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教育论文

研究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4 20:20: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研究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研究教育论文

篇1

2授课技巧

在法庭科学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重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之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加强:

第一,文字结合图示。标准的化学术语并不是法学专业研究生理解化学物证及法庭化学知识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对于化学专业知识不规范的解读又显得非合时宜。因此,文字结合图示的讲解方式可以在实验室之外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对于化学物证及法庭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二,认识实验课的必要性。一方面,法庭化学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们感受化学物证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化学物证的感性认识。在日后司法实践过程中,他们能够在看到与化学物证相关的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的瞬间,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关于化学物证的生动形象的立体思维,从而更好地发挥化学物证对于司法审判的协助作用。

第三,注重化学物证提取环节。虽然外观检验的手段和实验方法较为简单,但是它所提供的价值却是不容小觑的。通过化学物证提取环节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以及显微镜观察两种途径,对送检样品的颜色、气味、性质、数量、酸碱性、灼烧反应等一系列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第四,规范而又通俗的语言技巧。法庭化学专业课程的授课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化学物证和分析方法。以显微分光光度法这一知识点的讲授为例,我们可以将其安排在显微镜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这两部分内容之后,从而帮助学生们感受到显微分光光度法是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并且弥补了二者的不足的新方法。

第五,适应犯罪问题发展的动态需求。犯罪问题天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每段时期介入犯罪问题的各种化学证据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学生们需要掌握化学证据外在变化背后的内在规律,例如相对于传统的纤维证据、油漆证据、橡胶证据以及塑料证据等讲授方式,以聚合物类化学物证的概念出发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运用此类证据的宗旨。

篇2

1.目标

作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部分,合作研究网络计划致力于帮助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调整研究体系,鼓励这些机构将研究活动聚焦于其优势领域;促进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升双方的研究能力;帮助地区高等教育机构解决与研究相关的难题;提高创新体系中不同部门间、大学间的合作水平;通过合作研究服务地区的优先发展事项。[5]

2.愿景

澳大利亚合作研究网络计划制定了长期和近期愿景。长期愿景是在高等教育机构间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实现各机构的研究目标,提高各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能力,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促进国家研究和创新的发展。近期愿景是提升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水平,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局限于此):增加合作研究的出版物数量,改善联合申请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的情况,增加研究活动或研究人员人数,增加具有较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人数,提高研究管理的效率等。[6]

(二)申请资格和申请程序

1.申请资格

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具备一定条件时便有资格申请资金建立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并成为项目的领导机构。具体要求是: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少于250万美元,或者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少于1200万美元,且距离州政府100千米或者更远。依据这些条件,16个机构具备申请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资格,分别是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巴拉瑞特大学、巴彻勒土著高等教育学院、邦德大学、堪培拉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查尔斯特大学、埃迪斯科文大学、墨尔本神学院、新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圣母大学、南十字星大学、南昆士兰大学、阳光海岸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7]。此外,《2003高等教育援助法》中表A和表B列举的其他学校可以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但领导机构必须限定于上述16所大学。另外,私立研究机构、国际机构和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机构也可以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不仅可以利用国内资源,也可以利用国际资源。

2.申请程序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想要参加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获得项目资金,必须通过以下步骤。第一,合作机构提交项目意向书。项目意向书包括:项目描述,内容涉及拟参与的合作伙伴、项目目标和预期结果;简短陈述,阐述拟议项目如何帮助参与机构达成目标,特别是如何提高领导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使合作机构受益;简要说明如何满足项目目标和选拔标准;制定参考预算,明确资金的数额、主要支出方向及每个参与机构可获得的资源;指出合作研究网络计划支持该项目的必要性;明确项目所需成本,制定项目实施时间表;说明从每个合作伙伴处获得的支持[8]。每个符合资格的领导机构只能提交一份项目意向书,但是可以作为合作者参与多个合作研究网络项目。

第二,管理者和合作机构讨论项目意向书。合作研究网络项目提案必须与参与机构的目标和任务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内容联系在一起。同时,合作研究网络中的合作关系要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并且能够提供潜在的长期利益。鉴于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重要性,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会与领导机构讨论合作研究项目的策略

和期望。此讨论可能会修订拟议项目的范围、结果、资金数量等,但任何一项修订都要获得所有参与者的同意。管理者认同项目意向书后,申请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第三,领导机构提交详细的资金支助申请。资金支助申请必须包括:最终讨论后的项目描述;简单陈述拟定项目如何帮助参与机构,特别是如何提高领导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使合作机构受益;简要说明项目如何满足目标和选拔标准;提供详细的项目预算;列出项目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资金、员工、学生、基础设施等;提供详细的时间安排;预测项目和各种重要的绩效指标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利益;制定事务管理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资金支助申请必须在第二阶段结束后的四周内提交。

第四,管理者对申请项目进行评选。合作研究网络项目需参加竞争评选,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的官员和相关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估的标准主要有:项目如何满足拟定目标,项目如何支持参与机构的任务和战略方向,项目在研究能力建设方面预期的结果和效益,参与机构特别是领导机构的研究能力,参与机构提供的支持措施,合作项目是否能够长期持续,项目对政府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战略和结构改革的支持程度,项目对提升各机构研究质量的作用等。通过评估,管理者会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

