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0: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篇1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国家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转自省略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二、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房地产业在经济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包含自身所承载的基本作用,同时还包括在经济链中带动相关产业、联结生产与生活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影响公共投资和个人消费倾向的作用,以及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作用。

1、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从1997年之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先呈攀升趋势,03年达到27.7%,随后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几大行业相继进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时期,迅速占领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空间,而房地产在宏观政策的控制下,快速增长的势头相对放缓,贡献率随之回落,但是05年仍达到了22%以上。所以从近几年来的贡献指标分析,房地产对我区经济增长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房地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价值的提高

各种房屋建筑是城市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条件,也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现。房地产业可以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以及各行各业和居民的用地用房,从而对城市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这也是房地产业在旁侧效应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北京朝阳区CBD、燕莎、朝外、亚运村等多个经济热点区域都是以率先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为基础,而逐渐发展壮大的。随着这些区域的集聚效益不断发挥,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聚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使人类脱离贫困,并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宏观经济是房地产投资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直接决定房地产投资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方式。房地产投资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房地产投资行为,区域经济的性质、功能。特点和发展水平都会对房地产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产生影响。当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确定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时,对于房地产投资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商业城市、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需要不同比重的房地产投资构成,在同一城市定位下,发展阶段不同也会产生房地产投资需求比例的不同。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房地产投资结构,才能与宏观经济发展相协调。

4、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篇2

关键词 区域转型 低碳经济 产业化发展 规划

在高速度的全球化的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在享用着优质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着资源和环境,让资源和环境出现一些危机,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展以来的几百年时间,大气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全球的气温出现逐渐升高的情况。地球的“温室效应”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这些情况早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议题,并在逐渐的共识中,出现不同情况的改变。

一、区域转型和重构下的低碳视野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举行的会议之中,签署了非法律性的文件,都达成一致的共识,要采取实际的措施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环节气候变化。低碳是整个21世纪发展最具实效意义的主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识到低碳在经济和发展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控制。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博弈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实现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市场,我们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机动化进程,对于能源的消耗的硬性需要还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很高的增长状态。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碳排放量一直占据着世界首位的位置,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碳排放量占据世界碳总排放量的24%。依据英国2010年的统计,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乘以108吨。这个数据也占据世界各国的首位。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想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效的发展,尤其是在进行低碳转型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经把低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规划之中,尤其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举办以来,一些低碳的理念逐步得到引进和落实。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倡导进行低碳低耗,低排放的绿色盛会。

二、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我们用实际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和说明。像内蒙古这样一个传统的煤炭资源原材料重要基地,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抓住西部大开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工业,和一些老工业基地进行合作。城镇化迅猛发展,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改变了以往仅仅靠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的契机,以及兴边富民的战略,内蒙古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实现了自身经济的迅猛发展。但是其煤炭产品的结构一直不够合理,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方面的少。还有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存在破坏。还有对煤炭收益分配不够合理和开采中存在浪费的现象。

我们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做好相关思考。目前的内蒙需要做好的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构建良好的发展战略。利用工业实力方面比较强优势和煤炭资源丰富的情况,整个的交通体系建设也是一个发达的区域,对于整个内蒙经济带的发展而言,就能够起到加速工业发展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划,和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改造和再生的契机,开展和东北老工业之间的合作。规划是要建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综合的实验区,预设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该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是达到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把对这个地区的打造成为煤炭优质产区和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国的重要精品煤炭市场。对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东北亚商贸物流和金融的服务中心,逐步建成经济发展方向集约型庄边的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建立综合型的实验区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要让该地区成为全国具有很高发展潜力和经济增长的区域。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产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根据诸多的相关因素决定。这些要素涉及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产业配套条件以及企业的战略行为,还有组织和同行业竞争优势所在。需要不断的丰富“钻石体系”力量,培育区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产业竞争的优势所在。需要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建设具备鲜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特质的低碳经济,把这个区域的经济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契机,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该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思考

在世界范围内的低碳经济方面的转型已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比如在2003年,英国政府就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写入了政府能源的白皮书,并确定了打造低碳经济作为能源发展的前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市场,我们仍然处在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作为特征的工业化的后期。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辽宁的低碳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两重视角来看待。第一方面是对于那些仍然处在城市的增长区或者是机动化增长期和产业的转型区域,都面临着顺应绿色和低碳城市的需要,实现在经济发展中更娇的实现能源产业和绿色建筑为代表的新兴原动力。第二方面是一些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区域,都处在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的深层次变革之中。普通的工业都面对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衰退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还需要面对城市土地方面的粗放和运行的高耗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城市功能的转型为契机,实现对城市空间方面的重构。营造具有活力的投资环境,尤其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结束语

在实现两大战略空间区域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城市转型的重要的空间触媒。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实现示范土地的开发和绿色交通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从何细节出发,倡导并逐步推广低碳生活倡导低碳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篇3

本课题为河北行政学院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XYKT003)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以积极的财税政策促进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8日

