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

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15 03:38: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

篇1

当前,我校正多管齐下,努力打造“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品牌本科生,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校也开设了礼仪课程,但受益学生只是少部分文科学生。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校学生提升礼仪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增强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我校更好地实施“文化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学校整体礼仪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1.分析现状,找到大学生礼仪缺失的表现和缺失的原因;

2.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找到解决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问题的对策,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通过所研究的对策强化大学生的礼仪观念,加强其礼仪素养,践行基本礼仪要求,并逐步使大学生意识到识礼、守礼、行礼、尚礼的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

1.了解、归纳学生礼仪现状。站在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背景下,了解我校学生的礼仪现状,并对礼仪缺失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我们首先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作问卷,然后面对全校学生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通过走访和观察的形式,切实了解身边的礼仪缺失现象;在做完调查之后,我们对问卷进行归纳和总结。

2.分析原因。在第一步的总结归纳下,分析导致部分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并从各方面分类得出结论。我们会从国内外形势变化方面、市场经济冲击方面、家庭环境影响方面、学校教育遗漏方面及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导致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并进一步找出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

3.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来讲)。根据上两步中所了解到的礼仪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找到解决的对策。针对我校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找到将礼仪教育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的方法,最后切实解决我校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问题。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找到大学生礼仪缺失表现及根本原因。

2.探究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手段和方法。

3.运用我们所研究出的对策解决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问题。

(四)研究时间分配

第一阶段(2012.04~2012.08):进行调研,搜集、整理资料;

第二阶段(2012.09~2012.11):分析调研结果,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阶段(2012.12~2013.04)总结评估,撰写研究论文。

(五)调查对象

在校的重庆科技学院学生。

(六)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按比例抽查);数据统计软件(如spss)辅助等方法。

(七)具体实施步骤

1.设计调查大纲,制作调查计划。

2.编制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问卷。

3.确定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4.根据各学院人数比例抽查本校(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542份。

5.问卷回收,分不同组别回收,统计回收率,并制作数学统计图。

6.分析问卷,并得出结果。

7.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正确的结论。

三、数据分析

本次共调查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542份,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一)从宏观礼仪行为分析

45%的同学并不清楚什么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学,也仅有10%的表示自己完全做到了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我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总体需要大的矫正或改进。

(二)从微观礼仪行为分析

在微观礼仪行为分析中,样本在设定的不同情境下,礼仪行为差异较大:

1.样本对于选择合乎行为礼仪规范行为的是“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场所注意小声说话以及宿舍中有同学休息时很注意保持安静”,其中选择A项(很注意)的分别高达63%和58%;与之相反的是“经常为了节省时间而闯红灯”,跨越路边绿化带等,选择C项(经常会)的为58%。

2.“对同学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的看法”呈现出两极化的形态;“是否能容忍你身边的朋友或同学满口粗言或不讲卫生“则呈现出趋同性,选择B(不是太过分,都可以接受)的高达样本容量的70%。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样本对于某些有悖礼仪的行为已经习惯,并不以为意。

(三)从礼仪知识需求内容分析

绝大部分人认为职场礼仪(包括职业礼仪和商务礼仪)比较重要,是大学生需要首要学习的礼仪知识;学生对公共礼仪和家庭礼仪重视度不够,而这里恰好体现出学生在这方面礼仪的缺失。由此可见,如果开设礼仪类讲座或者课程,职场礼仪是学生最想要获取的知识,而公共礼仪和家庭礼仪却也不能被忽视。

四、调查建议与对策

我们发现,在设定的不同情境下,样本的礼仪行为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现象,有必要对以样本为代表的我校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对此,绝大部分学生也认为他们有必要了解或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尤其是职业礼仪和商务礼仪;但64%的同学认为张贴文明礼仪标语这一方法收效甚微;开设礼仪知识类讲座可以对34%的同学提供帮助;53%的同学认为开设文明礼仪类课程是可行之策,这样可以对以后的求职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

篇2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比较强,于是就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学校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学校可以在校内外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基地,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德育要有成效,《纲要》的道德规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侧重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们重视公民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部分,特别是对他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系统应一其他机构一起,帮助促进人权、培养民主的行为和确定从未像当今时代如此必要的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

就我国的历史、现实情况而言,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都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其根本之点在于全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门活动组织,其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尤为深刻。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松弛、世风沉沦、价值混乱、舆论不张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素质,建立起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培养道德健全的公民。无论是从减少犯罪、减少道德上的无序,还是从建设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言,都将有其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有:

1、要加强普世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意识层面上逐渐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有道德自律。全球伦理,又叫世界伦理或全球伦理,简言之,即是全球共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道德价值。它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处基本共识,凝聚了各种文化传统、各种伦理思想的共同智慧和主要精华。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的诸多世界性问题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全球伦理可以被理解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是人类整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所能够接受、也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应通过全球伦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经济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生命伦理观、生态伦理观、科技伦理观、交住伦理观、消费伦理观等等,使大学生学会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来思考道德问题,吸收和借鉴人类共同的道德文明成果,具有整合不同道德价值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

