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金融发展

供应链金融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01 08:40: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供应链金融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供应链金融发展

篇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但其与物流业、电商平台等的融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区块链以其特点与优势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片热潮。虽然区块链的应用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简化操作流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行业效率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区块链技术有望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推动供应链金融继续向前发展。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码学技术将各个区块数据连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拥有全网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和核心机构,每一个节点拥有所有的交易信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个别节点受到攻击,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中心处理器的成本。

公开可查性。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公开透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并且每个节点的交易信息公开可查,新记录也将迅速复制到整个网络中。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欺骗。

可追溯性。在区块链中,每一笔交易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交易的时间、交易对象及数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历史区块,就可以查找到当前记录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核心,主要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供应链失衡状态,维持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固运行和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制约。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特点和密码学原理,将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良性发展环境

区块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促进和鼓励其发展,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发展高新区等引导区块链的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环境。第二,适时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行业标准。第三,防范区块链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2.加强技术建设,促进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发展

目前,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争论多是因为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当着重加强区块链技术建设,形成成熟的应用研发平台。针对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设区块链对于供应链的应用系统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复合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视和培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复合性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复合性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互联网功底,又需要经济发展态势具有极度敏感性,擅长利用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效应。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经济时代。

三、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较为成熟,开始逐渐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服务于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包含在线支付、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将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其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过渡和转型。

篇2

近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了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企业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受惠主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在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境下其零距离、低成本、参与的民主性和自由度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一种“低成本、便捷性”的信贷模式来实现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有益补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网络化与一体化等鲜明特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可以破解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蓝海和制高点。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节约、连接一切的特点,改造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体现了“架构拓展、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融通、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的金融服务新特征。主要有:

(一)平台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化模式。该模式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N+1+N”模式。两边的“N”分别代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主体,中间的“1”即为综合平台,其实质是让供应链上的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使之更方便快捷的对接到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二)生态圈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多依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共存共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三个方面,以在线互联、风险控制、产融结合的形式,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将打造一个更富有市场力的实体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传统电子商务仅通过压缩供应链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四流合一使得平台的盈利方式从撮合交易扩展到提供物流、融资等更深层次服务,通过提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了增量的收益。

(三)产业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理念下,在线供应链金融不止是线下到线上的延伸,还是一种突破性的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与生产系统集成,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仓储物流及终端管理系统集成,充分实践产融结合,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贯穿起来,让供应链金融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然后充分运用到供应链中,为生产企业、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实际上在大宗商品领域,如煤炭和农产品这两种不同的产业供应链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其对金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使用云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行业特点和用户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和主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将融资平台与网上交易、物流等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积累用户数据,增强金融风控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供应链基础上的风控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健的风控体系,充分保证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五)客户体验更好

传统供应链的下真正的借款人在供应链方面没有话语权,在金融上也没有话语权;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上下游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客户在网上贷款不需要见银行,只需要根据业务规则发出申请就可以了,完全是可预期,可实时操作,金融与供应链将更加平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这一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当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尚未规范;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各部门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全国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服务链条延伸受阻。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必须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开始陆续暴露:有些人带着不良目的恶意诈骗、卷款跑路;也有人由于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本的不足,造成经营困难从而卷款跑路。这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问题。虽然仍有审慎经营、恪尽职守的信誉平台,但是宏观背景和行业变化产生的巨大市场风险,让相对弱小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难以持续抵抗。因此,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规范其潜在风险。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

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任重道远。

(一)宏观层面:完善监管、法规、政策支持

1.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其一,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从企业运营资金、系统安全技术上严格把关。其二,市场运作过程的事中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流动性监管。其三,市场退出的事后监管。最后,组建行业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效果更明显。

2.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加快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3.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此类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对传统行业的规则和需求有深入了解,但此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有效起到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如减免税收、倡导银行利率市场化等,以此来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较好的企业,使之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二)微观层面

1.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型业务,银行现有管理方式实现变革与创新,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升级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处理效率,使供应链金融发挥出最大效益。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互联网系统,完善企业本身的风控管理体系、技术安全体系。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通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管理团队,可以有效地规范操作流程与加强风险管控,使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安全、可靠。

3.一定要重视大数据,但不可只凭大数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确实可以控制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可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基础数据的取得,十分不易。真实的交易额、吞吐量、货运量、仓储设施、投资额、销售额都可能有水分,因此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线上化业务时,仍需要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的核查,物流运转过程中的核库、应收账款的买方确认等手段,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珩迪.“互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N].中国黄金报,2015年4月21日.

[2]王均金.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N].现代物流报,2015年3月17日.

[3]唐志宏.互联网创新催熟在线供应链金融“苹果”[N].人民邮电,2014年6月16日.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7-017-04

上世纪末,我国企业开始大范围推行供应链式管理方法,其理念被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管理实践中。在这一趋势下,国际市场的竞争模式随之发生改变: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由不同生产工序及其服务体系构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通过外包和全球化走向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模式,并发展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参与市场活动的组织,其金融端和运营端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

供应链金融是目前在国内外银行金融实践中最为热门的创新产品之一。它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主要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

一、供应链金融全球化的新问题

传统的、单一国境内的、纵向一体化的生产制造企业越来越少,通过全球成本的比较优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选择了不同的价值增值节点。全球产业的布局和制造业的升级也随着供应链中物流系统的全球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完成。

核心企业通过外包,使得供应链的加工增值环节和实体参与企业组织分布在不同的国境之内,并通过跨国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全球化模式带来的主要新问题有:

(一) 库存堆积两极化趋势,加大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压力

供应链组织模式下,使得每个环节所持有的库存与传统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这一“零库存”的精益供应链思想的引导下,新型库存管理模式的出现导致核心企业无意持有库存,促使供应商和分销商都必须面临实物库存挤占现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堆积在上下游中较为弱势的企业上,在整个供应链产出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加剧了这些成员企业的库存占比,减少了库存周转率,也降低了资金周转率。

(二) 供应链模式下所发展的大批中小企业,面临苛刻的融资环境

在供应链的竞争模式中一个突出要素是专业分工并全球外包。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注重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运作。在细分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规模小,且由于过分集中于某一零部件的生产和分销,导致实物资产、生产条件和企业资质无法与传统融资主体企业的要求相匹配。

(三) 赊销方式取代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小

根据SWIFT组织的统计,80%的国际贸易选择赊销作为其主要的结算方式。赊销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刺激供应链下游加大单次的订货批量,使得供应链规模效应突出后,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但随着供应链模式的不断发展,除了刺激销量外,赊销还被广泛用于核心企业优化自身的现金流,选择赊销的方式往往将资金的压力继续传导到供应链上弱势企业。而在传统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集中于电汇、信用证、票据等传统结算方式下的融资产品,缺乏基于赊销方式的产品,使得供应链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融资压力。

(四) 汇率波动风险和理财需求出现

在供应链的利润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由于产业全球成本优势的分配,导致单一供应链中必须涉及多国货币结算和支付体系,不可避免需要应对汇率波动问题,并由此诞生了避险理财的需求。

供应链金融强调集物流、供应链管理、协作以及金融于一体,在两个或者更多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包括供应链的外部服务提供商,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组织之间的资金流来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活动。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原动力是在传统的生产制造通过外包和全球化走向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方式下,延伸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应对这些变化而诞生的金融业务产品。也就是说,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必须要与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同步,才能获得创新的成功。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服务机构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的组织、管理和协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就迫使金融服务机构必须随之而变,创新出新的服务产品以及采用新的服务体系以顺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二、供应链金融相关概念辨析

