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20 09:21: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技创新论文

篇1

2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要努力提升上来

2.1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来对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上要予以坚持,将分析测试、技术转移、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区域服务等要积极地推广并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网上定期的机制要积极地建立起来,对农业生产化的科技需求上要积极地反映出来。对农业技术交易市场要努力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平台有效地建立起来。对农业技术评估咨询和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上要加快去发展,将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提供出来。

2.2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予以完善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联盟合作、企业主体运营、奖励评价、展示交易促进等机制要努力建设起来,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将以企业为主体模式要大力地实施起来,将结合产学研为模式的科技转化建立起来,在主营收入中将农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要不断地提升上来,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主体中将企业作为其中的主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上要予以强化,将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要努力提升上来。

2.3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上要予以实施对现代农业产业等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要全面地实施起来。要大力引进和转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对绿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场地的建设上予以强化,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扩大。

3保障方针

对组织领导上予以强化,将认识提升上来,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当做主要的目标,在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效地融入进去。可以将专门的工作小组成立起来,对具体的工作上进行管理。其次,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对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依靠典型和树立典型要切实地重视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上要予以加快,将一定的经验要及时地总结出来,将长效的工作机制要探索并建立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在整个社会将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起来,将农民学习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篇2

二、从“三个能力”的培养上,谈音乐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

从创新能力的内含中我们知道,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但是,在创新活动中,如果仅仅依赖专业知识,而没有创新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的创新活动就不能有大的突破,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大量有关创新能力培养资料的分析研究及国外影响较大的几种音乐教育体系来看,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作用,主要体现在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的激发作用上,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课程、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但总的看来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音乐这把钥匙最大程度地开启人类的智慧,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其中心思想概括起来是突出对人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的挖掘与培养。首先,谈谈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和可塑性。这些特性让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无际的遐想空间,它为人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其它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广阔想象空间,给人们在幻想与现实、意识与无意识、清醒与梦幻中架起一道彩虹,使人的想象得到升华与释放,实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的愿望,促进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用什么风格音乐来促进人的想象力发展上,每个人根据各自的性格和爱好会作出不同的选择,爱因斯坦倾向于古典的音乐,他这一观点得到加拿大物理学家格哈德•赫兹堡的赞同。其次,谈谈音乐对人的记记力的促进作用,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它对人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强硬的灌输,而是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些跳跃、欢快、优美的音乐不断转送到人的大脑中,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精神振奋,让人们从烦恼和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尽情释放工作上的疲劳和压力,使人的思维变得十分活跃敏捷、精力更加集中,从而促进人的记忆力的提高,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都有较深的体会。正是音乐所具有的这一特殊功能,人类才有了丰富音乐题材的产生和运用,不少歌曲和器乐曲我们听上几遍就能熟唱,甚至能背唱,如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歌曲的形式来唱上几遍就能背唱,这正是充分运用了音乐对人的大脑记忆功能的促进作用。最后,谈谈音乐对人的意志力的激发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科技创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科研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科研人员将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的研究人员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人的意志、情绪和情感有密切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从音乐的本质上看,它既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因为它的旋律中包括着丰富的情感倾向,如《义勇军进行曲》在创作中运用大调的主和弦作为全曲的动机并加以发展,其旋律以同音反复和三度、四度跳进为主要特征,如在歌词三个“起来”中连续运用四度和三度的向上跳进,使旋律产生出巨大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曾经鼓舞着千千万万的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为国捐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取得的伟大胜利。解放后,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至今仍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而拼搏,在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今天,我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科技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摧人奋进的音乐作品去培养我们广大科研人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爱国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国增光、献身科学的坚强意志,激励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科技创新的进步作出贡献,努力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台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篇3

 

关于科技创新论文格式

(一)标题(前空2格,后面不接排正文)

1.标题(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1)标题(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1)标题(前空2格,后空1格,接排正文)

篇4

2面对需求,创新要素支撑仍然薄弱

2.1创新机制不畅

作为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转移支付方面受限于财政体制,很难获得市级财政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承担高水平项目的能力。产业园内研发机构基本上都集中在原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创新载体和平台之间也鲜有互动、关联和共享,缺乏系统性。企业融资难度较大,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难以突破商业银行的信贷壁垒获得贷款。创投风投机构缺乏,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种子基金等服务创新发展的产品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成立了江南银行科技支行,但以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股东担保、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等形式的贷款仍在探索之中。

