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6 07:25: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

篇1

1 提倡大胆质疑

古代有一位学者曾说过"读书贵有疑",'疑'是学生对学习课文精读思考的结果,如果读后什么疑问都没有,这种情况大多是什么也没有读懂,只有读懂,才能初步感知文章整体,才能质疑,而质疑的过程中,才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需求到答案时,才会因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倡导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深入理解、彻底掌握知识后对知识的自如运用,是学生进入更高界面学习的反映,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体现。

(1)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要主动要求学生帮助老师把关,及时纠正在课堂教学中的疏漏和错误。不能有老师说什么都是正确的观念,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提出独道之见,此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创新的翅膀,而创新教育是课堂改革中的灵魂。这必须给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提供想像的材料和有关方向,作必要的辅导,尤其是阅读和写作,更是大有可开拓的领地。在学习文章时不求一律,在习作时多求续写、插写、改写、扩写等练习,这对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每次习作之后,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成功,一旦成功,学生心里上自然而然的会增强自信心。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讲评时要特别注意,对于构思新颖,想像奇特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许,特别是对于那些作文基础薄弱,书面表达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找到他们习作表达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赞许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3)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有感的事,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习作"春天的发现"时,我让学生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 更新课堂观念

自然就是课堂,社会就是课堂,生活就是课堂,人生就是课堂,要树立大课堂观意识,不要把学生禁锢在教室这个小空间。在封闭的小教室里,师生的思想、行动受到约束,眼界得不到开拓,极大限度地束缚了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以呆坐、听记为主的牢笼式的学习生涯,这样若干年下来,思想僵化、反应迟钝、没有情感、没有兴趣、更没有能力,很难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因此,更新课堂观念,将双脚迈入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一定会开拓新的天地,我们应结合教材,选定大课堂教学篇目,做好计划,组织学生。

4 课堂开放重创新

语文课堂的开放,就是要放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互动交流,教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课前预习和搜集的材料,将自己的生活实际融入阅读。自主合作,交流,感受文中神奇美丽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

(1) 开放的教学内容。我们既要根据教材编排内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还要加强语文实践。如在每节语文课前,用三至五分钟,让一名或多名学生进行读、背、讲、谈等形式。"读、背"内容为课外选好的文章,诗歌,名言警句等;"讲"国内外新闻,名人名篇,成语故事,童话故事,自己身边的故事等;"谈"读课外书籍感想或对某篇文章的独到之见等。这样不但可以创设学习情景,调节学生心理,情趣,还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听说能力、搜集资料信息能力、加工材料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努力将新课改渗透到具体的工作中,不断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的一些肤浅看法。

1.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使全体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而不能让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陪客”,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做到:

1.1 自读、自学。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文读对、读顺、读好,勾画圈点评注,寻找疑点,发现问题。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读不懂的要主动思考、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对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的去关注、去引导,保证自读的深度和效率。

1.2 提问、质疑。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围绕课文题目、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进一步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2.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是小组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开展的互学习。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是学习者超越简单的、纯粹的个人理解,达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模式认识不够,组织随意、调控适当,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一无所获,合作学习成为空有热闹形式、缺乏实实在在内容的一种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活动。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离开了自主学习这个前提,合作学习就如同空中楼阁、水上浮萍,失去了根基。这个道理很多教师都明白,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自觉地犯上了“操之过急”的毛病,在还没有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或学生自主学习不充分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

2.2 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

在开展合作学习中,部分教师在合作学习时间安排上存在着随意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逐层提出问题,学生逐层开展合作学习,表面上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都存在着“时间过短” 的问题,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甚至有些问题还未展开讨论时,教师一看教学时间不够,就强迫学生停止讨论,学生合作学习的激情受到压抑,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浇灭,久而久之,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少。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确保合作学习深入透彻。

2.3 教师的有效调控是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有效调控是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有些教师布置了学生合作学习后,站在一边,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使合作学习成了“大放羊”,没有实效。其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参差不齐,对文本的解读、问题的分析、知识的讨论存在着差别。需要语文老师适时调控指导,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篇3

