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后勤管理论文

高校后勤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31 17:13: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后勤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后勤管理论文

篇1

自1999年起,由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热潮在全国逐渐兴起。根据中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各高校先后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运行机制。这种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在用人办法、资金筹措、自主运营和管理、内部分配等方面都采用了逐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能坚持为高校服务的新机制,大大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的效率,增强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是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的发展与稳定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变化,诸多问题随之而来,必须加以研究解决。当前,高校经费拨付大多采取按生均经费拨付,尤其对笔者所处的高职院校,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生源不足和生源质量不好的现象,学校也应严格按预算来执行经费开支。可高校内师生员工的吃、住、行、用等均由后勤承担,学校水电、保洁、绿化养护、维修及校园各种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将耗费和挤占大量的财政拨付,从而也制约着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直接影响到学校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高校后勤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我封闭、无偿服务、消耗资产和依赖拨款的管理体制,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后勤管理所需资金来源于上述所说的生均拨款。我国目前投入到高校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支出,用于高校校园基础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微不足道,而造成高校后勤设施严重不足、老化,无力添置和更新,各种设施使用年限较长、超负荷运转,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又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需要。同时,旧的后勤管理体制又未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造成有限资金的铺张浪费。正因如此,高校后勤这些年来的发展极为缓慢,有些方面与当前学校的发展实际格格不入,直接影响到高校发展空间的拓展。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陈旧的后勤管理体制,使之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与稳定,更好更多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秀合格人才。

2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为后勤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直接影响到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促进后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弥补不足,是摆在后勤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向社会输送各种技能型实用人才,建立起完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尤为重要。如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的高职商贸类院校,其后勤管理中应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就有:基建工程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项目工程招标管理、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及零星维修管理办法、物业保洁及绿化养护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完善,将进一步规范后勤管理工作程序,使后勤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也会使后勤管理人员依法依规办理,避免在基建、工程招标、物资采购等环节滋生腐败现象,使后勤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高质量高水平地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努力营造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2.2建立完善信息平台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成为了高校管理和发展的一项重要需求。对于高校来说,其要想更好地加强自身后勤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水平,就需要更为重视自身后勤管理工作中信息平台的建设,并以此平台的建立来提升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并逐步加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但是在对相关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仅仅对信息技术系统的建立引起了过多的重视,而对于不同部门间对于该后勤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兼容性以及联系性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因此而出现了不同部门信息技术功能不能够得到完全发挥、信息共享水平较低的情况,使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利用效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且对于该系统中不同数据信息所具有的利用效率也是一种较大的影响。面对上述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系统中的部分问题,在日后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能够积极地开发更具操作性、实用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中,JustepX3是一种从全局角度出发,为促进信息化成功而开发的信息系统的支撑工具,能够较好地提升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维护、运行以及管理等工作所具有的可用性,从而以此来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发展战略。通过该业务平台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帮助我们实现维修、水电以及后勤管理等工作,是我国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非常高效的一类信息平台,能够通过对信息集成、汇总的方式将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后勤信息管理链条,并最终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同时,其也能够将高校后勤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信息以及数据上传到其数据库之中,并在一定分析之后帮助我们能够获得后勤管理的重要数据与信息,并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共享与利用。

2.3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作用,人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没有大多数人的齐心协力,再简单的工作和再好的管理思路与方案也无法使工作得到落实,因此优秀的后勤管理人才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在目前的环境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提升高校的后勤工作管理水平,就需要能够加强高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而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来说,其还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存在较为严重的用工浪费情况。当前我国公办高校为事业单位,后勤管理队伍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工勤人员,他们工作十几年或二十几年后,技术职务上到了高级工,认为无再上升的空间,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上就大打拆扣,无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出现“庸、懒、散”的现象,出现只出工、不干事,一到下班时间就如胜利大逃亡,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被动服务局面,使后勤管理工作难于到位,服务质量难于保证,不仅不能够起到帮助高校降低后勤管理工作成本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用工方面也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另外高校是以学期作为工作周期的,而当高校放假时这部分工作人员往往会较为松懈,在开学之后由于工作缺乏连续性而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懈怠情况;二是缺少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也是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很多的高校中,具有高素质的技工、管理人员等等都没有同学校签订相关的合同,而相关机制的缺乏也使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强,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高校对于后勤人才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能够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公开、透明人才招聘制度的建立,来更好地针对后勤工作所需要的人才岗位进行人才招聘,并以此来增加社会人才招聘的公平性以及竞争性,将更多的人才吸引到工作中去。同时,也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人才解聘机制,并以此来实现后勤人员的进、出工作;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后勤员工的建设工作。在实际开展高校后勤工作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以良好制度的建设吸引社会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参与,还需要能够对本单位的人员积极地开展素质建设工作,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等方式提升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知识技能,增强本部门员工的向心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并以此保障高校的后勤工作能够得到更为高效的开展。另外,在开展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素质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能够积极地加强后勤部门领导队伍的建设,通过更多优秀后勤管理人才以及技术骨干的吸引,使社会中更多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的人才加入到后勤工作中来,并以此来更好地提升高校后勤工作所具有的效率。