(三)资金管理和使用

1.资金管理

每一个申请成功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要和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签署资金协议,获得相应的资金支助。资金协议的内容包括项目合作伙伴、项目总资金、约定的项目绩效指标和结果、约定的时间表和相应支出等。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领导机构必须提交一份年度报告,说明费用支出情况、项目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等。如果项目没有满足资金协议中的要求,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有权力中止项目资金的投入。

2.资金使用

合作研究项目的资金可以用于保障该项目顺利进行,比如,为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支付的工资;为项目设立的奖学金;用于职工和学生的学术交流,联动监管或职工的发展计划,共享研究设施,购置研究设备;建立和加强合作经费等。领导机构一般获得项目资金,但也可能会转让一部分资金给合作伙伴。

二、启示

(一)设立专项资金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为提高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培训能力,设立了合作研究专项资金,鼓励这些机构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高各自的科研水平,完善相应的研究系统。这一举措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机构间开展合作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利用各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源,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能够招募到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这样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由于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较少,从而导致许多资源、信息以及优秀人才无法实现交流共享。因此,我国需要加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设立专项研究资金,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二)支持科研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重点关注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地理位置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常常制约着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科研的发展。鉴于此,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主要帮助这些机构提高其科研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逐渐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科研创新似乎成了重点大学的专利,很多地方高校以及地理位置偏远的高校在科研竞争中缺少优势。然而,这些高校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快速提高这些高校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这些高校自身力量相对薄弱,政府部门应给予特别支持,鼓励开展合作研究,实现科研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成立管理合作研究项目的专门机构

篇3

1.2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职前课程体系的催化剂,意思是说,有了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就像是在化学反应中添加了催化剂后一样。可以说,教师所掌握的通识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途径。所以,要高度重视实践课程,认识它在教师培养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要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见习与实习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模拟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确保教师在职前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

2教师教育职后课程内容

篇4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就在学研究生的总量而言,已跨进了世界的前列。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使经济和教育都处于一个更为开放的竞争环境中,这就意味着,入世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那么,在研究生教育这一层面上,入世到底对我国有那些影响?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在读研究生数从1952年的2763人发展到1998年的198885人,30年间增加了18.8万人,增长了18倍多。[1][2]到2001年底,在学研究生已达到39.32万人,在总量上踏进了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先进行列,其中,攻读博士学位与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各自分别占总量的21.89%和78.11%。[3]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仍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的扩充与质量的保障未能保持统一

从1999年开始的本、专科生及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使我国大多数院校的教育资源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在许多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资源与本科教育的资源是共用的,其中的一些院校甚至与专科和成人教育,以及与专业证书班、职业培训等的教育资源也是共用的。由于连续三年的各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教育的同时扩招,使原本就十分紧张的教育资源更趋于“枯竭”状态。大班上课、研究生之间的研究课题雷同、实验研究课时和次数减少等,在研究生教育中已是很常见的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数量的扩充和质量保障之间未能实现统一,高等教育界及社会对此已引起广泛注意。

2.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是与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相联系的。由于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由政府投资(约占75%左右),其余主要为学杂费;这几年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平均约占GDP的2.5%左右,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约占整个教育投入的25%。政府投入未能随着大规模扩招而同步增加,其他非政府渠道的资金又因种种原因进不来,导致高校的办学经费随着逐年的不断扩招而日趋紧张,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便受到同样的影响。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3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9.9万人,到2001年,两者都翻了一番。但包括政府的投入在内的各种高等教育经费并没有按比例增长,从而使包括研究生教育资源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的生均配置呈急速下降之势,直接导致办学的水平和办学质量出现问题。有学者认为,由于国家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偏少,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偏少,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

另一个原因就是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或GNP)的比重偏少。这包括了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在研发方面投入的不足。1998~2000年,我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7%、0.8%和1.0%,[5]而发达国家则远远高于我国的比重,如美国为2.5%(1995),法国为2.4%(1994),德国为2.4%(1993),英国为2.2%(1993),日本为2.9%(1994),加拿大为1.6%(1995),澳大利亚为1.7%(1994),新加坡为1.1%(1995),[6]我国同期的比重却不足0.6%。这种差距使国家创新体系中三个重要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都难以获得足够的经费从事研发活动。这样一来,高校从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得到的R&D经费不多,同时许多高校的学位点又缺少重大课题的支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就得不到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一方面会影响日后国家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科技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对我国入世后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是不利的。

3.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除了上述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外,还有管理上的问题。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控方面仍未能建立有效的机制,除极少数院校曾试行过淘汰制外,绝大多数院校的研究生都是严进宽出,基本上是考进多少人,毕业多少人。另外,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研究课题质量、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研究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及综合性的统一质量评价标准,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从开放的国际视野角度、从竞争的角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去审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如果我们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最终会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声誉和竞争力,不利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WTO规则框架下的竞争,也会影响我国日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入世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一)主要的有利影响