篇3

1、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的基本保障,也是他们将来融入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帮助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摆脱心理困扰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提升育人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生入学教育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学的应试教育与高考的压力,进入高校后压力过度释放,学习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心理不适应或心理障碍。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和开展学生工作的同时,要尽力了解和掌握新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作为重中之重,科学地去组织和实施,做到有针对性地及时疏导和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组织和协助所在学院(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又需要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实施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要有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又要有课堂知识,还需要与科普宣传等活动相结合。

2、人身安全教育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学新生们刚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离开父母的呵护,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他们涉世未深,但对学校周围和外界环境又充满好奇,急于去了解和探索。但是,在新的环境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疏于防范就会发生安全问题。对于安全问题,“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必须进行人身安全教育。新生安全教育,无论对于学生的个人人身财产安全,还是对于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身安全教育中,辅导员要树立“说了不听也要说”的观念,不能因为学生不愿意听或者态度冷淡而放弃说服教育,而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提高说教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比如针对校园防火教育,邀请消防队的官兵现身说法,以具体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道德教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0)》的精神和要求,在未来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有更大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义,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父母的孝顺;二是与他人的相处。“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新生们步入大学校园,离开父母,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们也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通过道德教育,使大学新生更能体恤父母的艰辛,从而尊敬父母、感恩父母,并由此而勇于承担家庭以及社会责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对父母的孝顺是其履行其他各项公民道德的基础,也是做人之本。另外,大学生进入大学需要面临人际交往的改变。与中学时期不同,在大学期间学生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方式和交往需求都变得更加成人化、多样化、复杂化。比如宿舍成员的相处关系问题,大学宿舍一般是8人间、6人间或4人间,宿舍成员也是随机安排,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同宿舍成员在性格、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宿舍成员在大学四年期间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朝夕相处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通过德育教育,教育新生以宽容友爱之心与宿舍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相互之间建立起团结互助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自我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共处。这样才能保证新生们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并形成深厚的同窗之情。待到毕业时,不仅收获知识的文凭,而且收获同学的友情。高校辅导员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对新生开展道德教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最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专业学习教育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为本,但不只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场所,更要为学生们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新生们选择自己在大学中的专业时,往往因志愿填报和调剂等原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甚至不太满意。这些会导致学生们对大学所学的专业存在情绪问题,进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影响他们今后在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新生入学期间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所学的专业,产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专业学习教育首先要进行知校爱校教育,只有了解了所在大学的校史校情,才能以学校为荣,信任学校能够将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要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了解,比如需要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工作前景等,这对新生们激发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也有很大的作用。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后,可以邀请专业系主任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介绍,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座谈,介绍学习经验和方法。工科专业还可以邀请企业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作讲座,安排走进企业看一看等活动,让新生切实了解专业的实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当然,作为已经完成学业的辅导员,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以针对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通过专业学习教育,不仅有助于新生树立专业思想,而且有助于新生养成勤奋的学习态度、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

5、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长是高校辅导员的根本职责。作为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需要对新生进行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为今后的四年管理打好基础。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行为规范文明,是成为合格的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校纪校规则是大学生在校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制度保障。新生步入大学殿堂伊始,乃是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们刚从中学时代的家长和老师监管之下,进入大学校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在很多方面需要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就制度而言,各高校都制定了关于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校纪校规。对新生开展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一般做法是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使新生们尽快掌握和了解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规章制度,比如学籍管理、学位授予、考试纪律、评奖评优、宿舍管理、违纪处理等等。通过学习《学生手册》可以帮助学生们明确学校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熟悉相关的校纪校规。规章制度的学习与熟知固然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辅导员应着重引导新生崇尚文明,认识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化自律意识,产生正确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评价能力,从而形成自觉、自制、自理、自立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根本上预防某些突发事件的产生。

篇4

     一、坚持狠抓常规不动摇,着力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学生亲身感受,身临其境以后经觉悟产生的内心需求,而达到这个目标则需要用纪律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在规范的过程中实现领悟、觉醒、滋生需要,基于这种认识,本学期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情。

    1、坚持抓好班会,升旗仪式和旗下讲话重要的德育陈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任教育、心理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懂得成人是成才,成功的前提和可能,促进了学校精神面貌的整体提高。

    2、在学生会宣传部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定期出板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主要有<<消防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喜迎接五一>><<喜迎奥运>><<端午的来历>>等有关内容的板报,从而创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坚持不懈抓日常行为规范以夯实学生的基础道德

      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一中生进行最起码做人道理的教育和要求,也是构建文明校园的重点.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和教育,本学期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加强对旷课.迟到的检查和教育.纪律是学生学习的保障,纪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整顿纪律是本学期行为规范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每天坚持四查,既上午第五节,下午第四节,早.晚自习各一次以班级人数进行清点,并及时通知班主任.

