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20:43: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道德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问题日趋严重,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剖析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以及道德问题所在,从而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以端正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当今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但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层面的困扰。新形势下,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对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与规避,对存在的道德的问题也要进行多方面的认识与解决。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已不再是单纯的存在于人与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这种现实社会的道德渐渐包含了更多的内容。网络道德隶属于现实社会道德的一部分,与现实社会道德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现实社会道德为网络道德提供了精神动力与现实基础。基于这样的现实社会道德,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这一物质平台,总结出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一)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与开放性
网络虚拟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虚拟性,应拟的本质是数字化和符号化,它从唯物史观来看,本质上就是代码的集合,代码通过计算机处理器这一物质媒介进行汇编、翻译,形成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而这些形式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处理,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直观感受到的网络虚拟社会。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主体只需一个虚拟的 ID 也就是身份证或者标识符即可进行互联网活动,并且大多数网络主体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这在极大程度上隐蔽了网络主体的真实身份。比如我们常说的网名,这就是隐蔽主体个人真实信息的明显表现。
网络虚拟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体现:第一,对网络提供者开放。只要遵守世界网络协议,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主体的网络提供者都可以接入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一个成员。第二,对服务提供者开放。互联网为各种服务商提供一种开放性的接入环境。第三,对用户群体开放。互联网不会强迫用户不得连接某个或某些系统,也不会强迫用户进入某个或某些封闭系统。
(二)网络虚拟社会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开放性等就导致了其具有多元性与层次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善恶并存、美丑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并存,有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第一,个体观点与个体选择的多元化、层次性。网络虚拟社会中,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会存在多重观点、评价、价值取向。这个在网络论坛表现的十分明显,比如天涯论坛等。第二,文化、文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层次性。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明的政治态度、经济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在网络虚拟社会并存,从而形成多元化与层次性的格局。
(三)网络虚拟社会的整合性与交互性
在网络时代,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必然引起网络虚拟社会的整合。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必然带来文化的变革。越来越多有相同兴趣相同爱好的人通过各种渠道走到一起,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发表观点,能控率低,参与平等,而且沟通不是静态的,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进行互动,反过来说,这种交流和发展需要开放的空间、方便快捷的互动方式,而网络虚拟空间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环境。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沟通,就是交互性的独特之处。
(四)网络虚拟社会的高时效性
当今世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顾名思义,就是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小,这主要归功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及时、同步,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瞬时性与自动化。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过程缓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能否被人接受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互联网的产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效性。
二、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当网络虚拟社会具备了这些特点,网络主体也就是人就会进行一些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传播、观看与评论等的实践活动,随即而来的就是在道德层面的质疑,也就相应的出现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分析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道德意识层面
1.非人性化衍生出的道德冷漠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虚拟社会将人转化为数字与符号,这种虚拟的本质使人的一切属性都呈现出数字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符号化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失去了感性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而是一种冰冷的数字、符号,从而将人的丑恶的本性暴露出来,导致道德冷漠现象发生。比如说你可以在网络上任意抨击别人,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你是可以肆意诋毁、谩骂他人而没有道德约束的。
2.开放融合导致的道德冲突
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敞开的多元化世界,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发表任何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很容易上网交流,世界各地和各家各派的学说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使网络文化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发展,因而网络中各种各样的道德观相并存,相互冲击。网络道德的多源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道德冲突。道德冲突的后果,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就是经济、文化上强势的国家对劣势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造成网络时代的经济、文化霸权。因为网络信息的内容反映的是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对于个体来说,多元价值观念也容易使网络主体在伦理评价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盛行。
3.自由思想与责任淡化
网络虚拟社会是自由的社会,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进人到一个“反正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法律规范不能控制我,在网上也没人认识我”的陌生新天地,因此,“网上无法可依”等等成就了人们网上行为的借口。在他们看来仿佛自己的精神世界彻底到了解放,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种超脱现实的情感和欲望的冲动下,人们遗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因此,人们的网上行为难免会出现与道德违背,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关于这方面的实例近年来媒体披露,报道得非常多,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社会责任的范围、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愈来愈多,愈演愈烈。这种不良的状况不仅破坏网络秩序、而且会波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转。
(二)道德行为层面
