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媒体论坛

网络媒体论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0: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网络媒体论坛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网络媒体论坛

篇1

随着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愈发重要。人文课程的改革依赖教学内容的更新,师生间信息的流畅互动,而工科人文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探讨人文课堂向互联网延伸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转变传统人文课堂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并通过几种论坛教学模式的比较,探究网络时代教学论坛的最优化模式。

一、高校人文课堂向互联网拓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高校人文课程长期以来存在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人文类课程是通过大量信息材料论证观点。因此,必须追踪最新案例,跟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获取前沿信息。使课堂由教师单向掌握知识、输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网络时代群体共享教师引导的信息模式转变。其二,学生对人文类课程兴趣不高,是由人文课程本身的普遍性和易识性造成。如今人文教师已无法仅凭自身研究领域获得的理论成果,获得具有网络背景的大学生的认同了。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方式行将消失,相反,教师作为的真实价值和本质意义由此彰显。教师既是知识而且是学科思维系统和方式的传递者,又是人文精神和通识教育的传播者。但是,受互联网的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亟需改进。于是本文意在探讨网络化人文课堂教学拓展的崭新模式:即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延展为全网络教学模式。所以,人文课程的延伸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可行的渠道。

二、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教学模式比较

网络论坛:高校人文课堂网络化延伸的师生互动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则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它是对课堂内容信息资源的扩充、增添、置换和更新,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具颠覆性意义。笔者参与了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2012年年会。会上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介绍了该课程近年来的课堂延伸式网络论坛教学模式。他们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下。[1]1.网络论坛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各类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以及练习题,使学生有了课外自学的空间和自我训练的依据。2.为打破课堂考试的空泛无效性,网络论坛建立大学生语文水平指标体系与题库建设,以及一套课外自学系统和随机测评体系。编制了两千多道测试题。3.推进网络化交互式教学模式改革。从2004年起,南开大学陆续建立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4A网络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论坛。他们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分化,确立了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网络课堂为重要辅导手段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论坛的使用,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交流和写作训练的场域及教育实践基地。南开大学网络教学论坛主要设立板块有:(1)网络自修:网络教学平台提供30分值的选择题,全面覆盖教材,促进学生自学;(2)网络写作:教学论坛设立10分值的学生原创写作板块,通过经验值的控制,激励学生撰写各类文体的帖子;(3)网络互动:建立教学讨论板块,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点和资源共建,将指出教学失误或补充有效材料的帖子列为精品,并折算到考试成绩中;(4)网络杂志:教师在此发表自己的论文和创作,定期制作电子杂志供同学评议。同时展示学生的精品帖子;(5)名家课堂:邀请校内外各学科专家录制授课视频供学生观看。网络论坛有内部公开性和规范性,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工科高校人文课程亟需建立完备的网络教学论坛,囿于工科院校教学论坛推进缓慢,加之建论坛需要人力、经费,所以私人网页中的博客、QQ就成为一种便捷式适合推广,成本低、效果尚佳的论坛替代模式。博客和QQ教学论坛———网络教学论坛的便捷化延伸为了尽快实现人文课堂的延伸,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用博客和QQ取代论坛的先行做法。博客[2],通常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内容是以文字为主结合了图像、网站的链接及读者互动式留言或评论。笔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大学语文课上,曾开辟了博客教学论坛:“李老师大学语文论坛”[3]。教师将该博客的用户名和密码告知参与课程的学生,师生共同发表文章。将新媒体的全民性、个人性和即效性运用到课堂延伸环节。在博客分类处还标明课程班级的名称:如“2012年某学期大学语文选修课班”“十三院汉语课小班”等。学生进入博客发文需标明班号和姓名。教师在文下写评论或点赞。对点赞或评论的同学予加分奖励。另外,教师可以在博客通知,将教学资源上传给学生。这种小型的网络论坛,有其师生分享性,情感贴近性和文字品评性等优点,通过发表机制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品评。尽管这个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博客写作,链接师生博客互动,但因版面限制还未扩及到全体学生的共同操作的水平。另外,笔者于2015年还建立了人文课程公共QQ群。QQ群[4]是一种基于即时通信(IM)软件。由腾讯QQ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共享文件等多种功能。是一种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密切交流空间。教师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与QQ群衔接,是传统教学和时尚互动空间的联盟。这个交流平台比起博客更具随意交流和对话性特点,师生关于教学的讨论灵活高效,但由于QQ空间是年轻人的生活交流模式,课堂组织易流于松散,距离感的打破,教师身份的传统意义逐渐瓦解,加之网络的随意性和学生环境的宽松性,使交流欠缺严谨的组织管理。但随着课程的完结,该QQ号便失去作用。网络教学论坛则长期存在。新媒体中微信的功能特点及作为教学平台的有效性分析新媒体的迅速创新迎来了由腾讯开发的手机微信时代。微信[5]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可加好友、聊天和在朋友圈文字、语音、图片等精彩内容内容。微信也是现代教学的补充形式,它对上面所谈网络教学平台空间形成有力的覆盖及冲击。现在微信所拥有的使用人数、使用时空渐居所有新媒体之首。而手机已成为当代人流的主要媒介。微信摆脱了以电脑为必备条件的其他网络平台的限制,将手机的交际性和互联网生活的虚拟性结合,体现网络时代远程生活模式的方向。特别是微信低廉的网资消费,显现出相对短信、电话和电脑网络收费的优越性。这样价廉高效的新媒体首先占据了广大校园学生群体,课堂上手机越来越作为强势媒介与传统教学媒介争夺着话语权。随着获取信息的公开化和互通性,人文课程的教师必须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但微信平台既涵盖其它教学空间的优点,相较其它论坛空间又有明显的不足,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微信平台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交流的,手机中包含有教师个人的权益和隐私,50人以上的班级容易干扰教师的个人生活,人数过多也不便加老师为微信好友。其二,微信平台尽管可以利用聊天群作为人文课堂的延伸,将网上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而它所提供的文件往往属于社会性时事和一般案例,对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图书资料,它的下载空间十分有限,无法下载专业书籍或案例。其三,尽管微信通过朋友圈阅读名家文章比较便捷,但大多数文章尚未经过严格筛选和确认,不适合作为教学的入选文章。其四,微信中的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以及自媒体(如荔枝FM等)、公众号的加入,都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但是,由于微信的载体较小,只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措施,不能当作主要的教学平台使用。其五,微信主要以传递信息方便迅速价廉为特点,但除了载体的便携性外,其功能与QQ、论坛、博客差别不大。微信全方位覆盖生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利用它作为一种教学平台还有限制和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的存在,使得QQ和微信的交流方式存在限制,教师的权威性不容忽视。

