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4 14:29: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艺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建筑和艺术都密不可分。在一个世纪前,建筑和艺术是一体的,建筑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后来,因为有人反对建筑的过分修饰,所以建筑和艺术分开了。现在,建筑和艺术二者又归到一起,回归到同一个方向,建筑艺术化,艺术建筑化。由此而言,建筑与艺术的结合所要追求的是建筑与环境,与自然的真正结合。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探究古建筑艺术对现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启发。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原因分析
1、中国古代建筑有庭院式组合布局的特征
尽管现今我国留存的完整古建筑很少,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古建筑物、古人留下的书籍记载以及古人小说描写中探寻到一些我国古代建筑物的特点。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发现在古代很多建筑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以走廊等形式将多个庭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庭院式组合,留存到现在的古建筑大多都是以这种庭院组合形式呈现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庭院式组合布局是典型的轴对称建筑,庭院式组合一般都具有纵横轴,在古代,人们往往把主要的建筑放在纵轴上,次要建筑排放在两边的横轴上,家里喜爱安静的重要人物则安置在庭院组合的最深处,这充分体现出长幼有序、轻重有序、内外有别的古人作风。
2、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代建筑物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在我国古代,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木制的,大到建筑整体,小到装饰物品,都离不开木质材料,因为木质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符合古人对朴实生活的追求。另外,木构架之所以能够在古中国作为主流被长期沿用,是因为它拥有资源便利、使用灵活、施工速度快、便于修建、节省材料与金钱等明显优点。而且,木头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以通过植树再生,再加上其轻便易得,是古时建筑技术还不发达的中国能够应用到的最好的建筑材料。因此,木构架才能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主流。
3、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丰富、色彩多样
古中国是一个思想与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奔涌的思想需要宣扬,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这些都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之上。在我国的古建筑上经常出现的装饰纹样有青龙、白虎、朱雀、神龟等动物,还有各种花类、神兽、祥云、人物等内容雕刻于古建筑物之上,这些丰富的文化印刻与建筑物之上,完美的将优秀的文化记录并传承了下来,实现了建筑艺术的升华,留给后人以珍贵的艺术瑰宝。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应用十分广泛,古人好喜所以古建筑大多以红色为主,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辅以不同的色彩,实现中国古代建筑物色彩的合理应用与协调搭配,使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色彩丰富多样。
4、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中庸和谐风格为主
首先,我国的古代建筑物是典型的对称型建筑物,一般都具有纵横轴,以体现我国古建筑物端庄整齐的特点,使得我国建筑物看起来和谐、端正。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亲近自然,在我国的古建筑中花园是必要部分,因为古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中庸和谐之风极受古人推崇。
5、中国古代建筑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过去的几千年里,我国是一个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不仅人们的权利有严格的等级分化,人们的居住建筑物也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而有等级区别。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生活区域被区分开来,形成不同规模的建筑形态。为彰显君王的绝对尊贵地位,最高统治者往往住在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建筑物中心,这对君王进行统治管理具有深远影响。然后,建筑物中心的四周环绕着大片的贵族建筑物群,最外层才是矮小阴暗的民房建筑物区域,这种建筑物区域分布方式,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体现出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古代文化。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启示
1、现代化建筑应该多提倡“天人合一”思想
在现代化建筑物中,极少有自然的身影出现,当今的人们早已远离甚至脱离大自然,这使得人们错过大自然的美好。因此,现代化建筑应该多提倡“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应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自然万物紧密联系,联成生命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主力,促使人们去探求、亲近与开发自然,使人们领略自然的美好,启发人们热爱自然并主动保护自然。
2、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艺术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若要有力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艺术,则应学习古人将思想与文化赋于建筑之上,能大大丰富现代化建筑的内涵,使得建筑物拥有真正的精神灵魂,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观点,中国建筑艺术还在发展,新的中国建筑艺术,在非常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荫庇之下,经过与新时代的融合,必将取得更大的辉煌。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加强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了解以实现对旧建筑的保护,同时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熊利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2]殷莉晶.汪振泽.胡岩.试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J].《建筑与预算》.2014(6)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是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1 建筑表现形式
