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04:18: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农村局局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两年来,在全国农旅系统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数量提升、质量提档、效益提高”的阶段性成就。
一是产业规模日渐扩大。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
二是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创意策划,不断提升发展内涵。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等都赋予了商品属性,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服务,还促进了农业文化的传承、农业知识的科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的多功能性得以全面体现。
三是发展类型逐步拓宽。各地在加快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产业园区、民俗村等已有休闲农业类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模式,丰富发展类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园区、农家乐专业村,以及一批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这些正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四是综合效益初步显现。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美化了广阔乡村,富裕了广大农民,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城乡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文化的融合,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我部典型调查的13.5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分析,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占从业人员的92.4%;农产品销售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40%以上。休闲农业成为提升产业层次、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产业。
两年来,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高涨需求,围绕“加强规范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发展内涵、营造社会氛围”四项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狠抓业务拓展,注重体系建设,打造服务平台,强化多方配合,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注重部门合作,发挥多方合力。自两部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全国多个省级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有的省区市还将财政、发改等部门纳入工作小组,形成了协调合作、联合推动的工作局面。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创建,涌现了一大批示范典型,认定的11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正在成为带动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江西、四川、甘肃和湖北等省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规划引导,强化公共服务。自我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地积极贯彻,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纷纷制定和实施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省“一圈二区三带”六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目标,并要求涉及的市县都要制定县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所有申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都专门编制了发展规划。我部启动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后,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完善,数据库信息日益丰富,网站点击率屡创新高,目前,入库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经营主体在魅力城乡网站上宣传推荐后,客流量增幅超过30%。同时,围绕农业功能拓展、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农业部和省级主管部门多层次地开展了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了行业的提档升级。
三是注重政策争取,营造发展环境。四川、湖南、江西省政府的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意见中,将休闲农业用电、用水按照农用水电价计算。南京市江宁区把休闲农业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各委、办、局年度公务接待支出至少要有30%在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中消费,如达不到标准,则调减该部门下年度的预算。2012年,江苏省农委安排2445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了77个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规模大、功能全、经营活、效益好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陕西省农业厅争取2000万财政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专业村进行补贴,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特色产业打造、公共服务强化和宣传推介活动举办等。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500万资金重点扶持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名村建设,对达到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个给予1万元资金补贴,同时三年内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扣减营业税。海南省农业厅与省农发行联合设立“农+旅”项目,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旅游线路整合项目给予支持。新疆调整乡镇企业贴息贷款使用范围,将休闲农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江西省将多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业招商项目,帮助企业融资,缓解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是注重机制创新,拓宽发展空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中,数百万公众参与网上投票,一批候选乡村通过推荐过程,展示了魅力,扩大了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建设魅力休闲乡村的积极性,被认定的3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正在成为各地学习的典范。通过实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推动了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了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一步弘扬了中华农业文化,增强了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填补了我国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认定工作稳步推进,一批服务质量优良、产业特色明显、休闲功能齐全的农庄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我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5次区域性和1次全国性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有11000余件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推介,创意精品现场销售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达到了在全行业树立创意理念,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
五是注重宣传推介,扩大行业影响。为营造休闲农业发展良好氛围,我们在示范创建和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过程中,以培育品牌为重点,以营造氛围为核心,联合北京市、江苏省共同举办了两次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活动,联合四川省在汶川县召开了现场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召开了中法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搭建了中法休闲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围绕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我们都同期策划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扩大行业影响,推介特色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的目的。
