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18:36: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生个人德育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就这样实践团经过一系列详细组织和工作准备后,等待七月暑期的来临。
七月流火,当同学们开始沉醉在暑期欢乐时,“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出发的钟声在我们团已经敲响。7月4日到9日,各组各项准备工作再次确认启动,同时各项文娱节目要进行再次熟悉排练,宁愿多发时间,也不得出现错误。7月8日,同是“三下乡”的我院赴广西平南团出发。10日,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再次确认后,我们赴惠来实践团启程。
整个实践行程上面已有所述,个人觉得,其中社会调研、参观中国移动惠来分公司、小学支教最难以忘记,颇有收获。
10日下午我们怀着踌躇满志和几分新鲜好奇心到达惠来一中,此时,我们赴惠来团60多人分成两小支队,一队赶赴前詹镇西浦村小学驻扎,另一支队则驻扎在惠来一中,而我被分到县城小支队。11日早上我们一部分参加了在前詹镇政府举办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仪式后参观了义修队义修家电器,同时我们县城小支队迎来了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洪杰、黄媛淳、林锦源三位新成员。
11日下午我们进行了社会调研。当日下午调研的主题是“惠来基础教育设施调查”,主要访问对象是小学、初高中学生和家长。我和华农的y.c.(即黄媛淳,英文名简称y.c.)分为一组,任务是两个钟内至少完成十份问卷。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很深。我们并不是单单简单叫人填完问卷,而是要采用访问式方法做调查,做调研时要与做问卷对象交流、聊天,以问卷里问题为主,然后将话题拓展出去,每个问题要延伸3~4个涉及话题,总的来说,质量首选,数量其次。这样一来每访问一人所发精力、时间就颇多的。自然,我们所得的信息和资料也很丰富。前期我们一人主要负责记录,另一人主要负责交谈,分工明确、条理,相互配合,做调研进行得很顺利。但当做完第四份时发现以这样速度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所以两人分开独自各做三份。这样一来,考验我的时候到了。由于以前曾参加过调研比赛,有些经验,所以完成任务并不困难。但其中自己的缺点——不善言辞、不懂速记还是深深影响了调研质量,与学生交谈时本可以再拓展深层一些,然而记录速度太慢,出现自己在记录,学生无声站立一旁的尴尬场面,同时言辞上有些僵硬,令交谈中出现生硬的气氛,也颇令人尴尬的。
该次社会调研收获颇丰,具体另有调研总结。所得其中信息令我惊奇的是惠来作为一个临海县,地理环境挺有优势的,但其经济情况却令人失望。从所得调查教育设施情况得知,其教育建设甚至比粤北一些地理位置相对较差的城市更不如,教育情况令人担忧。就拿其中一点来说,当地县城小学大部分每班都是超过百人,已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大部分教室不配有灯管的。县城如此,更不用说乡镇的了。
参观中国移动通信惠来分公司乃此行一大亮
点。我们是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毕业后如果能在中国移动通信工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众人对此行程充满期待,都希望能很大收获。而惠来分公司也不负我们所望,即使我们只是一个学生团体,也热情欢迎和接待我们的参观。惠来分公司秉承中国移动通信的核心价值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详述了该分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介绍、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营销活动,并演讲后根据我们所提出的一个个疑问作出详尽的回答,尤其在我们专业市场、就业方向上,分公司主管们根据自己经历,尽可能传授他们所得经验。可以讲,此行每人都满载而归,个个都称赞中国移动。其实,作为信息类专业生,对国内通讯类公司都有一定了解,如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等公司必定在我们视野内,事前已了解到在国内类似领域公司中,中国移动通信在服务态度、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上是数一数二的,但毕竟多数只是听说,而经过此次参观,我们终于体会到中国移动的魅力,果然名副其实。
最后一大活动是压轴的小学支教。虽然我们组织上组别分明、明确,但我们县城支队与西浦支队不同,西浦那边义教组负责支教,调研组主要负责调研……人员互不参杂。而我们这边则不同,分工已不分组别,要求每一活动每人尽可能都参加,尽可能锻炼自己,体悟不同项目。而我在支教中得到三次讲课机会,由于是临时受命,自己又不属于义教组,对小学知识体系只能根据记忆,自己组织讲课材料,并且个人认为义教组事前准备不足,所备资料难度过高,所以直至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前,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然而,当自己走上那神圣讲台,面对众多炯炯有神的眼睛,纯粹、真挚的目光,心里一切不安云消雾散,脑中剩下的仅是教材内容。令我值得高兴的是,一向不大善于言辞的自己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授课流畅,言辞清晰。当然,有喜自然也有忧,所备教材难度果然高了些,讲课中只见前面一些同学点头应是,而后面大部分同学基本一片漠然。事后和同学们交流中了解到授课内容果然难了些,很多同学只是小部分内容明白,甚至有些没学过。
经过一次授课后总结一些经验,到第二次讲课时,效果明显提高了很多。所受内容同学们都能掌握,而且后面一部分授课内容是新知识,但同学们都能理解掌握。当时我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的欢乐悲愁,体会到就是做一位单纯的科任老师,要做到负责任、
一丝不苟,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那时当一回老师的感觉让我心中流出一丝丝甜滋。
就这样实践团经过一系列详细组织和工作准备后,等待七月暑期的来临。
七月流火,当同学们开始沉醉在暑期欢乐时,“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式出发的钟声在我们团已经敲响。7月4日到9日,各组各项准备工作再次确认启动,同时各项文娱节目要进行再次熟悉排练,宁愿多发时间,也不得出现错误。7月8日,同是“三下乡”的我院赴广西平南团出发。10日,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再次确认后,我们赴惠来实践团启程。
整个实践行程上面已有所述,个人觉得,其中社会调研、参观中国移动惠来分公司、小学支教最难以忘记,颇有收获。
10日下午我们怀着踌躇满志和几分新鲜好奇心到达惠来一中,此时,我们赴惠来团60多人分成两小支队,一队赶赴前詹镇西浦村小学驻扎,另一支队则驻扎在惠来一中,而我被分到县城小支队。11日早上我们一部分参加了在前詹镇政府举办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仪式后参观了义修队义修家电器,同时我们县城小支队迎来了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洪杰、黄媛淳、林锦源三位新成员。
11日下午我们进行了社会调研。当日下午调研的主题是“惠来基础教育设施调查”,主要访问对象是小学、初高中学生和家长。我和华农的y.c.(即黄媛淳,英文名简称y.c.)分为一组,任务是两个钟内至少完成十份问卷。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很深。我们并不是单单简单叫人填完问卷,而是要采用访问式方法做调查,做调研时要与做问卷对象交流、聊天,以问卷里问题为主,然后将话题拓展出去,每个问题要延伸3~4个涉及话题,总的来说,质量首选,数量其次。这样一来每访问一人所发精力、时间就颇多的。自然,我们所得的信息和资料也很丰富。前期我们一人主要负责记录,另一人主要负责交谈,分工明确、条理,相互配合,做调研进行得很顺利。但当做完第四份时发现以这样速度是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所以两人分开独自各做三份。这样一来,考验我的时候到了。由于以前曾参加过调研比赛,有些经验,所以完成任务并不困难。但其中自己的缺点——不善言辞、不懂速记还是深深影响了调研质量,与学生交谈时本可以再拓展深层一些,然而记录速度太慢,出现自己在记录,学生无声站立一旁的尴尬场面,同时言辞上有些僵硬,令交谈中出现生硬的气氛,也颇令人尴尬的。
该次社会调研收获颇丰,具体另有调研总结。所得其中信息令我惊奇的是惠来作为一个临海县,地理环境挺有优势的,但其经济情况却令人失望。从所得调查教育设施情况得知,其教育建设甚至比粤北一些地理位置相对较差的城市更不如,教育情况令人担忧。就拿其中一点来说,当地县城小学大部分每班都是超过百人,已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大部分教室不配有灯管的。县城如此,更不用说乡镇的了。
参观中国移动通信惠来分公司乃此行一大亮
