将青年的反叛与抵抗演化为成长故事,成长的青年也必将回归到家庭中接受规训。[9]
五、国产喜剧电影的内容表达
国产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矛盾的时期。从在国际上的表现与对国内市场的占据来看,不难发现,国产电影往往能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过关斩将,尤其是一些投资惊人的大片,部分著名导演与演员获得国际认可,显示了国产电影的竞争力;而在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上,国产电影的票房却始终无法与西方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在电影市场已经逐渐全球化的今天,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想要覆盖全球电影市场,加强本土电影的竞争力,喜剧影片无疑是一个较好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创造票房奇迹的国产电影,如《甲方乙方》等冯小刚的系列电影以及《疯狂的石头》《人再逋局泰濉返龋几乎都是喜剧电影,且具有小成本、高热度、深内涵的特征。它们的成功对于中国电影前路的探寻无疑是有着一定指导意义的。上述几部作为喜剧影片的佼佼者,它们能够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光是在市场运作方面较为突出,其叙事策略与幽默艺术亦是可圈可点的。影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性,而且也符合大众文化的消费环境。本文拟从国产喜剧影片的发展入手,选取几部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影片,采取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式来对其进行分析,为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国产喜剧影片的发展概况
在《中国电影大辞典》中,国产喜剧影片的定义为:“喜剧片,以笑激发观众爱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义的笑声,鞭笞社会上一切丑恶落后现象。歌颂现实生活中美好、进步事物,能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启示和教育。多以巧妙的结构、夸张的手法、轻松风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着重刻画喜剧性人物的独特性格。”[1]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并非单纯的能够引人发笑抑或是安排以圆满结局的都可以称之为喜剧影片,严格来说喜剧影片必须要有在叙事策略与幽默手法上的艺术追求,其结构必须要巧妙,而手法、情节与语言乃至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必须下足功夫。然而在现实的发展中,国产喜剧影片的发展状况是含混而模糊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所谓的滑稽短片,如《五福临门》等。这一类电影只是一种民间笑话的影像展示,内容较为肤浅,无法称之为电影,但是它们为喜剧电影的出现积累了经验和市场基础,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视作国产喜剧电影的前身。1949年到“”结束前约30年的时间里,国产电影深受意识形态与政治语境的严密控制,在创作上有着繁多的禁忌。观众对于电影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影片制作人则是在完成某类政治宣传任务。包括喜剧影片在内的绝大多数电影的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几乎没有出产过真正意义上的喜剧影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开始转型,电影逐渐由一种宣传工具转化为为人们提供娱乐的商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电影创作的环境较为宽松,导演们得以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喜剧电影有了自主发展的土壤,出现了陈佩斯的《父子老爷车》《爷儿俩开歌厅》《太后吉祥》《赚它一千万》等优秀的喜剧电影。并且,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人们热衷于投身经济大潮,陈佩斯的这一系列喜剧电影中不少作品以诙谐的方式表现了普通人下海经商的酸甜苦辣,符合本土观众的口味。
20世纪末,冯小刚与王朔等人合作,其“贺岁电影”横空出世,《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大腕》《不见不散》等电影持续升温,不仅在内地使贺岁片的概念深入人心,也使自己的商业利益诉求得到了在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的、最大化的实现。进入新世纪以后,国产喜剧影片更不再是“冯氏电影”一家独大,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宁浩携《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黄金大劫案》等小成本喜剧电影与同时期泛滥的大片相抗衡,牢牢地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并且捧红了郭涛、黄渤等实力派演员。另一边,香港一直延续着喜剧电影的优势,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功夫》等电影在给予观众欢笑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叶伟民的《人在逋尽罚徐峥的《人再逋局泰濉返雀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赢得了票房上的成功。但不可否认的是,喜剧电影具有容易被模仿的特质,且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热词、网络红人等也极容易进入到喜剧电影中,在精品涌现的同时也产生了一部分或恶俗、或粗制滥造的喜剧电影,难以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主创在观感和内涵上的诚意。因此,对于喜剧电影来说,叙事策略和幽默艺术仍然是衡量其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二、国产喜剧影片的叙事策略
绝大多数的电影是故事片,其实质就是以一种声画并举的方式对故事进行展现,优秀的叙事策略能够加深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使一部电影令人回味无穷。在传统电影的叙事中,往往采取单一的、封闭式的叙述结构,迫使观众的思维和注意力按照导演设定好的路线前进,剥夺了观众进行自主联想的可能。而新时代的国产喜剧影片极为讲究在形式上对前辈进行突破,因此挑战了传统的叙事策略,同时也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期待。