以上工作仅是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工作成果的部分体现,除此之外,大家还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基础性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全系统树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代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向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各级休闲农业战线同志们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
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正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理想场所和生活时尚。但从总体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仍与城乡居民的新期待,与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要求,与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新趋势,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新任务有很大差距。整个产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策划创意,推进提档升级的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政策和规划的引导力度,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主动调整发展理念,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为此,2013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抓住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过渡的机遇,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为重点,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动力,继续深化规划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加大政策调研,推动内涵提升,努力推进我国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继续深化规范管理。从各地的实践看,《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重点工作,对各地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引作用。下一步,各地要继续把握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进一步梳理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色,以满足城乡居民大众化、特色化的休闲消费需求。要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杜绝侵害农民利益、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在总结前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示范创建与示范带动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系统开发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设施改造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创建机制,注重创建过程,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影响力。我部在现有农业产业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指引各地制定一批符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适应公众休闲体验要求的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同时,我部从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集聚村或休闲农业经营点,通过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支持其开展公共设施和环保设备的改造,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展示等工作,推进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水平。
(二)要继续强化公共服务。全国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逐步被社会所认可。这是为解决休闲农业公共服务问题,而建设的供全系统共建共享的大平台。该系统整合了网络、电话等手段,开发了许多便捷功能,为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预留了网站域名,可以自动生成每个单位的网页。各地没有必要再层层建网站,全系统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工作,可以将各级需要宣传、推荐、的信息、知名景点、休闲线路等在平台上及时。各地也要组织动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信息和开展展示推荐活动,真正把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用好、用活。为加大宣传推介的公共服务力度,我部今年与中央电视台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和中国报道栏目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辟了全国统一宣传的新渠道。各地要加强与这些单位的联系,围绕“培育品牌、宣传典型、衔接供需”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宣传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大农耕文明和地域风情特色的推介,在营造发展环境上下足功夫。要继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以满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三)要切实加强政策调研。研究出台有效的政策,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政策研究,不断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扶持休闲农业政策的收集整理,并围绕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为研究出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提供了参考。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扶持项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围绕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充分借鉴各地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各地要强化调查研究和相互借鉴学习,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四)要扎实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2012年9月收到各地的申报资料后,经过仔细审核和专家评审,我们认为部分申报项目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产与生态功能突出,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申报文本说明不详、规划简单、后续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为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我部将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的20个传统农业系统列为候选项目,并提出充实申报资料、完善遗产保护规划、制定专门管理措施等要求。目前,大部分候选项目都按要求补充了资料。这次会议结束后,我部即将组织专家对达到要求的候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从中择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地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明确负责人员,加强工作指导,注重对本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做好项目储备。
(五)要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内涵。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灵魂。去年开展的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社会反响良好。为了深入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我部计划在2014年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各地要总结去年的经验,扩大征集范围,加大推介力度,为明年的全国推介活动做好准备。要以开展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工作的指导力度,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加强创意产品的推荐宣传和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一批创意产品品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同构的现象,各地要加强工作指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和服务组织化的理念,加大创意设计、节庆活动策划、休闲产品开发,以及农耕文化挖掘的力度,在新、特、奇方面下功夫,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三、讲求方法,真抓实干,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休闲农业工作新局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任务,纳入工作议程。要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检查指导,年底有总结考核。要及时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思路,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1)05-0098-05