三、规范寄宿生管理,倡导健康、文明宿舍

我校目前约有5000名学生,由于一中学习的特殊性,他们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长,还有很多是寄宿生,所以规范寄宿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规范寄宿生管理,倡导健康,文明宿舍文化同时,也在努力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宿舍的物品,如被子、鞋子、书籍、洗漱用品等的摆放都有严格要求。另外,养成住校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定时起床晨练,定时离开和回宿舍,定时熄灯,定时就寝等,这些都是由生活老师负责。每个学期末,还对全体宿舍进行评选,选出文明宿舍,并直接与班级考评和班主任津贴挂钩。

四、宣传方面,着力于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学生亲身感受,身临其境以后觉悟产生的内心需求,而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校进行经常督促,甚至于这种认识,本学期在宣传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是重要的德育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懂得成人是成才,成功的前提和可能,促进了学校精神面貌的整体提高。

2、在学生会宣传部和老师的共同合作下,我们定期出板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主要有《消防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元旦献辞》、《庆祝国庆》、《喜迎十七大》等有关内容的板报。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活动

1、政教处与高二语文组共同主办了“爱国、爱家、爱校,喜迎奥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分别评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及时颁发奖品,并将比赛结果及照片出示在橱窗内,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2、在学生中开展了以迎奥运为主题的“新读写作文比赛”。

3、身体是学习的本钱,为了加强和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在高二我们开展了队列队形广播操比赛。

篇5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思想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简言之,礼仪是思想意识在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是社会道德的外在体现,是个人良好形象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求职和创业,引领其成长成才成功。

一、大学生不合礼仪行为的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中不合礼仪的行为十分普遍,诸如上课时间手机铃声不断、就餐插队以致秩序混乱、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恋爱过程中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感缺失、过分张杨个性而缺乏集体责任感等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惯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家庭观念,这首先是其父母缺乏正确引导而造成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把是否用功读书,是否考上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标准,学生从小面对的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修身养性,放松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实践。

(二)中小学教育的重智轻德

我国中小学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任务,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重智轻德的现象非常严重,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自然也不够重视,这就使得学生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应试上,普遍认为只要考上名校就会有大好前程。事实上,过分关注课业成绩的片面思想行为,必然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

(三)社会的不良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改善,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而大学生的自制力也不是很好,往往在利益驱使下受到感染。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礼仪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造成多数大学生知行不统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充分说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因为礼仪就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可见,礼仪教育既可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又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整体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通过礼仪教育,可使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整体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三)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养成独立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礼仪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多数青年人初入社会时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尽苦头”。这说明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礼仪的约束。自觉者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礼仪的要求,就会被人们视为“惊世骇俗”的“异端”,会受到集体的排斥,甚至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大学生(下转第71页)(上接第69页)堪称“准社会人”,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可以促进其社会化进程,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结论

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文史哲艺,以及价值观的引导,而在践行具体的行为道德规范方面,尤其是细节习惯养成方面,礼仪教育课程大有可为。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而且要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行为总结归纳礼仪知识,以而形成学生对礼仪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礼仪教育的落脚点不是课堂讲述,其课程影响应当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交往规范的人。在礼仪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行为养成为目的,教学内容要以案例为中心,教学方式上宜情景教学、模拟实践、体验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转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其礼仪行为的目的。考核评价方式上,礼仪课程应逐步放弃传统的,在课程的进行过程和实践环节中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另外,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积极开展礼仪文化活动,使礼仪教育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比如开展礼仪风采竞赛以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礼仪形象。我们相信,礼仪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拥有它的人们会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参考文献:

[1]姚刚.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3(1).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02-03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当前中国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培养和提高中国劳动者的政治、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世界观的树立、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承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来,企业文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的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帮助大学生重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挥企业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责任感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在生动的职业基础之上,校园文化充满生机活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进一步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融合企业文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要着眼于企业文化对职业人的要求,立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汇点上,建设具有时代特征、高职特色和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服务于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企业的进程。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汇点就是两种文化对接的接口,是连结两种文化并使之顺利过渡的桥梁。通过两种文化的有效对接, 使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企业的认同,使高校毕业生具备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为高校培养与企业和社会无缝对接的人才服务。

(一)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客观载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美化校园、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光荣传统、发扬奋发向上精神的主旨作用,还应注意到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生产现场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整体的物质文化规划,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的有机成分,如企业对职工的行为规范、质量理念和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经典标语,引入校园文化,加以张贴、宣传和运用;二是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建设带生产性的实训或生产基地,把企业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等引入基地,建设一批具备企业文化特点的教学实训基地。通过精心设计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突显职业教育的学院校园物质文化。

(二)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范要求和规章制度,我们在进行学院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和锻炼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等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配套与内容的衔接,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适应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也就是说,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建设一整套与企业接轨的、科学的大学生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将制度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觉悟和习惯。

(三)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关键。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要主动吸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形成一套以现实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系的价值标准、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方法与路径

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立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结合企业文化来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子,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开展区域企业文化调研,整合企业文化资源