2.4建立激励与考评机制

后勤工作绩效的评估与考核工作也是后勤工作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机制的建立,能够较好地帮助我们发现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能够在全面把握问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地整改。但是对于我国目前的后勤管理工作来说,其所具有的绩效考评方法还是相对落后,且在指标的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高校的后勤发展同绩效考评之间没有得到良好的结合。对于这种情况,则需要高校后勤工作在日常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激励、考评机制进行积极地落实,并以此来更好地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首先,高校的后勤部门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加强职工的绩效评估工作。高校可以联系自身后勤部门的实际情况,对平衡计分卡的参数如财务维度、成长维度以及内部流程维度等进行恰当地评估,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合本部门的未来发展。而在我们通过积分卡进行后勤绩效考核时,也应当能够在基于计分卡的基础上良好地结合公平、客观的原则,对不同后勤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反映。而为了能够对该评估体系进行更好的建设,可以从下述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内部流程维度。首先,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其办事流程规范与公开,在实际考评中,可对后勤服务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考察其在工作中的熟悉程度,问题解决的效率如何等,考察内部后勤职工满意度及其与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第二,财务维度。高校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主要可通过部门发展基金、设备费、工资与福利等进行管理成本的量化考核,而公益性的后勤服务机构则可通过人均成本及其消耗成本增长率等进行量化考核。第三,学习与成长维度。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后勤工作绩效考核中,可以用职工的离职率、提建议的数量(采纳率)、职工的满意度等为指标进行考核。其次,高校也需要通过良好激励机制的建立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常来说,可以选择的方式主要有精神以及物质这两种激励方式,通过平衡积分卡的应用对职工的绩效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并将其整体的工作绩效同收入挂钩,则能够较好使其培养起优秀的激励意识,并久而久之形成积极工作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对其开展物质奖励的同时,对于工作优秀的员工也应当进行适当的精神激励,并通过畅通职位渠道的方式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并以此方式的开展最终促进高校整体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员工的思想政治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也是需要日常重点培养的一个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思想政治以及职业道德的培训,能够使其逐渐地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以及道德感,从而以这种良好责任感以及道德水平的提升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够将这种好的精神与理念传达给学生,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影响还是后勤教育育人功能的提升都是非常有效的。

篇2

(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

目前,高校后勤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即同一个后勤公司内部有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使用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分行业会计制度的,会计制度混乱,不利于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根据国家推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高校后勤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制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2]高校后勤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后勤组织为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措施。高校后勤是刚刚走入市场的企业,应制定和完善每一步经济业务的流程,使每个岗位的权责和监督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事事有规定,件件受牵制”的制度化企业,从而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

(二)运用会计电算化,加强高校后勤内部控制

高校后勤下属单位很多,数据繁杂,运用会计电算化能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数据计算和复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财务监督控制上去。同时,后勤行业跨度大,分布较散,运用网络化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内部财务管理,预防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电算化系统管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环。

(三)明确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责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脱离学校走向社会,不再承担学校后勤服务的功能[3]。在体制上,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成立后勤经济实体;在机制上,把拨款使用制过度为服务收费制,使后勤经济实体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通过服务、劳务收费养活自己。作为校级财务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能范围中,支持后勤社会化的相关工作。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方便后勤集团在服务和劳务经营过程中的账务往来。如保证校内发票的来源和使用、校内经费卡的使用等;其次积极帮助后勤经济实体争取上级财税部门对后勤服务性产业税收减免,或削减部分管理费用等,使后勤企业适当降低经营成本;最后按照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制度,在后勤部门转制后,对现有的在编职工,学校应保留其事业利待遇,对有关后勤人员的政策性补贴,学校财务部门应做好规范划转工作。

