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建筑论文

大学生建筑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1 21:34: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建筑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建筑论文

篇1

其次,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和手段落后。目前,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有新生入学教育、军训、主题班会、班团重大活动,或者将安全教育安排在实习动员、毕业设计等环节开展。由于大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教育形式接受度不高,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手段上,高校保卫干部或辅导员主要以讲座、培训、灭火演练、’应急疏散为主,手段单一,无法激起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兴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动性极低。

最后,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教育部、省市教委三令五申,大力推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但另一方面,高校在落实安全教育经费、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培养安全教育师资等方面的政策无法及时落地。如黄迎乒老师通过对河南省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学生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滞后。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究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重视情境式教学模式,更提出在教育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高校安全教育的目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安全观,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说到底安全教育是了大学生自身,学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因此安全教育课程不能以教师为主导,不能简单的说教、听教或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角,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更多地应以讨论、案例体验为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活动中。

充分重视情境教育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因此,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创设有利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而相互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具体,在安全教育中,开展诸如榜样学习、游戏教学、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参观考察等等,都是寓安全教育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也就必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注意的是,情境教育中的协作、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运用中,也要充分让学生在安全教育活动中进行协作、交流。

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有效应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多媒体和互联网如此发达、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安全教育更积极应用各种工具和各种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如建立安全教育网站或BBS,让学生充分互动,参与案例讨论;或者分类设置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网络测评试卷,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测评;制作安全课程视频或者课程PPT,供所有学生下载、学习、分享。

篇2

二、大学生学风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学风所存主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在大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考大学,但进入大学后,有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学习没有压力、缺乏内动力;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中学与大学的教学与教育管理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学基本上是老师“抱着走”,而大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靠自我约束,部分学生一时适应不了大学环境,导致纪律松懈、学习松弛;三是认识错误“混文凭”,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个好爸爸、好关系,学好学坏都一样找个好工作,没必要下力气做学问、搞创新;四是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自己考入大学所学专业并非自己选择,缺乏专业兴趣,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丧失了学习劲头;五是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部分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将来一定能找份“体面”的工作,但当看到其学哥学姐主要是在厂矿一线或比较艰苦的地方就业,有的甚至还不能马上找到工作,便产生了学好学坏都差不多的思想,甚至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源。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师引进、教师培养、教师管理与考核等方面把师德放在首位,师德不合格的“一票否决”,使教师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二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开展公开示范教学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研讨会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的平台,通过建立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教学督导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体系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要注重人才引进,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改善学缘结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四要构建教师培养机制,通过攻读学位、国内外高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等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五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与育人能力,努力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

(二)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教师在教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教师就要根据培养计划,并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注重帮助学生近景目标及远景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对专业思想严重、就业压力大的同学突出解决专业思想和就业压力问题;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勤奋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将来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考研深造、学术研究,对国家对社会都会有所作为的,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我校采取教授联系学生班级或实行学生班级导师制的做法,对营造良好的学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学风,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组织课堂教学。首先要认真备课,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等都要精心准备,在知识面与信息量上解决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问题,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娴熟。其次要认真组织教学,讲述内容要充实,能联系生产或生活实际,能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或科研的动态与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述的问题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前后照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或悬念疑云顿起,或情景理念交融,或妙语意趣横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科学的态度讲述原理或结论得出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展示或演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自由探索的能力。大学教师在业务上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风。因此,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潜心学术研究,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学术风气要端正,学术成果不造假、论文著作不剽窃,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着学生勤奋学习,探求事物规律,必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我校部分高年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多项地区、省级以上奖励,既增强了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篇3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38-03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青春力量,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取向将决定整个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引导他们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主体长期共同努力。高校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途径,既是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的有效形式,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本文试图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文化宣传,丰富文化实践等途径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效果。

一、弘扬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

立足文化传承,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广大学生深入体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思想;“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轻诺必寡信”“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以及“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友善理念等等,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

