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4 18:26: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篇1

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58.1%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本4.56

手机阅读

成年国民接触率首次超过50%

听音乐、用微信、手机QQ等是我国成年国民中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重点消费内容。

微信阅读

篇2

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好的读物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正能量,依然任重道远。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创十年新低说明啥?

篇3

>> 少儿阅读现状及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中国少儿阅读现状及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研究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及其策略研究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服务创新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服务探索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的推广现状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举措思考 浅谈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工作 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研究 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党建工作实践与创新研究 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与路径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之动漫营销策略探讨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在多元合作下的推广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策略初探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开展少儿阅读推广研究 公共图书馆少儿数字阅读推广模式研究 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新形势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创新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O利民,赵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少儿阅读推广工作探微[J].赤子,2015(11):221-222.

[3]息慧娇.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EB/OL].\[2016-04-19]..

[4]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解读\[EB/OL].\[2015-05-04].http:///a/20150504/14604_0.shtml.

[5]高岩.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问题举要[J].图书馆学刊,2016(3):36-39.

篇4

对于个人来说,阅读行为带来的是精神的休憩、见识的提升,而对于社会来说,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构建一个更趋和谐、文明的社会整体。

2014年至2016年,“倡导全民阅读”连续3年被写入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再次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到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征求意阶段。从“倡导”升级为“大力推动”,折射出全民阅读推动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几乎同步,读书会在中国正呈现出燎原之势。

民间读书会第一次集体曝光于公众面前,是在2014年的首届民间读书会发展交流大会上。这个由民间读书会团体自发组织的会议,当年便汇聚了50余家民间读书会代表。

这是一股自发生长的力量,在全民阅读生态的建构中,是不可忽视的微型单元。

实际上,在近年来举办的读书会发展论坛上,不少读书会组织者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读书会的可持续发展”或“能不能商业化盈利”的问题。这反映出,目前大多数民间读书会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境。

相对来说,一批借助新媒体的勃兴而发展起来的线上读书会,似乎找到了破题方法。

作为一种新的读书会形态,线上读书会的出现被认为是这个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些读书会往往是从线上阅读社群开始,在知识付费领域的风口中,渐渐转型为内容供应商。如今,它们依托线上社群,拓展线下渠道,努力探索着围绕阅读内容的商业生存之道。

除了媒介上的革新,对于读书会来说,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做好服务,提升体验。

篇5

[分类号]G250

1 阅读指数

阅读指数是反映读者阅读情况和变化的数值,涉及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特点、阅读取向等多项内容。

从目前的公开文献中可以看到,研究阅读指数的文献多是以人均阅读量(读书的本数)、人均读书时间、人均图书年消费等指标作为阅读指数的描述,如文献[2]和[3]。或者从图书阅读与购买倾向、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作者排名及变化等方面描述阅读情况和趋势,如文献[4]和[5]。还有一些文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阅读时间、阅读途径、阅读倾向等方面调查得出高校学生阅读状况,如文献[6]和[7]。

这些研究虽然从一定侧面反映了阅读的状况,但基本都是单角度地反映阅读状况,没有把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研究阅读指数,例如,如果将阅读量与阅读时长综合起来考量可能会更全面地反映读者的阅读情况;而且以上研究的方式只能得到一次研究结果,无法得出一个连续、动态的阅读指数,而连续性、动态性更能全面地反映阅读情况。另外,在公开的文献中,也没有看到从读者的专业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来分析阅读指数,而这对拥有固定读者群的图书馆来说,融合了读者群专业背景的阅读取向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极大地指导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2 高校阅读指数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强化,更是课堂教学的充实和拓展。高校图书馆有大量连续的读者阅读记录,并且又有着社会图书馆所不具有的群聚的阅读特色,有详细地反映读者专业特色的数据,因此仔细研究、分析这些阅读记录,通过建立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图书分类等基础上的各项阅读指数可以综合反映整个大学的阅读状况和趋势、直观地反映特定读者群体的阅读状况,这也很直观地反映了大学生的学风情况,可以以此作为高校学风评价和测度的重要参数;同时,这个阅读指数也是图书馆进行馆藏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将阅读指数作为高校学风评价和测度的重要参数,相关方面的研究也不多。邓彦在《论高校图书馆学风指数模型的建立》一文中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学风指数”概念的意义及指数模型建立的过程,但是该模型过于简单,限制了其指数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另外一些文献则仅仅从高校读者调查报告中得出单项的结论。

