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商硕士论文

工商硕士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31 12:27: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商硕士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商硕士论文

篇1

硕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而硕士学位论文是继学科课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后又一核心环节,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硕士项目的重点①。在撰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如何选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篇2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篇3

一、回顾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房地产宏观调控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与整体优化,实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

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我国对房地产进行了重要宏观调控。1993年~1996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第一次出现过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我国的沿海城市(海南等),为了抑制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经济,国家出台了“国16条”。1998年~2002年在此期间爆发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出现萎缩现象,房地产行业也进入了低靡。为此,国家出台了“23号”文件,文件指出必须刺激消费,拉动内需。2003年~2005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再次出现过热现象,由于土地使用权必须实施相关的方式取得,导致房价大幅度攀升。为此国家出台了“121号”文件和“18号”文件。2005年~2007年房地产行业依旧保持上扬趋势,主要以我国沿海城市为主,价格不断攀升,为此国家出台“国八条”“国六条”等相关文件。2008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泡沫,短短三年中,房地产行业从低靡走向高饱和状态,房价依旧继续攀升,为此国家出台“国十条”等相关政策。最新的调控政策无非是同志在十报告中表述,必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二、中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现状

1、第二套房贷

第二套房贷的政策比第一套房贷在审查、放贷环节严格许多,目的在于限制一部分群体通过炒房影响房价的正常状态,与此同时,第二套房贷的政策也影响了居民的购房需求及成本等方面的控制。

2、存款准备金利率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是国家为了控制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的手段之一,我国从2006年以来,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不下十次,光2011年上半年就调整了6次,目的在于控制相关金融体系,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不仅影响是对房地产行业而言,认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收控。

3、保障房政策

保障房政策是国家在2008年年底正式出台,保障房政策主要是为了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同时还开展了棚户区住房改造计划。保障房政策的出台影响了国家房地产行业,对房地产行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冲击来源于中小收入群体对购房的需求。

4、限购政策

限购政策是国家在2010年4月份出台,先后对51个城市做出相关政策要求,主要是对当地居民采取“限二禁三”,对非当地居民采取“限一禁二”。此政策一经出台对已经摇摇欲坠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对于国家出台的任何政策我们都分析有两面性,再次控制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经济。

三、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市场还不够稳定

房地产市场还不够稳定主要体现在城市区域的划分(一级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等),一级城市房地产市场活跃度相对稳定,同时,二手房交易也相对稳定,对于二级城市、三级城市来说房地产市场在结构制度上有所欠缺,与此相连的二手房交易体系也不够健全。

2、房地产市场客户量不稳定

目前,房地产市场客户量的不稳定体现在二级、三级城市。一级城市的房地产供应量已经达到饱和,房地产商纷纷涌入二级、三级城市,却造成了有房无客户的现状,有研究报告显示,只要拥有手机的人每天至少可以接3~4个房地产开发商发来的销售短信,或接到相关的销售电话,盲目开发却给开发商带来风险。与此同时,给开发商带来的风险也影响着相关连带市场。

3、房地产市场开发商的能力大小

据统计,我市具有房地产开发商资格的企业就有500家以上,虽然有500家以上但是实力却不等,与国家的开发商企业实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从我市房地产开发商来看实力就有所不等,比如:香港豪德、中航、时间控股等都是我国有名的开发商。

4、房价过高

房价过高是影响居民购房的关键之一,与此同时,居民的购买力也决定房地产行业的兴衰。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居民的购房能力始终低于房地产发展的速度。

四、改善房地产行业现状的建议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的兴衰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加快城市发展的进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调控房地产行业的现行状况和如何控制泡沫地产。房地产行业经久不衰,但是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保障以及居民购买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熊婕(导师:吴中宇) .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6-10-01.

[2]张勇(导师:朱玲怡) .对构建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04-01.

[3]褚超孚(导师:贾生华).城镇住房保障模式及其在浙江省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06-01.

[4]祝亚辉(导师:傅鸿源)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居住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05-10.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8;TB-4 文献标识码:A

专业硕士学位是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目前我国已包括了在职专业硕士学位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某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适应该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初始主要为在职教育,历经二十余年,已发展包括了在职和全日制两种教育模式,己形成以硕士学位为主、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在专业硕士学位方面,目前包括理、工、文、管、农、医、财经、政法、教育等39个学科领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等多个专业,全日制硕士包括12个学科领域的158个专业学位。

目前,上述两种专业硕士均在招生培养人才,但二者在学制、管理、教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实行多年,教与学等多方面均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争议较大。全日制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最为成熟。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行只有6年,现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存在着职业性不突出、实践环节薄弱、导师力量不强、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

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学位论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因培养目标与原有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同,在学位论文环节中,论文选题应存在自身特点。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本文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选题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产生于2008年经济危机和10年大学生扩招之际,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发展目标”,即降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规模,调整研究生结构。这种调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经验和相应教学配置不足,也使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下面就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1选题基本原则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从培养目的来看是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需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计划,其中主要需突出适应特性的行业或职业、体现应用型、达到高层次要求,在论文选题同样需按上述要求进行,避免偏离培养目标。根据教研[2009]1号文件,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

1.2实践性

在选题时,应注意专业学科领域,不可偏离专业人才培养初衷,强调知识整合和情境化,应按专业应用型要求,注重实践性,不可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硕士等同。在选题中,应注重论文完成中的实践实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达到全日制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未来专业或职业要求,能在就业单位经过自身短期积累,迅速成为单位中的中高层次人才。

1.3创新性

作为研究生,虽然是专业硕士,但学位论文也需在专业方面有所创新,按要求主要应为本行业或职业方面创新,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研究与开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技术方案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研究与实施,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要求。

1.4可行性

同所有学位论文一样,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一样应具有可行性,该可行性需与其本身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学制、课程体系、专业或职业等相匹配。在全日制硕士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有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期,这占用了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本文认为,在确定选题时,应结合专业实践情况进行,以保证该学位论文选题的可行、实践性,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结语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保证。实施6年来,虽有不足但也在逐步完善中取得进展。随着进一步积累,近两年部分学校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生源得到明显改善,部分专业好于学术型硕士,这也符合了我国高等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初衷。本文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望对该类硕士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篇5

一、吉林省外贸进出口总量及所占比重分析

2012年,吉林省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45.72亿美元,增长11.4%。其中,实现出口总值59.83亿美元,增长19.7%;一般贸易完成38.07亿美元,增长23.3%;加工贸易完成13.59亿美元,增长24.2%。实现进口总值185.89亿美元,增长8.9%。一般贸易完成171.38亿美元,增长7.7%;加工贸易完成5.27亿美元,增长4.8%。吉林省2008年至2012年进口额逐年增加,出口额除2009年较2008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有所增加,而且同一年份的进口额均高于出口额。吉林省出口总额在全国所占比重非常低,没有超过0.5%。而且吉林省出口额在全国所占比重2012年较2008年有所下降,从0.33%下降为2012年的0.29%,2009年至2012年吉林省出口总额在全国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二、吉林省外贸依存度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对外贸易依存度能够能够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同时也能揭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吉林省与全国外贸依存度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表2显示了吉林省历年来的外贸依存度变化情况。从2008年至2012年,吉林省外贸依存度基本上处于12%的水平。同时也说明了同全国相比,相对于全国最高水平5042%,吉林省外贸依存度极低。吉林省外贸依存度过低显然不能充分发挥其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乏力,其不能享受参与国际竞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应地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强度有待加强,外贸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吉林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于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的差除以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和。它反映某国或地区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上供应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该产品来讲,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吉林省贸易竞争力指数经过计算分别为2008年:-2846%;2009年:-4668%;2010年:-4686%;2011年:-5466%;2012年:-513%。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近5年均为净进口省,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甚至2011年竟达到了近-55%。这些数据表明吉林省的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弱,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

