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基层文化论文

基层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0: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层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层文化论文

篇1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加强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基层公路部门如何使用当前形势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同事更为有效的为人民服务,为公路事业现代化服务、为构建社会和谐服务,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研究。作为公路事业的核心与灵魂,公路文化建设凸显其重要性,既要符合地方实情,又要符合行业实际。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包含哪些方面

顺应新形势要求,公路部门经历了多次职能转换,由原先的建设型部门逐渐向服务型部门转变。从工作实践看,文化建设应包含对内凝聚和对外扩散两个方面。对内,要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兼而有之的公路文化;对外,要树立社会知名、群众认可、管理相对人支持的单位形象。

三、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对内凝聚的文化建设

作为公路行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文化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保障。对内凝聚的公路文化包含了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则是两者的思想保证,也是公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首先从公路的是物质文化建设来看,它指的是公路的实质状态,包括公路、桥梁、路容路貌、职工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公路技术、效益水平等非实体的物质现象,是整个公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标志。随着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公路人的辛勤努力下,一条条安全畅通、绿色环保的公路拉短了空间距离,将城市、城乡相互连接。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切合地方实际、符合公路部门特点的规章制度,为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围绕“廉洁高效、安全畅通”这项目标,全面推进路政管理、规费征收、养护监管等工作有序开展并稳步提高。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制度文化应不断完善,并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公路文化的精髓便是精神文化。在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都是支持和维系公路职工奋发向上的源泉,是整个行业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所在,是公路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及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公路部门工作必须走的更好更细。然而随着道路的越来越平坦越来越便捷,投诉的现象却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老百姓对公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为此,作为服务行业的公路部门,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更新服务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着力构建和谐公路与和谐公路文化。

(二)对外扩散的文化宣传

公路文化建设的薄弱点更多的体现在对外宣传上。“酒香不怕巷子深”。公路人很多时候一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却往往忽视了对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公路部门发生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在做好公共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应打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公路事业的关注程度,把公路行业最真实、最鼓舞人心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关心公路,这对公路事业的发展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如何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就是要我们多走出去,让老百姓了解公路部门的机构职能,让大家知道公路事业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改变宣传方式,变单一的平面媒体宣传为多样灵活的全方位宣传,应与报社、电视台、电台加强横向联动,让公路文化对外辐射的能力更加强大。例如,某段公路因特殊情况发生水毁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威胁,就要通过电台及时向车主提供路网信息,避免交通堵塞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既为群众提供了便捷,也使公路部门的形象更加的充实饱满,还可采取“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篇2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文化活动多样性缺乏

在我国的基层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样式比较单一,文化产品供应较少,与当前我国复杂的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方式完全不适应,这些对于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进步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严重阻碍着民众对于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积极性,使得我国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形式化基层活动的开展,也使得基层文化建设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而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基层群众和文化活动之间的距离。

(二)文化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基层群众素质较低,很多文化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很多文化队伍管理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很难获得较好的发展。

(三)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缺乏,基层群众文化群众建设和发展就变得纸上谈兵,再加上各个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使得不同地区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资金投入力度缺乏,使得文化队伍建设过程中各类配置不完善,经费不足,基层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策略及其发展方向探讨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新策略

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切实为群众服务、谋发展。基层文化建设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地考虑到群众的利益问题,以群众建设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得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基层活动的建设过程中,并且更好地促进基层文化的发展建设。对于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构建,只有有一个良好的基层文化队伍,那么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邀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文化指导,制定各种文化制度相关的考核管理活动,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明显改善工作效率,并且可以通过和高校合作的方式,引进高校管理模式,从而为基层文化队伍增添活力。在基层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增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不断地加强扶持管理政策,能够激发群众的积极性,确保基层经费能够满足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要求,从而帮助群众更好地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方向探讨

在当前经济和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全面地认识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基层文化活动建设过程中,加强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使得更多的外来文化融入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地去了解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从国外先进的基础文化建设过程中学习有用的知识,在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能够在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文化也能够更好地和世界文化之间进行相互交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当前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时期,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发展,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和谐文化石非常重要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依据,只有拥护和谐文化,拥有和谐理念,那么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够不断地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建立适合的基层群众和谐文化,开展相应的基层文化活动,从而在不断地进步过程中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断地创造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适应社会时展的文化。