三、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网络论坛教学模式选择的初步结论

综观高校人文课堂拓展的几种网络论坛教学模式,可以初步得出以下选择性结论:网络论坛教学模式更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它有博客的文章和点评,没有QQ交流的频繁干扰,又适合论文和试题库建设进行答题操作。教学论坛还可以以BBS论坛形式,发帖、上传论文以延伸阅读,进行话题讨论或教学辅导。当然,微信和QQ的单聊空间便于教师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辅导,便于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这在笔者实践中已经做过成功尝试。通过以上各类网络论坛和新媒体的分析,我们得出,BBS或其他课堂拓展式教学论坛是比较适当的人文课程网络教学延伸模式,也是现阶段可以基本满足课堂拓展需要的完备性手段及模式。它可以和其它新媒体和网络空间论坛一起,弥补人文课堂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和形式上的不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文课堂教学的紧迫要求,使得课堂教学向实用性、研究性、互动性发展,满足人文课程人性化、信息化的学科要求,将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所应有的通识性、感染性、分享性特点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

作者:李亦文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参见百度搜索“南开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南开大学文学院Copyright@2005-2007),zypt.wh-pu.edu.cn/2007-2008/%CE%C4%D1%A7/nankai/0103.html,2015年6月5日查阅。

[2]参见百度百科“博客”,baike.baidu.com/link?url=duy2eX5KKpuO84VLZb-2ou5uPLEc6GhHsegiwWyes9X4TrZU6QpHL2ZCPtuQEeGRJYqhqamEt5S8yvdAcJSXQFLIK798PZAPHrNvJ4mxft3,2015年6月5日查阅。

篇2

媒体顾名思义是传媒和载体的有机结合,媒是随着体的发展而发展的,体是随着媒的发展而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类社会经历了舞台媒体、纸质媒体、广播媒体发展到今天的网络媒体,是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合力的结果。

尽管我们是从因特网首先知道了网络媒体的概念,但真正更易为大众所接受,适合于大众使用的网络媒体应该是有线电视。

这是因为:

(1)一种媒体要进入寻常百姓家应该必须为用户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而电视节目正是这种服务的一个榜样,她现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深入千家万户,比其它媒体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

(2)有线电视有实现大规模连网的基础,并且是宽带、高速率的,为高速交互式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

(3)媒体是社会的神经,媒体具有本身特有的运行规律,她为社会所关注,为政府所监管,相对于因特网,有线电视拥有良好的媒体运行机制和管理基础。

因此,有线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具有向网络媒体过渡的最佳基础。它既有网络媒体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有网络媒体发展的业务基础和管理基础。在这种优越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网络媒体是最有生命力的。因此,网络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并且有线电视应该是网络媒体的主体,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我们所应做的是面对现实接纳新生,采取积极的对策,让有线电视作为网络媒体在我国走得更稳更好。

2、有线电视的网络媒体特征

尽管有线电视作为网络媒体的主体刚刚显现,但我们通过因特网以及网络媒体在国内外局部范围内的进展,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生动的传播形象网络媒体几乎囊括所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的、音频的、视频的,她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推进平台、一个低成本的发行手段,她会成为一个接口规范宽松的开放式的基础设施。

(2)丰富的传播内涵分布于全世界的数据库都可以为网络媒体所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3)互动的传播方式媒体由原来的单向、固定的传播方式转变为交互、移动方式的传播,媒体由“广播”变为“广取”,用户将有选择地“抓取”或使用网络上的讯息。因此,注意力争夺战将成为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关键,媒体的品牌效应会越来越重要。

(4)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网络媒体的服务方式将由原来的单一的服务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传统的电视台将面临困境,电视台的黄金时段的概念将化为乌有,代之而起的是“我要看的时间就是黄金时间”的接受习惯,频道众多,各有所长,观众按需自选,不再受过多的时间限制,从而迫使节目频道趋向专门化,节目质量相应提高。

(5)集约的运营模式媒体运营将打破地域限制,由原来离散、小规模、低效向集团化、规模化、高效转变,有线电视将由原来的封闭型走向开放、走向融合。

3、有线电视的网络媒体困境及对策

尽管有线电视向网络媒体过渡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仍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规模有线电视作为网络媒体,网络的规模、网络的质量、网络的技术水平对有线电视的网络价值影响很大。我国的有线电视的发展过程,一直是有系无统,缺乏统一的垂直化领导。有线电视网络是每个城市、每个县、甚至每个小区自己铺设的,虽然范围非常广泛,但实际上彼此并不相联。这样的信息“孤岛”,在互联网时代是没有价值的,无法发挥本应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另外,各地的网络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要实现网络媒体的使命,有的需要重新改造,有的甚至需要重建。

国家为了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价值,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组建企业化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地(市)县相应建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全国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也有望近期成立。另外,广电正在升级其基础设施。2001年底30个省市骨干线建设全部完成。国家光缆干线网是双向的,已经建成3万公里,连通30个省市。

尽管阻力大、任务重,相信广电部门通过经济、技术、业务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兼顾地方有关各方利益,能够把有线电视网络建成一个完整的全国基础信息大网,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媒体功能,也可以通过介入电信业务,抵御中国加入WTO后外资进入电信市场形成的强大资金、技术优势,并防止外资摄取电信业垄断性高额利润。

(2)网络内容“内容为王,管道为后”,高品质的内容是确保媒体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与技术相比,内容的重要性更大。尽管有关有线电视网络的新技术不断地涌现,但用户更看中的是自己是否享受到高质量的内容服务。要想让网络媒体进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为用户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除了能提供目前广播电视能提供的内容,例如新闻、体育、财经、娱乐以及其他内容,还应能提供能满足人们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而且这些节目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互动性。

要解决网络媒体内容匮乏的问题,应走网络经营和内容服务分开的道路,充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各自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营。

