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1-11 22:43: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

篇1

【摘 要】笔者通过对重庆地区IPA,ICA,IMCPI等对外汉语师资培训机构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三种主要师资培训模式,即:打造双语教学师资,引入“5P”汉语师资培训模式,半工半学在岗培训模式。这三种师资培训模式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培训;“5P”汉语师资培养模式;“半工半学”;在岗培训模式

Abstract: The author has concluded three main modes of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TCASL Teachers in Chongqing District,including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5P”training mode,“half-learning, half-teaching”mode.In sum,the high quality trainings provide plenty of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for the latter users.

Key words: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 “5P”training mode “half-learning, half-teaching”mode

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使得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世界不同国家孔子学院办学的兴起,国内对外汉语师资越来越紧缺。因此,如何能更快更高质量地输出对外汉语师资已成为国内汉语教育的热点之一。但自从国家汉办在2005年停办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后,相关机构推出的各类证书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如,IPA(International Profession Certification Association)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ICA(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IMCPI (International Mandarin Chinese Promotion Institute)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等。其中,IPA和IMCPI两所培训机构近几年来在重庆地区发展较快。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主要以问卷调查与口头访谈的形式调查了重庆地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服务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技能和重庆地区高校学生参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的意向,走访了重庆IPA国际注册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心与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合作培养机制的现状,以及重庆IMCPI考试中心师资培训模式的情况,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师资培训模式:

一、着重打造双语教学团队

对于各培训机构而言,汉语教师的培训分为“请进来”和“送出去”两个阶段。从“请进来”开始,其最终的目标还是要“送出去”。培训机构一般通过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两种方式进行,从三个月到两年时间不等。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为IPA认证培训中心提供了从讲师到教授,从中级到高级阶段,有层次,有梯度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历史文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培训中心为每位学员配备了每周两次的英语口语培训,聘请了一批英语国家的外教来上课。由此得出,培训机构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最佳教学模式可以选择为“以汉语教学”为主,适当渗透英语表达能力的培训,这样的师资才能更好地达到“送出去”的理想效果。

二、引入“5P”汉语师资培养模式

“5P”汉语师资培养的提出来自于刘骏的《5P项目概述》(北京首届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资料)。2009年7月,国家汉办和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京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班”。IMCPI培训机构在2011年正式引入此法。

“5P”是一种教师培训法,即用五个主要环节(previewpresentation

problem solvingpracticeperformance)来组织培训,主要着重学以致用,学成有用,强调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应用性。

从社会语言学方面看,“5P”培训以学员为中心,运用交际型学习理论,为学员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选取海外授课经典案例,鼓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从心理语言学方面看,“5P”的设计让学员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选择性独立再到完全独立的过程,更好地锻炼了学员独立思考和独立教学的能力,更好地为海外授课打下基础。

三、“半工半学”的在岗培训模式(in-service training)

这种模式在重庆IMCPI培训机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MCPI独创的汉语角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机构挑选的外国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国家。这种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汉语教学交流模式不仅能让学员充分了解来自各个国家不同人群的习俗,也使得学员不断地学以致用,由用知需,由需再到学的反复演练,使得学员的教学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学员到海外也能很快地适应下来。

以上三种是重庆地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目前的主要模式。正是这些模式的应用,对外汉语培训减少了许多语言沟通的障碍,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更为明晰可行。对外汉语师资的输出既促进了重庆地区外经贸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内对外汉语师资的输出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马玲.海外华文教师培训之本土化培训模式[J].考试周刊,2011.49期

[2]虞莉.美国大学中文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篇2

进入21世纪,我国对外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合作迅猛发展,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对外汉语专业随之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高招和研招中越来越受考生的青睐。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究竟学些什么课程?哪些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有没有深造机会?就业前景如何?出国当汉语教师收入怎样?要不要考教师证?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对相关机构和专家展开专题网络采访。

汉语热催熟市场

笔者在网上联系某语言大学时了解到,对外汉语并不是一个新专业,早在1981年,北京语言大学就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了。算起来,该专业已有35年的历史。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该大学就业服务机构的宋先生用一串数字表达了乐观态度:“教育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中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汉语教学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国外的大、中、小学校园。目前,美国、新西兰、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汉语成绩列入大学升学科目。据了解,两年前还只有200多名中小学生就读的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如今已有超过12000名学生。目前,全世界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在很多国家,学汉语的人数正以每年5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汉语学习者人数,让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呈指数增长。由于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多,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汉语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对外汉语教师去海外的不同国家体验汉语教学的乐趣,借着中国文化广传全球的东风,收入也水涨船高。”

武汉某文化交流机构的负责人韩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出路有以下六条:第一,应聘各大学或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培训的机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现在全球范围内与汉语热相对应的却是国际汉语教师荒。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汉语。第二,从事对外交流工作。近几年,不少毕业生进入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三,进入外资企业从事文秘及其他工作。第四,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文化管理等部门从事新闻采编、翻译、文学创作等工作。第五,出国留学做对外汉语教师。对广大的出国留学和移民人员来说,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既延伸了专业能力,又拓宽了就业领域,无疑是在国外勤工助学、全职工作的最佳选择。据了解,在许多国家,汉语教师已成为华人海外生活的首选白金职业。第六,从事其他涉外行业的工作。另外,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在广泛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曾经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董女士告诉笔者:“汉语教育在美国许多地方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校其他教师也很配合汉语教学,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汉语将是十分有用的交流工具。汉语教师在全球范围内都呈供不应求之势。乐观估计,未来至少20年内,对外汉语专业不会出现全局性的就业难问题。不过,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就业出路,只有教育背景和资格证书是不够的,实践教学经验非常重要。”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出国全职或兼职教汉语薪酬颇高,已成为留学、移民、陪读、旅游赚取外快的黄金职业。在欧洲、北美等国,汉语教师年收入达7~10万美元,国内也能月挣万元人民币。教育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汉办已向41个国家派出了3400多名志愿者教师。志愿者在国外的生活津贴基本标准为每人每月400~600美元,国家公派教师、被录取的公派出国教师工资最高每月可达1300美元,工作地区包括美国、瑞士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

南昌家长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女儿前年从复旦大学毕业,本科学历,现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做志愿者。她每周都给我打视频电话,所以我感觉她离我没有那么远。她在英国挺开心的,因为工作难度不大,津贴也基本够花。她对我说,现在她的任务是积累经验和资历,争取尽快成为公派教师,那样的话薪水会翻倍。算起来,她现在的津贴收入跟在国内就业的同学基本持平,要是翻倍,那就算高薪人士了!总之,我对她的就业情况很满意。”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校生赵同学向笔者讲述了一件趣事:“去年暑假,我去德国汉堡的姑姑家小住,闲着没事就四处溜达,看到一则招聘汉语教师的广告,正好我有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本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的初衷,我就报了名,很快被录取了。教十几名小学生学汉语,都是零基础,我又是学德语的,所以没有什么压力。周末结账时,我被吓到了,210欧元!周薪啊!等到我回国的时候,机票钱都攒够了。打洋工真是刺激啊!”他说,那次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也受到很大启发,更坚定了他毕业后出国教汉语的志向。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我国内陆地区、重点高校较少的地区,因对外交流和外国留学生较少,汉语教师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屈就中小学做语文老师、文秘等相似的工作。另外,赴国外做汉语教师对教学经验要求较高,对没有中小学教师背景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学历及专业设置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武汉中西比较文学副教授朱先生告诉笔者:“对外汉语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且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该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同时又是一个交叉型学科,因此,所培养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按照国家汉办2012年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汉语及外语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成功学习汉语,具备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专家进一步分析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本身有理性的认识,其次是中国文化,再次是汉语知识。此外,还有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才艺等课程。汉语老师还要在来华留学生中进行教学实践。”

朱教授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对外汉语专业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突出本专业的课程特色。一般该专业本科阶段开设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文字学、语音学、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等课程。

第二,充分重视英语课程的地位。对外汉语专业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外语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

第三,注重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国外学生在汉语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兴奋点会转向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课程。

