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15:33: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生活技能教育
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是生活技能教育。因为它是民族成员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保持种族繁衍的必要前提,是一个民族求得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必要保证。[2] 德昂族的小孩,在父母的带领下,很早就参加生产劳动,做些辅的活计,亲历劳动的各个环节[3] 。
1.教育内容上男女有别
德昂族父母通常会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生活常识,但对男孩和女孩教育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对男孩着重教授如何放牛、套牛、牵牛、以及犁耕有关的技术,稍大一点还要学会犁田、耙田等种植技能。对女孩则主要传授如何做饭、洗衣服、采集野菜等各种家务,还要学会一些如撒种、收割、打谷、种菜等,一些姑娘还未成年就学会了纺线、织布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开始传授一些种植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甚至如何做一点生意等知识,这种与时代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相关的生产、生活及自然知识等也就成为德昂族家庭教育的主要特征。
2.教育方法上口传心记
德昂族的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兄长在家里或田地里进行学习。在家里,父母兄长做饭时,他们学会了如何淘米、米与水的配置比例等,有的还帮上一把,往灶里添上一把柴等,这些都是学问。稍大后,田地里都是他们学习的场所,父兄放牛、套牛或在犁田、播种、田间的管理、收割等时,他们也逐渐学会了一系列的知识。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在政府的支持下,德昂族部分家庭种植甘蔗、八角、杉木、石斛等具有特色的高产经济作物、木材和药物,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孩子,他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使用化肥、用喷雾器杀农作物害虫等技术。
二、伦理道德教育
德昂族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又热情好客且重礼仪的民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首先,注重言传身教,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德昂族山寨,很少能听到大声喧哗,更不用说打架骂人了[4]。其次,注重德育,从小抓起。德昂族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赡养老人、讲礼貌、热情好客、不偷拿别人的东西[5]、不能直呼人的姓名等。再次,借助神话传说、民歌等教授道德。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教育孩子,更能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本民族团结凝聚的源泉。
三、民族习俗教育
德昂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丰富的风俗习惯,德昂族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本民族习俗方面的教育。
1.民族婚丧习俗教育
德昂族青年在婚姻缔结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做父母的也比较尊重儿女心愿。丧葬方面的习俗,除佛爷(和尚)实行火葬外,一般群众都是土葬。德昂族的婚丧习俗有自己的本民族特征,家长通过让孩子参与婚丧习俗、耳闻目睹、适时间讲解传授等形式将婚丧习俗知识用多种多样的传与下一代。
2.民族禁忌习俗教育
德昂族的禁忌有原始宗教的道德观念,亦有原本民族的道德礼性。在德昂族的民族禁忌中有宗教禁忌和日常生活禁忌。存在婚后讳名的风俗,即结婚有子女的人,任何不得直呼他的匿名,一般称某某之母等;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客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许人进入并触动墓地之物。
同时在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存在妇女通过男人面前,需弯腰提裙而过;妇女不能跨越生产工具;不能用脚火塘或柴火;男、女之间不能相互丑言辱骂,视为犯家规等民族禁忌。 [6]这些禁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下一代模仿、习得,同时被维护。
3.宗教习俗教育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傣族佛塔略有不同。过去,许多德昂族的男孩到六七岁,就要到本寨佛寺出家当小和尚,虽现已淡化,但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现在德昂族还保留着对原始宗教的信仰,德昂族还有驱鬼辟邪、祭寨神、祭谷娘、祭房神等仪式和活动[7]。德昂族的小孩在耳闻目睹中也或多或少接受了宗教习俗方面的教育。
四、民族历史教育
德昂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常自豪的说:德昂族的历史就像江河一样久远,在家庭教育中,德昂族家长对孩子关于民族历史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它融于祭词、神话、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当中。以前德昂族的老人、父母会在农闲或晚饭后随时向年幼一代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孩子们围做在长辈身边,重温祖先的由来、生产、生活场面,以及曾经有过的兴盛时代和经历过的苦难历程,对下一代起到教育的作用,现在这种情景已很难看到,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如电视、网络等,这对传统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威胁。
五、民族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每位家长要面对的问题。尤其面对稚嫩纯洁的低学龄儿童,家长心目中的教育目标,基本决定了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源,小到学校、教育机制,大到中国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与人们急功近利现实心态,很难从学校教育与老师层面得以转变。
学校教育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没有办法解决?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很大的修正与弥补作用,关键是家长对孩子施以影响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教育理念与方法是什么?
一、给孩子减负,还他们快乐轻松的童年
按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宜留课外作业,中高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一小时。但减轻孩子的课外作业负担大多化为空谈,家长为让孩子顺利升重点初高中,教师在各种统考排名与考核下,孩子作业超负、课后上各种班是家常便饭。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多学75分钟数学的孩子成绩平均可提高3%,但对其他学科没有任何改善。
而熟悉教育系统的人知道,作为文化底蕴与思维训练的底子,很大程度纯粹是高考准备,初、高中有必要非学那么多艰深课本知识不可吗?西方教材远比我们知识性简单,但培养的孩子却更有创造性、想象力,富人文精神。我国的教育目标与方式,偏离扼杀孩子天生质素。家长可在观察孩子最喜欢、有兴趣事情上,注意引导他此方面,适当时候可以请人辅导或报班,这应该是生活中多方面的,而绝非只有奥数、英语、舞蹈、音乐、绘画、体育等功利目的,而且不应该多。给孩子们减负,还他们一个快乐轻松的日常生活。有了时间,他们的天性与可塑性才会被更多的释放出来,他们的本真性情才能更自然生长。
二、多给孩子人本教育,注入对世界与人生正确的基本认识
为什么要让孩子本真性情自然生长呢?武汉小学一位老师曾布置过《最美的风景》作文题,有个小女孩在作文里记录下自己真实的经历。
她写道:每次上学的路上,我总会看见一个拉着破二胡的乞讨老人。“我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这里时,身上哪怕仅有一块钱都会全给老人,那是自己上学坐公车的钱。”
但是后来事情变化了。妈妈说,这个人是“装”的,“而且报纸上也不停地说,很多人是有能力而去乞讨。”
慢慢地,“我只会用目光斜他一眼,甚至从他身边经过时,看都不看一眼了……”
直到有一天,她看见一个比她小的小姑娘:“她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走过时,正准备吃,看到了这个老人,马上停住了。”“她把包子放进了乞讨老人的碗里,装包子的塑料袋还冒着热气,突然间琴声戛然而止,老人对小姑娘说了一声‘谢谢’、一刹那间,女孩的记忆苏醒了,“这个小孩让我想起了原来的自己。原来的我,也会这样去做——哪怕多走两站路到学校,哪怕自己不吃旱餐,我也会把钱给老人。”
女孩感到很迷惘。作文的结尾处,她这样叩问:“那个‘我’究竟到哪里去了?”
