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19:06: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专业技术干部主要是指依照国家人才法律法规,经过国家人事部门全国统考合格以及国家主管部委注册备案后,颁发注册执业证书,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和有前述执业证书并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在1983年之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是在1984年之后取得了国家执行资格并具有专业技术执业证书的干部人员。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迅速,科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人力资源的管理日渐受到重视,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方面,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知识经济体制下,知识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晋升职称培训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必须以认真、谨慎为前提,进行妥善研究、稳步推进。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专业技术干部人员是企业成长壮大的立足之本,做好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的现状
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变化,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荟萃之地,专业技术的职称评定能够激励和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对提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质量有着极大的好处。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是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的必经途径,是事业单位有效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的前提和基点,专业技术干部的教育培训也不容忽视。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加强,企业逐渐注重人才方面的培养与管理,专业技术干部工作教育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就目前来看,企事业单位采取了多种方法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培训,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实时地开展厂企结合培训,派遣相关人员到厂区参观,学习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并结合公司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即使专业技术干部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专业技术干部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召开技术交流座谈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交流,使他们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技术有所了解;培训工作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来说非常有帮助,见缝插针是培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通过及时调整人员分配,加强讨论,能够锻炼专业技术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响应企业号召,将自学与互相学习结合起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进步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晋升职称培训是专业技术干部的上升途径,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以部队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为例,军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向科学化、制度化逐步迈进,并开始呈现“培训、考核、晋升”一体化发展。
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必须经过考核,才能获得晋升资格,这几年来,通过具体的实践,装备学院举办了培训班,建立了制度化、科学化的体系,培训出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干部,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培训经验,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二、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知识经济体制的要求下,知识经济成为时展的主要方向,专业技术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都是衡量其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晋升职称培训是专业技术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据。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专业技术干部职称培训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其也存在了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专业技术干部职称培训只有脱产培训的方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干部有资格晋升,而没有合格的则不能晋升,这种方式有阻碍性,不仅太过单一,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单一化,使一些科研繁重的工作单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脱产培训,很难获得晋升资格,长此以往,不仅对专业技术干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一定的损失,也使专业技术干部所在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主要有两个班,即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班和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培训班。学员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和单位,年龄差距也较为悬殊,学历以及从事专业都不均衡,他们的需求也是大不相同的,然而进行统一培训和管理,教学方法粗放,很难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效率很低,教育资源浪费。
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注重实践性,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配套设施不齐全,无法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缺失了操作性,加之培训教员缺少丰富的任职经历,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对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实施指导和帮助;在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的课程中,有政治思想、计算机、试验任务和英语、质量管理等,缺乏有效交叉,与学员的岗位需求关联不强;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制约着专业技术干部职称培训的进一步发展。
三、关于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的相关建议
社会经济的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发展,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依然面临很多问题,专业技术干部职称培训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认真严谨地对待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及时解决。
按照学历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要求学员必须完成相关课程并通过考核才能获得学分,取得相应的学位,完善训练大纲,促进任职教育培训发展;专业技术干部来自不同的单位且专业不同,在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方面要做到灵活有序,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要求专业技术干部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相应地合理培训。
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要符合技术专业干部的实际需求,在进行培训之前,要详细了解技术专业干部所从事的岗位,设置相关的培训内容,加以技术能力的测验,在培训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实行分班差别化教学;完善远程教育的体制,加强远程教学的管理;建立院校、机关之间的交流,丰富教员的经历,补充教学力量;通过与单位之间沟通,让专业技术干部带着课题进行培训,开展课题式教学,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专业技术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正轨,科学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现代知识经济体制下,知识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各行各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有利的影响,专业技术干部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晋升职称培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必须认真谨慎待之,对于其所面临的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及时解决,保证专业技术干部晋升职称培训能够稳步进行,保证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参加了安全员的培训考核,通过考试取得了安全员c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能将理论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2010年取得了助理工程师的资格。