(一)多线叙述结构
一般来说,电影的故事线就是电影的骨骼,也是观众梳理电影情节的基础。整部电影的画面设置与剪辑,都需要参照故事线来进行。早期的喜剧电影戏剧线较为单一,如在《爷儿俩开歌厅》中,故事基本上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老奎和二子从深圳回到北京以后开歌厅的兴衰过程。后来的喜剧导演已经不再满足于这样的叙述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宁浩的“疯狂”系列电影。宁浩大胆采取围绕一个核心来多线索并行交错地展现事件的叙事策略,使得整部电影节奏紧凑,镜头语言内涵丰富,虽然带有一定的对英国电影《两杆大烟枪》的模仿痕迹,但是却紧密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给予观众酣畅淋漓的观影感受。尤其是对当前电影消费的主力军80后而言,是极有吸引力的。以《疯狂的石头》为例,影片的核心事件就是对一块天价翡翠的争夺,工艺品厂的保卫科长、国际大盗以及本地的一帮毛贼,乃至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影片在各种势力之间不停地切换视角,然而巧合的是,不同的争夺者(保卫者)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交集。如在破旧的旅馆中,保安们正好住在毛贼们的隔壁,使得旅馆成为一个隐性的人物关系交叉点,毛贼们无意中偷走了国际大盗的行窃工具,又使得翡翠成为一个交叉点,等等。然而更为难得的是,每一个交叉点的设置都令人信服,这保证了电影本身的喜剧效果。
(二)游戏化的叙事模式
新时期的国产喜剧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卸下了给予观众政治教化的任务,电影的创作者可以放下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采取一种编织影像游戏式的叙事策略。冯小刚在拍摄《不见不散》时接受采访,就曾经直言自己是一个“玩心较重”的导演。对于冯小刚来说,拍摄喜剧最大的就在于他将电影视作一个游戏,作为游戏的设计者,冯小刚热衷于与编剧在商讨剧本时将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带有“京味儿”幽默)的玩笑“扔”进电影之中。而观众也是这场游戏的参与者,因此观众也能在冯小刚的这种游戏思维中领略到。以其较为著名的《甲方乙方》和《私人定制》为例,电影实际上的叙事模式是“小品拼接”式的,电影由造梦公司所接的一单一单生意连缀而成,如厨子想做“义士梦”,有钱人想体验一把穷人的生活等,其中并没有时间或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而在《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中,尽管故事有一个基本的大纲,即一对北京青年的美国生活与一次离奇的绑架,但是电影依然是由一个个小品式的笑料连缀而成的。《不见不散》中推进情节的是男女主人公在美国的一次次倒霉的、并无联系的意外,而《没完没了》中则是男女主人公对欠钱不还的事主的一个个恶作剧。
三、国产喜剧影片的幽默艺术
(一)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特点就在于对冷酷的现实报以调侃的态度。[2]喜剧电影的幽默艺术发展到了宁浩手中,就上升为一种信手拈来的成熟的黑色幽默。如在《疯狂的赛车》中,耿浩对师父的遗像哭诉自己已经一分钱都没有了,一边说一边拿起手中大把的美元真钞当冥币给师父烧了。然而在前期故事情节的铺垫下(耿浩误以为交易的黑社会是殡葬公司的工作人员,而黑社会又以为耿浩手中的骨灰盒中装的是),这种幽默却又是水到渠成的。但同时观众又能感受到笑点背后现实的冷峻,那就是耿浩与其教练为了竞技体育而勤奋训练,最终却落得毫无生活保障的下场,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
(二)戏仿
戏仿(parody)能够将历史文本再次推向世界。冯小刚曾经具体解释过自己的游戏化,其中有一点就是对成人世界进行反向化的处理。如在常理下应该哭的,他在电影中处理为笑。这样就离不开对已经在观众心中形成心理定势的作品(尤其是带有悲剧意味的作品)进行戏仿。如在《甲方乙方》中,钱康、梁子等人制造阴森可怖的刑讯逼供场景,结果一心想当英雄的厨子却晕厥过去,其中“好梦一日游”公司所使用的台词与道具显然就是从红色经典《红岩》中模仿而来的;又如周北雁和姚远根据《白毛女》设计出的地主和地主婆造型以及欺压长工的口吻,甚至周北雁拔下头上的簪子戳长工的动作,很明显是想唤起熟悉样板戏的观众的会心一笑。但是戏仿并非还原,它是一种带有距离的重复。影片中的“距离”便是周北雁等人欲对客户进行折磨又心存不忍的样子。与之类似的还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少林足球》等电影,在模仿的狂欢背后,实际上已经孕育出了新的内涵。
(三)方言的巧妙运用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的方言,而这些方言本身就是喜剧中的幽默元素,它因为能更突出人物的个性与背景,更体现出人物的“草根化”而具有普通话难以比拟的艺术魅力。“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3]以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为例,电影中包世宏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保卫科长,说的是当地的重庆话,馆长儿子谢小萌为了引起女孩注意而故意模仿带有香港味的普通话,从外地来重庆坑蒙拐骗偷的道哥说的是河北方言,而黑皮则说的是青岛话。这种对方言的巧妙运用不仅有喜剧效果(如谢小萌在追求女孩与向父亲要钱时迅速切换的两种口音),而且也营造出了一种混杂而喧嚣的时代氛围。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中的娱乐产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日益严重,并且这样的残酷现实不仅是中国观众所面对的,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喜剧电影符合大众的社会心理选择,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们在现实中面临的困惑、迷茫乃至痛苦。而喜剧电影绝不仅仅意味着粗浅的搞笑和逗乐,优秀的国产喜剧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其在叙事策略与幽默艺术的运用上的深度,证明了中国电影完全有可能以喜剧作为打造品牌、以小博大的突破点。在精妙的叙事与影片的调侃戏谑之中,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电影也因为让观众备感亲切,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而获得口碑与票房上的双重丰收。这种对叙事策略与幽默艺术的重视,实际上既是对电影负责,也是对观众负责。
[参考文献]
