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宠物医生论文

宠物医生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0: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宠物医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宠物医生论文

篇1

1.1畜牧兽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优秀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全面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全面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最后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100%。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100%。据不完全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篇2

1 加强与实践教学相配本文由收集整理套的专业理沦教学体系的建设

针对现行的预防兽医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还不太合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要求,(1)首先重组和调整课程设置: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注重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能够保证专业性质决定的基本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多开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以便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例如增设“动物免疫学”、“预防兽医诊断技术”课程,增加“兽医微生物学”、“畜禽传染病学”的授课时数;压缩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临床诊疗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新开设《动物医学新技术》、《动物微生态技术》、《兽医生物制品概论》、《畜牧兽医导论》等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开拓意识等等。预防兽医学科各课程之间的重复与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快,没有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应修订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2)其次充实和更新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减少验证性实验,扩充探索性实验;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避免学科交叉间不该有的简单重复;加强学科内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另外,还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开设独具特色的课程,不仅要突出白己的办学特色,而且整合和充分应用自己的优势资源。

2 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它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多年来,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各个基地的建设不完善,同时,因管理及市场等原因,基地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因此,应加强对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1)鼓励校院加大对基地的经费投入,使条件更加优越,设施更齐全;(2)吸引专家教授进驻基地搞科研,提高校内基地的科技水平;(3)调整基地建设的功能,逐步由以赢利为目的转向服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实习需要和服务社会齐头并进。同时,也可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选择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合作融洽、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书”或作为本院校外专门的学生实践基地。这些措施既可加强校系与企业的联系,又使双方在产品开发、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社会宣传等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而富有成效。

3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出能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教学过程应该也必须有用人单位主体——企事业单位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部门发挥资源优势,共同发展的一种良好的合作模式,也是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由于学校和企业的追求有差异,所以导致合作不稳定;以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技术咨询,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没有真正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经常是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实习。因此,可以考虑从多方面进行改革:(1)学校可与社会力量联合开办企业,鼓励专家教授在企业中担任职务或投资入股;(2)鼓励专家教授与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搞科研,企业也可利用开发的专利技术推广盈利;(3)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其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4)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实岗生产,强化应用训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切合实际,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强,同时实习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第一时间选拔到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秀人才;(5)邀清相关知名企业的领导、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会议,提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6)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学生考试考核和质量评价,便于学校及时发现社会对专业的新标准新要求,随时作出新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产学研结合、良性互动的办学新机制。

4 加强教学、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的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不强,实际

转贴于

动手能力有限,掌握的知识不切合实际,好长时间才能适应本职工作,不能独立承担任务这些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展开工作:(1)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畜牧兽医生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学生返校后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理沦——实践——理论——实践的这种模式,不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求临床教师亲自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的实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2)举办“兽医技能培训班”。学院可以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对同学们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举办多期培训班,形式、人数及时间上可以灵活多样,使学生们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逐步提高;如在某个地区爆发了某种动物传染病,学院可以及时请有关专家来学院介绍扑灭该病的措施及整个过程,以增加学生对该病的认识;对送检的病例直接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如何诊断动物疫病的全过程,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可以让其亲自动手操作;定期带领学生走访附近农户或养殖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举办以“宠物展览会”和“宠物选美大赛”为特色的兽医校园文化节。通过宠物展览会向全校师生展示世界名猫、名犬及宠物关容技术,激发学生们实践教学的兴趣;(4)进一步提倡、鼓励科技创新。学校学院可加人投入经费(寻求社会赞助),鼓励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土创新能力。

篇3

一、引言

目前许多迹象表明,我们正在走向一种所有文明国家共有的“世界性风格”,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领域正显示出一种“大同”的趋势。但同时,我们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各国为寻求本土文化认同和维护文化独立所作的努力,不仅在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其它洲传统的或新兴的移民国家都可以观察到这种倾向。因此,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而树立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又是外语教学与科研的主导理念。

为此,本文简要回顾了西方语言学界对语言文化教学的各种理论,主要介绍Kramsch提出的多元互动模式,针对她的理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该理论如何运用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中去,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理论回顾