点。我们是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毕业后如果能在中国移动通信工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众人对此行程充满期待,都希望能很大收获。而惠来分公司也不负我们所望,即使我们只是一个学生团体,也热情欢迎和接待我们的参观。惠来分公司秉承中国移动通信的核心价值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详述了该分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介绍、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营销活动,并演讲后根据我们所提出的一个个疑问作出详尽的回答,尤其在我们专业市场、就业方向上,分公司主管们根据自己经历,尽可能传授他们所得经验。可以讲,此行每人都满载而归,个个都称赞中国移动。其实,作为信息类专业生,对国内通讯类公司都有一定了解,如中国电信、联通、移动等等公司必定在我们视野内,事前已了解到在国内类似领域公司中,中国移动通信在服务态度、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上是数一数二的,但毕竟多数只是听说,而经过此次参观,我们终于体会到中国移动的魅力,果然名副其实。
最后一大活动是压轴的小学支教。虽然我们组织上组别分明、明确,但我们县城支队与西浦支队不同,西浦那边义教组负责支教,调研组主要负责调研……人员互不参杂。而我们这边则不同,分工已不分组别,要求每一活动每人尽可能都参加,尽可能锻炼自己,体悟不同项目。而我在支教中得到三次讲课机会,由于是临时受命,自己又不属于义教组,对小学知识体系只能根据记忆,自己组织讲课材料,并且个人认为义教组事前准备不足,所备资料难度过高,所以直至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前,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然而,当自己走上那神圣讲台,面对众多炯炯有神的眼睛,纯粹、真挚的目光,心里一切不安云消雾散,脑中剩下的仅是教材内容。令我值得高兴的是,一向不大善于言辞的自己在整个讲课过程中授课流畅,言辞清晰。当然,有喜自然也有忧,所备教材难度果然高了些,讲课中只见前面一些同学点头应是,而后面大部分同学基本一片漠然。事后和同学们交流中了解到授课内容果然难了些,很多同学只是小部分内容明白,甚至有些没学过。
经过一次授课后总结一些经验,到第二次讲课时,效果明显提高了很多。所受内容同学们都能掌握,而且后面一部分授课内容是新知识,但同学们都能理解掌握。当时我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的欢乐悲愁,体会到就是做一位单纯的科任老师,要做到负责任、
引言: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所有学校严抓的教育方向,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一样,都是保证学生未来可以发展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基础。本文将从目前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入手,详细分析应当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顺应时展潮流,完善德育教育工作
只要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德育工作是繁重且琐碎的 ,在一定程度上,德育工作 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因此, 工作要求我们不能有一点马虎,也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 肩上所肩负的责任艰,始终把“以德育人”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不是一安排完工作就不了了之,而是及时检查工作的落实情况。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就首先自己做到。充分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无神论教育。让他们懂得相互之间团结协作,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优良班风模式。在政治思想上让他们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让他们充分懂得什么是爱国,怎样才能使各民族之间保持团结和睦的关系,让学生感恩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恩党对我们少数民族教育的关怀,感恩祖国让我们拥有幸福生活。把学生从小培养成为政治上过硬道德上合格的人才。让学生们可以明白目前我们正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当年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通过让学生多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秉承平等对待的原则来面对所有学生,认真对待学生们的情感,与其成为朋友。和学生构建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压力。在课下时候经常和同学相互交谈、沟通,了解学生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解决他们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营造学习比拼的分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们进行自我管理,锻炼学生组织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其社会主义观念。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感受的自己的存在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性,在不断培养学生爱好的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基于此,我们 力求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文明礼仪教育上取得突破,并以此带动学校其它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立足于抓好这一最基础的教育 。
德育课的目的是把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良好的道德品德,并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遗憾的是,目前学校德育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德育课有一些逆反心理,上课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背书应付考试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德育脱离社会、脱离家庭,又缺少针对学生设置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德育真是举步维艰。为此,我们深入家庭、社会各个行业进行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德育课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对学校的德育课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
学校德育课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很多传统美德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诚实守信等。家庭教育还可以使学生热爱家庭,培养和发展长幼亲情、理解夫妻爱情、邻里友情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强、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为了和家庭密切合作,学校组织成立了“家长学校”,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师负责,主要宣传学校德育课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计划;组织家长交流教子经验,围绕“一个孩子怎么教?”的主体展开讨论;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形成学校抓父母,父母教孩子的家庭教育格局,促进学校和家长相互沟通。同时,要求家长做到父范母仪,因为学生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父母对孩子教育要耳提面命,孩子的品德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细节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主要有:(1)“当一周家长”活动,即让学生在家中当一周家长,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应有地位,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生活自立能力;培养孩子各种社交、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2)举办“家庭文体”活动,培养孩子与“四老”(祖父母、外公婆)、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团体互助互让的协调能力。(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跟父母或其他亲人到社区、工厂、商场、车间参加一些“体验劳动”,让孩子知道社会财富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神。(4)让孩子参加一些慈善、募捐、社会实践活动等,有目标、有计划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学校德育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家庭实践作业,父母把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实反馈给教师,由教师记录在学生个人档案。这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传统美德。