2.2高端人才匮乏

高层次人才是产业园发展最具价值的引领力量,只有不断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构筑自主创新的高地。目前产业园无论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需求。现有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机制,以纳税销售作为拨付资金的条件,实际是在形式上不容许创业失败,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在企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较少,顶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稀缺,政府引导和企业投入相结合的人才吸引机制还没有形成。此外,高层次人才在产业园创新创业,涉及到子女就学、医疗、家属就业等问题,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2.3机构服务滞后

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紧密联系了科技与经济,服务于广大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结点。科技中介的价值在产业园的认知度不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主要从事知识产权、项目申报策划、高企认定等层面的服务。在促进研发设计、科技创业、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方面缺乏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时主要还是依靠经验,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很少愿意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分析研究,而高新技术对应高收益的背后是高风险,不重视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往往造成项目投资的失败。

3审时度势,凝练创新驱动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涵发生质的变化,已成为经济新常态。如何迅速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是产业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一步科技工作必须要找准定位,明确思路。

3.1明确发展定位

深入分析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放宽视野,主动对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抢抓国家支持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纵深推进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把产业园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和“苏南创新潜力区”的目标定位,亟需研究制订产业园“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对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指导科技工作的开展。结合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根据产业园定位,重点选择1~2个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品牌。

3.2培育新兴产业

把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围绕生物医药、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如果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那么落脚点则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3.3集聚创新资源

科教资源匮乏、民营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较大,这些特点决定了产业园的发展必须集聚整合创新资源。一是要拓展区域合作。立足与中关村的合作,探索收益分配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承接优质项目。同时,借鉴周边园区的先进做法,开展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打造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基地。二是争取上级资源。结合现有基础,积极创建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超前谋划加强指导,支持企业承担核心技术攻关、工业科技支撑、重大成果转化等高水平科技项目,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三是打造人才高地。加大投入招科引智,着力提升软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以最优的政策吸引人才,提升创业平台孵化能力和创新平台集聚功能,纵向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自主创业,横向促使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对接。

4不断完善,构建科技创新促进体系

以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建立健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强化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服务和有效衔接,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化联系程度,提升产业园发展水平。

4.1建立产业创新体系

一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借助外来科研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弥补本地薄弱的科研力量,探索与高校院所联建研究院所,开展研发攻关、技术转移、公共服务,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做强上海交通大学江苏中关村节能减排研究院,建成集空调、热泵、噪声性能及长效特性测试于一体的实验平台,推进冷却塔检测中心、国家级电梯检测中心的建设。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供应链配套,优化生产配套环境,不断完善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加强平台、项目、能力提升等集中集成支持,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支持它们承建专业孵化器,放大企业研发、经营实力,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三是加快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联系相关产业或行业的企业,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服务创新链,对相关产业、行业开展深层次研究,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动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推进相关技术的共享,形成创新链整体竞争力。

4.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政策的定位,要以促进创新型人才本土化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不断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企业研发和项目实施能力。其次,加大对研发机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到早期技术研发中,通过合作研发促进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再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提高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能力,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