2011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河北省也正在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强力推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增长极。此举意味着河北要充分发挥沿海省份的巨大优势,为建设经济强省助力。

按照河北省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沿海区域的GDP和财政收入将占全省50%左右,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目标。目前,河北省正在研究出台一系列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建设的优惠政策,包括建设用地、财税政策、审批程序等,而财税政策对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财政收入难以支撑大量的资金需求。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宏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2012年10月河北省沿海办和省金融办共同举办沿海地区项目建设银企对接会上,就了纳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的110个重大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9,000多亿元。而2012年河北省全部财政收入在较上年增长15.3%的基础上,完成的总额为3,479.3亿元,其中唐山市完成622.6亿元,同比增长12.1%,沧州市完成380.4亿元,同比增长15.8%。

虽然河北省为促进沿海地区发展,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性财税政策,包括2012年至2014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周转性资金40亿元支持曹妃甸区和渤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给予省级分享四税“定额分享、超额全返”的优惠政策延续到2015年;省内安排的各类建设性资金向沿海地区重点倾斜,建立完善腹地项目向沿海转移和区域合作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等,但沿海地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

(二)高新技术和人才短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发展沿海地区经济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人才。同时,在沿海地区还需要建立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但目前沿海地区推动产业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沿海地区的科技经费投入也相对不足。据统计,2009年沿海三市R&D经费投入占当年三市GDP的平均比重为0.65%,远低于全国1.78%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河北省0.78%的平均水平。可见,河北沿海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省内及国内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新技术和人才的缺乏以及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河北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沿海产业带规划的启动和一批新项目的实施,势必给我省的资源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对环境影响更加突出。

目前,河北沿海地区环境问题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日渐严重。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素,导致耕地资源日渐紧缺;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导致河北沿海地区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渤海海域的污染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等等。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推进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是我们发展沿海经济的基本原则。扶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也要体现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具有前瞻性,以保证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开发沿海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化沿海产业带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规划布局,实现产业、城市、生态的和谐共融和协调发展。财税政策要对合理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强化环境管理、保护沿海生态环境给予支持。

三、推进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路

(一)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等为重要来源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沿海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省财政设立沿海地区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资金,支持沿海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激励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及其他社会资本加大对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投入。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沿海地区的信贷支持,优先支持自主创新项目。加大对社会资金设立风险基金的引导支持,扶持沿海地区企业上市融资。采取并购引资、增资扩股、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沿海地区。

(二)提高科技投入比重。要提高对沿海地区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合理界定政府科技投入重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把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发部门作为优先扶持的部门和领域,对具有公益性质的研发项目以及对产业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支持重点。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等。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利用国家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激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推动我省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设立研究开发专项资金,确立研究开发课题,开展技术创新。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沿海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崛起提供政策保障。

(三)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围绕沿海地区全面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于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点工程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急需领域的人才放宽引进的政策。努力选拔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造就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对业绩特别显著,贡献特别突出,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优秀人才,实施重奖,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四)支持沿海地区推进节能降耗。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在河北的滨海开发带要优化发展以精品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但沿海化工产业带的发展,在促进企业和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增加当地的环境压力。据国家海洋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海域。监测显示,这些海域单位平方米的生物量正在逐年减少。因此,河北省应加大对节能降耗项目的支持,增加预算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环保投资机制,将一定的财力用于支持沿海开发区推进节能降耗。对沿海地区循环经济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息等方面给以优惠,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鼓励推进排污权交易;积极扶持海水淡化、废弃物再利用产业和生态产业链上的非盈利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的优惠;鼓励外商和民间资本投资循环经济产业和企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环保、节能、资源再利用等项目。

(五)促进沿海经济各产业协调发展。财税政策要为促进沿海经济各产业协调发展给予扶持优惠。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大力发展沿海工业;以产业基地为支撑,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业、中介服务业和滨海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沿海经济,要实现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发挥港口优势,推进对外和对沿海发达地区的开放;同时,加强沿海地区与省内各地的协调联动,加强与周边省份的互利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二、“新区域经济版图”产生的原因与过程

(一)从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经济发展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以追求GDP增长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由此取得辉煌成绩,但贫富差距加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尖锐问题暴露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不足和劣势。作为追求和谐社会的政府而言,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后,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情况下,应该思考追求产业增长外,把注意力向追求产品合理分配以及消除贫困,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方面转移。

(二)以县域为单位的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了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的经济发展体,而地方政府出于经济主体的动机和利益冲突,争相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的产业,惯常追求小而全的经济模式,从而导致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各地重复建设的后果。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政分离,且地方政府自扩大,又逐渐导致区际经济关系紧张、经济秩序紊乱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区际经济摩擦日益增多,农副产品和原材料的争夺日益加剧;地区间贸易壁垒、市场分割进一步抬头,阻碍了商品和要素的正常流动,扰乱了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市场发育,主要表现在商品销售排外、资源强调就地加工、生产布局区内配套、资金流向流入不流出等。