在WTO的基本原则中,非歧视、公平、透明和自由竞争是其规则的核心所在。我国对教育服务贸易所做的程度不同的承诺,是要借助WTO的规则,促进和加快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部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入世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放在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大平台上去竞争、发展,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其有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加快办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及其办学体系,是在一个计划经济和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沿着原有的模式、体系和总体架构运行,从而使人们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被固化在这一氛围中。多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所以困难重重、阻力不断,主要原因是办学的观念问题。长期在计划的原则下办高等教育,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可避免地适应和认同了这些计划原则,这种计划经济的思想和观念就必然在人们的脑海留下深深的烙樱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在享受WTO权利的同时,又必须履行和遵守作为成员国的义务。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建立起一个在WTO规则下的大平台势在必行。这样一个平台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若不转变原有的被固化的计划经济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也就不可能构筑起适应WTO原则的教育服务贸易的大平台。我们既然对教育服务贸易做出了承诺,就要遵守并履行义务,这样,入世对加快与WTO法则不相应的办法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2.有利于加快与WTO规则不协调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整

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是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WTO的基本原则是以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为基石的,按照WTO法则高于国内法则的原则,凡是与WTO法则不相适应的有关贸易服务政策和法规,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必须进行调整。在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政策法规中,有许多是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相悖的,如研究生教育合作办学及其学位的审批与认定、学位点的设置、管理机制、学校办学自、投资政策等。WTO的规则虽然是为规范经济贸易服务的,但其中涉及到教育服务问题,所以检讨、调整和清理现行政策法规,使其与WTO规则对接,这对高校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当然是件很好的事情。

3.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水平

居然,随着我国履行WTO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和资本必然会大量进入我国。随着高校和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国外合作办学,这些合作机构将会把各自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培养计划与目标、课程及内容、教育技术、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计划和方法、教学与研究人员、资金设备及其他教育资源引入我国,并与我国原有的研究生教育优势相融合,必定能促进和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

(二)主要的不利因素

1.影响和冲击国内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生源数量与质量

国外研究生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开展教育服务,必然会引起研究生生源的争夺战。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经验、质量和品牌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办学机制、办学方式和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必然会吸引众多青年去求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入世后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会日益增多,特别是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和集团的来华投资增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所需人才必然会采取本土化的战略。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与跨国公司和集团合作及相互适应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具有较大的优势。一方面,进入我国开设研究生教育的机构,必然会引起这些跨国公司和集团的关注,其培养的研究生更容易在这些部门任职并获得高薪,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前往这些教育机构学习。另一方面,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招收我国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到其本土学习,毕业后留在国外就业或回到国内为有关国家的跨国公司服务,或部分毕业生回国为国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服务;由于许多单位对海外回国服务的人员更重视和重用,一般来说这部分人员也会获得理想的职位和较高的报酬。这样一种综合结果会导致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在我国开办研究生教育的机构或海外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攻读学位,最终影响和冲击国内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生源质量和数量。这种影响和冲击可能造成尴尬的局面:国家重点建设的院校能招到学生,但不是最好的生源;可能有为数不少的一般院校会出现招不满学生的状况。

2.使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失衡

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开放以后,随着众多的研究生教育机构介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可能造成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失衡。国外机构进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领域,在专业的设置上都会有自己的理念和策略,他们会针对中国入世后人才市场上一些急需的专业如英语、计算机、国际贸易、管理(包括MBA)、法律、金融、会计等专业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单位展开竞争。由于这类专业存在某一阶段需求量大、投入少、回报快等的特点,符合市场经济中资本投资的要求,开办此类专业的机构增多,必然会造成此类专业人才的大量增加,最终使除个别专业(如计算机等)外,其他专业人才会迅速过剩。由于国外研究生办学机构在经验、资源、适应性、质量、品牌、机制和国际化方面的优势,他们所培养的同类毕业生会在就业市场上占尽风采,我国研究生办学机构培养的毕业生会出现就业困难、专业人才过剩的局面。这种专业结构失衡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教育资源浪费。

3.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产生冲击

师资是办好研究生教育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大师级和高质量的师资更是决定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国外的教育机构或资本要到我国进行研究生教育贸易服务,其任课教师不可能全部由本土校部派遣,因为这样办学成本太高,也会削弱其本土校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和实力,得不偿失。因此,这类机构必然会实施本土化战略,即大部分教师在我国国内招聘,并许以各种优厚的待遇,如高薪、定期到其本土校部从事教学科研及培训,提供科研资金,或为科研活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资助等等。若是国外的教育机构与国内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此种状况也许对我国整体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影响不会太大;但如果其利用WTO的规则进一步发展到独资办学,实际影响就会较大,我国的高校将会流失许多优秀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高学历教师。人才流动与国际化本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这种流动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4.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的影响,会有两种情形。一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机构介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服务贸易,鱼目混珠、泥砂俱下的情况不可避免,从而产生隐性或显性的教育质量问题;二是随着我国一些教育机构研究生师资的流失,必定削弱这些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实力,从而影响这些教育机构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应对策略