1.虚假信息传播现象严重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上网者可以隐去真实身份“高度自由”地活动,传播虚假信息现象非常严重,有如下两方面表现:第一,网络诈骗现象严重。网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诈骗信息,这些诈骗信息科技含量高、隐蔽性强,极易导致他人上当受骗,危害他人财产安全。第二,网上谣言传播行为严重。造谣者出于各种目的编制出各种谣言在网上散播,一部分传谣者出于自己利益积极地进行传播,另一部分传谣者在自己未认识到谣言的情况下武断地帮助造谣者传播。
2.个人隐私泄露现象严重
网络上,侵犯他人隐私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体现:第一,以非法盈利为目的,泄露、盗取他人隐私信息。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泄露、盗取他人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收入、家庭成员、电话等信息,以获得各种非法利益。第二,出于各种目的,在网上向公众传播含有他人隐私的照片、视频等信息。
三、网络虚拟社会中道德问题的治理路径
虽然人们把网络虚拟社会当做自己交流信息、知识、情感的另一个重要环境,但并不代表网络主体可以肆意通过网络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符合德性社会标准与需要的,针对网络虚拟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我们应该从道德内化与外化两个角度进行治理。
(一)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路径的内化
首先,对价值导向进行矫正。其一,首先应明确网络技术本身无罪,无所谓善恶美丑之分。网络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恩惠”还是“灾难”,决定权完全在人们自身。我们应摒弃陈旧的、过时的道德规范,积极创建与现有网络科技相适应的、新的伦理规范,使科技与道德共同进步。其二,应明确网络技术的“实然”不等于虚拟社会道德规范的“应然”,网络技术能够做到的并不一定是符合道德规范的。
其次,应积极整合道德资源。其一,应充分利用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应将中华优良传统道德发扬光大。其二,理性借鉴西方优秀道德规范,应将西方优秀道德规范批判性的“拿来”,“为我所用”。其三,应积极开拓符合当今网络技术的新伦理,使得伦理道德与网络技术相互促进,共同造福人类。
(二)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问题治理路径的外化
1.制度层面健全网络治理机制
其一,应完善网络治理机构设置。目前,国家已于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地方各级应相应设立网络治理机构,以保障对网络虚拟空间全方位、无死角式治理。
其二,应出台相关法律规范,以法律手段守住网络虚拟社会道德底线。应将网络虚拟社会的治理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法律化、规范化、常态化,明确网络虚拟社会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并要求执法机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秩序与道德底线。
2.技术层面规范网络建设与运行
首先,应创新技术以保障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的可靠性。我国目前已逐步推广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但效果不够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活动实名登记的可靠性不强,许多上网主体用虚假的或者不完善的信息进行登记。我们应通过完善身份识别技术等相关技术来保障网络活动实名登记制度的可靠性。
其次,完善防火墙和网络过滤技术。当前网络虚拟社会中各种不良信息层出不穷,各种翻墙软件泛滥,应通过完善的防火墙和网络过滤技术来有效过滤掉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有毒有害信息,保障网络清新空间。
最后,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障一些重要数据的安全性,有效防止一些重要的信息被恶意复制、篡改、污染。完善数据加密技术已成为网络治理迫在眉睫的重要技术手段。
3.教育层面增强公民网络自律意识
首先,应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宣传。可以通过网络道德经典案例展示、宣讲、网络文明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等形式深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文明氛围,使公众充分意识到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其次,可以通过开办文明健康上网培训班的形式,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进行系统培训。各社区、单位乃至学校可以针对本社区、单位、学校成员开办文明健康上网培训班,系统讲解文明健康上网的意义、方式和注意事项,切实提高公民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再者,社会公共网络会所应该保持社会责任心,从公众来增强道德意识。青少年是极易被影响价值观的年龄段,社会网络会所例如网吧、玩吧、私人会所等,都会提供上网服务,当这些公众团体不负责任的向强少年提供黄色、暴力信息视频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无法控制的,因此,诸如网吧、私人会所等公众场所,应该有义务清新公众网络场所,以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
最后,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不在网络环境中说出不符合父母身份的话语,已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学校的管理同样重要,周围同学的影响,都会使得青少年出现不健康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活动。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一、网络社会的产生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产生,到目前仅仅六十多年的时间,由单个计算机到局域网到Internet,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真可谓惊人。如果把历史上那种能够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并广泛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社会整体变迁的技术进步称之为“革命”的话,那么,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就可算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这场“革命”影响的范围是无处不及:在经济领域,它突出了知识、信息的价值,有利于广泛、迅速地传递商贸信息,沟通顾客和生产厂家,及时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在政治领域.它用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充分发扬公民的民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提高其科学管理及决策的水平;在军事领域,它可以使军事指挥系统全面迅速地掌握敌情,加强全局的协调、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在科教文卫领域,它方便人们查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研合作、远程教学、医疗会诊;在生活领域,它可以实现电子购物、虚拟旅游、交互式娱乐、电子广告、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电子报刊、电子教室、电子图书馆、电子论坛、电子会议、电子购物、电子游戏,以及远程医疗、远程点播等。网络应用已遗及全球,目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人使用因特网。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不是对立的,“网络社会”生活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人通过因特网(作为网络人)相互交往的过程,它必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如果用物理空间和电子空间(cyberspace)比喻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电子空间并不能取代物理空间,因为人毕竟还是一个物理的存在物。虽然电子空间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社会的结构,但人的物质、能量的需求毕竟还要在物理空间里得到满足,即使是人的感知和情感需求,也需要在物理空间里才能获得直接的满足,比如基于家庭的各种情感,就需要家庭成员在一个物理的地点才能很好的培育和升华。真实的情形是,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
网络形成之初,不过是一个机房内、一个工作单位内的几台或多台计算机互联而形成的,仅是物理空间的补充。所以在这个小小的电子空间中,适应物理空间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基本适用且够用的。
如果说早期的局域网还不足以构成一个社会的基础、传统道德还基本适用并够用的话,那么,以全球性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道德基础。确实,由于社会生活基础、人们交往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实质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的生活内容以及变革中的利益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价值取向难免发生系统的改变,并产生出一些新的道德需求。为了适应“网络社会”这一全新的电子空间,过去制定的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网络道德规约变得不够或过时了,因而需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道德规范体系,使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新社会要求的范围之内。
所以,“网络社会”需要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道德,而是在扬弃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进行艰苦地改造与创新。
