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7 06:58: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化实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此次会议旨在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陈仕楷在大会上介绍了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说,沙溪理工学校作为国家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推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教学模式。他表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学校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沙溪理工学校副校长冯子川作了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推广使用》的发言,肇庆市农业学校副校长曹希培作了题为《立足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言,与大家分享了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及使用的相关经验。
在当天下午的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会议上,罗俊主任介绍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情况,展示了相关成果。吴艳玲调研员总结了广东省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绩,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旨在提高信息技术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成果真正落到教学实处,让信息化成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是我省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两大任务,为此,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资助这两个项目立项,以实现让学生在实训室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技能学习任务,教师借助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辅导及实训学习成果的评价。所有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与全省中职学校师生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省顺应这一潮流,《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要求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省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生学籍、资助和教师管理等信息系统,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就业和人才培养信息。建立职业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员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信息化考试平台,支持远程教育和自主学习。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善的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是广东省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重要工作,据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施,我省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三通两平台”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技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助力下不断改进和创新,屏幕上教师一对多的直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另外,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有了新的平台与途径。数字化还使教学资源的集约利用、校内共享、区域共享、全省共享变成现实,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这一做法及推广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做出了很好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提出两个引导性原则,一是引领性。要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二是实践性,要建设突出职教特色,对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支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实训室学习系统。在“引领性”与“实践性”的导向下,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进行项目申报,涌现出沙溪理工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等一批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的先进学校。
沙溪理工学校作为项目建设学校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项目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推广,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2014年7月,沙溪理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申报《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成为当年广东省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建设立项项目,项目建设历经公开招标、校企共建、中期检查、运行使用、结题验收等环节,于2016年9月通过省教育厅验收。目前,系统使用效果良好。2015-2016年,工艺美术专业申报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申报的院 《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会计专业申报的《移动教学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再获批准立项。
沙溪理工这四个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均以原有的实训室(工作室)为基础进行改造,建设和强化数字化课程学习功能,除配备学生学习用电脑、教学服务器或教师电脑、智能会议通教学投影设备、视频音频录播系统以及接入校园网外,重点是校企合作开发了各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和教学资源包。其功能主要涵盖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视频录播与存储、虚拟仿真、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校企连线等,师生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使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01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2011]202号),面向示范学校提出了提高示范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要求。在教育部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类专业规范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在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与课程开发理念,以一个高起点的平台推进《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核心课程开发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示范校项目电子类重点建设专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进《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核心课程开发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全国中职学校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研究内容
《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和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实训必修的专业核心项目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该课程的开发采用以项目化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创新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整个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以项目化作品为任务目标,摆脱学科体系的约束,让学生完全投入设计作品的主体角色中。
