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企业董事长总结

建筑企业董事长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17 05:17: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企业董事长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建筑企业董事长总结

篇1

笔者认为培训业未来的趋势最大特点就是:从感性盲从走向理性实效。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大陆以刘光起的A管理模式、陈安之的成功学、余世维的通用管理课程等为代表的培训流派开始流行,各地兴起培训热潮。这一时期由于大家对培训缺少认识,对培训需求也缺乏了解,参加培训者要么是单位出钱,自己去应付差事,要么是听别人的介绍后去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感性的,行为往往是盲从的,有的是学到一大堆理论知识回去不知道如何去用,有的则是课堂激动,回去乱动,过几天一动不动,甚至是培训中毒,适得其反。

案例:某企业老板在培训公司的反复游说下买了十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大型成功学公开课门票,自己又忙于事务没有时间去,就让常务副总带着几个优秀的营销经理去听了,结果课程听完了十个人只回来两个,包括常务副总在内的八员大将辞职不干了,原因是课堂上来自台湾的老师激情式的表演,让他们疯狂了,既然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可以当老板,为什么自己还在为文化水平比自己低的老板打工?还是自己创业好了!结果下课后这八个兄弟就痛下决心辞职不干了,去合伙创业去了。老板知识原因后哭笑不得。

随着企业负责人对培训的认识的深入性和企业培训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培训的态度越来越理性,不再是花钱买热闹,不再是有什么课就学什么课,而是更加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企业需求什么就学什么。我提出的培训主张“培训不是图热闹,实效才是硬道理”很好地体现了未来培训的特征。   从流行通用型公开课到流行针对性的内训

以深圳聚成为代表的培训公司通过成功运作大型公开课,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规模和实力最大的培训公司,年销售额3亿元左右,这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聚成的成功笔者认识不完全在于学员对公开课这种培训形式的广泛认可,而在于聚成超级营销模式和执行力的成功。事实上学员对公开课这种培训形式的满意度在逐渐降低,因为许多公开课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员的个性需求。

案例:在某地举行过一个比较有名气的老师讲的大型公开课《大客户销售》,老师从业经历是做工业设备销售的,这个课程内容是针对工业品行业的工业设备销售,而且老师讲得还不错,但来的学员有的是做工业原料销售的,有的是做建筑工程项目销售的,还有快速消费品行业的,还有酒店旅游服务业的,由于培训公司为了多卖课,也不管学员所属行业,忽忽悠悠地就让学员来了,由于课程的针对性有限,许多学员大呼上当,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越来越理性的企业发现,虽然说有效的培训是投入产出比是非常高的,但无效的培训却成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

越来越理性的企业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知道培训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是什么,知道如何有效提升培训的投入产出比。企业的这种需求因为一般的公开课老师的行业背景有限性,课程内容的局限性,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内训课程才能解决企业的个性化、具体性的需求和问题

案例:我曾接到一个这样的电话,对方是大连一家培训机构总经理,他告诉我他的一个客户是在辽宁省十分有影响力的啤酒企业,企业老板找他介绍老师给他们营销人员讲两天的营销实战课程,关键是效果好,费用不成问题,他为这个家企业提供了多个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师供其选择,结果一个也没有选上,原因是这些老师有行业经历与企业的行业属性差别太大,用老板的话说就是,用外行给内行讲课能有效果吗?老板让他再找老师,条件一定是在啤酒行业有十年以上营销实战经验的。结果这个培训公司上网搜索资料,对比之下才发现在这个行业我写的文章数量是最多的,我又是专著《现代啤酒营销与管理》又是这个行业的唯一一本营销专著,结果我的大纲发过去后,对方一字未改,我的高报价对方一分未还,两天课程下来对方十分满意,一员学员对我说,他们公司以前举办的培训没有一次他不打磕睡的,但这两天他去是高度的亢奋,因为他学到了真东西,我返程的时候企业老板亲自送到机场,还送给我十分贵重的礼物,临别最后一句话就是:以后我们营销课程不再选择别的老师,你全部承包了吧,我这想个中原因这既有东北有的义气和大方,也更有课程的实效作用打动了这个朴实的东北企业家。