二、改善文化环境,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环境文化是文化内核的物化显示和涵育载体,蕴含文化品格的良好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隐性育人功能。”[5]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基础。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造型别致的艺术雕塑、历史积累的语录事迹、庄严肃穆的校徽校旗、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等,它们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字段对道路、楼宇、雕刻等校园景观进行命名,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文化长廊、文化墙等建筑景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总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之中,学生置身其中感受美丽与文明,领略自由与和谐,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从而自觉约束言行、提升修养、健全人格。

三、强化文化宣传,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积极有效的文化宣传会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在宣传和普及上下功夫。经过长时间发展,无论是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为代表的校园传统媒介,还是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均已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具备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的舆论导向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需要注意的是,在宣传途径的选择上,要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灵活应用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学生日常接触较多、互动及时方便的网络平台和工具,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仅会激感的共鸣,还能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息息惦念的成长成才问题相结合,才能激活他们内心的积极情感,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篇4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四、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

开拓了就业市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做实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制订年度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各行各业收集信息,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广州、深圳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加深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就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设立了就业市场开拓专项经费,大力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近年来,学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毕业生信息手册,7月份即寄发给用人单位,每年寄发的毕业生信息手册在600份以上,8、9月份,还登门拜访用人单位,热忱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2013年暑假,招生就业处组织赴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地分别走访了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五局等18家用人单位,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2013年学校共有就业基地129个,较2012年新增17个。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地拜访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北京紫荆新锐科技有限公司、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二公司、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其中新开辟了中国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重庆分公司、湖南昀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业基地。

五、全员参与、贴心服务,甘当推荐大学生就业的志愿者

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动力。学校特别重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教学科研工作联系社会紧密的优势,推荐学生就业。建立健全了相关就业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校友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就业信息员,帮助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校通过召开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2012届毕业生3807人,接待用人单位171家,举行招聘会182场次;2013届毕业生3874人,接待用人单位192家,举行招聘会198场次。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富有责任心,接待用人单位不怕累,做到热情周到;服务学生不怕累,做到细致周到。学校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条件,减少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烦,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坚持组织专场招聘会,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的时间,用人单位周末有时间来招聘,就业工作人员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安排专人接待,提前将招聘室卫生打扫好,多媒体调试好,条幅贴好,宣传海报发放好。用人单位的应聘学生比较多,面试持续到晚上,就业工作人员就服务到晚上,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便利。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就业市场活动,如省教育厅、住建厅、益阳市劳动人事局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外出参加招聘提供便利。近两年,先后组织了九台大巴车,接送300多名毕业生赴长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场参加建筑行业的大型招聘会。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2504当前,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如独立思考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满意度较低。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中国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精神,一种逻辑缜密的思维,一种不懈追求卓越的意识,以及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1]。创新与创造不同,创新是在原有科学理论上有所变革,且该变革有利于知识有效重构。因此,只要有求异思维,人人都能创新。

笔者通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的教学工作经历,探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缘由与解决办法。对逐步地、深层次地解决“创新思维模糊、不善于捕捉创新意识、潜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采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多维度重构教学模式与加强工程实践经历两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接收课程讯息的快慢、难易及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掌握程度的信心建立息息相关。因此,要解决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而提出与该类课程内容设置特点相匹配的解决方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大都与现阶段主流的建筑材料相关,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设置大多关于物理、化学、力学与机械工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形式上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内容上明显呈现科学分析与理论计算互补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则显示了基础研究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特点。其二,多变性。随着科技进步,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在强调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及安全第一的主旋律下,社会各界对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材料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紧随科技发展,把当前科技领域最新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设置具有多变性特点,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非传统材料的课程应逐步加入培养计划。

其三,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物质的微观结构各不相同,物质结构随外界条件的变化千差万别,在空间结构的认识上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对材料宏观知识的掌握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知呈现复杂性特点。

