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21:31: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药学研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临床药学方面
1.1 治疗药物监测
指导老师可以选择日常监测病例较多的品种之一,指导学生回顾性分析血药浓度与某一临床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通过整理血药浓度数据并查阅相应病历,了解药效观察指标或药品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药物治疗浓度范围的临床意义及治疗药物监测在指导个体化给药中的作用。
1.2 处方分析
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根据临床某些疾病药物治疗决策的进展,选定某一病种有目的地进行处方动态分析,了解其中相关药品的使用变化。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是对专业书刊的查找、利用,充分了解该病种治疗策略的进展变化,了解所涉及药物的药理学和药动学知识,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明确需要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在指导老师带教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处方调查结果,了解疾病治疗策略的进展对药物选择的影响或新药的出现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利用药物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研究这些变化在优化处方方面带来的课题。
1.3 关注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2004年起实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网络上报。这就使回顾性分析某个医院或某个地区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变得方便,数据更加全面。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及分析ADR数据,从结果直观地认识各类药品ADR的发生率、ADR常见涉及的器官、系统以及什么是严重的ADR等概念。通过具体病例的研究及文献查找还可对ADR发生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这类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ADR的发生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更高的敏感性。
1.4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置(PIVAS)的医院能给这类课题提供良好的数据平台。收集本单位临床上使用药物常见的药物配伍情况,特别注意中药注射剂,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工作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些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实验,逐步累积药物配伍的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1.5 生物等效性实验研究
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运用HPLC等方法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并可延伸到上市药品的药剂质量评价研究,为医院药品遴选控制质量提供科学根据。
2.医院制剂
2.1 优化制剂处方
这类选题多由指导老师常年工作经验所提出或新技术的应用所激发,可对于一些质量不够稳定的制剂处方进行改进,通过稳定性试验评价制剂原料、制剂工艺及制剂成品外观,优选最优处方。
2.2 摸索含量测定的方法
医院制剂药检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所以制定控制药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可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摸索出优于原有测定方法的测定手段。特别是需要预处理的样品,通过中间环节的改进,摸索出更方便、准确的检测方法。
2.3 在实际生产中摸索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对设备、制备工艺或生产环节进行改进,不断实践验证,摸索出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2.4 为中药制剂的开发做前期的实验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8年1月颁布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对于医院开发中药制剂非常有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所给予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中药制剂。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资源丰富,中医药知识储备充足并有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我们可通过文献、网络获得的信息,利用医院制剂室良好的设备条件与临床医师一起充分研究挖掘我们的传统古方和经典验方,开发对于难治性疾病确有疗效的中药制剂做前期的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工艺摸索及药物配伍等研究。
2.5 开发临床需要的新制剂以解决实际需要
结合本院临床特点,与相关专业临床医生合作,根据临床治疗需求,科学制定协定处方。
手参属植物为陆生兰科植物,具掌状分裂的块茎;茎直立,在中部或近基部具3~5叶,基部具数叶鞘;叶数枚,长而尖,茎生;夏天开花,密集总状花序顶生,呈柱状,长5~30cm,淡紫、粉红及白色不等;中萼片与花瓣分离;唇瓣前部3裂,基部具细长的距;蕊柱短;柱头2,较大,近楔形;花粉块2,由许多小块疏松粘合而成,有花粉块柄与粘盘,子房无柄。
1.2地理分布特征:
手参属植物多生于高海拔地区,除手参分布范围(265~4700m)广外,其余4种均需生长在海拔2800m以上。手参又名手掌参、佛手参、阴阳草,蒙药名额日和藤乃一嘎日,藏药名旺拉,始载于藏医药书《四部医典》,有生精壮阳,增生体力,润肺安神解毒的功效,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手参分布于青海、陕西、湖北等,角距手参产于,是特有品种,短距手参产于、亚东、四川、云南,为中国特有种,藏医常将它们的块茎当手参混用;峨眉手参主产四川峨眉山,生于灌丛草地,其药效同于手参。
1.3栽培技术:
手参属植物由于生长范围狭窄,本身繁殖能力的低下,加上人为的滥采滥挖,野生类药材已非常稀少,现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定为近危种。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临床需要,宋晓明等对手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杨爽等从微观角度对手参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为手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化学成分的研究
