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少数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经济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30 01:54: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少数民族经济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少数民族经济

篇1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是指地处我国边远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属于中西部地区,较为偏远,信息滞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较为贫穷落后。这些区域为多民族聚居,民族关系复杂,较为封闭,科学文化落后,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淡漠,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1]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国防第一线,容易受国内外政治变化的影响。

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其自身的一些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丰富,有待开发,发展潜力巨大。二是大多与我国周边国家接壤,具有对外开放的条件。三是民族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交流频繁,多种文化交汇丰富。四是环境状况较好,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二、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而少数民族地区多属中西部地区,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重点难点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十报告提出了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少数民族地区起步较晚,步伐较慢,是其中的难点,从大局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直接影响着全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今后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有效地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党的十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尤其是中西部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更应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缩小自身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早日实现与全国共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民族地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各民族地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出制约发展的原因,从思想上先认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因素,严重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分布在偏僻的高寒山区、低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差,地质地貌复杂,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经济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加之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如农田水利设施较差,人畜饮水困难,缺水问题突出,住房条件较差。[2]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限制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流动。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大多以农牧业为主,种植业仍没有跳出小农经济、小规模经营的圈子,经济效益不高。由于群众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种植养殖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严重影响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之信息不灵、交通不便、销售渠道不畅、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往往造成增产却减收的尴尬局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来源不足,财政自给能力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不抵支的状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资源匮乏、地域偏僻、信息闭塞、灾害频繁等因素制约,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收入不稳定。

第三,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投资不足,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保证教师工资,使得学校无力改善办学条件。老百姓的教育观念未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边远山区医疗设施简陋,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有发生。

四、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特色发展的对策

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环境和条件,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国家投资宏观决策的特殊作用,此为外因。[3]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特色发展需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关注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

(一)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保守、陈旧,无法顺应时展的潮流,这是制约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特色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焕发出经济发展的精神活力。为此,要想脱贫致富,改变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尤为重要。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牧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

(二)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指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扶贫攻坚,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鼓励他们正视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带领群众知难而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三)用足、用好、用活民族政策。多年来,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政策,要正确理解、深入吃透民族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用足、用好、用活民族政策,注重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不断探索发展规律,选好突破口,采取既能符合政策要求,又能推动当地工作发展的有力措施,创造性地工作,确保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建立完善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体制和机制落后,严重制约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深入调查少数民族地区阻碍体制和机制创新的主客观因素,大胆创新,按国家政策的要求,在用人制度上、激励措施上、财经制度上、考评标准上进行全面创新,彻底打破旧框框、老套套,让政府的工作职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五)增加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基础设施。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是制约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特色发展的瓶颈。[4]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资金短缺的制约,需要国家继续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每年集中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当地的交通、能源、水电、通讯以及教育、科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项目中,应当结合实际,减少或免除项目配套资金。当地政府应研究、论证、储备和争取实施一批发展项目,并努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力争在几年内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一个大的改观,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六)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资源状况和特点制定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经济有较大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依靠科技和农牧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牧产品。

(七)加强劳动力输出,提高市场经营意识。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是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解决少数民族眼前脱贫的问题,又可让少数民族群众在打工中学习技术,学习管理,积累资金,改变观念,为原住地的经济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后劲。在提高劳动者市场经营意识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

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特色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少数民族地区逐步脱贫奔小康,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原因,民族地区的发展还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在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和西部边远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群众收入和加大民生投入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01)

篇2

坚定不移地走农牧结合和多种途径的发展之路。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少数民族只养畜不种地”的做法,在发展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农业生产,把土地固定承包给少数民族家庭。

招商引资建设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四师76团有着丰厚的草场资源,发展牛羊条件得天独厚,其肉、奶口感好,凡吃过的都赞不绝口。但由于没有食品加工厂,无法走向市场,价值也不能充分体现。如果有了龙头企业,就可以改变饲养方式,变以繁育为主为繁育、育肥同时进行,缩短养殖时间,提高商品率,同时在品种上也可以多种类型同时发展。

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地发展畜牧业。团场的重点应放在企业的引进和技术服务以及提供信息和新品种引进上,用典型示范带动,而不要规定养什么的问题,把这个决策权让给职工群众。

加大网络投资,对贫困户无论是职工还是非职工家庭都实行补贴或赠送的方式,让家家都有电视,同时严格控制适龄儿童辍学,搞好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职工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76团少数民族职工群众主要以哈萨克族为主。可以通过提供场所,组织能人牵头,帮助开拓市场,以减免费用等手段引导其从事第三产业。

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转变思想观念,实施种养结合。从转变思想观念人手,通过组织动员和进行具体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改变少数民族职工只养畜不种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实行农牧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方式,培育少数民族经济新的增长点。76团落实土地政策,给少数民族家庭划分了与汉族职工相同的固定承包土地50亩,保证了种植养殖结合,并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收入1万元以下家庭公垫种植经济效益好、产值高、抗冰雹能力强的马铃薯20亩,仅这一项,每年每户可增加净收入1万元以上。

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债务负担。在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团场结合实际,对少数民族职工历史挂账进行认真分析,并出台了“还五免五”的优惠政策,减免挂账22万元,使很多家庭得以“轻装上阵”,迅速致富。

改变承包方式,提高生产责任。通过调查研究,团场变以往的联产承包为转让承包,即牧工只要每年交35%的羔羊,其余的羔羊均为牧工自己所有,交足5年后大羊也归承包户。对367户少数民族贫困牧工则实行“扶贫承包”,在承包年限和交羔率上都给予优惠。

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存栏头数。2002年,团场给少数民族牧工家庭借款700多万元,用于购买牲畜,以此增加牲畜饲养总量,保证劳动对象,促进饲养大户的形成与发展。目前,饲养牲畜500头(只)以上的有1户,400头(只)以上的10户,300头(只)以上的17户,200头(只)以上的45户,形成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富裕户。