近年来,本人通过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坚持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第一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多项建筑工程方面专业技能。本人能熟练office等办公应用软件,熟练掌握Auto CAD建筑制图,精通建筑工程、暖通预决算,具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业务水平,能在总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整套施工方案编制工作。掌握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技能,能够胜任中大型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有强烈的工作事业心,敢于负责、勇于创新。为人忠诚老实,尊敬领导、团结同志、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服从公司安排,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自己9年的工程管理工作经历中,我也曾面临过各种选择,但我最终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行业---这一注定充满艰辛但其乐无穷的事业!知之深,爱之切,我已公路事业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并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在以后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这个知识更新换代的社会里不至于落伍。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坚持在建筑工程施工第一线,参建多项建筑工程,包括惠兴高速14合同段、晴兴高速T1合同段、贵惠高速公路第1合同段、织普高速公路3合同段、安高速公路T1合同段、独高速公路第2合同段等项目。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主要惠兴高速14合同段项目3工区桥梁技术员。作为工区桥梁技术员认真检查单位投入的人力、材料、主要设备及其使用、运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复核或从现场直接获取计算量的有关数据,查看施工图纸,按图纸及有关标准,对施工工艺或施工工序过程进行检查和记录。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前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对加工制作及工序质量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向项目经理报告,填写施工日志和有关工作记录。按项目经理的分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与相关单位进行配合,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工交付使用。在交付后得到单位领导的好评,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也得到相关单位的好评。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在惠兴高速14合同段北盘江大桥担任现场技术员,该工程施工范围大,质量验收点多,涉及知识面广,质量检查及工程施工有一定难度。为准确指导施工,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我查阅相关书籍,认真学习相关专业规范,做到质量管理到位,决算有据可依。我每天坚持在工地一线,定时巡视各施工点,掌握各分部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控制要点,做到事前控制。同时做好成本管理,掌握各施工材料的价格信息,分析各分项工程的人工、机械、材料单位消耗量,为竣工决算提供参考。赢得单位领导的好评。通过该工程的锻炼,我的现场质量、安全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更是如此。但是,在目前的中等职业院校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时量较少。随着各个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时却逐渐的缩减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实操水平更是无法跟上教学要求。授课方式单一。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课时,大部分还是以口头讲授法为主,对于一些知识表达过于抽象、苍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部分问题难以理解的情况,使其感到单调、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使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实操部分的内容安排与理论教学内容相脱节,实操时未曾很好的应用到理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致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感受不到理论知识的存在,无法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在实操中的充分应用,降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以上几点问题,我们要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加大关注力度,尽量避免其在日后的教学中出现或尽量减小其影响。下面就对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1.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将学校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形式,设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室,使教室环境贴近生产车间。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参照实物进行理解,也可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要达到教学形式方面的理实一体化要求,学校需要统一组建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同时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需求采购配备专业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与车间生产相类似的氛围。日常教学中也要实行理实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施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参照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定,把专业性教学放入模拟生产的情境中进行,在生产实习工厂中进行机电专业的理论性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际企业生产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两年,即四个学期。这期间,学生必须要完成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性课程学习、机电课程设计以及机电技能实训操作。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相互结合着学习,可以充分的使用项目教学及模拟环境的方式进行实操练习。
2.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1)编写全新的教学大纲。在重新编写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时,编者应该将机电专业性课程中内容相近相似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课程整体感比较强的教学大纲。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应当突出强调机电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依据工厂的实际岗位需求情况来制定专业性课程的具体排布。(2)编写全新的教学计划。学生所在学校需要将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及其主要负责人请入学校,与其共同编写适合未来指定岗位的的全新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必须要充分的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切实的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即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教具与工具一体化、作业与产品一体化等。3.教学评价理实一体化。在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的情况下,学校方面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全面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最终的成绩高低是无法对学生的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价的,这样使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后对自身的评价不够准确具体,领学生对自身缺少一个有效的定位,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原因是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无法做到全方位的反映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学评价的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动态的,应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着变化的。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1.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专业性课程设置方面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同市场进行有效结合,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教育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充足的产品研发场地,达到教学与生产双向合理化结合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为主导,尽量在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新的知识。应用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分解完整的学习过程为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项目,重新编写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参照教学方案来设计新的教学思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2.订单式培养。学校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特定方向性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签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订单,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及其项目的建设相互结合,同时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立相关课程,制定招生计划、学制及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企业对于不同技术岗位所需专业知识的特定要求,同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两方面一起拟定专业教学大纲,确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选定适合的教材,制定实操训练内容,还要对专业课程设定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达到企业最新的要求。为达到企业实际生产与专业性教学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学校可以让机电技术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轮流上岗实习,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设备材料资源,让学生参与到产品的实际加工生产中去,使其实操练习和生产实践对接,实现实操教学和实际生产之间的“无缝”接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更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实际生产适应能力。