供应链金融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和定义范围相近的概念,本文根据中文文献和实际商业应用中的积累,对下面三对常用概念进行辨析。

(一) 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融资

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里包含了供应链融资。供应链金融是在保持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成员之间的法律和经济上独立的基础上,利用中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利用成员之间共享相关资源、生产能力、信息和风险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优化和再配置供应链整体上的资金流,进行整个供应链的融资管理;另外,还应该包含从供应链组织形式的角度,对投资者关系以及财务分析等提供一个新的管理视角和方法,也即对企业和供应链的投资管理和财务管理。

供应链融资,是指面向供应链当中不同运作环节和上下游成员,提供基于供应链真实交易的融资产品。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践和国外大部分的产品创新中,目前还没有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大都属于供应链融资范畴。

(二)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国际贸易融资

在国际实践中,供应链金融应该是传统国际贸易的一种延伸。从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金融中融资部分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这一点上来看,服务目标与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差别不大。

但二者在服务对象方面有所区别,供应链金融突破了原来单一的买卖双方的关系,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包括最终消费者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全部参与方,将参与各方的利益通过优化整条链的资金流进行有效分配,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针对供应链这个新型的国际贸易组织和分工形式设计出来的;而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则仅仅局限于跨国贸易中的单个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基于某一家企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开发,仅针对单笔贸易往来提供融资业务,业务品种较少。

简言之,供应链金融是一对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是一对一的专项金融服务。

(三) 供应链金融与物流金融

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包含了物流金融。物流金融强调以物流控制为主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结算、保险等产品,是伴随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开发起来的。推动物流金融发展的主导者一般是物流服务提供商,商业银行以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到物流金融产业中提供资金支持。

供应链金融,则是强调金融服务的专业性、系统性,将供应链组织运作中的全部金融服务有效地整合,利用供应链中所有参与和非参与物权转移的成员,优化整个供应链在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

综合各类相关概念,给出如下图1的概念属性示意图:

三、国际供应链金融实践与国内发展

(一) 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

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不同角色的参与成员很多。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的参与者主要有:

1.实体供应链本身的上下游企业和成员,包括制造商(一般而言是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等;2.金融服务机构,特殊融资服务商、银行、投资者等,狭义上业务涉及平衡其他组织的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机构都可以算是金融机构参与者,广义上只要是与原始的或者和间接的借款人之间存在金融协议的机构,包含提供融资服务、资本投资、安全投资或者风险覆盖的机构,以及信息和咨询服务提供商;3.物流服务提供商,为实体供应链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成员;4.企业投资人,包括公共和个人投资者。

就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方面来说,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相比,与其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的产品,不如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创新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二)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主体

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由系统中不同的参与方来完成,而不仅仅依赖于商业银行。现有的国际和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中,可以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体有很多: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以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保理、信用证等中间业务为入手点,从银行原有的融资和担保类业务入手,整合现有的产品,开发突破传统的中后台业务操作模式,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管理变化趋势的产品。国际上的商业银行,一般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入手,按照战略客户自身扩张和发展的要求,设计和创造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的金融产品。

2.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依托自身物流实体网络以及物流业务,通过与最终客户的深度接触和天然的监管优势,发展保险、存货融资、应收款类融资等金融业务。这类公司在部分环节上与商业银行合作,但大多数业务提供子公司或者部门独立运作。这类公司中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下属于UPS的UPS Capital公司。

3.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则可以利用自己已经建立的B-B贸易交易平台,依托建立的交易信息平台和信用数据库系统,采用自身的支付系统和财务处理系统,挖掘平台用户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需求,并提供一整套金融、财务服务。此类交易平台系统最根本的是提供电子化的自动审核单据服务。其所提供的支付系统,是取代LC等现有支付方式的一种新的结算方法。这类公司中,比较突出的是Trade Card公司,该公司采用会员制,该公司是第三方中介公司,需与物流、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国际检验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后方能具体运作。目前阿里巴巴开始涉足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也说明了他们看中了以自身强大用户信用数据和真实交易信息下的美好未来。

4.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大部分是制造商/组装厂商,但也有行业主要集中于分销商(例如,家电产业)和零售商(例如,零售业)上。核心企业开发供应链上其他成员(上游、下游、最终客户)的融资需求,以平稳整个供应链现金流和发展整个供应链为管理目标,进行供应链金融管理。

(三) 国内和国际供应链金融发展差异

首先,目标客户的不同。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所服务的目标客户群体的不同。国际上是为了维系老客户,国内上主要是为了开发新客户。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从营销中介的角度来寻找与核心企业相联系的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并由核心企业提供信用可靠的潜在客户名单。国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基于维系与核心企业(老客户)的关系,满足全球化、供应链发展趋势下老客户新融资需求,为了解决核心企业或者说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方面的问题。围绕核心企业的发展瓶颈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国外的金融机构研究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其次,所提供的具体产品、提供方式也不同。国内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产品,大都围绕着存货质押和应收帐款质押等较为原始的动产质押融资产品,大都基于实体和有效的商业单据进行融资产品的开发。国际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则是围绕着整个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融资、投资、现金流、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供一整套、有体系、能完全覆盖的产品体系。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法律不完善的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开发主体主要还是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与其以往传统的产品有所不同,需要商业银行突破固有一些服务模式和创新模式来研发。

(一) 加大“供应链自偿能力”风险管控供应链这种组织方式的风险有别于传统的单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其风险同时具备系统性、传递性、波动性等特点。所以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已经不适应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要求,需要对以供应链为单位的企业群体进行抗风险能力分析和个体授信安排,并对集成后的系统风险重新评估和管理。相比于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更强调主动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组合管理。

(二) 建立总分行模式下跨地区协作机制

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同样分散,在设计和整合产品资源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模式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成效起巨大的作用。

目前跨地域的合作方式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细化,提高行内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准确性,并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三) 设计和开发创新的标准化可供组合产品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一个介于高度定制化和完全通用化产品之间的一种金融产品。

与传统的企业和银行一对一的金融服务相比,供应链金融是一系列的、由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品簇,对供应链成员个体提供基于供应链最优的不同或者相同的产品和组合,是一种基于行业和产业链的视角的集成服务。

需要先通过分析供应链通用的一些金融服务需求,设计出通用性适中的基础产品来解决,这样能通过对这些标准化产品的快速组合满足整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效率。

而对这些通用性的产品需求的分析和设计,除了要从现有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中进行筛选和修改之外,还需要对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分析,在合理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基础产品的研发和整合。

当模块化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完成后,还需要配套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模块组合方式,快速和有效地为金融客户提供组合后的系列产品。

(四) 培养风险、营销和整合的专业人才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运用和推广时,对银行内具有风险识别、产品设计和营销整合专业技能的团队要求很高。

团队内的成员除了必须具备有专业全体系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专业设计技能,还需要能在市场中鉴别客户,尤其是对运营资金借款有兴趣和需求的客户,需要了解供应链所涉及的背景材料;能简单评估潜在借款人的需求规模和类型,并设计现有产品的组合方式,开发相应的合约;因为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性极强,所以要求团队成员需要具备对最终产品的市场和行业有全面的知识积累,在风险是双边性(买方和卖方均会产生风险)的前提下,需要同时关注供应链的上下游。

需要商业银行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有重点地培养出一个能同时担负三种职能的专业化团队,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Hofmann, E.,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OL], Logistik Management - Innovative Logistikkonzepte, Wiesbaden2005, S. 203-214.

