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畜牧业论文

畜牧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7 00:35: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畜牧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畜牧业论文

篇1

2舍饲养殖的不足

舍饲养殖虽然可以快速提高牛羊肉的产量,提高单位养殖规模,有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但前提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大量的粮食和有限的农副产品为代价,大量使用各种药物及各种添加剂,生产出口感不好但又不得不吃的奶肉食品,导致现在很多人宁愿长途驾车到农家及牧区高价购买散养的肉蛋奶及天然状态下生长的食品,也不愿在市场购买。特别是舍饲养殖根本无法系统管理,不确定因素相当多。牛羊容易发生疫情,生产的母畜及幼畜成活率不高,稍有不慎带来的损失将是致命的,尤其是舍饲养羊违背了羊的生长规律,改变了羊的生物特性,产出的羊肉自然品质不高。

3草原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

鉴于以上传统放养的缺陷和舍饲养殖的不足,政府部门目前投入大量资金项目给农牧民建筑羊舍,开发部分饲草料基地等大量的农牧业基础建设。但要想生产更多的有机食品,进行规模化养殖,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饲草问题、改变饲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绿色有机食品,让人们吃到放心肉。而这需要在合适的、符合开发条件的草原和部分沙化半沙化的草场上配套水利设施,种植各种牧草,以最大的限度提高单位产草量,用科学的方式,利用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和牧草的生长特点、生长规律,选择多年生、耐践踏、再生力强的牧草(如柠条、苜蓿、无芒雀麦、羊草、鸭茅、高燕麦草等)分段、分片、分季节循环放牧,建立永久的牧草地,放牧还能促进草地植物,具有超补偿性生长。并结合放牧对象(比如牛吃高草,羊吃矮草,鸡吃虫子等)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节能环保、循环利用又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既可生产出绿色有机食品,有利于消费者健康并带动农牧民致富,而且经营者又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并且种植牧草除了能作为家畜的主要饲料外,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维护土壤肥力、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和调节气候也有重要作用。由于牧草具有高效率利用光能的特点,因而发展牧草生产有利于建立稳产高产的农牧业生产体系、维护生态平衡,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有利于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预期效益好;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还可有效治理污染;废弃物能得到有效利用;总体投资较舍饲养殖少得多,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成倍增加。但是要想使规模化养殖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单靠个人或企业是无法达到的,只有得到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获得项目资金的大力扶持才可实现种草养畜,自然放牧,生产有机食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产品走向世界。

篇2

重点包括大同县、新荣区、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5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肉牛出栏19万头以上,牛肉产量3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23%、132%。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推广优良牧草种植、粗饲料科学加工、配混合饲料饲喂、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肉牛增重和牛肉品质。

现代肉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区。到2015年,出栏肉羊395万只以上,羊肉产量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71%、134%。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推广杂交改良,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推广饲草科学加工,实施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率。现代绒山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

到2015年,存栏绒山羊31万只以上,羊绒产量104吨以上。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推广晋岚绒山羊优质品种,提高产绒量和绒细度。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来支撑。大同市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围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园区(场、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畜产品产量。到2015年养殖园区将达到639个。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和扩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养殖场区集中。饲草饲料高效利用工程。大力推进草地建设保护与“三化”草地治理,到2015年,全面完成天然草地确权,建设人工草地70万亩,飞播种草9万亩,改良草地328万亩,建立“三牧”草地(禁牧、休牧、轮牧)242万亩,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到70%以上,载畜量提高1倍以上。选择6个5万亩的集中连片草地,实施种草养畜、划区轮牧,建设大草原、大牧场。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建立饲草料基地50万亩,青贮秸秆100万吨,秸秆饲用率达到50%,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篇3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用于专门的防疫经费仍然缺乏,导致疫苗费、消毒费等问题一直不能很好解决,严重阻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

(二)动物防疫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动物防疫人员缺乏普遍缺少必要的专业培训,不能按照正确的免疫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或注射部位不准确,或注射剂量不足,导致免疫效果差,动物防疫力量不足。

(三)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薄弱。

动物疫病防治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春秋普免与月月补免相结合的防疫办法,由于防疫工作量大、工作面广,特别是基层防疫环境条件恶劣,防疫人员易出现厌战情绪,致使免疫密度不能常年保证达100%,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薄弱。

(四)科学饲养管理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对畜牧养殖业的动物疫情管理采取的是一种封闭的内部管理方式,遇重大疫情才以密级文件形势内部通报,不公开、不透明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造成科学饲养动物的管理能力较差,难以有效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二、今后养殖业发展对策与探讨

