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09: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笔者毕业于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地方高校从事过八年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的讲授,在教学中深感地方高校美术专业开设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势在必行。虽然事实上国内地方高校大多数从事美术教育的史论教师往往没有机会去国外美术馆、博物馆实地考察,但并不妨碍这个群体在理论层面的总结和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渠道变得更加广泛,艺术专业的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渴求也变得更为迫切,这就需要课堂的讲授有效而准确地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此作为引导,可以直接影响到艺术专业学生创作的视角和主旨思想,甚至是学生今后的艺术观念。往往激进的、另类的、反潮流的艺术行径更容易引起成长中的艺术专业学生的注意,他们甚至会反思、模仿、超越这样的行径,于是授课当中所采取的客观评价与主观的灌输相比其价值与意义就变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采取相对的客观性?总结起来,笔者想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教材版本应符合授课学时、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要求
国内近30年来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翻译书籍层出不穷,从最初的简译到专门研究,甚至很多融会中国作者思想的著作都大量出现。像目前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的张坚著《西方现代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甄巍的《西方现代美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比较通用的版本偏重于国外艺术史学家研究的翻译本或旅外艺术史学家的研究著述,比如天津大学邹德侬等1983年翻译的阿纳森的《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萍君1979年翻译的赫伯特・里德的《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还有王受之2002年编辑的《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陈麦1988年翻译的爱德华・卢西・史密斯的《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邵大箴先生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现代派美术浅议》,朱铭的《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介绍》,常宁生的《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等。
从事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甄别和自编显然要对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著述做系统的理解,取长补短,注意一些新体例的变化和一些新视角的注入。但最为重要的是,仍然要明白教材有别于科研文章,课程安排要有一定的适用性。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在一般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往往是2―3学分,学时通常被压缩到32学时,只有非常少的专业是56学时。32学时按照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也就是两周的时间,通常文化课的安排是一周两节,1―16周结课。那么相应的教材版本选择就要根据授课学时、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来进行安排。比如现在通行的阿纳森的版本,该书鸿篇巨制,内容全面,从19世纪末一直叙述到20世纪中叶,全书24章共753页。显而易见,该书为至今国内学习西方现代艺术不可多得的一个资料版本,尤其是阿纳森的透视空间解说,更是给了读者全新的角度来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变迁。阿纳森的24章内容即使有所侧重,把建筑内容删除,仍然是无法完成原先设计的工作量。最为重要的是,阿纳森的版本对20世纪70年代后的内容多没有涉及,这是很大的遗憾。另外像王受之的《世界当代艺术史》,教材从20世纪60年代后按照流派更迭的过程安排了16章内容,全书195页。这本书内容还是比较新的,条理清晰,显然,编者有着丰富的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概念归纳的方式很适合讲解,同时作者在美国讲学,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信息。缺陷在于其框架设计并不严密,是按时间、派别、国别,作者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区分,在教学中使用的时候,教师还要有机地甄别。另外该教材的时间段20世纪60年代能不能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讲授的起点呢?很显然,必须从20世纪初叶开始,这就需要另外一本教材进行补充,该教材不具备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启蒙作用。此外该书书名的世界两字并不确切,准确的应该是《美英当代艺术史》,其他国别在书中篇幅较小,只能做旁证而已。而高校现行的教材征订机制明确不支持该教材的征订,因而该教材只能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史的课外阅读补充资料。而国内一些专家的相关著述虽然是诸多片段文章的汇集,但背景介绍得很充分,苦于没有新版,原著也没有相应的艺术作品图片对应,阅读时略显枯燥。相反,现在出版的许多新版教材,在体例和框架、图片和印刷方面都远远超过此前的书籍,教学时间上也安排得很合理,但是急于出新导致了语言文字不够通俗,很多学生读不明白,教师也体会不到其意图。这类教材还是应该多向前辈学习,以对西方现代艺术做简明透彻的教学引导为宜。
二、授课讲解方式多引入课堂互动和多媒体影像教学
西方现代艺术史的授课方法通常是传统的板书式讲解方式,因为更多涉及图像的教学,西方现代艺术作品需要通过投影的方式直观展现给学生,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当下艺术史讲解的主流教学方式。在授课方法上,在按照教学计划充分准备好讲稿后,课件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它必须图文并茂,文字必须简练,提纲挈领,且要条理清晰,准确地将概念、背景、主题人物、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代表性的风格、思潮产生的影响等内容阐释清楚。其次,还要非常注重有选择性地选取要讲解的作品图片,这些图片应符合讲解内容并且是艺术流派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在选择作品时,教师必须仔细甄别,不要轻易从互联网上选取没有经过检验的照片。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此幅作品在网上可以搜寻到几百种不同的版本,虽然是细枝末节不同,但艺术讲解也会产生很大偏差。所以需要我们多找些好版本的图片以及国外美术馆的矢量大图,还要多对照作者对作品描述的资料来辨认其是否与原图匹配。教师的讲解方式因人而异,方法手段不限。有的采用严谨的理论推导,有的采用启发式的梳理,有的采用趣味式的生平故事等等,由浅入深,力争使课程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互动的授课方法在西方现代艺术史课程中也变得极为重要,观念的理解此刻似乎变得凸显,即学生在课程中如何去观看,如何去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现代艺术创作的情境当中,使其身临其境感受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和仿效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在课程中评述自己的感受。教师此时也要善于总结和梳理,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调整课程的进度,重在提高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兴趣,使其由对现代艺术创作之路的迷茫到理解,进而乐于参与。西方现代艺术史内容庞杂,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找到头绪,对于有兴趣课后复习的学生,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条理明晰的复习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多媒体影像除了囊括艺术家的照片、艺术作品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纪录片和相关艺术电影。国外美术馆、博物馆录制了大量的现代艺术纪录片,聘请了许多艺术史家、艺术家等艺术事件的当事人来陈述这段过程,且将作品存放在美术馆中。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法国蓬皮杜现代艺术馆、美国芝加哥现代艺术馆等,都能近距离直观地使学生通过影像得出真实的感悟。另外艺术影片有故事情节,舞台戏剧效果极具感染力,学生在观看时常常不由自主地被影片的故事内容及画面效果所吸引,从而引发出对现代艺术的浓厚兴趣。比如观看好莱坞艺术影片《弗里达》,既弥补了课程理论教学缺乏直观性的不足,也增加了西方现代艺术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诸如此类的影片还有《梵高传》《波洛克》等,都能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们对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兴趣。