四、吉林省与其他省份外贸竞争力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展现吉林省外贸竞争力状况,本文选取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广东省以及同样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些省份对外贸易情况的对比,可以揭示各省份间的差异,对促进吉林省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012年各项指标比较结果具体情况参见表3。

数据来源:《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黑龙江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3可以看出:从总量来看,吉林省2012年的出口总量只占广东省的104%,两省相差568153亿美元;从地区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重来看,吉林省低于广东省近28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约为029%;从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来看,吉林省都低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吉林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说明吉林省出口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时低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与东三省的其他两省比较可知,吉林省各项指标均低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与辽宁省的差距更大一些,其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及这两省。经过分析可知,吉林省外贸竞争力低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远低于广东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尽快提升吉林省对外贸易竞争力是必需的。(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篇6

中图分类号:G64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35-02

当前,宁波正面临着重组产业要素、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严峻挑战。宁波各级政府正在狠抓机遇,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工业调整转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从2009年起,宁波全面实施了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标志的生产业,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服务业。宁波的家电、服装产业入选了省首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工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加速,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投入运行,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梅山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的前期准备完成,特别是2010年9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启动[1],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在宁波的办学是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科教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Computer+X”和“X+Info”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针对宁波产业发展特色和区域社会经济统筹的需要,学院有选择性地开设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需求急需的专业方向,小批量规模化地培养软件工程硕士。本文以与IBM合作创建的软件服务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为例,阐述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方式与产业发展和应用紧密相连,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掌握工程化开发方法和技能,直接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

一、培养模式与方法

1.强大的产业界合作伙伴。选择具有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的产业界办学合作单位是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IBM公司不仅是全球最优秀的IT企业,而且最近几年已经成功地转型为服务型公司。IBM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成为中国金融、电信、冶金、石化、交通、商品流通、政府和教育等许多重要业务领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术平台,IBM的客户遍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IBM作为全球IT服务的倡导者,具有非常丰富的高层次软件服务人才培养经验和支撑资源。2009年,浙江大学与IBM公司合作成立“浙江大学―IBM联合创新中心”,建立“浙江大学―IBM人才培养基地”并共建全国首家“软件与服务科学系”,双方合作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资源、技术研发资源和应用实施经验,与时俱进,共同探索,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此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在推进我国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大胆而创新的一步。

2.突出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硕士的教学计划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实习等多个环节构成,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基础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及素质类和专业基础类。专业课程则是由每一个专业方向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定制,教学大纲由学院和产业界合作伙伴共同确认、修订和执行。软件与服务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包括RUP方法论、协作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软件质量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代码分析、Java高级应用开发、Webservice和SOA、J2EE应用开发、J2EE应用服务管理、数据库高级应用开发等,其中主要专业课程均由IBM资深工程师或产品经理承担教学。在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实验、案例分析与研究以及项目实训等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在修课期间参与工程实践。学生在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参与项目实训,在实训中坚持采用符合实际应用环境的项目和开发方法指导学生。实训期间,参照企业团队形式,按项目管理要求管理学生,实训的导师来自于行业应用专家及其合作伙伴,采用企业开发模式指导学生参与行业实际应用需求的项目。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院内的教学成果要通过参与实际企业实习来检验,学生的能力要通过实习来体现并进一步得到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则与学生实习的效果直接关联。由于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已接触企业导师和符合企业文化的实训,所以到企业实习后,能马上参与项目工作,能在项目组中发挥作用,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技术能力。软件服务工程方向的实训项目是由IBM提供的真实航空业客户项目剪裁而成,项目客户需求真实完善,项目文档完整,学生将按照企业级的项目开发和管理方式演练该项目。其中,学生将直接扮演项目开发组中的成员角色,角色包括:项目经理、技术经理、配置管理员、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DBA等,来了解在软件项目开发团队中的角色、过程、规范和执行方法。整个实训项目是模拟实际客户项目开发过程,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项目过程定义、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及交付。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对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项目开发实施环境有了很好的了解,也初步具备了职业人的素质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二学年,他们均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期限为半年到一年。实习期间,学生与学院、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自己岗位,承担工作角色,遵守企业工作纪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并根据实习内容,完成硕士论文。

3.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聘任校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严谨,学生反映好的教师负责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学任务。聘请合作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和专题工程训练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企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的作用。有企业教师参与的课程与实践环节达50%以上。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混合讲课方式,即由来自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教师以多种方式(包括讲课、讲座、研讨、实践等)共同上一门课,互相取长补短,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和以多种方式理解课程内容,IBM方面还为软件学院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和奖教金,学院多名教师作为电子商务方向的CDL访问学者对国内渠道电子商务平台与对接工具提供商进行调研和课程开发共建。针对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充实壮大硕士论文导师队伍。一方面认真总结“双导师制”的经验,进一步推广“双导师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政策,在原来实行的“双导师制”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指导经验的合作导师担任硕士论文导师,独立指导硕士论文。

4.面向产业的专题化工程训练。为了实施上述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我们与IBM共建了联合实训基地。为了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增强实战效果,提升工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能力,在实训基地基础上又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了RFID、物联网技术应用、物流新技术等专题工程训练基地。相比实训基地,工程训练基地在以下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以取得更好的工程训练效果:场地、设备、软硬件系统等设施达到或接近工业界的工程开发环境;参照合作企业制度,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过程管理和参训人员评价考核制度;工程训练的案例其规模和复杂度更接近实际工程项目,从几个人组队可以完成的小项目提升为需要几十人、数个小组合作完成的中等规模项目;积累数量较多的实际项目案例库,供参训人员参考学习;参照企业实际工程项目配置,选派多层次、多角色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指导专题训练。

二、成果

针对宁波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方向,直接引入国际、国内在该行业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参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建立了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课程实验、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现了高水平的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企业实际应用项目作为学生课程实践内容,引进企业化项目管理思想,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模式。通过与IBM的合作办学促成了IBM公司在宁波建立IBM在中国大陆的第四个研发基地――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该方向培养人才为IBM宁波研发中心的成功设立和运行提供了高水平专业人才保障。软件服务工程方向自开办以来(2009~2012级)共招生211人,进入IBM宁波、上海、北京开发中心实习学生人数超过50%,被IBM招聘为正式员工的学生近40人,90%以上的学生进入了IBM、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百度、淘宝、阿里巴巴、网易、摩根大通、银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思科、上海盛大等知名企业。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与IBM的合作项目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产业合作办学的典范,也成为IBM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标记性项目,多次获得IBM创新成果奖。

三、展望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培养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特别在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不断与合作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提高。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关注国际化、高端化、工程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深化高端价值型、市场紧缺型、行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在科技创新方面,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要加速新技术的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

篇7

一、什么是征信

中国人民银行对征信的定义是:为信用活动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实践中表现为专业化的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授信方(多为金融机构)通过征信机构了解关于被授信者的信用状况。

二、发展征信制度的模式选择

1.国际上常见的几种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一般由政府出资设立征信机构,由中央银行作为具体的的执行者来负责监管征信业的发展。其中,征信机构的信息数据来源主要是金融机构,其服务对象也以金融机构为主。

(2)市场化模式。其特点是由民间资本来构筑具有营利性的征信机构,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运作。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并细化立法上,行政监管手段相对弱化。

(3)会员制模式。即由会员单位出资建构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但也只有会员单位才能享受到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

2.适合我国的模式选择

征信制度的模式选择与一个国家经济状况,以及法律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征信制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还只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所以不适宜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运作,而应该重视政府的推动作用。这样可以缩短征信体系建设周期,也便于集中管理、统一筹划和资源利用。政府要加强在立法上的指导,并对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日常运行给与必要的监督。