有线电视网络独立出来以后,可以在有线电视网上搭建2个信息平台。一个是模拟平台,传输目前的几十套模拟电视节目及其他一些付费频道节目。一个是数字平台,除了为未来的数字电视做准备外,还可以从事多种信息服务业务,包括数据增值服务、电信服务。

有线电视的内容走市场化、产业化后.会极大地繁荣节目制作市场,实现节目制作多样化。所谓节目制作多样化,是指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和委托一定的社会力量从事节目制作。未来内容制作方式将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人们利用个人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在家庭制作的内容越来越多,一个或几个好的新闻工作者或一个好的节目就可能成为一个频道的品牌。另一方面,大的内容提供商将会涌现,跨领域、跨地域的节目制作和内容提供的传媒集团会组建。随着媒体内容提供渠道的多样化与分散化,用户愿意为好的节目付费,“只有垃圾节目才是免费的”这一新的概念会形成。媒体产业将同时告别暴利时代和免费时代,而走向“微利时代”。

目前,广播电视台仍是一个重要的节目制作和提供单位,应该尽快转变观念,鼓励发展独立的节目源制作商,委托他们制作节目。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节目,例如教育、卫生等,必须由大学、科研机构、专业人士的参与,和他们采取联办、合办或分办的形式,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让节目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样的网络媒体才会给社会带来新鲜、刺激,为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推动力。

目前,我国的网络媒体还处在市场的培育阶段,有线电视需要做的是将大量的经过组织的优化信息,推向用户,并加强宣传力度,让用户以低廉的价格体会到网络媒体的好处,随着观众的增加,才能出现规模效益,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3)国家政策有线电视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有线电视不仅要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和信息产品,还肩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倡导主流意识的重任。因此国家对有线电视的监管不仅应该而且必要。但是监管的具体内涵以及具体的监管方式对有线电视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相对于我国有线电视的产业化进程以及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国有线电视的产业政策还显不足和滞后。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现行的管理体制只是对有线电视的内容供给侧采取政府直办的方式进行控制,这种方式只能保证内容供给侧不出事,却无法保证因缺乏足以吸引公众的节目和信息产品而在有线电视市场真正失去政府控制的目标。

②政府现在对有线电视的管理还多采用事业型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法律还显缺失,这远不能适应有线电视的产业化需求,有线电视的产业化更需要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市场进行法制化管理,通过建立相应制度,在政府的管制下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③政府对有线电视行业的管理笼而统之,该严管的内容,因管理幅度不够或管理成本太高,无力监管或降低了监管能力;不该严管并具有市场价值的内容,因管理太严,而制约了产业发展。在有线电视的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对内容的管理应该区分类别,进行分类管理,该严管的要严格控制,该放宽管制的要予以松绑。在目前试图全部管理的制度下,必然会抑制有线电视产业的发展。

4、有线电视的业务分类

有线电视的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利用5-40MHZ频带作为上行通信用,50-750MHZ作为下行频带,这种结构具有非对称双向传输功能,这使有线电视网络具有廉价、宽带、多功能的特点,它实现了分配型信息和交互型信息在有线电视网中的统一。HFC有线电视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其可能成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切实可行的用户接入网。

所谓分配型业务是由网络中的一个给定点向其他位置传递单向信息的业务,具体包括:

一、不由用户参与控制的分配型业务;

二、由用户参与控制的分配型业务。

篇3

中图分类号:G4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把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并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予以实施,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必然趋势。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多媒体网络环境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大学英语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新的教学模式需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新的教学模式的实现可以使得英语教学具备更加灵活的特点,具有不会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优势,在此媒介利用之下英语教学得以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开拓和发展。另外,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得以被广泛应用的事实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得以日趋网络化发展的现状,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真实互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借助多媒体环境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新时代教育所需并应当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有效利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不断更新的信息和语言实践机会,增强课堂的活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实际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一、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信息含量丰富

网络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学习资源库,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特别对于英语学习者,蕴藏着国内外的学习资源宝藏。基于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不同于其他的学习模式并且它已经显现出其他学习模式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将多媒体信息表现和处理技术适当地运用于网络课程讲解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各个环节当中,丰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模式,对教学内容和程序能够进行有效的连接,使网络教学模式具有信息容量丰富全面、资料更新快捷的特征,这些特征便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相对于其他学习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增强英语教学的直观性与娱乐性。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上也有各种各样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网站,它们提供给学生相关丰富的资源,借助这样的网站页面资源,使得学生可以自行进行在线听、说、读、写、译、测试等方面的各项具体英语能力的操作和训练,从而提升自己各项的能力水平和相关方面的技能。同时国内大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我们要对这一部分资源也加以利用。诸如教育部委托各出版社开发研制的、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大学英语教学软件,在这些教学软件中带有科学、系统、全面的网络自主学习系统,既运行简单又使用方便,能够促使学习者更好在英语学习中更好地养成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从而能够不断提高他们英语学科上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网上还有很多优秀的网络学习课程,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课程的有效利用能对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有利作用获得相应的成效。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网络学习优越及先进的条件使其具有显著的特点,因此,网络学习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会具有很大的灵活机动性。这是很好的条件我们要有效地予以利用,处在这样一种网络条件的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在视、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中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这种方式克服了其他学习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地收看网络英语节目,选择自己感兴趣话题的资源,通过实境感受和情景交融的方式,扩大接触英语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逐步实现从单纯的语言层面的学习到文化层面的学习之间的有效过渡学习英语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对真实的英语文化生活有更加直接的感受和体会,开拓视野,使学生的个体潜能和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满足,并促进自主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二、 模式的具体建构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利用

在网络环境作用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也相应的有所革新,一反传统模式中因教材、学时和教师的因素而受到的限制和制约的不利因素和局限,对此方面得到一定的突破,真正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多媒体网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自由的选择可能,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具体个别情况事实和特征,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另外,网络学习资源具有生动形象,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原声英文电影故事中的情节都源自于生活,因此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一来便有利于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获取,在这样的方式下,实现了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更加自由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发展。