(三)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促使向经济协调发展的转变区际之间经济发展失衡,首先是区际之间经济差异拉大的问题,其表现在各个方面,诸如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一般地区与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之间、乡村地区之间以及资源省区和加工省区之间,发展差距都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其中,尤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异扩大令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向东部沿海过度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从而产生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际之间经济差异拉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利于在稳定中求发展;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区际经济关系和产业关联受到损害,不利于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和区际分工格局,也不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此外,老工业基地出现萎缩,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老工业基地虽然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其区位条件和外部条件都是不错的,但与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化地区相比,却出现萎缩现象,增长不景气。老工业基地出现萎缩现象原因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它们正处于经济成熟期,即将走向衰退期。它们大多建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加上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转换重视不够,致使出现产业、企业和产品老化等方面的问题,亟待更新、改造与重构。

三、如何防范与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各区域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利益冲突和摩擦。长期以来我国坚持的原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虽然此前我们谈到,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当前我国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我国中央政府本着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思想,逐渐把精力投向合理分配和保障民生的层面,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收入分配、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内部的目标是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得以长期发展,提高区域内工业化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区域内部人民的富裕程度;加之出台区域发展规划的地域,经济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长期落后,亟待经济发展。故而,各区域主管经济发展机构仍将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解决体制上的障碍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灶”使得各县级政府的财权受到限制,但是属于县级政府的事务并没有减轻。各政府面对利益用力争抢,面对责任相互推诿的局面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分不利。故而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经济规划的实施,以保证出现问题时能得以解决;或者设立专门机构,综合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保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达到综合治理问题区域的目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以20世纪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为范例:美国为了拯救衰退的煤矿地区阿巴拉契亚地区,为了使该地区重新焕发生机,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外,美国政府还特别通过了《阿巴拉契亚开发法案》,从立法的高度来扶持该地区的发展,最终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建议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出台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分配;以有助于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规划领域和内容,避免高层次区域规划事无巨细,无所不包,防止地方政府盲目竞争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保证中央与地方责、权、利协调统一。

篇5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33 ― 03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层次低、效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带动经济增长〔1〕,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说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地区经济振兴。郑长德教授等专家学者指出新时期民族地区应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度,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2〕,这说明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必须依靠转型发展战略,而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在人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功能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能否根据当地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事关生存发展大计。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二十一世纪初相继成立以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的困境,造成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院校定位趋同、人才需求与培养错位等原因(夏明忠,201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发展及地方经济人才需求等因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机制(赵新亮,2015)。关于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杨钋(2015)等学者通过对国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立足地方经济,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雷德荣,2015)已经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识。其中龚晓(2015)等学者从就业岗位需求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邓志勇(2015)从具体专业角度分析了如何优化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王志丰(2014)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视角分析了地方经济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要求。而以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研究仍有待完善,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生存发展之际对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尤为重要。

一、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资源消耗和投资依赖型为主〔3〕,形成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战略〔4〕。贵州省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近年来通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先进产业转移来优化产业结构,这必然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所引进先进产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产业承接转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培养一批能经营管理先进产业的人才;二是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能将先进产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对所引进先进产业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较快投入工作当中,进而将承接产业在民族地区经营的更有特色,进一步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并重

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决定了民族地区资源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实现健康持续的增长〔5〕,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揭示了民族地区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产业,走创新创业之路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贵州省对先进产业的承接转移也要求民族地区能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生产创新、技术创新,将引进产业转化为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先进产业,这就必须具备一大批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具体而言:一是民族地区广阔的欠开发市场需要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来开发,从而创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二是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具有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直接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型转换为创新驱动型。

(三)善管理与懂市场双向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民族地区通过承接先进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水平落后的状况。但管理是第二生产力,主要指的是人才的管理能力,先进的产业没有善管理懂市场的管理者进行经营也创造不出良好的效益。所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需要善管理与懂市场的人才提供支撑。善管理一方面是指能够掌握所承接先进产业的生产运营流程,实现生产与现有资源的最佳匹配,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指能结合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开展计划、控制、沟通、协调等基本管理职能,能将先进产业与当地民族文化实现融合发展,是管理艺术的创新。懂市场一方面是能够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对先进产业的需求现状,能根据民族地区群众需求生产出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是能结合民族地区消费能力现状进行市场开拓,实现先进产业在民族地区留的下、留的好的目标。

(四)通用型人才与特色产业人才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振兴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6〕,而特色产业发展除了需要通用型人才以外,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特色产业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众多,以贵州为例,烟草、茶叶、中药材、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但有关烟草方面的学科专业,贵州省高校中仅贵州大学有烟草相关专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均未设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其他特色产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特色产业发展没有专业型人才提供支持,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特色产业的发展。

(五)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均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资源是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传现象〔7〕。因此要实现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离不开真正了解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本土型人才。本土型人才对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更为了解,更利于为转型发展出谋划策,但事实是本土人才外流比较严重,比如,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有一部分毕业后选择留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导致本土人才流失。同时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还需要留住外来人才,一方面是因为外来人才有着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利于推动特色文化转化为经济成果,另一方面是外来人才有利于弥补本土型人才的不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凯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凯里学院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以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是该州唯一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地,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黔东南在面临经济发展转型之际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凯里学院作为该州唯一的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身定位脱离民族地区人才需求