畜牧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谈一谈抓好动物防疫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增强风险意识,认真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一方面大力开展《动物防疫法》宣传,宣传疾病的重要性和危害性,提高广大养殖户对防疫工作的认识和正确理解,消除他们的依赖和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增强风险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动物疫病控制的长期性,增强风险意识,同时要更充分认识到,动物疫病是可以防预控制的,因此,政府要多宣传,多引导,多监督,根据综合防控的战略,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科学防疫,高效防疫,构建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的长效机制。

(二)县乡两级财政部门逐步增加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

对发展生态畜牧业减免税收、优惠贷款,对疫病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对畜禽养殖企业征收排污费,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生产生活条件,并在保障必要防疫经费的同时,重点将动物疾病防疫疫苗补助经费列入财政经常性支出中,确保经费到位。

(三)加强疫病防控,增强保障能力

一方面应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领导防疫责任制,实行行政业务两条线责任制,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使防疫工作做到高密度,不留死角。另一方面应规范动免疫工作。每年应按各种动物疫病的流行特点,做好大面积的强制免疫工作,例如春秋防疫只针对少数疫情,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发动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做好动物疫情普查和预防注射工作。再次,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从疫苗保存、使用剂量、注射方法等方面加强培训,提升防疫人员的整体素质,逐步使防疫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免疫安全,提高免疫效果。

(四)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

篇4

积极做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14年用于购置畜牧业机械的各类补贴资金510万元,使我县的畜牧业机械新增303台,到2014年为止全县拥有畜牧业机械1156台。

1.2畜牧业机械化作业完成情况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饲用玉米的机械化种植,2014年初及早维修保养、调试了90台玉米点播机,使饲用玉米的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00%。收获时积极协调周边各县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收获机,2014年秋收期间共投入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机12台,割、搂、捆机械500余台,收获玉米面积2万亩、天然草场机械化收获完成3.91万亩。

2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县的特色农业主要以马铃薯、大露菜为主。马铃薯产业在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是县委确定的优势产业。2014年建立马铃薯、露地蔬菜、玉米、小麦四个标准化作业示范区,其中:饲用玉米标准化建设完成面积1.2万亩;全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马铃薯标准化建设完成0.5万亩。

2.1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情况及机械化作业情况

巴里坤县人民政府在前几年出台了对购买马铃薯种植及收获机具的农户给予惠农补贴。农机部门进村入户做了大量宣传,并做好机具对比选型,购进的样式在各乡镇召开现场演示,经试验及改进,各类机械已基本满足巴里坤县的种植习惯和模式。几年共购进马铃薯种植机具113台,马铃薯收获机104台。2014年巴里坤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机械化种植0.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6%;机械化收获0.3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7.7%。

2.2建成大露菜推广示范面积3500亩

2014年在巴里坤县实施露地疏菜种植、贮藏、保鲜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根据巴里坤县露地蔬菜种植分布情况,在石人子乡建成露地蔬菜推广示范面积1000亩,4月底在种植区石人子乡大泉湾村二组做好露地蔬菜种植的耕整地作业,5月份开始铺膜播种,截至6月10日全面完成1000亩蔬菜种植任务,种植了小颗粒种子窝笋、莲花白、红萝卜、花菜。在5月初召开蔬菜机具现场演示会,培训种植户及技术人员210余人。在6~7月引进一台旋耕机,并通过改进后进行除草,除草效果较好。蔬菜自8月份陆续上市。经测产,花菜亩产量2t、莲花白4t、大白菜5t、西兰花1.8t。

3存在问题

(1)天然可利用草场退化严重,从而降低了草料收获机械的利用率;(2)饲草料基地不能形成规模,导致畜牧业收获机械的利用率太低;(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程度高,但机械化收获有待提高;(4)大露菜的生产一直靠人工点种、除草、收获,费时费力,种植规模小,生产的露地蔬菜量尚不能满足本地需求。

篇5

1.2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疫病防治难度大我国畜牧业专化程度较低,采用的饲养方式也比较分散,无法有效的防治疫病的传染,疫病在防治和治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传统的饲养方式对长的变化感知能力较差,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及时的抵御风险发生,对整个产业的波动控制能力较差,阻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3畜牧业产业链没有形成畜牧养殖产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多数在没有组织的形式产生,基本上都是以农户为主要单元独自经营,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很少,或者干脆是一些孤立存在的产业部门,产业链不集中根本不能集中发展一个地区的畜牧产业,地区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畜牧业发展前景分析

