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20:38: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员工管理制度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57-02
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健康运作的前提基础。撰写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既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需要考虑好制度的框架体系和要点内容,还应该注意制度内容的写法,以便员工清晰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因此,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上百个企业及集团管理制度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经验,从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要点内容和常用写法上对如何撰写管理制度进行了介绍。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及作用
企业管理制度系指企业内一切规范员工行动、指示办事方法、规定工作流程的规章或约定。常见的有人事管理制度、公司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业绩考核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等等。将制度作为基础管理的主要工具代替单纯依靠领导的口头指示、事必躬亲来构筑管理系统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基础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制度的作用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使基础管理活动具有延续性。企业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基础管理制度,即使管理者突然离去,企业仍可继续有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至于搞得员工不知所措。
2.制度是规范员工行动的准绳。有了制度,员工可以照规定行事,而不必一再向主管请示;主管也不必重复下达指示或发号施令,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3.制度可以使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自动化。有了制度以后,员工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不必层层请示;换言之,制度可以使管理者的授权更为明确、更为有效,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4.制度是员工与企业的工作合约,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的工具。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责任,使职工能规范员工的行动,清楚的了解自己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努力方向,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5.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主管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将劳动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及要点内容
企业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对某项管理工作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因此,单项管理制度要从“宽度”把某项管理的工作对象、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和工作应用规定下来,从“深度”把某项管理的工作原则、工作环节、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确定下来。基于以上需求,笔者认为一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和要点内容应首先满足以上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充、细化。
笔者认为,鉴定一项管理制度的好坏主要在于是否体现出了框架结构的逻辑性、内容的完整性、突出性和可操作性。纵观大部分的管理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框架结构一般包含总则、分则(主体为管理的规范和执行要求)及附则三部分内容。这种框架看起来段落明显,但分则内容一旦繁多,条条俱列,员工就必须面面俱看,还可能不明重点,工作不知从何下手。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建议,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除了总则和附则外,主体内容中最好先将组织机构及职责内容从分则中单列出来,其他结构再根据管理工作的内容或流程来搭建,内容要点也应该照顾到这两者的需要。下面笔者拿战略管理制度来示例说明:
1.根据管理内容搭建。一般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战略文本内容、战略实施和战略考核等。而战略文本就包括战略与规划内容,战略实施包括战略监督、检查及调整,战略考核包括指标及结果应用等。根据以上内容,战略管理办法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以下6个章节,且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如下:(1)总则。要点应包括制度制定目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适用范围。(2)组织机构及职责。要点应包括负责或协同战略管理的部门、机构、人员及其相对应的职责,尤其是关键流程内容各部分的权限等。(3)战略与规划内容。要点应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战略与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编制的周期、调整内容的条件、要求及流程等。如集团和各二级单位层面的内容要求、总体战略与5年规划的内容要求、何时编制和调整等。(4)战略与规划实施。要点应包括实施条件、实施资源、实施检查监督周期、实施风险应对等。(5)战略绩效考核。要点应包括绩效目标的制定及调整、考核周期、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应用等。(6)附则。要点应包括施行日期、解释权、修订权及其他补充说明。
2.根据工作流程搭建。一般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流程包括组织编写战略与规划、依据内容组织开展战略与规划实施、遇到变化开展战略与规划内容及实施调整、对实施效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等。基于以上流程,战略管理办法的框架结构可分为以下8个章节,且各章节的内容要点如下:(1)总则。要点应包括制度制定目的、原则、依据和适用范围。(2)组织机构及职责。要点应包括负责或协同战略管理的部门、机构、人员及其相对应的职责,尤其是关键流程内容各部分的权限等。(3)编写战略规划要求。要点应包括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战略与规划文本格式及内容要点、编制的周期等。如集团和各二级单位层面的内容要求、总体战略与5年规划的内容要求等。(4)实施战略规划要求。要点应包括实施条件、实施资源、实施检查监督周期、实施风险应对等。(5)调整战略规划要求。调整内容的要求、方式及流程等。(6)考核战略绩效要求。要点应包括绩效目标的制定及调整、考核周期、考核方式方法、考核结果等。(7)有关奖惩。要点包括责任追究、结果应用等。(8)附则。要点应包括施行日期、解释权、修订权及其他补充说明。
从以上两种方式来看单项管理制度的框架结构及内容搭建,只是制度的章节数量发生了变化,主体内容只是按照起草者的理解分布在不同的章节罢了,殊途同归。据此,笔者认为,亦可以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建立制度框架内容。框架结构中章节层次的多少,取决于企业关注的重点有多少。如某企业为了强化战略调整中的战略质询会的议程和流程,则可以单独将“战略质询会”内容单拉出一章内容出来。又比如某企业认为战略考核是战略实施保障的一个环节,亦可以将两部分内容合并为“战略实施与考核”一章内容。
三、单项管理制度内容的常用写法
企业建立管理制度是为了让员工理解管理的要求和程序,其内容必须满足清晰、易懂和可操作。清晰,就要求员工明白这个制度的主体内容有哪些板块,每板块包含哪些内容。主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度的框架结构上,笔者在前面已经说明。但每块内容有哪些,则需要在各条款中予以逐项逐条说明。易懂,则需要制度里的文字简洁通俗,不晦涩,便于理解。可操作,则需要对工作流程、周期、规范要求予以明确,同时也需要明确各流程对应的工作单位、部门和人员等。下面,笔者主要就达成这三方面目的,谈一下制度内容的写法。
要达到清晰,笔者认为管理制度从总体上最好采用章节式写法。即先依据管理内容或流程将框架结构搭建为章节内容。每一项主体内容为一章,而每一板块内容为一节,每一节内容则分解为条。这样,员工从大小标题上就能明晰整个管理办法的主辅内容,亦可依据自己的岗位职责重点理解相关工作的职责及流程。对于条款的内容,可以按照板块内容的时间顺序、逻辑关系或主体大小来逐条描述。比如战略考核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可先说**月制定目标计划,再说**月调整目标计划,最后说**月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和**月评价结果等。战略与规划内容板块按照主体大小,可先说集团战略应包含什么内容,再说各二级单位业务战略应包含什么内容。
要达到易懂,笔者认为管理制度的文字是首要。制度条款的文字不要追求新异,一定要通俗明了。条款的文字要明确地、直截了当地作出规定和实施说明,不做或极少做议论分析,语气坚决、肯定,尽量使用“应当”、“需要”等词。如第*条:各单位应当在每季度的第一周组织召开战略规划研讨会——。个别单位为了体现管理水平的先进性,故意将管理界新出现的一些时髦词语放进办法中,这种做法在制度宣贯上不仅要作大量的解释工作,往往还会造成员工对该名词和工作内容的困惑,是很不可取的。相反,部分单位由于历史传统原因,对某项工作流程沿袭了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某一叫法,笔者认为倒是可以在管理办法中继续沿用下去。
要实现可操作性,笔者认为管理制度从写法上要尽量满足5W1H工作法,即每一章节(含每一条款)的内容要就其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工作时间(when)、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这样做(why)进行具体描述。基于笔者在上一段中提到“文字不做或极少做议论分析”,这里的(why)往往是我们写某条款的原因,可以在制度中适当简化或删减。但在企业制度培训时,建议给员工做出说明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另外,除了在管理制度中的文字中体现5W1H外,应尽量根据文字内容另行增加工作流程图,以便更直观的展现管理的内容及要求。一个好的流程图应该满足的条件,笔者不再在此多做介绍。
四、结束语
撰写企业管理制度除了搭建好框架结构,梳理要点内容和注意文字写法外,还需注意制度的句型结构和内容要素等。同时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管理制度其内容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比如集团管理级的制度可能强调原则性和指导性,单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偏重程序性和规范性。此类的或其他的问题在撰写制度时如何解决,笔者没有细化分析,但这些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工作始终核心地位,并与企业员工的薪酬、人员的调动以及职业规划有着必然的联系。另外,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而员工的积极性和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有关,因此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了企业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二、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80年代才被广泛认可和运用。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是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实力,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达成,并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形成鼓励优秀和惩罚效率低下的氛围。它一种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因此,本文认为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到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中,绩效衡量工作结果,其过程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从促进个人绩效的提高,最终实现提高部门和组织绩效的目的。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做进一步的了解:
(1)绩效管理是一种统一管理系统,不管是对员工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员工行为和结果进行管理。因为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的了每个员工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因此在企业活动中,员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简而言之,即绩效管理制度为员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3)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中。