作者:周霖 单位: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一、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因培养目标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是有不同侧重的。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是2+2+X模式,即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两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电工技能综合训练与电子技能综合训练两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X是一些专门化的课程。课程一般按学科系统设置,需加强融合性。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几个专门化方向,坚持贯彻执行“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模块性原则。为了适应学习者终身发展的需求和不同岗位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使学习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些需求,就要求开发模块性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专业拓展模块课程。
(1)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专业核心课模块:根据电子专业相关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重组、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作具体化的设计与开发。专业核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后应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专业拓展课模块: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技能为目的而开发的校本课程。专业拓展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礼仪道德等职业素养。可以采取聘请企业专家讲座、体验式授课、角色扮演等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2.基础性原则。课程设置中,要分清“不变”与“变”的关系,要求抓住专业核心课程,即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仪表操作、电子产品装调技术共四门课程,以及专业教学的核心训练项目,即电工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电子装配与调试技术。
3.真实性原则。课程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都发生根本性转变。学习环境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学习的教室或实训中心是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实训过程要尽量符合产品生产过程、工艺规范及品质要求。项目课程开发必须以企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或活动过程相一致。
三、积极探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1.课程设置改革的指导思想。要积极推进课程结构设置的改革,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
2.用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本质是建立课程模型。原来的“供给驱动”型的中职教育课程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急需建立一种与经济发展同步和职业教育动态变化相适应的课程模式,而课程模式的体现主要方式是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教材体系依据教学模块分块建立,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每一教学模块的教学任务,然后确定各教学模块的课程设置。文化基础模块以学科为单元形成课程体系。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胜任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中级工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确定教学知识点、技能点和考核点,并组合这些点形成单元课程。
3.重视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课程一般包含多个可转换、可拓展的岗位群,如电子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家电维修工等,甚至于可拓展到如强电方面的维修电工等,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必须有较大的专业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与界定课程内容时,注意文化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等原有课程体系对专业的针对性。
1.1基础性原则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稳抓专业核心课程,如电子产品装调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仪表操作、电子技术和电工技术,以及核心训练项目,如电子装配与调试技术、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验、电工电路设计与制作等。保证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学习,避免课程设置难度较大,给学生学习上带来太大的压力。
1.2真实性原则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中职学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学习内容上都发生根本性转变。学习环境与生产实际密切相联,实训中心或教室尽可能的是仿真工作环境或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且在实训过程中要保证生产工艺的品质要求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规范等。最好和当地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学生的成长。
1.3模块化教学原则
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在定制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跨职业、跨岗位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模块化教学,主要包括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等。
(1)专业拓展模块。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并拓宽相应知识面为目的开设的,如礼仪道德、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职业素养训练。另外,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体验式授课以及企业专家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2)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是根据电子专业相关职业能力和相关岗位需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并以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需求。(3)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等基础性教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2.1采用引进和开发相结合方式优化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是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传统的“供给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职业教育动态变化和社会经济同步發展相适应的课程模式,而体现这种模式的最直接方式是教材的选用。首先要根据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并将这些教学任务进行模块化设置。这些模块化课程是组建课程结构的根本。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岗位中职工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结构。
2.2课程结构设置的改革思想
推进课程结构设置,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能力为基本、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向导”的课程体系。合理优化各门课程的权重、比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专题化、综合化课程,并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实用性,真正实现为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2.3重视一体化教学原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即在课程设置中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从而确保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深入开展场景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教学以及项目教学,全面推进以项目为引导实现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一体化教学理念,保证学生实操训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教学辅导与企业工程师参与相结合。将教学任务划分为若干学习项目,并且保证每个学习项目都包含技能训练和知识性学习,从而将项目教学作为专业核心教学。
