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0:54: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的伟大在于哪里?爱因斯坦用人格回答了这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识的过程,并从这个过程了解到,人的伟大其中也在于他的人格。
读后,我觉得爱因斯坦虽然是被全世界人民所敬重的伟大科学家,但他在科学界里,他是泰斗,为众人所钦佩,仰慕;在生活中,在小女孩面前,他是一个平凡的老人,需要人的帮助。而且从“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可能是“伟大的人”呢?”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留给小女孩的印象并不好,不修边幅,因此,但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时,使小女孩不能理解。也从“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谦和可亲,我们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他对小女孩的爱,更能体会到一个在世人眼中多么伟大的人,在小女孩面前是多么的平实而谦逊。从中我们也了解到爱因斯坦真正的伟大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也感受到了他为人的谦逊,显示出他的不平凡与伟大。
最后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都要谦虚,不要骄傲自大,对待每个人都要平等,这样才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伟人
人的伟大在于哪里?爱因斯坦用人格回答了这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识的过程,并从这个过程了解到,人的伟大其中也在于他的人格。
读后,我觉得爱因斯坦虽然是被全世界人民所敬重的伟大科学家,但他在科学界里,他是泰斗,为众人所钦佩,仰慕;在生活中,在小女孩面前,他是一个平凡的老人,需要人的帮助。而且从“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可能是“伟大的人”呢?”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留给小女孩的印象并不好,不修边幅,因此,但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时,使小女孩不能理解。也从“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谦和可亲,我们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他对小女孩的爱,更能体会到一个在世人眼中多么伟大的人,在小女孩面前是多么的平实而谦逊。从中我们也了解到爱因斯坦真正的伟大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也感受到了他为人的谦逊,显示出他的不平凡与伟大。
最后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都要谦虚,不要骄傲自大,对待每个人都要平等,这样才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伟人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用“一面…一面…”和“只好…”造句。4.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结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流程与思路:本课文设计共二课时,第一教时:通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第二教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练习重组人物台词,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用有关关联词语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略)
第二教时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爱因斯坦有了什么认识?(学生交流印象)本节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世界伟人,进一步认识他、感受他的精神风貌。
一、自由朗读课文1至3自然段,小姑娘是怎样遇到爱因斯坦的。
1.学生自由朗读。
2.白板展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且灰白的头发。他一边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1)指读(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3)哪些词语写出人物外貌的个性化特点(结合电子笔在白板中圈点)
3.白板展示:只见他穿着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与上一段话作比较进行阅读,第二段主要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4.这二段话书上是隔开写的,中间插入了爱因斯坦的语言。可以合起来,调整一下顺序吗?试着合起来读一读,并读出感情。(先自由读,再指读,然后点评)
5.为什么小女孩说“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谈谈你的看法。
6.小女孩回家后怎样向他的父亲讲述自己的见闻呢?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先想一想小女孩说了什么,再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说一说。
7.大组交流:
(1)小女孩会怎样向她父亲说起今天的见闻。
(2)根据想像的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分角色读一读。
(注意父亲说话时的语气与神情,小女孩纳闷时的语气与神情)
二、小女孩第二次遇到爱因斯坦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默读课文:如果要求你来朗读这部分内容,你会注意说话人的哪些语气呢,自己默默地先试一试。
(1)白板展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同第一次进行比较:指读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点击出示,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电子笔划出“一边…一边…”和“一面…一面…”分别练习用这二个关联词语练习造句。尝试着理解这二个关联词语有相同意思的地方,也有区别的地方。
(2)白板展示:“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分别找几个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然后评一评。
(要让学生体会爱因斯坦的谦虚诚恳:“他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小女孩的天真直率,以及她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标准:“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
(3)白板展示: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着小姑娘做了个鬼脸。电子笔画下爱因斯坦的动作:这些动作反映了爱因斯坦的什么的特点?(体现出爱因斯坦的一颗童心)
(4)白板展示:试着填一填,下列人物语言该用什么语气
(a)“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 )
(b)“这还不简单”( )
(c)“能记住吗”( )
(d)“也许能”( )
三、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
如果你是那女孩会怎样对爱因斯坦说穿着要领呢?同桌相互交流试一试。
四、小女孩第三次遇见爱因斯坦是在什么情况下,自由朗读第6节。
(1)自由读
白板展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语言:“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是吗?太好了!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
“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呵,小教授,请再教教我。”
(2)指读,特别注意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说话时的语气。
(3)分角色读,读出爱因斯坦的谦虚和孩子般的童心,读出小女孩的天真率真。
(4)想一想:爱因斯坦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人物能与一个孩子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了什么?