推行科学饲养,提高服务水平。在坚持“冬羔生产”的基础上,团场大力推广“母子分群”饲养技术,同时改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薪酬,实行与繁殖成活率和成畜死亡率相挂钩的报酬制度,以提高服务质量,使绵羊的繁殖成活率大幅提高。

篇3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区域劣势,由于身处沿边山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相关产业与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还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劣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在中国西部沿边,离政治中心区域与经济发达中心区域的距离相对较远,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偏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并且多处在山区,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成熟,造成民生基础性设施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落后,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山区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信息闭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成本高,产业与市场无法建立有效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缺少市场竞争力,资源开发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辐射与产业影响,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脱节的落后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农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还面对着干旱、风雪、霜冻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不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实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结构性缺陷,从而造成资本、土地以及技术等区域发展根本要素无法在少数民族区域发挥积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投入,而在当前的发展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仅仅只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支撑,而且由于交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加剧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农业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缺之先进科学技术,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不够是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资源匮乏是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资源方面也严重滞后,除了区域劣势等客观因素以外,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并且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过于传统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也相对较低,人才的培育率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也比较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信息设施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人才匮乏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生态的破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另一因素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过度追求生产总量的提高,过分依赖产值的快速增长,却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在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方法上,也只是单一的依赖生产来进行扩张以及简单的人财物的投入,忽视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和加强专业技术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没有对经济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另一因素。

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新思维,提高教育资源投入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习俗与我国其他地区有着一定差异,人们的思维与认知也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也要因地制宜,不但要注重基础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应有针对性开展的少数民族的科学、生活常识教育,使少数民族群众可以了解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生活情况,只有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知识文化水平,认识到其他地区经济、生产生活发展的益处,才能充分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创造力,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文化知识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动力,通过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水平,拓展少数民族的视野,使少数民族的思维走出山区,面向中国,面向世界,形成注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氛围,提高各类优秀人才的薪酬待遇,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注入优秀人才活力,从而开拓少数民族的创业精神,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基础

设施建设,促进招商引资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在我国沿边山区,交通、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运输成本高,信息传播慢,经济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对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招商引资造成一定困难,再加上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所以要高度重视交通、水利、通信、信息技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加大对少数民族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不但能够减少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经营成本与运输成本,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推动招商引资的进程,从源头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边缘化与封闭性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与工业发展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有力支撑,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要进一步提高先进科学技术投入,把其放到与资本、劳动、土地等发展要素的首要位置来落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工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投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促进农业发展,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培育出拥有先进技术、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推进农业机械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应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通过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投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创新驱动,为少数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四)改变经济发展单一模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维护健康、稳定的市场秩序,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建立符合地区特色的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链,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身处沿边山区,宜耕土地较少,迫使以往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毁林建田,政府要正确引导,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单一模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科学的生态保护体系,成立天然森林保护区,加强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结语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必须正视自身与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清晰认识到阻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教育思想,大力发展和加强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少数民族的知识文化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从而突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瓶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稳健发展,逐渐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差距,推动我国全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毫.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

[2]张玫.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读后感[J].法制与社会,2010(03).

篇4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经济依附于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等经济方式发展,甚至有的理论认为少数民族经济被含于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独特的存在与发展方式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多样化的特点。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经济学方面来说,不能简单根据各个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问题进行分析。若想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情况并研究各种条件对其的影响,则必须对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自然资源困境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

一、开发自然资源与发展经济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区域面积广大,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近65%。同时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牧区、半牧区草原占全国牧区半牧区草原总面积的近75%;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近44%;林木储蓄量占全国林木总储蓄量的近56%;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常见的矿产资源包括钨、钼、锡、锑、汞、钒、铁、稀土、铅、锌、铜、铁、锗、镓、铟、铊、铪、铼、镉、钪、硒、碲等。根据调查显示,少数民族自治区不仅矿产资源丰富且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区较为集中,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且种类较多,但由于其未得到充分开发,导致其未能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发挥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中央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五年计划的若干原则性意见》曾指出,“各省、自治区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全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制定计划时既要照顾到少数民族的要求和愿望,又必须充分估计各民族当前发展阶段特点和各种不同情况,必须根据可能实现的条件,切忌提空洞难以实现的计划”。少数民族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其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开发自然资源也成为少数民族重要的课题之一。社会的资源配置最优化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其目的是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并尽最大可能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大社会福利。自然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不仅能促进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应该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支持。

此外,由于财力有限,少数民族不能独自负担资源开发所需的大量费用,加上受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形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开发资源的成本。因此,由国家层面对其进行财力支持,帮助其开发自然资源显得格外重要。国家层面参与到少数民族开发自然资源中为日后分配经济利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自然资源成功转化为少数民族发展的推动力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总政策、自然环境、成本及资金、民族文化、市场规律等等。

综上可以得出,若想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我国少数民族经济中的促进作用,则需要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成本越低,越有利于经济利益的增大。开发自然资源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而少数民族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虽然急需通过开发资源提升经济实力,但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又大大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及稳定期,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力条件起着充分的促进作用,但当经济进入增长期时,自然资源会对经济的增长程度及最后的经济发展程度产生影响。通俗地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能算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若要转化为真正的经济资源则需要配合国家总体战略政策和强大的能力来支撑市场经济运作过程。只有真正地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才能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经济与全国经济作出贡献。当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困境时,应首先解决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问题。

二、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力量

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必须经历“开发”的过程,而若要经济资源真正地促进经济发展则需要将其转化为经济力量。自然资源到经济力量的转化离不开人力与财力的支撑。人力资源在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力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末期,绝大部分12岁以上的少数民族的文盲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了2006年,我国启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利用高校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骨干人才。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在读生与毕业生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分别达到252倍和798倍。虽然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才不断地投身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来,但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提升少数民族自身的素养、增加人力资源来实现。