显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合企业文化,首先要对企业的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企业文化的调研和学习入手。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适应相关岗位群为依据的,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性和行业性特点较为明显,近二年来,我们在珠三角地区分行业进行企业文化调研,并在这个基础上对行业的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注:这里所指的企业文化整合,就是指有意识地对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的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通过有效地整理,将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一体化的过程)。目前已初步完成了服装、动漫、物流等行业的企业文化的调研报告。

(二)初步建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引入企业的物质文化,重点是在两个方面进行实现:一是将企业对职工要求的行为规范、质量理念和体现企业文化精神的经典标语张贴在校园里,如“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告诉学生工作精益求精的重要意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则为学生揭示了工作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的深刻道理。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中耳闻目睹,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二是在专业实验实训室的环境布置上,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将企业生产现场要求的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上墙等,通过精心设计,注意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达到环境育人之效,如我院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装设计与生产基地、物流基地、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等。

(三)初步建成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大学生管理制度

对大学生的管理,是通过大学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准则来实现的。我们积极探索和引入企业文化来创新大学生的管理模式:以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为切入点,参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衣着、举止、出勤等做出大家认同的规范并严格执行;重新评估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评价办法,制定大学生个人业绩表,从德、能、职、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学习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的竞争机制,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助、贷等方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建立并实施一整套大学生管理及评价体系。

(四)融合企业文化,提高工学结合的水平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体验企业的生产氛围,掌握岗位技能。很明显,要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在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融合企业文化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融合企业文化,才能使工学结合的全过程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不单形像,更加神像,从而提高工学结合的水平。近年来,在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融汇:一是对各类实训或实习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调研成果,聘请企业有关专家,精心进行规划和设计,引入企业的精神文化,力求建设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学院所有的实训基地都张贴有安全生产、管理格言、企业口号、名言警句等宣传标语或教育图片,如“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强化管理,精益求精,铸造品质”、“忠于公司、忠于职业、忠于人格”、“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等等。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学院成立实践教学办公室加强管理,积极引入企业的管理文化,进入基地实训的大学生,实施“准员工”身份管理;对于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课堂教学,借鉴企业的团队管理方法,引进企业的目标责任制和员工考核办法。三是“筑巢引企”,先后将广州百越动漫有限公司研发部、环球旅游公司,福田服装公司引入学院,企业的研发部、生产设备和正式员工进入学校,也直接地把企业的文化带进校园。

(五)在大学生的二课堂活动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近年来,学院和各系积极拓展大学生二课堂活动,通过企业赞助、校企联合、科技文化下企业等形式,大力开展各种文艺演出、产品、节日联欢会、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大学生二课堂活动,渗透企业文化气息,建立了一批行业或企业参与或冠名的校内大学生的品牌二课堂活动或社团活动,如服装展演、口语大赛、金牌导游大赛、礼仪队等,在大学生的二课堂中彰显企业文化。

三、经验总结

(一)融合企业文化是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企业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与经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办学理念,积极了解和引进现化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并融合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来,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具备大学精神和浓厚的区域经济的气息,形成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二)引进企业文化是提高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改革,结合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把企业文化结合进来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有了灵魂,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否则,没有文化,没了企业的味道,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换汤不换药,工学结合就只是一句空话,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工学结合的各个环节,主动引进企业文化,既能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认同企业文化,增强了高职大学生对企业环境和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三)借鉴企业文化是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

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但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帮助大学生重构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责任感和创造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在生动的职业基础之上,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管理融合企业文化,并不是不要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是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实现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吸纳企业文化的好的经验和方法,使大学生的管理模式生动化,人性化和具体化,在管理中育人,在管理中接受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教育,这对于高职大学生从“大学生―准职业人―企业人”的角色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14(2).

[2][美]斯坦利・M.戴维斯.企业文化治理与改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日]松本厚治.企业主义[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4]余祖光,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5,(12).

[5]段伟.大学生素质教育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7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所学校精神文明面貌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校园文化,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教育,给人以奋进向上的信心和力量。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一个国家需要重视文化建设,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学校也应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的概念很宽泛。我这里讲的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理念形态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就我校来说,从其诞生之日起,首先想到是“饮水思源”,并由此不断形成思源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观念层、制度层、制度层。

1.1 观念层

观念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形成器物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原因。主要指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其中核心内容是对有意识提倡、培养教职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面貌、现代的观念意识、优良的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总结和倡导的结果。

1.2 制度层

制度层是为了保证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它规范学校的每一个员工,维护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各项工作的正常秩序。

1.3 器物层

器物层又叫物质层,它是学校在实物、物件等方面的体现,属于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学校的名称、校徽、标志、校旗、整个学校建筑风格和特点等,此外,还应包括校园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摄影作品美术作品等。

总之,以观念层为核心,以制度层和器物层为保证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其导向、规范、凝聚、激励等作用。

2 用基本信念思源精神武装全院的教职员工

我校从校领导到院处,再到全体教职员工,大家都树立优良的精神风貌、现代办学观念意识、优良的作风习惯、以人为本、全员育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这些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开拓拼搏是思源人的精神品质;至诚求真是思源人的思想品质;务实高效是思源人的作风品质;改革创新是思源人与时俱进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开拓拼搏、至诚求真、务实高效、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思想品质、作风品质、进去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思源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机制、管理观念、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上,是思源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本职特征。