2.1基本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国内外对于手参属化学成分的研究颇多,但主要还是集中于手参。根据文献多方面的报道综合得出手参中主要含有机酸苄酯苷类、二苯乙稀(芪)类和菲类成分,另外还有简单的芳香性成分,包括酚、酚醛和酚酸类化合物等。我国学者李帅等经95%的乙醇回流提取手参,得乙醚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得到十八烷、丁香酚和β-谷甾醇,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羟甲基糠醛、正丁基-吡喃果糖苷、薯蓣皂苷和果糖。李敏等采用柱色谱法从手参块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苄基二硫醚、4,4''''-对羟基苄基亚砜、腺嘌呤核苷、militarine、loroglossin、dactylorhinB、dactylo-rhinA,又于第二年首次分离出了十六烷酸甘油三酯、丁二酸、胡萝卜苷、coelovirinsB、dactylorhinE、coelovirinsF、coelovi-rinsG。杨帆等采用反相柱色谱等手段从手参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了对羟基苯甲醇、香草酸、对甲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基苄基β-D-葡萄糖苷、对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蔗糖。岳正刚等通过大孔树脂、反相闪式快速分离等手段从手参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了34种化合物,如凹舌兰素、天麻素和各种氨基酸类等。除国内研究外,日本学者也从手参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7种化合物,其中包括12种二氢类化合物和10种菲类化合物。
2.2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手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近几年才渐渐兴起,有杨蓓蓓等利用HPLC测定藏药手参旺拉中dactylorhinB,loroglossin,dactylorhinA,militarin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测定了24个不同产地样品的含量,该方法可快速高效的检测出样品中4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全面控制藏药旺拉的质量提供了依据。薛楠等通过HPLC法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地区藏药手参中天麻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麻素可以作为手参质量控制的指标。张海先等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手参药材中的天麻素、腺苷、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4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考察了气候因子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和准确性都比较良好,可为科学评价手参药材的品质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张晓红等从手参干燥块茎的热水提取物中醇析分离得到纯的手掌参多糖(GCP),GCP的数均分子量为:Mn=3.21×104;糖组分分析显示GCP葡萄糖和甘露糖摩尔比为1:1.5;结构分析表明GCP是以13位和部分14位键合的糖苷键,GCP糖苷键为β-吡喃型糖。
3药理活性的研究
目前对于手参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手参的报道,综合近几年已有的文献,我们得出手参在药理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3.1促进祖细胞增殖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卢卫红等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红系祖细胞(CFU-E)的影响实验中,对于辐射性贫血模型,观察各组培养皿的细胞灶数,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见手参有促进祖细胞增殖的作用;在抑制HBsAg活性检测中,通过不同剂量手参液和病毒抗原体的相互作用表明手参有中度的抑制HBsAg的作用,起且效时间较快,一般2h左右即能有抑制作用,作用时间长且稳定。
3.2抗过敏及抗氧化作用:
手参块茎的甲醇提取物,在用于鼠耳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中显示抗过敏活性,用反相硅胶柱色谱对该提取物进行纯化,发现甲醇洗脱流份的效用接近抗过敏药Tranilast,更能抑制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抗原诱导的B-胺基己糖苷酶释放,经分析得知该甲醇洗脱流份含有菲类和二氢芪类化合物。李红兵等利用手参不同的溶剂提取物(pH3水,水,60%乙醇,95%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饱和正丁醇)测试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
3.3其他药理作用:
手参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并能保护脂质代谢紊乱造成的肝损伤;蒋灵芝等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单味药手参散剂对急性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表明手参对急性胃溃疡疗效显著;手掌参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表达,明显抑制SiO2粉尘致大鼠的肺纤维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肺组织脂质的过氧化损伤;手参可减少小鼠双前肢的抬举次数,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够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入睡个数和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实验表明手参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3.4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周建平等成功构建了手掌参的全长cDNA文库,容量达到8×105个/μgcDNA,全长cDNA比例达到68%,重组率超过96%,为手掌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发掘等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通过筛选手掌参cDNA文库获得γ-硫素基因,它是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菌、抑制昆虫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在转基因、植物病虫害防治、粮食增产等方面有应用,并在原核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和纯化。
4临床应用研究
手参属药用植物作为我国传统药材在藏医和蒙医方面较为常用,具有补肾益精、理气止痛、补脾益肺的功效,主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止血、疗伤、通淋、慢性肝炎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藏药中,手参和盘龙参皆为药用正品,而短距手参、角距手参、西南手参等常被当作手参使用,代用、混用现象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凹舌兰、红门兰、绶草、角盘兰等属的多种植物;在蒙药中,手参为药用正品;中医用作手掌参正品的的还有粗脉手参和长苞凹舌兰。现在市场中也出现了很多含有手参的成药,如复方红芪颗粒剂,治疗因体虚所致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以及抗癌辅助药;手参肾宝胶囊能够补肾强体;洛布桑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蒙药苏格木勒-7调经养血、暖宫止带,蒙医用于治疗心、肾脏“赫依”病,气滞腰痛等病症;手掌参三十七味丸用于治疗肾寒肾虚、腰酸腿疼、消化不良等;复方手参丸治疗失眠,改善睡眠状况;手参用羊奶和牛奶炮制能增强一定的滋补强壮作用。
