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产品品牌策划方案

农产品品牌策划方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14 14:08: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产品品牌策划方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产品品牌策划方案

篇1

[作者简介]徐丽(1965- ),女,吉林延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法学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商务经纪与专业建设实践与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2105,课题主持人:徐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8-02

农产品经纪人,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2001年9月提出申请,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8月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正式向全社会颁布职业标准的一个新职业。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设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经纪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品供应、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农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带到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活动紧密连接起来,使本地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发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作为交易的中介,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对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信息传递,引导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零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交易,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3.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各环节,农产品经纪人的市场观念、经济意识、新的信息通过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带到农村,传递给农民,培养和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更新农民生产经营观念。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我国实行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求所有从事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活动的人员都需要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据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调查统计,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一支600多万农产品经纪人的庞大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流通领域,成为经销“菜篮子”“果盒子”“米袋子”的生力军。这些农产品经纪人中,经过长期或短期培训的达70%以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的只有40万人(主要为初级),其中拥有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近2万人。以吉林延边为例,全州现有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和新型经济组织630个,产业经纪人已发展到2600多人,这些协会和经纪人遍布农产品产供销服务、技术培训、加工储藏、提供信息等各个领域,为6.14万会员提供着不同类型的服务。

可是,从当前农产品经纪人的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程度次之,也有少量的大专毕业生。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十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已在商务经纪与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经纪方向外,青岛农业大学也开始探索设立农产品经纪专业,培养新型农产品经纪人。可见,高层次、复合型农产品经纪与的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建设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设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性,致力于培养掌握农副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应以职业能力、技能为主线,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满足第一线所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践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依靠行业,密切校企合作,强化实训环节,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并根据《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为日后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的各级、各类证书做好准备。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的原则。根据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农产品经纪人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纳入了国家正规的职业范畴,制定了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从事农产品业务的经纪人要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经济活动主体的规制会愈加健全。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与农产品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必然要求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对照《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规定构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农村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课程体系设计

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中介公司,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服务与经营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工商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商务经纪、商务职位。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产;产品收购工作、销售与工作;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在知识结构方面,本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农产品商品的基础知识、与农产品相关的基本技能、财务会计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等基本业务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根据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农产品经纪人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为此,本专业学生除基本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预测分析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事物观察、信息筛选能力;一定的社交和应变能力。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建立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把教、学、练、做的效果置于这一框架之中予以衡量,从而形成一套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基础技能。构建本专业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性知识结构框架,即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商品学”“经济原理”“农产品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该模块基础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技能。构建以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框架,即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经纪与实务”“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务”“推销与谈判”“农产品品牌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务”“农产品物流管理与实务”“经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突出地掌握农产品市场的经纪与技能及相关知识,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3.专业拓展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即校内和校外实训锻炼。具体实训项目安排如下:第一,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以具体的某一项任务为中心(如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某农产品在吉林省各地的销售情况,并对其明年的市场销售情况做出预测)。从方案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分析与预测,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过程的实践训练。第二,农产品经纪与实务实训。通过带领学生去经纪公司或邀请经纪公司的专家来学校交流等方式,使同学们对经纪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熟悉和掌握经纪业务的流程。第三,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通过实际推销实训,使学生能将所学推销计划制订、谈判策略的运用、顾客异议的化解等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推销与谈判能力。第四,农产品商品基础知识实训。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农产品经纪人实训基地,实地参与农产品的检测、品级鉴定等工作,掌握与巩固农产品商品的基本知识。第五,农产品会展及品牌策划实训。通过举办商品展销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营销知识,写出基本的营销策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沙盘实训。通过引领学员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模拟行业,分组成立若干“企业”, 要求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感知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第七,电子商务实训。熟练掌握运用网络市场调查、网络推广的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运作,了解网络营销全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营销策划的动手操作能力。第八,农产品市场营销实训。通过实训掌握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树立农产品现代营销理念,增加市场营销意识和能力。

篇2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广告人才资源,帮助其发挥所长,实现人生价值,笔者以所在宜春学院为例,探索利用地方高校广告人才为企业营销传播服务的具体形式。

与企业合作构建人才培训基地

宜春企业营销传播的整体水平不高,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没有规范的营销传播作业流程。营销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教育,缺乏独立塑造管理企业品牌的成功经验。宜春学院组织广告人才走出大学校园,走进江西井竹实业有限公司,构建广告人才培养和交流平台,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同时,企业方也可以给高校广告人才上课,传授创业的经验和企业管理的知识。

与企业合作策划执行具体项目

当企业遇到具体项目时,宜春学院广告人才还向业界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例如,2007年,中国红歌会的全国巡演第一站的举办地点选择在江西省上高县,宜春学院的广告专业师生和宜春一点通文化传播机构通力合作,成功策划了“走进七宝山酒业,放歌上高工业园之夜”首场演出。2008年“,中国•万载首届花炮文化节”的举办地点选择在素有“花炮之乡、百合故里”美誉的万载县,宜春学院的广告专业师生为宜春一点通文化传播机构出谋划策,成功策划了花炮文化节开幕式。2009年,江西七宝山酒业有限公司因为企业名称和产品名称在市场和消费者中产生了一些不甚良好的口碑影响,导致销售下滑,宜春学院的广告专业师生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更名策略,将“江西七宝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江西七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核准,2009年7月30日,江西七宝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这次更名活动增强了品牌的感召力、亲和力和渗透力,对提高市场品牌竞争能力具有积极重大意义。在这些活动的策划创意过程中,宜春学院的广告人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毕业设计与服务地方企业对接

为落实地方高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宜春学院从2009年开始改革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方式,把传统的毕业论文改成了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企业为服务对象,然后针对具体的选题让广告专业师生组成项目小组,完成集市场调研、策划创意、制作、费用预算、效果监测为一体的系统方案。

2010年,宜春学院广告专业教师就2011届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多次讨论。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最终确定了以“宜春明月山风景区”、“宜春白马农庄”和“江西井竹实业有限公司”3个企业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对象。随后,7个毕业设计小组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相继考察了宜春明月山、宜春白马农庄和江西井竹实业有限公司,在与这些单位的市场负责人或企业老总的沟通中,他们了解了3种不同类型的地方企业的品牌成长历史、发展现状,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感受到了他们在课堂里无法体验到的市场的脉搏,确定了毕业设计的主题,为他们完成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半年的努力,各小组都拿出了一份饱含心血的策划方案,得到客户的认可,最后接受市场的检验。

积极参加企业开展的商业活动

篇3

摘要:品牌既是个卖点,更是一种无形资产。目前,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而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品牌建设却没有跟上市场竞争的节奏,相对落后。农副产品品牌建设是摆在吉林省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农副产品;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些年来,吉林省在开展农副产品品牌构建工作中做了许多努力,将品牌建设作为提高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相继推出了一些品牌产品和系列产品。目前,全省已经培育了5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吉林省认证农产品总量不断攀升,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总量逐年扩大。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已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 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吉林省在农副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副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副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①

在充分肯定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建设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问题需要改进。

1.存在的问题

1.1各品牌的合力尚待形成

虽然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数量不算少,但都自立门户打出品牌,出现了品牌多、乱、杂的现象。而在这些农副产品品牌中,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却是少之又少。目前,吉林省农副产品各类品牌之间还常常出现无序竞争、相互倾扎的现象,这种现象无疑大大了增加各企业的竞争成本,尤其是对那些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威胁更大。同种农副产品品牌多、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环境管制不到位。生产者对品牌没有形成共享意识,品牌共创工作协调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也使得产品在市场的整体形象受损。例如曾经轰动全国的通化假酒事件就是受资源被良荞不齐的品牌所累,其根源就在于众多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异品同名、同品异名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假冒伪劣葡萄酒泛滥。这种现象在吉林省的大米加工业也屡见不鲜。这种品牌分散、众多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会最终使得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品牌打造更显得有气无力。

1.2农副产品的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意识还有待加强。一些企业存在着重视品牌的创建,而后续的宣传推介没有及时跟进,对于品牌的维护、经营工作投入的不够,品牌保护意识较淡薄的现象。相关人员品牌知识缺乏,品牌意识相对弱,还停留在重视产品轻视品牌的阶段。

此外,近些年来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商标数量增加的较快,但同吉林省特色的地理环境相比还相差很多,尤其是地理标志农副产品。目前,全省虽然已拥有吉林省的抚松人参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6件,但还有一部分管理部门和人员对于农副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给予农副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展建设的扶持和培育的工作不到位。少数企业经营者对农副产品商标的自我保护意思弱,维权意识淡薄,这些对于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的建设极为不利。

1.3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省特色农副产品是好,但知道的人群少,需求空间局限在国内,有的仅仅局限在本县,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化水平低,使得需求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扩展。其原因是宣传投入的各种资源数量不足,力度不够,品牌应该起到的的辐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特色农产品没有大规模的统一的策划方案,没有大范围通过大型网络等媒介进行系统宣传,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影响面不能有效放大,导致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2. 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策略建议

2.1实施品牌整合,形成合力竞争

吉林省应选择品牌整合的先导对象进行品牌整合,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名牌企业群体,带动整体的发展。同时要博取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提升吉林省农副业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应制定出与吉林省的特色地域特点相匹配的农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按质量对产品实施质量检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统一标识的市场声誉。

实施品牌整合的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的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强化法治监督与管理,维护龙头企业等的利益。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搭建农副产品购销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吉林省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

2.2增强品牌意识,进一步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

农副产品知名商标能够为企业带来无形资产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是企业永久的财富。能为农业这种弱势产业多积累资金,增强其发展的强劲的后续力量。因此,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来说,迅速加强其农副产品品牌建设意义重大。各相关部门、人员和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品牌知识的学习,真正学会用商标来扩大市场份额,维护自己的权益,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度,用商标来发展农副产品。正确对待农副产品品牌构建、完善工作,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行动上才能有有力的保障。

在增强农副产品品牌意识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工作。吉林省应当借鉴陕西“洛川苹果”的做法,由产业协会作为商标持有人,注册公用品牌,强化品牌经营管理,政府支持协会全面负责有关品牌形象的塑造、标准制订、品牌推广和宣传保护等工作,按照“品牌、质量、包装、渠道四统一”的要求,授权使用品牌。经过多方努力,目前 “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已达30.36亿元人民币。这一成功的经验无疑给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品牌发展和经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积极发展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吉林省特色农副产品品牌的同时,还可以推广地区精品,通过地理标志带动特色经济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对于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3加大农副产品品牌传播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酒好不怕巷子深早已被公认是错误的经营思想,因此吉林省在农副产品的宣传推广上还应下大功夫,加大宣传力度。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加大品牌宣传的投入。许多市场事实验证了有品牌的农副产品的价格要远比没有品牌的农副产品价格高出很多,由此可见,加大品牌宣传投入是非常值得的。而吉林省一些农副产品企业的广告投入的资金不及企业总产值的10%,这个比例显然是比较低的,因此要舍得品牌宣传的投入,提高追加广告投入的幅度。