教师要有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课堂语言要形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在课堂讲解阶段,则应注重教授的语言技能,引导要透彻、深刻,使学生迅速领会问题的主旨,展开思维的翅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别具一格和精益求精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面对的教材是相当通俗平实的,但教师们应追求语言的表现力,尽可能地将枯燥乏味的教材体现出美的意境。

二、美在课堂感受

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学生缺少的是展示才华的机会。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让学生的创造无处不在,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活跃的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畅谈人生,表达情感的舞台。让教师深深地感受着来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美在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和完善了语文课堂教学,同时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和热情。让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师生共同沉浸其中,感悟、体验,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课堂。

四、美在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蕴涵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激发学生情感感受的欲望,并养成其敏锐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上教师应适度激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中深得其益。在突出学生主置的同时,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忘了自己是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

五、美在课后拓展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净化学生心灵。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交相辉映、水融的良好状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养成读书的习惯,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重组和扩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事。

篇4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比其他课更容易创设浓厚的课堂氛围。但如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而追求表面的热闹,或一味放任学生,以投合学生的口味,或抛开课文,搜奇猎异、故弄玄虚,都是不可取的。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应该有知识的含量和文化的底蕴,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讲述朱自清《春》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师生一起唱起了《春天在哪里》,那优美的歌声立即把我们带进一个春天的乐园,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春”上去。于是带着欣喜与向往,带着好奇与乐趣,我们一起顺利描绘了《春》中那几幅优美的画面。

于漪老师说:课堂的起始阶段应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精心设计导语,美化教学语言,穿插名言警句,启发联想,设置悬念。这些都是营造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课堂教学,要重视知识发散,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入手。

知识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之本,课堂则是传授这些知识的主渠道。但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就课文讲课文、学课文,长此下去,就形成了一种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听着无趣,教师讲着也无味,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叶圣陶说:“课文只是一些例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例子的作用,是语文教学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在课堂中,注重对课文知识进行发散,并对发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真正让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例如:讲《核舟记》中的“大苏泛赤壁”时,我用投影仪显示了坡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与学生一同欣赏诗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核舟记》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此,由《葫芦僧判葫芦案》,学生进一步领略到古典名著《红楼梦》;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更深刻地接触了《水浒传》;由《我的小桃树》,学生知道了贾平凹;由……总是由此及彼,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提高,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但是,知识的发散延伸并不是“海阔天空任鸟飞”,我们仍要坚持需要性原则,不能离开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味“放飞”。精心选择和设计发散点是搞好课堂发散的关键。大到主题或论点、人物、情节、构思表达等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到一句能让人联想,给人启示动人心弦的话,只要是精彩闪光处,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化品味和语文修养的都可作为发散点。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5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思路大多是单一的、固定的,教师严格按照课程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的,教学的目标就是完成课程大纲所要求的任务,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成绩评价的基础上,不仅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单调而枯燥,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个体发展。如,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为: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讲读课文,串讲理解,指导朗读总结课文,归纳中心,学习写法。整个教学过程要么是讲授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要么是问答式,即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感官处于深度的抑制状态,缺乏主体的参与和投入的热情,从而导致了语文课在一种沉闷的、缺乏活力的氛围里进行。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为积极倡导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完善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创新教学已在情理之中,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的目的是引领学生们从自主合作走向自主探究,从课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而机智的利用一切可生成性资源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包括突发性事件、学生的怪问题等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创造,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知识和技能能力。

三、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1.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教材中有很多美文,这些都是很好的美育资源,切记不可浪费。教学中,我下载了课文范读,让学生反复聆听,反复朗诵并从中感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通过聆听范读,闭目想象,使学生仿佛进入了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卷之中。很快的学生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既了解了桂林山之“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这一特点,也从中领悟到了祖国山水的秀美。又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读着读着,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因为学生们了解了总理的丰功伟绩,知道了人们为什么不舍得总理离去,同时也理解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深刻含义,更激起了学生珍惜美好生活,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ρ?生体验文章的情感也很有帮助。