2.1畜牧业由数量向着质量转变在发展畜牧业过程中应该积极的推广畜禽产品良种,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是发展畜牧业产业的关键。最近几年,畜牧业生产规模虽然得到了不断的扩大,但是总体的质量却不尽如意,其很难适应市场对畜禽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自身在市场中竞争能力较弱,为此,在发展畜牧产业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良种推广下功夫,使畜禽产品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保证整个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2畜牧业由耗粮型向着节约型转变目前,很多家庭养殖的动物多数以猪为主,牛、羊的养殖比重比较低。家禽养殖以鸡养殖为主,养鹅数量不多,研制结构比较单一,而且猪、鸡、鸭养殖多数以粮食和配合性饲料为主,对粮食的消耗量比较大,投入的成本比较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除了猪、鸡、鸭其他动物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大力发展其草食性动物养殖对于降低粮食消耗,节约成本,满足人们对草食性动物的需求有着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2.3畜牧业由传统养殖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传统的分散养殖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发展养殖思路,采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养殖模式。当地的农业部门应该在农民群众中积极推广规模化养殖技术,提高畜牧业的集约化水平,集中发展养殖大户,同时还应该积极的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获取更多的资金,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向农民群众和养殖户积极的进行技术指导,同时通过这个合作社建立产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相对稳定和集中连片的生产集体,积极的培养动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同时还能够在市场中树立品牌,更好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篇6

1.1畜牧业物流缺乏行业标准约束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物流需求越来越大,很多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货物流通方式,缺乏温度、时间的严格控制,导致畜产品的质量下降、损耗增加。由于缺乏完善的畜牧业物流法律法规,使整个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流通标准限制[2],缺少统一性和规范性。

1.2畜牧业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冷链物流运输是畜产品流通的主要手段,冷链产品实行全程冷控,形成了完整的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我国缺少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畜产品运输更多采用改装的传统箱式卡车运输,大大降低了流通效率,增加了畜产品污染的风险。

1.3畜牧业物流管理混乱与传统的物流行业相比,畜牧业物流的管理过程更为复杂,实行多环节管理的方式。在畜产品物流的供应、流通加工、检验检疫等环节采用农业、商业、质检、交通等多部门分段管理的方式,使畜产品流通环节的中断,增加中途停留的时间,导致了流通环节的混乱,未能实现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2加快我国畜牧业物流发展对策

2.1构建畜牧业物流的信息管理体系畜牧业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整合畜产品流通环节信息的共享,能够实现畜产品的“三流”合一与协调。进而有助于发挥其在社会需求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使供应商供应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信息有机的结合。同时,建立条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从畜产品饲养的源头入手,随时全程追溯畜产品的相关信息,保证消费者食用畜产品的安全性。

篇7

1.2畜牧支撑体系建设日益稳固。近年来,邢台市各级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按照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综合设置的要求,市级和县级均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全市共建立乡级畜牧兽医分站117个,招聘全额事业编制人员482名,村级动物防疫员5325名,市、县、乡、村四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投入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基础建设资金2600万元,建设市级兽医实验室和畜产品检测中心各1处,建立3个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和3个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大大增强全市动物疫病预防和畜产品安全监测能力;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连年保持在100%,实现多年无重大疫病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1.3畜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邢台市通过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举办项目推介会等招商措施,北京保吉安、泰国正大、河北雨润、北京奥天、山东六和等一大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邢台,进一步推动了邢台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新、改(扩)建各类畜牧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近百亿元,其中北京宝吉安与威县、巨鹿合作的肉鸡产业化项目,山东六和与兴达合作的肉鸭产业链项目,泰国正大集团独资的生猪生产项目等均相继顺利投产,带动了当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有北京奥天生猪养殖项目、河北雨润集团生猪生产及肉食加工项目、河北旺族集团生猪产业链项目、君乐宝乳业的万头奶牛生态牧场项目等正在建设中。特别是君乐宝与威县合作总投资5亿元的万头奶牛生态牧场项目,目前进展顺利,预计2014年底可投入生产,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对我市高端奶产品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差,产业化发展滞后。从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看,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应达到60%。在国内超过50%的地区也为数不少,而邢台市2013年底才达到44%。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远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有些大型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严重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的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仍然依靠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法来管理集团企业,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2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仍待加强。在现阶段,邢台市的畜产品监管机构、监管手段、检测人员及设备等均不能满足产品监测的需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不容忽视。