其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展会、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多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品牌,以迅速提高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品牌知名度。通过参加各地的农博会、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形式和途径,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地宣传,以的品牌的特色作为核心诉求,清晰明了地传达给消费者,打出品牌的声势以辐射更广的区域市场。

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56-03

一、扎兰屯市总体概括

扎兰屯市是呼伦贝尔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与黑龙江省的交汇点上。东西长210 km,南北宽60 km,辖区总面积1.69万km2,总人口约43万,境内民族成分众多,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扎兰屯市作为哈大齐呼(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呼伦贝尔)经济协作带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该地区生态系统完好,森林覆盖率达70.04%,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宜耕种农作物。扎兰屯旅游资源独特,以它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赢得了“北国江南,赛外苏杭”的美誉。扎兰屯市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该市形成了农业、绿色加工业、旅游业为先导的产业格局。

(一)区位优势

扎兰屯市作为呼伦贝尔副中心城市,既是俄、蒙商品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城市,也是满洲里口岸辐射全国各地的潜在中心。地处哈大齐呼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又是黑龙江与内蒙古东北部的重要连接点。扎兰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更得益于“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国家“振兴东北”计划的强力拉动,突出了其区位优势。

(二)资源优势

扎兰屯市耕地、草场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近千种,森林覆盖率高。该市大面积的森林、湿地,形成了与内蒙古地区的草原不同的另一种奇特的自然环境,兼顾内蒙古草原与东北原始森林之美。扎兰屯市的自然风光行程的景点已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这其中包括月亮泉天池、天然壁画、百年吊桥等许多极具开发潜力的内蒙古独特旅游资源。

(三)人文资源

扎兰屯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北方少数民族游猎栖息之地。历史上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在此屯兵扎寨;金国曾在此修建横贯南北的长城。此外,扎兰屯市现有41个民族,文化资源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三少民族”这样在全国都具有特色的人文资源。

二、扎兰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生态旅游产业尚处起步阶段

扎兰屯市凭借自身独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在工农业相对其他周边城市落后的情况下,旅游业异军突起,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目前的主要客源以周边地区的游客为主,旅游规模和收入受到限制。而且,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规模偏小、交通不便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该区生态旅游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问题如下:

1.旅游产品定位不突出。扎兰屯市旅游相关产业随处可见纪念品、特产包装盒、文件手册等均以前苏联式建筑风格的百年吊桥作为封面,体现不出当地的民族特色。在旅游标语方面将“北国江南,赛外苏杭”作为宣传语,并没有完全突出该市与东北及内蒙古其他地区的与众不同之处,这对旅游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不利。

2.旅游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在扎兰屯大多数的旅游景区都存在着旅游服务设施缺失的情况,其中最明显的要属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旅游景点缺少相关的人文历史介绍。例如,在月亮泉天池和天然壁画景点,几乎没有讲解员和便携指示地图;位于市区内百年吊桥公园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垃圾桶数量稀少,使得外地游客和当地市民在休闲和游玩过程中乱扔垃圾的现象严重,这不仅仅破坏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也使扎兰屯整体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大打折扣。

3.民族文化在旅游中未充分体现,自然景观缺少文化内涵。发展旅游业最主要的是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资源相结合,体现出“特”字。民族文化是人文资源中最能体现独特的元素之一,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扎兰屯要成为世界知晓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神奇的自然风光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在于挖掘出具有丰富内蒙古 “三少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人文资源,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如果说自然景观只是一个吸引游客的先决条件,那么体现出民族文化底蕴才能独树一帜、经久不衰,拥有文化内容的旅游总能给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全方位的享受。

4.旅游点相对分散,增加游客的时间成本。通过对该区大多数旅游景点的实地考察,发现这些景点大多离市区较远,公共交通不便。由于景点之间相对分散,现阶段只通过自驾车才能便捷地浏览这些景点,这无形中增加了外地游客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支出。目前自费前往该地区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范围也仅限于东北地区临近几个城市的居民。

(二)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2011年扎兰屯市粮食产量已达20亿斤,进入了国家产粮大县的行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364万头,亦是全国牧业大县。该地区物产相对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与机械化水平不断在提高,但与东北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农业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作物的加工问题。扎兰屯市对农作物只是进行初级加工,并没有充分利用,农产品附加值一般比较低。与此相对应,农户的家庭年收入增长相对有限。

2.生产设施不完善。扎兰屯市处于内蒙古东北部,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上,水量不足,灌溉水缺乏往往成为发展农业的一个制约因素,再加上扎兰屯距离水量较大的雅砻河位置较远,农业发展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灌溉增收方面有待加强。

3.农户与农产品企业之间的联动性不强。相对于内蒙古地区内一线城市的发展状况,扎兰屯市第二产业发展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发展速度上都严重滞后,坐落在本市的农产品企业有限,农户跟企业之间的联动性不强,农产品并不能完全转化为企业进行工业生产和实行进一步深加工的原材料。此外,农产品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1.节能减排的制约。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排放,扎兰屯市在发展过程中,依托雄厚的农业产品、林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煤炭加工业、和化工产业。但在发展这些行业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的压力,尤其是在“十二五”发展期间,玉米化工、煤炭深加工、新兴材料、金属冶炼、能源建材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将使得城市面临的发展与治污、效率与效益平衡的双重考验。

2.主体功能区的制约。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扎兰屯市目前主要以发展农业、畜牧业、特色旅游业为主,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这是由它自身的地缘优势决定的,但因而也制约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规模和快速发展。

3.林业用地的制约。国家对林业用地有明确的标准,扎兰屯市虽然林业资源丰富,但是主要以护林造林为主。为了确保林业用地占一定的规模,耕地面积受限,因而林业用地直接制约了可耕地的面积,从而也制约了可提供为化工业的农产品数量。

三、扎兰屯市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扎兰屯现阶段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对策建议:

(一)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

1.实行旅游品牌化建设。作为扎兰屯的主导产业,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扎兰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扎兰屯市旅游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扎兰屯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合理开发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当务之急。在开发特色生态旅游,要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先集中各种资源重点建设几个以天然生态资源为支撑的特色旅游品牌,并针对特色品牌实施精品建设战略,借鉴国内一线旅游城市的先进经验,实现从策划、包装、到配套设施的健全管理机制。

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扎兰屯市未来发展应重点打造以文化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业,形成区域内的旅游品牌,并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设计不同的旅游业态,比如健康休闲游、家庭自驾游、民族风情游、农家采摘游等。另外,该市的旅游景点比较分散,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建议开辟生态旅游专线,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条件。以游客的角度出发,通过与国内大型旅行社合作的方式设计出丰富、合理的沿线景点,提供多彩的旅游线路。在重点旅游区和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生态旅游专线,为外地游客提供便利。同时,在景区内部也应提供充足的交通设施,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快。

3.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政府要做好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监督监管工作。要避粗放式的旅游管理;避免与当地百姓争利,设置鼓励措施,只有百姓通过旅游业先富,政府才能长久实现高税收;要善用产业基金,必要时要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办大事。针对旅游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做出一整套策划方案,从旅游带打造到旅游品牌定位到线路规划等一系列建设,融入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同时要注重旅游的短期投入应与政府财政长期收入相匹配。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年初的1月7—9日,扎兰屯市承办2012—2013年度全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锦标赛,这是该地区第二次承办国家甲级一类体育赛事,利用举办体育赛事和文化节等方式扩大影响,不断强化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设施,对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二)加快农业科技发展

1.实行产地粗加工项目。扎兰屯市已形成有一些具备一定规模农业加工企业,比如蓝莓加工和沙果加工等,但这些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不能形成大的品牌。政府应加快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和国家扶持政策引进大型企业,实行产地粗加工项目,塑造真正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2.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要想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现代化模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政府可以对农民进行合理引导,让他们把土地集中起来,并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调整,这样有利于形成集中化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科学合理的利用黑土地资源,保护草场,切实提高当地农民、牧民的经济收益。

3.实行现代企业和农户生产联合的模式。扎兰屯市有很多农产品粗加工企业,因为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同时也是为了增进农民的利益,有必要实行企业和农户“1+1”的生产模式,企业首先对农产品提出收购要求,农民再根据企业的标准来种植和生产,这样可以解决很多企业和农户之间供求不对称的问题。农民与当地企业联动性差,应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原地深加工,增加知名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三)实现新兴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扎兰屯市在原有的酿酒业、造纸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基础上,又积极引进了以生产氨基酸及衍生制品的阜丰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先进、规模庞大、效益高又能实现自我治污的绿色工业企业。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争取把生态工业作为主打产业,协调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并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要发展本地域地缘优势的特色工业产业;二是可以优先考虑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在人才、技术上可以得到当地更多的支持。扎兰屯化工企业之间联动性还不够强,在未来引入企业或自主发展时,可以从处于已有产业上下游的产业、企业考虑入手,企业间更多的对接也有利于减少成本,实现更多的利益。

(四)利用地缘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扎兰屯市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经济高效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1.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扎兰屯市在发展旅游业应该走民族文化旅游路线,达到在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三少民族”是当地最有特色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也是独特的,以此为一个旅游特色将吸引大批的游客。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切实做到以本市独特的资源为基础,以政府的宏观规划为指导的和谐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

2.工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工业和服务业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以第二、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工业的发展有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也同样如此。扎兰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不足之处,即交通运输相对滞后,这就要求发展人流和物流的现代运输业,为农业、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

3.城市建设与乡镇发展相结合。城市是中心,周边的小城镇是发展的节点,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也要发展节点,扩大城市的辐射面,把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多地扩散到乡镇,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扎兰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应注意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对接。

总之,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扎兰屯市的凭借“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振兴东北”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相信将在未来能够真正实现全市经济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绿色生态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黄莉.论制约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J].贵州民族研究,2000,(4):53-55.

[2] 玉苏甫江.经济文化类型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05,(2):51-56.

[3] 张秀生,张文彬.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 马林.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4):1-5.