(四)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后勤社会化之后,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管理虽然已经独立,但其包括财务在内的很多工作都与学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勤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师生需要后勤产业提供的优质服务。因此,有必要在校级财务部门与后勤经济实体之间建立财务通报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对于校级财务部门来说,[4]通报制度可以及时向后勤经济实体传达上级职能部门的财税政策以及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传达学校的有关决策和师生对后勤实体经营状况的反馈信息等。对于后勤经济实体来说,通报制度有利于它们向学校及时汇报财务情况,反映后勤实体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结合高校的需求,也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笔者认为,今后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立足于具体高校实际,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这也是高校后勤系统深化改革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正确选择。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搞好服务,办师生员工满意后勤

服务是后勤企业的生命线,只有做好服务,后勤企业才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同志认为,高校后勤在实施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必须坚持为高校教育、科研服务,为高校师生服务这个方向。因此,高校后勤必须牢牢占领高校这个开展后勤服务工作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师生是后勤服务的主体,[5]高校后勤部门时刻都要把“办师生满意后勤”作为后勤工作的一种理念,作为自己长期的工作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后勤系统时刻都要注意加强管理,强化职工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来提高所在高校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强保障,助高校快速发展

一流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如果高校没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校园,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就谈不上建设一流的大学。只要后勤保障系统是一流的,那它就能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如今,许多高校后勤经济实力还相当有限,这就需要校方给予较多的扶持。就校方而言,为了增强后勤的服务保障功能,该投入的还是应该投入,并且有些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大投入;对于高校后勤来讲,一方面要克服困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更要从自身内部挖掘潜力,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注重公益性,兼顾经济性

公益性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与社会服务企业的重大区别。学校后勤服务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这点决定了后勤保障服务的公益性特点。同时,作为以学校为特定服务对象的后勤服务实体,从其经济组织的属性看,它必然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追求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三、坚持后勤改革为教育教学服务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宗旨实际上是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社会资金,提高高校的后勤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教育教学。总体来讲,高校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食堂服务管理,提高饭菜质量

学生食堂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应高度重视食堂的管理,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式,实行完全企业化的管理,以减轻后勤部门的压力。主要可以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企业经营,通过微利承包、部分全额承包、全额承包等过程循序渐进做好食堂管理。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节约水电消耗,提高饭菜质量,同时还改进了服务态度,实现了学校、食堂、师生三方面共赢的局面。

(二)做好校园物业管理,提高校园形象

校园物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园形象,是高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业管理工作包括办公区和教育区的卫生、宿舍区的保安保洁、校园的绿化等,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宽,工作繁杂。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采用聘请校工的形式来进行管理,这一方面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行政成本。因此,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引进物业公司进行管理,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物业管理是可取的管理途径。

(三)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提高硬件设施

篇3

1999年12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突出社会化。随着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成立,后勤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后勤财务管理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1.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对财务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打破了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经营手段调节为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后勤财务属于高校的二级财务;改革后,高校与后勤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后勤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需要重新构建。

2.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改革前,资产是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一般无偿使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实物形态资产的管理,而后勤部门则更侧重于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会更多考虑资产的管理。改革后,资产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产由非经营性转变为经营性,学校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控制,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方面转变;同时,学校也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明确要求,后勤集团不仅要有效地使用资产,更应该管理好资产,并做好资产成本的核算。

3.会计核算体系方面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因后勤不具有完整的自主经营权、分配权,其财务核算仅局限于由高校所需而发生的部分费用,会计核算仅以事业核算为主,这些核算内容只占财务核算体系的一小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财务核算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事业财务核算逐步向企业财务核算转变),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在由一级向多级化过渡。在此情况下,高校后勤财务必须改变管理层次不明,职能不清,信息不畅的现状,必须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增强成本意识,提高经济效益。

4.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的提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作为独立法人存在,其财务体系相对独立,但高校仍然要加强对后勤财务工作的全面监督。为了进一步强化改革后对后勤财务的监督,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学校应委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强烈事业心与高度责任感的会计人员监管后勤财务。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高校财务管理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目前面临的挑战,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的财务关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既有利于高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

1.适应改革需要,建立决策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机制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管理的重心在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财务分析是为了肯定成绩并找出不足或失误,以利改进和正确决策。因此,后勤财务工作必须建立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财务工作必须构建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做到“三个主动”。