一、现象学及农村聚落
“现象学”来自希腊语“Phenomenology”,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现象学哲学的理论奠基人是埃德蒙・胡塞尔。他在1907年对现象学作了这样的评述: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特点在于抛开了其他哲学独立考察客观世界或人的思维的方法,转而重视人与世界的关系,重视人在生活世界的行为方式、心理感受、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和怎么知道自己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
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挪威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和城市设计同样首先应关注日常的“生活世界”。舒尔茨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创立了建筑现象学,把建筑活动纳入到人的“世间存在”的“诗性结构”中来解释其意义,从而形成了其著名的“存在空间一建筑空间一场所”的存在论建筑观念。场所是建筑现象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而创造性地保持和延续场所精神则是创立建筑现象学的一个根本目的。
场所(place)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是人们生活的聚居地。人们在场所中的居住不仅意味着身寄于场所之中,而且还包含了更为重要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尺度,即心属于场所。而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场所精神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人文环境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整体场所感。它可超越场所有形实体的束缚,使人站在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来研究环境。亚历山大认为空间存在着一种“无名特质”,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质,它是人、城市、建筑或荒野的生命与精神的根本准则。这种特质客观明确,但却无法命名”。换句话说,要使栖居有意义,就必须遵从场所精神。设计的本质亦是显现场所精神,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场所,使人得以栖居。
“聚落”在辞海中解释为“人聚居的地方”以及“村落”。农村聚落是典型传统意义上的聚落,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最和谐、最基本的体现与联系。农村聚落的概念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学概念和文化学概念。“基于传统农村聚落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态性和相对性,应从社会生产方式角度来界定农村聚落,即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居民聚居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客观上促进了农村聚落的研究,但这种研究仅停留在形式、空间等物质层面上,还没有系统地从心理体验、场所精神、建筑与栖居的关系上去研究,尤其是忽略了它的知觉体验。因此,本文拟以成都平原为例,借助现象学将人们的生活体验与空间体验融合起来,从立体、多感官、多方位的角度去研究农村聚落的场所精神,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农村聚落。
二、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场所精神
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是散布于成都平原的村落生活空间系统,其场所精神可以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文化形态来体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网系统等构成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成都平原农村聚落“随田散居”的特点,建筑单体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边界形态及空间特征等建筑环境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传承了蜀文化闲适、朴实及神秘的生活印象。这三点共同构成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场所精神,且每一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互为影响。
(一)自然环境造就“随田散居”的特点
传统的农村聚落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最和谐、最基本的体现与联系。自然环境是农村聚落赖以存在的条件,它通过作用于农村聚落的形态、布局来影响其场所精神。成都平原有着其独特的自然条件:(1)受四川盆地西高东低地势的影响,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成都平原大地,因而这里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作物生长。同时,这样的地势使大河东流,东部平原的农田能得到充分的灌溉,加之雨热同期,这就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2)它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其土壤地表松散,结构良好,土质肥沃,宜于耕作;(3)成都平原水网密集,依赖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形成独特的网络状水系结构(人工湿地),形成了扇形分布的自流灌溉耕地系统;(4)平原地面呈现出单一的结构形式和舒展平坦的特征,异质性较低。
因为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土壤结构,成都平原居住上就形成了“随田散居”的“林盘”聚落特点。这种“随田散居”的聚落特点有利于农民管理农作物、减少劳作半径,同时也利于聚落的自然采光、通风,而且这种布局特征已经构成了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文化符号,有着强烈的场所暗示性。
(二)建筑环境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建筑环境主要是指聚落的实体,是场所精神中最易把握的部分,也是在今后的设计中最易重塑的物质空间。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积累,在选址、布局、空间结构上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并且传承性极强。
1、聚落选址亲近水网
从现实功能来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选址都是非常讲究的。由于水系发达且土地肥沃的外部优势条件,大多数聚落沿河流布局,既取舟楫之便,利于物资交流和运输,又因江河两岸地势平坦,易于建设;且取水方便,无缺水之虞,可保证生活需要。因此,两河交汇、山口平坝、水路码头、交通要道等都是聚落青睐的选址位置。
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选址也完全符合古代建筑选址的“相地”原则,“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从人文角度来看,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选址或多或少都受着“风水”这一中国传统的、趋吉的选址思想影响。但由于成都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远离北方政治中心,加上其独特的文化构成,因此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在选址问题上就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礼教思想,而是追求环境的舒适,选址时将山水仁智揉进。
2、巷道空间与自然界面有机结合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巷道空间除具有交通的功能外,还是聚落居民的“客厅”。即便没有任何的活动,聚落里的居民也会坐在街沿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等待着熟人的出现或搭话,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种生活展示了成都人闲适的、与自然共生的生活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在林盘中的巷道两侧经常有沟渠出现,而且沟渠水系与灌溉水系属于同一个水系统,因此每家住户就在入口处架一座小桥进入到自己的宅院,以便于日常生活生产用水。
巷道旁除有水系外,巷道的两侧与房屋的关系也是灵活变化的,这种布局与北方的街巷布局是不同的。在北方,因为气候、地形地貌及传统农耕文化的不同,北方村落中的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庭院,临路的界面或为庭院的同墙,或为房屋的立面,且入口处门楼高耸,并以门楼高度来衡量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因此整个村落巷道的形态基本为线性封闭空间。而成都平原的农村住宅则布置得非常灵活,有四种基本模式(见图1):
(1)建筑入口紧邻路边,这种建筑与道路的关系在成都平原农村聚落中是较为常见的,这也是与北方街巷线性空间的不同点。成都平原上的农村建筑出于使用功能上的考虑,房屋一层商铺居多。
(2)院落平坝与入口桥梁相接,造就的空间使得街巷的界面有了进退变化,因其每家每户平坝空间的作用不同,故空间大小也就不一样。大部分的平坝用来晒谷物,有的在当中加入了其他的生产空间,如洗菜池,并将排水直接注入到林盘水系中,起到了水渠排污的作用。
(3)庭院围墙与道路紧邻,尽管这种界面使得街巷与建筑的交接较为生硬,但这些墙面很多都具备了宣传功能,可用来贴标语或广告,它成为村落中信息传播的载体。
(4)建筑与道路间有农田相隔,这就使得居住地与道路之间有一段缓冲地带,并且林盘中的建筑被竹林、乔木等植被环绕,从路上望过去,是一个层次丰富、绿意盎然的景观空间。
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布局通过道路的转折、收放,水塘、井台等地形地貌的交融,形成了亲切自然的交往空间,体现出了和谐自然的形态。
3、村落建筑适应自然气候