3 良好的学风形成刻苦好学的氛围

以勤奋的校风促进严谨的教风,进而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刻苦好学的氛围和环境,最终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4 用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

制度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是为了保证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它规范我校的每一个成员,维护我校的教学活动和各项工作的正常秩序。我校在不断制定和完善找有关教学的各项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安全保卫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要落实到科学、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正常教学秩序以及我校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5 社团活动

我校目前成立思源文学社、心理健康协会、环保协会等40多个社团。这些社团都能开展自己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绿色环保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别处新菜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些社团活动的举办,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良好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了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度,对进一步融入思源校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6 创新教育和创新文化节

创新教育史我校的亮点。我校建设之初,我校就非常重视创新教育。2002年1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我校挂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高校“创新能力培训实验单位。”2003年12月,中国创造学会授予了我校――中国创造学会高校实验基地。2006年12月,经相部门批准在我校成立的陕西创造学会。另外,我校成立专门的创新教研室。2007年10月,我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研究”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7 思源文化的物质层的表现别具特色,充满着文化内涵

7.1 美丽的校园

刚走进校门口,就看见“崇上一流 追求卓越”几个大字,它是思源文化的真实写照。学校行政楼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事“为学生创造满意,为社会创造和谐”――校领导的办学理念。

7.2 白鹿书院

2005年6月28日,我校与我国著名作家实等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共同组建成立了白鹿书院――暨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实人院长。

白鹿书院的成立,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素质教育,学院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老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为主要内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

7.3 图书馆

我校建成后的图书馆是一所自动化、网络化的多功能图书馆,为一主二辅的仿唐风格。面积20139平方米,现有图书157.6万册。我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图书预览设备和现代电子图书管理系统,是目前陕西高等院校中具有现代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图书馆之一。为广大师生提供舒适的阅览环境和简便、快捷的需求服务。

7.4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出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旨在把思源莘莘学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成为放在祖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

7.5 “时光流水”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2-02

学风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能力与管理水平。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精神。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也关系到学生成才立业的美好前程。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呼唤着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当代大学生如何形成治学、读书和做人的良好学风,干出一番事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值得大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论界深入探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成才立业必须养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既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治学能力,也指学生的行为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从具体的层面看,学风也特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风气。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学风的内涵及重要性,且能将良好学风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是成才立业的前提和根本。

1.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学习品质。大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殿堂和重要阶段。在小学、中学阶段,良好的学风主要靠一系列的行为约束培养和促成,呈现出一定的起伏性;而步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良好的学风则主要靠学生内心的自觉而形成,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持续稳定的良好学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为国家学习、为民族成才、为社会贡献的学习品质。这种优良的学习品质,将会内化为崇高的学习精神、转化为勤奋的学习动力。使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奠定雄厚专业基础。扎实雄厚的专业基础是学生走向社会、干事创业的资本。在大学阶段,学生由中学时的基础知识学习转向专业知识学习,在某一专业领域打基础、强能力、出成果,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化的人才。事实证明,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才,均与大学时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关。这种雄厚的专业基础得益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学风好了学生才会稳定专业思想,重视专业学习,如饥似渴地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在作业上巩固知识、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在课外学习中拓展知识,成为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优秀大学生。

3.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成才立业梦想。每个大学生都有一生奋斗的理想设计,也有成才立业的美好梦想,如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丰厚的薪酬、一个温馨的环境、一个干事的舞台,等等。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梦想的实现不在于好高骛远的遐想,而在于脚踏实地的行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我国已从学历社会、身份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学生走向社会从事工作,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积累,而且应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的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学风养成的题中之意。大学生如果缺少了这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大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学风,才会使自己业务过硬、素质全面、梦想成真。

二、大学生学风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值得重视

应当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学风的主流是朝气蓬勃、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向上的。事实已经证明,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有作为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点,很值得社会、家庭和学校为之骄傲。但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的学风尚存在一些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迷茫,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当学生从管理严格、高度紧张的高中阶段跨入大学校园后,生活环境变优越了,交往环境变频繁了,学习环境变宽松了,这既会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成就感,又会有一种自由感、迷茫感。应该怎样规划自己大学的学习生涯,确定一个合乎自身的奋斗目标,不少学生感到莫衷一是,精神上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邋里邋遢,不少宝贵的时光在脚下溜过。当毕业离校静思回想的时候,才恍然醒悟,但悔之晚矣。有的学生甚至毕业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懵懵懂懂地步入社会。

2.动力不足,刻苦精神有所减弱。思想上的迷茫、心理上的满足,使部分学生考上大学后进取心减弱,存在“高考后先歇歇”的思想,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刻苦精神较之高中阶段相去甚远。表现在:对课堂学习重视不够,迟到早退、缺席旷课、不做笔记等;对课后作业敷衍了事、照操照搬、相互抄袭,甚至不予完成;对毕业论文应付差事、抄袭严重、资料陈旧、格式不规范;对各种实习不够重视,走过场,收获甚微。