西方语言学界对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努力,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近三十年来,受各种哲学思潮与语言学,心理学,人种学和后起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影响,各种语言教学理论应运而生,探讨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也成了当今世界语言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课题。东西方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观点,总体而言,他们都强调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Hymes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出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Byram&Morgan也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强化学习者原有的文化—一级社会化,也不只是让学习者完全去接受目的语文化—二级社会化,而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立的观念—三级社会化。

LouiseDamen提出“尽管文化导人很少被列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大纲的一个部分,然而,文化学习确实是一个隐藏的议程,它无处不在但又很难辨认,它无时不刻在影响着读者的期待值,洞察力,反应速度以及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它经常会在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G.Robinson提出“文化教学多面性”(CulturalVersatility)的概念;任何真实的文化学习结果总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即导致变化,就此而言,即文化的变化,叫做“文化多面性”。可见,语言文化教学的结果最终会培养学生具备“文化多面性”,也就是通过语言文化学习之后,学习者本身会起变化。

中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比如在20年代曾强调:“我们学习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识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人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箭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并教。‘戚雨村也提出过’文化错误的性质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

三、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及其主要观点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文化语言学”为旗帜的理论探索,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语言外的文化因素都同时进人语言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实质性的改变;教学策略由单一对教学内容的考虑扩展到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兼顾,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取代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在这些理论中,上世纪九十年代问世的多元互动模式颇引人注目。倡导这种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ClaireKramsch教授。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接连不断地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与专著,讨论外语与文化教学问题。其观点新颖,独树一帜,在西方的语言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Kramsch的代表作是1993年出版的《语言教学中的上下文和文化》(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在该书中Kramsch教授承认自己的语言文化观受到了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极大影响。后结构主义(post一structuralism)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西方兴起,发展并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该思潮反对固定模式,提倡冲破结构框架的束缚,强调世界的多元性,怀疑所谓绝对真理的存在,从而促进人们思想上的解放。这种以多元共生为特征的哲学思想不仅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对语言教学的冲击也难以估量。

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Kramsch提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不注意,它会使他们心神不宁,使他们在交际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战。”她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两分与多元:她认为就外语教学而言,把“语法与交际”,“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等等人为地列为一对对矛盾阻止了我们采取多层次与多维的眼光去观察一个问题的整体。其危害在于让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她认为用完整的眼光去看待语言与文化这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更有利于把握语言文化教学,使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第二文内与文外:Kramsch一反过去语言教学中仅注意文本(text)的倾向,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文外(context)。她指出:“教授一种语言就是教怎样塑造一堂课的上下文:这堂课既是单独的个体学习事件,又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教学场景,每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教学活动的目的,对话的课题,互动的规范以及各种任务的类别都统统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外语而塑造上下文的各种途径将决定学生被允许探讨,发现和交流的意义。越是鼓励他们发现更多的潜在意义,他们学习的机会就越加丰富。"(Kramsch1993a:67)

第三:桥梁与界限:Kramsch认为以国为界的文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区分,“架桥”为焦点的教学可能会强化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stereo-types),在文化意识没有被充分唤醒的情况下,对“文化特征”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学习者误以为这些“特征”便是事实本身,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生搬硬套,忽略具体的交际情景和个体。这样,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所建起的不是沟通文化之间的“桥”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学习,不是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时,达到“第三种位置”(Kramsch1993a;225)。

第四:一致与冲突:Krarrnsch要求外语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局限的交际能力而努力,以“操母语”者为榜样,以“随俗”为准则,达成一致。相反,她要求学习者具备一种认识和了解变化多端的多元世界的能力。因此她提倡在文化教学中不以知识或行为为中心,而应以意识或态度为中心,鼓励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

四、多元互动模式对中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为了试验多元互动模式是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积极作用,也为了了解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了描写性的调查与研究。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三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共104份,其中有4份问卷学生的回答不完整,已从整个样本中剔除,有效问卷为100份。经过调查,我们发现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能拓宽外语教师语言文化教学的视野,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有着积极作用