后来,老师看完作文问她,“你眼里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
“最美的风景是孩子,成人的世界不美。”女孩神色黯然地回答。
“那你找回美了吗?” “是的——我能感受到,但我回不去了。”女孩说。[1]
为什么随着儿童的长大,他们本来就有的真、善、美不得没有长大,反而丢失了呢?上文作者把它归因为应该反思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的确如此,低学龄儿童本性只有真和善的纯净天真,我们真正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人本教育,对世界与生活大的认知,高尚正直的人格力量,远比高分、才艺重要。比如:安全、规则、诚信,仁爱、礼让、大度,如何直面与解决问题,如何缓解压力,如何表达真实感受与解决和他人冲突,如何有个好的情商,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多少更宽广的世界与追求。大部分芸芸众生,都将过的是普通人的平常生活,但只要有不一样的眼界与思想,对个人生活的理解与要求不同,也有许多别样的幸福与精彩,幸福很大程度与识见、心智有关,并不完全由收入地位决定,更不仅由时下房子、车子、票子的庸俗评价观念决定。
三、让他们多出行,多阅读适合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书籍
"有才无德,行不远。"这是古人对于道德重要性认识的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是儿童时期形成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教育摇篮。作为肩负孩子第一任教师和终生教师的父母,对孩子道德情操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有关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研究教育的内容,从而找到更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几种误区
1、过分溺爱型。孩子是家庭的"
小太阳",在当今6 1模式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面对着这么一个孩子,连一句重话都舍不得讲,哪里还谈得上教训?于是便对孩子百般迁就,过分溺爱,日复一日,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孩子骄横、无理、任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
2、只重学习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过高的期望,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评判标准,也作为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教育出来的孩子,成绩突出的,许多孩子便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超过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往往想不开,经受不住挫折。
3、
放任自流型。父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任孩子自由发展,缺少约束。由于放松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孩子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长大后纪律涣散,缺少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内容
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动力,没有正确方向的航船,无论有多么充足的动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乱转乱闯,始终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未成年人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长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家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恩教育
感恩,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品德,是一切爱和善的基础。在我国目前大量独生子女存在的当代,感恩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孩子只知道无限地索取父母的爱,却不能很好地爱自己的父母,这不能不令天下的父母悲哀。更有甚者,长大后虐待父母的不乏其人。感恩是需要学习的,学会感恩,就是让孩子意识到别人为你所有的付出,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都需要回报。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爱自己的父母,感谢一切为他付出的人,珍惜别人对他的爱,回报别人对他的爱,并学会表达爱的情感。我们要反复告诉孩子,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也要求他同样的爱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这样的人也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师长。
2、荣辱教育
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非常丰富,这其实也是一项很好的家庭德育内容。知荣耻,辨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德性。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积铢累寸的过程,家长要结合事例正面宣传荣、善、美、好,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面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有所不为。
3、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大话、空话,想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就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家长要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4、劳动教育
要向孩子灌输"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不断的锻炼中,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家庭责任感,有条件的,在假期里也可感受打工挣钱的生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知道珍惜,学会珍惜,知道许多东西的来之不易,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5、良好的人格教育,包括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合作、谦虚、毅力等教育。良好的人格,就是美德,它们必将受益于孩子的终身。
三、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1、以身作则,身教言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和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对别人冷酷无情、对亲人无情无义的父亲,要想教育孩子拥有爱心是天方夜谭;一个专拣小便宜、爱财如命的母亲,要想教育孩子拾金不昧是痴心妄想;一个撒谎成性、反复无常的人,要想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是无稽之谈。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必须以身作则,严以律已,品行端正。教育专家蔡蔚老是曾告诫过各位家长:作为家长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和修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2、和谐环境,民主平等
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里。无数实践证明,家中充满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也崇尚暴力;家中不平等的家庭,长大后也非常武断。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靠父母双方努力创造的,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
中,形成平等、民主、宽容、爱心的个性,愉快地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如有抽时间与孩子一起谈天说地,以平等的姿态来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也可以用文明礼貌语来驾起平等的桥梁。父母错怪了孩子或做了错事,应放下架子,主动向孩子道歉或承认错误。
3、家校沟通,互相促进
孩子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家庭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应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孩子的各种个性尚未定型,许多人往往是在校一种表现,在家又是另一种表现。作为父母,应当经常与学校做好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孩子校内外的各种表现,才能对孩子的道德水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针对不同情况正确施教。
主要研究内容
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最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是什么?不少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存在许多问题。如《浅议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麦青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家长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但对家长来说,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从社会来说,也缺少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系统知识的体系。李生兰对上海市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后,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1.幼儿的活动区与家庭的住房条件不相协调。2.幼儿家庭的精神环境与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3.幼儿父亲较高的文化水平与其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4.家长对幼儿的职业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发展不相统一。5.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平等亲子关系的缔结不相适应。6.幼儿的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的参与不相衔接。”:赵忠心教授指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广大家长强烈要求和全社会极为重视的”。
(2)“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赵忠心、杨宝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目的、任务、对象与原则都有细致的论述,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阐释基础上,李洪曾还对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4421”理论框架。即“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类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儿童、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影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种环境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观环境因素作为社会大背景对上述两种直接环境、四个过程和四种对象都会产生的制约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杨宝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是一种自愿性活动,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又是当前迫切的一个任务,那么,“这种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愿性与强制性的有机统一?”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并不单纯包括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子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其应有之义”,而实践证明,家庭教育问题更多带有个性特色,需要个案诊断和治疗。对此,杨宝忠提出了“家庭教育诊断”概念,对家庭教育现实状态进行判断,这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理论研究者的思路。
2.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是学者们比较重视和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李生兰从历史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她考察了上海市建国以来幼儿家教指导形式的演变,阐述了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及成因,并从历史的角度展望了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1.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相适应;2.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适应;3.与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相适应。”
李生兰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比较了美洲、欧洲、亚洲各不同国家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情况,介绍了国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状况,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不少学者从现状出发,对当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例如,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杨宝忠在《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都对指导家庭教育的一般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有六种基本形式:1.家庭访问;2.家长会议:3,家庭教育咨询;4.家长委员会;5.家长学校;6.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还有学者从分类学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常用形式分为“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活动和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三类”。上海市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李朝英分别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形式和集体指导形式进行了论述。