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凯里学院前身是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几十年来为该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教育类人才,但在升本之后自身的发展定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定位脱离自身实际。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地方经济,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凯里学院在发展定位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追求科研型、学科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等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其他非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区别不大,同时也出现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千校一面的局面。二是人才培养定位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时缺乏对黔东南州人才需求状况的周密调查,导致黔东南州的一些特色产业发展出现人才断层,比如苗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酒文化等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课程体系脱离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需求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凯里学院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传承黔东南苗族、侗族等33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人才,从而为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软实力人才。目前凯里学院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课程体系雷同现象严重。该校本科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借鉴其他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甚至是照搬过来,导致课程体系出现雷同现象。二是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有关课程缺乏。以管理类专业为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当地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应该设置有关黔东南民族特色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实际只有贵州省情课程,该课程对黔东南民族文化介绍较少,缺乏系统详细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当地民族文化知识的欠缺。

(三)双创教育脱离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要求

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是民族地区经济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发展的关键。凯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问题主要是,一是理论学习多实际操作少。创业教育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讲述创业有关的理论及案例。创新创业比赛一是举行次数较少,二是参与学生规模不大,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低。二是创业教育普及率低。创业课程主要是采用选修课方式进行,先有老师申请创业课程,然后由学生选择,且每个学期只有大约200个学生名额。三是创业教育没有融入课堂教育。黔东南州众多的特色产业急需开发,创业教育却较少结合当地的特色农业、文化产业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导致创业教育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不大。

(四)科研服务脱离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对地方经济的方方面面开展科学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凯里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还需要深入黔东南州各行各业开展调查研究,但实际是在进行科研活动时多是通过查找文献、到有关部门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具体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偏差,最终导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较弱。

三、“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结合承接产业培养新技术人才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承接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凯里学院应主动对接当地承接产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先进产业在黔东南州的人才需求。具体来说:一是主动与政府机构等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该州所引进产业的类型、人才需求专业及规模;二是根据引进产业人才需求状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或是采用到先进产业企业当中跟班学习、实习等方式学习先进技术的理论及操作技术要点,提高学生对先进产业的工作能力;三是及时充实先进产业相关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先进产业所需技术人才。

(二)结合民族特色产业培养专业型人才

特色产业是黔东南州经济转型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黔东南独特的中药材、饮食、旅游资源近年来呈现了较快的发展趋势。凯里学院应立足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专业型人才。一是明确黔东南有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类型,比如中药材等产业;二是打造特色产业专业群,比如设置中药材相关专业群;三是建立稳固的特色企业学生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特色产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四是优化订单培养模式,积极对接当地特色产业企业,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文化产业培养本土型人才

黔东南州独特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属于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黔东南在经济转型之际,发挥好独特的文化资源至关重要。凯里学院应结合特色文化大力培养本土型人才。一是积极申报基于当地特色文化的学科专业,比如针对独特的苗侗文化申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针对独特的民族服饰开设服装设计专业,让学生能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精髓;二是选择黔东南州本土学生定向培养,选择了解黔东南民族风情的学生结合工作单位开展定向培养;三是选择特色文化产业的代表人物到课堂讲课,让特色文化贯穿课堂,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人才。

(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同样离不开创新,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一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摸清黔东南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需求;二是结合地方经济创新需求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创新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实践当中;三是大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更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五)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培养全能型人才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同样适用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凯里学院作为州内唯一本科院校,主要功能就是为黔东南州各个产业培养人才。一是积极了解黔东南州及各个县市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比如要深入了解黔东南州十三五规划当中优先发展支持的产业有哪些,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二是结合黔东南未来发展规划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尤其是人才培养方向的规划,要做到人才培养规划与黔东南发展规划协同发展,培养更多全能型人才。

民族地区要想走出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怪圈,必须依靠发展转型战略,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而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一定要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转型的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 考 文 献〕

〔1〕李声明.论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依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4):178-180.

〔2〕郑长德.“十三五”时期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103-111.

〔3〕丁如曦.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缺陷与新时期战略转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93-99.

〔4〕孙泰岩.浅析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J〕.商,2015,(02):42.