三、学生作业需要合理疏导
一、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书法篆刻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开设书法篆刻课程内容专业性强,要求学生掌握书法学习内容和篆刻学习内容,培养形成书法篆刻的鉴赏能力,掌握其表达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书法篆刻有助于该专业学生传承书法艺术的精髓,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学观念,提高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书法篆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境,有助于书法篆刻艺术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书法篆刻作品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书法表现形式,传达个人思想和感情;书法篆刻课程开设是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开设书法篆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品味,最终发展成为美术教育专业的独特教学方式。
二、美术教育专业书法篆刻课程内容和具体安排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教育领域专业书法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专业化人才。书法篆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综合美术学和书法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点:掌握书法技法,掌握各种书体的笔画形态和结构特点;掌握篆刻手法,能够独立印章;学习书法篆刻史实,对不同时期的书法篆刻特点、规律、各流派篆刻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解;指导学生欣赏各大名家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书法篆刻鉴赏能力和艺术品味。以上几点教学内容相互补充、密切联系,在教学时要把握整体内容,重点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美术教育专业书法课程安排在大二整个学年,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分别在两个学期进行,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课时安排合理,兼顾书法课程学习和篆刻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书法发展史、篆刻史和各大家作品的艺术特点等,掌握四种主要的书法形态的风格特点,临摹经典印章,能够创作自己的闲章。
三、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书法篆刻课程的培养方案
美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就是书法篆刻课程,但是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未能达到理想效果,主要体现在该专业学生的书法篆刻功底较差,书法篆刻作品鉴赏能力有限。因此,高校要想培养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当前的培养方案,提高书法篆刻课程教学效果。
(一)坚实的专业基础是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内容
由于我国美术教育专业起步较晚,高校开设书法篆刻课程经验不足,比如:篆刻艺术对于艺术体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相关专业人士和书法家对于书法篆刻和艺术体系的联系极为看重,但是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将二者分离开来,无法实现篆刻和书法艺术的紧密结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前阶段书法篆刻课程代替了篆刻课程,实现了书法艺术和篆刻二者间的紧密结合。当前我国艺术院校招生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普遍存在学生书法篆刻功底薄弱现象,为此,高校在设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增加书法篆刻课程的课时安排,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夯实书法篆刻基础。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篆刻和书法艺术的联系,加大对古文、篆书的教学力度,保证学生认识各种书法形态,提高书法篆刻的课堂效果。教师还要注重篆书和古文的考察,严格要求学生掌握书法篆刻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二)了解书法发展史,培养学生书法鉴赏能力
我国的书法发展史是一个非常久远的过程,书法结构变化缓慢,但是其形态演变较为复杂,很难总结发展规律。但是根据历史演变学习书法发展史,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再根据具体的线索总结其发展演变特点,理清其大致的发展脉络,对于学生书法、掌握各字体形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握整个书法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发展史和具体的书法形态,总结书法发展线索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动画视频等教学方式,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书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书法篆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书法篆刻课程的学习既要进行篆刻史、篆刻技巧、鉴赏技巧的理论学习,也要进行各书体形态、篆刻技巧的实践学习,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因此,教师可以举办多种书法篆刻相关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在比赛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书法篆刻作品中表达自身的情感,发扬自己的风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书法篆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一)临摹经典书法篆刻作品
艺术院校学生在入学时大都没有临摹实践经验,但是临摹过程对于书法篆刻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作品的临摹。学生可以通过临摹印章和法帖学习书法篆刻的技巧,掌握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的特点、各种书体的形态和不同的篆刻技术手法。
1.教师示范法
学生在初期临摹时不了解篆刻临摹技巧,盲目操作会出现很多操作误区,给以后的篆刻学习带来阻碍,因此教师亲自进行临摹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临摹前,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篆刻作品的理论特点和临摹技术手法,以便随后将理论融入实践,提高学习效率。示范能够使书法和篆刻的造型特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
2.教师评价法
学生在教师示范后自行进行临摹实践,操作完成后教师对其操作进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可以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加深自己对于书法篆刻技术手法的理解,正确认识范本所要表达的艺术思想,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体悟书法艺术。
(二)创作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多为四年制教学,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进行专业理论和名作名品的学习,大三时期开始创作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水平,因此,创作训练意义重大。学生在前期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自己的作品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中学美术工作总结范文1一、学生现状分析
各年级学生从绘画的素质上看千差万别,有先天因素,有后天原因,有因地域不同而不同,造成他们对美术课兴趣的不同,所以,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便有所差别。
每个班的学生绘画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可以作为较差的老师。年级差别产生的差距也很大,如年岁、个性等方面都要因其特点加以控制、掌握,去耐心引导、调动其潜意识及思维的积极性,努力使横向、纵向所造成的差距缩短,提高每个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低年级段
1、能够对色彩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运用彩笔画出富有儿童特点的作品。
2、学会简单的手工制作,培养其动手制作的兴趣。
3、能够从优秀的儿童作品中吸收一些营养以补充自己,让学生自己主动了解作品的题材及内容的安排,锻炼其欣赏能力及水平。
4、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创作,从中感受不同的美。
5、让学生能够尝试进行比较喜欢的主题创作画。