因为有了住宅,人们才有了栖居之所,它是产生安全感、归属感的基本条件。成都平原的传统村落在南北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这种“范式”对于还原场所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成都平原农村住宅适应自然气候主要体现在基底、屋檐、院落的修建以及材料的选取上。
(1)基底
以前的成都平原农村聚落沿袭了传统的木骨泥墙建筑,十二桥遗址还发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群,建筑方法为打密集木桩,桩上绑扎圆木呈网状,其上铺木板作为居住面,使居住面相对抬高,避免潮湿。对于成都平原建造房屋而言,筑基在今天仍是最重要的。农民们用石灰、泥土和沙或鹅卵石夯实近地面一尺左右,这种做法就是建基脚。基脚与墙体之间还有一层结构即勒脚,成都平原民居的勒脚普遍比较高,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墙体,防止潮气从地面进人。
(2)屋檐
由于多雨的气候状况,传统聚落民居出檐深远,可有效地保护墙体。将四檐相连的做法,不仅可以遮阳避雨,同时又可使户内外空间形成一定的过渡和连接,以开辟出新的活动空间。尤其当此类建筑置于街道两侧时,可以极好地为人们提供摆摊、休闲的功能空间。
(3)院落
为了在潮湿、闷热、日照量少的气候条件下争取多吸收日照、通风排湿,因此建筑内部的布局很开敞,通常以三合院、L型布局为主。成都平原农村聚落一般是各户独门独院,十几户组成一个大林盘,一两户组成一个小林盘。这些聚落在院落内都搞了绿化和设置了水池,不但调节了自家院落的小气候,也延展了生活空间,使人、住宅、环境融为了一体。
(4)材料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料施工”,这是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几千年来积累的一套就地取材的经验。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建筑多使用天然材料,这主要体现在竹、木材、夯土砖、瓦、石材的使用上,而且材料的色彩也不做大的修饰,尽量体现天然材料的本色。房屋的屋面通常选用小青瓦,楼窗等木装修部分多采用木材本色或漆为赫褐色,墙体粉刷成白色。为了保温和经济,常用厚厚的夯土砖作建筑壁体,这既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又增强了墙体的强度。
本着这种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的指导方针,我们的古蜀先民一步一步地深入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开辟耕地,种植农业,建造自己美好的家园,并因此创造了古蜀文明的繁荣。“门前树树水林擒,屋后山田种靛青。”这正是成都平原传统民居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写照。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有了聚落空间,人们可以劳作休息,能聆听窗外细雨,看斜阳西下,感四季荣枯。
(三)文化环境传承了蜀文化闲适、朴实及神秘的生活印象
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已出现人类定居的中心聚落和以耕种稻谷类为主的农耕文明。之后高度发达的灌溉系统使成都平原的农田从两千多年前的三十万亩发展到今天的千万亩以上,成都平原的农业远离了水旱灾害的困扰,造就了成都平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而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对建筑的审美评判,也浸透在农村聚落的每一个角落,是构成其场所精神的隐形因素。
首先,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优雅闲适的重要特征是与其他地区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而言,成都平原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恩泽,有着“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优越的农耕条件,远离了自然灾害的威胁,可以轻松地获得土地的丰厚回报。同时,北有大山屏障,阻隔了寒流朔风,没有北方的寒冬;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空气温润,也没有南方酷暑毒辣的日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此,优越的物质条件造就了成都平原人的享乐主义,继而这种享乐文化促进了成都平原的商业发展。元代进士费著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博,而俗好游乐。”今天的成都有“休闲之都”的美誉,随处可见茶馆和悠闲品茶的客人;川菜是我国四大名菜之一,传至大江南北;川戏也充满了诙谐。所有这些,都是风雨自适的农业文明所孕育出来的,而这种文化的闲适性造就了农村聚落中大量的交往空间。
其次,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它的朴实性,这也是其他地区农耕文明所具有的通性。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气候的变化使得农民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农民常年耕作在土地上,与土为伴,少了城里人的圆滑与世故。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乡下人土气,就是因为他们固守着土地,与泥土分不开,他的性格中没有飘忽不定的流动感,真实而可靠。正因为朴实,所以成都平原农村聚落中的建筑就少了矫揉造作之感,它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适用而美观。
第三,成都平原的神秘性是它的另一个特点。由于成都平原地理特征独特,四周多山,加之道教
影响较深,如张陵、严君平等都在成都平原传道,因此成都平原给人的印象是幽远神秘的。清人陈桂林《青城杂诗》说:“神仙都会犹余事,知与岷峨秀两川。”即成都平原周围山清水秀,似乎居住有众多神仙。唐宋词人对成都平原也有“九天开出一仙乡”、“天地截作神仙乡”的描述,这也是对成都平原的神秘性的肯定。成都从古至今就被视为神秘的、“天人合一”的最佳地方,既是仙乡人居和旅游胜地,又是神秘的蜀文化的故乡;既有“锦城花郭”的城市人居,又有“活水林盘”的广大乡村人居。
总之,有了成都平原高度发达的农业,才有了灿烂的文化;而其优雅闲适性、朴实性、神秘性等特点造就了成都平原传统的建筑风貌、民风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它们都是构成成都平原农村聚落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二、目标任务
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建立涵盖我市各类主导产业的农民研修基地50个,使1000名农民通过研修掌握一门切实可行的致富本领,并初步形成市、县两级农民科技研修组织管理体系,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一批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或单位
凡在我市辖区内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科技协会等均可成为**民科技研修基地或单位。各县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确定本地区的农民科技研修基地。
申报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应具备的条件:
1.是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典型;
2.所从事的产业(专业)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和经济效益;
3.所开发的项目具有一定的生产场地和培训服务网络;
4.基地负责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依法经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良好的信誉,在帮助农民致富上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二)分期分批培训农民科技研修人员
根据农民科技研修基地的实际条件和能力,每年提出全市可供研修的专业内容,确定一定数量的农民科技研修人员,由县区组织申报、分配和落实。
申请参加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强烈的致富愿望;
2.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
3.具有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
4.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
(三)定期开展农民科技研修交流活动
市、县两级科技部门负责总结选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民科技致富典型。每年对选拔的农民科技研修基地由市、县(市)区科技部门组织参观、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四)建立农民科技研修计划服务网络。
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单位)和研修人员提供相应配套服务。凡命名的**市农民研修基地和参加研修计划的农民经审核后均可成为**市农业科技信息网会员,享受会员各项服务。
四、实施原则
(一)自愿的原则:确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及研修人员均本着自愿的原则。
(二)引导的原则:政府科技部门将采取一定的具体措施鼓励建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支持农民参与研修。
(三)分步实施的原则:农民科技研修计划是一项长远性工作,先示范性起步,逐步总结完善。
(四)统一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确定统一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五)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研修计划,既要使参加研修的农民学到致富本领,同时又要使承担研修任务的基地得以发展,实现共同致富。
五、实施措施
(一)成立沈阳市农民科技研修计划领导小组:
组长:**市科技局局长
副组长:**市科技局副局长
成员:**市科技局处长
区科技局局长
区科技局局长
区科技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农村处。
(二)农民科技研修计划纳入全市科技计划管理。对农民科技研修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研修基地或农民科技研修人员,将以补助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三)市科技局每年依据研修需求和基地状况,确立年度研修专业和基地名录,并公开选拔研修人员。在基地、研修农民双方本着自愿原则,协商签订研修合同后,研修项目方可正式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实施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发文。