篇6

随着三大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一些经济数据释放出积极信号,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势良好,对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家出口均超过17%。1―5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67家,同比增长14.31%;实际投资金额29.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59%,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的5.4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和地区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105个,新签合同额251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8.6%,同比增长19.1%;完成营业额22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的44%,同比增长4.5%。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着力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1%。天津市以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密切与京冀合作,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吸引京冀企业在津投资774亿元,占天津全市利用内资的44%。河北省以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4%,六大高耗能行业仅增长2.8%,从京津引进项目2697个、资金147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9%和46.3%。

(三)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1―5月,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以重大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等一批航道项目开工建设,上海洋山港四期工程等一批港口和集疏运项目进展顺利,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项目建设积极推进。

二、区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态势趋好

上半年,我国地区经济运行呈现出“东部态势向好,中部整体平稳,西部稳中趋缓,东北持续减缓”的特征。东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大部分省份态势向好,经济总体上企稳回升趋势明显;中部地区经济运行整体保持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实现较快增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徘徊波动特征明显,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东北地区经济缓中趋稳,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正在收窄。

地区经济呈现两个积极变化: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对全国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5月,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和就业总体状况稳定,项目开工和生产逐步进入旺季,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长较快,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中西部多数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持续加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所在。1―5月,增速领先的省份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重庆等省市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同比增长14.8%,位居全国第一;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5个中部省份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9.6%、8.7%、8.3%、8%、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下半年地区经济工作重点

一是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促进东部地区率先转型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地区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研究制定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文件,推进中部地区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在西部地区再新开工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工程,出台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措施。制定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出台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

二是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围绕重点方向、重点国别、重点项目,抓紧启动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各方凝心聚力、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局面。把握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主线,突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核心任务,持续推进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强化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三个关键支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实施交通、产业、环保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形成区域大市场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三是着力打造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重点功能开发平台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新的增长点。统筹推进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加大投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临空(空港)经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各类特殊功能区建设,打造区域开发开放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

四是大力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做好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推进实施支持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扎实做好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

篇7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始自上世纪90年代,高速公路一经建设通车,就凭借其安全性、快速性等优点,减少了交通能耗,优化了运输成本,并逐渐显示出其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优势。进入新时期发展阶段后,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社会的持续发展。

1 高速公路基本概述

高速公路从类型上看,是高等级公路形式之一,根据我国相关公路建设标准及规范,高速公路指的是能够承载小客车昼夜行驶年均数量大于25000辆,具备了高速行驶车道、可以对出入车辆加以控制的公路。

高速公路具有的快速性特征,使其车辆行驶速度大大高于普通等级的公路,因此,高速公路通常需要设置四车道,采取双向行驶,在公路中间通过绿植构成隔离带。在公路设施的配置上,高速公路需要在两侧设置路标信息,并配备夜间照明灯,以提高夜间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为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和通畅,高速公路对其他非机动车辆的限制极为严格。

2 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速公路作为公路重要类型之一,在地区交通系统中占据枢纽地位,“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贯穿于各地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当地的交通完善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纵览中外城市发展史,滨港城市及公路交通设施齐全的城市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相应地,其经济发展水平就更高,而伴随着火车、飞机的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势头就更加明显。

作为高速公路来说,其产生背景源于汽车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基于两者的要求而出现的。高速公路具备了极高的运输效率和运输速度,在运输能力及建路成本上远高于普通公路,因此,高速公路能够对地区的经济活动加以整合调控,从而优化区域运输成本,积聚外来人流、物流及商流,从而起到提振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3 结合相关实例分析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濒临黄海,是山东省内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山东省临沂市具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胶新铁路及兖石铁路贯穿全市,市内高速公路主要有五条,分别为京沪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日东高速公路、临枣高速公路及长深高速公路,市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516公里,在山东省居于前列。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临沂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600公路,形成市、县之间紧靠高速公路,公路网纵横贯穿市县区的交通网络,构建县际间的“一小时便捷生活圈”,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高速交通较发达,外加铁路、轮船及飞机等交通形式的补充,临沂市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在发展中凭借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优势,形成了商品贸易集散的城市经济发展特色。高速公路对临沂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有助于地区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及销售需要借助公路实现资源运输,高速公路具备了便捷、安全、高效等优势,能够有效整合人流、物流、商流及信息流,通过高速公路,可以将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的运输时间加以缩短,从而节省了运输成本,在区域间实现物资调转,一方面能够促进地区农业向集约化及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特色产业。

例如,山东临沂市在济青高速公路建设运行后,其农业增加值达到了220多亿元,每年农业产值增幅约为16%,并形成了林果-蔬菜特色农产品输出网,极大发挥了高速公路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3.2 有助于地区工业发展

高速公路可以对地区的交通网络加以串联,发挥其交通枢纽作用,从而为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等环节提供物质保障,使地区工业结构及发展趋于平稳,提高地区工业生产力。

例如,临沂市借助独特的地理区位,依托高速公路网络密集优势,打造了临港经济开发区,自2011年开始,在高速公路的作用影响下,工业增加值突破了320亿,年均增长达到17%,工业企业数量及规模增长幅度高达60%,在工业人才及工业资金的引进上,高速公路也发挥出了极大作用,由此带动临沂市工业的稳步发展。

3.3 有助于地区商业及旅游业发展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有效加快地区间的商品流通速度,使商品贸易的时间缩短,相应的运输成本降低,从而起到改善地区商业贸易环境,促进地区商贸市场化及国际化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此外,高速公路的运行,还可以将沿线地区的产业链打通,提高地区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效满足地区旅游业发展需求,通过聚拢人流,达到提高地区旅游业经济收益的效果。