与其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入世对我国带来的利与弊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应对、化弊为利,这就要求我们对入世要有一个较好的应对策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形成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指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促进全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的三原则。[7]因此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全球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广博知识人才的重要途径、方法和手段,也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信息社会及新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这一角度看,对入世的影响我们只能积极应对而不可以回避。

1.深入研究WTO的规则,趋利避害

我们要借助WTO的原则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深入研究WTO的规则,才可以趋利避害。由于我国对WTO的规则还缺乏具体的实践,也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因而对我国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和承诺的内涵及其影响还不完全了解和清楚。教育事关国家、社会道德、民族文化的承传、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形成等重大问题,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更关系到我国的科技走向、高新技术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及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安全等问题,深入地研究WTO的规则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刻不容缓。在目前144个WTO成员国中,只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开放教育市场协议上签了字;在开放程度上,除墨西哥、瑞典、新西兰、莱索托及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外,西欧、加拿大、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仅开放了有限的教育市场,主要局限于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领域。[8]特别是美国,尽管其在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务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在考虑向外国开放教育市场时,仍然担心危及其教育利益,尤其担心是否会冲击国内的教育市常[9]由此看来,WTO的规则是一把双刃剑,研究和利用得好则趋利,反之则为害。

2.调整、修改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教育政策与法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的经济贸易活动要受WTO规则的规范和制约。按照基本原则,WTO的规则要高于我国的国内法。我国政府对WTO的承诺,是以WTO的法规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研究WTO规则的基础上要着手我国有关现行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调整、修改和完善,以便使国内法与WTO的法规实现对接。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法规调整、修改和完善迫在眉睫,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的法规。我国已制定了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其它与教育,特别是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政策与法规也应尽快制定出台。

3.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适应性、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适应性、质量和国际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三原则,反映了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研究生作为我国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群体和生力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的研究队伍状况、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为提高研究生教育的适应性、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必须有重大科研课题和较为充裕的经费作支持,在放眼全球的情况下,面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研究。为此,我国既要在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创新,也要在研究课题、资金投入和具体的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在研究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上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

我国的教师待遇近些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偏低,高校吸引不了最优秀的人才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没有教师的大学不能成为大学;没有大师的大学不可能成为名牌大学,也就不可能吸引到优秀的青年就读;没有优质的生源,也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和未来的大师,学校也就缺乏竞争力,这是一个逻辑的和辩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最优厚的待遇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为己服务几乎是所有部门的第一要务,没有最优秀的人才也就没有竞争力,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是当今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653,6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2002(3):6~9

3全国研究生基本情况.教育科研参考,2002(8):4~12

4顾秉林.工程教育中的质量(发言).中国工程院工程论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北京:中国工程院,2002-05-21

6刘洪.国际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536

篇5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偏差表现与成因分析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作为对我国教育体系里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和教育部门实际工作者一直都努力对此问题探索。随着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已取得了一些可喜成就。在第一个问题“您认为应由哪些人(或组织)去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中,有57.18%的人选择本校研究生。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切身体会才有真正发言权。而在调查以何种途径了解研究生院工作信息的问题中,选择“媒体(如报刊网络等)”的有65.35%,选“亲属朋友”的有31.23%,回答“研院的信息”的有12.31%。这说明研院工作需更为公开。从这题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57.18%的人要参与进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中去。同时,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1%的G对政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评价好,这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但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生源规模扩大,影响生均教育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学府进行了生源扩招。但这一举措在失去其他相应支撑下造成了教育质量的滑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研究生当本科生作为应用性人才来培养。在导师的数量与质量、研究课题与经费都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把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校舍建设。这样,生均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紧张,更不用谈生均教师和生师互动时数、生均体育、娱乐和卫生设施了。在“研院哪些工作是你不满意的”这一问题中,有60%以上选择者“导师授课水平”、“研究生补贴”、“研究生住宿条件”。这说明生源扩招,除了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外,其他配套软件也应补充。

(二)教育模式缺乏特色,研究生被动学习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内容较僵化,专业设置随波逐流。有些专业冠以国际美称,但学生们却在专业框框里被动学习。这可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具体内容或实施过程的了解程度反映出来。对这一问题回答“不太了解”的有28%,“一点都不了解”的占20%,共达到48%;(见表2)在研究生培养问题中,47%的人认为“导师指导不够”。这就说明,学生不了解研究生应该培养什么,同时学生们还体会到自己没有导师悉心指导,一直在茫然状态中学习。

(三)政府教育经费支持力仍不够收费制度随扩招规模相应推行。这确实调动了高校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在扩招进程同时,政府支持力没有伴随规模明显增加。现在学费和生活费普遍见涨,研究生的生活补贴虽有增加但仍不明显。而其他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经费虽有上调,但与消费水平相比,其实学生的待遇并没有提高。在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导师教学投入不够”(65.35%)、“费用高”(57.04%)、“研究生经费不足”(49.98%)。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研究生对导师不重视教学存在较大抱怨。这一领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导师只列书单,不做进一步阐述和指导。而在“哪些是研究生院工作的重点”以及“哪些评估指标比较重要”这两题的回答中,选择“研究生培养方案”为研院工作重点达到75.03%,选择“研究生就业率”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要评估指标达68.16%。