二、网络社会所面临的新问题
科学技术革命是历史进步的火车头。任何一种革命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样,“网络社会”也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难得的机遇。
然而,历史证明,“技术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这一信息化浪潮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伦理危机。这里仅仅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现象。
1.诚信间题
在实现社会中诚信是提倡最多的问题,到了网络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为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从而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将大为减少,这种缺少人与人对面的约束,诚信问题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拿网上购物来说,网上购物本来是件好事,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但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的人利用网络进行欺骗。笔者的一个朋友,在网上看到一款很好的手机,还带130万像素的摄像头,网上的价格仅是300元,所以就把钱打了过去,手机寄来一看,原来是日本的手机,在国内不能使用;还有更甚的,打着网络购物的旗号,干着骗人的勾当,消费者把钱打去后,就是不见“物”回来。
2.文明间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说话,或打电话,或写信,总会顾及对方,而使用一些文明礼貌的语言,而在网络上给你聊天的人,你却不知道他是“阿猫还是阿狗”。那么在发贴子、灌水时又会怎样呢?笔者曾问学生在网上是否说过脏话?回答是讲过。问他们为什么讲脏话?回答说,在网上,反正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说脏话、骂人可以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
3.不公平的问题
尽管网络建设的“全民原则”是首要的基本的原则,但在组织实施中要达到人人利用信息资源的平等化,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的事。如果不能做到信息网络的平民化、全民化、普及化,今后建成的因特网联结的仅仅只是一些大城市、大公司及政府机构,在线的仅仅只是一些有钱人,那么它难免不会造成人们利用信息能力的不平等,加大信息贫富差距,并且可能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如果信息或交流信息的能力被垄断,甚至将信息高速公路变成“信息高速私路”,那么对“信息边远地区”、对穷人将是极不公平的。
4.网络资源问题
网上信息的行为的影响是社会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在网上喋喋不休,那就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特别是由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现象的出现,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全球信息共享”是网络建设的目标,可有人把“信息共享”极端化,如盗用他人域名、侵犯知识产权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对信息产权的“保护”、垄断达到了妨碍正常交流的地步。
5.个人隐私问题由于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和强大能力,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磁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个人隐私权将受到极大的侵害。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普及加密技术等,可是这样一来,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磁盘所记录的个人生活应该完全保密;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录下来,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甚至用作执法的证据,以保障社会的安全。
6.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间题
因特网是由科研学术网发展而来的,具有深厚的非商业传统,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建设者,并因此出现了大量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网上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但是,在因特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对网络的商业性使用,将导致对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量占用。对网络资源的商业性使用是否道德,它应该被限制在什么范围内才是道德的,诸如此类有关合理使用网络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总之,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社会”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场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在这场考验中,许多传统道德津津乐道的东西,如空洞的号召说教、人为地、强加的规范约束,将难免失去效力。也许,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即元伦理学、价值伦理学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以及可能导致的良性发展趋势,才可能确立起新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与需要的规范,才可能确立起得到人们认同、接受和遵循的规范。
三、网络道德的特点与趋势
“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自主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或者说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也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
2.开放性,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的特点与趋势。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美国网络专家威谦·奥尔曼说: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方式,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正如几十年前铁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离缩短,人们有可能异地交往,有可能住在远离工作地点的城市郊区一样,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地理距离暂时“消失”了,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正在或将要创造出一个一个“电子社区”,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洲、地区、国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甚至那些穷乡僻壤也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人们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这样,人们之间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交往,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可能了。
关键词:运动员;道德问题;致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22―03
运动员是竞技运动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竞技运动发展的主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的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新形式下道德规范建设,促进运动员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其运动技能与创造才能,创造和延长最佳的体育竞技状态。
1 对运动员道德的界定
1.1 运动员道德的内涵 运动员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指一定社会以调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之间、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们的体育实践中,运动员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挥作用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美国的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与自然感情相关或约束自然感情的破坏作用的个人心理气质。对竞技体育者来讲,拥有德性和拥有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有一种特别的关系。顾拜旦认为,竞技运动是一种身体训练,在以全身心为非物质目标进行的努力奋斗中,人从其动物性的基础上得到升华。按此观点,竞技运动是高尚的,甚至是充满诗意的,它有自己的目标和不可言喻的道德价值。
体育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表现为体育领域中不断完善的准则和具有善恶价值的实践。
1.2 运动员道德的特征