三、加紧相应的立法出台

1.出台专门的征信立法

我国目前的立法中,《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银行法》等都涉及到了关于信用问题的规定,但是目前却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调整信用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应该加紧关于征信业的专业立法的出台,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做出规定:(1)指明由哪一个部门来对征信行业进行监督管理;(2)规定哪些信息可以对外开放,哪些信息不能公开;(3)明确征信机构的从业范围、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4)对怎样采集、使用和披露信息进行规定,要遵循严格的程序;(5)对个人隐私权和企业商业秘密的范围做出界定,因为信用报告的采集、制作与使用,必然地要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披露,会涉及一些隐私和商业秘密,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制定好协调原则,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不受侵害;(6)规定守信奖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应该给信用记录良好的主体以一定的优惠鼓励,而失信者也要承担起其相应的不利后果,失信严重者应承担起一定的法律责任。

2.配套法律规范的完善

应该修改《保密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与征信法律相冲突的地方。比如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客户的信用信息、评价报告等仅作为内部审批贷款的参考依据,不对外提供。也没有明确列举银行保密义务的例外情形,而是授权其他的法律做出规定。这就给信用信息的共享带来了法律上的障碍,使得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对所掌握的信用信息的正常需求。

另外,征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相关内容远非一部法律所能穷尽。美国曾先后颁布了《隐私法》等十多部相关法律来规范信用信息的收集和披露,我国的征信立法也需要建立整体的征信法律体系。

三、对征信业要统一监管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指明具体由哪一个部门对征信业进行监管,所以如人民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都拥有自身的关于企业或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这些部门对本系统内的信用信息数据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从而自然成为本系统征信监管的主体。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使得全国统一的征信市场难以形成,其社会效果必然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所以,应该在立法上尽快确立征信业的监管部门。可以新设监管部门,也可以在现有的监管部门中指定。在目前看来,由于金融征信处于整个征信体系的“大头”,由央行作为监管部门相对来说比较合适。

但是单一监管部门不能离开相关部门的配合。在我国,关于企业的信用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于工商、海关、技术监督、财务、税务、外经贸、银行等部门,个人的信用信息主要掌握在公安、法院、劳动保障、人事部门、商业银行、电信,以及移动通讯等部门。在这种信息分散的状态下,要想获得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必须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四、重视宣传,加强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

征信制度设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减少授信者的风险,提高信贷安全。但开展征信工作、建立并完善征信体系有利于使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信用意识,从而为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目前在我国,社会公众对“征信”概念认识不够,对征信体系不甚了解,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在报刊刊载征信知识、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上播放征信的相关知识等方式,要使民众了解到整个征信制度的来龙去脉,领会到守信的必要,以及失信的不利处境,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刘向丽:《建立我国信用征信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2]杨华敏:《我国个人征信机构的法律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篇8

1.2012-2013年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研究

2.现代日语语言学

3.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4.2014年中国日语语言学研究综述

5.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6.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日语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7.《日语语言学》述评

8.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9.新时期我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研究《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0.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CDIO工程教育模式教学新尝试

11.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12.关于日语语言学教育——结合音像资料的教学尝试

13.日语语言学家刘耀武教授

14.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支架教学法探究

15.全方位、多层次视角下的日语语言研究《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16.日语语言学举隅文化

17.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18.日语语言学论文

19.博士(日语语言学)毕业后的去路工作

20.浅谈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21.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22.支架式教学法在高校日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应用      

23.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4.日本语言文化背景对日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25.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

26.2016年考研院校推荐:日语语言学

27.日语专业高年级《日语语言学概论》课

28.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29.日语语言学概论期末报告

30.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认知语言学入门

31.2007年日语语言学研究现状与动向

32.《日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

3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34.研究日语外来语的特点,日语语言学论文

35.日语语言学期末试卷

36.理论与应用(日语语言学研究入门)/考研必读系列

37.日语语言学丛书/会话分析

38.浅谈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_日语语言学研究毕业论文

39.日语语言学与日语教育

40.日语语言学历年真题中文版

41.日语语言学中瞬间动词的语义分析

42.学习日语语言学的意义与收获

43.探讨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分析

44.日语语言学术语翻译标准化问题理论与实践

45.日语语言学复习题

46.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47.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

48.日语语言学和日语教育-研究与实践(二)

49.日语语言学研究计划

50.现代日语语言学丛书:文化语言学

5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日语语言学

52.日语语言学课堂重点题型

53.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54.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55.广外日语本科 日语语言学

56.日本の若者の言葉について,日语语言学论文

5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

58.新日本语学入门:考察语言的结构

59.深圳大学2015年考研大纲(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

60.日语语言学考研调剂

61.日语语言学第十一章言语情报処理

62.日语语言国情学初探

63.日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64.日语语言学:惯用语的构成形式

65.语法作用及使用特征,日语语言学论文

66.日语语言文学

67.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68.18考研咨询帖日语语言文学考研

69.日语语言学考点归纳

70.日语语言学入门教案

71.日语语言学讲义

72.从原型理论看日语语言学术语“外来语”外延的模糊性

73.南师大日语语言学考研真题

74.日语语言学应用研究

75.语言学中的科学方法论

76.日语语言学硕士论文精彩:《分析日语语言"沉默"文化的特点》

77.北外日研中心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习主干课程描述

78.日语语言学前沿丛书:日语敬语新说    

79.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

80.2008年日语语言学研究动态

81.2012年深圳大学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考试大纲

82.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3.深圳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84.上海海事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方案

85.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

86.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87.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88.2015云南大学050205日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89.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考研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

90.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1.adobe日语语言包

92.华中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93.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日语语言文学好吗

94.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5.2014年笹川杯全国高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大赛

96.日语语言文学在职研究生

97.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商务日语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篇9

中图分类号:F27292;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4-0115-07

员工创新对组织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出现差错的创新活动能帮助后来者节省创新路径的探索成本,创新过程巨大的不确定性致使出现差错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常态。中庸思维是中国文化背景下人际互动时较为突出的思维,将其作为调节变量可以解释相同情境下个体产生的不同行为。本文以团队成员交换作为中介变量,以中庸思维为调节变量,探讨差错管理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影响,以期为组织在中国情境下进行差错管理和创新管理提供参考。

一、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差错管理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

环境对工作行为的影响往往表现在组织文化和组织气氛上,组织文化相比于组织气氛更能体现出组织更深层次的结构。组织文化关注的一般是在个体与群体(或组织)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情境,而组织气氛关注的是个体对社会情境的感知以及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顾远东和彭纪生认为组织气氛是个体成员直接或间接感知到的组织特质[1],Halpin指出组织气氛的优劣可以通过测量组织内个体成员对组织环境的感知来获得,其结果可以Ω鎏宓男形和绩效产生影响。在工作过程中,个体成员主要对身边环境的感知来解释个人行为与反应,而不是通过环境本身[2]。差错管理气氛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组织气氛,Van Dvck提出差错管理气氛是员工对组织在差错沟通、差错知识分享、差错环境改善以及差错处理等方面实践和行为的共同感知[3],王重鸣和洪自强指出差错管理气氛是员工感知到的那些处理差错的组织程序与方式[4]。本文关注的是个体对差错管理气氛的心理感知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差错管理气氛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维度[5],本文中所提及的差错管理气氛皆为员工感知到的正向差错管理气氛。在正向差错管理气氛中,员工不会担心犯错而受到责罚,可避免其产生恐惧心理[6],促使员工积极应对差错并吸取教训。张宁俊等人分析了335名企事业单位员工的调查数据,得知个体对差错管理气氛的感知有利于员工积极心态的形成,从而产生积极行为[7]。当个体感知到的是正向差错气氛时,出现差错的员工会认为差错是自己内部可控的因素,可以从差错中学习和改善,从而找到改进工作的方法[3]。当个体感知到的是正向差错气氛时,个体成员不会将差错与能力不足联系起来,更不会担心出错而遭人嘲笑。此外,差错管理气氛不仅能消除员工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安与顾虑,而且会持续为员工提供组织的内外部资源,进而克服员工创新的潜在障碍[8]。因此,差错管理气氛可以减少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阻碍,促使学习行为和创新行为的产生[9]。本文参考张宁俊等[7]的研究,并考虑到问卷收集的可行性,并以正向差错管理气氛为出发点,通过搜集个体层面对差错管理气氛的感知来探究差错管理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个体感知到的差错管理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二)差错管理气氛与团队成员交换