[5] 包玉山.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核心概念、概念体系及理论意义[J].民族研究,2010,(5).

篇5

2016年全州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参观点为:__市__镇、__县__镇、__县钱相街道办、普安县江西坡镇、晴隆县沙子镇、__试验区__镇。

(二)会议时间

2016年全州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拟于10月中旬召开,用时一天半(参观1天,分两组观摩;大会半天)。

(一)__市__镇

示范要求:文化旅游示范点。发挥__的区位优势,依托贵州龙博物馆和原位博物馆、茶马古道、窦氏民居群、革里生态农业示范区,深度挖掘贵州龙化石自然遗产所在地品牌优势和彝族文化,建设有自然历史、人文历史、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小镇,打造古驿__,黔龙彝地。

指导要点:一是做好风貌整治。按照融合历史、展现民族特色的原则,提炼革里彝族建筑元素,通过青瓦、青砖、木质雕窗等建筑语言,开展324国道两侧老街区、窑上及__新区风貌建设。二是完善城镇功能。围绕“8+X”项目,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连接高速匝道的镇区路网、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节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公立幼儿园、寄宿制学校、公共交通客运站、商贸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功能。三是提升城镇品质。利用现有地形条件,将自然水体引入镇区,融合贵州龙化石、茶马古道、革里窦氏民居、永康桥、抹角桥等地域特色和彝族文化,建设湿地公园、__中心长廊,增加绿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合理布设游览步道,布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家具;开展镇区环境整治,按照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建设镇区生态停车场,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四是丰富旅游业态。制定__镇旅游策划方案,以贵州龙化石博物馆、原位馆、革里窦氏民居群和革里山水林自然风光为依托,深度挖掘彝族雕刻文化,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旅游产品。

(二)__县__镇

示范要求:和谐宜居示范带、农业产业一体化示范园。依托气候、山水田园、镇区格局、产业结构等特色优势,统筹鲤鱼村、河滨公园、老镇区等资源,深度挖掘苗族文化,建设环境优美、产业配置合理、民族风情浓郁的和谐宜居小镇。

指导要点:一是完善城镇功能。围绕“8+X”项目建设,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交通网络。按照齐备、便捷的原则建设或提升镇区生态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共交通客运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做好镇区环境整治,完善垃圾收运系统。二是打造“宜居”特色。按照生态、环保、宜居的理念,挖掘苗族文化,做好镇区风貌整治,建设苗族文化广场,开展镇区绿化、亮化、美化。以茶马古道旧居为中心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完善沿河景观带,设置垂钓台、休憩座椅、自行车道、步行道。推动鲤鱼坝现代观光农业—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红心猕猴桃种植示范园—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等周边区域同镇区的深度融合,提升镇区环境宜居度。三是提升美丽乡村。提升鲤鱼村品质,合理布局金融、邮政、生态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完善鲤鱼苗族广场和苗族文化博物馆,充分搭建“八月八”等传统民族节日平台,建设乡村茶室、酒吧等,打造升级版的“微田园”。四是实施农业产业一体化。依托薏仁米产地优势,建设薏仁米产业一体化示范园,整合全镇10余个较大的薏仁米加工企业、100余户小微加工企业、200余户个体加工户,联合发展,集收购、粗加工、精加工、包装、销售等为一体,实现薏仁米年产能10万吨以上。

(三)__县钱相街道办

示范要求:现代小镇示范点。围绕纳汪村自然山水和传统格局,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朴实而亲切的美丽乡村。按照__县“北部新区”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以龙城大道、金碑大道、金源大道建设为依托,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示范点,打造现代小镇。

指导要点:一是打造现代小镇。围绕“8+X”项目,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依托路网建设生态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共交通客运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强化环境整治。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美化城镇景观;打造海绵城市试点,开展河道治理,修复城镇水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建设渗水、滞水、蓄水、净水、排水设施,增强防洪能力。二是做好纳汪新农村建设。围绕村庄现有格局,做好村落规划,重点突出地方传统建筑特色,做好古井、古树保护,稻田养鱼等,整体推进民居改造。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文化广场、停车场、农家乐、乡村茶室、酒吧等设施,合理布局金融、邮政、乡村旅馆等服务设施,建设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村庄垃圾收运系统。展现田园、山水、绿树、民居和谐景观,打造升级版的“微田园”,形成村在林中、房在绿中的自然格局。

(四)普安县江西坡镇

示范要求:茶文化体验区。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发掘茶文化,促进茶旅游,做大做长茶产业,将江西坡新镇区打造成经济发展、民风淳朴、茶味浓厚的古茶小城。

指导要点:一是注重风貌规划。提升新镇区规划品位,统筹考虑镇区

与茶场、园区的建设发展,建筑总体风貌采用清净素雅风格,将种茶、采茶、产茶、品茶等环节提炼运用到城镇家具中,营造清幽、禅意的整体氛围,展现茶意之美。二是完善城镇功能。加快镇区路网、农贸市场、市民广场、生态停车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系统等“8+X”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移民安置房、城镇保障房和小康房建设。三是提升城镇品质。围绕山地茶园,修建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发展观光农业,打造慢病康疗服务中心、茶文化康疗度假村、茶园栈道及步道、孔雀生态放养区、红茶体验养生坊,将观光、运动、养生结合起来。依托茶园和现有水资源,建设茶文化主题公园,配套以体验种茶、制茶、品茶为主体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多个茶文化氛围浓厚的乡村旅游观光点,并配套发展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发展茶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茶叶为核心,大力发展茶产业,做长产业链,重点打造“普安红”品牌,形成“一个重点、多个卖点”的茶叶生产销售体系。 (五)晴隆县沙子镇

示范要求:按照“抗战历史展示区”的打造思路,依托二十四道拐、史迪威小镇、美军加油站等,发掘抗战记忆、深挖抗战文化、突出抗战历史。以茶籽化石为核心,发展茶产业,构建有历史记忆、有产业特色的古茶驿站、旅游小镇。

指导要点:一是完善城镇功能。按照“8+X”项目建设要点,完善镇区路网,按照城市道路标准改造G320国道,优化配置镇区道路。启动镇区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生态停车场、市民广场、农贸市场等建设,推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城镇保障房、棚户区改造和小康房等工程,建设沙子水库湿地公园,打造城镇景观,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二是加快镇区风貌建设。以抗战文化为主导,提升镇区风貌。结合二战时代特色,提炼民国建筑元素,开展建筑风貌改造。融合茶籽化石特点,综合设置街头景观、休憩设施等城镇家具。开展镇区环境整治,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三是挖掘抗战文化。依托二十四道拐、史迪威小镇、美军加油站挖掘抗战文化,宣扬反法西斯精神,提炼二战烽火记忆,打造二战历史展示基地。四是促进茶产业发展。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完善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茶文化园,展示历代民族制茶工艺;建设茶业科技培训中心,加强种茶制茶技艺培训,带动农民市民化。

(六)__试验区__镇

示范要求:汉文化示范点。依托农产品资源,发展复合型现代农业,构建产业结构先进、物流辐射广阔的现代农产品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汉墓群文化价值、深度挖掘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构建传统特色展示区,建设文化__。

指导要点:一是提升城镇品质。结合“8+X”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按照低碳原则,打造便捷、环保的低碳交通体系。发挥自然景观优势,利用河流水系、街道、公共开放空间,建立网状生态系统,开展镇区环境整治,优化垃圾收运系统,做好镇区绿化、美化,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按照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建设节能路灯、生态停车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二是展现“汉族”内涵。依托汉墓群,追朔历史背景,理顺__人文发展脉络,发掘汉民俗、汉文化、汉传统,依据汉传统民居风格,开展镇区风貌整治。在高速公路至镇区、休憩节点、湿地公园等节点,设置具备汉民俗元素的城镇家具。融合汉舞、汉诗、汉妆元素建设汉文化广场。提取汉文化特点,打造汉文化体验馆,通过汉舞、汉服、古筝、古琴展示,体验古风、古韵、汉礼。挖掘汉传统,弘扬汉民俗,通过恢复束发礼、冠礼等仪式,结合传统节庆,充分搭建汉族传统民俗展示平台。三是做强“农”产业。依托丰富农产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结合交通优势,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发展电商平台,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囊括周边乡镇,辐射全省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

成立__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现场培育组(包括:__现场培育组、__现场培育组、__现场培训组、普安现场培训组、晴隆现场培育组、__现场培育组)、工作督导组、资金筹备组、宣传报道组等5个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开展各项筹备工作。

(一)办公室

主要职责:制定本组工作方案;负责大会日常事务工作;统筹协调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参观点的各项工作;负责大会活动服务指南;负责领导小组全部会议会务工作;负责大会会议地点选择;完成大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的其他工作。

(二)工作督导组

(三)现场培育组

2.__现场培育组

3.__现场培育组

4.普安现场培育

5.晴隆现场培育组

6.__现场培育组

主要职责:制定本组工作方案;根据参观点培育指导要点,拟定打造目标,制定参观点现场培育实施方案,确定承载项目,建立项目库并倒排项目工期,确保达到参观效果;完成大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的其他工作。

篇6

1.菏泽市城市营销策略设计

1.1菏泽市市场定位

有市场就有竞争,存在差异才能脱颖而出,城市差异化的形成依赖于准确的城市定位。菏泽市应通过城市营销,在城市内部形成产业集群,以市区牡丹区为中心带动周边县镇的发展。通过对菏泽市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菏泽市被定义为以“花城水邑”为依托的现代化平原森林城市,山东省东西协调发展的西部经济重要增长极。

1.2菏泽市发展目标

根据菏泽市规划局的公告,本文认为菏泽市应努力打造“以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大基地(即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流通基地)”。

1.3菏泽市城市品牌

大众对一个陌生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城市品牌,品牌的形成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但都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本质。牡丹花已经成为菏泽市的城市名片,牡丹花会的举办提高了菏泽的知名度,使菏泽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牡丹城”,带动了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菏泽市可以将“中国牡丹城”品牌可视化,城市建设中更多地融入牡丹元素,树立城市品牌。

2.菏泽市城市营销基本策略

2.1产品策略

2.1.1重视城市的合理规划

菏泽的定位之一是以“花城水邑”为依托的中国平原森林城市,但目前菏泽市整体规划不太合理,离“花城水邑”还有差距,商业区与居住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商贸中心。因此菏泽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做好整体设计,以牡丹文化、水浒文化等为基础,用牡丹形象美化城市,给城市注入文化“灵魂”。

