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级教师论文

高级教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03 18:4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级教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级教师论文

篇1

二、高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师院校也力求培养师范生成为综合性人才,注重师范生个性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高等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按照综合性大学模式来设置专业课,一味地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注重专业课与中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得师范性很难体现。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尽管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逐步受到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这样,就导致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失去了高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出现“师范性不明,学术性不强”的现象。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与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取向偏颇。高师院校还是以以往教学模式为主的,大学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课堂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二是课程结构狭窄。高师院校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以科研为主,培养研究型人才。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术性研究,这样一来,使师范生失去了本质,出现“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现象。这样的课程结构导致师范生认为学科专业知识与今后职业无关,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可能造成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三是课程内容陈旧。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陈旧,基本还是以以前的教学重点为主,不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当今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以往的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陈旧单一,总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教师技能方面的课程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师范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基本技能。所以,高师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优化高师教育课程的对策

高师院校也努力构建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卓越教师,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所以,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师范院校必须优化高师教育课程。

1.改变课程取向偏颇,探究新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型教师

在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的意识。那么,师范大学在课程取向方面,更新以往的实施观念,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传授知识的同时,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一方面,高师院校的教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高师院校的领导要重视和鼓励专家治教,突出新、精、实的教学内容,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奠定他们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升他们实践活动能力。这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中,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这种教育观念,提倡民主教学,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要以师范生为中心,鼓励师范生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通过师范生不断深入的研究,找出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以便今后教学中使用。这样,使师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培养师范生创新的意识。

2.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培养卓越型教师

从目前高师课程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基本思路是:以突出师范性和学术性为特色,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即在培养专业和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注意提高人才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发展素质。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从事基本专业和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基础,具有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具有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格修养。高师教育引导学生对基础教育内容深入分析,形成与高师课程内容体系对应分析知识结构图,这样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加清楚直观地找到相应的知识在大学课程中的对应内容,并依次更好地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另外还可以帮助师范生更有针对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有关知识内容在高总新课程教学中的位置,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切入点,有效进行知识的传递。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增加课程类型。主要课程结构为三大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实习和见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修养。通过课程结构改变可以看出: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专业教育课程中开设了专业选修课,教育课程中也开设了选修课。增加实践课的学时,见习和教育实践是师范生锻炼能力的机会,师范生进入实习学校,像在职教师学习,通过讲课和课后反思,不断地改进,反复磨炼,亲自备课,教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重视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人文精神,艺术修养,使师范生全面发展。所以,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类型,有助于培养卓越教师。

3.改变课程内容,扩充现代新知识,培养卓越型教师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教师,突出体现了精品师范的战略,因此,改革高师课程内容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远离中学实际的状态,把改革的基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首先,在保证总课时不增加的条件下,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把握重点、介绍经典、删除重复的原则。属于通识教育类的课程,要删繁就简、择其精华;属于专业基础类的课程,要删难显易、注重基础、突出应用;属于专业课程的,要纠偏取精、推陈出新。其次,高师课程内容要与中学教学衔接,高师院校适当的更换教材,在选择高师课程教材时,必须要与中学教学知识交叉内容多,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教材。这样有利于高师课程内容的开展。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充现代新知识。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地提高,师范生必须对这种新鲜事物有所研究,提倡师范生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与学,特别是大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师范生体会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在今后的职业中能更快地适应多媒体教学。这样,高等师范教育才能突出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学科优势,集中学校优秀教师教育资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创新教育理论、知识和方式方法,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实现由“大师范”向“精品师范”过渡和转变。