(1)主动服务决策。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在决策时都离不开财务数据和市场分析等信息支持,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切实把握这些信息,并主动为决策者服务。

(2)主动参与决策。市场化、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大多决策方案都需要从财务角度进行分析,这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站在领导和全局的角度主动参与决策论证。

(3)主动执行决策。高校后勤的各项工作都需要财务保障和服务,都需要财务工作的积极配合,这要求财务工作要认真执行决策,并且从财务角度对其他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决策顺利地得到执行,并使发生偏差的决策及时得到纠正。

2.借鉴他人发展经验,做好清查核资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和其他高校发展的经验,明晰后勤资产的产权关系,切实做好后勤实体分离之前的清查核资,以便后勤实体在与高校分离后真正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营运作。高校后勤集团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合理优化产权结构,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后勤集团作为独立法人,要利用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可以面向社会和实体内部吸收优质资产、资金,增强后勤实体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促进后勤实体的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改革以前高校后勤财务与学校财务的关系是资金拨付关系特别要重视完善有关制度,包括依法收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后勤服务收费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面向校内师生的基本后勤服务,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含税金的成本价收费;面向社会的服务,必须以确保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学生的生活为前提,并实行市场定价。后勤服务是从高校整体中分离出来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资金拨给、资金使用、不定价成本核算的观念,影响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成本核算观念,坚持收支配比原则,使成本核算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成本核算将原来的拨款驱动机制转变为市场驱动机制。后勤财务管理必须通过责任制规范后勤部门的经济行为,做到职责清晰,职能明确按需设岗,以岗择人,减员增效;对后勤所属经济实体要进行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定期考核,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4.加强后勤财务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社会化将后勤变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的经营实体要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方法、有关经济制度和政策全面地理解并准确地把握,还要透彻地了解后勤实体的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提高业务判断能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后勤财务人员要加强会计业务学习,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从传统的记账会计向管理型、参谋型会计转变,以适应高校的后勤发展需要。

篇4

二、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准则

1.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后勤服务应始终坚持为校园广大师生员工、教学服务的宗旨,建立起为校园师生员工、教学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以切实抓好基础服务为根本,同时开展对外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来服务校园。这是促进校内教学、后勤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

2.校园后勤的改革

涉及后勤工作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学生的自身利益。深入进行后勤服务的改革,要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为纲领,以平衡好发展、改革与稳定,确立好长远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明确后勤服务和高校教育的共同任务,并根据不同的校园特征制定独特有效的管理制度,处理好体制管理和体制改革的关系,切实维护最广大师生的自身利益,使后勤服务更加面向师生,有助于校内教学的发展。

3.以为人民服务为准则

通过制定执行管理准则,使后勤服务更面向校园基层老师、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最好的高校教育环境,打造优质的服务,创造最好的效益。

三、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1.树立后勤服务意识

①,为广大师生提供后勤保障后勤工作是极为琐碎的,其与每位师生都密切相关,作为后勤工作者不但要处理好一个水龙头、一个电灯泡这样的小事,还要树立服务意识,要热情主动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勤勉心细,要经常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进行巡查,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教室、教师办公室等,要及时检查教学办公用品和学生生活后勤用品是否齐全、是否完好,如果有损坏,要及时进行更换,确保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要认真听取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确保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同时,后勤工作人员还要主动进行学习,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来提高服务质量。

2.秉持稳定的原则,使后勤服务正规化

要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引导后勤服务的改进。通过持续的创新,增强自身软实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打破传统高校故步自封的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效益和质量,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后勤服务和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要开拓创新,借鉴并推行有效的管理标准。建立起始终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进自身的服务观念体系。分解最终目标,分级明确划分各个小目标,责任到人,切实落实好责任制度,处理好部门与部门、人与人的任务合理分配,避免劳动力的浪费,营造具有校园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3.后勤管理精细化

②管理的精细化是一种文化。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将后勤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其根本在于规范化。其次从各方面寻求精细化,合理明细的劳动分配和责任制度。最后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校园文化创新探索有自己校园文化的具体实施操作形式。就规范化而言,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规范的制度,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切实按照基本要求办事,并具有明确的赏罚规定举措。二是注重过程的操控。对后勤事务的流程要有精细的运作过程,规划、审批、实施和总结的过程要稳扎稳打,步步落实,减少失误和决策执行等各方面的漏洞。三是对决策的慎重精细的考虑。在前期考查发展前景,制定最终目标等方面要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将管理经营中的问题一一跟踪展现,培养良好的决策作风和习惯,协调好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不同员工间的配合工作,使整个经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

