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装修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装修管理工作经验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24 11:08: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装修管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装修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U298.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项目的不断增多。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材料不断的应用以及推广。就要求建筑技术管理人员跟上工程发展的水平,在工程安全质量以及管理方面,需要不断的改进,需要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掌握市场经济现状的同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强新形势下建设施工管理的有效工作。遏制施工事故的发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安全、质量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有效。

一、施工前的监督管理

通过监督管理工程文件对设计和勘察工作作出一定的审核。对勘察单位以及设计单位的质量监督结果表明勘察文件与设计文件,必须严格把关,将审查监督和质量监督两者结合。二是对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招标和投标活动进行监督,实现市场监督和质量监督两者的有效结合。促进市场在良性的竞争中规范化的运转。并且,通过市场的有效运作,对工程质量有效监督。三、是监督合同文本。将质量管理落实并且规范化处理,重点是对施工合同进行监督。并且落实到合同条款,利用合同的法律约束将建设主体的质量进一步落实。

(一)施工中的监督管理

围绕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对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进行一部分的现场勘察。在施工中严格监督质量管理,对事故发生前、事中、事后作出完整的巡回闭环监督管理。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并且出示有利数据进行支持。另外,在加强程序管理的同时,加强现场勘察技术,以数据作为依据,增强政府工程质量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程序管理时,必须加强技术控制。通过数据支持,增强政府工程质量检查的科学性。加强程序管理时,必须加强技术控制,利用技术措施巩固程序管理。同时,通过采用技术控制法的评价方法。针对评价标准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对施工现场质量保证进行检查评价二、对工程竣工的检验成果进行评价三、对现场资料进行管理四、掌握工程实体尺寸偏差五、完成工程实体感观检查评价。

质量监督管理不仅围绕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以及工程质量等因素还需要加强现场监督,开展工程竣工巡回闭环环境监督管理。在对工程质量关键环节作出一定的监督检查。地基的基础以及主体结构直接影响安全结构。针对现场进行勘察时,应该提供真实可靠的说服数据,增加政府监督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进行程序管理时,加强技术管理控制。对工程进行监督的主体单位是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参与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机关应该站在执法地位。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完善各个行业质量监督机制。对责任人的各项行为进行严格的查处,增强行业的主体自律能力。充分做到提升行业素质,保证质量安全的基本目标。

(二)拓展质监职能,提升工程质量等级

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攀升。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要从质量监督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1、严格依法治理

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时,需要针对设计和施工以及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加强宣传。必须保证工程总体质量,通过解决施工设计出现的质量问题,保证工程顺利完成。

工程中出现的质量最终需要靠企业施工完成,只有完成各项监测目标,才能更好地保证现场企业监督体系,务实工程基础。

2、成立专题研究小组攻关

我们需要积极主动的完成工程质量攻关活动,针对建设工程中的技术难题,组成专题研究小组,选择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测试地点,要求施工方在关键部位进行施工,定制配套技术措施。针对性的对监理单位作出明确要求,同时,施工方必须要作好每道工序以及技术交底工作。加强工序的互检和自检工作,加强混凝土的配料控制。对模板制作、钢筋绑扎、养护严格按照施工方进行方案设计。在试点面前将类似建设工程工序的宝贵实践经验作出参考价值。

3、创优与查劣结合,服务与监督结合

施工的监督管理是以施工主体为主要线索对业主、设计、材料、监理等生产设备进行供应的主体单位,对检测主体进行全方位的配合与监督。通过施工方的监督,保证主体质量的规范化。保证施工质量能够有序的进行。通过有效操作,保证施工过程中质量受控,确保施工阶段中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合同期间完成施工工程。减小质量达标情况。

(三)竣工后的监督管理

首先,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以及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装修、维修和维护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范畴当中,应该对该程序严格把关。首先杜绝或减少装修、维护整个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对已经建造的工程基础以及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进行破坏,引发质量事故。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不达标而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

二、安全监督管理

人存在于这个社会当中,只要有人安全工作就无处不再。它不分单位大小,也不分地下还是地表。从事工程安全管理监督的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要绝对高,时刻谨记于心。尤其是管理层需要将安全生产管理纳入工程施工中的首要。重视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将责任纳入议事日程当中,还应该对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高度敏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紧紧抓住不放。要紧紧抓住不放。并且进一步进行监督。现场亲临指导,并且善于用典型的事物抓住安全问题,从正面以及反面加以引导。经过多年工作经验总结,领导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的单位,事故发生的机率比较大。

三、结语

生产与安全是一对矛盾体。不能回避也不可避免。生产的同时要抓住生产安全。但在现实中,往往只是事先预防针,事后诸葛亮。开始对生产安全质量狠抓,但事后就开始放手。但,事故发生的先后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另一种方法是一个脚步一个脚印的稳抓事故安全防范工作。后者往往防患与未然。只有在事前稳抓安全,才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尚明.浅谈我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及对策.计划与市场探索. 1997(12)(总236).