篇3

众所周知,乡镇文化中心是贫困山区的主要的基本的文化服务的主体,负责提供基层文化功能。但是当前乡镇文化中心由于资金缺乏,发展较为困难,办公的环境也不好,一些文化中心已经名存实亡,变成了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地位,没有资金,没有活动“四”的文化中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方领导的思想意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侧重对于经济发展的拉进,没有对于文化给予重视,也就是说重视物质利益,重视文化收益。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导致了地方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能力缺乏,导致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力。

(二)贫困山区基层文化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缺乏一直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拦路虎,所以很多的文化建设的建筑以及工具都很陈旧,设施破烂不堪,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所以也就无法正常的工作。书籍,阅读教室由于缺乏用于购买书籍的资金,科技和教育不能需求。大多数当前的各种文化活动仅限于城镇,农民在偏远地区难以享受到文化服务,一直存在着“重镇位置,轻偏远山区,重视大型晚会,但是轻视了日常的活动这一现象的出现。

二、加快促进贫困山区基层文化建设更好发展的措施

本文认为,当前只有加快对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的任务。只有思想重视了,才可以加快贫困山区的基层文化的建设。

(一)拓宽投资渠道

贫困山区只有发掘出自己地方的优势,才能构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融资的体系,才能加快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步子。此外,还需要积极向上级政府以及财政部门争取资金的支持,进一步落实每年对于地方的精神文化的补贴。建立一个基层文化的融资体系,才能促进贫困山区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吸引企业界的投资,同时大力的依靠特色引进国外的投资,形成一个多途径的基层文化建设的融资的体系,这样才可以为基层文化建设给予强大的物质上面的支持。

(二)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目标策略

对于贫困山区基层文化的建设来说,地方政府部门应该依据当地的特色的情况,同时征求当地群众的需求,针对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的差距,因地制宜,一步一步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最后,就是需要有一个统筹规划的思想,站在高处看问题。在基层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是一样的,只有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才可以发展基层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不能鼠目寸光,片面的看待问题,不能有短期的行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发展。

(三)加强贫困山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人员的素质的培养

对于乡镇文化站来说,人力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大力培养基层文化队伍,才可以使得基层文化的人员的思想观念更新,提高自己的文化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素质。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人员选拔都要经过细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是可行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文化队伍中去建设。

篇4

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各总分馆资源动起来

自汽车图书馆启动,其作为纽带将总分馆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定时、定点、定路线的服务形式,让文献信息资源从书架上流动,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在汽车图书馆内,读者只需提供身份证便可当场办卡、书刊借还、预约,同时能为读者当场查询、下载资料等服务。利用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优秀的数字资源,在服务点借还书时,播放科技、影视等讲座,使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增长才干。2013年各旗区汽车图书馆主要结合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安全生产宣传、禁毒宣传等进社区、广场及农村牧区,全年活动160多次,接待读者3万多人次。共享工程进基层———文化惠民、育民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鄂尔多斯市支中心进基层,依托自身资源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到基层服务点,进行业务指导,现场了解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及时将群众的反馈上报,用最短的时间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进基层”资源展播活动,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科技资源,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鄂尔多斯市支中心是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设施、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服务,如网上“对春联”“猜灯谜”“有奖竞答”“影视资源展播”等服务,同时在春运期间为民工免费网上订票,为留守儿童与身在外地的父母提供视频聊天等服务。二是发挥文化共享工程流动服务机制,走进基层,如工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送讲座、展览、图书等文化服务活动,使偏远地区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向基层服务点下发涵盖学习文件、政策法规、种养殖科技光盘、养生保健光盘、技能培训等内容的视频资源,使在基层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动向,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四是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读者活动。努力打造以“书香鄂尔多斯”为主题的系列品牌活动,真正将免费开放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处,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

着力打造数字图书馆———延伸服务范围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自搬到新馆以来,利用5年时间,不断对软、硬件设备设施的完善,如购买多种数据库、电子读报机、建立短信、智能语音服务平台、掌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电子读报器、网站、馆内自助借还系统等数字资源。现如今鄂尔多斯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形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各级根类图书馆(室)为主干,以分馆为补充的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向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图书馆像一本电子百科全书,存有大量文献信息、图书书目信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视频讲座、众多动漫和连环画等资源。实现任何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远程选择阅读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任何文献。只要输入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进行搜索,无需缴费就能获得数字文献资源的查询、浏览、下载、原文传递和知识导航等服务。充分满足了广大读者多种层次的阅读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特色品牌系列活动———拓展服务内容