2.1.2注重城市的公共安全

菏泽市处于四省八市交界处,人口流动性很大,给政府日常管理带来很大难题。政府应建立安全有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力度,严处社会违法犯罪行为,为城市居住市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城市环境。

2.2价格策略

2.2.1采取宏观调控手段

菏泽市管理者可以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对房价、物价、地价的宏观调控,通过建立统一蔬菜运输系统,让市民可以买到平价菜;开发土地前要重视实地考察,把控好土地招标及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对有意进入菏泽市的企业采取适当价格优惠,将已有的政策落实到实处,降低税负,减轻企业的重担。

2.2.2改善投资市场环境

投资市场的良性发展要求进一步的优化整体市场环境、落实配套政策和完善政府的引导职能。菏泽市管理者需要加大对城市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力度,以优化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为重点,简化政府办事程序,转变服务态度,加强产业配套服务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也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2.3渠道策略

2.3.1政府带头 直接营销渠道

直接营销为城市营销者和城市消费者建立了一条畅通的桥梁。政府是城市营销的主体,可以制定整个城市的营销策略,是强有力的规划者与执行者,可以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位置上向消费者推荐本城市,具有直接、清晰、可信度高的优点。菏泽市政府身为最佳宣传员,最大程度的向国内国外旅游者、投资者推荐菏泽市,介绍菏泽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特产名吃,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菏泽市的出众魅力。

2.3.2大众参与 公众I销渠道

公众渠道的普遍性有目共睹。菏泽市管理者可以在每一个市民心中都树立一面“人人都是宣传员,我为菏泽做贡献”的旗帜,使市民感到骄傲与自豪,更加乐于向他人推荐菏泽市,每个菏泽市民都是菏泽市的形象大使,这才是真正的全民营销。基于公众营销广泛的传遍力,城市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就应加强重视,在全民范围内宣传城市营销的重要性,使城市营销观念深入人心。

2.4促销策略

2.4.1抓住城市特色 开展节事营销

节事活动对城市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可低估,对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非常重要。菏泽市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都、芦笋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菏泽市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和群众生活需求,举办大型会展,将菏泽市文化底蕴与现代营销相结合,做好节事营销。

2.4.2做好公关宣传 推进服务营销

城市管理者可以借助形形的传媒手段把一个城市推广出去,塑造一个阳光积极的城市形象,借此获得大众的信任与支持,使其接受城市产品及服务。菏泽市管理者可以有计划地召开推介会、研讨会、纪念会等,善于捕捉、密切关注对城市形象有益的事件活动,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传达出去,提高城市美誉度,扩大城市影响力。

篇7

1.网络营销与企业实力

无论是营销还是网络营销,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一般的小型农家乐通常没有实力承担,但是建立庄园式休闲农业项目的企业大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因此,这类企业具有开展网络营销的可能性。

2.网络营销与目标客户

庄园式休闲农业的顾客大都是附近城市的固定居民,他们利用周末或小长假时间,和朋友亲人一起外出旅游、放松身心、亲近自然。而网络购物的群体年龄大都是18-40岁的工薪白领或学生,这个人群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由此可见,二者的市场细分匹配度很高,因此这类企业可以针对此类顾客群体开展相应的网络营销。

3.网络营销与客户需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代人们出行前都会上网查阅路线,提前预定火车票或住宿,查看各景点门票以制定预算。网络信息,使得旅游业的信息更加公开,游客的选择范围更广,广大网友评价形成的口碑效应,对于顾客的购买意愿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庄园式休闲农业的业务涉及广泛,餐饮、住宿、观光、采摘、旅游等功能,企业可以运用网络营销的方式,详细的介绍各项业务,让游客提前了解,自行组合选择购买,这样既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又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网络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1.网络营销人才匮乏

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的网络营销人才不仅要精通计算机知识,更要懂得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庄园式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当地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整个人才市场情况而言,复合型人才的供给本来就有限,而这类企业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者周边县城,位置较偏僻,对人才的吸引力低,即使企业招聘到了个别人才也很难保留。

2.网络营销意识淡薄

我国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营销方式普遍落后。这类企业在开办初期都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扶持,而对企业的市场化发展没有足够重视,且大都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和家长式的领导方式,这两个原因导致企业管理的信息落后,缺少创新的营销思路。网络营销意识淡薄还表现为对网络营销资金投入不够,对资金的管理随意性强,缺少计划性。

3.网络营销方式单一

随着大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成为市场营销不可或缺的部分,手段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例如:企业自行建立网站,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社交网站的宣传,移动应用客户端等都是企业宣传的重要途径。但是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还停留在网络营销的起步阶段,仅仅是上传一些资料和图片,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方案,资料不能及时更新,缺乏与顾客的互动交流,宣传效果甚微。

(三)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增强网络营销理念,逐步建立企业智库

营销已经成为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的瓶颈问题,树立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已成为当务之急。企业有必要提高自身的营销理念,特别是网络营销的理念,增加对网络营销的投入,增强对资金的专项管理。企业智库是指由专家及专业机构组成的多领域的,为企业经营决策者在处理研发、制造、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问题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或相关第三方服务的综合性机构。现代企业智库不仅是研究机构,也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执行组织。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企业智库的合作,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企业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2.合理运用第三方平台

第三方平台是当前网络营销的热点,为企业提供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机会,能帮助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提高收益。观光农业在庄园式休闲农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如果单纯依靠游客采摘来销售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完备就会使得产品剩余。目前,较成熟的网上商城都相继开设了生鲜食品专区,与市场复杂的货源相比,电商可以较容易的控制货源的品质,并利用自身的物流配送优势,为顾客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增加顾客的黏性。

3.移动应用程序(APP)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APP这种针对手机移动连接到互联网业务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庄园式休闲农业可以利用这一新兴的网络营销手段,将企业的宣传、销售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在APP中详细介绍各项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顾客随时随地的预定购买需求。

4.建立企业综合性网站

对于庄园式休闲农业企业来说,利用第三方平台可以快捷高效的完成一些营销任务,但应该看到,网站才是综合性的营销工具,是网络营销的根据地。当具备条件时,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站,为网络营销活动增添动力。

庄园式休闲农业的网站建立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要增添有效信息。详细介绍庄园的位置,乘车路线,规模等企业信息;餐饮、住宿、采摘等业务信息;各项业务的销售信息等。并且根据企业情况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将当季的促销活动放到网站的醒目位置。

篇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发展。

山东章丘市的大葱在注册并使用“章丘大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其经济价值突显,价格由注册保护前的每公斤0.2—0.6元上升到1.2—5元,注册保护后的价格是注册前的2—5倍,每亩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陕西洛川县苹果产业协会作为商标持有人,把“洛川苹果”注册成为成为全县的公用品牌,强化品牌经营管理,政府支持协会全面负责有关品牌形象的塑造、标准制订、品牌推广和宣传保护等工作,按照“品牌、质量、包装、渠道四统一”的要求,授权使用品牌。经过多方努力,目前 “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已达30.36亿元人民币。这些市场事实足以说明带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副产品能够提高品牌附加值,增加农副产品的经济效益,推广地区精品,提高地理标志商标所在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地理标志带动特色经济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吉林省农副产品立足地方优势,紧紧围绕优势特色效益农副产品全面推进商标战略,截止到2013年6月吉林省已拥有榆树大米、集安边条参、扶余老醋、万昌大米、白城的草原红牛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3件①。“抚松人参”地理标志商标在通过正式注册后,其品牌效应得到了发挥,“抚松人参”产品的价格平均上涨了两成,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虽然近些年来吉林省农副产品的商标数量增加的较快,但同吉林省特色的地理环境相比还相差很多,尤其是地理标志农副产品。目前,还有一部分管理部门和人员对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重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轻视运用和管理的现象,同时应给予农副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展建设的扶持和培育的工作不到位。少数企业经营者对农副产品商标的自我保护意思弱,维权意识淡薄,很多地理标志注册人没有主动维权,不知如何维权,这对于吉林省农副产品品牌的建设极为不利。吉林省的农副产品是好,但知道的人群少,需求空间局限在国内,局限在东北,局限在本省,有的仅仅局限在本县,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信息化水平低,使得需求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扩展。在宣传上缺乏力度支持,地理标志商标的市场知晓度还有待提高。宣传投入的各种资源数量不足,力度不够,品牌应该起到的的辐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特色农产品没有大规模的统一的策划方案,没有大范围进行系统宣传,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影响面不能有效放大,导致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农业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由这方区域的特殊地理因素促成的有这一区域特殊品质的农副产品。要充分发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应该起到的作用,就必须加强管理和保护地理标志的工作,从而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提升吉林省农副业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加大宣传地理标志商标的力度

多渠道宣传造势,可通过召开由涉农企业、行业协会、农户参加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培育会,印发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关知识和重大意义,提高申请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社会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普及商标及地理标志知识,开展品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增强全社会的品牌注册意识和保护意识。

有针对性地进行农副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的知识传播,以提高全社会的品牌意识和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散发宣传单、印制知识手册,设立咨询台,制作展板等方式,在公共场合广泛宣传农副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地理标志商标的认识程度,深入理解农副产品注册商标的积极作用,更多地掌握农副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方面的知识;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宣传,逐步建立地理标志工作管理体系。培训可以分为普及培训和提升培训两类,以满足不同的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宣传工作体系,为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制定发展计划,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申报工作

制定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发展计划,围绕吉林省特色和优势资源,对商标进行整合,促进优势产业资源重组,形成地理标志商标的整体竞争力。同时结合发展实际,本着“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的原则,规划好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工作节奏。所谓的突出重点对象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悠久历史,产品品质特征突出,生产者数量较多的农副产品,要积极指导申请其尽早申请地理标志,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后续其他农副产品的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工作的开展。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等作为申请人积极申报,强化品牌经营管理。

3.完善地理标志商标工作机制

吉林省相关部门完善地理标志商标工作机制建设是加强地理标志商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保障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强有力的领导与指导。加强绩效考评,把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纳入对基层部门的绩效考评之中,奖优罚劣。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密切协调配合,积极推进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与保护工作,定期交流农副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与保护工作经验,查找问题,以促进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的顺利开展。下放商标监督管理权,建立责任到人的辖区监管责任制。通过这些完善措施使吉林省农副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得到充分、有效、合理、合法的运用。

4.加强地理标志商标的培育指导工作

进一步加大吉林省农副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的培育力度,安排专人管理地理标志商标,建立地理标志商标档案制度,进行跟踪管理服务,通过指导使企业能够进一步规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专用标志。