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作能力,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中高年级段
1、让学生自行欣赏中外名作,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学习优秀绘画技巧及绘画形式。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绘画,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表现能力、掌握多种形式的绘画技巧。
3、掌握国画基础用笔并能描绘简单的小品画,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4、对美术字有一定的认识,对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设计出适合一定主题的板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及创造性、参与意识。
5、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改造生活,让美术真正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无论是低年级还中高年级,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放手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思维、质疑,能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教师真正的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手,参谋与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研究、探索、解决疑难。
三、教学措施
1、区别年级差别,把握学生的审美特点进行引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点、面相结合,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2、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用画笔来描绘出发自内心的感慨,激活他们的思想,充分表达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3、每堂课前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设计好教学环节,正确判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突出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教法灵活,层次清晰,得当,结合各年级的学生特点加以把握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成长的天地。
4、在新课改形式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课改相关理念,领会课改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得以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5、注重美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意与能力。
6、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为课文插图,为日记作文配图;
结合自然、社会、劳动等课程进行描绘、手工制作,布置美术园地。
中学美术工作总结范文220__—20__学年第学期美术教学工作已经展开,为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作如下计划。美术学科是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它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及初步的美术技能的任务。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的独特作用。本学期美术课本着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的原则,提供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作为本学期重要的内容和目标。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本学期,结合第八次课程改革,确立的学习重点是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
二、教学目标:
1、创新精神培养目标
(1)初步理解创新对人的发展及国家振兴的重大意义。理解美术的表现和创造是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创造是美术的生命。
(2)具有在美术活动中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通过探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创作方式,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意识。
(3)逐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大胆质询并提出个人见解。具有初步的独立构思、表现主题与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自己的特质并能自我评析的能力。
(4)初步具有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富有新意的构思与设计,并运用新媒材、新手法进行造型表现的能力。
(5)逐步养成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思维水平。
2、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掌握临摹、写生等基本造型技能和色彩、构图、透视等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图案、进行平面和立体设计、工艺制作等美术学习的必要技能。
(2)初步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综合,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3)能初步将习得的美术知识及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实际之中,解决具体问题。
(4)初步养成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视觉信息的习惯,以发展审美感知和获取视觉信息。
(5)积极参加美术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能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认识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发挥其培养学生个体创造心理品质、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人格方面具有的独到的教育功能,作为美术学科教学应达成的重要目标来实现。
四、主要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民主性原则
(六)开放性原则
五、教学内容进度:
高一:期中授完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1单元,美术鉴赏2单元1——3课;
期末授完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第2单元4——7课;
高二:期中授完美术基本知识透视和简单几何形体;
期末授完美术基本几何形体组合及简单静物;
高三:完成半身像和水粉教学任务
美术学科是中小学必修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美术教学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获得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美化社会生活的能力。面对21世纪的教育,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文化素质,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本学期本着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教学精神努力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极大刚,深刻地认识学科创新教育的意义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内涵。美术教学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实现多元教育功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目标;要由只重教学结果、只看课堂作业效果,转变为注重教学过程、及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全面体现。要由单纯的临摹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感受、独立表现与创造;要淡化美术科目的分类,要由单一的绘画教学转变为综合的大美术数学;要由狭隘的、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多种文化背景、开放性的美术文化内容等,以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适宜的环境