案例:我曾为一家奶业企业做全国经销商《赢利模式创新》的内训课程。我培训的头一晚我到达目的地后,企业的营销总监与培训公司随从人员陪我吃饭,席间一位相貌平平,衣着普通带着酒气的人走进来,问道:明天给我们讲课的闫老师是哪位?话音未落,营销总监立即恭敬地向这位人介绍我,并马上向这介绍这人是他们的闫董事长。马上说了一句,没有想到董事长与我是一家子,幸会幸会。结果没有想到这家伙一点面子都不给,冷冷地说:别与我套近乎,一家子不一家子并重要,重要的是明天的课程质量,你这么年轻能讲好吗?要知道我们的水平都很高,你做营销几年了,你有把握吗?你们培训公司老总给我说保证给我推荐最具实战性的老师,结果给我派个毛孩子,这不是忽悠我吗?告诉你们老总,如果这次课程讲不好,我一分钱不给,而且永远不再与你们合作!接着以挑衅的口气对我说:小闫,你如果讲不了,你现在就说,我们不难为你,我们明天自己讲,我们水平也不差。我走过全国上千家企业了,从来没有遇到这种事情,当时感觉有一种深深地羞辱,要按我的脾气,我会当场摔门而去,拒不为这个客户讲课,但我还是理智控制了情绪,我想如果我这样不是让对方感觉我自己表现也没有底气和实力吗?我平静而礼貌地说:闫总你放心,我从业务员到区域经理再到营销总监,一共做过13年销售,而且又是一个行业,我有百倍的信心把明天的课讲好,但你有你的评价标准,这样吧,明天你亲自去听,如果你不满意你可以随时叫停,我对此次培训不收任何费用。他说:好,这可是你说的,我明天就去听,我只听十分钟就会知道好坏,如果不好我立马叫停,到时你不下了台,可别怪我。我说没有问题。结果第二天一上午的课程在当地的一个体育馆如期举行,一千余号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坐了满满昨,一上午的课程我按原计划进行,直到中午结束时我也没有等到他叫停。是他没有来?还是他对课程满意?中午吃自助餐的时候这位闫总乐呵呵地端着盘子与我坐到一起,他还没有落座我就问:闫总,上午一直等你叫停,可一直没有等到,你上午没有去吗?他说:闫老师,我上午一早就去了,为了不给你压力,我坐在最后面的一个角落,你一开场我听了十几分钟感觉气氛和内容都非常好,我就偷偷从后门离开了。但是闫老师你可别高兴得太早,许多都是把精华部分放在上午,下午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我下午时间充足,我可会全程听的,如果不好我还会叫停的。我说没有问题,欢迎闫总多提意见。结果下午他亲自坐在第一排听课。这样的课我一般是上午讲理念和思路,下午讲策略与方法,结果下午的课程实战性非常强,而且我在课程结束时的总结中运用的冥想,让学员闲上眼睛在轻音乐的场景中在我的话语引导中回忆自己在生意场上走过的风风雨雨,经历的艰辛与风险,收获的金钱与快乐,回忆与这家企业,亲如一家的诚信合作,厂商只有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利益共赢和长久发展。许多学员包括闫总都在冥想中感动得落了泪。课后许多学员争相上台与我合影,让我签名,最后闫总上台做总结讲话,他先深深地向人鞠了一躬,对大家说到:首先我向闫老师郑重道歉,都因我的臭脾气,昨天因看到闫老师长得年轻,怕他讲不好今天的课,对他有些不礼貌,没有想到今天的课程效果超出我的期望,从大家的状态上就说明一切,我提议明年我们的经销商培训大会,我们还邀请闫老师来好不好?场下暴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以获得知识丰富为主到以获得能力提供为主

以往许多企业由于员工整体素质较差,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学员的基础知识丰富程度,提升学员知识素养。例如前几年我接到这个一个客户需求:企业的营销人员许多来自于生产一线,而且基本上都不是营销专业出身,对营销的基本知识基本上一无所知,我让给他们讲一天的营销基础理论知识。我给他们就讲了一天的理论知识:营销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战略4P,什么是战术4P,什么是4C,什么是4R,什么是3A营销,什么是3P营销,什么是深度分销,什么是深度营销,什么是深度协销,什么是直分销,什么是盘中盘。他们评价非常满意。但近几年来这种需求几乎没有了,因为这些知识从网上和杂志上都会很容易获得,企业对培训的需求不再是获得知识,而是提升学员实战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在课程的设计上也迎合了客户的这种需求,我倡导并实践“三三制培训模式”,即课堂时间安排上三分之一知识与案例讲解,三分之一互动讨论,三分之一情景模拟,通过这个的方式,让学员从以往的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到体验式的主动学习,把知识有效转化为实战能力,而且在课堂上就能检验学员到底学得如何,在课堂上都演练不好,在实际操作中绩效可想而知。“三三制培训模式”受到我的客户青岛海尔、丝宝国际、圣象地板等企业的极大欢迎,丝宝的一位副总裁在我的课程结束总结讲话时,要求全国各分公司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内部培训和晨会中,前不久在给圣象地板讲授《客户投诉处理实战技巧》,学员竟然当场对我“投诉”,我安排的情景模拟时间太短,没有让他们过瘾!呵呵,我也没有办法,时间有限。

从培训师的明星化到培训师的实战化

培训行业是一个浮燥的行业,许多培训师缺乏务实创新,严谨治学的作风,而是过度炒作,甚至虚假包装,一个个明星老师诞生。有些明星老师一天大型企业都没有干过,一天高管都没有干就,就凭超级口才的天赋和胆大皮厚,整合一些他人的资料,讲什么《总裁领导艺术》、《总裁执行力》,无非是讲韦尔奇、比尔盖茨、李嘉成、张瑞敏、牛根生等知名企业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但很少讲自己是怎么做的,因为自己没有干过呀!一些缺乏实战经验的明星老师的课程变成了故事会,而且故事基本上都来自一本《哲理故事三百篇》,重复机率几乎高达100%,什么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的故事、陈阿土的故事简单听得学员耳朵起茧子,甚至想上台揍老师。可想而知,花动则几千的学费去听这样的课,还不如去书店买本书来读读更有用呢。