北京一所语言大学的吕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校设置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较早,师资力量较雄厚。长期以来,我校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教学;第三,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第四,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第五,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第六,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第七,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最低普通话水平要求为二级甲等。”

吕教授告诉笔者,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学历等级有密切的关系,本科毕业生无法进入大学从事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育,但可挂靠对外汉语教育机构,接受不定期的工作安排,或自己上网查询招聘信息,找到需要汉语教师的公司或个人,进行应聘,或进入双语学校进行汉语教育,或出国寻找就业机会。硕士毕业生除了从事本科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外,可进入要求不高的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当教师,进行留学生汉语教育工作;经验丰富有诸多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者,可申请国家公派,出国教学,待遇非常好。博士毕业生除了从事本科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外,可以进入大学,做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老师,进行留学生教育工作;经验丰富有诸多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者,可申请国家公派,出国教学。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笔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多为语言学科,但并非“汉语+英语”那么简单。考虑到就业,本专业学生还要对教育学、课堂管理、中国历史文化有相当的造诣,否则无法适应针对留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无法通过外派教师的考核。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专业时,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潜力,不可盲目追风。

如果孩子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家长应该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进行全面考察。笔者查阅教育部的资料了解到,对外汉语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华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原工学院、西北大学、黑龙江大W、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丽水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

其中,具有专业优势的大学排名前八的依次为: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资格证书不可少

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按行业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和考试,颁发的证书也是形形,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该证书的考试是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依据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主办的标准化考试。考试通过对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个标准能力的考查,评价考生是否具备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考试主要面向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志愿者;同时面向有志于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各类人群,包括海内外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及相关专业学习者,是孔子学院(课堂)选拔和评价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重要参考标准。取得《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有机会在全球282所孔子学院、272个孔子课堂工作。同时,《国际汉语教师证书》也是海内外学校、教育机构选聘和评价汉语教师的参考依据。

第二,《IPA国际注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该资格证是国际认证协会(简称IPA)根据国际上对汉语教师的极大需求的状况而推出的资格认证,由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在全国推行,并实行全国统考。国际认证协会推出的《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被国际100多个国家认可,具有权威性。

第三,《ICLTA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该资格证是由国际汉语教师协会(简称ICLTA)和各成员国教育研究机构共同联合推出的资格认证。《ICLTA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经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比利时、日本、新加坡、韩国等110多个成员国教育部共同认可,具有国际权威性和代表性。国际汉语教师协会为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建立了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认证标准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证明证书持有者已经具备了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第四,《IMCPI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该证书是国际汉语推广协会(简称IMCPI)颁发的资格证。国际汉语推广协会成立于美国,是业界知名的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机构,注重国际汉语教学方法及专业教材的研发,同时也是全球首家制订并“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国际组织,其教学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认可。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颁发的《国际汉语老师证书》,其他的资格证都是外国民间组织颁发的,培训、考试、认证收费昂贵,证书的权威性在各国有不同的待遇。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刘先生告诉笔者:“我没考过这些证书,也没听说有同学去考的。如果出国任教,关键是要有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师资格证,另外,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也相当重要,现在市场上的那些证书应该没什么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104-03

一、开放教育模式下培养汉语国际专业人才的背景

伴随“汉语热”的全球升温,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加。2004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不到4000万,十年之后已经超过1亿。汉语学习者的迅速增加,使汉语师资的培养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中国向海外派遣各类汉语教师、志愿者1.55万人,仍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想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人群,有本科学历而并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人群,因知识结构老化急需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一线教师等。如何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学习成本和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上述人群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当今时代,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改变着传统的师资培养方式,多媒体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渠道。

基于对上述汉语师资培养新问题的深刻认识,云南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汉语师资的新途径,于2012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首创以开放教育形式培养汉语教育专业人才。

该专业属国民教育系列,但学习方式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完全不同:首先,依托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实时非实时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便捷,有效的解决了工学矛盾;其次,实行“宽进严出、学分制管理、开放式教学、弹性学制”的学习制度,一次注册,学籍8年有效,最短学习年限2.5年;再次,按学分缴费,学费较低,与同类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学习费用更为节省。该专业的开设打破了传统全日制“封闭式”教育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开放式”人人才培养途径。

二、开放教育体系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云南开放大学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始,就将专业课程的设置定位在“突出操作性、倾向职业化”的层面上。但由于全国5所开放大学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开设该专业;在国内开设该专业的各类高校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探索“开放教育”模式的培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在云南省内较早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调研,详细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同时,积极参考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借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保证该专业课程设置符合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本专业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运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形成以预备课程为基础,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补充,素质教育为拓展的课程体系。

(一)预备课程。不同于全日制本科院校,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向社会各界,只要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与推广的人都可注册报名,学生来源的广泛性也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和参差不齐状况的存在,为弥补其知识结构的欠缺,我们设置了一些预备课程以打牢基础。目前,设置《英语读写》、《英语听说》、《开放教育学习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预备课程5门共14学分。

(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语言本体知识、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共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语音、汉字教学》、《对外汉语词汇、语法教学》、《课堂案例分析与实践》等课程10门,共34学分。

(三)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语言的研究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针对特定对象国开展汉语教学的能力。目前共开设《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与方法》、《汉外对比》、《南亚东南亚国家概况》等课程10门,共2分。

(四)素质课程。素质课程主要用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目前共开《中华才艺与展示》等课程7门,共14学分。

通过预备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的设置,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4大模块,各模块对学生要求各不相同,预备课程、核心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拓展课程、素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修完预备、核心课程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后,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可在拓展、实训课程中自由学院相应课程并获得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72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可获得学位证书。四大模块的设立,既坚持职业能力培养的共性又兼顾个人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既不忽视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又最大限度丰富操作性和素质提升性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不被束缚、大胆选择。

三、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

(一)课程设置类型的优势

1.操作性和探索性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不仅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理论基础课,还设置了汉语语音汉字教学、词汇语法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基础理论课的指导下针对汉语本体要素展开教学,汉语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针对不同地区外国学习者应该怎么教、可以怎么教、怎么创新教。除了前人所总结的固有理论,教学参与双方可以在专题语言要素教学中运用开放教学所提供的平台展开沟通、交流和探索。

2.多样丰富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拓展和素质课程的设置上,开放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和多样化的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受到教师人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制约,一般只会选定某几门课程强制作为学生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的内容,学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一位教师也不会同时准备多门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类课程的备课和授课。

开放教育模式解决了教师备课教学和学生选择定向的尴尬,由于课程资源的可共享性,各种类型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被广泛收集而不必由个人全权负责组织建设,学习者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希望补充的课程知识,大可不必局限在特定的一两门课程上。

(二)课程组织形式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基本基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可能会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可能有作业展示仪器,可能还有先进的翻转桌椅式的现代化教室,但无论教室内的设备如何的先进,它们都是为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做辅助。

开放教育模式下课程的组织形式得到了极大地解放,非同时、异地、远距离都不会成为学习的阻碍,只要学习者有一种移动学习的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老师的讲解可以直播可以录播,讲解的内容可以是微课、探讨式等立体型的组织,课程的作业可以是零散的碎片,学生的学习的疑问和学习体验可以在任何时候向老师和同学传递与分享。

(三)课程设置可塑且灵活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经确定,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固定使用,调整和更改程序较为复杂。专业的发展却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社会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专业课程滞后于社会需求的调整和变化似乎是现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被重视,专业教育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汉语国际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多角度的,中国人、外国语言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群体、外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从事特殊行业(导游、空乘、中医)的外国人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对持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课程体系在设置时都应该有更改和商量的余地。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对象更为复杂和多元,可以摒弃传统全日制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性和严肃性,以学习者为导向设置灵活、可塑甚至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的重要目标。

(四)特殊的课程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与理论是否扎实的重要途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教学实习主要有国内和国外两种形式,国内形式即在国内的实习基地、汉语培训机构担任汉语教师,国外形式即前往孔子学院(课堂)担任汉语志愿者,在国外中小学担任汉语教师等。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既有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共同之处,又有自己鲜明的“开放”特色。该专业的教学实习实行“封闭实习”和“开放实习”两大形式。

