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化课堂教学

信息化课堂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16 11:13: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化课堂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20-02

目前,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展战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强调“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列为我国教育十个重大发展项目之一,是今后教育领域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

1.多媒体及网络设备的使用虽然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创新,但还存在许多弊端。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第一代课堂中黑板加粉笔的时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现阶段,多数教师还仅仅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资源来呈现书本内容,教师上课时候照着PPT念,学生甚至笔记都不用,反正下课后拷PPT就行。

2.多媒体设备还处于初级阶段,课堂的装备、摆设还未摆脱传统的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板书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但现阶段的多媒体设备大多数还需要教师用鼠标操作电脑,反而约束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3.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还未得到广泛的提高。虽然信息化教学设备表现出其他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诸多优点,但是它本身的这些特点并不能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只有相配套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跟上去了,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是能否用好多媒体设备的关键。

二、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创新

1.信息化技术与教室空间的创新。(1)教室实体空间的创新。信息化时代的教室可以是变化无穷的,如耶鲁大学的金融专业的某个教室整个就是一个模拟的股票交易大厅。再如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郑泰升带领互动建筑研究室团队以未来2020年的教育学习为梦想蓝本,融合情境控制,成功打造了全台第一间以数字制作结合高科技的未来教室――iStudio,iStudio未来教室研发了可变形智慧白板,内部嵌入了智能型触碰屏幕和感应组件,地上更嵌入了脚踏式智慧地板,提供教师轻易变换演讲教学模式、互动讨论模式或展览简报模式等教学情境。该系统在上课期间会实时地录像并广播到网络上,参与上课的同学能够收看老师的教学实况转播视讯。(2)教室虚拟空间的创新。虚拟的学习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在线课堂。随着网络课程、网络学校以及各种创新教学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摘要: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发展战略,本文指出了信息技术在当今课堂教学应用的不足,分析了信息技术下应通过教室端装备的创新、教室空间的创新、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最后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20-02不再禁锢在传统的课室里,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包括了学校学习(SCHOOL STUDY)、家庭学习(FAMILY STUDY),甚至是户外学习(OUTDOOR STUDY),因此,各种虚拟空间教学环境的建立,是今后课堂创新的又一重要方向。各种丰富多彩的开放性学习资源也大大拓展了虚拟学习的空间,例如由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创建的Coursera同顶尖的大学合作创建在线免费课程。点击进去Coursera,你就可以看到各个大学栏目下的课程。教授们会在视频下方放出具体的教学大纲,让你提前知道该课程每一节你能学到什么。教授们还会布置家庭作业,并且规定了一个具体的提交时间。等到课程全部结束你还会有一个最终得分。总之除了是通过视频的表现形式,其他的一切基本上和你在真实的大学接受教育一样,只要用心去学,能够学到很好的知识。

2.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新。信息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无论设备多么先进,网络环境多么好,如果没有优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水之源。而我国目前正是由于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制约着我们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为同学们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方便同学们理解吸收。(2)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学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及单纯支撑教师教的多媒体课件,而应扩展到可以支撑学生学的专题性学习网站、学习平台等。教师应当结合学科内容及学生特点,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积极开发包含相关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后拓展资源的教学网站/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生机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到平台上,实现共享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3.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创新。(1)通过信息化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充分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模拟情境和协作情境,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以图、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自主探索、小组协作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各种信息资源为媒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答等各种方式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种师生课堂互动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上能实现许多传统课堂所不能实现的各种课堂师生互动形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升,课堂学习充满活力。例如现在国内外许多学校都在探索的“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白天在学校上课吸收新知识,放学回家则通过做作业来巩固一天所学。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却能把这个学习过程颠倒过来,教师可以制作视频来解释传统课堂上教授的概念知识,学生则通过网络在家收看视频,开展学习,而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安排小组讨论,并与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互动,达到了传统课堂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如何促进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的课堂教学创新

1.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引领者。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通过各种培训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等提升各学校、各专业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水平。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的课堂创新,个人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校各类评估中,开发信息化教学创新应列入重要的一个项目,在这种评估中,不但要有硬件建设、网络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学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避免“面子工程”的发生,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2)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应成为教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把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水平列入教师教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项目,来促使广大一线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水平。(3)教师开发出教学软件、电子书等电子产品后,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如何避免各个院校重复开发同类信息化项目,造成资源浪费,都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