(4)绩效管理尊重员工,以人为本,能起到充分挖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和。对考核内容以及指标合理设计,并与员工经常进行沟通,营造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员工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从而间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可行性是指绩效管理制度在实施时的可行程度,需要考虑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客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实用性主要是衡量其绩效管理制度是否能实现每个员工、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问题,需要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以及整个行业的特点进行考虑。
(2)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公平、公正、公开,即对同一岗位的员工实施相同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以客观为依据,对每个员工应该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地做出考核,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使考核结果与实际的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差距,影响考核的可信性。此外,需要对绩效考核的内容以及指标进行公布,以便于每个员工对自己的绩效计划清楚明白。同时,每个员工对自己的考核结果有知情权,能清楚详细的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从而使员工能了解自己的绩效水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
(3)一致性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一致性是指其考核内容和标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证考核标准和内容的稳定性,其时间最少为一年之内,经常变更绩效管理制度不利于员工的工作,使其没有归属感,不利于鼓励和激励员工的工作,更加不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乃至部门的组织的绩效的提高。
(二)绩效管理制度流程
绩效管理流程可以归纳为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四个方面,下面本文将对流程的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阐述。
(1)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设计绩效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计划,将更加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计划的具体制定首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中长期经营计划,一般为年度计划;其次是根据所确定的计划,确定组织结果后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岗位职责分配,使企业的目标能够分解成各级的具体目标和职责;最后形成企业工作计划系统内,使员工计划、部门计划以及组织计划在达成的条件、资源以及奖优罚劣等方面上达成一致。
(2)执行计划。不管是个人、部门还是组织的绩效计划都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执行计划是指在整个企业中,包括管理者和员工通过之前制定的各个岗位职责,使上下级之间的目标体系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员工可以随时保持沟通,协调各面的资源,从而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的目的,确保各个职能的目标全面完成。
(3)实施考核。实施考核主要依据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考核。即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着客观的态度,不能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埋怨与职责,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实现共赢的目的。实施考核首先是下级员工进行自我结果的评估;其实是根据考核标准和内容,上下级一起对其员工结果进行审核;最后确认结果,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运用,这就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绩效奖金、工作改进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
(4)结果反馈。通过绩效考核的完成,可以发现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层面的问题,例如:管理流程的衔接问题、部门或是岗位分工不明确或是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员工个人能力问题等方面,这就需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分析,听取专业咨询辅导顾问的意见,对部分和员工的低绩效问题进行改善。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特点
(1)通过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主要运用恰当的激励策略,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充分的发掘员工的潜能,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采用的激励策略,是积极式激励与责罚式激励综合使用。积极式的激励方式可以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士气,责罚式的激励运用不当,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但是只有积极没有责罚激励,或只有责罚没有积极的激烈策略都将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做前提
由于绩效管理制不仅以提高员工个人绩效为目的,而且以促进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为目的,因此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另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明确的企业计划或是目标、相配套的足迹结构、权责分明的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的体系。这有这样,绩才能使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个人、部门以及组织三者的目标相统一、相一致。
(3)绩效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绩效管理制度是想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绩效工作,其前提是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秉着上下级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和依赖等,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加以鼓励和激励,使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保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自主创新,最终达到能促进员工和企业之间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4)绩效管理制度具有导向性
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具体展开的,因此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奖优惩劣也是根据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而定。例如:如果企业想要开展业务,那么在业务开拓上有所表现的就应该给予鼓励;如果企业在发展业务上及其需要突破,那么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更加需要奖励。这就体现了绩效管理对战略目标的导向性。
四、绩效管理制度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
(一)绩效管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效运用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能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对于绩效管理制度而言,其目的是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能将组织的目标分散化和具体化,是个人、部分以组织的目标相一致,使让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前形成一种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工作氛围,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能激发员工积极向上,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同时,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使员工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中,自主地学习。同时绩效管理制度还会为员工提高一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员工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为提高自身水平,更加积极努力工作,提高绩效。这种团结一致、良性竞争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提高整体绩效水平,使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和谐的,还是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另外,精心设计绩效管理制度中的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维护企业利益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例如,很多大型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影响,利用绩效管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
(二)绩效管理制度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绩效管理制度能有效地强化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的管理主要就是管理员工及其工作,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岗位的职责安排,即在某一岗位上安排适合的人和人数;在对事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对工作细则的安排,例如从何做起、如何进行以及每个环节如何衔接等方面,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由此看出,不管是在管理流程方面还是在工作流程方面,都需要有时间上的安排,此外,在内容、权责等方面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根据各个岗位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指标,对考核程序也需要做明确的规定,这些事宜的安排对企业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而绩效管理制度恰恰能使管理者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的情况,在人或事的具体安排上能进行不断地改进,以确保绩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能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同时,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反过来也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三)绩效管理制度增强了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绩效管理制度是一个统一的管理,需要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并用考核结果来判断员工的能力与岗位是否相匹配,和是否实现了个人、部分以及组织的绩效。此外,绩效管理制度是改善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重要工具,它不是在绩效低的情况下鞭策员工的工作,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低绩效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问题的所在。其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例如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进行培训辅导,尽量使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得到更加具体的量化。