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制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10 06:43: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绩效管理制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绩效管理制度

篇1

主要介绍了员工的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绩效管理标准、绩效考核办法、奖惩管理制度等,为企业制定员工的绩效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依据《员工绩效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强化员工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评价体系,不断提高人均效益和增强工厂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第三条 各级管理人员通过绩效管理三个阶段的实施,确保部门工作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

第四条 本制度适用于基层专业及管理人员(含部门主管)和车间专业及管理人员(含车间副主任)。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五条 员工的工作分为本部门工作和跨部门团队工作,没有派出的概念。

第六条 考核者要对被考核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同时必须通过绩效管理帮助下属员工提升绩效成绩。

第三章 绩效管理的操作方法

第七条 员工绩效管理按月进行,并分为三个阶段。

包括绩效目标制定阶段(考核期初)、绩效辅导阶段(考核期中)、考核及沟通阶段(考核期末)。

第八条 绩效目标制定阶段由部门负责人(或委托人)与员工共同制定"个人绩效承诺"(PBC)表。个人绩效承诺包括该职位考核期应承担的工作任务、达到的目标、措施、完成时间、考核的标准、提供的见证性资料等进行详细列示,作为员工工作受控的具体标准。

第九条 个人绩效承诺来源包括:

1、来源于为完成部门指标而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措施,体现出该部门或职位对总目标的贡献。

2、来源于员工参与跨部门团队或业务流程最终目标,体现出该职位对跨部门团队目标或流程要求的支持。

3、来源于本职位应负责任。

4、创新性目标或计划。

5、个人绩效改进计划。

第十条 个人绩效承诺的制定应符合明确、可测量、可达到、与职位关联和有时限的原则。

第十一条 部门内所有员工达到绩效考核规定的工作要求后,应保证部门内所有工作的正常展开,包括:部门KPI指标的实现、业务流程的运行、部门和个人绩效水平的提高。

第十二条 各级员工必须对本职位考核期绩效要求进行承诺。

第十三条 绩效辅导阶段是考核者督促、指导、支持员工共同达成目标和计划的过程,同时考核者应对员工行为与结果及相关的关键事件或数据进行收集及记录。

第十四条 各部门必须在部门内建立健全"双向沟通"制度,如:例会制度、总结制度、汇报/述职制度、关键事件记录、工作日志制度等,保证各项工作信息的及时和真实传递。

第十五条 每月结束各部门负责人对照员工绩效承诺的项目和标准,做出客观的评价,经考核复核者复核后,考核者就考核结果向员工进行反馈沟通。

第十六条 考核责任者必须与员工进行正式的面对面反馈沟通,内容包括考核结果、工作成绩、工作不足及改进措施,并共同确定下一阶段的个人绩效目标(含绩效改进目标)。对于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还需特别制定改进计划。

第十七条 被考核者必须进行对考核结果的"被告知"签字确认。若被考核者不认同考核者对自己的评价,可在相应考核表的"员工意见栏"表述,考核者有责任就员工的不同意见与员工进行沟通。

第十八条 被考核者如果对考核者的处理意见仍有异议,可按PBC考核流程在两日内向人力资源部提出书面申诉。人力资源部需在受理日起5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反馈给申诉人。

第十九条 对于主要精力投入到跨部门项目工作中的人员,部门在进行月/年度考核时,原则上应采用或参考项目组的评价结果。

第四章 考核结果及其应用

第二十一条 员工PBC考核采取百分制进行衡量,员工年度绩效考核成绩为当年12个月的平均考核分数。

第二十三条 主管、车间副主任的月基本工资按职位工资的70%发放,其余部分纳入考核,直接与当月绩效等级挂钩发放:

主管和车间副主任月绩效工资=本人职位工资*30%*当月绩效结果对应的百分比

第二十四条 基层员工的月基本工资按职位工资的80%发放,其余部分纳入考核,直接与当月绩效等级挂钩发放:

基层员工月绩效工资=本人职位工资*20%*当月绩效结果对应的百分比

第二十五条 员工连续三个月考核结果为D、全年累计4个D、年度考核结果为D的,直接淘汰。

第十章 附 则

篇2

1.1 建立良好的绩效文化,促进员工能力不断成长,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实现公司目标、个人发展目标的高度结合,促进公司总体绩效全面、持续提升;

1.2 使绩效管理成为各级管理者有效激励员工、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工具。

2、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正式编制员工。

3、职责

3.1 绩效管理委员会

组成人员为控股公司领导层,负责控股公司绩效管理战略规划、绩效管理体系决策等工作。

3.2 人力资源中心

1)控股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2)审核下属单位的考核方案、操作细则;

3)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4)组织控股公司总部员工及各下属单位董事长、总裁、总经理(以下简称第一负责人)以及副总/总助人员的考核工作,并对下属单位考核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控股公司全体人员绩效档案管理;

6)处理绩效考核的复议和申诉。

3.3 下属公司综合部/人力资源部门

1)按照控股公司绩效管理制度要求,制定本公司绩效考核方案及操作细则,报人力资源中心审核,并在执行过程中接受人力资源中心监督检查;

2)对本公司各部门进行考核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3)组织本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推动考核制度的实施;

4)对本公司各部门考核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

5)对考核过程中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指导;

6)协调、处理本公司员工的考核申诉;

7)本公司员工绩效档案管理。

3.4 各级考核人:负责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支持。

3.5 各级被考核人:参与绩效考核过程中的指标制定、自我评估工作,不断改善和提升个人绩效。

4、原则

4.1 一致性原则:员工绩效指标与部门目标计划、本岗位职责保持一致;

4.2 相结合原则:素质能力、行为考核与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

4.3 引导性原则:以绩效管理为正向引导,加强绩效管理计划、实施、评价、沟通和反馈等循环过程的控制;

4.4 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5、考核类型及考核周期

5.1 月度考核:月度考核非例行考核,可由各单位根据具体经营情况,自行拟定考核方案及操作细则,报人力资源中心批准后执行;

5.2 季度考核:季度考核为控股公司组织的例行考核,每季度末进行,由人力资源中心组织,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完成;

5.3 年度考核:年度考核为控股公司组织的例行考核,次年一月份进行,由人力资源中心组织,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完成;

6、绩效考核对应关系

员工的考核人原则上为直接上级或授权考核人。各部门内部工作职责,管理结构的变动要及时报人力资源部门考核负责人备案,由人力资源部门考核负责人调整相应考核对应关系,并及时知会相关人员。

7、相关名词解释

1)年薪制人员薪酬结构:年薪=月固定工资+季度绩效工资+年底绩效工资+年终奖金

2)普通员工薪酬结构:年现金薪酬=月固定工资+季度绩效工资+年底13薪+年终奖金

3)佣金制员工薪酬结构:年现金薪酬=月固定工资(底薪)+佣金+年终奖金

4)固浮比:

年薪制人员固浮比:集团总裁助理、城市公司董事长/总裁(含)以上人员固浮比为4:6

集团中心总监、城市公司副总裁/总裁助理、项目公司总经理固浮比为5:5

集团中心副总监/总监助理、项目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固浮比为6:4

普通员工经理级(含)以上月固浮比为75:25

普通员工经理级以下月固浮比为85:15

5)年终奖金包:是指完成一定年度业绩目标后全员可以享受的额外激励总额,具体是以销售额为计算基数,以当年度回款额为提取基数。

8、绩效考核指标及评分方式

8.1 绩效考核指标制定依据:按照所在单位及部门考核指标/重点工作,结合各岗位职责,进行层层分解;

8.2 绩效考核指标评分标准

所有绩效考评均为百分制,管理层以组织绩效考核成绩为主,普通员工以季度工作计划内容的考核为主。按不同级别和岗位性质,根据表1所示进行考核:

表1:考核指标制定标准

考核类型

各单位第一负责人

各单位副总/

总助级人员

普通员工

月度考核

/

/

各单位按需自行制定

季度考核

即组织绩效成绩,参见《组织绩效管理制度》

组织绩效中相应副总分管内容的运营成绩60% + 个人季度工作计划40%(由各项目总经理/集团条线分管副总裁评分)

个人季度工作计划

年度考核

即组织绩效成绩,参见《组织绩效管理制度》

季度平均绩效成绩80% + 年终资质评价指标20%(由项目总经理/集团条线分管副总裁评分)