4.应用现代化科技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

在实现后勤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要吸取现代先进的科技打造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后勤集团。积极改进后勤基础的服务设施与设备,运用流行的互联网,做到后勤数据数字化,能快捷地应用智能计算机网络来进行管理,开发特色的后勤系列软件应用,利用网络这一重要工具构建独创性的点子来服务于后勤管理。如在校园网站打造一个后勤服务墙的专栏,既可方便师生和后勤人员间的互动和沟通,也可给师生营造一个不一样的后勤服务形象。

5.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转变后勤市场的竞争模式,使高校有关后勤政策制度的制定和评价向好的方向发展。处理好工作态度和高校对后勤制度执行的关系,协调发展,改进完善员工间的监督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员工找到集体归属感,相互帮助纠错。

6.做好后勤人员的文化教育工作

要搞好后勤集团的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在道德、思想等方面优秀的后勤集团形象,给师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努力做到用文明的服务感染人、文化的举止言行教育人,让师生感受到校园后勤服务的温暖关怀。

7.节能减排,打造绿色后勤

③努力响应国家的号召,打造一个节俭绿色持续发展的后勤系统。落实到后勤集团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制定一定的节能减排奖励举措,实施每周评定“节能之星”等办法,切实做好绿色后勤服务。

8.建立让广大师生参与的监督体系

后勤服务面向社会后,其监督服务等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会引进社会开放的监督机制,方便政府部门和校园广大师生参与监督。社会各个方面对后勤服务构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检验。定期开展各项服务的评选活动让广大师生给后勤服务评分,选出类似“月最佳服务窗口”或者“优质服务个人”等,并给予实质的奖励措施,这样更能鼓励后勤人员的服务良性竞争。

9.改进后勤部门的各种制度和培训

篇5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强调后勤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后勤管理是学校发展的物质保障,它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方面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后勤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很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引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温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将是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人文关怀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位。对人要关心、爱护和理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管理者的重要理念。

人文关怀在高校后勤管理中体现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后勤管理者要有“服务师生为本”的理念,为全校的师生提供一个恬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及时为师生排忧解难,保证师生工作学习顺利进行;二是后勤管理者对于本部门的员工要关心、爱护和尊重,维护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使员工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从而激发员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

高校后勤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是由高等学校的特点所决定。高校是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通过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书育人”;而后勤管理人员则是在服务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用“行动育人”。教师的育人是直观的,后勤的育人是隐形的。后勤管理更多的承载着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校园环境的好坏对于受教育者会产生很大影响。校园优美的环境会使受教育者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因而容易形成乐观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校园的文化长廊,水景、绿化等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美的享受,有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同时,高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后勤服务要始终围绕这个主体,以饱满的热情为师生提供高效的、优质的服务,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要真正应用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实践中。

1.转变观念,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

要不断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以适应高校后勤工作的需要。后勤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树立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明确服务宗旨,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师生解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者更多的扮演着行政管理的角色,并没有引进有效的市场和竞争,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更多的是把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将学校的师生看做是被管理者。因而出现了“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衙门作风,工作人员的一脸严肃、满嘴说教、粗鲁言行,处处体现出管理者的王道作风。

在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面临转型,转变观念,增强服务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刻不容缓。首先,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作为后勤管理部门的权力中心,其各种决策和行为都对自己的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注重搞好舆论宣传,营造一种以服务至上为宗旨的浓厚的舆论环境氛围。再次,后勤管理人员一般文化素养较低,尤其在高校学者云集的教授、博士面前基本属于体力劳动者。因此对后勤工作人员,要通过培训、学习和竞争上岗等方式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其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比如,实行岗位责任制,责、权、利统一;实行统一着装,微笑服务,礼貌用语。这样变管理为服务,无不体现出人性和关怀。最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件复杂而繁琐的工作,管理人员应具有创新精神,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2.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这是贯彻服务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依据。高校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从各个高校的实际出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明确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规定其享有的权利、应当履行的义务和应尽的职责,从而使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顺利开展。

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要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制度建设要有目标性。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总的目标要与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具体的目标要根据实际确定。明确的目标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功能,它告诉人们做什么,具体如何做。

第二,制度建设要有实效性。也就是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与本校的发展规划相适应。制定出科学的、健全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同时制度制定后一定要狠抓落实,才会取得实际效果,否则将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