以上教学特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学生反馈,归纳四点革新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好奇心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2]。苛刻古板的传统教学衍生一种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尤其是生硬艰涩理论知识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厌学放弃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扼制了创新意识的萌芽。相反,一旦创建了师生共同学习平台,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自然地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讲解硅酸盐晶体结构时,教师以积极引导而不是刻板讲解的方式教学,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对不同条件下各硅酸盐晶型的转变产生兴趣,从而开拓思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课本上的问题衍生出自我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并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较自由地与教师、学生进行探讨,解决新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更深一层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使教师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角度培养了其创新思想。开放、活跃的氛围,既能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又可以让学生增加创新意识,做到“学而言,言而改,改而变,变而新”。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课堂氛围。同时,增添趣味性、合理加大自由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启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尊重不同个体差异培养创新力

高校课堂是个大环境,每个个体在其中都体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学生甲善于理性思考,对数据概论理解能力较强;学生乙则更注重感性思维,对图像空间结构认知能力较强。对不同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不同类别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不同角度学习同一知识点,并达到相同效果。

(三)通过毕业论文环节激发创新情感

对于大多高校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机会。但是,目前这一教学过程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一方面,在毕业论文命题和选题上存在较严重的虚拟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毕业之际可以完成论文,但这种论文内容空洞、论点不足、重形式轻实质,学生在该教学环节收益甚少,与教学设置中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命题方式虚拟化导致论文题目相似或类似度极大,易出现抄袭现象。因此,优化毕业论文题目设置可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事半功倍。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差异设置论文题目,同时应关注建筑材料界的新动态,将其融入论文,使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产生新鲜感和兴趣,自主解决现有材料应用中的缺陷,自觉形成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论文大多是在第八学期(即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很少向学生介绍有关毕业论文的知识,相关训练也较少,在论文进行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理解相关资料,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自我理解文献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毕业论文完成奠定基础。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能使各知识元素相互融会贯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意料之外的问题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预期之外的目标。

(四)调整考核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期末成绩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与评价,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限制了教学内容。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受试卷容量和大纲要求的限制,很多教材外延内容在考试中没有涉及。久而久之,使学生把学习注意力局限在教材中,打击了学生发散性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如果考试制度因循守旧,教学方法改革也只能纸上谈兵。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尝试考核方式多元化,即除期末考试外,又加入其他考核环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适合知识拓展的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自己观点,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为师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教材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囿于传统的、既有的、权威的观点,而根据所学知识勇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利用学校数据库资源检验和论证新观点,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3]。

综合而言,课堂教学的改革突破点是将核心因素定格于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以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意识。学生对新知识接收程度大幅提高,同时将克服难题的信心以无意识状态储存,这样,学生处理新问题、提出新方案的信心将在潜意识中逐步建立。

改革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仅此还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人的创新潜质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最大程度显现。因此,教师应尝试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工程实践平台,使他们有足够物质基础发挥创新潜质。

二、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受诸多因素制约,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中工程实践环节薄弱。科技实验等实践动手课程安排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4]。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求,从加强工程实践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工程实践空间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普遍不足的现状,学校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充足的资源。1993年学院率先在国内实践了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与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沈阳星光建材集团联合办学,成立星光建材分院,从此星光建材集团下属的37个企业均成为学院实习基地。同时,集团投资了120万元补充教学资源。2000年与辽宁省建筑材料研究所共建,实现资源共享。2005年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沈阳金圣达精细陶瓷研发制造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2008年与沈阳依力达建筑外加剂厂成立沈阳建筑大学依力达新材料研究所,成为另一个校企合作的科研平台。2010年又和辽宁省建筑节能环保协会联合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泡沫混凝土研究所”和“沈阳建筑大学地面辐射供暖材料研究所”,同时借此平台,与协会上百家会员单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专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8个校外实践基地。先后有几十名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开展实验、实习,在非模拟、完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上,形成“以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通用实践能力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5]。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进而有所创新。

(二)积极开展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大力发掘学生科技创新潜能

科技竞赛逐渐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6]。科学竞赛作为大学生课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大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相关知识去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特定问题,其一般都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在竞赛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并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的逻辑思维总结发散性思路,发现新问题,在新问题中重塑原总结,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设计出合理、新颖的实验竞赛方案。

科技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学校积极探索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先后组织学生参加“金隅杯”全国首届混凝土设计大赛、“金海岸建材杯” 首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学院开展“依力达杯”混凝土设计大赛和“顺风杯”建筑结构胶粘剂设计大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将多层次多学科知识整合、发散,以不同角度设计思路各异的方案,科技创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结语