Seers在1989年提出了团队成员交换(Team-Member Exchange,简称TMX)的概念,并将TMX定义为“个体成员对其与团队其他成员之间的整体交换关系的感知”[10]。之后,Seers等人又提出“成员与团队之间在传达观点与反馈、协助他人以及接受观点、获取他人帮助等方面形成的互惠关系”就是团队成员交换[11]。所以,团队成员交换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变量[12]。Tse[13]、Kamdar和Van Dyne[14]等视TMX为个体层面的变量,他们认为TMX能体现个体成员愿意帮助其他成员的强度,成员之间是否愿意互相分享新想法和彼此帮助,以及对团队中成员的能力和角色的认可程度。从个体层面来说,TMX强调的是个体成员感知到的自身与团队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的是个体感知到的差错管理气氛对个体成员感受到的自己与其他成员之间关系质量的影响,本文中TMX指的是个体知觉到的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团队成员交换包括物质上的交换和情感上等非物质交换,成员之间的友谊能促进高质量团队成员交换[13]。Seers等人提出TMX具体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相互信任与忠诚、彼此配合与社会回报[11]。当员工感知到组织对待差错的态度是包容与尊重时,出错的员工会更敢于向其他成员寻求帮助。当员工感知到所处环境鼓励冒险和试错时,个体成员不会将差错与能力不足联系起来,反而会帮助出现差错的其他员工分析并改正差错。在这个沟通与学习的过程中,差错管理气氛经“差错”这一中介将组织成员聚集到一个平台中[12],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友谊,有利于个体成员与同事间产生良好的感知。通过分享差错知识和交流差错经验的互动过程中,员工能够感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善意帮助与支持,这会满足员工个体的情感需求。根据互惠原则,当其他员工犯错或需要帮助时,员工会更愿意为其提供资源,从而有利于高质量的TMX的形成。此外,通过对台湾221名员工的调查数据分析,相关研究得知组织文化对TMX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并且探索了转换型领导和组织文化分别对TMX的直接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组织文化对TMX的直接效果影响更大[15],这也为组织差错管理气氛与TMX的关系提供了间接证据。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差错管理气氛对团队成员交换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三)团队成员交换的中介作用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可知个体成员感知的社会支持会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绩效等多方面有影响,这种支持感在通常情况下来自于团队中其他成员的互动和信息资源的交互,这将有利于个体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接触,并获得心理安全感,而高质量的TMX能促进个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与信任、关心与互惠,有利于形成社会支持和安全感,这将增强个体成员对自身价值的感知和创新目标的认同[16],促进个体进行创新活动。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当个体感知到高质量的TMX时,个体成员会更愿意分享自身掌握的资源和信息,并更容易获得其他成员掌握的资源与信息,增强协作意愿,避免个人创意被敌视[17],从而提高个体成员新想法产生和执行的可能性。此外,个体对其和同事之间良好关系的认知能促进成员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个体更易于获得其他伙伴的支持与鼓励,使得个体成员更有信心与勇气来进行创新。

良好的环境(反馈)有利于高质量团队成员交换的产生,高质量的TMX会促进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18]。Cropanzano等人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公平感知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19]。王B玮指出TMX在组织内信任与离职倾向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20],李敏杰认为组织公正感知能够通过工作关系而影响员工的分享意愿[21]。从以往文献来看,团队成员交换在组织环境(或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个体行为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因此,TMX影响差错管理气氛和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上研究为此提供了间接证据。因此,基于假设1、假设2以及以上讨论而提出假设3、假设4:

假设3:团队成员交换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假设4:团队成员交换在差错管理气氛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四)中庸思维的调节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员工创新行为即使在同样的组织氛围中依然存在差异性,并指出这种差异可能与员工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关[22]。中庸思维是华人社会运作的精髓[23],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庸思维如何影响个体在相同情境下产生不同行为值得探究。中庸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而后,中庸从关注内在道德发展成为规范行为的外在原则,相关学者提出中庸思维是选择、执行和纠正日常行动方案的指导方针[24],包括执中守正、坚持原则和随机应变三个方面的内涵。随后吴佳辉和林以正提出中庸思维是由多个角度来思考同一件事[25],在详细考虑不同看法之后,选择可以顾全大局的行为方式,并把中庸思维分为三个维度:多方思考(指处理问题前对问题思考的多面性)、整合性(抉择行动方案时整合不同的意见)、和谐性(执行方案时以维持人际和谐为主)。

中庸思维强调的多方思考和整合性有利于个体从更广泛的空间搜寻信息,高中庸思维的员工更容易获得有关差错的知识。廖冰和董文强指出高中庸思维的员工更倾向于合作,有利于信息的共享,有利于新想法的产生[26]。高中庸思维的员工追求和谐人际关系,但不是一味地追求“和”,而是和而不同,在遇到与他人有冲突性意见时不是一味回避与退让,而是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意见和说服他人,并且高中庸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这些特征使得高中庸思维的员工不仅在正向差错气氛中愿意产生创新行为,即使在负向差错管理气氛中,高中庸思维的员工也会趋向于把自己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27],调整好负向差错管理气氛带来的消极情绪,并以创造性、和谐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换言之,不管是在正向和负向的差错管理气氛中,高中庸思维的员工均会表现出较多的创新行为,因此在这两种氛围中产生的创新行为差异较小。

对于低中庸思维的员工而言,当个体感知到的是正向差错管理氛围时,员工会认为创新行为是“合法化”的,在创新过程中出现差错能够被组织包容和尊重,从而激励其进行创新活动。即使对于低中庸思维的员工而言,当其感知到组织鼓励冒险时也会因为在组织中试错的成本较低而乐意产生较多的创新行为。而当员工感知到组织中的差错管理气氛为负向时,低中庸思维的员工会因为难以调整差错带来的恐惧和不安等负面情绪,从而避免从事创新活动的可能性更大。简而言之,对于低中庸思维的员工而言,差错管理气氛对其创新行为影响更大。因此,本文提出假设5:

假设5:中庸思维对差错管理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对于低中庸思维员工而言,差错管理气氛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更明显。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 样本与数据搜集

本文采用卷调查法,主要面向湖南、广东、湖北、上海等地的企业员工搜集数据。研究人员通过朋友直接联系企业人员,并利用在线问卷的形式(网上填写问卷)进行发放问卷。总共发出357份问卷,最终回收问卷255份。将反映倾向过于明显的、问卷填写时间(网络问卷)小于2分钟的问卷剔除后,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90%。在这些样本中,民营企业占386%,国企占274%,上市股份公司占99%,合资企业占87%,其他占154%。其中,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115人,占451%。从年龄角度来看,26岁以上的样本占245%。从学历角度来看,大专及以下学历32人,占125%;本科学历195人,占765%;硕士及以上学历28人,占11%。从在公司的任职时间来看,工作年限为2年以下的有166人,占651%;2-3年的有69人,占271%;4年以上的有20人,占78%。从管理者的职位来看,一般员工有181人,占71%;基层管理者有60人,占235%;中高层员工有13人,占55%。