2.William Atkinson,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Next Big Opportun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8,4:57-60.

3.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30(1):1-13.

篇4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活动。随着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由原来基础性物流业务,逐渐转向物流方案设计、供应链金融等衍生增值服务。

为此我们对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供应链金融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设计、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内容、操作模式等了解不一,真正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受益的企业不多。

1.金融机构方面的情况

金融机构普遍对供应链金融了解的深度、层次不一。台州各家商业银行目前所能办理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如进口开证、进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等。虽然也有部分股份制银行相继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产品,但由于是初始阶段,宣传和推广的力度都不够,所以使用范围和效果不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台州还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携手物流企业,参与物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推出针对其物流过程中各个流转环节的金融产品。

2.物流企业方面的情况

大部分物流企业基本上不大了解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生事物,能够受益的物流企业少,为控制风险,银行一般要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几位,而且物流配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物流企业合作,同时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态度鲜明的表示希望在物流运营中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对融资产品需求强烈,供需矛盾突出。

二、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因素

1.金融机构自身因素

第一,内部风险控制的制约。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最终目的是能够为自身带来利润,为赢得利润,金融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运营风险。如客户资信风险、仓(提)单风险、质押物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操作风险等,如何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发展业务的前提条件。

第二,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金融产品基本都是由各总行设计推出的,并不完全符合台州市物流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

第三,技术和制度保障欠缺。如对物流企业存货的价值评估缺少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支持,仅仅依靠个人经验,这种做法不能有效支持业务的发展。

2.物流企业自身因素

首先,多数物流企业自身还未意识到供应链金融将会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和丰厚盈利。

其次,物流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自身承载了很大的风险,从仓储、运输、到与银行、上下游客户往来,运营风险无处不在。

第三,物流企业不注意日常信用的积累。

3.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现有的抵押担保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都是针对大企业而定,多数金融机构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这就使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还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其次,政府主管部门普遍重视对物流硬件的建设,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政策引导不足,缺少相应的政策倾斜和适度的政策优惠。

第三,信息不对称,银企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

4.其他因素

首先,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市场风险。

其次,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三、台州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台州具备区位、产业和机制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科学构建台州现代物流体系,把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四、对台州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并采取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1)设立物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把物流服务逐渐向价值链的其它环节延伸,积极构建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沟通平台;(2)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担保,促进业务的开展;(3)在政府招商中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其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4)对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适度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

2.发挥现有优势,提高海港等级

积极建设港区,拓展功能,增加航线,高起点地聚集现代物流产业,加快物流产业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国际运输集聚区,配套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

3.鼓励供应链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

特别是针对台州市物流企业的特点,设计出具有行业化和个性化的产品。

4.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职能

在人民银行现有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台州市信用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台州市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融资模式;展望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development process;financing model;prospect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30-04

0 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全球化贸易体系和经济发展下发展起来的全新企业融资模式,它以供应链生态为依托,以信息化和互联网化为加速器,正迅速成为现代企业融资的一种利器。英国的财经杂志《Euromoney》(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当今“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并预测该业务的需求在未来将持续增长[1]。根据中国社科院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非金融企业供应链金融可融资资产总量已达到68万亿,供应链金融拥有巨大市场亟待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有效的融资手段,研究供应链金融具有积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学术界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一般从商业银行业务扩展、企业融资服务多样化以及企业运营资金优化等三个方面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阐述。从商业银行业务扩展的视角分析,胡跃飞、黄少卿(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业务在企业间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为供应链各方提供多赢的融资解决方案[2];胡跃飞(2009)提出了商业银行依据供应链上上下游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信用水平,以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开展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3]。从企业融资服务多样化的视角分析,杨绍辉(2005)认为供应链金融将机构的资金有效分配到企业的产业链管理中,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贷款融资多样化服务[4]。闫俊宏(2007)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新型融资模式,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5]。从企业运营资金优化的视角分析,MichaelLamoureux(2007)指出供应链金融是对企业融资来源和财务成本进行合理优化的过程,其中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生态圈发挥了重要作用[6]。王晓东,李文兴(2015)从产业整合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是把供应链上所具有的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提炼整合,并且为供应链金融中的特殊组织方提供完整的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资金流管理问题的策略方案[7]。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不同研究者对供应链金融提出不同的见解,综合诸多学者以及实业界的理论和观点,在此把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金融机构或相关资金提供方在对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商业交易监管和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围绕核心关键企业,打造针对核心企业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一系列一整套的融资计划和融资方案。

2 供应链金融的要素和生态分析

2.1 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供应链关联企业和物流企业,它们在供应链金融中扮演的角色如表1所示。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和相关资金提供方,是供应链金融中资金的供给主体。它们将资金和信用注入到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对融资项下的资产的控制,给予供应链上企业以授信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了“1+N”模式,这里的“1”是指核心企业,“N”是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群,其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声誉是供应链金融信贷风险的关键安全节点,核心企业的信用关联到整条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群中,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深发行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结算、理财等综合融资服务。

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供应链长期合作的上下游企业群能友好合作商定融资条件和融资计划,并建立起高效成熟的信息交换平台,而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运作能力,能有效控制和承担自身产业与金融业的双重风险,有些核心企业本身拥有实力雄厚的财务公司或金融子公司,既能提供较低的融资利率条件,又能保证盈利的要求。

供应链金融中关联企业在贸易中,由于有时候单笔交易金额较大、发生频率较低,融资困难,买方一次性付款难度较大,而且还对买方的自有资金和订单数量造成影响。关联企业依托核心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租赁、设备租赁、存货代持等服务,帮助它们在有限的资金流下尽早开始业务运营、偿还货款和融资费用,同时拓展市场规模。

在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供应链关联的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的同时,还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是供应链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也是对整个供应链交易信息的实际监管者。物流企业通过其在供应链中掌握的贸易信息优势、客户关系优势和监管优势等,利用在赊销贸易中抵押货物的精确信息,给低风险的赊账客户提供应收账款的短期资金融资服务,从中获取贷款利润。

2.2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供应链金融开始实现了“互联网+产业供应链+金融”高度融合,根据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资金来源、风险把控、业务形态、产融结合等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归纳为五大要素。

一是上下游企业规模较小且数量庞大,核心企业对应的上下游企业规模越小、数量越庞大,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空间就越广阔。传统金融视角下,小型上下游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从银行渠道难以融资,才有可能转向以产业链角度考察企业风险状况的供应链融资。

二是互联网深入渗透,基于互联网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帮助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中风险定价(第三方平台等)与资金来源(P2P等)两大难题,可通过较少的投入对接供应链体系并深入渗透其中,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归集与整合,构建垂直电商也成为传统行业公司纷纷跨界迈入供应链金融领域所广泛采取的途径。

三是资金成本低、融资杠杆高,自身的较低的融资成本可带来更丰厚的利润,例如利用通畅的海外融资渠道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息差;融资杠杆方面,运用杠杆比例较高的金融工具可以拓展更大的业务空间,例如10倍杠杆的保理或租赁要优于2倍杠杆的小贷。

四是强关联性、强风控能力,供应链金融业务得以运转的根本基石在于资金提供方可以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产业链中发生的真实交易进行风险评估。作为主导方,牢牢把控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以及对于交易双方具有较强黏性的第三方平台需要提供上下游企业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帮助资金提供方把控风险。基于风控的考虑,线上业务需要具备第一手且真实的交易数据,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借助征信系统做辅助支持;线下业务以物流仓储做监管配套也将为风控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背靠大垂直行业,支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产业链需具备大体量的特点,所处行业必须具有较大空间,否则金融业务容易触碰到天花板,影响甚至限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长性。