现在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环境教育比较落后等原因,高素质人才较少,导致其经济活动比较单一且低级。人力资源非但没有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有益条件,反而成为抑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个促进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力量的重要因素是财力,即资金支持。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源的缺乏并不是投资方面的问题而是对社会利益的根本性质不了解的问题。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通过大量投资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而是需要从社会的根本方面入手。

培养我国少数民族自身人才,才能促使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优势之一。若不能丰富中国少数民族自身人才的数量将导致人力资源匮乏,会最终妨碍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与社会主流经济的融合。只有加强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增强其文化知识,才能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意识,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综上可以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只是一种外部的经济条件而非真正的经济力量,它还不能直接促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而要使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真正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离不开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外部人力资源差异的反应。当然所有的经济过程都是以牟利为根本目的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也符合这一特点,自然资源只是少数民族经济与社会主流经济融合的手段之一。

我国一向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对其人才培养的投入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数量大大增加,对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参与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经济理论研究到制定相关政策都有他们的身影。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问题是这些资源并不能很好地被开发与利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上述问题。少数民族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问题,也是区域与国家均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包括少数民族、国家等多方面个体的协调,决不能单单依靠某方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在利益中的地位

国家经济资源的配置根据在于整体层面,各种经济发展形式相互关联而非独立,因此国民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关系密切。例如,国家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建设,在五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及三个多民族省份(贵州、青海和云南)建立符合当地条件的财政制度和“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补助费”等各种少数民族补助专款。上述措施不仅仅表现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视,也是重新分配并合理配置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在经济利益格局中的地位。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项优势为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少数民族却没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很大的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利益。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具有特殊性,若要促进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决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所遇到的困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是永久性的,若现在无法良好地解决这种困难,在日后的工业时代中也势必需要解决。种种迹象表明,自然资源只是工业时代中所出现的困境。由于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力量,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受各种文化影响,当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无法弥补自然资源的困境时,只能选择先发展第三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地看重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而应该将其遇到的困境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相互融合,通过经济运作共同规划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中。

目前,工业化迅速发展,后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由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仅仅着眼于自然资源等工业化角度,也应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逐渐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为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提供途径,如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景观性。上述说明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困境也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转变为经济优势。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可以依靠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探索出具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立鹏、李娜:中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回顾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2]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1(2).

篇5

摘 要: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成为中国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研究的重要因素,而今天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又呈现新的时代特点。网络文化是今天时代的重要特点,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面临选择与冲击,也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

关键词 :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网络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47-02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2014年度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安外事学院专项课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研究”(课题编号:14IN23)专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媛(1978-),女,山西太谷人,研究生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21世纪的今天,是网络信息的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在时代特点下,少数民族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也在接触并融入到网络生活中,甚至在自由条件下以极大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接受它、迷恋它。网络文化对中国今天的少数民族思想有着许多影响,它在改变着当代少数民族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同样对少数民族的经济价值观也有着至深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及其附属设备为物质载体,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网络经济为基础、以网民为主体、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包括一系列规则、技术、思想、观念等内容的文化生活现象。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网络文化所创造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文化互动,带来了人的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

网络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功能、沟通交流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消遣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动员功能、民意表达汇聚功能。主要表现为:

1.传播信息功能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介,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已经出现了超越传统煤体的趋势,传播功能是网络文化的最大功能。现今社会人们普遍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习惯。这个趋势也有越来越强化的势头。

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中,新闻信息传播功能非常突出。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有78.5%经常上网浏览新闻;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大多都有网上平台。较强的传媒功能,使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近距离接触网络,充分享受网络文化的富足和平实。

2.交往功能

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表现,人的交往由时间、地点、环境、方式、心理等要素构成,其中地点、空间、方式等因素会收到现实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网络给人际交往提供了超越现实交往障碍的平台,有许多网民从未谋面但却情投意合,网恋已经成了新的恋爱方式,。“人人”、“陌陌”也是在新时代下网络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用程序。

3.娱乐功能

互联网不仅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网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许多网民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的内容多数为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综艺节目、聊天等娱乐性的活动。为什么当今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娱乐性上网方式?这与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有着特别大的关系,特别是奋斗中的年轻人。人们选择娱乐性上网活动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随着网络聊天工具和网络游戏的出现,赋予网络文化极大的娱乐功能,也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上网的直接目的,不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聊天交友或者玩网络游戏。

二、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影响

民族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它影响着人们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来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其实质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利益及地位。经济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经济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经济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经济价值观作为人对经济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少数民族,其文化、价值观各有不同,但其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相似的历史变迁而具有相通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少数民族的经济价值观由少数民族价值观直接决定,与周围的环境、政策、文化等诸多要素有着密切关系。

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也表现为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性主要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本身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存在物,伴随每一种文化的诞生,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也在发生着一次变迁。在今天的社会,网络文化的出现一样会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于新生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虽然由于经济落后,网络普及时间不长,但网络发展很快。网络文化已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强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影响下有着有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优秀与精华

(1)以和为贵。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也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经济理念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同之处。以和为贵就是要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

(2)厚德载物。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崇,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在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经济价值观中,历来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崇尚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把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集孝、悌、忠、义、礼、信、诚等诸多道德于一身,而少数民族则把君子人格的高尚道德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成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3)重义轻利。重义务轻利益、重责任轻利益、重仁义轻利益。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不能单纯顾及满足个人私利,而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义与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家探讨的话题,也是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面对的矛盾关系。义体现社会公利的道德标准,利泛指个人利益。在义与利关系上,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张“义为上”,号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义,即社会公义,主张多为社会做贡献。但主张“义为上”并不是否定个人利益,但主张合理个人利益的获得。

2.超越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

(1)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少数民族价值观首先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这是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早期形式和内容,也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的原始先民对超自然神灵的信仰及崇拜,在经济价值观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在现今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超越传统宗教信仰观,塑造科学和理性价值观。

(2)家族、等级价值论。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活动中多数以家族形式参与其中,并且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网络时代,平等理念的传播,那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有进会参与经济活动,并成为主体,网络文化传播的新思想、新观念超越传统的集体、家族、等级价值观,塑造了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平等主体观。