季度平均绩效成绩80% + 年终资质评价指标20%

8.3 无分管内容的副总/总助季度绩效成绩的60%参考所在组织的运营成绩,40%个人季度工作计划评分由项目总经理评;

8.4 各单位副总/总助级人员个人季度工作计划和年终资质评价指标由所在项目公司总经理和集团条线分管副总裁分别打分,并按照条线管理员工考核成绩计算的办法来计算权重。

9、绩效考核等级

9.1 参与考核员工的得分明确后,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需根据员工的考核得分来进一步确定员工的考核等级和等级系数。其中:

1)对于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含以上)、项目公司副总/总助级人员、总部各中心副总监/总监助理级人员,其考核等级和系数参照《组织绩效管理制度》中第6条规定予以确定;

2)对于普通岗位员工,则需按照表2所示比例进行排序,据此确定其考核等级和系数。单位第一负责人需将本单位所有参与排序的员工考核分数进行调整、平衡,消除部门考核人评分标准不同造成的差异,最终确定员工的考核等级(各等级分布遇到小数时按四舍五入取值)。单位第一负责人对考核成绩调整幅度较大时,应与员工及其考核人进行沟通。

表2:考核得分等级转换(其中X为考核得分,N为人数)

考核得分区间

考核等级

等级系数

排序比例

90≤X<100

优秀(S)

1.2

N≤5%

80≤X<90

良好(A)

1.1

N≤ 15%

70≤X<80

合格(B)

1

N ≥70%

X<70

需改进(C)

0.8

N≤10%

9.2委派/条线管理员工的考核

控股公司工程管理、营销管理、按揭收银、合规法务、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委派/条线管理员工的考核,应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实行双向考核,即:

Ø 控股公司各中心对其所在委派/条线管理的员工进行考核评分,并根据表2的规则排定考核等级和系数;

Ø 城市/项目公司对其所有员工进行考核评分,并根据表2的规则排定考核等级和系数,亦包括了委派/条线管理的员工;

Ø 人力资源中心将以上2个成绩根据表3规定的权重计算总成绩,并将此成绩反馈给城市/项目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当季绩效工资计算的依据。

表3:委派/条线管理员工考核成绩计算权重

总部条线考核权重

城市/项目公司考核权重

委派/条线管理

70%

30%

10、绩效考核面谈

10.1 季度绩效考核等级为“需改进(C)”的员工,主考人须与员工进行绩效考核面谈;年度员工绩效考核结束后,主考人须与每位下属员工进行绩效面谈;

10.2 绩效面谈的目的:通过坦诚的沟通,让被考核人了解工作的目标和标准,了解自身工作中存在亮点和不足,消除对考评的误解。让考核人了解下属的需求和困难,以便正确有效地引导员工;

10.3 绩效面谈的内容:详见附件“绩效面谈表”。面谈结束后,主考人及考核对象须在“绩效面谈表”上签字确认,提交人力资源部门存档。

11、绩效考核结果确认

各单位必须将绩效考核结果在第一时间知会员工本人,并由员工确认,知会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公示、邮件通知、E-HR系统、纸质文件确认等。通过纸质文件确认的,必须由员工签字确认;通过公示、邮件通知、E-HR系统等非纸质形式确认考核结果的,员工在5个工作日内无异议,视为员工确认考核结果。

12、绩效考核的复议和申诉

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或执行过程有异议的,可以在考核结果的五个工作日内,与上级主考人进行沟通,若经沟通仍有异议者,可越级申诉或向人力资源部门申诉。申诉一经确认有效,公司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申诉人的考核结果。

13、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13.1 考核结果与薪酬的应用

1)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含以上)、副总/总助级人员季度/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其本季度绩效奖金/年度剩余年薪发放的重要依据,绩效等级系数作为绩效奖金计发系数,计算公式为:

季度绩效工资=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季度绩效等级系数

年度绩效工资=年度绩效工资基数*年度绩效等级系数

2)员工季度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本季度每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员工季度绩效等级系数作为本季度每月绩效工资计发系数,在下季度首月工资中体现,具体计算公式为:

员工上季度月绩效工资按系数1发放

下季度首月绩效工资=月度绩效工资基数+月度绩效工资基数*(季度绩效等级系数—1)*3

3)员工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年终奖金包分配的依据(具体分配参照《恒盛地产年终奖金包提取及发放管理办法》;

13.2 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任用、调动、职位晋升、降职、淘汰等方面的核心参考;

13.3 年度绩效考核等级为“需改进(C)”或在一个自然年内累计两个季度绩效考核等级为“需改进(C)”者,即视为不胜任当前岗位,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转岗或强化培训,员工经培训或转岗后当季考核等级为“需改进(C)”者,公司将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13.4 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培训需求、评估日常各类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

13.5 日常考核结果由本单位根据报批的考核方案规定,自行进行结果运用,如涉及到薪酬奖惩,要求本单位人力成本不得超过年初控股公司下达的人力成本预算包。

13.6 凡拒不参加绩效考核或考核表填写不达要求,经人力资源部门提醒或通知后仍不改正的,当季考核成绩为0,扣除当季全部绩效奖金。

14、其他情况考核

14.1 异动人员考核:异动人员原则上异动生效日为每季度第1日,异动后的当季在异动后单位参加员工考核,年度考核成绩中的季度考核成绩加权取异动前后所在单位的季度考核成绩;

14.2 休假人员考核:当季请事假累计超过20天者,如无正当理由,当季考核成绩为C;全季病假人员不参加当季考核,不计发当季绩效奖金;产假人员在休假期间不参加季度考核,不计发当季绩效奖金。

15、附则

15.1 本考核制度由控股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拟草,绩效管理委员会会讨论通过,公司总裁签署;

15.2 本制度自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制度同时废止,相关事项以本规定为准;

15.3 本制度由控股公司人力资源中心负责最终解释。

16、附件

1)附表1:员工季度考核表

2)附表2:副总(总助)级员工季度考核表

3)附表3:绩效面谈表

4)附表4:员工季度考核成绩汇总表

17、季度考核流程图

1)员工季度绩效计划制定流程

员工

城市/项目公司

总部各中心

人力资源中心

非条线

管理

实施 编制附表1,填写工作计划

审批通过 负责人审批

报备

条线管理

实施 编制附表1,填写工作计划

审批通过 同时报公司和中心审批

中心汇总

报备

2)员工季度绩效考核实施流程

员工

城市/项目公司

总部各中心

人力资源中心

非条线

管理

填写附表1,汇报本季工作完成情况

考核人审核员工考核表并评分,公司负责人进行排序分布,核定考核等级

核定非条线管理员工成绩;计算条线管理员工最终成绩;报绩效管理委员会审批

条线管理

填写附表1,汇报本季工作完成情况

篇3

一、引言

2010年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曾提出:护理工作始终是跟着医生的收入走,一直未做到工效挂钩,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要敢于在护理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实行垂直护理管理,建立工效挂钩岗位管理和分配机制改革后,从根本上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二、当前医院护理绩效管理现状和关键因素分析

(一)当前医院护理绩效管理现状

当前,大部分医院护理人员的绩效并未体现护理人员的岗位性质、工作量、劳动强度及风险大小,而是由所在科室的经济效益确定,并结合年资、职称进行科室二次分配。这种分配制度无法体现真正的公平性、全面性、客观性,缺乏竞争性与激励作用。护理技术含量的价值被忽略,严重的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护理部的岗位调配管理,制约护理质量的提高,增加了临床一线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性。

(二)医院护理绩效管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通过现状分析可见当前医院护理绩效管理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影响医院护理绩效管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医护之间绩效总额的合理确定。不仅是全院医护之间的绩效总额的差距,还是同一科室内医护绩效的差距,都应全面权衡医护间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收入水平等客观存在的因素,以防出现医护绩效不合理、甚至出现倒挂的现象,破坏医护之间的和谐。

(2)考核指标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合理选取参与考核的护理项目,对于护理人员绩效的分配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选取最能代表绝大多数护理人员的护理项目作为基础考核内容的同时,也应考虑特殊科室的护理项目,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以保证不同科室之间护理人员绩效的可比性与合理性。