2.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促使积极参与。

口语交际课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个角度出发,只要是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帮助的交际行为都应当给予鼓励和肯定,不能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要鼓励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说。比如,在《听音响讲故事》一课,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风声、雨声、雷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想象公路上的汽车堵塞,警察冒雨指挥交通;有的想象自己与外星人一起遨游太空;有的想象几个少先队员返回学校关门窗;有的想象老师冒雨去学生家做家访;有的想象父母冒雨送孩子上学……学生打开思想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再加上老师及时的鼓励和欣赏,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促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不断发展。这样,学生更加投入和活跃,承担起了课堂主人翁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效果没法不高。

篇6

教学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此。一堂语文课,其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教师是怎样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是否得当?等等,对这些方面能否作出科学的准确的评价,不仅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语文教学标准的落实,还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教学目的、任务,还是教学过程、环节和方法。

另一方面,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也表明:不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教学改革工作很难全面展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成为一句空话。长期以来,我国总是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把一次考试、几张试卷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一把尺子,这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考试仅仅是质量评价的一小部分,用一小部分来代替全部是不科学的,是不能反映出教学的全部质量的。因此,建立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对于克服“片追”现象,克服“高分低能”现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2、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以下三大功能:

(1)改进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积累资料以便提供关于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和修改教学目标的依据。

(2)评定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等,以便对教师考查、鉴别,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发展水平作出考查和鉴别。

(3)激励功能

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逻辑分析

对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逻辑分析,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信息系统中,教师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在输送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成绩、教学风格以至品行情操,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如语文技能:阅读、写作、书法、说话、听话等;计划技能:处理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案、设计板书、制作教具等;实施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技能、学法指导、学习指导技能等)的综合尺度,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估至少要从五个要素去考虑: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

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影响统帅其他要素(包括内容、方法),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

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它受目标的制约并为实现目标而规定,是目标实现的物质载体。

方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受制于目标,并为目标服务,同时它又受内容的影响,内容的不同决定了选择方法的多样化。教学目标正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才得以实现的。

进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时间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教学环节与节奏是其内在要素。

目标的最终归宿是教学效果。效果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力的外化形式。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素的评价标准

(一)目标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主要看是否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可能,来制订切合实际、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进程是否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内容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也从两方面去看:

1、内容的选择,包括三个方面:

(1)内容的质量:质量的选择必须确保“四性”:科学性、目标性、思想性、启发性。其中,科学性是前提,即选择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的;目标性是核心,即选择的内容必须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

(2)内容的深度:所选择的内容,深度要适宜,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即选择处于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的内容。

(3)内容的广度:广度要适当,内容的广度又决定课堂的密度、课堂的节奏。要围绕教材内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内容的处理:这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一个环节,主要看重点是否突出,如何突破难点,是否抓住关键,是否揭示前后内容的联系等。

(三)方法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着重从三方面去进行:

1、方法的选择:主要看所选择的方法能否为目标、内容服务,是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方法。

2、方法的运用:

从四个方面去看:

(1)指导思想:看有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与注意因材施教相结合。

(2)认知方面:看有没有把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方法培养的有效性相结合。

(3)情感方面:看能否注重师生双方彼此情感的交流。

(4)调控方面:看信息反馈是否及时、调控是否得当、教育机智的发挥情况如何等。

3、教师基本功:主要从教师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清晰和简练,板书设计布局是否合理,字迹是否清楚,教态是否自然,教具设计是否实用合理,演示是否恰当、适度等方面去衡量。

(四)进程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三方面去进行:

1、教学环节的进行:看各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

2、教学环节的交替: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3、课堂结构:看整个课堂结构是否严密、紧凑。

(五)效果的评价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看学生掌握的程度、能力培养的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收获,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