(二)变量测量

为了确保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主要采用中外已有的成熟量表:关于差错管理气氛的测量,本文主要参考Dyck等量表,并借鉴杜鹏程等人[12]的研究,总共16个题项;团队成员交换(TMX)采用Seers的量表,共有10个题项;员工创新行为本量表采用黄致凯[28]编制的量表,共有12个题项;中庸思维则采用吴佳辉和林以正[25]编制的量表,共有13个题项。为了避免选项趋中,以上量表都采用李克特六点量表法, 1-6表示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另外,本文将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企业性质、职位层级、工作年限、团队规模和团队类型作为控制变量,以便排除以上9个因素对相关结果的影响。

(三)CMV检验

本文的所有变量都利用问卷自评法进行测量,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为了克服该问题,本文参考Fang等[29]和崔勋等人[30]的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分析法来检验共同方法变异。对所有的问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抽取了11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6409%,其中未旋转时的第一个主成分的解释变异量为28765%,没有占到总变异的一半,表明共同方法偏差并不显著。

(四)信度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α)系数检测各变量的信度,差错管理气氛、团队成员交换、员工创新行为和中庸思维的Cronbach’s alpha(α)系数分别为0875、0873、0913和0861,均大于08,说明各量表的信度较高。四个变量对应的KMO值分别为0860、0815、0929和0881,高于08,累积解释方差均大于06,通过效度检验。另外,本文使用AMOS180软件对各量表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χ2/df090、TFI>090,拟合指标均为理想,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五)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注:***p

各变量间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各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

(六) 主效检验

为了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验证假设,相关结果见表3。表3模型1以团队成员交换作为因变量,第1步将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模型中,第2步引入差错管理气氛。表3结果显示差错管理气氛对团队成员交换有显著正向影响(β=0681,p

(七) 调节效应检验

本文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中庸思维的调节效应,首先将中庸思维和差错管理气氛做中心化处理,以减小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再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的模型2和模型3可看到:(1)差错管理气氛和中庸思维对创新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68,p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差错管理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团队成员交换的中介作用以及中庸思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差错管理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TMX在差错管理气氛和员工创新行为二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差错管理气氛加强了员工建立互惠关系的意愿,从而促使员工创新;中庸思维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低中庸思维员工而言,差错管理气氛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更明显。换言之,对于低中庸思维的员工而言,正向差错管理气氛会促使员工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因此,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检测了TMX的中介效应,并以差错管理气氛作为因变量,丰富了组织气氛对TMX影响的研究,拓展了TMX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探讨了中庸思维的调节效应,探究了中国传统思维对差错管理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丰富了个体与情景交互影响员工创新的相关理论。

本文的管理启示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企业应该构建正向的差错管理气氛,给予员工一个包容和敢于犯错的环境,如针对特殊项目建立具体的容错机制,允许一定差错的出现。第二,企业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来加强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例如企业可以定期针对员工在工作中所犯的错误组织员工讨论与学习等;企业也可以建立内部培训师体系,鼓励在业务或技术强的员工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员工改善工作,这将有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第三,企业应该培养和谐思维,提倡多方思考、整合性、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庸观念,既能避免工作中的冲突,又能促使员工更快适应不同环境,从而产生更多积极的行为。

本文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本文研究中庸思维的调节作用时没有对该变量进行细分,后续研究可以探究中庸思维各维度的调节效应。第二,本文的数据属于横断面数据,未来的研究应获得纵向数据,以弥补横断面揭示变量关系的不足。第三,本文所有变量是从个体层面进行研究的,后续的研究可以基于涓滴理论(Trickle-down model)对组织层面的差错管理气氛与团队成员交换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加深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顾远东,彭纪生.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30-41.

[2]James, L.R., James, L.A., Ashe DK. The Meaning of Organizations: the Role of Cognition and Values[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0.

[3]Van Dyck C., Frese M., Baer M., et al. Organizational Error Management Culture and its Impact on Performance: A Two-study Replic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 90(1): 1228-1240.

[4]王重鸣,洪自强.差错管理气氛和组织效能关系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5):111-116.

[5]李忆,马莉,袁志会,等.差错管理气氛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知识转化的中介作用[J].现代管理科学,2013(8):112-114.

[6]王重鸣,郭维维,Frese Mand Rauch A.创业者差错取向的绩效作用及其跨文化比较[J].心理学报,2008,40(11):1203-1211.

[7]张宁俊,袁梦莎,付春香,等.差错管理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5,36(1):94-101.

[8]李阳,谢阳群,方旭.差错信息视角下的差错管理文化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6): 19-22+48.

[9]Edmondson, A.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nns[J]. Administr -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44(2):83-350.

[10]Seers, A. Team-member Exchange Quality: A New Construct for Role-making Research[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89, 43(1):118-135.

[11]Seers,A., Petty, M M., Cashman, J F. Team Members Exchange under Team and Traditional Management[J].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1995,20(1):18-38.

[12]杜鹏程,李敏,倪清,等.差错反感文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 2015,12(4):538-545.

[13]Tse, H. M. H., Dasborough, M. T. A Sudy of Exchange and Emotions in Team Member Relationships[J].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2008,33(2):194-215.

[14]Kamdar, D., Van Dyne, L. The Joint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Workplace Social Exchange Relationships in Predicting Task Performance and Citizenship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7, 92(5):1286-1298.

[15]罗秋子.转换型领导、组织文化、领导-成员和团队-成员交换关系与组织承Z及工作绩效之关联性研究[D].台南:成功大学高阶管理硕士论文,2013.

[16]孙锐,石金涛,张体勤.中国企业领导成员交换、团队成员交换,组织创新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4):109-115.

[17]邹文篪,刘佳.团队中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队-成员交换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193-1204.

[18]Murillo, A. 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m Member Exchange[D]. Florida, US: 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19]Cropanzano, R., Byrne, Z.S. Workplace Justice and the Dilemma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D]. London: Routledge, 2000.

[20]王B玮.组织内信任、团队-成员交换和离职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13.

[21]李敏杰.组织公正、工作关系与员工知识分享意愿关系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企业管理硕士论文,2014.

[22]李杨.组织文化对员工创业精神的影响:员工文化价值观的调节作用[D].衡阳:南华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硕士论文,2012.

[23]杨中芳,赵志裕.中庸实践思维初探[C].台北:第四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1997:29-31.

[24]李昱霏.我国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9-110.

[25]吴佳辉,林以正.中庸思维量表的编制[J].本土心理学研究,2005(24):247-300.

[26]廖冰,董文强.知识型员工中庸思维、组织和谐与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7):150-154.

[27]姚艳虹,范盈盈.个体-组织匹配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中庸思维与差序氛围的调节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1):123-127.

[28]黄致凯.组织创新气候知觉、个人创新行为、自我效能知觉与问题解决型态关系之研究[D].高雄:国立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0-54.

[29]Fang, Y. L., Qureshi, I., Sun, H., et al. Trust, Satisfaction, and Online Repurchase Inten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E-Commerc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J]. MIS Quarterly,2014,38(2):407-427.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48-05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需要不断探索更具竞争力的营销方式,寻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台。旅游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

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直接关系到研究范围,是研究旅游网络营销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围绕着旅游网络营销涵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共检索到五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涵义作出的解释。在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没有检索到书名为“旅游网络营销”的书籍。通过查阅大量不同版本的《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市场营销学》书籍,检索到两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业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杨敏,2006),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赵西萍,2002);从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为销售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组织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行的制定计划和将服务从服务提供者手中输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必要活动(刘成,2004);从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网络营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信息平台的集成和传播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配合旅游消费者特殊的心理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营销手段(张玉明,2005)。

由于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所谓旅游网络营销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各类与旅游业相关的组织、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一系列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狭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以销售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活动。本研究以广义定义为研究对象。