学校德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学生是一个社会人,最终要进入到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养成。常言说:好的社会环境能使坏人变好,坏的社会环境能使好人变坏。目前,我国还处于转型期,各种不良文化观念正腐蚀着青少年的精神和心灵,因此,青少年品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支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各个社区、街道成立由学校领导、所在辖区街道主任、在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三结合”青少年教育委员会,学校建立与所在街道工委、公安、交管、文化、工商等部门的工作联系网,把原来互不相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地结为一体。
统筹协调、督导评估,保证“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正常运行。学校选派教师进入社区,从事社区德育工作。社区教师一方面配合学校的德育,利用社区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配合社区,在课后、节假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活动;与派出所、法院、检察院、司法部门配合进行法制教育,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安排学生参加少年法庭庭审活动等;交警到学校担任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对网吧的专项治理工作;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活动;聘请“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作为青少年社区辅导员。社区成立由“四老”(祖父母、外公婆)参加的社区家庭学校,指导“四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形成了学校抓父母,社区抓“四老”的教育格局。同时还形成了一个以学校为主导,教师下社区,家长进学校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检查、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记录在学生个人档案。转建立道德教育网络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纷至沓来,不同的教育影响容易相互抵消。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形成一个教育网络。此外,也不能忽视互联网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以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时空上的连贯性。应正确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虚拟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扩大其积极影响。通过开展“网上聊天室”,“德育论坛”等一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来激发青少年兴趣,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极富有真实性和生活化的网络活动,让传统美德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并融入到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中。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切实落实局党委关于加在教育系统开展“诚实守信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的要求,全面推进我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推进“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强化师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师生的诚信品质。
二、活动宗旨和主题
宗旨:树立诚信之风,弘扬诚信之风。
主题: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
三、活动组织和时间
组织: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党支部具体操作,学校德育处少先队积极配合,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系列诚信教育活动。
时间:XX年9月-----XX年12月。
XX年9月动员部署阶段;XX年10月----XX年11月全面实施阶段;XX年12月总结考评阶段;XX年1月---XX年2月巩固提高阶段
四、活动内容
(一)宣传动员
诚信倡议书。倡导全校师生在学校诚信教与学、在.诚信做事做人,培养诚信意识,珍视诚信价值,推动诚信教育。
1、主办部门:学校党支部、德育处
2、时间:XX年9月
3、载体:通过校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网络、bbs、告家长书等诚信倡议书。
诚信签名活动。师生用自己的签名,表达对今后诚信为人、诚信做事的承诺,真正增强师生们的诚信观念,用诚信为校园添光彩。
1主办部[本文来自m.]门:德育处、少先队
2、时间:XX年9月
3、地点:学生操场。
(二)建立师生个人信用档案
把师生有关个人信用情况,如教学成绩、获奖情况、参与.实践情况等记录存档,一方面将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作为师生的另一张“身份证”,促使师生珍惜和维护自己的诚信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作为评优晋升等的依据。诚信档案的推出将给在校师生一个明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受益终身,投机取巧则会得不偿失。
1、承办单位:党支部、
2、时间:XX年10月启动
(三)学习宣传相关管理规定,遵章守纪,诚信做人。
组织师生学习关于教育有关的法规和学校有关对教师学生的管理规定,并进行讨论,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培养恪守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要通过学习活动,让师生充分知晓规定及学校的校规等内容,达到使师生学行规、树新风,遵章守纪、诚信做人。
1、主办部门:党支部、德育处
2、时间:XX年9月—10月
(四)举办诚信论坛,组织各类比赛
诚信专题讲座——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为师生做专题讲座。把诚信教育与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广泛开展的.主义和谐.教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三风”建设结合起来。
1、主办部门:党支部
2、时间:另行安排
3、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
诚信演讲比赛——以演讲形式,大力赞颂诚信新风,鞭挞不诚信现象,激励师生从自我做起,塑造个人诚实形象,从现在做起,倡导校园诚信新风尚。
1、主办部门:德育处
2、时间:XX年11月
3、要求:以师生个人的亲身经历、体会及所见所闻,或阐述自己对诚信的理解,或讲述生动感人的事例,或针对某些不良.现象进行评析。
诚信格言征集比赛。
征集对象为本校全体师生。征集要求:①诚信格言要以“诚信”为主题,提炼对诚信的认识、看法与领悟,要求精练、深刻,对他人能够起到启迪、教育作用,字数不超过30字。
1、主办部门:党支部、德育处
2、交稿截止时间:XX年10月15日之前
3、稿件数量:诚信格言每个办公室和班级各5条
4、奖项设置:
诚信格言: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
(五)主题班会评选
以班级为主体,以诚信为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充分认识诚实守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
1、主办部门:德育处
2、时间:XX年9月-10月
3、地点:各班
五、活动要求