[2]沙作刚.浅议建筑工程质量及其管理.铁道工程学报. 1997, 12(4)(总56).

篇2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无锡市儿童福利院易地改建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 13917m2,用地面积约10780 m2,有一层地下室。该建筑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室外壁板、底板、迎水壁板采用 C30抗渗混凝土,厚度为 450 mm。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对策

从本项目竣工后情况调研发现,楼地面等渗漏问题较为严重,针对建筑工程的渗漏情况,对于建筑中有水房间出现渗漏是常见的质量通病,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只要从管理到施工严把关口,有能力杜绝该处出现渗水现象。现从施工质量控制到施工管理上来探讨如何有效地预防工程渗漏水问题。

2. 1 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

对于本工程中由于穿过淋浴间、卫生间等部位的楼地面和墙面的管道较多,为提高淋浴间、卫生间等部位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使淋浴间、卫生间等部位地面和墙面形成一个没有接缝、密封严密的整体防水层,从而确保淋浴间、卫生间等防水工程质量。防水基层用 1∶3 水泥砂浆作找平层,要求抹平、压光、无空鼓,表面坚实,无起砂、掉灰现象。在抹找平层时,凡遇管子根的周围使其略高于地面,在地漏的周围,做成略低于地面的洼坑。装修时四周墙底部 250 mm 高的杂物先清除干净和用水润湿。检查预留孔洞是否准确。填充找坡前,先检查有无渗漏,无则能进行隐蔽。预留孔洞用 C20 细石混凝土堵塞,堵塞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堵至板面口 2 cm处,隔一夜再用1∶2. 5 水泥砂浆压实抹平。凡需做附加补强层的部位先施工,然后再进行大面积防水施工。阴角、管子根或地漏等部位先铺附加层,待实干后,再涂刷涂料。施工完的防水层无起鼓、裂纹及孔洞等缺陷。末端收头部位粘贴牢固、封闭严密,形成一个整体防水层。施工完的防水层在蓄水试验无渗漏现象后进行保护层施工。施工保护层时,切勿损坏防水层,以免留下渗漏隐患。

2. 2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序控制

针对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要求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地采取工序控制,主要包括施工操作质量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质量。施工操作质量控制包括装饰工序活动条件和效果两个方面的质量控制。确定建筑工程各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范围; 主动控制工程工序活动条件,主要指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 诸如: 操作工人、材料与构件、施工机具、设备、施工顺序和方法等;及时检验装饰工序质量,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后续工作的要求与措施; 设置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点。对本工程施工过程设置施工质量控制点,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个工序或环节,设置技术重点,对操作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工艺参数和方法均可重点控制。针对质量通病或质量不稳定,易出不合格品的工序,事先提出控制措施。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特殊结构,给予重点技术支持与控制。同时对各环节采取质量监督管理,包括操作者自检,班组内工人互检,各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巡视检查以及业主、监理、设计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等。具体做法包括: 施工材料质量检查,并检验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及试验报告,对质量有怀疑时,并按要求抽样复查; 施工操作质量检查,确认班组自检或交接检查的质量; 工程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 成品保护质量检查。

3 工程质量问题的管理对策

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工程问题,上述提出了从质量监督的角度上去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现从管理的角度上提出如何抓好工程的质量问题。

3. 1 采取质量管理制度

从建立技术交底管理制度开始,项目经理部在施工中严格进行技术交底制度,对每个分部工程、每个分项工程、每道工序的施工进行层层的技术交底。对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验证和进行验收制度,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对此在施工中应严格要求把好进场前的验证和进场后的验收关。采取施工工序 “三检”制度,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坚持自检、互检、专职检验制度,并做好文字记录,作业班组在自检的基础上进行班组之间的互检,在工序交接要由质量员、施工员、班组长共同进行验收并作好记录,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对工程严格执行技术复核制度,项目总工程师要对施工中采用的技术文件、技术资料等进行熟悉,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复核,准确无误后方可用于工程施工。对重要工序的施工进行技术复核,地基验槽、隐蔽验收工程应经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工程的测量放线由专职测量组进行施测后应由施工员、质量员进行复核,最后由项目总工程师核定,经复核合格后用于施工控制。重要部位隐蔽工程应经公司自检后,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质监站等检查合格并签字认可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建立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制订各分项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方面的奖惩条例,确定装饰装修项目负责人,配备必要的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老工人以及技术指导人员进行质量把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班组等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完善相应的技术措施,制订施工工艺流程,组织班组进行样板间装修施工,不断总结提高,并大面积推广。编制可行的施工方案,并逐级进行交底,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土建、安装从预留预埋开始至卫生洁具安装以及收尾清理全过程的施工步骤、顺序和各自的责任,密切配合。