案例:一个企业老板花了上万元买了十张一千元一张的门票让十位中层去听一堂《中层管理者领导力》的大型公开课。回来之后,老板问他们效果如何,他们纷纷表示老师讲得效果非常好,学到不少东西。老板让他们讲讲都学了些啥,结果学员们只记住了老师讲的一些经典小故事和几个不文明的小段子,其余的什么也没有记住,老板气的几乎当场吐血。

越来越理性的企业老板越来越明白,培训不是走形势,图热闹,实战、实用、实效才是硬道理。

篇2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对内强化管理,以便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管理手段。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不断完善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概念,其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促使与现行法律相符合提供一种合理保证”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并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认为,内部控制的整体构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项要素。与其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可分为经营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和遵循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并不仅仅体现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往往是包括财务制度、职务分工、企业文化、奖惩监督及企业非明文规定等构成的一套内部管理体制。

经济的发展带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竞争力尤为重要。随着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建筑企业的运行质态和企业管理更趋规范。但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建筑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然是一项薄弱环节,有必要规范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堵塞漏洞。

二、建筑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与建筑企业的资金比重大决定了必须加强内部控制

建筑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具有投资大、资金密集、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较慢的特点,所以建筑企业在开发项目立项上应建立集体审议联签制度,实行集体决策,并建立项目决策及实施的责任制度,实施不相容职位的分离,做好增收节支。近年来,建筑企业虽然产值逐年提高,但盈利水平却持续走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数据,建筑业全行业的平均产值利润率为1.9%,最高的外商独资企业为4.1%,最低的国有企业为0.6%。笔者认为出现此种现象,除了要考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材料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外,还应当从建筑企业管理的粗放、管理岗位职能控制的失效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建筑企业承接的项目涉及面广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多面性

建筑工程项目链条长,涉及面广,影响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建筑企业往往是受托承建工程,如果建筑企业出了问题,则直接影响到甲方与分包方的正常工作。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大量金额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果企业管理松散、内部控制失效,则不仅工期、资源上会受到损失,达不到投资效果,而且也影响企业及投资方的社会评价,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三)内部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每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都较长,极高的机会成本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极其重要。一旦造成损失,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后果,其损失可以说难以用金钱来弥补。因此,建设工程在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投资测算和可行性分析,建筑企业必须按业务承接制度进行盈利预测、报价分析、投标分析与审批、科学决策;在事中,资金筹集、成本支出、项目管理等环节,都必须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多快好省地进行项目建设,保证工期和达到预期效益;在事后,建设项目竣工后,需要按制度规定的标准、流程、权限进行验收、运营,同时进行专项考核与工程完工总结。

三、当前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简析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建筑企业往往缺乏风险观念

由于工程建设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如果建筑企业在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上不完善,将存在因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经营风险的巨大隐患,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资金流动风险、作业风险、法律风险、会计风险、信息风险、策略风险等。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风险有不断增大趋势。但是从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更缺乏对于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正确认识。对于市场风险,企业无法完全规避,但也很少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中考虑其应急方案或预警机制。

(二)内部控制过程或环节失控,材料、资金、成本、经费管理效率较低

1.企业资产管理粗放。其主要表现之一体现在原材料管理上。建筑企业用于工程施工的材料包括钢材、水泥、砂石料、炸药等主要材料,钢模板、脚手架、钢管、电缆线等周转材料,以及数量品种繁多的小型材料等。从材料的点验、入库、发放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材料验收没有详细的记录,材料验收单、出入库单多流于形式,多为事后补填制,或以手写的收条代替材料验收单;此外,除材料外,不少企业对半成品、固定资产、小件办公用品等管理不到位,缺乏领用、交接手续,出了问题也不严肃追究,造成企业资产浪费严重。

2.企业现金管理粗放。有些企业在现金充足时,往往缺乏有利的投资方向和项目储备,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或企业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设备、办公用房等不动产,因此企业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从而陷入财务困境。

3.对内部控制中的财务控制缺乏完整的重视。客观上表现为会计信息不完整或未得以有效利用。一是很多建设企业认为财务工作只是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纳税,而忽视了风险控制、资金运用、资产管理等诸多方面,更无法从系统的角度对整个企业进行内部财务控制。二是较多企业很大程度上财务数据不能反映单位的经营状况,或者是财务数据反映滞后,或者是财务数据反映不准确。其主要原因既有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也存在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的配合并不协调,使得企业中各部门的核算职能很多都处于失效、失控状态。比如:很多技术人员过多地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实体表现,却往往忽略了工程量数据、进度数据,以及与付款条件的比对,导致财务工作非常被动。