大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充分有效的工程实践为工科学生提供了完整、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笔者将教学模式改革与加强工程实践两大培养体系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及工程实践的合理安排与强化,为学生提供轻松有趣、利于知识传授与接收的良好环境,以完善多元考核方式、加强毕业论文环节为重要切入点,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物质基础,以专业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在竞赛开展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证实了措施的有效性。当然,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课题,笔者将携其教学团队,归纳已有成果,分析有待改进之处,对该课题继续不懈地探索,以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多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高校教研,2007(3):47-49.

[2] 李丹青,丁芸,吴霞,等.确立学习创造力培养目标,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1):19-24.

[3] 童建华,严敏.注重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2):7-9.

[4] 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大学数学,2003(1):46-50.

[5] 顾蓓.在实习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3(2):47-48.

[6] 许伯生,肖翔.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4):23-25.

Reestablishing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ANG Qing, RAN Kun, JIA Jinghang, NIU Wanyang, CHEN Yanwe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篇6

人文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文教育简言之就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 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社会主流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境界会对社会进步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大学四年正是大学生思想成熟定 型 ,形成世 界观 、人生 观的重要 阶段 ,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兼具过硬专业素质与良好道德素养的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命题。大学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优化课程设置 。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在课程设置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时数、学习要求、课程建设等方面,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许多大学尤其是理工类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技能课铺天盖地,人文类课程则难觅芳踪仅有教育部规定的几门思想政治课。而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更不用期望起到教化作用。因此开设蕴涵人文精神同时又契合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的人文类课程,改变机械、死板、说教的教学模式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当务之急。《四书》、《老子》、《庄子》选、《史记》选、《诗经》选等中华经典名著以及宣扬独立、博爱、平等、民主等美好思想的外国优秀著作都是人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都能成为学生信仰基石,立身之本。

此外,在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跨学科课程,开设兼顾人文与科学的综合性课程,打通文、理、工相互隔阂的壁垒,强调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贯通,将科学与社会 、知识与责任、专业与历史联系起来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竞相辉映,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促使学生对科学起源、本质、发展及其社会应用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现象、伦理进行思考。

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通过加强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两方面来实现。

硬环境即指校园的硬件设施。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加强硬环境建设并不意味着大兴土木,建造宏伟建筑,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校园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承担着教化育人的角色。首先充分挖掘现有的校园硬件设施的德育作用,校园建筑、道路的命名除了单一的方位标示功能,更应兼具美感与寓意。其次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满园绿色。现在的大学校园不乏高楼大厦,尤其是在许多新建的高教园区内,整齐划一,气势恢弘的校园建筑颇让人叹为观止。但相形之下,那些保留着古朴建筑,绿树成荫的老校园却更让人心生景仰,情致高远。做好校园的绿化工作,少盖一所高楼 ,多留一片绿荫供学子晨读、看书、游憩,让绿树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净化师生的心灵。

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每所大学都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历史传承或专业优势 ,打造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比如,浙江林业大学的“红绿”文化育嘉木,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传承,育人无痕”,浙江财经大学的“开展读百本书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等文化品牌就是所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它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最终实现以点带面推动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不断提升校园软实力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情怀转化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单纯的灌输一些诗词歌赋、名家名作 ,恐怕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吟风弄月的风雅才子,只有走出象牙塔,融人社会,观众生百相,品稼穑艰辛,尝民间疾苦,才能培养学生“身居校园,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与大师先贤产生精神上的交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情怀。学校可利用寒暑假等假期,组织学生到到贫困地区短期支教、做社区义工、给孤寡老人、患病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关怀等等。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考虑组织学生大学期间游历祖国的大好山川I,经费有限,也可徒步或骑 自行车短徒旅行,既强壮体魄,又能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好,培养浩然正气。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问题的思考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外在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体系,从而奠定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四、全面渗透人文教育意识。形成“全员育人”