2药源异同教学法
教材中具有同一植物来源、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很多。如姜、桑树、橘果、茯苓、瓜萎、莲、竹、紫苏、乌头等,其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也有区别,可列表比较。另外,蚕砂与僵蚕,何首乌与夜交藤,冬瓜皮与冬瓜仁,侧柏叶与柏子仁,槐花与槐角,仙鹤草与鹤草芽,车前草与车前子,芦根与苇茎,枸杞与地骨皮,金银花与忍冬藤,大青叶与板蓝根,马兜铃与天仙藤、青木香,槟榔与大腹皮,肉桂与桂枝等也属此类。教材中具同一药名、不同来源的药物也有很多,其功效各异。如,黄偏入肺疏风,白偏入肝明目;贝母,川贝母清肺润肺化痰,浙贝母清肺化痰散结;防己,木防己偏祛风,汉防己偏利水;五加,南五加偏祛风,北五加偏利水,刺五加偏补益;牛膝,怀牛膝偏补肝肾,川牛膝偏活血利尿;旱莲,墨旱莲偏补肝肾,红旱莲偏凉血止血;红花,红花偏温经活血,西红花偏凉血活血透疹。
3类药分组教学法
即先讲授每一类药的具体药物,然后按功效特点分组,再将功效相近的2~3味药物进行对比教学。以辛温解表药为例,此类药共有15味,可按功效特点分为四大组。第一组,功偏散寒,有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羌活、蒿本、葱白;第二组,功偏祛风,有防风、荆芥、白芷;第三组,功偏通鼻窍,有辛夷、苍耳子;第四组,功偏透疹,有胡荽、柽柳。教材第二章清热药中清热解毒药按所治病症不同将药物分为4类也属此法[4]。
4脏腑系统(归经)教学法
该教学法以中药归经理论为基础,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临床疗效观察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使学生理解药物对人体各部位的病变有选择性治疗作用,而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脏腑,反之亦然。如用朱砂、远志治疗心悸失眠的心经病变,说明其归心经;用桔梗、苏子能治疗喘咳胸闷的肺经病变,说明其归肺经;而用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其归肝经;能治疗阳痿、遗精等肾系疾病的药物归入肾经,如仙茅、羊藿。另外,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也各有不同。如人参黄芪、百合玉竹、黄芩石膏、干姜细辛、苏子杏仁、五味乌梅、麻黄葶苈、车前石韦、厚朴桔梗等都入肺,但人参黄芪甘温补肺气,百合玉竹甘寒滋肺阴,黄芩石膏寒凉清肺热,干姜细辛辛温散肺寒,苏子杏仁降肺气,五味乌梅敛肺气,麻黄葶苈宣肺利膀胱,车前石韦清肺利膀胱,厚朴桔梗降肺气以通腑气等。
5效近比较教学法
即将功效相近、主治相似的药物予以比较,找出其异同。中药学教材中功用类似的药物特别多,该方法适宜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功用比较学习。其优点是简便易行,掌握准确、牢固,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如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龙骨与牡蛎,附子与干姜,黄芩、黄连与黄柏,玉竹与黄精,龟板与鳖甲,肉苁蓉与锁阳,桃仁与红花,荆芥与防风,麻黄与桂枝,金银花与连翘等。
6功效推理教学法
即根据性味、颜色、质地等推导出药物功效。从性味上,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而苦寒药多有清热燥湿之效;再如辛味药的麻黄、细辛一般都能治疗肺部病变;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从颜色上,色白入肺,色青入肝,可推出青黛、青箱子、茵陈、柴胡等能治疗肝经疾病。从质地上,桑叶、蝉蜕质地疏松而轻,故有生浮疏散之功;赭石、朱砂质地细密重浊,故有沉降之性。
7取类比象教学法
即利用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的形态特征来比喻其性能功效,该教学法形象直观,利于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如人参,其形似人,而人以元气为本,故人参大补元气;钩藤形似抽搐的四肢,善平肝息风;血竭色紫红,能生肌止血、化瘀定痛,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栀子、连翘形圆中空有瓣似心脏而归心清心;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幼虫的菌座,因夏天在越冬蛰土的虫体上生出子座形的草菌而得名,为平补肺肾、止血化痰,治诸痨虚损调补之要药;沙苑子似肾形,因而补肾固精;橘核、荔枝核形似,因而治疝气肿痛等。另外,中医注重以脏治脏,如以肝治肝,以心治心,以皮治皮,以藤治藤、以核治核,此等药例不胜枚举。
8顾名思义教学法
即根据中药药名来分析其性能的教学方法。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部分中药系根据其突出功效而得名。如防风祛风熄风,防风邪侵袭;升麻升脾胃清阳,其力较柴胡为强;续断续筋接骨,治筋伤骨折;番泻叶通泄大便,清导实热;木通苦寒通经,利尿清火;肉苁蓉为肉质植物,药性从容和缓,补而不峻;决明子长于清肝明目,为明目之佳品;益母草功擅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千年健能祛风湿,强筋骨,治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名中寓以主要功用,言其名则知其用。
2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历程
临床药学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大约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但由于当时的医学技术并不发达,外加的影响,临床药学被迫停止,其间刘国杰、汪国芬、陈兰英和张楠森等人贡献极大。在80年代临床药学再度兴起,其后经历了较快速的发展:90年代后期有研究者提出构建临床药师制度,促使医院药学开始转型;2002年卫生部在颁布的规定中提出医疗机构应逐步构建临床药师制度;2006年进行了临床药师的试点考试、2008年国家规规定在全国48所医院实行临床药师试点;2010年国家批准临床药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要求在未来进行重点建设。临床药学学科自80年代崛起后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药物代谢动力学为主的实验室研究初级阶段;第二阶段为以处方用药分析、药学情报及病历为主的药学研究供给阶段;第三阶段为药物治疗应用与临床用药服务的药学研究实践阶段。此外,国家在临床用药制度方面也在不断的完善,进一步规范了临床药师的职责,加强了管理临床用药[3]。
3临床药学学科研究进展
2008年亚洲临床药学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召开,大会就临床药学的涵盖内容进行概括,主要包含以下2个部分:①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师参与疾病药物治疗,对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对医护人员提供用药咨询,对患者及社会公众普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的知识。②临床药学教育与培训。临床药学教育涵盖高等医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及在职教育。2009年在第69届世界药学大会上所做的临床药学学术报告内容也涵盖了上述2部分内容,但还增加了与临床药学紧密相关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和药物基因组学的药学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对临床药学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临床药学教育在某些高等院校已经开展,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加大了对临床药学学科的重视程度,并积极补充临床药学教材使临床药学教学得到基础支持;第二,在上海已经开展了全程化药学服务,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试行,使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得到彻查;第三,改变用药模式,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全自动化的单剂量分装新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及安全性[4]。