1.封闭实习

所谓“封闭实习”,即学生在云南开放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内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汉语教学。云南开放大学自199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招收来自法国、美国、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400余人,目前,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云南开放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此外,云南开放大学还与云南省几家著名的汉语培训机构积极站来合作,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上述基地的建立为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篇4

财经类高校具有雄厚的财经专业实力,此类高校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须具备鲜明的财经特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喜的是,当前国际上对商务汉语教师的强烈需求为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世界各国都看到了中国的无限商机,这成为“汉语热”最重要的催化剂。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推动下,“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人数急剧增加。据统计,2004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不足3000万人,到2014年3月已超过1亿人。世界各国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国内外几乎每个汉语教学机构都开设了商务汉语课程,商务汉语教学成为最热门的汉语教学领域,商务汉语考试(简称BCT)成为多个国家跨国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

在我国,商务汉语市场潜力巨大。据国家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共有外商投资企业45.18万家,其中仅浙江省就超过3万家,杭州市有7000多家。这些在中国的外企必然需要大量商务汉语人才,与之相应,商务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非常巨大。

与此需求极不协调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培养商务汉语教师的学校。全国300多所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没有一所以培养商务汉语教师为目标,社会上的汉语培训机构也普遍缺乏此类人才,对商务汉语教师可谓需求强烈,供应短缺。

这为财经类高校提供了大好机遇。笔者认为,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理想的特色就是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为此,浙江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2013年起进行教学改革,向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目标迈进,其中最重要的改革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二、商务汉语教师实践教学研究成果鲜见

国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但有关财经类大学此专业培养模式或商务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成果,以及商务汉语教师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果目前尚未见到。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如下:张黎(2006)分析了商务汉语的教学需求,认为商务汉语教学已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第一热点[1]。李业才、陆华(2009)提出要大力开拓商务汉语市场,优化商务汉语师资[2]。吴海新(2012)提出在商务汉语培训方面,高校应与培训机构深化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3]。韩沛玲(2012)对北京高校商务汉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商务汉语教师认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商务知识培训,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是不太了解真实的商务情境,缺乏参与商务活动的经验[4]。

以上研究为财经类大学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但具体操作仍需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进行探索。

三、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素质

要培养优秀的商务汉语教师,先要了解其教学对象及所需素质,主要为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是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

从教学对象分析,商务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为成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学生,在高校商务汉语专业学习或选修商务汉语课程,另一部分是外籍工商界职业人士,在社会上的汉语培训机构学习商务汉语。由于本科毕业生在高校任教的几率非常小,因此学校培养的商务汉语教师主要就业方向是社会开办的汉语培训机构。外籍工商界职业人士需要掌握的交际技能是以汉语为载体、结合商务专业知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的交际能力。与之相应,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体如下:

(一)知识结构

商务汉语教师不仅应具有一般汉语教师所需的汉语语言学、外语、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法、中外文化、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还必须有经济学、管理学、商务礼俗等方面的知识,具体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商务礼仪、商务活动习惯、商务谈判技巧等。

(二)能力结构

除一般汉语教师所需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需营造商务交际环境的能力,对商务词汇的形象表达能力及对商务知识和文化准确解释的能力等,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商务活动,积累商务实践经验,努力把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快速地提升学员的商务汉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特色:校企合作

为培养具有上述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商务汉语教师,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与此专业相关的企业主要是外企和国内汉语培训机构。

外企可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商务活动中,将所学的商务类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外企工作者对商务汉语的需求。高校可为外企提供优质涉外文秘储备人才。

国内汉语培训机构与高校的关系更为密切,双方合作领域也更广。高校的优势在于软硬件各方面实力雄厚,在办学场地、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招生与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市场信息匮乏,生源不足,缺乏实践场所。这些正好与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形成互补。培训机构重在市场,它们配备大量的市场开发人员,掌握生源信息,而且教学模式也是根据学员随时调整,这利于大量招生,但培训机构场地、设施、师资等方面均有不足。通过合作,培训机构可帮助高校介绍自己接纳不了的生源,为高校实习生提供教学经验、实践基地,高校亦可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及教育理论支持;也可进行联合培养,一些留学生在培训机构与高校各学一个阶段,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实习等方式到培训机构参与教学。

笔者一年多来的教学改革证明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具体做法如下:

(一)校企合作进行教学总体设计

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教学总体设计。经双方讨论、市场调查,确定培养特色为培养优秀的商务汉语教师,并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

(二)聘请企业导师

从学生入校初始就适时邀请企业负责人前来讲学,让学生了解商务汉语广阔的前景、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素质,从而引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树立对本专业的信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企业为其选派指导老师。

(三)高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适时派出教师前去讲学,进行理论指导。与其联合申报项目,进行科学研究。

五、建立实践基地

大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都是实践环节设置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高校该专业学生在四年时间内从未接触过留学生,或从未参加过汉语教学实习,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非常差。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最被认可的资格证书是国家汉办面向海内外各类汉语教师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2014年10月开始试考,不久将会大面积铺开。这项考试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主要考察五个方面: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这五种能力,哪一项也离不开实习实践。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内容中跟实践直接相关的占到80%;面试包括说课、试讲和答问三个环节,都跟实践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实践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培养其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四年。

(一)通过校内实习基地深化知识,夯实基础

目前,即使在留学生较多的高校,由于考虑到教学质量,一般也不会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为留学生上课。因此,校内实践基地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与留学生交流、见习,从而深化所学知识,为将来教学实习打下基础。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就在本校国际学院建起实践基地,主要做法如下:

1.课外辅导、“结对子”

这是行之有效的“双赢”策略。对留学生来说,课外的汉语学习对他们非常重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来说,这也是非常好的实习和进行跨文化交流实践的机会。从他们进校伊始就组织,对缓解他们刚入学时的不适应状况也有帮助。

2.吸引留学生加入学生社团,或开设兴趣班

可吸引留学生加入已有学生社团,如汉服社、昆曲社等。也可根据留学生需求和中国学生所长,由中国学生专门为其开设书法、国画、剪纸、音乐、烹饪班等,创造跨文化交流条件。

3.听课、见习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期间到留学生班级听课、见习,使所学理论在见习中得到深化。由于留学生班级规模较小,所以每次听课人数需有所控制,避免其正常上课受到影响。

(二)到外企实习,参与商务实践,增加就业途径

商务实践经验是商务汉语教师必备条件。财经类大学应依托优势学科为学生开设商务类课程,建立外企实践基地。商务类课程应在大三结束之前学习完毕。在大三大四之间的暑假,组织学生到外企实习,一方面参与商务实践,增加商务活动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毕业后不能成为汉语教师的学生,在外企实习也可增加其就业选择机会。毕竟该专业学生所具备的涉外性、商务性特点,也符合外企所需。

(三)到汉语培训机构实习,为就业铺设道路

学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实习任务在大四完成,此时的学生已具备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的基本条件,通过实习可进行实践、锻炼。实习基地主要为汉语培训机构,可分国内国外两类:

1.国内汉语培训机构

这是商务汉语教师最理想的实习基地。此类机构最主要的学员是外企员工,他们需要学习的正是商务汉语。且此类机构大都教师短缺,学员众多,能容纳的实习生数量较多。大部分实习生可不出国门,就近进行商务汉语教学实习。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在上海某汉语培训学校设置的实习基地,有注册学员2000多名,其中超过300名为外企高级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该基地还开办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简称ICA)培训班。实习生在该基地实习,可一举三得:一是进行商务汉语教学实习,包括写教案、做PPT、观看教学视频、上课等;二是旁听ICA课程,深化汉语语言学与教学知识,了解汉语教师培训师的情况;三是对汉语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后两点可为实习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铺设道路。

2.境外汉语教学机构

此类机构包括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境外各大学中文专业、境外汉语培训机构等,优势是学生在境外实习,可开阔视野,了解境外汉语教学情况,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得到极大提高;劣势是费用过高,每个机构可接受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