第三,制度建设要有创新性。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形势,制度建设要引进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以追求优服务、高质量、高效益为宗旨,及时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使后勤管理模式从原有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使后勤管理工作的角色由“管理”转向“服务”,更好地适应高校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3.后勤管理要科学管理,注重经济效益和人文关怀相结合。

一所高校要正常运转,除了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及高质量的生源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经费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以确保办学条件的改善,校园环境的优化,师生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都涉及高校后勤的科学、有效管理。高校后勤管理涉及学校的钱、财、物,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科学规划,合理使用,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体现人文关怀。

财务管理,要本着服务教学的理念,做好科学、合理的预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率。财务预算支出要向教学科研方面倾斜,确保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要坚决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财产管理,要制定合理的预算采购登记使用维修报废等流程,严格管理,确保物尽其用。

后勤服务设施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物质保障。后勤服务工作十分繁杂,包括教学设施、公寓楼设施的管理和维修,学校的供水、供电、网络、电话等设施的维护,校园环境的优化、清洁、绿化等,校园的安全保卫,学校的校车的调度、管理,食堂、餐厅、超市等与师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因此,后勤设施的建设要以师生为本,注意节能环保。管理上要严把质量关,生活上要方便师生;后勤管理要使校园更干净、道路更平坦、环境更优美。

4.人文关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合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乃至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加大人文关怀,播撒人文思想,提高人文素养,后勤管理人员责无旁贷。要注重人文精神,为校园文化打造另一种精神家园。要有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美化绿化的现代社会责任感,如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环境意识、节水节电等教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引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推进高校整体发展、高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坚持将人文关怀的理念纳入高校后勤管理体系,有利于营造人性化服务氛围,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积极影响。

篇6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与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更加规范,各项数据的处理更加及时准确,对于改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保障高校后勤对各类优秀人才的需求,保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后勤传统人事管理方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来处理日常事务,这样一来便产生工作效率偏低、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人力资源信息化,是通过对原有的历史资料及业务流程进行归整与梳理,使之更具有可行性,既减少了重复性的劳动,也降低了人力因素的干预,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繁重机械的日常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升其工作效率,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2.实现资源共享。后勤信息系统中,数据通过服务器传输到客户端,使用方均可访问,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一方面,既可以方便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应用层、管理层、决策层提供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如员工可以通过平台更新自己的信息,经过一定的审批流程即可生效;部门领导可以对下属职工的工资福利等相关信息进行查阅和审批。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更新,使人力资源信息传递更加通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3.提升管理水平。高校后勤事业发展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一系列工作,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将规范人力资源相关业务流程,从招聘到培训,再到绩效管理、员工发展,以及员工离职等各个环节,优化整合工作模块,使业务流程更加专业化、科学化。4.提供决策支持。组建人力资源数据库,按照不同要求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各式图表、统计报表等,使之成为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从而更加及时高效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为后勤领导各项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根据不同级别,授予不同权限,各负责人可在权限范围内对员工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查询和分析,在及时、准确地掌握人事信息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人才潜力。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1.高校后勤领导重视与支持。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为了适应高校发展需求而产生的,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来提高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后勤领导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做出科学决策,对各项任务的安排做好统筹和部署等。2.构建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想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成熟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管理是信息化的基础,任何成功的信息化建设都有与之相适合的管理模式。要想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高校后勤各部门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寻找一个合适恰当的时机,逐步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3.协调各部门共同合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跨部门的工程,涉及人力资源部门、通信部门、财务部门等各相关业务部门和员工。后勤主要领导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统筹和部署,才能保证各部门共同协作,实现最终目标。4.建立专业的项目团队。专业的项目团队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团队中应包含项目负责人、人力资源业务骨干以及IT专业技术人员。在推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之前,需做好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工作;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与后勤管理层进行沟通,制订实施计划以及任务的分工分解;要有意识地招收、培养既懂人力资源管理,又懂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在真正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时发挥决定性作用。5.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根据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及需求、现有软件条件等情况,从系统功能、服务水平、后期维护、产品价格等方面综合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既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满足未来功能拓展的需要。