2.旅游网络营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网络营销”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达方式,汇总起来有:Cyber Marketing、Internet Marketing、Online Marketing、Web Marketing、E-marketing、Net marketing等。尽管可以笼统翻译为网络营销,但不同的单词词组有着不同的涵义,Cyber Marketing主要是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Cyber,计算机虚拟空间)进行运作;Internet Marketing是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营销活动;Online Marketing是指借助于联机网络的网上营销;Web Marketing强调通过互联网上的Web页面开展营销,也称网站营销,这是中国旅游业目前一般使用的网络营销方式;E-marketing中E表示的是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涵义,指利用电子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所开展的营销;Net marketing中net所指的范围很广,以上所有的概念都可包括在内。

笔者通过省略网站,分别以tourism cyber marketing、tourism Internet marketing、tourism online marketing、tourism web marketing、tourism e-marketing、tourism net marketing作为关键词,对2000年后旅游网络营销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8篇。(见表1)

通过研读分析相关论文,可以看出,国外与旅游网络营销相关的学术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普及后出现的。90年代主要是基于网络被广泛应用后对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研究。2000年后,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针对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应用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如Youcheng Wang(2002)等学者对虚拟旅游社区进行界定,从营销和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业中虚拟社区的功能;Youcheng Wang等学者还在2004年提出了互联网营销和电子商务应该是旅游业的中心模式的观点,指出成功地运作一个在线旅游社区依赖于成员的参与和积极贡献。Yu-Shan Lin(2006)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网络博客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类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展旅游营销。Stephen W.Litvina(2007)等学者分析了在线人际关系、电子口碑对旅游业和酒店业成本效益的影响,提出应将电子口碑作为旅游业市场营销的新手段。此外,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侧重影响旅游网络营销因素的深层次分析,如Dae-Young Kima(2007)等学者通过对1 334个合格受访者的研究,探讨性别差异对旅游网站功能和内容的偏好及不同的搜索行为,总结了这种差异对旅游网站提供差异性信息的影响。Bill Doolin(2002)等学者利用互联网商务的扩展模型对新西兰地区旅游网站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尝试使用网络的交互性来衡量相对成熟的旅游网站,指出了Web技术在目的地营销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表明互联网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是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

另一个重点是互联网相关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Pedro Raventos(2006)在分析哥斯达黎加旅游局互联网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网络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策略。Gyehee Lee(2007)等学者通过分析美国50个州的官方旅游网站,指出网站应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要方式。Soojin Choia(2007)等学者通过对澳门各类提供旅游信息的网站(官方、企业、旅行社、旅游期刊、旅游博客等)的调查分析,指出针对不同沟通目标和不同受众,应提供不同的网络信息,树立多种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此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一些学者针对旅游企业应用网络营销进行研究。如C.-S.Wan(2002)利用用户界面、各种信息和网上订房三个指标,对台湾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网站进行评估,指出互联网在台湾旅游业中主要用于广告,而不是营销,建议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等企业应与信息产业密切合作。Meltem Ozturan(2004)等学者针对现阶段互联网在土耳其各旅行社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当前土耳其各旅行社的营销模式仍以传统营销模式为主,互联网营销只是辅助作用,原因是它们的网站都是不具备互动功能的网站,没有体现互联网的互动性,强调了旅游企业应加强对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学者对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议。如Tonderai Maswera(2007)等学者通过对南非、肯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西方游客的调查,对非洲国家旅游业电子商务网站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非洲国家利用网站开展网络营销的潜力巨大。Rainer Haas(2002)通过对从事网上旅游业营销的ACM网站的个案分析,总结了欧洲网络营销的困难;一些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宏观策略进行了研究,如Anne-Mette Hjalager(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四个阶段,强调了互联网在旅游业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检索到的相关论文总量分析可知,目前国外从事旅游网络营销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一般以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的具体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侧重于研究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对旅游营销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功能开展旅游营销,另一侧重点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案例分析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数据多数是通过调查得到的一手资料,但目前成形的理论体系较少,研究尚处于较浅的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旅游组织如何实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上,研究比较薄弱。

2.2 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笔者于2007年6月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的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旅游网络营销”作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58篇中文相关文献。从这次不完全统计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开始于1998年。2001年前后曾出现过一个高峰。2002年、2003年相关研究有所减少,2004年开始出现反弹,2006年是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见表2)

从国内的文献检索可知,最早涉及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是在1998年,赵啸峰研究分析了互联网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的关系。其后张青年、杨云(1999)等回顾了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姚进(2000)在对2000年前后旅游产品网上营销的现状分析后提出加速发展和完善中国旅游产品网络营销的战略构想。当时我国旅游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宏观策略研究、区域策略研究、企业策略研究等方向。(见表3)

2.2.1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既是研究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是起步较早的一个领域,从检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

银淑华(2001)提出网络对旅游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尝试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建议。杨絮飞(2001)在分析旅游网络营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彭环宇(2001)在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中提出了三个新的理论:营销漏斗效应、短边效应、四种网络营销战略,该学者应用所阐述的新理论分析了携程旅行网的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黄浩(2002)在阐述旅游网络营销的功能、特点、运作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前景进行分析。李祝舜(2002)论证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提出目前我国旅游网络营销所面临的技术限制、安全隐患、信用机制等问题。

蔡国章(2004)分析了“鼠标+水泥”模式下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战略规划、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信息化等问题,对旅游企业应对网络化发展的战略、战术进行思考。黄红莉(2004)在分析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基础上,借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战略新三角模型,推导出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以来虽然有些学者已开始从事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但成果不多,研究理论的体系远未成熟。

2.2.2 宏观策略。

2001年曾有一些学者从事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银淑华(2001)论述了网络给旅游业带来的变革,并针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赵云昌(2001)在分析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策略。此后关于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后。杨永芳(2005)总结出我国旅游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发展对策;高秀英(2006)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营销的作用、挑战和网络时代旅游业的信息需求,提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对策;杨敏、杨朝丽(2006)以昆明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为切入点,指出旅游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加强和改进旅游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张伟(2006)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旅游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周大庆(2005)、王桂英、董春晓(2006)和易兵、陈国生(2007)等学者均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研究上,具体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2.2.3 区域策略。

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很多研究者结合本地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本地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龙雨萍(2004)探讨重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刘成(2004)对新疆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唐建兵、张薇(2006)分析四川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与不足,对四川旅游网络营销提出建议;童索凡(2006)在分析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曹玉枝(2006)对广西旅游业网络营销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广西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分析论述了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具体策略。如马春梅(2004)对河北省开展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用网络营销来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观点;冯琼兰(2005)提出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组建广西国际旅游网站并强化网站组织间的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全力打造广西特色旅游等策略来实现广西旅游业的跨越式新发展;王军(2006)针对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市场进行分析,对贵州旅游信息系统总体构思进行网站功能整体模块构建。

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应是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还不深入。同时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理应在研究中有所反映,但目前这些后续性研究仍很少。

2.2.4 目的地策略。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充分整合各旅游企业的信息资源及资金优势,借助电子网络手段,以树立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为目的的网络营销系统。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朱琨(2003)从系统论的角度将旅游地网络营销系统划分为“背景分析”,“决策行动”,“动态监测”和“支持管理”四个子系统,并对四个子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该研究在国内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研究较早、较为系统、理论层次较高。高静(2004)在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力量进行分析,提出利益相关者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启发。程立为(2005)结合营销理论以及国外构建先例,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目的入手,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原则、构成要素,并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的可行性,最后用大连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案例加以实证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的学者不多,这是目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较弱的领域,在这方面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2.2.5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最早出现于2001年,当时黄松山(2001)、李艳(2001)等学者对发展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此后郑凌燕(2005)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应梦漪(2005)提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涵义,指出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网络营销相比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朱镇(2003)在总结旅游企业树立网络品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网络品牌建设提出建议。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具体又可细分为酒店(饭店)业、旅行社、景区(景点)三个方面。