本文力求综合、全面和动态、连续地研究图书馆的阅读指数,编制一套能连续性、动态性更全面的指数体系,并使之成为图书馆进行馆藏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和高校学风评价和测度的重要指标参数。

3 高校阅读指数指标的选取

阅读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专业学习、文化修养的培养、兴趣爱好等等都需要广泛的阅读。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特点、阅读取向等多项内容,科学、合理地选购图书,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由于各院系学生数量差异很大、不同学科专业对图书馆的依赖度有所不同等因素,单纯的指标如总借阅量、人均借阅量、进馆人次和到阅览室人次等不能客观反映阅读的情况。因此本文综合不同专业(人群)的阅读时长、阅读的内容分布、阅读取向、阅读次数以及方式等,全面评估、反映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

为了动态、连续、客观、直观地反映高校阅读现象的变化和趋势,笔者参考了多种指数(包括股票指数、CPI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百度指数等)。这些加权综合指数是通过同度量因素(权数Wi),把因计量单位不同而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各种产品或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过渡到能够加总综合对比计算的价值量,从而形成两个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值,作为分子分母对比,而计算出来的比值即为加权综合指数。

参考加权综合指数的定义,根据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特色,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高校阅读指数:

RPI={RP11,RP12}(其中,RPI为高校阅读指数,RPll为学科领域综合指数,RPl2图书大类综合指数),其中RPll:∑Wi*(∑Mi)(Mi为学科领域大类指标),RP12=∑Ni(Ni为图书大类指标)。

学科领域有相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聚群,同一个学科有较类似的阅读特色,不同学科由于专业不同而有较大的阅读差异;不同大类的图书,其拥有的读者群是不同的。因此综合这些特点,笔者设计的高校阅读指数由两大部分组成:学科领域综合指数(RP11)和图书大类综合指数(RP12),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反映了某学科领域的阅读内容状况和某类图书的读者群状况。而这两大指数又由若干小指标组成:学科领域综合指数由阅读取向指数和阅读量指数两个大类指标构成(本文称之为一级指标);图书大类综合指数由读者分布指数、阅读量指数、相关性指数三个一级指标构成。

4 高校阅读指数模型

4.1 学科领域综合指数(RP11)

学科领域的总体综合阅读指数RPll=∑Wi*(∑Mi),由阅读取向和阅读量两个大类指标(Mi)迭加而成,Wi为其相应的权数,由学科领域学生人数比例确定。Mi为阅读指数考察项分大类综合指数,定义为Mi=∑Pi,Pi为大类细分的小类指标(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定义为:Pi=100*(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反映学生阅读的情况和趋势。其中基期数值参考百度指数基期数值的取值方法,取近三年的平均值。学科领域综合阅读指数体系框架如图示1所示:

其中阅读取向指数由专业图书、人文修养类图书、考证类图书迭加而成;阅读量指数由生均借阅册数指数、生均借阅时间指数和借阅人数比指数合成。

4.1.1 阅读取向指数由于专业学习、就业资格认证等各方面的需要,与大学生学风关系密切的图书阅读主要分布在专业图书、考证类图书和人文修养类图书的阅读三个方面。在考察阅读取向指数时,通过分析统计历年各学科领域学生借书分布,考察当期借书人的相关性,得出相关系数,再合成指数。如:某学科领域历年借书的30%处于某类书中,当期处于该类书的比例为35%,则其指数为(35/30)*100=116.67。同理得出其他类图书的指数。

4.1.2 阅读量指数阅读量是考察阅读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阅读量始终是个不可缺少的指标。阅读量包括借阅册数、借阅时间和借阅人数比,从数量上直接反映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因此高校阅读指数体系中阅读量指数由以下三个指标合成:

