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6 23:55: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学教师论文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

篇1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的需要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没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给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再加上,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执教能力不足,不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社会性,而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合理渗透德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品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的增加语文教学内容,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推动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合理渗透德育,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绪,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庄严、肃穆的送葬情景,引发学生对总理的尊敬、哀悼之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外活动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课外活动,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质和意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课外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好动、活泼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组织名人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篇2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脍炙人口、文笔优美、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作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朗读和反复阅读的形式体会作品的思路,在阅读中品味感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坐井观天》时,这篇寓言非常生动有趣,尤其是里面的对话,给小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文章的兴趣,适时渗透德育思想。比如:小青蛙听到井外面的世界十分精彩,它特别想跳出井口看一看,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说一说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有的小学生说看到绿油油的小草;有的小学生说看到满园的玫瑰,并闻到阵阵花香;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红彤彤的苹果;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高楼大厦;有的小学生看到了人类残忍的猎杀它的同伴;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大量树木被砍伐,鸟儿没有了家园等等。教师这时就应该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问小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小青蛙和我们一起快乐的生活呢?由于受到前面气氛的感染,小学生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小学生说做个广告牌,告诉人们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动物;有的小学生说阻止那些乱砍树、乱捕杀动物的人,如果不能阻止可以报警;有的小学生说要好好保护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乱弄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尤其是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随之提高。

二、创设情景教学,在情境中自热渗透德育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殊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创设情景的方法实际上有很多,比如利用画面创设情景,利用音乐渲染情景,利用感人的故事创设情景,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讲解《小珊迪》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符合文章内容的音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营造出悲切的气氛,然后教师再导入正课。这样的教学情景更容易让学生置身在文章中故事中,唤起小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之感、美好之感,进而使他们有深入探索课文的兴趣。

三、从语文作文教学入手,将德育思想渗透到作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小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作文能被反映出来,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文的要求是让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在作文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并积极思考,使小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看图写话作文是小学生经常练习的,给出的是“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学生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让学生根据图意展开联想写一段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图片中的意思,教育他们帮助老年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在高年级作文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选材,在选材中渗透德育思想,比如让学生写“身边的发生的一件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同学之间的友谊、图书角的成立、班级干部的评选、小学生助人为乐的事情……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奉献的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等等。语文教师也应该抓住各种时机积极渗透德育思想,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作为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与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多种行为习惯与优秀品质的形成。作为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精神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而言,苏教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在实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和谐统一的同时.教育小学生该如何做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借助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能力训练、宽展渗透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理想情操等道德元素的存在,使他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做人的道理。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这一水平,但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还没有超出世俗的法律和规则权威的标准,只停留在外部的道德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到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既要进行知识教育,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另外,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结语

众所周知,凡事都要讲究分寸。语文教学中要使德育具有感染力,行之有效,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一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准,适可而止,不能多多益善,任意发挥,以致忽略或冲淡了知识的传授。二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如果渗透内容过少或强调力度不够,那就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也就不能充分起到德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96-01

审美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精神体验,还是一种具有可塑性的社会实践。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审美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积极渗透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和现代急功近利式教育理念的戕害,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重要标志。审美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相关的美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作为审美对象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中不知不觉提升对美的体验、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进而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语文是小学学科门类中审美教育元素和资源最为丰富的学科,它同时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与工具性等多种特点。小学生心理具有迅速、协调、开放、可塑等特点,正是开展审美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什么教育,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操,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入审美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1、忽视审美教育

由于受到几十年应试教育和传统“识文断字”思想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些教师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立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生字、新词,背诵了多少课文,片面强调小学语文识文断字的工具,而对审美教育的渗透问题重视不够,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侧重文字知识而忽视审美教育的现象。

2、学生主体性未突出

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其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太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不深入了解小学生的阶段特点、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完全以“我”为主,对审美知识进行灌输式的传播,使得审美教育难以真正达到切实效果。例如,在讲解古诗《画》时,教师先阅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然后讲解出现“山”无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的原因在于这是画上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却常常忽视进一步挖掘审美:这幅画美在什么地方?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从而对小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和教育。

3、缺乏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考量标准和“指挥棒”。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审美教育是一项很难量化的工作,使得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审美教育的渗透问题还停留在倡导和时刻安排上,而缺乏科学有效考核评价体系,难以对审美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和监督。

二、实现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渗透的途径探索

1、积极创设良好审美的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是开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环境与氛围,对审美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学情景意识,积极营造真切、形象、生动的审美情景,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欲望。例如,在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中,有许多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贺知章的《咏柳》等描写美景的名诗名句,在讲授这些美学诗文时,不能够停留在对课文生字和意思的简单理解上,而要结合小学生周围的自然美景和生活体验,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学会感受美和欣赏美。