(3)数据归集要准确、客观。数据失真、有误,不仅影响考核的结果,而且会打击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利用医院HIS系统自动生成护理考核指标所需要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4)分配办法要公正、透明,对于护理绩效考核的各类指标,护理部应按月将考核情况和核算结果及时向全院公开,实事求是,才能获得护理人员的认可。

(5)沟通、反馈要及时有效。只有医院、科室与护理人员各方共同参与,达成共识,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才能促进护理绩效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与发展。

三、加强医院护理绩效管理的制度构建

根据医院总体战略目标,结合护理工作特点,实行医院、护理部和科室三级分配及医护分开模式,引入岗位管理、工作量、风险责任等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建立“总量包干、垂直管理、工效挂钩、自主分配”的考核分配机制,科学、公正的进行护理人员绩效的考核与分配。

(一)分配原则

建立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遵循多劳多酬、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同工同酬,兼顾公平、向重点岗位、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原则。

(二)分配模式

分配模式实行医护分开。医院根据全院绩效分配方案确定当月护理绩效总额,并将当月可发总额发放到护理部,由护理部统筹分配全院护理人员绩效。这种分配模式的优缺点如下:

1、医护分开模式的优点

(1)体现护理部的主导作用。护理部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护理资源的整合,统筹安排岗位、合理分工,稳定护理队伍,优化护理机构。

(2)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科学公正的分配原则。护理绩效分配向工作量大、风险高、技术要求高的护理岗位倾斜,使其岗位价值得到体现,激发了工作热情、挖掘了创新潜能,杜绝了平均主义,促进各层次的护理人员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良好的导向作用。新的绩效分配体制向重点岗位、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岗位倾斜,护理人员势必向这些岗位看齐,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4)规范护理行为。由于绩效考核中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强了护理人员责任心。通过每月考核评价,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及时整改,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责任,保障医疗安全,推动优质护理服务深入开展。有利于医院护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5)同工同酬。目前,医院护理人员身份构成相对复杂,同时存在编制内人员、聘用制人员、合同制人员,但是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能力的要求却无差别。在绩效分配体制上体现平等的原则,保证了护理队伍的稳定。

2、医护分开模式的缺点

(1)护理部垂直管理,削弱了临床科室主任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权,进而影响到科室医护之间的有效配合,因此应加强科室内部医护联系。只有医护关系和谐融洽,紧密协作,才能保证医疗活动的有效开展。否则,将影响医疗安全,损害患者利益,影响医院的健康发展。

(2)避免出现科室内部医护绩效差距过大或不合理,以挫伤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医护关系及科室内部的工作协调。

(3)不同科室、不同项目的护理工作,在操作难易程度、效率、风险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应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科学、全面的选择列入绩效考核的护理工作项目,即要兼顾公平,又要向一线及重点岗位倾斜。

(三)核算办法

护理人员绩效分配办法从过去以科室经济指标为依据的核算方法,转变为建立以护理人员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1、护理岗位的科学划分

护理部依据全院各科室护理岗位的技术含量、风险、责任等要素,科学、合理、公正的将医院各科室的护理岗位进行分档分级,套用不同的岗位系数,作为绩效分配的依据。(表一)

2、工作量项目的筛选、统计

(1)护理工作量项目的选择,即要有基础的护理工作项目,也要根据各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选取特殊项目,增加考核的客观性、可比性。

(2)合理确定所有列入绩效考核的护理项目的折算系数,保证护理工作项目量化的合理性、公平性。

3、服务质量考核

护理部根据医院总体战略目标及医院等级评审等各类要求,建立健全护理质量考核制度,制定详细的目标与细则,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控制,按月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量化考核。

4、工作效率考核

结合医院每月工作效率的统计信息资料,选取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表二)

为了兼顾各科室的不同情况,该类指标可分为两部分折算:第一部分与上一年度的全年平均值对比得分,第二部分与同类科室的平均值对比得分。

5、其他

还可以综合护理教学、科研、进修学习、新业务的开展、竞赛获奖等因素进行护理绩效考量。同时,对于出现医疗事故等重大事项时,可考虑采取一票否决制度。

(四)科室内部二次分配

当前,护理人员绩效的二次分配一般是以工龄、职称为依据。这种分配方式并未体现多劳多得,挫伤了护理人员的劳动积极性。

科室内部二次分配应打破身份,同工同酬,结合科室特点,确定考核指标,如工作质量、劳动强度、风险性、病人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对个人进行全面考核与绩效分配。只有合理、公正的二次分配,才能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财政预算 机构改革

一、构建并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以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为中心

1.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解析

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是结合统计学、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套用一定的指标系统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按照原有的程序得出一个定量的值。这个定量值可以公正、客观、准确地对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发挥效益及取得的成绩做出综合的判断。

2.构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意义所在

构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中心内容。建立与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是对于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变革。其关联的预算分配和政府绩效之间的相关联系,切实并可行的提高了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从最根本上促进了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规范化,决策形成的民主化,以及决策水平的科学化和部门职责的透明化。这其中,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又是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核心。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上个世的中期就开始了关于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探究。代表国家有新西兰,该国家是这方面变革的领导者,因为改革的效力非常大,新西兰非常成功的消减了严重的财政赤字。而美国在财政支出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因为美国本国内对财政赤字和政府效率有着非常统一的共识,在国会与政府的统一合作的努力之下,上个世纪的末期美国也成功的解决了财政赤字的问题。

二、我们国家构建及推进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实践情况

我们国家在05年时提出了要构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在同年的5月25日颁布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同一年的9月9日印发了《中央级教科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并开始在一部分省市进行试点。通过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的综合性的考评,让政府可以更科学、合理的配置财政资金,优化其支出的结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

经过多年试点实践,我们国家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原来传统对财政预算绩效的考核重点从执行过程转变成执行结果,让财政支出管理的变革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优化;

2.在评价的体系当中,以成本的核算替代了收支的核算,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财政的运行方面的成本;

3.每一个部门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

4.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具有更加客观及公正的特点,从而优化了对于财政收支的监督方面的作用。

此外,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国家将更着手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这对于国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我们国家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将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关键点

在总结了之前政府机构在改革上效果不理想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开始探究构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来帮助财政预算绩效的管理,并作为促进政府改革的目标。要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单要加强有关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同时还需要向西方或亚洲一些发达的国家学习,学习他们行政改革的实际操作的经验,以及应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要依法构建并推进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

一定要注意重视好相关的绩效管理的法规方面的建立,只有这样,政府的财政绩效的管理才能有构建并有序推进有法可依。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一定会涉及到一些其他部门的相关利益,会不可避免的损害到部分的利益者,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如果单单只是依靠财政部门的部分规范性的文件是非常难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实施的,一定还需要有更加权威的法律给予相应的保障才可。

3.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公众监督作用

透明的预算体制是可以加强责任的落实。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财政支出是不是已达到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又或是说实现了原来承诺的结果,人民群众才是最有发言的权力的。人民群众的公众监督是推进政府机构变革最重要的外部力量。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样的监督,政府机构的改革才能真正的进行下去,才不至于改革到一半后草草了事。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样归入至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体系当中,让预算绩效更加的公开和公正的进行。通过信息的透明、程序的公开、人民群众的参与、第三方实行的方式,将监督权赋予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让绩效管理体现出人民的意愿。

4.完善相关的责任问责制度

要想让问题的溯源成为可能就一定要明确相关的责任制度。责任到人才能保障其监督发挥最大的效力。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和行政机构的业绩、人员的职业、待遇等相挂钩,从而让财政资金的运用者在使用每一项资金的时候都将个人的利益和政府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思考后再行动,实现做到利益、责任、权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我们国家的政府才有可能实现由管制型转就成服务型。所以,构建并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之中,建立起相应的预算责任制度,要在给予人员审批资金使用权的同时明确其应该承担的法律和相应的行政职责。如果当执行的结果出现了一些较大偏差的时候,就需要为了这种结果而负出相应的责任,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严格的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并推进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其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中央以及地方的财政都积极开展了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幅度地提升了财政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但是,我们国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洪淑琴.关于稳步推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若干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1).

[2]朱旭央.浅谈推进财政绩效评价的基础工作.经济师.2009(11).