(二)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型、平等性、互动性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使得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有了现代化的意义。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对整个国家文化、整个世界文化的了解,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自身也在力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能够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不仅追求于经济的增长,也诉求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公正和进步;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幸福,也珍视后世的幸福。

三、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影响的对策

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经济发展的趋势,甚至成为主流,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影响至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与时代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然而,网络文化的影响有好有坏,就像双刃剑一样,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选择就成为影响作用力的体现。对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网络文化的影响因素,应进行多渠道、正面、积极引导,要提高警惕,多加防范,以减少甚至杜绝它的负面影响,就会使网络文化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篇6

一、少数民族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一方面,制度是政府管理辖区内相关事物的无形工具,而制度的作用恰恰是政府本身的行为意志,而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其通过制度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制定、实施地区发展战略过程中,非制度性因素会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经济落后的主要制度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每百万人口拥有公路里程数与当地的GDP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导致其不仅路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而且道路等级也达不到要求,因此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其次,科技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受历史原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而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有着直接关系,而劳动者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也比较落后,从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些均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产生不利影响。最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少数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地方经济主要是传统的农、牧业,而工业则主要是初加工,少有深加工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也相对薄弱。这种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很难吸引到外部资金,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劳动率低下而又导致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

二、少数民族地区制度落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严重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观念。通常少数民族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会沉淀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意识还存在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意识,因此,几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缺乏必要的商品意识,市场观念淡薄。并且很多少数民族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方式等与其长期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相适应,所以在发展现代经济过程中,与汉族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阻力及障碍更大。此外,其生活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这些生活方式恰恰会消耗过于的社会财富,从而对当地再生产能力的扩大产生制约,进而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

其次,市场发育不足,未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水平及发展潜力受市场发育程度的直接影响。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及政策导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并且发展缓慢,导致各类生产要素无法合理流动,更谈不上进一步优化组合。资源配置难以优化,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表现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均衡,要素市场发育还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另外一方面则表现在市场主体发育缓慢,各类企业无论是管理机制还是硬件设备,均比较落后,这些均会对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

再次,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基于制度主义范畴分析,尽管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技术自身的演进具有不可控性,但是却可以选择技术演进的速度。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大幅提升,但是较之汉族地区,基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前提可知,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技术进步的相关制度发展仍然滞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还包括其制度安排的滞后性影响其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又对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产生制约。

最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一个地区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是其经济增长制度环境变化的直接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体现出一定的渐进性,因此地区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及开放程度也体现出渐进性的特点。作为一个制度变量,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决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能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市场化程度越高,区域内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就越高,流动速度就越快。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也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改革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某种程度而言,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国家从政策上、资金上均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条件。但是这些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仅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少数民族地区只有从内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文化滞后的现状。进一步当地社会经济关系,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套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人民的综合素质与教育水平,引入先进的社会观念及现代的科学思想,对其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产生影响。

其次,对当地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结合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针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包括国有经济也要进行制度创新。遵循“抓大放小、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多种形成带动当地小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促进其建立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国有企业自身要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不能一味的利用政府扶持盲目扩大规模,而是要与社会各界联合起来,科学融资,向着多元化投资主体、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方向努力。二是彻底打破传统所有制的制度框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各类非国有、非公有制经济体系,加强对其信息引导及政策扶持,帮助其积累更多资本,形成有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少数民族地区要将其要素价格相对低廉、存量资本比较庞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扩大与开放的完美结合,将国家的政策实惠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扩大对区外的开放,吸引更多资金及先进技术,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再次,建立健全促进技术进步的保障制度。与汉族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地理条件、资金条件还是技术条件、人才条件等,均相对落后,而知识经济环境下,上述各项条件均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宏观制度环境建立健全具有激励作用的产权制度。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要主动打破行业垄断,以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促使更多拥有高技术的投资者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来。而基于微观制度环境下,各经济体系要建立完善具体的、有利于技术进步及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将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此外,不仅要侧重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还要注重其投入效率,形成宏观到微观的、完善的技术进步保障制度。

最后,健全市场体系制度。从某种程度而言,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项重要措施即提高当地的市场化程度。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加大资本市场的发展,侧重于股票市场及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二是劳动人才市场,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事业,为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提供更多条件,积极采用各类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涌向少数民族地区;从体制上消除劳动力与人才流动之间的障碍,基于法律角度明确人力资本的个人所有权;三要发展技术信息市场,联合一些科技创业、技术成果转换等中介机构,为少数民族地区企业与科技成果发明人之间打造一条通畅的信息沟通桥梁,提高技术成果交易的快捷性与便利性,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市场与区外市场的有机结合;四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交通网络及通讯网络,加强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最大程度上弥补其在区位上的先天缺陷。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制度创新是加快中西部发展的主动力[J].经济研究参考,2010,(2)

[2]武源德.西部大开发需要迅速提高西部地区的市场成熟度[J].宏观经济研究,2010,(3)

[3]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竞争力 和谐社会

一、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着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民族地区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用现代生产方式代替各少数民族原有生产方式,用现代思想文化取代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各民族原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民族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特殊的要求和重点。因而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障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1]。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实现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牧业现代化,以工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推动整个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实现民族团结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是产生民族和地区发展差异、影响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民族和谐社会应从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入手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对策,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产出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弱。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工业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投资遗留的国有资产,企业不但技术层次低,设备落后陈旧,无论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还是品种、结构都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方面,虽然有着许多富有特色的潜在优质农、林、牧、副、渔产品,但是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这种零星分散的生产模式无法和多样化的大市场需求相适应,无法形成一种特色优势。另外,从经济主体进入市场交易的费用来看,因进入市场交易的费用太高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主体通过市场交易很不经济。这样,民族地区的农产品供给就不是市场导向,在农产品结构上,生存性农产品多,优质性农产品和奢侈品性农产品少。因而使民族地区虽有优质农产品却打不出好品牌。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合理优化产业结构。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状况对提升产业竞争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结构越是优化,资源的配置越向高级产业转移,同时原有产业的资源使用效率越高,区域整体产业竞争力水平就越高。少数民族地区要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合理科学地发展畜牧业,在确保环境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发展民族工业。