2、课后运用各种测评手段,进行测试反馈,了解大多数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所预期的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立后,就要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三级指标:A级指标,即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各要素;B级指标为每一要素的各方面;C级指标为具体做法,这样评价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评价体系建立后,再根据每条指标以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分值),给起重要作用的指标以较大的权重,给起次要作用的指标以较小的权重。

篇7

有人曾经问过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把不是语文的地方去掉呢?如果语文教学能立足语文进行教学,关注语文本身的特点,凸显语文自身的价值,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用语文的方法去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是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加生动而有效呢?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自身的特点

王尚文先生曾言,语文,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

以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章,思考当一个人残废之后,遇到挫折时,他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在讨论交流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风雨中的坚持,困苦中的扶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而汲取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教育功能。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则是文本的形式,即文本的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文采。史铁生在残疾之后的颓废到振作,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凭借。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文本中的重中之重:告知学生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研读文本,品味三处景物描写中景物的特点,并作修辞等方面具体分析;关注三处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且能够在阅读本文之外的景物描写语段时,体味作者的情感。以此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触及语言的课堂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起步。只有用文本的文字亲近学生,用文本的情感感动学生,用文本的形象醒目学生,才会让学生的心灵精神得以净化,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在这样的境界中,彰显它该有的魅力。

如《亡人逸事》的课堂教学片断:

……

生:“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从他们的打扮,就能够看出美丽。“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她不好意思,所以钻进了一辆轿车,看出害羞。

师:很不错。美丽、害羞。你觉得,写出这个女子的害羞的文字,哪几个字,是富有表现力的?

生:盯、跳、走、钻这几个动词。

师:能不能把这四个动词背后女孩的心态仔细分析一下?

生:“盯”这个字,能够看出,这个女孩很想看清楚未婚夫的模样。

生:“跳”写出了这个女孩的活泼。

生:“走”,而不是跑,可以看出,女孩的矜持,淑女风范。

生:“钻”,能够想象到,因为是婚前初次见面,难为情,所以,即使很想看清楚男子的模样,但是,还是不太好意思,看出女孩的娇羞。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和揣摩文本的语言文字,感受亡妻的形象,从而体现了文字的魅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甄别文本的价值

语文文本的价值,毫无疑问是多向性的,但我们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所有文本价值的对话。因此,教师在阅读文本时,能够用自己的视野、语文的视野、学生的视野来审视文本,进而把文本中的既能体现语文特点,又能呈现语文规律,并且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语文有效信息挖掘出来。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课文,如果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就会侧重于研究诸如“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之类的问题。若是着眼于语言本身的学习,就会侧重于发掘与落实文本中鲜活的语言文字本身。可以把文本中的一些关键的字词句设置为核心学习内容,可以通过文本重构解读文本,并由此激发学生完成由词到句再到篇最后理解作者情感的学习体悟过程。

“余自谪至( ),心恒( )。是故寄情于( ),凡永州之( )山水,皆我有也。日与其徒( )高山,( )深林,( )回溪。虽( )草而坐,倾壶而( ),乃不能心()形( ),与( )冥合。如吾之诗作《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所述: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呜呼,恨矣!元和四年,余曾建亭( )法华寺西。九月二十八日,()而行、( )而游至此。偶( )西山,竟( )之。于是携仆人( )湘江,( )染溪,( )榛莽,( )茅茷,至西山之( )。登而( )之,余始得( )游。始知( )之所游尚不及西山()之十一。其之( ),可极目数州之( ),其之( ),可于尺寸见( ),其之( ),不与培嵝为类。子曰:‘智者乐( ),仁者乐( );智者( ),仁者( );智者( ),仁者( )。’余虽为( )人,亦知之矣。况西山萦( )缭(),悠悠乎与()俱,洋洋乎与( )游哉!西山之游,於我心有( )焉!是日,余( )满酌,颓然就(),竟不知( ),暮色四合,至无所见余犹不欲( )。永贞初年,余曾作《江雪》:( )鸟飞绝,( )人踪灭,( )蓑笠翁,( )寒江雪。其意今日乃得以暗合,呜呼,幸哉!是为跋。”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探寻独到的路径