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关颖在其论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从家长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对家长来说,“首先,多出书、出好书是指导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其次,家长学校有待于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第三,广插电视对家长教育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大量的调研,关颖还发现,喜欢“专家咨询”的家长甚少,所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发挥专家的优势,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也是当前研究者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现代化发展,也有研究者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现代化。龚卫玲在其文章中提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挑战传统的指导形式”,对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新的尝试:“公布幼儿园网址,吸引家长浏览;增设触摸式电脑,有效发挥咨询功能;利用电子信箱,进行双向交流沟通。”这些不同于传统家教指导形式的现代家教指导形式扩展了家教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思路,也提出了更新的研究内容。
3.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
与形式不同,模式一词在英语中为“MODEL”,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将“模式”解释为: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
李洪曾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从理论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在概念上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指导下,适合一定的指导单位和一定的指导对象的,对家长和儿童带来一定效果的,在指导的组织、对象、内容、形式及其有关要素上相对稳定的范型。”在层次上,将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划分为四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层面的指导模式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层面的指导模式。在模式构成要素上,针对指导模式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其必须具备的要素和要求。在内容上,分析了一个成熟的指导模式所必须具备的三项内容:模式的适用条件、模式的基本内容、模式的目标效果。
一些研究者针对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上海普陀区妇联张红妹等人撰写的论文《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了上海普陀区长风街道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范小玲的《亲子活动中父母教育行为的三种指导模式》,针对亲子活动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总结。杨卫的《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初步研究》针对传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弊端,对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探索。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前家教指导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各种新型家教指导模式,并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和理论探讨。
李惠澄等人针对当前家长素质的变化和需求的提高,提出了新型的“家教辨析指导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所谓“辨析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价值现、教养态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家长在交流过程中思考,在比较和衡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并实践自己选择的一种家教指导模式。
缪仁贤、范建华等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特点,对农村社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农村幼儿家长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四种模式:1.认知模式;2.行为模式;3.情感模式:4.综合分类指导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和分析,为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仇佩英、汪筱华则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薄弱、唯智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家庭情感教育指导模式”,即“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向沟通、双向指导的家教模式”。这一模式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幼儿自信、合群、求知等情感因素,使幼儿身体、行为、习惯、性格等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家长指导方面,以培养家长的情感教育能力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躁心态中,“家庭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是很好的启发。
4.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
理论层面,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选择,我国幼教学者方明和黄人颂都有比较一致的论述,《上诲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宣传现代教育观、家庭观、儿童观;介绍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分为三大类:“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同时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既要有时代性、针对性。还要分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他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具体指导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分别阐述了“对新婚夫妇、对孕妇及其丈夫、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对3~6岁幼儿家长”的不同指导内容。李洪曾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论述,促进了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研究者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实践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
实践层面,不少学者通过对特定儿童群体的实验调研,分析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地区儿童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如曹葆红《嘉定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需求及影响因素的报告》一文,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全部常住户口0-3岁婴幼儿家庭的抽选调查研究,分析了嘉定区这一特定地区0-3岁年龄段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需求;舒洪衡的《关于对0-6岁幼儿家长进行指导的内容》一文,分别针对0~1岁、1~3岁、3~6岁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提出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潘玲珠等人的论文《O-3岁乳婴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研究》,则是通过对4000多位0~3岁乳婴儿家长的调研,分析总结了0-3岁这一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进行了实验研究,如钱琴、王晓梅《农村幼儿在家饮食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报告》,透过幼儿饮食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了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特点。
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分析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关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应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家长进行角色定位,提高认识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培养家长的教育兴趣。当前国内幼儿家长的身份和素质是各种各样的,家长的文化层次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关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但从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所以,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层次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的评价
理论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但比较单一。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研究进行了探索,但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上,主要是李洪曾教授搭建的教育学理论框架,虽然杨宝忠和关颖都从社会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专著,但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架构还远未形成,还需要更多地研究者通过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一、关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却最为深远。
二、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下面通过中美家庭关于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案例,直观的感受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性。一位来自中国监狱的犯人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正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苹果,这时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责备弟弟说:“好孩子要学会谦让,把好东西让给别人。”我灵机一动,对妈妈说:“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一听,非常高兴的亲了一下我,并奖励给我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我通过撒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后来,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到:小时候的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妈妈拿着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们争先恐后都想要,但妈妈对我们说:“我只有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谁能把门口草坪修剪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母亲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通过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下面从中美家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对比,深入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决定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美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不以父母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公共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有期限的,孩子成年后学会独立生活。中国家庭教育观念认为:首先,父母根据自己的愿意随意支配孩子,把孩子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无期限的,从孩子呱呱坠地到成年再到成家立业后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孩子。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在孩子的归属和孩子抚养期限方面有明显差别,直接导致了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二)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目的统领整个家庭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目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社会人”,“社会人”具备正常人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更符合社会实际,家庭教育目的围绕孩子个人发展,具有单向性。具体表现在美国父母不会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获取财富等。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才”,“人才”具有光明的前途,拥有好的工作和高的收入。中国家庭教育目的期望值高,家庭教育目的把家庭发展与孩子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具有双向性。具体表现在中国父母替孩子安排好未来发展道路,从小到大一味的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抹杀了孩子的天性。通过对比发现中美家庭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侧重点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