1.1 出现了一种既无规律又无标准的纷乱局面。如何美?何为美?在中、西方传统建筑的美学体现中,提出: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和设计的序列的观点,这也附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1.2 在科技进步的与社会发展的当下,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很大程度上建筑只是一堆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产品,此时,建筑与我们人类本身的矛盾显得尤为冲突,对于设计者也有了新的要求与考验,克服建筑与经济、文化、人口、以及能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打造建筑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
2 材料与质感
2.1 质感是建筑物呈现出来的感性效果,这种感性效果其本质是暗含了它的各项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1]。建筑物所反映的质感是建筑审美的重要准则。
2.2我们常常以这样的对比来描述质感“生硬或熟软、粗糙或细腻、坚实或疏松、”这种描述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其中涵盖了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抛光度、密实率等指标,感性思维实际上是立足于理性思维的,它在人的思想形成过程中好比有一个“定量”的分析,之后给出“定性”的结果――感性思维。
2.3 建筑材料是多种多样的,钢筋、混凝土、砖、石等,这些材料常被覆盖于其他建筑材料之下的,但是它们作为承重结构材料所表达的质感是真实存在且至关重要的,它表现出建筑的真实性。新科技不断创造出新的建筑材料,这种新的变化层出不穷,这里主要谈它的形成。
2.4建筑所透露的表达效果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运用与色彩的搭配,它与建筑形成的色彩关系尤为密切,是建筑材料所形成建筑物的质比。
2.5质感的审美表现就是通过这一思维模式的实现,没有这一思维模式的唯心思维是荒谬的,不存在的。对于建筑它甚至没有存在性。
2.6通过材料色彩本身特质来营造整体质感,给人以视觉冲击,细部质感主要材料本身特性去表现有细部之间的拼凑关系,结构之间的组合,以及建筑群体之间纵深距离,存在关系来营造空间上的质感。
2.7色彩同样具有质感。对于建筑,有的放矢的运用颜色是至关重要的。色彩同样可以创造纵深感,巧妙地拿捏颜色从视觉上“创造”质感。如何做到色彩的搭配与空间质感的营造须要设计师做敏锐的把握色彩的表达意象[2]、人的视觉感受等各方面的效应。
3 结构与力学
3.1 建筑物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结构,结构不仅要满足建筑本应具有的物理实际作用,或承重或装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考虑它的美观与否,其本质就是建筑力与美的结合。
3.2自然界中,有许多堪称绝妙的天然结构,如植物的根、茎、叶、动物的骨骼禽鸟的蛋壳、蜂巢、昆虫的甲壳等等,无不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它们具有绝好的强度与刚度,这不仅仅与材料有关,很大程度上与它们的造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也出现了许多仿生型建筑。悉尼歌剧院、鸟巢、国家大剧院、里昂国际机场等。建筑在造型上与性能上实现了与生物的高度模仿,事实上也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3无论从古至今,还是从东方到西方,建筑的结构都没有脱离其本质,这是结构最原始的功能,它的存在性不言而喻,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中西建材文化差异不同形成了中西方结构上的区别。
3.4 中国传统建筑构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主体。常见的木架结构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中国传统建筑从下到上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基座,屋身,屋顶。屋顶是中国古建筑中最显眼、最优美、最富有特色的结构部分,由于材料是木材,使得顶部叠加的结构繁多复杂,也使得屋顶结构在整个房屋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我国宋代建筑学者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中有“壕寨制度”,是说基础城寨做法;“石作制度”是说石材结构与雕饰;尤为提到“大木作制度”是讲木构架之法;柱、梁、枋、额、斗拱、椽、_。还有“小木作制度”说门、窗、扇。“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古代建筑结构形式可谓层出不穷,而现代建筑由于高度、材料、新造型、经济以及人们的需求,颠覆了以往木结构特色。
3.5 再来谈谈力学,即结构的力学性能。结构是力学性能最主要的载体,力学性能脱离结构是不存在的,而装饰结构、非承重结构则在整体没有实际的力学效果,然而结构的美观从理论上是力学性能完美表达的结果,这一点在实际当中也得到证明,体现了建筑的理性艺术思想[3]。
4 局部到整体
4.1建筑物的体现,显得尤为的突出。我们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关系是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重要指标。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十分紧凑,我们在观察建筑物时遵循了由远及近,由全局鸟瞰到局部审视的顺序,这种审美逻辑也恰恰与我们的规划设计相吻合,在设计中我们先要从全局出发,构建它的轮廓主线,既有一个表现的“形状”。它是建筑物的系统背景。它的整体(全局)即为建筑的造型是建筑物的中心思想。局部是为全局服务的,它源于局部,高于局部。
4.2整体与局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整体是由局部组成,但局部必须依靠整体。离开了整体,局部就毫无意义,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同时,它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或逻辑联系的组合。
4.3 在设计中就要求设计师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满足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美观。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西方传统建筑美学中提到的韵律,,和设计的序列,既不突兀,也不平淡;当然,这还要取决于建筑物的风格,表达的主题等等。
4.4 综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都要全面统筹,系统联系。城市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等问题,须前瞻考虑,使之纳入城市规划规范化的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物是其思想艺术的空间表现,以其稳定、富有质感的存在,从其根本上说它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建筑理论来自于实践,人类对建筑的价值观体现为它的艺术性。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开拓出新的文化,建筑也随之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复编著.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8-1.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10-01一、古希腊建筑
提及古建筑艺术,不得不谈及古希腊的建筑。古希腊的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集大成者,古希腊的神庙建筑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它耸立在高高的山崖上,仅有四面通道。里中建筑不规则地形分布在山顶上。这种和谐完美与崇高的美感来源于它严谨的围柱式结构,以及纷繁复杂的柱体分类。现今将其大致分类为三类: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的特点是简介,朴素,没有复杂的图案相伴,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爱奥尼克柱式则精巧纤细,华美,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柱式则在柱头的工艺上更加考究,柱头通常宛如开满繁花,华丽异常。