中学美术工作总结范文3美术学科已经在课程改革中发生了综合性的变化。新的学期,在现有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还将更加深入地进行。面对美术学科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中的实际状况,结合生活中的艺术,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本点,狠抓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学校提出的三段式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现制定出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只担任高二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我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鉴赏赏,绘画,工艺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种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具体工作:
①继续加强美术新课程标准和业务培训,深化教学观念和理念。
②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
四、教材分析处理:
1、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新课程改革中虽然不提倡教师板演,但是我觉得适当的示范,也能促进课程的学习。
2、一些手工课需要涉及一些现成的实物,而课本中的平面实物图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为克服这一不足,我在教学将准备一些实物,使教学更直观,提高教学质量。
3、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我将有些课题进行删减或增加其它的内容,例如第十三课,西方现代艺术,只选择几个流派进行讲解,学生会更加容易掌握与理解,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本校美术课的特色教学。
4、要求学生作好材料的准备工作。
要做到:课前布置,课时检查,课后整理。材料的准备宁可充足有余,不可临时不足,影响教学进程。
五、具体教学进度:
第2-6周:中国画
第7-9周:水彩画
第10-11周:水粉画
第12-13周:油画
第13-14周:版画
第15-16周:漫画
中学美术工作总结范文4一、思想政治上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二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六课时的课程。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中国画的内容,包括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书籍的设计和标志设计的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三、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
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工艺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和此前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通过探究,学生能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
2、了解中国画的分类、常用工具及所包含的情感,能创作出简单的工笔画和写意画,在创作过程中体会传统中国画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及责任感。
3、探求苏州园林的精、巧、灵、雅、意、美,了解江南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质和江南园林的发生、发展。
对比江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差异。江南园林典型特质的形成原因和江南园林中各种建筑、审美、文化元素的组成。体会园林中题咏、匾额、楹联等文化元素的精神内容。
4、了解书籍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书籍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规划、包括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
初步学会招贴画的构成、基本创作方法及创意。感受生活,了解图形符号传递信息的方式、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视角出发,构思、设计创意独特的校园环境标志、班级课程表、日历等,提升校园文化。
5、通过欣赏外国历史画、宗教画,了解历史画的创作题材。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提高鉴赏历史画、宗教画的能力。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根据对初二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二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4、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中学美术工作总结范文5一、指导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小学美术新课标,以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来扎实小学美术老师的基本功,为小学美术校本研修的开展打下基础。
二、研修目标
(一)师德方面:
继续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争取做一名具备良好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对学生宽容有爱心和责任心、以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优秀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用爱心去包容、感染、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不断学习新的观点和理念,积累一定的理论学识和教学经验,把“学习与思考”当成自己的一个习惯,持之以恒,努力充实自己,争取在美术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能力和教学行为、个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实现终身学习,寻求自身的发展,订阅美术教育期刊,每学读二本教育理论书籍,并撰写。
2、提高美术教师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做到能够独立制作适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和其他教师共同提高,互相听课、评课,做好诊断记录,积极参与学校、中心校和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8节,并写出自己的听课感想。
4、坚持参加教师教育研修计划,及时撰写自主学习笔记。
5、坚持参加各项培训学习,认真完成布置的各项作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提高并写教学日志,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中学美术工作总结范文相关文章: 初中美术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2020初中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5篇
中学美术老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中学美术老师2020年年终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初中美术老师个人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4篇
初中美术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020
初中美术教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
中学美术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中图分类号:G40-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68-01
一、为何开发本土资源
鲁迅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段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了广大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新的挑战。《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二、美术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本土资源,补充和完善我国现的美术教育体系,有效推进美术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利用本土美术教育资源时,美术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同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多样性策略。多样性策略指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时,资源的种类是多样的,资源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材不能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所有的美术课程资源,原则上都可以作为新的教学内容。美术课程资源的广阔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我们不但可以利用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也可以利用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开放要求教师采用民主的教学,而不是专断式的教学。教师要从系统、全面的讲解转变为专注地听取学生的发言,教师的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鼓励,师生间进行多向交流。我们在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时,要突破传统的作业形式,彻底消除简单重复的弊病,可以在下面几点来做。