不同的电影类型观众的接受反应都是不同的。电影的叙事方式、影像风格会直接影响观众接受,当影片第一行字幕呈现,影像所营造的风格和气氛直接左右了观众以何种方式接受,倘若是艺术影片,观众会调整自我认知,以一种对待艺术的方式静观,而不会野蛮地要求影片符合自己的观赏要求。因为观众在观看一部影片时,事先即有选择权,他可以选择看某一部影片或某一种类型的影片,而不看另一部影片或某种类型电影。
当观众为娱乐而去选择观看一部“爆米花”电影时,却发现该片导演偏偏又想在影片中展现艺术才华,致使影片不时流露出艺术片的特点,譬如玩弄镜头语言,情节叙事支离破碎,或意欲表达十分隐晦高深的哲学思想等,在这样的情势下,观众必然会产生反感情绪,这是一种抵制情绪,是在破坏了观众原审美期待和已经建构完型的认知基础上的对影片本身和观众的一种悖离。自然,这种分离的情形已然违背了影片和导演最初对观众的承诺,观众便会觉得受到欺骗了。因此,我们研究大陆喜剧电影必须要探讨观众对喜剧电影类型的态度和看法。
1.刻板印象
电影审美心理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是电影观众的审美经验。但何谓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就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观众观看国产喜剧电影必然会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因为国产喜剧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无论从它给观众形成的外在形式还是它所特有的结构和意义,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影片,更区别于欧美和韩日的喜剧片。甚至观众从电影的影像风格和影片故事很快就能判断出某一部电影是否是国产喜剧。所以国内观众在观看喜剧电影时,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对国产喜剧电影的一种印象,这种经过长期经验积累下来的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刻板印象。关于刻板印象,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社会各类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势。
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是一种类别化的简单知觉行为,所谓类别化“就是把一个物体、人物、动物、颜色或其他目标、或刺激放进一个群体——确定它是什么(它属于哪一类)”。 在类别化的认知过程中,我们的认知系统处于一种自动化状态,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这对我们认识复杂的世界很有帮助,它可以使我们快速有效地判断出我们视觉、听觉神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到底归属于我们已有认知的哪一部分,譬如当说到周星驰的电影时,我们即使没有看过某一部电影,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之前所看过的《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等影片形成的某种印象来推测他的这部电影的风格。在同一类型的群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缩小这一类型中个体之间的差异,转而更多地去注意它的同质性。在观影的过程中,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氛围以及个人观影经历造成的。
2.认知同构
观众在看电影时往往习惯从个人的观影经历来推测影片的类型或某人物的类型,虽然在某些时候这种做法有失偏颇,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由思维定势造成的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譬如观众在看到宣传知道某部电影的主角是葛优,那他们自然就会联系到葛优之前扮演的一系列喜剧片,由此认定这部电影是喜剧片。同样的,由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导演的影片,国内难道还有人会认为是悲剧或是武侠片吗?
中国国产喜剧从早期的滑稽剧到近年来的贺岁片,虽然从形式到风格,从故事到内涵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近百年来的中国喜剧电影依然有很多共通性的地方。而人们从一开始看电影,看喜剧电影,无论是30年代的《王先生》系列,还是40年代的《三毛流浪记》、50年代的《五朵金花》、80年代的阿满系列、陈佩斯父子系列直至最近的冯小刚电影,其中一以贯之的本土特征和民族化的特点是无法抹杀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张文燕曾对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特征做了相关研究 ,从动作形态、情节构成、空间、节奏、声音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特点,所概括的特点都是很明显的,普通电影观众虽然不能如此有条理地将这些特点叙述出来,但一旦说起这些特点观众还是会很快认可的。观众从心理就认为国产喜剧电影是某种样式的,可能具体的某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认识有某些不同之处,这是和个人的审美经验息息相关的。但是无论具体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一看到某部电影,人们还是很快确定它是否是国产喜剧电影。影片与影片的区别被大家淡化了,从而很快在某一部电影中找到共通的元素。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方面,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长期使用媒介,受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认知图式,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认知结构网络。但在平时,除了当前活跃在意识范围内的认知图式外,大多数认知图式是沉入潜意识之中的,当面对新出现的媒介信息,需要进行需要和选择时,主体须主动从潜意识里提取足够的能同化新信息的认知图式,以此来填补一时出现的认知空缺。” 这种将陌生的信息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领域的做法,正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一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名词即:同化与顺应。依照皮亚杰自己的解释,“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虽然普通观众一眼看不出某部电影的独特之处,但凭借自身的经验知识,他们却很容易判断出某部电影的基本类型,对于这些普通观众来说,一部新上映的喜剧片被他们及时用自己的认知同化了,所剩下来的即是这部喜剧片最本质的特点了,这个特点就是,这是一部大陆的喜剧电影!