2.3资金缺乏仍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现代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邢台市财政及金融的支持力度与畜牧业发展规模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2.4产业发展空间逐渐缩小。随着邢台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挤压下,畜牧业发展空间的压力正逐步加大。

2.5畜牧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市、县两级畜牧兽医部门均没有单独的行政执法机构,现有的畜牧执法人员全部是动物卫生监督所或畜产品安全监管办公室人员兼职,并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畜牧法赋予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执法权力得不到很好的执行。

3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3.1实施产业拉动,扶强壮大龙头企业。紧紧围绕畜牧业主导品种,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更新改造、链条延伸、开发新上,谋划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市落户,建设一批能够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标准高、规模大、外向型、牵动强的畜牧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引资金与引技术相结合,实现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3.2实施规模推动,强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按照国家《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强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一是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重点推进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和常年存栏1万只以上蛋鸡规模养殖场,推行牛羊舍饲圈养,加快奶牛规模场建设和养殖小区股份制改造。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制订和完善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引导生产者按标准组织生产,逐步使畜禽养殖在选址、圈舍建设、投入品、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粪便处理、产品安全等方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三是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按照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示范场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创建,提升全市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3.3实施品牌牵动,争创国家和省级产品品牌。以鸡蛋、肉类和乳制品为重点,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规划,下大力抓好实施。引导养殖加工企业增强品牌和质量意识,健全标准化管理、计量检测和质量信用体系,开发高端产品。,帮助我市知名企业在京津及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专店、专柜、连锁商场,增设销售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

篇8

2项目区基本现状

晴隆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为主导的高效示范园区。园区内有贵州晴隆海权肉羊加工厂,总投资20138万元的现代肉羊加工生产线,占地面积12hm2(180亩),建筑面积1.6万m2,年屠宰加工120万只肉羊的肉羊加工生产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屠宰、加工、冷冻、储藏、销售于一体的肉羊加工厂,年产值7.8亿元。晴隆县吉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州级龙头企业,总投资1.1亿元,基地面积333hm2(5000亩),可带动周边2200户农户脱贫致富,茶叶初加工1000t/年,精加工1000t/年,年产值1亿元。晴隆县肥姑蔬菜食品厂是省级龙头企业,厂房占地4.7hm2(70亩),拟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1333hm2(2万亩),年产3600t“肥姑”牌蔬菜系列食品,年产值4050万元,可带动周边3100个农户脱贫致富。晴隆县晴美马铃薯精淀粉加工厂,厂房占地面积4.13hm2(62亩),总投资1.08亿元,可消化全县种植的4000hm2(6万亩)马铃薯,年生产马铃薯精淀粉3万t,年产值2亿元。晴隆县古安南茶酒厂,建设用地面积40000hm2(60万亩),厂房建筑面积15000m2,年生产5000t纯茶酒,年产值8.4亿元。晴隆县茶业公司是省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53.3hm2(800亩),可带动周边3000个农户脱贫致富,带动全县种植6666.7hm2(10万亩),年产干茶叶500t,销售收入1400万元,带动茶农增收1800万元。园区内已建成高产牧草示范基地,现有人工草地13333.3hm2(20万亩),改良草地8000hm2(12万亩)。

3生产条件与建设条件分析

3.1生产条件分析(1)土壤类型。晴隆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地形地貌复杂,石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伏流、地下河床、溶洞、落水洞、竖林、岩溶干沟等极为普遍。土壤类型多为黄棕壤,属粘化、酸性土壤。(2)气候条件。晴隆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云寡照。湿度较大,平均相对湿度85.4%。年均气温15.3℃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4.2℃,极端最低气温-4.2℃。年平均日照时数1354h,年平均降水量1500mm,主要集中在5-8月,灾害性气候主要是干旱。(3)海拔高度。晴隆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最高海拔2025m,最低海拔543m,海拔高差达1482m。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切深长达500~700m,属深切割岩溶侵蚀山区。

3.2建设条件分析(1)园区内有年屠宰120万只肉羊加工生产线,于2013年9月底开始正常营运;项目区内已建成高产牧草示范基地,现有人工草地13333.3hm2(20万亩),改良草地8000hm2(12万亩)。(2)项目建设区有小龙水项目配水、土地整治项目配路,电改项目完成园区用电;水、电、路、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全部覆盖,完全能够满足园区建设需求。项目区与沪昆高速路相通,交通生产十分便利,足以满足本项目的基础运输需求。