首先,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外语教师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还是倾向于语言教学。这在问卷调查的第一和第二项中有所体现。第一项:“你认为目前的英语课程能满足你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需求吗?”仅有2%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高达68%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调查第二项:“在英语学习中,如果你遇到文化词汇而导致理解困难,通常会如何处理?”仅有9%学生选择询问老师。这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解答学生文化困惑的角色没有充分发挥。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与我们的考试制度相关,但也不能否认我们把语言和文化放到了一个对立的位置,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教学中也一分为二地看待语言和文化,并且有所侧重。针对这种现象,Kramsch强调用完整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并把它们视为一体,而不是把它们看作一对矛盾,会顾此失彼,这无形中拓宽了外语教师语言文化教学的视野,使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综合考虑,整体教学,不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

其次,Kramsch提倡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主张教师创造课堂的文化环境,师生以不同角色交际对话,发生文化互动。这一点切中了我国目前外语教学的弱点。根据问卷调查第三项:“你认为目前学校的英语教育能使你将来在工作中与外籍同事及上司顺利交往吗?”仅有2%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能够,选择不能够和没把握的占96%。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用英语与异域文化的人士进行交际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在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提高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仍然成为他们的障碍,他们仍不能成功地将教室里学到的知识转移到真实世界的交际中去。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

众所周知,交际时双方的文化背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懂对方的文化,使用再规范的语法和再优美的语言都不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是因为长期以来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造成的。虽然各种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由于对文化教学的内容没作具体规定,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因而《大纲》中没有文化因素细目表,我国也没有建立起与跨文化交际相配套的考试体系。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忽略和无纲可循,这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而有必要在现行的《大纲》中增补文化因素细目表,作为教学和测试的依据,在各级外语教学中明确文化因素的地位,确定文化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各类考试如高考,四六级考试中应适当增加文化内容,也可单独进行评估,从而建立起解决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便在课堂上实行“文化互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第三,Kramsch认为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文化的双向互动离不开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而这一点,恰是当今很多学生所缺乏的。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对异域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大有来者不拒的胸襟,倒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学生中普遍存在厚今薄故,厚西薄中的现象。

根据问卷调查第四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文化感兴趣吗?”42%的学生选择了A项即很感兴趣,56%的学生选择了B项即比较感兴趣。选择这两项的学生占了样本总数的98%。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问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也不大了解。问卷调查第五项“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你自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7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一般兴趣,一般了解”。4%的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不太了解”两者相加,占样本总数的76%。选择“很感兴趣也十分了解”的仅占13%。

而且绝大部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输出母语文化存在困难。调查表第六项:“你能够用英语表达并解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有现象吗?”仅有2%的学生选择了‘能够”。5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把握”,还有42''''%的学生选择了“不能够”。

我国学生母语文化的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症结之一。知识经济并不意味降低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传统人文素质对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精神有很积极的影响。如何教导学生把本国文化清晰,得体和准确地介绍给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异域文化,及其所蕴涵,表达和象征的意义以尽可能为其所用,又能使他们理解异域文化,及其所蕴涵,表达和象征的意义以尽可能为其所用,从而克服以往教学中单行道的做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对话,是Kramsch提醒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最后,Kramsch提倡在文化教学中不以知识或行为为中心,而应以意识或态度为中心,鼓励文化互动。她指出在外语课堂中进行多元互动文化教学,语言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语言材料应依据不同阶段的语言教学和学生的语言水平体现不同程度的文化内容,语言中的文化内容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文化互动交际的可能。但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外语教材,在文化内容的提供方面,较为欠缺。仅限于作者的介绍或简单的历史背景知识,较少涉及Kramsch所说的意识,态度介绍。缺乏价值观,人生观,文学和艺术等更深层次的文化介绍。有些教材甚至完全忽略了文化因素。

举例而言,我们目前使用的英语专业泛读教程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泛读教程》一共四册书,通篇没有涉及到任何文化背景知识,课后练习也仅限于语法,词汇等语言技能方面的练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众所周知,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习得目的语,文化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而言,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也多是由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错误期待和假设造成的,因此建议加强文化类教材的建设,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扩大文化知识面,使语言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实现Kramsch所说的文化互动。