第一,民族地区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西部民族地区要选择特色产业,突出特色品牌。民族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农、牧产品资源、丰富的矿藏和极具特色的农产品、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发展新材料产业,特色产业以产业升级、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已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基础上,逐步形成若干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优势产业群。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创新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消除劣势、催生内力,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质量的大幅度提升。要突出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强竞争能力,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培育壮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良性互动的产业结构,着力培养特色养业、特色资源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从而构筑新的增长点。

第二,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要根据民族地区现有资源条件,工业基础及经济结构特征,积极实施区域特色战略和信息化带动战略,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大力推进优势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的延伸,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其产业链的前后延伸,改变主导产业的产业链缺损状态,提高自身的深加工增长率,从而建立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的循环体系,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相对均衡,使民族地区在优势产业的总量上和高度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特别是在合资合作过程中,努力使企业产品的深加工技术、高附加值的生成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与使用尽可能本地化,扬长避短,加快下游产品开发,延长资源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产业集群已成为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基本因素。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必须实施有利于产业集群生成与发展的制度创新;培育建立密切合作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培育、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群形成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培育更多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走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市场供需将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将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一种产业能否发展起来、发展规模有多大,归根结底取决于消费市场是否存在需求,资源是否可以利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发展资源开采、加工型经济也最能直接和快速地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项目论证、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畅、信息闭塞、高级人才短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诸多困难,而针对本地区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项目招商,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则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地方工业经济的可行性现实选择。根据具体产业的特点,合理安排好产业内部大、中、小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努力利用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横向一体化,实行必要集中,减少过度竞争. 另一方面要搞好协作,既抓好大企业,又激活小企业。让大企业更大更强,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集中,与之协作的小企业更专、更多,以形成最大可能的竞争局面,通过优势企业来带动和引导整个产业的迅猛发展。发展特色大农业,处理好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方面,应把人力资本的投资作为战略来考虑。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我们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力争使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两个高于”,即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和绿色生态农业。民族地区的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这些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就要培育扶持名优特产品,努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积极推行农牧优势互补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业,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将甘南、临夏建成重要的畜牧业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劳务技能培训,组织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和西部地区劳务市场。

坚持科学开发利用,培育民族地区特色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要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民族地区特色产品出口。

(二)以教育、卫生为突破口,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寄宿制中小学和示范性高中、职业技术学校,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坚持开展支教活动,继续实施从全省抽调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从民族地区选派教师到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的学校挂职学习的制度。

加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民族地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针对民族地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近三年内全面完成民族地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改造建设任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基本覆盖民族地区各县市。每年抽调医务人员定期到民族地区开展医疗帮扶,从民族地区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派医务人员到省内大型医疗单位进修提高。

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科技事业。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科技兴农、兴牧的力度,以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建立省内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自治州、民族县科技合作机制,在畜种改良、草原建设、农畜产品深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等方面进行科技指导,提高科技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发展民族文化和体育事业,使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灾区群众的生产和基本生活。

(三)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变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能源、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自治州通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县通二至三级公路,乡通油路,村通公路。开工建设兰渝铁路,提高民族地区交通运输能力[3]。加强民族地区电网建设,提高电力输送能力,解决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抓好大中型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努力解决牧区、边远山区行政村通电话难和人畜饮水困难,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提高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民族地区的江河源头及国家级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湖泊、湿地和水库周边、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和临夏刘家峡库区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加强对盐锅峡、八盘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以特殊政策措施为手段,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坚持国家帮助、其他地区支持、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保持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种专项资金分配向民族地区倾斜。大幅度增加财力专项补助,设立少数民族人才培训资金、民族乡发展资金和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占全省的比重,国家安排给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民族地区配套的资金,民族地区无力承担的由政府给予支持。积极引导和协调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投向,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国际资本到民族地区投资,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到民族地区投资创业。

(五)以组织领导为保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少数民族工作的领导。完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做好民族工作中的作用,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使党的基层组织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4]。各级干部要强化民族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自觉服务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局,切实转变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做好事、办实事,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本。和谐社会是一种以人为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以公平正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是有利于人的良性生存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以人为本,尊重创造,激发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5]。要从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摒弃一切不利于民族地区改革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寻找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许多发达地区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更不应该接受发达地区落后、淘汰的设备。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之路。要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还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逐年增加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来带动农牧业产业化,以发展工业总量来反哺农牧业,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步伐。在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应集中培育和形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食品产业、进出口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实行牧区退牧、草畜平衡,农区退耕、保持水土,林区转型、采育平衡。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形成人与社会、自然生物、生态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相融。克服思维狭隘、经营粗放、成本意识淡薄的现象。

五、小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各项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所以应妥善处理好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增强各民族之间、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友爱、协作,促使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强.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区域的协调发展.福建师范大学报.2004(4):34-36.

[2]陈雪梅.中小企业群的形成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2001(9):78-82.