(一)运用实物资源,构建直观情境
实物教具,能构建直观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采集的实物课程资源,由于其生活化特征和地域性特色,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史料资源,构建故事情境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珍贵的美术作品,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生动的趣闻轶事。大部分地区美术课程资源中的很多作品,都具备这样的属性。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史料,借助史实,构建故事情境,能让美术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血有肉,能使美术课堂更富人文气息。
(三)利用社区资源,构建活动情境
社区的美术课程资源包括身边的建筑、公园与风景点、文艺演出等,都可以美术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在山东曲阜一年一度的孔子文化节,让学生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所穿的服饰、儒家文化的各种礼仪等等,这些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改变了“教学活动就是校内的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利用社区的这些活动来建构教学的活动情境,既可以掌握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丰富美术体验,又可以培养学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美术学习的乐趣,激发美术学习的动机,养成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等作为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建筑拍成图片,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发到文物古迹中去,去发现和探索美。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把优秀的乡土资源与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融为一体,无疑是乡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之一。
总之,只要我们勤于留心,善于动脑,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总结
新的课程改革己经有明确的精神指向,教学要与社会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地方文化作为民族的瑰宝,其继承与发扬也离不开课堂,研究本土文化是寻找合适的契合点。地方文化作为人文资源的重要内容,其中富含“真、善、美’’的理念,对涵养学生性灵有着不可替代作用。本土美术资源给新世纪的美术教学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特色,运用本土美术资源的教学更是一片广阔的空间,但愿有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实践。
参考文献:
当代美术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南存有非常丰富、厚重的美术文化遗产,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策略开发当地本土美术文化资源,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研究所处的便利环境优势,以豫南地区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为例。由于豫南美术课程资源特点在国内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及地方特色的众多中小城市中有一定代表性,因而对情境类似的美术教师传承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价值。
一、豫南地方文化资源的特色概述
信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信阳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既有中原粗犷豪放的气质。又有南国婉约细腻的风情,豫风楚韵相映生辉,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汇成独具特色的信阳文化: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一代文豪何景明等都诞生在这里;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三年不语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戏》和堪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相媲美的“淮滨泥叫吹”,素有“青分楚豫”之称的“鸡公山――万国建筑博物馆”等等,名山、名水、名寺、名城交相辉映。
二、豫南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课程资源如此丰富其开发利用与现状如何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信阳中小学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
存在的问题:
从豫南地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情况来看,资源的丰富与开发的薄弱形成反差,存在这样几种情况:
1.大量的资源被忽视,已有的研究集中在某一两种资源上:
2.开发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3.地方、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漠,开发能力弱;
4.很多学校不能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人力、物力和才力的保障。资源丰富与开发薄弱的矛盾阻碍了豫南地方美术课程开发的有效地进行,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豫南地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主题的选择考虑学生会感兴趣、能够学会、能与学生生活其中的地域优势相联系、具有审美倾向、有利于进行综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等因素。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在2005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的基础上,2009年教育部又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外美术史课程做了详细说明,在江苏师范大学和济宁学院的美术史课程教学中,教学形式和方法从单一化转向综合化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美术史课程教学形式改革
“美术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1]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个别化教学(个别辅导)、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写生)等几种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也日趋多样化。
在美术史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教学目的,就需要美术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于丰富教学形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课堂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实行了上百年,由于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就美术史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同时班级授课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二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难以做到因材施教。”[2]作为班级课堂授课的补充,个性化教学可以发现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现实中的疑难问题。还能在美术史教学中因材施教,给优秀生进一步指导,给后进生有针对性地补课,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第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在进行常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在考察地点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江苏的学生可以选择对徐州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进行考察,还可以去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的文化遗迹考察。在时间安排上,可以利用假期把旅游与考察相结合,既解决了课时与经费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旅游的艺术品位。以参观访问和艺术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术史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艺术考察真正成为美术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第三,师生合作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美术史教师讲课的重点可以放在对代表性作品赏析和美术史规律的总结上,留出时间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互动式的课堂讨论。在课堂和现场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组织同学们共同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注意互动讨论的主题和节奏,以便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精神。