篇5

二、民族节庆对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更迭、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节庆也历经演变,逐代传承。在各民族自身及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聚集了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类节庆,成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近年来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民族节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是各民族地区营销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旅游,进而提升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民族节庆凝聚了特定族群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规约他们的和伦理道德,是民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节庆具有强烈的文化功能指向,它集中展现了特定民族的传统生活和习俗规范,作为一种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不断构建属于特定族群的意义体系和文化体系。因此,民族节庆的过程就是民族文化整体系统动态演变发展的具体表现。在节庆中,被相对固定了的、有着特定程序和要求的各种仪式,成为该民族原始禁忌、和社会规范的表达,在成员之间传递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观念、社会秩序和行为范本。通过参加节庆活动并遵守共同的习俗规范,族群成员间构建起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些具有强烈公共性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成为一个民族生存意义的来源和生活秩序的基础,构成该民族思维和行动的坐标。民族节庆在族群内部和群体之间不断传播和展现,通过在特定事物和具体行为中寄予公共情感和抽象价值,传递和表达属于特定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民族品质。于是,民族节庆成为民族精神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有形体现,包括思维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社会关系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要素就这样通过节庆活动中的各种仪式、规则、程序等得到充分展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节庆的发展演变史,就是其所对应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史。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为个人、群体、社会提供了相互沟通和了解的公共世界,提供了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共有空间,通过在特定时空内对一系列文化事项的呈现、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文化意义的体验,在民族地区与地方社会之间搭建起对话的语境和交流的平台,为民族文化的自体传承并获得他者的社会认同提供了有效途径;不仅保存和再现了文化传统中的核心和精华,更为民族文化、地方文化进入现代、主流社会环境从而进行文化博弈提供了重要机遇。民族节庆的发展变化就是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最直接反映。随着西部地区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交往范围快速扩大,民族节庆的主题内容日益丰富,表现出传统民族文化中不同文化意义的消融、扩展以及新文化内涵的增加;节庆活动参与和覆盖的范围逐渐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展现了各个民族群体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互动与交流,体现出文化持有者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力和文化包容度,反映了不同群体、地域、社会间日趋开放、互惠的社会交流与整合态势;而商贸、会展、金融等多重元素的日益凸显,则说明了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功能的突破,它参与着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从根本上发挥着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重要功能。西部地区受地理、历史、文化等条件限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力资本比较匮乏,构成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大阻碍;而民族地区社会对外开放和交往程度相对狭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双重困境。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平衡,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经济优化创新,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切实保护和增强民族群体的生存利益和文化权利,成为西部各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本身就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有效尝试。借助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与旅游、传媒、出版、演出等产业门类充分融合,塑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产业表现形式和产业业态。其间,以民族文化观光、体验、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业获得爆发性发展,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民族节庆为典型代表和重要内容的民族文化产业,极大促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互动,通过快速增强和提升民族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培育文化市场快速形成,带动文化消费兴起和繁荣,提升了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品质。在现代化经济浪潮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地区社会不断变化,民族文化及其载体赖以生存的生态语境、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民族文化发展亟待创新与突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也面临增强内容建设、创新产品生产、推进资源转化、扩大消费市场、改进服务模式、融合先进技术等重大挑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生产、重构和整合,又反过来对文化载体和文化发展模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民族节庆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势必需要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中实现变革与创新,通过对产品、资源的重组与配置,对表现形式的变化与调整,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西部地区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

现代社会,科技对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与科技的互动融合,则成为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志。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过程,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当前社会文化系统发展进程的重要反映,不仅定位人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规范其所处的位置,而且传达了特定社会阶段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展现着人们对文化的态度,并表达着他们共有的理想和追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带动了文化意义的传播和转移,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使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把可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相应的文化产品,通过投入产业运行,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贯通,最终实现价值交换和效益兑现。就民族节庆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文化产品,有助于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节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节庆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升华,无论是节庆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文化事项的传播呈现、民俗风情的参与体验、文化消费的引导培育、文化服务的改进提升,都是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获得话语权做出的积极努力。民族发展是一个整体性问题,与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人的全面进步密切相关。尽管经济水平仍然对文化发展起根本性的制约作用,但文化权利的争取也势必会为民族经济创造宝贵机遇,从而促进民族的整体进步。民族节庆一方面是满足特定群体一系列文化诉求、传承文化传统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民族群体应对主流文化发展冲击,保护和增强民族文化权利,进而维护其生存利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节庆中坚持、展示、宣传一系列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传统行为,增强其在全球同质化发展趋势和主流文化侵蚀中的文化辨识度;通过塑造能动性强、传播力广、特色鲜明的文化形象,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庆品牌,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度与自觉力,巩固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从根本上维护和促进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现代科技的全面进步,对文化经济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文化产品的各个环节,在催生出一大批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和新型文化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等技术在民族文化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相关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各个领域的发展活力[3]。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就是以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探索和尝试与科技、艺术、管理、营销等要素的有机互动和创新整合,全面提升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动力,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机遇。民族节庆的科技创新,是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经济的改造过程,是提高创意设计、娱乐休闲、会展商贸等节庆内容科技含量的过程,是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过程,更是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增强民族文化传播功能,构建有线和无线全覆盖的民族文化现代传播体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节庆科技创新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在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营销手段的能动作用下,民族节庆的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各种影像、显示、传播、网络、营销技术的运用,使得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现和文化意义的传承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由最初的“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转变为现代的“网络推介”、“远程记录”;由原来的“在场展示”、“在域传承”扩展到现在的“在线营销”、“在网传播”。新兴科学技术的全面介入,催生了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丰富了文化活动的体验方式和表现形式,提升了其艺术表现力和文化附加值,增强了文化参与者获得体验的深刻性与敏锐性,使得民族节庆由传统意义上文化生活的组织者转变为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的倡导者,使得文化消费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全新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展开而快速延展。这些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不仅提升了民族文化的本土影响力,而且增强了其他群体和社会对它的认可度和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表达合理权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民族文化传播的崭新格局。对民族节庆科技创新的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信息存储与产品生产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提炼梳理,建设节庆文化资源数据库,构建节庆文化、节庆资源、节庆遗产、节庆档案、节庆经济等各类信息的数字存储体系,提升相关文化产品的创造力;同时,充分利用高清、多媒体、虚拟展示、3D/4D技术、激光显示等高科技,提升民族节庆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感染力,增强民族和节庆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有效性。(2)平台搭建模式创新。积极创新和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开展针对数据库、信息中心的版权保护、在线下载、广告营销、在线娱乐、网络交易等内容的建设,实现网络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平台多元化发展。(3)娱乐和体验方式创新。以移动多媒体、手机报、数字出版、网络电视、数字电影、动漫、网游、虚拟演出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体验、娱乐参与、休闲互动等需求的多种文化体验方式,削弱群体间的文化隔阂感,增强民族文化传播过程的针对性和互动性。(4)文化消费创新。加快对各类先进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转化应用,积极开发基于移动、数字等具有不同传播特点的新型节庆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扩大节庆文化消费的内容和范畴;以移动互联网媒介为核心,推动数字内容体验消费,促进节庆体验、文化娱乐、远程直播、APP平台、微信和微博客户端等多种新型节庆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4]