(四)研修计划在实施中,以县、区(市)为单位,以乡村为重点,以项目和人才为切入点组织实施。
为了表彰先进,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经过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考核评审,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对长春市农业委员会等25个先进集体,易继锋等51名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发扬成绩,再创佳绩。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要以他们为榜样,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稳定发展。
2012年度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一、先进集体
长春市:
长春市农业委员会
长春市农机监理处
榆树市农业局
吉林市:
吉林市农业委员会
桦甸县农机监理站
四平市:
公主岭市农业局
梨树县农业局
辽源市:
辽源市农业委员会
辽源市龙山区经济局
通化市:
梅河口市农业局
柳河县农业局
白山市:
白山市农业委员会
靖宇县农业和畜牧业局
松原市:
松原市农业委员会
乾安县农机监理站
白城市:
大安市农业局
洮南市农机局
延边州:
珲春市农业局
汪清县农机局
长白山管委会:
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农牧科
省直:
省农委乡镇企业管理(农产品加工)局
省农机安全监理总站
省农委办公室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二、先进个人
长春市:
易继锋 长春市农业委员会主任科员
易宝庆 农安县农机局局长
宋传绪 德惠市农业局副书记
辛可元 德惠市农机监理站站长
韩世强 九台市农业局副书记
李春牧 双阳区农业局副局长
吉林市:
彦 宏 吉林市农业委员会乡企处副处长
王家林 吉林市农机监理所副所长
李绍月 舒兰市农业局局长
胡文涛 蛟河市农业局副主任科员
卢振海 永吉县农机监理站站长
四平市:
李长胜 四平市农业委员会农机科科长
王 洵 四平市农业委员会农垦科科长
李玉顺 四平市农业委员会农垦科科员
杜英祥 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
牟国利 辽河农垦管理区经济局科长
辽源市:
郭子军 东辽县农业机械局安监科科长
娄玉勇 东丰县农业机械局副局长
段镶宇 辽源市龙山区经济局科长
通化市:
高 潮 通化市农机监理所所长
刘桐国 梅河口市农业局局长
初 涛 辉南县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张成福 通化市二道江区农牧水利局副局长
迟永金 梅河口市农机局局长
白山市:
裴儒斌 白山市农业委员会乡镇企业管理科科员
陈大鹏 扶松县农业和畜牧业局乡镇企业管理科科员
赵政源 临江市农业和畜牧业局科员
施 楠 白山市江源区经济局科员
松原市:
徐 忠 松原市农业委员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
宋艳军 松原市农机工作总站副站长
胡业成 前郭县农机监理所所长
刘海涛 宁江区农机监理所所长
白城市:
王 安 白城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吴维国 通榆县农业局副局长
李 白城市洮北区农机监理站科长
孙计龙 镇赉县农业局乡企站站长
延边州:
李少武 延边州农业委员会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
段鸿伟 延边州农机安全监理所所长
高 彬 龙井市农垦特产局局长
曹志忠 敦化市特产局局长
金 哲 延吉市经济局副主任
长白山管委会:
曲树伟 长白山管委会池西区经济发展商务局科长
省 直:
岳 宏 省农委人事处处长
杜少辉 省农委办公室副主任
侯晓华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
董广夏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主任科员
郜质锋 省农委农垦处主任科员
张云学 省农委乡镇企业管理局调研员
为贯彻落实6月15日全区劳动力输出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提出“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工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安排部署,加快推进我县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把劳动力输出培育成富民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县实际,摸清我县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的培训现状。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沧源县政府2004年6月18日召开了沧源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会议,参加会议有政府分管领导,赵子杰副县长、农业局局长段家峥同志、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世邦及县级相关部门妇联、县总工会、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会议传达了地委扩大的会议精神,沧源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劳动培训转移,于6月20日又召开了一次会议,安排布置了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并成立了沧源县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黄光富(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由农业局局长段家峥同志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世邦担任,成员由县妇联、县政府办公室、县总工会、教育局、扶贫办、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局由段家峥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承办统计报表具体业务由农广校万苏云同志负责。
二、摸清家底,明确任务,认真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
1、沧源县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占总面积98%,坝区占总面积2%,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贫困县,全县共有93个行政村、804个村民小组、农村总户数有30032户,全县总人口16.6万人,农业总人口134598人,农村劳动力60313人,占总人口的44%。2003年末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6996万元,财政总收入3740万元,人均纯收入793元,农民所得粮4271.6万公斤,人均327公斤,总耕地面积为425945亩,农民外出劳务收入527万元,占总收入的3.7%,农业总产值2003年20009万元。
2、我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情况
沧源县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以农广校为主,农广校自1996年成立以来,通过职校联合办学开办了中专6个班,其中:脱产师范教育中专一个班51人,已毕业,5个函授中专班、农业会计、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两个班,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农业;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身素质,2002年9月农广校积极与省刊授联合大学联办成人高等教育专科,财务会计专业28人,2004年初与省电大联办园艺专科班50人,1999年以来,其招收中专学员159人,已毕业87人,大专学员78人。另一方面是: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对职校在校学生和民族中学初中生培训了400人。
我县各级部门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如县妇联、旅游局、文体局等单位部门积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县妇联从2001年至今开展家政服务行业,经培训向昆明、临沧等地区输出家政服务人员100人,2002年,沧源县扶贫办培训向省外输出19名电工,再如旅游局、文体局等单位利用民族艺术的特点向农村招收一批批喜爱唱歌跳舞的青壮年进行培训。向省内、外、特区等地输出300人。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2143人,转移就业劳务收入508.1万元,其中:向第二产业转移量为1177人,占转移总数55%;向第三产业转移量为698人,占转移总数的33%;向其它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有268人,占转移总数的12%。
3、做好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围绕订单抓培训。
首先,县级各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坚持一手抓订单、一手抓培训,加快劳动力培训输出步伐。县级单位和企业驻外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对外“窗口”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为输出劳动力提供服务。其次是坚持以需定训,把18—35岁身体健康的初、高中毕业生及历年来大中专毕业待业青年作为转移培训的重点。充分发挥“临沧保姆”家政服务的优势。积极争取注册品牌,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巩固和拓展劳动力输出市场,促进更多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
5月17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展示新农村建设活力,极大加速示范区的建设,体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各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协调,以此为重要抓手和载体,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使新农村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宋光齐就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出了要求。省委农办主任张宁主持会议,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局长常嘉兴出席会议。