2.学校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校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1)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从重视物到重视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的培养将是一个相当艰巨和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决策者转变思想观念,把培养教师的能力作为重点工作。(2)领导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使教育信息化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把教育信息化当作部分领导的面子工程。(3)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教师把信息化教学创新作为一个常规工作,并列入教师考核的范畴。

3.教师是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执行者。IBM的开创者曾说过,教师才是最神奇的魔术师,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课堂、学习、教育,将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要实现这种教育梦想的,关键还要靠人,因此,广大一线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最终执行者。(1)教师应转变思想,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本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意识,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2)积极参与各类信息化培训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通过这些培训和竞赛,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增强改革意识、变革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

篇2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方法还不够完整与系统,缺少时代性研究,考虑到上述情况,在信息化背景下,配合在线授课,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混合教学模式与大数据管理等。课堂教学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提供了重要手段,要求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凸显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调查对象选取某中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教师。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兴趣引导学习,缺少兴趣,阻碍英语学习。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弱。相比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职商务英语学生具有较弱的英语基础能力;会的英语词汇量不多,语法与句型未扎实积累,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深入研究,抑或放弃自主学习材料,许多学生仅阅读英语教师讲解的教材与习题文章,能够经常讲英语的学生很少,能和别人主动交流英语学习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如,教师讲授商务英语课文时,从头到尾自己教授,学生兴趣提不上来,不愿配合教师教学,教学效率差,学生感到很迷茫。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方法

1.资源库应用于互动教学。教育朝向信息化发展,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库,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及交互性等各种特征,便于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库促进了教学互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传统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相互间网状交叉,固定与移动、线上与线下间的同步交流,师生互动空间更为广阔,互动形式更为深入,对教学的反思与反馈是有益的,为生生合作与探究创造了有效的条件,另外,研发“协同备课平台”,集合教师智慧,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升级教研,要求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与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产生于混合学习,线下教学与网络学习相混合,实施面对面教学,完善在线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新的思路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备受中职教育的重视。审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混合式教学日渐受到认可,是教学发展的又一进步,呈现教学主流倾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在线学习,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个性化。配合课堂面授,发挥教师引导与监督职能,一对一辅导,生成良好的在线学习效果。借助在线学习,配合混合教学,将教学资源、方式与环境混合在一起,相互补充,提升教学有效性。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现出教育信息化时代性特征,把握时代动向,为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添加了新的内容。

3.利用大数据,管理于分析教学效果。大数据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被应用在多种领域,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大数据管理应用于教学效果分析中,对于重新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标准十分有益,促使朝向个性化方向更好地发展。收集学生常规学习行为信息,大数据源源不断地呈现学生学习情况,其中包括,学习行为特点与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等,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完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把大数据管理手段应用课堂教学中,动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指导教师正确因材施教,有助于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估标准,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重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保持中国情结的同时,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商务英语课堂教学适当引入文化内容,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较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后续文化学习与专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处在信息化环境中,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借助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与传统,教师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有关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社会习俗,指引学生阅读课外文学名著,为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网站,让学生观察英语视频及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知识,跨越不同学科知识,具备外语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国际思维进行思考。

作者:王寒静 单位:河北商贸学校

参考文献:

[1]顾秀梅.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J].轻工科技,2015,09:135-136.

篇4

信息化教学主要是利用网络的相关功能和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并将其能够提供的声音、文字以及图像等一系列信息进行结合,为学生的相关学习活动提供支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主要以传授课堂知识为重点,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传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对提高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优势分析

(一)分享教学资源。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高职院校教学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各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以及相关课堂实录,教师可以将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整理成教学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数据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选取最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各种教学活动需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每位教师能够系统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扩展课堂教学空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教室之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无法得到发散,进而影响了其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利用信息化教学策略,可以对课堂教学空间进行有效的扩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内,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线地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利用相应技术,对教学内容、资源等进行信息化的处理,制作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教学视频、声音以及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思维的发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上,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接受,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应用分析

(一)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在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利用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教学气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载体和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教学知识制作成教学视频、图片等,取代传统的文字教学方式,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到相应知识和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借用网络技术进行时间模拟。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操作,设计相应的实践操作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课程内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将完成的实践作品进行提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针对的教学措施。

(三)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现代教育观念的普及和推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逐渐转变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角色。但是传统学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质量较差。对此,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时,必须要注重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重难点相结合,强化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利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适当简化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探索,同时还要积极发掘学生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5