五、多元互动模式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贯彻实施

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对当今中国的外语教学而言并非是现搬现用的,首先她的理论是针对美国大学中来目世界各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学习外语而提出来的。这些学生在外语课堂中能组成一个微型的多元化社会。而针对中国国情而言,我们的学生甚至包括绝大部分教师在内,只有单一的汉语言文化背景,在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立场的情况下,很难形成Kramsch所谓的文化冲突,更谈不上冲突的避免和理解的达成了。

其次,Kramsch的多元互动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解决教师自身的文化归属问题,使教师既能保留母语文化身份,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目的语文化现象,成为两种文化的沟通者,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针对这些在我国外语教师中存在的问题,Kramsch的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

第三Kramsch提倡在外语课堂中创造文化环境,教师学生以不同角色交际对话,发生文化互动,但她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为了使她的多元互动模式在中国国情下更具有可行性,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针对我国学生的单一文化背景而言,双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及其重要的。外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承认社会的多元化,了解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和吸收,是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根本点。通过文化对比和文化学习,形成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及时觉察目的语文化以及母语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这种文化意识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并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以便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举例而言,本人在听力教学中曾使用《中级听力》一书,该书第九课谈论毕业生的理想,主人公最大的理想是毕业后成为兽医,职业咨询顾问说有很多人竞争做这项工作,鉴于该生的成绩,建议她另做打算。课后就有学生前来询问,很难理解兽医是理想的竞争激烈的工作选择,并且认为主人公应该下决心作医生才又士。这就牵涉到东西方对动物的不同理解。西方社一会普遍认为动物尤其是猫狗是人类的伴侣,其地位与家庭成员不相上下,作为为宠物治病的兽医自然也是受人尊重的,与普通医生并无区别。而在中国以及亚洲社会,尽管目前宠物的地位大大提高,但根据传统观念,人们始终把动物视为低人一等,甚至还有以它们为食物的习俗,因而兽医的地位也始终不能与治病救人的医生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结合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教学传授一些常涉及到的文化知识,而不仅限于英美文化,英美概况等专业文化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识,做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掌握目的语文化,更深地理解母语文化。

其次,针对外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而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外语教师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经常关注本国和目的语国家发生的一切,从而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双语文化意识。此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也极大的帮助了外语教师学习和传输目的语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成为师生互动,人与电脑互动的过程,从而使Kramsch的多元文化互动模式成为可能。教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把异国世界生动地传输到教室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理解语言材料及其背后的目的语文化,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参与程度,也提高了比较不同文化的效率。网络还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工具书,如词典,百科全书,图书馆等,通过它们可以查询最新的文化资料,及时更新文化信息。外语教师还可以利用(LISTSERY@CUNYVM.CUNY.EDU)这一全球性的英语教师电子论坛,就教学中涉及的文化信息,向全世界的同行请教。

第三:针对在外语课堂中创造文化环境而言,进行文化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篇4

系列研究表明,在近几十年里,许多西方国家喘鸣和哮喘的发生人数有明显增加。这一变化随之引起富国因哮喘住院的儿童比例增加,以及气道高反应性,枯草热和特异性湿疹的发生比例也增加[3-5]。尽管哮喘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与遗传因素有关[6],但近几年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的增加和单卵双胞胎中哮喘发生的一致性相对较低都有明显提示环境因素对哮喘和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病有重要影响[7]。

1 致病因素

1.1 多年生变应原:因为哮喘是一种特异性的反应,这提示与哮喘有关的因素如支气管超反应性和特异性更易于预防。一些研究者综合评估了特异质与其他研究中的特异敏感性,表明哮喘与多年生的变应原有关,并认为对多年生变应原免疫反应的增加可能是哮喘患者的特征。[8]

1.2 屋尘螨变应原:螨变应原普遍存在于人们的El常生活环境中,是哮喘发病中的重要因素,是造成气道高反应性和引发哮喘的危险因子。目前研究认为屋尘螨致敏的严重程度与接触水平有关,即使局部屋尘螨过敏原的水平很低,仍旧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屋尘螨释放的蛋白酶具有很强的致敏性[9],人们往往忽视绒毛玩具中屋尘螨的存在对儿童的危害。