魏宏以新津县袁山村为案例,向与会人员总结了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后三个可喜的方面:第一是新建了农民居住新村,改善了农民之前的居住环境;第二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第三是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通过案例分析,形成三个共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能够创造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条件,能够加快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能够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资金的来源与管理方面,要用好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新多元投入机制,研究农业利益链接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钟勉强调,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决策,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重点突破。在成片发展过程中,要建立起产业的支撑,整体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分类推进村落村庄的建设,配套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关于新村建设,要做好规划,把土地整理和其他抓手相结合,和谐有序推进。要充分认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发挥作用。土地综合整治要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确保农民受益,并围绕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来进行。要尊重农民意愿,尽可能组织农户参与。他指出,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各部门合作,乡镇参与的机制,运用好这个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超级秘书网
宋光齐结合国土资源部门职能职责,强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他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国土资源部门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时,他要求要实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转变,从单纯的农地整理转变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新上项目要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相结合,要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要精心实施、密切配合,加强监管、防止腐败,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同时要坚持改革,细化措施,多研究、多沟通,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畜牧粮食局、省扶贫移民局、省以工代赈办、省农发办负责人,各市(州)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办主任、国土资源局局长,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所在县政府负责人及国土资源局局长参加了此次会议。
农用地产能核算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科学评价和全面掌握全区不同区域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的重要举措,为农用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开展农用地流转、征地制度改革、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提供依据。
二、工作目标和内容
从现在至2012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所涉及的全部工作。
(一)工作目标。
1.完成区农用地理论产能核算。
2.完成区农用地可实现产能核算。
3.完成区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
4.完成区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评价。
5.完成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数据库。
(二)工作内容。
以2005年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开展全区农用地产能核算,具体内容为:
1.收集整理相关基础资料。
(1)2006~2010年区指定农作物(水稻、油菜)统计产量;2010年全区及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各类用地面积及比例;
(2)2006~2010年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
(3)2006~2010年各镇、乡、街道办事处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4)2006~2010年各镇、乡、街道办事处生态退耕的情况;
(5)2006~2010年各镇、乡、街道办事处人口统计情况、经济发展状况;
(6)2010年全区交通现状资料及2006~2010年新增公路等交通设施占用耕地情况;
(7)2010年全区旅游现状资料,包括旅游规模、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同时要重点收集2006~2010年新增旅游景点的基本资料及占用耕地情况;
(8)2010年全区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及2006~2010年新增科教文化项目占用耕地情况;
(9)其他资料包括区2010年行政区划图、区2006~2010年农业经济报表、区2006~2010年农村统计年鉴、区2006~2010年统计年鉴(或统计报表)、区2006~2010年有关地力评价方面的资料、区2006~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第二次土壤普查报告、区农业区划报告、区水资源评价报告(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10)2006~2010年全区乡镇土地变更调查。
2.外业数据调查。主要包括必选样点调查和补充样点调查,标准样地更新调查,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3.填写区农用地产能核算各类统计表,录入基础数据(Excel格式)。
4.编绘工作图、成果图和更新农用地产能核算数据库。
5.选择分等单元进行指定作物产量抽样调查。
6.进行农用地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实际产能的核算。
7.区域农用地利用强度与潜力评价。
8.编制产能核算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
9.区农用地实际产能核算资料汇编。
三、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
(一)技术路线。
以区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首先对农用地分等资料进行整理,并补充调查所需的相关资料,建立农用地产能核算数据库;采用一定的数理分析方法,分别核算农用地不同层次(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和不同区域(镇、乡、街道办事处)的产能。
(二)工作方法。
依据《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在区2005年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上,按地类、划片区,分析评价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完成辖区内产能核算各项目标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区农用地产能核算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区农用地产能核算的领导,保证产能核算各项工作有序有力开展,经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区农用地产能核算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用地产能核算的领导、部门协调、经费落实、工作指导和重大问题决策等工作。
组长:区委常委、副区长
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国土资源分局局长
成员:区财政局局长
区农业局局长
区水利局局长
区民政局局长
区统计局局长
区林业局局长
区交通运输局局长
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区文化文物旅游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同志担任。
(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指导组。
由国土资源分局牵头,各有关部门专家组成项目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全区农用地产能核算项目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的论证,项目实施的技术协调和技术把关,参与成果论证。
区农业局副局长
区水利局副局长
国土资源分局副局长
国土资源分局副局长
国土资源分局科长
国土资源分局干部
国土资源分局干部
土地开发复垦中心干部
地质环境监测站干部
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三)产能核算项目组。
根据区产能核算的实际工作要求,由国土资源分局规划地籍科负责此项工作,如期完成任务。
五、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
(一)文字成果。
区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报告、工作报告。
(二)图件成果。
1.区农用地理论产能分布图;
如何有效地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关注民生,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潍坊市畜牧局局长王承策制定一切策略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率先动员带领大家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提出:要想富民,必须换位,必须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来抓,把畜牧业列为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大做强。