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岗位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课程相应项目。对项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开发出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知、学习、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依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经验和调研论证,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工程实际,大胆整合课程结构,并在前期实施“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合一,理实合一”的教学实践活动后,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学实施、教材撰写和数字化资源开发。在深入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标准。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用典型项目,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炼的课程开发指导理论,夯实课程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出可行的建议,不断开发出完善的精品课程资源和创新型教材。将电子技能的理论和技术分解到各个项目中,运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开发出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核心课程教材,使学生很快能看懂,便于学习,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分析学生的学情、消化职业需求反馈、对实训项目硬件进行开发与调整、收集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研究探讨实训教法、分析实训教学得失等大量的工作,形成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体例格式和分工。通过努力,编写出适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的课程教材,与创壹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出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编写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案、PPT 课件、习题库、试卷库。按照要求的脚本格式,认真分析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的技巧、讲述的方法编写成脚本,并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创壹软件负责视频剪辑、动画设计、配音等处理,形成交互式教学课件。创壹公司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三维互动虚拟教学软件,实现典型电子技能实训项目的仿真教学。师生是数字化资源库的使用对象,师生的评价和反馈是检验数字化资源库开发成功与否的尺度,只要师生满意且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了,数字化资源库的开发就是成功的。
经过几年来的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研究,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学生课程开发的模式和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架构基础上,梳理出电子技能实训教学的“程序化”运作步骤和实训方法,开发出一套面向学生的课程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库,提炼出适合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切实提高了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电子技能与实训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认证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
教师应根据电子基本技能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借鉴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完善实训教学“程序化运作”模式和规范,明确实训教学四阶段。按照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确定《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的教学项目,保证项目符合现代职教体系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注意从课程自身特点出发,从分析学情入手,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吸引力,走内涵式发展、质量为第一本位之路,确保电子基本技能实训课程质量第一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培养合格的电子技能操作人才时,首先要满足硬件条件,借助良好的课程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遵循训练原则,将训练课题和活动结合起来。在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的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总体是合适的,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
(二)教材编写与数字资源开发要服务于教学一线
根据《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的课程特点,教材参编教师与凤凰创壹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将课程上难懂及不可视化的内容,做成模型、视频及图片等,合理、直观地呈现在网页中,并通过网页导航设计,处理好网页之间及网页内部内容的排序分布问题。对于课程需要上网的资源(如电子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师资队伍、教学视频、题库等),能起到精品课程先进性、示范性带头作用,又是合理优化的处理,达到易于学习和使用的效果,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我们与凤凰创壹软件不断合作、交流、讨论,建立了《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我们在《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网络数字化资源开发的应用层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职业教育学生基础差是事实,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更有逐渐恶化的趋势,如何保证开发出来的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库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对象,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因材施教方面还缺乏较系统的具有学术权威的政策层面的研究,虽然关乎教材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研究中已重视并涉及研究与实践,但着力点远远不够,解决效果也不显著。根据职业教育出现的这种新情况,面对目前学情的新变化,应将分层次因材施教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研究一并纳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之中。
(三)建设研究的方向要契合示范建设总体目标
实践研究和示范校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融为一体,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教学的教科研层面进行立体化多维度的研究、实践和资源开发,运用集体的共同智慧和学校成果开发出《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及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脚本。力图通过后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给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工具,给学生提供网络化学习平台,为有效开展实训教学、着力提高技能培养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提高电子基本技能实训效果诸方面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研究有力推动了示范校建设成果的整合、推广,有效引领非示范校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带动专业群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也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企业对中职人才的培养需求,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以教材为核心,继续完善数字资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不只是一本教科书,它应是建立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资源库。只有加强教材开发,建立一个具有教与学、实训与实验、技能训练与大赛、自测与等级考试等功能的“以教材为核心的信息化资源库”,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与创壹公司合作,将“互联网+”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多元化数字资源库。本次课程建设更多的是基于校内使用、软件开发、提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在专业层面上,考虑到综合性实训考核平台的建设,如技能大赛、等级考试及全省学业水平测试系统的对接等问题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开发。
总之,要强调校企合作,始终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尽可能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把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运用到《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学和管理中,深入探究其正确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在现实中注意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全面总结与个案研究结合起来,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应用,促进课程标准的确立、教材的定稿和后期网络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以定性分析和实践归纳为主,综合运用发展学、教育学、电子电工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利用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组织开发出教材和数字化资源脚本。对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和进行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开发水平,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调研,提炼精华,找出不足,改进反馈,使《电子基本技能与实训》教材及网络数字化资源不断得到完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58-02
对中职学校实训车间的普通车床进行数字化改造,是充分使用旧的设备部件进行的。数字化改造对相关部件也有基本要求,旧的设备部件通过改造必须能适应新的配置,并发挥数字化功能,提高加工效率。因此,改造前对旧车床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判断,是十分必要的程序,这样可以避免因改造后的车床无法实现应用价值而浪费大量资金。
一、普通车床数字化改造的基本步骤
1.确定改造方案。车床经检验确定适宜进行数字化改造后,应在具体改造前首先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一般包括改造的程度(改造部分占普通车床的比率)、改造的具体部位,改造的工作周期(改造总体用时的预算,以及各个具体工作步骤用时的预算),改造坚持的原则(先局部后整体、先易后难等),改造的方式(根据普通车床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改造系统),改造过程的基本步骤(具体的改造程序),改造的规范(改造过程的相关规定,以及改造人员的责任分工和落实等),以及验收方案(聘请专业人员对改造的效果作出具体评价)。