篇2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

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决定着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向。内容设置不仅可以对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还应当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指导工作。首先是目标评价。继续教育目标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对整个评价体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标要尽量有针对性,目标的设置不能泛泛而谈,要针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目标。目标还要可行,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利于继续教育的进行。实践证明,目标略高于能力是有利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但是管理者要把握好这个度。目标设置还要考虑到未来发展情况,为未来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做充分的准备。其次是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模式选择和组织工作三部分。课程设置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依据参与的高校教师的真实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难易要适度。高校教师的不同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不合适的模式不仅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还会影响教师参与的效率,因此模式选择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影响显著。组织管理是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继续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管理者独自进行的,还要教师充分参与,了解教师需求。组织过程的顺利有序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主要指继续教育整个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否明确,工作是否有序,环节是否联系紧密,紧急情况是否得到了妥善处理等。最后是成果评价。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果,主要是科研和教学两部分内容。同时,内容评价不仅仅是课程结束之后的考核,还有成果是否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以及应用之后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继续教育课程结束之后,还要对成果的转化进行跟进评价。对于不易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量化为可比较的数据进行评价。

篇3

2高职教师特点

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也不同于企业专职员工,是一种有具有一定的教育、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征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双师型”,最根本的要求是既要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活动。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必然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地充实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将教育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高职教师TPACK构成

信息社会中,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TPACK的构成。本研究以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TPACK框架为基础,结合高职教师的特点,对TPACK框架中的每个元素描述如下表。

篇4

我们所知道广告专业是一门设计各项学科的设计学科,能够设计广告的人要懂得比别人多,包括营销,心理,社会学,新闻学等相关知识都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广告设计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所以,广告行业的学生在学习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知识外,要懂得开阔视野,真正懂得广告的理念。

1.2运用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广告行业实训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讲授实训课的教师从企业带来真正的设计项目,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教学。把实训课堂变为企业,以企业里面人员的角色分配学生,成立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由各小组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讨论设计创作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和技术支持的作用,需要各项目小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方案设计,再由教师模拟企业定夺设计方案,进行教学评价。

1.3工学结合的实训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的能力。我们要把专业课程都贯穿生产任务和生产过程中,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学生上课过程中,专门请企业从事行业的专业人员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模式和需求,达到好的效果。

1.4工作室的教学实训模式

工作室的实训模式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按照企业工作室的情况分组进行教学,可以成立专门的广告设计工作室,真正体验企业的工作流程,自己找项目,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分角色完成任务,进行设计创作,这种工作室的实训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企业的各种角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

1.5加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说是一项常用的校外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这样能够避免院校的不足,给予学生更广泛的学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训教学模式对企业对学校都是有很大益处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企业氛围,提高了专业能力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职业意识。

篇5

文科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课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是有点枯燥的,因此,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可以让文科学生从枯燥的科目中找到兴趣点。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具体的阐述一下计算机的重要性,以便让学生足够的重视这门科目。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利用音像、文献资料、掺杂学生喜欢的文学等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的软件理论知识。

1.2使用创新方法。

使用创新方法,增加文科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理论课的兴趣。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理论课上,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的了解均来自教师或课本。而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往往是随便应付的,并且很多时候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解,也缺乏软件的意识,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对这门课程无感。为了让文科学生加强对计算机的认识,在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课上,教师一定要适当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创新实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消化掉理论知识课程,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软件教学时,应当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便让学生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计算机软件主要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者。其中办公软件有WPS、Word等,信息管理软件则主要有AutoCAD等软件。不过在生活中,教育和娱乐类的软件比较受学生喜欢,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管怎么说,教师在实践课上,要充分为学生讲述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操作过程,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和训练,给学生布置一些软件学习和创新应用的作业等等,以便能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

1.4开展计算机软件比赛。

为了让学生有点竞争感,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重视,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开展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类比赛。教师不一定要拉动全院的人参加,在班上举行即可。比赛的内容可以是图像编辑大赛、影视海报制作大赛、明信片设计大赛、影像剪辑大赛等等。让学生在适当的压力下,将自己所学的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并从中得到更多的经验。

篇6

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高职院校在社会地位、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与普通高校都无法相提并论,高职院校的发展困难重重,教师的待遇不高。一方面由于国家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水平较低,导致教师的物质待遇较差。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办高职院校隶属于教育局、教育厅,高职院校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上级手中,高职院校领导大部分是空降,导致院校领导级别意识强,工作中做派严重,甚至存在“外行人管内行人”现象,不能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专家治学”,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主人公的责任感,教师的权利待遇差,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情绪失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高职院校教师存在职业自卑感。