2.4重视适应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包含多个可拓展、可变换的岗位群,如家电维修工、无线电调试工、电子装接工等,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性。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注重专业拓展课、专业骨干课以及文化基础课程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针对性。
2.5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
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教育所体现出的滞后性较为明显。因此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测性。目前,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如能预测电子产品的发展形势,并根据预测需求超前制定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3总结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电子行业需求为指导思想,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坚持以技能培养为主,突出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初、中级技术人才。
1.1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多门课程。
1.2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具体做法
3.1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3.2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结语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56-02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对相关建工人才的需求愈甚。中职建工专业担负着我国建工人才培养的大任。但是目前中职学校建工技术专业的教学状况不甚理想。不少任职教师反应,目前建工专业课程教授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教授的知识技能接受程度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的也不顺利。目前,我校的建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都是直接在相关施工单位从事一线操作工作。从目前我国建工市场的需求来看,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较为苛刻,它们要求毕业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快速上岗操作,实际解决工程问题。显然,目前我国中职建工专业的毕业生中鲜有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学生。
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生产技术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工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中职学校必须要考虑对中职建工教学进行改革以跟上社会需求。
一、改革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急剧膨胀,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使得我国的建工市场就业压力不断攀升。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率低下,收入不高成为目前的普遍现象。在此情况下,中职学校必须要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建工技术和建工市场的适应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建工人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专业技能是指建工技术人员合理运用其相关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完成建工任务的能力。一方面,专业技能是通过长期的工作经验不断积累的;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专业技能基础的保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对当前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和效果。当前,中职学校建工技术专业的相关教学课程较为分散。而建工企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分散的教学内容明显与目前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所以,学习可以将分散的教学内容按照专业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形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完《建筑制图》掌握基本建筑制图技能之后,在学习《建筑构造》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已学习的建筑制图知识,选择难度较小熟悉度较高的二层住宅楼进行平面设计,制定平面设计方案。让学生结合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专业技能,而不是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模式,让学生枯燥的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的现状。在学习完《建筑力学与结构》后,再运用此课程知识完善结构施工图。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持着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从市场需求出发,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在对建工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科学预测下及时更新和优化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二、改变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弊病,就是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同社会需求不同步。目前,大部分的中职教师依旧保持着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都由教师一人在台上单方面的将知识点通过书写板书或者ppt的方式灌输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既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又没有及时的教学反馈。到最后,学生能够上交相关作业和通过结业考试,教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教师目前这样应付了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较低,教学质量难以达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尽量运用现代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将抽象难懂的课堂知识转变为实际观察和亲手实践。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实践的能力。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目前若干的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特点的市场需求进行科学整合,分为基础专业理论、技能认知、技能操作和技能坚定等模块化的课程,结合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对症下药”开展教学活动。
三、优化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对于建工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来说,一定要克服“一言堂”和“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强调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得到专业技能提升的教学活动。建工技术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粉笔、黑板、PPT对学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显然不能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实际运用到模拟的项目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身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自身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案例教学法
在《防水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等课程,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同时在实际应用时,施工难度大,施工隐患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或项目教学法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进行模拟项目操作之前,教师先给出实际建筑工程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实际材料中分析工程的难点和隐患。之后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后,教师协助学生找出问题关键点并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在学生对此类工程的难点和隐患有具体了解之后,教师再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设计相关的模拟项目让学生运用刚刚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实际演练和操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被真正的放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当中,科学的教学设计迫使他们主动思考的分析问题,既提升了教学趣味,又提升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四、考评制度多样化
(一)考评形式多样化