引导商标使用者规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的许可行为,。通过制定完善的证明商标使用规则、逐户签订证明商标使用责任书,进一步规范证明商标的使用,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对注册成员的指导力度,要督促注册人尽快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规范使用行为,帮助其完善地理标志商标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以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形象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5.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长远发展

积极开展专项保护行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可以通过巡查、集中整治以及专项检查等方式,加大对吉林省农副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力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地理标志产品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为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地理标志产业的有序发展。

篇9

一、双十一成交额

1.2015年双十一数据

商家利用双十一进行大幅度的打折来吸消费者,利用实惠的价格来引导顾客购买一些堆积的库存产品。随着购物节这几年的发展,消费者和商家选择双十一活动的动机也在渐渐地改变。在2015年“双十一”购物过程中,消费者不再仅仅看重价格低廉的程度,而是更加注重在保证商品质量基础上的价格折扣程度。商家也发现了双十一活动的另一重要用途,推广新产品。

回顾2015天猫双十一全球购物狂欢节,一共912.17亿元的全天成交额里包括无线成交额626.42亿元,无线成交额占全天总比接近70.0%,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创造了消费历史的数据。强势的双十一用实际数据不断地攻破各项消费纪录,2015年双十一在开始的1分多一点就创造了交易额破10亿的惊人成绩,而打破百亿大关仅仅用了12分半,这一时间相比较2014年购物节整整快了一倍多。在购物节开始的11个小时后天猫成交额就已经超过570亿,这个数据已经超过2014年双十一全天成交额。最后结束的时候,2015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数据――912.17亿,世界无不为之惊叹!

2.2015与往年对比

每一年的双十一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2015年双十一与往年相比较,至少有五个方面是往年没有的。这些既包括宏观经济的大方面也包含微观经济的小个体。

(1)宏观政策上来说,2015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国内需求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所以,2015年的双十一庞大成交额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2)2015年双十一相比较于往年最大的也是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营销推广力度。2009年第一次双十一的时候,仅仅有27个品牌参与,折扣程度也仅仅是五折,最后成交额最大的是杰克琼斯500万元。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双十一的推广力度很小。而2015年的双十一在湖南卫视特意举行了双十一晚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去年一共有四万家商家参加活动,参与品牌总数超过3万。

(3)贷首次登上双十一的舞台。2015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推出了花呗信贷服务,其隶属于蚂蚁金服。去年双十一的时候大量的年轻人使用了这项服务。信贷服务无形中为双十一巨大的成交额提供了助力,反过来双十一也给花呗带来了巨大的用户流量。

(4)网购这一习惯已经被培养起来。B2C平台近年来发展迅速,双十一活动力度更是越来越大。随着参与商家与消费者的日渐增多,双十一活动也日渐规范化。互联网消费一人成为一种习惯。42.6%这是2014年的无线占比,而2015年这个数据则翻了一番,接近73%。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就是:网购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消费习惯。

二、成交额与盈利

自从2013年元月阿里巴巴集团重塑业务开始,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方面就成了阿里主要盈利来源。平台主要是指淘宝和天猫,金融是蚂蚁金服,数据则是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据将会发展成为阿里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1.淘宝和天猫商城

淘宝是C2C平台,而天猫是B2C平台,这两个平台是目前阿里集团的主要盈利来源。它们的盈利模式大体上是相同的。在双十一,销售提成和广告费是最为可观的财务收入。依据天猫的活动规则,不同商家不同品牌不同种类商品,天猫将收取2%-5%的提成。只提成这一项阿里收益就会在18.24亿元-31亿元。

2.支付宝和蚂蚁金服

支付宝和蚂蚁金服是阿里的支付与信贷的两大手段。网购不是传统的银货两讫的交易方式,我们的货款会在第三方平台“暂住”5-20天的时间。从买家付款到收到货需要的3-5天物流时间。买家确认收货后,货款从支付宝到卖家一般会有2-3天,但是超过80%的买家没有确认收货的习惯,系统自动确认收货时间会延长到15天。双十一912亿的成交额就有超过300亿的滞留款。支付宝利用其它协议获得高额利息收入。去年双十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支付默认花呗。花呗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收取信贷的利息,更大的作用是对消费变相的推助。2015年双十一蚂蚁金服就至少盈利1个亿。

3.大数据收集与分析

大数据意味着大量精准且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双十一这个狂热的购物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有大量的消费者消费信息、店铺商家的信息和品牌的销售信息。厂家不需要直接面向消费者,他面对的是网上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如果能预测最热卖的产品的种类、质量和产品数量。厂商下的生产计划就会更加明确。他们就可以做好仓储工作,预防原材料涨价和订单不平衡。商家直接面对消费者,商家向阿里购买消费者的信息,得知和自己商铺相匹配的潜在顾客,以实现精准推广。物流在双十一是最为“受累不讨好”的企业。如果他们可以预先知道大概的包裹数量,他们就可以做好策划方案以应对大量的包裹。

三、成交额背后的意义

双十一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推动产业经济升级。电商及与其相关的服务行业隶属于第三产业,电商在几年之间快速的发展起来,第三产业由此加速了转型的步伐。巨大的成交量对拉动内需,带动东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经济发展。

1.刺激了我国经济发展

从宏观经济上说,双十一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带动国内需求发展。18.39万亿这是2011年全国零售的销售总额,平均每天的全国商品零售总额在504亿左右。而去年双十一仅仅一天的网络上的商品零售总额就接近2011年全天所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消费总额的2倍。依据三驾马车理论,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直接推动了GDP。

2.推动我国向第三产业转型

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巨额盈利,双十一庞大的成交额也为国内再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从侧面给传统的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也让互联网+的概念以一种强势的态势进入传统企业的发展规划之中。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无疑是零售业,天猫超市、京东商城和苏宁均是零售+互联网的典型代表。物流也是比较容易与互联网相合作的行业,甚至可以说是互联网消费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农业也从互联网+中受益良多。双十一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中采购行为,农业产品基本是刚需比较强的必需产品,是无论大家在何时何地都会需要消费的产品。所以,在双十一也是农产品集中大量购买的良好时机。对于一些还没有加入互联网的传统行业也通过双十一巨大的成交额看到了互联网+的必要性。因此,与互联网相抱团的产业升级势不可挡!

四、巨大成交额背后的忧虑

不可否认,大额成交量背后本来被隐藏的问题也越来越难以忽视,并迫切地需要解决。双十一是大型电商举办的一次大型集中性采购活动。这其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其一是大型电商是这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小型电商几乎是被排挤到这个活动之外的。活动力度越大则电商参与的成本越高,相应的进入门槛越高,小型电商也就越难参与。其二便是过度集中采购的问题,过度集中采购会造成双十一后大量的退货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网购市场萧条,这些无一是一个健康的市场该有的现象。

1.存在过度集中消费

巨大的成交额让人心惊,消费者与商家为了抢占商机几乎失去了理性,但是作为双十一的发起者阿里集团却一直保持理性:挣钱的同时打击电商平台的各个竞争者,比如京东、国美、苏宁等。每一次双十一都是一次大型用户流量扩展活动。活动期间大量的新的注册用户涌入天猫商城,更多地消费者基群带来的是更多的大型商家或是品牌入驻。这些对阿里集团而言无疑是很乐于见到的局面,但是对消费者和商家来说这些都是不正常且易于产生危机的局面。

就消费者来说,双十一这种大型购物活动拥有很大的吸引力,会集中性购买很多产品。集中消费容易引发两个问题。其一是冲动消费,面对低价诱惑,消费者大量购买并无实际需要的产品,并且购买后造成大量的闲置,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其二是易上当受骗,2015年双十一后有许许多多的消费者反映,买到的商品出现活动前夕短暂提价,然后进行折扣的现象,给消费者一种很优惠的假象。这一现象在服装商上尤其明显,接近4成的服装商均有抬价后降价的行为。而在最新发现的虚假购物网站中接近一半是在阿里集团下的购物平台里发现的。

就商家而言,过度集中消费会带来更严重的损失。首先,消费者不理智过度购买和商家虚假宣传均会带来高退货率。高退货率代表着大量的后期整理工作,要花费原本可以避免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除此之外,过度集中消费还会给商家带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空巢”期。有很多商家反映在双十一之后的两个月甚至半年店里都不会有新的订单产生。

2.背后小微企业实际的盈利情况堪忧

双十一活动力度越来越大,参与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但是双十一商家进入的门槛反而越来越高。对于大型的参与商而言,这是一次如果不能赚钱赚吆喝但至少是赔钱赚吆喝的活动。小型参与商则可能面临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双十一是大家集中采购的时间,错过这次活动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一天的机会,还有即将被其他商铺抢去的用户流量。要知道在集中采购后,很长一段时间消费者并不会进行下一次购买。另一方面,参加活动所提供的活动力度又不如大型商家,不能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折扣。总的来说小型商家是赔钱还不能赚吆喝。

双十一零售商品销售额排名前20的几乎都是知名品牌和大型商家。大型商家具有规模优势可以承担大幅度折扣。并且这前20个商家的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5.4%。2015年天猫入驻商家一共有13万家。两者相比较能看出中小企业竞争相当激烈。

五、PDCA循环下的对策

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它常常被简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是按照从计划(P)到执行(D)再检查(C)最后处理(A)的顺序管理并以此循环下去。在双十一活动过程中需要利用这个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从而为双十一寻找到扬长避短的发展方案。

1.周密的活动计划

一个周密的活动计划是面对所有问题的基本前提。就前文提到了两个问题都是需要精心且详细的活动计划来规避的。如果消费者在双十一之前就把自己需要的产品列出来加入购物车并做好价格记录就能够很完美地避免过度集中消费。如果商家能够在活动之前做好一个应对各种情况的出现的活动计划就能够有足够的策略应对活动后的各种退换货的麻烦事项,小商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活动中赔钱不赚吆喝的情况。

一张理智的购物清单是消费者面对双十一的必备武器。消费者在双十一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消费。现在很多理性消费者开始在活动开始前就把自己需要的商品加入购物车。然后在活动当天依据相同商品不同品牌的折扣力度再进行购物。运费险是一枚互联网购物的后悔药,有了它消费者就有了退货的保障。

完善的活动策划是中小商家面对大型企业品牌最牢固的盾牌。一个完善的活动计划要包括强中后期三个部分,前期宣传、中期执行和后期售后服务。要环环相扣才能保护中小企业在双十一中不受打击甚至盈利。