2.3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构成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圈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等三个层面,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策、制度、法律和技术手段等;产业环境主要为平台提供商与交易风险管理者之间交叉融合的产业情景;微观环境为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四流合一的产业链环境。具体详见图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示意图。

供应链金融的宏观环境,是指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有关技术手段之间环环相扣。国家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层面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物流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动产抵押登记办法》等;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手段层面的业务或产品创新体现在对整条供应链不同环节设计各种各样的融资产品,并科学评估其融资风险水平;在供应链金融1.0时代,由于金融机构、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供应链金融的技术应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进入供应链金融2.0时代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云平台和现代各种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全面应用,实现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各参与方的无缝对接。

供应链金融的中观环境,也可称为供应链金融的各类行为主体,也就是各类平台提供商、交易风险管理者、流动性提供者和风险承担者间存在交叉融合的产业情景。作为供应链金融支持服务的提供者,交易平台提供商为风险承担者、流动性提供者提供诸如电子账单呈现等信息传递及开票、支付、融资等金融操作的基础和载体;在供应链金融中交易风险管理者发挥着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分析工具,支撑交易与信用保险、整合物流数据、推动融资行为等作用。平台提供商与交易风险管理者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产业情景,承担着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案设计,并共同提出融资解决方案;作为供应链金融中直接提供金融资源的主体,风险承担者和流动性提供者也是最终承担融资风险的主体,他们承担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提供资金和信用增进、后台风险管理等职能。

供应链金融的微观环境,主要指供应链金融涉及参与运营活动的所有部门涵盖商流(采购、生产)、物流(仓储、分销)、资金流(融资、投资)、信息流(互联网平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四流合一”。供应链金融通过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构成面向供应链中所有上下游企业的系统性融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整个产业链和关联企业的融资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

3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模式比较

3.1 国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核心企业主导模式。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供应链长期合作的上下游企业群能友好合作商定融资条件和融资计划,并建立起高效成熟的信息交换平台,而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运作能力,能有效控制和承担自身产业与金融业的双重风险,有些核心企业本身拥有实力雄厚的财务公司或金融子公司,既能提供较低的融资利率条件,又能保证盈利的要求。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主导模式主要存在于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中,单笔交易金额较大、发生频率较低,融资困难,买方一次性付款难度较大,而且还对买方的自有资金和订单数量造成影响。核心企业基于自身设备提供相应的融资租赁、设备租赁、存货代持等服务,不仅能帮助买方在有限的资金流下尽早开始业务运营、偿还货款和融资费用,同时还能帮助自身拓展市场规模。比如通用电气信用公司(CECC)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作为通用的子公司,主要提供设备租赁、融资租赁和存货代占等三种供应链金融服务[8]。

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商业银行开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主导确定融资条件、制定融资标准,建设信息平台,规范风险管理。这种模式的运作过程是,供应链中的买方企业在收到采购货物后,根据卖方企业提供的货物提单和有效发票在开通保理业务的银行办理承兑汇票,将此作为“货款”支付给卖方企业,卖方企业向相应商业银行支取款项,买方在到期还款日内支付货款和融资款项。这种模式中,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处于双向选择中,企业可以选择融资比较优惠的银行,银行可以选定实力强的风险低的企业。由于这种模式比较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化,能广泛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群[9]。

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实力强大的物流企业通过其供应链中掌握的信息优势、客户关系优势和监管优势等,利用在赊销贸易中抵押货物的精确信息,给低风险的赊账客户提供应收账款的短期资金融资服务,从中获取贷款利润。在这种模式中,物流企业实际上承担的是金融机构的角色,并主导融资方案、融资利率和融资规模,同时主导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本身实力强大,其财力雄厚、规模庞大,有大量的客户群,具备分散、规避融资风险的能力[10]。物流企业主导模式比较典型的是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该公司与全球最大零售商Walmart公司合作,Walmart在商业合作中,往往要求供应商预垫全额货款,货物到岸后1-3个月才能结清货款,为此给供应商造成巨大资金压力和财务困难,而UPS提供的供应链融资灵活解决了这一难题,即供应商把货物交付给UPS后,交付物流费用、清关费用和相关融资费用后,UPS把货款先支付给供应商,剩下的工作就由UPS与Walmart进行交割和结算。

3.2 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商业银行主导模式。在我国,银行业最早涉足供应链金融服务,深圳发展银行是第一家开展此项金融服务,随后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先后启动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模式比较粗放,主要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贸易融资策略,采用信用证和托收的结算方式,主要业务是在贸易过程中处理电子支票和汇款。这种模式现在认为是供应链金融1.0时代,其短板是,与客户的关系比较疏远,业务增长点低,风险识别成本较高,操作手续比较复杂,对于小额、高频的融资需求难以保障。

上市公司主导模式。随着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综合应用和全面渗透,供应链金融进入了2.0时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交易平台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的用于风险评估的关键性数据,面对供应链金融丰厚的利润,截止2015年末沪深30多家上市公司进入供应链金融市场,他们的用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大部分资金是自有,但有限的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需求,他们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或自建P2P融资平台来筹资。比如瑞茂通公司,随着保理业务的迅速,公司的财务费用水平和短期借款规模也随之猛增,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总额达到1.19亿元,占营业利润46%。

电商巨头主导模式。供应链金融进入了3.0时代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极具市场潜力,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苏宁和京东等公司也都已布局供应链融资业务。由于凭借着强大的数据掌控能力和完善的场景化金融,电商巨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拥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和有利地位,他们充分利用销售的核心平台,积极提高用户的商业粘性,把用户紧紧吸引在现有的融资平台上。比如京东公司,京东金融提供“京小贷”、“京保贝”等供应链融资产品,利用用户在销售平台上商品情况、交易记录和消费者评价等相关重要数据,掌握用户的信用和经营动态,为用户提供浮动利率的融资业务。

P2P主导模式。近年来,随着P2P的兴起,部分P2P网贷平台也进入供应链金融业务,P2P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是凭借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交易过程中所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介入供应链体系,P2P网贷平台与核心企业、供应商(渠道商)签订三方认可的契约,供应商以核心企业开具给自己的应收货款债权进行质押,便可向P2P平台申请融资,P2P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面对中小微企业。据统计,P2P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涉及的行业主要以零售业、制造业为主,此时出现的P2P供应链金融业务能满足8%~18%融资区间的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4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未来展望

4.1 “互联网+产业供应链+金融”大融合推动供应链金融金融3.0时代

受益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继续发展发扬传统业务优势,发挥其数据来源的优势,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利用了ERP云平台交易信息、O2O贸易交叉数据、电商平台交易数据、财税数据、仓储物流数据、深度分销平台线下终端数据等,实现了便捷获得与高效使用;基于供应链关系而实现风险可控的融资需求,在资金来源方面,小贷及无理论杠杆上限的P2P等作为新兴的资金来源,商业保理的嫁接关系积极发展中,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与P2P携手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智慧供应链金融3.0时代“互联网+产业供应链+金融”三大要素的高度融合。

4.2 互联网时代下的供应链金融资金来源多元化

供应链金融1.0时代以商业银行融资为主导,但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方面比较呆板,难以覆盖海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迈入供应链金融2.0时代后,掌握大量客户资源的第三方平台以及对上下游掌握能力较强的核心企业开始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综合平台,除了小贷公司作为资金来源外,各种社会闲散资金通过互联网的平台综合起来,为丰富资金来源渠道提供了新的选择,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展。