二、罗马建筑
罗马的建筑是由希腊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在形式,技术,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最突出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为了供奉神灵,那么罗马的建筑就是为了高歌人本身。
罗马建筑和希腊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屋顶,罗马人大胆的革新了屋顶,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来取代原来的梁柱结构,简而言之“穹拱”屋顶就是它们最大的区别。无论是内结构还是外结构,罗马的建筑较之希腊建筑最大的感受就是,多了圆形的弧线。
三、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罗马建筑的一个发展, 显著的特点如下:1.普遍使用穹窿顶。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3.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4.色彩变化中高度统一。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则是拜占庭建筑的集大成者,从它身上可以见到以上所有四点。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
四、哥特式建筑
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宗教的兴盛,这时候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凡谈及最具有影响力的哥特式建筑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不单于建筑,哥特式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五、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摈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风格,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时至今日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广泛的持久的影响。
六、巴洛克建筑
在文艺复兴建筑为基础,催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严格来说,巴洛克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颠覆。是经由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说华丽就是巴洛克建筑的代名词也不为过。著名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是全面体现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的又一集大成者。这座教堂彻底摈弃了以前建筑常用的界线严格理性的几何构图,室内外几乎没有直角,线条全为曲线,线脚繁多,装饰图案复杂,并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画,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艺术对于建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成功的建筑其实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这是许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建筑学不仅仅是设计功能实用的房屋场馆,也不仅仅是按照现实需要设计各种造型奇特的高楼。建筑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客观存在,直接影响人们对其的审美感受。 因此,建筑物需要承担两种独特的功能属性,一个满足现实使用需要,另一个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种功能要求将建筑纳入到了艺术品的范畴之中。
2 艺术在建筑领域的特性
一般而言,建筑具有明显的两重属性,一个是适用功能,另一个是审美需求。前者是客观理性的,后者则是感性的。对于建筑物来说,它的审美需求远没有其的实用功能重要。着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说过,建筑是“供人享用的”,也就是说建筑要考虑实际功能,但是设计理念一定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理念来找到答案。埃及金字塔的本来用途不过是一个坟冢,但是它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这又是为什么呢?有哲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它在建设设计过程中高度体现了线条与美的融合,具有艺术的高雅气质。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不是因为它的功能作用,而是因为它包含的艺术气质。
3 建筑艺术修养的几个方面
梁思成曾经说过,“建筑物是永恒的存在,它具有很明显的视觉吸引力,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用十分简单的言语,描述了一个十分深奥的建筑学道理。建筑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的职业十分高尚和特殊,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职业,必须掌握丰富的思维技能和生活理念,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观察世界。要提高艺术修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笔者以为,提高艺术修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
3. 1 艺术观念
艺术观念, 是指艺术观和审美观。艺术修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观念具有更加突出的主导性作用。不会有人否认观念是作为文化背景而存在的。认识艺术的性质和规律、体现美学理想和艺术趣味等等, 艺术中的一切行为均要受到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它决定着艺术创作的倾向, 指导艺术活动的的始终。我们知道艺术的本质问题是形象问题, 在建筑中就是形式, 现在就以此为例来看看观念的作用。形式是建筑存在和建筑艺术本体确立的标志, 建筑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形式, 而建筑的形式恰恰与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筑中艺术的形式和美, 永远不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它来自于建筑师的创造。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和造诣是通过作品设计来体现出来的,客观形式影响观念的表达,观念决定着客观形式的具体表现。首都北京天安门的设计思想,就是秉承了“非壮无以重威”的设计理念, 因此天安门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是那么的雄伟庄严,很好的体现了建筑物“重威”的灵魂, 把权威感渲染的淋漓尽致。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形式是观念的产物, 观念在艺术创作中所起的支配作用。