例如,临沂市自古以来文化资源就较为丰富,进入近代社会,临沂市又是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红色旅游资源已成为城市标签和旅游特色,外加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之一。结合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市内高速公路建成后,在2012年,临沂市旅游人数近900万,城市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1亿元提升到5亿元,而2013年度,市内旅游人数比之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旅游收入直线上升,突破了150亿。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到,高速公路在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

3.4 有助于整合地区经济投资

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通过人、物及信息的交流沟通,对地区的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吸引外来经济投资,激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能,从而促使地区经济总量得以增长。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能够对经济投资、融资活动进行整合,例如,修建高速公路可以调动人及物等要素,有效拉动了地区经济投资。其次,可以借助高速公路建设,在银行作用下,对地区融资活动加以调控,调节银行信贷功能。最后,高速公路建设会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反映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及附属产业,如商贸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上。

4 保障高速公路效益发挥的相关建议

作者以临沂市高速公路发展情况为例,提出保障高速公路效益发挥的一些建议。

4.1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蓝本,积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临沂市高速公路在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局及开发公司的密切配合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有效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地方政府应对高速公路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加以协调统筹,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法规,积极参与制定高速公路建设工作。

4.2 保障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资金投入

高速公路建设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无需赘言,地方政府部门应注重强化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的资金保障,从而使高速公路能够惠及更多的沿线群众和产业发展,使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4.3 完善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队伍的素质能力

篇8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篇9

作者:贾芝锡 单位: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

经济区域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的发展。开展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加强区域经济规划,发展各地区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以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具有重大意义。

(一)开展全国矿产资派经济区划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地质矿产部的政府职能,实际可归结为社会性和行业性两方面职能。其中社会性政府职能主要是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到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管理。矿产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同社会资产一样,也是人类物质财富,二者构成人类的两大物质财富。履行管理矿产资源的政府职能,实际是履行管理人类两大物质财富的一大物质财富的职能。进行全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就是要为政府履行管理矿产资源这一大物质财富的重要社会职能提供决策科学依据。具休要求达到以下三项目的。第一,同全国第二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和成矿远景区划相衔接,从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两个层次上弄清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基础(家底),特另lJ要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上,弄清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基础,转变过去只是从资源到资源的非经济观点。第二,为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92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谈到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区域经济规划时指出:“发展区域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台阶。”他指出:“全国经济的确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全国性的,由国家根据国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与产业政策,统一考虑布局与发展。二是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当经济规模还比较小,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时候,由国家一个省一个省地安排地区经济计划,曾经有效地指导过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当每个省区经济都有了相当规模,经济模式已从产品经济转到商品经济轨道上之后,地方财力发达了,开始考虑自身的发展,商品市场大大跳出了一个省区的范围,这时如仍按过去的办法去做,很显然就不适应了。”第三,为全国地质勘查产业进一步调整战略布局和结构,特别是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地质勘查产业战略布局和结构提供科学依据。过去地质勘查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注意不够的。今后,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重视为全国经济发展服务,又要董视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不搞好全国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就不能同时搞好这两个服务。

