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4 23:56: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篇1

高校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在就业难、竞争强、压力大的今天,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毕业班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就业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年级学生明显不同的特征。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指导学生顺利毕业,协助其他教师管理好学生,是毕业班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1 全方位确保学生的思想稳定

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是个性鲜明且具有独立精神的一代大学生,为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当学生到了毕业学年,同时面对毕业、就业、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心理上讲,毕业班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逐步走向成熟。作为毕业班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稳定工作,部分学生表现为狂妄、自卑、不愿意合作、作风散漫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宣讲学校和学院的各项重要决定,针对近期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措施;二是,要严格遵循和执行学校夜间值班制度,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尽早发现问题,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心里安慰,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如QQ群、飞信、微信,构建多重渠道的网络班级社区,有利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便于学生反映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状况。另外,对于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常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学生一旦形成某些惰性,就不容易改变。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学习,关注生活,如果整个班级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班主任还应做好毕业班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形象,做好表率,充当班主任老师的左右手,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以竞赛为契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初期,对专业的概念很模糊,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这些情况是正常的。经过几年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技能训练后,学生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慢慢热爱自己的专业,才会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学校每年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ITAT)大赛和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等,在检验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效果的同时,也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应用能力的平台。作为班主任,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赛事,以赛代练,体现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技能。班主任应该抓住学科竞赛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1]。在毕业学年,学生通常会分为两个集团,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一部分选择就业。对于考研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利用专业背景优势,鼓励学生考研深造,为考研学生在学习环境、志愿填报方面做好指导与引导工作。另一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并不是不求上进,其实他们还是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只是将学习的重心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资格证和各种行业能力认证考试上,为今后的就业积极准备应考,增加自己的应聘的筹码。

3 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减轻压力

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及生活质量,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极其关心的问题。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找到一份各方面都符合自己心愿的工作。然而事实往往是事与愿违,因此,班主任首先因该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向同学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学生的心态,劝诫大家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鼓励同学只要脚踏实地,行行都会出状元。班主任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学生就业的意愿、学生的自身特点、就业信息的掌握和对就业的把握要比学生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指导:

3.1 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掌握相关政策动态

突出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人,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的一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及时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的最急迫的任务。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及时了解动态信息,一方面,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鼓动学生及时出击,寻找各种渠道,增强紧迫感。

3.2 充分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充分利用学校、学院、教师的资源关系,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将用人单位信息第一时间公布在班级群中。同时,推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网站,鼓励学生积极登录,查阅资料,主动联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联系就业单位,变被动等待社会需求信息,到主动收集社会需求信息。

3.3 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是实现就业的关键

定位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那么定位就需要客观一些。不要让过早的职业规划给自己定一些条条框框,给自己造成了束缚,其实学生个人的能力、兴趣和价值取向会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因此就业的意向也是在不断调整的,不要仅仅局限于自身专业,重在学以致用。客观审视自己,找出优势,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质来择业。不要死守本行,不求变通,应尽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的升级换代,不要让“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4 实施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专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使用单一的方法,更不能搞“一刀切”,就如教学要进行“因材施教”,班主任管理要实施“分类管理”,我将本班学生分作四种类别:

4.1 对班委群体要“放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遴选出一个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强的班委集体是确保班级管理顺畅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三年的培养和锻炼,建立起一支组织性强、工作能力优的班委集体。到毕业季,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就可以放心交给他们执行,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工作效果并不比你的差,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锻炼了班委的管理能力,一举两得。

4.2 对后进生要 “偏心”

后进生的管理一直是班级管理的难题,需要班主任更加密切的关注,倾注更多的心血,对他们“偏心”可以说并不为过。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尝试让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担任班委和舍长,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能够发挥作用,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管理中向优秀者学习,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4.3 对优等生要“细心”

优等生的特点是习惯了被表扬、被认同,他们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被袒护。班主任对他们更要严格要求,响鼓更需重锤,当他们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疏导,不能忽视,更不能偏袒,时时提醒他们发挥先锋示范作用,不单在学业方面要优秀,在为人方面更要优秀。优等生的在班上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细心做好他们的工作,发挥好他们的带头作用。