2.改造前的相关准备。具体改造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以保证改造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改造效果,尤其应重点做好技术上的全面准备。由于数字化改造对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而技术程度直接对改造结果产生关键性作用。改造前,要通过对旧有车床进行全面的测量和相应的计算,绘制出比较科学明确的改造图,改造图要详细标明所有需改造的部分,注意绘制细节。另外,要重点注意对接口的改造,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全面改造,保证顺利完成接口的转换;局部的改造要保证接口的匹配性;全部改造则要保证接口与车床的其他相关配置相适应。对于预改造的数字化车床所涉及的相关电气资料要提前熟悉,包括相关原理说明、安装和调试说明、线路图,以及使用和编程手册等。参与改造的技术人员要做好基本的技术准备,可通过相应的技术培训,保证能胜任基本的改造工作,避免因技术不到位或出现技术失误而无法满足数字化车床的改造要求。
3.改造的具体实施。具体的改造过程即主要分为两部分:对旧车床进行保养和调整等,对新系统进行合理安装,并完成调试。对旧车床进行处理时,要在保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前的精度测量,对保留的电气部分做最佳的调整,以保证改造后的精度。在对原有系统进行拆除时,要对照图纸认真进行,防止拆除过量或出现遗漏。对新系统的配置要合理,相关线路的连接要规范科学,做到准确而美观。调试时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调试现场要确保无障碍物,重点对系统的灵敏度及安全性进行调试和检查。
4.后期工作。后期验收及其他相关工作对普通车床数字化改造效果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应严格进行。新车床改造效果的验收应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并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要对车床改造的精度和机械性能进行验收,尤其是车床改造后的控制能力和灵敏度要仔细检验,必要时进行科学的测量及相应的监测,以保证验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便于今后车床的合理使用,或对于不达标的改造作出补救措施,以保证较好的改造效果。另外,还要进行后期总结,车床改造在我国将是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相应的技术人员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在后续的车床改造中能更加科学地进行。对于改造过程中使用的资料,包括改造图纸、方案及具体改造程序的相关文档和验收标准等材料均要妥善保存,以便于今后实施车床改造时作为参照依据。
二、普通车床数字化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
1.伺服系统的合理选择。伺服系统在车床的改造中十分重要,作为数字化车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伺服系统既可以很好地保证CNC系统与主轴、刀具之间及时完成信息传递,又能有效地进行能量传递及放大,对于数字化车床保证良好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在普通车床中,伺服系统一般只设计开环控制系统,且比较简单,相关部件价格低廉。但是,在数字化的车床中,开环控制系统是伺服系统的一部分,要求程度更高,为保证车床运作的精度,对部件质量要求更高。此外,还需要同步设计闭环及半闭环控制系统,以保证数字化功能的完整性实现。
伺服系统的主要执行元件,即伺服电机一般选用步进电机,选择时要严格确定参数,保证电机每转动一步都能实现零误差。选择步进电机的驱动器时要保证结构合理且具有较大的容量,保证可靠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并能同时兼顾较高的效率。伺服系统对数字化车床能否实现正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具体部件时要严格遵照相应程序,以保证改造后的车床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较高的运作效率。
2.数控系统的科学选择。作为数字化车床的核心系统,在对数控系统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慎重,应根据车床改造的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控制方式。数控系统的控制方式主要有步进电机拖动、直流或交流伺服电机拖动,以及直流或异步电机拖动三种不同的控制方式。其中,步进电机拖动控制方式对精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在大多数中小型的车床中均有很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改造的车床。由于改造母体最初的设计及制作主要是基于传统技术之下完成的,如果改造时的精度要求过高,往往较难完全达到匹配要求。因此,步进电机成为车床改造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控制系统,且成本较低、安装方便,并容易调试。直流和交流伺服电机在精度的要求上相对较高,而直流或异步电机的要求最高,不仅精度标准高,且相应成本同样较高,结构和调试过程比较复杂,安装工作量一般比较大,对旧车床进行改造的适用性不高。
3.机械系统的具体改造。机械系统是数字化车床改造更具体的环节,涉及各种具体部件的选用和配置。自动刀架的安装应先将小拖板拆除,保证高度适宜后在中拖板上安装。导轨在改造中要保证良好的耐磨性,可利用车床的床身硬化后制成新车床的导轨。齿轮的改造应严格保证精度,结构上要确保改造后能实现无间隙运动。主轴的变速机构在改造中如果对自动化程度要求不严格,则可保留原有的部分手动变速机构,在不影响车床改造后运作效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改造成本。联轴器在一般的改造中会选用无键连接方式,以保证重复定位的高度精确性,并避免旧系统中存在的反复间隙出现。滑动丝杠与车床传动的精确度有直接关系,应根据加工件对精度的具体要求选配合适的滑动丝杠,以减少车床运作误差,还要保证螺母适宜的间。如果车床进行螺纹加工,为保证螺纹等量分度及螺距和起点固定,一般需安装光电编码器,选用时要保证光电编码器能对刀架的纵向移动起到很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路福俊.浅谈普通车床的数控化改造[J].职业,2011,(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12-04
在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课程及其资源建设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旨在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三维化教学模式,符合中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重点强调在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技能,符合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尤为重要。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等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数字资源建设是中职示范校课程建设着力提升内涵的重要体现
中职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建设是重要内容之一,物流管理专业是参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其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及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内涵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将传统教材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媒体教学材料,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拓展延伸大量相关资源,多元化的虚拟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教学素材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及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模拟三维化数字教学资源软件中,能够以真实的场景将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以岗位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其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数字资源建设是改革与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快,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广泛性,包含机械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需具备系统化的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对物品流通、运输、生产、销售、作业流程等各环节都应具备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对其自身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其在新形势下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构建三维化虚拟数字资源平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教学体系的动态化、虚拟化、专业化,以大量的数字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头脑并锻炼其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与延伸,真正实现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因此,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加快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型是其自身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平台构建
三维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形象教学、互动体验、虚拟实训、真机实训及工厂实习作为主要桥梁,在教学平台内设置了资源教学、个案教学及师生互动等五大板块。
1.资源教学。对当前实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开发,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PPT、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三维动画及三维实训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课程教学实效。同时,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