二、美术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美术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3]当前美术教学方法丰富多彩,至今也没有一个理想的标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美术史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索。
“根据教师如何输出信息、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可将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如讲授法、讨论法等;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实验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4]目前,美术史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其他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
讲授法是我国高校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在教学中有四个优点:一是讲授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二是成本低,一堂讲授课的基本费用仅相当于大学教师的薪水,比起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要少得多;三是通用性强,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增加或删减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或学习者的变化;四是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等。”[5]
但是讲授法也存在一些不足,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授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美术史知识的零星记忆外,相关的综合能力并不能得到全面提高。
“美术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几十年来,在基本的课时内复述—份大同小异、貌似完备的中国美术通史,几乎成了不少教师无可非议的本分了。”[6]中国美术史上下几千年,门类繁多,因此教材分量相对较重,在课程内容无法减少、课时无法增加的现实情况下,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本掌握主要美术史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重点讲解古代绘画史和现当代美术教育部分的内容,让他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画家和作品,深刻领悟现当代美术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其毕业后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做好理论储备。
图像和文献的结合是美术史教学的必备资源,其中图像的直观可视性是它的一大特征。传统教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美术史课堂教学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它的必然选择。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美术史的目的与美术史论系的学生相比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更注重理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希望通过学习美术史,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有时甚至希望从中寻找实践的依据。这种实用的心态,决定了他们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尽可能地提供可视性的资料,如幻灯、录像等。”[7]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进行美术史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美术史课堂教学由以往的“理论知识讲授加幻灯片播放”发展为“理论知识讲授加多媒体影像播放”,多媒体系统中的影像视频与教师精讲相结合,无疑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朱丹红在《美术史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新探》一文中概括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五个优点:“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第四,注意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上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第五,提高学习的主动性。”[8]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以上五种能力和素养都是需要培养和具备的,只有让他们在读大学期间就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才能在其毕业后站在中小学的讲台上,特别是在讲授《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继续使用和推广多媒体教学。
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转学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蒋英在《困境与出路:中国美术史课程研究》一文中指出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产生的三个负面效应:“第一,变相灌输;第二,降低教学难度;第三,助长教师与学生的惰性。”[9]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既要熟练使用多媒体,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各地中小学的教学配备设施参差不齐,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可能暂时无法配备多媒体。所以,在美术史教学中,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也不要把教学课件变相灌输后直接拷贝给学生,而是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去做教学课件并上台演讲,为自己毕业后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做好准备。
李普文在《美术史教学法评议》一文中认为:“美术史教学法的改进,应该扬弃过去的观念,如果改进只是在旧有的讲授法基础上进行,那么这种改进将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它的大方向就已经错了。美术史教学法的改进,应该也必须朝着发现问题的创造性教学努力。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对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美术史教学中提倡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创新观念的倡导,无疑契合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美术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综上所述,在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所以,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符合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目标,又要适合教学的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应当把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才能使得课堂生动有趣。也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朝着发现问题的创造性教学而努力,美术史课程才更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2][3]陈荣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8,71,114.
[4][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0.
[6]洪再新.崇尚学术与艺术创作教学——再论美院的美术史共同课改革[J].新美术,1994(1),48.
[7]杨修憬.外国美术史教学随感[J].新美术,1998(3),90.
[8]朱丹红.美术史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新探[J].艺术探索,2005(3),62.