关于绩效内容和指标的设计上,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人员采用不同的绩效标准,这样也可以体现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还可以并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收集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不仅能尽量满足员工在工作总的要求,还能使企业内各员工的岗位能恰当合理的安排。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改善企业低绩效问题,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执行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始终贯穿与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制度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有效地提高企业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的角度去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因此绩效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即企业文化、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此外,绩效管理制度还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等,这些作用都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企业的以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春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因素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是要明确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具体内容,结合现代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企业管理制度:其一,作为一种规范而存在。企业管理制度是通过制定标准和规则对企业人员管理、经营活动等进行规范,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其获得最大效益。其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包含制定和实施两个层面,制度内容要全面,细致的规划每一个细节,确保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涵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1]。其三,企业管理制度要细化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并且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结合企业现有的资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并制定部门和岗位的小目标。其四,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一种规范,同时也是维护员工权益的重要方法,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注重以人为本,因此,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企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视角出发,变革企业系统成员关系,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重点考量的三方面内容。其中,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还可以细分为决策制度、信息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等。决策制度创新是指营造更为民主性和多元化的决策机制,并关注决策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信息管理制度则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建立市场竞争的快速反应机制,企业管理的各环节能够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现代企业的信息管理制度还包括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知识处理能力,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虽然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比较宽泛,但从本质上来看,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根本在于协调好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的关系,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的同时维护好各主体的利益。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形态、市场、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与之关系更为密切。例如,大型集团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企业联盟和综合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小微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管理制度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推动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市场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要以市场波动情况为依据,将市场环境和需求等因素充分融入制度管理之中,制度创新是否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其与市场的适应性。产权制度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目标不清晰,管理力度不够等方面。组织制度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其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是否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是否均衡等方面。
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管理制度创新不足,传统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彻底改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表现为重经营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管理方法更新缓慢,管理流程的灵活性不足。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将企业管理制度问题归结为如下方面:观念更新滞后、制度创新不足、管理方法不灵活。首先,我国传统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技术、资本要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随之做出调整。虽然当前部分企业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采用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但是大多数企业依然面临观念落后的现实问题。企业管理观念落后也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大多数企业依然存在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人治的倾向比较严重;第二种情形是部分企业热衷于学习外企的做法,但是停留于照搬照抄的层面,缺乏有效的创新,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较慢。不论是哪种情形,都会不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其次,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足是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随意套用其他企业的经验,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适用自身的情况。企业制度管理缺乏人性化,制度内容缺乏灵活性,常常以刻板的规则条款对员工进行限制,较少从员工权益层面出发制定灵活的反应机制。制度设计缺乏前瞻性,中小微企业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不能很好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此外,许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形式化现象严重,制度内容过于笼统,实际的指导作用不强。最后,企业管理方法不灵活。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仅包括制度的制定层面,还包括制度的执行,为此,企业管理方法创新也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管理方法的信息化进程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质量和效率,但在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方法的更新方面,通常大型企业的更新速度较快,由于其自身的资本实力比较雄厚,且有更为强烈的管理方面的需求,而一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应用和普及率相对较低。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造成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为因素、理念因素、物资因素均为关键因素。首先,企业管理制度通常是由管理者制定的,人为因素对企业管理制度有直接影响,通常而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意识比较先进,其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但实际上,多数企业管理者依然沿用旧有观念,不能及时顺应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制定的企业管理制度自然也会缺乏创新性[2]。其次,管理理念是指企业管理过程中渗透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如当今社会中存在一些功利主义思想、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等,这些思想也会对企业员工和管理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管理制度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良思想的融入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持续性,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企业发展不能脱离物质基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同样也需要获得物质层面的支持,制度创新要综合考虑企业管理者、员工等各方面的利益,还要结合市场需求等因素,因而制度建设初期需要进行考察,制度制定后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制度的执行还需要依赖一些物资等,所以,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其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物质基础薄弱。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未来路向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助力和保障,针对当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足的现状,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重点应从管理者思维创新、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制定更为细致的制度内容、采用更为灵活的管理方法等方面入手。首先,加强管理制度思想层面的创新,提升管理者的创新思维。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思想层面的创新,为此,管理者要树立创新思维,一要能够从市场出发,结合行业发展动态,打破僵化的管理制度框架,以更为先进、科学的思想引领企业发展。二要树立动态化调整的观念,管理者要不断接触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管理方法,并能够将其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三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不是一个人来决定的,更多的是要结合企业员工共同的智慧,为此,需要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人才队伍,形成富有活力的企业管理氛围。其次,创新企业管理决策制度、监督制度和财务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具体到不同的制度层面,决策制度的创新可以从决策程序上入手,目前许多企业沿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这种决策机制的弊端在于管理者“一言堂”,制定的管理制度往往不够细致,实用性不强。为此,可建立“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引入不同岗位员工的意见,细化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制度对于员工工作的参考价值。