以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叉车实训为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叉车的总体构造时只能参照教材的平面照片介绍,学生无法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观察到内部构造细节;或者教师需要借助真实的叉车讲解,而学校的设备可能比较有限,就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和约束,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中,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2.师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以具体课程内容的教案、实训、教学、练习考核等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答疑下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实训模拟练习,师生在互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够提升教学实效。
3.学生实训。在学生实训模块中根据课程结构将具体内容细分为不同板块,针对各个板块设置训练内容,并提供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4.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实训成果进行自主操作练习,提高其实践能力。
5.个案教学。在资源平台的个案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授课。例如,“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
步骤1.在目录区“教学案例”中添加子目录,在添加子目录的编辑窗口编辑名称,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名称: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专业选择:物流服务与管理;课程选择:物流;设施与设备)。
步骤2.点击“确定”按钮,目录“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即可添加成功。
步骤3.编辑“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点击“选择平台理论目录”,选择其中一个目录的内容,如“任务二.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实训演示”,等待内容加载,即完成“手动液压堆高车操作”的备课。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成立专业组织,强化工作领导
国家级示范校在重点建设专业内涵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三方面着手,于2011年,成立了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协作会”是一个在教育和人社等相关部门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校企合作组织,其主要功能是协作共建、交流共享、追求共赢,任务分担,成果共享,致力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协作会”由13个专业协作组组成,1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协作组,以胧痉缎5慕逃资源带动三星、四星级学校的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
(二)加强规划设计,夯实质量基础
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战略合作的框架内,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虚拟培训系统,即数字化教学资源。第一批建设共有6门核心课程;第二批共有七门核心课程,详见表1。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拟定核心课程、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课标撰写精品课程教材这一过程,实现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初步开发,并投入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物流专业为目标,结合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4个方面的实际岗位需求:国际物流、配运业务部、仓储业务部及信息客服部,有针对性地就培养初、中级物流人才,从三个角度着手构建三维数字化资源教学内涵,详见表2。
(三)加强多方合作,深化过程改进
通过组织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省级示范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学校、企业、出版企业、软件公司等多方进行合作,打造最专业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和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的实际内容为依据,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载体功能,重点推动教师共同设计、校企合作、学校制度保障以及提升学生参与度作为建设途径。其一,由全省各专业最优秀的教师、教学专家等共同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素材,教师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等突出核心课程的重难点,利用企业岗位实际素材、专题网站素材等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二,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主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与IT企业,采集企业内部的操作视频、图片等作为软件开发的资源;其三,在资源建设中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突出其主体地位;其四,在学校支持的前提下从制度方面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保障,从而促使这一长期性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成效导向,加强应用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支持共享、优质内容共享、教学设计思想的共享,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建设效能和效益的最佳突破口。
二、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数字化教学软件功能设计
(1)漫游功能
此功能可以实现认识现场环境,认识现场设施、设备,认识现场安全生产,使学生获得良好感知认识,提高学生兴趣。
(2)演示功能
此功能可以将教师难以讲解的机械内部结构及运动原理生动逼真地用三维动画形式动态展示。使操作者熟悉操作程序,了解操作过程逻辑关系;熟悉工具使用及安装拆卸顺序关系;高度重视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及误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互动功能
此功能利用鼠标、键盘的操作,对屏幕画面仿真实物实施自主操作,实现实操实训前的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充分记忆。
(4)考核功能
此功能可以实现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的信息化;实现验证学习能力,突出核心技能点;考查核心技能点操作是否科学、合理、灵活,是否符合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
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数字化教学软件与校本教材内容相配合,前九个项目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训内容;后六个项目是典型的拆装实训,在设计软件功能时,将前九个项目定义为理实一体教学软件,后六个项目定义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
理实一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的漫游功能,带领学生畅游在壮阔的机械装调场景之中,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安全文明生产图文并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意识;利用软件的演示功能,清晰展示工量具的结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教师从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脱出来。项目的实施是重点,为便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软件设计了“教师教一教”“学生做一做”两个功能模块,利用软件互动功能培养学生工具选择能力。该软件主要应用数字化教学软件的漫游、演示、互动功能,既便于教师的教学,又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遵循中职生“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获取新知、巩固强化、勇士闯关、拓展提高四个功能模块。
获取新知功能模块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重点:部件的装配、精度检测与调试。软件利用装配图的识读、装配工具的选择、装配工艺的确定、装配工作的实施、装配精度的检测、试车六个装配步骤作为工作按钮,帮助记忆装配过程。装配图的识读从平面到立体、抽象到直观,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透明、缩放、旋转、隐藏更加细致清晰展现零件结构。装配工具的选择提供多种装配工量具,可选取项目所需工量具到工具箱内。装配工作的实施可连续演示装配与调试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装调工作结束后,进入试车,点击手柄,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成功。
巩固强化功能模块利用软件互动功能,搭建了学生自主操作平台。进入该模块后,同时点击零件名称和相应位置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实施装配工作时,操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场景,进行装配。整个过程帮助按钮随时给出参考工艺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勇士闯关功能模块利用软件的考核功能实现对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评价。需要按照装配步骤逐一进行操作,软件不给出任何提示信息。试车后,根据学生闯关时间打出分数,完成考评。
拓展提高功能模块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际机床精度检测信息,拓宽视野,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2.数字化教学软件脚本的编写
在确定了软件内容与功能的基础上,将需要在软件上展现的动画、功能、文字、图片等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完成软件脚本的编写。
3.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制作
由专业软件制作公司的多媒体技术人员、美术创作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软件的制作。
三、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数字化教学软件教学实践