1.1.1就业前景评判
调查显示,持乐观态度的5人,持比较乐观态度的8人,两项合计占调查总人数的5.7%;认为“比较迷茫,没有信心”的21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4.3%。说明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1.1.2就业地点选择
有194人计划留在省内,占调查人数的85.5%。其中,计划留在济南、青岛的83人,占36.6%;计划留在省内其他地级市的103人,占45.4%;有意向去县级及以下的23人,占10.1%。有33人计划到省外工作,占14.5%;其中回生源地的24人,占10.6%。结果显示,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以省内为主,地点首选省内大中城市,以济南、青岛最为集中,县级及以下地区不太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大城市里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比较集中,能够提供将来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和平台。打算省外就业的同学也多以回 生源地为主。这也说明,目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念不成熟,缺乏“走出去”的勇气与决心。
1.1.3就业单位意向
打算去机关、事业单位135人,占59.5%;有31人打算到相关专业国有企业工作,占13.7%;36人打算到相关专业外资企业工作,占15.8%;10人打算到相关专业私营企业工作,占4.4%;打算自主创业的15人,占6.6%。由此可以看出,就业类型选择相对单一,受传统“铁饭碗”的就业思想观念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仍是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首选。2.1.4薪酬期望值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的11人,占4.9%;期望月薪为3000~4000元的39人,占21.6%;期望月薪为4000~5000元的96人,占42.3%;期望月薪5000元以上的81人,占35.7%。从中可以看出,由于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择业地点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在目前物价、房价均高涨的情况下,薪酬期望值在4000元以上也是理性的选择。
1.2就业准备
在谈及未来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时,51.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理论水平较强而实践能力有欠缺,53.3%认为自己得到的就业信息不足。对于自己在未来择业过程中的优势,14.5%的被调查者选择自己的学历,13.6%选择自己的工作经验,45.2%选择自己的专业知识,48.3%选择自己的学习能力,18.7%选择自己的就业能力与技巧。由此可知,在就业准备过程中,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的短板主要是实践能力不足和就业信息的缺乏,优势是专业知识比较扎实。
1.3就业指导
被调查者中,通过网络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占66.7%,通过招聘会获得就业信息的占43.2%,通过老师推荐的占24.5%,通过师兄、师姐介绍的占16.7%,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占20.5%。对于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课,被调查者中51.4%的人希望了解最新的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61.5%的人希望获得更多求职方法与技巧方面的知识,31.8%的人希望获得更多关于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的知识。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被调查者中92.3%的人希望学校开设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75.5%的人希望学校能尽可能多的提供人才招聘信息,83.5%的人希望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去实习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我们大致了解了我校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生自身来看,就业定位不合理现象严重,很多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脱离社会需求和社会现实,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一旦走向社会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从学校方面来看,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特别是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投入严重不足。
1转换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药学服务正在逐步与西方医学发达国家的药学服务靠拢,不断学习他们的先进药学服务理念,现正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全面发展与转变[1]。医院药学应由供应型向服务型转换,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尽药师所能杜绝或减少药源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和病死率,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实现改善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2]。药房是展现医院药学服务的重要窗口,本院药房根据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医院提出的多给病人讲几句,多听病人说几句活动,以人为本,切实的走从被动服务转换成主动服务的工作模式,例如:采用开放式柜台发药,微笑服务;采用电脑系统联网发药;制定多项便民措施;印发合理用药宣传单;公开药品价格;开设药物咨询服务台,与病人零距离接触,解答各种提问;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实现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2开展以合理用药为目的的药学服务
2.1开展药物咨询服务