1.3 猫犬过敏原:在许多富国,家庭宠物尤其是猫被认为是与哮喘发病关系密切的家庭过敏原。在一些屋尘螨水平较低的地方猫犬所产生的过敏原已经成为引发儿童哮喘的主要原因。Svanes等[10]通过13 932例对普通气源性致敏原过敏患者的特异性IgE分析发现,在特异性体质者中,儿童时期养猫与哮喘的

发病有关。赶走猫后,儿童哮喘的发生率减少。

1.4 饮食因素:饮食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诱发因素。早在20年前Deamer[11]就提出食物敏感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动、植物蛋白摄入增加和婴儿期添加动、植物蛋白辅食提早,食物过敏性疾病呈上升趋势。食物过敏作为临床最早表现出来的变态反应症状,在婴幼儿发生率高于成人[12]。据文献报道,在肺科门诊就诊者中6%哮喘儿童存在食物过敏引起的喘息[13]。

2 预防措施

2.1 避免过敏原:居室内尽量不铺设地毯,不给儿童购买绒毛玩具,定期清洗家中玩具、门及窗帘和其他软性家具。使用密封罩或套将床垫和枕头套起来,定期更换清洗,可明显减少床尘螨的水平。除螨荆acaracids可清除地板和家具上的灰尘螨。对有猫狗过敏的小孩家里尽量不养小动物达到预防的效果。

2.2 环境污染:有小孩的家长尽量不吸烟或者烟雾污染过重的公共场所都不应当带小孩前去,对撒有农药或者化学药品都应该让小孩子远离以防止小孩诱发哮喘或者加重。

2.3 饮食预防:最易引起哮喘食物为蛋白含量较高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白、海鱼、虾、蟹、各种肉类、面粉、番茄及巧克力等。每个患儿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食谱。凡与哮喘发作有明显关系的食物均属戒忌范围。哮喘的发作也与饮食不节、过饱、过咸和过甜等因素有关。多进食植物蛋白,如大豆及豆制品等。饮食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充足和平衡,特别应增加抗氧化营养素如胡萝卜素、维生素9、维生素7及微量元素(硒、锌)等。抗氧化营养素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减少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有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作用。经常吃食用菌类能调节免疫功能,如香菇、蘑菇含香菇多糖、蘑菇多糖,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14]

3 中西医治疗以及展望

3.1 中医穴位治疗:2008-07/08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80例儿童哮喘缓解期患儿,用白芥子、延胡索、肉桂、麻黄、细辛、甘遂研粉做成药饼,用胶布固定在所需穴位上。穴位:肺俞、定喘、膏肓、肾俞、足三里、膻中、天突对顽固性或者难治性哮喘总有效率为77.5%。[15]

3.2 新技术观点展望:该思路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哮喘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为突破点,以外邪触发体内伏痰的理论为依据,重视IX;共刺激分子在伏痰形成中的桥梁作用,观察DC共刺激分子对哮喘始动环节的调节作用,阐明DC共刺激分子对儿童哮喘的免疫作用机制。主要有下面3个方面的意义:(1)重视IX;共刺激分子在哮喘伏痰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中医方药防治本病的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中医药防治哮喘实质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f(2)为筛选防治本病的有效方药提供实验研究方法;(3)通过对中医药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研究,为将DC共刺激分子作为防治儿童哮喘新靶点的可行性作一探索。[16]

4 小结

儿童哮喘是一个复杂的机制,我们作为医生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在现今的生活条件提高的情况下,儿童接触物以及饮食生活习惯;还有致病原的增加,虽然在中西医治疗大有进展的时代,发病率还是逐年增加。其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一直是我们医生所致力解决的问题。所以综上所诉,我认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在家庭关怀,生活细节的注意,预防为主,饮食调节辅助,在预防,治疗和检测各个环节上多做功夫。降低儿童的易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2000年与1990年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的调查比较.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2):1l2-116

[2] 洪建国.重视儿童哮喘的早期预防[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

[3] Black PN,Udy AA,Brodie SM.Sensitivity to fungal allergens is a riskfactor for lifethreatening asthma[J].Allergy,2000,55(4):501-504

[4] Joos GF,Germonpre,Pauwels RA.Role of tachykinins in asthma口].Allergy,2000,55(4):321-327