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当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文学科承担人文知识的传授和道德信仰体系的建立,其他课程则寓人文精神于教学中,将其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从而形成整体效应和局部效应良性互动,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比如外语教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外语,引导学生汲取外国文化精髓,感受人类文明发展,培养学生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视野,而不是单纯地灌输语法技能;经济学作为经世济民之学,教师既要传授经济学理论,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切关注国计民生,以探索真理,造福公众为己任;理工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介绍行内大师学术成就、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同时,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关心其内在潜能、需求、遭遇和困惑,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多加了解、关怀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关爱。人文精神有一种对自身、他人及整个人类都充满信心的关爱,作为教师应将这种关爱的情怀施于接受教育的每一个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一种真诚的信仰,培养其自主自治的愿望和向善、求美、求真的欲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包丽萍,孟丽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问题探讨[T].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4).

[2]黄清玲.论大学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I].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

篇7

大学生缺乏冷静、不够理智令人心凉,但我们不能跟着犯糊涂。发泄不满的同时,有必要还原现场语境,弄清到底是什么让她发出这样的雷人话语。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成绩一直很好,高考一时失利,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心理落差使她的情绪一时失衡,说话有些过激;山东师大校门可能真的太土,缺乏时尚、现代的元素,这让有些“虚荣”的准大学生难以接受。如此心态之下,说出这样的大白话,纯粹是为了纾解个人的心头重压,完全可以理解,更无必要抡起道德大棒进行挞伐。

准大学生的抱怨看似雷人,却无意击中了时下高校建设的软肋。现在的高校门楼越来越时尚豪华、建筑越来越高耸入云,似乎这样才能与大学的名气与地位相配,才能代表最前沿的学术方向。以至于很多高校不在科研成果上下工夫,而是步入了比建筑面积、比楼堂馆所的误区。遗憾的是在高校大楼越建越高、大门越扮越靓的同时,教授剽窃论文、院长的丑事也不时传出。

篇8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的定位

设计内容为新建文科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并对周边环境的道路及停车设施进行规划设计。要求新建校文科图书馆能够满足相关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同时,新建筑应当与周边校园建筑群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之一,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在校园内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校园内丰富的自然环境,该建筑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沉稳低调的态度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消隐在校园的大环境之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形态的理解

1、清华校园整体环境肌理

清华校园的整个环境肌理是以“院落”为主。从工字厅到大礼堂,从二校门到主楼,清华校园中的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乃至整个校园形成的是一种围合或是半围合的空间关系。

2、地块分析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项目选址位于清华综合公共功能核心区,西侧邻南北主干道,东边为土木工程学院,北向、南向分别与学生宿舍8号楼、三教隔路相望。

地块与周围道路的平均高差为4米。北面和西面均为绿化护坡。

地块上拥有大量生长完好的植被,主要包括有白杏,杨树,槐树,塔松,白玉兰等一大批生长年限较长,树型已经成熟的木本植物。但主要集中在北侧和西侧的护坡上,缺乏系统的梳理,较为无序和杂乱。且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但到了冬天,无法为地块内的建筑阻挡寒风或者改变风向。

3、形态构成

项目地块内建筑全部拆除;植被保留绝大部分。地块西侧和北侧的护坡加以整理,将护坡根据高差修整成台地。且分为三级,除原有树木之外,在适当添加常绿乔木,最少达到密集种植3行常绿乔木,以缓解冬季寒风对地块内的影响。

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定为本设计的主题。 通过营造淡泊的建筑,宁静的空间来隐喻中国文人的情怀。 利用场地形成多重围合,远离尘嚣,创造庭院深深的场所。建筑本身也采用“庭院围合”形式,以高大的杨树林为“墙”形成一次围合,并通过图书馆及土木实验室及周边建筑形成二次围合的幽静小院落。从而与清华的的其它院落一起“铺陈伸展”。从而“融入”清华大学的校园肌理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主要使用者们行为模式的理解

1、学生们的需求

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阅读行为和空间体验永恒不变的。但仅仅只有阅读空间是不够的。自习,同样是学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图书馆是大学生们自习行为的最好场所之一。