虽然延续了几百年的由捷克大教育家垮美纽斯首创的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作是最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但随着信息化对教育整体面貌和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推动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教学活动将会越来越普遍,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建立在多煤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在理论、观念上都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能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它可能与传统教师角色完全不同,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定位无疑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在新形式条件下教师如何促进高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育的信自、化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师如何进行定位并开展教学活动方面提出了以下儿方面初浅的认识:

1注重教学材料开发与学习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的各种有关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图书等。这些外部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基础,但Internet不能为学生提供学生正式学习所需的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另一方面教师也常把传统的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和观念用于现代教育资源建设,不利于为学生建设和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以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本理论依据,遵循以“学”为中心进行设计建设。

2建立伙伴型的民主师生关系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与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处在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努力学习。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学生以记忆和接受力占优势,教师以经验、理解力见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变传统的填灌为教育过程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下,传统教育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遭受教育信息化的严重冲击。教学过程应该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填灌知识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自觉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分析得到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它们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信息的丰富性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从“讲台上面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诱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了便利。

4正确评价学生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价,并给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或者一定的指导意见,用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那么就能够有效的使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钻研的良好习惯。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最终期望的目标。

篇6

教育信息化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是目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其目的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旨在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新格局,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大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和信息化网络课程等赛项。

笔者讲授的“心血管系统解剖”章节在2014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课堂教学赛项中荣获一等奖,现将本次课的教学设计论述如下。

1教学对象及教材

1.1教学对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高中毕业考入本校学习,学制三年制。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养老护理员,因此就要求必备基础的医学知识。本课程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其目的是为后续学习《老年生活护理》《老年常见病的预防与照护》《推拿按摩》《康复理疗技术》《中医保健》及“养老护理员中、高级证书”的考试奠定基础。

1.2教材及讲授内容。所用教材为《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郭三少主编)。“心血管系统解剖”一节是第七章脉管系统的第二节内容,也是《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章节。本次比赛主要是讲解心血管系统解剖中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两部分内容。

1.3课型及课时。采用理论课教学,1学时(45分钟)。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掌握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知识。

2.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知识了解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理。

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养老护理的意义,培养养老护理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3.1 重点。掌握心的传导和心的血管基础知识。运用心的血管知识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3.2 难点。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的发病原理和治疗原理。

4教学方法

4.1 教法。翻转课堂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

4.2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

5教学设计方案(见图1)

6教学过程

6.1课前任务(课前一周)

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式学习过程。

学生:登录qq学习群学习平台,自学平台中相关知识,包括微课、课件、动画、视频、测试游戏。登录网络,学习国家精品资源网上相关课程的学习,查找网络相关知识,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在平台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准备,完成电子任务书中下达的任务。

6.2课程导入,复习上节课任务(5分钟)

教师:导入上节课内容、本节课任务和下节课内容。前后知识延伸,引出教学主要内容。明确任务:请第一小组学生代表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心脏的位置腔室和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学生:第一小组2位学生代表在讲台分别利用教师PPT课件和心脏仿真3D教学软件讲解心脏的位置腔室和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等内容。运用移动终端下载运行人体解剖3D软件。与第一小组其他同学互动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教师点评第一小组所完成任务。

6.3提出本节课任务,完成任务(30分钟)

6.3.1任务一:心的传导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平台自学任务要素中的心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明确任务:请第二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心的传导主要内容,包括心脏传导的途径和功能。

学生:第二小组学生代表在讲台讲解心的传导内容,包括心脏传导的途径和心脏传导的功能。播放心脏传导系统动画,生动展示了心脏传导的途径。学生互动讲解,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点评第二小组所完成任务。

拓展知识一:心律失常

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的传导方面的临床知识拓展。主要讲解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和心脏起搏器的放置。播放心律失常及心脏起搏器放置的3D动画,生动展示了心律失常的病理和心脏起搏器放置的手术全过程。

学生:将课前自学知识与教师讲解的临床拓展知识相结合,完成能力目标任务。

6.3.2任务二:心的血管

教师:指导学生登陆平台自学任务要素中的心的血管的相关知识。明确任务:请第三小组学生代表讲解心的血管主要内容,包括心的动脉和心的静脉。

学生:第三小组学生代表在讲台讲解心的血管内容,包括心的动脉和心的静脉。运用冠状动脉3D动态图生动展示冠状动脉的走行和分布。学生互动讲解,共同完成任务。

篇7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能带来教学成本的增加,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防止唯技术论等不良倾向的出现。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特点更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技术,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学科教师将成为参与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及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成员。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质量及适应性是影响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课件开发设计人员应该是直接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师,才能保证其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并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现代教学,必须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条件与定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校发展、考虑学校的教育成本这三个方面要仔细地考虑与衡量。毕竟,信息技术的使用投入成本相当大,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实际。但我们不能因为办学条件的制约,而不去主动发展、推进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不去思考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传统教学在数字化环境下仍需要保持与发扬