(这一方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谦虚和童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他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五、读课文第8节,“好奇”是什么意思?小姑娘母亲为什么会好奇?特别是“谈些啥”为什么会这样问?
白板展示:“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1)电子划词句:“什么也帮不了”“只好”这些词句看出了什么?(爱因斯坦的谦虚)
六、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自己的理由。
(1)小组交流
(2)大组交流,通过讨论,感悟爱因斯坦伟大而平凡的人格魅力,感受他潜心科学研究、不拘个人生活小节的精神和他关爱孩子、与孩子相好相处,谦虚和顺的品德。
七、课后作业:搜集爱因斯坦的小故事,并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父母听。
板书: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初见 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一、语言与图片对话,寻相似点探究人物品质,感受童心未泯
【教学片断】
师:在课文中,小姑娘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的……(出示句子)
生读: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师:谁再来读读爱因斯坦说过的话?(出示句子)
生1读: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生2读: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师:对比一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两人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
生3:他们俩在说话时都用上了语气词。(老师相机圈出“嘿”、 “噢”、 “呵”)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让我们请女生来读小女孩的话,男生来读爱因斯坦的话,边读边想,从这些语气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齐读。
生4:我觉得爱因斯坦就好像这个小女孩一样。(课件出示爱因斯坦的“鬼脸图”)
众生大笑
师:你从图中感受到什么?
生5:我觉得爱因斯坦很搞笑!
生6:爱因斯坦就像一个小孩子。
师:是啊,这真是一个老小孩,老顽童啊……
【评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通过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他人坦诚相待,对世间充满童心的爱因斯坦。其中,学生最难体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童心。为了让学生能形象地感知,笔者通过比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语言的相似之处,读出爱因斯坦可爱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出示了一张教材之外的爱因斯坦 “鬼脸图”。图中这位60多岁的老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活生生一个耍宝的老顽童。形象的画面给了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学生们的哈哈大笑激发了情感互动的火花,大家充分地感受到爱因斯坦富有一颗真挚的童心。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童心,他才能与12岁的小姑娘结为忘年交,才能谦虚地向小姑娘学习,成就课文中这段质朴纯真的友谊。
二、品质与成就对话,掘矛盾点揣摩作者意图,体会写作手法
【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都从课文中读出了自己眼中的爱因斯坦,老师也从课外查找了一段关于他的资料,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资料: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时空同物质的统一关系。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电磁学、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可见他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
师:读了这段资料后,此时的你觉得爱因斯坦是平凡的还是伟大的?
众生:伟大!
师:是啊,资料中处处都写出了爱因斯坦卓越与伟大,可是课文为什么要选取他与小女孩之间发生的这件名不见经传的小事?着眼于描写他生活上的粗心与笨拙呢?
生1:因为爱因斯坦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来搞发明创造了。
生2: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拘小节,将自己的精力花费在重要的事情上。
生3:从课文描写的小事上我们更能看出爱因斯坦不同于一般人的伟大来!