篇8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放在突出位置。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重于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研究,主要是以一定的地域范围为出发点,在这个区域内的居民有可能是居住的都是一个民族,也有可能是几个民族或者更多民族,是有共同的民族爱好兴趣结合在一起的。在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不同的,少数民族经济主要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二者都是研究我国民族学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团结互助,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迅速良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开的,但二者之间也有区别的。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时候,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所在的省,市,县或乡村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例如把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和城乡的经济结构相对比下,我们可以发现,在乡镇地区少数民族大多从事于游牧业,以机械化为主的工业大多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市,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工农业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汉族集中的地区工农业相对发达些,经济发展迅速,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工农业发展相对缓慢些。

(二)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对象侧重于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兴趣、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的经济群体,或者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一个或几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看作一个共同体来研究,他们也是有共同的特点和发展本区域内民族经济问题。少数民族经济侧重于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例如民族经济发展的过去现状未来,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等等。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原山区大草原地带,因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各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偏远的山区,交通不畅通,有些村庄还没通公路,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沙漠、戈壁高原等地方,信号更是不好与外界交往非常困难。在西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是非常多的,但是这一带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土地沙漠化,植被迫害严重,沙尘暴非常厉害,农民可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当地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害,在这一地区原先主要以打猎游牧为主的生存环境也正在受到侵蚀,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总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30%,西北地区的植被稀少,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二)基础设施落后及不健全。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其经济基础设施与我国内地沿海地区相比,是有明显的差距,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安全用水困难,在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地村中,到现在还没有通电的村还是非常多的,没有通公路也没有接受电视转播信号的基础设施,甚至还有一些村不能安全饮用水。

(三)人口规模不大居住也不集中。在衡量一个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时候,就会看其当地的一定空间内聚集人口密度,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对当地民族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居住在我国偏远的地方,而且居住也相对分散,在民族内部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工作流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其中有格巴族、郝社族、高山族、塔塔尔族等7个民族人口数量还不到2万人,而且他们都居住在山区,交通也不方便,居住相对分散。

从以上原因分析看出,阻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从根本上解除这些弊端,我们要依靠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共同奋斗,还有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需要我们的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建议和措施。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我国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居住在地区偏远的地方,地广人稀,而且交通也不方便,自然地理环境非常恶劣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健康持续迅速发展,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优惠政策。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教育水平低,人才缺乏等方面,可以在以下2方面给出优惠,帮助少数民族早日摆脱贫困。

1、财政和税收优惠。我国政府一直重视通过财政税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根据各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减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税收负担,更好的保证当地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税收减免,免税政策,为增加企业活力国家还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一些宽松政策。

2、 高等教育政策。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流动,国家颁布了一些措施,对考入高校的少数民族给予减分或优先录取,师范院校免去学杂费而且还给生活补助,毕业后回归当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对一些特殊的少数民族还有加分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1、宽松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分散,而且地处偏远地区,这就导致了贫困面积的进一步加大,贫困人口也比较分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还有很多地区不能解决温饱问题,面对这样情况,国家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对于贫困地区给予资金帮助或发放生活必需品来解决眼前的困难,或者给予减税。对于偏远地区因交通等因素导致物价上涨,应加大这方面的支持,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给予学杂费减免。

2、吸收和借鉴成功经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就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金、技术和成功经验,同时也开拓自己的市场,坚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地处我国偏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经济发水平低下以及人才资源紧缺等方面,面对这些因素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缩小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贫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和富强。(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本文是自治区高教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拉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批准号:2013ZJRW03)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同时得到“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但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指以少数民族人民为主聚集的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该类地区大多地处高原、山地,交通闭塞以至于经济发展落后于中西部地区,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此种差距正逐步扩大,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开始倾斜,对口支援、扶贫项目等战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二、农产品发展现状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品。对于营销来说,初级的农产品得不到大量的销售,也难于走进普通人的家庭中去,而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精细程度,使人们能够普遍的认可。当今社会,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盛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在进一步加大,而此时,大量发展优良的农业产品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三、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观念意识薄弱

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说,农产品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全靠各个家庭独自进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甚至有些农户家庭每天都在起早贪黑的贩卖,而产品价格则很容易变动,根本就没有联想到建立一个整体组织进行集中营销。

(二)信息闭塞缺乏战略

对于少数民族经济地区来说,交通、信息本来就是其发展的主要阻力,一旦加上人为缺少对信息战略重要性的认识,那无疑是对该地区宣判了死刑,那对该地区来说就无发展可言。

(三)政府具体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虽然实行西部大开发,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高度的自治制度,大多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没能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其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形成合理的发展战略或是仅仅局限于当前的经济环境,未对未来的发展做一个规划,当前全球经济在高速运转,国内外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但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知道在适当时机抓住其特点,加大的扶持力度才能促进发展。

四、 建议

(一)合理利用现代划技术

面对现代化的今天,科技日益进步,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证不落后,当今,在一个乡镇办理一个网线已经不是一个难事,我们可以以乡为单位,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做好网络营销工作,同时还可以不断地收集、整理信息,通过产销对接,降低中间流通环节,在增加产品流通速度的同时又降低流通成本;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农业产品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改变一农户家庭生产经营为主的分散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组织创办各类服务于农业产品的组织或合作社,加大对农民合作者的扶持,突出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作者围绕产品的各个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各方面的优势,避免信息不流畅,产销滞留等问题。

(三)增加核心竞争力,健全保障制度

面对农业产品的生产,政府组织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将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的农业中去,使其发展为现代化农业,不断地提高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营销的各个环节,增加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组织也应该建立健全农业产品应急预案,为避免农产品市场出现巨大波动,为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应尽快建立机制,使农业产品能够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农民的生产利益不受到侵害。

五、 结语

为使农产品得到较好发展,就必须要高度关注农产品发展的经济环境,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全面建成告诉发达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运用超现代划的管理技术、管理思想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才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定位

         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以少数名族人民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1];与此相联系,伴随着落后的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也较为缓慢。基于此,笔者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逐渐全面、平衡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要真正做到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首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进行准确的科学定位。 

         本文在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涵义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进行了探讨。 

         一、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一)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的重要性 

         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政府对自己在发展特色经济中的作用进行科学的定位。一方面,因为构建特色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在对区域内的特色、优势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内的任何各级政府,要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区域内各类特色、优势资源现状,就必须准确理解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另一方面,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特色经济总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发展的,更何况特色经济的形成必须依托特色产业和构建相应的特色市场,所以作为充当服务者、顾问和助手等多重角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只有在准确理解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明确本区域内特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才能制定出完善的规则制度参与其他区域进行合法的特色经济竞争,以及正确引导本区域内的市场主体进行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特色经济运作。 