(三)内部控制监督不力,存在错误与舞弊的可能

在部分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往往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单位内部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和上级领导对下级的全方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使企业关键岗位或关键职务的从业人员存在错误与舞弊的隐患。具体表现为非法分包或转包工程、贪污企业资产、挪用公款、非法收受贿赂、搞“小金库”、坐支现金等。而建筑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特殊产品,从1998年抗洪抢险暴露出的九江堤坝“豆腐渣工程”以来,这种比豆腐硬不了多少的工程就屡有曝光,足以让人触目惊心。如1998年綦江虹桥倒塌后,重庆市对近年来所有重大工程进行了一次检查,结果发现,但凡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背后都有的线索,比例几近100%。又如郴电国际案中,安平建筑公司为获得郴电国际总造价5000多万元的工程项目,向主犯邓中华(郴电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行贿现金及礼品计300余万元。

四、加强与改进内部控制,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1.结合资金收支性质建立内部资金管理制度。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建筑企业以资金作为控制手段充分发挥会计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作用。具体设置每项业务的的授权审批、复核检查程序,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资金管理制度。

2.建立原材料领用的审批、登记程序,详实记录原材料从采购到消耗进入工程实体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物资管理制度。

3.建立劳务层实物工程量的实测、核准和定期汇总程序,及时按照核算要求办理中间计量和结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计价管理制度。

4.在规范、理顺各部门基础核算控制职能基础上,建立项目成本的预算管理制度,研究项目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程序、执行和调整程序,以及预算的编制组织管理程序。

5.力争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监控或预警系统。当计划与现实之间发生偏差时,项目可能正面临着不可控制的风险,如,计划之中的项目进度拖延与实际完成日期的区别显示了计划的提前或延误,前者通常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对于消极因素,企业管理者就需要进行分析,找出异常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扭转。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与执行,从注重风险防范向风险事前控制发展,使风险监控从“救火式”向“消防式”发展,逐步实施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二)分析建筑行业的业务循环流程,着眼于关键控制点

1.资金收付环节。严格按授权与合同进度进行款项的收取与支付。

2.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发出和对账盘点环节。通过建立原材料采购计划、价格调查程序,建立健全各项计量手段、计量程序规范验收程序并建立好相关档案。

3.工程项目计价与造价核算环节。以劳务层内部承包协议、劳务层合格工程量的实测验收、劳务层的计量结算为重点,建立承包单价内部协商机制、承包单价谈判及审批机制为核心。

4.项目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及变更。对于已经审批的项目预算、进度,一般不得变动,如果确有必要变动,及对于执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需要作为特殊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管理。

建筑企业生产过程是合理配置人力、机械,使用原材料构筑工程实体的过程,其业务循环是以项目工程成本为核心通过合同结算换回资金的过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在此过程中获得增值资金,为此控制成本是内部管理的核心。

(三)加强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与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低效率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控制要以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具体措施如:对施工单位实施技术措施,严格对待设计变更和合同变更,最好实行联合审计制,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层层把关,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把工程费用降至最低。对承建或分包工程量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核实,确保工程量的真实准确性,避免预算员做结算时有意加大工程和重复计算的情况,以利于顺利完成款项结算。

此外,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企业的投融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四)充分发挥财务基础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如在工程开工的同时,要求业务部门完整保管和整理资料、建立台账,定期与建设单位核对款项;做好工程前期工作,为后续财务核算与制度建设打好基础。账目设置及核算体现重点突出遵循《会计法》等国家财经法规,充分体现建筑行业的原则。如会计一级科目的设置严格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二级科目主要按照《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制度》有关分类项目,并结合该工程设计概算分类进行设置,以便全面明确反映概算项目工程支付结算情况及工程概算的动态、执行情况,产生出实用、准确、全面的财务数据。

建设单位财务人员必须编制好资金使用计划,明确投资目标和付款方式。在项目施工阶段每月对施工单位的进度根据施工工期进行验收,并要求上报工程进度报表,定期地进行实际支出值与计划目标值的比较,发现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防止资金不必要的流失,保证投资方建设资金的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赵璐,丁烈云. 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信息集成研究与应用[J]. 基建优化, 2005,(04) .

篇3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躁动的时代,文化在这个时代里变质了,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走味。在这样的时代夹缝之中,我们虽不足以为中华文化振衰起敝、继往开来贡献多少力量,也没有力量唤回狂逐物欲、陷溺已久的人心……但还是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做一点实际的工作。毕竟还有许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做一个敬业乐群、安分守己的人,更希望孩子能接受中华文化的薰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随波逐流,同时也有一些年轻学子对中华文化满怀向往,希望有机会长期学习,有鉴於此,马于钦成立了灵源国学馆,目的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国学的平台。

对于马于钦,在灵源国学馆开办那时起,国学热席卷大江南北,国内很多城市都开始兴办国学班。在国外时于钦就了解到西方上流社会都在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马于钦决心做一个中国文化的使者、布道者,将老祖宗的文化精髓更深层次的植入更多中国人心中。于是,马于钦走访了上海、北京、南京这些地方,看到人家利用历史建筑把国学馆办得红红火火,她心想不但要把龙公馆做成博物馆,更要在这里建成西南第一的国学馆。