3.方法欠缺,掌握知识效果欠佳。不少学生在学习中仍沿用中学时形成的学习方法,缺少“问题意识”,事倍功半,效果不佳。课堂上满足于听讲,缺少积极的思考和互动;完成作业限于在课本上找答案,不能进行深入分析;课外学习局限于专业知识,人文知识欠缺,科学思维的空间较窄,发表研究论文者较少。这样造成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欠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4.心理脆弱,应对挫折缺少勇气。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大学生,面对众多压力,心理素质较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缺少自信。学习上成绩下滑,不是总结经验、奋力追赶,而是心灰意冷、任其自然;经济上遇到困难,不是积极面对、想方克服,而是心情沉重、愧不如人;与同学交往上不够融洽,不是冷静反思、加强交流,而是怨天尤人、唯我独尊等;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不是看其主流、抓住本质,而是一叶障目、心灰意冷。诸多的心理问题,使一些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脆弱,以至于发生自杀等严重事件。

5.轻视实践。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大学教学中安排有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习等,这对检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却不够重视,有的借故自找单位实习而干了其他事情,有的去实习单位后中途却随意离开,有的虽然参与了实习过程,但没有按计划完成好实习任务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给将来工作造成困难。

6.行为失范,道德法律观念淡漠。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有所下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违纪违法

现象时有发生。从盗窃犯罪看,呈现出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调查。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另外,打架斗殴等人身伤害的犯罪也时有发生。虽然这些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在个别大学生身上,但其负面影响较大,对社会的危害很大。

三、大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贵在身体力行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涉及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涉及文化理念、人文特色和素质教育;也涉及许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就大学生个人而言。良好学风的养成贵在内生自觉、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

1.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航标、一种追求、一种潜在的动力。是激发大学生发奋学习的精神支柱。人一旦失去了理想信念,就会迷茫、消极、沉沦。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有许多元素来支撑:一是要有明确远大的学习志向。以学习成就自己的梦想;二是要有不懈追求的学习精神,将学习看作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三是要有顽强拼搏的学习勇气。克服困难,坚定地超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篇9

作者简介:夏毅(1976-),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讲师。(四川 宜宾 644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音乐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音乐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如何开展学生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呢?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

音乐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身上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共性的特点,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又表现出诸多不同的特质。

1.思维比较活跃

音乐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自主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都比较强。他们追求新奇、追求浪漫,注重个性发展,喜欢无拘无束;他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生活充满激情,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特别是在一些公众场合,他们为了让自己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胆地彰显自己的个性;他们渴望获得成功,自我评价比较高,同时又非常关注社会评价,特别是领导和教师的评价。音乐专业学生思想上的自由、散漫虽然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难度,但艺术需要激情,需要灵感,需要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生命力,才可持续发展,所以音乐专业学生活跃、无拘无束的特点也必将带给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灵感。在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教育形式,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更容易接纳;在学生的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体验到班级的温暖,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样才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2.文化知识相对薄弱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由于他们在升学考试中,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客观上造成了自己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总体来看,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同时,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学生对与艺术相关的文、史、哲以及艺术理论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学好了,在社会上就能得到“承认”,表现出重专业轻素质、重专业轻能力的倾向,甚至只学专业技能的现象。加之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专业轻理论、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技能技巧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了学生在知识上营养不良,认知结构不合理,其结果是专业技能虽然较强,但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却较差,这势必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舆论引导和日常教育中,要让学生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自己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综合素养以及本学科的理论知识。

3.日常行为有失规范

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城市的比例较大,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又生活在父母身边,教师和家长看管得紧,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大学以后,随着学习压力的放松,远离父母的管教,他们就想追求所谓的“自由”和自认为的“个性”,表现出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自我约束不够,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由散漫,日常生活行为不检点,行为缺乏规范;注重个人仪表,宿舍却脏乱差;爱护个人物品,对公共财物却任意破坏;穿拖鞋、背心、短裤等进入教室;不遵守宿舍作息时间,不尊重管理人员的劳动,不服从管理;就餐不排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在台下交头结耳,在公共场所男女交往不得体;无故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满口脏话,贪图安逸,讲究实惠,厌恶劳动,胸无大志,法制观念淡薄等。

4.个性张扬表演欲强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表演、表现欲望,他们喜欢舞台,善于用自己的言行来诠释自己张扬的个性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充分表现自我,以求得到关注和认可;他们大都性格外向,会毫不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大都性格直爽,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而将自己的喜好表达出来;他们言行夸张,有时让人显得尴尬,无法接受;他们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他们物质生活水平要求比较高,爱攀比、嫉妒心强;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种“艺术专业学生就该与众不同”的误区或偏见,在行动上表现出标新立异的个性特征,喜欢穿着奇装异服和追求特殊打扮,特别是男生把留披肩发或扎辫子、染红发黄发、戴项链耳环自认为“时髦”。同时,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他们大都会流露出做学生干部、参加社会艺术实践的欲望。