2.高效的执行管理

整个销售活动的过程都贯穿着高效率的执行管理能力。良好的前期宣传是小微型企业应对大型商家的有力杠杆。虽然小型商家很难在折扣力度上击败对方,但是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前期大量的宣传吸引消费者。最起码一个良好的前期宣传可以增加网点用户流量。有力流量就有机会。在中期需要高执行力,这时候每一个可能遇到的交易中的细节都要尽可能的预测到。在销售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细节需要注意,这些细节都是要经验总结出来的。细节决定销售量的涨幅。

3.精细的再检查和处理

买家付款完成并不是一个销售活动的结束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巩固已有的顾客。中小型商家用户流量来之不易,每一个流量用户都有可能是下一个消费者。有力度的前期宣传、良好的客户服务、稳定的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是增加稳定客户源的法宝。前期宣传带来流量,良好的客户服务是消费者对店铺的第一映像,稳定的商品质量往往决定商品在消费者对商品的评论,二评论直接关系到店铺的声誉,售后服务一般会带来比较高的消费者的再购买率。

六、结语

双十一庞大的成交额从浅层次上来讲,双十一活动发展迅速几乎以周期的平方进行扩大,给阿里带来了数额巨大且持久的盈利来源。它的三大主要盈利来源(平台、金融和大数据)均有前景有潜力。从深层次上看,是三大马车的贡献者,对GDP增长和第三产业经济转型有重大的意义。虽然成交额背后包含了许多问题,但是利用PDCA循环也是可以改进的。PDCA循环是一种螺旋向上的管理系统,经历周密的计划、高效的执行、精细的再检查和处理一定可以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双十一购物环境的。

篇10

那么企业如何看待这样的票据影响力呢,是否可以派发票据来进行长期的促销,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引用这样的票据营销手段呢,需要看产品本身的作用,以及企业对于利润的考虑。票据原则上使用的范围很广,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票据情节更是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消费者很容易接受,票据利用的好,直接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以及品牌的提高,同时将强化对商品时效的控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产生企业所要应用的目标。

新票据的商业应用

那么票据的意义有什么,我们可以看以下一些明显特征票据,所产生的作用与意义,能够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消费与价值的体现,并应用良好的作用。

1、代用券:节日消费,企业订购为主要使用方式,把有价格的券直接当作企业福利发给员工,消费的类型包括旅行、超市代用券、教育、通讯、交通等大众能够直接消费的类型,代用券的发行,带有强制福利的意图,所以,一般是企业或者单位买单,个体直接消费,代用券的使用,能降低企业福利成本,也促进商业运行者的销售。

2、返券:返券一般商场应用在商场的整体促销,商场依靠返券来吸引客户,同时依靠商场的节日或者纪念日扩大商场自身的影响力。返券的作用在于与商家联手达成的一种捆绑式销售方式,在达到一定消费数量后给予的优惠,是促进消费集中消费、放大消费的一种较好办法,也是代表消费者觉得实惠的心理作用。返券的核心是必须依靠价格与商品化的优势,在节日消费旺季时候使用有特别的效果。

3、折扣券:折扣券在肯德基、麦当劳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常年的使用,积极促进消费人气,也大大提高整体套餐的销售力度,是一种典型的折扣券销售模式的代表。折扣券使用实际上范围比较广,在家用电器、文具文化用品、食品、农产品等快速消费品领域使用效果明显,增加流水量与促进人脉消费,成为先时期可以优先考虑的票据方式,因为折扣的控制,可以使商业更自由的发展,也能使商家扩大商品品类的销售。

4、团购券:团购券的使用一般在一些特殊的领域,比如教育、旅行、集体采购、购房上,现在流行的“抱团消费”,就是企业使用团购券的优势作用,看起来团购是一种集体力量的消费,实际上也是商家促销的一种模式,集体采购与消费能够省时、省力,点对点,管理简单,合同制消费,已经在很多高端领域展开,这样的票据销售,已经跨越行业的发展,也成为新流行与时尚消费的一种代表。

5、积分券:直销与网络订购大部分可以使用积分券,积分达到一定分值后,给予优惠或者折扣或者兑换产品,同样,依靠积分兑换产品也是商场销售的一种累积销售方式,一般目前是以电子化模式进行,但也有积分的券出现,积分券是延续消费的一种模式,也是商业惯用来拉回头客的表现,同时,使用积分券对客户的回访、电话拜访等消费者服务管理有着良好的对接作用,也是一种销售手段,积分券的存在形式可以是电子化管理,但核心的意义与作用就是扩大再次消费。

6、服务券:服务券的发放形式更多,样式也很多,主要是提高企业的商品与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能在质量、维修 、咨询上给以专业的服务,特别是在一些电器领域、教育领域等服务行业,需要派法服务券来给消费者信心,也是商业对外行为的一种承诺,具有约束力,同样好的服务券能够促进销售,当作销售的一种赠品,服务与消费领域,增加出售商品的速度,也为品牌与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票据的时代特征

说到票据时代,我们现在的票据应用与票据使用的目的与上个世纪的票据年代不一样了,上个世纪是商品短缺,需要依靠票据来维持商品的正常出售次序,而现在的票据完全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商品买卖的一种方式,是促进消费行为的一种方式,所以现在的新票据,需要从根本上来理解新票据时代的特征,从理解票据的发放、使用、以及服务的根本出发,来适用“票据营销”模式的合理画推广。

1、文化:新票据时代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代表,我们能够从各种票据上可以看出其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有机结合,把票据当作一种文化来思考,更能够满足销售心理行为的表达,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销售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商品,更是具有代表这个时代文化情节的展示。票据如果脱离了文化的背景,那么这个票据的应用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所以,企业在使用票据销售的时候,需要尽量考虑文化的代表性,比如行业文化、商品文化、企业文化、以及区域文化代表、强调文化,主要目的也是提升商品质量与放心消费的一个部分,更有现实的消费意义。

2、促销:票据的营销当然是要促进商品的销售,那么现在的票据促销问题集中在什么样的人需要你的票据,票据的诱惑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客观愿望,同样能否为促进商品销售提供动力,促销现在的手段层出不穷,票据促销分两个部分,一是别人买单消费,另一个是自主买单消费,前者更能促进消费,例如单位票据的使用,而后者需要靠折扣的力量来驱动消费,前者消费意愿强烈,后者属于被动意愿。因此,促销的面积大小、受众群体的分布、以及票据的发放需要有一定的计划,也就是每个票据的使用,应该有详细的策划方案,更加贴近票据的使用效率,更加体现票据促进销售的作用。

3、VIP:票据时代(或者叫卡片时代),可以代表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身份的代表,我们消费者身上有各种卡,主要是为消费而使用的,大部分属于信誉高、层次高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能够代表消费的一种身份等级,根据我们国家的现有状态,消费等级行为非常明显,有高档的消费场所、高级消费区域、以及高档社区、高级人员等等,根据工种、行业的不同产生了消费行为的不同,所以在票据的营销策略上,需要目标明确,什么样的票据适合什么样的人群进行消费,比如烟草、酒、娱乐消费等券的使用,带有明显的特征,票据逐步走向个性化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群落,由此产生的票据消费有着同样的标志性,那就是票据逐步走向高端领域的同时,面积也在迅速走向VIP的普通销售模式,那时,个体化票据时代的到来,将影响整体销售环境与销售格式。

二、票据的数据库建设

很多时候,我们把票据营销当作数据库销售的一个部分,其实不然,票据营销有着独特的形式,可以不记名,遗失无效,产生的消费行为完全是自主模式,依靠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与满足的欲望来判断与使用,这样我们可以借鉴数据库的管理方式来切入票据模式的管理与统筹,从这个意义上讲,票据模式可以与数据库的销售模式加以联合,那么票据如何建立可以长久使用的一种数据来源呢?

实际上我们把票据可以在应用上给予规定或者区别,当然行业不同,可以不采用,快速消费品领域可以采用长久派发,而有些需要促进消费者产生消费,因此在 票据数据上可以分几类:

1、是固定客户数据库,经常产生购买的一类数据,里面有详细的信息储备,从姓名、性别、电话、通讯地址、需求商品类别、需求周期、需求的愿望、服务的标准、个体化需要的特殊服务等等,越详细越能做好贴近的票据派送,也可以专门做成定向性的票据,为这类客户服务;

2、流动客户数据库,就是不定期的一些消费对象,需要有一些特殊的流动数据形式,比如就是一个短信服务或者电子邮箱服务,不能需要电话与住址,避免打扰,这样的流动数据,在票据的使用上尽量以预约为主,合理推出;

3、随意性数据库,在满足不同消费过程中,随意性表示票据本身的作用,是无法确定消费的一定性,所以很多票据是无目标的派发了,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属于吸引性票据数据,这样的数据可以在集中地点进行收集并做相应的处理,主要是有一定的区域性,不是完全可以掌握的数据形式,是一个大概的数据模块,比如小区的住户数据、小区的客源数据、小区的消费数据等等,以模块的方式存在,这样便于票据的发放与使用,提高效率。

三、票据营销的生存与发展

票据要想使用完整,可以列举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几种方式,看看是什么样的模式可以完整利用票据,同样也可以启发部分想使用票据的企业或者商家,票据战术的应用,集中在一个整体模式中间,也可以独立使用,无非就是票据所搭乘的工具是什么了,能够理解的就是比如夹报的方式、街头派送方式、邮送的方式、信件的方式等等,具体采用什么工具,要看商品本身以及企业自身的行为,下面几个是有一定影响的票据搭载模式:

1、目录销售搭载:商品目录式销售依靠企业自身的杂志或者DM资料,进行有效搭载的一种方式,目录销售搭载的方式,内容多、形式丰富,更能够让消费者集中了解商品的文化、性能、价格、服务、销售网络、以及销售办法,可以传播知识、沟通消费心理,比较有诚信,可以定时、定期发放,这样出去的票据,有更强的说服力,有更强的目标性,在票据模式里面应用比较完整,也具有很大杀伤力的战术之一。

2、电话销售搭载:票据要优先出去,然后才能够产生票据消费,票据给谁,目标在哪里成为一个矛盾,那电话销售里面就有数据本身的特点,企业或者商家在不同领域里面收集了很多可以使用的消费者数据库,这样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给予解决票据的领用与发放,也可以通过电话的沟通,进行电子票据的使用。