实践证明,信息化环境教学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课堂信息量大,内容直观生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工作。因此,有些人对传统教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和否定,出现了信息化教学价值高于传统教学价值的观点,传统教学的特色在实践中也有被弱化的危险。

事实上,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所具备的优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它的弱势所在。过多的教学信息量并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接受;一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减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传统教学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讲授法为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文本和语音信息。描述性的文字、补充说明性的图表,较为系统而清晰地向学生们展现了系统化和结构化很强的知识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亲密接触,同学之间交流也较为频繁,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优势,都是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们在大力推行信息化环境与教学融合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和发挥传统教学的特色,将新技术的长处与教学的特色相互融合,相互弥补,使双方的优势更明显,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和成熟。

三、过度信息化不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其与教学的不断融合,教学环境、资源和模式都向着数字化方向演变和发展,学生在信息量巨大的数字环境里不仅能极大地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够博采众多的教学资源。使他们既提高了获取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创新能力。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过度的信息化和不恰当的信息化不利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篇8

1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现在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是教的中心。还有以学生为中心也确定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学生。在这种新的理念下,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角色,有一些老教师在课堂中还是以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够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本身课堂就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知识,自主的去整理,在学生整理学习不够完整准确时,教师发挥他的指导者的角色,将学生的知识进行理顺和纠正。这些才算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时在头脑中一定要树立的一个想法:我这样教学是否是从学生出发,是否真正的适用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学习知识,更好地找到适合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总之,一切以学生为主。

2 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

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由于数学学习本身的特点它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创设一定的环境可以弥补数学枯燥的不足,帮助学生产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好的氛围和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提高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堂课拥有舒适的氛围可以帮助课堂增光添彩。例如,在学习开始之前,在学习数列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个国王给一个臣民的奖赏,臣民要的奖赏内容就是一共100个格子,在第一个格子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放一的平方,第三个格子放第二个数的平方,以此类推,放满一百个格子。结果,国王的整个国家的粮食都不够给这个臣民的。由此发现数列的乐趣,数列的魅力,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更有激情。创设教学环境就是对于教学的铺垫,在上述的事例中,就是恰当采用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呈现更加形象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3 提出合理的、恰当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对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就需要提出具有创造性研究性的问题,这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学习探究。通过问题和任务的驱动来调动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有事可做,不在课堂中开小差,走神。是充分的把握课堂,学习有用的知识。对于恰当问题的提出充分的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教学经验丰富有能力的教师才会提出有质量,真正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就会有海量的信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于知识的把握需要学生有独到的见解。要想让学生去把握重点的知识,问题的提出也需要很有针对性,问题的提出要帮助学生来梳理重点,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重点知识,并且能够准确的运用重点知识。这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哎创造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提出研究问题时一定要十分的谨慎,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合理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4 运用生活化的信息

篇9

关键词:

信息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优秀表现。教育领域也是很早引入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推广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城镇中小学中,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哪些便捷呢?

1.放大了课本内容。

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看自己的课本,开小差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学生的关注点也容易因为短暂的走思而与老师产生偏差。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课本内容放大到屏幕上,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2.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设备除了可以将已有的教学内容放大到课堂中来以外,还可以应用互联网搜索到许多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音频或者影像资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3.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有些教学内容较为复杂,但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能够进行更多的教学内容。

4.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备课过程中多了更多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备课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工作,可以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充分运用任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把课堂主导的地位还给学生。

二、信息化在课堂中的应用范例与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信息化因为其在教学当中的优势,被更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

1.将课本内容和习题内容集中放大展示到了屏幕中。

这样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要考查的重点,对课本内容进行增减,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扩充课本内容。

利用互联网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内容,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课本内容。

3.变平面为立体,降低知识网络构建难度。

学生接触到的都是课本平面知识,如果形成知识网络是比较难得的一个过程。利用幻灯片,可以根据授课重点,为学生直观清晰地展示知识网络结构,方便学生模仿学习。

4.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备课环节中,可以将幻灯片制作、视频准备等步骤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准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找自己想了解的背景资料。在上课时,由学生中推举出一名主讲人,来为学生讲解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最后由老师对没准备到的重点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对大家的成果进行讲评。这样能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关注度大幅度得到提升,也让课堂变得高效。那么,具体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信息化的优势来开展教学活动呢?