篇5

1.基础:明确各岗位的底线要求。目前,绩效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还是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事实依据,因此,绩效管理的主体指标和核心内容应是学校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学校应该花大力气制定全员、全面、全过程在师德修养、考勤与工作量、教学过程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底线要求。

2.发展:激励员工走向优秀。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不是学校局部的或是某一方面的工作,而是属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综合设计,因为它不仅是学校发展目标,也是发展目标学年度的具体化、动态化的分解,还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抓手和工具。

3.关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绩效管理的一级指标虽然只有四大项,但二级指标可能有几十项,三级指标可能就有上百条了,而每一项考核指标无不是对教职工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我们让一线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充分讨论自身工作岗位的要求,分学科召开教师会议讨论教育教学过程以及教育科研的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绩效考核的框架意见,同时这个框架意见还要多次征询全体教职工以及教代会代表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通过这些方法与步骤,把绩效管理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要求,让教职工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且知道在“什么时间”“做到什么程度”,从而形成学校上下齐心协力的局面,并因此促进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4.定性: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可以规定一学期教职工病事假的底线要求,可以规定听课、开课、评课,以及主备人的底线要求,甚至对公开课也可以用分数来量化它的质量。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量化考核。虽说量化是绩效考核精细化追求的目标,但描述关键行为应达到的程度,规范关键行为应有的程序与规则等的定性考核也不可忽视,因为这是学校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而有时定性考核反而更准确,更能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27-03

政府绩效是政府管理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组织绩效的一套具体操作程序和过程。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借鉴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做法,在推动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管理上进行了有益尝试,被福建省确定为全省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联系点。笔者试图在总结三明市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基础上,对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

一、三明市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1.紧扣发展目标,部署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组织围绕提高绩效这一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机制和技术。三明市在推行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管理工作中,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的总目标,把绩效管理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三明跨越发展的抓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部署。一是制定工作计划。市政府出台了《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绩效管理工作的意见》,制定了《三明市推行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工作要求和制度保障等都作出了相应规定,并确定了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试点单位。同时加强对试点单位绩效管理实施过程的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为各级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对推动全市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动力。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本级和辖区12个县(市、区)政府及其部门都成立了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绩效管理办公室由政府办牵头,抽调统计局、调查队、发改委、编办和效能办等单位工作人员组成,负责组织指导开展绩效管理日常工作,编发工作简报。三是认真动员部署。从2005年开始,市本级和县(市、区)党委、政府都在年初定期召开年度绩效评估动员表彰大会,通报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表彰先进,部署安排工作任务。

2.围绕发展目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绩效目标的设定是绩效管理的首要环节,其内容设置必须反映政府工作的导向和价值取向。三明市对各县(市、区)政府的绩效评估,在价值取向上首选推动闽西北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建立了比较科学、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绩效指标体现了五个特点:一是导向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贯彻执行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本市发展的需要,设置了112个考核指标,包括可持续发展、现代化进程、和谐社会构建、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建设和创业竞赛等6个一级指标,以及35个二级指标和71个数据收集指标。二是系统性。对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由若干指标构成一个指标群,来反映政府每项职能绩效的内容,每个方面的内容都分别通过指标考核、公众评议、察访核验三个层面的考量,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三是现实性。绩效管理涉及政府和公共服务组织的各个层面,政府绩效评估同样覆盖面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三明市在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中,突出发展,坚持绩效评估体系既与省上体系对接,又体现闽西北实际,对区域发展给予特殊的重视,在评估指标设置上加入了“城市建设指数”、“新农村建设指数”、“第二产业发展指数”。对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如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筹措、重点建设项目进度等拉动发展关键性的工作列入绩效管理专项督查,从制度上确保重点工作的落实。四是可操作性。把政府绩效评估建立在部门评估的基础上:对政府组成部门的绩效评估,针对缺乏评估的统一性、可比性,难以对不同性质、不同职责要求的部门进行绩效定量比较分析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方面要求部门绩效目标可以量化的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等级化;另一方面采取“比较绩效系数”的概念来量化指标,寻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五是科学性。做到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对硬性的任务坚持直接量化考核,对不便直接用数字衡量的指标,则采取群众评议、民主测评、察访核验和专项督查等方式分成若干等次进行定性评估,并按票数折算和扣分等办法进行量化,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定性任务级量化,抽象工作具体化,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3.重视绩效过程管理。政府绩效管理既是系统管理,又是过程管理,良好的政府绩效结果,来自有效的过程管理。三明市在实践中,围绕发展抓效能,抓好效能促发展,经过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府绩效管理实践模式,成为三明工作机制的组成部分。一是绩效自评。市本级和县(市、区)党委、政府,按年度制定绩效评估自评工作方案,同期修订完善公众评议实施细则、察访核验实施办法、绩效指标计算办法等绩效管理制度。坚持季度经济绩效分析、半年绩效自评制度,及时掌握分析绩效目标的实现进度,全面收集和整理能够反映绩效目标落实情况及成效的有关数据、公众意见,认真听取各项指标落实情况的汇报,认真核查相关资料,核实有关情况,找出反映工作实绩的依据和基本事实,运用绩效评估方法,对本单位绩效结果作出评价,写出绩效评估自评报告,报送党委、政府审核。二是绩效点评。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的绩效点评通常先由统计部门对县(市、区)政府的绩效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的结果作为市领导点评依据材料之一。点评活动采取现场观摩、听取汇报、情况分析等形式对各县(市、区)政府绩效情况进行逐个逐项分析评议。点评活动对工作绩效得到提升的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三是跟踪督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把高速公路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建设弃土处置管理、计划生育、电子政府建设、压缩行政经费开支、森林防火、防汛防台风、灾后重建以及农村沼气池建设、规模畜牧养殖污染治理、禽流感防控工作等列入绩效管理,开展专项督查。

4.重视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推行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管理,创新了行政管理制度运行方式,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三明市紧扣发展主题,把强化行政服务第一道门槛效能建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不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一是各级各部门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县(市、区)政府在建设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污水处理厂的过程中,涉及袋装垃圾收费和污水排放处理费的收取,全部经过听证,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后才予以确定。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各级各部门规范和畅通行政权力运行,再造行政流程,优化行政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成立了市、区一体的行政服务中心,有65个单位、580项受理审批业务入驻行政服务中心,通过“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机制,提升各类窗口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办事。三是不断丰富了政府自身建设的内涵。以顾客满意为导向,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机关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工作内容不断充实,由当初抓效能建设八项制度落实,开始向抓行政管理方式转变,工作方式由行政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四是巩固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果。把行政服务窗口、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承载科室和面向企业、面对群众的科室列入评选范围,持续开展评选“服务发展最佳科室”和“群众不满意科室”,加强基层所站效能建设活动。做法上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通过《三明日报》、三明电视台、三明论坛等媒体的支持,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经营者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座谈会,发放民主测评表,组织察访核验。

5.注重运用绩效结果。绩效结果运用既是评估的延续,又是绩效管理机制的题中之义。对照发展目标,评出绩效结果,有助于政府及其部门寻找差距,改进不足,是提升政府及其部门管理绩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三明市坚持以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检验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绩效,建立以发展目标衡量实际工作成效,以绩效结果完善政府管理,又进一步促进发展的整改、激励和问责机制。一是重视绩效分析。对绩效评估结果认真分析,落实问题整改。一方面对省上中期评估和年度评估的结果,从指标完成情况、公众评议反映和察访核验通报三个方面进行纵横对比分析。纵向上与自己比,横向上与其他设区市比,发现差距,寻找原因,落实措施,抓好整改。如:市委、市政府曾对公众评议反映出的教育收费、群众就医看病、燃气价格、市容环境卫生等问题组织专题调研,抓了专项治理,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认真做好对各县(市、区)政府的评估结果反馈。评估结果先由市绩效办作出分析,提出整改建议,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后,组成反馈工作小组,再到基层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反馈,并以市委和市政府“两办”的名义通报全市,强化了评估结果在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建立绩效管理问责制度。通过制定对县(市、区)政府和对市直部门的绩效评估方案,把政府绩效指标具体细化分解到部门,确定部门工作责任,实行部门绩效目标责任制,使绩效管理层层有指标,实行绩效指标与绩效问责挂钩,对未能完成绩效管理工作任务,评估结果处在末位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问责。由政府分管领导找被问责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建立奖励机制。市委、市政府年终对评为绩效管理先进集体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绩效评估被评为前三名的县(市、区)政府,颁发牌匾,并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物资奖励,激发了各级各部门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使绩效管理手段在推动三明市发展中的作用得以彰显。