(二)、有效开展课堂互动

教师要多开展主题突出、情境真实的互动教学型课堂,具体课堂互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诸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通过对话交流的活动方式来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对文章所体现的思想、说明的现象,在小组内畅谈分享自己所体会发掘的的特有的独到的体验和感悟,比方说通过BBS讨论区,通过讨论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再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实现组外分享;另外,辩论会的开展也是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可以抽取所读文章的某一观点作为辩题,学生可以自由地组合团队,以团队组织形式进行现场头脑风暴即兴发挥,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真实的交际需求。为了有效地支持课堂互动,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科学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和技能展示的工具,师生和生生互动手段比如说有电子邮件、讨论区,又或者如BBS,MSN以及语音、视频交流等。对此可以预先设定好一个主题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的框架再据此上网检索所需要的英语资料,其后将课程内容设计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演示,实现调动全生参与并学习的热情的作用。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全班的QQ群,作为成员参与到该班的活动和讨论中去,以掌握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三)、评价讲解与任务布置

在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有效合理地把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三者相结合在一起,通过评价充分发挥其中的功能和作用,对自主教学有所促进。在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后,仍有部分学习问题尚未解决,这时教师就要对问题进行细致到位的讲解。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课后延续活动,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有的放矢,并且使得学生随时进入一个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通过设计安排适当的自主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令和分割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有的延续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增加更多的临境氛围和实践机会。

三、 形成良性的自主学习循环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周学时多数是4至6小时,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只能够理解英语的概貌,因此没有多少时间进行英语的交流使用,相关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就无从谈及。作为一名语言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且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去,减少学生在对语言理解和输入当中的难度系数。教师必须以有限的课堂英语教学带动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和运用,形成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包括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利用的环境下自主性学习英语的良性循环和英语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始终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饱满,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学互动与自主性英语学习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是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能够取得长期效果的有效途径。

总结: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会不断深入,网络教学具有传统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真正使其发挥效用,以达到实现大学教学改革的目的,达到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自主学习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篇4

互联网不仅是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网民发表观点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匿名性以及低门槛等特点,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在社会舆论形成方面凸显出巨大的威力。从“三鹿奶粉事件”、“王石捐款门事件”、“躲猫猫事件”中可见网络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性。

“冒名顶替案”的传播过程与内容分析

资料收集的范围:2009年4月27日――2009年5月9日

样本来源:“天涯杂谈”是样本之一,其他论坛及博客根据其影响力大小及对事件报道的先后顺序,有重点选择。在内容上是根据帖子及博客的点击率及内容的代表性。

传统媒体:根据对“冒名顶替案”报道的先后顺序及其评论的代表性,有重点选取;在内容上侧重对各个传统媒体的评论观点。

以下是以时间为顺序,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冒名顶替案”中传播情况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到:

一、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冒名顶替案”当事人罗彩霞在发现自己的身份被盗用以后,于2009年4月27日在“天涯杂谈”上发表帖子“高中同班同学冒名顶替上大学,我的伤害谁给埋单?”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当天,这个帖子的点击数超过500次,回复的帖子有100个左右。说明这个事件在当时就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根据议程设置的假设认为,人们对某议题的关注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显然,“冒名顶替案”已在网络空间的论坛范围内成为公众话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为网民设置议事日程的特点。

1、网络媒体拥有庞大的网民群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30日,网络社区中的论坛/BBS访问率为38,8%,用户规模达到9822万人,而拥有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网民达到42,3%,用户规模达到1,07亿人。一个能够引起网民关注的突发事件,一旦经过各大论坛与博客的转载与传播,必然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然后经过二级传播,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态势,引起传统媒体对此类焦点事件的关注,呈现出网络媒体为传统媒体设置议事日程的特征。

2、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把关门槛低

在网络论坛,网民以匿名方式自由发表观点与看法,降低了个人在言论发表上的风险,可以自由参与到论坛中的言论发表与观点讨论。这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以及在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滞后性以及记者、编辑等对新闻事件报道的严格把关作用相比,确实体现了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开放。

3、网络论坛的互动性,可以直接与事件当事人进行对话

突发事件的当事人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描述事件经过,而且可以就事件本身的一些细节问题及解决方式与网民进行交流,征求网民的意见。这种互动方式,一方面提高了网民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使网民对事件的细节及真实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广大网民不仅仅是事件结果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事件调查过程的参与者及意见表达者,扩大了网络传播的范围和效果。

4、各大媒体争夺受众的需要

某事件能够在网上吸引众多的网民群体,形成一定的舆论态势,说明这个事件本身存在一定的传播价值,如果传统媒体加以报道,也必然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为媒体带来较高的关注度。《中国青年报》在“冒名顶替案”中首先加以报道,随后各大门户网站以及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其内容进行转载,提高了其关注度和影响力。因此,对网络媒体上热点事件的关注与报道,已成为各大媒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传统媒体强化事件的社会效应

1、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对事件的理性分析与报道

传统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权威性、便利性、专业性等特点吸引了庞大的受众群体。某事件一旦经过传统媒体理性的分析与报道,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件,这也正是传统媒体为社会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过程。“冒名顶替案”能够有如此大的影响。传统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

5月5日之前,对“冒名顶替案”的讨论还仅仅局限在网络空间。5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载了“冒名顶替事件”的过程,众多媒体刊载与评论此事,使事件成为社会的焦点事件,成为人们的公共话题。

2、第一吃螃蟹的媒体消除其他媒体的顾虑

在“冒名顶替案”中,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事件当事人罗彩鹱于4月27日在“天涯杂谈”上发表帖子,当天即有超过500次的点击量,在随后的几天里,帖子的点击量与回复数更是呈上升趋势,到5月5日,已有上十万人浏览过这个帖子,在此过程中各大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没有一点报道,而且在事件的发生地湖南的媒体也保持沉默。在5月5日《中国青年报》对此事件报道后,各大媒体争相对此事进行转载与评论。似乎早已做好了事件报道的准备。

其实,任何突发事件发生后总会在社会范围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正如“冒名顶替案”的揭发不仅影响到邵阳市的教育部门,而还影响到贵州师范大学的招生体制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稍有失实的话,会遭受到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大部分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一些媒体都保持观望态度,等待第一个吃螃蟹的入,然后自己紧跟其后。

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议程相互转化

1、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低门槛、互动性以及庞大的网民群体等优点,部分突发事件会首先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在网络空间中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传统媒体出于新闻报道的本性以及竞争的需要,会对这些事件进行关注和报道。这样网络便完成了为传统媒体设置议事日程。