(二)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要求按照实行全国地质矿产资源全程管理的政府职能和为区域经济规划服务的要求,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综合研究和消化已有的全国和地区经济区划研究成果。掌握以地区经济区划为基础的全国经济区划体系和不同方案,并且着重研究同地质勘查战略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并将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划方案。例如1985年提出的三大经济地带和全国6大经济区的划分,1991年提出的全国10大经济区的划分,1992年全国7大经济区的划分。只有研究清楚经济区划,才能结合地质矿产资源的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正确地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2。在研究全国经济区划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全国地质矿产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已有(第二轮)成矿远景区划成果,进行能源区的划分,如煤炭能源区、石油天然气能源区以及能源富集区、能源贫乏区等的划分;非能矿产资源区的划分,如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区、非金属矿产资源区以及富集区、非富集区等的划分。还要进行不同开发程度和加工程度区的划分,如待开发区、已开发的矿业区、原料材料工业区和高加工度的制造工业区等的划分。为了科学地进行上述经济区划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必须编制4种经济和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基础图件,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编制全国地娜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图。(1)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编制此图主要为了研究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程度和区域地质研究程度,最后为了结合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结合研究其他自然资源,研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资源前景分析和未来开发利用经济效益预测提供依据。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自然赋存状况,有没有矿和矿的自然赋存状况如何,这是决定矿产资源能否开发利用的第一位前提条件。没有矿,什么也谈不到,当然不可能谈到开发利用。编制了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不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勘查程度比较低、查明的矿产资源比较少,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大,什么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小,从而指明地质勘查布局与部署的方向。(2)已知能源等量线图。所以需要单独编制已知能源等量线分布图,主要是因为能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中,非能物质资源一般作为劳动对象(原料或辅助材料)构成物质产品的主体一(基质),能源则在生产中通过释放(输出)能量使物质产品价值增殖而自己被消耗掉。高耗能产品,一方面是高耗能,另一方面是高增膨产品因为大量吸收能量而使自己的价值大大增殖。因此,能源经济问题主要是大大提高最终有效利用率,而不是减少其消费总量的问题。编制已知能源等量线分布图的方法,主要是把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一律按每公斤7000大卡发热量的标准换算成标准煤,然后按煤田、油田、气田和水能产地地理座标,按规定的经纬度网格将网格内标准煤加总并将总值标于网格中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3)国民(内)生产总值等值线图。编制此图是为了配合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进行矿产资源的按术经济条件分析、评价和资源经济区划。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的主要工作和方法,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和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4)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同编制国民生产总值等值线图一样,此图也是为了配合已知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进行矿产资源的地质技术经济评价和区划。编制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值线图的方法,同样以县域为单位,先用劳动者人数去除国民生产总值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值按县布点,然后取等值点联线成图。3.经济增长和结构变更及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研究。以1987年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并加以改造,把地质勘查业和矿业两个产业部门从中独立出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地质勘查和矿业两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进行全国和各省区农、轻、重和重工业中矿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相互之间的比例结构分析,进行不同结构类型区域的划分,并对全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更预测,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可供性评价研究。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可利用性)评价,就是通过矿产资源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研究矿产品价格、矿石品位、矿石可供量(可利用量,下同)相互之间的数量相关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电脑,求解任一矿产品价格条件下的矿石最低可采品位和可采量,即可供量或可利用量。其基本原理是:一定类型(成因类型、工业类型)的矿床,矿石品位在矿体中总是呈某种状态分布,譬如正态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等等,也就是一定品位的矿石量是一定的,因为一定的品位圈定的矿体是一定的。而一定的矿产品价格(或者成本)只能开采一定品位的矿石,因而其矿石量也是一定的。普遍的规律是:成本一定,价格越高,可采矿石品位可以越降低,因而可采矿石量越多,也就是矿石的可供量越多;反之则相反。或者,价格一定,成本越低,可采矿石品位可以越降低,因而可采矿石量越多,也就是矿石的可供量越多;反之则相反。运用数学方法和电脑技术,建立的这种经济可供量评价自动化系统,就是矿产资源的经济可供量(可利用量)评价系统(Miner尽1Availabilitysystem),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矿产品价格和矿山生产成本的变动,矿石可采量也随之变动,因而是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的最有力最可靠的工具。研究矿产资源的可供性,不仅要研究本国资源,而且还要研究国外和全球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只有从全球战略观点出发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另外,还要求充分利用成矿远景区划和预测成果,对矿产资源的远景进行预测。5.矿业城市及其发展问题研究。矿业城市是重工业的生产点和发展起点,也就是一个矿产资源经济区、矿业经济区的中心。因此,通过矿业城市及其发展历史的研究,就可以了解所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业发展的状况和历史,从而也就能够把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经济观点,彻底克服纯自然资源观点。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经济观点,就是要确认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即劳动对象要素和劳动资料要素,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尖锐批判过“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拉萨尔观点。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上衣、麻布等等使用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②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实际就是为合理规划和使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要素,为更有效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供科学依据。第二,一定要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按照党在这个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要求,通过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认真研究矿产资源的自然丰度、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进行矿产资源不同富集程度地区的划分,矿产资源富集区与加工工业集中区的划分,为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以及地区发展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差别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早在193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存在着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这种重大的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还存在着经济利益差别和不平等。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一定要贯彻这个指导思想,为搞好区域经济规划、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全国生产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从而为实现全国经济和地区经济特续、协调发展服务。第三,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且还要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变更演进、产品贸易结构变更演进的时序规律和地域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不能就资源论资源,就资源区划论资源区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业发展,固然首先取决于矿产资源,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自然丰度、自然分布和地域组合特点等自然赋存状况,但矿产资源的自然赋存状况解决之后,矿产资源是否开发利用和开发利用(加工利用)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由经济实力决定的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已经证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对矿产资源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方针政策,从而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同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在通过矿产资源经济区划进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时,不仅要有合理的地区布局,而且还要有合理的时序部署。总之,什么地区、什么时期开发什么矿产资源、发展什么产业,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切忌盲目性。最后,关于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的方法,前面已经原则讲到。这里需要集中强调的,就是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定性分析而没有定量分析,只讲哲理不讲数理。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很重要的就是要进行数理统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而且还要求制图进行图解分析。其中,数量分析最重要的是编制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经济增长与结构变更预测,图解分析,最重要的是编制好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等值线图,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进行高等值线分布区与低等值线分布区的划分等。

篇10

在短缺经济下,人们习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追求经济总量及其扩张速度;在市场经济下则更强调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对市场份额的占有预期。买方市场下谈发展,关键有二: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自身产品在既有市场的占有份额;二是针对潜在需求开发新产品,创造开拓新市场。