(三)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内容
1.知识教育
美国知识教育侧重社会生存和实践能力教育,主要包括生存能力、实践能力、理财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表现在美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探险、冒险精神,并在生活中教会孩子生存能力。实践能力体现在美国父母给予孩子自由选择升学、就业、交友等权利,在美国父母替孩子做决定视为侵犯孩子权利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美国家庭认为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孩子的家庭幸福与事业成功,他们把理财教育称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理财能力的培养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知识教育侧重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分为学校文化知识教育、功利性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中国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孩子放学后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要求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完成作业情况。其次,有些父母知道孩子文化知识薄弱,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选择特长(美术、音乐、体育等)进行培训,以期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最后,中国父母注重孩子谦卑、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的教育。
2.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美国品格教育融入追求个性张扬和自由的特征,称为个性化品格教育。鲁斯活.基耐将成功的品格教育概括为七个“E”,权利性、有效性、扩展到社区、渗透性、参与性、认识性、评价等七个方面。美国父母包容孩子的顽皮、奇思妙想等,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氛围。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品格教育培养中,与孩子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美国个性化品格教育最突出的是自信教育,不管孩子长相如何,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中国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包括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良好的品德方面是指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讲礼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是指父母以好孩子的标准教育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例如读初中要以考重点高中为目标,读高中要以考重点大学为目标,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不能做影响学习的事情。
3.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是指通过强化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减少使用不当的和无效的策略,来提高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提出核心素养下21世纪的技能教育,其中包括生活和工作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与媒体技术能力。而中国的技能教育包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三个方面,对比中美家庭教育中生活技能教育差别在于美国父母会理性的与孩子谈论性教育的知识,美国一个家庭基金会调查显示,44.5%的美国父母与孩子谈论过性教育的知识。相反中国父母很少和孩子谈及性教育,孩子也害羞听到有关性教育的知识。(四)中美对比之家庭教育方式内容决定方式,造成中美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国提倡民主,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以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为主,主要表现在把孩子当成家庭成员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权和选择,孩子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利。因此导致父母过于放纵孩子,造成美国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凸显。中国家庭教育主要采取驯服、劝导等教育方式,突显家长绝对权威的地位,对于孩子的教育采用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两种极端方式,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三、中美家庭教育对比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前提条件。美国历史较短且为移民国家,受旧的封建思想文化影响较少,美国公民更易接受多元文化相互撞击下产生的新思想。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而中国历史悠久受封建思想影响较为深远,陈旧保守等封建思想根生蒂固。体现在中国家庭教育上从古至今中国家庭以培养顺从、听话的人才为主。
(二)社会性质
社会性质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美国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竞争激烈,追求个人利益。体现在美国家庭教育上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父母视孩子为私有财产,孩子的个人发展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
(三)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现实条件。美国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父母培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另外美国对于职业认同感强,父母认为孩子当总统与当清洁工没有差别。而中国在历经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正逐渐发展,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和稳定,养老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家长培养孩子是为了防老,另外父母对于职业辨识度强,父母认为孩子进入单位工作与当清洁工差别大。
(四)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中美家庭教育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现实文化价值体系中有传统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价值成分。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对中美家庭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美国的价值取向以个人为本的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崇尚自由,发展个性。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独立于家庭之外。中国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为主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大于个人利益,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视孩子为自我价值的延续,以自我角度替孩子安排未来发展。
四、美国家庭教育经验及启示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一方面要明确孩子的归属问题和服务期限问题,另一方面要摆脱封建因素的桎梏,具体来说首先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公共财产,不以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观念不能一成不变,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积极吸取国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转变家庭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变“人才”教育为“社会人”教育,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人”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自由成长。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展示个性;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取财富;给予孩子充分选择的权利。
(三)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中国家庭教育内容以文化知识为主,在中国社会中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首先,家庭教育内容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丰富关于实践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内容。其次,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最后,转变提及性教育为耻的观念,把孩子心理发展相关知识纳入家庭教育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成长期的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69-01
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中,对于孩子的教育是系统化的工程,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温暖的港湾。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导中,由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不足,就没有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出现。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以及教育指导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分析
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实施,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通过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措施实施,就比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指导在内容上也涉及到多方面,其中的学习指导就是比较基础的内容。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关注,但是对学生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就需要改善,在学习指导方面涉及到学习习惯以及家庭的学习氛围[1]。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需要家长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获得经验,而学校也有必要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要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比较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完善。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当中的情感品德指导,也是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对孩子的个性倾向以及挫折教育等,都比较有利于孩子的进一步成长和健康身心的发展。对孩子加强道德品德的教育指导,对孩子的品德完善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当中的生活指导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健康知识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性教育知识等进行教学,这些都是生活指导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对性教育方面,一直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点,我从哪里来?常常会是停在孩子脑中的一个问号,而一些家长并没有在这一方面的教育指导提供有效的措施[2]。在生活教育指导中的多动症知识以及科学用眼的知识等,也是重要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就要加强重视。