师:是啊,小事情更有说服力!像这样着眼小事来体现人物大品质的写作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评析】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着重描写爱因斯坦对待生活时笨拙的一面。但事实上,爱因斯坦的这种不拘小节与他投身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爱因斯坦的笨拙,全面地了解这一伟人,笔者出示了一段爱因斯坦在科学及政治上对世界作出的卓越贡献。此段资料突出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当学生学完课文后再听老师配乐介绍的资料、抛出问题后,全场寂静无声。课文中爱因斯坦的笨拙与资料中伟大的成就相碰撞,形成了知识互动场,挖掘出了爱因斯坦身上“平凡”与“伟大”的矛盾点。对爱因斯坦这个人物的再思考、再解读。思考之后,学生们马上就能发觉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之妙。
三、事例与格言对话,顺思维点拓宽阅读空间,品悟人格精髓
【教学片断】
师:有了诸多成就的爱因斯坦却是这样说的……(课件出示格言)
生指读: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师:你从这句话中悟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爱因斯坦特别谦虚,他获得了别人都无法超越的成就,却仍然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生2:我看出正因为他善于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他才能思考出别人想不透的问题,才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就。
生3:我从“善于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想到了课文中写到他“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可见爱因斯坦真的非常勤于思考。
……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敞亮了一个人的“心灵家园”,这个“家园”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眼界、思想、学识和综合素养。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会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觉得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不能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能调动各种感官去研究阅读,积极地去思考,从而更深入地赏析课文。
一、发扬探究精神,让孩子智慧灵动
阅读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所以我觉得,学习阅读课文,不能完全受课文制约,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而是要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去理智思考。
[课例一]《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对爱因斯坦的称呼不相同,小女孩用“你”,她母亲则用“您”。教学时,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师:有没有发现,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生(异口同声):不太可能吧。
师:那我们要好好研究研究了,把小姑娘说的话先划出来,再仔细读读、想想,有了想法和大家交流。
(读书交流后)
生:刚开始,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并不熟悉,当然不知道他的伟大。所以用“你”。
生:几次接触后,小女孩觉得这个老人很有趣,在心里,她可能已经把爱因斯坦当作朋友了!平时我们朋友之间,就不用“您”。
生: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由不熟悉到很熟悉,交往十分亲密,所以用“你”。而小姑娘的母亲则知道爱因斯坦很伟大,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对他十分敬仰,所以要用“您”。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字里行间找到了依据,我很同意你们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读书,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领悟到爱因斯坦这位大科学家的平易近人和童心,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和直率。
学生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且富有浓浓学术品味的见解,让我不禁为他们喝彩。灵动的智慧也在这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闪现。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答案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过程才是值得关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各抒己见,细心读书,把讨论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主动、有效的思维之中。
二、尊重个体差异,让孩子个性飞扬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会在阅读中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从而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迸发思维的火花。
[课例二]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我就让学生充分想象,自主学习。出示课文插图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学生立马进入了自主思考的学习状态,边思边写批注。
学生讨论:
A同学说:“这是一幅农村景色图,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农村院落。”
B同学说:“‘茅檐低小’就是说茅草屋子很是矮小。”
C同学说:“‘翁媪’从图中知道就是老公公老婆婆夫妇俩。”
……
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
童心之表露在率真。这在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充分体现出来,安徒生以尖锐的对比揭示出世俗之虚伪与童心之率真,《皇帝的新装》虽名为童话,受益者实不限于儿童,百余年来广为流传,成为讽刺虚伪、崇尚率真之经典。
童心之表露在好奇。爱因斯坦的好奇心,促使他对自然奥秘作不懈之追求。童年的爱因斯坦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感到十分好奇,他想:为什么指南针会指向空间特定的方向?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现象背后,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植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稍长,少年爱因斯坦醉心于探讨“追光”:如果超越光速会怎么样?经过多年反复思考,他终于悟出了光速不变原理,成为狭义相对论的两大基石之一。爱因斯坦十分看重好奇心,他在《自述》中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如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爱心使人的精神升华,社会变得更和谐。安徒生和爱因斯坦均为具有博大爱心之表率。
安徒生童话之所以为儿童所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中充满了赤子般的爱心。《丑小鸭》《美人鱼》不仅使孩子们对动物感到亲切,而且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激发出博爱众生之高尚情操。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之爱心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安徒生童话历久而弥新,良有以也。