4.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将成为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形态

在长期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中,由于应收账款相较存货拥有更好的流动性,因此在供应链金融的三大业务模式中起步较早。作为一种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事前的资信调查、事中的融资和分账户管理、事后的应收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于一体,风险控制和管理贯穿全程。根据提供服务机构的区别,保理业务可分为银行保理与商业保理,其中商业保理的资金来源涵盖小贷公司(自有资金)、P2P等。在信息技术渠道应用方面,可以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互联网的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数据作为主要来源。

4.4 大型电商将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提供者

大型电商依托B2C电子商务平台,积累了数亿网购客户和数万供应商的行为和信用分析数据。基于这些大数据和资金,大型电商具备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能力和基础,可以面向电商所有供应商和平台商家提供一整套综合金融服务,包括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委托贷款融资等形式。在物流方面,大型电商基于其强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也拥有了最完整的供应链基础数据,除了对其自营产品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之外,也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了开放平台上的非自营供应商。因此,以大型电商供应链数据积淀为基石,向供应商与平台商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已进入佳境,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时代背景下,要积极发挥供应链金融的巨大效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大潮,推动供应链金融3.0建设,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提供大量急需资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张敬峰.供应链金融理论动态与实践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1(10):53-55.

[2]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194-206.

[3]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4]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金融服务[J].物流技术,2005(10):179-182.

[5]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6]Michael, Lamoureux. A Supply Chain Finance Prime [J]. Supply Chain Finance, 2007(4): 34-48.

[7]王晓东,李文兴.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基于产业与金融互动机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100.

篇6

金融合作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倡议的重要支撑力量。考虑到沿线国家经济金融的实际,供应链金融应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金融模式。

首先是投融资需求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愿望强烈,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2016年沿线60多个国家经济总量23万亿美元,即使基建投资每年相当于GDP的10%,未来4年-5年也有10万亿美元左右的市场空间。同时,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交流日趋频繁,不断增加投融资需求。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6.3万亿元人民币,增速快于我国全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已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沿线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制造”、“中国建造”走出去,以及沿线国家资源、能源进入中国,都离不开大量高效的投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其次是资金供给相对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近一半国家投资高于储蓄,且持续为贸易净进口国,说明国内资本无法满足投资需求,国内发展因依赖他国资源而产生外汇缺口,背后根本原因是相关国家资金供给不足。而金融发展滞后则加剧了这一矛盾,沿线近一半国家实际利率高于中国,少数国家高于10%,信贷供给不足、成本过高;超过一半国家的股票交易额占GDP比例低于10%,一些国家甚至低于1%,企业无法通过便利的股权融资实现资本快速扩张。近几年,我国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力量,对沿线国家的金融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规模总体仍显不足。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但三大机构资本金总额2400亿美元,与巨额的金融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第三是供应链金融能较好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文化制度多样,政治经济情况复杂,很多国家难以给当地投资的中资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走出去企业需要国内金融跟进,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链联系紧密,能更好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需求。沿线国家基建等项目配套建设多、建设周期长、产业层次多、资金需求大,对金融服务的数量、种类、周期和覆盖范围提出新的要求,供应链金融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就我国而言,对外投资正在从过去单个企业、项目的走出去,向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共同走出去转变,并且当地配套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核心企业在满足自身金融需求的同时,对多元化、综合化的供应链金融需求越来越强烈。此前,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等传统产品支持企业走出去,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而供应链金融以其多机构、多产品、多环节的专业化优势,提供了新型金融服务,整合重塑了产业链,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各界共识。 发展瓶颈

近年来,国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迅速。目前,银行已在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医药、酒类等典型行业形成了服务“大、中、小、微”各类企业、涵盖“产、供、销、消”各环节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但如何将国内成熟的供应链金融向境外拓展,应用于“一带一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国际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仍然是个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机构网点少,综合服务难。在境外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在当地建立适当的机构网点。但在“一带一路”沿线,受制于政府政策、市场形势、企业能力等因素,中资银行境外网点布局有限。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其中五大行机构布局初具规模,中小银行“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走出去的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互设货币兑换点、行、本币账户的情况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影响用本币结算发展供应链金融。与银行业相比,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走出去的能力更显不足。2016年底,中资企业境外公司累计发行熊猫公司债836亿元,12家中资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38家保险类营业机构,限制海外业务发展。因此,走出去的金融机构主要提供对公存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理财、资管、租赁、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品类涉及较少。

二是y企沟通少,风险识别难。尽管核心企业已与银行之间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但其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缺乏沟通平台,银行难以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世界性难题,过去走出去的主要是大银行、大企业、大项目,融资问题尚不突出。随着中小企业批量走出去,银企之间的沟通、信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信用风险敞口很大。同时,各国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别较大,如果是当地从事配套的中小企业,那么银行对其风险掌控就会更加困难,导致国内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难以在境外有效复制和推广。

三是基础设施少,效率提高难。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支付结算体系、离岸人民币市场等金融基础设施还显不足,境外投资汇兑和跨国公司境外资金运作还存在不少障碍,国外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中资企业境外发债还有一定限制,制约了走出去银行的业务发展,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是随着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成长不断发展进步的。近年来,国内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世界领先,加上便捷化的移动互联网,为产业链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场景基础。但是这些基础条件在“一带一路”沿线都相对滞后,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境外推广范围和进一步升级的空间。 三策并举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供应链金融发展,需找准关键制约并予以有力突破。目前看,最重要的是解决好监管协调、金融风险防控、服务效率提升等问题。

一是深化监管改革,完善机构布局。建议国内监管部门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审批制度,探索建立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准出”审批新机制,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加强与境外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准入”环境,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在增加境外物理网点有困难的国家和地区,支持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加强合作,增加互设行、货币兑换点、本币账户等业务,确保相应金融服务顺利开展。境外中资银行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项目遴选、产品服务、信用评价、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篇7

一、引言

深圳发展银行简称深发展,1987年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截至2010年6月30日深发展的总资产6224亿元人民币,一般性贷款3533亿元,存款506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2.9亿元,不良贷款率0.61%拨备覆盖率达到224%。目前,定位为中型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授信业务7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授信业务,超过90%的公司客户都是中小企业客户。鉴于自身业务和客户的特殊性最早在国内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重点考察中小企业的贸易背景,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对供应链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国外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服务;而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大胆将国际贸易业务“移植”到国内贸易业务之中,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一种资产支持服务。并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方式开发了新的行业群体,培育了数量众多的优质客户。业务对象由单一企业变为供应链整体,为深发展提供一个切人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管道,也将为深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

二、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现状

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从2000年在其广州分行尝试开办贸易融资业务,并获得成功以来,陆续在2001年尝试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2002年推出“深发票据CPS”、深发展货押等类产品,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业务领域;2003年首次推出了“1+N”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由尝试走向系统化;2006年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开始品牌化建设;2010年9月供应链金融的在线化工程完成了线上线下业务对接,提高了运作效率。目前,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运用最充分的市场有全国的钢材、汽车市场,华南的能源市场和华北的粮食市场等。