2、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当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化。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要求也有着提高,但是一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的关注比较少。从而就出现了重视只是而忽视了道德品德的教育指导现状,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有着诸多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问题中,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比较重视,但没有重视孩子的个性养成。一些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成绩分数,就划分心思为孩子找好学校以及好班级,不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以及个性养成没有重视[3]。忽视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过高的期待心理造成孩子的负担比较中,这些教育指导问题,都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实施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要对孩子的健康个性的培养充分重视,表扬以及批评孩子要适度。在家庭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态度要以表扬以及鼓励为主,在对孩子进行批评的时候也要注意措辞,要以积极的批评为主。不能对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同时也要加强对孩子的挫折磨炼,让孩子在自身的能力上不断提高,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就有着积极作用。
家长方面要注重教育观念的及时性转变,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儿童观念,为孩子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进行教育指导。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要对孩子的健壮体格以及品德和健康的心理进行培养,培养孩子的多样化能力[4]。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未来,对孩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加强重视。家长不能将孩子作为附属品,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及自身的需要。只有从教育指导的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才能有利于教育指导的效果良好呈现。
注重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中,需要按照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进行规范化的落实。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正规终身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很深的学问,只有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方面进行完善建立,才能更好的按照体系步骤进行实施。这就需要政府以及学校和社会组织等进行配合,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密切的合作,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得到了重视,才比较有助于教育指水平的提高。
为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良好呈现,家长自身就要加强素质修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家庭教育是综合性的科学,并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所能完成的,所以家长自身就要注意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正确的进行言传身教,这样对孩子才有说服力[5]。在教育指导的方法选择上要注意,通过教育艺术科学化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乐于接受,这样才能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顺利进行加以促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教育发展阶段,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多方面着手。而家庭教育指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站,如果在这一层面没有得到加强,就必然会影响孩子在未来的发展。通过此次在理论上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分析,以及提出几点措施,希望能有助于对解决实际的教育指导问题提供又一发展思路,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更好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丽萍,徐慧珠.家庭教育: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J]. 青年教师. 2014(07)
[2] 肖国玲.家庭教育中谨防语言伤害[J]. 青年教师. 2015(05)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选择S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从该校大学生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选择该校理由如下:第一,从专业上考虑。S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涵盖11大学科门类;第二,从区域性考虑。江西地处华东南腹地,东南临近浙闽粤沿海发达地区,西北和湘鄂皖相接;第三,从代表性考虑。S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处在65位左右,比较能代表全国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水平。基于以上因素,S大学在校生具有生源地、专业类别等方面分布的“典型性”,因此选择了S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使用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然后在各类中分别抽取样本”[6],在抽样过程中划分了性别、年级和专业门类几个层次。问卷人口学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门类和家乡所在地等共10道客观题;调查的主体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家人沟通的途径与方法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家人交流的内容。家庭教育内容①部分采用五级计分法,每道题目的选择项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分别计分为5、4、3、2、1。涉及有生活琐事、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情感、性教育、理财能力等13个方面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基本情况。表1显示,女生样本略多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达样本总数的68.7%;所在年级的分布,研究生样本较少,只有40人,其它年级相差不大;专业上,理工科的学生较多;生源上,农村和地方城市样本比较多,大城市样本较少,只占样本总数的6.9%;父母文化水平总的来看不高,大多为中小学文化水平。父亲接受高等教育的占18.4%,母亲接受高等教育的有13%。父亲的文化水平总体上高于母亲。
(二)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照,从教育责任、教育能力和教育作用三个方面要求大学生作答。结果如表2所示,认为教育大学生的责任“完全在学校”和“学校比较大”共有160人,占样本总数61.5%。选择“家长比较大”的只有2人,“完全在家长”项目频数为零。在问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时,选择“学校大”的有208人,占81.7%;选择“家庭大”只有6人,占2.3%;选择“差不多”的为48人,占18.3%。询问大学生“家庭教育所发挥的功能”时,选择“是学校教育的辅助”的为157人,占59.9%;选“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的有89人,占34.0%;选择“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只有16人,占6.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责任、教育能力和教育作用主要还在学校方面。
(三)时间特征描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时间维度特征用联系频率、回家时间间隔和家长是否经常来校探访三个因素来描述。结果如表3所示,每周一次的占59.2%;考察大学生的回家情况,76.3%的大学生每学期回家一次;另外,89.3%的家长不经常来校看望大学生②。
(四)沟通媒介和途径。表4显示,多数大学生使用移动电话和家人沟通,传统的书信和固定电话方式所占比例不大,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开始出现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另外,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占到了样本总数的91.6%。
(五)家庭教育内容。
1.家庭教育内容得分。图1中横坐标为家庭教育内容,使用的项目名称是问卷中相应题目的抽象表达;纵坐标为各项目的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均值比较高的前三个项目为生活琐事、健康安全和就业择业,得分低的几个项目为性教育、专业知识、理财能力和风险挑战。可见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颇,有的方面多,有的方面少。
2.性别维度的比较。“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未知的条件下,通过对两组分为两组独立样本,采用Mann-WhitneyU方法③,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13个方面进行推断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在思想情感、人际关系、性教育、性格个性、生活意义方面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生源地维度的比较。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是通过分析多组独立样本数据,推断样本来自的多个总体的中位数或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7]。表6是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将样本分成独立三组,进行推断比较家乡所在地因素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生活琐事、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性教育、性格个性、就业择业、风险挑战、理财能力城乡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独生子女维度的比较。根据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将样本分为两组,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推断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在思想情感、健康安全和性格个性三个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分页标题#e#
5.家长文化水平之间的比较。表8是分别以父、母亲文化水平为分组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Test方法进行的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表中给出了卡方值、自由度和显著性值。左半部父亲文化水平与家庭教育内容的检验结果显示,在专业知识、思想情感、性格个性、风险挑战和理财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值小于0.05),说明在这些方面因为父亲文化水平不同而使家庭教育内容存在明显差异。表8右半部的结果显示,在专业知识、健康安全、性教育、性格个性、就业择业、劳动精神、风险挑战和理财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这些方面因为母亲文化水平的不同而使家庭教育内容有显著差异。而在生活琐事、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生活意义和社会责任方面,受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都不明显。调查发现:第一,父亲和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有相同的方面,比如专业知识;也有不同方面,比如:性教育只在母亲文化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二,家庭教育内容只是某些方面受家长文化水平显著影响大。
三、结论与分析
培训课程是培训活动的主体内容,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培训活动开展的纽带。培训课程的科学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的质量高低,是培训活动的生命所在。一般而言,培训课程要遵循以下程序来进行开发和设置:需求调查与分析—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培训方式—组织课程执行者—落实培训时长—制定课程评价。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课程设置同样遵循这样的科学流程,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检验,笔者研究出科学的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课程体系(见表1)。家庭教育讲师培训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主题、24个培训内容。理论基础模块包括家庭教育基础理论、儿童教育学基础和儿童心理学基础三大主题;技能训练模块包括讲师基本职责、讲师备课技能、讲师演说技能和讲师咨询技能四大主题;实践操练模块包括现场实践和现场观摩两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包含若干培训专题。例如,家庭教育基础理论是从家庭教育学这个视角来组织培训内容,包括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与职责、家庭教育需要理性的爱等5个专题。家庭教育学内容丰富,为什么只选择这5个专题呢?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第一,依据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把孩子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和教师,不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父母对孩子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管教过严;父母与孩子关系不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理论上明确家庭教育的职责、地位和方法。第二,依据家庭教育讲师的职责。家庭教育讲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向广大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指导广大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讲师都不懂家庭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就会“误人子弟”。因此,这样的培训课程是严谨的、科学的。而且课程的设置体现了“理论+技能+实操”的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