爱因斯坦的爱心表现在他对儿童的关怀。晚年他定居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曾长期和邻居的一位小女孩交往。爱因斯坦教小女孩算术,报酬是分享她的糖果。2002年美国出版了两本新书:《爱因斯坦与孩子们的通信》和《爱因斯坦的剪贴本》,其中收入了爱因斯坦写给孩子们的信件,字里行间,童心毕露,妙语如珠,关爱之心溢于言表,读后令人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
爱因斯坦对人类之大爱集中表现在他对原子弹的态度上。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方炽,爱因斯坦在从希特勒魔掌下流亡到美国的科学家公推下,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建议被采纳后,由奥本海纳和费米等主持曼哈顿计划,于1945年制成原子弹,促使,结束了大战。否则,如果希特勒抢先造出原子弹,人类将遭受万劫不复之大灾难。原子弹及其后发展出的氢弹具有足以摧毁世界的巨大威力,引起超级大国间疯狂的核军备竞赛,再次将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始作俑者爱因斯坦对此忧心忡忡,进而投身于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军备竞赛。大战中爱因斯坦建议造原子弹,大战后他反对核军备竞赛,均出于对全人类之仁心大爱。作为具有爱心的科学家之楷模,爱因斯坦当之无愧。
仰望夜空,慈祥睿智的两位大师像启明星般发出童心爱心之光芒,普照下界滚滚红尘。
(本文有删减)
探究训练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率真( ) ②扼杀( ) ③动辄( ) ④睿智( )
2、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说“《皇帝的新装》虽名为童话,受益者实不限于儿童”呢?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就如同初学书法者必须经过临摹阶段一样,因为这个阶段经历了“模仿―借鉴―超越”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尝试的过程。只有经过尝试,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方法才能逐渐形成。
(一)全仿
这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写《秋天的校园》,可模仿《东方之珠》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的同时展开联想、抒感;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又如学习《荷花》后,可安排学生以《桃花》、《油菜花》等为题进行仿写,要求从花的形态到内在进行描写,并展开合理想象。这样,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就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
(二)点仿
这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仿写前,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例如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属于总起分述段,或属于分述总结段,或是空间叙述清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
如教学《燕子》时,指导学生模仿文中第一节,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第二节写爱因斯坦外貌和衣着的方法,介绍某一人物(例如插图中的小女孩);教学《石榴》时,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小节的写法,从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方面介绍一种水果。
仿写时,必须告诉学生这些段落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如“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写法为: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分―总”的构段方式的写法,则须将总结句置于段末。例如学习了《庐山的云雾》一文后,引导学生以“学校的小花园可美啦!”为总起句仿写第二小节;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后,以“景色秀丽宜人”为总结句仿写第三小节开头的一段话。
仿写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能从阅读中悟出写作的门径,久而久之,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二、激发想象,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可谓一箭双雕。
(一)观察插图,描绘一番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配有直观、形象的精美插图,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极好源头。《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有两幅精美的插图,一幅是迪拜街头风光图,一幅是园林工人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图画,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二)移花接木,摘录重组
如学完《水上飞机》一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水上飞机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作文才写得生动有趣,特点鲜明。
(三)抓住“空白”,补充完整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对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戴和整理、布置房间的事情,仅用一句话带过。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些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妈妈告诉小女孩的穿戴要领有哪些?她会怎样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工作室乱成什么样子?小女孩会怎样手把手地教爱因斯坦?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人物的语言、行动,在学生说、写的过程中,感受小女孩的天真可爱、乐于助人,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四)鉴赏古诗,进行改写
如教完《小儿垂钓》这首诗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插图上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有几个人?他们的外貌、衣着怎样?他们分别在干什么?神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结果怎样?让学生围绕提示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口头叙述,在此基础上改写古诗。
(五)续编故事,大胆想象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顺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续写作文。如学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后,让学生想象:有一天,小骆驼和小红马再次相遇,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练笔内容适时迁移,学生易于接受,有话可写,乐于写。
这些丰富多彩的随文练笔形式,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我怨恨,怨恨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这么卑贱,人类如此轻易地扼住了它的咽喉,为人类服务那么自然地就成为了它存在的准则。
我决定,逃离!
在我下决心以后不久,我所在的研究所就爆炸了。装定时炸弹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我有爱因斯坦聪明的大脑。
我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中央调查局对于这件事的种种猜测,这么精明的人类居然没有怀疑我,因为……也许他们认为我具备爱因斯坦品格高尚的基因。愚蠢的人类!