[5] Gustafsson D,Sjoberg O,Foucard T。Development of allergies and asthma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aprospective follorup tO 7 years of age[J].Allergy,2000,55(3):240-245

[6] Los H,Poatmus PE,Boomsma DI.Asthma genetics and intermediate phenotypes:a review from twin studies[J].Twin Res,2001,4(2):81-93

[7] Von Mutius E.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and progression of pediatric ashma[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2,109(6 Suppl):525-532

[8] 江玲,王永兴.儿童哮喘的初级预防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5月第8卷第13期

[9] Vichyanond P.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 at Siriraj Hospi.Med Assoc Thai,2002,85(Suppl 2):569-578

[10] Svanes C,Heinrich J。Jarvis D,et a1.PetKeeping in childhoodandasthma and hay fever Europeancommunity respiratory health[J].JAllergyClinImmunol,2003,112(2):

[11] Dearmer WC Pediatric allergy:Some impressions gained over a 37 years period,1971(06)

[12] 赵京,曹玲.婴幼儿哮喘患儿食物IgE抗体测定和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01)

[13] Novemre E.de Martino M.Vierucci A Food and respiratory allergy,1988

篇5

1.1结合多媒体做好授课

精选授课内容,完善多媒体课件,提高理论课教学水平。1)精选规划教材中授课内容,提炼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好课时,避免前半部分授课内容过细用时过多,后半部分内容粗放式、快车式讲课。2)制作多媒体课件,改变照本宣科地机械性讲解。除了精选教材内容外,还要结合当前新型产科技术、新进展、新疾病、新的诊断和治疗等,使课程内容不断得到更新,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3)将结合临床病理的案例分析、录像、化验单、诊断步骤、治疗方案等多多演示出来,使教学的内容更具体化[3]。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进而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对课本中大块文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减少学生总结、归纳课本中知识的时间。4)参加地方特色教学。南方地区养殖主要以猪、鸡、兔、黄牛等动物为主,因此在授课时还应收集相关资料,在临床上碰到的病例应及时收集和总结,补充相应内容,达到配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科学技术的授课效果。5)提问式教学。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很容易带入课堂,比如讲激素那章时,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作了哪些反应?这些反应是通过怎样的调节机制实现的?”还有巨人症、侏儒症、呆小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大脖子病等。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上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结合实验模型讲解

结合动物实验模型讲解可使学生更具体、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和学的方式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更为深刻并能够加强记忆。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得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兽医产科学中的超数排卵、品质检查、直肠检查、鉴定、生殖激素测定、妊娠诊断、炎的检查、人工授精、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内容很难在课堂讲清楚,需学生亲自动手体会,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与记忆性。传统的教学实习实验方法是“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观察与操作”,而笔者将每个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实习,采用提前布置实习任务,实习学生代表先试教与示范,教师观察,如有问题当场指出纠正及注意事项等。这样,可让学生更有效掌握手术技能。学生观察与操作是实习的核心,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得到升华。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学生的操作并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动作,以便达到最佳的实习效果。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实习内容、实习体会以及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疑惑问题向指导教师提问,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实习内容和操作步骤以及实习中所发现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平时积极组织学生多参加学校的宠物兴趣小组及宠物医院的实习,掌握常见宠物产科疾病的诊疗技术,尤其要熟练掌握X光、B超、血常规、生化检验等辅助诊断技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手术技能和素养。通过参与临床实践,开展一些小动物的手术,如猫和犬的卵巢摘除、难产助产、剖宫产等。除此之外,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此外,实验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企业的生产开展,多与学校周边养殖企业、各种养殖场、兽医院(动物医院)或诊所、兽医站交流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条件。实验教学在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以此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1.3结合科研教学