篇5

网络媒体通过对新闻的处理来体现其议程设置功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认为,网络新闻处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简单的“粘贴新闻”;二是“编辑新闻”,即对新闻进行加工整理;三是“组织新闻”,包括形式上的组织与内容上的组织,即进行合理的界面设计,合理的新闻栏目与专题的策划;四是“解读新闻”,即对新闻事件或其中的某些环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剖析,释疑解惑。三、四两个层次的处理体现了网络编辑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网络媒体编辑的议程设置的能力。

网络媒体通过论坛管理体现其议程设置功能。BBS“谁都可以发表”的自由性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劣势。虽然BBS能给每个受众均衡发表言论的机会,但这种无制约的混乱不能使每个人的言论都被别人关注。

网络编辑对论坛进行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包括删除帖子、编辑帖子、锁定帖子不允许回复、将帖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帖子列表上方(置顶)、将帖子放在精华区、暂时或永久禁止某个违规账号在论坛活动等。从网络媒体对论坛的管理我们可以发现,最终控制论坛讨论话题的仍然是媒体,而不是受众,网络媒体仍然为受众设置议程。

网络媒体通过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实现议程设置功能。网络在重大国际事件中的报道更是让网络媒体在一夜之间占据了网民的心。以新浪网为例,它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一马当先,为公众也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程。

另外,网络媒体还为重大突发事件另行设置新的主题论坛,以硬性的方式进行了议程设置。它表明:“我希望引导大家在此时讨论这个特定的话题。”

网络编辑通过专题策划实现议程设置。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或某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事实,在一定时间跨度内,运用新闻各种题材及背景材料,调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连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及展示新闻主题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新闻报道样式。由于网络专题综合利用了网络媒体的各种特点,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的各种表现手法,因而客观上最能发挥网络的议程设置作用。事实证明,凡是网站运用了以上手法进行突出和强调的新闻,往往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如果我们把像上述这样的媒体自觉、单方面发起的议程设置称为主动性议程设置方式,那么网络编辑还通过专题进行双重议程设置。双重议程设置是指网络传播者和受众共同设置、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设置。主要表现有:

网络传播者和受众共同设置议程。网络泛传播把有控制的传播变为自由的传播,受众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和客观物质条件得到空前改善。受众可以在BBS和BLOG、播客等网络空间上自由地表达意见,甚至“制造”传播新闻,极大地影响着网络专题编辑的议题设置。

传统媒介和网络传播者共同设置议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其时效性超过传统媒体,这时网络新闻成了一些传统媒体新闻的源头,它们之间取长补短,互相设置议程。如新浪新闻中心的《媒体聚焦》、《媒体评论》两个栏目,通过刊载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的新闻和评论,造成舆论扩散的“共振”趋势。其共同设置议程的过程大致是:一家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引起网络舆论――更多的传统媒体介入――进一步在网络媒体上讨论――引起社会的关注――影响或改变社会现实。

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他们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媒介内容,并反馈自己的想法。信息的接收者反过来又是信息的传送者。另外,反馈的及时性使得大众媒介向小众化传播的方向发展。大众媒介也可以通过各种受众研究手段,了解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从而向特定范围的群体实施“窄播”。互动性的增强和“窄播”方向的发展,使得大众媒介传统的一对多的特征变为一对一、多对一。受众与大众媒介的关系越来越向前者倾斜,受众变得也越来越强大。

网络媒体的出现又为强大的受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提出自己意见的虚拟社区,受众表达自由观点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这个虚拟的社区里,受众充分体会到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及言论的自由性,受众的主体地位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传统的议程设置功能随着网络媒体角色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以一种强效果的模式显现在媒介与受众之间。

但是在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也并非完全消失。网络媒体在议程设置中仍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只是其设置议程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议程设置出现了新的特点,并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忻忻:《网络新闻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2.斯蒂芬小约翰[美]:《传播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篇6

一、网络空间的特点

“网络空间”,英文称Cyberspaee。最早是由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提出的,指将电子设备介入人体神经网络后所产生的幻境。但随着信息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国际化,因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空间已不再是一个所谓的幻境,而是通过电脑进行交流的虚拟空间。电脑的普及使得网络宅间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现象进入了日常生活乃至学术视野,

网络空间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交流的平台,通常的网络交流包括私人通信和公共讨论两大类:E-mail和即时聊天工具是私人通信的两种形式,而网络论坛、社区和博客用来进行公共话题的讨论,网络空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网络空间具有其他各种空间所不具有的特殊性。

网络的特征决定了网络空间的特性,网络空间的特点表现为多元性、匿名性、平等性、参与性等。

多元性,这里的多元性包括参与者身份的多元性和讨论话题的多元化。网络空阃中参与者不同于传统媒体那样,拥有话语权的永远是精英层,社会大众都是单面接受的受众,而且对于话题的讨论若隐若现,更没有机会参与媒体的批评。在网络空问中,参与者已经没有精英和大众之分,每个参与讨论的人就某一话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就社会中的任一话题或自认为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公共空间”。

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空间的一个特有属性,有利于参与者讨论。因为互联网络的性质决定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开放,用户通过网络空间获取信息、信息乃至交流意见都是在互相匿名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意见的多样性和真实性,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平等性。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使参与者之间的等级、私人以及组织关系不复存在,有利于保证参与者之间实现话语表达的平等。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在网络空间中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潜在影响。

参与性。网络空间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与其他用户就人们所关心的话题自由地交流意见、发表评论。这种自由可以激发广大参与者的参与热情,实现讨论的目的。对于每一个参与讨论的用户接收信息、信息、抒发意见都是在互相自发和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突显交流的自主性。

二、基于以上特点对BBS的评价

“BBS是英文BuUetm Board Svstem的缩写。中文翻译为电子公告板,这是网络提供的一种信息服务,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在BBs论坛中,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帖子传递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可以阅读“他者”的文章并发表个人的评论。自1991年周内开设第一个BBS论坛“水木年华”以来,互联网中开设的BBS数量越来越多,众多的新闻媒体甚至政府网站也开设这一功能,如“强国论坛”、“发展论坛”、“猫扑论坛”等。

BBS论坛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一位典型成员,其各种优点得以最大程度地彰显,既兼具以上网络空间的特点,还具有某些“公共空间”的特色。