作为公共图书馆另一服务主体的读者活动,已被认为是与文献借阅活动同等重要的业务内容。如今,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正在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努力打造以“书香鄂尔多斯”为主题的系列品牌活动项目。通过举办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活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2009年迁入新馆后,每年春节前,鄂尔多斯市图书馆都会组织书法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到基层开展了以“进社区写春联、送文化下基层”为主题的特色品牌活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真正将免费开放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处;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迎元宵、猜灯谜、读好书、共享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让当地的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推广阅读活动已成为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常态化的服务品牌,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会根据每年“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不同阅读宣传推广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少儿书画展、公益书画培训、经典诵读会、招募义务小馆员、小记者走进图书馆、有奖征文、幼儿故事会、庆“六一”亲自阅读、捐书助读、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孩子从小就将图书馆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达到知识上量的积累最终实现人生质的改变。

篇5

1.1企业文化在基层所站表现

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在基层所站表现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1.2基层所站企业文化的作用

工作与生活平衡、同事关系融洽、有无发展前途、是否喜欢工作以及管理制度和流程是否合理等都是基层职工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是反映高速公路管理的社会文明形象的手段,也是统一和规范高速公路员工形象的手段。从文化建设的表现内容来说,精神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目标,并为此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保持步调一致性。行为文化引导、规范、评判、树立行为标准来实现对员工的规范化管理。物质文化为高速公路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制度文化是规范员工的保证,规范、约束员工。

2高速公路基层所站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2.1微观问题

2.1.1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核心认识

基层所站的企业文化建设片面的强调“执行力”,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制度、规程和指令,基层员工只是政策实施者,未重视能动性与创造性,没有考虑员工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2.1.2未深入宣传与落实文化

基层管理者由于没有完整了解整个高速公路发展,未深入宣传和落实文化建设,没有针对个人特性引导员工正确选择自我发展目标。基层管理者更关心任务及目标达成情况,强调工资、待遇的激励作用,并未关心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表面上标语横幅较多,文化活动也很多(如:扩展运动、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但这些文化活动大多表面热闹,效果却不明显。

2.1.3基层所站文化缺乏提炼与创新

高速公路管理的文化影响力在基层所站比较弱,缺乏特色,文化精神体现不明显。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一直是接受上级的任务安排,缺乏自身创新,未与员工兴趣相结合。工作中,基层文化建设被浓缩成了宣传报道、周(月)例会记录、工作汇报等。基层文化建设的片面性使文化建设成了走形式的任务,成了一种负担。

2.2宏观问题

2.2.1缺乏完善可行的文化建设体系

高速公路管理中文化体系大多是一本文化建设手册、一些口号、一些标语。在文化建设中高层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够,员工对高速公路高层管理者不够了解,致使文化建设效果发展缓慢。

2.2.2文化建设政治化

许多基层所站认为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能有优秀的文化。很多基层仿照思想工作方式来建设文化,致使文化建设的效果不明显。同时,对于文化建设氛围塑造也没有足够重视,没有明确的理念,也使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3高速公路基层所站文化建设对策

3.1完善基层文化体系

对各所站的机构、岗位、工作流程、考核体系等进行分析,制定符合自身的文化建设模式,让职工认同、接受,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尊重员工的思想,让员工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凝聚员工的共同认识,使文化建设的理念、行为准则成为自觉意识。加大文化建设宣传,让基层员工认同文化,并将文化与自身岗位结合,把文化建设渗透到工作中,让员工在学习工作中都受到文化的影响。

3.2制定符合基层特点的制度文化

通过“月度计划、质量巡查、安全巡查、人员设备巡查、廉创检查”等评价基层员工的行为并增强员工的荣誉和使命感。

3.3开展文化实践,提高基层文化建设效果

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所站员工间交流,使文化建设观深入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调动更多的员工参与文化建设,增强高速公路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实际在门户网站开辟“企业文化专栏”,开展基层所站“文化走廊”的建设。开展养护、费收、路政等竞赛并评估文化建设,通过活动提升文化的作用。

3.4培养团队精神,促进文化建设

建设基层团队文化,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团队活动形式来体现和强化,紧密结合员工的切身利益,打造团队文化。建设“家”文化,以“和谐团队,幸福所站”为主题培育积极沟通、换位理解、信任、宽容、关爱、欣赏、分享、责任、感恩等理念的基层所站文化氛围,让员工得到“家人”的关爱,处处感受“家庭”的温暖。