三、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1.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后勤的管理层应树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其次,应建立并完善与高校发展目标、后勤社会化改革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其是和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人力资源及计算机业务培训,实现信息共享;再者,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从而为后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2.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注重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从业人员应掌握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知识及业务流程,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员工信息化培训,使其能够利用所具备的信息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高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和水平。3.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高校后勤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自己的技术团队进行软件开发,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同时,为后勤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十分重要,但不能过分依赖,应当将人性化管理融入信息化软件中,使二者有效融合,从而实现高校后勤价值最大化。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即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建设配套的网络平台,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管理,这就要求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因此,高校后勤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安排资金投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四、结语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后勤发展的重要保障,应不断与先进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融合,优化并完善现有工作模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系统、高效,从整体提升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高校后勤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实现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孟凡婷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后勤服务产业集团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大,校区的各项基础设施管理范围和难度也在不断的加大,这对后后勤保障提出更改的要求,在新时期高校管理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势在必行。但是在很多高校内网络化的管理手段还没有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勤的保障的时效性,影响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2后勤产品难于和市场接轨

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后勤服务也开始了商品化的定价方式,由社会供需关系决定其价格,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就决定了后勤服务也具有公益性的性质,例如在餐厅内的伙食价格和住宿价格都有着明确的限价收费标准。在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下,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有着明显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展。

1.3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和学校之间的产权矛盾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使经费和职工和学校母体相分离,经营管理收入是后勤的经费来源和保障。原来的职工也从学校的性政体制内剥离处出来,但是原来使用和占有的资源没有进入后勤集团中,这就使后勤和学校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后勤集团对学校本身还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这就导致了后勤的各项人事任免还是由学校决定的,后勤管理没有自主的市场调节方式来处理相关的事宜。另外由于产权的不明晰导致了后勤集团中很多资产是划归到学校账户,这就使后勤集团不能够全面的管理国有资产,财务上会出现很多的漏洞,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降低了国有资产在保值升值方面的可持续性。由于后勤集团和学校有着产权不明晰的特征,造成了后勤管理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生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没有显著提高。

2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措施

我们在分析了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总结了近年来很多高校后勤集团的成功改制经验,提出了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话的改革措施。

2.1建立现代化的后勤管理企业制度

要深化高校后勤社会话管理体系的改革,就必须和高校母体理顺产权关系,这是要深化高校后勤管理社会话的根本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企业形式,现代企业形式根本要求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企业制可以有效的消除在承包经营制中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改革的时候和学校这一母体把产权划拨清楚,然后逐渐引进社会的优质后勤管企业参与到学校后勤服务市场中,通过这一措施最终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形成一个高校运作的企业经济实体。

2.2深化高校后勤财务改革

后勤企业要形成一整套效益成本核算体制,成本费用要和业绩相挂钩,成本费用的开支要可以用业务量来确定比例,也可以按照最终的获取利润比例进行支付。制定单位服务产品的成本量化标准,只有成本量化标准完成成本核算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企业的经营效益才可以准确的被量化。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在后勤实体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营管理职工的收入要与其他的参考要素相比较,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三种分配方式,如年薪制、基础工资与利润提成制、股权激励制。我们采用的这几种制度都可以增加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在后勤管理企业中实行有效的财务监督是后勤社会化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建立核算复核机制,规范后勤实体在资产、负债、净利润、成本费用等各项管理。

篇8

很多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忽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仍倾向于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由于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多是年纪较大,临近退休的一些教师和干部,面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他们从内心就产生了抵触、消极的情绪,仍然固执己见的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另外,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全面理解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涵义,认为只要学校安装了应用系统和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就完成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和框架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和框架,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落后,各项工作体系难以协调运行。即使一些学校完成了技术上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缺少完整有效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规范和标准,后勤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都不完善,给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带来很多的困难。

3.信息点分散,缺乏互通性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服务与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各个信息点分散,高线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难以采集全面的信息,不能有效地保障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的企业,各企业之间往往自主经营,采集的信息数据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后勤管理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难以共享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资源。

4.缺少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

当前,我国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普遍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职工综合素质偏低,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意识,不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引进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

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真正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为广大师生提供多种优质的服务。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积极学习现代化的后勤管理理论,更新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后勤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工作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引进科学合理的竞争激励制度,提高后勤管理效益,满足广大师生需求,构建后勤管理信息化控制、信息输入、组织控制的一致性[2],完善后勤管理信息化体制,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2.加强对专业化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根本技术,只有拥有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才能把握构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主动权,因此各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对专业化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吸引优秀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加入后勤管理工作中,为专业化信息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后勤管理部门体系内部完善竞争机制,激发信息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高校要树立科学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观念,用好、养好信息管理人才,充分尊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制定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选拔多种优秀的管理人才,为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广阔的空间。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综合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后勤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各高校要加强后勤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和硬件设备的建设,实现后勤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3],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构建标准化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另外,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逐渐完善,以点带面,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