终于,2009年5月26日,位于昆明市玉案山下的灵源国学馆正式创立,昆明第一家国学馆诞生。开馆典礼上马于钦激动地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文明的源头对生命与宇宙本质的深刻洞见的总结与记录,凝结着先圣先贤追求生命的开发、转化与成长,将个体小生命证人宇宙大生命的丰富智慧。”马于钦希望通过举办国学馆找到志同道合之士,同修至菩,用博大精深的国学来影响一批有影响力的人,修其心智,打开心门,恢复本真,法喜充满,身心愉悦。

据马于钦介绍,国学馆课程内容包括幼儿全人教育之“元典诵读”篇、企业家国学高级研修班、企业家沙龙等课程。国学馆的师资阵容包括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哲学家孙正豫、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胡星斗、美国亚当斯密大学文学博士知名学者爱新觉罗等多位专家学者。灵源国学馆每期学员30人,学习时间12个月,学习期满颁发“灵源国学馆企业家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招生对象主要面向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国家机关干部、时代精英等等。来到这里研修的当代企业家将读《易经》、《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大学》、《中庸》、《孟子》、《坛经》、《心经》等等,于暮鼓、晨钟之中品味人生之真谛,得万物运行之玄妙,领悟事物发展之必然,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方式上,国学馆以国学原著为读本,采取互动式案例分析、企业热点问题研讨和现场咨询等特色教学手段,让理论融于实践、让精英交流、让智慧碰撞,为学员们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和情感联系的纽带。凡是报名研修的会员还能享受诸多附加服务,比如可以终生免费到国学馆品茶,会友,谈生意;可以终生免费享受国学馆之静心室、琴房、书画房;可以终生免费获得“企业家国学沙龙”会员资格,参与各项会员活动;可以免费获得个人辅导、企业辅导和人力资源储备;学员子女可以优惠参与学习蒙学、国艺等其他传统文化项目等等。

据介绍,灵源国学馆的师资力量来自海内外,演讲嘉宾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现代儒商、优秀会员等等。除了听课之外,还有茶道表演、太极功法、音乐、舞蹈、武术、书法、绘画、古董玩赏等活动,可谓是国学大全教程。

积累了几世佛缘的马于钦提倡大家领悟“观物如镜,当相即道;精进如意,因圆果满”之涵义,在纠结的人世,自在的生活,活在当下修炼自己。

马于钦认为:国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文化、文学、艺术之总称,为了更好地传扬和发展国学,她决定开设灵源国学馆,也致力把灵源国学馆建设成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平台。

对于国学,人们对众说纷纭。其实,国学是一个国家以其个体性的风格,民族性的特色去表现其时代性的精神,追问并反思人类性的问题从而形成其文明的灵魂,中国的国学旨在培养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特质,即中国人的:精、气、神!

然而,国学的意义不是在西潮涌动的今天进行什么复古表演,也不只是满足于提供一种文化样式,更不是躲进书斋远离现实,做一些古玩家的鉴赏工作或是站在时代之外去构建什么神秘莫测的思想体系,宣讲什么高头讲章,不食人间烟火,国学必须正视这个时代,介入这个时代,指引这个时代,成为人们新的精神信仰。

篇4

员工上下“里外”老化。这次听课,笔者讲述的是《狼性营销团队的打造》,为了让大家都有学习意识,企业让所有的相关不相关的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到场,原本安排是200余人,实际听课的却有500人左右。他们都是“掐着时间”过来的,脸上好像都有几分的不情愿,就象被“赶鸭子上架”似的,课后笔者询问才知道,这些员工,相当一部分都是在企业待了一二十年的老员工,他们学历不高,大都是初高中,小学毕业的也大有人在,但他们却为这家乡镇企业当初在创业时,立下了汗马功劳,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他们很多都是从附近村里招来的,或者通过企业征地,被硬性安排进来的,他们一方面自认为是企业的功臣,有“吃老本”的资格,另外,他们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形势,变得迷茫和害怕起来,这从他们困惑的脸上,就能读到他们极为复杂和矛盾的心态。

缺乏学习意识,不爱学习。笔者培训过很多企业,南方的,北方的,包括很多优秀的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大凡发展稳健而有活力的企业,大都是学习型组织,教导型团队。但很多乡镇企业,显然还没有达到把学习当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阶段。就拿这家有着上万员工的乡镇企业来说,笔者课前询问其培训负责人,是否定期请一些外部专家来培训,或者派优秀的员工出去进修,答曰:否,更不用说把培训学习当成企业运营系统完整的一部分,纳入企业整体运营体系了,他们也有培训,但都是内部的,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效果当然也不佳,一个不爱学习的企业,会有持续的爆发力、战斗力吗?