酒店(饭店)业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陈晓文(2005)通过对国外饭店的预订系统GDS的分析,提出借鉴国外,建立中国的GDS系统;张立俭、孙英杰(2005)通过网络调查,将酒店、饭店网站分为类、咨询类、实体类、门户类四类,总结出九个特征,六项功能;潘乐(2004)从互联网对饭店营销的影响着手,探讨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石长波、杜喜彬(2001)指出网络营销对酒店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与营销模式,中国酒店业应让这一新技术更好地为酒店营销服务;李丽君、王素珍(2002)对我国酒店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然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朱烨瑛(2006)提出网络化营销是我国酒店营销的策略之一。

旅行社网络营销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杨文红(2004)借鉴多学科、多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对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进行阐述,指出面对网络经济的冲击,旅行社应该如何通过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经营体系,成为新型的网络化旅行社;詹兆宗(2005)提出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观点,探讨旅行社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几种主要策略;陈晓文(2005)分析了中国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网络营销对策;刘河伟(2001)论述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外联业务中的运用。

景区(景点)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朱龙(2004)强调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的主要途径之一;孔旭红、王瑞志(2004)指出景点网站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要善于查找自身网站的缺陷,完善自身建设;刘莹皓(2007)分析景区网络营销平台的特点,指出围绕该平台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营销。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重点包括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和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以传统的方法为主,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亟须突破;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且研究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尚未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当部分理论研究的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应用较少,案例研究的比例不高。

参考文献:

[1]Soojin Choia,Xinran Y.Lehtoa,Alastair M.Morrisonb.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 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2]Dae-Young Kima,Xinran Y.Lehtob,Alastair M.Morrisonc.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internet.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3]Gyehee Lee,Liping A.Cai,Joseph T.O'Leary.WWW.Branding.States.US:An analysis of brand-building elements in the US state tourism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7.

[4]Anne-Mette Hjalager.Stages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2.

[5]Tonderai Maswera,Ray Dawson,Janet Edwards.E-commerce adoption of travel and tourism organizations in South Africa, Kenya, Zimbabwe and Uganda.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7.

[6]Stephen W.Litvina,Ronald E.Goldsmithb,Bing Pana.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Management,2007.

[7]Yu-Shan Lin,Jun-Ying Huang.Internet blogs as a tourism marketing medium: A case stud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8]Pedro Raventos.The internet strategy of the Costa Rican Tourism Board.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9]Youcheng Wang,Daniel R.Fesenmaierb.Towards understanding members' 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nd active contribution to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0]Meltem Ozturan,Sevgin Akis,Roney.Internet use among travel agencies in Turkey: an exploratory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1]Rainer Haas.The Austrian Country Market: a European case study on marketing reg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 cyber mall.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2,55.

[12]C.-S.Wan.The web sit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and tour wholesalers in Taiwan.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3]Bill Doolin,Lois Burgess,Joan Cooper.Evaluating the use of the Web for tourism marketing:a case study from New Zealand.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4]Youcheng Wang,Quaehee Yu,Daniel R.Fesenmaier.Defining the virtual tourist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rketing.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5]Richard george. Marketing south Africa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uth Africa. 2001.

[16]Danielj.Connolly,MichaelD.Olsen,and Richard G.Moore . The Internet as a Distribution Channel,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August 1998.

[17]刘莹皓.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发展的新阵地[N].中国旅游报,2007-5-16.

[18]易兵,陈国生.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19]张伟.关于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状况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

[20]王桂英,董春晓.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王军.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网站构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2]曹玉枝.网络营销:发展广西旅游营销新策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3]杨敏,杨朝丽.旅游网络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6,(6).

[24]高秀英.网络环境下的旅游信息与旅游营销[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5]童索凡.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策略[J].北方经济,2006,(5).

[26]朱烨瑛.新经济时代我国酒店的营销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06,(5).

[27]唐建兵,张薇.四川省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8]周大庆.关于当前旅游网络营销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29]陈晓文.我国饭店业的网络营销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12).

[30]陈晓文.我国旅行社的网络营销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

[31]杨永芳.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2]程立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研究[J].武汉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3]应梦漪.关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市场论坛,2005,(7).

[34]张立俭,孙英杰.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的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35]郑凌燕.网络营销――旅游企业营销的新策略[J].商务营销•市场周刊,2005,(6 ).

[36]冯琼兰.对广西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5,(5).

[37]詹兆宗.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5,(2).

[38]孔旭红,王瑞志.浅议我国旅游景点网站的建设[J].商业研究,2004,(20).

[39]马春梅.用网络营销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12).

[40]高静.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41]黄红莉.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J].科技创业月刊,2004,(10).

[42]蔡国章.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云南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3]杨文红,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4]龚绍方.旅游网络营销战略[J].营销企划,2004,(6).

[45]刘成.新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6).

[46]朱龙.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策略探微[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4).

[47]潘乐.信息时代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8]龙雨萍.打造网络时代的重庆旅游营销系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1).

[49]朱镇.旅游企业需要树立网络品牌意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50]朱琨.旅游地网络营销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

[51]李祝舜,李荔娜.旅游网络公共关系营销探索[J].莆田学院学报,2002,(12).

[52]黄浩.论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武汉大学,2002年优秀硕士论文.

[5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54]银淑华.关于我国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旅游管理,2002,(1).

[55]李丽君,王素珍.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对策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6]银淑华.论旅游网络营销[J].北京工商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7]彭环宇.我国旅游网站有效实施网络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8]刘河伟.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学院,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9]李艳.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01,(6).

[60]黄松山.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九大策略[J].中国旅游报,2001,(3):23.

[61]杨絮飞.论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J].商业研究,2001,(3).

[62]石长波,杜喜彬.论中国酒店业网络营销[J].商业研究,2001,(3).

[63]赵云昌.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1,(1).

[64]姚进.我国旅游信息网上化与网络营销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65]张青年,杨云.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J].旅游经济,2000,(1).

篇11

奥特莱斯是指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过季、下架、断码的名牌商品的商店所组成的购物中心,是百货业延伸出的一个新型业态。目前国内奥特莱斯主要有三种运营方式:联营方式、自营方式和传统的租赁模式。

(1)联营模式。指统一收银方式,商场按照比例收取销售提成,扣除销售提成及必要费用后余款按合同约定日期返还厂商。这种模式在国内百货业中运用比较普遍[1]。

(2)租赁模式。主要是借鉴Shopping Mall的操作模式,将单个店铺租赁给品牌厂商,以收取租金的方式获得营业收入。

(3)自营模式。主要倡导的就是买手制,是指买手通过搜集、整理、分析顾客对商品的需求特征,提出新产品在价格、功能等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经过设计后最终选择合适的企业生产,将新产品注册为奥特莱斯自己的商标,并在本企业内销售的一种策略。较典型的如英国的玛莎百货等等。但该模式在国内尚未得到发展。

2. 买手制概述

买手制是指百货类企业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派专业的采购人员(或称买手)根据企业的经营计划、战略来采购商品,并将商品分类别在商场中陈列、销售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买断经营、独家经销、自有品牌等三种。“买手制”目前流行于欧美国家的百货业,他们通过聘用职业买手,让其按照百货公司主要客户群的需求采购货品,以避免因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更高的利润。

3.研究意义

随着国内奥特莱斯的发展,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品牌+折扣”的经营模式之外,还出现了以买手制经营的奥特莱斯,并且许多奥特莱斯中也出现了以买手制模式经营的买手店(精品集合店),这种“买手店”给奥特莱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奥特莱斯的经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虽然许多国内学者都提出了中国百货业经营模式应从联营模式向买手制转变的建议,但是关于买手制在奥特莱斯经营中到底有何影响的研究却很少见到。因此,本文试通过分析买手制给奥特莱斯经营带来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为其经营管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建立符合奥特莱斯特色、契合市场需求的买手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经营能力和赢利能力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国内奥特莱斯经营中引入买手制的影响分析