4与园区养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晴隆县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的服务对象,瞄准贫困农户,贫困农户的覆盖率达到70%,标准化养殖户每户圈舍补助4000元,无偿提供种公羊及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培训,补助农机具、饲草机械、青贮缸、青贮袋、相关器械、驱虫保健药品、草种、肥料等,为农户协调养羊贷款3~5万元,并贴息2年。

5建设效益情况分析

篇9

2003年,州党委、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年”活动的决定》,决定利用3年时间在州、县市、乡镇、村组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组织机构,重点是建立健全村级防疫点建设。按照“村聘、乡批、县核、站管”的原则,该州选拔了750名村级防疫员充实到基层防疫员队伍中,基本建成了州、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

2.推进兽医体制改革。

2006年,该州率先在全疆推行了兽医体制改革,对州畜牧兽医局所属事业单位性质、编制、职能等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认定。州、县市共设立8个畜牧兽医局、8个动物疾控中心、8个动物卫生监督所、5个动物疫情测报站、67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实现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三权归县管理,标志着该州兽医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3.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

结合国家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采取项目支持和地方自筹的方式,先后申请各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167个,累计完成建设资金3230.9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91.2万元,自治区投资445万元,地州配套363.5万元,县市配套资金441.77万元,乡镇自筹89.44万元。在开展硬件建设的同时,先后制定了《昌吉州乡镇兽医站管理办法》《昌吉州村级防疫员管理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基本形成了用制度管站、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运行机制。近年来,昌吉州广大兽医工作者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动物疫病防控方针,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州连续4年被评为自治区兽医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连续4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有效保障了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该州基本建起了一个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手段先进,指挥灵活,反应快捷的动物防疫体系。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体系建设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畜产品消费安全,在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州于2009年成立了昌吉州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了酶标仪、乳成分分析仪、SNAP检测仪等畜产品快速检测仪器及冰箱、冰柜、检测试纸等基础设施,该中心于2012年通过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质量认证。为扩大监测覆盖面,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检测网络,7县市均成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与县市动物疾控中心合署办公,67个乡镇兽医站均挂畜产品质量监管站牌,设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230个,配合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基本形成了州有检测中心、县市有检测站、乡镇有监管站、养殖场(村)有监测点的四级检测体系。2013年,昌吉州采取每月例行检测、季度监督检测和重点节假日检测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畜产品检测力度,全年共完成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32850批次。同时,深入开展了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重点对病死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兽药,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养殖环节投入品使用等开展了专项整治,累计开展各类培训54次,培训人员1611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33次,受益人员65813人;开展监督执法检查共1101次,检查各类场所2897家次,整改不合格场所240家次;共查处各类案件139起,其中动物卫生监督案件90起,兽药案件45起,奶业案件3起,饲料案件1起,涉案金额23.62万元,罚款金额17.05万元,确保了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三、草原生态保护体系建设

该州行政区域内草原面积7308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6718万亩,天然草原面积占昌吉州土地总面积的2/3,天然草地不仅是昌吉州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该州乃至全疆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昌吉州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原生态保护工作普遍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了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1.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

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全州禁牧面积203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4688万亩,全州6718万亩可利用草原全部达到禁牧和草畜平衡。

2.采取“五宜两结合”定居模式推进牧民定居工作。截至2014年,全州累计实现标准化定居20539户,占牧民总户数的80.7%,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牧民定居任务,全州牧民基本实现定居。定居点基本做到了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减轻了天然草原载畜压力。

3.加大了草原保护建设投入力度。

该州先后实施了“天保”项目、围栏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无鼠害示范工程和飞播改良等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建成围栏草地2719.7万亩,项目区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20%~30%,产草量增加了30%~50%。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区生态明显好转。

4.持续开展草原生物灾害防治。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治蝗、招鹰灭鼠等鼠虫害天敌控制技术,印楝素、肉毒素等生物制剂防治技术得以大面积示范推广。在7县市按照“有鼠无害”的标准实施草地“无鼠害示范区”项目建设,建成无鼠害示范区1627万亩。近年来,每年蝗虫鼠害防治面积在500万亩左右。

5.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多年来,昌吉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的各项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人工种草补贴项目和自治州加快肉产业发展意见,积极推进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该州畜牧业生产及牧区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2013年该州人工饲草料种植面积已达到78万亩,其中优质饲草面积达到40万亩。