团队缺乏应有的激情。笔者培训过的很多乡镇企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由于员工受出身、背景、企业文化、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诸因素影响,普遍缺乏工作激情和热情,一些员工在企业上班,好像就是为了讨要那一月来相对固定的薪水,“企业发展不发展,与我有何太大的关系”,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甚至还会产生管理当中的“螃蟹效应”,我不进步,也不让大家进步,大家一起浑浑噩噩,创业时的热情与激情,早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一个没有活力的团队,会在市场上打胜仗吗?

部门割裂,不能一体化运营。笔者给一家乡镇企业讲课,讲到团队激励时,无意中谈到企业要给营销人员及时报销差旅费,以不影响员工心情和出差,结果,几百人竟然不约而同热烈鼓起掌来,让笔者颇感诧异,课后问人力资源总监,方知道,这家企业财务有拖着工资不及时发放,差旅费不及时报销,以致员工怨声载道的现象,由此,我感受到员工没有激情的深层次原因。另外,很多乡镇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但管理流程没有及时更新和调整到位,结果造成部门割裂主义严重,大家都站在本部门和自己的立场上办事,结果造成产供销财不协调等诸多问题的出现。

那么,作为乡镇企业,如何才能突破自己发展的“天花板”,从而获得更快的突破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总部上移,战略高定位。笔者发现,一些乡镇企业之所以面临人才老化,团队整体素养不高等问题,跟这些乡镇企业偏安一隅,视野、眼光狭窄有很大的关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乡镇企业处于人才选择的“洼地”,试想,人才都想向大城市发展,又有几个想往乡镇去呢?同时,企业长期驻扎在乡镇,与外界新鲜的东西相对隔绝,高度、视野都会下降,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定位。因此,笔者建议,一些乡镇企业,为了突破这个瓶颈,可以采取生产基地和运营中心分离的方式,将总部迁至地级城市、省会城市,甚至更高。河南某乡镇企业,就通过将自己的总部从乡镇签到所在地级市的方式,引来了人才,并获得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筑巢引凤,广纳人才。不可否认,乡镇企业目前面临一个很大的人才困局。人才短缺,关键岗位匮乏,现有人员知识结构、经历、年龄等,都存在老化现象。企业必须通过提供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招揽更优秀的人才加盟,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乡镇企业只有引入“狼性”人才,给企业带来冲击,洗涤大家陈旧的理念,不断地对老员工进行“洗脑”,乡镇企业才能改变活力不足,提意见的多,提建议的少,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才能让企业蓬勃发展。其实,企业的人才及团队,是一个动态流转和更新的过程,乡镇企业必须及时淘汰跟不上形势的落伍员工,尤其是“休克鱼”员工,及时吸纳“新鲜血液”,促使团队的活力向上。

流程再造,实施革新。主动改变,才能迎来新生。不主动,必被动。乡镇企业在遭遇发展的瓶颈,业绩遇到阻力之后,企业必须通过内部或外部诊断,来对企业进行“诊治”。比如,企业必须从以部门为中心的本位主义工作思路,转变成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上来,重新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比如,采取联合办公,成立跨部门的项目工作小组等,实现内外部工作一体化,提高运营效率,促使企业掀起一个“二次创业”,从而向更高的境界和阶段迈进。

篇5

这些英雄,有着诸多的传奇,我们今天书写他们的故事,不是立传,为的是能够让人们发现这些为茶而奋斗的人,他们其实与茶有着一样的品格。

八闽茶人遍及全国,个性鲜明,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支撑着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茶叶生产与茶市贸易。从开茶城、制茶企业、销售连锁店到茶叶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甚至开茶庄茶舍、炒茶……与茶结缘,闽人喝家乡的茶长大,更把茶作为毕生的事业来追求。

上海:福建茶人首屈一指

上海,全国的经济中心,多年来福建茶商与上海茶叶市场同发展、共繁荣,伴随着上海茶叶市场的成熟,闽商成了上海茶叶市场的中坚力量。近些年出现的大统路、天山、恒大、九星等多家颇具规模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多由福建茶商经营管理,其综合市场规模和经营品种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

巨头叶石生叶石生,闽东汉子,他在上海茶坛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感慨茶市的发展,叶总就一句话:“时事造英雄”。叶石生自1993年进入上海市场,1996年设立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成为上海第一家专门从事茶叶批发的专业市场,此后又相继创办了恒大茶叶批发市场、隆生茶叶批发市场等,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现已更名为大宁国际茶城,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家茶叶专业市场,叶石生旗下所属茶叶批发市场的销量已经占全上海茶叶销售量的一半以上。

“其志难移,纵千般烘炒,万遍搓揉,尽历艰辛成极品;斯颜不改,况一任卷舒,几番起落,自甘淡泊散清香。”这是叶石生对茶的感悟,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忘回馈社会,如今他实施的“产地直销”的模式又使全国各地的百万茶农脱贫致富。

大腕苏锦平在上海,苏锦平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投资2600多万元兴建一个茶城,是他的创举。这个集茶叶、茶具展示销售、品茗休闲。茶艺表演、古玩字画鉴赏交易于一体,建筑面积达2.3万多平方米的大不同天山茶城,如今已经成为苏锦平旗下核心的运营中心。