刻板印象的影响并没有到此结束,在观影过程中这种刻板印象就会通过选择性信息加工保持刻板印象,“我们的期望会使我们对目标对象的行为表现与在没有刻板印象的情况下应有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有时候这些不同的行为会引发目标对象做出一些证实我们期望的行为,这个恶性循环,一种称为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能够产生证明我们的‘实际的’行为。”
任何观众不仅是社会中个体的人,同时也是历史中的人。我们生活在当下,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瑞典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意识到这一情况,并将之称为集体无意识,虽然荣格本人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也常常含混不清,但概括起来,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的基础上,荣格将潜意识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他对此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譬如海面上有很多个小岛,那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通常是不被自我承认的经验、思想、情感以及知觉,个人的冲突、未解决的道德焦虑和充满感情的思想也是个人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个体无意识显然是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到个人方可展开,但集体无意识的部分内容正如前文所述是比较恒定的,我们在探讨观众观影过程中审美心理之前,不能不考虑到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基础。正如朱栋霖先生所说:“这种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制约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的产生和形成。富有体验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在具有深厚现实主义土壤的俄罗斯诞生,追求哲理思索的布莱希特的间隔化叙事体戏剧在素有理性传统的德国产生,声情并茂、载歌载舞的梅兰芳戏剧体系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形成,这些艺术事实都不是偶然产生的,都可以从他们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找到根源。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也许可以经缜密的研究用文学形式总结出来,但是它的真正形貌和内涵,却是任何抽象的文字、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它的真正的所在,是在千百万年的世代承袭中活在人们心头的东西,完全是活生生的千万年始终充满活力的文化灵魂。任何一代人都无法背弃它,无法与它决裂,这就是打上烙印的民族文化性格。”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美]斯蒂芬·沃切尔.社会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张文燕.浅析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特点.当代电影,2004
[4][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81
[5]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6][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
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滑稽打闹类的影片。在明星影片公司创立之初,摄制了四部以滑稽搞笑为影片主题的短剧,而张石川摄制的《劳工之爱情》更是中国早期滑稽搞笑默片的优秀之作。从早期中国电影对于题材的选择可以看出,滑稽打闹类已经进入创作者的视线,备受青睐。[1]“在《中国人的影视口味》一节中,报告的评论就更详尽了:‘历史影片总是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而爱情故事,尤其是田园牧歌式的,总能打动观众。不过,总而观之,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是喜剧和次等的讲孩子的影片……’”由此可见,喜剧片早在中国电影的初创阶段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类型。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逐步复苏,中国电影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而近年来的喜剧片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从2006年的8部增长到了2011年的38部,[2] “2012年喜剧片更是连创佳绩,为市场贡献了超过18%的票房。”在2011年8月,关尔导演的小成本喜剧片《像小强一样活着》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同年11月滕华涛的《失恋三十三天》大火,成为票房黑马。待到2012年底,徐铮的处女导演作《泰》更是刷新了中国喜剧电影的票房记录。连续的几部喜剧片都成为了一种“现象”电影,引人关注。
一、喜剧片与爱情片的有机融合
无论是《像小强一样活着》还是《失恋三十三天》,都充斥了爱情元素。在影片《像小强一样活着》里,小强最后收获了爱情,和警队实习生刘颖谈起了恋爱,电影《失恋三十三天》里的黄小仙最后走出失恋的阴霾,收获了和王小贱别样的感情。即使在《泰》里面,徐朗最终也回归家庭,试图修补和妻子的关系,最终和好如初。
其实,喜剧片和爱情片都偏向于大团圆的结局,这种相同的 “完满叙事精神”彼此“暗和”,也让喜剧片和爱情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喜剧片以爱情元素为主导,爱情片又以喜剧的桥段来叙事和塑造人物,也已成为了创作上的常见套路。这就形成了一种亚类型喜剧――爱情喜剧。在罗伯特麦基看来,[3] “爱情喜剧,是将喜剧与爱情故事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广受欢迎的电影类型,也是中国影人借鉴法国和英国的例子,最容易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的类型。”就最近,赵薇导演的爱情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不乏喜剧元素。
喜剧片作为一种有很强融合度的类型,[4] “依靠喜剧天生的类型亲和能力,电影创作者迅速与其它类型嫁接,使得近年的国产喜剧片在类型探索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而[5] “观众从中看到了自己,并从主人公的完美结局中获得想象性的满足”。喜剧电影往往是小成本投入,这也成为了一大优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电影工业还不发达的国家而言,这种依赖工业体系程度不高的喜剧电影有极强的发展空间。