药物咨询是沟通药师与病人、医师之间的桥梁。药物咨询是药师提供的直接面对病人的药学服务方式之一,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不可缺少的途径。由于现阶段的医疗模式决定了门诊的调剂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医院药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每天有大量的处方需要调剂,故尽管也有药品用法和注意事项的交代,但由于病人药学知识缺乏,常不能很快接受,易引起药品的错误使用,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和药源性伤害事件的发生。由于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类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同一种化学药物其商品名和规格繁多,医师对大量涌现的各类药品信息已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加之药品药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因此病人很难对药品有正确认识,只有通过培训并掌握扎实药物知识的药师进行药物咨询方能使病人解决或纠正某些可能发生的错误。门诊药物咨询是病人诊治过程的必要补充,开展药物咨询体现了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提高了医疗质量,增强了医院的竞争力。据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完整的药物咨询记录,共383例,医师67.1%,而病人仅占22.3%。从数据反映出病人很少咨询药师,一旦遇到医疗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医师。这种局面应当扭转,药师应主动地开展面对面的为病人直接服务。
通过药物咨询,可普及药学知识与科学合理用药,同时缓解了门诊药房窗口的药师仅在发药短暂的时间内很难做到对每一张处方向病人解释如何合理用药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药物咨询,不但提高了药师的地位,有利于医院药学的优质服务,而且在咨询人员的服务下,能给病人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扩大和增强病人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2建立临床药师制
临床药师制关系到医疗质量。临床药师制将明确药师在医疗活动中的职责,协调医、护、药师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医疗质量;临床药师制有助于预防和降低药源性伤害,药师深入临床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症状;药师通过查房、会诊、药物血药浓度检测等,依据病人各种临床情况,参与对典型病例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订,并协助方案的执行、修改与评价,使病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还可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可节约医药卫生经费开支,而且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了与病人的感情,使其易于接受用药指导,提高了药学服务水平。
药师走进病房是临床药师制的关键举措,也就是面向临床,临床药师的工作阵地在病房,而不是药房。走出去是关键,通过本科室几年的实践经验,临床药师到某一固定临床科室参与查房,建立和实行医师、药师共同查房、会诊制,医师、药师、护士临床病例讨论制,及共同制定病人诊疗方案的制度。建立临床药物信息报告会制度,病人和临床医师、护士普遍反映良好。临床药师有责任向医师、护士介绍新药,报告疾病治疗用药新进展,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宣传安全用药知识[3]。现阶段本科室是以每2个月一期的《药讯》和《药品不良反应简报》形式向临床反馈各种新药知识、各类药物利用分析、药品配伍知识、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2.3设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医院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临床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静脉药物集中配置、管理是目前医院管理的一项新举措。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特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一种先进的静脉配液技术和管理模式,它把医院药学从供应调剂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强调安全、合理用药,其特点是无菌配置、安全,合理;促进临床药学发展,减少药品浪费,有利于职业暴露的防护;提高临床护士的工作效率,合理解决人力资源[4]。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意义:通过开展静脉配置服务,不仅可使医院药师工作方向发生转变,积极参与到临床用药管理中,还可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利益,进一步体现了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它可减少各病区贮备药品过期失效引起的损失,节约配制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了对操作人员的防护。由于查对制度严格,避免了配制差错,保证了输液质量,促进了安全用药,并相对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将护士的配药时间还给了病人,提高了医院护理服务工作,使病人更为满意。
3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
首先应加强药师培训,提高药师的专业知识。临床药师应掌握扎实的药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药政法规、医保政策,并着力拓宽知识面,特别是临床医学知识、疾病诊疗常规、检验数据临床意义、药物治疗学及医学心理学等。为提高药学人员的专业知识,本药房积极鼓励部门人员参加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种教育及全国执业药师的考试等,使专业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能更好的被社会承认。抓好集体业务学习,把每隔一周的周四晚上定为集体业务学习时间,要求每人有学习计划、学习心得、学习成果,采取讲课与听课相结合的形式。规定药房全体人员以power-point形式轮流讲课,内容包括药学专业知识、临床知识、药学进展、法律法规及计算机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了业务水平,促进了知识共享。此外,科室专门邀请本院或其他医院临床资深医师讲授一些临床医学知识,拓宽知识面。
其次,要树立服务理念,注重语言艺术。人患病后易产生紧张、焦虑、疑惑甚至愤懑的情绪,病人来医院就诊渴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关怀与照顾,作为药师应尊重病人的人格和隐私,善待病人,对他们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尽量缩短与病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以清晰的思路,大众化、科普化的语言,使病人愉快地接受药物治疗,进而提高病人对药物医嘱的依从性。本药房通过邀请资深的培训师,学习有关服务理念、演讲与技巧、沟通艺术等来提高药学人员的服务素质,效果显著,以病人至上拓展服务内涵,通过制定《药剂科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药剂科服务文明用语集》等,力求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总之,医院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是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措施之一,只有满足了病人的需求,药学人员乃至医院才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为全面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药学部门应努力建设知识型、学习型、创新型科室,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取得医院的支持,以病人为中心,实现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黄仲义.医药药学的建设与发展之我见.药学服务与研究,2001,1(1):4.