三、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问题

1、供应链金融业务竞争激烈

由于金融产品同质性的特点,伴随着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功开展,很多业内同行也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市场”。首先,引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侧目。其中兴业银行“金芝麻”中小企业服务方案针对这三大财务需求环节、生产环节融资服务、采购环节融资服务、销售环节融资服务,一站式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成为深发展开展业务的一大强劲对手。其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借助和大企业合作密切的关系,直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减少了银行对核心企业的培育成本,供应链融资业务争夺的强劲势头。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的“沃尔玛供货商融资解决方案”,将沃尔玛认可的供货商纳入目标客户范围,重点审查客户供货历史、过往合同履行能力、信用记录等直接影响企业货款回笼的因素,无需客户提供抵押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服务。最后,外资银行如花旗、汇丰银行也开展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特别是保理业务发展势头相当迅猛,配套服务也相当完善。中外资银行相继涉入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产品创新行列之中,使深发展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2、供应链构成主体管理机制不完善

(1)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强。一方面,深发展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困乏。缺乏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对供应链的总体运行以及信贷对象行业特征熟悉不够。目前的融资中,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质押物不同,以及需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等等,这些专业知识的缺乏制约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动力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属于高风险领域,银行内部的严格的信贷责任准究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因此会降低信贷人员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营销与服务的积极性,信贷人员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宁愿放弃中小企业的信贷或者从业人员的被动开展业务,这种状态使深发展内部持续开展业务的动力不足。

(2)对核心企业激励机制待于完善。深发展业务“1+N”模式或者“1+N+1”模式,不在孤立对中小企业资产负债表静态评估,而是要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为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大企业几乎都是大银行成熟的客户,是所有银行相争的“宠儿”。如何挖掘大企业为目标核心企业,才能是“1+N”或者“1+N+1”信贷模式有效运转;如何和核心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核心企业愿意为相关中小企业的信贷提供信用支持,以及何种激励机制才能维持这种关系。目前,在供应链发展水平方面,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深发展要想拥有成熟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还需要长期努力。

(3)深发展与融资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和管理的限制,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违约成本低。当中小企业现金流出现困难时只考虑获得融资,有可能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数据,增加深发展信贷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一人或者家族式企业,业务资金流动和个人资金流动很难独立核算,这样可能即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不一定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存在还款主动性不强的情况。

(4)物流企业信息传到机制需进一步提高。现在国内的物流环境复杂和混乱的局面给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寻找可靠的物流企业合作增加了难度。尽管,现在深发展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达270家之多。如何激励所合作的物流企业更好地为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扮演好人角色,完善信息回馈机制,监管信贷的支持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深发展提供预警。就物流企业本身的实力是否有保管、储藏抵押物的技术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适合抵押物储藏标准化评估体系的仓库,为深发展起到预期的监管作用。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目前银行将贷款风险放在第一位,中小企业贷款没有比较成熟的信用担保;标准化的风险技术控制指标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量少、融资频繁等这些特点导致办理每一笔业务的风险增大。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授信并不是降低对企业的风险要求,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风险。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高风险问题仍然存在,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存在聚集风险的潜在忧患。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金融灾难,同时由于业务特点涉及很复杂的操作程序以及抵押物标准不可能统一的情况,供应链金融面临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4、供应链金融品牌还未打响

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来,一直处在摸索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也没有真正达到在业内第

一品牌的目标。存在很多有关品牌建设的问题。如品牌辨识度不高,深发展叫供应链金融,类似其他银行如广发银行叫电子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名称比较类似。现在一提到供应链金融只能想到银行,而想不起深发展。究其因:一方面,我们的供应链金融还停留在理论上,品牌营销力度不够,使目标客户群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品牌营销经费不足等等原因。

四、对策建议

1、转变创新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合作等方式应对竞争压力

创新是深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推出差异化、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占有优势。首先在产品创新方面,引入“双方叫价拍卖”模型。将机制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金融产品的设计之中。深发展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不应该单方面决定资金需求量。而是兼顾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营造一个多方共同决定创新产品的有效市场。这样是深发展设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其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减少信贷审批程序及时满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用高质量服务取信于客户,用更诚挚服务态度赢得客户。最后,开展供应链金融时在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与其他银行的合作,用合作的方式降低竞争成本,拓展业务领域。

2、完善供应链金融主体的有效管理机制

(1)从业人员应加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增强操作程序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增强深发展事业部机制建设,针对负责不同行业的业务人员做好供应链节点上边界人员的互动信任的长期培育工作,优化供应链的信任机制。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使从业人员有不断开拓业务的精神动力以及获得一定的荣誉感。

(2)核心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位置,链接上游。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利益捆绑,即深发展自身能够为核心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通过核心企业为深发展找到更多业务相关的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达到“共赢”。同时制定统一的交往范式,在任何情况下,供应链上其他节点和核心企业交易出现问题时,用规范的处理原则和方式解决问题来增强核心企业的信任。

(3)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评级标准。降低准入门坎,简化、标准化、专业化信贷审批流程,提供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同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针对不同企业贷还记录,给还款及时的中小企业奖励政策或者更低标准的信贷利率,激励中小企业及时归还贷款,树立良好的信用水平。

(4)物流企业信息回馈机制。供应链金融服务整个过程中物流企业有掌握客户及质押物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深发展应与物流企业建立起快速、流畅、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动态及货物仓储等情况。通过“损益”共担的责任方式制约物流企业,督促并指导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对客户的数据收集制度。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给供货商,既可以为供货商融资提供服务,又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大数定律为深发展信贷服务降低系统风险。

3、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用最新风险测量技术量化风险以及足够的拨备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制定统一格式和标准化流程在抵押物选择环节、日常管理环节、抵押物解除处理环节来降低操作风险。在开展供应链金融过程中,规避法律风险的三种措施:避免银行或其员工、机构在法律上的无效行为,确保动产担保物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规定和结果的不确定的质押或担保物不予以抵押或担保;法律制度的相对无效性。比如抵押、转让交易没有用法律文件来进行规范或者它们本身就是非法的或者不能有效执行的,都有可能导致法律无效行为的产生。深发展可以借助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等机构来转嫁风险。

4、继续推广品牌建设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2-0077-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2.22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即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融资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二、上海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有利条件

(一)内外贸迅猛发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需求潜力

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的指导下,上海作为全国内贸中心和外贸口岸,对内已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市场网络,对外已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贸易关系,逐年增长的贸易额无疑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需求潜力。目前,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供应链单个贸易环节的银行融资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一体化融资需求;企业一体化经营和管理的最集中体现就是B2B形式电子商务。因此,上海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对供应链金融等一体化融资模式的配套服务产生巨大需求。

(二)中小企业云集为供应链金融奠定需求主体基础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桥头堡,以建立“四个中心”为目标,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带,云集一大批优质集团公司、跨国企业,同时在这些集团公司下有成熟的供应链,凝聚着众多企业。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以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作质押的供应链融资市场潜力巨大,即上海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巨大需求主体基础[1]。

(三)大型企业发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核心企业基础

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弱势的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因此,核心企业的发展程度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规模和利润总额持续增长,经营效率逐步改善,大型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工业总体、中小型企业,表明上海企业发展层次明显,即大型企业可担当核心企业而为所处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核心企业基础。

(四)发达的金融业为供应链金融奠定供给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的引领下,上海金融业获得巨大发展,必将从多方面为发展供应链金融奠定坚实的供给基础。2010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1932亿元,近3倍于2005年,占全市GDP比重达20%,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奠定供给业基础。近年,上海的金融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机构数量、执业人数等都保持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全国第二大行业集聚地。其中,金融业单位数量,特别是银行业单位数量的逐步增加,为发展供应链金融奠定供给主体基础。