         (二)特色经济的含义 

         关于特色经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如王生鹏等认为,特色经济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2];杨丽认为,特色经济是依托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选择、培育的一种经济发展的特殊模式[3];李澜等认为,所谓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本区域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4]。第二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体系。如曹阳等认为,特色经济是指某区域依托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构建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所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5]。第三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如谢宝剑等认为,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6]。 

         比较上述三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对特色经济的本质界定是一致的,亦即都强调特色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本质特点:一是特色,二是规模。因为无论强调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是一种区域经济体系,亦或是一种经济结构,只有特色而无规模,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只不过是开展多元经营中的一种“小打小闹”,称不上是特色经济;同样,只有规模而无特色,没有质上的优势,也称不上是特色经济。所以他们只是在表述上或者在强调的重点上有所不同而已。 

         (三)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1、经济定位的含义 

         所谓定位,简单说来就是指确定位置,具体地讲就是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如确定某一产品在市场中位置、某人在其所属组织机构中的位置(或角色)、某个物品在某一地理环境中的位置等。 

 而对于经济定位的定义,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定位是指国家、地区或城市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7]。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与经济定位有关的几个问题:(1)经济发展的功能目标是由主导产业决定的;(2)经济地位目标是由主导产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3)主导产业的性质是由它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的,其发展趋势是国际性,而主导产业的地位是由其影响的范围决定的,分为全球范围、国际区域(几个洲)范围、国际地区(几个国家)范围。可见,经济定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过程,即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发展目标的过程。但是,不能认为经济定位是经常地、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我们应明确它只不过是相对稳定罢了,一般至少可以稳定5~l0年。所以,可以认为经济定位是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2、特色经济定位及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仿照经济定位的定义,结合特色经济的含义,笔者认为特色经济定位就是国家、地区或城市特色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是特色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顺此思路,笔者认为所谓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就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二、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意义 

         笔者认为,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一)有利于明确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为落后的现实,决定了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必然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由此又决定了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作用。 

         笔者认为,科学定位并发展特色经济的作用是很多的,但最突出的作用是逐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合理的地区经济布局和结构,才会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地区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则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桎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特色、优势资源和民族文化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优势甚为明显,所以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将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了,又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必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状况,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二)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8]。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以及区域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既要提高水平和效益,又要适应并谋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上,确定自己在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层次,通过对特色经济进行科学的定位,既能为自身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又能激活与国际、国内及其他区域之间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实践证明,因为特色经济具有很强的应变性和适应性,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加快城市化进程[9]。所以,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的探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特色经济定位时,总体思路上应进行多元定位,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其进行特色经济定位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既有优势特征又有劣势特征[10],其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在很多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以及区位特点和优势明显等几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的劣势特征更加突出:(1)因为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硬成本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2)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隔断了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或即使有联系但并不快速畅通,进而限制了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流动;(3)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甚为缺乏或落后,因而对自然条件具有绝对依赖性和边际效益约束;(4)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观念和尊重人才的意识淡薄,使其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人才匮乏;(5)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体系的非均衡状态十分显著。正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特征和劣势特征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和相互结合,使其开发难度较大,经济发展忧喜参半。所以,笔者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特色经济开发定位的过程中,必须依其特点和现有的经济社会基础,结合现实市场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准确找到发展特色经济的目标所在,以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对策,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所拥有的优势、特色自然资源定位特色经济 

         前面述及,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特征之一。笔者认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当然是优势,但只是定位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条件,非充要条件。要能准确定位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并日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所拥有的特色自然资源定位特色经济。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周边也不乏个别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在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入手打造特色,而特色经济是在整体综合上的比较优势经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在对特色经济进行定位时,一方面要在特色资源定位上下功夫,找出人无我有,并进行产权定位如注册有关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的商标或申请地理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对与周边地区相同或相似的资源通过保护性的特色加工或特色营销等方式打造特色。 

         (三)根据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定位特色经济 

         因为各民族对于同一产品的加工和利用方法奇特各异,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反映出人类在环境恶劣、科学不发达、生产生活资料极其匮乏情况下,主动适应外界条件的结果。比如,水族风味独特的名菜“韭菜包鱼”既营养,而又有“久久有余”的文化内涵,布依族的“酥肉”则是该民族在猎物过剩,缺乏储藏条件而又不愿扔掉的聪明智慧反映。众多的市场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业产品如民族加工产品等效益一直看好,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其民族文化定位特色经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仍以民族加工为例,根据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生产加工方法所获的产品,因数量极少,市场供不应求,根本谈不上成为特色经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对各行各业进行特色经济定位时,要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其中,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在生产加工领域,一方面要发掘民族特色加工工艺;另一方面,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民族加工的生产效率;再一方面,加大扶持资金,注入相应的民族文化内涵,扩大规模,使其逐渐成为自身的特色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晓路,武友德,周智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57-160. 

         [2]王生鹏,祁明德.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步研究[J].甘肃科技,2006(12):33-36. 

         [3]杨丽.世界经济低迷状态下边远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昀新课题——以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探索,2002(4):130-133. 

         [4]李澜,张丽君.论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特色经济开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16-120. 

         [5]曹阳,吴燕,金石.从产业价值链分析特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兼论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242-244. 

         [6]谢宝剑,王志凌.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开发研究,2006(4):20-23. 

         [7]戴武堂.澳门经济定位与鄂澳经济合作[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1)::5-54. 