二、喜剧片中接地气的网络文化不断展现
从近年来的喜剧片可以看出,在其台词的设计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大量使用网络用语作为“笑果”。这一缘起于网络的拼贴现象,显然对于喜剧电影的长足发展不是一剂良药。但是,网络用语的日新月异也促使喜剧片的与时俱进,也因为网络用语的存在,喜剧片中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上也变得更接地气,更易让年轻一代网迷产生共鸣,也让和他们有相同生活境遇和心理境况的人,产生极强的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感,因此受到他们的喜爱。
近来,网络上有越来越多的博友用“丝”一词自诩,拿《泰》来说,由王宝强扮演的角色更是一个丝味十足的人物,导演试图用小人物的故事来反应当下浮躁的中国,讽刺意味浓厚。同时,在目前大量影视剧中,不乏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失恋三十三天》即可视为其中的代表。《失恋三十三天》最先是在豆瓣网上直播的帖子,后来成为了人气网络小说。而《像小强一样活着》也是改编自网络知名作家不K拉的小说。这种已经过网络用户检验的作品被拍成电影,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气。无论是剧本的选择,还是剧本在台词和人物的设计上,目前的喜剧电影和网络文化的勃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网络具有更新速度快、接地气等特点,这也使得很多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影视作品注定成为名副其实的快餐电影。但是如果只关注观众一时的笑声和娱乐,过度献媚迎合受众,这种对于喜剧电影的消费模式显然值得创作者思考。
三、喜剧片中煽情桥段的巧妙铺陈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的喜剧电影中都少不了煽情段落的铺陈。尤其在喜剧电影的亚类型爱情喜剧电影中尤为常见。而煽情段落往往出现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成为故事落幅的前奏,试图逆袭前半部分所制造的欢愉。这种把“和痛感”相互融合的方式,阐释了生活中的情感。
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喜剧电影,在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里,唐玄奘用《儿歌三百首》降妖除魔、用“拒绝”来建构自己对“大爱”的理解;在《泰》里,编剧安排了家庭和寺庙的戏份,其实这些都是寻求“心灵救赎”的煽情桥段。这样的表现,[6] “不但提供了形而下的情感食粮,还有形而上的心灵救赎。”
在薛晓璐导演的《海洋天堂》中,观众会发现她非常擅长煽情,即使在她的爱情轻喜剧里,煽情段落也是少不了的。在《北京遇上西雅图》里面就交织了“和痛感”,无论是警察局的段落(汤唯扮演的“小三”和吴秀波扮演的落魄大叔在审讯过程中对理想生活和彼此的不谋而合),还是帝国大厦的段落,这种煽情段落的铺陈辅助了叙事,讲述了一个女人在情感世界里成长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方式,在《失恋三十三天》中使用得也非常的多。
近年来的一些香港喜剧片缺乏“载道”意识,出现了以颠覆、戏仿、恶搞、拼贴为主的“闹剧”,口碑极差。娱乐与载道[7] “本事一切艺术不可或缺的两种功能属性,电影自不例外。就一般而言,这两种属性在艺术品中各司其职,不分轩轾,而且相互关联。”与此同时,[8] “由于内地文化教育的影响,更认可电影‘文以载道’的功能,即使娱乐片也希望寓教于乐。”[9] “总之,喜剧电影创作不应是简单商业元素的生硬拼接,也不应是天马行空的空虚恶搞。无论是现实主义创作还是非现实主义创作,都应有最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观众,努力提升国产喜剧电影的叙事品格是关键。”
中国喜剧片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了类型融合和多元素表达能让喜剧片更具表现力,喜剧片与社会生活的“互文性”更易得到观众的认同。只有创作出尊重市场运作规律,在电影基础功能和当下中国观众审美品位间找到权衡的优秀喜剧片,才能保障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在去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国产电影论坛:中国喜剧形态电影创作研讨会”。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在委托致辞中表示“电影主管部门会积极考虑出台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扩大喜剧电影的生存空间,鼓励成功的喜剧电影形成创作系列,稳定并扩大固有的观众市场,以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喜剧电影的品牌。”所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样优质的喜剧电影将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大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刘浩东.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3]黎宛冰.遇见罗伯特麦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5]饶曙光,尹鹏飞.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演变及其发展[J].艺术评论,2013(04).
[6]陈旭光,宋法刚.喜剧电影的新美学与新文化――从《泰》《西游降魔篇》看当下喜剧电影的新格局和新态势[J].艺术评论,2013(04).
从受众看,当下中国电影的消费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群体,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需要情感的宣泄口。《泰囧》中的“百式笑料”不仅包含异域风情的喜剧元素,而且成为与观众良好沟通的精神桥梁。区别于美式好莱坞幽默、周星驰无厘头幽默,“徐氏喜剧”用现代社会的“误打误撞”展现了小人物群体的“集体自嘲”,它被贴上了中国当下时代的标签,是有着中国文化风情、人情味十足的冷幽默。正是影片所营造的轻松的氛围迎合了当下受众的需要。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这种以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创作观念是值得参考借鉴的。