二、目前三明政府绩效管理中应正视的问题

1.绩效管理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离。政府绩效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政府绩效管理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为“民众本位”、“顾客第一”。三明市在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中,对管理目标的确立,虽然通过政务网和市效能办对外网站公开征集公众的意见,对部门绩效目标反复多次要求各部门主动填报绩效评估指标考核内容,对基层绩效指标在确立时也深入县(市、区)政府听取了基层意见。但是,由于公众参与的热情不高,征集到的意见寥寥无几,部门又普遍缺乏强烈的使命阐述,县(市、区)政府则总是从评估结果有利于体现自身业绩上考虑,较少从公众的主观愿望、需求和动机上对政府转变职能,最优化的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提出绩效管理的目标要求,导致绩效管理目标确立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上级决定。这种由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指标,制订评估标准的做法,与政府绩效管理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离。

2.绩效指标体系与绩效内涵存在偏差。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规范有四个方面,即:政府业绩、行政效率、机关效能、行政成本。绩效评估是依据经济、效率、效果、公平等伦理标准,考量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的作为,对政府绩效进行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应该能够涵盖和有效测度政府绩效评估内容的。三明市在推行政府绩效管理中,对绩效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但基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矛盾都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不够迅速,导致在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时,从推动发展方面考虑甚多。体现在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反映政府经济工作业绩的指标过多,权重过大。

3.绩效管理过程主体缺位较为明显。绩效管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强调政府是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三明市在推动发展中,重视引入绩效管理的机制、制度和程序进行运作,对政府及其部门公众评议的范围涉及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企业家代表、机关单位等层面。尽管从思想认识和工作实际的运作上对政府绩效管理的多元主体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制度设计上也体现出绩效管理的要求。但由于存在四大障碍,即观念上公众参与绩效管理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信息公开上仍未达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要求;知识上还缺乏管理应具备的能力;制度上还有待完善;绩效管理机制上还不健全。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从确立绩效目标乃至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主体单薄现象。

4.绩效问责存在片面化的倾向。鉴于发展的需要,三明在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中普遍建立了奖惩制度,绩效问责也以诫勉谈话、效能告诫、末位淘汰等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并对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增强管理者的履职尽责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对绩效问责内涵把握不准确,将绩效问责仅仅视同责任追究,加上各级各部门问责标准、程序不统一、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使得尚处在尝试阶段的绩效问责存在明显的片面化倾向。一是没有按问责内容,及时、规范和真实地将问责对象掌握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信息公开;二是在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上往往表现为急功近利,把奖惩作为体现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唯一形式,甚至滥用一票否决和末位淘汰,导致问责对象抵触情绪;三是提出问责的要求来自公众的主张和要求少,由上级作出的决定多,较为明显的存在以行政问责替代绩效问责的倾向。

三、进一步完善三明政府绩效管理的对策和思路

基于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方面,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强政府绩效意识,突显绩效管理的作用。政府绩效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树立和强化政府绩效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是从管理体制、机制上直接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加快发展、推动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在政府管理技术和操作层面上强化政府自身建设的创新措施。其次,要正确认识政府绩效的内涵。政府绩效是政府行为结果的反映,人们通常认为它由经济、效率、效益、公正四大要素构成,涉及政府活动的四个方面:即资源、投入、产出和效果。政府绩效管理有别于行政管理,是促进发展,为公众提供服务最优化和最大化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离开公众的支持、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既无前提,也没基础。第三,要转变职能。推行政府绩效管理,要从政府承担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上强化自身建设,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减少和消除制约政府绩效发挥的各种障碍,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2.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变主观测度为客观评价。政府绩效管理能够更好地体现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付出的努力,其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政府绩效管理核心的绩效评估,其指标体系要反映科学发展观,体现正确政绩观。因此,在设置评估指标时,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绩效评估的规律、原则和要求,根据政府绩效内涵,体现政府职能,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设计。政府绩效管理的参与者在确定每一指标时,都要注意排除指标选择过程中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克服个人主观偏见,都应考虑指标能否准确体现政府绩效,都要明了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它所反映的某一特定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确定该指标的名称、含义和权重。必须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充分尊重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体现公众的期待、公众的愿望。切忌由领导说了算,在评估体系上参杂当权者的个人好恶、为政者的功利因素。对政府绩效的最终结果如何,好与坏、大与小,决不能单由政府自身判定,而应该由专家和公众评议。

3.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变单项管理为多元管理。绩效管理机制是推行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安排和保障。从三明市的实践看,应着力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要完善绩效管理机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组织领导、目标责任、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监督制约、点评推进、业绩考评、分析反馈、结果运用、工作保障等机制,构建起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框架。其次,走法制化的道路。就是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以法制化推动和保障绩效管理的做法,不断总结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做好系统总结和理论归纳,推动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建设。要积极努力为绩效评估机构的地位、工作权限、绩效评估的基本维度、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立法,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第三,要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强化宣传公众参与监督的意义,将政府绩效管理列入各级党校、行政教育学院培训内容,制定绩效管理国民教育计划,从网络信息上破除妨碍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技术障碍,拓展并畅通言路,有效疏通民意,把政府绩效管理贯穿于从目标确立到结果运用、整改反馈的全过程。

篇7

一、引言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工作始终核心地位,并与企业员工的薪酬、人员的调动以及职业规划有着必然的联系。另外,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企业的工作环境则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而员工的积极性和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有关,因此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了企业未来进一步的发展。

二、绩效管理的定义

绩效管理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80年代才被广泛认可和运用。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是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实力,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达成,并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形成鼓励优秀和惩罚效率低下的氛围。它一种以绩效考核为主的管理手段,其目的是实现员工和企业的绩效水平。因此,本文认为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通过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到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中,绩效衡量工作结果,其过程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从促进个人绩效的提高,最终实现提高部门和组织绩效的目的。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做进一步的了解:

(1)绩效管理是一种统一管理系统,不管是对员工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员工行为和结果进行管理。因为绩效管理制度明确的了每个员工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因此在企业活动中,员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简而言之,即绩效管理制度为员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3)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中。

(4)绩效管理尊重员工,以人为本,能起到充分挖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和。对考核内容以及指标合理设计,并与员工经常进行沟通,营造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员工能在和谐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从而间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则

(1)可行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可行性是指绩效管理制度在实施时的可行程度,需要考虑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及客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实用性主要是衡量其绩效管理制度是否能实现每个员工、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问题,需要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以及整个行业的特点进行考虑。

(2)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公平、公正、公开,即对同一岗位的员工实施相同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以客观为依据,对每个员工应该一视同仁、实事求是地做出考核,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使考核结果与实际的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差距,影响考核的可信性。此外,需要对绩效考核的内容以及指标进行公布,以便于每个员工对自己的绩效计划清楚明白。同时,每个员工对自己的考核结果有知情权,能清楚详细的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从而使员工能了解自己的绩效水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方向。

(3)一致性原则。绩效管理制度的一致性是指其考核内容和标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证考核标准和内容的稳定性,其时间最少为一年之内,经常变更绩效管理制度不利于员工的工作,使其没有归属感,不利于鼓励和激励员工的工作,更加不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乃至部门的组织的绩效的提高。

(二)绩效管理制度流程

绩效管理流程可以归纳为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四个方面,下面本文将对流程的四个方面做进一步的阐述。

(1)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设计绩效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计划,将更加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计划的具体制定首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中长期经营计划,一般为年度计划;其次是根据所确定的计划,确定组织结果后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岗位职责分配,使企业的目标能够分解成各级的具体目标和职责;最后形成企业工作计划系统内,使员工计划、部门计划以及组织计划在达成的条件、资源以及奖优罚劣等方面上达成一致。

(2)执行计划。不管是个人、部门还是组织的绩效计划都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执行计划是指在整个企业中,包括管理者和员工通过之前制定的各个岗位职责,使上下级之间的目标体系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员工可以随时保持沟通,协调各面的资源,从而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发现问题能及时改进的目的,确保各个职能的目标全面完成。