如何让语文课具备语文性,体现语文味,并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浑然一体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传授,更不是应试的单调乏味。从哪里出发,把学生带上一条有语文特质的精神之旅,是每一堂语文课都应关注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可或缺,最起码要懂得研究如何寻找文本教学的切入点和起始点。好的切入点能够让语文课堂形成风格,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奏,提升阅读教学的层次;而基于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好的起始点则能让语文课堂回归到语文上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教学有效性。

从《铃兰花》的教学片段中我们能够理解到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好的切入点和起始点对语文学习是多么地重要。

师:故事很简单,前一个情节是父亲让我去放牧,后一个情节是我去采铃兰花。但题目叫《铃兰花》,似乎后半部分和题目还有点关系,前半部分根本没有提到铃兰花,这个题目是不是有点问题?

生:好像是。因为一般叙事文的标题可以从人物、事件、地点等角度去拟。

师:不错,也可以从时间和线索物来拟,比如铃兰花就是线索物,你们能不能不用铃兰花这个标题,从另外的角度来拟标题,要贴切一点,把两个故事都能够放入其中。

生:地狱。

师:《地狱》这个题目,把两件事情都概括进去了,从事件的角度,是可以的。从主题角度来考虑,这个标题可以吗?

生:不太容易接受,有点恐怖,缺少美感,因为文章是要体现亲情之爱的,所以不是很妥当。

(师生共同讨论,一一否决了《父亲让我去放牧》《采花》《我的童年》《我和父母的故事》等题目)

……

生:不行,那就没有美感了。没有《铃兰花》感觉那么美。

师:不错,感觉没有《铃兰花》那么富有诗意。其实,叙事文的题目很多都是切题的,地点也对,人物也对,但我们还要讲究哪一个更美,更形象化,更有韵味,能够体现主题。那么我们看一下,铃兰花是怎样的一种花(出示铃兰花图片,相关传说和花语的文字)。

师:铃兰花在西方是幸福的象征。这个孩子为什么听说母亲想要带铃兰花去教堂的时候,他愿意去采?

生:因为他希望给母亲带来幸福。

篇8

许多教者往往因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材钻研不深等原因,致使新课的引入直白,甚至连简单的语言引入都没有而直接板书课题,教学生字新词。这样不仅不能吸引住学生,反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游离于课文之外的状态。为改变与优化导入方式,我根据新课内容,采用语言描述等方法来激活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从而使新课伊始,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进行描述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到了苏州这个风景如画的古城,首先从哪儿看起呢?那就是苏州的园林。苏州的园林以其独有的诗情画意而闻名天下。所以民间还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而苏州园林又有上百处之多,如何才能体验出苏州园林的美呢?你们可别担心,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苏州园林》会教给大家方法的。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中去,亲身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特色吧!”学生在我的简洁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下,带着向往之情,进入了《苏州园林》。

二、创设课文的故事情境,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我们教者多采用自主与合作的方式来实施,这充分体现了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然而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长期机械地采取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不但学生兴趣不浓,而且极有可能使合作学习成为极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如何才能优化这一教学情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课文的理解之中呢?为此,我抓住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采取让学生上台表演等形式来优化学生自主合作这一教学情境,从而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氛围。如《核舟记》一文,生动具体地描述了核舟上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其文字等,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如何让学生既体验到核舟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说明文的特色?我在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让学生从课文中任选一段分组合作表演。学生听说要表演,个个情绪高涨。经过自由组合与急协商,有的小组表演的是船头三人,有的小组表演的是船尾两舟子,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尤其是表演船尾居右的舟子抠脚丫痛快呼叫状,让学生个个捧腹大笑。这样既激活课堂学习的氛围,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又使学生爱上了文言文。