通过强农惠农扶持政策的强力推动,畜牧养殖场(户)信心倍增,全市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业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业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户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产业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著增强。
因地制宜,创先争优
在明确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后,针对如何推动畜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王承策局长坚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是科学化,本质是市场化,方向是集约化,途径是产业化,产品是无害化,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基地,创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园区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结合潍坊集“三区”建设于一身,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王承策局长全面系统的分析了潍坊市畜牧业发展实际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立了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动物,狐狸、水貂等特种动物和临朐黑山羊、寿光慈伦大鸡等地方特色禽畜品种;帮助企业引进、研发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搞好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兽药、饲料生产企业,采取重组、兼并等有效形式,整合现有的资源,减少数量,提高档次,组织有关企业产业技术升级,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等一些列有效措施,打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
身先士卒,布兵点将
在落实上级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王承策局长还身先士卒,以他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布兵点将”,统筹全市资源,策划全新战略,结合各乡、镇、县的特色,系统的划分出了畜牧养殖业、畜产品及畜牧投入品加工业、畜牧服务业三大块,且对这三大块进行了细化、量化,建立大型兽药饲料配送中心、畜牧产品物流中心和畜牧产品电子商务中心,规范完善优质畜产品和兽药饲料经销网点。
有效的把以往畜牧业中零散的、不便于管理的产业变成了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规模,树立了城市品牌。各县市区之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却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养殖户赚足了钱。
抓住龙头,引导发展
市场解决出路,技术解决服务。为清楚的掌握和了解市场需求,王承策局长多次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镇的领导一起,到全国各地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工作和下步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以农民为核心,以畜牧合作社为主体,扶持培育100个畜牧合作社典型,逐步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担保公司+养殖基地”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
同时,为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充分发挥惠民作用,市畜牧局局长王承策经常带领检查组到各县就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先后到畜产品加工企业、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养殖场(户)、基层畜牧兽医管理站等进行了反复调研,督促畜牧部门及相关实体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采取“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畜牧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随着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迫切需要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畜牧业科学发展已进入了新一轮的战略发展时期。
思路决定出路,现代畜牧业能不能快速的成长,就看能不能找到新的思路。
新思路在哪里?结合自己多年对国内外畜牧业的观察和了解,王承策提出了三年打造销售收入千亿级畜牧产业链、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他认为,要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必须一二三次产业全面抓。畜牧养殖业要全面实现标准化、生态化、园区化;畜产品加工和兽药饲料生产,要整合现有资源,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高端畜牧产业集群;畜牧服务业要突出加强畜牧投融资、科技研发推广、电子信息、仓储物流和畜牧市场网络化建设,帮助畜牧企业将服务业从一、二次产业中剥离出来,使其聚集发展、做大做强。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把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做专、做精,强力推进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链式发展。为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王承策提出了建设“生态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打造“千亿级畜牧产业链”的战略构想,并为之付诸不懈努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领导小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进一步活跃我县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经我决定,自5月1日至9月30日举办“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大力宣传当前我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
居乐业的大好形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主题突出的广场文化活动,构建和谐社会,始终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丰富我县广大
群众文化生活为宗旨,充分调动全县各族群众积极性,充分展现我县各族群众与时俱进、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稳定、祥和的新88而努力奋斗。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这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决定成立88县“百日广场文化”活动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县委副书记
副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副县长
成员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基层办主任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县直机关工委书记
县委老干部局局长
县文明办专职副主任
县教育局局长
县公安局副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县水利局党委书记
县卫生局党委书记
88中学党委书记
县博腾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党支部书记
县总工会主席
县团委副书记
县妇联主席
县工商联专职副会长
县
农业局局长
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县国税局局长
县地税局局长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长
县文化体育局长
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
88镇党委书记
镇党委书记
兰森乡党委书记
坎乡党委书记
诺乡党委书记
肯乡党委书记
斯乡党委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化体育局,巴图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的安排部署和组织协调工作。
三、“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宣传主题
1、民族团结教育月系列活动;
2、“东归艺术节”,少儿文化系列活动;
3、纪念建党85周年系列活动;
4、“拥军爱民”文化系列活动;
5、纪念70周年文化系列活动。
6、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系列活动
四、具体要求
“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4月18日……4月30日)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宣传此项活动,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办板报、墙报,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在全县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二)具体实施阶段(5月1日……9月20日)
按照方案的具体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此项活动,活动要突出特色,题材新颖、内容丰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