依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及大学生心理需求理论,人以交往和归属作为第一层次的需求,并以学习作为最高一级层次的需求。而在低一级层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时,高一级层次的需求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所以公共自习空间的营造应以满足学生的交往和心理归属为前提。

自习的学生都将安静明亮的教室作为选择教室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学生对公共自习空间相对私密性的需求;但同时学生也都认为交往合作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学习效率上都对学习本身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公共自习空间应该是私密性、公共性兼而有之。正如Altman认为的那样:“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关键是从动态和辩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和行为。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

2、设计理念的形成

将书库与阅览空间相对独立,而又将自习空间从阅览空间相对出来,在满足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方式建有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性的原则;注重学习内容兼有基础性、研究性与趣味性的特点;注重自习空间在使用上兼有独立研究性和公共交往性的特征,明确自习空间的领域感和心理归属感,以确保研究,学习,阅览的高效性。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单体的理解

1、形态的建立

建筑为白色的简洁形体,没有复杂表现,简洁的几何体块,朴素的色彩,与树林相互依衬形成明亮,宁静的氛围。

2、功能的分区

建筑以中心圆形书库为核心,四周环绕大空间作阅览之用。空间形式灵活多变,仿佛可以在书籍的丛林中“闲庭信步”。中心圆形书库作为独立的存在,可以在关闭书库的时候,其他阅览空间仍然开放,满足学生们自习的需求。

3、光之廊

一个独特的研修场所,安静而相对独立,螺旋上升的书库与周围的阅览和自习空间的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系统,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通道和适合自己阅读学习自习的楼层。既可以随着螺旋的上升在连续查看大量书籍的同时到达自己想到的楼层,也可以通过门厅的楼梯,不经过书库,直接进入自习和阅览空间内学习。

4、灵活的空间组合

以标准化模块划分空间,可自由灵活的组合。主要分布在西面和北面,相对独立于南面的阅览室。通过可移动的软隔断,可以随意分隔单间的大小,形成从可供2~4人到8~10人的各种独立讨论空间,使用更便捷,建筑更有生命力。

总结

将书库独立,将阅览空间重新分割组合,虽然这种空间模式和现在图书馆流行的超市型空间模式有所不同,甚至和传统的以书库为中心的图书馆空间模式较为接近,但是,作为一个综合大学的专业图书馆,更需要的满足学生们实际的学习需要,而并非盲目追求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模式,创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行为特征的公共自习空间,并且和图书馆空间相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核心书库和周围阅览室的连廊由于设计不到位,由于高差形成了很多坡道及台阶,不利于图书的管理和运输。因为课程设计时间有限,没有很好去解决这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希望下次有机会再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2]庄维敏 《建筑策划导论》

[3]戴利华主编, 《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集》

篇9

作者简介:戴素娟(1963-),女,江苏南通人,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王崇革(1970-),男,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省级教改项目“基于CDIO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和研究”(项目编号:20122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3-01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三年多学习成果、创新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全面、综合的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导致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相对而言,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同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还要找工作和备考研究生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当前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其毕业设计既不同于理论教学,也不同于设计部门的工程设计,[2]本文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一、导师制的可行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普遍推行导师制,导师制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3]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材料、力学、结构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这一过程与研究生阶段学习十分相似,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课题、查资料、做设计到处理数据,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相似性说明,将研究生教育阶段普遍运用的导师制引入到具有相似特点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是合理可行的。

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实施导师制,一名教师辅导固定的几个学生,可以避免出现班建制中教师精力有限,对学生辅导广而不精的现象。

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中的优越性

1.有利于系统训练,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导师制使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课题,有充分的时间调研和思考,毕业设计时间相对延长,从而使学生早着手、早准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因为有毕业设计这一目标,会有意识地加强对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作用的充分发挥

根据教学安排,土木工程专业从大三暑假开始有较多的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将这两次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导师或带队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把实习阶段获得的知识直接运用到毕业设计中,既可以避免以往学生在实习期间无目的、走过场的情况,又可以拉近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减少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尤其是建筑设计部分异想天开的做法。