三、创设课文的景物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把握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中的难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一些语文教师多让学生通过合作的途径来共同探讨。这种方法也是值得倡导的。但注意教学反思的教师可能会发现,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其结果往往以无果而告终。其原因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因为学生自己能理解的或能解决的问题都已经通过自主合作加以解决了,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使全班一起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优化这一探究教学情境,提高探究效果,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辅助教学,展示课文景物情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说明顺序,尤其是十幅大浮雕的时空顺序,由于学生都没有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更谈不上知道十幅大浮雕的具体空间分布及其浮雕内容。课前我就预计到这一学情。为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说明顺序这一理解难点,我按照作者参观的顺序即课文的说明顺序制作课件,对小碑座尤其是大碑座的四周及其浮雕内容逐一进行展示,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习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9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设计在其原始概念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核心内涵,这些核心内涵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一般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核心内涵包含3部分,即语文相关能力培养的实际路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语文学习的具体方法、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掌控策略。1.语文相关能力培养的实际路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完成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将这项工作有效地分解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才能确保目标的整体完成。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核心内涵表现为语文相关能力培养的实际路径,也就是说如何在一节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语文能力的培养。例如,如何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如何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记叙文的类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可以表示为将语文相关能力培养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和具体路径。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具体方法。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往往轻视语文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不配合、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语文任课教师需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核心内涵表现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语文学习的具体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到每一节课堂教学,具体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方法不感兴趣,语文教学设计就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举例子,做出详细的方法指导。3.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掌控策略。能否有效掌控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师教学能力强弱的直观体现。从实际情况来看,任课教师往往会出现课堂时间使用紧张或者大量“富裕”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表明教师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但是进行有效的掌控靠的不是个人临时的主观发挥,而是依靠科学周全的教学设计。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修辞手法的讲解、文章结构的分析都是非常消耗时间的,如果教师不能依靠有效的教学设计进行提前规划,往往会造成教学任务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就表现为对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掌控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进行全面的把握,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要求

1.必须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必须将主要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任课教师不能将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分析考试命题规律过度地带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因为这样的模式显然是与素质教育思想相悖的。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任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首要目标,而不能过多地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2.必须能够有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为相关的教学服务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首要目的。因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是教学设计合理性的基础,如果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就是不合理的。3.必须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相适应。语文教学设计无论包含多么先进的思想,还是采用多么高明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相适应,这也是教学设计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关键。如果教学方案设计不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相适应,就会导致教学设计的应有作用无法得到发挥,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运行。

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因素

1.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师才能科学客观地构思教学计划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的成功开展依靠的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从而使教学设计满足相关的要求。2.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是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载体,因此这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因素。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一部分信息,才能够对教学任务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把握这一方面的基础上就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3.具体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要求是引导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工具,只有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师才能够将自己的教学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有效开展。因此,具体的教学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因素,能够提高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作者:麦培灿 单位:广东省江门鹤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现代语文发展史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多方探索,努力实现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今天,语文课堂仍然没有完全和谐起来。从语文课堂的微观之处看,这种失衡表现在:为了迎合常态缺失的评课标准,公开课依然存在“作秀”现象;在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学生“配合”的角色依然存在;教材只是例子,唯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眼下却成了数字化的“彩色黑板”,成了“好课”必不可少的时髦元素;重基础知识传授,轻语文能力,轻语文素养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此类现象久而久之的富集,必将导致学生无心阅读、课堂安全感的丧失,渐渐地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低下,最终语文成了可上可不上的学科。学科生态位的下移,这也将强化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倦怠心理。这一切表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诸要素之间失去了它应有的平衡,在种种失衡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阻碍。

于是,语文课堂生态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高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大旗,提倡平等对话、交流合作、重师生感悟,提倡资源整合,提倡综合评价,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在新的理念下,语文课程也在呼唤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充满了生态关怀。