为验证基于工作过程机械装调基本技能课程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实际效果,将课程应用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课程的实施在理实一体教室内进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复习、新课讲授、项目总结、知识拓展四个环节。其中新课讲授以项目引入、布置任务、制订计划、项目实施、检查评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1.项目引入
利用仿真软件,创设项目情景,使学生明确项目的现实工作意义,激发学生实施项目的热情。
2.布置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分组,下发工作任务书,明确项目内容和要求;下发任务进度表,掌握工作的进度安排,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下发评价单,了解评价标准,督促自觉遵守。
3.制订定计划
下发项目图纸、工作页、工艺卡片。学生讨论,制定工艺方案,填写工作页和工艺卡片。此过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启发引导,提出建议,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大胆创新。
4.项目实施
小组选派代表陈述工艺方案,教师指导,提出建议,利用教学软件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利用软件的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工艺知识进行考核,确定最后方案。按照工艺方案,学生实际加工或装配。
中职学校普通车工实训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相对死板,实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校普遍存在“ 机少人多” 的现象,学生上机操作时间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有待进一步严格规范等等问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顺应现代机械加工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适应企业对普通车工人才的要求,就成为普车实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人通过从事实训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
一、改革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普通车工实训教学,常常采用的是一种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脱节的学科式教学,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脱节,课程实施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使学生的加工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而我校车工实训采取的“36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一教学规律。“36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并用30%的时间用来讲解工作任务以及任务的分配;60%时间给学生拟定(或填写)工艺卡、任务单、以及任务实施;10%时间总结、质量及6S验收,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实训教学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进行组织,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突出学生的实训主体性,提高实训教学有效性
现在的班级一般都有三、四十名学生,而相对来说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会对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专业课程感到新奇而无所适从。课堂上,特别是在实训环节,教师再怎么精心组织,都往往顾此失彼,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因此,实训教学可以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小老师制”为主要形式,突出学生的实训主体性。
根据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组,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守纪律情况、是否班委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每组2-4人。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学生担任组长,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可以体现在座位表的编排和实训工位的安排上,各小组长负责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辅导。同时,为了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对效率相对不高的小组随时作出调整,以小组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在每次实训即将结束时,评选出 “最守纪律小组”、“任务实施优秀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给予口头表扬作为奖励。通过小组评比,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应用数字化教学系统为抓手 ,提高实训教学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学生能够经常利用网络了解信息。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有效地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要实现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应用首先需要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多媒体实训教学课件,通过收集机床数字信息,借助Flas软件,整合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体资源,将媒体资源整理制作成实训教学资源,表现出特定的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呈现实训设备、实训项目、实训原理、实训目的和要求、实训示范录像等信息。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看实训示范录像学习操作技能,还可以找出自己在操作过程当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纠正。通过学生和教学资源的互动,使学生对操作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实训课堂的效率。[2]
四、实施多元评价 ,提高实训教学有效性
在实训教学中,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实训教学的质量评价过程分为实施前教学准备评价、实施中教学过程评价、实施后教学效果评价。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采取笔试、动手实操、产品制作、实习日志、 成果展示和现场解决问题等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建立开放式、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根据每个教学项目确定的实训内容,细化每一个考核过程,推行“过程性”过关考核,当一个教学项目完成后,进行环节考核,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让学生真正学到技能 。 [3]
五、以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性为重点,提高实训教学有效性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和完善实训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使其印象深刻,本人将安全操作过程简化成安全操作口诀:
安全操作“四字诀”
穿戴整齐,长发卷起;手套围巾,严令禁止;
主轴回转,头部远离;高速切削,须戴眼镜;
装夹牢固,扳手拿起;工具量具,各归其位;
卡盘未停,切勿手刹;车床设置,莫乱更替;
停车换刀,控制距离;清理切屑,专用工具;
棒料装夹,长度合理;单人操作,切莫分心;
锉刀打磨,右前左后;工件不圆,平衡试切;
小料切断,勿用手接;大料切断,须留余地;
设备故障,停车报修;下班保养,空档复位;
车间重地,切莫嬉戏,实训安全,牢记心底。
总之,提高实训教学实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与探索,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学》 张家祥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72-05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进行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前提,是整个数字化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服务终身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加强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方面的深入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显然,信息技术支撑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对当前实现教育改革,实现高效、公平、质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信息化背景下整个教育发展的新愿景。
笔者拟结合高职模具人才素质能力模型,对高职教育“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详细的规划分析,通过教育技术与模具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全方位分析和规划模具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和建设方式,并从资源建设的保障措施、实施方式、评价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建设过程提出合理化的实施策略建议。
一、资源建设需求
(一)模具人才能力模型
随着制造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作为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模具技术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模具人才的需求,模具专业人才除应具备高职教育要求的政治、人文、道德的基本素质外,还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技术能力,如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模具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模型如表1所示。
(二)高职模具专业知识体系框架
根据时代对模具人才综合技能的需求模型,高职院校相继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分别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等三方面课程。参考模具专业技能模型对模具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进行的知识体系框架规划如图1所示。