监督制度创新是指企业不应仅仅关注制度制定环节,还应充分关注制度执行层面,有效的监督制度就是要赏罚分明,监督有力。为此,应该对监督制度和财务制度进行创新,更好地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人性化,科学的财务制度则更能体现企业制度的公平性,更好地凝聚企业员工,也有助于缓解管理制度与产权制度之间的矛盾,推动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再次,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分析,对于一些陈旧的管理制度要予以剔除,在管理制度和流程方面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方法来提升管理效率,在新制度的制定上,则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未来路向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目前我国倡导企业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提升知识能力、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点,而且现代许多企业管理制度对信息化有较强的依赖性,为此,企业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管理制度。借助信息化资源和手段,建立企业间不同部门的联系,促进各部门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最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应注意一些事项和基本原则。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此,企业要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坚持务实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并且要控制好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范围,将制度内容延伸到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只有对制度内容进行精准定位,才能脱离制度贪大求全和脱离实际的困境。企业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体现为制度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结合市场中出现的新的发展要素,充实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效用能否发挥,相应的还要创新激励方式,管理制度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员工,要在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设计制度内容,并且能够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此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还要注重高质量,即制度内容要避免出现重复、交叉、矛盾等问题,制度内容与流程要反复推敲,在实践中检验并改进。综上,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应从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两个大的维度考虑,从制度设计上来讲,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主要受管理者思维、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制度结构的合理性等因素的影响,从制度执行上来讲,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应用灵活的管理方法等。
1.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是指企业汇编的所有制度及办法中,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数量与总数量的比率。企业众多的管理制度或办法中,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些是在实际使用,有些则没用使用,那些没有被使用的制度及办法尽管在企业中存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领导不重视,存在重大漏洞或矛盾、冲突而没有办法弥补、修改等等原因导致其难以被使用或执行。这些难以被使用或执行的制度、办法有可能是某一整套制度或办法,也可能是在某一制度、办法中的某些部分。使用率是观察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存在的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制度及办法执行力中执行程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以体现企业自上而下对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推行力度。
2.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全部管理制度及办法进行梳理、分析,并计算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以此做为观察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存在的有效性及存在的作用能力,是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修订的依据,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计算方法如公式一。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其中一个管理办法完全没有使用,而另3个管理制度及办法中,第一个管理制度总共有8项内容需要使用,但实际管理当中只应用了其中5项;第二个管理办法总共有4条内容需要应用,但实际管理当中只应用了其中3条;第三个管理办法中总共有9条内容需要应用,实际管理中全部应用,如下表1-1。该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为:(3/4×(5/8+3/4+9/9)/3)×100%≈60%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如果低于95%,说明该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存在的有效性非常差,存在的作用能力严重不足,应该考虑加强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推行力度。
二、量化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及作用率
1.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是指企业正在使用着的管理制度及办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能力,是这些已使用着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大小,能否有效的解决企业相关问题,并保证企业运营的正常秩序。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是反映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的功能强弱,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执行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企业对管理制度及办法修订的重要依据。
2.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需要通过作用率来反映该指标属性及合理性。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者需要将企业中每项制度及办法进行排列,并找出每项管理制度及办法中解决问题的无效率部分内容,其中解决问题的无效率部分是指,不能够系统、全面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或者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其它负面问题的,且这些负面问题又反过来影响着该问题的实际解决效果的,或者解决问题的功能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或者存在重大漏洞,难以较好执行的等等情况。该企业已使用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作用率为:((1-20%)+(1-40%)+(1-25%)+(1-20%))/4)×100%≈74%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作用率如果低于90%,说明该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差,功能发挥程度不高,应该考虑重新修订。3.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企业能够利用管理制度及办法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多少问题,或者说,企业通过制度及办法解各种实际问题所占比重。假如一个某企业一年中需要规范的秩序及要解决的问题为X个,通过管理制度及办法可以解决其中Y个问题,那么Y/X×100%就是该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解决问题所占的比重。
三、量化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
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是指企业推行制度及办法的意愿、能力和程度,是将企业的制度及办法转化成效益的能力。日本著名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企业的成功,20%在策略,80%在执行。企业所有的管理制度及办法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和完成,而每个人性格特质不同,能力不同、对制度及办法的理解、认可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汇编的制度及办法来源于不同的专业、部门,其拟定环节具有分散性,汇编环节才具有集中性,企业中员工,甚至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者,对不同专业、部门拟定的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必然会有所差异,所以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时,除了制度及办法本身的有效性外,重点分析这些管理制度及办法的行为载体,也就是企业员工。
1.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执行力的计算方法(1)影响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执力强弱的主要有两大因素,一个是企业制度及办法本身的有效性,另外是管理制度及办法的行为载体,也就是制度及办法使用人,企业员工(包括高、中层管理人员)。分析企业员工时,主要分析其综合能力及对制度及办法的执行程度。例如,某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为82%,企业员工综合能力非常强,则系数M取值3,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程度一般,则系数S取值2,那么该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执行力为:F=(3×30%+2×70%)×82%=1.886通过查“F值与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执行力的情况对应标准表”,该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一般。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薪酬管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为企业增强实力,而运用不好则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建立全面、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断调整和完善薪酬制度,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薪酬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从现代企业来看,薪酬管理制度是衡量员工贡献大小,保证员工工资合理发放的重要手段,其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薪酬管理制度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合理设置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能够从薪酬角度获得肯定,有利于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便于企业实现对员工的全面管理。
(二)薪酬管理制度实现了对企业员工贡献的衡量
通过薪酬管理制度的设定,企业能够实现对员工贡献大小的衡量,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不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升企业管理品质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薪酬管理制度成为了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补充
在现代企业内部,薪酬管理制度同其他管理制度一样,起到了积极的管理作用, 实现了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不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 所以,从制度上来看,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补充。