篇6

经济收益率的提高可激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首先,人们从事高风险的科技创新是为了提高经济收益率,而税收支出必然会影响该指标。因此,更为适宜的税收政策可降低科技创新的投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率。其次,政府可通过科技创新的减免税优惠政策,更加激励企业持续不断地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并且扩大投入力度,从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的高经济收益率。

2.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减轻投入风险

科技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高风险性,而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则加剧了科技创新投入的风险性,抑制了企业承担风险的积极性。企业税负越重,从事高风险投资的积极性越低。因此,适宜的税收优惠政策因为减少成本而降低了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向科技创新倾斜。因此,各国政府通常运用这一措施鼓励科技创新投入。

二、我国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不足

1.企业创新主体不够突出

一是大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意识不强,只满足于追求暂时的企业利润,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二是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传统中小企业比重大。一些民营企业想创新,也由于创新成本比较高,大部分创新仅停留在浅层次或市场层面的创新环节;三是企业内创新人才缺乏,人才分布不均,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四是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不够紧密,特别是在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科技创新及开发应用的贡献率不高。

2.科技创新配套机制不完善

一是企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已建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运作缓慢,企业风险投资意识不强,效率不高。二是技术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许多具有自主产权、产业前景好的高新技术成果难以形成产业规模,难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加之科技工作基础薄弱,信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匮乏,公共科研平台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还不够健全,科研设备和一些重要数据和信息技术不能够共享,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引进科技成果的力度。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有些企事业单位人才的科技创新热情度低,大部分非公企业的技术人才虽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没有真正体现,绝大部分的非公企业科技人才始终摆脱不了“高级打工者”的身份,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挫伤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运用税收政策推动科技创新的建议

1.完善国家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来看,还存在着主体税种制约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问题,从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看,在一些领域又存在着政策真空等问题。因此,急需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2.争取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税收政策支持

建立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手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争取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税收政策支持,以符合国家的区域优惠政策,增加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税前扣除、延迟纳税、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更好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投资诱导作用。同时针对不发达地区的特点,制定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内外资的投入帮助不发达地区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3.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税收政策的实施力度

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税收政策的实施力度是实现税收公平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首先要从符合税收公平的原则出发,取消对企业的限制范围。如目前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税率只适用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的范围限制就制约了促进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为了加快优惠政策的落实,应扩大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的适用范围:凡是符合条件能够进行科技创新投入的企事业单位都可享受税收优惠税率。并且还可将优惠税率分为不同的档次,分别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待遇。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可以提高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扩大整个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关注,增加更多的支持与扶持。其次,应开辟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绿色通道,对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对纳税咨询和纳税申报等工作给予更便利的程序。并且,尽量缩短适用优惠政策的审批时间,使企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的工作中去,为社会为人类奉献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

篇7

2加强土地科学建设

土地科学作为重要学科的突出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土地科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极不适应。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需求迅速扩大。必须有技术和措施的保障,这保障就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就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3工程学科的重要性

3.1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中,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三者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2我国的土地工程学科的相关技术人才

目前仍然很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土地工程学科的建设不重视,这项学科的发展也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其次,学生对这门学科不热心,对我国土地资源缺乏管理和保护的意识,整体意识不高,在如今别的一些价值观的影响下,如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使学生没有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拼搏劲儿不够;土地工程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相对其他学科,处于发展初期,它的未来前景似乎还没有显露端倪,人们看不到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似乎觉得由它无它都一样。在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的成就方面九牛一毛,不足以引起社会重视。现在人们最多关注的就是环境问题,人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很少有人会想到土地工程以及土地工程科技。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要加大在这方面的发展,让土地工程科技和土地工程学科走人大众生活,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和以后发展做长足准备。