(3)实施考核。实施考核主要依据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考核。即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着客观的态度,不能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互相埋怨与职责,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实现共赢的目的。实施考核首先是下级员工进行自我结果的评估;其实是根据考核标准和内容,上下级一起对其员工结果进行审核;最后确认结果,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运用,这就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绩效奖金、工作改进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

(4)结果反馈。通过绩效考核的完成,可以发现企业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层面的问题,例如:管理流程的衔接问题、部门或是岗位分工不明确或是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员工个人能力问题等方面,这就需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对问题进行分析,听取专业咨询辅导顾问的意见,对部分和员工的低绩效问题进行改善。

(三)绩效管理制度的特点

(1)通过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主要运用恰当的激励策略,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充分的发掘员工的潜能,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绩效。绩效管理制度采用的激励策略,是积极式激励与责罚式激励综合使用。积极式的激励方式可以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士气,责罚式的激励运用不当,则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但是只有积极没有责罚激励,或只有责罚没有积极的激烈策略都将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做前提

由于绩效管理制不仅以提高员工个人绩效为目的,而且以促进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为目的,因此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另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明确的企业计划或是目标、相配套的足迹结构、权责分明的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的体系。这有这样,绩才能使绩效管理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个人、部门以及组织三者的目标相统一、相一致。

(3)绩效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绩效管理制度是想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绩效工作,其前提是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秉着上下级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和依赖等,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加以鼓励和激励,使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保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自主创新,最终达到能促进员工和企业之间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4)绩效管理制度具有导向性

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具体展开的,因此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奖优惩劣也是根据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而定。例如:如果企业想要开展业务,那么在业务开拓上有所表现的就应该给予鼓励;如果企业在发展业务上及其需要突破,那么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更加需要奖励。这就体现了绩效管理对战略目标的导向性。

四、绩效管理制度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

(一)绩效管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实施绩效管理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效运用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能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对于绩效管理制度而言,其目的是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能将组织的目标分散化和具体化,是个人、部分以组织的目标相一致,使让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前形成一种团结一致、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工作氛围,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能激发员工积极向上,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同时,绩效管理制度不仅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使员工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中,自主地学习。同时绩效管理制度还会为员工提高一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使员工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为提高自身水平,更加积极努力工作,提高绩效。这种团结一致、良性竞争的工作态度以及自主学习,提高整体绩效水平,使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和谐的,还是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另外,精心设计绩效管理制度中的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指标,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维护企业利益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例如,很多大型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就是恰当地运用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影响,利用绩效管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

(二)绩效管理制度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绩效管理制度能有效地强化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的管理主要就是管理员工及其工作,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岗位的职责安排,即在某一岗位上安排适合的人和人数;在对事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对工作细则的安排,例如从何做起、如何进行以及每个环节如何衔接等方面,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由此看出,不管是在管理流程方面还是在工作流程方面,都需要有时间上的安排,此外,在内容、权责等方面也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根据各个岗位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指标,对考核程序也需要做明确的规定,这些事宜的安排对企业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而绩效管理制度恰恰能使管理者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的情况,在人或事的具体安排上能进行不断地改进,以确保绩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能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同时,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反过来也强化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三)绩效管理制度增强了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绩效管理制度是一个统一的管理,需要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并用考核结果来判断员工的能力与岗位是否相匹配,和是否实现了个人、部分以及组织的绩效。此外,绩效管理制度是改善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重要工具,它不是在绩效低的情况下鞭策员工的工作,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沟通,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绩效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低绩效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结果分析发现问题的所在。其具体措施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例如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进行培训辅导,尽量使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得到更加具体的量化。关于绩效内容和指标的设计上,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人员采用不同的绩效标准,这样也可以体现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此外,还可以并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收集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不仅能尽量满足员工在工作总的要求,还能使企业内各员工的岗位能恰当合理的安排。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改善企业低绩效问题,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执行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始终贯穿与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绩效管理制度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有效地提高企业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的角度去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实施考核以及结果反馈。因此绩效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即企业文化、管理和工作流程、企业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此外,绩效管理制度还对企业战略的实施有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等,这些作用都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企业的以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春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

篇8

公平性是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绩效管理公平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绩效管理的公平是指要客观全面的评估员工业绩水平,不夹杂评估者主观层面的意志,避免绩效管理随大流的情况,做到准确的区分绩效好以及绩效差的员工;其次就是绩效管理公平是指绩效指标要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协调,同一性是指同样岗位类别的员工要适用相同的绩效指标,不停的岗位类别的员工需要采用不同绩效指标,确保绩效指标与岗位工作职责之间的匹配性;再次就是绩效管理公平是指绩效管理整个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从绩效指标的设置到绩效结果的公布,再到依据绩效指标进行奖惩都要做到公开公平,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

二、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方面不公平

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方面的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本文这在对于民营企业绩效管理进行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将民营企业当前绩效管理制度方面的不公平归纳如下:

(一)绩效指标一刀切

目前民营企业绩效管理方面,绩效指标基本上就是一刀切,不同岗位类别、不同员工类别在绩效指标方面基本一致,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绩效管理的不公平问题,这是因为不同的岗位类别食用不同的绩效指标,举例而言,管理岗位与销售岗位在绩效管指标方面就没有太大的差别,而绩效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岗位绩效管理并不适用销售岗位绩效指标,销售岗位绩效管理也不适用管理岗位的绩效指标,二者混用必然会导致绩效管理的不公平。

(二)绩效结果不公平

民营企业在绩效结果方面做不到一视同仁,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员工少,企业管理基本上就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内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多员工与企业创始人都沾亲带故,这就使得绩效管理制度的执行夹杂了比较多情感因素,因此做不到根据绩效制度的规定进行公平的绩效考核。在绩效管理结果不够公平的情况,很容易就会导致那些真正绩效良好的员工,反而出现了绩效等级不如那些绩效较差的员工。而作为社会人的员工不患寡而患不均,绩效管理新制度执行的不公平,必然会导致员工不满意的增加。

(三)绩效管理不够透明

由于绩效管理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员工对于绩效管理非常关注,每一个人都倾向于高估自己的付出,低估自己的收入,这种心理状态下,如果绩效管理制度不够公开透明,员工无法了解绩效管理的内容、重点,无法对于其它员工的绩效情况进行一个横向比较,很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员工对于自己的绩效结果不认可。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在绩效管理工作方面,显然没有意识到公开透明流程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结果导致绩效结果不公开,员工之间相互猜测他人的绩效结果,从而影响到了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三、实现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公平的思路

针对目前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关键就是要在制度设计方面更多的去考虑公平性的问题,依据公平原则的要求,重点要在绩效指标、绩效结果以及绩效公开等方面做到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实现绩效管理制度的更加公平。

(一)绩效指标做到差异化

民营企业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中,需要在绩效指标设计方面坚持做到差异化的要求,毕竟绩效指标是绩效管理的依据,有没有科学的绩效指标,将会直接影响到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在指标的设计方面,需要民营企业投入必要的时间来对于企业内部不同类别的工作岗位进行分别设置绩效指标,从而保证绩效指标与工作岗位职责之间的相关性。举例而言,销售岗位就要建立起来结果导向为主绩效指标体系,管理岗位则需要构建起来行为导向为主的指标体系,技术岗位要构建起来创新导向为主的绩效指标体系,只有尊重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绩效指标,才能够更好的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力争做到运用这一绩效指标体系真实客观的评价出来员工的真实业绩效水平。

(二)绩效结果要做到公平

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凡是适用同一绩效指标体系的员工,都需要依据同样指标、同样的标准来进行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制度设计方面,需要有相应的约束性制度来让绩效管理工作尽可能少的受到管理者主观意志层面的影响,绩效结果要能够真实反映出来不同员工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在依据绩效结果进行奖惩方面,需要严格依据员工的绩效结果、等级进行奖惩,让那些绩效等级更好的员工获得应有的奖励,同时要适度惩罚那些绩效等级较差的员工,通过这种奖惩结合的措施来短促员工更加努力的去完成自身的绩效任务。为了确保绩效结果公平性,民营企业应建立起来必要的申诉制度,凡是员工对于自身的绩效结果不满意,都可以申请进行复议或者复查,由专门的管理者对于员工绩效申诉进行处理,力争通过复议来解决绩效结果的偏差,从而让员工更加满意。