(四)实习新模式:网络实习

随着网络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网络实习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如我校一位实习生在实习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在网络孔子学院开设了部分初、中级汉语课程,其所做的在线教学课件深受网络学习者的喜爱,一度居于初级课程点击率排名榜榜首,全部课程点击率名列第三。这给笔者带来了启发,设计出网络实习模式。实习生从大二起便可开始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网络实习,制作课件,录制在线课堂,实践基地根据录制时长向实习生提供报酬。

网络实习简便易行,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在宿舍即可进行。当然,此类实习主要内容是制作课件、录制在线课堂,跟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替代课堂教学。这只是为正式的汉语教学实习做个铺垫,将来,当网络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网络实习也许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实习方式。

六、组织实习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为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力有较大提高,派出院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必须精诚合作,做好每一个环节。本文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实习为例进行详述。

(一)实习前制订详细计划

在学生实习之前,派出院校需与实习基地订立详细的实习计划,具体到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听课几节、上课几节,实习基地老师如何对实习生进行辅导等等,为实习生争取尽量多的教学实践体验。

实习前,派出院校老师要指定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实习生将要讲授的课程对其进行指导,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对实习基地的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二)实习中检查进展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主要接受实习基地老师的指导。期间,派出学校指导老师也应前往实习基地看望实习生,了解实习进展情况。若实习生与实习基地之间出现沟通不畅等问题,学校指导老师可及时帮助解决。

(三)实习后促成就业

派出院校指导老师应在学生实习之后及时跟进,了解实习基地用人需求,促成其择优录用实习生。实习生应及时做出实结,为下届实习提供建议。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派到上海某汉语培训机构的实习生回来之后,写出了深刻的实结,除写出自己在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收获之外,还对上海乃至全国商务汉语培训的巨大需求、市场前景,上海汉语培训机构的运作模式,留学生的学习特点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为将来的实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七、结论

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及教学改革实践,根据目前全球乃至浙江省的商务汉语教师供需状况,笔者认为: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是财经类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理想路径。实践表明,应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特色,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进行校内见习、外企商务实习、网络实习、汉语培训机构教学实习四种不同层面的实习。在实习前后及实习过程中,派出院校应与实习基地精诚合作,做好每个细节,保证实习生大幅提高所需能力,提高就业率。

注释:

[1]张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58-60.

[2]李业才,陆华.商务汉语供求分析与因应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68-170.

篇5

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汉语热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股世界性的汉语热伴随着中国市场的更加繁荣,参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方兴未艾。截至2009年12月,世界上共 有7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约300多所。1990年――2008年,国外参HSK(汉语水平测试)的人数累计超过132.4万人次。在美国从1992―2002年间上大学前学习汉语的人数从6000人增加到24000人。法国有12000 人在学习汉语,而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

二、汉语国际传播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现代汉语是现民族使用的语言,它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含义是指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广义的含义统指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在台湾称“国语”;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称“华语”;英美也有称现代汉语为“官话”或英语“mandarin”的译音“满大人”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信息产业的资源。一种语言被传播的程度与其所属国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在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拉丁语是古代西方的“超级语言”。17世纪法国崛起,法语取而代之。而如今英国的发达与美国的霸权使英语成为现代西方的“超级语言”,称雄于全球,几乎成了世界的通用语。而中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周礼》及《礼记》中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对外语言传播[3],始于汉朝,大兴于唐代,汉武帝时期,帝国疆界向四面八方大大扩展 ,中国的语言被传到了中国以外的许多地区,尤其是汉字对东亚、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世界向多元文化发展之际,世界人民向往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之时,把汉语教育推向世界,并且是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战略国策来实施,这是完全必要的。

三、商业机会是世界汉语热的源动力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已从单纯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转为凭借懂汉语的语言优势或到中国就职或与中国人做生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拥有13亿庞大人口数目的国家,为世界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例如韩国仅在山东一个省注册投资的韩资企业就达8586家[4],同时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都需要大量懂得汉语的“老外”管理,现在中国人出外旅游消遣的也越来越多了,这就需要有大量懂得汉语的导游、导购、娱乐、餐饮、旅馆等相关行业的服务人员。

四、世界华人的殷切希望

从前华人华侨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歧视和不公平,如今随着中国日益强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愈来愈大,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巨大成就对人们影响力最大,在短短的五年多时间里,就顺利完成了航天飞船神六、神七、以及神八的成功发射,以及神八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顺利的对接,这一切使华人华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恢复了民族复兴的信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正在加强。

五、增加话语权,化解误会的必要

中国改革开放的国策,不仅使经济快速腾飞,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是一日千里。同时国家的国防军队也正朝向现代化迈进,中国的制造业正蒸蒸日上,中国的市场正一派繁荣,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加强,而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对中国的责难不断 。事实上西方早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将西方文化的理念、意识形态通过文化产品和语言对中国渗透、冲击,来保持西方文化在全球的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将“汉语国际推广”提高是为了增大中国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高度来认识,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各国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消除或避免误会,这样才能创造出双赢或共赢的局面,使冲突减少,建设和平的世界,使全世界的人民安居乐业、无忧无虑。事实上中国一向主张尊重各国的内政,主张和平共处,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而自豪,注重礼仪精神,体现在含蓄、善良、温和、宽容的处事哲学上,接人待物温、良、恭、谦、让,礼貌周全。孔子的儒学强调“和为贵”且主张“和而不同”,其意义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中国希望世界文化百花齐放,共享繁荣。在此意义上讲,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六、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问题及建议

首先,在设置课堂时,首先要考虑到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需要。促使课堂从当地的中学开始就学汉语,这样才能使其基础深厚,便于理解语言背后深层的民族文化。几年后作为两国的亲善大使,促进交流、信任、合作。不但如此,而且最好的建议是尽早开办小学或娃娃班,这样文化传播将会更持久,更深入人心。由此他的父辈、祖父辈以及小朋友的阿姨、叔叔、舅舅,凡是关爱他的人们都会注意到“有关汉语的学习”。

其次,可以开办各种各样活动扩大影响力。例如可以借助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春节包饺子;元宵节吃元宵、赏灯、猜谜语;中秋节吃月饼、划龙舟、赏月、吟诗等等。这其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的高低酌情处理具体的情节。例如,五月初五吃粽子可以简单讲解吃粽子的传统,但如果是汉语基础深厚的高年级学生可以借机讲解屈原的离骚及其爱国精神,甚至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还可以讲茶道、学剪纸、写书法、练武术、听民歌,使其浸儒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样学汉语不是很有意思吗?

第三,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得到良好的办学效果,和持久不断的生源,除了课程有吸引力外,最主要的莫过于该学校有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不一而足,需从多方面考察。但最主要的是,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对海外的或其他的不懂汉语的学生教授汉语时,他自己首先要热爱汉语,热爱发明和使用汉语的民族与国家。他还要深爱他的工作,深刻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

第四,学校办得好除了上述之外还要有符合学生不同要求、不同学习目的、不同汉语基础、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国别来源地学生的教材,总之教材必须是具有针对性。因此一定要对教材的选取或编写慎重。要注意其有趣性、知识性、系统性、结构性、循序渐进性、字词重复运用、句型结构、段章的理解、诗意的文章、交际的功能,还要记得要深入浅出,因材施教。总之,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灵活地运用适宜的教材,包括网络多媒体的资源和途径,作为一个海外华文教师,只要尽职尽责,千方百计,辛勤工作,像园丁一样,一定可以迎来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满园春色。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为汉语国际推广尽全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清宇多元文化融合与上海汉语国际推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8(4):45-47

篇6

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汉语国际推广"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框架。"汉语国际推广"一经提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内涵特征、推广形式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少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汉语国际传播"(spread of Chinese language)而非"汉语国际推广"(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大力提倡"汉语国际推广"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误解而遭到排斥;其次,"推广"一词带有主观性和强制性的色彩,目的性非常明显。而"传播"属于中性词汇,因而"汉语国际传播"比"汉语国际推广"有更好的使用前景。本文将国内汉语及文化困境、政府的宣传策略、语言标准框架以及师资等五个方面来阐发笔者对于汉语国际传播的一些思考。