4.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

各高校要积极采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以校园局域网为平台,构建专门的后勤管理网络,利用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监控学校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及时了解广大师生的需求,有针对地提供多种服务。例如,各高校要不断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学生只需要持有校园一卡通,就可以在书店、商场、游泳池、图书馆、食堂等多个场所使用,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不断完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使后勤管理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篇9

2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本文借助于J2EE平台构建了一套高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该平台提供了多层分布式应用模型以及统一的安全模型,因而有效弥补了C/S模式的缺陷。

2.1系统结构

系统以面向对象为概念进行了开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Struts结构,有效实现了模型—视图—控制器,实现了表现逻辑与业务逻辑之间的相互分离,有助于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系统以J2EE体系为基础结构,操作人员利用客户端浏览器对业务请求进行发送,由Struts结构对各请求的转发过程进行控制,请求到达会话Bean后,会话Bean对该请求的业务逻辑进行控制,从实际业务情况出发,或直接完成该逻辑,或调用其他Bean进行业务处理。系统包括四大层,即客户端、Web层、数据层以及业务层。(1)客户端。由于系统客户多分布于后勤管理各部门,因此,需要借助浏览器,对静态或动态HTML页面进行运行,也可采用图形用户界面进行访问;(2)Web层。Web层对客户端所发送的请求予以接收,并发送给业务层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至客户端,用户即可获取结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业务层。该层负责处理系统事务及计算任务,实现业务逻辑,Web层对用户输入进行处理,并发送给EJB进行处理,以满足系统采购、财务等特殊需求;(4)数据层。系统数据层采用的是数据库连接技术,集合了多种数据库连接方式,对各类数据库进行有效操作,程序可在任何一个平台上进行运行,且客户端不会受到系统限制。

篇10

二、物业管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高校物业管理不同于其他服务性行业,因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局限于学校,因此其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即涉及的范围广、服务的项目较多、服务主体主要是在校师生。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为高校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兴办的高校教职工住宅区、学生宿舍、行政办公楼、新老校区、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要为高校物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各种实验室、科研仪器室、图书馆等建设都需要先进的管理方式支持,高校物业管理使高校后勤服务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物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业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高校物业管理从过去的基本校园清洁、绿化校园、维护校园基础设施与安全已经发展到高校职工居住区和学生居住区的社区文化、网络服务等,不断满足人们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高校物业管理以及逐渐朝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等方面发展,它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后勤与高校物业管理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物业管理利用自身优势特点在高校后勤服务中寻找切入点,为高校后勤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保障,也为高校的开展的各个活动提供了后勤支撑,实现了学校与后勤二者彻底分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校物业管理应该以学校市场作为导向,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改革,毫不动摇的遵守社会化、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原则,逐步完善高校物业管理体系,提高高校物业管理质量和水平,为高校后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高校全体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环保、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高校业务管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三、提高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物业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首先应该构建一种面向学校、面向市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平台,物业管理应该更新观念、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一种能够满足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广大师生需求的优质后勤保障服务体系。高校物业管理不仅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高校物业管理应该实现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人事管理,为学校物业管理提供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提高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最后高校物业管理要仔细研究分析高校后勤消费的主要市场,重新定位物业管理在高校后勤服务中的地位,这是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高校物业管理还要准确定位管理方向,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毫不动摇的坚持育人服务的理念,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构建和谐校园,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篇11

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一个封闭的特殊市场,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1高校后勤实体改革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

(1)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2)营业税。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所得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8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100号文《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彻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法规滞后,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直接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来,以高校扩大招生这一政策背景所带来的高校大发展和引发高校投资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发的高校资产经营盈利性,在税收政策层面上开始把高校纳税主体从免征范围放置于实际征收范围中去。

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

(2)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改革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与否,与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实现了独立纳税人的过度,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3)税收征管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3高校后勤实体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税收、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关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

(2)改进税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征管进入正规轨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务机关要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加强相关部门联合,健全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因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发,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多个税种的税款征收和缴纳,涉及到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等诸多问题,涉及到国税、地税、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带动高校发展,完善税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扩大信息交换的范围,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