4.4 对中等生要“关心”

中等生是人数较多的群体,这也让他们容易被忽略。班主任大多数情况下对他们都疏于关心。尽管他们具有稳定的状态,其实他们从心里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与关注。根据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利用他们的群体优势树立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

5 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管理好他们需要毕业班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也需要院系领导、辅导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协同工作。总之,指导学生顺利毕业,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班主任陪伴学生圆满完成大学生涯的最后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篇2

8794公里

从日前召开的2008年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国际会议上传来消息,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方案已基本敲定,工程总投资预计为1434.9亿元(不含关税和增值税),建设一条干线,8条支干线,管线全长8794公里。

56名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公安机关经济侦查部门从吉尔吉斯斯坦、南非、菲律宾、泰国、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缉捕重大经济犯罪逃犯56名。

56个

文化部日前向社会正式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河南省56个项目榜上有名,位居全国前列。

92.9%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我国8个省(市)72家企业生产的72种食糖的质量抽查结果,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2.9%。

9.76亿户

到2007年年底,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达9.12亿户,按照信息产业部规划,今年我国将发展固定电话、手机用户6000万户以上,电话用户总数将达9.76亿户。

7833人vs4432人

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今公布的生肖名字真不少,7833人名字带“猪”字,4432人带“鼠”字。据悉,这些人出生年份多集中在猪年、鼠年。广东名字里带“猪”的人位居全国之首,甘肃、山西叫“鼠”人数过千。

3个月vs5100多万元

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消息,由劳动保障、建设、公安、工会四部门联合开展的持续3个多月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行动已于1月底结束。该行动共为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5133.57万元。

资讯

农民工工资可能在1200元左右

新农门网对1万多名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有37%的农民工工资在800至1200元之间,有27%的农民工工资在1200至1500元之间。而根据新农门网对8000多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的企业表示一线员工工资在1200至1600元之间,有26%的企业一线员工工资在800至1200元之间。这说明当前大部分的农民工实际工资在1200元左右。

中国将建立社会治安综治巡视制度

中央综治委在近日的《2008年全国综治工作要点》提出,要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巡视制度,通过明察暗访、问卷调查、重点督察、联合检查等方式,找问题、查薄弱环节,加强督导整改,兑现奖惩。充分发挥综治、纪检、组织、人事、监察五部门的作用,加大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实施领导责任查究和“一票否决”制。

药品纳入今年政府采购范围

据财政部消息,2008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并将中小学生免费教科书、药品、农机具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经济犯罪案件连续4年明显上升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6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就业指导类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就业指导效益,与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已成为新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并未重视就业指导类教学,未形成专业化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发展。如何细化指标体系,完善审核评估内容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 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全方位把握就业指导需求,在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特征,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就业指导效益。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原则。

1.1 客观性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要符合就业指导规律,符合教学实际,要形成与客观事实相协调的指标体系,对学生就业指导状况进行科学、准确、有效地评估,从而全面反映就业指导类课的教学状况。

1.2 整体性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能够全面覆盖各项就业指导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就业指导状况,在该基础上构建针对性的动态观测体系,对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指导效益进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形成针对性反馈机制,将各项信息全面应用到指标构建过程中,提升指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1.3 导向性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分析其导向作用,及时对课程的实际应用效益进行分析,适当量化;要以评价性指标为核心,在上述基础上掌握就业指导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及时纠正,全面改善课程效益。