二、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对于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来讲, 其内容主要是指现代企业根据企业制定的特殊规则,对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大小进行有效衡量,并按照企业内部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支付给员工一定的薪酬待遇, 其目的是肯定员工作出的成绩,鼓励员工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做贡献。 其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体现了决策的科学性
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都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来设定的,在管理制度和薪酬标准的设定上都比较科学,体现了决策的科学性。
(二)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过程
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对象为广大员工, 因此薪酬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资管理,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的重要分支。 所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使企业重要的管理过程。
三、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设计要点
对于现代企业来讲,薪酬管理制度的设计十分关键,我们既要满足员工对薪酬的现实需要,又要降低企业的工资成本支出,我们要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实现尽可能的平衡,使员工和企业处于双赢的局面。 从目前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设计来看, 其设计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设计要结合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现代企业在设计薪酬管理制度的时候, 要根据企业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来设定,要使薪酬管理制度体现出企业特色,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设计要坚持全面有效的原则
由于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设计是面向广大员工的, 因此必须体现出全面性和有效性, 要保证薪酬管理制度能够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发挥作用。
(三)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要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体现出差别化
现代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首先要注意兼顾公平, 要保证绝大多数的员工能够在同一标准下和同一规则下获得薪水,其次,还要避免大锅饭现象,还要根据员工的贡献大小,体现出一定的差异。
四、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实施的注意事项
由于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 不但关系到广大员工的基本薪酬待遇,还关系到员工能否有足够的积极性为企业工作,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所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确保薪酬管理制度能够在企业中起到积极作用。
(一)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应保证扁平化
扁平化的概念主要是在同一层级的员工中根据员工的等级和贡献设定薪酬标准,使员工在相对公平的氛围内能够有合理的个性化差异。
(二)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
要想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现代企业应在薪酬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采取激励措施,可以采取长效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应加强对团队的管理
目前现代企业中存在多个专业团队,这些团队作为有机的整体,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团队的管理,发挥对团队的积极作用。
五、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在职工薪酬中的应用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制定的调整征税机关与纳税人(居民、非居民人,还有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投资企业)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个人所得税应为每个纳税人所熟知,其中涉及工薪阶层个人应税所得项目就是“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对于工薪阶层而言,个人所得税与每个人如影相随,息息相关,是一个较大的纳税开支项目。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寻求合理、合法的避税途径,是经济社会中维护个人权利和义务,激励人奋发向上,实现理想追求的一个有利条件。在积极纳税的同时,寻求合理纳税筹划的途径对于广大的工薪阶层每个纳税人来说都非常现实,很有必要。
(一)巧用公积金纳税筹划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工薪阶层个人每月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是从税前扣除的,也就是说按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是不用纳税的。同时,职工又是可以缴纳补充公积金的。所以,一般职工提高公积金缴存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工薪纳税人巧用公积金纳税筹划是合理可行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单位和个人住房公积金免税比例确定为12%,即职工每月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只要在其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就可以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公积金、补充公积金来免税。
(二)积极利用通讯费、交通费、差旅费、误餐费发票进行纳税筹划
我国税法规定:凡是以现金形式发放通讯补贴、交通费补贴、误餐补贴的,视为工资薪金所得,计人计税基础,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凡是根据经济业务发生实质,并取得合法发票实报实销的,属于企业正常经营费用,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所以,笔者建议纳税人在报销通讯费、交通费、差旅费、误餐费时,应以实际、合法、有效的发票据实列支实报实销,以免误认为补贴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纳税筹划的效果。
(三)通过企业提高职工公共福利支出实现纳税筹划
企业可以采用非货币支付的办法提高职工公共福利支出,例如免费为职工提供宿舍(公寓);免费提供交通便利;提供职工免费用餐,等等。企业替员工个人支付这些支出,企业可以把这些支出作为费用减少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在实际工资水平未下降的情况下,减少了部分应由个人负担的税款,可谓企业个人双受益。
六、结语
现代企业的薪酬完全不同于传统薪酬,对企业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新型的薪酬却是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创造价值的工具,是有效开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钥匙。科学有效的用人、留人和人员开发将给企业带来无限的活力和生机,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狭义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中各级机构和个体责权利的设定,是各项管理体系、管理流程的具体表达,约束范围包括企业全体人员,它不同于国家或行业规定,不同类型或规模的企业,其内容各异。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成立一家企业是出资人以契约形式订立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完成公司组建,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在各项管理制度的控制约束下进行生产运营,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资本的流通变现,企业管理制度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制度贯穿于企业的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全过程,没有企业管理制度,就失去了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决定着企业整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自上而下都要严格遵守制度安排,不能违反其中任何一项安排。因此,整个企业的行为准则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管理制度。
(三)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
企业中从最高领导层的CEO、董事长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四)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因素之一。企业管理制度如果能够调动企业各方面积极性,各个层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这样的企业是最有活力的。相反,如果企业管理制度的安排缺乏有效性和操作性,影响各生产要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是一盘散沙、毫无活力的。因此,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活力源泉,企业蓬勃繁盛的活力必然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
(五)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实现企业的有序化运行,必须建立良性高效的运行程序。程序是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推进的基础保障,是规范全体员工行为的制度约束,是企业目标实现和战略发展的环节要素,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一系列科学性与有效性、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运行程序,这就是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企业有序化运行必然要以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为框架,进而丰富完善实质内容。
(六)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管理的有效载体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对业绩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环节、细化分工、扩编人员等工作都需要不断实施。企业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领导等途径,加强各个方面的协调、联系、合作,进而获得高于投入的产出和效益,达到1+1大于2的结果。但是,管理本身是抽象的,打个比方管理好像是电流,人们并不能直观的看到它使用它,这就需要类似于电线这样的载体,在企业管理中,制度就是载体,管理者用这个载体传递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目标。
三、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考
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不能朝发夕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出发点是为了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在动态中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在确定企业新的制度框架时,在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形成时要把握和遵循的苦干原则现特作以下阐述:
(一)适用性原则
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本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行业类型、技术特性及管理沟通的需要等方面考虑,制度要体现企业特点,保证制度规范具有可行性、适用性,切忌不切全实际。
(二)必要性原则
要从需要出发,必要的制度一个不能少,不必要的制度一个也不可要,否则会扰乱组织的正常活动。如在企业中的一些非正式行为规范或习惯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制定类似内容的行为规范,以免伤害企业组织成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热情。
(三)科学性原则