3.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大学的课程安排决定了师生之间很少有机会近距离的交流接触。实施导师制,不论是实习期间还是毕业设计期间,导师与学生都是面对面的交流。由于一名教师只负责指导几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薄弱之处都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在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后,下次指导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审查。在不断的接触中,导师的人格、品德、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榜样。

4.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系大部分指导教师不仅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还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实施导师制,在导师给研究生上课或布置任务时,许多本科学生主动来听讲,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并参与到研究生团队的科研活动中去,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开阔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精神。

5.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介绍学生去单位实习;导师可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追踪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使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过程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的过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讲,解决了实习机会难找的困境,增加了可靠的就业机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从学生的实习与设计中了解学生的工作态度,避免招聘过程中的盲目性。另外,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施方案和措施

1.确定合适的实施导师制的时间

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大三学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因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前三年,以积累基础知识为主,过早实施导师制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际作用有限;选在大三期末,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形成一个体系,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和统一。

2.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划分毕业设计小组

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按专业课成绩划分层次,然后由每个层次中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小组,这样可实现学生在毕业设计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探讨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模式

从本科生三年级末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计划(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四年级时为小组的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一般由老教师牵头2~3名教学年限不同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一个大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导师往往还要承担其他教学任务,不可能及时为学生解疑答问,因此可以尝试某个阶段以一个教师为主,多个其他教师同时兼职指导的模式,使学生知识结构得以向多方面交叉渗透。采用这种方式,导师之间可以彼此协调,既能保证及时解答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会耽误导师的其他教学活动,还能实现年轻教师与老教师的优势互补。

4.探讨团队协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几个毕业设计小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定期交流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研讨氛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促使小组成员间互相学习、补充、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使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进程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对各个学习环节进行观察、调控和指导,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5.采取毕业设计中期答辩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期中检查答辩时,由不同组的导师共同参与,这样既模拟了毕业答辩的场景,又丰富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成果的视角,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结论

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位置。近两年,山东科技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中从三年级期末开始实施导师制,这对提高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导师制这一措施将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篇10

社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能力人才是由“制造人才”变“创造人才”的重要转变环节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可应用于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工业建筑、隧道铁路、高铁等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技能包括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1],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是通过一系列工程课程的课堂讲授和课外建筑爱好者社团为大学生创造学习、科研与创新的环境。通过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的创新能力,打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2-5]。因此,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实践技能,以爱好为前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和改革土木工程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教育模式,形成高技能应用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爱好者社团

大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中发挥这重要性作用,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参加社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的建筑爱好者社团是其课堂教学的延伸,以爱好为最基础的前提,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组建兴趣小组,在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赛和实践,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创建建筑爱好者社团是以土木工程爱好为前提,这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社团组建包括相关兴趣学习小组,其中包括:建筑设计、现场施工与监理、CAD制图、科技论文写作与专利申请。建筑设计包括土建施工图的绘制与结构设计绘制,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现场施工与监理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深入施工现场与实际工程对接,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理论的吸收和消化,增加经验为后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爱好者社团的促进作用

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可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以爱好为基础,主动追求知识,将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优势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可发挥教师引导、教学监控的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学教师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组建兴趣小组,通过调研、分析和市场人才培养对土木工程创新教育的需要,只有自己懂理论、掌握实践内容才能指导大学生去创新,激发思维创新和实践的创新。

三、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改革对策

以创新教育教学为指导,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构建土木工程创新教育体系和学习的环境,并使这些资源与实践环节有机组合,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

面向校外、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加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及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应该以学习、认知、人本主义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课堂与实践竞赛教育过程的优化。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促学、促教,大学教师要注重为大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创造环境、扩大知识面,将工程现场的实践知识与土木工程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建专业设计、施工及监理的写作、工艺过程,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考能力及实践技能,促进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的速度,以便大学生更能掌握土木工程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参与教学和互动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兴趣,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

现代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载体主要是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内容,在高等院校中,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院校有几十个不同的社团,构成了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在建筑设计方面以手绘能力与CAD软件相互结合,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与构形能力,加强徒手绘图、组合体构形设计能力,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提高CAD软件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手绘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实训课题,渗透创新理念,培养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模式和助学模式改革