二、创新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专题论坛、现场模拟体验、说课、试讲和现场教学指导等9种,灵活多样。对于理论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增长知识和开阔视野,要选择专题讲座这种高效率高容量的方式;对于如何科学选题,要充分调动参训者的积极性,发挥参训者的聪明才智,这时就要选择互动交流这种容易碰撞出思维“火花”的方式;对于倾听与表达技巧、诊断与指导技巧这些技巧性强的内容,要选择现场模拟体验这种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炼的方式。总之,培训方式的选择是依据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以及培训对象需求而定的,灵活多样的方式保障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培训不仅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而且还把中小学教研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磨课”创新性地拿来使用,构建起新的培训模式。“磨课”培训模式有四个环节:①确定选题:每一个参训者根据理论基础中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经验,确定讲座主题,主题切口要小,不能假大空,做到以小见大、一课一得,避免空谈。主题确定后要提交给培训导师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开始备课,否则重新选题。②备课:参训者根据主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自己的所看所思制作成课件,准备进入说课环节。在备课中一定要避免只从网络上下载相关知识,然后东拼西凑形成讲座内容的做法;讲座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体系,每一部分内容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且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是家长身边的经常发生的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接地气”,才能启发家长去解决自身的问题。因此,要求参训者必须“沉下心”来观察和思考家庭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才能备好课。③说课:参训学员每12人分成一组,在导师指导下,每位参训者说课10分钟,同组学员和导师一起对说课内容进行论证,考核通过者进入试讲环节。否则修改后再次说课。说课环节考查的是家庭教育讲座内容的科学性,所以,每一个内容和观点都要认真斟酌,比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等观点其实是片面的,并不严谨,甚至会“误人子弟”。为此,要求参训者说课时必须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本讲座要解决家庭教育中什么普遍性问题?第二,本讲座主要观点及相关知识体系是什么?第三,本讲座选取的“案例”是什么?能否支持讲座主要观点?④试讲:参训学员每12人分成一组,在导师指导下,每位参训者把同组学员当作“家长”,现场模拟家庭教育讲座,从头至尾讲完一个讲座,时间为40分钟。试讲环节考查的是家庭教育讲座演说的艺术性,强调“动心”“入心”“上心”,做到“使人知、令人信、促人行”。试讲合格后即可正式走上家庭教育讲座的讲台,成为正式的家庭教育讲师。“磨课”培训模式既是创新的培训方式,又是保障本培训项目能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这种“磨课”培训模式是三个循环组成的螺旋上升的结构,包括选题循环、说课循环和试讲循环。这样的结构又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强调内容的科学性,由选题、备课和说课组成。另一部分强调演讲的艺术性,突出的是“讲”的技能技巧,通过试讲来保障。只有通过“磨”,才能构建一堂既科学又有吸引力的家庭教育讲座,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这样也能保证每位通过的“讲师”都是真正能走上家庭教育讲台的“行家里手”。
三、凸显有特色的培训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方法讨论相结合、学术沙龙与案例研讨相结合,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主体的自主性、培训方法的互动性和培训效果的即时性,具有鲜明的特色,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点:(一)系统性。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既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又要有高超的演说技艺。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讲座既能让家长在现场被感动,更能让家长在感动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因此,本培训非常注重系统性,不仅从家庭教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上夯实理论基础,而且从成人教育基本规律上掌握家庭教育讲座的演说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备课、说课、试讲这些“磨课”方式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参训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本培训面授学习共有84课时,还不包括说课、试讲和现场讲座指导。假如一个家庭教育讲师培训班以50人计,每一位参训者都能一次性地通过培训考核,那么,说课这一环节就需要17个小时,试讲这个环节就需要50小时,“磨课”总耗时67小时,以每天工作8小时算,至少需要9天。所以,家庭教育讲师培训并不是“速成”的,从时间上就能体现培训的系统性,更保障了培训的整体性和实效性。(二)实效性。家庭教育讲师培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所谓合格是指参训者不仅要顺利结业,还能正式走上家庭教育讲座的讲台。而且,要求家长听后还乐意再来学习,否则为不合格。在实践中,许多中小学校、幼儿园不能把家庭教育讲座常规化,就是因为担心家庭教育讲师讲不好,家长有意见。为此,我们采取了“磨课”的培训模式,为每位参训者精心打磨一节家庭教育讲座,从选题、备课、观点呈现、案例选择、素材整理、课件制作、演讲技巧、有效控场等方面打磨与评析,保障每一节家庭教育课都是精品课、让家长喜欢的课。家庭教育讲师培训不是学历培训,也不是业务培训,而是资格培训、“准入”培训,培训合格后即可成为讲师。所以,培训必须全面、系统和严格要求,必须以为参训者负责、为广大家长负责、为家庭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来认真组织实施,不能马虎对待、走过场,更不能不顾质量地“速成”,否则就会误人子弟。(三)选择性。讲师,顾名思义,“讲”就是其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职能,就是要向广大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进而转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而事实上,参加培训的学员既有一线的校长和老师,也有普通家长,还有各行各业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的人员,参训人员很复杂,他们中可能是因为语言表达问题、形象问题或性格问题而不能“讲”,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于“讲”的。选择性就成为本培训区别于其他培训的显著特点。本培训采用“结业证书+聘书”的方式来体现选择性,参训人员学完所有课程,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通过说课和试讲的“磨课”考核才能正式聘为“讲师”,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讲师;只通过说课考核,不能通过试讲考核,不能聘为“讲师”,可以聘为“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指导服务;说课与试讲考核都不通过,只能担任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协助“讲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此外,家庭教育讲师培训要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和关工委的支持才能保障有效实施。因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和关工委负责组织实施的,经过培训考核的“讲师”要得到这些部门的认可才能正式走上家庭教育讲座的讲台,也才能真正体现本培训的效果。因此,本培训必须得到这些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认可才能成功开展。
作者:张润林 单位: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是一种艰辛和伟大的艺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没有框架的束缚,没有统一的标准,适应性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家庭教育内容、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代特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变化。因为落后的文化素质,现阶段教育目的是提高生存能力和教孩子怎么生活。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在家中发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些互动,家庭教育既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又包括孩子对父母的教育。
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随着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社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内容与宗教文化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也丰富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说伊斯兰文化、民族文化及现代文化共同造就了现在的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生产和生活、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等。
1.道德教育与伊斯兰文化教育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品质。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做好事①。在维吾尔社会,道德修养高低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的重要标志。在人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伦理道德主要表现在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社会责任感、节约、勤劳等方面。
尊老爱幼,勤劳美善是每个民族非常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以以身作则和劝说的形式展开的。父母在家里教导孩子要有礼貌,要尊老爱幼,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要及时跟他们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及时改正。孝顺父母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穆斯林有句话说“天堂在母亲脚下”,每个穆斯林最大的愿望是死后能够去天堂,而“天堂在母亲脚下”足以说明孝顺母亲的重要性。如果母亲对子女的行为不满意,这在教义中就是非常大的罪过,没有得到母亲认可的人是无法进天堂的。我们对父母好,子女也会对我们好,维吾尔族有种说法是“你在这辈子打了父亲,你孩子必定会打你”,这是一种有因必有果的表现。孝顺还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我们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孩子未来对社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节约和爱惜食物也是一种美德,伊斯兰教禁止浪费,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每一餐父母都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维吾尔族有种说法“如果踩地上的囊的脆片,人会变瞎”,这表示不珍惜食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食物脆片在地上,维吾尔人肯定就会把它捡起来,放在别人踩不到的地方。维吾尔人在吃、用方面非常节约。“人活的时候浪费的很多食物、生活用品等,死后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教育。勤劳也是一种美德。维吾尔族有360种手工技艺,这些技艺通过家庭教育传授给下一代②。劳动是强大的教育力量③。在劳动过程中,既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道德修养,又要锻炼身体,在力量和能力上得到发展。勤劳是长辈对女孩子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必须会做饭、会家务,出嫁之前长辈会教她们做家务,不会做家务对维吾尔族女性而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2.生产、生活教育
维吾尔族有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非常有名的和田地毯和田玉、核桃、红枣,库尔勒的香梨,哈密的红枣、哈密瓜、刺绣、织布(Atlas)等。南疆地区是维吾尔族集中的地方,其中农民比较多,这种特殊的人口性质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孩子从小看父母做这些农活,等到适当的年龄,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家里的活,跟着父母织地毯、捡核桃、捡红枣、学刺绣等,这种特殊生产方式决定这些地区家庭教育的内容。生活方面主要是饮食和服饰方面的习俗,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父母监督和指导孩子的饮食和穿着。维吾尔族不能吃非清真的事物。饮食教育主要指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饭的时候注意什么等方面的教育。在饮食方面,不是所有肉类都是清真的,清真的肉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宰杀的牛肉、羊肉等穆斯林能吃的肉类④。因此,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中,每天提醒他们都不能吃非清真食物。酒类是伊斯兰教禁止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喝酒。吃饭之前,一定要说“以真主的名义开始”,餐后要接杜阿宜,感赞真主的慈悯,感谢真主赐予的食物。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性别色彩,这个在服饰方面尤其突出。颜色上,女生穿鲜艳的衣服,男生穿暗色的衣服,穿着打扮上,女孩子不能穿太过暴露,紧身或透明的衣服。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葬礼上女孩子一定要戴头巾,穿长袖的衣服。过节要穿新的衣服,有种说法是“过节的时候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哪怕挂着一根新的针也算,这是对节日的尊重”,这个是对节日的一种尊重。维吾尔族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穿着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女生穿着非常西方化,穿短的、薄的,而且透明的衣服,这是无论在宗教或者习俗里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是维吾尔族,要铭记我们的文化习俗,尊重民族文化。