(四)教师受僵化的管理方式影响,重科研轻教学高等学府简单用聘任激励的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这就导致教师们在科研中疲于折腾,但其教学积极性和首创性却压抑。这种管理方式还易导致导师对学生知识传授和生活关怀的忽视。本研究还发现生源扩招,研究生本科化趋向严重;教育模式僵化;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效率不高;导师重科研轻教学。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G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只是在满足研究生接受教育的基本需求,严格来说,这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并没有体现出高水平。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应有水平的确立

(一)形成科学选拔研究生,在扩招中形成风险预设质量标准在不同时期和发展主题下具有动态性。因此,高教质量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研究生教育在任何时期都应以发展为主题,保持其精英性和高质性。因此,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需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同时,在顺应社会需求,进行扩招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容纳度有个预判,甚至是一个风险预设。

(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战略性的课程设置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该是灵活并富有特色的。因此,针对研究生教学内容僵化,专业设置随波逐流的情况,我们应该对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进行因材施教的革新。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探索调研的过程,是一个科研加创新的过程。这就客观要求研究生教育要设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篇6

二、忧患意识是成才的内需

孔子《论语•泰伯》中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刻忧患自不如人的自觉意识。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业上,时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孔子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困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从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忧患,到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忧患,无一不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其忧患意识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便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孔子时刻怀有“以道自任、为道献身”忧患意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并有为“道”、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即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这种忧患意识值得人们学习。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我们当代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所应秉承的基本思想。当代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忧患意识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的精神。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忧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并激发出把建设祖国作为己任的壮志。四、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成才的外部要素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对子路说六言六蔽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事实上,孔子告诉了我们处世与学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意思是:有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因为仁虽然好,若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往往会分不清是非善恶,这种好人就是“东郭先生”。有许多人心存善良,仁慈爱人,但盲目的慈悲也不对,若学问不够,不能明辨是非,有时帮助一个人,反而可能害了被帮助的人。因此,仁慈也需要智慧和学问。“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其意思是爱耍聪明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孔子说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就容易非常放荡、任性。许多年轻人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对自己不够检束,这就是荡的表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意思是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自己受害。有的人过分的自信且自以为是,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因此,自信必须建立在深入考究、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之上。

篇7

那么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强烈建议研究生们要在好好学习的基础上与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但问题是,好好学习和好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人还是需要先解决了生存问题,再去逐步解决发展和最后实现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存在的,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不那么容易的时候,你来读研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毕业后自己怎么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是继续读博将来做研究或者高校的老师还是毕业后就去工作?去什么样的岗位工作呢?人家需要具备什么样基础知识的研究生?需要具备哪些证书?需要具备什么相关就业经验?这些其实在读研前就是要考虑的。

2结论

由于我区对于化学专业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滞后,使得很多化学专业研究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如果自己不重视,导师也不关心,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再没有,那结果就是很难控制的。到就业时你可能才发现,你学到了知识,但是可能已经远远脱离了社会和单位对你的基本要求了。

教育最终是要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这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一个人连生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又何谈其他高层次的目标呢?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注重和职场、社会需求的联系与匹配,从专业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实践的进行都越来越体现出了研究生教育是要和社会、国际的发展接轨的。因此,针对我区化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应该在高度重视化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化学专业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以期更好的解决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篇8

2Z高校衍生企业—XF公司案例分析

在对Z高校这些研究生创办的衍生企业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共性。首先创业类型是科技型创业。这一点是因为这些公司是按照Z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进行统计的。事实上Z高校的学生创业中,选择较多的是低成本的服务行业和培训行业。但本文关注的是学生的科技创业,因此其他类型创业不在本研究范围。第二,创业的研究生得到了学校、导师和实验室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成果的支持。第三,这类研究生创业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第四,这类研究生创业者普遍参加了挑战杯的创业计划比赛。这些衍生企业可以归纳为以研究生为主导、以导师和实验室(课题组)为后盾的科技创业模式。在这些企业中,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XF公司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通过对XF公司创业模式中的微观因素分析,比较该模式相较于Z高校其他模式的优势。XF公司是我国语音产业中重要的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XF公司的创立由Z高校的一群研究生发起创立,其主要发起人是Z高校语音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LIU。XF公司初创期,其核心技术来自于Z高校语音实验室的发明成果,主要成果发明人是LIU的导师。LIU在学习期间,参与很多成果的研发,对实验室取得的发明成果十分了解。同时在实验室学习期间,LIU还在Z高校语音实验室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了解了国内外语音技术的发展。LIU通过取得学校的授权,同时整合了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奠定了XF公司在国内语音产业的领先地位。XF公司的成功,虽然很大部分归功于创业团队,尤其是创始人LIU的创业素质,同时这种模式的成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创业者特质