2 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

2.1 把握设施指标,评估软硬件体系

教学硬件设置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展的关键,与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效益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时要强化设施指标的建设,全面把握教学设施设置状况,确定设施是否满足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需求,从而明确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外部环境构建效益。要全面分析就业指导类课程多媒体设施是否完好、就业实践平台是否完善、就业指导模拟环境是否正常以及就业指导资料室是否完备等,对软硬件设施进行全面评估,依照上述指标及时调整,为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把握教学指标,优化教学引导效益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全方位构建教学水平体系指标,从教和学两方面出发,双管齐下,形成系统化、层次化审核评估指标内容,全面提升审核评估指标的应用效益。教学评估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及教学效果,依照上述5方面内容了解教师是否达到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需求,是否严格依照教学指标落实教学任务,从而确定就业指导类课程落实质量;学习评估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认知状况、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中的学习状况等内容,在上述内容基础上结合学生课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了解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效益,确定高校就业指导类课教学是否规范、灵活、可行及连续,全面把握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2.3 把握管理指标,规范教学评估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教学管理内容,结合当前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管理工作要点,把握其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形成针对性评估指标,全面把握就业指导类课程落实效益。要评估就业指导类课程落实过程中的排课状况、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态度、教学矛盾冲突发生状况以及教学问题处理状况等,并结合上述指标确定教学是否达到就业指导类课设置目标,分析就业指导安排是否具有实效性。

3 结 语

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评价高校就业指导类课教学效益的关键,对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完善具有一定贡献性作用。在构建上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高校要把握好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教学设施评估指标、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和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全面把握各项审核评估内容,从而全面优化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效益,从根本上加速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发展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5

一、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实施精确帮扶的治贫方式。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精准”二字紧扣现阶段扶贫工作要点。以解决好共性问题为基础,进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做到措施有力,行动有效,把精准扶贫工作扶到根上。而其方式则是利用发展农村金融及带动基层创业实现“精准扶贫”。

二、农村金融与基层创业的作用

(一)社会效益

首先,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其次,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并同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正向推进精准扶贫建设。农村金融与基层创业的建设,符合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要求,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农村金融与基层创业工作的优质建设,进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做到最大程度的“精准”到位,最后才能让好的政策发挥最好的实际效益,实现最初的目的。于此,农村金融与基层创业建设无疑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二)经济效益

促进城乡体系一体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基层创业促进了农村发展,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农村金融与基层创业建设推动农民增收,拉动农民消费,活跃农村经济。为精准扶贫注入经济活力。精准扶贫包括精准扶富、精准扶德、精准扶志等多个方面。其中精史龈唬作为精准扶贫建设中最受关注的一方面,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全都对此饱含希冀,并且投入颇多心血。对此,既需要外部帮扶的“输血”,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农村金融与基层创业建设的“造血”。农村金融与基层创业建设为精准扶贫注入经济活力,与精准扶富、精准扶德、精准扶志三个方面有机有效结合,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建设。

三、河北省精准扶贫道路探索

(一)发展农村金融和精准扶贫道路的契合点

中国三十年间削减了大批的穷困人口,穷困发生率大大降低,得到了重要的的脱贫经验。但于消除贫困而言,仍面临着新的艰难和挑战。农村金融是贫困村扶贫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扶贫需要连接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建设贫困地区金融扶贫体系。

金融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在非国家级贫困县和集中的区域性贫困人口、贫困的村庄中解决不确定问题,是解决金融贫困问题的重要思路。

目前,农村扶贫的精准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资金的匮乏,对象的模糊,成效的微小。缺乏可持续的扶贫模式问题,快速短期脱离贫困又快速返贫。

(二)搞好基层创业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一步

通过对河北省一些农村进行调研我们发现,部分农村掀起了创业的小,其中槐底利用自主开发权收获“几个亿”。另外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创业农村是曲寨村,村内有大量闲置空地,非常鼓励返乡创业,并且可获取一定政府扶持补贴,如增值税减免、免电费等优惠政策,创业开展的如火如荼。基层创业发展越完善,农村的社会接触度就越高,农村建设也就越完善。

以基层创业角度进行精准扶贫道路探索的具体措施:

一是充分就业与有效供给相匹配,保证脱贫有门路。当前政策应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以河北省政策为例,符合规定的小型企业当年新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可给予每人每年5200元的税收优惠;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2年内贫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就业补贴,并给予相应社会保险补贴。

二是观念转变与社会融入双推进,保证脱贫有动力。农民创业需要接受技能培训。一是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应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创业培训服务,鼓励和引导贫困人口创业,进行社会沟通,增强社会接触度。