3. 2 对工程资料的管理

实际上从工程实践情况来看,工程资料的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资料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竣工结算等事情,而且资料管理又直接反馈到工程施工,如设计变更资料的管理将直接反映到工程施工能否及时按照设计变更执行。在工程开工到竣工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图纸、变更、洽商等文件资料的传递、处理、归档等一系列工作。文件资料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由于文件资料的管理涉及业主、监理、总包、分包等多家单位,因此,作为建设方,我们要求参建各单位对文件资料的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施工过程中的文件资料一般包括图纸、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设计交底、施工组织设计等。针对上述文件和资料的管理,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①在微机室设立专职资料管理员,负责文件资料收、发、存工作; ②采用微机管理手段,对文件资料进行存档和整理,并对处理结果( 是否已发放给有关单位和人员,是否已按文件资料要求实施,是否有反馈信息) 跟踪检查并做记录; ③对文件资料的有效性进行控制,定期发放有效文件和资料的目录给相关文件资料的持有人,及进收回作废的文件资料,确保所有单位和人员使用的是有效的文件和资料; ④加强对分包单位( 包括业主指定分包) 的文件资料的管理,确保分包单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文件资料,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4 结 论

文章通过结合笔者建筑工程施工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措施,针对工程施工中的渗漏等质量问题环节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这些环节中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的监督管理控制要点,为同类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篇3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及意义

1.1施工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可确保施工程序的正常进行,工程质量得到保证。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施工材料、人员及设备的效能,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另外,不断加强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问题要有预见性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避免施工事故隐患的发生。

1.2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1.3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式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技术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使用功能和降低建筑成本的要求目标。

1.4技术管理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经济竞争能力。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还停留在粗放型管理上,没有系统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单纯的依靠质量管理工作以及文件归档进行施工技术的管理。且由于工程中标后的分包施工中,中标企业缺乏对分包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也使得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影响了施工技术管理的科学开展。

2.1材料管理不规范

在采购、运输、存放、发放以及使用材料和半成品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原材料的质量不符合要求以及材料供应难以满足正常施工进度要求的现象发生。材料管理不规范不仅延误了施工的工期,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声誉。

2.2施工管理不规范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及现场的实际操作人员并没有完全按照有关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各种规章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管理人员完全履行其管理职责,操作工人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导致质量问题经常发生,给工程带来质量隐患。

2.3施工方式不合理

目前施工单位分包现象非常普遍,各分包单位没有明确自身的工作范围。各单位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总将工作推给其他的单位,从而造成工序上的遗漏,增加了各单位协调工作的难度。此外,施工组织并没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也增加了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协调工作的难度,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2.4机械设备落后

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建筑企业所用的机械设备陈旧、落后,或者因为成本问题,很多都用一些淘汰的机械设备,没有及时的购进和更新,如此下来,施工的进度赶不上,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2.5建筑施工的技术方法落后

对于施工前的技术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如今的很多建筑企业的技术和施工方法并没有改进,技术相对落后,而且还缺乏技术方面的交流。应当让所有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施工中有一定的准备,不耽误工程进度,也不会影响整个工程质量。

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的策略

3.1 施工准备阶段施工技术管理

强化落实,明确各级人员的责、权、利,企业主管要支持总工程师做出的正确决定。组织全体管理层、操作层,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学习现行标准、规程、图集,尤其是对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每个检验批、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确保能够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解决,把设计图纸准确地实施于现场。通过组织各专业人员熟悉、审查图纸,参加图纸会审,并从便于施工、加快进度、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指导施工,每一个分项、分部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专业性强的、高危场所施工必须有专项施工方案及专项技术交底。

3.2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

①及时进行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对保证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整个工程施工,各分部分项工程,均需进行及时准确的技术交底。特殊和隐蔽工程,更应加强术交底工作,应强调易发生质量事故的部位和成品保护以及建筑材料方面的要求、基础施工技术要求:采用的新结构,新工艺提出的技术要求等。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向下级技术负责人技术交底,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工长、班组长技术交底,工长、班组长向工段、班组进行技术交底。通过层层技术交底,使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对工程的设计意图和要求,质量控制点,施工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项目按合同质量要求、工期要求交竣工,为用户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

②关于工程质量的管理:工程质量目标的控制管理是以工程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准则的。工程质量主要表现在材质、施工工艺及维护保养等多方面。在对重要单元工程或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设计的单元工程施工时,应成立攻关小组,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保证工程质量。原材料、成品材料及半成品材料进场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施工中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不论其问题严重与否,都应认真对待,制定好处理方案。

③关于工程进度与成本的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预先规定的进度目标来全面实施进度计划。随时关注施工能力、设备和材料供应情况,以及单元工程形象的实际进度等;还应根据某些工作的实际进度及时调整好其后续工作的进度计划安排。为了不影响整体工期目标,要注意协调好分包的工程项目的有工序衔接关系的工作面的施工。