(一)全体师生要充分认识开展师生诚信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深入宣传、广泛发动,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为原则,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进行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2、抓住三条主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少先队工作;大成小学学生个人修养10条(见后面附表)。
3、实现三个结合:教育与教学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结合;思想教育与环境熏陶的结合。
三、工作目标
1、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发挥队干、班干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树立优良的班风。
3、实施红蓝分制度,规范常规工作。
4、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创平安稳定校园。
5、养成不乱丢垃圾、饭前洗手、起床整理床铺、按时作息、按时洗刷等良好习惯。
6、进行理想教育,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发展学生的兴趣,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进行人格教育,行为优雅、有礼。
8、教育学生具有正确的竟争意识、抗挫折能力,有一定的法制意识。
9、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有一些安全常识。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对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指导,树立新的德育理念。在教育思想上,大力倡导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上,积极倡导“创新、务实”的作风。在班级管理上积极倡导“向德育要质量”的理念。
2、加快学校德育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内德育管理网络,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强化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每大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组织一次经验学习;抽查一次班主任手册;每学期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文明班级”和优秀班主任评比。加强制度建设。挖掘资源,培养学校德育人才。
3、健全学校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行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强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学科渗透教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三好学生”,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德困生、学困生档案,关注学生每一步的成长。
4、积极拓展、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尝试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尝试利用家长学校的功能。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教质量。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5、完善德育考评机制。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6、加强德育科研工作。重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是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提倡教师撰写德育论文;加强学生个案的研究;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7、节日的育人功能。
8、发挥少先队的模范作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中。
9、规定“环境周”、“安全周”、“有礼校园周”等特定日子,强化道德实践。
五、各月活动安排
二月份:
1、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
2、进行新学期第一次隆重的升旗仪式。
3、召开新学期第一次班主任会议,布置新学期工作。
4、各班级制定XX年年春季德育工作计划 。
5、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6、召开辅导员会议、队干部会议,少先队工作计划。
7、配乐诵读比赛。
雏鹰行动周——人人有修养。
三月份:
1、升旗仪式——我自信,我成功。
2、“找春天”郊游。
3、开展“植树节”系列活动,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
4、温馨教室评比
雏鹰行动周——爱护校园每一棵花草。
5、文明宿舍评比。
6、班主任工作研究——和家长沟通的艺术。
7、春天你真美画展。
8、升旗仪式——我会学,我刻苦。
9、行动周——人人知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四月份:
1、升旗仪式——我运动,我健康。
2、组织师生祭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系列活动 ,革命传统教育故事会。
3、以“振兴中华是我们的责任”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
4、学守则见行动标兵经验交流会。
5、视学生若亲子经验交流会。
雏鹰行动周——人人有理想。
6、做好发展新团员的准备工作。
7、升旗仪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8、大合唱比赛。
9、 “学守则,见行动”经验交流会。
10、“视学生若亲子”经验交流会。
11、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
12、演讲比赛——“我的理想,我的梦”。
13、雏鹰行动周——人人有安全常识。
五月份:
1、中队积极筹备庆“六一”文娱活动。
2、出一期以“劳动创造一切”为主题的黑板报。
3、发展一批少先队员、团员。
4、升旗仪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雏鹰行动月——双手创造美丽家园。
六月份:
评选学校“教育有方先进个人”;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班、队干部。
上半年学校德育工作总结,下半年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
1、庆“六一”系列活动。
2、举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辅导员。
3、做好学期结束工作。
4、发放暑假生活指导(告家长书)。
雏鹰行动月——评选“彬彬有礼小绅士”。
七月份:
1、 召开学校德育专干工作会议。
2、 纪念建党建军活动。
3、 开展双拥工作,国防教育工作。
附:大成小学学生个人修养日日功
1、我不乱丢垃圾,不乱放物品。
2、我使教室优雅。
3、我早晚洗刷,起床后整理好床铺。
4、我爱护花草树木。
5、我活泼,行为守规范。
6、我每天在黑板上写一条发人深省的名言或格言。
7、我做好两操,保证身体健康。
一、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德育管理,不仅是一个学校优秀上层机构的体现,也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对学生个人的性格发展及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很多中学学校,在进行教育时,仅仅为了升学率,就把教育重心只停留在学生的书本知识教育方面,在这一重要的学生性格敏感期没能发现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性格培养,素质教育等育人之要。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应本着“育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在成人之前所经过的每个环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德育方面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可以在校内外开展德育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励志主题的晚会,“道德在我心”的演讲比赛,为灾区募捐等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美好的道德素质,善良的同情心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在进入社会之前拥有健全的人格,不屈服于社会的打击,拥有良好的自我改善能力,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轻松地与人相处。