3.5突出基层所站文化特色化

每条高速公路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建设起来的,周边的文化积淀都不相同,每个基层所站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依据基层所站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建设服务自身、服务当地、服务出行的特有文化。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和“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为广大司乘人员提供文明、优质、高效、全程的服务。

篇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是建立在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所以文化建设必须受到高度重视,政治和经济建设要常抓不懈,文化建设同样不能有丝毫松懈,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此外,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思想保障,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群众文化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最迫切需要,正确引导和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快群众文化建设进程,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活动不受重视,工作难以开展

在部分县乡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不受重视,甚至有些地方就没有群众文化活动,这使得群众文化工作不被列为政府工作内容,导致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开展。此外,在这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思想上的闭塞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也严重阻碍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阻碍了先进群众文化的传播。

(二)设备设施有待更新和完善,专业人才缺失

由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不受重视,一些地方的基层文化站、文化馆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甚至很多都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很多文化设施因长期得不到维护而无法使用。虽然一些基层的县乡级图书馆建立了,但是里面的书籍陈旧,长时间得不到更新,难以适应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一些电影放映设备或者宣传设备也因为过时得不到更新,也被长时间闲置等。此外,很多县级文化部门缺乏专业的群众文化工作人才,甚至还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如很多优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调到大城市,部分经验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退休等。

(三)群众文化缺乏创造性和发展性

目前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片面注重活动的娱乐性和休闲性,却忽略了创造性和发展性,虽然基层群众文化在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内容上缺乏创新。所以说如何让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

三、相应对策

(一)重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方式

政府要给予群众文化活动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做好思想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如组织重大节日的群众演出、革命电影放映等,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群众文化工作方式,在传统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提升文化的活力,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

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备设施上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设备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文化馆可以开设具有当地特色文化的展示室,让人民群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文化和传统。基层政府部门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精通业务以及具有强烈爱岗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快群众文化建设进程,此外,还应该根据当地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宣传基层文化活动,要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

(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的基本职能

首先,群众文化工作者要通过文化馆开展的充各种艺术形式来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可以通过文化馆建立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演艺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其次,文化馆可以积极整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做好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在文化馆内建立针对当地文化的展览室并供群众免费参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出基层文化馆的职能和作用,让其能够成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根据地,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7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价值观

找准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着力点。镇远法院积极创建学习型法院,注重对干警职业道德的培养,全面提升司法能力。通过学习宣传、工作锻炼与总结交流,引导法院干警树立德才兼备的品行,切实提升全体法官驾驭庭审、判断事实、适用法律、平衡利益、调判结合、制作文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发掘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合点。镇远法院把“严管、厚爱、平等、诚信”治院方略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结合处,逐渐把制度的制定由约束向激励转变,将干警的晋升、晋级、提拔、奖励与个人业绩挂钩兑现,建立业绩考评、奖惩制度和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给予干警同等的机遇,打开共同进步空间,让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精神思维得到升华,凝聚为群合力。以开明、开放、包容、仁和的格局和气度,使干警在内心信念的约束下,由他律变自律,自觉地维护法院良好形象,为法院的建设奉献力量。

强化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于广大干警,体现一个法院的精神文化,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展现。镇远法院结合阶段性工作主题、工作实际、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暨廉政文化建设”等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书法棋艺比赛,篮球比赛,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强化法院精神文化建设成果的宣传。镇远法院提出“厚德、秉廉、勤勉、致公”院训:深入挖掘在审判执行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头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昭示法院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动力,推动法院群体共同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广大法官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

近年来,镇远法院结合工作需要、地方特色、审判执行规律等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把制度管理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力保障了法院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推动了法院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强化科学管理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镇远法院本着“制度管人、制度管案、制度管事”,将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司法行政等各项工作全面纳入科学的制度管理,出台30余项制度,使法院管理有章可循,全面实现法院工作规范化。

强化以人为本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镇远法院坚持“依靠人、管理人、为了人”的思想理念,把“以人为本”贯穿制度文化建设的始终,推动法院制度建设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建院的法院制度体系。

(三)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强化廉政文化建设。严格落实最高法院“五个严禁”规定,通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层层签订廉政责任书,推行纪律举报箱,上党课、张贴廉政格言等形式,增强了干警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广大干警拒腐防变的能力,实现了零违纪现象。