3.3竣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

篇4

中图分类号:TL372+.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以主体结构封顶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基础和结构施工,后期主要指装修和安装以及其它附属项目的施工。后期施工的内容主要有:抹灰、油漆、顶棚、门窗、楼地面等;在安装方面,有给排水、电气 、通风空调 、消防 、电梯安装 、智能化 、幕墙等项目 ;室外工程 包括道路、各类管网系统、绿化等。结构封顶后,后期工作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组织管理不当,就会延误工期,影响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给业主带来经济上损失。

近年来,公司承接了多个大的项目工程,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建筑工程后期管理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期都比较紧。一般来说,从结构封顶算起,后期施工阶段所用时间占整个工期的40%左右,如果结构施工期间工期拖延,后期施工时间会非常紧张 。

(2) 后期工程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就投入的工种而言,是前期施工工种的2 ~ 4倍,而人数也在3倍以上,这些都给后期施工管理增加了难度。

(3)参加施工的单位多,有总包、分包和专业施工单位。而且一个单位工程上有几家或十几家大小不同的单位同时投入施工,其施工管理就要求有高度统一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4)各工种交叉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个环节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妥,就会影响工期或质量安全,产生连锁反应,实现目标的难度加大。比如说,标高不准确、材料供应和设备安装拖延、关键工序上出了质量问题,都会对相关的施工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5)工程后期的配套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供电、煤气、自来水、通信、雨污水等各配套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建筑工程后期施工的特点,后期施工怎样管理才能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一直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要不断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我们认为,凡是后期施工搞得比较顺利的,其施工管理都处在“ 组织有序、计划得当、领导有方、控制有力”的管理状态下 。

从组织、技术、管理 、经济几个方面考虑,我们认为成功的作法是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组织措施

(1)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该机构一般由总包单位领导牵头设置,如有若干项目是由业主发包的,可联合业主方、监理方和总包方共同组成。由于多工种、多专业同时施工, 如果不善于组织协调 , 势必现场混乱,难以有效控制。协调机构要定期开会,有议有决,严肃认真。各施工单位互创条件,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作战,按时完工。

(2)组织机构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

(3)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把一个项目总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子目标和分 项目标,再把分项目标分配给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做到目标细致明确,人员分工及时到位 。

(4)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项目部应该有一套便于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比如,每周例会制度、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检查制度等 。

2.技术措施

(1)编制一份完整、综合、具有可操作性的后期施工倒排计划,这是施工目标按期实现的前提。在计划中要明确关键工序和非关键工 序,谁主导 ,谁配合 ,工序怎样交叉进行;明确在某个阶段以哪个工种为主,哪个为辅,要分清主次 ,突出重点。

(2)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①要相互了解有关专业的设计及技术要求,把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以例会形式相互了解、熟悉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图纸上存在的问题或矛盾。经验告诉我们,图纸不清、图纸变更是影响后期施工的主要因素,必须花时间把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 。

②要有统一的标高、轴线,不能混乱。土建有轴线、标高要求,安装也同样,应由基础、结构施工单位提供,不能随意地定标高,否则累计误差会导致不合格和返工。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设备和仪器的安装,其标高应以建筑为准,结构标高、安装标高应与其一致 。

③在结构上打洞、开槽 ,补埋铁件一定要经过结构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核准。重要部位要报知设计单位,预应力结构上不得开槽、凿孔。

④及时报送审批技术方案,并严格执行技术方案。审批过的方案要及时向有关人员详细交底,施工期间认真执行,严格检查,保证方案和实际施工一致。

3.管理措施

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并做好以下工作:

(1)要安排、计划、控制好工作面。除在计划中详细安排外,还要作短期协调。比如,某个工作面谁先进入、谁跟进 、何时进、何时退 ,都须明确决定,对于由某种原因而导致工期延误的,应设法抢回,使 施工始终处于有序、受控状态。

(2)材料、机械设备供应要及时,提前报计划,按时进场 。

(3)要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及时验收,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

(4)成品保护。对已完工的成品、半成品要有保护措施,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他人的成品,成品被破坏是后期施工的常见现象,一定要加强检查,责任到人。

(5)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处理好脚手架的占用。后期施工,一个垂直工作面上可能有两个或三个单位同时施工,立体交叉的防护工作是后期施工管理中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全面采取措施,既要保护自身,也不能伤及他人 。 脚手架的占用、拆、搭都要有控制,乱拆扣件、抽钢管、移动脚手板都是绝不允许的 。

(6)使用垂直运输机械,要有统一安排,不能发生强占使用纠纷。结构封顶之后,还有许多材料和设备要进到室内,可通过塔吊(设受料平台)、施工电梯或龙门井架运输。施工电梯,既载人又运物,十分繁忙。在上下班高峰期间 ,我们安排五层以下作业工人,使用楼梯 ;六层以上隔层停靠以缩短电梯运行时间。 对于大宗材料或多台设备,我们采取夜间运输的办法,加强协调,确保垂直运输设备忙而不乱。