三是基础要素与公共服务双优化,保证脱贫有支持。创业发展的中前期,政府应及时构建产业园,落实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实现基础设施更加普及,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基层创业势头更加明显的良性发展。

四是学生返乡与人才贡献双驱动,保证脱贫有后劲。在政府的组织下,基层创业者可联合设立职业培训以及创业培训专项资金。以河北省为例,离校前,为低保家庭的、正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等四类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返乡创业或就业补贴。离校后,将贫困家庭毕业生纳入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管理范围,落实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篇6

近些年,艺术类高校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热爱,这致使艺术类院校生源越来越多。面对这一发展趋势,研究高等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成为迫在眉睫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当下国内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创意融入教学,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接轨;同时,要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时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具体而言,主要有下列几点思考。

二、夯实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直以来,传统的艺术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和掌握专业技能,忽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当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方向背道而驰。正如设计和创意教育家ThomasBley公开批判的那样:“为了能使学生适应某一专门职业,而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各个片段,只提供那些看似最有直接效果的技能,而忽略人文类的东西,那么将来工作时需要发展整体的理解和更加复杂的系统知识(例如创意和革新)的时候,这种艺术模式就会开始显露出局限性”。文化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和基础,若想使产业中文化元素得到提升,必须注重人文、科技等广博知识的培养,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创意产业中的泉源。未来社会,我们要培养的艺术人才,应该能够充分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使之成为一种产业,走向世界。这样,艺术不单在文化战略上起到了作用,同时在经济层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首先,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并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创意能力为目标,加强艺术类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及理论方面的发展。其次,拓展创新基地的建设,开展广泛的校园活动,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有杰出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个人素质修养与艺术创造力等方面均衡发展。第三,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结合地域特色文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举办各类人文讲座,开展各类主题的文化节活动,推动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等,都将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三、注重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与实践,结合文化创意实现完美转型

虽然我们倡导教育改革和鼓励创新创造,但是不可否认,传统模式下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艺术技能上还是有很大的优越性的。即使在全世界教育领先的发达国家,也将传统教育方式和技能训练作为基础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也指出,“不仅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分析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为特定的艺术问题创作多种解决方案,更鼓励学生利用合适的媒介、工具亲自参与艺术创作”,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意识,从而达到在新的领域空间的创新。“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使我们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教育在突出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积极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鼓励创新型艺术教育并不是全然地否定传统技能型教育,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创造性和扩散性思维的习惯,使之学会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形成自我审美模式。

四、重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实现课程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转型

首先,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当加入一些逻辑思维方面的课程及与艺术相关的综合性课程,来填补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因为当今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越来越普遍,艺术类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不得不思考将部分综合类课程纳入整体教学中,以适应当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其次,及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发散性、灵活性、独创性的思维模式;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探索性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对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高等艺术教育的转型,也使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五、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多元化就业创业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及出口的转型

首先,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步。高校需要市场关注市场发展趋势,了解最新动态,并从中不断获取信息和资源,将其补充到日常教学体系中,避免学生所学知识过于老旧,与社会发展脱节。其次,时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高校可组织师生建立工作室,将教学、科研、创作三个模块有效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掌握了学习内容的同时,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不但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创作,而且也可将其转化为产业成果,反之也为教学注入了活力。第三,建立实践基地与市场对接。高校可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为师生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使教学不单只是在教室里完成,也可到基地去实践教学,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篇7

*通讯作者: 曹丽琴,女,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印刷工程研究室讲师,兼职班主任。

摘 要: 2012年开始武汉大学正式将“烛光导航工程”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出台了《武汉大学烛光导航工程实施办法》,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不断推广和完善大学生导师制。本文从“烛光导航工程”出发,浅析大学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和优势,并对如何确保有效执行导师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 导师制;必要性;优势;有效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可以自由和自主选择有兴趣和可以发挥特长的课程,这些改革的推行和实施为导师制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当前,导师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尝试已成为本科教育的一种需求。自2000年以来,国内一些大学开始积极推进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2005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始实行“烛光导航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该学院每年80%的毕业生入读名校,十余人被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录取。2012年,武汉大学正式将该工程列入学校工作要点,各院系选择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教师担任“导航师”,将所有本科生均纳入导航师的指导范围,从入学到毕业,每名导航师带领4~5名学生,从学业、思想、就业等方面全程“贴身”辅导,一对一指导学生选课、实验、科研和毕业设计等。