(三)绩效管理公开透明

篇9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宗旨在于:

1、考察员工的工作绩效;

2、作为员工奖惩、调迁、薪酬、晋升、退职管理的依据;

3、了解、评估员工工作态度与能力;

4、作为员工培训与发展的参考;

5、有效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和改进工作绩效。

第二条:绩效管理是指上级为了不断提高和改善下属员工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第三条:绩效考核是指上级对直接下级的工作结果进行定期的评估,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条: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是各级直线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力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和提供技术方面支持。

第五条:员工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档案,是公司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 材料,必须妥善保管。

第六条:本制度规定的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对象包括公司内所有正式签约的员工;试用期(见习期)人员的考核,不属于本制度范围,由公司招聘与录用制度做出具体规定。

第七条:本制度规定的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责任主体是各职位的直接管理者,不采取全方位考核的方式,但上级管理者拥有员工考核结果调整的权力。

第八条:各级管理者必须强化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观念,牢固树立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责任意识,包括:

1、员工的业绩就是管理者的业绩;

2、各级管理者是员工责任的最终承担者;

3、不断提高和改善下属的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是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4、在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过程中,下属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参与性,各级管理者必须随时与下属进行沟通。

第一条: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程序为:

第二条:制定绩效目标:

1、根据当月(或考核周期)公司各部门的要求和期望,确定当月(或考核周期)工作目标;

2、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包括:

2.1.部门量化指标:针对部门可以量化的关键业绩指标;(此项权重为40%)

2.2.部门非量化指标:针对部门不能量化但对公司和部门业绩形成非常重要的指标;(此项权重为15%)

2.3.追加目标和任务考核:主要是对工作中的追加目标和任务的考核;(此项权重为15%)

2.4.部门管理与改进状况的考核;(此项权重为10%)

2.5.培训管理的考核。(此项权重为10%)

2.6.现场管理的考核。(此项权重为5%)

2.7.其他任务的考核。(此项权重为5%)

2.8.责任事故的考核:实行总分否决制。分重大责任事故、一般责任事故、轻微责任事故。

2.9.假期的考核:按《考勤管理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执行。

3、各部门的考核表由人力资源部门根据以上原则设定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呈报上级主管领导确认并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各部门下属员工的绩效考核有各部门独立进行,部门负责人确认并经上级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4、各部门考核表见附后。

第三条:建立工作期望:

1、为了确保员工在业绩形成过程中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各级部门负责人和上级主管领导,在填具考核表后,必须与所辖员工就考核表中的内容和标准进行沟通;

2、沟通的基本内容包括:

2.1.期望员工达到的业绩标准;

2.2.衡量业绩的方法和手段;

2.3.实现业绩的主要控制点;

2.4.管理者在下属达成业绩过程中应提供的指导和帮助;

2.5.出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式;

2.6.员工个人发展与改进要点与指导等。

3、在沟通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完成工作业绩。

第四条:管理者必须在下属绩效形成过程中予以有效的指导,并把下属在业绩形成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良好的表现,如实随时记录在“行为指导记录”中,以便为实施绩效管理积累客观依据。

第五条:各级主管领导在考核时,必须依据客观事实进行评价,尽量避免主观,同时做好评价记录,以便进行考核面谈。

第六条:在考核结束后,各级主管领导就突出的问题必须与每一位下属进行考核面谈,面谈的主要目的在于:

1、肯定业绩,指出不足,为员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的不断提高指明方向;

2、讨论员工产生不足的原因,区分下属和管理者应承担的责任,以便形成双方共同认可的绩效改善点,并将其列入下月(或考核周期)的绩效改进目标;

3、在面谈交流互动过程中,确定下月(或考核周期)的各项工作目标

第七条:考核的结果,采用个人自评,上级主管领导考评,报人力资源部汇总后交绩效考核小组负责人审核。

第八条:绩效考核小组负责人在对各部门考核结果审核或调整后(如需要),呈报总经理核准,财务部门按核准后的考核结果执行。

第九条:考核资料必须严格管理,一经考核结束,部长级或以上人员的考核资料由财务部将原始表格归档备查。副部长级及以下人员的考核资料由人力资源部将原始表格归档备查。

第十条:任何员工对自己的考核结果不满,可以在一周内向上一级主管投诉,接到投诉的主管领导,在接到投诉后一周内,组织有关人员对投诉者进行再次评估。

第三章 考核结果的应用

第一条:公司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应用考核结果。

第二条:月度考核总分100分,划分为四个等级

a级绩效工资:优秀(称职) 考核得分90分以上

b级绩效工资:良好(比较称职) 考核得分75---90分

c级绩效工资:中 (基本称职) 考核得分60—75分

d级绩效工资:差 (不称职) 考核得分60分以下

注:月薪=平均工资+岗位工资+商保费+绩效工资

考核结果按以上等级享受绩效工资,部门负责人以下员工的等级绩效工资在部门考核得分的基础上进行考核并享受等级绩效工资。责任事故重点考核当事责任者。

第四条:考核结果与员工利益的相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月度绩效工资的确认;

2、年度奖金的分配;

3、晋职资格的确认;

4、培训资格的确认;

5、其他资格的确认。

第五条:月度考核成绩的关系为:

1、月度考核不称职的员工,免当月绩效工资;

2、连续三次考核不称职者,警告处理;

3、累积四次考核不称职者,降一级处理;

4、累积五次考核不称职者,劝退并降二级处理;

5、其他考核等级的享受标准,参见《薪酬管理制度》;

第六条:年度奖金的关系为:

1、 年内考核三次不称职者,为当年度考核不称职,免年度奖;

2、 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者,辞退;

3、 其他考核等级的享受标准,见《薪酬管理制度》。

第七条:晋职资格的关系为:

1、年度考核不称职者,免晋职;

2、年度考核等级为基本称职以上(含基本称职)者,有晋职资格;

3、累积五次月度考核成绩为优秀者,可晋职;

第八条:培训资格的确认:

1、凡涉及需要提高员工履行工作职责能力的培训,由各级主管根据考核结果提出,经部门汇总后报人力资源部统一安排;

2、凡涉及员工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由部长根据员工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结果以及员工职业发展报告,报人力资源部,以便编制单独的职业培训计划。

3、部长及部长以上人员的脱产培训条件,见相关管理制度。

第九条:凡涉及员工考勤管理制度中绩效考核的,按正常考核后再对照规定予以结算。凡出现涉及公司管理规定严重违纪、违规行为时,均实行单项否决,取消绩效工资并予以辞退。

第四章 附则

第一条:本规定未尽事项,另行规定或参见其他规定的相应条款。

第二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在人事管理部门。

第三条:本规定由总经理核准。自颁布之日起生效,修改时亦同。

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二)

1、协助经理制定和修订公司绩效考核制度、先进评选方案,督导相关人员执行。

2、协助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规范绩效管理各项流程。

3、搜集各部门岗位的业绩考核指标,制作各岗位的绩效考核表。

4、定期组织并协助各部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做好工作计划、总结及工作述职会的组织,及时向各部门经理汇报绩效考核工作进展情况。

5、协助相关部门/单位做好试用期人员的考核

6、汇总、统计、归档绩效考核数据,建立员工绩效考核档案,为绩效工资核算提供基础资料及依据 。

7、负责绩效考核的过程跟踪反馈等工作,协助各部门经理做好试用期员工及在职员工的考评。

8、负责绩效考核结果的纵向传递及员工意见收集

9、协助绩效考核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协助委员会处理被考核者的投诉、复议申请及相关后续工作。

10、做好年度绩效考评工作,结合日常绩效考核结果,做好员工年度绩效终评,组织年度先进评选活动,及荣誉称号授予等相关工作。

11、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三)

1、根据公司关于绩效考核的原则,制定全厂绩效考核总框架,为各部门制定具体考核细则提供技术支持。

2、督促各部门根据绩效考核总体框架制定出适合本部门的绩效考核细则。

3、收集各部门绩效方案进行评审,找出不合理项并与相关部门沟通解决,直至相关部门对考核细则做出合理修改。

4、指导部门负责人开展考核工作,为绩效管理 实施过程提供帮助,向员工 解释相关绩效考核制度 问题。

5、监督绩效考核实施过程,检查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考核细则的执行情况,杜绝徇私舞弊等不正当现象发生。