(7)文明施工问题是后期施工管理的难点。室外场地要堆材料、脚手架及设备,楼层要清理,垃圾要运走 。有时工期紧,室外工程又要开工,大型施工设备要拆除,室外作业人多等等,都须统筹安排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划分平面,设专人作动态管理 ,如材料设备堆放有专人负责,楼上隔层设临时小便桶 ,每日有专人清洗等。加强现场文明施工教育,对违纪者当场警告、记录,并交其 班组长处理 。

(8)禁止用未竣工楼层作临时设施。经验告诉我们,占用楼层作仓库、办公室,甚至作宿舍、食堂的,该楼层往往形成进度障碍;同时,也加大了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力度,违反了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 因此,要禁止这种情况发生 。

(9)临时用水、用电及接水接电要有统一安排和有控制,不能任意接驳,以免造成浪费或带来安全隐患。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4.经济措施

(1)项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资金是关键。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提前给甲方报送季度的资金需求计划,让甲方预测未来几个月内完成的工作量和资金量情况,提前作好资金准备。条件允许的话,向甲方申请缩短工程款支付的周期。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according to the author of the work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mainly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high building; 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特点

1.1 结构层数多,施工周期长

国内一般建造的高层建筑,一般多为 20层左右,有的多达几十层,但一般除基础和地下工程、底层、顶层和设备层外,多采用标准层,这就为施工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有利于组织流水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目的。高层建筑从筹建到全部投入使用,一般要耗时 2—4 年,有的甚至更长,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势必要组织冬、雨季施工,增加了施工难度。

1.2 技术复杂,工程量大一般高层建筑多采用深基础,其结构材料多为预制或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框架一剪力墙、剪力墙、筒体等),施工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工程量大。据测算,在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的工程量一般为钢结构用钢量上万吨,且铆、焊的工作量很大。装修工程,则按其功能的要求,采用了名目繁多的材料和做法,要求达到的技术等级高。设备工程,除一般住宅增加了电梯、避雷、电视天线等设备外,大型公用建筑则还设有空调、烟感、电能、治安监视、声像、自控等设备。

1.3 材料、构配件、设备和机具等用量大,品种繁多高层建筑施工所需的材料和构配件品种繁多,有的甚至超过万种,且数量庞大,供应渠道也来自各方面,有的甚至需要进口,这样就给施工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紧迫,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设备和机具,如塔式起重机或其他类型的雌机、混凝土泵、快速井架、施工电梯等。这样,可以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但同时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对施工的组织和管理要求也更严。

1.4 高空作业多,垂直运输量大这是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不同于一般多层建筑结构施工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给施工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诸如垂直运输机械的选用、高空安全保护措施、通讯联络以及防火、防雷等。

1.5生产关系复杂在整个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从施工准备到竣工交付使用,复杂多变,涉及到的纵、横各方面的关系较多,有时工程的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和分包施工单位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各专业工种如土建、设备、供电、给水、暖通还需穿插配合施工。因此,加强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做好总包和分包单位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协调,在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2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原则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就是为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开展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 质量第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高层建筑更是如此。欲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必须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第一的观念。

2.2 以人为核心

毫无疑问,人的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工程的操作者。因此,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程参与人员的素质,工程质量才有保障。

2.3 预防为主

工程项目的单一性决定了工程质量管理应该事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做好事前控制。工程实践表明,工程质量预防措施是否全面,是否能加以贯彻执行,是决定最终工程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

2.4 坚持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应通过质量检验并和质量标准对照,才能对一项产品的合格与否做出判断。所订立的质量标准是长期工程实践和几代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必须坚持这些质量标准才能少犯错误,尽可能将工程质量提高到一定水准。

3、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准备工作为后一步施工制定了质量目标和活动规范,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和制约施工质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图纸会审、方案制定、技术交底、设置测量控制网等都是质量控制的内容,必须认真进行。图纸是施工的依据,虽然设计者为之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但是仍然会存在一些错误,通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图纸会审,可以将这些错误和不足及早发现并妥善解决,减少施工的失误;方案的制定,首要的任务是采取针对性的质量保证措施,为以后的施工活动创造条件;技术交底主要是向管理者和操作者交待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质量要求等;设置测量控制网是将设计位置在实地进行定位控制,依据建筑物的形式采取不同形式的控制网,确保建筑物平面位置的正确和标高的准确。

3.2 试验、检验及材料、半成品的控制进行试验、检验的项目有两大类:一类是施工前必须试验、检验的项目:包括钢筋原材、钢筋接头、水泥及砂浆、混凝土的配比试验、砂、石、砖(砌块)材料、防水材料、粉煤灰、外加剂等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另一类是施工完成后需要鉴定的检验项目,包括砂浆、混凝土试块、构件荷载试验、实体质量等。材料及半成品在进入工地时,按照相关规定要求的检测频次和检测项目进行严格检测,督促项目施工、监理和供货单位履行质量责任,严格把好工程进场材料质量关;而且要通过入库验收,对质量及合格证明进行认真的查验和鉴定,禁止不合格原材料、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