强化司法礼仪建设。为加强对审判执行活动的管理,规范法官行为,树立法官“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良好形象,镇远法院严格执行《法官行为规范》,用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干警的言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修养和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法官形象,努力争取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提高司法公信力。

强化司法能力建设。司法能力建设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一项长期和系统工程,镇远法院采取老法官“传、帮、带”新法官的方法,组织干警进行司法能力大练兵活动,并且每年分配法官参加法官培训,受训法官给全院干警授课的方法,实现了司法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确保司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四)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着力塑造良好的司法形象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镇远法院在2011年建成新的审判办公大楼后,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成了配套的审判执行工作用房,实现了办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案件审理流程化,庭审监控视频化,日常办公无纸化,干警业绩数据化,办公智能化,全面提高了工作质效。

强化立案、等“文明窗口”建设。在立案大厅和司法便民室设立电子显示屏、公开法院相关规章制度和案件开庭安排,开辟当事人诉讼接访绿色通道,促进阳光司法:人人通过安检门,在法院主要工作场所安装视频进行全天候监控,营造更加安全和谐的诉讼服务环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诉讼安全,方便当事人诉讼:通过对立案、等“文明窗口”的建设,使涉法涉诉案件消化在基层法院,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强化巡回审理工作机制建设。镇远法院在辖区实行片区法官责任制,在行政机关、乡镇、行政村设立巡回办案点、多元化调解室,聘请联络员,张贴便民电话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进驻、巡回就地受理民事案件、调处纠纷、接受法律咨询、开展法制宣传、回访案件当事人,方便群众诉讼,减轻群众诉累。通过法院物质文化建设,强化了司法为民效果,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信任,有利于人民法院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二、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建设缺乏主动性。当前,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掀起了法院文化建设的,但大多是缺乏主动开展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由于法院是一个业务职能部门,主要的工作考核内容是审判质量,通常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依法审判执行工作中,容易忽略法院文化建设。

(二)文化建设热衷模仿化。基层法院文化建设没有明显的规划。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意见中提出,对各级法院的文化建设强调的是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而在当下,基层法院之间缺乏结合自身实际,出现相互模仿,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完全体现地方特色等文化建设。

(三)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化。大多数基层法院文化建设一些法院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物质建设,就是建设高标准的审判楼,更新办公设施,改善办案条件等,把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硬件建设,完全忽视了法院文化的精神文化。

(四)文化建设单一化。在实践中,一些基层法院普遍存在重视更新办公设施和信息化等办案条件的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忽略了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导致文化建设出现单一倾向。

三、基层法院文化建设对策

(一)制定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基层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前提下,坚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作为目标,实现法官队伍职业素质水平提升。同时,基层法院要提高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全面启动法院文化建设工程,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地方文化特色,工作实际,与时俱进,科学谋划,分步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法院文化建设规划,全面推动法院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

(二)突出法官的主体性地位。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法官,因此,基层法院在法院文化建设方面必须重点突出法官的主体地位,增强法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能力,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意识。把法院文化建设贯穿于法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塑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为民、公正廉洁的法官队伍。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98-02

文化是一所大学存在的价值和全部个性特征的展现。大学存在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只有文化存在了,大学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也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各种人才。而顶层设计正是为大学文化提供战略思路和规划步骤的。因此,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是大学发展的框架和依托。

1 大学文化的现状

“顶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就是说,要完成一项大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它主要突出强调规划战略的地位,以及实现这一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路径,且有着一些列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而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大多缺少这种顶层设计的理念,主要表现在:缺乏定位与定位不准、用短期行为代替顶层文化设计、复制模仿别人和盲目跟风等等情况,这种种情形最终导致了今天大学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毕业生就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就业能力和教育质量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社会声誉的每况愈下和大学整体发展的不良境况。

2 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建构

2.1捋清目标与找准定位

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大学制定一个适应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对策,确定属于自己文化发展的定位。所谓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师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比较和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及同行中的位置,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并确定自己的服务对象、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就像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愚元所说的那样:“高等学校定位不只是高低层次的定位,也不只是学科门类的定位,定位的主要依据应当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职能”。因此,大学文化的合理定位,必须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既认真分析社会长远发展对大学文化的需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大学文化如何,又充分考虑并详细论证本学校的整体情况,包括学校的优势和短板,现实社会、企事业单位、甚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把社会需要我做什么、怎样做和我能够做什么、我能到何种程度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既满足社会不同阶段的需求又符合自己实际的文化发展定位。当然,大学文化要服务社会,要培养人才,这是大学的任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大学绝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的社会引领作用理应是大学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而,大学的定位及设计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大学的文化功能。