我来到了一个街心公园,在那里眼望着枝头的鸟雀,惬意无比。“叔叔,你吃雪糕吗?”一个长相无比甜美的小女孩微笑抬头问我。我的脸红了,慢慢地蹲下身,轻轻地吮了一口她手中的雪糕。“真甜”,我微笑着对她说。
我们在花园里玩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和人类分享到他们的快乐。突然,一大群警察包围了我。“我是秀兰·邓波儿的克隆体。”小女孩依然微笑着说道。
一、 巧借东风――以“课标”为本确定教学目标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研读“课标”,就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只有加强“课标”的研读,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教学效能才能彰显。曾经听过两节《小露珠》一课的教学,两位老师分别在二年级和三年级执教,由于学段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就不一样了。其中有两个关于“朗读”的片段:
二年级:同学们,小露珠真可爱,不仅小动物喜欢她,连植物也很喜欢她呢!读一读课文第6自然段,看看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把句子画出来。
三年级:同学们,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小动物喜欢她,植物也很喜欢她呢!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植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把它们的名字圈出来。默读的时候不要出声、不用手指着读。
“课标”中关于阅读中的“读”有以下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两节课中教师尊重了“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益。
二、 善于放线――以学生活动为本展开教学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场所,是体验情感的场所,是感悟中华文字魅力的场所,更是人性飞扬的场所。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钻研教材走向研究学生,使课堂教学聚焦于学生。
1. 设置合理情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氛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则更多地成为了课堂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要去参加泼水节了,你要带哪些东西去呢?
生:桶、瓢、盆。
师:对呀,你们看,这就是桶,这是塑料桶,可是在很久以前,桶大多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是木字旁,而且桶一般都有个把手可以拎,所以文中说“提着桶”。
……
师:来,一起来读一读这几组词,(出示几组词语)能换个动词吗?
生:不能,因为工具不同,所以用的动词也不同。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老师正是充分关注到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合理情境,紧紧抓住课文中动词的特点,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2. 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运用文中的空白点、矛盾点,鼓励质疑问难,以疑激思、以疑激趣。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好好地默读课文,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生答略)
师:你找到了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以及爱因斯坦的语言及心理描写,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呢?
生:关于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和爱因斯坦的看法各不相同,为什么?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是呀,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学习。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无论是教师的导问,还是学生的质疑,都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
要使课堂教学有效,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要科学、要艺术,要讲得生动,讲析简明扼要,点拨到位;讲得生动,讲析中要有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要讲得细腻,条分缕析,力争精要;要讲得精美,意境开朗,生动简明。只有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风筝”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三、 精于收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评价
如果说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像教案设计那样一帆风顺。由于参与课堂教学的个体的特殊性和群体的多样性,造就了课堂教学生成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从掌控学生,走向成长引领。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尤为重要。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如可以于“愤悱”时进行评价,于“众说纷纭”时进行评价,于“似通未通”时进行评价,于“出现偏差”时进行评价……以《三打白骨精》一文教学为例,有学生认为白骨精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摆脱了孙悟空的追打,这叫“聪明、化险为夷”。这样的认知,显而易见,已经出现了偏差,此刻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白骨精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模样吗?为什么孙悟空要打白骨精?
生:白骨精是为了吃唐僧肉才想了这么多办法的,而孙悟空要打它就是为了保护唐僧。
师:对呀,为了吃唐僧肉而想办法能叫“聪明”吗?你能换个词语吗?(狡猾)那为了吃唐僧肉而逃跑能叫“化险为夷”吗?