二、对音乐专业学生工作的思考

针对音乐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如何,影响到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况,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结合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加民族音乐教育的开课时间,引起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让他们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举办歌会的形式,歌唱祖国、颂赞教师、弘扬革命精神,把严肃的教育主题与活泼多样的形式相结合,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让学生得到实践和锻炼,又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通过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让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2.注重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

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指挥技能、舞蹈表演技能等。同时,作为师范类音乐专业学生,还必须具备音乐的教育教学技能。这些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在课余时间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专门设计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开展音乐专业技能大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培养艺术表现力,激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舞台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举办班级音乐会,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让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到表现、施展和提高,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团结、协作,增强团队精神;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比赛,使学生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学习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音乐专业学生自由、活泼的个性心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实践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琴房教学以追求理论性、技术性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艺术实践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专业汇报演出”,让学生独立策划、组织、实施,从舞台设计、宣传海报、后勤工作到礼仪接待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在艺术水平、节目质量上进行把关;开展“班级音乐会”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让师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利用重大节假日或纪念日开展“文艺演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学校所在地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以此接近社会,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加专业实习或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参与艺术培训、教学辅导或协助编排文艺节目等工作,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参加校内外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专业素养。

4.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领域专业过硬的人才,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自己的理性、意志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其音乐想象力、提高对音乐作品深刻的洞察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学科,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在课余活动中,鼓励学生多上图书馆,阅读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同时开展一些相应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

5.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的是遵纪守法的公民。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是何种专业,都应该具有一种规范意识,即具有基本的生活、行为规范。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当成为全社会讲文明、讲礼貌的楷模。各个高校都制定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要求学生在校园、图书馆、会场、运动场、食堂、宿舍等公共场所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为准则,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各方面,要体现出基本的道德修养。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他们长期养成的自由散漫的特点,对他们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他们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的形式加强对规章制度学习,通过入学教育考试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遵纪守法教育活动,将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纳入学生品德量化考核,与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强常规管理,对学生每天早上早练功、课堂考勤、琴房纪律检查、晚就寝检查、寝室卫生纪律检查等加强监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总结

总之,在开展音乐专业学生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不失艺术的创新能力,而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盈.音乐专业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特点及提高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朱芳.高校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音乐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音乐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如何开展学生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呢?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

音乐专业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身上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共性的特点,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又表现出诸多不同的特质。

1.思维比较活跃

音乐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自主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都比较强。他们追求新奇、追求浪漫,注重个性发展,喜欢无拘无束;他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生活充满激情,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特别是在一些公众场合,他们为了让自己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胆地彰显自己的个性;他们渴望获得成功,自我评价比较高,同时又非常关注社会评价,特别是领导和教师的评价。音乐专业学生思想上的自由、散漫虽然给学生工作带来了难度,但艺术需要激情,需要灵感,需要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生命力,才可持续发展,所以音乐专业学生活跃、无拘无束的特点也必将带给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灵感。在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教育形式,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更容易接纳;在学生的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体验到班级的温暖,让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样才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2.文化知识相对薄弱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由于他们在升学考试中,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客观上造成了自己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总体来看,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同时,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学生对与艺术相关的文、史、哲以及艺术理论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学好了,在社会上就能得到“承认”,表现出重专业轻素质、重专业轻能力的倾向,甚至只学专业技能的现象。加之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专业轻理论、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技能技巧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了学生在知识上营养不良,认知结构不合理,其结果是专业技能虽然较强,但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却较差,这势必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舆论引导和日常教育中,要让学生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自己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综合素养以及本学科的理论知识。

3.日常行为有失规范

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城市的比例较大,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又生活在父母身边,教师和家长看管得紧,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大学以后,随着学习压力的放松,远离父母的管教,他们就想追求所谓的“自由”和自认为的“个性”,表现出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自我约束不够,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由散漫,日常生活行为不检点,行为缺乏规范;注重个人仪表,宿舍却脏乱差;爱护个人物品,对公共财物却任意破坏;穿拖鞋、背心、短裤等进入教室;不遵守宿舍作息时间,不尊重管理人员的劳动,不服从管理;就餐不排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在台下交头结耳,在公共场所男女交往不得体;无故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满口脏话,贪图安逸,讲究实惠,厌恶劳动,胸无大志,法制观念淡薄等。

4.个性张扬表演欲强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表演、表现欲望,他们喜欢舞台,善于用自己的言行来诠释自己张扬的个性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充分表现自我,以求得到关注和认可;他们大都性格外向,会毫不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大都性格直爽,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而将自己的喜好表达出来;他们言行夸张,有时让人显得尴尬,无法接受;他们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喜欢表现自我、突出自我;他们物质生活水平要求比较高,爱攀比、嫉妒心强;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种“艺术专业学生就该与众不同”的误区或偏见,在行动上表现出标新立异的个性特征,喜欢穿着奇装异服和追求特殊打扮,特别是男生把留披肩发或扎辫子、染红发黄发、戴项链耳环自认为“时髦”。同时,他们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他们大都会流露出做学生干部、参加社会艺术实践的欲望。