许多家长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又脏又累的蓝领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考上普通本科院校,宁愿让孩子复读或者读二级学院(俗称的本三)也不愿意让孩子就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渐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有的甚至在人前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的单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无疑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兼职多,分散教学精力。

高职院校教师物质待遇和权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教师职业认同度又不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职教师开始从事第二职业,进行社会兼职。高职院校教师不用坐班,时间灵活。学校对教师从事兼职缺乏约束,高职院校教师在兼职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

二、学校因素

1.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要淘汰一些招生不景气的夕阳专业,设立招生火、社会热门专业,但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这就意味着许多教师要进行“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进修,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这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几乎是重新开始,需要边学习,边积累,边教学,因此会感到十分辛苦。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职业为导向。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讲课技能,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更要有实践工作经验,要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接收来自行业领域的最新知识。他们既要教学生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产教结合,把课堂搬到宾馆、车间第一线,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教师承受的来自学校和学生的压力空前增大,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学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使教师过分关注科研工作,对本职教学工作不重视。

具体表现在:①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过分关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中,过分关注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在职称考核量化中,常常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数量、级别等为量化标准,虽然教学成绩也是评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估,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方面往往被忽视。这样的职称评定标准,严重挫伤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收入与职称高低紧密相关,职称评定又与科研成果紧密相关,因此教师的收入主要由科研成果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影响其收入水平,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搞好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②我国高职院校一部分由发展不景气的本科院校转制而来,就一部分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几个高职院校合并而来,教师来源多,思想不易统一。教师的思想长期以来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市场经济大潮重,以个人为中心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侵蚀,教师的思想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社会兼职缺乏约束和引导,校内教学也缺乏评估,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兼职上花费大量时间,对本职工作敷衍,效率低。

3.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加上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上缺乏健全的评估制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只是从教学工作数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有要求,教师的教学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管与评价,教师在教学上产生“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思想。而且一些学校不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的计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缓慢。教师感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被重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欲望逐渐消磨殆尽,教学积极性下降。

三、学生因素

1.生源素质差,教师教学有难度。

虽然教育部在今年4月份特别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基本沿袭着普通高校的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招生过程中,高职被作为专科二批,放到了高考录取的最后。高职成了专科第一批落榜者的“收容站”,成了部分学生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尤其是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差是以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厌学,对专业没有兴趣,知识衔接不上,给高职教师带来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得不到学生的回应与共鸣,失落感增强,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

2.学生就业难,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无形地受到了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的影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学生就业难,使学生感到前途暗淡,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上课带有情绪,认为学什么都没用,老师教什么也没用。教师的授课情绪受到影响,教学积极性下降。

四、个人因素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影响教学积极性。

教师教学积极性首先来源于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热爱,来源于其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认同感。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像中学教师那样有成就感,也不像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那样有心理优越感。面对各种思潮的侵蚀,一些教师不能明确自己职业的特殊性,角色意识不强,甚至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敬业奉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教书育人”仅仅成了他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教师由于职业认同淡化,丧失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教师个人性格差异,无法有效自我调节。

近年来,高职教育承受着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变化。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对自我认识不客观,角色定位不准确。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具有负面的性格特征,如怯懦、自卑等,面对这些变化,心理上充满着压力和挫折感,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无法有效地自我调节,难免影响到个人的教学积极性。

篇7

(1)硬件设施跟不上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是一项很好的教育培训形式,因其省时间、省经费,效果好,受到受训单位和个人欢迎,但由于要利用网络,因此设施因素很重要。远程教育的手段就是通过网络传输进行,在机器配备方面最好达到一人一机。大学校或者重点中学能达到标准,但一些偏远学校或者较小单位,仍达不到一人一机,网络进校园问题也是存在的。不能保证教师上网时间,网络设置的低配置,都是制约远程教育的发展。

(2)经费支持不能整个满足培训需要

学校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支持程度高,几乎所有学校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相当重视,计划详细安排周密,重视教师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情况。但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一旦遇到设备更新和资金投入,就会使继续教育受阻,变更培训方法和途径,继续教育、培训的效率打折。