从各高校的经验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对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心理指导与思想行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在国内高校推行导师制是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之一。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

一、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1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然而,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冲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诱发“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的思想意识。导师可以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并以身作则,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方式,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 完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

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基本模式,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面临极大困难和挑战。一名辅导员或班主任需要管理的学生由几十人到几百人,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同时由于专业知识背景相对薄弱,在大学生教育中难免考虑不全,往往容易“抓两头放中间”。导师制增加了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机会,教育和启发大学生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导师可以根据大学生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管理互为补充和促进,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

现有高校授课模式中专业授课教师与学生交流比较缺乏,遇到疑难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专业认识不够全面,这样容易挫伤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部分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对前途和未来感到困惑与茫然,只能随大流盲目地过完大学生活。导师能从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用自身的科研素质感染和熏陶学生的科研意识,并鼓励他们参与实践与科研,提高创新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导师制使学生与导师有了更多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新型师生关系。[1]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知识体系更新与充实,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有力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 实施的时间

大学生配备导师的最佳时机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配备导师,另一种观点认为从高年级开始实施导师制更有效。实际上,大学教育可以看做一个由不同阶段构成的完整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此,建议从入学开始执行导师制。在入学初期,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比较迷茫,学习上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这个时期导师可以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如何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对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对专业的思考,以及毕业后未来的打算,这个时期的导师更多的应该稳定学生的专业情绪,并指导学生就业和深造等。所以,导师对大学生的指导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

2 导师职责范围

导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导师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思想成长、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个人生活及就业选择等提供导学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问题,所以导师的设置要尽可能全面。明确导师应该“导什么”,是明确导师职责,发挥导师作用的重要保障。现在大多高校遴选的导师为综合性的导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心理进行疏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激发和启发学生对学习科研的兴趣。由于本科生导师需要具有更加丰富的学识和更高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一定能完全胜任本科生导师,因此可以在综合性导师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责任范围配置院系的 “入学导师”“年级导师”,以保证导师的职责范围更加明确,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工作。

3 保障机制

如何激发本科生导师工作热情,促进导师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建议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根据导师指导的人数及所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将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及职务晋升结合起来,肯定本科生导师所作出的成绩。其次,建立全面完善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应以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指导思想,以全面考察导师的教育质量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导师的工作实际,激励导师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工作,从而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健康有序地发展。[2]现有的考评指标难以量化,有时可能有失公允,因此,建立合理系统的评估制度非常重要。包括导师自我考 评、学生考评、督导考评、同事考评等,按照一定的考评比例,结合学生整体发展的水平,保证考评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各院系和单位须建立监督制度。从现有执行导师制的经验看来,在执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目的,为了更好地保证导师制的执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不仅可以考察导师的实际工作,也可以促进导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总结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完善,以保证导师制度真正发挥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弥补大课堂教学、单一的班主任及辅导员制度的不足。当然,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保证导师制的有效执行,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可靠的教育途径。

篇8

二、以人为本,完善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

独立学院的就业更具挑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完善个性化、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推进分类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点,推进分类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鼓励毕业生升学和面向基层就业。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不要再期望享受到很多年前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6]应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去,面向基层就业,支援落后地区。让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计划等。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目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独立学院学生在竞争上处于劣势,所以,自主创业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途径。要引导大学生针对市场变化,转变就业观念,摒弃“等、靠”的思想,正确认识自我,调整方向,进行自主创业。这是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加强创业指导是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二)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计划地开拓与巩固就业实习基地。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拓市场,利用毕业生的表现巩固就业市场,并做好宣传工作,增加学校的知名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校就业之路上新的探索模式。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或医院顶岗实习时是员工,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医院的医生担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指派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实习指导工作,参加企业或医院召开的实习生工作表现例会,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的评估;企业或医院委派相应的员工到高校接受教育,意为“顶岗”。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和员工一样,对其岗位负有一定的责任。积极组织专场招聘会。独立学院积极组织各类招聘会,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加强宣传,为“双选”提供良好服务。在招聘会前,就业部门或相关辅导员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医院资深医生或人力资源部门专家进行专业、礼仪、心理等方面的讲座,侧重就业观念指导和信息传递,以三、四年级学生为重点,提高招聘会的签约率。拓展就业市场网络体系。独立学院应通过高校门户网站、人事厅人才网、大学生就业网、职会网等各大网站与招聘单位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增强网络就业“双选”的功能。同时,采用电话、信函、QQ群、短信、飞信、电子邮件、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实现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的全面互动。