3. 2 生活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桥梁美学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一座完美的桥梁,不但要讲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桥梁建筑的艺术意蕴,就是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与桥梁造型和技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表现桥梁作为一种结构,一门结构造型艺术,所承载的蕴涵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本文将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桥梁建筑的风格以及桥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桥梁建筑意蕴的深刻内涵。
1.桥梁建筑艺术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建筑技术包括了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新材料应用、结构设计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建筑艺术通过美学使建筑本身传递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表达设计立意,体现民族性特色等。建筑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对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的探索,设计师一直在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摸索。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的。
1.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本身的需求也逐渐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对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更高、更大或更明亮等,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从而建筑本身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蕴含的艺术水平都越来越高。大跨度建筑,超高层建筑等极致建筑类型的出现也促使建筑必须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术,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审美要求。人们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往往因为一项新的建筑技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欢迎。以罗马建筑为例,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它改变了建筑的的形制、形式和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是出色的券拱结构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能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往往会去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技术。例如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的 St Sophia 清真寺。它原来的名字是 StSophia 大教堂。这里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国家教堂,建于公元 6 世纪,关于它的历史简直可以写一本书。首先要知道它最初的设计是厅堂式教堂上面加大穹顶,穹顶的重量通过 4 个帆拱传递到 4个大柱墩上,但是柱墩毕竟是分离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柱墩也不能造得太厚,否则中厅内部的空间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如何平衡穹顶施加的外推力是最大的问题。于是设计者在大穹顶的两侧加了两个小一些的穹顶来分担大穹顶的重量,再加帆拱、柱墩来撑住小穹顶,其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层峦叠嶂般的一番景象,建筑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具有了艺术性。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过去受技术、受材料限制的设计,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但并不等于说,美仑美奂、想象奇特的设计,就与科学技术无关了,恰恰相反,愈是精妙的、艺术含量高的设计,其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愈高,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2.建筑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协调发展
2.1 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包括社会风气、人们观念都对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我国唐朝时期,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对建筑本身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建筑风格更加多样,不单单体现在其宫城范围内规划格局的庞大气势,也同时体现在了普通街巷等民居建筑的考究和实用性上,总体而言,唐朝的建筑已不再是单一的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进行营造,而是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对社会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唐朝的都城长安,从规划到设计,功能区分明确,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建筑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的唐代建筑例如:山西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依然在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人们对建筑的本身艺术形式也更加关注,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的国际竞标,以及大家对中标方案的看法,都体现了人们对建筑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促进了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几年前安藤忠雄所向世人展示出的诗一般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本身的平滑自然,色泽均匀,使得看惯了凌乱、毫无秩序感的建筑形式的世人感到了一丝心理上的安宁与慰藉,而设计师对这种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得施工难度、设计难度都较大的一次浇注成型的混凝土技术越加成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更加紧密。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技术的保障,就根本谈不上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建筑发展至今,人类用石头,木材进行简单的生存需要式的建筑建构,到了罗马人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来砌筑更大跨度,更大空间的建筑建构,以及我国明清时期斗拱,木构建筑体系的完善成就了气势恢宏的明清三大殿等。这些例子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了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艺术的推动作用。