应遵从管理客观规律,制度化的管理必须服从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违反了原则,只会导致失败,所以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才能将管理引向科学、理性、规范的轨道,实现管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将越来越来激烈,导致许多曾经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问题的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企业管理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整个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各个方面,涉及到管理层的职责、激励员工措施、组织结构的协调等方面,因此如何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的不良现状,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是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完善组织机构、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以及提高员工培训和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企业管理方法与策略的解析。
2 企业管理的相关概述
2.1 企业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组织凭借某种职能,通过对各个部门的工作和人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达到企业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利益。企业管理从其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对企业进行管理,主要作用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种。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企业管理是企业以企业员工为中心进行管理的。以企业员工为中心意味着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要求,遵循人本管理原则。因为企业是由员工组成,企业的效益也是由员工去创造,因此以企业员工为中心,根据不同员工对物质或精神追求的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满足员工的物质或精神要求,从而实现对企业员工的管理。
(2)企业管理是通过协调工作与员工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的。管理者根据企业既定实现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而计划的实施需要合理的安排工作职责和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在员工定岗之前或是工作安培之前进行适当的沟通,定岗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人能力是否能胜任该项工作,在工作和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3)企业管理主要作用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企业的各个部门,不管是负责生产还是经营,不管是企业的制度还是企业的文化方面,都需要良好的管理才能很好的完成日常的工作安排,才能实现企业所想达到的目标,因此管理存在于企业日常生产和经验活动的每个角落。
2.2 企业管理的内容
正如前文所说,企业管理存在于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每个角落,由此看出其涵盖的内容及其广泛。从企业所划分的职能来看,首先需要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管理,因此一般的企业中都存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并且这两类管理对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生产型企业,需要着重于生产方面的管理,对于经营型企业,需要着重于经营方面的管理,而且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企业,都还需要重视成本方面的管理,这将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存在直接的关系。
3 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不明确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素质、企业员工素质、生产设备、融资渠道以及经营目标不明确等方面。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管理方面的存在漏洞,譬如管理制度不符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管理模式或管理框架属于粗放型、以及领导干部管理制度不稳定,经常变动等方面。
3.1 管理制度不符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有很多企业都是看见其他企业的管理方法或是策略比较好,就照搬到自己的企业中,完全不考虑自身企业是否适合,忽视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特点和特定的企业文化,造成企业管理制度脱离的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
3.2 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或管理框架
缺少长远的战略目标是造成粗放型管理模式或管理框架的原因之一。这种管理制度跟不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一样,都是具有相应的部门管理、企业制度文化等方面,但是不同之处在于,粗放型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同一个人,缺少了一定的客观性。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或管理框架会渐渐的失去它的作用,演变成所有的人员调动、惩罚以及奖励等措施都是领导一个人决定,无须按章做事,这样的管理将使得企业面临极大的危险性。
3.3 领导干部管理制度不稳定
忽视管理的作用存在于部分企业之中,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因此这些企业只有简略的管理制度甚至有的没有的管理制度,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是临时的命令和指挥,缺少系统的职责和岗位安排。这种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现多个领导指挥或安排一个工作,或是一个员工备案配多份任务和职责,造成员工对工作职责不明确、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清楚等现象。
4 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针对目前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改善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将主要从完善组织机构、良好的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提高员工培训和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解析,并结合一定的案例进行分析。
4.1 完善组织机构
完善组织结构能起到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作用。组织结构有直线式和事业部组织结构等结构模式,直线式结构可以在企业专业管理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事业部机构则可以使领导的权利最大限度的交给下级管理人员。不管是采用哪种结构模式,企业首先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部门;建立层次分明的管理层,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的范围,这样将有利于分工明确,在对员工的工作安排上也容易协调;在每个部门中需要精简人员,尽量不要出现一人担任多职,或是有员工担任虚职,这样将对员工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同时也是浪费企业的人力和财力。在建立组织结构之后,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周围环境等要素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企业在以后社会中的发展。
4.2 良好的激励机制
一般而言,员工只需花费三分之一的精力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但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却还有接近三分之二没有发掘出来,这就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去发掘了。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发掘员工的工作能力,满足员工对物质或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的效益,因此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激励不代表仅仅是奖励,并且同样的激励机制不是适合任何人的。另外,并不是企业只要有激励机制就有起到作用,还需要正确、适宜的激励方式。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采用工作任务责任制的方式,使每个员工都有工作目标,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地工作;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方式,带给员工一定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在如何实现企业利益和目标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不仅使员工得到自我满足和成就感,还可以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此外还可以采用尊重、关心、适当的表扬、颁发荣誉以及物质奖励等方面的措施。合理运用管理工具和手段,激励机制制定的过于严格和过于轻松,都将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
4.3 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进行企业管理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在建立前进行系统的调研,尽量做到尊重每个员工的意见,是每个管理层的管理制度得到衔接,增加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性。其次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这样可以及时的协调员工与制度之间的产生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进行调整、修改。最后,不管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制度都要重视。对于新制定的制度,通过管理者和领导们的重视程度,对员工进行的引导作用和正面的影响,再通过加大力度的宣传,让员工们意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能够自觉遵守和执行。
4.4 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
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高素质有助于采取正确的方式追求利益,避免做出有损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形象的行为。管理者和员工都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者是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具有协调沟通能力、分析事物的精准能力等方面能力的人,加上其行为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而且也将影响员工的行为;不管是生产型企业还是经营型企业,员工都是与消费者接触最多的人,因此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员工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此外,拥有高素质的领导和员工,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将互帮互助,可以为企业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在培养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素质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并主动发挥模范到头作用。除此之外,管理着还需要培养一定的领导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出一支高素质、齐心协力的团队。
5 结语
企业管理贯穿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每个角落,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有利于增加企业内部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领导的执行力、有利于实现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正是因为企业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管理,为避免出现管理制度不符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管理模式或管理框架属于粗放型、以及领导干部管理制度不稳定,经常变动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乐,周瑞华.辨析企业管理方法的本质与应用[J].当代经济,2012(23):64-66.
[2]蒋忠东.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方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6):18.