3、电子商务销售搭载:现在票据时代集中反应的高质量,就是电子票据时代的到来,电子票据的到来为我们提供无限的空间力量,大量的时间、时效、地域隔阂被淡化,因此,电子商务时代为我们的票据作用提供更强大的目标群体,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在电子票据上做到更直接、更有效,把票据的订购到配送到汇款,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也形成一张巨大的商业流通网络,电子商务的出现为票据的发展提出新的方向,比如物流系统、网络店铺系统、终端消费系统等的革新与创造,所以电子票据成为未来发展极具有潜力的一种销售模式。

4、会议销售搭载:会议销售模式主要应用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企业主要集中在健康产业领域与教育消费领域,以会议形式给消费者派发票据,通过会议传播票据的应用,这样的搭载具有连续性与共同性,也可以促使消费的共性,通过会议的讲解,来满足消费需求,提供合理的票据,产生票据消费的一种长效方式。

5、VIP销售搭载:目前各种会所、俱乐部、同乡会、协会等民间组织,正在影响很大的消费走向,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圈内消费”,一般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面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而这样的方式往往成交率很好,也带有普遍消费的意思,所以依靠的是一种“VIP的消费路线”,通过这样的路线进行票据消费,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很好的为商品与服务提供系列化,产生的源头力量很长效持久。

以上5种战术的演化,有一定的票据市场,也代表这个时代票据营销的一个缩影,票据战术的本身是依靠运载的工具力量强大是否,也就是说,票据本身的作用是有限的,就是一种促销的手段,但通过运载工具的演变,可以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尊严、一种社会本质的地位,以及可以想象的消费诱惑作用,从这个意义看,票据战术可以更加深入探讨其核心价值,以及对于未来营销战略与战术的深入开发。

从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票据营销的模式,票据文化营销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也是新票据营销的一个堡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力量去衡量。

1、新票据文化基地:新票据文化基地建设强调的是票据的横向联合、强化票据文化基础,也就是票据后面的支撑需要有一个文化基地作为基垫,而票据文化基地包括:车船飞机票、娱乐票、电影票、公园景区门票等众多的票据的联合行动,来达到票据的串联,形成串联文化,那样的票据应用就更具有长久性、广泛性与可利用性。

2、新票据传播基地:票据本身也需要传播,比如政府依靠的就是票据新闻会,高调就是票据的传播方式,而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画册、明信片、媒体广告等,积极组织传播对口的方式,快速、机动、有效、灵活是企业推动票据的多样化特征。

3、新票据应用基地:新票据的应用也需要有一个基地,就是对口应用基地,什么样的行业、产品适合什么样的票据应用,其基地的核心是分门、分类、分派法手段等渠道,将终端消费与票据应用渠道结合起来,在需要的区域建立与商合作,与销售商合作,这样的应用基地网络化、格式化、推进将迅速有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西部地区的基本特征。2010年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 688万,其中,西部地区1 751万,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6%[1]。2010年我国的平均贫困发生率为2.8%,西部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3%[1],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几乎是东部地区的17倍。在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新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就有9个[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部贫困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贫困人口的分布进一步向西部地区集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比重由1998年48%上升到2010年65.9%。

西部地区贫困现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总体上看,目前西部的贫困现状与自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随着贫困人口规模的减少,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我国贫困人口当前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远地区, 这就使得我国的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间存在高度重叠[3]。同时,贫困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果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不能在经济和生活上脱贫,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乃至破坏。而单一的生态保护治理政策或脱贫政策都难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因此,反贫困应从生态环境入手[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实现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案例区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概念,对生态建设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耦合关系[5]、生态灾害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6]、以及贫困地区生态服务功能建设[7]等方面进行了部分案例地区的研究。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缺乏对生态扶贫内涵的系统诠释,对整个西部地区如何实施生态扶贫研究较少。本文将深入分析西部地区贫困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并系统性地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的基本模式和政策建议。

1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贫困既是生态环境脆弱的产物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而越是贫困的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越高,生产方式落后,决定了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粗放的生产方式来开发那些相对容易开发的水土、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不易开发的自然资源又无力开发,落后的生产技术使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商品经济落后,贫困必然发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对劳动力需求增加,使人口压力持续增加,迫使人们高强度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退化乃至荒漠化,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破坏,使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质量下降,产出减少,加剧贫困。这样就使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陷入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之中(图1)。西部贫困的发生以及贫困程度的大小与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国家环境保护部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老少边穷地区。中国最贫困的人口多生活在环境破坏最为严重,自然恢复能力最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有70%的贫困县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贫乏的自然资源以及对外交通不畅是导致西部地区贫困的综合因素。其中,恶劣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质灾害频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地貌不平坦,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利用耕地面积少;气候条件恶劣,干旱、高寒制约农作物的生长。

首先,西部贫困地区多处于自然灾害高发区。地震、泥石流、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是导致受灾地区贫困和返贫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恶劣的气候环境制约了多种农业作物的生长,造成植被单一,生命系统脆弱,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长期影响。特别是极端气候灾害对居民生命财产、农业生产活动、社会基础设施等造成极大损失,而且给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其次,贫困地区多与高山、丘陵相伴随,这种地形决定了耕地数量少、可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少,农业的自然条件差。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以及农业生产土地资源贫乏,土壤肥力差,这使得土地的单位产出低、总产出量少。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低,制约了集约经营。农业生产的低产量和不稳定,不仅使政府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减少,而且致使扩大再生产的经济积累很少。

1.2集中连片贫困区多位于主要生态功能区,绿色贫困问题突出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地区9个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和禁止开区域,承担着为国家或地区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义务。这些地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丧失许多发展机会、付出机会成本。同时,以农牧业为主,耕地和草场的限制开发,打断了农牧民广种薄收和扩大放牧面积的增值路线;排污和环保指标的定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地方工业的发展,导致这些地区的多数居民没有其他生活来源,成为绿色贫困人口。而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农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却因地理区位差,远离经济中心,限制了优势资源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对外交通等联系不畅,同样让当地居民陷入贫困,成为贫穷的“世外桃源”。 总体来看,西部大多数贫困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态功能定位制约了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开发,甚至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也成为“生态贫民”的尴尬局面。

1.3地区贫困加剧生态退化

贫困地区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落后,决定了粗放式的发展路径,农业上广种薄收,毁林开荒,以满足基本食物需求,畜牧业不断萎缩,加剧生态退化,使本来就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低端工业决定了能耗与污染大,过分依赖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矿产资源利用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例如,部分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型煤炭企业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带动,只是进行原煤、洗煤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能耗排污大,产业单一化,不仅破坏当地环境污染,而且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环境整治力量薄弱。居民生活质量不高,要求他们注重环境污染与承载力协调发展是不现实的,而且贫困地区财政收入低,经济实力弱,不能够也不愿意支持昂贵的环境治理费用。

2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

2.1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灾返贫率高

目前西部地区尚存在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边远山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因灾返贫率高。大部分集中连片贫困区山大沟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长期面临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导致返贫率居高不下。2008年四川因地震和雪灾造成返贫、致贫人口60.5万人,其中汶川地震就使58万人返贫。青海贫困农牧区常年返贫率13%左右,灾年25%,重灾年50-60%[8]。甘肃舟曲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双重地区,在短短三年之内经历了“汶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导致短暂恢复的社会经济建设再一次遭到重创,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同时,该类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进行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由于大多数贫困县农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成规律性发生。

2.2经济基础落后,扶贫资金缺乏

西部贫困地区普遍生产方式单一, 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对水土等自然资源依赖大,随着人口的增加造成对环境的破环压力不断增大。同时,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差,地方财政能力弱,扶贫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省级和地方资金十分有限,资金供给远不能适应贫困地区实际发展需要,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如甘肃省扶贫整村推进中每个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70万元,而实际需要100-120万元,扶贫资金缺口较大。此外,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能力弱,资金缺口依然庞大。

2.3劳动力素质低下,自我脱贫能力弱

西部地区不但是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也是知识贫困和人力贫困最突出的地区[9],各类教育水平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西部地区盲率高达11.37 %, 远高于全国7.1%的平均比重。西部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也低于全国8.3年的平均水平。全国有35%的学龄儿童在贫困地区,但只有4%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只有40% 的初中毕业生能够继续接受高中教育[10]。同时,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不高,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也很突出,直接或间接地对未来劳动力素质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当落后,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难以给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有效的实用技能培训。

教育水平落后和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西部贫困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长期低下,接受新技能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缺乏足够的生存能力,难以在收入较高的城镇非农行业就业。与此同时,较低教育水平和较差的卫生条件造成了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的现象,加剧了贫困人口结构的恶化。

2.4扶贫资金分散,难以产生有效合理

由于扶贫项目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我国的扶贫资金处于多部门管理状态。例如:发改委系统管理的以工代赈资金、交通部门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科技部门管理的生态建设资金等。各部门在扶贫项目安排、资金区域投向上常常相互独立,没有协调,造成资金投入在区域布局上的分散化,且单独部门的资金投入有限,影响了扶贫效果。

2.5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脱节

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是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两项主要任务,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任务在空间上存在高度重叠。然而,遗憾的是,虽然西部地区已经开展了多项生态治理工程和扶贫开发工程,但很多的生态建设工程很少考虑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也很少考虑生态建设,使得当前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脱节。因此,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亟需探索一条符合西部区情的生态和扶贫“双赢”的道路,实施生态扶贫开发战略。

3生态扶贫的内涵与模式设计

3.1生态扶贫的内涵

生态脆弱是我国西部最大的特色,贫困是最大的问题,生态因素是西部贫困的根源之一。要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最佳途径就是生态扶贫。所谓“生态扶贫”就是要坚持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的原则。结合生态综合治理和保育项目,挖掘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性就业岗位,为当地贫困农牧民劳动力提供生态就业机会,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同时,通过生态移民与劳务输出等扶贫开发方式,减轻人口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转变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从而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减压增效,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对于短期难以外迁的贫困人口,实施智力扶贫,提高教育程度,推动教育移民,增加未来非农就业能力。

3.2生态扶贫模式设计

3.2.1原地生态扶贫模式

对于位于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或区位条件较好(如:地区经济中心郊区)地区的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文化、教育等差异难以移出的贫困人口实施原地生态扶贫开发。原地生态扶贫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加大生态建设扶贫力度,引导部分农牧民向生态工人转变。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及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挖掘生态建设与保护就业岗位,为生态保护区的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使当地农牧民直接参与到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中,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例如在澳大利亚卡卡度国家公园的环境管理中,绝大部分的公园生态环境保育项目都是雇佣当地土著民众参与实施,一方面保护了当地的土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有了持续的生计来源。此外,要根据当地环境资源承载力,积极促进农牧民放弃原有的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引导部分农牧民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重点加强林业防护生态工人、节水灌溉生态工人、退耕还林生态工人及植树造林生态工人等培养,稳步推进生态工人队伍建设。