1.2.1 “追求卓越”是运动员的核心道德品质 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西方工业文明,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运动员道德具有一定的历史承继性。“追求卓越”作为其核心德性,被合理地继承下来。在充满激情的竞技体育比赛中,崇尚的是主体间的比较,征服自己是手段和途径,超越对手才是目的,它是开放和张扬的。
1.2.2 公平竞争是现代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竞争不是无序的自由竞争,而是每个运动员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机会。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渴望胜利,但取胜应主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来达到,即竞争必须以公正和平等为前提条件。公平是竞技体育的生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公平就没有竞技体育的存在,更谈不上竞技体育的发展。
1.2.3 团结协作精神在运动员道德中必须张扬 任何一项竞技体育都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它需要运动员与队友、教练员、对手及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在体育实践中需要各司其职,又需要通力合作,通过各自的努力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
2 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特征对运动员道德影响
2.1 我国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与比赛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风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日益加强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运动员道德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社会主义运动员道德新风尚正在迅速形成。运动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诚实、敬业、吃苦耐劳、不懈追求和团结协作的道德精神,给人们以极大的震撼。姚明作为NBA状元秀走进NBA赛场以及他在赛场内外的上佳表现,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代表了日益开放和强大起来的中国,使海内外的华人无不为之振奋、骄傲与自豪。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的世界性飞跨打破了一个关于运动项目种族化的谬论,产生出强大的社会效力,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唤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整个民族也因此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2.2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特点对运动员道德冲击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后各种利益的冲突,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影响,造成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复杂化、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体育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导致运动员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产生嬗变。中国道德文化整体上发生巨大震动,运动员道德出现多样性、复杂化的趋势。
2.3社会转型时期中的运动员道德方面表现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当前我国的体育运动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我们在充分肯定运动员体育道德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的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的道德问题: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金钱、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赢得”或“保持”比赛胜利,取得更多的自身利益,将竞赛中的公平竞争的道德原则置于脑后,隐瞒年龄,以大打小,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贿赂裁判或对手;“、假球”现象时有发生;在赛场上辱骂对手或裁判,甚至大打出手;服用兴奋剂;因过分追求待遇、条件而罢练、罢赛等等。无论人们是否承认,运动员道德的滑坡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对现存的运动员道德问题不予以重视,并加以克服,必将严重地影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3 转型期我国运动员道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3.1 转轨时期社会意识与人们价值观念取向多元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追求卓越”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范畴,也使运动员道德发生了改变。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利益主体的情况下,运动员会有各种各样甚至全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如我国职业化开展较早的足球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经济活动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互渗透,竞技体育与经济的联姻,运动员也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运动员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大力参与商业推广广告必然与我国竞技体育强调国家的、主体的责任发生冲突。
3.2 运动员道德评价缺失 当前,体育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使传统运动员个人道德认识中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受到挑战。正是由于运动员价值观念的嬗变,使其道德评价标准产生变化。诚信是在追求利益时的道德核心问题,这一行为品质没有被人们重视,导致在社会体育竞技中不把自己的真实展示给他人,彼此间的不信任没有把人力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佳状态,没有使人的活动获得最大利益,道德的批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运动员道德规范不能充分发挥其调整和维系新型社会关系的作用。因为,道德就是良心接纳,由于希望侥幸能在不公平竞争中获利。于是有中国运动员的“假年龄”、“兴奋剂”、“贿赂裁判”等现象屡禁不止。
3.3 体育法制建设不完善 体育法制是借助国家的强制性、
威慑力和规定性来保证体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的实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体育法制建设没有更好地协调发展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体育法制的不健全促使运动员钻了法律的空子,有的以身试法而未受到追究;有的人情大于法律,行政干预严重。因此,在运动员道德建设中,更应加强完善体育法制建设,以法律法规为本,以公平、诚信为根,使运动员道德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前进。
3.4 管理者观念上的急功近利――只重成绩忽视教育 培养一名成绩优秀的运动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的运动员培养、训练、参与竞赛的体系是在长期体制下形成的,考察管理者的能力又往往是只注意运动员们所取得的成绩。因此某些体育主管领导和教练员为了使运动员早出成绩、快出成绩,都把成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当成了香饽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使其成为众人捧起的月亮,管理者只注意加强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其思想道德教育,造成“成绩高于一切”,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优越感,使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恣意妄为、狂妄自大、感情用事等等。
3.5不恰当的奖惩措施引发运动员道德走向畸形 奖惩机制是社会(集体、国家)以种种现实利益对个人行为所进行的奖惩。它以现实为手段,以利害为中介,来促使行为主体选择社会(集体、国家)所期待或所能接受的行为。奖惩是调控运动员道德的一个有效机制,它能使运动员的道德的社会功能在大众行为中得以实现,能对不具有“自律”精神的运动员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力,从而有助于运动员形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良知,影响其运动员道德面貌与状况。体育竞技运动中这种机制使用的很多,竞技运动中的高额奖金、崇高荣誉的设置在多数情况下与运动员道德挂钩的少。国内体育竞赛中通常都设有道德风尚奖,往往是空的,多数没有搞好,影响力度很差,评比常常是流于形式,往往出现了“成绩好道德风尚就好”的倾向,加上奖励物质数量与质量都不相称,所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促使运动员与运动队选择只看重所取得的成绩,引发了运动员道德走向极端。
3.6 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促使运动员道德的分化当前在竞技体育中人的技能与技术水平日益接近,科学技术在现代体育活动中的大量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水平,也为鉴别和判定运动员成绩的好坏、真伪创造了条件,为公平竞争和公正裁决奠定了基础。但同时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在体育领域中也暴露无疑:高科技的兴奋剂产品当前还无法检测,运用高科技技术欺骗裁判,高科技的新型材料的不公平运用等,有钱的和没钱资助的运动员水平差别日益明显,使一些运动员的道德产生分化:不公平心理与依赖高科技形成鲜明对比。