目前,中职学校建工技术专业的主要考评形式依旧是一成不变的闭卷考试模式。这样的考试模式在全面考核学生实际专业能力上存在天生的弊端和不足。仅仅是考察了学生对课堂专业知识的机械记忆熟练程度,至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闭卷考试模式都无法考察。所以学校应该丰富该专业的考评形式,结合笔试、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综合实践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最直接的场所就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途径。因此,作为一名实习指导教师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前,都必须做好精心的备课。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熟悉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在备课中紧紧围攻教学点,挖掘能力点,渗透德育点。
如在学习有源电路这一内容时,要确定电动势、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电位法、公式法、全电路欧姆定律、回路等方法,求得其解。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其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须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以及渗透德育兼顾。
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如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及时调整方法、内容、深度,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课程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实验室对照实物讲电动机的类型、结构时,安排一定的时间作旋转场演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下一节课的预习效果。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
二、处为人师表,教人须先教心
在绪论课教学中,通过使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电能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懂得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而把学生本课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兴趣和献身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电工电子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真、善、美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在实验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使其养成节约用电、爱护国家财产的优良品质。
在电工电子实习中,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工人师傅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水利事业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处为人师表。比如,充分备课、严谨治教,体现认真负责的技术;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和学习思想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课堂内容要讲得对、讲得清、讲得活、讲得精,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向学生交代清楚,敢于在学生面前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以自己的行为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各方面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在电工课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电工实验建设;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三是走出校门到生产实际中去锻炼。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按照教育教学纪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施教,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作为教师,不断探讨学习方法,奉行寓教于乐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提出问题后要善于引导,使学生生产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电动机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潜水电泵为什么只能在水下使用,不能在水上使用?回答是: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这是其本能。同样潜水电泵不能在水上,也是由其特殊结构决定的。在正弦交流电的波形图上,初相位正、负的确定是一个教学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采用下述方法:一是正弦曲线的起始点(即正半周曲线的起点)在纵轴左侧为正,右侧为负。最后归结为两句话:“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初相位的正、负就这么简单。”针对个别同学不珍惜学习时间的现象,可以这样诱导:“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书本经常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同学说说,学习的事情跟老师谈谈。”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实现教学目标。
而建设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设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行业专家或技师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 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先开发后建设的步骤,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流程。即:开发调研岗位分析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初步评审调整优化专业建设委员会终审。
3. 教学内容: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为指导,使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以《电子线路》《电子测量仪器》《电子产品工艺与结构》《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为专业基础知识,以反映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为课题,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由专业教师和电子技术行业专家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同时根据国内电子行业具体情况,编制合适的补充教材和实训指导性教材,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职业技能。
3. 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四级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PETRA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拓展应用)、项目教学(提供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三种循序渐进的主要教学方法,对不同教学阶段的学习单元进行课程开发。
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例,该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如下:
4. 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实行工学结合,融教学作为一体。一是学生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室中学习;二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软件、实践操作录像、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法;三如《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的课程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进居民社区进行家电免费维修,不仅锻炼了技能,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企业培训体系的引入:参照现今各电子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资料,结合学校中职教育的理念,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提供最新的电子技术资源。同时,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各电子技术公司参加技术培训,了解现今电子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将各公司技术培训体系的教育方向和内容加以优化,融入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来。
6. 教学管理: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参照“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分四个等级:
一级评价:学生反馈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确定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对课程组织的反应;对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的反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反应;能否在将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级评价:学习效果
这一阶段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后的知识、技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达到了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级评价:行为变化
采用正式测试或非正式测试(观察等),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改进的程度。
这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新的知识?”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学习目的。