二、对音乐专业学生工作的思考

针对音乐专业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如何,影响到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况,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结合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加民族音乐教育的开课时间,引起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让他们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通过举办民族音乐知识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举办歌会的形式,歌唱祖国、颂赞教师、弘扬革命精神,把严肃的教育主题与活泼多样的形式相结合,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既让学生得到实践和锻炼,又增强了教育的影响力;通过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群体音乐活动,让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2.注重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

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指挥技能、舞蹈表演技能等。同时,作为师范类音乐专业学生,还必须具备音乐的教育教学技能。这些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在课余时间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专门设计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开展音乐专业技能大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培养艺术表现力,激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舞台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举办班级音乐会,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让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到表现、施展和提高,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团结、协作,增强团队精神;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比赛,使学生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学习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音乐专业学生自由、活泼的个性心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实践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琴房教学以追求理论性、技术性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艺术实践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专业汇报演出”,让学生独立策划、组织、实施,从舞台设计、宣传海报、后勤工作到礼仪接待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在艺术水平、节目质量上进行把关;开展“班级音乐会”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让师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利用重大节假日或纪念日开展“文艺演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及学校所在地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以此接近社会,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加专业实习或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参与艺术培训、教学辅导或协助编排文艺节目等工作,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参加校内外相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专业素养。

4.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领域专业过硬的人才,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自己的理性、意志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其音乐想象力、提高对音乐作品深刻的洞察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学科,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在课余活动中,鼓励学生多上图书馆,阅读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同时开展一些相应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

5.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篇11

加强教师的垂范引导,是养成教育的有力促进。“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以身为教,是教育工作者以自身风貌示范学生,从而达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当前,有的老师上课迟到、照本宣科的不良教风已经对学生造成了一些影响,一些学生因此缺乏对课堂的认识而变得对课堂失去兴趣。因此,学院应该制定相应的规范,严格要求老师的教风。例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制定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师重教爱生十条规范》,要求老师要“学为人师,以德立教;行为示范,严于律己;通专并重,应用为先;教案课件,精益求精;上课规范,讲授严谨;因材施教,启发互动;严管课堂,讲评作业;辅导答疑,诲人不倦;指导成长,引导实践;信任鼓励,真诚关爱”。这样的规定可以更好地建好、优化师资队伍。同时,学院还可建立对老师的评教体系,由老师的直接服务对象(即:学生)对老师的行为规范进行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规范”的实施和落实,更加强了老师在学生优良习惯养成中的行为示范,也可让学生在给老师评价的时候结合自身进行总结。

1.2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有力形式。长期以来,老师的教育一直是主导教育之一,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集体生活下学生的相互影响也很重要。建立优秀学生的先进作用和模范作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生年纪相近,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很相近,因此,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影响不会有明显的“代沟”,同时,诸如模范宣讲的形式可以改变长期以来老师单方面的“啰嗦”,而同龄人的视角和出发点,更利于学生接受,更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教育,从而号召和感染其他同学向模范们学习,懂得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争当先进。

1.3加强学生的养成监督

加强学生的养成监督,是养成教育的有力保障。学校应该统一制订相关的监督体系,即:监督内容、如何监督、谁来监督等问题,并制订一系列的奖惩措施。首先,要坚持“全院育人”的方针,即教职员工都有对学生习惯养成进行教育的义务,长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积极正面引导。其次,要抓好一部分先进分子,这部分同学不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公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更要能在自我管理和约束中带动和监督身边的同学,学院亦可将这一部分同学组织起来,形成如“学生文明监察队”的学生组织,积极为同学们服务,感化和监督其他同学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少数学生的恶劣行为,要及时有效地教育和处理。

2抓住学生养成教育的几块阵地

2.1课堂、图书馆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

相较高中的学习,大学学习最大的转变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在大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时,学时多、老师每天灌输,但是到了大学,课时减少,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因此,这就强调了大学生不仅要上课认真听讲、笔记、讨论、提问等,也强调了在课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探索。但是,当前少部分学生逃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质量,下课不去图书馆、不看书、不作业等行为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因此,大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应该主要以课堂、图书馆为重点,老师要严格管理课堂,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采用小组学习讨论、学习互助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寝室是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

寝室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建立寝室制度并落实、完善学生寝室文化的教育、规范学生生活习惯和行为,利用学生寝室文化节、寝室评比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面貌,也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2.3其它公共场合是学生综合习惯展示的重要平台

学校的食堂、礼堂、报告厅、广场、运动场等公共场合是学生综合习惯展示的重要平台,学生的礼貌、礼节可以在这些地方得以发挥和展现,学校老师应该多注意这些地方,并留意学生的行为习惯,要加强监督、要敢于教育、更要积极引导和垂范。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对学生优秀的习惯予以表扬,对于涌现出来的拾金不昧、互帮互助、勤俭向上、自强勇敢等行为应该予以表彰和鼓励。班级可以以此开展主体班级,积极发扬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总结功能,促进学生的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