(五)物流业的发展为供应链金融奠定供给配套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左右,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13%,高于7%的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高于16%的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物流联动发展政策的出台,上海物流业发展环境的完善,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如随着物流业政策不断深化、细化,上海近百家物流企业成为差额征收营业税的试点企业。物流园区、城市配送物流、制造业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先后获得国家国债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引导资金及上海服务业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累计资金达亿元,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物流业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充分体现出上海物流业发展前景。

(六)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显示政策支持

为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银监会出台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指引,从建立六项机制的角度引导商业银行做大做实,做好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正是通过将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以其存货、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等作为质押,以核心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信用保证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大降低融资门槛,如发展顺利,能极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极大的政策机遇。

(七)上海初步积累大规模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经验

银行积极探索集团所属物流公司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新模式,建立操作平台,形成集中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明确专业经营机构,建立专业化经营队伍,并通过与大买方、大卖方、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管理公司等合作营销渠道,为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融资提供解决方案[2]。这些业务的探索与开展,已为上海企业、银行大规模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丰富的经验。

三、上海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不利条件

(一)物流综合服务功能亟待增强

动产融资或仓单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第三方物流的监管服务,银行只有与有实力的大物流公司合作才能有效降低风险。但上海物流业发展水平、物流运作现代化程度以及作业效率还难以充分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要[3]。

1.物流企业经营效率较低。2010年,我国货物运输成本比发达国家高3倍,物流费用占货品总成本比重高达30%;全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仍超过18%,两倍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10%,均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和运行效率相对较低。

2.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上海虽在建设“三港、三网”、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经营效率一直没有较大改进,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准确传达;网上交易、通关、、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都未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3.物流企业信用度亟待提高。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物流企业的引入旨在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4]。但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可能转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如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崩溃。

4.物流标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未完全开展,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这种状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和服务质量降低,影响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物流活动的通畅,此将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化程度相对较低

1.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相对滞后。受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仍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上网需求正在迅速提高,由于大多数企业通过宽带主干网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接入带宽直接影响数据传输的速率,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效果。

2.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截至2010年末,我国中小企业仅有15.85%经常应用电子商务,48.78%偶尔应用,28%还未应用过;即使已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也主要集中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而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采购阶段、生产阶段、中间品与产品库存阶段、物流配送阶段等环节则运用的相对较少,此将制约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空间[5]。

3.上海信息技术产业软件基础和综合应用相对滞后。供应链金融涉及银行和企业两个层面,而连接两者的信息技术发展却很难同步,进而影响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业务衔接的流畅性,往往还会引致风险发生;此外,由于供应链管理信息库承担对整个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需要以良好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创新就成为供应链金融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三)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平时缺乏对失信情况进行有效记录和公开,如上海企业信用信息入库量由2005年60万家增至2007年98万家后即出现停滞。

(四)上海金融业难适应供应链金融发展要求

自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后,上海金融业发展迅速,成就巨大,但还远落后于纽约、伦敦、东京等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城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已达20%左右,而上海2010年仅为11.45%,2011年1―6月下降为11.24%,低于香港2009年的15.2%和新加坡2010年的11.95%。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诸多软件基础设施严重制约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也会影响银行进行创新的能力,进而制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制度建设层面约束较多。从银行方面来说,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从企业方来说,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

四、上海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一)促进物流业发展以提供优质配套服务

1.推进物流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以提供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兼顾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标准体系的物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采用多种途径加快建设物流业信息平台,如通过鼓励国有、私营企业、外资和个人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共建、共享信息基础设施,推广EDI、GPS技术系统在物流业的应用,加速上海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2.加强物流业仓储管理水平以降低银行风险。物流业要积极改善仓储设备,提升配套服务质量,及时做好质押物的仓管工作;为增加仓单质押业务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扩大市场影响,力求在保证货物安全的情况下,简化质押物的出入库手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时跟踪检测货物价格,一旦发现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要及时与银行、质押方联系;正确引导中小企业关注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变化趋势,适当引入中远期交易行为,为企业成本锁定、套期保值等提供有力的操作工具;积极利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提高风险保障,特别是寻求专业化的物流保险产品,转嫁风险损失,这已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6]。

(二)增强社会信息化建设力度和效率

1.提升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运用能力。建议制订有助于提升信息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信息产业新增长点的政策,促进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研发和创新联盟,以及以同行业技术前沿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在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软件、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系统应用等关键领域取得创新突破,以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服务基础。

2.构建参与方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议由政府主导、银行和各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如建立客户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资信要案管理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构,最终实现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共享与充分合作,并加强信用管理[7]。

(三)金融机构要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1.建立信息收集和监控机制。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与物流公司设定合理的质押率、贷款成数和利率水平,同时应建立市场需求及价格变化趋势的预测机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还(下转第88页)

(上接第79页)可考虑对质押品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对货品价值的冲击。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估体系。一方面,建立起一个配套的、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如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注重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注重考察主要管理者素质、注重现金流分析等,特别是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评估方法由传统的单一授信主体评估制度转变为“主体+债项”二合一的新型评估制度[8]。另一方面,引入专业信用评级公司,尤其是偏重于中小企业市场的评级公司,因其业务需要和专业性,掌握着更多行业内的企业信息和精准的评级技术,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保障

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加快修订《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包括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准入资格、行业管理办法、操作指南等做出相关规范,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奠定法律基础,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五)政府应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以为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提供担保,降低其风险系数;对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金融机构适度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如果部分物流企业亦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亦可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佚名.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链上发掘信用空间[N].第一财经日报,2010-10-15.

[2]谢卫群.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强心剂”[EB/OL].东方网,2011-3-11.

[3]王志平.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与途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245.

[4]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6.

[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R].2011.

篇9

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新的综合金融服务,近年来成为西方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和重要的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银行主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征明显,银行通过大力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为主的贸易金融业务创新,既能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全面、充分的金融服务,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使投资、生产、销售活动更加顺畅,又能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由于我国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采购中心,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金融业务发展日趋旺盛,且国际合作也日渐增强,为了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和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加以研究、应用,各类银行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不断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以此来不断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

1. 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各类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可以说各有所长、各具侧重点,例如广东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比较早开展货押业务的银行以货押业务为主打产品,结合物流公司的专项服务,为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再例如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兴业银行,其主要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不同环节提供一系列服务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招商银行作为国内电子银行市场领先者,着力打造基于其技术平台优势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概念。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率先提出“1十N”模式,通过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渗透,开发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市场。

虽然各家银行在产品名称、产品组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不难看出,各商业银行通过提供核心客户解决方案、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或三个方案同时组合运用的模式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整体需要。同时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存在共同之处:

1.1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家商业银行关注、争取的都是供应链中的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及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优质动产(例如:存货、应收账款等),利用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产品尽可能的满足各个节点企业的金融需求,力争为链条企业提供整体的结构化金融解决方案。

1.2各家商业银行在自身为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伙伴(例如: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针对物流与供应链的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发挥物流、保险的业务优势,结合银行融资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第三方物流公司也是银行产品销售的一个渠道,也是代表银行执行监管的重要角色,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是以各自经营范围、业务优势为出发点,形成互补,交叉销售,在降低风险或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1.3在国内金融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金融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寻找建立在自身经营特色基础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还属于发展初期,银行主导特征明显,市场潜力巨大,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揽的带来综合性收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1.4在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与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多是运用“1十N”模式进行。所谓“1”,是指在链条上,拥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核心企业,“N”是依附核心企业存在的其他企业。银行通常采取以满足核心企业需求为业务突破口和融资风险控制点,通过提供核心企业解决方案、对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对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的产品及其组合,实现贸易融资规模扩大、客户批量增长、服务行业不断拓展等经营目标。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措施