BBS论坛的“公共空间”特色。第一,BBS论坛中“把关人”逐渐消解。在传统的媒介条件下,严格的把关人将大众排斥在了媒介平台之外,大众很难接近媒体进而发表自己的话语。但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网络讨论,就某一公共话题自由交流意见,从而达成一定共识或促成共识的建立。如果说凡传者就是把关人,那么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也就逐渐模糊了,而且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性却明显地加强。

BBS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就是这样的一个“场”,在这个领域中,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平等的媒介接近权和发言权,他们既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把关的标准早已大大降低甚至不复存在。

第二,精英与大众界限开始模糊。在BBS论坛中,帖子显然不是按照参与者的地位来排列的,而是按照被点击和浏览程度排列,广受关注的话题则讨论异常热烈,反之则会遭受冷遇。也就是说决定帖子好坏和是否选择的标准不是由少数的精英制定和选择,而是由大众来决定的。在此情况下,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文化形式的变化促使了观念的转变,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提出了质疑。

第三,“议程设置”理论被颠覆。传统媒介中,即便是人们承认了传受二元的中心论,承认了言论自由和权利的平等,但是少数精英的意志却不可避免地凌驾于大众言论之上,媒介的议程对大众的时论话题进行着引导和灌输。

然而在论坛中,参与者进行的平等讨论直接反映公众舆论,甚至直接生成公共议程。因此由“传统媒体中‘传媒议程_公众议程1+政策议程’直接变为了‘公众议程叶传媒议程-+政策议程”’。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功能在论坛中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而造成了传媒精英和传播者的分离。

BBS论坛公共领域的优势是不可小视的,但同时要警惕因网络的公共性而产生的网络问题。

三、BBS论坛存在的问题

就像以上讨论,论坛的特点诚然带来了传统媒体不能提供的优越性,但因网络宅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参与者参加讨论时缺少应有的素质和责任,诸如网络低俗之风日盛一日。

由匿名而导致的不负责任。网络论坛中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是自由和开放的,人们对大家所关注的话题自由地发表看法和提出批评。正如西方媒体初创之时的宗旨――“观点的自由市场”一样,意见的交流在网络论坛中不断得到展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又为参与者提供了特殊的身份保护。因此人们在这样一种完全靠自律而进行的对论,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诸如各种网络暴力,甚至相互攻击谩骂的言论随处可见,其导致的不良影响非常大,这不仅反映出参与者自身的基本素质问题,而且也折射了网络本身的极大不完善。

参与者的单一化,缺乏代表性。从参与论坛讨论的人员组成来看,结构过于单一,缺乏代表性。由于上网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平衡,使得网络媒体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网民主要集中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男性公民。另外,男性群体的声音过高而淹没了女性,造成了网络媒体传播中的性别

歧视。论坛中讨论的话题集中在男性话语的统摄下而很少关注女性,在网络媒介时代出现新的边缘人。

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在目前的论坛时论中,主要有两种趋势:无主题的漫谈和所谓的讨论。在漫谈过程中,参与者就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碎,漫无目的地随意闲谈,甚至是情感宣泄,最终也形成不了统一的认知,进而产生行动;关于讨论,虽效果显著而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但参与者乐于扩展话题,更甚者还会在论坛中乱贴广告,使讨论的空间蒙上了商业化的气息,最终失去了讨论的本真面目。纵观论坛言语,情绪化、感性化、肤浅化充斥其间,有时人们就某一话题因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而进行无的放矢的发泄,这从根本上就失去了讨论的初衷。所有这些行为,都直接影响讨论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论坛讨论的本质。

论坛自身存在不理。在论坛讨论的过程中,除了参与者自身的一些问题外,网络论坛本身也存在不理,表现为论坛缺乏有效引导参与者走向理性的讨论,从而就缺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事务讨论空间。网络论坛的自由和开放是参与公共讨论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引导性的网络论坛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因此,网络论坛的自由与开放性是具有相对性的,表现在论坛是一个文明的公共空间,要求参与者文明对话,即参与者以“讨论”为业而非以发泄为快。人们就某一些公共话题进行的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从而使讨论的本质意义得以建构。

四、思考

针对BBS的这些实际问题,应该利用网络媒体特有的优势和条件加以解决,主要是完善网络空间的自身效应,积极引导参与者讨论;另外还应加强参与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论坛空间的理性同归。

首先,改变参与者的观念,提高网络媒体认知。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参与者观念的转变。传统媒体中,媒体作为权力阶层传达意识形态的工具,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广大受众根本没有参与对论的权利。长期以来在这种媒体固有范式中,受众的参与和评判思维被凝固,受众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造成了集体的失语状态。对于传播者,在信息的具体传播过程当中把关严格,既极大地限制了社会话题的自由交流,也限制了交流的深度。根据传播批判大师哈贝马斯的观点,认为公共空间领域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一是培养个体认同,二是个体对共同体批判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具有某些公共领域特点的网络论坛中,都得以重新体现和建构,因为参与者被鼓励改变已有的媒体传播观念,积极参与论坛讨论。

其次,积极完善论坛伦理建设。论坛伦理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确立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作为人们参与空间讨论的共同规范,包括平等原则、人本原则和自律原则。网络道德的最高标准则应该是崇高的,是积极向善的,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美好信念,符合人类道德需要的总要求。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参与讨论往往片面强调网络的自由和开放,而忽视网络道德和责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网络问题,严重影响了论坛讨论的基本目的。因此,根据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新型的网络论坛伦理准则,将会更加促进交流和讨论。

篇7

网络新闻评论是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作为意见信息,网络新闻评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翻版或延续;另一种是网络媒体论坛。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即网络新闻评论专栏、网民即时评论和网络论坛(BBS)。

一、 网络新闻评论议程设置功能的客观存在

传统媒体常通过为公众设置议程来引导舆论,议程设置理论仍适用于网络媒体。麦库姆斯和肖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即“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根据议程设置理论,人们倾向于了解新闻媒体关注的问题,并依据媒体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确立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议程设置最终影响到舆论的导向,所以在新闻传播中至关重要。

二、 网络新闻评论议程设置功能存在的问题

网络新闻评论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传统媒体评论的一元格局,冲击着单向的传播模式,使大众传播从传统的线流走向交互流,由集中传播走向分散传播。然而,网络新闻评论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应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就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弱化。追本溯源,网络新闻评论现存的这一大弊病的症结在于:

1.“把关人”的缺位导致传统的“把关人”作用的削弱。网络的开放性使网民掌握了言论的主动权,客观上,传统媒体以编辑审核的把关作用形成的议程设置在网络上被大大削弱。媒介组织的把关,尤其是意识形态和政策体制层面的把关,即使存在,也逐步被网民通过信息自由选择、所弱化。甚至有学者认为,“受众将有机会和他们的同伴们共同探讨问题,分享感受,在被称为参与式的新闻中,新闻从业者传统的‘把关人’角色不存在了”。包括自媒体在内的网络新闻传播则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去中心化”的本质,突出的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同时否定传播过程中的“把关”和“筛选”。

2.传授的自主性导致评论内容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网络新闻媒体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舆论的控制,使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变得更加自由和平等。在网上人们有了更多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从而形成所谓的“自由的意见市场”。然而,某种意义上,正是网民接受信息和言论的这种自主性,恰恰削弱了网络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

3.议题的易被分散导致难以集中评论力量形成解决方案。网络信息的特点即信息海量,观点庞杂,角度各异,但不宜集中,难以集束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或观点。网络新闻评论亦然,其议题极易被弱化和分散,难以集中评论力量形成解决方案。

三、网络新闻评论议程设置功能的强化

议程设置对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理论焦点上看,议程设置理论在于效果研究,正如麦库姆斯所言:议程设置理论的中心是社会公众是怎样形成舆论的;新闻媒介对形成公众意见的焦点施加的影响就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弱化现状,如何加强网络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更好地引导舆论,是当前网络媒体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篇8

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走科学发展之路,推动我国网络媒体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主旨演讲。

王晨对加强互联网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强化机遇意识,科学规划网络媒体发展。二是强化导向意识,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三是强化阵地意识,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平台。四是强化创新意识,增强网络媒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钱小芊强调:中国互联网市场将始终保持开放

第四届中美互联网论坛11月8-9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互联网市场将始终保持开放,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大门是敞开的,欢迎世界各国互联网企业到中国来开展业务。

本届论坛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微软公司共同举行,主题是“为了更加有用、更加可信赖的互联网”,旨在促进中美两国互联网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钱小芊说,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候,外资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运营情况也是好的,不少外资互联网企业的中国市场成为其稳定的利润增长点。事实证明,只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外资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就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钱小芊表示,中美两国政府应建立双边交流机制,就互联网政策、互联网立法、互联网安全等双方关切的问题,交流观点、经验和做法,平等协商,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两国在互联网领域互补性很强,有很多共同利益。尽管两国在互联网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这不应该成为中美开展交流和合作的障碍,中美应该相互尊重和信任,在平等交流中增进理解,在互利合作中超越分歧。

出席本届论坛的代表来自中美双方知名互联网企业、行业组织、学术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参加人数达180多人。

第三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京举行

近日,第三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第四届国际版权论坛在北京举行。五十多个国家的版权相关产业领域的嘉宾参加了本届博览会。

博览会展示了来自韩国、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以及欧美各国的文化精品,还分别进行了“韩国时装表演及音乐演出”、“泰国电影鉴赏与明星见面会”、“中菲建交35周年庆之童话故事讲解和菲律宾传统舞蹈讲练”,以及博览会组委会与国际唱片业协会、美国电影协会共同组织的“大学生音乐、电影版权培训”等多项互动交流活动。

第二届中国(海口)武术交流大会成功举办

篇9

2构建基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公开机制

学校通过网络媒体将权威信息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可有效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谣言产生。首先,构建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主体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面对危机,学校的官方网站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抢先给出信息报道,这是网络媒体沟通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在信息中应当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报喜不报忧的信息,二是危机时刻的“失语”和信息延迟。其次,培养适应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应根据不同的校情,建立不同层级的新闻制度,培养符合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发生后,让网络媒体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有效工具,成为化解危机的“剂”。

3重视基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结合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有效的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来还原事实危机的客观性,有利于重塑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任。首先,重视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学校可以积极地运用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塑造舆论,引导舆论。学校应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同设置危机新闻的内容和排序,来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其次,危机中“权威意见”的运用。危机发生后,争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出面为自己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第三方”,指各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等。可以是一些权威人士,如行业专家。也可以是权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旦这样的网络媒体刊登了某方面信息,往往很容易被其他媒体转载,成为“新闻通稿”,这样效果较好。

4注重基于网络媒体的恢复作用

危机处理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校园危机管理过程的终结,而是危机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危机的善后处理阶段。学校管理者应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后续报道,做到危机过程的“有始有终”。并通过便于查询的事件回顾,为师生和社会公众展示完整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公众冷静地产生理性思考,挖掘危机事件的原因,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和改进政策的方法。同时,通过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与公众有效沟通,实现形象的重塑,甚至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10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88-02

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当前,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不容质疑的力量发挥着自己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基本特点

网络舆论虽然是一种在新型媒体上传播的舆论,但它也是舆论的一种形式,也具备传统舆论所具有的特征,如: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2]。此外,网络舆论也具备了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和分散性

1.隐匿性。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具有隐匿性特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公开的、真实的,并受到他人、法规等各方面的监督和制约。网络是一个平等、开放、自由、虚拟的空间,相对现实社会来说,网络可以说成是一个虚拟的社会。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以自己所设计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社会里扮演自己喜爱或需要的角色。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使得他们可以在这个承载着海量信息的空间里更加大胆、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评论,而不会担心因为发表了某些言论而另生事端,甚至受到威胁。

2.分散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互联网出现以前,由于地域、种族、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只能在特定的环境里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传统的传播方式也很难打破这种空间的限制。但是,网络出现以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其传播的空间不分地域,没有疆界,为最广泛的参与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网络空间里发表言论、形成舆论的主体,在现实社会里可能是遍布全国,甚至是遍布全球。各个地方、阶层、行业;各种信仰、肤色、党派的人们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因此,网络舆论的主体在现实社会是非常分散的。

(二)网络舆论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1.丰富性。网络舆论内容的丰富性是指网络舆论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由于网络承载着海量的信息和“把关人“力量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削弱,与社会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内容要丰富的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介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网络则不然,它有着巨大的储存和再现功能,不受版面和时段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快速地汇总和整合信息。并且,对有形的传统媒体的信息过滤较容易的“把关人”,在面对网络这个高度开放且虚拟的信息空间时,他们的力量被削弱了。网络成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都可以找到“生存的土壤”。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各式各样, 其中很多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网络舆论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得异常丰富。