在创作上,不同于以往冯氏贺岁喜剧片,“泰囧”采用了对公路喜剧的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公路喜剧有着成熟的艺术规律和制作范例,在创作前,《泰囧》团队几乎研究过《午夜狂奔》等国内外全部经典的同类片,严格遵循这种类型片的创作规律1。用一个时间线索、一个人物关系轴线,依据电影的时长和观众心理节奏相结合,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来调整影片的叙事节奏。比如第30分钟,需要一个叙事转折点,就要在相应的时间点设置“桥段”,保障观众有轻松、有惊喜,还有情感宣泄的时间。这就开创了影片创作和观众心理相结合的范例。综合来看,《泰囧》的成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以《泰囧》为代表的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鼓舞人心,但是这种乐观的局面背后又有怎样的发展瓶颈呢?纵然有《泰囧》的胜利号角,然而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却不免有“鹤立鸡群”的尴尬。《泰囧》带来的新问题凸显了当下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忧患:首先,《泰囧》票房和口碑都不错,但艺术水准尚有待提高。国产片在提高艺术水平和品质的道路上任重道远;其次,未来的喜剧片创作在处理矛盾冲突时,而不单单是影片中“草根底层”和“商务精英”的冲突,应向着更具深度、更融入人心的方向寻求突破;第三,未来很有可能出现喜闹剧一拥而上的跟风现象。在喜剧片创作“缺文化、没内涵”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状况下,若东施效颦者大增,对中国电影制片资源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与国外一些成功的喜剧电影相比,我们的喜剧片在世界喜剧片艺术大格局中还处于落后地位,不能因为《泰囧》的票房成功而沾沾自喜,需要有创作上的创新意识。因此,只有突破瓶颈,中小成本电影才会实现飞速发展。
以《泰囧》为代表的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首先,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和监管机制,为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营造公平和合理竞争的运作环境;其次,建立第三方权威独立机构,监测和票房在内的投资收益分析数据,为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提供数字依据;再次,健全电影产权保护法,促进正版电影与新媒体的合作,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新渠道,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和完善电影产业链条;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服务体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向辉介绍,中国电影资料馆将通过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中小成本电影的收集、推广、利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让中小成本电影更好地走进观众2。另外还可以通过国家级艺术影院试点工作、建立优秀电影推荐机制等方式来建立健全支撑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制度。为中小成本影片进入市场提供积极健康有序的发行平台,拓宽终端出口。
虽然我们的喜剧电影创作从目前来说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同质化和泛娱乐化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在电影类型化竞争的市场现实面前,喜剧电影仍然强有力地吸引着制片方和投资方、喜剧电影的口碑和票房也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泰囧》的成功会让中小成本电影更受关注,因为中小成本电影更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它们往往以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为着眼点,把民生用艺术的语言真实地表现出来。这也表明:一个带有诚意、尊重观众的好故事,远比大导演、大明星、大投资、大制作更重要。
在2012年的末尾,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横空出世,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并且在票房节节高升的同时,不断刷新着华语电影的多项纪录:公映首日3900万元票房,创下周三上映影片最高票房纪录;2012年12月15日全国3.3万场排片、9300万元票房、278万次观影人次,创下国产片单日排片纪录、单日票房纪录、单日观影人数纪录;首周票房破3亿元,第二周票房3.7亿元,第三周票房2.68亿元,连续刷新国产片首周、次周、第三周票房纪录等等,俨然成为时下中国电影界最热门的话题。《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成功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说道,比如宣传、明星演员、异域风光等,而最根本的,离不开“喜剧”这个标签。正是《人再囧途之泰囧》做好了自己喜剧的本份,才让其它一切成功的理由成为可能。
一、内在的喜剧性与外在的喜剧性的完美融合
内在的喜剧性与外在的喜剧性[1]是艺术美学范畴里的一个命题,就喜剧电影而言,内在的喜剧性指的是电影中人物的性格和演绎的搞笑故事,它来自所表现的人物和故事本身;而外在的喜剧性,是指电影导演运用喜剧的表现手法让电影所呈现出的喜剧风貌,它更多的指涉镜头语言。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在内在的喜剧性上做足了功夫。徐铮、黄渤、王宝强三人都具有深厚的喜剧表演功底,此番三人联手,更是笑料百出,让观众过足了捧腹大笑的瘾。和《人在囧途》中的角色设置一样,徐铮依然饰演成功的商业人士,王宝强扮演的还是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小底层。两人在泰国相逢,在各种巧合的推动下再遇囧事一箩筐,两人先后上演在寺庙遇到人妖和电梯里误会美女的无奈事件。而黄渤饰演的表情严肃黑衣男,与两人纠缠不休,是一个十足的喜剧性的大反派。徐铮的表演自不用说,单是那种无奈又无语的眼神就传达出他所饰演人物的喜剧本色,而王宝强恰恰相反,他的单纯和憨厚往往更能激起观众发笑的欲望。黄渤所饰演的人物,本来是给徐铮找麻烦的,但随着故事的演进,他却成了最囧的人,也成了观众大笑中的核心笑料。三个主演自身的喜剧性和整个故事的喜剧性相辅相成,让电影内在的喜剧性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笑神经,引发了空前的“笑”果。