一、药物方面
1.1药学人员应提供安全的治疗药物
首先要求所提供的药品是合格的、优质的,不论是在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包装上。这就要求药品在采购时,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从合法的渠道获得药品;在药品的贮存过程中应有一个适宜的放置环境,减少药品的变质;在提供给病人时,应保证药品在该次治疗的服用期间处于安全有效期内。
1.2药学人员应提供有效的治疗药物
要求药学人员对所提供的药品的适应证、作用原理、作用途径、作用特点、作用强弱、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性能均有全面的了解。药学人员应对所提供的药品可能具有的不良反应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更应熟知。在此基础上,药学人员应对病人详细说明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尽量避免药品的不良反应对人体的可能损害。
1.3药学人员应提供经济的治疗药物
由于医疗、医药、医保体制改革的滞后,上涨过高的医药费用已给个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卫生资源严重浪费。这就要求药学人员掌握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有能力对所有备选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最小成本—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向病人提供既经济又能提高生存质量的疾病治疗方案。这可大大降低疾病治疗的总费用,使整个社会的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二、药学人员方面
药学服务要求药学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尽量保证对病人的药物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并且尽量降低总的医疗费用。不仅要求有一个合适的工作场所和工具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还要求药学人员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广泛的知识、高超的交流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2.1参与查房的临床药师
需要清楚病人正在服用所有药物,根据病人的疾病评估用药是否合理有效。制定治疗方案并对治疗的进展情况定期随访。能够与其他医务人员和病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能善于从药物文献中获取所需的信息,能正确有效地收集和整理病人的信息,能够判断当前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当问题确定后能够根据病人疾病情况、用药情况、伦理上的情况、病人生活质量及药物经济学原则等诸方面的考虑,与其他医务人员共同确定药物治疗目标,并以此制定或修改药物治疗方案。有能力完成制定的药学服务计划,在必要时能够以循证医学的论据说明对病人实施药物治疗的合理性,能有效地对病人开展健康教育,能为病人提供关于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等方面的专业咨询。
2.2门诊窗口的咨询
开展药学咨询服务既是医院门诊药房的基本工作也是药学工作人员与病人的交流平台,对提高医院效益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医院在行业界的竞争力。门诊窗口咨询服务质量的高低与配备的药学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首先,要熟知本院药房用药情况,熟知药品的基本信息,如:药品的化学名和商品名、药品的规格、包装的大小、生产厂家、是否公费和医保范围等。与专业密切的临床用药咨询,如:药品的服用方法、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和合理用药、疾病禁忌、药物禁忌、食物禁忌、药物不良反应、避免措施与防治、有效期、贮藏以及同类药物的疗效比较、价格比较、同类药物的选择以及全国乃至全球的药品信息情况。这些内容的熟知就需要既有药房工作的经验又有高学历的具有广乏的药学知识的药学人员。只有这些药学人员才能真正起到药学咨询的作用,才能提高药学咨询的质量。只有任用有药房工作经验的资深高职称药师,同时具有广泛药学知识不断掌握药品新信息并乐于为病人服务的高学历药学人员来做门诊窗口咨询,才能达到高水平的药学咨询服务。
2.3处方分折
临床药师认真审查处方,定期抽查分析,严格审查药物的用法用量和药物的配伍禁忌,对错误处方进行登记,结果上报医务处,按规定进行处罚,通过各种形式通报和公示。书写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字迹潦草、前记缺项、无临床诊断或不规范。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诊断与用药不符、配伍禁忌、药理拮抗和用药重复等。
2.4治疗药物监测(TDM)
TDM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化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在治疗医学领域内崛起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进行TDM。在下列情况下,需进行TDM: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忧郁症药;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病人使用主要经过肝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病人口服某些药物时;长期用药的病人,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怀疑病人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胺治疗心律失常时,过量也会引起心律失常,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特别是由于遗传造成药物代谢速率明显差异的情况,如普鲁卡因胺的乙酰化代谢;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以及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当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低时,需要测定血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如苯妥英钠。
2.5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文件成立不良反应检测小组并有专人负责,打印不良反应登记表并发放在各个药房及科室,由药师、护师及医师及时登记和上报给专门负责的临床药师,然后整理分析上报省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
宣传合理用药,通过编辑药讯,收集并提供国内外最新用药信息,整理用药咨询及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并做相应解答为临床服务提供参考。
三、药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研究生跟随中医导师学习传统,感受文化底蕴。导师的中医实践经验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实际、更具操作性的学术指导。在跟随导师进行中医传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多学习、多实践,“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导师只是给研究生们一把打开中医大门的钥匙,而最终需要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手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现在的中医研究生们勤劳扎实,苦练内功,尽可能多地通过实践操作,继承更多的中医传统。“继承中医传统”的教育,应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
2创新科研能力
中医药学研究生尤其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创新。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区级乃至国家级先进的重点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各种仪器设备,引导中医药学研究生自觉感悟现代实验思维和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欲望。再有,在中医药特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研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学,用科学的方法支撑中医药学的发展。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急需先进的实验研究,可以安排在读的中医药学研究生开展网上学习活动,如浏览自己学校和其他国内外知名学府的网站,加入网上各种先进实验室的BBS论坛和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学术讨论,以学习更好的实验技术为中医药所用,这样既进行了深度学习,同时又向学术界的不同领域介绍传播了中医药,为我们中医药的科研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中医药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研讨活动,还要积极与周边大学开展校际学术交流,乃至全国范围的学术交流。不同的科研想法交汇,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中医药学中,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药学,通过建立、分析和应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医药学问题,探索其数量规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数学素质的培养对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作为中医院校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大胆整合、更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定尝试,现以医药专业课程中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问题为例进行阐述。
药物动力学认为病人血管外单次给药后,药物进入人体,在体内经历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4个过程,药物在血液中浓度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血药浓度c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函数c=c(t),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称为药时曲线。药时曲线对观察药效快慢、药效强弱,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其他参数有重要意义。在医药类院校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的教材中均有提及,但多为取一个侧面描述,如药时曲线的函数图象,或药物吸收量(AUC)等,数学知识与医药学应用有了一定联系,但仍旧是传统上的"取中段",不见头尾,学生只能窥一斑,不能见全貌,如何能引导学生主动找到探索、发现知识的方法,重温用数学思想解决医药问题的过程呢?我们在学期中间(讲完定积分、微分方程后)进行了一次药时曲线的讨论课。
课前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药时曲线、血药浓度、一级速度、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等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要做到理解这些概念,并思考如何得到药时曲线?药物在人体内的运转速度是恒定的吗?