3.3 隐蔽工程的验收把关

隐蔽工程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上一道工序完工后,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正常情况下无法进行复检的工序或部位。高层建筑结构的隐蔽工程项目及检查内容大致有: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土质情况、标高尺寸、地基的处理,基础断面尺寸,桩的位置、数量、试桩打桩记录、人工地基的试验记录、坐标记录;钢筋砼工程: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形状、焊接尺寸、接头位置、除锈情况,预埋件的数量及位置,预应力钢筋的对焊、冷拉、控制应力、砼、砂浆标号及强度,以及材料代用等情况;砖(块)砌体:抗震、拉结、砖过梁配筋部位品种、规格及数量。隐蔽工程在隐蔽之前必须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办理签证,作为今后评定工程质量的依据。对于隐蔽工程验收中提出的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问题,要认真处理,处理后要经复核合格并写明处理情况。隐蔽工程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3.4 设计变更及技术核定的控制

施工中无论是哪一方提出变更图纸,均应由建设单位会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协商,经过确认后由设计部门发出相应图纸或说明,并由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手续,下发到有关部门付诸实施。要坚决杜绝内容不明确的,没有详图或具体使用部位,而只是增加材料用量的变更。变更图纸必须履行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制度。无论何种变更,都必须经原设计单位的同意,并履行同设计图纸一样的程序,凡是没有经过监理工程师认可并签发的变更一律无效;若经过监理工程师口头同意的,事后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补办签证手续;特别要求的是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设计变更时需重新审图。

3.5 质量检查及验收

质量检查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照施工图纸、有关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对原材料、构配件、中间工序、设备投入使用或安装前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当工程需部分或全部交工时,要进行验收。验收要按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的内容都包括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施工资料两大部分。

3.6质量分析和质量评定

篇6

为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市所有公共机构。

前款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第三条 指导思想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为统领,以公共机构节能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为龙头,以节能工作体制、机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为牵引,以节能监管、奖惩为推手,突出能耗统计、能耗监测、定额标准、考核评价核心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建筑节能,日常能源节能,节能诊断,节能审计,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等工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第四条 节能改造经费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将公共机构节能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支持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先进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等。

第五条 责任主体

公共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

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公共机构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公共机构行政负责人是本单位节能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节能机构工作人员是本单位节能工作直接责任人,负责本单位内部节能考评工作。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六条 领导体制

(一)成立市人民政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的组织、领导、协调等工作。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节能办”),负责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县级也应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二)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部门主管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三)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市管理节能工作主管部门指导下,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考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县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本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导和监督下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第七条 具体职责分工

(一)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重要事项的决策、领导、组织和协调,从宏观层面指导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节能办负责本级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督查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事项;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培训,普及节能科学知识;按要求报送、传递能耗各类信息;提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重大政策、措施建议。

(二)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负责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按规划要求制订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分解下达本级各公共机构,担负能耗监测、诊断、能耗定额执行、审计、统计、能耗公示等节能管理工作,制定考核评价制度并落实节能奖惩等工作。

(三)市、县级节能办应当与本级发展和改革、工业经济发展、监察、财政、建设、审计、统计、电力等部门建立节能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公共机构节能协调小组。定期分析、研究、总结本辖区公共机构节能运行工作情况,加强工作交流,沟通节能信息、评估节能形势,及时向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

第八条 工作例会制度

(一)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情况适时召开。主要进行节能工作经验总结,节能经验交流,安排部署各项节能工作,及时研究决定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大问题。

(二)公共机构节能协调小组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也可适时召开。主要进行节能信息的相互沟通,分析能耗定额内能耗情况,协调节能工作运行中的矛盾等。

(三)节能办会议每月召开一次。主要分析本行政区域、本级能耗特点、能耗定额标准执行、节能工作制度落实等情况。

第三章 节能管理

第九条 节能规划和目标

(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全省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中长期规划和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并按年度将规划确定的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本级各公共机构。

县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制定本级规划,同时将节能目标和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公共机构。

(二)各公共机构应当结合本单位用能特点、上一年度用能状况和对本单位的节能考核目标,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将本辖区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各级公共机构向上一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的备案时间是每年3月底前。

第十条 节能联络员制度

按照《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印发〈市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事文〔〕38号)的规定,各公共机构应当建立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明确专人担任本单位节能联络员,负责收集、整理、传递节能工作重要信息,按时报送能源消费统计情况。

第十一条 能耗统计制度

能耗统计是指公共机构按照规定,准确、及时、全面地对能源消费计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汇总。各公共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的通知》(国管房地〔〕20号)的规定进行能耗统计并及时上报统计结果,上报统计结果应当加盖单位公章。