[3]王双君.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2(9):67-68.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不仅有助于企业可以更统一有序的进行正常的工作,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烟草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培育大的品牌等要求,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推进烟草行业的数据信息传输,使相应的资源整合起来,提高整个烟草公司管理上的规范性,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市场服务水平,从各个方面促进烟草公司的发展。
一、信息化对烟草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
就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集成的数字化阶段。在我国的烟草公司中,实行的大都是统一领导、垂直管理和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这种统一的管理体制需要在公司内部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公司的管理更为方便快捷和准确。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将企业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实现企业科学高效管理的基础,无论是公司业务管理标准化流程,还是企业的信息资源标准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使烟草公司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性和流程性方面更为科学和高效,对于烟草公司的发展而言,虽然烟草公司企业比较多,并且产品也相对单一化,但烟草公司的这个特点使其在采用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中可以更为方便和快捷。
二、信息化过程中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注意事项
信息化建设我国的烟草公司,建设数字烟草,不仅需要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来实现市场的需求和自身效益的提高,而且还需要将信息化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无论生产、经营、财务等部门,都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一)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全面量化的制度管理体系
目前,在烟草工作的制度化管理中,存在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很多公司在制度的制定上,侧重于硬件和网络等方面的管理,而很多管理制度体系,大都是从以往的管理经验总结过程中制定的,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很多都流于形式,在约束力方面的功能显得极为不足。同时,由于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的制度在执行中几乎被忽视掉,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人员和行为并没有直接的约束和修正,从而导致相关制度逐渐丧失了约束和规范的功能,制约着烟草公司的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所以,在烟草公司的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的技术作用,将信息化融入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落实相关的管理体系,诸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用全面而且量化的管理体系固定下来,使企业的管理从定性转变为定量,时时处处的进行有效的转变,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相应的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整个烟草公司都实现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的发展。
(二)规范管理制度信息化的工作流程
在烟草公司,信息化的管理制度需要优化现有的工作流程。在公司的管理上,从企业的发展为目标,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制度上来作为公司发展目标的基础,在信息化的制度创新中,应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工作流程,保证创新机制的有效运转。在烟草公司的工作流程优化过程中,通过各个部门基本职能的确定,对员工进行人事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分配,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最优的工作流程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1.1管理层方面
管理层方面的信息安全大致也包括物理层方面和管理层方面。
(1)物理层方面的信息安全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建设安全尤其是信息中心物理环境安全。环境安全包括防火防水防自然灾害和物理灾害等。在环境安全中,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机房建设要严格按国家机房建设标准进行,做好防雷、防水、防静电等安全措施,从而杜绝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企业内部员工要加强计算机安全使用规程的教育,确保计算机在安全的环境中使用,保证人长时间离开计算机时断开电源以确保安全。
(2)管理层方面的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建立是否完善,执行效果如何,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认识程度,企业内部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企业内部员工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网络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审核与培训以及企业内部部门的分工等。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这个制度是由一个总的管理制度和各部门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共同构成的。每一个部门根据信息资产内容的不同应该有自己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制度的行之有效。其次要设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来配合管理制度的实施,一个制度的建立,必须要能够执行下去,且执行过程是有效的才能够发挥管理制度的功效。而监督机制就是对制度执行情况的进行监测,对执行的效果进行审核作用的机制。其次是对于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这方面将在下一部分进行具体论述。最后就是对干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在一个企业内部是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流程的,但是这个工作流程是伴随着信息的流动产生的。所以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转变的过程进行分工,以此来保障信息在局部过程中的完整性,以防止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全局崩溃的情况发生。对此,企业内部不但要细化工作流程,对于信息转化过程也要进行分工,以防止问题的发生。
1.2网络层方面
网络层方面的信息安全主要是指网络,系统和应用三个方面。在网络层方面的信息安全不只存在于IT部门,它应该在整个企业内部的员工中都得到重视。(1)网络。主要是包括网络上的信息以及设备的安全性能。其中可细化为网络层身份的认证,系统的安全,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等。而这些网络层的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有网络黑客的侵入,计算机犯罪,信息丢失,信息窃取等威胁的存在。
(2)系统。造成系统层信息安全威胁的原因,可能出在两个方面: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在配置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配置的问题。
(3)应用。在应用层影响信息安全的问题上,是指应用软件以及一些业务往来数据的安全,例如即时通讯系统和电子邮件等。当然,也包括一些病毒的入侵,对于系统所造成的威胁。
二、信息安全教育
2.1保密协议
在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的第一步需要对保密协议进行细致设计。有的企业认为,保密协议应该只针对于不同部门间需要保密的内容进行设计,使不同部门的员工签署不同的保密协议。这是不妥的想法,而且也比较繁善。虽然不同部门间员工经常涉及到的信息保密不同,但有可能员工会有不同部门间的调配或者是不同部门间信息的相互获取。所以在保密协议上要让员工签署的是整个企业内所有需要保密的内容都要进行保密协议的确认。有些企业认为保密协议的签署应该是在员工熟悉信息安全制度和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之后再进行。这也是不妥的想法,因为在员工进入公司的那一刻幵始,他就开始接触企业内的信息,所以需要员工在签署劳动合同的同时就要进行保密协议的签署。在新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的时候,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如果没有对新员工讲解企业保密协议,新员工对保密协议的内容都不了解而盲目签署,这使保密协议形同虚设,并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新员工对干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必须认真讲解保密协议内容后,使员工理解保密协议的重要性再进行签署。
2.2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立以后,需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制度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企业不光要对于员工本岗位信息安全内容作介绍,对于其他部门信息安全内容也要做介绍,以确保员工形成信息安全的意识。在企业内部,很多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够,甚至认为企业的信息根本就没有什么重要性,在工作外的时间里随意的就将企业的一些重要信息透露出去从而可能导致企业受到损失。对此,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培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对于企业内部所有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培训。(2)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扣关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
2.3员工职业素养的教育
在企业内部对员工的职业素养也需要进行培训。譬如对干一些业务员来说,职业素养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业务员手中掌握的业务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如果这方面的信息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企业业务的流失,以及业务的持续性中断。所以企业要对内部员工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从而促使员工清楚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也是对一个员工职业素养的基要求。
2.4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教育
企业内部员工根据职能的不同对于计算机熟悉程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普通的办公室职员来说,会简单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讲的话,员工只会基本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普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譬如在计算机旁尽量不要有水或饮料的出现,因为有可能因为员工的不小心而将水洒在计算机:,从而导致计算机的短路等情况的发生。还有,员工在使用U盘的时候,有可能将家见或是其他计算机k的病毒带到企业内部,导致企、计算机被病毒入侵,促使信息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说,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应该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从而促使员工有更尚的信息安全意识。