3.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
维吾尔族民间艺术包括歌舞、戏曲、相声、话剧、刺绣、编织、雕刻、建筑艺术等⑤。孩子接触民间艺术的第一场所是家庭⑥。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看到家里的雕刻食品、乐器、挂毯、刺绣工艺品等,从小就培养艺术敏感性及独特的审美。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歌舞资源,像十二木卡姆、刀郎舞是最典型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孩子从很小开始就接触歌舞。刺绣类型很多,每个地方的刺绣都有自己的特点,刺绣的用途很多,帽子上、衣服上、结婚时的枕头、被子上都有刺绣,手工刺绣非常珍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刺绣,这个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维吾尔族的编织技术也有很长的历史,在编织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是和田的地毯,和田地毯类型多样,维吾尔族人非常喜欢地毯,只要有条件的家庭,在墙上、地上就可以看到地毯。莎车的刀也非常有名,在手柄和刀刃上都可以看到各种样式,家里装修的时候,也会看到民族风味的一些木雕、石雕等。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1.以身作则式家庭教育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好地形容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自己那样的人,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式的家庭教育作用于儿童时期。
2.劝说式的家庭教育
有关劝说的书籍、童话故事、寓言、诗歌、谚语有很多,说明维吾尔族人重视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智慧、科学,珍惜幸福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要过多吃喝,要有羞耻心,要慷慨,警惕嫉妒、说三道四的行为,成为有用的人等。这些文学作品为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带来丰富的资源。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的主流在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内容,现代学校以传递主流文化为主,父母的观念也在变化,父母对主流文化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文化的传递。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的内容以主流文化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学校教育提倡的是主流文化的传授,非主流文化面临着同化或者消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责任变得重大,可是时代也影响着长辈的观念,因此家庭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在减弱,时代提倡主流文化,父母提倡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受到限制。
2.家庭教育内容上城乡差异大
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农业上的技能。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父母教给孩子各种现代化的知识,以纺织业为主的地区教给孩子的是纺织方面的技术。父母生活背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四、结语
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维吾尔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现阶段学校教育主要传递主流文化,忽略民族文化,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就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民族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亚尔买买提・塔伊尔.维吾尔族子女教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4:9-12.
②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③胡继渊.家庭教育的任务及内容[J].上海教育科研,1994(09).
④能吃的肉类是指牛、羊、驼、鸡、鸭、鱼、虾等,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自死物,血液,还有很多动物.
⑤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3.
⑥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3.
一、引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虽然并不具有学校教育那样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人员,但它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地配合学校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正常进行,从而比较顺利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还可以对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其积极因素得以充分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或受到限制,以保证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那么,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特别是如何搞好独生子女的幼儿家庭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家庭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优化家庭教育,发展幼儿家教做出了贡献。但是,毋庸讳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以致于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下面主要探讨当今社会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
二、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3岁之前的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当前,随着家庭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幼儿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我国家庭教育历来有重视子女智能培养的传统,但这多是源于传统利己教育观念与学而优则仕的名利思想,认为“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为最大限度地壮大家庭,子女须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庭利益至高无上。“教子有方”、“家教不严”成为中国人对父母教子能力的评价,认为“教子成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教子不善让他们无脸见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在当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调查显示,有光宗耀祖观念的家长占53.77%。许多家长为把子女教育成才,不惜财力进行教育投资,不仅对学校选择一味追求名牌,也指向校外,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课外辅导班中,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被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教育投资代替家庭教育,二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这种异化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无法为幼儿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
(二) 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差
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等设施型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声色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赌博等不良活动中,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有些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恶劣的家庭环境,模仿力强的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仿效,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人格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久远影响。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而家庭环境不良或某些不良因素,则可能使教育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抵消。
(三) 幼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计划生育实行20多年以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衣食住行,大大小小事务,一概包揽。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相反,只有一个,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代,“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幼儿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性格自卑,心理不健康。
(四)幼儿家庭教育内容不合理
现代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居多,作为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家里面除了满足幼儿的各种物质需要以外,还特别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和投入。许多做家长的在幼儿很小时就制定出学习计划,要求幼儿学习一些比较复杂、枯燥无味的内容,比如英语、奥数、珠心算等等,每天把幼儿弄得疲惫不堪,还没等到把这些知识学完,幼儿就已经兴趣索然了。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单项发展,忽视全面发展等等。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改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的对策
(一) 更新幼儿家庭教育的观念
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甚有影响。家长不仅是幼儿认识物质世界的启蒙教师,更是幼儿建构精神世界的启蒙老师。子女成长,家长有责。家长不仅要对幼儿的一时一事负责,更要对其一生一世负责。“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家长应关注的第一位是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所谓“教育”和“训练”,而是要创造温馨的亲情氛围,以多种方式对婴幼儿表达正向的情感,以亲近、亲切、亲热的态度和柔性的方式与婴幼儿进行社会往。”[1]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儿童身心成长的健康,促进儿童社会化,避免家庭教育陷入盲目智力开发的误区;使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形成科学的教养观念、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
“每个孩子要在身心上健康成长,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环境”。[2]专业指导人员对家庭进行指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参观、个别指导)帮助每一个家庭营造活泼、亮丽、健康、安全的环境,使每个家庭环境满足婴幼儿生活、娱乐以及情感交流的需要。
再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角是家长。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注意言传身教的正面教育。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是幼儿可以模仿的对象,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言行一致,追求真善美,更好地塑造家长的角色,为幼儿提供现实的规范和导向。其次,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保障。在现实中,和睦幸福的家庭的孩子积极向上、活泼乐观、人格健康;反之,孩子性格常常偏激、仇恨、压抑,人格残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家庭的气氛一定温馨祥和、十分宽松,必然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温床”。再次,家庭内部教育要保持一致。(1)要育思想,这种统一思想是指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致。(2)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在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合力。(3)当出现矛盾时,应背着孩子协调。
(三) 坚持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的幼儿教育方法