6、月底收集各部门绩效考核汇总,并对各部门绩效考核汇总进行检查分析,指出其中不合理的考核项目令其及时改正,监督绩效工资的制定与执行。

篇10

企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让企业自身的管理更加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为必要,还要使尊重作为前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将员工作为最为珍贵的人力资源,用更为人性科学的方法,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追求。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着想,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激励,也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而且,该理念是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育和锻炼,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样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也得到了升级。当企业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体系,用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理念,充分对员工肯定,也要时刻掌握员工的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这一构建还需要吻合以下的原则:

第一,这一制度的构建要确立该企业的核心战略的目标和宗旨,绩效的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之内有完整的落实,这一实施要用企业的战略指导目标作为引导,这一引导具有主要的地位。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经济水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水平的发展。企业的绩效管理可以让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意识,采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企业发展所确立的目标,从而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绩效的管理制度也要遵守平衡客观的原则。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建立有严格的制度,要遵循企业内部发展的规律,不光要兼顾到下层的员工,也要顾及到上层的领导者。因此该制度要具备全面性,才能让企业有整体的效果,还要达到客观的标准,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执行过程里,更为鲜明,没有模糊的工作界限,也不会产生相互推脱的情况。

第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还要有相应的赏罚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还要与企业的现实职位进行结合。精神上的奖惩要与物质上的奖惩相互融合,在职位的升降上有所联系,这样企业的员工能在实际的工作里得到应有的奖惩。如此一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进行奖惩设定的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中的发展情况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员工都得到相应的鼓励。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认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应的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也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刻的挖掘制度的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上使用这个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数据上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最大功效是数据库的功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于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的浅显,没有深刻的了解到该制度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还要不断的深挖该制度的深刻意义和内涵,唯有了解该制度才能更好的使用,这还需要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2.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运作之内,与体系联系最为完整的是企业的员工,国内的体系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并不能深刻的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资源形成了浪费,所以评价制度的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能。

3.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不完善。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静态的数据系统,没有将这个系统之中的关键功能进行开发,在真正的数据决算上还是使用了人工,因此企业内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会导致企业的效率降低,没有办法实现自动生成的功效,还有更多的功能没有办法实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对应的技术知识没有完备。企业还要适当的挖掘先进人才,培养创新奖励制度,这样才有更多的后备人才涌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措施

国内的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制度的引进之后,没有进行对应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针对这部分的问题,让国内的体系得到更好的使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完成:

1.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认识。企业想要实现该制度,光靠领导层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这是系统的工程,因此想要在企业之内真正实现该体系,需要企业各个层次之间的使用,还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真正吻合企业制度的方案,来进行实际可靠的评价,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落实,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的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 :企业 绩效管理 薪酬制度 关系

目前,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都是通过绩效管理来实现的,企业也都意识到了绩效管理与薪酬制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提高企业绩效时,主要采用加薪这一手段来激励员工更卖力工作。但是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才能有效实现绩效管理,如果薪酬制度不合理,将会适得其反。绩效管理与薪酬制度都是一个企业文化的表现,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一定要更深入的了解薪酬制度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关系。

一、绩效管理与薪酬制度以及它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绩效就是员工的工作业绩,绩效管理就是企业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进而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提高员工的业绩能力,同时集合众人的力量促进企业的发展。一般企业的绩效管理的主要流程是绩效计划、绩效监督、绩效考核、绩效辅导、绩效改进、绩效结果。关于薪酬制度就是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制定的制度,企业根据这个制度的标准给员工定期发放工资,是企业薪酬制度日常管理的重要方面。

绩效管理和薪酬制度对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二者都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绩效管理的管理过程灵活多样,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保证个人与部门、部门与企业的协调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文化竞争能力,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一个公司只用靠人来运行才能维持它基本的发展,而薪酬制度就是管理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手段。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帮公司留住人才,并且更大发挥出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造就高质量的员工,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绩效管理与薪酬制度的必然关联性

1.合理的薪酬制度所满足的条件。薪酬管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做到规范合理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企业制定的薪酬制度首先要使大多数员工觉得公平合理。第二,薪酬制度不仅要制定得公平合理,还要带有激励性。很多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在仅仅只追求公平合理,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激励性的薪酬制度比公平的薪酬制度更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只有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企业才会有更取得更高的绩效。第三,薪酬制度必须与绩效管理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企业薪酬制度一定要根据绩效考核的方案来制定,绩效水平越高,调薪的量也就应该越高,绩效平平的员工不应该获得绩效提薪,绩效水平差的员工应该对其基础工资进行下调。只有这样将绩效考核真正实施到薪酬管理中去,员工才更加重视绩效,继而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2.优秀的绩效管理体系与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相辅相成。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公司的有力手段,也是薪酬制度的制定标准,企业只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因为,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将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绩效都评估得非常准确,能让绩效的结果公平合理,也只有这样,企业才知道哪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强,为公司做的贡献多,并以此作为依据付给他更合理的薪资,保证更多的劳动收获更多。薪酬水平是企业员工绩效的反应,一个真正合理的薪酬制度除了体现企业的公平性还应该达到挖掘员工工作效率的效果。薪酬制度越合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越高,继而为企业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优秀的绩效管理体系与合理的薪酬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不相容的绩效管理与薪酬制度阻碍企业发展。不依据薪酬制度建立起来的绩效体系可行性不大,绩效体系是整个企业的向导,不仅管理着公司的大小业务,还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操纵,企业的绩效管理要想发挥出人力资源更大的效益只有根据薪酬水平来不断改善绩效的管理水平。没有与绩效管理结合的薪酬制度是无源之水,对员工的薪酬缺乏公平公正的衡量标准,让员工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回报不对等。绩效管理与薪酬制度不相兼容,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有的国有企业并没有把绩效管理与薪酬制度相结合,工资的多少看的不是员工的能力,而是根据员工在公司待了多长时间,拼的是资历,这完全缺乏科学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发挥绩效与薪酬相互促进的作用

1.正确理解绩效与薪酬的关系。随着社会上大大小小企业的崛起,绩效和薪酬制度的关系也越来越明显,企业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正确理解绩效与薪酬的关系。企业在做宏观的考虑时,要有将绩效与薪酬结合的理念,把绩效当做公司进步的根本动力,那么薪酬则是发动机,促使员工真正实现设定的绩效目标。企业只有拥有结合绩效与薪酬的理念,才能招揽到更多的人才,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2.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始终保持公平。绩效管理体系与薪酬制度一定要保持应有的公平性,公平性是第一性的,激励性是第二性的。绩效管理水平的公平合理体现在绩效结果上,企业员工的工作水平可以通过绩效结果看出来,如果一个原本工作能力一般的员工却取得了很高的绩效成绩,那这样的绩效管理体系显然不合理。薪酬制度的制定也要合理,要贯彻多劳多得的方针,不能搞平均主义,使员工丧失斗志。

3.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与薪酬制度。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与薪酬制度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很完美,一定会存在某些漏洞或者缺陷,这些漏洞也不可能会马上显露出来,它们一定是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逐渐露出水面。因此,公司一定要注重制度的优化更新,时代在不断发展,一个好的制度也会慢慢变得不实用,绩效管理体系与薪酬制度也是如此。当公司发现绩效管理体系的漏洞时,一定要及时加以改善,发现薪酬制度不合理时也要对其进行修改。一旦发现绩效管理体系与薪酬制度不相容,更要加倍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4.把绩效结果真正运用于薪酬制度中。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绩效与薪酬的关系,也尽量将两种制度进行了完善,但是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具体实施的问题。所有的理论制定与制度完善都属于基础性事务,只有实施才是实践性事务,也只有实施成功的理论才有价值。因此,企业一定要真正把绩效统计的结果运用到薪酬制度当中去,使员工意识到企业对绩效的重视,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如果制度已经改革了,但行动还没跟上,只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原有的信任,丧失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企业的薪酬制度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十分微妙,企业运用得好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企业把握得不好只会起到反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将薪酬制度与绩效管理相互促进的关系运用起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