2、积极引导小学生感受汉语的美

汉字是一种具有特殊美感的文字。汉字具有书法美、音乐美、建筑美等多种美学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与汉字“亲密接触”,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感受和领略汉字汉语文化的美妙。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针对刚开始学习点横竖撇捺等汉字的一、二年级学生,要努力让他们从汉字基本笔画中感受汉字的方正美;对于有一点汉字基础,正处于写字练字关键时期的三、四年级学生,要努力让他们领略汉字的结构美;针对五、六年级具有相对较强的汉字学习基础的学生,则要在汉字的表意和情感上进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音乐美和气韵美。

3、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和表达美

世界上美无处不在,但美不仅需要被发现,还需要被“创造”。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例如,在讲解《哪座房子最漂亮》时,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小学生身边的建筑物观察实践相结合,然后鼓励小学生积极寻找周边自己认为“最漂亮”的建筑,努力寻找出“漂亮点”,然后进行简单的作文写作,写出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房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小学生的寻美、审美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是审美教育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必须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与素质,才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促进审美教育的积极渗透。因此,加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积极探索外,还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审美能力和水平的培育和提升,通过自主学习、教育培训、集中研讨等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篇5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若想领会词语含义,理解文章内涵,则需多种想象与思考。如在感知、语言鉴赏、理解等认知活动中,需要渗透抽象概括、分析判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从而把握词语真正内涵。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的领悟力与敏感性,均和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若学生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则能更快速的领悟。所以,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目的的渗透多种思维训练,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拓宽思维宽度、深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适机诱导,训练准确性思维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因学生身心条件、知识水平、阅历等因素的限制,聋生在思维方面准确性不高,易于形成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适机诱导,而不是强制性地将学生拉到教学设计上,否则遏制了学生思维过程,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中的前两句说说其表现是哪个季节的特点?于是聋生众说纷纭。有的讲表现的是春天,在诗歌中出现“梨花开”,这是春天才有的画面;有的则判定是秋景,在诗歌中写有“八月”,此时是秋季。而有的则争议道,这描写的是冬景,在这首诗中写了“雪”。面对上述情况,教师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准确结果,而是让学生看看诗中的注释,明白“胡天”一般指塞北天空,并引导他们重点分析词语“如”,于是学生便得出正确而统一的答案。

其次,教师还需教授学生方法,以让学生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在我们进行表达时,若想说出有条理的语言,则需具有清晰思维,具有条理性。因此,在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设悬置疑时,需注意其条理性,让学生把握分析思路,借着依靠问题进入思维深处。这又要求教师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可太难或太简单。若学生未做好思维准备,教师则提出深奥问题,学生则易于陷入思维困境。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问题思考方法。如思考“为什么”,是由结果来反推出原因;而答“怎么样”,则是由原因来推导出结果等。另外,教师提问后,应留出学生阅读或思考时间,使其主动找到问题答案,而后以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二、引导质疑,增强思维辨析能力

在语文家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自主提问,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平时的训练。在最初自主质疑时,聋生所提出的问题一般较为浅显而简单,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适当肯定与表扬,以保护与激发学生对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好还需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质疑空间与机会。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根据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表述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标题,鱼可以游到了纸上吗?猜猜“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通过思维碰撞,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学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试着提问。刚开始,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但经过教师加以指导后,也学会提问,如有学生提出问题:“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与“游到了纸上”有何联系?此时,教师可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相互讨论。经过交流后,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在青年心里游鱼已形成鲜活而清晰的现象,就如活在他心里似的;它们有先后顺序联系,“先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纸上”的原因。这样,可培养学生质疑思辨能力。当然,聋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过程,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语文特点,联系聋生特征,探究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维训练,并持之以恒。

篇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英语教学如果只是侧重于语音、语法、词汇固有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社会文化认识能力的提高,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只有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中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受到文化习俗和定向思维的影响,难免会遇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和由于异国文化而产生的冲突和碰撞。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等。在这一点上,语言学家沃夫森就曾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外国人往往能够容忍、原谅并理解说外语的人在语言方面的差错,但对无视社会文化差异、使用不当的言辞或非语言行为,却不能容忍。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文章语境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适当地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接触英语国家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学、地理、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知识,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一个从语言到文化,再由文化到语言的良性循环。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英语文章的题材各种各样,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水平就越强。

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绝非可有可无。在很多时候即便读懂、听懂材料中的每一个单词、句子,但由于缺乏中西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也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如下面这句话“He is one of the literary fat cats.”按照字面翻译是,他简直是只大肥猫。其实 fat cat是很早就有的一个俚语,意思是“大亨”,所以原句的意思是:他是文学界的显赫人物。英语中关于cat的习语很多,但是比作人时,一般给人的联想都不太好,也许是因为cat 常和巫婆在一起,迷信认为遇到black cat是不吉利的征兆。英语中常用cat指包藏祸心的女人,把脾气很坏的老太婆称之为old cat。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有效策略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不同。在任何时候教授一门外语,我们必须教授这种语言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观念与行为习惯等复杂系统。