・生均借阅册数指标。

通过分析学科领域生均册数,考察当期生均册数

相关性,如某学科领域历年生均册数为30,当期为32,则指数为:(32/30)*100=106.67。其中,生均借阅册数=学科领域借阅册数/学科领域学生人数。

・生均借阅时间指标。

通过学科领域生均借阅时间指标考察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时长变化,如某学科领域历年为29天,当期为29.8天,则指数为(29.8/29)*100=102.76。

・借阅人数比指标。

衡量阅读能力的关键指标是阅读率,考虑借书人数和总人数的比例,反映学科领域的阅读率。例如某学科领域历年(借书人数/总人数)=80%,报告期为82%,则指数为(82/80)*100=102.5。

4.1.3 总体综合指数 总体指数由各学科领域综合指数加权求和合成,考虑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分布比例来决定权数。

4.2 图书大类综合指数(RPl2)

选取几个借阅量大的图书分类,分别从读者群分布、与学科领域的相关性及阅读量三个因子(Ni)统计合成该类图书的综合指数,这三个因子分别由其下若干子因子(Qj)合成,即RP12=∑Ni,Ni=∑WjQj。指数结构框架如图示2所示:

根据指数模型,学科领域总体指数RPll=∑Wi*(∑Mi)i,学科领域指数Mi=∑Pi,数据如表3所示:

4.2.1 读者分布指数 分别统计各学科领域当期和基期该类图书借阅人数占该类图书借阅人数的比例,两者求比值得到各学科领域的该项指数。根据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比例确定权数,将各学科领域的指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出读者分布指数。

4.2.2 阅读量指数 分别统计各学科领域当期和基期该类图书生均借阅册数和生均借阅时间,分别求出生均借阅册数和生均借阅时间指数。根据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比例确定权数,将各学科领域的指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出阅读量指数。

4.2.3 相关性指数 分别统计各学科领域当期和基期该类图书借阅人次占该学科领域借书总数的比例,两者求比值得到各学科领域的该项指数。根据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比例确定权数,将各学科领域的指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出相关性指数。

4.3 阅读指数模型

采用以上的模型,分别选取文、理、工、商、艺术、语言等相关学院作为样本,按照教育部一级学科门类进行学科领域划分,采用2007―2009年三年平均值为基期值,2009年数据为报告期值。学生比例分别为2009年各学科领域学生人数和样本学生总人数之比。我们算出2009年的总体阅读综合指数为RPI={581.49,3949.53},各学科领域综合指数(RP11)和图书大类综合指数(RPl2)分别如表1、表2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9年借阅量指数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生均借阅册数指数均小于100,说明2009年大部分学科生均借阅册数较往年少,尤其个别学科只达到往年的八成左右。在生均借阅时长指数上较多学院指数超过100,说明学生阅读的时长比以前增加了。借阅人数比指数大都超过了90,说明到图书馆借阅的学生比例维持平稳或在增加。在阅读取向方面,人文修养类图书的指数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这方面的图书比较感兴趣,个别学科有较明显的增幅。考证类图书则较往年有所降幅,专业图书类指数普遍在高位,说明专业相关的图书阅读比率较往年保持平稳。

图书大类综合指数表明十类热门图书,无论是在读者分布指数,还是借阅量指数或者相关性指数上大都保持高位。热门的前十类图书,2009年较往年借阅的学生分布广泛性平稳或增加,特别是06和TQ大类图书,增加的比例分别高达14.28%和22.6%,说明借阅这两类图书的同学分布广泛性提高迅速。从借阅量指数可以看出1、06和TQ大类的图书不仅借阅的学生比例增多,借阅册数和借阅时长也在增加。同时从相关性指数可以看到,F、I这两大类图书的借阅集中度较往年有提高。从综合指数看,D、0、06、T0几个大类的各项指标都处于高值,这和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持续高热有关。