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失衡与新课标的要求,从教育生态学这一全新视角来审视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微观生态系统,显得很有意义。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建立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alssroom)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1932年的著作《教学社会学》一书中,它是研究课堂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改革开放之后,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要克服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不和谐现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单靠教师,忽视课堂中环境对学生影响是不行的。他们设计出了“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也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念。主张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这些做法中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生态论的思想。

目前在我国用“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语文教学的著作,最早的当是1998年出版的于源溟、倪山编著的《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一书了。书中,作者从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态行为、语文教学与文化环境、语文教学与校园生态、语文教学生态规律几个方面,试图对语文教学的某些规律进行探讨,以建构语文生态学科体系。基本观点有:“语文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中的活动与环境不断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必须相结合的观点。”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要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教学空间上,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其它环境相结合;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注重讲授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在书中,作者根据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把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又分为四个子系统: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法系统和教学内容系统。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空间子系统,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相对于语文教学大环境而言,它是个小生境。本研究就是立足于探讨课堂小生境中教师因子、学生因子与教材因子、媒体因子和教室因子等诸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因然生态特点,试图探寻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的机理,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平衡的建立有所裨益。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构成要素

教室是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当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便称为了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为了强化课堂的生态学意义,我们把课堂教学因素关系总和称之为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有: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师、学生和班级组织形式(包括班风)。我们可以把诸因子归为三类,即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物质因素(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和人文因素(班级组织形式,包括班风等)。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也相互作用。作为主体因素的教师和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人格的完善,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语文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从生态学角度看,语文教师是一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物质因素的教室、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物质保障,保证了语文学习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学空间的教室,其颜色、光线、噪音等要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尤其是教室布置和座位编排,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教室中的各种交往活动。此外,教学内容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对话的平台,设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解读途径。

作为人文因素的班级组织形式和学风,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催化剂。它是学生与教师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它与课堂物质环境相比,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环境。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结构,可以用图表表示如下: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然生态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是个开放、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系统构成的要素之间既有矛盾运动,又有着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微观的特殊生态,其有着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性,又有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个体特征。具体的说,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四大特征,即动态调节性、整体统一性、课堂情境性和协同发展性。

㈠动态调节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状态,那就是和谐平衡。“在自然生态中,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②在课堂小生境中,平衡就是课堂生态因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师生和组织形式等)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处于相对稳定、高度适应、协调的课堂状态。此时,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但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系统中各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新的失衡。因此说,课堂小生境中,平衡是个动态的平衡,是个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运动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人――人”的结构,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生命个体,发展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和内在要求。这必将是个动态系统。在各个构成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性。在课堂生态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和其它因素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在平衡的交流中,相对于主体之外的环境其作为教学的信息源,师生之间也互为信息源,在收授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中,师生最终获得共同发展。生态课堂中,人的每一次发展也必是打破平衡后的一次新的调节。在调节中,系统实现了由低级的结构变为较高级的结构,在调节中,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在平衡与发展中,课堂才有了和谐之美。

㈡整体统一性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于它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一般地说,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我们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认识也不能脱离这一基本观点。

语文课堂生态系统是由主体因素(教师、学生)、物质因素(教师、设备、教材等)和人文因素(学风、班级组织形式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是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要素之间密切联系,每一项要素都会影响到其它要素,且它们之间相互不能替代。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整体统一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语文学科具有整体性特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③实践证明,整体鲜活的阅读材料,被肢解为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知识点后,语文便会失去不少优美和生动,而显得乏味起来。2.是课堂生态主题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呈现整体性。教师在利用自身或其它课堂因素去影响学生时,学生便会能动的做出反映,或接受,或排斥,师生在相互作用下,最终统一起来,达成教育目的。3.是课堂主体因素与课堂其它环境要素是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内容、学风和教学手段都会直接作用于主体因素,也会受主体因素影响而改变。只有当各要素之间和谐起来时,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㈢课堂情境性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情境性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现场或氛围。”④