篇11

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以少数名族人民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1];与此相联系,伴随着落后的经济状况,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也较为缓慢。基于此,笔者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逐渐全面、平衡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要真正做到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首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进行准确的科学定位。

本文在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涵义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进行了探讨。

一、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一)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的重要性

明确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政府对自己在发展特色经济中的作用进行科学的定位。一方面,因为构建特色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在对区域内的特色、优势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内的任何各级政府,要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区域内各类特色、优势资源现状,就必须准确理解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另一方面,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特色经济总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发展的,更何况特色经济的形成必须依托特色产业和构建相应的特色市场,所以作为充当服务者、顾问和助手等多重角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只有在准确理解特色经济及特色经济定位含义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明确本区域内特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才能制定出完善的规则制度参与其他区域进行合法的特色经济竞争,以及正确引导本区域内的市场主体进行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特色经济运作。

(二)特色经济的含义

关于特色经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如王生鹏等认为,特色经济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2];杨丽认为,特色经济是依托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选择、培育的一种经济发展的特殊模式[3];李澜等认为,所谓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本区域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资源禀赋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结构合理且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4]。第二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体系。如曹阳等认为,特色经济是指某区域依托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构建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所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5]。第三种观点认为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如谢宝剑等认为,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6]。

比较上述三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对特色经济的本质界定是一致的,亦即都强调特色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本质特点:一是特色,二是规模。因为无论强调特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是一种区域经济体系,亦或是一种经济结构,只有特色而无规模,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只不过是开展多元经营中的一种“小打小闹”,称不上是特色经济;同样,只有规模而无特色,没有质上的优势,也称不上是特色经济。所以他们只是在表述上或者在强调的重点上有所不同而已。

(三)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1、经济定位的含义

所谓定位,简单说来就是指确定位置,具体地讲就是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如确定某一产品在市场中位置、某人在其所属组织机构中的位置(或角色)、某个物品在某一地理环境中的位置等。

而对于经济定位的定义,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定位是指国家、地区或城市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7]。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与经济定位有关的几个问题:(1)经济发展的功能目标是由主导产业决定的;(2)经济地位目标是由主导产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3)主导产业的性质是由它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的,其发展趋势是国际性,而主导产业的地位是由其影响的范围决定的,分为全球范围、国际区域(几个洲)范围、国际地区(几个国家)范围。可见,经济定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过程,即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发展目标的过程。但是,不能认为经济定位是经常地、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我们应明确它只不过是相对稳定罢了,一般至少可以稳定5~l0年。所以,可以认为经济定位是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2、特色经济定位及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的含义

仿照经济定位的定义,结合特色经济的含义,笔者认为特色经济定位就是国家、地区或城市特色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是特色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顺此思路,笔者认为所谓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就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功能目标的选择与地位目标的确定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选择与确定。

二、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意义

笔者认为,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一)有利于明确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较为落后的现实,决定了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必然处于基础性的地位,由此又决定了特色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作用。

笔者认为,科学定位并发展特色经济的作用是很多的,但最突出的作用是逐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合理的地区经济布局和结构,才会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地区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则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桎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在特色、优势资源和民族文化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优势甚为明显,所以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将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了,又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必然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状况,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二)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8]。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以及区域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既要提高水平和效益,又要适应并谋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上,确定自己在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层次,通过对特色经济进行科学的定位,既能为自身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又能激活与国际、国内及其他区域之间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实践证明,因为特色经济具有很强的应变性和适应性,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加快城市化进程[9]。所以,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定位的探讨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特色经济定位时,总体思路上应进行多元定位,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其进行特色经济定位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既有优势特征又有劣势特征[10],其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在很多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及生产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以及区位特点和优势明显等几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的劣势特征更加突出:(1)因为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硬成本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2)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隔断了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或即使有联系但并不快速畅通,进而限制了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流动;(3)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条件甚为缺乏或落后,因而对自然条件具有绝对依赖性和边际效益约束;(4)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观念和尊重人才的意识淡薄,使其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人才匮乏;(5)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体系的非均衡状态十分显著。

正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特征和劣势特征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和相互结合,使其开发难度较大,经济发展忧喜参半。所以,笔者认为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特色经济开发定位的过程中,必须依其特点和现有的经济社会基础,结合现实市场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准确找到发展特色经济的目标所在,以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具体对策,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所拥有的优势、特色自然资源定位特色经济

前面述及,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优势特征之一。笔者认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当然是优势,但只是定位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条件,非充要条件。要能准确定位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并日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所拥有的特色自然资源定位特色经济。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周边也不乏个别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在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入手打造特色,而特色经济是在整体综合上的比较优势经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在对特色经济进行定位时,一方面要在特色资源定位上下功夫,找出人无我有,并进行产权定位如注册有关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的商标或申请地理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对与周边地区相同或相似的资源通过保护性的特色加工或特色营销等方式打造特色。

(三)根据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定位特色经济

因为各民族对于同一产品的加工和利用方法奇特各异,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反映出人类在环境恶劣、科学不发达、生产生活资料极其匮乏情况下,主动适应外界条件的结果。比如,水族风味独特的名菜“韭菜包鱼”既营养,而又有“久久有余”的文化内涵,布依族的“酥肉”则是该民族在猎物过剩,缺乏储藏条件而又不愿扔掉的聪明智慧反映。众多的市场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业产品如民族加工产品等效益一直看好,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其民族文化定位特色经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仍以民族加工为例,根据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生产加工方法所获的产品,因数量极少,市场供不应求,根本谈不上成为特色经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对各行各业进行特色经济定位时,要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其中,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在生产加工领域,一方面要发掘民族特色加工工艺;另一方面,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民族加工的生产效率;再一方面,加大扶持资金,注入相应的民族文化内涵,扩大规模,使其逐渐成为自身的特色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晓路,武友德,周智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探——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57-160.

[2]王生鹏,祁明德.甘肃省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初步研究[J].甘肃科技,2006(12):33-36.

[3]杨丽.世界经济低迷状态下边远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昀新课题——以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探索,2002(4):130-133.

[4]李澜,张丽君.论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特色经济开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16-120.

[5]曹阳,吴燕,金石.从产业价值链分析特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兼论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242-244.

[6]谢宝剑,王志凌.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开发研究,2006(4):20-23.

[7]戴武堂.澳门经济定位与鄂澳经济合作[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