一、以汉语为母语者的母语意识缺失

尽管汉语国际传播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海外对外汉语事业也捷报频传,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外热内冷"、"上热下冷"的尴尬情况。从外部来看,2011年《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一文首次较为明确地统计出全球华人华侨总数:2007-2008年间已达4543万人,如今约为5000万人。而在国内,国家的强烈号召和国际的"汉语热"现象并没有充分唤起国人的母语意识。作家王蒙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就指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汉语母语出现的空前危机,他呼吁全球华人共同保卫汉语,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来保护汉语,提高国民的母语意识。只有国人热爱自己的语言,汉语才能够在国际上传播得更远,获得更多的认可。

二、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问题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二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汉语为母语者的母语意识缺失反映出当代中国在教育、文化以及精神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只通过国家立法和行政等手段来保护汉语,也难免会陷入"上热下冷"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发掘更深层的因素,让国人热爱蕴藏丰富的中华文化,热爱自己的语言。

当我们在大力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国内的教育却越来越西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中国缺失了一部分宝贵的传统文化。当我们在汉语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如何在文化活动中彰显和传播文化时,我们应该先反问自己,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我们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什么。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中的珍贵财富会在世界文化中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吸引来世界各地的汉语和汉文化爱好者。

三、政府大力支持但要淡化色彩

众所周知,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平台。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起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1月21日,我国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2006年以后,孔子学院迅速发展,甚至以平均"三天创办一所"的速度在海外扩张。到2014年,孔子学院已拥有注册学员累计超过20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政治猜疑。

以政府为主导的孔子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各项支持。有学者在比较各国语言推广机构的运营模式后指出,任何语言推广机构在发展初期,都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是由语言文化推广的公共产品特性所决定的[1]。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孔子学院已经快走过十年的历程,但是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它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力支持和大笔投入并不等于大力宣传。不少学者在对孔子学院的运营模式和宣传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建立有权威、高效率的不带官方色彩的研究机构,鼓励民间成立语言传播组织;建立国外汉语教育信息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机构,加强及海外华人地区的语言协调,与汉字文化圈国家结成语言联盟,再尽力向外辐射;争取汉语在国际组织、国际大会作为会议语言的地位等等[2]。

四、建立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框架

2008年,法国汉语总督学、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提出,21世纪面对各地建立语言政策及标准的教育新时代,世界汉语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和挑战[3]。这里的"抉择和挑战"指的是中国是要像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那样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框架和评估体系,还是将汉语言兼容进别人的体系中。

制定出统一的语言教学标准体系,全面推动语言教学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一书,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7年12月出版发行。历时一年出版的《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在国际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其中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标准》在"说明"部分也指出,其中未能够提供反映汉语使用能力的各种知识和策略,如相应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若要得到国际汉语教育界的认可,《国际汉语能力标准》还有待在结构上做出更合理的调整,细化一些标准。

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新HSK等级与欧洲语言框架一一对应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了汉语言的特殊性。在欧洲,法国率先将汉语囊括在"欧洲框架"为首的各种语言政策及措施之中。汉语是典型的非拼音文字,与其他印欧语言相比区别甚大,要将汉语兼容进欧洲语言框架之中必然要克服有很多困难。无论我们的选择是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框架和评估体系,还是将汉语言兼容进别人的体系中,都要考虑到语言的共性以及汉语言自身的特殊之处,这两条路我们都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这两项工作对于汉语国际传播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培养本土化汉语师资

据保守统计,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1亿,至少需要400万名汉语教师[4]。2010年7月,许琳在国家汉办公派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再一次说到,因为供不应求,汉办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数量的教师。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再加上"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计划"等计划。但即便是如此,海外汉语教师资源匮乏依旧是困扰汉语国际传播的瓶颈之一。目前,孔子学院的许多汉语教师都是来自国内的汉语教学志愿者。虽然这群年轻人充满热情与活力,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有的也不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六、结语

本文就汉语国际传播的的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论述,认为长期以来国内的汉语和汉文化存在困境,这一点在更深层面上阻碍着汉语的向外传播。目前,汉语国际传播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仍应加大支持力度,但在宣传策略要保持低调;建立面向全球汉语教育的标准框架;培养本土化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 曹叠峰. 各国语言推广机构运营模式和决策机制的比较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141-147.

篇7

1. 孔子学院创办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国家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广泛的商贸关系;加之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喜爱,希望更多的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应顺势而为,适时搭建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孔子学院创办的必要性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大卫・格兰多(David Grddol)预测今后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比重将越来越少,到2050年,被广泛运用的语言将分别为中文、印度――乌尔度语(Indo―Urdu)以及阿拉伯语。中文正在跃升为全球性的语言[1],可见“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创办非常有必要。

二、现状

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 年,由教育部直属的事业单位[2]国家汉办( Han Ban)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是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官方汉语推广部门。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孔子学院设立初期,通过合作方人力和物力的有效投入,尽快开展针对当地需求的汉语教学工作,履行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共创办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36万人,网络孔子学院开通了九个语种,注册用户达10万人。[3]目前,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布局已基本形成,在不断的探索中与地方文化结合, 推出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汉语课程和旨在传播中国文化的文化交流活动。

三、前景

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5年不平凡的历程,孔子学院的未来需要全世界人民一道努力,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把握机遇、认真思考、积极谋划。

第一,创新形势,融入本土,使孔子学院成为增进中外交流与友谊的重要桥梁纽带。面对不同的学习汉语需求,我们希望各国孔子学院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实现孔子学院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第二,注重质量,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孔子学院的办学水平。以教师、教材和教法为重点的基础能力建设,是孔子学院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支撑。

第三,拓展功能,完善服务,不断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内涵。几年来,孔子学院从启蒙和普及出发,把汉语带到了世界各地。今后,要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经贸、科技合作的信息咨询等服务,丰富和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积极支持,凝聚合力,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中方高校要对孔子学院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努力满足孔子学院发展需求。希望外方高校继续与中方密切配合,把多方资源统筹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上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语言文化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孔子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3]

参考文献:

篇8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篇9

7年开办350余所 推广中国“软实力”

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机构叫“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叫“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对外汉语推广的文化机构也取了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性意义的名字——孔子学院。

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提议,以中国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 “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

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仅美国就有81所孔子学院。

美国正式开办孔子学院是在2004年11月份,合作双方是马里兰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双方设有理事会,由美方院长和中方院长共同管理。2005年3月8日正式招生开课。

截至2010年9月,该孔子学院及下属孔子课堂已拥有各类注册学员约460人,汉语推广影响到的学校达30余所。

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设立“孔子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向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国家汉办具体承担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对媒体解释说,主要是由于世界性的汉语学习需求不断增加,而海外汉语教学资源匮乏,质量不高。

为了更好地运作孔子学院,2006年还在北京成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孔子学院”被视为中国政府向世界推广“软实力”的体现。而其良好的推广效果也引发了当地人士和媒体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报道阐述中国“软实力”上升的话题时,所举的一个例子就是,2006年中国在美国仅有不到10所孔子学院,而如今在美国拥有近百所孔子学院及类似的孔子课堂,在其他国家还有数百所。

与《华尔街日报》只是客观地强调了“孔子学院”的政府资金支持的背景相比,孔子学院“扩张速度过快”也引发海外质疑,而2010年,时任日本大阪产业大学事务局长的重里俊行甚至不友好地称,“孔子学院”为中国的“文化间谍机关”。

针对这样的“质疑”,时任国家汉办副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解释说,孔子学院不是中国的谍报和宣传机构,所有孔子学院的设立都是国外主动申请的,“没有申请我们不做”。

他在这方面显得很自信,国外有人对孔子学院存在偏见,“部分外国人怀疑孔子学院是中国的谍报机构,这都不用中方反驳,国外的大学站出来澄清说孔子学院不是那样的机构”。孔子学院的章程不是自己制定的,总部理事会也不是中国的独家机构,而是一个有多名外籍人士参与的国际化机构。