4工程学科发展与工程人才培养

4.1正确处理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

工科注重的是科技成果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争取科研经费、充实学校财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方面,都比理科占有优势。发展工科,更重当前效益。

4.2在学科发展上既要扶优,又要扶贫

土地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可以从基础上解决土地工程无学科理论支撑的问题,全面促进土地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科学利用。

篇8

当前农牧科技的发展也呈现出新形势和新特点,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同时农牧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推动农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农牧业发展普遍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持续发展受阻,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讲基础研究提高到重要位置,将基础研究做深做透,以此来支撑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从当前的农牧科技现状出发,我们应着力做好特色农牧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例如在青稞、牦牛和设施农业上加大研究力度,以“1488”农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指导,突出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加强特色农作物畜禽、园艺作物、牧草新品种选育工作。

1.2着力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背后一定是有强有力的科技做支撑的,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的支撑便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但是当前的农牧科技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较为缺乏,尤其是那些具有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的科技成果,其转化和应用的步伐相对落后,科技并没有实现对农牧业的强力支撑作用,导致的农牧科技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农牧科技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结合农牧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换应用的步伐,着力提升科学技术对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当前农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较为落后,亟需创新,这就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时也要注重转化方式的创新,将建设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例如对青稞产业、牦牛产业和园艺产业,要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开展特色农畜产品研发技术成果推介活动。除此之外,要大力培养当地的科技致富能手,加强科技致富能手的模范带头作用,也要大力培养和宣传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大户,为农牧民提供全面、先进、可行的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加快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养和应用水平,以此来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综上,加快农牧业的科技转化需做好几点工作,一是重点关注青稞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二是聚集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强化科技支撑;三是聚集园艺产业发展目标,强化科技支撑;四是聚集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强化科技支撑。

1.3推进农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农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平台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农牧业科技的发展步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大力推进农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3.1搭建专家平台,引进前沿技术。在专家平台的搭建中,可以通过邀请农科院、大学和科研院校的教授来组成“专家大院”,来实地指导农牧产业的种植和发展,并要大力支持专家的基地试验项目。在引进前沿技术方面,应该积极参加关于青稞产业的新品种试验站建设,通过试验进行筛选,选择那些适合高原环境下种植的优良品种。

1.3.2搭建科技展示平台,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农牧区应该有自己的农技推广体系项目,这样能够为示范基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便利条件,示范基地应主推青稞优良品种的培育技术。另外,在因地制宜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是加大力度培养科技示范户,这些科技示范户能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1.3.3搭建技术培训平台,落实科技到村。农牧区科技人员应深入到各个村,为农牧民定期召开技术培训会,开展科技直通车项目,进村入户为农牧民送科技。在送科技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的特色农牧产业,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培训。另外,可采取开通专家咨询热线和农业技术短信平台,以及建设农业信息网站的形式来使广大农牧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农牧业科技的咨询和获取。

1.4加强教育引导和话语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认同的舆论基础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外在社会环境因素,还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舆论环境和话语体系建设。教育舆论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习或工作环境等方面,不同的社会条件塑造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和不同的价值认同,其一,家庭是影响个体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辈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意识形态倾向等对后代具有直接的、奠基性的和长远的影响;其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对青少年一代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正如所说“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中去”;其三,在社会生活中,因地缘、业缘、利益或其他因素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共同体,它们的价值取向和信仰主张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重要影响;其四,话语体系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意义重大。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对认同实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的直接载体,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反映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以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为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大众话语体系对广大群众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直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话语体系应是广大群众人人能懂,时时奉行而深入人心的大众语言,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延续中华民族历史脉络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占据民族精神的至高点,具有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道德感召力。

篇9

1.2科技基础条件薄弱,投资渠道单一由于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驱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就显得不足。很难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1.3缺乏为农业创新体系提供宽松环境的保障机制科研人员在其知识产权的转让收益中得不到应有的分成。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上没有政府明确的政策保障;整个农业创新体系就缺乏动力驱动,必将影响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运行效率。