树立新的资源观

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要看到在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天赋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品牌、商标、专利、市场、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对前者有点石成金之效。海尔、小天鹅等优强,在中西部兼并了一些厂,有的并未注入多少新资金,而只是带来了品牌,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经营理念,就使一些趴窝多年的企业起死回生,颇发人深省。资金短缺确是制约西部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和资金短缺相较,西部地区软资源和企业家资源的短缺更显突出。西部大开发在推进物质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与软资源的培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树立新的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曾把地区经济发展概括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五、六十年代嵌入式的发展,是自上而下;八十年代以来,地方政府权限扩大,以至“书记抓项目、县长跑贷款”,这仍然是自上而下的发展。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各类市场主体唱主角,自下而上的发展,这在浙江特别是温州、台州等地看得较清楚,无论经济高涨期,还是市场低迷期,什么样的坎他们都能迈过,不是说那里的企业没有亏损和破产的,而是说他倒闭了一批,另一批更有竞争力的企业又重新冒出,地区经济的活力、应变力、自我发展能力亦就都有了。

市场主体如何形成。首先是在实现富民兴区的目标中,坚持富民为先、富民为本。只有轻徭薄赋,使民众不仅有生活资源之产,亦有生财的资本之产,才能加速千万个市场主体的形成。其次,真正“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是市场交易的结果。譬如拥有技术特别是专利技术的工程技术专家以其“知本”,与土地、厂房、资金的持有者通过交易,就可以形成市场单元。大批市场单元形成,许多看似棘手的,都会较易解决,譬如失业下岗问题,一个市场单元提供20个就业岗位,一万个市场单元就可以解决20万人的就业问题。

树立新的优势观

优(劣)势,是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或规划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但在经济学和日常用语上,这一词汇的内涵并不相同;在经济学中,亦有绝对优势(亚当·斯密)、相对优势(李嘉图)、要素秉赋优势(俄林)、竞争优势(波特)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之别,上述范畴的发展与嬗变,既是学理认知上的不断深化,亦反映了市场竞争中区域分工格局形成动因与机理的发展演变。众所周知,新疆盛产棉花,石油蕴藏也较丰富,有一“白”一“黑”优势资源之说。去年我到那里调查,看到众多纺织企业陷入困境,而几个生产经营非常红火的企业--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轮胎厂等与“一白一黑”并无紧密关联,靠的是竞争优势的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事实,既是对区域经济学中已陈旧理论的挑战,亦对今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选择以启迪。

五六十年代在“全国一盘棋”方针下对西部布局的安排,八九十年代在发挥资源优势战略指导下的发展,使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在西部工业结构占很大的份额,这些工业的发展,对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对支援全国经济建设都曾作出过性的贡献,问题是这样的结构特征今后是否还保持下去?我是持质疑态度的。这是因为采掘工业有个越采越深、成本递增以至资源枯竭的问题;其次,我国相当一部分矿藏的开采条件复杂,含量不高,在对外开放的新环境下,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所有这些亦会转移到原材料工业中;再者,上游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收益,亦远低于下游产业。如果保持既有结构格局,最好的结局只能是保持和发达地区的等差距离。为此在西部地区结构调整与选择上,我提倡八个字:“异中求同、同中寻异”。“异中求同”是说西部地区不能拘泥于主要搞上游产业,与发达地区同样要走产业升级之路,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中寻异”是讲在实施产业升级的过程,西部要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现实出发,在策略上尽可能采取“差别化战略”、“错位经营”、“分层竞争战略”等以减少风险、提高成功率。

树立新的规划观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既宏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须统一规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体制背景的变化,要求规划在、目标、依据和编制方式上都有相应的转变。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大城市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特别是位于城乡交错带的大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地域,是产业发展最集中、城市面貌变化最迅速的地区。然而在城市增长过程中,由于核心区和乡村的共同作用,大城市边缘区的各种规划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其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社会、经济矛

盾最集中的地区。从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优化和更新规划模式,消除规划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协调推进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难分难舍的渊源关系,简单说来城市设计是由建筑学及城市规划学发展出来的,学科上仍属于城市规划范畴。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下催生出的城市产品单一,质量下降。城市设计这一学科的应运而生可以更好地具体地引导并规范建筑设计,落实规划大原则,若没有最好的城市作品产生,但也将犯错的概率降至最低。中国的城市设计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步,90 年展壮大,更多的还是“拿来主义”,既然通盘的拿来或多或少地水土不服。与我国的特殊社会主义制度一样,中国的城市设计也需要中国式的理论与方法来重新构架。在世纪末新世纪开端,城市设计项目多如牛毛,敝人有幸目睹或亲自参与的类似项目也不少。单纯意义上的建筑单体项目被较多的城市设计项目所替代或是扩充升级。伴随业主及政府机构决策层对于项目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强,希望单个项目的成功能够建立在经济效益,城市空间,政治影响,品牌影响等多重价值目标的实现基础之上,对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说来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城市设计的意识的同时,对于支撑城市设计项目本身的产业定位及经济基础要有所考虑,项目对于政府对于开发商能否有价值的持续升值潜力。

一、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城际联系的影响。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

3、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离不开地区经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

二、地区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2、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城市规划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考虑的因素。所以地区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地区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城市规划对地区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基于上面提到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地区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地区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地区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2、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秉仁.试论城市规划在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 城乡建设. 19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