二、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是建设优良校风的重要保证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道德等品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起导向作用。校风往往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外在形象,也体现着上层领导、教师、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学校的德育管理是对校内人员的管理,以最大可能性调动全校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反映着学校的文化。它是学校的办学宗旨、管理理念、育人之道的外在表现,又是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奖惩措施、道德规范的充分概括。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一旦形成,影响着学校的内外舆论和认识,学校的声誉会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就读,而在校学生相互之间会产生一种约束力,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校更加尊重,对自己感到骄傲。不可忽视的是,优秀的德育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规范的管理体制、严肃的纪律束缚而逐渐发展的,这需要结合管理者的决策,学生的配合,和长久的坚持才能形成的。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份量,以改变教师光抓体育训练,忽视德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中师阶段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因为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而更应该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心”。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 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做到教书育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将学生的一切行为置于规范的制约之下,使学生乐意接受并自觉服从规范,让他们在严肃、公正、平等的竞技条件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在中师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中师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教育方针。在中师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作风;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因此中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如在篮球的战术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同学或者不敢接触球,或者过于想表现自己不愿意传球给自己的同伴,这时作为教师应给学生分析合理运用战术的作用,并结合学生所喜爱的球队和球星讲明白篮球是5个人的比赛,而不是1个人的战斗,例如给学生们分析为什么NBA的76人队在艾弗森在单场得分达到40分以上时球队总是输多赢少;怎样才能使姚明和麦迪做到1+1>2。这样使学生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只有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所在集体获得胜利,同时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同伴的支持和配合。
三、在中师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两课”教学,这是德育的“第一课堂”,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因教材缺乏案例导致教师难以拿捏。“两课”教材虽在不断改良,但仍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目前教材基本上是抽象的理论,鲜有案例。这有利有弊,对于优秀“两课”教师而言,给了他们更大的教学自,便于他们结合学生主体现状进行“对症下药”。但是目前不少“两课”教师归属学院,他们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学生日常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平时与学生接触不多,跟学生交流不多,参与学生活动不多,所以对学生的思想现状了解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群体性指导,难以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开学生心结。二是部分“两课”教师至今还在沿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没有现实剖析没有师生互动,把课堂作为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场所,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器,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在上面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任思绪天马行空。更有个别教师,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基本不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走向,基本不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基本不了解新形势下社会青年群体的时代特征,讲授的内容被学生认为“过时”的,离“传道授业解惑”距离遥远。
(二)学生活动主体性的“三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是学校德育中的隐性课程,也是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因而高校普遍对各类学生活动比较重视,并努力创设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教育锻炼学生。目前,高校活动的组织单位不少,有各级管理机构组织的,如学校层面的活动、二级学院层面的活动、各系组织的活动和班级组织的活动等,也有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学术类、艺术类、体育类等活动。但是,目前不少活动的有效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积极性不高,活动参与面不广,一些活动总是“老面孔”参加比赛或展示,难以达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提升的目的;二是不少活动观众寥寥,几乎变成上台展演人员的“自娱自乐”,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在观摩中得到收获。调查发现,学生参与活动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活动组织者的学生主体性意识欠缺,所开展的活动或多或少存在“三缺乏”现象:一是缺乏趣味性,由于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了无生趣,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更加愿意选择“网上冲浪”或“街头流浪”;二是缺乏参与性,现代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强,自我意识普遍较高,他们期望融入和被关注,所以对于那些无趣、对自己发展也无多大帮助的“单向活动”自然不愿做“看客”;三是缺乏团体性,一些活动可能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但因内容所限难以设计得富有趣味性或参与性,偏偏活动设计过程中还缺乏多个团队竞争以激发团队活力,缺乏激发参与热情的团体性元素,活动往往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三)管理工作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宣传和教育起到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正能量”,亮出标杆、指明方向,而与此同时必不可少的管理,起到“踩刹车、守底线”,纠正不良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和风气的作用。目前高校都存在学生管理的“洼地”,在某些方面管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成为“老大难”。