2我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对策

“十二五”就要过去,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得到新的发展、新的提升,必须着力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结构为中心任务。以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人才引进培养、制度保障等几个重要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锦州特点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十三五期间,加强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种养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和配套装备,不断创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生态生产技术模式。同时,加强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打造更多的像绿色芳山、宏胜花生等知名的农产品品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拓宽农业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要立足十三五整体布局,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健全我市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督等农业服务机构。深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科技服务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做大做强有潜力的诸如黑山中德肉禽、北镇金源葡萄酒、凌海裕海海珍品、义县双双食品等县域特色产业。研发特色农产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基地。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覆盖面,不留死角。保证农业科技与推广应用实现有效对接,进而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篇10

1.2代工式的品种选育种业企业汕头金韩种业用代工的运作模式,通过投资民间育种家和专业育种团队研究2~3种蔬菜作物,育种团队不从事经营,育成品种所得按比例分成。金韩的南瓜和苦瓜就是1个南瓜育种团队和苦瓜育种团队完成的,金韩主要负责后期营销,金韩通过代工式育种模式获得快速发展,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育种型种子企业。

1.3境外品牌种业企业这类企业在我国形成时间也有10年以上,他们主要是通过境外公司的品种进行销售,如广东良种引进服务公司、青岛黄泷种子有限公司、上海惠和种子有限公司、厦门中厦种子有限公司等,主要以经营国(境)外种子为主,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的主要蔬菜种子公司研究的品种,在中国境内进行销售,其中日本公司的品种以日本包装为主,而韩国和我国台湾的蔬菜品种还可以通过采购散种子后自己包装进行销售。

1.4经营型种业企业国内的6500多家种子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这种类型,有些企业如种都种业、三千种业等通过正规途径,向科研院所购买品种生产或经营权获得新品种,这些是相对较大也比较正规的种企;但我国的大多数种子企业主要以个体、夫妻店形式的小微种企为主,虽然也自己包装销售(除常规蔬菜品种外),但也有很多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如偷取亲本、套取别人生产的种子等等,不劳而获地生产或经营别人的新品种,坐享其成。

2国内蔬菜种业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1蔬菜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农业科技重要载体的蔬菜品种,近年来却广泛地被复制、滥用和假冒,极大地损害了育种者的合法权益,挫伤种企和育种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正常发展秩序。虽然农业部于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越来越多的蔬菜研发企业也开始申请植物品种权保护,但由于农产品的鉴定和检测周期较长,往往在品种保护审定的3~4年的周期内都不得销售该品种。而不法商贩此时却已经采取“盗用、窃取”种子的手段获得该品种的亲本材料或杂交种子并销售,待品种真正的所属单位或个人在拿到“品种权保护证书”后,往往因市场变化,并不能用“权力”得到应该享有的“利益”。此外,我国目前还有很多作物品种尚不能进行品种权保护,基因图谱鉴定也得不到相关法律部门的认可。因此,国家相关管理与监督单位应加强对植物新品种权的实际保护力度,规范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也能敦促从业者重视产权,通过加强研发获得新品种保护权来为企业获取利益。建立蔬菜新品种保护制度,可极大地鼓励蔬菜种企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育种者多出品种、快出品种、出好品种。

2.2蔬菜种业企业规划作为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我国蔬菜的产量和产值均排在种植业的第1位,也是种植业中出口量最大的作物。但是,在国家产业规划中,却缺少对蔬菜种业的合理规划和引导。我国不同地区栽培的地方特色蔬菜品种,应引导在特定的合适区域从事品种选育和筛选,才能保护地方特色;对我国一些种业基地条件较好、种业人员集聚、品种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京、天津、广东、安徽等地,应加强种业支持;而对于种业需求大省,如山东、河北、广东、海南等省,应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及规范。同时,国家种业规划也应支持我国民营种企走出国门,让国内企业加入国际蔬菜种业市场的竞争。安徽江淮园艺通过走出去战略,先后与17个国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国外资源,同时也把中国的甜瓜和西瓜推广到东盟、南亚及南美市场,成为我国蔬菜种业对外合作的一朵奇葩。

2.3蔬菜制种基地规划与保护制种基地的无序竞争和不规范,是种子市场混乱、亲本流失的重要源头。对于蔬菜种子生产大省,如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国家应出台相应的基地保护政策,保障生产制种用地,提高制种基地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制种企业的信用评级,确保制种基地健康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制种费用迅速增加,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制种企业、制种所在地农户等相关人员一定的补贴。