图书大类综合指数中的读者分布指数、阅读量指数、相关性指数三个一级指标分别如表4所示:以TP大类为例,该类图书的读者分布指数、阅读量指数和相关性指数分别为101.1、163.6和82.66。说明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TP的阅读群体分布广泛性在提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文科学生借阅TP类图书。阅读量指数由生均借阅指数和生均借阅时长指数两个二级指标合成,该类的报告期阅读量综合加权指数小于200,说明学生对该类图书借阅的数量和阅读时长在减少。TP类相关性指数只有82.66,说明虽然TP类读者的广泛性在增加,但是读者对该类图书的阅读比重反而在减少。

以上根据高校阅读指数模型算出2009年的各项阅读指数,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对比不同学科领域各项指数,还可以对比同一学科不同分类指数以及对比不同图书大类的不同分类指数。根据这些具体的数据,我们可以制定和修正采购图书的计划,以最大化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提高采购准确性和针对性;同时可以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很强的导读服务工作,提高馆藏的利用率,帮助图书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另外还可以根据模型算出不同年度的各项指数值,横向和纵向综合评估、反映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动态、连续、客观、直观地反映高校阅读现象的变化和趋势,为学风评价和测度提供重要参数。5结论

本文综合高校不同专业(人群)的阅读时长、阅读的内容分布、阅读取向、阅读次数以及方式等,建立在不同学院、不同图书分类等基础上的各项阅读指数,综合反映整个大学的阅读状况和趋势、较直观和客观地反映特定读者群体的学风情况,以此作为高校学风评价和测度的重要指标参数。同时通过阅读指数,了解高校读者的所思、所想、所需,从而有效地进行馆藏建设,合理配置馆藏资源。

但是在指数编制过程中关于电子阅读的相关指标和权数的确定还存在相当难度,因此本文暂时未把电子阅读纳入指数的编制范围。随着国内外同仁对电子阅读利用情况的测算方法的完善,阅读指数编制也将把它纳入,从而更客观、准确的反映高校读者的阅读情况。参考文献:

[1]周国忠,欧健清,给阅读指数变化“会诊”,[2010-07-01]

[2]乔菊典,李蕊平当前我国国民阅读状况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3):8-11

[3]王世伟,近年来市民阅读率是下降还是上升?,图书情报工作,2010,54(5):5-6.93

[4]郝振省,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第1版,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1-278

[5]张品媛“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2010-09-27]

[6]余皓明,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学生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0-07-01],

篇6

只有半数的同学喜欢课外阅读;60%的同学在小说、动漫、励志、科普、情感和朋友圈信息等题材中,最喜欢动漫;而在纸质书刊、手机、电脑、IPAD等阅读工具中,半数的同学选择了手机;除了教辅资料、动漫书籍、休闲杂志、班内订阅的两份报纸外,人均每学期的平均阅读量为1―3册;鲜有学生愿意花钱买课外读物,向图书馆借阅居多,在借阅的书籍中,又以休闲类书籍居多;很多学生反映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是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且觉得与提高成绩无关。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最大的问题是看不懂文言文。

由此可见,学生购买的书籍中,教辅资料占的比例非常大,除此之外,偏好读图等娱乐性较强的通俗读本,而喜爱经典的学生不多。学生的阅读量往往从初三开始呈现分水岭,初三之后的学生往往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外读物大多集中为教辅和作文选。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阅读历史专著时不理解、理不清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的时间经常混淆;不了解史实和时代背景;难以与作者思维一致,专业术语是道障碍。相比之下,阅读历史题材的小说就轻松多了。相比于单纯的文字阅读,学生更喜欢插本、影音像丰富的视频。而阅读的不足,反映在对高考材料题的作答上。材料题满分为52分,近年来广东历史高考材料题得分情况见下表:

时间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分值22.7525.5225.0725.5323.3222.95

由以上得分情况,归纳总结学生做题时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清;材料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差,逻辑性差,思维混乱、僵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某些概念或历史名词的内涵把握不准,历史的时空观念含混不清,欠缺通史知识,结论单一,不能准确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

然而,随着科技产品的普及,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手机。部分学生做历史阅读题时,总求助搜索引擎,刚了解事件大概就戛然而止,很难深入研究。另外,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从众心理,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都热衷于阅读,读书风尚就会形成。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更多的是关心某些流行剧,谈论的是剧情的变化,学生之间缺乏一种阅读交流。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表示,当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时,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因为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篇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洲、美国、日本的大学图书馆里伏案苦读的人并没有因现代化而减少,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等只是更加方便了资料的查询和阅读,却很难代替读书本身。在欧洲的火车上、飞机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年龄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旁若无人的沉浸在书中的境界中。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度警惕!