2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应用
2.1将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电力企业的品牌与文化建设过程中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来说,企业品牌以及企业文化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促进意义,尤其是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一个优秀的、高质量的、高服务水平、高度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品牌对于电力企业的形象树立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对于提高电力客户接受电力产品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能够帮助电力企业更好的完成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同时,一个涵盖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企业文化内容,对于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提升作用,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员工更好的适应和服从企业的营销管理环境,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查找营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员工从行为和心理上更加的适应企业精细化营销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完成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总而言之,将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品牌以及文化建设的内容中,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树立优秀的形象,创建更加优秀的工作环境,提高企业产品营销管理的质量,实现企业产品营销的主要目的。
2.2将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应用在企业员工的管理过程中
具体来讲,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实现对电力企业营销小组的精细化管理,首先企业应该针对班组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相关工作流程,结合班组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精化、细化、简化以及其他优化工作,减少班组工作过程中的重复工作内容,加强班组工作情况中的任务要求制定工作;其次企业应该针对班组的工作进行过程进行一定的跟踪记录,对班组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发现提高班组工作完成效率的具体措施;同时针对班组人员的相关工作素质、专业能力、心理态度以及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的诸多细节进行培训,保证班组人员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最后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对班组的工作任务进行一定的微调,将其具体到每个岗位、每一名员工,做好员工和岗位任务目标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根据其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进而有效的完成企业员工的精细化管理。
2.3将精细化管理的制度融合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内容中
精细化管理应用在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是将精细化管理的制度融合进入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制度中,进而将精细化管理的制度融入进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中,将精细化管理的工作理念从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红形成有效的扩散,在企业内部形成整体的、有效的、和谐的以及统一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保证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顺利实行,保证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融合过程中,首先应该确定制度内容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以人物为介质的管理标准、以奖惩为表现的管理措施;其次应该注意精细化管理理念在管理制度确立方面的应用和优化,不应该过于注重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应该注意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深入性,潜移默化的完成精细化管理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最后应该注意管理规程中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以及可操作性,保证企业的管理制度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的向前发展,避免企业管理制度的僵化。
在煤矿的生产工作中,其实施和展开都要有一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为指导,因此职工在安全生产中,依照这一标准才能更好的进行煤矿开采,运输等一些列的生产活动。在对有关数据和事故进行分析中,如果煤矿企业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制定的越详细,越规范,管理的越严格,那么该单位的生产人员在执行上一致性就越高,而且为工作人员的预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在人为方面导致问题出现的关系就少之又小。具体而言,因为管理制度不完善,内容制定不全面,或者其主要内容没有基本的可行性,都是导致安全管理制度不能科学有效引导煤炭生产工作的重要原因。
1.2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不强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对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环节,仍然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煤矿监督过程中,监督方式比较落后,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中,通常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检查工作,这种安全监督检查模式,不仅会拥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没有根据科学的量化指标,因此也就不能保证安全检查和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性和整体的综合素质,那么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
1.3培训工作不完善
在员工入职后,以及老员工都要定期的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整体的职业技素养和专业技能,但是大部分煤矿企业都没有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系统而完善的培训工作,即便是进行了培训工作,其培训内容也不是十分细致,或者是和实际工作存在一些偏差,加上管理不严格,那么其最终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不如在有些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之前,选择的培训内容就不符合实际,或者内容过于书面而没有可行性,或者和该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要不设备比较落后而培训内容却是比较先进的操作技能,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没哟用武之地,在培训方法上,有的进行书面讲解,完全是照搬书面化,文化水平差的有可能理解不上去,而且整个培训过程没有互动环节,让人听起来非常无聊,大多数人都不能坚持住,这种培训方式不科学的情况造成培训效果差。
2煤矿安全管理的防控途径
2.1完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现今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所出现的问题,煤矿的有关领导应该紧密的联系实际,针对该企业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其特有的煤矿开采环境,制定出符合科学理论的管理系统。通过完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定管理制度之前,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抽调企业各个方面的骨干人员,通过组员们的集思广益,对本企业在安全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二,不同企业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制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制定制度要主次分明,因此小组所有成员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从多个角度考虑,全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同时要避免各个规章制度有重复问题的出现,第三,制定管理制度必须切合实际,同时应该有超前意识,确保其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2.2建立安全的管理责任体系
在对煤矿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在安全管理中,建立事故责任体系,同时对惩罚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应该进行有效的改进。业内人士都十分清楚,管理煤矿企业中,管理人员,以及有关技术人员必须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煤炭的安全生产。一般情况而言,完善的管理责任体系,就是要求生产分工明确,各个成员脚踏实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而有关的企业领导,必须严格抓好安全生产事宜,要求各个班组的负责人,把本班组的人员安排到位,同时针对不同的问题,做好有针对性的分析,比如员工生活上有问题,要及时予以帮助,确保在工作中不分心,而在心理上有困惑,领导也要主动和其交谈,避免和员工,企业领导发生隔阂等。而管理人员要把本职的管理工作做好,最终贯彻企业相关的安全责任,确保整体生产的安全性。
2.3加强员工的系统性培训
对煤矿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必须紧贴工作实际,建立系统的煤矿员工安全培训基地,比如煤矿规模不大,就必须逐步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以此来避免安全事故频发。如果企业自身满足不了培训工作需求,也可以把员工送到专业的安全培训机构,让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安全培训。而在煤矿开采中,也会涉及到很多种类的施工人员,由于所处岗位,专业技能不同,因此对这些员工还要有针对性的做技能培训,以及有关的安全知识培训,而有些从事特殊操作的人员,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考核完成后颁发证件,进一步落实持证上岗,有利于之后的安全生产管理。在社会的发展中,有很多煤矿工人之前都是农民,因此在进行安全指示培训中,如果只是按照书本进行书面培训,那么其培训效果就有局限性,为了提高培训效果,避免由于员工文化指示不够而得不到很好的培训,其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进一步强化员工在安全生产知识的掌握,比如制作系列的安全培训宣传片,或者是通过员工上台演讲,加强员工之间的互动,而在互动中也加强了安全知识的掌握。或者是在培训之后,安排员工进行安全指示竞赛,可以有笔试,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立体的让员工了解安全操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培训工作还要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对每一个操作环节都要进行科学而高效的培训,同时还要予以考核,最终把安全思想的理念深入化,多方面的管理培训,促进按照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煤矿的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