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管理工作中学生主体性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只堵不疏”。发现问题后不把学生当做服务主体,不调研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不想办法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而是简单粗暴地“禁止”学生这样做或那样做,而学生因为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或困难的办法依然我行我素,导致制度形同虚设;二是制度实施的“流程真空”。为了规章制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往往制订得比较冗长,一些制度还需要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管理职责,“流程真空”,导致制度执行效率低下。如果与制度相配套,建立一目了然的流程,可以极大地方便学生记忆和执行,管理工作事半功倍;三是管理中学生参与缺失。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促使学生自主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高校大多让学生参与卫生检查、安全巡查、餐厅监督等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学生管理的刚性不够,难以实现公平,有时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主体性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实施路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如前所述,思政教育的实效往往要大打折扣。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指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强调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高校要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将以“人为本”扎根于全体教职工的心坎里,并进行系统的架构,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始终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主体性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一)在德育理念确立上,努力使教师和管理人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人格主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尽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氛围,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允许学生在坚守社会道德底线的前提下,作出自己德行修养的选择。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个性就不能称其为人才,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创造力的显著标志,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应成为德育工作的目标追求。”要在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完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既体现时代共同特征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再次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道德认识水平进行辨别和吸纳。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激励。
关于理念问题,要避免以下现象:一是“两课”教师要避免过分强化“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想法,脱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并按照教师个人的道德评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定性”,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其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德育的逆反。二是思政工作者在策划学生活动时要避免过分强调活动的“唯教育意义法则”,要避免组织学生没有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无法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三缺乏”活动。三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在面对“问题学生”时要避免对学生抱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思维习惯,而应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坚持社会性与分层次的主体要求
一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努力使学生的个人德育目标和社会德育目标相统一,把为别人、为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变成是学生自己追求人格完善、促进社会美好的共同目标,这才能充分实现德育对社会人的终极关怀,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二是要在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引领下将德育目标分为四个层面:“必须做到的”、“坚决反对的”、“应该提倡的”和“允许存在的”。学校德育需要侧重的是“必须做到的”和“坚决反对的”这两个“道德底线”,比如作为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是“必须做到的”,而违反法律、损害社会和别人是“坚决反对的”。学校德育需要引导的是“应该提倡的”,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教育学生践行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在奉献中寻找帮助他人的快乐。学校德育还应学习“负面清单制度”,用理性和胸怀接纳“允许存在的”,如对于“以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对别人的行为,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也是一种扬善惩恶的调节手段,应当允许适当存在。
关于德育目标问题,要避免以下现象:一是过于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从社会本位出发,在德育目标定位上过分强调政治性和方向性,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个人利益,脱离学生主体需求,这样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德育目标,因所倡导的道德与人格追求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所以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以在心理上接受。二是过于宏伟。国家倡导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宏观的道德目标,是全中国的道德目标。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基层单位,理应将国家宏观层面的德育目标分解为能够落实到学生个体的小目标上进行实践,但是不少学校仅仅照搬照抄宏观目标,使学生觉得非常抽象、虚无缥缈,根本无法理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实就体现在自己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和“人际关系”上。三是过于理想化。一些高校过分相信教育的力量,认为只要经过德育教化就能实现“人人都是圣人”的理想境地,而事实是,处于道德高地的人不接受教育也能做到“慎独”,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不仅需要道德教育,更需要同步管理才能守住“必须做到的”和“坚决反对的”这两个“道德底线”,才能成为合格公民。
(三)在德育内容的设置上,坚持“虚事实做”的主体认同原则