各公共机构应当确定具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担任能耗统计员(以下简称“统计员”)。建立单位能耗统计台帐,及时如实收集、整理和归纳汇总能耗数据。

第十二条 能耗计量制度

能耗计量是通过计量手段,采集公共机构的总能耗以及各系统、各部位的能耗。各公共机构应当通过计量及时掌握能耗各类指标,进行能耗状况分析,因地制宜制定各项节能措施,建立健全能耗计量工作岗位责任制。

各公共机构应当选定责任心强、具有一定计量业务素质的人员负责能耗计量管理工作(简称“计量员”),并按规定时限将计量数据及时报送统计员。

各公共机构应当按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计量(指对公共机构中不同的使用单位进行分区计量)、分类计量(指按水、电、热、油等不同种类对能源资源分别进行计量)、分项计量(指对公共机构中的空调暖通、照明、动力、信息机房、食堂等不同系统或部位进行分别计量)。

具备能源信息化管理条件时,应当实时对能耗计量数据与能源利用率进行监测管理,及时发现用能异常情况和管理漏洞,纠正用能浪费现象。

第十三条 能耗公示制度市、县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应当对本级公共机构能耗状况按照市每半年、县每季进行排名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全市各级公共机构能耗数据通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网站进行公布,公示内容包括:用水量、用电量和公务用车耗油量等。

各公共机构应当每月对本单位能耗状况在单位内部和其公共网站上公示。

第十四条 能耗定额制度

节能办应当综合辖区内各种能源尤其是水、电、油历史消耗、现在消耗、特殊时期消耗等情况,在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工业经济运行等部门配合下,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能耗定额。能耗定额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耗消费结构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

财政部门根据公共机构能耗定额,制定能耗支出标准。

第十五条 能耗分析制度

各公共机构每月5日前应当对上月本单位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共机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主要用能设备变化情况;主要能耗指标的变化趋势;人均能源资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公车能耗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同比分析;与同类公共机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能耗分析查找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水平降低(升高)原因,拟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等。

节能办应每月分析一次本辖区能耗定额标准内使用能源情况,对超出能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应发出预警意见。有关公共机构超出能耗定额使用能源的,应向本级节能办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六条 能耗诊断制度

节能办每季度应组织专门力量对能源消耗较大的单位进行节能诊断,根据能耗数据同比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并督促落实。

第十七条 能耗统计报告制度

各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员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向本级节能办报送能耗统计报告,下级节能办汇总后应当向上级节能办报送:

(一)报送要求。按期报送,报送周期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二)报送时间。按照各级节能办要求时限。

(三)报送奖惩。对积极完成各类报表报送任务的单位予以表彰;对迟报、误报、不报、消极应付对待统计报表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单位领导和个人的相关责任。

第十八条 能耗审计制度

市、县级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和各公共机构应当按照《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第22条和第23条的规定进行能耗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市、县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公共机构的能耗统计报告和开展节能检查的情况,定期选择一定数量的高能耗公共机构和用能超过能耗定额机构进行重点审计。

第十九条 能源管理岗位制度各公共机构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指定或聘任节能督查员。重点用能系统、设备(主要指:供暖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炊事系统、给排水系统、网络机房、锅炉房、配电室等)操作岗位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各公共机构应当定期对能源管理岗位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适时开展岗位技能竞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要求进行岗位考核和奖惩。

第二十条 节能运行管理制度

加强用能系统运行管理,完善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克服“重设备、轻管理”的观念,确保设备高效运转。

设备运行管理制度应当包含:岗位职责制度,值班、巡视检查、运行记录制度,维护保养制度,节能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等。操作人员应当熟知岗位制度、工作流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基本技能。

第二十一条 节能改造制度

(一)节能改造前,需委托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或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进行综合诊断或专项诊断。

(二)根据能源审计结果或节能改造进行经济性评价,投资回收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不超过四年。

(三)在节能改造合同中,应明确节能量化要求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应当充分收集节能改造前后的相关数据,对节能改造进行量化对比和评价,并据此确认改造是否符合合同约定。

第二十二条 新建建筑节能评估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度

(一)严格控制公共机构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标准,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未通过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

(二)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分步骤、有秩序地组织实施。严禁以节能改造的名义改建、扩建办公用房或进行超标准装修。

(三)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维修改造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竣工验收等方面的规定和标准。

第二十三条 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度

节能办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本辖区内公共机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主要内容:结合本地实际,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普及节能知识,浓厚公共机构节能氛围;定期开展能源资源国情教育,增强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节能技术、知识培训,提高节能管理能力和操作运行水平;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有鲜明特色的公共机构节能文化。

第二十四条 节能社会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公共机构节能公示制度,利用公共媒体公示公共机构节能情况,公布节能监督电话,广泛听取意见或建议,对有关节能意见和建议应当及时予以反馈。

第二十五条 政府采购制度

节能办应当与政府采购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产品、设备。

各公共机构不得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第二十六条 合同能源管理制度

公共机构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应当加强对合同能源管理的研究,在本级范围内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形成经验后逐步展开。