“教有法,教无定法”,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固定的章法可遵循。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最终就落在“管”字上。管理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就体现为“爱中管”,也就是,要努力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要本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以身作则,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以理服人,同时,对鼓励与惩罚的运用要合理恰当。
(四) 大力推广科学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家庭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家庭教育质量的保证。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畴,尤其不宜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是生活常识,而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学会做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全面,重视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建设学习化社会,开展全民教育理应立足于家庭实施科学的教育,造就健康的儿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性质、形式和特征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一、家庭教育内容多元
家庭教育内容多元是指由重视德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各育并举。自古以来,家庭教育以人格养成为主要内容,重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交往礼仪、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是儿童人格养成的主要场所。我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著述,从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朝的对家庭教育的精辟见解,可以看出,都以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指出:“早年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本能,使它们能产生一种和谐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热情的而不是阴郁的,它又是勇敢的,坦率而聪明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德育。这种德育为先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塑造儿童的性格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强调竞争、注重效率已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而且在现实中逐渐强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已成了广大家长的共识。为了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很多家长积极地给孩子创造教育条件,家庭教育已远远不仅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家长对孩子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家长热衷于给子女选购教辅读物,辅导功课,检查和布置作业,把本应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的责任也揽了过来。家庭对孩子所进行的体育和美育主要是一种竞技能力的教育,其主要目的除了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为今后参与更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家庭教育内容的多元化突破了过去家庭教育以德育为本的局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但是也相对弱化了家庭作为培育孩子人格的天然场所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形式多样
当前,家庭教育的形式由单个家庭独立进行转变为与联合家教和请专门的家庭教师等形式并存。长期以来是以单个家庭内部进行为主要形式,父母对亲生子女施行家庭教育具有空间上和情感上的天然优势。在儿童早期,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偏于保守僵化,家长素质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孩子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孩子因交际圈子的狭小而不易看到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等。现在,一种新的家庭教育形式——联合家教正悄然兴起。所谓联合家教,是让几个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的家庭联合起来,让孩子们定期到家长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家庭中去学习知识、技能,由这位家长担当起家庭教师的重任。联合家教是一种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的教育联合体。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观,能发挥多个家庭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可有效地弥补单个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单个家庭教育的补充,联合家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联合家教对家长的素质要求很高,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尝试。
给孩子请家庭教师非常普遍。这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多个学生,进行文化课的补习或特长训练。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儿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能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但是,过多的家庭教育形式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家长不顾子女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盲目给它们加压,那只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导致厌学情绪,削弱教学效果。
三、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
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是指长幼关系、师生关系、陪练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朋友关系等关系并存。在传统的家庭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长幼关系,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没有过多地集中于成才上,主要是希望子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成进一步深造。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相对也比较松散,带有明显的顺其自然的色彩。而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升学竞争的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家庭则将子女考上大学作为对子女的要求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使许多家长与子女关系紧张。在不少家庭里,孩子本应享有的玩耍、游戏的乐趣被无情地剥夺,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都由家长代劳了,家长希望子女专心学习文化知识。有的家长不仅平时经常充当“替补教师”的角色,为子女辅导功课或在一旁陪读,甚至还不惜牺牲“双休日”和节假日,送子女奔走于形形的补习班、培优班、竞赛班,这时家长又充当了“陪练”的角色。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师生关系、陪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所代替。如果孩子不服从父母的意志,就有可能遭到打骂等惩罚。这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当然,与上述情况不同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也存在。在一些较为开明的家庭里,家庭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能破除单纯以家长的意志塑造和要求孩子的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正当权益,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对话、交流、协商的方式教育孩子,准许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在这种家庭里,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他们与子女之间不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子女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出异议。这样,家长与子女之间除了亲子关系外,还有朋友式的关系。
四、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家庭结构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变化导致的传统型家庭结构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背景的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空巢家庭以及打工家庭、下岗家庭等大量涌现。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下赌注的感觉,补偿教育、代受教育、过度教育、神童教育等观念影响着家庭教育。家长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往往溺爱大于教育,包办代替、百依百顺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意志薄弱;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家长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家庭教育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都跟不上。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低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明显滞后,表现力求知欲和奉献精神较低,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在教育期望方面,单亲家庭要求降低,在教育方式上,单亲家庭简单粗暴的现象更加突出。
其次,父母的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上有自身的优势,表现在父母文化素质高,家庭氛围好,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所以孩子一般身体素质较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知识面宽。同时,知识分子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专制,过分追求事业而忽视子女教育。由此导致子女不能独立地观察、思考、交往和处理问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容易养成孤傲、怪僻、不合群的性格。
再次,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有的家长主张应该让子女过艰苦的日子,支持子女住校,培养独立性。有的家长则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不愿让孩子受苦,乐于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出孝子”,经常体罚子女。有的家长则倾向于“无为而治”,很少干预子女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发展。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差异性,多种家庭教育方式并存有其合理性。但是那种过于主观和武断、单纯以经验为依据的家庭教育方式显然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走向。
五、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和外在性
受市场经济效率意识的影响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不少家长越来越追求家庭教育在短期内见成效。比如,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或者学外语和计算机,让孩子提前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引以为荣。这种教育追求的是标志着所谓教育成效的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如果孩子的兴趣能力适合学这些内容倒也无可非议,但是家长若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逼他们去学,那结果不是适得其反就是收效甚微。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逐渐异化为工业化的生产,越来越功利化。
与功利化息息相关的另一特点就是家庭教育的外在性,即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过去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有隐私的地方,家长素质决定着他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方式,家长有自己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思路。现在,家庭教育的外在性特征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突破了保守性和封闭性,具有了开放性。有些家长能积极吸收社会上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有些家长却变得缺乏主见,喜欢“扎堆”,喜欢从众,社会上什么热门、什么时髦就让孩子学什么。家庭教育不再是单门独户的独家经营,更像辐射面广的规模化经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既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家长要权衡利弊得失,理性思考,明智选择,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