4 对运动员道德问题出现的几条防范对策
4.1 加强对运动员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指通过广泛的、多样的道德教育形式,把道德要求、规范从外在灌输到体育行为主体的意识中,养成体育行为主体的道德良知、信念,使道德规范成为其内在的约束力和推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其既能实行自我监督,调整自己的行为,又能参与社会行为的调整过程,对他人提出道德要求和进行道德评价,从而使道德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由于运动员生活的特殊性,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因此,加强运动员的道德教育,还要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只有打下了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他们才能从心灵深处将良好的运动员体育道德视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从而自觉地遵守运动员的各项道德规范。
4.2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道德评价体系已成为保障体育顺利发展,促进形成良好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的基础。一方面要在评价中坚持体育道德标准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待同样事物上,不因对象不同而采用不同体育道德评价标准,不采用对己“有利或无利”原则来对待道德标准。另一方面,道德评价体系要体现出道德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运动员道德作用的认识,强调运动员道德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使运动员道德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3 合理运用运动员道德激励机制 运动员道德激励机制是指通过运用各种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激发、强化运动员接受、遵循个人体育道德规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运动员体育道德的良性发展。最常用的手段是正强化和负强化,即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正强化是指用某些有吸引力的结果,如认可、赞赏及必要的物质奖励,以示对运动员符合体育道德规范的行为的奖励和肯定,从而使其能够重复出现这一行为,并最终形成运动员的自觉行为。负强化是预先告知运动员不遵循道德规范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并对其不按道德规范行事的消极后果给予批评、教育和适当的惩罚,促使其产生预期的良好道德行为。
4.4 营造良好的竞赛体制 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对各级各类竞赛的管理、考核要全面、量化。大力整顿体育竞赛市场,要把握好商业化的参与的“度”;建立公正、公平的竞赛体制,打击和处理违法的裁判员和各个参赛单位,有利于约束运动员,促使其建立良好的运动员道德风尚。
4.5 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实施 运动员道德是一种“软”约束,运动员道德制度保障及其实施,离不开外在舆论的道德监督。道德监督主要是指借助社会舆论的赞许或谴责,通过道德评价对运动员行为做出善恶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行为者本人,调动运动员荣辱感和体育道德良心,使其为自己道德的行为感到自豪,并发扬光大这种行为,对自己不道德的行为知耻、愧疚,并及时改正,从而培养运动员知善知恶的能力和从善去恶的态度,树立正确高尚的运动员道德观。
4.6 加强对体育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促进其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体育竞赛过程中,体育管理者的观念、倾向、言论、形象及他们对不良倾向和违纪行为的处理态度,都会形成一种运动道德舆论导向,对于运动员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各级体育官员、教练员的管理、考评要全面、实际、量化,杜绝那种只追求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现象。
4.7 加强、完善体育法制建设 随着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对运动员而言,功利追求始终是他们行为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既缺乏自我约束又少有外部制度强制的情况下,竞技体育领域的运动员道德问题显得愈来愈严重。过去总是过分依赖于思想教育,认为只要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运动员的道德素养,就可以使其具有高尚的体育道德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实际上,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科学完备的体育竞技规则,没有对违规者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惩罚,部分运动员脆弱的道德心理防线远不足以抵挡商业化过程中巨大的利益诱惑。可以说,不加强和完善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赛法律法规体系,良好的运动员体育道德根本就无法弘扬与存在。
5 结束语
在运动员体育道德建设中,既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又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既要注意运动员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又要注意运动员道德的贯彻落实;既要引入体育行政的监督机制,又要建立和健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体系;既要注重竞技体育运动的特点,又要把运动员的道德要求与体育竞赛的技术性规则具体地结合起来。
一般而言,道德社会化可以理解为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 肯定的道德准则 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 ,形成合乎社 会要 求的道德行为 的过程。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则是高职生在 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通过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高职生培养 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 ,道德社会化问题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
一、 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1.缺少 系统的道德知识 ,道德认知 水平相对低下。高职生是社会变化较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他们在成才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轻视了良好品德的养成,重才而轻德 。似乎市场经济的机制 中知识和能力才是硬指标 ,理想和道德都是空话。因此,一部分高职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 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 统的学 习,结果导致其道 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 ,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他们关于道德的知识很零散,有些高职生甚至以非道德乃至反道德为时尚。这最终造成了当今高职生高学历和 低道德水平的反差 ,出现 了一些有才无德的歪才。这也是近年来高职生道德失范、违法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讲信修睦,谦逊礼让,向往人际和谐。但在实际行动中,多数人抱着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 ,个别同学甚至自私自利,以邻为壑。尽管几乎每名高职生不无例外地都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却仍有学生赞成 “人的本质是 自私”的观点;对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的基本观点不太认同。在他 们看来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就是相互利用”,更有学生认为 “人与人就是相互竞争 不择 手段 ”。显然 ,没有正确 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2.缺少 坚定的道德信念支撑 ,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近年来党员干部存在的腐败现象、封建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腐朽文化观念的渗透,使学校正面教 育与社会现实之 间形成反差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些不 良风气,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 ,尤其是关系到高职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如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到了奖学金 ,看到毕业时找 门路、送 礼的才能找到好工作时 ,给高职生造成了思想 困惑 ,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道德观念的确立 和道德行为的选择,使一些高职生斗志涣散、消极悲观 ,导致其思想和信念的失落 。没有坚定的道德信 念作支撑以及道德情感上 的淡漠致使高职生无法正确完成道德社会化 。