2.3 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没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对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的最新成就视而不见。技术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反艺术如同向建筑以及文化本身宣战,是无法立足的。例如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四位现代主义大师在建筑技术,建筑形式都采用了与时俱进的处理方式,最终带领了一批又一批的现代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建筑道路上越走越远。处于当代社会中的建筑师应该更加的关注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对于现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态可持续性。从而应该避免建筑本身形式对于人们心理,生理上的消极影响,例如: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亦或是追求建筑形体而产生的各种暗房间等,都是一种对建筑技术的错误应用,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们实实在在存在着,错就错在它的应用方式。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艺术的进步,就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这种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方向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与这种思考有关。生态和可持续建筑的出现也是对这一观念的回应。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把技术不再作为“自然之挑战者和世界之缔造者”的铁碗手段,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
3.结语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是无法进行割裂的整体,我们永远无法单独的发展一项而忽略另一项,我们必须科学的面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矛盾,既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忽略了建筑技术水平,更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使艺术创作受到限制。同时作为当代建筑师,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哪些一味注重技术形式,艺术形式而忽略最根本的,最初的出发点:建筑的功能性。使得建筑技术,建筑形式艺术为人类的需求而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装饰运动于30年代才在美国流行,“它在美国的影响体现在建筑、舞台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装饰绘画等各个方面,比在法国要壮阔得多,并且还形成了地方风格,即30年代在洛杉矶形成的好莱坞风格,更多地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古典装饰风格特征,融为一体,之后又影响到世界各地”(王受之《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有的碉楼与侨村建筑就是华侨请国外一些著名建筑师设计好后将图纸带回国内,因而受到西方“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五邑碉楼与侨村建筑数量虽多,在外形上无一雷同,而且建筑细节处理也异彩纷呈,加上大量的欧洲建筑元素与装饰风格渗透其中,使得每一座都独具艺术风采。
侨村大部分建筑叫“庐”或“别墅”,也有的叫“洋楼”。庐与别墅或洋楼没有碉楼的高大巍峨,相对要隐蔽些,大多3至4层,非常坚固,在建筑艺术上也各有特色,并不雷同。庐主要是主人生活的居所,空间分割相比碉楼要宽大,而且通风向阳,但并不具备防御的功能。每个侨村,基本既有庐,又有碉楼,与周边环境构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如开平塘口的自力村碉楼群,台山斗山的浮月村洋楼群。碉楼与侨村的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楼顶装饰艺术非常考究,它囊括了意大利四大建筑风格(哥特、拜占庭、罗马、巴洛克)样式与元素,还有维多利亚以及伊斯兰式风格的标识,比较突出的是开平碉楼。类似欧洲城堡与教堂式样的楼顶有:岘冈锦江里的升峰楼、塘口敦睦村的普安楼、塘口仲和村的迪光楼。采用拜占庭式和伊斯兰式尖拱等建筑样式的楼顶有:岘冈南兴里的庐群、百合均和村惠安居庐等。碉楼楼体造型的装饰艺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穿插构成形体节奏感的图式。锦江里的瑞石楼顶部构造就是由一圈精巧的小型罗马廊柱,围合成方体,形成了一个极具装饰感的面,在四个角落,均衡有序地安置着四个小圆体,中心有一方形托举着一个多边形,再叠加一个半圆形的帽子似的造型,以小圆点结束。这种典型的欧式建筑元素与东方均衡构图相结合的设计别具特色,加之空体圆镜似的山花墙体设计,如一面镜子映照着远山与田园,营造出空间透叠的层次,成为五邑碉楼设计中较为突出的一座。比照一下经典佛罗伦萨大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建筑设计,我们不难窥见局部借鉴的影子。如塘口寸心里的静观楼,顶部设计古典、深邃而神秘。塘口仲和村的迪光楼,外形酷似古城堡,欧式的窗户以及楼的顶部拱圈和柱廊穿插有致,由众多小圆体组成。碉楼建筑造型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显示了建造者的智慧。塘口的月波楼、冈村的仲美楼,顶部是由方形与拱券的设计符号组合,月波楼在楼角还做了一个45度的旋转,显得别致大方。在许多碉楼与庐的顶端都有罗马式的廊柱和拱券,廊柱高大浑圆,有的圆柱上还刻着一道道凹槽,类似希腊神庙的石柱,但这些圆柱并不是由石头雕刻的,而是由当时的水泥制成,显示出材料美的痕迹。碉楼的柱头上会出现西式的浮雕,狄海风采楼的柱头装饰就有洛可可装饰的痕迹,还有赤坎同兴里的庐,楼顶一层也有罗马大柱构成的回廊,非常壮观。碉楼与庐的楼顶装饰艺术,构成了五邑侨乡建筑最有魅力之处。亭也是楼顶最为引人瞩目之处,庐一般只有山花而没有亭,也有少数例外,赤坎同兴里、蓝兴村的庐,还有开平蚬冈南兴里的庐群,台山浮月村的洋楼,就有亭矗立顶部。中国人很少在楼顶筑亭,苏州园林的亭通常建在小山或水边,亭的顶部都是由木梁和瓦片构成。而五邑碉楼与庐楼顶的亭,基本是用水泥浇铸的一个整体,顶部也是水泥构建的圆型或方形的穹顶,是西式的亭,有的亭顶部还有十字架,迥异于中国传统的亭。有的亭很大,占据整个碉楼或庐的顶部,如台山浮月村个别洋楼的亭。也有的很小,在楼顶的中心位置,不过都很坚固。五邑地区毗邻南海,常有台风掠过,这种亭不怕风吹,既有实用功能,又起到装饰作用。
山花是碉楼与庐最华美的地方,它大都矗立于一座碉楼或庐楼顶正面顶层栏板或屋顶最突出的中心部位,大都呈“凸”字型、三角造型,还有方形或圆拱形造型,也有个别的是空心的门框造型,如塘口东升村的庐,就是一个拱形门框式的空心山花。山花不仅造型优雅,而且精雕细刻着各种各样的纹饰图案,有一种独特的美感。通常山花的图案用多层的线脚、巴洛克式的涡卷、卷草花纹做装饰,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也有的山花是中国式的如意、祥云纹饰,簇拥着用灰雕手法镌刻的碉楼门匾,门匾都是用中国书法写的楼名,然后用灰雕塑成,有立体感。诸如瑞石楼、铭石楼、濂石居庐、鹏安居庐、和安别墅等,大都以建楼的主人名字命名,反映出碉楼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精美的山花纹饰和门匾上的中国书法非常显赫壮观,构成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艺术内蕴。五邑碉楼与侨村建筑的庐或洋楼,门窗也是有区别的。碉楼主要是为了防御,门大都是铁皮做的,较少装饰。而庐或洋楼则是居住的楼,门多为木制,有的木材相当珍贵,上面雕刻着各种纹饰与图案。但碉楼与庐或洋楼的门楣却都是十分考究的,大都有外加的西式壁柱,有方型也有圆形。如荻海的风采楼,门的两边是两根罗马式的圆形壁柱,柱头雕刻精美,上面是三角形的门楣,由多层的线条和装饰花纹构成,呈现一种古典的美。大多数碉楼与庐或洋楼的门楣饰以灰塑,题材为珍贵传统的祥瑞动物与鸟兽,也有蝙蝠、石榴、金钱等图案,也有西方的卷草、涡卷、璎珞、花卉和几何图案。有的碉楼与庐在门楣上还绘有彩画,题材广泛,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外,有的还有轮船、高楼或碉楼以及侨村的景物,暗喻华侨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不管这些门楣形式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大门两边都有灰塑、木刻或手写的书法对联,对联的联语往往与该村落的碉楼及环境有关,这些书法与西式的壁柱,共同构成一种中西合璧式的装饰,使这些碉楼或侨村建筑门楣熠熠生辉。