课上讨论阶段。给出血管外给药后体内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可建立如下模型:
X0FXtKαXKe
其中:X0为给药剂量;F为吸收分数(生物利用度);Xt为t时刻吸收部位的药量;Kα为一级吸收速度常数;X为体内药量;Ke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1求血药浓度函数c(t)
要得到药时曲线,可以先求出血药浓度函数c(t),而人体服药后体内的血药浓度非恒定的。如何求服药后t时刻的血药浓度c(t)?
由药物动力学相关知识知道,服药后t时刻的体内的血药浓度:
c(t)=t时刻体内药量X×吸收率F(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V这里V为表观分布容积、F为生物利用度,V、F均为常数,那么t时刻体内药物含量X该如何求出?经学生讨论后得出下面结论。
在[t,t+Δt]时间里,体内药物含量ΔX为:
ΔX=吸收部位药量Xt×吸收速度常数-体内药量X×消除速度常数
即ΔX≈(Xt·Kα-X·Ke)Δt,引导学生用极限的思想方法,令Δt0,有dXdt=linΔt0ΔXΔt=-KαXα-KeX(1)
在[t,t+Δt]时间里,体内吸收部位残留药量为ΔXα=Xt+Δt-Xt≈XtKαΔt
用极限的思想,令Δt0,dXαdt=linΔt0ΔXαΔt=-KαXα(2)
由(2)解微分方程,分离变量得Xα=X0e-Kαt(3)
带入(1),解得:X=KαX0Kα-Ke(e-Ket-e-Kαt)(4)
得到血药浓度:
c(t)=KαFX0V(Kα-Ke)(e-Ket-e-Kαt)(5)
不妨令c(t)=A(e-Ket-e-Kαt),其中A=KαFX0V(Kα-Ke)(6)
可以看出血药浓度与给药X0、吸收速度常数Kα、消除速度常数Ke、表观分布容积V有关,且显然与剂量X0、生物利用度F成正比,与表观分布容积V成反比。
2做出药时曲线图,讨论函数形态
引导学生研究函数变化情况的有利工具是利用函数的导数。根据血药浓度函数一、二阶导数,尝试从其性态特征与药时曲线图分析,能得到哪些结论?
2.1对(6)求一阶导数,得:
c′(t)=A(-Kee-Ket+Kαe-Kαt)(7)
再令一阶导数为0,求出驻点tm=lnKαKeKα-Ke(8)
得到单调区间(0,tm)函数为增函数,(tm,+∞)函数为减函数,即服药后,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是:从0到tm血药浓度不断增高,tm以后逐渐减少。
2.2tm时刻函数有最大值cm,血药浓度达到最大,称cm为峰浓度,tm为达峰时间。
其中tm见(8)式,cm=FX0VeKetm(9)
近一步思考由(8)、(9)能得到cm、tm的哪些结论?若tm值小说明药效快;cm大说明药效强;tm值小且cm大说明药物吸收快且好;达峰时间tm与Kα、Ke有关,与剂量X0大小无关;峰浓度cm与剂量X0成正比。
2.3对(6)求二阶导数,得到拐点,其中t0=2lnKαKeKα-Ke=2tm,在t0前曲线为凸曲线,体内药物浓度在减速下降,在t0后曲线为凹曲线,体内药物浓度在加速下降,t0时刻药物浓度变化速度最小,故若需维持体内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有效浓度,一般应该在t0附近给药。
2.4当t∞时,c(t)0,时间轴为其渐近线,说明药物最终全部从体内消除,药物的副作用小。
2.5在[0,t]时间内的平均血药浓度c(t)=〖JF(Z〗t0c(t)dt〖JF)〗t。
2.6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记为AUC,它反映药物最终的吸收程度。如何求AUC?用积分的思想,列式有:
AUC=〖JF(Z〗+∞0c(t)dt〖JF)〗=FX0KeV(10)
3扩展思考(部分课后完成)
3.1可以进一步讨论给药剂量X0的增加会引起血药浓度多大的变化?