现实生活中,你只要注意观察和用心体会就会发现,一个人无论从政还是经商,或是从事其他什么事情,能力素质弱一点还可得到宽容,如果修养上有问题就会受到唾弃甚至被拒之门外。所以,从古到今,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自身的修养极为重视,都奉为“立身做人之本”。

那么,如何加强修养呢?方式方法很多,我的感悟:阅读是条重要途径。我这里的阅读,当然指的是健康向上的阅读。

记得著名学者朱永新就阅读的意义曾作过很精辟的论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也就是说,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高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高的人,是一个有希望的人。

篇8

[关键词]

阅读;便利;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5-0001-03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的长相,但可以改变人的品位和气质。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35本,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85分钟。[1]虽然阅读图书数量较2010年增加0.1本,但每天阅读时间减少了1.93分钟,与发达国家的阅读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国务院总理在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曾谈道:“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2]可见,阅读不仅与个人密切相关,更关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是集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科研性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了阅读推广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普及社会阅读的作用,需要顺应时展,构建迎合现代生活方式的阅读环境。

1 现代社会普遍阅读特点为“碎片化”阅读

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下,现代人的阅读时间被“碎片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看手机报、读电子小说、利用阅读器阅读等数字阅读方式在公交、地铁,甚至喝咖啡和上卫生间的“时间碎片”里尽享阅读的乐趣。“碎片化”阅读之所以会被人们所接受,正是由于它的随意性、便利性,尤其是在数字阅读普及之后。在连续九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阅读接触率呈强劲增长态势,但纸质阅读仍是主力。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阅读图书、报纸和期刊分别为4.35本、100.70期(份)、6.67期(份),阅读电子书为1.42本;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同时手机阅读群体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一半以上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而且电子阅读主要以“浅阅读”为主。尽管网络阅读、电子书等新媒体不断崛起,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但是,纸质阅读仍是目前最重要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面对电子书的冲击,纸质书籍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公共图书馆除了继续加强数字阅读的推广外,在传统阅读中仍要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便利。构建“便利图书馆”,可以方便市民收集琐碎时间进行阅读,能够进一步促进全民阅读的开展。

2 “便利图书馆”的萌生、理念、特点及实践基础

2.1 “便利图书馆”的萌生来自“便利店”

“便利店”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3]它是位于居民区附近,以经营即时性商品为主,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第一宗旨,采取自选式购物方式的小型商品零售店。其兴起缘于超市的大型化与郊外化,使得想购买少量商品或满足即刻所需的购物者深感不便,于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少量或即时购买需求的小超市——便利店随之产生,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公共图书馆作为普及社会阅读的重要场所,如果能像便利店一样遍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把书籍送到每个有阅读需求的地方,打造立体的、覆盖面广的阅读服务网络,方便市民借阅图书,一定会在促进社会阅读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2005年底,香港公共图书馆在“团体借阅服务”基础上推出了“便利图书馆站——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Libraries@neighbourhood——Community Libraries Partnership Scheme),[4]务求在加强与社区团体的合作关系上,建立起一个特别的阅读社区,就是一种类似“便利图书馆”的模式,也是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的有效途径。

2.2 “便利图书馆”的理念为“用阅读填补空闲”

篇9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17-01

一、引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日前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据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 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 52.3%,比2009 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增幅为4.4%;报纸阅读率为66.8%,比2009年增加了8.5个百分点,增幅为14.6%;期刊阅读率为46.9%,比2009年增加了 1.3个百分点,增幅为2.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 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调查还显示,手机阅读群体在21—25周岁集中度最高,有近四成(39.3%) 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这一年龄段内,一半以上(51.7%)都集中在 26周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中。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大部分都是高校学生,他们是标准的手机一族。高校图书馆看到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针对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于其他人群的特点,逐渐推出了手机图书馆,以辅助传统图书馆的工作,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