五邑碉楼与庐对窗户的装饰也是非常考究的,碉楼虽然是起防御用的,一般安装铁质的窗门与窗棂,但碉楼的窗多有装饰窗楣。用灰雕做成的窗楣有圆弧形与三角形,间以水果、花草、鸟兽等各种传统吉祥纹饰,也有向日葵、百合花等国外新式纹样与图案,将碉楼单调的下半部建筑点缀得非常动人,如一只只灵动的眼,传递着碉楼的神韵。庐与洋楼的窗的造型则更为疏密有致,绝大多数除了更为精美的窗楣外还有窗裙。窗裙在窗的下部,窗裙的图案几乎都是西方图案,有涡卷、绶带、璎珞以及旗帜的纹样,与窗楣构成一种呼应关系,具有较强的装饰意义。五邑碉楼与侨村建筑,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各种元素熔于一炉,尤其是它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深思与启迪。在建筑艺术逐渐走向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学习外来建筑的长处,但同时又不失我们自己优秀的建筑传统,民国时期的五邑碉楼与侨村建筑仍然不失其借鉴意义。(本文作者:朱蕙 单位:五邑大学艺术设计系)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并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立体艺术形势的一种表现,它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精神发展。建筑除了能够供人使用外,还能供人欣赏,不同地方所呈现出的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都不相同。
2、中西方建筑艺术美感分析
2.1地理环境差异
亚洲地貌广阔,分布均匀,有平原、江河、高山等,而欧洲地貌较分散,有小块平原、过于密集的山川河流,在地理环境上显著的差异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建筑的风格。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统一,这种精神深刻地体现在了皇城—故宫的主线上。从大清门开始到神武门结束,门与门之间起承转合,塑造了气势恢宏的空间。从天安门到太和殿是整个建筑中美感最强、最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的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形式封闭空间的艺术美。西方的建筑相对于中国建筑来说,风格更加多种多样,同样都是皇家建筑的代表,西方的凡尔赛宫在风格上与中国的差异简直是天差地别。首先,从外部来看,凡尔赛宫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其次,其内部风格更加独特,包括维纳斯厅、阿波罗厅等独具特色的区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形成,同时也影响着中外不同的建筑风格。
2.2设计理念差异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建筑设计原理》,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插图介绍了建筑设计的理念以及相关内容,让我对建筑设计理念有了不同的认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于是人、建筑、自然相协调成为建筑设计的理念,如苏州园林的设计就充分融合了这个理念,在设计中,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法来组织利用空间,形成曲折多变、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同时,设计师们通过移植花草树木等方式来配合园林中的建筑,将建筑与自然充分结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再如华南理工逸夫人文馆的设计,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的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看上去自然和谐,一点也不突兀。与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相对应的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这个理念也曾被批判,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点,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天人相分,所以西方设计师们都很善于创新,喜欢设计出与自然对抗性很强的建筑,如外形张扬的建筑物、特意强调造型的建筑等,这些带有着很强扩张气势的建筑与自然山水的柔美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天人相分的设计理念。
2.3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在影响着中外建筑风格。在中国,文化注重道德和艺术,从很久以前人们就相信祖先即使驾鹤西游了仍然会保佑子孙后代,因此人们会为祖先修建环境优雅舒适的建筑以求祖先的庇护,南方的祠堂就是典型的代表,如较为出名的陈家祠堂,设计师在设计时通过走廊将相隔的庭院巧妙连接起来,使整体格局看起来上下对称、虚实结合。而在西方,文化注重宗教和科学,自古以来都是崇拜天的,将天作为他们的最终信仰,宗教性非常突出,同时也影响到了建筑的风格,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哥特式建筑,人们在研究这种建筑时都是以宗教建筑为基础深入研究的。总体上来看,神庙与教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2.4建筑色彩及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美术差异除了上述差异之外,还有颜色上的差异在中国,使用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美感是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与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息息相关的,建筑采用的木料并不能长久使用,所以设计者多善于在木料上涂上油漆或是桐油来保护木料,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使建筑既实用又美观,后来又出现用丹红进行装饰或者绘制彩画等方式来展现建筑的艺术美。北方的建筑色彩浓重,南方的建筑色彩却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就是南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古代,建筑的颜色通常代表着地位,如皇宫多采用黄色和红色;官员住处多采用蓝色和绿色等。在西方,建筑色彩的运用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简单一些。从外部来看,大多数都是石材本身的颜色,颜色相对单一,只有在教堂建筑群中,会出现一些较为鲜艳的颜色的使用,比如建筑外部和穹窿顶外部使用红色、绿色、橙色、黄色等色彩来增强建筑的独特和美感。西方古建筑非常注重内部的装饰,大多数都以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壁画的内容则以圣经故事为背景题材,用不同画风来展现,如湿壁画等手法。15世纪以后,设计师们开始用油画手法进行绘制,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再经过特殊处理增强持久性,其中教堂建筑尤为突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2.5建筑材料及结构差异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木质结构体系是最大的建筑特点,房屋构架由木质材料制成,以柱、梁等为主要构件,用榫卯相连接,使建筑具有很强的韧性,在结构设计方面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最具特色的结构是斗拱,但斗拱的作用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化,数量也不多了,逐渐变成了装饰性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砖石结构体系是最大的建筑特点,如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金字塔,就金字塔来说,它是有史以来第一批巨石建筑,其外部造型非常简单,但是内部结构却处处充满了神秘感,大量的人形彩绘棺木和稀世珍宝、四壁涂满的精美壁画都是金字塔内部完美的展现。后来宗教逐渐发展起来,带动了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新的建筑以宗教为主,内部结构主要由壁画、玻璃窗画和雕刻组成装饰,艺术形象非常威严。再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内部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物刻画以及空间透视感等很多方面,如壁画《最后的晚餐》、雕塑《命运三女神》等等,为建筑增添了许多色彩。