在进行专业知识体系规划时,根据知识模块与知识点之间的承接关系,采用树形结构依次分解到保证知识点完整性的最小单元。
二、资源建设规划
(一)资源库建设
模具专业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为整个专业甚至整个行业提供统一的资源存储、交流、共享的管理平台,实现大范围内的模具优质教学资源互联互通。同时,形成适应资源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种标准、规范,建立、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保证资源内容的不断更新、补充,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具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包括模具教学资源和资源管理机制两大部分,其中资源管理机制用于实现对资源的批量导入、上传、审核、、分发、评价、举报、统计、分析、检索等管理,并实现平台之间资源的共享与传输;模具教学资源是指用于支撑模具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图形、符号、表格、公式、图片、视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三维交互动画、视频交互、仿真实训平台等。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模具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紧扣高职模具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围绕“三段式”教学目标。根据模具专业的教学特点,模具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分为三个层次、三种类型,三个层次:知识点类教学资源、优秀课例教学资源、技能训练类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三种类型:支撑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支撑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支撑仿真实训的教学资源。
1.支撑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
(1)图片类资源。对于模具材料的相关知识点,需要用表格展示材料的性能参数,通过显微镜微观图片展示模具材料的分子结构组成,通过实物照片展示材料外观特征,通过静态图片资源展示此类教学知识点。具体方式为显微镜微观照片、实物照片、美工绘制图片等。
(2)二维动画资源。对于模具成型工艺类的各种成型工艺原理、模具材料热处理过程、模具设计中各种模具结构的动作原理、模具成型设备中设备各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等,此类知识点主要用于表现材料的流动成型与塑性变形过程以及机构动作顺序,表现形式适合于二维动画资源。其制作方式是教师提供实际教学需求,二维动画人员按教师需求用Flash软件制作二维动画。
(3)三维动画资源。模具设计中的模具结构展示类知识点、模具拆装操作类知识点、模具设备工作过程及原理、模具制造中各种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等知识点,对真实性和三维立体感要求较高,此类知识点主要强调空间立体结构,适合于三维动画资源。其制作方式是教师提供实际教学需求,三维动画人员按教师需求用3Dmax、Maya等软件制作三维动画。
(4)视频资源。对于模具拆装操作过程、模具成型设备操作过程、模具制造中各种模具零件的加工过程以及各种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等,这类对场景和知识载体的操作性和真实性要求极强的知识点,适合于视频资源。其制作方式是对知识点进行合理设计,采用摄像机直接录制专业人员规范的操作过程,经过后期的视频剪辑合成、配音、配字幕等处理后形成视频教学资源。
(5)视频交互资源。对于模具拆装操作过程、模具成型设备操作过程、模具的安装与调试、模具制造中各种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以及各种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等,在对这些知识点内容进行展示的同时,需要融入对操作方法和知识掌握程度的基于过程的学习检验及融入学生的主观判断时,可以采用视频交互资源的表现形式。其制作方式是拍摄操作过程视频,并按照知识点内容对视频进行切割,用虚拟现实工具VRP、unity 3d等对视频进行交互控制,实现基于操作过程的主观判断与检验。
(6)三维交互动画资源。模具拆装操作、模具设计中的结构及工作过程、模具的安装与调试、模具成型设备操作等知识点,对内容的立体结构和真实性要求较高,同时对操作过程、操作方法、操作顺序的动态过程要求也较高,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三维交互动画资源的表现形式,既可以实现对设备和模具的交互操作式结构分析,又可以实现动态原理展示。其制作方式是采用机械行业CAD软件建立三维模型,通过Pdf u3d、3Dvia composer、eDrawings等软件生成相应的三维交互动画资源。
2.支撑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
(1)优秀课例资源。优秀课例资源是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与教育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的具体应用。对于模具专业的所有课程,可按照原有的项目教学法和教学流程,结合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种教学资源,制作典型、优秀的课程案例。其制作方式是通过Flash、articulate、office工具、storyline、prezi、虚拟现实工具等制作并生成完整课程的教学课例。
(2)微课资源。微课是指按照微教学设计,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小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高职模具专业微课资源应围绕知识体系图中所有终端叶子节点的小知识点进行微教学设计,结合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微课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法,采用录制屏幕或者视频录像的方法进行模具微课资源的制作。
(3)电子书资源。电子书资源是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优秀课例在移动终端学习中的表现形式,是支撑移动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根据主流移动终端平台的类型,针对高职模具专业各门课程,通过Adobe Acroba嵌入图片、动画、视频、U3d、考核试题等教学资源实现安卓平台模具电子书的制作;通过ibook author嵌入图片、动画、视频、U3d、考核试题等资源实现ios平台模具电子书的制作。
3.支撑仿真实训的教学资源
对于模具拆装类的模具拆装技能训练、模具成型设备操作技能训练、模具安装调试技能训练、模具加工制造技能(车削、铣削、模具钳工、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等)训练等专业技能型能力的提升,可通过开发相应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使学习者模拟编制加工工艺、模拟实施工艺过程、模拟机床设备的仿真操作等,通过虚拟仿真平台的仿真实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使技能训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实训场地和设备的不足。其制作方式是教师按照正确的工艺规则提出仿真实训平台建设需求,软件开发人员利用VRP、Unity 3d等工具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及考核平台。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根据知识点的类型和学校的信息技术开发能力选择合适的资源表现形式,采用校企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模具资源建设。
(三)资源平台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完毕之后,应重点着眼于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和资源应用,即资源平台的建设,具体包括数字化资源开发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等。
1.资源开发平台
资源开发平台就是能够便捷地支撑教师快速制作出简单、易用的数字化资源的工具和软件,如storyline、3Dvia composer、Flash、VRP、精品课平台、视频点播系统、Articulate、Prezi、Office工具等。
2.资源管理平台
资源管理平台用于连接资源库,其接口对接资源开发平台、数字化考试系统、资源应用平台,针对外购资源和自主研发的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增删、统计,按照课程、知识点及资源类型进行分类查找,方便教师引用,并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与数字化考试系统建立共享传输,方便数字化试题的创建及基于过程考核的顺利实施,并与多种资源应用平台建立连接,提高资源应用的便利性。
3.资源应用平台
资源应用平台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是方便教师利用数字化素材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方便学习者使用教学资源获得想要的知识内容的应用平台。
(四)数字化考试系统建设
数字化考试系统的建设是在传统在线考试及题库系统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试题,除了具备传统考试系统必备的题库管理、试题管理、试卷生成、身份认证、考生答案存储、自动阅卷等功能外,还应具备多媒体教学资源试题的出题与题目诊断分析,如仿真交互试题,在学生仿真交互操作过程中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跟踪、判断、分析,并根据知识点分值权重生成考试成绩。此外,试题的题干不只是单一的文字,也可以是基于场景和工作过程的动画、视频、图片等,以增加试题的真实度和实用性,真正实现数字化支撑下的基于场景和基于过程的考核方式。
(五)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具有课程特色的办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模具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指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集成到精品课程网站之中,包含相应的课程建设信息,并且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师生互动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栏目要求,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共同实现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以通过精品课平台快速生成并精品课程。
三、实施策略
(一)保障措施
为保证模具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学校应从政策层面对参与资源建设的人员进行支持与鼓励,调动资源建设人员的积极性,真正设计出符合自身教学需要的实用性强的特色教学资源。其次,要统一数字化资源标准,在建设过程中,为资源的开发平台、管理平台及应用平台提供统一的接口,充分保障资源基本属性的一致性,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再次,要加强教师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技能培训,使教师真正融入资源建设过程中,并充分发挥其在特色、优质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二)实施方式