2.2建构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体系

2.2.1现代制度的支撑

首先,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即要按照法律的原则与规定,构建规范、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其次,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机制。再者,重新审视本校的专业设置,切实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专业设置要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专业。同时学校必须构建从校园到就业的有效体制,承担起学生从校园到职场包括知识技能、文化素养、求职就业等一些列环节有机衔接的角色,并能为人才的发展做一切合理的铺垫。

2.2.2鲜明的人本文化

人本文化,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这种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和独立的学术自由。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的一切文化发展措施的设计及目标的完成都是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环境、提供合理的营养,为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育搭建一个平台。

同时,人本文化不但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而且是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根本立足点,因为,大学文化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突出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尊严、人都自由和幸福、以及人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寻的是:人性的自觉、人性的尊重和人性的充分发展。以人为本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全部内涵。因此,大学一切建设都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要求,体现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价值。制度文化设计及实施也应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充分保障大学师生的权利和利益;而顶层文化设计正是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特点,在充分尊重每个师生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为大学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为目的的。

当然,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是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存在和发展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充当某种舆论导向,扮演教化人的角色。因此,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在充分关注高校师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把这种文化设计置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大文化氛围之中,跟紧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知识信息传达给社会,影响和感染社会其他人群;并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风貌对社会文化的建设起示范和引导作用,引领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2.2.3凸显的地域文化

大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称地域文化或区域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成长壮大在某一地域的大学,它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也会深深地打上这个地域的烙印,它的一些列的行为和举动更带有地方色彩。因此,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的构建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地域文化的影响,它应是地域文化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呈现与延伸,是生态文化与大学本身历史承载的有机统一。

同样,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更要和大学自身的历史承载紧

密结合起来。学校本身的历史是一个大学全部文化的一个记载和浓缩,也是大学发展最可宝贵的资源。所以,顶层设计下的大学文化必须是能和历史对话的文化,不但包含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承载着它的希望、追求和命运。

当然,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还需和学校本身的办学能力相适应,一旦发展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链条就会断裂,平衡将被打破,它的质量和生命也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2.3多元化文化环境的营造

顶层设计的大学文化应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大学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文化的自由精神和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多元性的大学文化表现为文化的组成和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学文化发展,应如先生曾经讲过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相容,人类大同”,也就是“和而不同”!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基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评判、任何一元文化都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以人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志、致力于人类进步和人的自由和幸福等等。因此,顶层设计下的大学多元文化应具备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博取众长,在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现自己开放的文化形态。常言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百家争鸣,人类在思想文化领域才会有希望;而只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大放异彩,人类社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当然,多元化的大学文化强调的是一元指导下的多元并存相长。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会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正确处理各种文化间的关系,在继承、整合与创新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打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多样化、高品位、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总之,大学文化顶层设计的目的是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提供一套科学的发展理念。然而,由于条件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必然导致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及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但只要大学上下齐心协力,实现其文化的长足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人民论坛,2011.

篇9

1.忽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对财务部门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多以公立为主,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以及医疗的社会公益效益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来源多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筹措并不成问题,而在支出方面,国家对资金的使用也多有限制,因此,传统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财务部门的工作都十分不起眼,自然得不到重视;第二,单位领导的财务意识淡薄,医疗卫生机构总是将绝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到一线的诊治工作当中,而对相关的配套机构重视不足,得不到资源的支持,会计信息化自然就无从谈起,不仅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效率,更是造成了资源的流失。

2.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

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懂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医院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从原先手工做账的财务人员过渡而来的,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虽然接受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但距离实际操作的业务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而新招入的财务人员虽然接受了良好的计算机培训,但会计核算中的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尚不能独当一面。与此同时,医疗卫生体系的招聘也不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公共医疗卫生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侧重于医学专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招聘较少,招聘到财务人员的医疗机构也多是大型公立医院,能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高素质财务人员寥寥无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