3.2很多时候病人需要多次用药,才能达到和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如果第二次服药,之后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情况如何?如何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最小有效浓度、中毒浓度?
3.3若经过实验测出某药物服用后各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何得到血药浓度函数与药时曲线?需要求出药物动力学参数Kα、Ke、tm,如何求参数Kα、Ke、tm?向学生说明对于多数血管外给药的常用剂型,一般Kα>Ke,若t充分大,c(t)=A(e-Ket-e-Kαt)中的Ae-Kαt0,则c(t)=Ae-Ket。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建立血药浓度-时间半对数曲线,可以研究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希望有兴趣的学生继续研究。
用上面教学方式进行有关药时曲线与血药浓度的教学时,把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导数、积分、微分、连续函数的平均值等内容与药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学生反响强烈,他们自己推导出血药浓度函数公式并讨论出各种结果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有了切身体会,这也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与应用,他们觉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竟然与他们的专业课有这么深的联系,进而激发了其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永治,等编.医药高等数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摘要是对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过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能直接反映论文质量高低,影响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目前,对英文论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对英语摘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例如,在时态、语态、句式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进行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中西方学者英文摘要差异,或是研究不同语种英文摘要差异;对某一学术领域论文(如财经类、医学类等)摘要的结构进行研究。学术论文摘要需要具备特有的客观、严谨、学术的特点,朱永生、董宏乐曾指出,在正式的语体中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增加语篇的理性、技术性和客观性[1],这无疑与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论文摘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本文将聚焦于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试图为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文摘要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名词化概念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认为隐喻除词汇层面外还发生在语法层面,即语言意义未发生变化,只是在隐喻化过程中发生了语法性状的变化,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形式。韩礼德曾明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名词化,即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体现的过程(一致式)和特征由名词或名词词组(隐喻式)来体现[2]。很多学者指出语法层面上的隐喻度越高,语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见,名词化隐喻式常见于相对正式的书面语中。
摘要是对学术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其语言需要符合简练、客观、逻辑性强,而名词化是将复杂的小句成分“浓缩”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凝练、紧凑。由此可见,名词化语法隐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写作的要求。聚焦于学术论文摘要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特征对摘要的英译与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 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总体情况
有些学者曾从实证的角度对其他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非常普遍。杨信彰[3]指出,以名词化为特征的语法隐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科学方法、科学论证和科学理论的需要。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同样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陈兰[4]选取从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随意挑选了20篇字数上较为接近的语言学论文的英语摘要,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平均值为10.6%,就说明每100个单词中出现10.6个名词化结构;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为9.13%,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词后缀及其变体的相应名词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中国作者的使用频率(33.7%)比英语为母语的作者(19%)高得多,可以看出这方面中国学者存在一定的过度使用的问题。以上两点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视,小学英语 论文以期在语言类学术论文摘要的书写中提升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同时尽量纠正不良倾向。
3 名词化隐喻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构建功能
名词化语法隐喻对于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构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现摘要简洁凝练的文体特征
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量,向其他研究者介绍其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等。表示过程的“动词”和“形容词”(即“一致式“)经过名词化(即”隐喻式“)后,信息打包重组,在表述相同的内容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真正实现了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3.2 实现论文摘要术语化、客观化的文体特征
术语的大量使用是论文摘要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增强摘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可以通过语法隐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练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实现摘要术语化的文体特征。同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应该客观表述研究内容,尽量避免出现显示出主观臆断色彩的表达方式。在名词化隐喻式中,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动作的参与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隐藏,从实体概念向抽象概念转换,可以脱离时态和情态的限定。因此,名词化结构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观色彩,增强摘要的客观性。
3.3 提高摘要语篇的连贯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两部分构成。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表现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传递新信息。如果将前句述位部分隐喻化,作为后句的主位。通过“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4 本研究教学启示
理解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名词化特征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鉴的训练方法:
4.1 “以阅读带动写作”提升学生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术具有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特别是高级阶段的教材中,政论性的问题和演讲文体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样的文体中,语篇中大量的名词化隐喻是一种典型的“动因的突出”,是作者为顺应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名词化隐喻与文体正式程度的相关性。
4.2 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语料加以分析与模仿
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教师也可提供国内外不同学术杂志进行英语本族语学者与非本族语学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异。然后学生通过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能力。主要模仿对象为常用名词化句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鉴的语料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和写作过程中直接使用。
总之,学术论文英文摘要通过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等名词化隐喻手段,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语言要求简洁凝练,具有正式性、客观性,同时语篇需要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研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摘要这一特殊语体的理解,从而撰写出更具学术性,语言规范、得体的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