1.需求设计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是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的主体,资源建设的实际需求来源于一线教师,建设成果又回到教师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导教师有效参与教学资源开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设计特色的教学资源,提出资源设计的详细需求。
2.资源开发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一是校内自行组织开发,通过本校的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中心的教师组建资源开发团队,对校内技术优势进行有机整合,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按照其他专业教师的建设需求开发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优点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强,有利于校内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力的整体提升,但需要学校合理有效的组织与引导。二是校企结合组建开发团队,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快速高效地实现资源建设过程,通过校企间建设经验的相互借鉴,可以使教师的信息化建设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但是校企结合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评价方法
对资源建设的成果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有效地引导和促进资源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笔者建议,对资源建设成果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的教学活动建立师生互评机制,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生评价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知识传授方式及知识传授效果,通过双方的互评汇总对教学资源进行初步评价。
其次,在校内定期举办信息技术课件大赛,教师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与总结。
再次,通过精品课程对课程信息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互联网免费开放,并开设网上测评模块,实现网上测评。
最后,定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通过大赛组委会、信息技术专家、参赛同人共同评价,共享建设成果。
笔者在对高职模具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和模具人才能力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资源库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平台建设、数字化考试系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五个方面建设高职模具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看法,并重点对模具专业各知识模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给出资源建设过程中合理化的保障措施、实施方式和评价方法。然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模具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应顺应时展要求,紧密贴合一线模具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柯和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与管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39-42.
[2]张建武.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6):54-57.
[3]殷燕芳.模具设计学科知识体系与结构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6(4):45-46.
[4]夏克坚.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培养要求[J].机械职业教育,2002(6):9-10.
[5]周建.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6):160-162.
[6]杨志惠,胡维治,徐福刚.数字化教学资源分类体系的设想[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7):47-49.
[7]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8]王伟,钟少春,尚建新.中职示范校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及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113-120.
二、选题的必要性。辽宁省总结要选择实操实训存在的“三高(高投入、高危险、高污染)、四难(难进入、难看见、难运行、难再现)”现象进行开发,要具有不可或缺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将大大增加教学成本,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
三、作品的科学性。仿真实训围绕着实操实训做资源,在现场的真实性、项目的典型性、工艺的先进性、动作的示范性、准确性等方面对设计者都有很高的要求,对现场不够精通的教师是很难胜任的。因此,仿真要真,就要吸收行业专家加入创作与指导队伍,还要吸收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设计,选择有教育背景的软件企业一起开发制作,否则会误导学生,不仅无利,反而有害。
四、标准的紧迫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技术含量最高,需要标准先行。所包括的项目选题、教学设计、开发流程、稿本与脚本编写、电脑制作、产品合成包装、产品验收、评价等各个环节既有电脑制作与作品验收方面的技术问题,也有仿真实训软件的设计理念方面的问题。有人推崇将游戏软件作为教育软件,我们理解教师想用游戏软件把职校学生拉回课堂的主观意愿,但二者在开发目的、表现形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技术路线及学习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而前者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3.2建设数字化实验室
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手段。而中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效果,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医师。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某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缩减行政事务性开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建设中医诊断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在短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了IBM总服务器与教师机各一台,还配备了25台供学生使用的液晶电脑、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在星形拓扑组网后,相关软件可进行屏幕广播、监视、日志、双向对讲等,整个数字化实验室功能齐全,真正实现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全程数字化。
3.3研制实验仪器
为确保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关实验仪器需要配备齐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诊光电传感器、光电信号放大器、采集系统等在内的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对仪器的科学调试、匹配等,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积图,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指标的测量[2]。实践显示,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该仪器运行未见异常,有着较为稳定的波形,计算测量精确度高,可以反映出最为真实、具体的局部血流容积情况。
3.4制作辨证软件和数字化课件
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生的诊疗思维,提升临床辨证技能,营造更直观的临床环境,培养及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制作辨证软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锋Ⅲ中医诊疗操作软件”,该软件运用了“数字模拟+‘人机对话’”技术,在诊疗技术相关实训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该软件可以对各科多种疾病开展全面辅助诊疗,真正实现了病、证、方、药的结合,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科学。约有10000种病证、500种疾病病种及160个常见症被编制在软件系统中,并提供了10余种治疗方案。依据具体实验内容与实验相关要求,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图片和视频材料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丰富实验课程,比如中医色诊与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课件、中医脉诊与脉图检测分析课件等。
3.5搭建“数字化模拟诊室”
开展“数字化模拟诊室”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制作数字化教学病例,制作过程运用了现代化“四诊”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四诊”资料,并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最终生成了数字化的电子病历[3]。具体教学方法为: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每组派代表抽取电子病历,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病症的了解,与临床实际更为贴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描述或者医学术语运用不准确的地方,使学生再次表述同一个问题时更为专业、准确。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数字化模拟诊断训练。组内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两名学生对其进行问诊,实验中提供清晰、真实的图片以供望诊使用。学生要完成脉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脉象结果。在所有小组均完成诊断以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对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纠正。在“数字化模拟诊室”实训中,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诊断场景,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临床病例,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其思辨能力。