3.会计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

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财务软件。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基本全部采用了会计核算软件,但是,会计核算软件并没有与医院的信息系统对接,与收费系统、医疗保险软件、物资管理软件相互独立,数据并未实现共享,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成为孤岛。日常的基础工作的数据不能上传、交换、共享,导致数量庞大的一线数据无法整合,仍需财务人员手动录入会计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也难以保证工作的准确性,没能发挥会计信息化联网互动的特点,削弱了实际工作当中采用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

4.重核算,轻管理

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使用财务软件时普遍注重核算,忽视管理。在以往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财务人员的职责多是报账,使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核算内容较多,因此会计软件公司根据实际工作的反馈,在后续的软件开发中,日渐忽视管理功能的更新。而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与以前相比,新制度中增加了负债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加注重收入、支出的管理,管理的方向性更加明确,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传统的重核算,轻管理的会计软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要。

5.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会计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记账,而是管理工作体系的更换,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许多相关配套措施需要跟进。会计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它改变了整个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传统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工作实践,而目前的会计信息化制度还有许多不能覆盖的方面。首先,会计信息化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近年来,信息泄露等新闻不绝于耳,对网络安全运行敲响警钟。因此,如何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安全运行是管理制度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部门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没有相关的安全软件的保护,没有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进行维护,财会人员也缺乏基础的安全意识和理论知识,更加没有接受安全操作培训,会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差,安全隐患极多。对信息的备份、恢复等没有相关规定,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没有保障。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基础薄弱,缺少严密的管理制度或者有章不循,致使日常工作存在漏洞。而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则更加剧了这一问题,旧制度与新的工作内容衔接上出现问题,使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正常顺利运行,导致手工会计核算与计算机核算长期并行,没能起到会计信息化应有的效果。

二、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化不足的解决对策

1.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遭社会诟病的话题,如何有效的开源节流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产物,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会计信息化的宣传力度,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使会计信息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提高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技能,扫除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盲区。此外,应制定各种配套政策,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如对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机构部门进行政策倾斜,优先享受优惠政策,在年底绩效考核时予以鼓励。

2.加快建设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财务人员有两个来源:一是内部培训、选拔,对在职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大胆启用年轻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大多掌握了计算机、会计和管理知识,但实践经验匮乏,与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财务工作人员形成搭档,形成传、帮、带的合作局面,优势互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人才、技术交流;二是外部招聘,增加对财务专业人员的招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薪金待遇、发展前景等自身缺陷,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关部门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基层去。

3.系统整合,资源共享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高效性的发挥依赖于信息的集成、共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工具,建立会计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集合财务、物流、人员、医患、医疗保险等信息的工作平台,信息的录入、运算、输出统一经过平台,保证资金预算、决算、收入、支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这就需要一个可以对接多个软件的通用型平台,既要满足已有的工作软件,还要考虑未来可能会使用的软件。可以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托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也可以采用招标的形式,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各种软件提供商按照医疗卫生体系的要求设计软件。

4.重视管理功能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中强调了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因此,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处理账务这类的事后记录,而要发挥其实时监控的特点。既要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熟练使用财务软件进行管理的技能,还要与软件开发商保持长期合作,不断就工作实践进行反馈,帮助其对软件进行改进。

5.加强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

信息安全的问题是应当放在重中之重的。信息的高度集约化加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制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设置密码、权限等,限制接触信息的途径;第二,利用安全技术手段,使用安全软件、防火墙等措施;第三,配备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网络安全的维护;第四,对财务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责任划分,保证他们安全操作软件,同时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避免其信息泄露。完善会计信息化下的运行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做好会计档案保管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局面;第二,设置分工清晰的操作权限制度,明确职责,工作顺序和工作范围,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三,制定会计档案保存的相关规定,确定人员,确定细则,如存放地点要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要定期检查、备份。

篇10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2007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61.187.64.123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篇11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强调一项大工程的完成,要以一致的理念、协调的功能、统一的结构和标准化的部件,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该理念被首次引入改革领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点对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再度引发关于诸多领域“顶层设计”的畅想,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所关注的焦点。凝练地讲,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以有效的资源,系统地统筹和规划某项任务,从任务的各个方面、层次、要素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设计。

2.校园文化活动顶层思维。

本文论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的狭义概念的行为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引导、规范约束等功能,既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也体现在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等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者,要站在顶层高度,以顶层思维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确保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效,消除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便于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阵地。

二、威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1.我院的有益做法。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三、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

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

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