生:不能。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境的恰切性。
在教学中,我适当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如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一课时,当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第二次相遇的时候,小女孩把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但是文中并没有讲什么要领。于是我就让孩子想想小女孩会说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穿着要领。
当第三次爱因斯坦特意去等待小姑娘时,小姑娘为之一阵。因为她眼前出现的是一个衣着整整齐齐的爱因斯坦,而文中也没有讲他究竟如何整整齐齐。于是我引领孩子一起来看图片,说说“整齐”。
学生讨论片刻。
生1:爱因斯坦身穿一身黑色的西装,打着领带(领结),头发梳得油亮。
师:前面几个同学开头都说了爱因斯坦的衣着西装非常整齐,我觉得大家这样说突出了重点,非常好。要注意的是说话要有一定的顺序。
生2:爱因斯坦穿着白色的竖领衬衫,打着黑色领结,(很好,注意了衣着的颜色。继续说。)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西服,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擦得油亮。
“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书法中、绘画中的“空白”,文学作品中的“空白”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去挖掘“空白”,填补“空白”,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用标点符号中的“空白”
《穷人》这篇课文里作者使用了十三个省略号,每一处对表渔夫和妻子桑娜的高尚品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加强文章的思想感情,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例如:“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止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里一连用了七个省略号,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表明桑娜的心情很复杂,有惊恐、有同情、有忧伤、有自责,更有为救人之难而勇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决心。再加上几个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把桑娜的感情表现得更复杂更强烈,她那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就更好地表达出来了。
三、巧用课题的“空白”
在教学《学与问》一课时,我故意把课题写成“学问”,把“与”字去掉。学生看到我写的课题,于是在下面窃窃私语,开始议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写的课题上,我仍装着没听见,后来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我把标题写错了。我这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反问学生:“大家认为‘学问’与‘学与问’有什么不同吗?”接着我就给学生分析这两个区别:“学问”是一个完整的短语,是指系统的知识,也泛指知识。“学与问”主要表达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理解,学生完全明白了《学与问》这课是谈“学”和“问”之间发生的关系。然后我再追问: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求知欲望。
四、巧用板书中的“空白”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板书的功能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能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使之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设计上对板书讲一点“空白”艺术,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对内容产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的、释疑的欲望,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产生美妙的艺术境界。
一、 话题激趣,生生精彩对话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教师问道:“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答道:“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回答很满意。”教师追问:“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小女孩认为伟人应该是衣着整洁的。”有的说:“伟人应是知识渊博的。”还有的说:“在小女孩的眼中,伟人应该十全十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你们的想法和小女孩一致吗?你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吗?”教师的一句追问,让学生迫不及待地纷纷讨论。有的说:“爱因斯坦这么邋遢,可能是伟大的人吗?”另一个立刻站起来反驳:“他把全部精力都花在科学研究上,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讨论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个个都想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
课堂上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对话,学生虽然年龄相仿,但由于阅读量的不同,生活阅历的差别,在交流中总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精彩对话,启迪学生智慧,是对学生精神的一种唤醒、一种引导。
二、 智慧引领,师生和谐对话
对话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意味着精彩不断地生成。只有走进学生,认真倾听,智慧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才能推进对话的深入。
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正确地引领。一位老师执教《生命桥》一课,教师问道:“读着这感人的一幕,你想对老羚羊说些什么?”有同学说:“老羚羊啊老羚羊,你真是太傻了,为了小羚羊,白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听完他的发言,这位老师马上作出反应:“同学们,如果你是老羚羊,听了他的话,将如何回答?”学生各抒己见:“与我们相比,年轻羚羊的生命更为宝贵。”“我的死亡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存,值得!”“为了下一代,我甘愿牺牲自己。”……教师又转向刚才那位同学:“听了同学的发言,你现在想对老羚羊说些什么呢?”“老羚羊啊老羚羊,我为你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我深深地敬佩你!”在本案例中,当学生与文本对话,认识上出现偏差时,教师没有急于指正,也没有一味地听之任之,而是机智地引导学生与老羚羊对话,与同伴对话,随着对话层层深入,学生渐渐体会到老羚羊为了年轻羚羊甘愿坠入深涧的崇高品质,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当学生出现理解困难时,教师要机智地点拨。《生命桥》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因为一只只老羚羊往下掉,就像桥墩一样。”几个学生都这样说,缺乏深层的思考。这时教师巧妙地进行点拨:“桥墩有什么用?”学生豁然开朗:“桥墩支撑着桥面,老羚羊以自己的死亡托起了年轻羚羊的生命。”“老羚羊用自己的死换来了年轻羚羊的生。”……
当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文本时,我们应融入其中,深情地回应。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我”心里一阵愧疚,有千言万语对母亲讲哪!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听着学生的真诚诉说,教师情不自禁地回应:“孩子,不要自责,这是母亲应尽的职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在“母亲”的声声应答中,学生走进了真实的情境,他们畅所欲言。
三、 多元解读,生本深度对话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代表全都让学生说,由学生说了算,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准确答案,不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正误、深浅,都一味地赞扬,那只能表明我们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提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