2.4蔬菜育种体制和机制国内农业科研院所数量多,据统计,地级以上蔬菜育种机构有179个,他们设置的分支机构部分还高度重复,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茄果类、西瓜甜瓜、豆类等作物上。国家的育种资源和科研经费长期由农业科研院所垄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单位体制固化,机制不活,育种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研究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农业科研院所创办的种业公司,大多数没有真正的市场化,无法真正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化育种。而民营蔬菜种业,几乎得不到科研项目支持,资源匮乏,高层次人才不愿进入民营企业,加之蔬菜作物品种分散,单一作物特别是具体到品种的种子量更少,并且由于市场保护不力,很少有单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进行蔬菜作物的品种研发。因此,国家应创新蔬菜育种体制和机制,将政策倾斜于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的民营蔬菜育种企业,引导其做大做强,创造更多成果促进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同时积极鼓励科研院所与民营育种企业间人才和资源的有效流动,共同促进成果转化与创新。

2.5品种审定形式国内蔬菜品种存在品种审定、认定和登记3种形式。在一个省通过审定的品种,到另一个省推广,还得重新审定;有的省份品种审定的周期很长,蔬菜品种的市场变化节奏快,等品种审定下来,已经错过推广的最佳时期,而多数品种的审定,只是以审定名义行地方保护之实,阻碍新品种的推广。因此,国家针对品种审定,应出台更符合品种推广且更便于实际操作的品种审定制度,促进优质品种得到更大面积推广,惠及更多农民。

篇11

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是指在文化企业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以创造和开发新需求的过程。其实质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推动双方不断发展和演进。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外生需求看,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环境,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加强文化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提高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评价等文化管理共性技术,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全面优化。第二,从内生需求看,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核心,加强文化领域战略性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开展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管理、传播与消费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提高投入产出比,还有助于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加快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1.2文化科技创新的动因

1.2.1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互动发展

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资源和资本,更需要大量的现代知识和技术要素,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文化产业更突出了对要素的拓展与整合。新兴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不仅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带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重组,而且也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创立新的销售渠道和运行模式,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同样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影视都依赖于现代科技实现了传统文化科技化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文化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文化底蕴通过科技手段得到了完美的展现、挖掘与传播。

1.2.2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升级改造

文化产业具有多样化、区域化、低碳、附加值高、就业率高等特点,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互,可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开发需求市场与消费潜力,推动文化特色化、产业化、集聚化发展,有助于培育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孵化科技型文化企业,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和竞争力。2003年,日本颁布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一系列政策,挖掘日本传统文化,积极提升数字技术和载体创新,逐步将文化产业和发达的电子科技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拓宽了新兴文化的消费市场,成就了全球知名的索尼、任天堂等超大型科技文化型跨国企业,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技术产品制造大国向一个文化产业生产和输出大国的转变。文化科技创新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科技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1.2.3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增值

科技创新不仅拓宽了文化服务网络与平台,提升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涵与价值,增加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输出与传播更贴近市场、贴近需求。1999年,韩国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成立“文化产业基金”,依托IT产业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明确了将数字文化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推动了动画、音乐、卡通、游戏产业的发展,2013年韩国数字游戏等文化产品的产值达101.1亿美元,占当年文化产业产值的11.82%,游戏相关产品和服务输出额占据了世界游戏市场5%以上的份额,是世界公认的以技术力量保障文化创新和产品创造的文化产品生产强国。科技赋予了文化新的发展动力和形式,而文化又成就了科技的价值和意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要素。

2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与类型

2.1“服务+科技”型

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结合是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将新技术、新方法向文化产业的渗透,整合文化与技术资源,实现文化企业与技术型企业全方位的合作,提高文化产品内涵,拓宽文化服务市场,从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集电影、书籍、乐园、玩具于一身的文化企业,该公司的创新包括两类,第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创新,迪士尼依靠其庞大的制作团队和媒体网络,开发和推广全年龄段喜闻乐见的作品,始终走在文化创新的前沿;第二是文化科技创新,迪士尼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2维和3维动画制作技术与团队,1992年,其电脑辅助制作系统(CAPS)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科学工程金像奖,科技的领先助推了迪士尼全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服务+科技”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迪士尼传统影视媒体的业绩,也促进了新兴业务的发展,2013年迪士尼公司总收入450.4亿美元,传统的媒体收入占总收入的58.47%,新兴的网络业务达到10.6亿美元,年均增长8.15%。采以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德国Bertelsmann集团等。