(2)推进特色生态产业扶贫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发挥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培育草畜、中药材、果品、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鼓励和帮助龙头企业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通过特色生态产业加大贫困人口的收入。如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为特色的“晴隆模式”既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又解决了生态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

积极打造特色农业重点品牌,特别是贫困地区绿色产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每个重点品牌产品有广告策划方案、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宣传品牌,在全社会形成品牌效应,促进拓宽产品市场,实现生态产业农户可持续收入增长。加快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节水产业等其他生态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吸收当地农牧民劳动力。

(3)积极拓展整村推进工程,促进农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整村推进是原地扶贫的重要方式,在整村推进中科学把握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农村环境优化间的关系,以县域为重点,鼓励多方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实行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实施清洁能源、卫生厕、卫生厩、路旁植树、道路及庭院绿化等环境优化项目。对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连片制定规划,实行整乡、整流域、整片区扶贫攻坚的整体推进,提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规模效益。采取考核奖励、建立产业协会、扶贫互助社等方式,加强对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后续管理,巩固扶贫成果。我国在“十一 五”期间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家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整村推进仍然作为国家专项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

(4)加强“3+9+3”教育,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未来劳动力素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立足长远,切实加强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全面提升未来贫困人口素质水平,实现劳动能力和生态保护意识双提高。通过创造条件,整合力量,尽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孩子3年学前教育,解决外出务工农民孩子安全入园入托问题;彻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教育设施建设,推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努力发展义务教育后3年的生存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地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就地工作能力。2007年开始,甘肃省扶贫办在全国首先启动了贫困家庭“两后生”(初中后和高中后不能升学的毕业生)劳动技能培训工程。2009年,甘肃省又在此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免费,并成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从而加大了甘肃省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截至到2010年甘肃全省共培训“两后生”6万人,其中已毕业就业2.8万人。据跟踪抽样调查,接受过中长期技能培训的“两后生”与未培训的一般劳动力相比,每月工资差距在一倍以上。“两后生”培训已成为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和首要选择。

3.2.2离地生态扶贫模式

以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及荒漠化威胁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重要生态功能地域等区域为重点, 进一步推进生态移民范围和补助力度。重点实施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就地脱贫无望的贫困人口向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 加大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向当地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输出力度。而对处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劳动力人口,积极探索实施和支持劳务移民,促进就业地落户安家。离地生态扶贫的主要内容包括:

(1)拓宽生态移民范围,加大跨省移民力度。继续扩大移民搬迁范围,探讨有计划的跨区域国有农垦系统安置模式,尤其加大汉族人口的跨省外迁。如:甘肃河西地区向新疆建设兵团的移民安置,一方面减轻了河西地区的生态压力,另一方面,移民的生活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收入增加。生态移民要以选点为基础,以建房为前提,以工作为根本,以文化融合为目标,切实保证生态移民人口在新安置区的长住久安,杜绝“迁后返贫”和“重返原籍”现象。

(2)拓宽贫困人口进城增收渠道,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转移。积极发挥各贫困县自身优势,千方百计拓宽贫困地区群众向当地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转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移民搬迁相结合,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选择县城、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乡村旅游开发区,对生态移民进行集中安置。例如: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建设的移民新村紧邻镇政府,并配套建设农民返乡创业园。通过移民新村与工业园区建设的结合,形成“移民-就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机制保障了迁移人口的后续生计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移民缺乏新的就业技能,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满足企业用工的基本要求;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术工种与熟练工种、进厂培训与引厂入县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专业培训与务工常识法律知识培训结合,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化。对于自发的进城务工人员,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居住条件,逐步实现稳定转移。

(3)鼓励贫困地区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贫困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有序劳务输出,从根本上缓解当地人口和环境资源压力。健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劳务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推进培训方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借助政府力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创建劳务合作平台,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开展订单培训,扩大劳务经纪人队伍规模。如甘肃省采取政府组织、市场运作的办法,开展农民工培训,建立劳务基地,拓宽劳务市场,每年输出农民工都在230万人次以上,人均纯收入2 000元左右。仅2008年上半年,甘肃就组织省外劳务移民1.87万人。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做到“输出一个劳力,省下一份口粮,学会一门技术,带回一笔钱,养活一家人。由于劳务输出直接瞄准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使得劳动力转移成为贫困家庭稳定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许多地方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是贫困地区农民工长期稳定外出打工的重要保障。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西部地区贫困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同时,劳动力素质低下也是造成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它是实现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生态扶贫可分为原地扶贫和离地扶贫两种不同的模式。为了更好的实施生态扶贫战略,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4.1控制人口增长,加强教育投入

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重要根源。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对保护环境、减少贫困有显著的作用,通过“教育移民”缓解生态压力,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解决西部贫困,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减少贫困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中去。但是,教育是决定能否转移和找到工作的决定因素。因此,从长远看,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核心。

(1)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采取优先和优惠的政策措施,对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的县、乡、村,在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安排和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投入上予以重点考虑和重点扶持。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实行优先、优惠政策,通过利益导向机制,调整人们的生育观念。减少人口压力。

(2)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居民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更加重视劳动力技能型培训,重点面向市场需求的具有证书、实用技术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积极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稳定的非农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东西联合培养计划,鼓励东部与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联合办学,面向西部农村招生,并对贫困地区学生实行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鼓励东部高等学校与西部贫困地区高校联合办学,为贫困地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3)实施教育移民,缓解生态压力。通过对贫困脆弱生态地区实行区外教育、区外就业的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和异地生存能力,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主动迁移代替强制性移民搬迁,从而减少当地生态压力,实现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2建立扶贫部门与生态保护部门统一协调机制,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1)尝试建立省级扶贫部门与生态部门联系会议机制,确立两个部门管理事项的宏观调控机制及监督协调机制,统筹扶贫资金和生态建设资金,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统一。对于生态功能与贫困重合地区,确保生态建设项目中生态补偿部分与当地扶贫开发项目相衔接,实现生态扶贫效率的最大化。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地打破“部门割据”与“条块分割”的局面,切实落实财政扶贫与生态建设资金报账制、项目公示公告制、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和定期审计检查等制度,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以县(市、区)为重点,基于连片贫困区集中开发与解决突出生态问题的项目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原则,建立和完善资金整合机制。

(2)将扶贫开发中的“以工代赈”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水利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将“以粮代赈”和“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积极执行“以粮代赈”政策,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同时,继续完善和执行国家无偿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生活费补助等退耕还林政策,提高退耕农户补助。鼓励贫困地区创建新的保护生态建设和“以工代赈”结合工程。不仅仅局限于退耕还林、还牧、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只要关乎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均以奖励和资助并重的政策,协助这类工程的开发、实施建设。

4.3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培育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培育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千方百计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开发和培育“绿色、优质、安全、高产”的农产品,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做到扶贫和生态建设的有力结合。

采取有效措施扶持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由农村合作组织引导与管理,形成区域性产业。在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优惠,资金上给予补助。

(2)因地制宜的发展民族和地方手工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业。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人文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同时,大力挖掘地方传统民族产品,鼓励民族特色工业和地方手工业的发展,加大对相关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3)打造绿色品牌,实现“绿色利润”还民。以无公害、无污染、无破坏为原则,立足绿色资源和文化资源,创建西部绿色品牌,涵盖农业产品、旅游产品、服装和文化创意。注重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包装等环节,以企业宣传构架西部绿色品牌体系,将西部贫困地区打造成为未来大众消费、休闲的绿色品牌。

同时,始终以广大农牧民作为全过程的参与实施者和最终受益者,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产业时,以广大农牧民为主体,农村产业为依托,做到解决生计,增加收入,改变传统低端污染型工业发展思路;地方政府应做好鼓励农民创业环境和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做好产品的宣传、销售渠道、引资等环节。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收获“绿色利润”是贫困地区最有效的可持续生计的根本举措。

4.4完善生态移民的制度安排

建立跨省生态移民统筹管理联络机构,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且保证移民安置地基本住房用地和农耕用地需求,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引导相关市县(区)采取与对口市、县(区)衔接、与园区管委会衔接、与用工企业衔接、与培训学校和劳务基地衔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组织生态移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凡是人均收入低于本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移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针对不同年龄移民人口,开展相应社会福利服务。移民迁入地相关部门确立以生态移民就业稳定率、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参保率作为工作考核指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为生态移民享受良好的生计条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8-29.[Rural Social Investigation Group of the State Statistic Bureau.China Rural Poverty Monitor Report 2010[M].Beijing: China Statistic Press,2010:28-29.]

[2]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EB/OL]. , 2011-12-01. [State Council. Outline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Areas (2011-2020)[EB/OL], 2011-12-01.]

[3]章力建,吕开宇,朱立志. 实施生态扶贫战略提高生态建设和扶贫工作的整体效果[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10(1):1-5. [Zhang Lijian, Lv Kaiyu, Zhu Lizhi. Implementing Ecosystem Oriented Poverty Elimin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Overall Impac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verty Elimina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0(1):1-5.]

[4]郭怀成,张振兴,陈冰,等. 西部地区反贫困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研究――以新疆和墨洛地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40(1):144-153. [Guo Huaicheng, Zhang Zhenxing, Chen Bing, et al. Antipoverty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in West China: A Study for the Hemoluo District[J]. Acta Scientiarum Natu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4. 40(1):144-153. ]

[5]王振颐. 生态资源富集区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耦合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0-74. [Wang Zhenyi. Research on Coupl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cological Measures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Areas With Rich Ecological Resources [J].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6):70-74.]

[6]孙昕萌,石美遐. 从生态扶贫的角度探索农牧民脱贫新思路――以三江源地区为例[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1, (1):58-62 [SunXinmeng, Shi meixia. Explore Agriculture Herdsman How to Get Out of Poverty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Sanjiangyuan as an Example[C].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1, (1):58-62.]

[7]查燕, 王惠荣, 蔡典雄,等. 宁夏生态扶贫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33(1):79-83. [Cha Yan, Wang Huirong, CaiDianxiong, et al. Status and Strategies on Ecosystem Servi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Ningxia[J].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2,33(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