“美术理论”的定义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基础理论;狭义而言,它单指美术基础理论。美术理论是从美术创作、艺术家及其作品,美术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主要针对美术活动而言,是人们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探索的结晶。美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可概括为美术哲学和美术原理,细分则就是中西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美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研究、美学,等等。另外,有关美术作品的使用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以及对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都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内容。美术理论与其他美术学科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美术理论看似是程序化框架、大篇幅的理论总结,与美术创作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独行,其意义更不仅仅是理论而已。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到对美术现象的认识,再到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初次学习还是深入剖析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学科间的交叉无处不在。人文、地理、政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功底。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学习更是一个贮备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美术的发展是奇异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东方的自然美、西方的人体美,更从一定意义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老师曾说:“美术史不仅仅是绘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发展史。”它成了人类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实践开辟出一条美术之路,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美术观念、绘画理论自然产生。
观念一旦形成理论,理论就具备了形成体系的条件。当然,特定时期的美学观念源自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每位艺术大师的实践和每一次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都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先秦时期《左传》里所说图画的“使民知神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功能说,而且决定了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中国的美学思想在此时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缕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的诗、书、画、印开始勃勃兴起。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汉代之前,还处在艺术的不自觉,美术理论也是只言片语,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审美渐渐自觉。美术史上超级明星东晋顾恺之与南齐谢赫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先锋,堪称中国美术理论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他们的理论成果无不是艺术实践的总结。顾恺之在作画时悟出,一幅画“形”美不代表画美,“神”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于是他身体力行倡导“传神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一经提出,便引来绘画界的“蝴蝶效应”,其影响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领域。谢赫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谢赫绘画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六法论”指引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方向。唐代以孔孟儒学为正统,绘画风貌“灿烂而求备”。张彦远强调“书画之气,皆须意气而成”,张璪从画与人的角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集》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后来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赵孟頫、倪瓒、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绘画思想,都为中国美术理论添砖加瓦。
到了近现代,美术理论这个巨大的车轮凭借着自身的惯性继续向前发展,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庞薰、王朝闻等艺术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绘画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我们要从中吸取艺术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中国美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美术理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才拥有风姿卓越的面貌。当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在学习美术理论时,我们应从传统的精华中挖掘现代性的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蕴藏着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只是全部美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大精深的美术理论体系,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美术理论不仅让我们了解已有的艺术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利用经验的价值,利用前人对美术实践的总结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这就涉及两个必须:一个是我们必须重视,第二是我们必须学习。现如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同样也带来了艺术的狂躁不安,这不能不说是对美术类师生的一个考验。实践在继续,遗憾的是美术理论却渐渐不与它齐名。作为一名正在研修美术理论的学生,我深感学习美术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惋惜美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不被重视。我曾经就美术理论的重要性这个问题问过身边艺术类的同学,从反馈中知道,他们还是偏重技法的研究。就美术而言,“重技轻理”明显是个亚健康发展状态,如果艺术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理论精华都不甚了解,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其他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在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没有理论指导也是盲目的实践;不能全面掌握美术知识,不重理论修养似乎只是个匠人。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做内外兼修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内到外都彰显艺术气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融入美术,才能使科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思想转变为更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p#分页标题#e#
美术理论的学习
学好美术理论,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要把美术理论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是其一;其二,对老师而言,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兴趣。在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打牢美术理论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扩展我们的视野。美术理论具有抽象性,而它又是以纯粹的理论形式出现的。很多同学会误以为理论的东西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这是学习美术理论的一大误区。美术理论作为美术一个分支,它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精力,而且,辛苦背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与记忆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把每一条理论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想想为什么每个时代所强调的美学思想不一样,为什么艺术家之间会有差别。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有效的理论学习方法。学习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指点,特别是理论课的学习。学习美术的同学一般正规地学习美术理论是在进入大学后,但是,美术理论课程在部分院校只是以辅助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美国教育学家贝斯特认为:“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有优良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贝斯特在他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要想美术理论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适当的理论教学改革还是有必要的,如可尝试着把理论课程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画画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美术理论里面的知识穿插到实践课堂中,画石膏模型、速写、基本素描、静物写生、出去采风等都可以结合中西方美术理论的知识点。当然,具体阶段要具体分析,比如在初高中绘画课堂,老师会根据绘画对象的特殊性,找出其特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
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合乎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专业性特色不明显,响应时代美术教育创新课题号召的活力不足,高等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不够完善,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也亟须制定恰当的整体规划与指导方案。