3.道德 自我约束 力较小,在道德意志上显得软弱。高职生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他们 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就较弱 ,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 ,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难以遵循。道德意志上的弱化使得高职生无法坚定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
4.道德认知未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知行脱节。就目前而言,高职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能力相对较弱,即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例如:谈到考试舞弊,几乎人人痛恨,可一到考试,却总有人干那令人痛恨的事 ;谈到社会责任感,大家都情绪激 昂,可一到毕业,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另外,据调查,在个人和国家利益问题上 ,高职生在价值观念上认同国家利益的道德评价标准 ,但在实际行为的选择上又认同个人利益或个人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知”与 “行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高职生对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认为应该……,而实 际上你会……”这一 问题的回答中,有很多人认为应该 “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而实际上会以 “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的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则选择了 “视情况而定”,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 “以个人利益为先”。这表明了高职生的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 ,也表现 出高职生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困惑和矛盾。道德实践上的知行脱节必然使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中断。
二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33-03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秉持的道德信念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前进的内驱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原动力。所以,探讨和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问题现状:思想与行为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等都在不断发生变革,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许多负面问题,譬如价值观失衡、政治观念淡化、缺乏理想信仰、道德观弱化等。就具体表现形式而言,大学生在学习理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一定的扭曲、负偏离。
(一)价值意识的物质化倾向
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我国步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思想文化不断冲击和挑战原有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和传统的主流文化。社会个体对自由、民主的尊崇和追逐使传统社会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不断瓦解,且逐渐转向多样化、离散化及冲突化。
大学生处身于时展潮流,其价值意识、行为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逐渐多元、离散,且出现明显的物质化倾向。以生活行为和消费观念为例,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物质条件,往往追求时尚、高档的物质生活,互相攀比;推崇享受当下和超前消费,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二)理想追求的功利化倾向
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剧烈反差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和苦恼。对个人地位、权力、财富、相貌的膜拜,以及对现实功利的迷恋,也使得他们沉浸于及时行乐的当下行为之中。在没有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境况下,遥不可及的理想追求与触手可得的现实诱惑引致的矛盾与冲突迷惑了许多大学生,导致他们丧失了真正的精神追求。
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一些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好处,忽视国家、集体利益。在个人发展方面,更多地关注眼前的机会和收入,忽视长远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一些大学生把赚大钱、享受奢靡生活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重物质利益,轻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在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上,过于强调索取,忽视付出回馈。在价值观念方面,过于急功近利,敬业忠诚意识淡薄。
(三)个人行为的自由化倾向
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摆脱社会、学校和家庭“束缚”的渴望和冲动,这些彰显了他们对传统和现实的叛逆精神。然而,一些大学生玩世不恭,过于追求当下现实生活的放纵和,逐渐趋向个体行为的自由化。
由于社会阅历、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及自我控制等方面不足,许多大学生不能真正辨别和把握“真、善、美”与“伪、恶、丑”的本质区别,出现了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问题。在个人生活作风上,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表现得随意、随性,轻视组织纪律,还将其视为“潇洒脱俗”“个性张扬”。在维护社会集体利益和公共秩序方面,一些大学生往往违反公序良俗,存在破坏公共财产、污染环境卫生、排队插队、抢座占位等不道德的个体行为。
二、成因剖析:内生性与外生性
(一)内生性因素
思想道德信念是一个自觉能动过程的结果,其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原因。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内在成因,正是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及道德责任的互相分离。社会道德认知、道德行为过程需要有积极的道德情感参与才能有效实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大学生社会伦理事件中,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往往缺乏丰富的道德情感支撑,甚至对伦理事实采取冷漠、无情的态度。
对于道德责任及义务的体认是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核心内容,道德责任及义务的履行是大学生道德认知的逻辑结果。离开了对道德的责任及义务的理解和履行,大学生道德认知就变成道德的形式主义。一些大学生认为,道德责任及义务是社会公共道德对其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宽于律己,严于律人,放纵自己的道德行为,忽视自己应尽的道德责任及义务。
(二)外生性因素
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自主意识强,乐于接触和吸收新鲜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以下内容从思想潮流、经济利益、交往方式等方面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生成的外生性因素。
第一,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内外文化思潮逐步碰撞、冲突和融合,大学生身处知识前沿的大学校园,其思想观念不断地受到冲击、洗礼。大学生吸收了优秀的文化思潮,拓展了知识视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也迅猛地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西方社会所谓的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主义等思潮,使大学生偏离社会的主流思潮,安于当下,重金钱、讲利益,逐渐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失去理性、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不仅出现了“贬损高尚、褒扬低俗、膨胀自我”等不良的行为方式,而且忽视理应遵循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在道德与价值的冲突中失去真正的精神依托。
第二,市场经济不良特性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问题不断暴露,社会群体不断分化,个体收入差异明显,贫富差距逐步扩大,这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复杂化、物质化的趋势。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校园里,一些青年学生讲利益、重回报的风气肆掠,炫富、奢靡、浪费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觉得,社会已经不一样了,当下的社会是讲物质、金钱的社会,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过时了。他们不原意帮助别人,回馈社会,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