研究生敢于创业者,一定具有冒险精神和强烈的成就动机等创业者特质。这种特质在XF公司的创始人和创业团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相对于教师创业者来说,这种特质并不是说在教师创业者中不存在。而是在研究生依托导师和课题组的技术成果进行创业的模式,决定了研究生创业者相对于教师创业者,创业者特质更能够被准确地发现。因为研究生如果要应用实验室成果进行创业,不仅在自我认知上,认为自己能够创业成功,同时导师或课题组愿意把科技成果许可和授权给研究生创业,至少在实验室内部对研究生的创业素质是持肯定态度的。自我认知加上与其关系密切者的外部判断的叠加,才可能促使研究生进行科技创业。而教师创业往往都是基于自我认知,缺少了外部较为权威的评价反馈。

2.2创业者的机会识别

研究生创业者由于其在学习期间接触并参与到专业领域的研究中,熟悉和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同时在导师和实验室其他人员的帮助下,能够识别和把握科技创业中的机会。由于研究生的存量较少,创业立足于增量的发展,所以对新事物的接受度相较于教师要高。教师创业者一般是成果的发明人,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原有的财富、声望、地位和学术的积累有可能对创业过程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

2.3创业者的技术支持

从表面上看,研究生创业者相较于教师创业者,在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劣势。但仔细观察后续的创业过程,发现研究生创业者获得的技术支持往往更持久。教师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为了实现创业的目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上,大大削弱了在学术上的继续精进。Z高校的实践证明,很多教师创业者最后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创业效果,同时,高校也失去了一个优秀的科研人才。而研究生创业者所依靠的技术来自于导师和实验室,研究生创业并没有改变原有技术创新团队的主要构成。在研究生创业过程中,原有技术创新团队依然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生进行科技创业得到了导师和实验室的认可,并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研究生作为团队的内部人,在技术交流、文化认同等方面和技术许可方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比起将科技成果许可给外部人,一些关键参数和技术诀窍,导师及其团队更容易提供给自己认可的研究生。

2.4创业者的社会网络

研究生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很大程度是来自于校园的人际关系。在对Z高校研究生科技创业者团队分析发现,团队普遍是参加挑战杯等创业大赛过程中组建的。XF公司的初创团队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校园BBS的招募。创业大赛、学校的创业者协会、BBS创业论坛等途径为研究生创业者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奠定了基础。目前学术界开展的创业研究没有形成公认的创业模式。本研究依据的也只是Z高校的具体实践,样本量较少。虽然很难运用归纳法得出研究生创业成功模式的充要条件,但是通过对XF公司创业者以上分析总结出的四个方面因素,还是能够获得对研究生创业教育有所启示的结论。

3研究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3.1创业特质教育

创业特质包括了有利于创业的个性特征、创业意识和价值观。在对个性特质研究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个人特质受到了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先天基因占主导地位。后天环境因素是否能够改变个体的个性特质还没有得到足够数量的研究结论支持。创业意识和价值观是社会因素的产物,主要依靠个体后天的习得。Z高校进行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课程主要分布在两个领域,一个面向本科生的通识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另一个是面向管理类学科,主要针对MBA学生,呈现出一定的体系化。在通识教育上,Z高校创业课程同样存在着学者总结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纸上谈兵较多,课程不成体系,课程质量不高等。在对Z高校研究生创业者的访谈中,研究对象并没有提到这些创业课程对他们从事创业产生了影响和帮助。原因可能是这些访谈者并没有选修过这些课程或者是这些课程的针对性不够,课程质量不高。

3.2创业能力教育

对个体能力的研究表明,构成个体能力的维度很多,学术界也没有形成公认的能力模型。本文中所讨论的创业能力,因为除去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所以定义为创业者所具备的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技能。这种创业技能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因素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不断获得和提升的。在对Z高校研究生创业者的访谈中,研究对象普遍提到Z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对他们选择创业和创业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帮助。Z高校的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各级团组织负责开展的“挑战杯”等创业计划竞赛和社团组织如创业协会开展的各类活动。创业计划竞赛尤其是“挑战杯”的比赛在Z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Z高校在组织参加“挑战杯”比赛中,对被遴选出参加省级和全国比赛的团队都要进行创业知识的辅导。辅导课程邀请了工商管理、公司法务、企业实务等方面的教授和实务界专家进行授课。Z高校的研究生创业者认为参加创业大赛的经历和学校组织的辅导课程对于创业帮助很大。同时Z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研究生创业团队的建立,研究生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9

2评估指标的含义

(1)满意度满意度指标的含义主要指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后,受教者的主观感受情况,重点是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后,受教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方法、施教者、教品教具是不是感到满意,是主观性的指标。

(2)影响力影响力指标的含义主要指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后,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受教的知识、态度与意识、行为与技能的变化情况,考虑的是影响受教者的情况,是客观性的指标。

3评估流程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估,相对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项目的效果评估要简单,评估形式采用施教者“自评估”的形式,评估流程主要如下。

3.1评估准备

第一步:明确评估目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效果评估的目的是为基层交警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服务,测试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供交警部门自查、自评,通过反馈控制持续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第二步:明确评估主体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效果评估主体是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施教者,主要是基层道路交通警察。