2001年教育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学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形成开放又综合的美术课程架构。2005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2009年8月正式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10年8月28日―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培训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笔者参加了这次课程培训。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培训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综合素养、美术专业的基本技能、美术专业解读与创造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基本素质与技能。总结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本专业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美术课程的特征,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已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心,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普遍注重造型基础、技艺传承,写实绘画的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协调眼、脑、手的配合性,但因文化素养的薄弱,学生创作常因缺乏新颖充实的文化内涵而显得苍白无力。协调好技艺与学生个性创意能力的关系,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1.注意专业结构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化与时代性
用发展的眼光制定教学规划,走出纯美术的局限。不仅要学习国、油、版、雕,还要学习工艺、设计等课程,关注电脑数字媒体等新的艺术形式,并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如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民间美术等。
2.注重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美术教育与文化、社会的联系
将美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增大选修课比例,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课程,如文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临沂大学美术学院设置的文化艺术名著导读课程,是对美育工作的实践性尝试。条件合适的教学单位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听讲座、看展览。
突破课堂教学局限,开展第二课堂。走出校门,充分利用社会本土人文资源,包括民间美术与工艺、古建筑、本土特色文化等,以及博物馆、美术馆丰富的艺术资源。这既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也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同时还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3.注重美术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把教育实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掌握美术基础教学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的组织、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等。
二、积极探讨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1.采用导师制辅导学生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制定导师制度,明确导师责任,规定工作任务。把学生分配给每位教师,实行导师制辅导,新学期一开始,导师就与新生见面,分析本专业的特点、学习任务和目标,使学生很快了解情况并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定期交流学习进展情况,实行必要的指导,一直到学生毕业。
2.把创作贯穿于基础教学的始终
虽说是专业的基础教学,但艺术思维的训练是贯穿始终的,不能割裂开来。在日常训练中要注意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和引导,锻炼创造性思维,避免最后学生“硬憋”的局面。如在基础课中,可以让学生依据已经完成的画面进行再创作,改变色调或者提炼形式趋向意象,产生另一幅崭新的画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真正调动起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画面自然会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把教育实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正如创作不能到最后“硬憋”,教学能力也不可能最后一蹴而就。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学会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等,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期间。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记录教师的教授内容、自己的学习感想,也包括勾勒的草图(速写)和正式作业,还可以记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解决问题的探索等,总之可以是一个包罗任何和本课程相关的能够引起思想灵动的文字和图像的集合。课程最后要求学生以课堂笔记为基础,做一个对本课的总结性小册子作为平时作业考评内容,主要是体现学习的过程与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和下一步要调整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可以总结编写本课程学习内容的课程设计,或者是与该课程相关联的延展内容,要求辅以PPT等电子课件进行教学模拟,每个学生有5―10分钟的讲解,锻炼其语言表达、组织教学等综合教学能力。如果学生多,还可以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完成相关课题的不同内容,以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这样相互分享成绩的同时,使作品更丰富、更完美,体现出集体的力量。
4.安排课外命题研究
课堂每阶段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按专业划分为独立的课题,以此为切入口,安排学生相关的课外命题研究,是对课堂内容的充实和延展,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查阅组织资料、文字整理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完成论文或报告后与教师交流,优秀者可以向专业期刊投稿,这对学生更是一个不小的激励。
三、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要求与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院校都加强了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评价标准,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教师教育新标准,2000年开始实施重视教职课程的新教师培养课程;2000年俄罗斯颁布《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国家标准》;2003年我国香港颁布《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上世纪50年代的欧美一些国家把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纳入教育学范畴,美国现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必须有文科博士学位,所以美国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是纯研究性的学科,他们的学生也会安排作画、泥塑等课程,但完全是实践体验,明白操作方法以便日后教学使用。
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提高了要求。教师专业化的这个双重要求,不仅要求美术教师具备美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借助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审美、判断、创新、组织能力,而不只是简单的造型能力。
合理的、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给专业教师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减除那些繁杂的、与教学实际内容无关的任务,把教师解放出来;完善教学成果鉴定标准和奖评机制,督促教师自我进取,把教学效果提高到与科研成果并重的地位,激励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学评价可分为两点,一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第一点在前面已分析,关键在于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第二点要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做出积极的评价,以全面发展的理念为基础,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从学习态度、专业技术、审美意识、创造能力等角度,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展开对学生作品质量、语言表达、文字表述、综合技术运用、组织协调等能力的考察评价,明确学生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的调整。
考核标准可以分几块:平时上课占50%,包括学习态度10%、课程设计能力20%、语言表述能力20%;绘画表现能力50%。
学习态度是指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纪律和积极参与的状态;课程设计能力指领会课堂知识内涵与外延,并转化为教学组织课堂的能力,还可以包括使用计算机,比如PowerPoint演示稿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素质,能否使用普通话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课程内容,直至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绘画表现能力是专业技术的要求,考查学生能否掌握基本的专业技术与技巧,进一步实践自己的绘画语言。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我国美术教育应该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人文内涵,以对学生创造性与个性的培养为重心,切实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关注艺术思潮与社会生活,综合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等广泛性人文学科,培养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全面发展的智慧型教师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淑霞.绘画基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8
[2]杜大凯,杭间.清华美术――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卷3).
[3]郭祯祥.21世纪教育的展望:论生态观艺术教育与整体性教育建构.清华美术[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卷3):093.
[4]王大根.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M].清华美术(卷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9
[5]席卫权.2005年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建构国际研讨会侧记[M].清华美术(卷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卷3):145.
[6]李向伟.我国高校美术与设计学科亟须构建自主性评估体系[J].新美术,200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