(三)自查总结阶段(9月20日……9月30日)
各党委、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工作,整个活动将由组委会综合评奖,并纳入年度精神文明考核和三级联创内容,希望各党委、各单位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在具体实施的基础上,自查、自检,及时上报自查总结,全面作好活动的组织工作。
“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主要由县文化体育局负责做好节目审查工作,提供音响、灯光设备及舞台布置等工作,其它相关单位要及时与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负责做好演出活动
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县广播电视局要积极作好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县公安局要作好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
附件:《88县二0__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安排表》
二0__年四月二十五日
附件:
二0__年88县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安排表
88县20__年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开幕式暨<和谐88>88县民族团结专场文艺晚会
<和谐88>天使之歌专场晚会
<和谐88>为国聚财歌专场晚会
“我健康我快乐”健身表演
庆“六一”少儿文艺晚会
家庭文艺晚会
外来务工青年歌舞大奖赛
歌舞晚会
《》庆祝建党85周年歌舞晚会之一
《》庆祝建党85周年歌舞晚会之二
《》庆祝建党85周年歌舞晚会之三
群众卡拉OK比赛
社区青老年舞蹈表演
庆祝“建军节”歌舞晚会
农牧民文艺晚会之一
农牧民文艺晚会之二
——歌舞晚会之一
农牧民文艺晚会之三
---歌舞晚会之二
庆祝“教师节”歌舞晚会
民族文化遗产文艺汇演,
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之一
为确保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结合*实际,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对策、措施和方法,消除一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查处一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锁定重点车型、重点路段、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以及重点时段,通过加强宣传教育、集中整治,确保10月8日起至10月31日之间不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保卫工作方案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县长、*局局长*任组长,政府法制办主任*,交通局局长*、农业局局长*、*局副政委*为副组长,安监局局长*、建设局局长*、教育局局*、广电局局长*、旅游局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大队大队长*、各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的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大队,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协调管理工作。
三、工作重点
重点违法行为:重点整治超速、客运车辆超员、疲劳驾驶;违法超车、违法会车、无牌无证、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违法载人、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
重点车辆:客运车辆(特别是县内短途运输的客运微型车)、低速载货汽车及拖拉机、无牌无证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农村地区的校车等重点车辆。
重点区域和路段:集市贸易、农村赶街赶集、密集型的群众活动场所、县城中心城区和翠大线、江通线、玉江线、大铁线、北前线、晋思线、环湖线等重点区域和路段。
四、工作措施
(一)认真总结维护“十一”黄金周统一行动的工作经验,按划分区域管理,科学布警,认真落实,从管理、预防、控制、服务等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力争在10月份不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二)启动“多点固定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勤务模式”和“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勤务模式”(简称“A+C方案”),*交管部门抽调民警轮流检查服务,主要对客运及七座以上客车和其他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其中七座以上客车做到逢车必查,并做好登记和面对面的宣传工作。
(三)按照“一包四定”工作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划片为江城片区,前卫、大街、安化片区,路居、雄关片区,九溪片区,*交管部门领导负责片区管理,靠前指挥,科学布警,严密控制,加强管理。
(四)*交管部门的民警深入各乡镇与派出所民警、村委会专职协管员配合,面对面地对客运车辆、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等重点车型的驾驶员进行安全宣传教育。(一至四项责任单位:县*局)
(五)进一步强化客运企业的安全监管。交通、安全监管、建设等部门,对客运企业、客运场站、公交场站和旅游客运站开展一次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一批安全隐患,并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监管。要督促客运场站落实安全检查制度,把检查车辆安全技术状况和检查乘客携带危险品情况作为重点,确保出场、出站车辆安全合格。要将湖南省发生特大事故的情况,以及本地客运车辆事故情况及时通报企业和社会,引起重视。(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安监局、县建设局)
(六)进一步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工作。充分发动群众,共同维护乡村道路交通秩序,加强乡村道路隐患排查治理,进村、进户加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加强低速货车、拖拉机、摩托车及驾驶人管理。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农民赶集、婚庆等集中出行时段的交通管理,坚决制止低速货车、拖拉机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故。(责任单位:各乡镇政府,县农业局)
(七)进一步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客运从业人员和导游人员的作用,加强对外出旅游人群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责任单位:县广电局、县旅游局)
(八)进一步提高事故救援水平。发生事故以后,要千方百计抢救伤员,减少人员死亡。组织医疗救护人员、车辆参加值班备勤,与*联动,一旦发生事故,要确保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抢救伤员。(责任单位:县人民医院)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科学部署,取得实效。
(二)规范执勤执法。严格按照*部《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执勤执法,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对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要严格查处,依法处理,做到严查、严管。
(三)加强安全保护。严格落实安全保护措施,配齐安全保护装备,对车辆进行严格检验,不驾带病车,以防引发交通事故,凡是发生执勤执法重大伤亡事故的,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度,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四)进一步提高事故信息报告效率。发生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要在发生事故的第一时间向县委、政府及上级部门做出及时、准确的报告,以把握工作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会上讲话时指出,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潜力加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改善农村民生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在讲话时指出,中央财政把农村能源作为一支持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已初步形成了支持农村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
会议的第二天,代表们分东部、中部与西部组分别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会议强调了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同时,此次会议表明了明确的信号,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有效的配套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
代表们也就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实施的具体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有些代表认为,县一级作为项目的具体实施部门,在技术上可能会有一定困难,县里的基础设施落后,较为闭塞,信息不够畅通,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有些代表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各县的基础有很大的区别,希望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县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还有一些代表表示,项目的建设要因地制宜,某些硬性条款在别县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