一是将教育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确保循序渐进。德育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道德教育是核心的问题。人的道德包含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其中的每一项又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果同时开展“四德”教育“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如宁波教育学院的做法是,以每两年为一个教育周期,对学生滚动开展道德教育,每学期开展一项主体教育,确保每个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得到一次比较系统的道德实践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实践教育内容必不可少。“实践出真知”,德育教育不可能一教就灵、一蹴而就,只有在活动和体验中,学生才能发展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激发道德行为,因为道德的根本关系是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只有通过活动和交往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高校必须把学生的自主管理活动与社会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更新道德教育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快地进步。
关于德育内容问题,要避免以下现象:一是内容的不稳定性。我国德育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常常是变化的,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到“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育,再到“传统美德”教育,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针对变化了的内容,高校必须坚守核心,避免“乱了阵脚”,要始终坚持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适当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师生找不到“着力点”。二是德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随着开放的推进、时代的变革,社会生活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各种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不能将学校当成“世外桃源”,要避免墨守陈规,避免将那些学生认为陈旧的内容、过于理想化的“来自天外的声音”津津乐道,在学生面前唱“独脚戏”。
(四)在德育评价的实施上,坚持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导向
一是根据学校主体性德育的目标,建立一套与之适应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新型人才规格的德、智、体、能相结合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促使学生按照学校倡导的方向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二是要引导学生对照学校的评价标准,建立自我评价机制,使他们对自身的道德水准、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定位,开展积极反思,寻找自身不足,不断培养主体意识,最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关于德育评价问题,要避免以下现象:一是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唯智倾向。要避免高校德育评价的“应试教育模式”,即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作为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关键依据,而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的评价权重过低。二是对学生德育评价的重“知”轻“行”。学生道德水准的高低会直接反映到具体行为表现上,如果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只看重学生“懂什么”而不着眼于学生“怎么做”,那样的评价制度将极大地削弱德育的实效,并将造成学生知与行的脱节,如学生可能会知而不行,对各种道德规范内容很熟,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学生可能会知而不完全行,不能做到“慎独”,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式场合与平常生活不一样,高风格有修养是做给别人看的;还有可能表现为“知而己不行却要他人行”,批评他人头头是道,对人对己自由主义。(本文来自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中学德育教育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学德育从法律意识、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和熏陶,促进中学生成为一位合法的公民。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传统的中国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道德素质也不断提升,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人民的力量,弘扬民族传统。
有助于中学生在成长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不被腐朽的思想所侵蚀,促进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面对当前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环境,面对中学生成长的新特征、新要求、新情境,因此不断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二、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重视德育教育
中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就是注重学习成绩,所以教育活动都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联,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当然其中就是对于德育的培养。部分中学班主任只关注学习成绩,并以学习成绩来概括了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从而形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忽略,促使德育与成绩失去平衡。
(二)呈现教条化、口号化、形式化的现象
目前很多中学的德育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从而让德育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没有专业的课程开展,即使后面开办了德育课程,但是大多数时间都被其他重要课程所取代;在德育内容上,通常以一些条条款款来体现德育,忽略了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德育表现上,通常是以喊口号的方式出现,没有深刻的意义,难以吸引中学对其的关注。
(三)德育和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中学德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通常以临时的、分散的教育为主要形式,很多时候中学德育都是针对有典型“问题”的学生个别实行;没有完善的德育体系,也没有健全的评估体系,中学德育评估的方式通常是以总结的方式或期末报告的形式又班主任完全掌握,因此会受个人主义以及主观性的影响,这种总结肯定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加强中学德育成效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叙述,正确认识到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中学班主任要尽量避免这些问题进行实践工作,开辟正确的方法,逐渐构建一套有效的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班主任应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正确的、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重视德育教育
中学班主任首先要将观念进行改变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在整个学生教育活动中流于形式的现象,将德育工作真正放到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面,坚持“要治学,先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学班主任肩负重任,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让德育教育工作更“活”更“实”