其次,在外在的喜剧性上,初执导筒的徐铮给了观众很多惊喜。作为一名资深的喜剧演员,或许徐铮对电影导演这一行当还不够熟练,但是对于喜剧这样的题材,他拿捏起来应该是轻车熟路的。从《疯狂的石头》到《爱情呼叫转移》再到《疯狂的赛车》,徐铮参演的几部喜剧片都大获成功,而这几部喜剧电影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所谓电影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指的是电影叙述的故事在时空线上被打乱,以一种被割裂的凌乱面貌出现。[2] 这样的叙事结构不仅能够激发观众对电影进行重新整合的兴趣,还能够对电影中的笑点进行整合,也集中和放大了喜剧的效果。自导演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始,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已经在华语电影的喜剧片中被广泛应用,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徐铮就使用了这样的电影表现手法,让《人再囧途之泰囧》在整体上有了更多的喜剧因素,让观众充分享受了快乐的愉悦。
二、多元笑点的密集布置
“喜剧电影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3] 这个定义不但概括了喜剧片的类型,同时也隐含着对喜剧片优劣的基本判断——往往能够引发观众更多笑的喜剧电影才是成功的。虽然《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时长只有105分钟,但在电影放映的时间里,观众的开怀大笑基本没有停止过,而且这种笑不是空洞乏味的,内里充满着营养。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是由徐峥、束焕和丁丁三人共同编剧的。束焕与徐峥合作过《命运呼叫转移》、《爱情呼叫转移》等电影,丁丁则是潘长江春晚小品的编剧,抖包袱的功力自然了得。三人在一起各取所长,共同为电影设置了精彩搞笑又多元化的笑料。
首先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对《人再囧途之泰囧》中的笑点进行区分,其中既包含北派的“抖包袱”和冯小刚式的语言幽默,同时也兼具香港喜剧电影的精髓——夸张的造型和“无厘头”的搞笑风格。《人再囧途之泰囧》里的包袱短小却能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其中最大的一个“包袱”非范冰冰的最后出场莫属了。她的出场不仅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既包括影片里的王宝强,也包括观众,而且也是所有人最期盼发生的奇迹。作为女神出场的范冰冰拉近了影片与现实的关系,也取得了与观众的共鸣。而像“你丫才疼”、“这是哪儿?泰国!”等众多语言的幽默更是借鉴了冯小刚所最擅长使用的搞笑方法,语言通俗却不肤浅,耐得住咀嚼。除了这些较为本土的幽默之外,《人再囧途之泰囧》也充分吸收了香港喜剧片的优秀元素,例如:人物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造型。徐铮在电影中最多的表情或许就是一脸无奈的样子,他用夸张的嘴型和瞪得很大的眼睛演绎了这样的一种情绪,很好的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黄渤最后的绷带和护颈造型也引得观众频频发笑,尤其是两人最后肉搏,既真实又搞笑。王宝强的造型让观众一看到就想笑,这次他不再打扮成农民工的形象,金黄的波波头、颜色错乱的衣服搭配、刺猬包,让他瞬间“潮”了起来,但这种新造型的“潮”与他以往所塑造的“傻根”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就是一个十足的笑点。
如果单单是不同类型笑点的融合,《人再囧途之泰囧》还不会有如此空前的“笑”果,正是多元笑点的密集布置整合和放大了所有笑点的力量。徐铮自己也说“电影的每一个笑点或包袱,都是经过了严格计算”。105分钟的影片达到了平均5分钟一次爆笑的频率,并且很多片段会让笑声持续两三分钟,如此密集的轰炸观众的笑神经,自然会被观众所钟爱。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依靠自己良好的喜剧品质赢得了观众和票房,是精品喜剧的胜利,也是充满着诚意的电影人的胜利。或许关于电影喜剧性的阐释还会有很多,但内在的与外在的喜剧因素以及多元笑点的密集布置却是最为基本和明显的,也可能是喜剧电影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可行的办法。借用《人再囧途之泰囧》投资方光线传媒的宣传语——“娱乐全中国”来寄语徐铮,希望他和他的团队能够继续秉持着对喜剧电影的真诚,为观众奉上更多好作品。
参考文献
[1]刘西普.内在的喜剧性和外在的喜剧性—现代小说两种讽刺艺术论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4)
[2]张鹂, 魏渲.非线性叙事的电影时空相对论[J].当代电影,2008(10)
2008年年末,电影《十全九美》票房大卖,超过5000万元,仅DVD就达到了200万张的销量,并被公众投票评选为“最值得鼓励影片”。本片讲述的是由一本被诅咒的秘籍《缺一门》牵扯出的武林纠纷,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手笔将一个传统的中国故事制作成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喜剧。
一、《十全九美》成功的主要因素
1、聚集了多种语言元素
从冯氏喜剧开始,方言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言在平日里并非众所皆知,当它们集中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便给不同地区的观众带去了强烈的新鲜感。
《十全九美》的片词,“淡定、淡定!”、“太暴力了,太暴力了!”、“这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象发生的一个错误的――啵啵!”……搞笑台词以四川话、保定话、东北话、湖南话、云南话等说出,各地最有特色的语言聚集在一起,进行了现代化包装,令人捧腹。
2、在古装戏里融合了当今最时尚的一系列流行元素
作为一部古装片,它实际上对当下的流行文化把握得很精确,以“颠覆”为主旨,对于生活幽默做了巧妙把握与发挥。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这样的喜剧桥段有一种解密的和自然而然的认同感。
电影里几乎囊括了时下所有的流行元素,影片一开始,就模仿电视购物:“998,嘿,只要998哎!”让观众以捧腹开场。从“钱柜”、“夜店”、“断背”、“德云社”、高龄的“女子十二乐坊”,再到外教、变形金刚、海盗船长的Rap、阿里・波特等等,所有这些笑点都来自于我们当今的时尚生活。
3、宣传到位,成功的电影营销
《十全九美》片的宣传,可谓煞费苦心。从李湘本人作为投资者的话题,到拉上人气歌手李宇春演唱主题曲,再带上主创人员到湖南卫视上《快乐大本营》栏目,积极利用地方卫视的影响力,广泛宣传,集聚人气。
4、功力深厚的演员表演
本片的出彩,还得益于本片的一干配角,这些“喧宾夺主”的“绿叶”,为影片增添不少喜剧色彩。
二、《十全九美》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08年中国电影市场,《十全九美》显然是最大的赢家,并成功树立了“小成本也有大票房”的典型案例。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学习的电影,毕竟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这样大投资、大明星、大宣传的大片,更多的是《十全九美》这样以小搏大的电影。百花齐放,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电影市场。