2.2“平台+研发”型

现代的文化产业更多是服务的现代化与智能化,将现代科技融合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推广,实现技术研发与文化服务的同步发展,拓展服务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以现代科技与虚拟网络为基础的文化服务创新。盛大网络有限公司是集游戏、文学、传媒、手机、动漫、音乐等业务,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在线互动娱乐内容和服务。作为新兴的文化企业,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参股NokiaSymbianOS、J2ME平台,收购美国ZONA公司、韩国Actoz公司,推出了ROM手机操作系统、完善游戏服务平台、构建软件开发网络,实现了从一个游戏服务运行商向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文化服务商的华丽转身。“平台+研发”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依靠信息网络拓宽了公司业务范围,而且通过研发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精耕细作,提升了公司及产品的竞争力,2013年盛大游戏的研发费用达到1.86亿元人民币,占营业总收入的18.08%,占税前利润的42.46%,研发费用年增长超过8%。采用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日本SONY娱乐公司、韩国NCsoft公司等。

2.3“软件+硬件”型

文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软件与硬件的支持,软件包括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设计、制作、研发、培训、咨询等,硬件包括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的系统、设施、园区等,软件与硬件的共同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环球数码创意公司致力于发展以数码内容为主的3D数字影视动画培训、3D数字影视动画制作、数字影院系统设备生产及应用方案、动漫影视剧发行以及国际大型文化创意园区等相关高科技文化产业,是目前业务范围较广、科技含量较高的典型的文化企业。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1.6亿港币,比上年增长44.76%,其中,电脑图像创作及制作收入8753.2万元,占总收入的54.46%,培训收入1574万元,占总收的10%,园区及硬件租赁收入占总收入的35.54%。以数码科技为基础,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发展,使环球数码成为科技型文化企业发展的楷模。采用同样科技创新策略的还有韩国Nexon公司、日本GAINAX公司等。

3国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3.1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科技创新需求不同

中国幅原辽阔、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差异较大,导致文化资源类型太多。从形式上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源,从类别上分为民族性、地域性、功能性文化资源,从内容上分为历史、宗教、艺术等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复杂性和差异化以及文化资源对于科技创新需求的独特性和多样化,为开展文化资源公共服务与社会化运营增加了难度。相对于传统文化资源,新兴文化借助于科技与网络,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科技创新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提升作用明显。因此,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方式、文化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模式成为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3.2文化企业业务复杂,科技创新能力不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信息传输、文化创意和设计等10大类,50小类。各类别差异较大,科技创新程度不一,再加上企业业务复杂,涉及行业太多,导致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标准不一,无法准确地衡量和比较文化企业科技能力。此外,由于文化资源的差异性、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难度不一、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差异较大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3文化消费市场巨大,科技创新服务太少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但是,国内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服务网络还不完善,尤其是投融资、担保、技术合作、产权交易机制还不健全,无法满足文化消费市场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目前,中国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的缺口近5600亿元人民币,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及消费潜力与当前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形成巨大的落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服务已经成为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发与制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文化市场、满足消费需求的关键载体之一。

4国内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综合发展策略

4.1完善市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相互作用,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形成的重要举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就业、人才等一系列的优惠和鼓励政策,激发文化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支持多种形式的横向和纵向科技技术成果向文化企业转移,提升文化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集成应用与创新能力。2004年文化部设计“文化部创新奖”,对立足时代前沿、弘扬科学精神、运用现代科技、普及广大群众的文化项目予以表彰。2009年文化部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旨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完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文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政策的完善与细化,对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和优化、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2建立功能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根据文化产业类型,依托有关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科技创新服务功能,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内容,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合作、培训管理、融资投资、风险管理、产权交易、法律咨询等各方面服务,以满足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孵化的需求。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构建以技术创新型企业、文化综合服务运营商及骨干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于加快文化创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2014年由科技部发起建立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在成都成立,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跨行业整合文化、科技、金融等多方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完善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功能,为文化科技的创新体系的探索走了重要的一步。

4.3推广需求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资助模式

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资助,2010年6月,文化部印发《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管理办法》,提出了文化产业重大战略导向项目、前沿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等培育计划。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2.97亿元资助了网络、旅游、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科技服务等领域97项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资助575个文化科技创新项目。但是,单纯依靠政府预算内拨款只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发展所需的投入,因此,必须建立以需求导向的文化创新资助模式,完善政府补助、贴息贷款、奖励、消费性、专项性资助等形式,加快资助资金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加速文化产权交易与融资市场的建设,形成政府指导、行业主管、企业主导的文化产业创新资助体系。1994年起,法国电影产业资助基金,采用自主性资助和选择性资助两种形式,将影视作品的税款按照特定条件分配和返还给生产、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的参与者,用途严格限定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与创新,既体现了企业资助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又体现了产业政策的导向性和市场化,为我国文化科技资助形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