1.利用互联网搜集展示专题图片,营造历史环境氛围。

高中的历史课本中,讲述历史事件和事件意义的课文内容很多,图片内容所占比重较少。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互联网多搜集一些图片,可以更丰富立体地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历史事件,从而对所学内容也印象深刻。

2.利用幻灯片形式展示时间轴。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历史课程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可以建立起一条时间轴,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老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板书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不够全面直观。如果利用多媒体设备,搭配上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总结,不仅能涵盖更多内容,还能更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史和世界史时间轴的重叠。这种做法能有效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保持思路条理清晰,复习时更有效率。

3.分配备课任务组织学生自己讲课。

因为学生越来越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可以将备课人物合理分配,将历史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来主导。最后老师对重点、考点进行点拨。这样学习能抓住学生兴趣,通过自己的准备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4.将模拟练习题放大到幻灯片里。

高中阶段,虽然有很多考试,但是也意味着没有很多的时间,同时给全班学生做统一的测验。历史知识点比较细碎,需要及时检验学生的记忆和应用情况。这种方法能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碎小时间,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当堂反馈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是否达到了老师的预期设计。

三、信息化在历史复习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中有一类特殊的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历史复习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复习课几乎占据了总教学课时中将近二分之一的时间。主要原因是由于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内容重叠交叉,在讲授新的历史知识时,其实就是在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另外,作为高考文科考查的科目之一,历史学科由于内容多、时间线索纷繁复杂,给复习课带来的任务量一直很大。较为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划分专题复习。

这种复习方式主要根据时代背景或者主要历史时间进行专题划分,然后细化专题知识点内容,带领学生梳理复习。优点是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而来,复习与检测都较有针对性。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教学大纲中会有一些重叠划分内容,复习时没有连贯性或将两部分重叠内容进行对比时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轴关系会给学生自己复习留下难题。

2.依据时间轴复习。

这种复习方式应该是最科学的方式之一,不仅在复习时有线索可依,还可以建立清晰的时间网,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复习方法工作量大,全部靠老师一个人来整理,达不到让学生梳理复习的目的。相较传统复习方法,信息化历史复习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是却大大降低了我们复习课备课的任务量。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直观放大地将专题表格展示给学生。重叠内容也可以归纳在表格中利用数据图片进行充分对比展示。其次,数据检索排列功能的充分应用可以轻松地帮助我们梳理出不同的历史事件时间轴,并且能够随意拆分重组。这些内容还可以布置成为小组作业,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课中,改变复习课“一言堂”的现象。信息化在新课教授、复习课的整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信息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更广泛地推广和开发。

作者:吴希 单位:福建省连江县黄如论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教学模式改革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界学者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从未中断。多年来我国教育行业课堂教学模式从未改变,我们把它叫做传统教学模式;近几年新起的短时间视频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微课堂教学模式;还有一种人们未曾熟知的教学模式,我们叫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苛,那么用于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也需随之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索出一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传统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人们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称谓”,下面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界定,并分析各自特征。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972年,美国乔以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定义教学模式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师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范永波(2001)认为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指出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有很多探讨,也提出了很多教学模式,但综合看,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对课堂组织、管理、控制的主导地位。笔者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举不胜举,但尚未有学者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做明确、完整的界定。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该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参与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传统课堂教学发展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其必然原因,首先,几千年教学传统的延续使教师和学生潜意识无条件传承和认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该教学规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规模;第三,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人格的培养。

二是固有的不合理性。首先,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班级授课,一般50人左右为一个班,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传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然而这部分学生的潜力、个性、才能未必相同,这不利于单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不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机会少,易产生听觉疲劳,课堂效果差。第三,受时间、空间、规模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由教师向学生授课,还受到教学环境和规模的限制,学生离开了这样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就无法接受同样的课程学习机会。

(二)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微课”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应该说是个“舶来品”。我国首创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教育局胡铁生,他于2011年指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机会结合体。”之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对“微课”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胡铁生也不断修改自己对“微课”的定义,另外我国学者对“微课”概念的研究仍在持续。虽然对“微课”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调整,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是定义中核心的几个关键词,即视频呈现、简短完整、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学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微课”是按照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简短的教学视频呈现,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完整设计与制作,能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一种生长型网络教学资源。