3.2评估实施

第一步:随机分组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施教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分组时考虑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的均衡,希望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间系统误差最小。第二步:事前评估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前,对控制组的受教者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为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受教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态度改变情况、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自报告行为改变情况三项内容。第三步:事后评估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后,对实验组的受教者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为受教者主观感受——满意度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受教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态度改变情况、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自报告行为改变情况四项项内容。其中受教者主观感受——满意度情况测评,除测试是否满意外还需要受教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施教内容、施教的形式与方法、教品教具以及施教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定性分析使用。

3.3评估分析

第一步:对比分析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教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态度改变情况、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自报告行为改变情况三项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将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别作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直接提升的效果,这是纵向对比。除此以外,相同教育主题在不同的受教人群上的效果对比,称之为横向对比。第二步:综合分析分析实验组受教者主观感受——满意度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态度改变情况、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自报告行为改变情况四项内容,进行定量化评分,通过专家问卷法得到各项具体指标之间的权重,综合分析,得到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总得分,明确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整体效果。并对受教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施教内容、施教的形式与方法、教品教具以及施教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归纳。

3.4反馈控制

第一步:结果反馈道路交通教育活动过程中受教者反映的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施教内容、施教形式与方法、教品教具以及施教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整理归纳结果以及对比分析、综合分析的结果,寻找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步:结果控制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效果评估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行改善,以更好地开展下一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3.5结果存档

第一步:活动材料存档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视频等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或数据库。第二步:评估材料存档对评估过程采集的问卷资料和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或录入数据库。第三步:评估结果材料存档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分析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或录入数据库。第四步:结果反馈控制资料存档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效果评估结果分析所得出问题和下一步整改意见的资料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或录入数据库。评估实施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篇10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课程的建设是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针对高校开设艺术类素质课,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艺术类素质课可以使学生健身娱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挖掘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增强创造力,同时也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建园林欣赏作为一门精神产品的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活动。课程主要是从传统建筑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以提高大学生艺术情操等综合素质为目的,从旅游鉴赏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园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文化渊源、典型案例、历史典故中,提供给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带有趣味性艺术知识和精神粮食[1]。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类素质课,针对大学素质课教学的现状,怎样提高这种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下面多年的素质课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讨论艺术类素质课程的教学。

1 艺术类素质课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素质

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在艺术上的文化品位不够浑厚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理解出现了偏差。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应该有更高的审美修养教育论文,特别是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应更加得体。艺术类素质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古建园林赏析课程,是一门具有景观鉴赏价值和体验自然真谛的综合艺术。课程介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演变、特征、美学思想,配制大量鉴赏价值较高的经典案例。

1.2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识到教育需要多一点引导、激励及自我潜能研发,少一点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期刊网。而约翰·海瑞思曾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而真正的教师是勘探者。”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相互理解、相互促进。所以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华大学早就实行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必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没有艺术选修课学分的学生不允许毕业,艺术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园林赏析本身就是对东西方艺术的一种鉴赏,而经典园林却是设计者创新能力的体现。

2 素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课是大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养的原则,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方法,能够反映自身专业特色的多种科学的教育。近些年,大学课堂素质课的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但同时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2.1 素质课程选择受到限制

综合素质课,顾名思义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尽可能地塑造相对完善的个体。学校应在综合素质课选修过程中的科学性、计划性问题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避免“盲目放羊”状况的出现。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师为了生计去挣“工分”而拣轻避重讲求“效益” 变得更加现实, ,而许多大学生也不是认真规划、合理选择素质课,或者是学校素质课本身就少,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导致学生如何拿够规定的学分,如何能轻松拿到学分,怎样不去上课也可以拿到学分还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他们追逐和选课的依据。所以像电影欣赏、音乐欣赏就成了学生素质课的首选,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却无人问津。

2.2课堂教学质量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少部分老师对待素质课的敷衍态度对课堂来说是个致命的伤害。据调查,高校有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教育课程的学习,有些教师可能专业学术能力强却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讲课沉闷无趣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可能在讲课内容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热点,或者所讲内容太专业化,其所讲并非学生所想听或者能听懂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课堂是学生自身原因,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生动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种种情况势必造成师生双方配合不够默契。

3 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针对高校素质课教学现状,以古建园林赏析素质课的教学实践出发,本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论文,为提高大学素质课程的教学的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素质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古建园林赏析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课时如果像针对专业学生一样讲解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采用理论与经典案例相结合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以四大名园之一皇家园林颐和园为案例,而讲到“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的艺术法则却用私家园林代表拙政园为案例来分析,用高清图片说明,同学们的记忆深刻,比纯粹理论授课的效果显著。针对古建园林赏析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法”教学,把学生带到城市公园实地上课,把公园当作教室,另外“互动式”教学在素质课也应该经常使用,由于素质课多为外专业教师上课,相互交流较少而经常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要让学生搜集阅读一定量的信息、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搞一些调查研究、写一些小论文等等,来锻炼学生观察、认识社会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多样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神,教学手段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各种媒体的组合应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在教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古建园林赏析课程知识丰富,如果单凭课堂的泛泛讲授,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很难使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精华产生深刻的认识,上课时除了用大量经典的图片,还可以用高清的视频图像来辅助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不能胜任对各种多媒体资料的快速传递,而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会较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上关于古建园林的知识很多,因此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积极推广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反思,批判、追问意识以及相应多种能力的养成期刊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来思考,思考要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思路和办法,之后还要进行交流。总之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艺术类素质课的教学效果的保障。