第四章 节能措施

第二十七条 建筑节能

(一)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建筑节能措施。公共机构的既有建筑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建筑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耗能指标、寿命周期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制定综合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和既有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应采用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优先采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第二十八条 办公节能

(一)管理机关事务工作机构应当优化配置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和设备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应用,充分使用无纸化办公,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

(三)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系统,减少会议数量,缩短会议时间。

(四)及时淘汰更新高耗能办公设备,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及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及时关闭用电设备。

(五)建立办公区巡视检查制度,督促和提醒工作人员养成离开办公区及时关闭用电设备的习惯。

(六)公共机构范围内逐步淘汰使用一次性纸杯,倡导绿色祝福,杜绝使用纸质贺卡。

第二十九条 用电设备节能

(一)创造条件采取分户、分项计量用电。

(二)空调系统节电。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非工作时间、节假日不开空调;提倡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加强空调系统节能诊断和节能技术改造。

(三)照明系统节电。

1.公共机构办公场所新装灯具应当全部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既有普通灯具应当换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

2.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除阴雨天气外,白天尽量不开照明灯具。

3.改进公共区域照明控制方式,推广应用声控、光控、红外感应等智能调控装置,提高控制效率。

4.严格控制办公区装饰性景观照明,除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外,尽量减少使用或者关闭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红灯等高亮度、高耗能灯具。

(四)电梯系统节电。

1.加强电梯运行调节,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选择最佳派梯模式,合理确定电梯启用数量、层次和时间,避免空载,减少等候时间,提高运行效率。

2.办公区内三层以下(含三层)停开电梯。

3.节假日原则上只保留一部电梯运行。

4.开展电梯智能控制改造,加强维护保养,降低电梯单位能耗。

第三十条 用水设备节能

(一)加强用水设备的维护,严禁跑冒滴漏和浪费。

(二)加大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力度,提高用水效率。

(三)绿地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禁止用自来水涌灌。

(四)定期开展节约用水教育,培养公共机构人员养成良好节水习惯。

第三十一条 用气(燃油)设备节能

加强对用气(燃油)系统、设备的运行管理,根据需要进行节能检测和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切实提高气(燃油)利用效率。

第三十二条 公务用车节能

(一)对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车辆保有数量。

(二)加强日常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和定点维修制度。

(三)建立完善本级公务车辆档案,推行单车能耗核算,每月对公务车行驶里程和耗油量状况进行公示,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和节油奖励制度。

(四)制定公务用车登记制度,严格公务用车使用范围,建立公务用车节假日封存停驶制度。

(五)严格执行公务用车报废制度,按规定及时报废高耗能、高污染的车辆。

(六)积极推进公务用车服务社会化,加快班车、接待用车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鼓励工作人员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五章 监督与奖惩

第三十三条 监督检查管理机关事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节能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

(二)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情况;

(三)能源消耗计量、监测、统计和报告情况;

(四)能源消耗定额执行情况;

(五)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情况;

(六)能源和管理岗位设置及能源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

(七)用能系统和设备节能运行情况;

(八)公共机构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

(九)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情况;

(十)开展能源审计情况;

(十一)执行节能产品、设备的政府采购情况及执行国家、省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名录和淘汰或者限制使用的用能产品、设备、设施及材料名录的情况。

对节能规章制度不健全、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情况严重和能源审计中有重大问题的公共机构,应当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节能整改

公共机构违反规定用能造成能源浪费的,由本级管理机关事务机构下达节能整改意见书,公共机构应当及时予以落实。有严重问题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五条 考核评价

(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全市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工作,应当制定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考核激励机制。考核主要内容为:节能管理体系建设、节能规划、节能管理工作、节能宣传与培训、能耗统计、节能改造项目、节能措施落实、节能监督检查、节能资金落实等。

市节能办具体组织实施。

(二)半年和年终,市节能办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评价;

第三十六条 表彰奖励

对在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节能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中做出显著成绩,以及举报公共机构严重浪费能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第三十七条 惩戒措施

公共机构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会同或者建议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并由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一)未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或者未按照规定将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备案的;

(二)未实行能源消费计量制度,或者未区分用能种类、用能系统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并对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

(三)未建立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制度、能源消费状况报告制度和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的;

(四)未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或者未在重点用能系统、设备操作岗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的;

(五)超过能源消耗定额使用能源,未向本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作出说明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行能源审计,或者未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措施的;

(七)开工建设未通过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公共机构建设项目,或者以节能改造的名义改建、扩建办公用房和进行超标准装修的;

(八)违反规定超标准、超编采购公务用车,不如实报告公务用车数量,或者拒绝报废高耗能、高污染车辆的;

(九)未按照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的;

(十)拒绝、阻碍节能监督检查的。

第三十八条 管理人员法律责任

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中、、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