苏锦平出生于著名茶乡福安市.从小受茶香的熏陶。1992年,苏锦平在上海创建上海大不同茶业有限公司。如今的大不同茶业集产、供、销于一体,在全国拥有16个具有产品标准体系的茶叶生产基地、4个茶叶专用保鲜冷库、78个覆盖上海8个区县的茶叶经销网点、一个茶博览展示厅、一所茶道茶艺会员俱乐部和一支训练有素的茶艺表演队。

北京:马连道的开街之人

马连道,北京一条原本冷清的街道,由于一群茶商的到来,这里成了“京城茶叶一条街”。“满堂香”创始人高坚信早在1989年就在马连道经营,被业界誉为马连道的开街之人。

1988年,高坚信从老家福州来到北京创业。让他意外的是,北京人对茉莉花茶非常喜爱。运茶的货车刚到,就有经销商等在那边拿货。经过几年发展,“满堂香”成为众多茶商中的佼佼者。现任“满堂香”企业董事长的高晨生,是“满堂香”的第二代传人了。他说:现在很多茉莉花茶的名字都是当时高家最早使用的,如牡丹绣球、金丝银钩、茉莉茶王等等。另外,他还受巧克力精美包装的启发,在北京率先推出了礼品装的茉莉花茶。

今年开始,“满堂香”在福州北峰基地加大茉莉花的种植,并且收购了广西和安徽两个茉莉花茶基地,提升茉莉花茶的地位。如今,满堂香不仅经营茉莉花茶,销售量更大的还是乌龙茶,甚至还在云南收购了一家普洱茶生产企业。

北京还有一位杰出的八闽茶商――“御茶园”茶叶董事长陈昌道,1996年年底,26岁的他离开家乡寿宁,踏上北京土地的时候,还只是个茶叶公司跑业务的业务员。那时候,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还没有建成,没有做过茶叶业务的陈昌道和寿宁老乡们,几乎走遍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

2000年9月,陈昌道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一楼租下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面的时候,茶城因为刚开业不久,知名度还很低,不久便有大量客户陆续退出。但陈昌道却坚持了下来,经营渐渐地有了起色。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御茶园现已成为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茶叶衍生产品开发、茶文化研究推广等为一体的茶叶综合性集团企业。

陈昌道说,茶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御茶园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在全国一线城市建立二十家、面积在一千平方米以上的茶业大卖场和两百家茶业连锁加盟专卖店,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茶博会,引领全球茶行业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福建:故乡茶坛群英闪耀

福建本就是产茶第一大省,遍布福建各个角落的茶商根本无法计数,单单安溪县就有铁观音品牌生产企业500多个,更难计算从事茶馆、茶叶贸易的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300多万从事与茶叶相关的活动,其中的名家名角更是数不胜数。由于本刊曾对此进行系列报道,故不再详述。

云南:福建茶人众星云集

这几年,云南普洱荼一下子红火起来,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福建茶商的身影。以下列举的几位,在云南当地还是颇具影响力的。

结语

据我们所知:中部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山西坦洋茶城,由福建茶商林瑞富投资建设;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土城头,建成华东最大的茶叶城,这个茶都的老板是来自福建的吴文生……数不清的茶,更有数不尽的福建茶人,他们行走在江湖,成为茶界的先锋,并将更多的香茗带到祖国的各个角落。

闽茶贸易的峥嵘岁月

林更生

史书记载晋朝以前福建已产茶,至今已1600多年的历史。至陆羽写《茶经》时,福建已经是当时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其中的数款茶成为中国最早名茶之一,并列为贡茶。其后1000多年的岁月,福建茶品种不断丰富,产量不断提高,伴随的茶贸易也非常繁荣。

谈到闽茶运销路线,是指茶叶贸易长期开展形成的茶叶产、供、销三者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以茶叶产区为起点,茶叶商埠为枢纽,茶叶销场为终点,茶叶商品经济越发展,茶叶运销路线就越长。福建茶叶很早就开始水运陆转、肩挑畜驮到省外甚至国外销售,其中尤以对外贸易最为艰辛。

古时,福建茶叶多先集中在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梅(后被赤石取代),肩挑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河口镇。从崇安到河口镇的路程有280里,商人坐轿3~4天可达,但肩负茶箱重担的挑夫至少也得5~6天才能到达。到河口 镇后有两茶路线:一条是向北运往俄罗斯,以陆路为主:一条是向南运往广州后到东南亚和欧美,以水路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从本省口岸直接通商的历史记载。

先说中俄这条茶路。福建茶叶到了江西铅山县后,就在此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泛湖北上,出九江入长江.溯江抵南昌。汉口晋商把各地茶集中后,装船逆汉水而至樊城,起岸后,装大车经河南赊旗镇,入泽州(山西晋城)、潞安府(长治)、平遥、祁县、太谷、忻县、太原、大同。在此分为二路。一部分运往归化厅(呼和浩特),一部分经天镇运往张家口。走军台30站向北行14站到库伦,再北行11站到中俄交界的恰克图。