(3)教师的学历层次及水平参差不齐

远程教育除了培训每位教师的基础学科外,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使用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年龄大的教师几乎都没有计算机操作能力,这给远程培训造成了极大不便;但年轻教师就没什么大的问题,这样就造成差距很大,需要在培训时间和方式上调整。

2.教师对远程教育的态度

(1)教师对继续教育寄予的期望高

教师是远程教育的主体,很多教师都参与过很多各种、各类继续教育,也对培训形式、内容等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对教学单位的要求:基层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从内心对教学单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寄希望学校能支持教师真正得到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自己,也希望从费用、形式上得到更多的支持。

(2)教师期望远程教育的评价方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有很大差别,有的教学管理方式选择为分散管理,对教师要求比较低,给教师的压力也小,让教师有一种放松感。有的教师希望在寒暑假和节假日授课,这样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放松心情进行远程教育。教师对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的基本态度:大致是希望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因为这是现代生活的表现,是很有必要的;网络教育有很多的优点,学习方便、节省开支,培训内容丰富;网络教育存在缺点,答疑困难,不能和教师面对面,交流起来有一些障碍;更希望远程教学的模式能增添教师在线答疑;教师希望远程教育的评价方式也要完全网络化。

3.远程教育的质量不高

远程教育在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中的资源相对来说比中小学的资源要少得多,一直以来,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数据比较多也比较齐全,职业院校的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要水平较高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而这些人员都是教授级的人物,他们没有时间去专门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培训制订专门授课计划,即使有一些网络课件也是以前制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远程教育的质量不高。

二、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中实施远程教育的措施及手段

1.科学配置,转变理念

(1)职业院校教师要定准位,树立正确观念

远程教育是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的新形式,除了各方要为这项教育任务提供资源、设备、和服务,主要还要将教师这个主要角色安排好。虽然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很多来自网络等非人因素,但最终实现整体教育结果的还是教师,如果教师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表现不积极,那就彻底改变了远程教育初衷,所以要尽快改变远程教育资源的现状,正确引导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理念。

(2)职业院校教师要开阔视野,革新观念

当前,教学媒体的转变和增加,教师已经不仅仅是教材传达者、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拥有多种既能、充满现代思想的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帮助接受培训者转变、建构的协作者和共同操作者。加快教师观念转变速度,把远程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向教师宣传使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培训、教学。

2.制度保障,措施得力,促进教师参与

从国家的高度在推行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机构都将此项工作作为重点,职业院校制订了《教学资源接收和使用工作条例》、《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很多培训机构还专门进行了专题培训,做到让教师人人会用、能用、爱用远程教育设备。在培训内容上要进行要进网络设备、相关软件使用的培训,更要让教师如何利用培训内容整合资源,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最终用在课堂上。加强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一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远程教育顺利进行;二是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最大限度的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让教师学以致用。

3.扩大影响,让远程教育资源高效使用

(1)利用各种活动促进远程学习

怎样让教师喜欢使用远程教育,并最终喜欢上这种形式?一是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宣传的形式要活泼,新颖,吸引人,能让教师走进远程教育;二是开展一些评议活动,比如博客比赛,日志评比等;三是拓展农村这个大舞台,农村现实的教育资源比较差,需要大量补充,而远程教育形式正好适合农村远离教育密集区,不能进行充分交流等存在的弊端。

(2)改变传统观念,让教师走出传统思想

老教师更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融进远程教育是有难度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更多的相关部门,包括老教师自身努力。一是加大投入,为学校配置网络、计算机设备;二是形成专门培训,对老教师进行思想上的,操作上的培训;三是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慢慢让教师的远程培训走上正轨。

篇8

1.1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1.2项目教学法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它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时须能够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能够起草和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具备运用国际贸易法律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方向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重技能操作,重实践教学。

2.1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更易掌握国际贸易流程。

项目教学法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一过程;强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练习、归纳和发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中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达成对本门课程的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对国际实务更易掌握、接受。

2.2项目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兴趣。

项目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贸易实务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

2.3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获得自信心。

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最终会落实到项目结果上,并且老师会对不同的结果给出不同成绩的打分。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度,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3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3.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设计的原则。