微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突破时空限制。“微课”以简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就具有可转移的特性,学习者可以接受到转移来的微视频展开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是网络共享性。“微课”呈现的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大众,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的形式学习微课程。

三是教学主题明确性。一个“微课”讲授一个知识点,教师的教学主题、学习目标和对象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或“翻转课堂”,最早应用于美国。2011年加拿大《环球时报》将“翻转课堂”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至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教学。同年该教学模式传入我国,并迅速在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研究颇丰,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即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下发的课程知识点视频并完成任务单,课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咨询交流问题,形成课堂知识点内化,课后学生可以再通过课程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范围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视频和任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主学习的进度,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二是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她)们不再单纯的需要备好课、做好教案等,还需要将需要传达的知识点录制成高质量的“微视频”,并设计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选择学习。

三是角色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学生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两者角色的转变更好的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科学技术的限制,融合达到的教学环境,只能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课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模式持续了很久,人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似乎已不再适应现代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等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工具诱发学生排斥传统课堂

现阶段,手机、MP3、MP4、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充斥着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很难吸引住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易于沉溺于手机游戏等“魔咒”,说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技术信息化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有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三)多媒体技术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了关于知识点的图片、声音等新原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视觉、听觉优势克服了传统课堂易疲劳、教学手段单一等缺陷,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

(四)网络平台为课堂教学带来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挑战。就教师方面而言,网络上无数教学名师的视频课程,无数教育机构的优秀课程,使教师们压力山大,一怕自己课堂不能吸引学生,二怕自己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就学生方面而言,面对互联网上众多的课程好似琳琅满目的商品,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缺点比较

通过以上对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综合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较微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性,微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内容通过短视频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翻转课堂则将课外、课中进行了翻转,并将教师学生角色进行了翻转。具体比较见表1-1.四、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学术界众多学者热衷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黄晓龙、张世禄(2008)传统课堂需引进网络教学,实现网络教学优势向教学实效的转化,最终形成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陈兵(2006)、曹群英、江华珍(2009)提出网络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林莹莹(2014)提出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陈会源(201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指出该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形成,学者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越来越现代化,结合大量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融合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复合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保留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情感交流等优势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成为现阶段教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效率。下面主要结合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中职英语第一册的Unit 7 I feel sick的听说板块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探究。

一、现阶段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随着新阶段国家对高中不断扩大生源,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差,英语单词词汇的掌握不到位,对语法更是一知半解,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相对较差,加上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对英语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和厌恶心理,导致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差,中职教师的教学压力变大,学生更是觉得英语学习很难。

2.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职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在英语课堂上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没能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改变现阶段中职学生学习英语单调枯燥的局面,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停留在背单词,背语法,背课文的层面上。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优化中职英语课堂的尝试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也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I feel sick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单词语法,学会谈论生病和获得健康建议的用语;听懂并使用询问和陈述健康状况的常用语,并给出适当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搜索查询学习所需内容,提高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样,培养关心他人,珍惜健康,与他人互助合作的情感能力。

1.更新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结合现阶段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位置,充分结合信息化教学技术与学科特点学生水平,为中职英语课堂带来新的改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变传统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

2.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课堂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中职英语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为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本次课为Listening &Speaking,本堂课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对信息化课堂的实现做了一次尝试。

根据听说教学规律,要听懂一段英语对话,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知识,而词汇的掌握十分必要,因此在课前预习部分,让学生登录教学平台,进行必要的词汇预习。在教学平台的辅助下,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新闻视频,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在以后如果在国外的旅途中遇到一些身体的不适可以用英语正确的表达,将本节课的实用性展示给学生。在检查预习部分,教师还设置了在线拼写练习,教学平台提供即时批改与统计功能,教师可根据即时反馈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在听力练习部分,学生在平板上插上耳机根据自己的情况播放听力视频,在跟读部分同样如此,这样实现了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的个性化学习。在拓展提升部分,不再由老师将其他表达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教学平台上提供的相关视频进行提取与学习。在小组评价部分,继续利用教学平台让学生对小组为单位的表现进行评价,即时统计,直观民主。本次课学生参与度极高,学习氛围轻松又高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是生动形象的,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并符合现代化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通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材上的适当调整,信息化环境下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为培养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⒖嘉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