分析

中美之间无小事

从整个事件看,导致这场风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国务院的公告部分内容语意不清,容易导致误解;二是部分媒体对公告进行了“误读”,过早下结论,引导舆论指向背后有“政治动机”。

“从我与美方的整个接触和直接洽谈中,我感觉整个事属于(签证)规范过程中的程序性问题、技术性问题。”方茂田说。

他指出,这一事件说明,为确保中美人文交流的顺利进行,加强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在遇到问题时多沟通、多协调至关重要。

对于记者问及的为何很小的事能够引起如此大的风波,方茂田说:“中美之间无小事,事先若欠缺沟通,容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歧义,因此事先沟通十分重要。”

关注

J-1签证引发的混乱

据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方茂田介绍,引发这场风波的核心问题是J-1签证。目前国家汉办选派到美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文教师主要有两类:公派汉语教师和自愿者。

公派汉语教师持J-1教授和交流学者签证,在孔子学院所在大学任教没有问题,但有一部分是在当地中小学任教,按照美方的要求,在中小学任教的应持J-1教师签证。同样的,志愿者中拿J-1教授和交流学者签证在当地中小学任教的也有问题。

据了解,J-1签证是一个大的签证类别,其中包含学生、短期访问学者、培训人员、教师、教授、研究学者、部分专家、医师、少数国际访问者、少数政府访问者、夏令营顾问、换工住宿者等十几类,适用范围非常之广,因此易发混乱。

讲 述

孔子学院志愿者讲述教学经历

——“孔院给当地带来微妙变化”

【讲述人物】

严璐,扬州大学文学院研二学生,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在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在佐治亚州的Mount Vernon Elementary School担任中文老师。今年7月,她准备再次到该孔子学院做志愿者。

选拔志愿者历时半年

记者:你是怎么通过选拔成为孔院志愿者的?

严璐:一开始由学校选拔,然后到上海面试,包括心理测试、专业能力以及英语能力测试等内容。另外还要进行中华才艺展示,比如编中国结、跳民族舞、书法。

记者:通过面试之后,还需要培训吗?

严璐:通过面试后,我到汉办总部培训两个月,还要参加结业考试。所有通过才能给予资格证书,通过培训的学员才被列入汉办推荐的名单中。

各个孔子学院所在的高校,会根据名额向汉办提出申请名额,拿到名单后,给各个学员发邀请函,未被选上的作为储备志愿者。整个过程历时半年。

家长主动要求延课时

记者:你去孔院后如何开展工作?

严璐:我所在的是一个有700多人的公立学校,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6个班级。之前学校没有开过汉语课,所以汉语被归为和电脑、美术一类的课程。一开始,我每天从8点开始上课,上到放学,每天15节课。当时是“跑班”,一上午跑12个班,每课15分钟,连轴转。

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感觉孩子从中文课堂学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要求延长上课时间,于是汉语课从15分钟变成45分钟的大课,每天要上6大节。

每天时间安排得很紧,下课吃完饭第一件事情是备课,备完课都要准备小奖品,上课的时候用得着。

周末开设汉语兴趣班

记者:孩子们对汉语的熟悉程度有何变化?

严璐:一开始,孩子们学了基本的交友汉字,回到家可以说“你好,爸爸妈妈”,还能喊一些亲属的称谓。在之后的课堂上,会开展一些活动,我们会准备小礼品,比如中国结、小折纸等,孩子们会把有中国特色的小奖品带回家,家长第二次看到后也很稀奇。

除了平时的上课之外,每周六还开设了汉语兴趣班,更是次次爆满。兴趣班主要讲一些中国文化,还会教孩子们中国书法、编中国结等。

记者:当地人对汉语文化的热情如何?

严璐:他们多数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真的是一无所知。中国对他们来说很遥远,汉语更是一门很难的语言。孔院开办汉语班后,给当地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学了汉语的孩子,甚至会在老师面前炫耀。那些老师就会在想“我们是不是落伍了,是不是也要学习汉语?”同样家长们也发出同样的疑问。这样他们就有了好奇心,也想去学习和接触。孔子学院正好成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方茂田上月25日表示,经中方与美方交涉和磋商,美国国务院承诺采取灵活态度,妥善解决有关美国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签证问题,而且孔子学院也不需要进行资质认证。这一在海外开办7年多,拥有350多所学校的孔子学院再度成为海内外华人关注的热点,有关孔子学院的争论众说纷纭,而其背后的是是非非更是引人深思。

聚 焦

7年开办350余所 推广中国“软实力”

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机构叫“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叫“塞万提斯学院”。中国的对外汉语推广的文化机构也取了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性意义的名字——孔子学院。

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提议,以中国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 “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

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仅美国就有81所孔子学院。

美国正式开办孔子学院是在2004年11月份,合作双方是马里兰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双方设有理事会,由美方院长和中方院长共同管理。2005年3月8日正式招生开课。

截至2010年9月,该孔子学院及下属孔子课堂已拥有各类注册学员约460人,汉语推广影响到的学校达30余所。

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设立“孔子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向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国家汉办具体承担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对媒体解释说,主要是由于世界性的汉语学习需求不断增加,而海外汉语教学资源匮乏,质量不高。

为了更好地运作孔子学院,2006年还在北京成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孔子学院”被视为中国政府向世界推广“软实力”的体现。而其良好的推广效果也引发了当地人士和媒体的关注。

《华尔街日报》报道阐述中国“软实力”上升的话题时,所举的一个例子就是,2006年中国在美国仅有不到10所孔子学院,而如今在美国拥有近百所孔子学院及类似的孔子课堂,在其他国家还有数百所。

与《华尔街日报》只是客观地强调了“孔子学院”的政府资金支持的背景相比,孔子学院“扩张速度过快”也引发海外质疑,而2010年,时任日本大阪产业大学事务局长的重里俊行甚至不友好地称,“孔子学院”为中国的“文化间谍机关”。

针对这样的“质疑”,时任国家汉办副主任、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解释说,孔子学院不是中国的谍报和宣传机构,所有孔子学院的设立都是国外主动申请的,“没有申请我们不做”。

他在这方面显得很自信,国外有人对孔子学院存在偏见,“部分外国人怀疑孔子学院是中国的谍报机构,这都不用中方反驳,国外的大学站出来澄清说孔子学院不是那样的机构”。孔子学院的章程不是自己制定的,总部理事会也不是中国的独家机构,而是一个有多名外籍人士参与的国际化机构。

分析

中美之间无小事

从整个事件看,导致这场风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国务院的公告部分内容语意不清,容易导致误解;二是部分媒体对公告进行了“误读”,过早下结论,引导舆论指向背后有“政治动机”。

“从我与美方的整个接触和直接洽谈中,我感觉整个事属于(签证)规范过程中的程序性问题、技术性问题。”方茂田说。

他指出,这一事件说明,为确保中美人文交流的顺利进行,加强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在遇到问题时多沟通、多协调至关重要。

对于记者问及的为何很小的事能够引起如此大的风波,方茂田说:“中美之间无小事,事先若欠缺沟通,容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歧义,因此事先沟通十分重要。”

关注

J-1签证引发的混乱

据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方茂田介绍,引发这场风波的核心问题是J-1签证。目前国家汉办选派到美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中文教师主要有两类:公派汉语教师和自愿者。

公派汉语教师持J-1教授和交流学者签证,在孔子学院所在大学任教没有问题,但有一部分是在当地中小学任教,按照美方的要求,在中小学任教的应持J-1教师签证。同样的,志愿者中拿J-1教授和交流学者签证在当地中小学任教的也有问题。

据了解,J-1签证是一个大的签证类别,其中包含学生、短期访问学者、培训人员、教师、教授、研究学者、部分专家、医师、少数国际访问者、少数政府访问者、夏令营顾问、换工住宿者等十几类,适用范围非常之广,因此易发混乱。

讲 述

孔子学院志愿者讲述教学经历

——“孔院给当地带来微妙变化”

【讲述人物】

严璐,扬州大学文学院研二学生,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在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在佐治亚州的Mount Vernon Elementary School担任中文老师。今年7月,她准备再次到该孔子学院做志愿者。

选拔志愿者历时半年

记者:你是怎么通过选拔成为孔院志愿者的?