二、手机图书馆

手机图书馆非常明确读者是以手机来获取相关服务的。手机类型既包括普通手机,也包括智能手机。手机的屏幕虽然也有差异,但是相对较小。手机操作系统也相对较少,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一般包括三种,Win Phone 7、IOS、Android。手机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很多,按照提供服务的途径划分,可以分为SMS短信息服务、SMM彩信服务、WAP服务、3G服务、WIFI服务等。按照服务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点对点信息服务、手机网站服务、APP应用程序服务。按照服务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事务 (如图书催还、预约、续借、读者证挂失等)、检索浏览 (如新闻通知浏览、OPAC检索等)和全文阅读服务(如电子图书、论文、报纸全文阅读等)。

三、手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一)移动阅读和下载服务。电子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也是用户最常用的资源,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电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 数据库、SPRINGER 数据库等。在3G高速传输速度和强大的手机下,移动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很方便地登录手机图书馆对各种电子资源进行检索服务,能够迅速得到检索结果,并且用户可以使用手机浏览器或者客户端对检索资源进行在线阅读或下载,方便快捷地得到所需资源。

(二)即时参考咨询服务。即时参考咨询服务是指利用3G网络,借助即时通信工具如 QQ 和飞信等,学习者和图书馆员之间建立互动交流及时获得咨询服务;同时还可以获得可视化参考咨询服务,这种方式的交流,通过对方的神态和动作,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能够准确理解双方的意思,使馆员和学习者沟通更加流畅。

(三)多媒体服务。图书馆中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有图书配套的素材、音频和视频; 专题讲座、培训和学术报告等录像。在2G 网络之前,受到传输速度和手机的限制,手机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在3G 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帮助下,学习者可以登录手机图书馆进行在线播放和下载多媒体,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四)手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手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主要分为3个方面:读者事务办理、电子文献浏览和公共信息通告。

读者事务办理包括:图书借阅查询、书目信息查询、还书提醒、图书预约、图书续借、读者证事务办理。

电子文献浏览包括:电子书浏览、电子资源检索、电子报刊浏览。

公共信息通告包括:新书信息公告、讲座信息、图书馆资讯等。

四、手机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规划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保障中心,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提供学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最主要的职责和任务。四川大学图书馆周一萍等在建设该校移动阅读平台时就曾这样指出,高校图书馆基于支持教学科研的目的,发挥文献保障和知识传播的功能,通过建设移动阅读平台,使移动阅读的内容逐渐转变为学习和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移动阅读这样一种服务方式和手段,让师生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学术资源,获取图书馆服务信息,查找阅读书目、期刊、论文,既能有效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能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在数字文献资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种中外文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科技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SCI、Elsevier、Springer Link 等,提供上万种数字期刊和电子图书。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学术资源与网络搜索获取的信息相比更具有学术权威性,而且更具有学科专业性,质量更高。因而,高校图书馆应把本馆馆藏作为移动阅读的内容基础。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手机正在成为人们随时与世界沟通的工具和桥梁,手机图书馆的出现就是信息时代飞速进步的必然产物。在手机图书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都试图向手机服务平台移植,手机图书馆带来了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变革。手机将无线通信网络和图书馆网络服务系统结合起来,利用高普及率的手机平台延伸、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服务。手机图书馆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获取,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同时,由于手机的实时双向交互功能,使以读者为中心的、实时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成为可能。通过手机终端,读者可以随时主动点播和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了解图书馆的最新资讯,享受随时随地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DB/OL].[2011-04-24]http:///book/2011-04-24 /c_121341147.htm

[2]鄢小燕,李名洋.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0(2):65

[3]孙丽霞.3G技术下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探究[J].情报科学,2001(10):1485-1486.

[4]陈艺.掌上图书馆服务—国家图书馆“掌上国图”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09):70-72

篇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 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篇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 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