第三,社会交往网络虚拟性的负面影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使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方式虚拟化,这种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社会个体思想意识的深层剧变。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普遍的社会交往方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及语言习惯,甚至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受到网络社交的影响。计算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获取更多的前沿知识、社会资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学生社会交往更加便捷,但也使得大学生社会交往隐蔽化、虚拟化。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道德行为的随意化。
三、对策启示:自主建构、价值引导和社会实践
部分大学生思想浮躁和行为失范,究其根源,一是其自身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义务及责任等内在关系相互割裂的结果,二是受社会思潮、社会经济和社会交往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基于这些情况,大学生思想道德受教育应该采取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道德人格自主建构的能力――道德分析、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制物质化、功利化和自由化的不良倾向。同时,高校应该整合各项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调动各类思想道德教育主体,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得大学生德育主客体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大学生“自觉地认知”,发挥其道德信念内化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道德人格。
第二,加强与时展主旋律相一致的价值引导。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给大学生留下一个宽阔的价值选择空间,向他们提供多元化、可供选择的价值体系,培养他们对多样性、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个性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与此同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还必须加强主旋律价值意识的引导。特别是加强新媒体的德育宣传、价值引导,使高校德育获得与时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第三,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本性。道德习得具有实践本性,道德信念只有外化为道德行为,才具有真正的德育意义。“知识不是教养,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精神品质和社会实践行为才是真正的教养。知行合一是改进和完善行为主体道德人格的基本原则,也是化解其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的道德冲突的基本策略。”高校应该充分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把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建构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提供过程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邵龙宝.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与精神世界诉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3]顾春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2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职业道德建设的继承性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奠定了历史的基石,而职业道德建设的多样性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铺垫了最广泛的人际基础,同时其特有的实践性也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快速实现与时俱进提供了可能性。职业道德建设包含多方面内容,必须抓住要点,以点带面,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1追本溯源———加强职业道德
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意识影响行动,把内化的职业道德素养外化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树立社会成员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这种正确的理念,把思想转变成习惯,实现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实现内在自省,外在自律的常态化。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胜任力,只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正效应。
2.2画龙点睛———营造社会舆论正确导向
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正如英国思想家赫青黎所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并非出自对法律的畏惧,而是出自对同伴舆论的畏惧”。社会舆论能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正确的社会舆论可以起到道德监督员的作用,而错误的社会舆论则使得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出现校正的偏差。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而职业道德的建设除了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外,必须接受社会舆论的价值评判,因而打造客观、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o 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道德规范方面
2.1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声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勘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 转
2.3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护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体系”。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
3道德行为方面
3.1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特点
internet直接介人“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其一,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可以“相识不相见”,从而免除交往者的奔波之苦;其二,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且覆盖广裹。上网者可以定向抵达一点,也可以同时抵达多点,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三,网上交友可以“匿名进人”,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正是由于internet的自身特点,使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了新特点:既直接又间接。直接:网上提供许多聊天或交谈渠道,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同时性谈话。间接:所有谈话都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听不到对方声音和语气,看不到表情。internet为人们“撒谎”和“说真话”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3.2出现大量不规范行为
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注:「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轨社会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页。)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失规范的行为。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例如:某个人通过某个isp或b s传播了侵权或违法的信息,那么isp业者或bbs站长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过错的责任还是无过错的责任?如是过错责任,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有其过错呢?这引起了多方争议。至今,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60-01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内容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及会计核算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加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使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但需要遵循经济法律法规,还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作出一定的判断。会计人员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经济契约的签定、执行,遵循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社会保险、税收法规制度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和职业规范问题。