2.1选择重点行业实现业务突破

商业银行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在贷款支持民生行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重点行业的贸易行为辅之以供应链金融业务方案进行全面支持。以支柱性行业为突破口,选择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通过“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向重点客户上下游进行渗透,有效实现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及客户结构的调整。

2.2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扩展

每个商业银行都具备比较优势业务,以中国银行为例,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传统优势业务,但单纯的国际结算客户,在办理贸易结算、融资时,银行提供的服务多数集中于结算方式上,或者某一环节的一个贸易融资活动。如果能将客户贸易整体考虑,提供连贯的国内、国外整体贸易金融服务,既能综合节约财务成本,扩大贸易机会,又能不断提升银行综合服务水平。因此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的壮大,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2.3以基础产品销售为主,有针对性开展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基本都销售涉及贸易交易的各个阶段的融资产品:如装运前融资、货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通过上述产品,基本满足核心客户、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不同业务需求。在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基础产品的销售,包括供应链产品、结算产品、保函产品等;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与创新。

2.4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金融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也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银企直连等电子化的服务,希望以此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尽可能降低客户的操作成本。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如何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不同信息平台、信息主体,充分实现各平台的信息共享、互补、监控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业务需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就以广发银行对锦旋工业动产质押风险一事为例:2008年,锦旋工业从广发银行获得授信1650万元,担保模式是把锦旋自有库存钢材2400万吨作质押担保。但是,在同年6月,锦旋营业收入受损,公司虽有损失不过不太明显。然而事情开始变糟,最后在8月,公司倒闭,法人携款逃跑。广发银行最终承担了损失,原因是当做抵押物的钢材存货,广发本应得到2400万吨,但真正切合要求的仅有1000多万吨,银行因为抵押物价格下降而承损。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我国现在对供应链金融的了解程度比较低,流动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判断条件和物流监管的重要凭据,无论是其运行模式、具体流程,还是风险大小都没有应有的概念。连监管部门都依然遵循过去的方式进行监管,没有和动产评估系统评估的需求同步,导致了广发本应收到的2400万吨材料,真正切合要求的仅有1000多万吨,可见监查部门的失责。

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时候,是肯定要用到流动资产的抵押系统,可是对动产评定时,不完善的动产评估体系让商行深受其害,商行的授信风险大大加强。美国的流动资产质押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70%,是该种规定最健全和供应链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可见动产评估体系的不健全注定成为了供应链金融成长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二、银行之间竞争低质

和发达国家的供应链金融商品比较,我国的供应链商品的创新能力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对市场的研究依旧不透彻,研发的商品和企业融资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对一些已上市的商品,商行也未充分施展供应链金融的服务长处,反而接着使用应付账款融资、信贷融资等授信服务的商品。

同时,我国缺少金融业专业知识所有权的政策和法律,使各个商行的经营方式轻易就能被拷贝,商业银行整体同质化竞争的情况极其明显。另外,即使是商行和物流公司合作,对商行运营的高效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我国在担保方面,像应收帐款融资服务发展较好,比较成熟;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虽然这段时间成长较好,可该业务在质押物选择方面还有限制,对于这个业务,我国当前主要是对流通型企业提供服务,所以对存货的管理形式主要是公共仓储。深发行提供的贸易融资商品就是最典型的商品,它包含提供企业预付、存货及应收资产抵押的结构性短期融资服务。这类服务,是在企业自身评级基础上给予的传统贸易融资,也是在单笔债项评级基础上给予的自偿性贸易融资。其他商行的业务基本和此商品大同小异,缺少与众不同的特色。

??前盛行的供应链金融商品尽管能够处理供应链中资金不够的困境,不过因为利率还未市场化,它最高的利润也几乎没法多过商行的传统盈利方式,把商行当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所以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争夺方式是通过价格竞争,这时公司在选择不同银行提供的相同服务时处于主动的地位,导致有些商行考虑到业务量,对企业授信过多甚至多头授信,大大增加了自身的授信风险,很可能使银行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不完善的信用体系

和以往的商行信贷模式对比,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不同是它的授信方式的变化。商行过去的信贷服务授信方式是以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为主要参考对象,再对申请对象具体情况的判定进行信贷决策,但供应链金融不是这样。商行在供应链金融中减轻了申请对象财务报表的分量,不是只关注于对象所在的行业范畴、不动产价值、财务指数和担保形式等,而是看重对象的单笔交易情况和供应链核心公司的综合实力和信誉等级,这意味着商行要判定的是供应链整体的信誉水平,需要对供应链进行风控。供应链每个步骤潜在的风险皆得进行辨识与控制,管理成本大幅提升。

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评定模式的变化,商行必定需要创建一个新的信用评级体系,应用在供应链金融服务里,对授信对象开展信用评定。目前,我国社会信用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小企业的资料特别缺乏。中小企业的资料无法被有效收集和准确评级,将会给商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带来难度并且还会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同时,失信惩戒的机制也还没建立。

篇11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发起人的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不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电商主导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与商业银行相比,电商平台具有先天的互联网优势,基于其平台的交易沉淀了大量客户行为和交易数据。一方面,电商平台可以利用其自有资金,借助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向其平台的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信用作为保证和银行合作,为平台企业提供融资保证。比如京东金融的“京保贝”业务为例,供应链金融产品,门槛较低,只要与京东有3个月以上的贸易关系就可以申请融资,贷款时无需额外抵押和担保。京东金融会根据平台供应商的产品库存情况、销售情况和合作期限等指标作出信用评级,从而确定融资额度。

(二)商业银行主导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如前所述,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商业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弥补了其传统供应链融资领域的不足。商业银行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环节中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结构性授信,通过控制交易中的现金流,能够有效降低财务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流动性,为整个供应链带来了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值服务增加金融服务收益。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为了抵消对电商平台的依赖,通过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向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

(三)物流企业主导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

物流公司是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其通过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掌握了供应链上企业的物流信息,有时还承担代收代付货款的功能,因此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有着天然的优势。此外,随着创新的进一步深化,物流企业开始为融资方提供更综合的服务,如通关、物流、仓储和报税等,同时还承担着监控质押品和抵押品状态的责任。大型物流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立金融子公司或者和金融机构合作跨界进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由于考虑到货物的变现能力,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集中在IT、电子通信和医疗器械行业。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的兼容性问题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有银行、互联网平台和实体企业,而不同企业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不尽相同,不同企业的数据接口往往不一致,兼容困难,特别是企业内部的独立操作系统,要使相关信息与互联网平台和银行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还存在很大困难,这就降低了整个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

(二)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共享信息主要来自于各节点企业,通过内部息系统提取或集成的,但是,出于多种原因,参与企业很可能会把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以及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进行隐瞒,或是通过伪造数据等方式骗取授信额度,产生道德风险。

(三)信息的统一性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全国的大数据处于分割状态,除了工商、司法数据较容易从市场获得外,其他数据并不容易取得。而互联网金融,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却是基于大数据完成的。单一平台往往拥有一维和几维的数据,数据的不完整加大了风险控制的成本和难度,也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相关的法律政策还待完善,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制定监管条款,完善互?网法律体系,市场准人和退出机制,防范信用缺失、不正当竞争等问题。

(二)加强对信息平台的投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