《十全九美》特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1、导演心里始终要装着观众
作为一部喜剧片,导演王岳伦说:“电影导演第一位想到的应该是电影观众。”在拍片时。他有意亲近了80后:“《十全九美》更多还是源自自己对现代年轻人生活的一些理解,特别是对80后、网络一族的年轻群体喜好的跟踪和把握。”
正是有着这种为观众而拍电影的理念,他努力尝试让年轻人喜欢。把更多的年轻观众带回电影院。
曾经,周星驰的喜剧片因为“无厘头”而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就在几年前,人们说到80后时,还一脸的不屑,更没有谁将他们做为电影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十全九美》,影片最大的笑点都是来源于当今中国社会最为年轻人所乐道的东西,正好迎合了年轻观众的口味,得到80后的崇爱,因为《十全九美》表达了对80后欣赏习惯的最大尊重,从而获得巨大成功,说明这一类型的国产影片还是很有市场的。
2、中国需要喜剧电影
观众永远都需要娱乐。这个世界上更多数的人,他们走进影院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放松心情图开心。
电影诞生至今,最大的公众效果是娱乐大众,这也是电影本身存在的主要意义所在。喜剧作为一种类型片,长久以来一直深受欢迎,因为它平易近人,贴近生活,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卓别林之所以可以不说一句台词而令全世界记住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给世界带去了欢乐。
国产喜剧电影的辉煌期是冯小刚一手缔造的,《集结号》之前的冯氏贺岁片是国产喜剧片的黄金时期。从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来看,能让观众轻松一笑的片子并不太多。而电影要发展,就要完善它的产业链,而这个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商业娱乐片。那这种喜剧电影就必不可少。
电影要满足不同人的欣赏需要,也要满足人不同时候的欣赏需要。作为一部用来放松心情的电影,《十全九美》做得很好。对观众来说,他们能在电影院里开心地大笑,这样的片子起码已经完成了它在这个时代所能完成的任务。
《十全九美》少见地、单纯地将“娱乐观众”的平和心态自始至终贯彻到底,仅仅因为它自身定位准确――够娱乐,就令不少观众买票进影院。它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得到了观众的笑声。观众从来都不傻,不是说,好电影观众认不出,睁着眼去追烂片。
因此,《十全九美》是一面很好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让人看到内地电影观众对娱乐电影疯狂的饥渴程度已远超出很多电影人的想象。
3、《十全九美》的第三个重要启示,便是如何利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推陈出新
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题材都是源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与其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味地被西方人利用,还不如我们自己来挖掘民族文化中可以重新焕发崭新生命的成分。
中华民族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语言种类、多彩的文化积淀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这些中国元素在《十全九美》中被发挥得十分出色。民间文化在影片中始终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于明朝年间,开篇鲁班故事的处理,颇有创意,深具情景剧色彩。剪影、道具、人物表情都很到位,同时引出宝书《缺一门》,给了观众意外的惊喜,喜剧味道越发奠定。传说中的鲁班故事、民间的木文化成为了故事发展的核心,后面的一切事件都由这本叫做《缺一门》的木匠秘籍引出,就连皇太子也是一个痴迷于在木头上雕刻变形金刚的奇人,这应该来自明代一个喜欢木艺的皇太子的故事。
片中不同地域方言的巧妙使用与转换,令人耳目一新:很多建筑及家具也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南宫燕的雕花大床:抛绣球结亲的习俗、皇家的金黄色腰牌……都展示着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
另外,与欧美的喜剧电影不同,《十全九美》中的爱情其实是一个悲剧,它并不是欧美 喜剧电影中常见的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男女主人公最终并没有像观众所期待的那样走到一起,而是在欢笑过后分道扬镳,恢复了各自原来的生活。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结局。但却是最合理的、也是最适合国人审美取向的结局。
甚至,中华文化对于他国文化的融汇吸收这一点,在片子中也有所体现《哈里・波特》被戏称为“阿里・波特”。
4、小成本电影如何在中国发展
《十全九美》的成功告诉我们,小成本并不是不可取的。只要有好的创意和故事,它同样可以给我们极高的回报率和观感。
当年,《疯狂的石头》__出道便创造了极好的口碑,影片的成功也为国产小成本电影在国内外商业大片的夹缝中谋得一丝生存的空间。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小成本电影的曙光。于是石头的疯狂过后,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小成本影片。诸如《光荣的愤怒》《鸡犬不宁》《我叫刘跃进》、《夜店》等。但是,这些影片都没能继承《疯狂的石头》票房上的成功,唯有《十全九美》获得了5300万的票房,超过了《疯狂的石头》,而且票房几乎是后者的一倍。它为小成本电影做出了有益、可资借鉴的尝试。
5、资源整合,事半功倍――电视台参与电影产业的新模式
电影的宣传对票房影响巨大,而电视台本身作为一个媒体传播平台。对于电影的宣传包装更有优势。
湖南电视台的免费宣传,为《十全九美》的票房立下了大功。《十全九美》上映前2周,湖南卫视《以一抵百》、《快乐大本营》、《背后的故事》以及娱乐资讯节目《娱乐无极限》全部以《十全九美》剧组为主角,李湘更在相关栏目中以电影制片人的身份被隆重推荐。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收入为1452亿元,电影票房为42.15亿,相比而言,中国电影的收入就很寒酸。但是。电影产业却连续5年保持了30%左右的高速增长。一边是成长潜力巨大的电影市场,一边是拥有雄厚资金实力、渴望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电视机构,这种对比和诉求为小荧屏攻占大银幕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电影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特别需要资本的流入。而电视台投资电影也有一大好处,那就是掌握节目内容版权。片库的积累将是电视台未来最有价值的资产。中小投资影片在院线市场生存空间小,但退一步到电视荧屏却海阔天空。这是一种新的模式,双方合作正好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