一、德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要创新中职德育教学模式,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德育教学,使学生可以真正、深刻地领悟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加上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文明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提高学生理性的道德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精神需求展开德育教学,提高其理智判断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第三,以学生个性身心发展为前提,尊重其实际需要,摒弃以往以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来约束学生的教学模式,不仅要重视正确引导其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更要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第四,人文关怀的思想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可以从个人道德生活中体会到切身的幸福,从而促使自身向更完善、更高的道德情操追求。总之,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德育目标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与地位。
二、中职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具体而言,现在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育目标缺少特色。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取向即为就业教育,但是如今德育教学目标与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因此德育的功能性与实效性均有所下降。其次,教学内容与实际有不符之处。德育课教学内容照搬教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与到社会上看到的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持怀疑态度,而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未与专业相结合,体现不出特色,因此学生会产生德育课无用的想法,影响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学方法落后。在德育教学方面,很多老师未真正转变观念,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也多为说教,教学模式多为老师一言堂,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现实脱节,与社会脱节。第四,教学过程系统性不强。中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有很多顶岗实习或者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时常影响到德育教学计划,德育教学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甚至一盘散沙。第五,教学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德育教学的评价通常是单一闭卷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活动性评价有所忽略,因此,对学生个体的德育评价呈现出一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三、中职德育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一)打造生活化、实用化的教学内容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大胆处理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充实与重组。
1 内容要与形势变化相结合
教师要对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加以关注,比如,有些课程涉及职业法律,那么,老师就要在教学中融入国家近年颁布的最新法律,使得教材体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其次,教学内容要结合专业与岗位能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老师可以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反馈给学生,再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对其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将学生关注、熟悉的就业、创业经历融入课堂中来,对学生产生启发与引导。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2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比如,进行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引导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对企业的生产运营、企业文化、相关的行为规范以及操作规程等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与讲解,这种将学生采集的案例融入德育课堂的做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 进一步挖掘资源
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关键就是看老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地方生活资源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较高的可信度,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适当地用身边的例子取代教材中的实例,从而提高可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课程模式要以实践为导向
1 实践活动内容要增加
老师要结合教学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活动,撰写专题论文,总结调查报告等。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将德育工作与工学活动相结合
开展工学结合活动,老师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先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再按照德育课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向自己提问,向企业提问,然后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德育课教学内容就可以延伸至社会实践中,与社会实践紧紧挂钩。
3 适当转变教学时空
要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教学时空的转换是必不可少的。从课堂到实训基地再到企业现场,无论是工厂、车间还是班组,均融入有效的德育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道德、法纪、人文、科学等方面的演讲,使得学生在生产一线所受的品德教育更加深刻,也更加生动。
(三)完善评价体系
在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讲、书本画、脑子记、试卷考、成绩评,整个体系体现出单一性、主观性的弊端,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的评价体系,从知识、能力以及觉悟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知识能力的结合、开卷与闭卷的结合、考试成绩与日常绩效的结合、自评与互评的结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总之,德育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老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以提高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庆,翟翠娟,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中职德育教育模式[J],保定学院学报,201l(01).
[2]朱家良,构建中职德育新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