三、开拓创新,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和完善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后,更要开拓创新,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一)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不止针对毕业生,要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中,从入学就着手做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可帮助其了解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借助测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进行初步的规划;对大三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其职业技能;教育大四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的推荐表和求职简历,强化面试等求职技能训练,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就业指导。(二)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第一,重视弱势群体的就业。在高校扩招与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有其特殊性。如学费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使贫困大学生占了毕业生人数中的很大比例;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收入高,父母溺爱子女,在就业时眼高手低或胆怯竞争等。此外,女生比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也切实存在。这些特殊群体的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学校应因势利导、化弊为利,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手法,帮助毕业生重新肯定自我,积极、主动地就业。第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程建设、能力培养及内涵提升等方面,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三)建立毕业生跟踪与反馈机制独立学院要建立毕业生跟踪与反馈机制,以此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就业的参考依据。就业工作人员及辅导员应主动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建立人才档案和信息资料库,尽己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以校友会为平台,加强毕业生与母校间的联系,请往届优秀学生回母校讲解就业经历和工作心得,将用人单位的需求最直接地展现给学生;全面开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心理咨询中心,为应、往届毕业生提供信息资讯与心理咨询等。此外,要针对不同专业就业流向、用人单位需求及毕业生和家长满意度等进行调查,把握学生就业层次、掌握市场需求,帮助独立学院有针对性制订招生计划,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篇9

赖书记关于应用文写作的讲座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平时用得着的真知识,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一般的文书写作是经常会面对的,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可能会忽略某些细节,比如书写不规范、逻辑混乱、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等等,这样有可能会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让事情办起来不那么顺畅,而且会闹笑话,因此,作为一名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科研处李科处长则对学院三年发展规划进行详细的解读。从三年规划的提出、指导思想、目标愿景、工作要点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从干事的工作定位、干事应具备的素质和干事应执行的工作内容对我们这支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受益颇深。从而懂得:作为学院的基层管理人员,一定要牢记自己职责和分工,遇事不推诿,增强主动性,坚决抓落实,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团结协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基层管理者。

篇10

审计学属于交叉性、专业性突出的一门应用科学,高校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对选择的教学理念加以创新,尽可能为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单位、部位以及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机构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对于审计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就怎样满足审计实务发展、环境变化的需求,在传统的审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不断优化审计学课程,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系统地对审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相关内容进行传授,属于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编写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阶段高校审计学教材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框架和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对相关知识点的介绍,难以对系统的工作程序加以阐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对教学,学生在完成教材学习之后依然不明确审计实务,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强化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突出审计实践教学要点,是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审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审计流程,并深刻认识到审计准备、实施、完成等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若学生对审计单位缺乏认知,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审计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审计实践学习过程中,才能够缩短他们在未来就业中的适应时间。

(三)学生学习方法较为欠缺

高校学生在审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都是通过教师讲授来获得相关知识,自我处在较为被动的地位。因为审计学课程和会计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并结合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选择满足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解决基础问题的水平。而且,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能够按照先预习、后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规律,无法将老师的教学重点认真记录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审计教学工作水平相对较低。