在语文课堂生态系统中,人是主体性要素。课堂生态系统也正是由于充满情感因素的人的存在和参与,使得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必然同时伴随着情感的流动。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情境性。情境性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⑤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来自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涵着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这些课文也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教材中生动的景物描写、传神的想象塑造,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获得生命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还来自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主观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课堂的民主气氛都会影响情境的创设。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课堂教学中的物理环境(教师、设备等)也对情境的创设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多媒体对于丰富课堂形象、营造情境也是不容忽视的积极因素。

㈣协同发展性

语文教学协同发展在生物界表述为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⑥

协同发展其源于竞争的存在,从进化生态学的观点看,“竞争的长效性的后果是协同进化”。⑦

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之间、主体因素与其它因素之间的这种协同发展的特征,在我国古代就扎根在了人们的意识当中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协同发展观最早的流露。

协同发展性是语文生态课堂的最重要的特征,其直接指向了教育的目的――人的共同发展。协同发展也向人们表明竞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方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协同发展与传统教育为了竞争而竞争,以最终击败对手为目的的竞争是有着本质不同的。生态课堂的协同发展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层次:㈠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主体因素之间。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来看,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动,也是价值活动。对教师而言,这种活动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中,教师也就实现了角色价值。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也会获得不同层面的个体发展。“教学相长”说的也正是这一点。从生生之间的关系来看,生态课堂的竞争是在同一目标下,或共同利益基础上,彼此友善、学习和促进,主要通过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去获得个人的发展和提高,这种竞争最大的表现就是以对方作为参照系的和谐发展。㈡还表现在主体因素与其它因素之间。国外学者H.科特查姆(Ketcham,H)曾对教室颜色变化与学生学习变化之间的协同性进行过比较研究。他选取了三个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把三个学校的教室漆成不同的颜色,经过为期两年的观察发现:作为课堂生态物理环境因素的教室颜色的变化与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学生学习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性。这项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作为生态课堂要素的教室颜色要符合教育的目的,要能为主题的发展提供正作用。

生态课堂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是人们认识竞争的一次飞跃。

本研究中,所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因然生态特点,只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冰山一角,本研究也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

注释:

①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8.

②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22.

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④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54.

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7.

篇11

与任何一门学科一样,语文课堂也要讲究教学艺术,具体而言,要追求课堂教学的“力”与“美”。

所谓“力”,是指知识的张力,思想的穿透力以及文化认同的和合力。要上好语文课,一定要跳出课本,运用发散思维,就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充分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更多的未知领域;不能孤立地传授语文知识,而要将语文知识尽可能地与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建立“大语文”的概念,这就是“知识的张力”。讲究思想的穿透力,就是不能简单地图解、灌输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要善于抛砖引玉,引出话题,鼓励学生进行辩论争鸣,在各种观点的激发碰撞中深化认识和理解,从而真正“穿透”心灵。语文属于文化的范畴,课堂所涉及的范文涉及古今中外,其文化背景殊异,教师要培养学生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树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力”,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认同,从而培养和完善其高尚的民族情感。

所谓“美”,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应充满形式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都是语文课堂形式美的重要内涵。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教师法》禁用的不文明用语外,更要注重文学性,或较多引用名人哲语,或较多使用修辞手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美带来的精神愉悦。再加上巧妙得当的手势、眼神和其它动作,一定会使语文课堂充满魅力。所谓意境美,就是要善于启发和启迪,使学生在教师的语言中体味到更多的意境和内涵,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心灵徜徉于高远。所谓“音乐美”,当然不是要唱歌、弹琴,而是指教师应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跌宕起伏,并根据课文的主题格调确定课堂语言的语速、语气、语调,从而使每一堂课都充满风格迥异的优美韵律。

古希腊有个著名的雕塑《掷铁饼者》,主人公手持铁饼蓄势待发的体态,充满了“力”与“美”的遐想。我认为,讲究“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同样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至高境界。

(作者单位:044000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