四级评价:产生的效果
前端技术是从网页制作演变而来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把网站的界面更好地呈现给用户。前端开发技术包括4个部分:前端美工,浏览器兼容,CSS、HTML和JavaScript语言,以及jQuery和Html5的应用。
我校计算机专业现设有有关网站前端开发课程,分别是第一学期《Photoshop》(着重网页界面美工设计),第二学期开设的《网页布局》(采用div/css实现网页布局),还有第四学期的综合实训课《网站开发设计》,将所学美工设计和网页布局知识综合应用。所有这些课程均在pc端实现,无论是课程的数量还是课程的内容,都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二、移动端技术发展现况、企业用人需要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运用迅猛发展。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13.06亿户,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5.5部/百人,显示目前我国以快速的步伐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移动端的前端开发人员。例如,在“智联招聘”网站的招聘岗位输入“前端开发”,工作地点选择“广州”,一共得出1578条搜索结果。
另一方面,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大势所趋,在手机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对前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带领学生,让其技术从pc端走向移动端,是一线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移动端开发与网站开发的比较
移动端开发主要是应用在手机网站制作,而移动端开发与网站开发的流程是一样,都是经过需求分析之后,建立网站架构,根据方案完成初稿设计出首页的尺寸和风格,再制定出界面设计图。通过对项目总体设计之后,划分模块进行实现。
无论是网站编程还是移动端编程,前端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是在现实中实现的媒介不同,一个是个人电脑,一个是手机。媒介大小、材质和触摸方式决定了界面设计和实现的方法不一样。web平台的规范是键盘+鼠标,移动设备平台的规范是键盘+手指(触摸和手势)。
四、前端开发的技术、能力要求和薪资水平
按照智联招聘(“http:///”)的招聘信息,通过归纳整理,可以得出当前企业对前端开发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目前,前端开发工程师需求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这些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是非常可观的,从“智联招聘”中统计得出,前端开发工程师月工资介乎4000~15000之间。
五、课程改革的实施
根据上述市场调查所得的技术和能力要求,笔者按照美工设计、前端开发基础(HTML、CSS、JavaScript)、jQuery和html5的应用这三方面对现任课程进行改革。
1.美工设计除了传统界面设计之外,增加手机界面设计
手机用户界面是用户与手机系统、应用交互的窗口,手机界面的设计必须基于手机设备的物理特性和系统应用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设计。手机界面设计是个复杂的有不同学科参与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两点的就是产品本身的UI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只有将这两者完美融合才能打造出优秀的作品。手机界面设计着重于风格确定、图片设计和色彩调配。
(1)风格确定
根据界面的总体风格的策划思路,结合界面其他元素的需要,对手机界面的整体风格进行考虑,以保证图标和整体效果的融合。风格鲜明的设计是手机界面设计的重要工作。目前,无论是引领风尚的iphone,还是市场新宠小米手机,都推崇极简扁平化风格。
(2)图标设计
图标功能:在图形设计之前,图标非常重要,图标的功能是我们进行图标造型设计的标准和依托。图标一般先用illustrator进行绘制,然后photoshop做图标设计的后期效果处理。所有界面上同级、同类的图标要保证表现形式的统一,避免用户视觉上的紊乱。
(3)色彩调配
由于手机本身的限制,在色彩的还原程度上有一定限制,因此在选用色彩时要根据使用的屏幕进行调节,方法就是将设计好的效果图导入相应的手机中,用该手机自带的图片浏览软件进行全屏效果查看或者请求开发人员帮助。
2.以前端语言为入门,打好手机开发基础
前端开发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三个技能:HTML、CSS、JavaScript。HTML指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是用来建立网页架构的基本语言。级联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简称“CSS”,通常又称为“风格样式表(Style Sheet)”,它是用来进行网页风格设计的,可以使人更能有效地控制网页外观,而且还可以扩充精确指定网页元素位置,外观以及创建特殊效果的能力。HTML和div/css这两方面知识已包含在《网页布局》课程 ,自2014年开设至今,一直得到学生好评。
JavaScript是一种由Netscape的LiveScript发展而来的原型化继承的面向对象的动态类型的区分大小写的客户端脚本语言,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服务器端语言遗留的速度问题,为客户提供更流畅的浏览效果。JavaScrip尚未设立课程,在这里笔者建议开设新课程,命名为《前端技术》,传授内容包括JavaScript的语句、对象、window以及js库。
3.增设JQuery、Html5和浏览器兼容知识
JQuery是一个Javascript库。它兼容CSS3,还兼容各种浏览器。jQuery使用户能更方便地处理HTML、events、实现动画效果,并且方便地为网站提供AJAX交互。jQuery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是,它的文档说明很全,而且各种应用也说得很详细,同时还有许多成熟的插件可供选择。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jQuery合并到《前端技术》中,具体传授内容包括jQuery的语法、效果、jQuery html、jQuery ajax等等。
Html5是万维网的核心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一个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Html5是下一代Web语言,它为下一代web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和平台,包括提供免插件的音视频、图像动画、本体存储以及更多酷炫而且重要的功能,并使这些应用标准化,从而使Web能够轻松实现类似桌面的应用体验。
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指网页在各种浏览器上的显示效果可能不一致而产生浏览器和网页间的兼容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在开发过程中使用当前比较流行的JS,CSS框架,如jQuery,YUI等等,因为这些框架无论是底层的还是应用层的一般都已经做好了浏览器兼容,所以可以放心使用。除此之外,CSS提供了很多hack接口可供使用,hack既可以实现跨浏览器的兼容,也可以实现同一浏览器不同版本的兼容。
Html5和浏览器兼容知识可以包含在《网页布局》课程中,作为html的延伸来讲明。
两者合并为一门课程,名为《前端技术》,传授JavaScript的语句、对象、window以及js库;传授jQuery的语法、效果、jQuery html、jQuery ajax
每周8节
第三学期
近年来,笔者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现就笔者学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方面的做法与同行们
分享。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依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为贯彻落实好中央要求,笔者学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路径
1.成立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
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
2.进行企业调研、行业情况分析
2011年8月10日至8月20日,学校组织教师对南宁市10家企业进行调研。2012年2月9日至3月9日,学校再次组织教师对桂林、柳州、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城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企业进行调研,此次共调研了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天问科技有限公司等区内36家企业和广西计算机学会,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等。调研对象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等。调研主要方法是实地参观考察、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本阶段调研共访问了90人,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36份,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调查表54份。根据调研数据进行行业情况分析,并形成了8300多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3.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2012年3月18日,组织行业企业15位专家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设备维护与维修、网页设计、静态网页制作、网络组建及应用、网络建设与管理、综合布线、宽带安装与维护等8个典型工作任务。2012年4月,与企业共同制定了14500多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创建“三方融合、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依靠广西计算机学会的指导,进一步深化与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天问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以“任务驱动”为切入点,将完成企业项目与技能学习、行业认证融合,按照职业认知、核心技能形成、职业能力提升三级递进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
4.确定学习领域
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设备维护与维修、网页设计、静态网页制作、网络组建及应用、网络建设与管理、综合布线、宽带安装与维护等8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5.设计学习情境
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学校设计开发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设计、静态网页制作、网络组建及应用、综合布线等4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22个,并邀请企业专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了论证。
6.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