3.6网络化数字资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网络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并将系统有效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网络学习及考试中,充分借助数字资源提高学习与考试的实效。同时,搭建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检索与查询平台。还可以制作使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网站和中医诊断实验方法教学网站等,网站囊括了多种与中医诊断实验相关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4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医院校通过长期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创了大量关于“四诊”、临床辨证的数字化实验课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也即将创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成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4.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某校对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专业的60多个班级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对中医诊法的掌握更为牢固,对辨证、辨病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实践还显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临床观念,最终取得了比传统实验教学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4.2开展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增强了教学影响力
会计教学常常与千变万化的数字打交道,仅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无法高效驾驭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教师怎样教,学生怎么学,才能更轻松、更高效?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作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将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大力整合,大胆开展实践活动,从而突破了教学瓶颈,并且90%以上的中职学生打通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道,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一、课件伴奏,提升课堂质效
首先,会计教学中大量的数据分散在凭证、账簿、报表中,仅依靠教师的口授与板书,大大限制了课堂的信息含量,而课件的运用使得庞大的数据系统呈现立竿见影,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教师个人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模式有时无法与课件教学中影音媒体的应用相媲美,而影音、动画的应用能自动调动课堂气氛。再次,在会计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单凭老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或无法清晰呈现,如发出存货成本的四种计价方法,此时,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却能直观、生动地呈现四种计价方法的原理、过程,从而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二、模拟实训,加快教学节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课堂教学中不易短时完成操作的实训,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给学生以良好的专业训练平台、真切感会计工作的氛围,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务操作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会计基础的模拟实训中,可以以《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工作规范》《支付结算办法》等法规为依据,上机开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环节的实训。平时开展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表、差旅费报销单、借款单、收料单、发料单、入库单、出库单的填制等单项模块训练时,学生可以上机独立完成实训内容,通过上机操作、人机交互、重做再练等环节,学生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优质效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并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尤其是以中小型企业12月份的主要经济业务为例,让学生上机系统化完成仿真会计实务演练,让学生既感到真实可信,又十分具有成就感。在账务处理程序的应用上,计算机自有的功能让学生不仅减轻了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容易理解掌握账务处理记账程序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上机模拟演练,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三、软件试水,测评掌握程度
辅助会计教学的“财考通”软件让老师、学生第一时间“接地气”。该软件系统的“智能组卷”功能根据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题量和时间智能生成试卷;“自动评分”功能在学生上机答完题后自动评分,并给出正确答案;“做题统计”功能能够统计分析所做题目,按章节给出错题率,有效反映学生复习情况;“错题重做”功能可以针对做错的题目反复练习、查漏补缺;“过关计划”功能将三阶段学习方法嵌入软件中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艾宾复习”功能以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为理论依据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因此,“财考通”软件与教材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让学生第一时间检查自己的学习状况,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了有效信息。
四、网站搭载,丰富自助模式
培养中职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让他们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提高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自助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更好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更自助的教学情境,扩充了协作范围,变革了学习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如《错账的更正方法》就是利用网络开展自助学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例一方面以“找寻错账―分析错账―更正错账―总结类型”为个人自助学习模式,让每个学生通过教材热身、网上浏览、下载资料、师生讨论等形式收集有关错账的信息;另一方面以“设置错账―交换错账―更正错账”为组内成员互助学习模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呈现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多项知识完成任务,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在日常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会计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两者紧密结合,无法分离。在“数字化”教学引领的今天,信息技术使得会计专业教师如虎添翼,让学生愈加积极自信。“数字化”让大家品尝了会计课堂教学的高效,所以,教师应该用“数字化”武装自己,使信息技术的“功放”功能充分彰显,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倍增效率。
【参考文献】
重视校园行为
行为文化受精神文化的指导,又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和创造着新的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注重教师行为建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执行者,其行为便是一部无声的教材。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书育人行为感召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建设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养成,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部门和组织的作用,以常规活动为基础,以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为重要突破口,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育类活动,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开展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朝气蓬勃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扎实践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理念,实现学生日常行为与企业日常管理行为的对接,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养成更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注重师生关系建设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激励,“教学相长”,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
构筑校园物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