严璐:一开始由学校选拔,然后到上海面试,包括心理测试、专业能力以及英语能力测试等内容。另外还要进行中华才艺展示,比如编中国结、跳民族舞、书法。

记者:通过面试之后,还需要培训吗?

严璐:通过面试后,我到汉办总部培训两个月,还要参加结业考试。所有通过才能给予资格证书,通过培训的学员才被列入汉办推荐的名单中。

各个孔子学院所在的高校,会根据名额向汉办提出申请名额,拿到名单后,给各个学员发邀请函,未被选上的作为储备志愿者。整个过程历时半年。

家长主动要求延课时

记者:你去孔院后如何开展工作?

严璐:我所在的是一个有700多人的公立学校,从幼儿园到五年级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6个班级。之前学校没有开过汉语课,所以汉语被归为和电脑、美术一类的课程。一开始,我每天从8点开始上课,上到放学,每天15节课。当时是“跑班”,一上午跑12个班,每课15分钟,连轴转。

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感觉孩子从中文课堂学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要求延长上课时间,于是汉语课从15分钟变成45分钟的大课,每天要上6大节。

每天时间安排得很紧,下课吃完饭第一件事情是备课,备完课都要准备小奖品,上课的时候用得着。

周末开设汉语兴趣班

记者:孩子们对汉语的熟悉程度有何变化?

严璐:一开始,孩子们学了基本的交友汉字,回到家可以说“你好,爸爸妈妈”,还能喊一些亲属的称谓。在之后的课堂上,会开展一些活动,我们会准备小礼品,比如中国结、小折纸等,孩子们会把有中国特色的小奖品带回家,家长第二次看到后也很稀奇。

除了平时的上课之外,每周六还开设了汉语兴趣班,更是次次爆满。兴趣班主要讲一些中国文化,还会教孩子们中国书法、编中国结等。

篇10

大学预科教育是国外普遍设置的一个教学层次,专指衔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定教育阶段,它既是中学普通教育的延伸,也是目标指向高等专业教育的过渡期教育。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我国现有的为中国大学提供生源的预科教育基本限于两种,即民族预科教育和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比较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民族预科教育获得了稳定长足发展,而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则有待规范发展。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教外来[2009]20号),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新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开展预科教育,从而把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引入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之路。

一、 对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必要性

(一)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呼唤预科教育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生源的国际化。在世界前100所著名大学中,外国留学生占较大的比例,达到12%以上。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年在校注册学生数18 000人,现在每年有2 800个学位被美国本土以外的125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获得。在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吸引着全球青年人,在将来依然是高等教育国际输入地区。

近10年,我国实施教育品牌战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数字: 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 184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19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2009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为93 450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9.2%,同比增长16.8%,增长速度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但目前存在着某些亟须改进的地方,如各高校招生上无序竞争,生源质量有待提高;除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外,一般院校对预科生除有HSK等级要求外,专业上没有明确的要求,等等。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统一、规范的预科教育。

(二) 对外国留学生进行预科教育是国际通行的教育方式

预科教育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现已演变成整个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是进入大学学习专业前的专业基础知识的预备教育阶段,在有些国家如法国,是进入大学的必经教育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本土大学生源不足,面向全球实施教育国际化,特别是面向发展中国家招收留学生是其发展教育产业经济的策略。这样,原本为本国中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大学附属中学、独立学院,在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下,与多所大学结成联盟,转向进行外国留学生的大学预科教育。如英国本科的留学生预科教育,由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NCUK)运作,旨在帮助海外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新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训练社会生活技能,从而完成适应英式教育的顺利过渡。学生预科毕业后将获得国际基础课程文凭,根据其考试成绩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英国高校和专业,就读本科专业课程。

来华留学生除部分未成年人进入国内中学接受语言培训和中学教育外,成年留学生基本都在大学学习,根据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这项工作要由大学来承担。按照中国教育部的规定,2010—2011学年凡来华攻读本科学历的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须先进入教育部留学基金委指定的大学预科班学习。预科班课程内容为基础汉语、专业汉语及数理化等基础知识,学习期限为1—2年。学习结束后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并且留学基金委委托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开办大学预科班。

二、 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此领域,理工科院校的普遍特点,那就是在所有留学生中,理工专业的学历生比例比较高,每年基本保持在60%以上。其中包括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亦有相当比例的自费生。生源多来自非洲、阿拉伯产油国家和斯坦国,其他还有韩国、越南、蒙古等周边国家。从宏观上看,我国留学生预科教育存在着诸多明显不足之处,简而言之,就是缺少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缺少统一的预科教材,缺少明确的评定考核制度。

从微观上看,国内理工科院校仍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依然需要加强。上世纪80年代,北京语言大学的杜厚文先生曾深入清华大学在在读专业留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了留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汉语教师也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与留学生集体座谈或者个别访谈,通过与专业课程教师的密切沟通以及调查留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点,我们基本明确了留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大致与杜厚文先生的结论基本一致: 虽然留学生能进行日常生活口语表达,但话题集中,用词范围有限;课堂上能听懂汉语教师说的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课堂外听不懂其他人包括中国大学生、专业教师说的汉语,存在着“能说不能听,能写不能读”的普遍现象;不了解背景,不了解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行为模式,完整的沟通交流存在文化上的障碍;由于词汇掌握得太少,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基础课教材中所用的是普通词汇,科技基础词汇学得少,对科技语言的句法结构不熟悉,即使是通过HSK六级的留学生,学习专业时也会产生听力反应迟钝、阅读速度太慢、专业内容用汉语表达得不够清楚等问题。另外,不能适应专业教师的方音、语速和板书,不理解专业课程的解题格式,也是学习专业课程初期遇到的普遍问题。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依然如此。所以,在预备期,强化留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是预科教育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与大学专业知识衔接问题。由于我国高中数理化知识较深较难,大学专业课程的起点比较高,经过高考选拔的中国学生如果不努力学习也不能通过考试,那么留学生就可想而知,问题更多。除少数留学生外,绝大部分留学生在学习专业时都遇到不少的困难。如各专业都必修的高等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如按照中国学生的标准要求,几乎没有留学生能通过,即使补考,仍然不能通过的大有人在。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甚至选修的中国文化通论等课程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以,预科阶段仅仅以讲座形式浏览性地介绍专业词汇,又缺少相应的训练环节,留学生印象不深,效果有限,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相对完整性。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专业基础知识与大学专业知识如何界定,如何衔接,尚待进一步确定。

第三,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时间安排问题。由于留学生预科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任务,一是汉语教学,解决语言工具的问题;二是专业教学,解决专业知识基础的问题。所以,在1年的时间内(有效学习时间基本为8个月)如何安排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是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其中包括设定语言教学的总学时数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总学时数以及何时开始进行专业知识教学。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来总结,需要借鉴成熟的预科教育的经验。

第四,师资与教材问题。理工院校专职汉语教师数量有限,基本承担着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要完成大量的汉语教学任务,各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另外临时聘请兼职汉语教师。而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教学态度随便,汉语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汉语教学质量就可能得不到保障。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由于跨专业,汉语教师不能胜任,但聘请的专业课教师或研究生进行教学时,由于不能照顾留学生初级阶段的汉语水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进而也影响教师的情绪和教学态度,以至于放松要求,随便应付。由于没有预科生使用的专业教材,教师多直接采用大学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简单辅导,或者采用现行中学数理化教科书,结果都不甚满意。