二、古希腊自然观
西方世界把古希腊当作自己文明体系的发祥地,这个早期文明的辉煌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自然遗产,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泛神论”,以及突出强调人类思辨能力的古典哲学,再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左右着近代以前西方精神文明的发展。泛神论又称多神教(polytheism),它反映着人类早期文明历史上的这样一个认识阶段:人们注意到大自然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在生生不息的运转中从各方面影响着人类生存,人们对此感到恐惧、敬畏,由此产生了原始自然崇拜,并发展成力图通过某种方式借助自然力的巫术与宗教。在生产力的发展尚未导致科学的智慧时,人们把影响人类生命的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看做神圣的,并把人类活动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且能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的属性也赋予了大自然,从中幻化出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之对话的,代表自然界方方面面的各种神灵。泛神论把神视为自然存在本身,并以一种非常神圣的态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泛神论宗教的存在,泛神论的希腊所关心的神意,直接体现于自然环境中,具有注重人与自然一体关系的可贵意识。
三、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希腊建筑艺术为西方留下的最丰厚遗产之一,是在神庙中发展成熟的古典柱式,柱式构图法则中被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称作法式(Tasis)、布置(Dathesis)、比例(Eurythimia)和均衡(Symmetria)的部分,在西方建筑史形式美学别得到重视,成为建筑美的一种特定形式,人们关注它们所体现的比例尺度和谐,局部与整体风格的一致,光影丰富的体积感,以及人体美及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希腊神庙建筑从结构和空间上看都是极简单不过的,内部空间反献给神,对人的活动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希腊神庙建筑代表着一般性的和谐,地景的存在则没有显而易见的秩序。希腊人不仅使建筑和地景两种对立的景观达到和谐,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整体意义,内部只是一个简单的庇护性房间。几何化造型同建造手段有关,它的完美比例同一切生命的形式和人的本能知觉有关,本体论哲学和“理性”美学的发展使人们视之为宇宙本体和谐形式的表达。希腊神庙具有这类性质,更试图把单一的和谐形体同周围环境的杂多形态组织到一起。
引言:建筑,总是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来构思的,无论是街旁简易的商厅,还是都市的摩天大厦无不如此。建筑正以日益丰富的形象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环境。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早已从单纯的生理需要发展为心理需要,迫切希望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达到适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结构工程师就必须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做一番艺术思考。结构对建筑美学的影响是不容否认的,它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结构本身就富有美学表现力。为了达到安全与耐久的目的,各种结构体系都是由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这种规律性不仅使结构简化、受力合理,而且本身就具有美学效果,可以使建筑空间造型获得极富变化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结构不仅决定着建筑是否坚固耐久,也影响着建筑的艺术效果。现代建筑科学的发展,要求结构工程师具有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使结构设计更好地与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和建筑经济等相适应。结构工程师对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手法应有所了解,这样就与建筑师有了共同语言,在设计一开始时就可以参与意见,把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同结构方案和结构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建筑师确定最适宜的结构体系,使之与建筑形象融合起来,成为建筑表现的一个完整部分,这种共同努力的结果,就必然能够成就较好的结构和满意的建筑。
一、建筑美学的本质与特征
1、建筑美学的本质
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运用美学理论,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2、建筑美学的特征
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多样的建筑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适宜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风景林木地形溶为一体,形成了各种建筑文化自己的美的语言。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总结的建筑,向植物一样落地生根。合天时,合地利,适宜于各种地区自然环境的要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建筑之美在于其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就是卓有代表的一例。尽管他不间断地以借景,对景,框景等诸多视觉手法向人们展示着如画般的意境,然而仅以视觉冲击,他还无以有如此撼人的魅力。除了中国古典园林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外,他的深意还在于调动了人的其他感官知觉。
二、建筑美学与结构的关系
1、建筑美在于其结构。历史上一些优秀的建筑体系,如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古罗马石拱券穹隆建筑、西欧文艺复兴前的哥特建筑等。都在建筑空间造型中突出地反映出了结构形式的基本特征和结构运用的基本技巧。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优秀建筑体系兴起与衰落的发展过程,大都揭示了这样一条客观规律:当结构技术的运用受到建筑艺术创作中雕琢与堆砌的影响,得不到继续发展的时候,这也往往就是建筑艺术的生命力开始枯竭的时候在中国的木构架体系中柱顶部的斗拱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构件起到支撑悬挑平衡屋檐及屋面部分构件重量的作用,明清时代斗拱的截面尺寸相对减少,使装饰的作用多于结构的作用,成为一种权势等级财富的象征。失去结构的美,这种建筑形式也就走到了发展的尽头西方古典柱式的柱身长细比均为6*8,我们由材料力学可知当石材的长细比