二、提升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水平的相关措施

(一)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在目前很多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依然坚持陈旧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因此,可以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因为审计学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法规条文相对较多、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相关教学工作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得以提升。[3]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相关问题,首先,教师在制定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要能够把教学内容通过声音、文本、影像、图形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由易到简的过度,从而唤醒学生的各种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是辅助教师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其与板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案例法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所谓的案例情景教学法就是要求审计教学老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审计案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将理论更好地与实际联系在一起,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保证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活动。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要能够注意以下问题。[4]首先,案例的选编要能够结合审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进度来进行,并且达到示范性、基础性以及代表性的要求,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进行培养;其次,教师要能够提前将编写完成的案例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之前做好预习以及相应的分析工作;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要能够自觉发挥出自我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控制、维持讨论秩序。完成讨论之后,要能够组织各个小组代表对讨论结果加以阐述,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从而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质量。

(三)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培养高职审计学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计实验活动中。审计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审计操作程序,掌握审计理论知识。[5]审计实验室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建设两种,其中软件建设表示审计实验教学需要通过审计实验软件来实施,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抽查报表、凭证以及账簿等资料,并做好工作底稿编写工作;硬件建设则要能够达到高标准、高起点、开放式以及现代化的要求,让学校各个部门能够互相合作。通过这种实验室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审计改革工作的相关程序,从而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要求越来越多的审计工作人员,因此,现代高校在审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加大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建立一套较为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改革教学理念、选择教学方法等不同角度顺利完成审计学教学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娟. 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4:120-122. 

[2] 叶江虹. 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 会计之友,2011,07:113-114. 

[3] 吕新民,张金城. 会计审计学专业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87-88. 

篇11

通过近年来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本是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公司及岗位,不难发现有以下特点:工作性质属于中低端技术型,工作岗位属于中低端岗位,虽然薪酬目前来说尚未达到最低,但从长远来看,岗位前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高效速成成为当今信息网络化、物质化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社会的代名词,长期追求速成化、物质化的急功进取必然导致学生精神文明的缺失。同时,在校期间,学校过于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下降。再加上学生过分追求就业,对看似和就业没有多大联系的通识教育缺乏足够的兴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沦落的综合素质,如何使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通识教育的合理安排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的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实践通识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面,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积极的创新创造冒险精神,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个人组织领导能力,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拥有坚强的毅力和健全的人格。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早在19世纪已被当时欧美的专家学者提出来,旨在解决学科过于分散和片面,知识被人为地割裂等问题,希望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能够对不同学科有更全面的认识,并能将不同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完全的人、完整的人。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开始进入中国教育专家学者的视线。直到2001年的北京大学启动了“元培计划”实验班,通识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开始走进校园。随后,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尝试也在各大校园全面展开。

但是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院校对于通识教育的认可度和推广度远远没有其他普通高校那么的深入和强烈。因为通识教育的推广普及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技能实训及实习,进而会影响到以“就业至上”作为宗旨的高职院校的利益。

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等影响的多方面原因,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缺乏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的意识和能力。就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高职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状态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一生中只从事一种工作, 第二种是无目的频繁的跳槽换工作。原因是学生过早的被分到了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于根本不了解的专业,并且专业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即使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也只能将就干或换到非本专业的低端岗位上。这样的学生只能够勉强就业,何谈高质量的就业?如何使高职毕业生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突出重围,单单靠具有实习顶岗经历这一项是远远不够的。但如何增加自身胜出的筹码呢?就业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求职的成功与否。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可分为两部分:内在能力和外界条件。内在能力是指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在品质,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外界条件则是指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因素,例如学校的排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两部分中内在能力尤为重要。要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求毕业生具有独特的、有价值的,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能力。所以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竞争优势,它涵盖许多方面的内容:敬业爱岗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创新领导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而这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录取毕业生的关键所在。这些能力如何培养呢?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合理安排能够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设置通识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呢?

一、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在差异中融合

通识教育要依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设置通识教育的内容。专业性强,入门口径窄,不容易被胜任的专业中要更加重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内容可有所减少。专业性不是很强,入门口径较宽,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短期培训即可胜任的岗位,这些专业中的通识教育内容应增加。所以通识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具体设置。

二、通识教育要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通识教育任课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所谓“授人一瓢水,自己得至少有一桶水”。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强烈的责任心,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及组织领导意识。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讲授通识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

三、高职院校应强化通识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