1.通过词汇教学,揭示其文化内涵

词汇(包括单词、习语和成语等)的学习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例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意都是一样的,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丧家犬”“狗仗人势”“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再如,Waterloo(滑铁卢)原指比利时中部一座无名小城,因1815年拿破仑率军在此作战而闻名于世。这次战役是以拿破仑惨败而告终的,所以Waterloo一词就成为“惨败”和“毁灭”等悲剧性结局的化名词。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历史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meet one’s Waterloo”这一成语的真实含义。这个词还成为一部著名电影的片名,即“Waterloo Bridge”,题目直接揭示了影片的悲剧主题,但译者并没有把它直译为《滑铁卢大桥》,而是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借用中国历史上另一幕著名爱情悲剧,将其译为《魂断蓝桥》。如果译者没有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无法译出如此经典佳句的。

2.在阅读过程中,依靠教材讲授相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各中学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传统、生活习惯、社交礼仪,还有一些常用的称呼语、问候语等,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如,在讲解《牛津高中英语》模块8第二单元的project From the blues to pop时,就可以把猫王、杰克逊以及披头士的简介和代表歌曲融入课文中,并把当时的社会形态、人们的价值观渗透进去,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脉络。

3.在听力口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虽然学生平时花了不少时间进行英语听力口语训练,但是在真正提高水平上收效甚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英美人在平时的交流中喜欢使用典故、成语和修辞等,用词大多源于文学名著、民间传说及《圣经》、名人演讲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这些往往会影响甚至制约学生的听力理解。在收听英语新闻节目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经把描述成为Nixon’s Odyssey of China,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一部英语史诗,描述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不能不说意味深长。如果不了解这个故事,不知道Odyssey在这里是指“漫长历程”之意,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音面貌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文化语境。例如,创设初次见面、打招呼、介绍等社会生活情景,组织学生进行结对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本剧等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理解,提高交际能力。

4.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渗透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以及教师课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教师可在课外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录像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信息,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组织学生办英语报、开英语角、写英语日记、举办优秀作文展、朗读、表演、写作竞赛、举办各种party(如,新年晚会、圣诞晚会)等各种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可以让学生将各国的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经典电影片段等改编成短剧,并进行表演比赛,在发挥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扩充了文化背景知识。

总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文化背景知识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地反映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学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平.邓万学.试论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2]张会静.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05).

篇8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4-02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未来的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有利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内在综合素质的加强与发展。因此,为了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将人文关怀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

1.人文关怀概述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他人的关怀,更多的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的交往、尊严、个性、理想以及其他民利等众多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人文关怀的主体是人本身,主张在需求和利益等方面维护大众,从而实现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实践模式,最终保证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说,人文关怀是实现人文精神的方式与途径。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也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标杆。人文关怀在体现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更加注重关注、探索和解答个人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人价值、尊严、自由等多方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2.1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平等、民主,因此大大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教师的主体意识,推行人文关怀,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激励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事业,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价值。

2.2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从古至今,我国的学生教育管理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所采用的学分制、选课制也是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理念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生命价值、自我实现、自由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从而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3提高高校制度管理效能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制度管理的效能。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应当实现学生知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管理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缺失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多的强调学生的群体性和整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较多缺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接受情况,过分强调学生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需求、思想意识的个性发展,造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仅仅强调了学生的精神性,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自然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分依赖教师的外部传输,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最终导致高校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程度较低。最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地阻碍和限制了学生自我个性的自由发展,模糊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得学生对于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开展。除此之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强调学生的绝对服从,导致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最终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缺少对人文关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注重服务意识的体现,大大忽视了学生的自由性。

4.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

第一,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为学生的利益考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二,加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管理观念。以学生为主的管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思想,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第三,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自觉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高校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渗透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首先,建立管理制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在自由的教育环境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当充分保证学生的基本自由,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保证学生学好本职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和锻炼个人修养的发展。其次,重视学生的个人自控能力。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时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更加自主自觉地思想。因此,学校在设置管理体系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适时进行激励和指导,提高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自我控制效果。最后,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应当注重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与保护。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当以人文关怀为主,减少禁止性、命令式话语的出现,注重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给予学生平等合理的机会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

4.3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整体人文素质

一方面,高校应当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吸引和引进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少专业对口的管理人员,因此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加快自身制度建设,设置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专业管理人才,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性的交流研讨会,实现高校间人文教育经验的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管理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学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当严格把关,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文素养标准,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岗前培训。学校还应当对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完善的评价考核,从而激励管理人员主动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最终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水平。

5.小结

综上所述,将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进行渗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