3.2引导学生科学地选修素质课,加强素质课课程建设管理

艺术类素质课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样也可强化其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针对性教育论文,在课程学习态度上要努力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认真对待各门课程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对国家、社会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从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种积极的印象。学校应该尽量多开设门类齐全的素质课,在学科专业上加以限制,让学生每学期都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完善其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加强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切实满足师生综合素质课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教材、教学资源及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重点扶植、建设一些具有代表现的课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阔的视野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动态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和教师校本教育的教学状态并形成互动,构成合力,建构良好文化素质课建设理念和机制。每门课程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攀登到所学学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学生以最短的路径到达学科学科前沿。若没有适当的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应当考虑编写适合素质课教学要求的特色教材。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学校要加强素质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引导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实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素质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托.园林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篇11

1.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亟需培养一支队伍庞大、素质较高的创意人才大军,而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职能部门,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显得尤为关键。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或“超前”现象。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缺乏与时俱进的即时调整,多年沿用,一成不变,对于社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关注不够,此一“滞后”现象必然导致了人才培养走向的适用性存在偏差。与此相反的另一现象则是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不闻当下实际和动态的盲目“超前”,缺乏对校方自身办学条件、现状以及市场调研的客观分析和定位,在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划的情况下制订超出现有办学能力和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结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在毕业后无法达到社会对其期望值,更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对于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实际要求。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传统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主要依赖于校内资源,即大部分甚至完全靠固定而有限的专职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抑制了更为广泛的教学途径的拓展。学生缺乏更多与校外产业市场相关联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而作为培养人才的这些校内教学者本身,由于工作性质和科研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难以接触到更为多元的教学引导,专业学习容易出现单一化的倾向,创造力的进一步开发和提升也因此容易受阻。

3.课程结构设置有待完善和优化当前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集中关注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尤其是强调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专业课程。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倾向,专业领域的课程数量与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压制了其他综合或人文课程的比例,而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重“专”轻“博”、重“专”轻“文”的现象,只精通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缺乏广博的综合知识储备和人文修养。而在专业课程的内部配比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失衡的情况,或偏理论,或重实践,没有真正将二者统一至一个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平台之上。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师资队伍构成较为局限当前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师资构成,虽然对教师的任教资格设定了条件和门槛,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较大程度或者完全依赖校内师资进行教学,缺乏更为广泛的教师来源。虽然很多院校聘请了个别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校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导师组,但由于校方缺乏长期和具体的指导政策和教学分工,很多校外师资常常形同虚设,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二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很多院校的教师由于个人在此二者之一的倾向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或偏倚学术理论的培养,或一味偏重创作实践,尚无法给予学生以更加综合、全面、平衡的专业指导,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带有明显的导师个人风格与特点,这也使得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开发受到了约束。

5.评价体系趋于单一化文化创意产业类别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对于创意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强调和重视,而当前很多院校在美术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更为多元的评价机制,相对单一的评价视角、方式和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可能的创新潜质的开发,尤其是仍然存在一些“一言堂”式的评价倾向,导师单方面的擅长和喜好左右了学生学习的走向和结果,因而无法从多向度对其展开全方位的专业评判和认定。

二、对策与建议

江苏省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所凸显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培养人才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因此,针对以上现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和改进刻不容缓。立足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背景下,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理应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客观认识美术学科在新形势下的优势与局限,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为导向,积极探索一切可能提升美术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对接与整合。

1.基于多方关系的权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与实施过程中,应从单一注重理论水平或是强调技能技巧向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拓展。努力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注意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处理好国家对于美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产业市场的当前需求与各培养单位办学特色与能力的关系。另一方面,注重解决美术专业学位人才统一质量标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与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关系。此外还要根据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与一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差异与特殊性,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适合美术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校方应与校外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和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合作,建立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基地,注重实际参与,扩大实践范围,展开具体有效的双边交流,让学生的学术理论与创作实践能力在直接的校外见习实战中得以检验和提升。可以积极探索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共同融入教学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与工厂合作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形式,是学校同校外工作单位合作进行的使校内学习课程与校外工作经验结合的教育方式。”[3]因此,应梳理和建立并协调好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利益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磁场”,在稳固基础的前提下,探索更加有利于美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真正适合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在类别和内容等方面紧紧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之于创新型人才的各种具体要求,既要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在给予其充分自由与空间的前提下展开艺术创作实践,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平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创新能力。同时,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之外,还有必要增加和深化诸如哲学、文学、美学、历史等相关人文素质课程的渗透,通过对这些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改变传统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向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一边倒”的倾向,努力打造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底蕴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