这条茶路,全程经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蒙古,近5000公里。这条商路上张家口以北,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这样记载:“有车帮、马帮、驼帮;夏秋两季运输以马和牛车为主,每匹马驮80公斤,牛车载250公斤,由张家口至库伦马队需行40天以上,牛车需行60天。冬春两季由骆驼运输,每驼可驮200公斤,一般行35天可达库伦。然后渡依鲁河,抵达恰克图。骆驼或车皆结队而行,每十五驼为一队,集十队为一房,每房计驼一百五十头,马二十匹,有二十人赶骆驼,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上驼队,经常是累百达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这条路线的中国部分大多由华商负责,有趣的是这些茶商却由不产茶的山西人担当,俗称“晋商”;俄国部分则由俄商负责。茶叶到达恰克图后,俄商们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一直通向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闽茶中俄这条运销艰辛路始于明清,盛于清代,衰于日本。

再说水路。福建自古海运发达,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购到由厦门运去的茶叶,1644年英国著名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中说:“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150担直接运往英国。1699年该公司订购的茶叶有优质绿茶300桶、武夷茶80桶。

1751~17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茶叶1678余万千克。其中武夷茶2363万磅(1063.35万千克)占总输入量的63.3%,可见这时期输入英国的茶叶以武夷茶为主(平均每年约100万千克左右),在英国武夷茶被誉为“东方美人”。因此,许多国家对“茶”的语音,多由厦门方言“Tay”的读音称茶为“Thee”。

1785年,美国的商船自广州运载中国茶叶获得巨大利益,自此到五口通商(1842年)之前,南方茶路几乎所有外销茶以广州为出口基地。那时福建茶叶还是集中在河口镇,由信江向西顺流而下,运至鄱阳湖,走赣江至赣南,由挑夫肩运过大庾岭,至韶关而转运广州。茶叶从崇安运至广州全程约需两个月。五口通商初期,部分武夷茶运上海外销,茶船逆信江东运至玉山,然后雇力夫运至浙江常山,再装船顺流下至杭州,由小船走运河(由嘉兴内河)而至上海。也有直接从河口镇顺信江经鄱阳湖,过九江入长江转上海的。茶叶从崇安运至上海全程约需24天。

清代五口通商以后,有福州、厦门两个通商口岸,揭开了福建茶叶直接出口的外贸史。英、荷、德诸国均在福州设洋行经营茶叶,俄商在福州建立第二个砖茶厂后,又在南平、建瓯、南雅、三门、太平等地设厂。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1877年俄商从建宁携带口子税单运往福州出口的砖茶为3505担。福州遂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光绪初年为福建茶业的最盛时期。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多万担(4万吨),约占当时全国年出口量的1/3。

回眸这数百年的闽茶外运史,它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是无数茶人、茶商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在把香醇的茶叶带向全世界的过程中,闽商也书写了中国外贸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闽商与茶的文化趋同

徐 楚

福建人做茶生意的很多,在采访福建茶商的过程中,当问及他们为何选择茶作为自己的生意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道:首先我们来自产茶的大省,自小喝着故乡的茶长大,对茶叶非常亲切和熟悉,而茶作为开门七件事,所具有的市场空间是无法比拟的。其实不论做的是不是茶,闽商走到哪都带着茶,不论是忙碌还是休憩,他们总喜欢泡着茶来思考或者悠闲,而待客的首选也是茶。茶与闽人有不解之缘,与闽商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

茶,温婉含蓄,深刻而又内敛。经常我们会谈到茶的三个境界: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香茶。仔细去品味和甄别,闽商走过的历史,正如同这三个境界一般,讲述了一段让他们熟知的经历。

第一道苦茶,寓有清苦之意,是茶刚刚泡出的感觉,它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福建地瘠民稠,生存压力大,传统的农耕经济无法满足养家糊口,迫使他们有的走出家园,走向全国,有的漂洋过海,去往异国他乡。正是因为土地贫瘠,崇商精神成为闽人的一种坚韧基因。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闽人纷纷在外经商谋生。

从走出家园的那一刻起,苦就如同初泡的茶一样,因为多是“赤手空拳打天下”,闽人在他乡往往是从最苦最脏的活干起。为了赢得生存,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摸爬滚打,面对苦境。闽人学会了坚韧。就如同品茶一样,只有浸透了苦涩,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

正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居住地作出杰出的贡献,并用他们像茶一般温和的性格与当地原住民友好相处,他们不仅在居住地扎根,而且还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从而世代繁衍。如今,300多万闽商遍及全国的天南地北,1D80万闽籍华侨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港澳地区的闽籍同胞也有123万之多。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当地扎根,并很好地生活了下来。

在经过困苦的煎熬和岁月的浸泡,奋斗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硕果累累。闽商在迅速成长中,苦尽甘来,享受了第二道的甜茶。多年的拼搏换取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同。数据表明,遍布全国的闽商,拥有上千亿元资产。而海外闽商的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世界华商500强中闽商占了十分之一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