6.草原生态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

篇10

为了有效掌握内蒙古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对草原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状况,每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草原草地生产力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3S技术辅助调查,对草原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如表2所示。通过每年对山地草甸产草量和山地草原草产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草原产草量的平均高度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其中,2013年的草原产草量增产较为显著,与2010年同期同类产草量相比,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每46.33hm2增产32kg,增产35.1%。由此可知,通过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试验,草原生成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对畜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效益,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试验,通过计量统计,发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每年可增产鲜草3500万kg,若每千克按0.3元计算,该试验区每年增产值为1050万元,因此,人工影响天气试验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比较客观,既可以改善牧区的生产条件,也可以提升牧区的抗灾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仔畜的繁殖成活率;社会效益,提高了牧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效益,同时也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生态效益,通过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为了有效防止草原退化、沙化现象的发生,通过人工增雨、防雹等措施使草地保持水土、防固沙能力及遏制草地退化,人工影响天气对减少自然灾害、优化牧区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人工影响天气,既促进了牧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改善了牧区的生态环境。

篇11

畜牧业本身的养殖场所,必须要确保人口稀少,特别是要远离经济发达、运输便利的地区,进而使得畜牧业能够直接从城市、郊区朝着农村进行转移。养殖场本身还必须要完全远离环境的敏感区域,也就是重要河流、风景区等,其选址要充分的考虑坡度、排水等问题。在针对养殖场的厂房进行设计期间,所需要考虑到的环境条件较多,至少要保证污水治理、环境综合利用、养殖厂基本设施功能等几个方面能够得以统筹设计,并且要保证同时施工、应用。此外,养殖厂内部的通风以及采光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真正的使得优质养殖业比例得以调整,其内部的控制措施就成为了关键。

1.2政策管理

畜禽养殖场污染的防治和监督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畜牧业企业生产执行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明确限定饲料中添加剂的使用,畜禽废物的收集、存储、处理方法及再利用时N、P、K的使用总量。对畜牧场污染的排放,严格控制BOD、COD的浓度,使畜牧业污染防治走向科学化、系列化、无污染化。

2产中控制

2.1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畜牧业的养殖厂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用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畜禽的养殖用水,第二就是养殖厂生产所需的用水。相对来说,前者是完全通过畜禽的饲养方式、品种、引水设备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决定的,特别是在使用的饮水设备不同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不同程序的渗漏现象。那么就必须要保证饲养方式以及饮水设施的合理性,使得用水量大幅度减少。此外畜禽舍的清洗用水量较大,如果说单纯的使用冲水形式,那么其较大的用水量就有可能会导致液态水粪出现,增大污染量。

2.2改善饲料结构,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采用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无公害的绿色添加剂和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及物理形态(如生物制剂处理技术、饲料颗粒化、饲料热喷技术)等手段,可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N的含量及恶臭味。选用符合生产绿色畜产品要求和消化率高的饲料,一是要注意消化率高、营养变异小,二是要注意选择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饲料。在饲料中补充合成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可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动物排泄物中的NH3,减少臭气的产生;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降低动物排泄物中磷的含量。利用生物方法,将EM有效微生物菌剂加入饲料中,可以促进畜禽生长及降低粪便的臭味。

3产后控制

3.1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

畜禽本身所排放的大量废物,实际上具备了大量的物质,那么针对畜禽固废进行良好的处理,不仅仅是要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更多的是使得畜禽废物得以循环利用,单纯从处理技术上来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物理技术:主要是畜禽粪便干燥技术,干燥后可用作饲料、肥料等。利用前须先进行除臭、灭菌、脱水等处理,干燥后的粪便可作燃料燃烧,也可加工成颗粒肥料或做畜禽饲料、鱼类饵料等。干燥技术主要有自然干燥,加温烘干,机械干燥,热喷处理,微波处理等几种。化学技术:主要指在畜禽粪便中加入一些化学试剂,如福尔马林、氢氧化钠、丙酸、醋酸、磷酸、磷酸二氢钾和硫酸亚铁等,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发酵技术分为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好氧发酵是在供氧条件下,微生物迅速繁殖,使物料温度逐渐升高至70~80℃,粪便中的有机物料被氧化分解,放出H2S、NH3等气体,还使非蛋白氮转化为可消化蛋白,因而,发酵可得到无臭、无虫(卵)及病原菌的优质有机肥和再生饲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采用此法者逐渐增多。

3.2畜禽场污水的处理方法

畜禽场污水量大、有机污染负荷高,基本处理方法,按其基本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等。但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使畜牧场高浓度的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所以必须进行系统处理。其处理过程一般包括固液分离、沉淀池沉淀、酸化调节池和厌氧池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