2、建筑中的结构形式。
(1)结构的平衡与稳定这同建筑构图中形式美的规律是一致的,结构稳定是建立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从力学角度还是美学观点来看,对称是平衡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而非对称的平衡则要复杂得多长期以来建筑师和结构师多半都是按照把一个实体构件放到另一个实体构件之上的原则来解决结构的承重问题。这样,所谓平衡与稳定的概念也就必然和敦厚庞大稳重以及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等这样一些视觉感受 视觉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随着高强材料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拉力,在结构的平衡和稳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带有索的各种结构系统,如悬索结构、悬挂结构、帐篷结构、索杆结构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建筑基于受压力学原理之上的空间造型特征。不仅会变得轻巧雅致甚至给人以飘然失重的感觉。
(2)结构的连续性与渐变性。结构的连续性是指结构构件各部分之间连接的整体性,而构件断面形状无突变的连续过渡,则是其渐变性结构的连续性和渐变性是受自然界中力学作用的结果。直接利用结构的曲线或曲面体形来构成建筑物的空间界面,是造成视觉空间连续与流动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构的力度感和形式感
建筑结构是承受各种荷载和作用的系统,它自然应当表现出力度,建筑结构的力度使人感到安全奋起,充满信心和力量,埃菲尔铁塔是第一座以三维几何学为根据计算的金属空间结构,这座塔的底部结构跟人体的小腿肌肉的结构十分相似,而人的小腿肌肉在人体上表现出强大的力度,刚劲也是力度的表现。高层建筑中采用的剪力墙筒体结构就是以刚劲表现力度的例子。反过来,柔韧也是力度的表现:蜘蛛网以它的力度使撞上来的昆虫难以脱身,悬索结构也是以它的柔韧来表现强大的力度,形式感是指艺术领域中形式因素本身对于人的精神产生的某种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程潇潇. 一种新的建筑表皮形式——结构骨架[J]. 华中建筑. 2008(06)
在我国本土宗教中曾经对我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之一的就是道教,道教它从民间起源,到目前为止已经两千多年的历史。道教发展初期,他们的传教场所仅仅是民间建筑例如洞、石屋、堂、舍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改造,和儒家思想及其佛教思想相互交流沟通,成为了皇家道教,至此才有了建造宫观的优良待遇。在唐、宋、金、元等朝代充分得以发展,宫观的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永乐宫则是在元朝时期道教发展十分壮大的情况下建造的,永乐宫建筑和其他的宫殿建筑相比,皇家灵气不足,但是却充满了丰富的生活气息。
一、永乐宫的总体概况
永乐宫的建立是为了纪念我国道教人物吕纯阳(名岩,字洞宾),他是传说的八仙之一,有人说吕洞宾在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出生,多次参加高考屡次不第,到晚年才中了进士,后来遇到了钟离权,在他的指引之下,学道成仙,唐代的乡亲为了纪念他在其家乡永乐镇建立了祠堂。到金朝末期又改建成为道观。元太宗三年,该道观被野火烧毁,这一时期,道教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十分得势,且吕洞宾深受人们的尊敬推崇等,因而在元太宗四年,把道观建成宫殿,进真人号曰天尊,并派遣潘德恒主持修建,历时110年,建成了三清殿、纯阳殿的壁画等。永乐宫、天长观、终南山重阳宫是全真教的三个重要祖庭。从永乐宫的碑刻、殿壁题记来看,后来许多朝代都对它作出了修葺,例如明代的洪武、崇祯等,清代的康熙、乾隆等都对该建筑进行了相应活动。
二、永乐宫建筑艺术的探究
永乐宫是在南北走向的中轴上建立的,从南向北分别是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它的整体布局和寺庙是不同的,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和皇宫很相似,两个殿之间用甬道相通,大殿前都设有月台且十分宽广,各个宫殿无论是从立面造型还是屋顶装修及色彩纹饰等方面来看,都十分的庄严,营造除了一种道教敬畏神明的一种清虚氛围。由此可知,永乐宫的建筑是对道教义理等的充分体现,充分显示了道教在当时地位的崇高。永乐宫中仅有的一个清代建筑师宫门,其他的都是在元代建立的,宫门前台阶是永乐宫中的仅有的台阶,整个宫门宽五间,它是由四个柱子共同并排而撑起,上方是单檐,宫门两侧是碑廊,各个朝代的碑刻陈列其中。宫门内院有一条宽阔的甬道可以直接通往无极门,无极门又可以称为龙虎殿,是永乐宫原先的宫门。面宽20.68m,进深9.60m,单檐庑殿顶。在工艺手法的视角下,这些建筑构件大部分是由圆木来构成的,断面比例、肥瘦不一,加工不够细致,沿用了“草袱的制作手法”,1.80m高的砖砌台,下出2.29m,10cm的台面收分,给人一种稳定感。屋顶正脊有高2m左右的龙形鸱吻,姿态十分威猛,雕刻水平较高。无极门十分古朴,梁架也十分简洁,并且在结构上作出了创新。三清殿位于高2.4m的台基之上,前面设有大月台,殿前台基、月台两边是姜磋坡道而不是设立的台阶,体现了道教中人人平等,没有等级分化的观念,同时体现了对供奉的三清即老子的尊重。三清殿殿内四壁和斗心扇形墙外壁有大量的壁画,其内容是《朝元图》,是对大型仪仗朝拜的体现,三清殿壁画有东方画廊的美誉,和其本身的建筑特点成为元朝艺术独有的特色。纯阳殿殿内供奉的是吕洞宾,面宽20.35m,进深14.35m,单檐歇山顶,仅由四个柱子对大殿进行支撑,殿内十分空旷,其木架结构简洁,营造了一种自然、淳朴的氛围;纯阳殿内的壁画203平方米,主要描绘了吕洞宾的传奇故事,用连环画的方式对吕洞宾的生平进行了讲述,放映了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例如《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八仙过海图》、《道观斋贡》、《钟吕论道图》等,采用了鸟瞰透视的手法,对人们当时的生活作出了生动写实。整个壁画十分自然,画面之间的转化相当巧妙,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重阳殿里面供奉的是全真教的祖师及其七个弟子,在三个宫殿中规模最小,面宽17.46m,进深10.86m,单檐歇山顶,在稍间有四个柱子,对整个殿宇进行支撑,梁架处理灵活,用料经济,殿内壁画有49幅,主要内容是王重阳出生、云游及传教等,画法十分的灵活,且变化多端,施彩相当古朴淡雅,描绘了宋元城镇人们的真实生活。在木架结构上,永乐宫建筑继承了唐宋以及金朝的传统,并作出了创新。殿宇内柱子排列十分灵活,和屋架做不对称联系,形成大额式,是元代建筑独有特色,起到了扩大空间作用,并采用了减柱、移柱等,让整个殿宇看起来更加庄严肃穆。永乐宫的建筑都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立的,这和宗教建筑的要求相符,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都是对称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都比较喜欢好事成双,因而房屋在建筑时,经常将房屋左右、前后建造的一模一样,有的小饰品甚至都要每边各一个。永乐宫的每个殿宇都有十分高大的台基,并和甬道共同连贯,并在周围布置了参天古柏,给人一种道观森森、殿阁巍巍之感。
三、结语
永乐宫建筑十分雄伟、富丽堂皇,壁画十分精美绝伦,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我国道教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是我国历史上十分优秀的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体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水平和精湛的绘画艺术,是我国劳苦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时代久远,永乐宫出现了许多破损,为了保护中国的传统文物,国家应该将其纳入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张一舟.众工之事——元代文化生态下的永乐宫壁画[D].天津大学,2012.
[2]苏金河.兼容并蓄上承下启永乐宫[J].建筑,2012,(4):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