2.复杂性。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性是指网络舆论混乱无序、缺乏理性,潜在权威性与评判性不足。出于网络媒体“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和网络的虚拟性等原因,隐匿的网络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意见和评论时很多时候是出于自我的即时感想,而缺少理性的思考。而且,网络舆论方向存在着多变性,对于网络新闻中传递出的同一个事件会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报道,网民在发表意见和评论时也会出现不同的倾向性;而随着事件报道的进一步深入,传递的信息更全面、更深入,网民的意见和评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实,就舆论本身来说,它应该有着对政治、道德、经济、社会、意识的潜在权威性与评判性,而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特征使它潜在的权威性和评判性减弱了。

(三)网络舆论形成的快捷性

与传统社会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更加快捷。传统媒介传播一则新闻,从媒介议程转向公众议程,即形成社会舆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网络则大大缩短了这一时间,由于网络技术的优势和转贴的方便,网络新闻信息不仅速度快,而且传播的速度也十分惊人,同时,网络传递的信息具有实时更新的特点,当有新闻事件发生时,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新闻,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传递给民众,并予以及时追踪报道,捕捉最新动态。及时、动态的信息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唤起更多人的参与,当新闻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大家关注焦点的同时,也就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了,因此,一些重大新闻和热点问题在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内,网络舆论便开始沸腾了。

二、当前中国网络舆论的现状

1.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网络舆论虽然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但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相反,它是真实的存在,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网络舆论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现实公众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基础之上。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现实的社会公众,网络舆论客体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形成于其主体对现实社会产生的问题和出现的现象的看法和评论,所以,网络舆论存在大量的真实性。而网络舆论有时存在着虚假性的现象,网络的虚拟性使信息造假和谣言传播成为可能。因此,一些网民可以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或者是有意散布虚假信息, 制造混乱。

2.理性的观点与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并存。近几年,国内外几乎每一重大事件都会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新闻论坛“,新浪和搜狐等各大网站的论坛和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一些网民对问题进行了非常理性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然而,存在相当多的网民对问题的思考缺乏理性,发表的观点和评论缺少理智,主要以个人的情感宣泄为主。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和分散性,加上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不同和表达的观点不能达成共识时, 互相之间的攻击和谩骂就成为一种极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前,中国很多商业网站的新闻和论坛的跟帖中,这种以个人的情感宣泄为目的,攻击和谩骂为主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3.网络舆论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中国2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网民总人数近20%。在网民的职业构成中, 学生仍然是网民主体, 所占比例高达32.4%, 学生网民的比例和之前相比有所上升。由于年龄和阅历等不同的原因,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和观念还不成熟,其约束自身言行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复杂问题的看法容易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而看不到本质,更容易受到网上一些负面舆论所影响。如果不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网络舆论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也使得网络舆论肩负更多的使命。

三、积极探索引领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人们对主流网络媒体有着极大信赖感,国家和地方的重点网站具备让民众信赖的权威性和品牌优势。例如,新华网和人民网等重点网站是网络新闻宣传的主力军和网络媒体舆论的先锋军,进而成为网络舆论的主阵地。例如,对于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和网民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等,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一般都会请来相关政府官员和专家做嘉宾访谈或评论,用主流、权威、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论坛,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的使网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与网友的讨论中,整合、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观点和言论,在互动中引领网络舆论。所以,加强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使其占据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以主流的声音和权威的评论不断的提高网络舆论质量(网络舆论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4],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篇11

1、网络媒体营销的介质:对于网络媒体可以分很多资源介质,那么扬州seo启程把下面网络媒体营销介质进行了统计“博客、论坛、B2B平台,新闻、微薄、百科、知道、邮件、视频、事件、综合门户、互动平台、社交、联盟”

2、网络媒体营销的核心:网络媒体营销的核心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以文章的形式嵌入图片或者多媒体把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网络媒体介质传播出去。这里也可以把网络媒体营销核心定位为“网络软文”。

3、网络媒体营销的反馈:网络媒体营销的主要目的就是效果的反馈,通过对网络媒体营销的阶段性的效果反馈,再进行整合,按照目的进行跟踪营销,实现最大的利益。

二、网络媒体营销的好处

1、节约成本,利益最大化:从实际的成本对比考虑,企业或品牌的实体宣传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还要策划大量的户外方面的广告,从人力和广告方面的成本来说就是一个大投资,然而网络媒体营销从设计到人员配置相对实体宣传而言,一个是设计人员众多,那么就造就了费用相对低,营销人员也是一大把,那么人员配置也是非常好找。所以综合来说,网络媒体营销成本大大降低,降低成本的同时就实现了利益最大的的一步。

2、实际操作性强:实际操作性可以根据网络媒体营销的效果做及时调整,在实体宣传中如果您在某电视台做了个视频广告,那么广告做上去就不能修改了,但是网络媒体就不一样了,可以对视频的时间长短做及时的调整。另外网络文字在实际媒体运营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络媒体跟踪营销,比如系列跟踪,时时报道等等。

3、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实际的网络媒体营销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介质,也可以综合多方介质进行营销,比如通过博客、论坛、B2B等三方的综合营销,针对知道、百科等百度方面介质的综合营销。如果您的企业或者品牌有自己独立的网站,那么综合性的营销会让您的网络知名度大大的提升。

4、不可颠覆性:网络品牌建立以后,尤其是从网络媒体延伸到社会媒体以后,那么品牌就会抓住网络、社会以及其他方面多方面的效应,只要您的品牌做到诚信、质量、服务一体化,在加上创新的不断,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屹立不倒非常正常。

三、网络媒体营销需要注意的几点

1、线下产品质量:不管您是实现品牌还是产品都是基于线下的主要产品,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才是网络媒体营销的核心。想品牌和产品屹立不倒,必须做好产品的质量。

2、服务跟踪:企业也好,品牌也好,卖产品的同时必须做好服务,只有做到产品质量、服务一体化,我们才能够发现更多问题,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为客户考虑,从服务的反馈做到细致的服务,不断的创新才是社会的需要,客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