1.国内奥特莱斯引入买手制的现状

百货业是国内最早尝试买手制的行业,比如银泰百货在2012年选择了买手制运营自营品牌,其主要与西班牙品牌MANGANO 合作。银泰百货自己组织买手团队进行运营,由买手团队直接把控货品的订货、店铺运营和品牌推广。同时,奥特莱斯作为百货业的新兴业态也逐渐开始尝试引入买手店的运营,比如上海的“绿色米兰·城市”、杭州的砂之船“+39意大利精品空间”等。但目前国内奥特莱斯的主流模式仍然是联营模式。

2. 奥特莱斯经营中引入买手制的影响分析

(1) 优势分析

①通过整合供应链,节约成本

买手制的优势,首要体现在成本的控制上。因为商场的买手直接从厂家采购货品,毛利率要远远高于“联营扣点”模式。在奥特莱斯经营中引入买手制,可通过供应链再造,跨越品牌商或者生产厂商之间的分销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以此降低中间成本。

②有利于奥特莱斯运营流程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客户价值的提升

买手制的引入本身就是奥特莱斯运营管理模式的改进,其模式自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运营管理流程上的目标。在客户管理中,买手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大牌混搭的方式,让消费者更具个人风格,这种经营模式更加人性化,也更具发展生命力。

③有利于奥特莱斯差异化经营战略的实现,建立竞争优势

目前在奥特莱斯中主要是销售顶级品牌的过季、下架或者断码商品。这使得国内的奥莱品牌重复度趋高,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往往无法区分出其差别,而买手制恰恰为奥特莱斯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很好的模式。熟悉国际时尚品牌及市场消费趋势的专业买手,按照消费群体需求,到世界各地采购定制时尚个性化的商品,并在商场内以风格品类摆放。通过这种销售模式,奥莱同样可以是“时尚”的代名词,并且还通过买手团队购买符合自身定位的产品,为客户带来更多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建立起更多的竞争优势。

(2)劣势分析

①可能造成奥特莱斯内部价格混乱,为奥莱经营管理带来难题

由于买手制更具灵活性,拥有自主定价权以及灵活的调动能力,因此在一个奥特莱斯的卖场中很可能会出现,同一品牌同一款商品不同价格的情况。消费者在购买时易产生困惑,进而可能对商品的真伪出现怀疑,甚至会质疑奥莱对卖场的经营管理能力,影响企业和品牌的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培养,为企业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②与国内品牌商的利益矛盾

就目前市场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的国际知名品牌在国内已有其自己的品牌商,他们对中国市场比较了解,在价格谈判上处于优势,而买手制的经营模式势必与其商的利益产生矛盾。因此,目前国际品牌很难支持买手式的经营模式。

③买手制的引入要求奥特莱斯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

买手制的实施还面临着更多的经营风险,因为一旦买手所买断的商品不符合消费的需求,奥特莱斯就需要承担因商品积压而产生的库存风险。因此,这需要企业拥有一批眼光准,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高水平买手。

④买手的素质良莠不齐,阻碍了奥特莱斯引入买手制的发展进程

买手的职责涉及很广,从挑选商品、商品定价、产品开发、企划到促销、陈列等多方面,贯穿于设计、采购、销售、库存各个环节,因此买手应具有数据分析、艺术审美、市场预测等多学科知识。但国内现阶段的买手还停留在采购员的水平,业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买手制在中国推行的素质要求[1]。

(3) 机会分析

①传统的联营模式的不足为买手制的推广带来发展机遇

现阶段奥特莱斯的主要经营模式是联营模式,由于供应商对于品牌的控制力较强,造成了奥莱多方面自身无法掌控的经营短板。而单纯的联营模式并不足以提升奥特莱斯自身的品牌价值,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另外,由于联营模式导致了奥莱的赢利水平越来越低,而引入买手制能大大提高其赢利水平。比如,据麦肯锡研究统计,在美国、欧洲等地区,玛莎百货等采取自营的百货,其综合毛利率能达到40% 以上。而在国内,北京等一线城市百货公司的毛利率已下降到20% 左右。因此作为百货零售类企业需要放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业态升级的有效途径[2]。

②消费客户群在不断成熟与扩大

国际上奥特莱斯的主流消费者主要是富有攀比心理、有一点品牌观念的中产阶级,现在国内出现了一批有较强品牌欲、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这部分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却又未能摆脱对价格敏感的消费习惯,在奥莱经营中引入买手店正迎合了这种消费心态。

(4)威胁分析

①国内消费者对自营品牌的认知度不高,对品牌的理性识别意识较弱,造成经买手模式执行的困难

国内的消费者从当初不识品牌,逐渐发展到现在的有一定品牌意识,却有些盲目追求国际大牌的阶段。因此,纯粹买手制要在国内推广有较大难度。而且,如何让消费者理性地识别品牌,引导其购买符合自身特点的商品,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②不同区域服装需求有较大的差异性

中国市场的规模很大,不同区域的消费者由于季节、文化、习惯等原因在需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跨区域采购很容易失败。

三、国内奥特莱斯经营中引入“买手模式”的发展建议

结合奥特莱斯业态的发展的机遇,以及消费者品牌意识的觉醒,奥特莱斯在经营过程中应利用买手制自身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使其与奥莱经营相得益彰,使奥特莱斯不仅成为折扣的代名词,同时也成为引领潮流的另一阵地,促进奥莱在国内的发展。

1.明确市场定位,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奥特莱斯可以借鉴某些服饰店的做法,先对所属地区的消费能力进行调研,并且针对顾客所处年龄阶段、年龄段内的产品风格以及产品的价格这三个方面进行定位。并通过买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货源、采购货品,这将有利于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通过战略联盟等方式循序渐进引入买手制

我国现阶段还无法实现纯欧美的买手制经营,因此国内的奥特莱斯可采用由联营模式逐步向买手制过渡的方式,来优化当前的经营管理。即在经营中采用自营与联营相结合,并在奥特莱斯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营比例,最终实现向买手制的转变。

3.积极推进组织内部理念的转变

奥特莱斯买手制的构建是一场涉及上下游的供应链重新整合,既需要上游的渠道扁平化配合,也需要自身调整的勇气和决心。因此,企业组织内部理念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奥特莱斯引入买手制以后需发生如下几种转变[1]:

①经营重点的转变。奥特莱斯的经营重点将会从对企业品牌的招商,转向选择更符合目标顾客需求的产品或品牌,甚至联合设计加工企业开发出符合身身特色定位的产品或品牌。

②核心部门的转变。奥特莱斯引入买手制经营后,将会以买手团队为核心,而其他部门作为其支持单位。因此,其他部门员工首先要在观念上接受自身角色的转换以适应买手制的发展。

4. 培养专业买手

奥特莱斯在引入买手制经营的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的目标重点应放在买手队伍与导购队伍的建设上。通过培训等手段使员工了解买手制建设的意义所在,鼓励员工与企业一同学习和成长,为买手制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逐步建立精益化的制度体系以稳固买手团队,防止买手人才流失。

注释:

[1] 中国百货零售业向买手模式过渡的路径探析,卢佳,商业时代,2011(4)

[2] 基于价值链的百货公司买手模式研究,顾萌珠,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3(1)

参考文献:

[1]顾萌珠:《基于价值链的百货公司买手模式研究》,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3

[2]庄华强:《零售业态演化规律的理论探讨》,载《商业经济与理》,2002年第7期

[3]李良成:《中国百货企业连锁经营发展战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湘潭大学,2007

[4]李飞:《中国百货店:联营,还是自营?》,载《中国零售研究》,2010年第2期

[5]白森森:《品牌同质化联营模式绊住百货店前进脚步》,载《北京商报》,2009年第11期

[6]郭烨炜、赵洪珊:《基于买手机制的快时尚模式探讨》,载《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第9期

作者简介:

杨洁(1979-),女,汉族,重庆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教育学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