(1)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选取要合理、典型。也就是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特别注意项目的合理性,避免设计一些脱离实际的项目,要利用那些发生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经典的案例,加以选择和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出学生可以参与的项目。让学生扮演项目进行中的角色,能够积极参与项目过程。

(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即项目的设计必须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参考恰当、典型的案例。同时,设计项目在参考案例时还应从授课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出发,对于过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对于冗长、复杂的案例可根据项目设计要求适当的精简、缩写后予以采用。

(3)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评析要恰当、实用,要做到总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项目完成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讲,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技能和技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具体运用上,学生在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析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予以纠正,让学生明确怎么做才能避免所犯的错误,起到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

3.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具体设计。

以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结算方式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一项货物的跨国买卖,让学生扮演买方、卖方的不同角色。此时,可给出学生几种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汇付、信用证、托收等方式,将学生分组,每组可选择一种或几种结算方式,完成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单据的制作,并解决贸易中的问题,如信用证的改证、信用证与合同不相符等。最后,老师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将成绩量化,评价每种结算方式的风险和成本,总结经验教训,给出最佳答案。最后引入激励机制,给胜出者(小组)予以分数上的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对成绩稍低者(小组)可再下一次的项目完成后刷新这次成绩,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2]孙瑞华,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探索[J].石油教育,2001(2)。

篇9

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以及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跨文化意识是要求学生对除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能有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了解,而由于文化本身所涵盖内之广和深,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是无法快速养成的。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后,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因此,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英语教师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1.重视基础再教育

基础阶段是语言教师基本要素的再教育。想要成立一名优秀的语言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六要素:掌握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会使用熟练的口语,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掌握大量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及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英语教师在基础阶段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第一,在词汇教学中。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对一些看似相同而难以用其他方式表达的词汇,培养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敏感性。第二,语法教学过程中。句法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千万别忘记介绍语意和功能,比如附加疑问句“Terribleweather,isn’tit?”,这句话的意思是:Theweatheristerribletoday.实际上说话人对今天的糟糕天气不存在任何疑问,这只是西方国家人引起话题的一种习惯而已。又如“wouldyoupleaseopenthewindow?”,这个句子表面上是个疑问句,但它实际是表请求。在欧美国家,为了表示有礼貌地请求,常常习惯性地使用疑问句形式提出请求。当然,如果是长辈对晚辈或者是同辈之间比较熟悉的朋友就会使用祈使句,如“Pleaseopenthewindow.”第三,在阅读训练中。在我们的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了解跨文化的阅读材料,如新世纪高职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BackgroundInformation(文化背景)”,主要是通过阅读过程充分感受西方文化,比如西方的婚礼、衣服颜色、手势等方面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强的文化导入,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篇10

1.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新理念和课堂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新理念是指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符合职业教育学生特点和符合企业社会用人需求的教学新理念。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能千人一面,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而不是只注重受教育者的共性;第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书匠”型的教师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做学习者、研究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第三,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由重视传递知识技能转变为重视发展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2.职业导向的教学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课教学能力

职业导向的教学程序设计理论是指校内实践课教学程序设计需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教师不仅要懂得实践课教学程序设计的理论,还需要遵循这个理论并具备熟练掌握设计教学过程、监控和指导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教学结果的能力。

3.行动导向的学习理论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学习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模式。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机会自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自觉评定自己的学习成绩。对教师而言,必须在研究教学方向、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能仅停留在“教书匠”的教学角色上。

4.元认知理论和教学反思能力

元认知理论认为,计划和反思能力是一种智慧。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设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同时,教师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反思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制定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发现学习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弥补学习差距”的元认知思维程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元认知智慧、形成元认知思维品质。

5.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任教师首先要有专业成长的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有计划地确定发展目标,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阶段,激发自身职业成长的动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逐渐成长为一个骨干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甚至教学带头人,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作出更大、更有成效的贡献。

(二)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改革者”和“研究者”,针对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考虑前沿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内容包括:

1.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从跨界的角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跨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指导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开发课程资源。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基本要求:一是校企合作办学必须关注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二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职业与职业成长规律以及教育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

2.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编写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同于普通教育,有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在编写教材、设计教学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并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才可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学习和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还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编写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职工职业成长规律和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未来职工和社会公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成为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教师应熟悉和了解职工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并深入浅出地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的职业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设计和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高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发展中的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大批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教研、科研能力,并愿意为高职教育研究奉献时间和精力的教师。这对骨干教师和广大中青年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中青年教师学习和掌握高职教育研究方法,并在教学研究、高职教育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高职教育理论,不断指导和促进高职教育实践,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师多层次继续教育培训途径

(一)新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途径

1.自我教育

由于高职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内容很广泛,缺少对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因此,自我教育不失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种查漏补缺和自我提升的重要培训途径。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需要为教师自我教育提供条件和帮助,如必要的图书、音像资料、必要的网络平台、教师智能办公系统、校园精品课平台、特色专业建设平台等。

2.教师合作学习

教师合作小组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多角度、多类型的。首先是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与同事共同阅读专业理论材料,共同探讨其中的疑问和难点;其次是课堂教学方法研究,通过互相听课、评课的方式,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共同发展进步;再次是关于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设计的探讨。此外,还包括学生评价的设计和对课堂教学反思的交流等。教师合作小组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随机探讨、共同研究、听课评课、老教师的“传帮带”、校内外课改专家指导等。

3.各类教学能力竞赛

教学能力竞赛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层次上看,教学能力竞赛包括本系本专业内部竞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国家级竞赛甚至国际大赛;从内容上说,教学能力竞赛分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校内实训课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课件比赛、微课教学比赛、网络教学基本功大赛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生技能大赛等。

4.微课教学技能训练

微课教学技能训练是指教师利用5-10分钟时间,单独训练和熟练运用一种教学技能,比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设计情景技能、讲解概念原理的技能、结课的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等。这是新教师教学技能入门的高效的培训途径。

(二)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途径

1.基于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骨干教师校本培训途径

地方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应建设一个或几个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中青年教师在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更加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规律,进一步明确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明确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储备优良师资、奠定坚实基础。

2.依托校企合作项目的高职教师“双向能力”校本培训途径

依托校企合作项目的校本培训主要指高职院校教师在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这种培训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时间自由,培训便利,教师不出校门就可以参加专业实践能力培训。

3.基于高职教育科研项目的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途径

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之一。基于高职教育科研项目的中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途径主要有:第一,专家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相结合;第二,课题项目与培训研究相结合,课题项目交流可以改变过去单向传授的培训方式,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三,现场诊断,现场培训。特别是对于横向合作课题,企业科研人员与院校课题参与者相互合作,实地考察,理性分析,面对面交流,不仅有利于提高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更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动教师自身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效的提高。

篇11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培养的对策

由上述可知,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有着多方面的必要性。所以,对于培养教师的这一技能不容忽视。笔者在此对如何培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对该培养水平的提高而做出一些贡献。

1、善于学习和积累

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自身特有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笔者看来,首先就要善于学习和积累。无论教师的教学多么具有个性化,也需要建立在教师丰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学习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要积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吸取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经过自己的理解与深化、变为自己的特有的教学方法。

2、善于提升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的提升是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教师没有这种个人魅力,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达不到充分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而这种个人魅力的提升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更要依靠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其特有的气质。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修养。对于学生来讲,及时平易近人的朋友,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

3、善于表达情感

当下的高职学生有着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知识的讲述,那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高职会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教学,更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幽默、亲切的语言使得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输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4、善于剪辑教材

“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旧面孔”。“教学”,“教”在本质上是为了“学”。会计专业课教师在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讲授教学内容,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围绕教材所设立的知识结构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去剪辑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造,驾驭教材。

5、善于组织教学

培养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除了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外,善于组织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就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并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所谓的学生为教学主体,就是指教师在进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其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而以上仅仅只是对培养方法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以上对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的研究也是比较浅显、片面的。因而仅仅凭借上述研究来提高会计专业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会计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还需要对这一教学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