三、 关于理工专业留学生预科教育的构想

教育部在通知(教外来[2009]20号)中提出,预科教育的培养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通知还就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据此,我们就理工专业留学生预科教育做些设想,主要是要处理好以下5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强化汉语教学,坚持基础汉语和科技汉语相结合。对零起点的留学生,预科阶段的语言教学,必须采取强化手段,才能在短短的1年时间内,获得汉语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与普通语言进修生每周20学时相比,预科生要增加课时数,每周课时设计为28学时,保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这样做是可行的,因为语言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语言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是个人习得。强化语言教学的通常做法就是针对某项语言点,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口头上和书面上的反复操练,直至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强化过程中,要遵循第二语言习得规律,提供充足的汉语信息输入量,以留学生为中心,创设语境,激发留学生对汉语的认知体验,引导留学生思考和开口说话。

理工专业的留学生,语言教学时要把基础汉语和科技汉语结合起来,并且都采取强化的方式。除在词汇、常用表达格式、语体风格等方面有差别外,在语言能力上二者是一致的。基础汉语常以日常生活话题为表达内容,而科技汉语则常以浅显的科普知识为表述内容,由于科技汉语词汇意义的单一性和表达格式的凝固化,留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可以互相促进,既可以提高留学生的综合汉语水平,也能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完全安排基础汉语强化,包括每周28学时听说读写课程。第二学期增加科技汉语,课时分配上,基础汉语综合课每周10学时,科技汉语的听说读写课程每周10学时。

第二,浓缩专业基础知识,坚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是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第二项重要任务。专业基础知识不完全是我国高中数理化课程的知识,不能把预科教学办成了高中补习班。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并浓缩高中课程的数理化相关基本内容作为专业基础知识。而与专业方向关系不大的数理化知识,可暂且不选用、不介绍。如以高等数学为例,由于数学符号大部分是世界通行的,可以首先介绍这些数学符号的汉语读法、符号名称,从加减乘除符号到对数、微积分符号。还介绍用汉语表述特定的数学解题常用套路和格式,如“已知、求、解、答”4个标准解题步骤等。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就是选择一些知识衔接点,把大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编写出版统一的理工科综合基础知识教材。可喜的是,近两年来,就该类预科教材编纂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曾多次组织国内诸多理工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取得共识,核心教材正在陆续编辑出版。

篇11

千百年来,英语一直在世界扮演霸主地位,能进入主流学科的,也是法语、西班牙语、德国等语种,汉语虽对日语等外国语言有所影响,但长时期仍处于边缘学科。中国改革开放后,汉语地位持续上升,在很多国家成为最重要的外语,从而从边缘学科跻身入主流学科。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大学开始开设汉语课,当时只有1名老师。目前,该校已有独立的东亚研究系,作为东亚系中最大的中文部,有近300名学生,全职中文老师有6名。

美国中文教育的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道奇基金会发起“汉语启蒙教学方案”,赞助全美60所中学成立或扩大汉语课程。1994年秋天,美国大学理事会开始将汉语列为美国高中生学业能力倾向测验外语之一后,汉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中学所认识。

2003年12月,美国大学理事会宣布设立“大学汉语和中国文化预修课程及考试”项目,简称“AP汉语项目”,该项目把汉语与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等语种一起,列为可供高中生选修的大学预科课程,学生可以凭AP课程考试成绩获得大学学分,还可以将其作为自己学术能力的有效证明。AP课程考试成绩是美国名牌大学招生的重要参考。美国施行AP汉语考试,标志汉语正式进入了美国的国民教育体系。

美国现代语言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2002年开设汉语课的有将近800所。在高校注册学习汉语的学生当年达到了3.4万人,比1995年的2.6万人猛增了29%,比1980年增加了3倍多,汉语已成为美国大学的第七大外语。

美国东部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其东亚社会文化系有汉语教师近20名,学习汉语的学生有429名,汉语已成为哥大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美国的中小学系统学习汉语的人数也显著增加。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中汉语中心的统计,在包括私立学校在内的美国全日制中、小学中,开设汉语课的学校由1995年的87所增加到2002年203所,同期学习汉语的人数从8266人增加到2.39万人,增长幅度为177%。

不仅在美国,在其它很多发达国家,汉语都成为了教育体系中主要的外语语种。

实用成为学习汉语的推动力

过去外国人学习汉语,基本是为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等,这些人毕竟为数不多;现在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则是为了实用,因为汉语在他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

法国有13所大学的外语系开设汉语专业,其中5所大学设有硕士点,两所大学设有博士点。此外,开设中文课的大学有100多所。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有2000多名学生,中文系成为该院的第一大系。汉语也成为法国中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外语,153所中学和10所小学开设汉语课,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人数超过1万人。

不仅在学校,就是在巴黎社会,也可以看出汉语热风劲吹。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常常被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法国人挤满,他们有学生、律师、医生、企业家、商人、职员等,都是自己找上门来学习的。

问法国人为什么学汉语,不少人回答:“为了用。”

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说:“中国影响的日益扩大,使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不仅具有一种语言和文化的魅力,也代表了华文世界的经济实力,懂中文成为法国青年就业的一张王牌,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技能。”

韩国文化涌入中国被我们称为“韩流”,中国文化风行韩国则被他们称为“汉风”。韩国“汉风”的表象之一就是流行学习汉语。

目前,韩国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有汉语课程,另外韩国社会上还有几千所私营的中文补习班,不少韩国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汉语。过去,韩国成绩最好的学生会报考汉城大学的英语专业,2004年成绩最好的学生却报考了汉语专业。2004年,到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达到4万人,是到中国留学的各国学生中人数最多的。

韩国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汉语很有用。如今,韩国的大公司招聘新人都要考汉字识别,甚至把汉语水平作为录用标准之一。

近几年,中韩两国间经济、文化交往骤增。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多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870亿美元,专家预测2005年很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赴中国从事商务活动、旅游、探亲、留学的韩国人达200多万人次。中国驻韩国使馆领事部平均每天要办理4000个赴中国签证,最多的一天竟达到1.8万个。两国交往增多,是汉语热的重要因素。

汉语教学人才成为各国所需

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汉语教师短缺成为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汉语教师短缺,汉语教师的收入自然不菲,那么汉语教师的职位就为很多人所追捧。

成为各国汉语教师的,多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在一些业余汉语学习班中也有中国留学生在任教。

以法国为例。在法国的大学中,授课的华裔教师有数百人之多。其中,仅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就雇用了近50位华裔教师,这些华裔教师大部分是中国大陆来的新移民。华裔教师的授课内容已从最初的中文,扩展到文学、历史、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课程。

在法国,华人新移民要想成为一名教师,通常有三种途径:第一,通过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后,去应聘大学或中学教师岗位;第二,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为大学教师;第三,在某一领域表现突出,可以被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法国的各类学校比较青睐华人教师。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首先,目前在法国大学从教的新华人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凭借高学历和出色的学术研究能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次,新华人教师授课的质量普遍比较高。据一项调查统计,90%以上法国学生对新华人教师的授课水平给予肯定。再次,新华人教师具有很多优良品质,如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敬业、钻研、积极等。

教师在法国属于国家公务员,有很好的福利保障和丰厚的收入。正教授每月纯收入有2300欧元,讲师纯收入1800欧元。大学的兼职教师,每一课时收入为20欧元。这一收入虽显不高,但作兼职教师的人还有其它收入,他们的总收入肯定不低。

作汉语教师的也有当地族裔的教师。俄罗斯的教师工资低是普遍的现象,但那里讲授汉语的教师的收入却明显不低。莫斯科的莫大亚非学院校际系中文教研室,有8位汉语教师。这些俄裔汉语教师的收入由几部分构成:学校的月工资约为200至300美元;业余时间在自家辅导学生学汉语,每两小时收费55美元;夏秋时节,是旅游旺季,出去做导游,每天收入60美元。如此计算,一位汉语教师每个月有不少于1000美元的收入,他们成为了教师中的高薪阶层。

汉语仍不是世界强势语言

汉语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2002年全球有85个国家21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穴HSK?雪的考生人数快速增长:1996年外国考生人数是2.1万人,2000年发展到4万人,2004年外国考生人数达到10万人,已在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近些年汉语热确实在世界各国兴起。伴随汉语热而产生的,是世界各国人们对中国的关注与了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汉语距离真正成为世界强势语言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