为大学生营造理论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环境,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提升土木工程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获取的欲望和学习土木工程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重视土木工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技能,打造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的应用型人才。(1)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大学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大学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大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改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教师作为主导作用,应该激发大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教育教学相关活动,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双教”教学、“项目”教学、“实物”教学、“讨论式”教学、“思考”教学、“动画”教学、“翻转”教学、“案列”教学、“双语”教学、“大赛”教学、“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动手练习—学生提问讲解—教师讲评”的互动教学过程,共同构建大学课堂创新与实践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及时通过实践进而掌握土木工程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技能,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大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思维。结合兴趣小组教学,鼓励和促进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参加课件创新能力的研究,一方面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能起到带动作用,激发全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大学课程改进教育教学。(2)大学助学模式改革。在大学校园,第二课堂助学环境对课堂教育教学起着相互辅助的积极作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营造一种文化。因此,大学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专业深化开放式教育教学,大学教育教学要采用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能力,就必须重视技能的训练,以点带面、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模式,使得大学生重视学习土木工程的知识及技能,大学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开展知识讲座及兴趣小组的培训等课外学习形式与知识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或团队精神,鼓励大学生参加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科研创新能力及课题研究的协作能力。

四、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改革效果

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及“赛、研”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又满足高等教育教学培养应用型技能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建筑爱好者社团活动及兴趣小组教育教学的调查。95%大学生认为采取兴趣小组及社团的形式提升了大学生对土木工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促进自主钻研知识储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高年级的大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多,现场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或团队创新能力比低年级的大学生增加50%多。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及“赛、研”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育中,依托“建筑爱好者社团”促学、促教提升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以兴趣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社团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使得土木工程与施工现场、设计院等实际项目联系更加紧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技能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这种形式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求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了理论的知识,升华了理论知识,大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写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后期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广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J].中国高等教育,2013,(5):12-15.

[2]汪加梁,刘茂军,谢荣汉.应用型本科土建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5):185-186.

[3]鲍文博,宁宝宽,金生吉.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37-141.

篇11

k j.co

m 4

优秀受资助学生先进事迹材料

李xx,女,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环境技术专业2014级学术型研究生.曾任全国学联副主席、xx大学学生会主席、xx壮族自治区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获得xx壮族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资助奖励.目前任xx大学学生团委副书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会秘书处部长.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致力于服务同学、锻炼自我,在进取中不断成长,在挑战中不断超越.

一、服务同学,励志成长

从一名普遍的学生会干事成长为学生会主席,再到主持自治区学生联合会工作,她始终把服务同学作为工作动力,在学生组织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以“学生会是学校里最大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学生会主席要做学校里最好的志愿者”为标准,通过全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五期与xx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不断增强服务同学意识与业务能力,在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维权、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推动了学生会建设与学生干部作风转变.2013年作为自治区学联驻会主席,她承担了第二届中越青年大联欢等大型活动组织筹备工作,展现了xx大学生干部的青春风采与实干精神,得到各级领导与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

二、锻炼自我,潜心学习

她始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正确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增强学习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研究,并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综合提升科研能力,本科期间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许多实际工程项目的规划工作,多次荣获xx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以及xx大学“优秀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xx大学“校长奖学金”等奖助学金,这些奖助学金作为学习上的肯定与动力,使她更加刻苦勤奋,潜心研究.2014年作为专业第一名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截止目前,已有3篇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被ei收录.

三、勇于实践,不断超越

学习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坚持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2009年深入调查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清洁服务行业的行业现状,2011年参加“xx大学―台湾大学暑期联合社会服务活动”并获得了全区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奖.2012年参加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得全国铜奖、全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参赛项目――“xx学子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功注册运营,且已投资学生创业项目“米可传媒有限公司”、“x空间密室逃脱项目”等,使她在创业实践方面得到了一次难能可贵的历练.

她认为,“再多灿烂的话语也不过是一瞬间的智慧与激情,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之路上的鲜花.”成绩属于过去,奋斗始于现在.一切努力都会被证明,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