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必然有所改变。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真实性。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如实记录、反映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会计资料,探求和说明事实的真理,这是会计人员最起码的会计职业信念。二是公正性。是指会计报告和报表不应受不正当的权势或偏见的影响,不应带有损害别人而为个人或集团服务的目的来编制。三是忠诚性。会计人员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中介,直接或间接受双方委托,因此,忠诚性应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对管理层的忠诚,即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完成管理层委托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对外部委托人的忠诚,表现在客观、公正地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选择的会计方法不偏不倚,突出重点,为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四是正义感。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忠诚性并不是丧失人格和原则,任凭摆布,而是应以客观、公正的原则为前提,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重。正义感,就是不畏强权,勇于直言,披露真实信息。
二、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一部分会计人员理想信念动摇
在会计领域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假账盛行,防不胜防,会计管理疲软无力。浅层原因是法律不健全及执法不严,从而无法约束会计人员的不良行为。深层原因则是一部分会计人员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发生了变化,道德标准下滑,真假、善恶、美丑、好坏、是非、忠奸等界限模糊,无法约束不良心灵,进而导致不道德行为。法律只针对表面的违法行为,而法律管不到的不良行为的心灵,惟有寄希望于道德的自律和监管。
(二)一些领导喜欢报喜不报忧
从政府的政策导向来看,各级政府往往出于某些政治目的喜欢报喜不报忧,比如,为了社会稳定,为了维护本届政府的形象,向企业下达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企业为完成这些指标,只好弄虚作假,粉饰企业业绩来迎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三)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是会计造假,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直接动因。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为了争上市指标、营造地方支柱企业等原因,不但默许企业的虚假行为,甚至成为部分虚假行为的幕后支持者。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财务会计属于监督、核算的专职人员,其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同时其职业道德的高低更是影响我国经济能否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为相关部门有效合法运作提供保障,排除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一、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所谓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就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我们从现阶段财务会计发展状况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财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和谐的原因:
1.受利益驱使,财会人员诚信意识减弱
由于很多财务会计人员自身意志薄弱,面对强大的利益驱使,不能坚持原则,在物质诱惑面前放弃诚信,导致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行为违法、会计监督疏漏等违法现象。
2.会计人员缺乏主动钻研精神,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会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位,要求从事人员有极高的专业技能素养,并能在岗位上主动钻研相关知识,但是现在很多财务会计人员一上岗就消极懈怠,对工作懈怠应付,只做表面功夫,缺乏主动钻研业务的精神,导致其职业素养下降,工作出现纰漏,对很多会计业务不熟练使得会计行为不合理甚至不合法。
3.社会法制建设不完善,相关财经法规条例未能及时延伸到企业财会领域
由于会计机构建设比较迟缓,国家相关的监管规范制度不完善,与财务会计有关的财经法规制度建设与财务会计人员发展不协调,导致很多会计人员钻国家的空子,钻法律的空子,随意实施不合理的会计行为。
4.社会监督力度不够,监管审计部门漏洞太多
社会监督职能不完善,对会计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够,审计核查工作不合格,使得会计违法行为大肆出现。
二、加强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会计人员的合理会计行为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但能够保障企业高效运作,更是提升企业自身形象的有力说明,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是要靠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做保障的,因此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企业形象就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2.维护国家人民利益,净化社会纳税环境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还包括国家,税收工作是根据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运行的,因此,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生产的会计信息高效合理合法,不但能够保障国家税收工作的高效合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同时也能净化社会纳税环境。
3.为会计人员树立标准,提升整体职业水平
很多违法会计行为大都是受到的同行的反面“鼓舞”,因此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但规范了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还可以为会计行业树立标准,提升整个财务会计行业的职业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强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1.组织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思想学习,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道德问题就要从道德教育入手,对于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自然也要遵从这一点。国家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对正在培养的财务会计人员要进行科学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源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能只顾技能培养而偏弃道德培养,要技能道德两手抓,为社会输送真正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
2.提升财务会计人员自身学习意识,主动钻研业务,规范自身行为
不断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培养其主动钻研的精神与意识,加强其自我规范意识与能力,摒弃一证保终身(5年)的传统会计制度,要定期组织在岗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保证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准与道德意识不松懈。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宣传与管治力度
国家立法部门要结合不断出现的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合理的立法工作,完善财务会计领域的规范法规,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宣传力度与违法乱纪打击力度,对该领域进行强制性规范。
4.净化企业自身运作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人员奖惩制度
工作环境的治理同样重要,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对企业自身运作环境进行改制,净化企业会计工作环境,排除诱导会计人员出现违法行为的外在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约束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
四、结语
财务会计是从事会计核算和监督,产出会计信息的专属行业,工作性质特殊,因此其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但要从职业技能的高低来衡量,更要从其职业道德的高低来进行衡量,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东娜: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3(06).
[2]王彦华: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诚信[J].中国农业会计.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