做为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潜能和创新意识;因此,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中兽医学专业人才,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需,也是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赵兴绪主编的第4版《兽医产科学》教科书中部分常规研究技术已在体现,比如生殖内泌学研究技术(组织细胞学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足踪技术、生殖激素测定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转基因技术等。还有一些新疾病、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应重视,如母畜早期妊娠、不孕症的试纸条、PCR、ELISA等诊断方法。在以前的教学当中,对于这些内容一般只要求学生自学,教师不讲授。因此,要对旧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于以上一些新型的兽医产科学研究纳入课堂及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科向更高层次、更深水平、更广领域的发展,也进一步强调新技术在兽医产科临床中的应用。同时,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更进一步认识。应该做到:1)从文献调研。以教科书为指导,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如国外的《Theriogenology》、《AnimalReproductionScience》等一些杂志,以及国外大学生该门课程需讲述的内容,以及兽医产科的研究进展情况。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收集整理资料,更新教科书中缺少的知识。2)结合科研实习,借助研究生实验平台,组织学生观看实验的设备并讲解用途及用法。平时吸纳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生实验,成为科研助手。3)在本科实验当中,加些科研实验,比如生化指标测定、PCR、ELISA检测等实验,要求学生们熟练掌握动物采血、血清分离、运输、保存、测定技术,以及离心机、酶标仪、PCR仪、移液枪的使用等。4)鼓励学生申请各种创新项目,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可积极申报项目。每个项目组织5~6名学生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再选出1名学生负责,由1~2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项目材料先由学生独立撰写,如查资料选题、设计实验技术方案、解决办法、实验实施等,再以书面形式呈报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当项目获得批准后,项目组成员需认真完成项目,每周必须在实验室工作一定时间,观察、记录、整理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验进展,共同探讨实验中的技术环节,改进实验方案,甚至撰写科研论文。要求学生做出项目总结,让他们感悟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拓宽了视野,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面对陌生领域。

篇6

《科学生活》: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总是形影不离,这其中的道理何在?

何教授:同一个呼吸道,同一类疾病,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它们完全是在一个通道上,过敏性鼻炎的病人10%~40%有哮喘,80%的哮喘病人有过敏性鼻炎,相对来讲,哮喘更严重一点。

得了过敏性鼻炎以后鼻腔黏膜肿胀,那些分泌物堆在呼吸道里面,鼻子塞了没办法透气,就只能用嘴巴来透气。如此一来,前面提到鼻腔的加温加湿的作用就没了,而且鼻腔的过滤作用也不存在了,所以吸进去的空气就直接到了口腔、气管,同样这个干冷的空气就刺激到下呼吸道。再加上鼻后滴漏现象,即大量的分泌物往鼻腔后端流入到咽喉,最后流入气管。这三方面因素就造成了咽喉部、气管和肺的负担。可见,鼻子的健康非常重要,如果单纯的鼻炎不去治疗就会引起鼻窦炎,像滚雪球一样,然后引起哮喘,还有慢阻肺,所以一定要重视,尽快把鼻炎治好。我常把鼻腔比做一个烟囱,患了鼻炎就像烟囱堵了,房间里面的烟都跑不出去。

《科学生活》: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何教授:专门研究过敏的一个国际机构推荐的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原则有四点。第一,避免接触过敏原;第二,对病人做宣教;第三,用药物治疗;第四,其他方面的治疗,用中药、激光,最后才是手术,因为过敏性鼻炎不是靠手术就能治好的。

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所有治疗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皮肤过敏等等这些都要提到的。相对来讲,食入性的过敏原比较好避免,比如检测下来发现对牛奶过敏、海鲜过敏,那么大不了不吃这些东西。但是吸入性过敏原,比如一阵风吹过来,其中夹杂的过敏原,真的是很难避免。所以这个问题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如果有尘螨过敏、花粉过敏等典型的过敏症状,那就要保持房间的清洁。打扫房间不能用扫帚扫,因为这样会把灰尘扬起来,尽量用吸尘器去吸。如果是花粉过敏,那么有花开的地方尽量少去,要去就戴好口罩,这些都是避免过敏原的一些小的办法。

《科学生活》: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会经常使用到激素,这让大家有些担心,一方面激素治疗的效果很好,但又不敢长期使用,担心其副作用会伤害身体的其他器官,那么该如何掌握这个度呢?

何教授:激素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首选药物,口服或局部用。大家可能看到激素要怕,现在除非严重的病人,我们一般提倡用的就是局部的鼻喷剂的激素。还有就是抗组胺的药,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抗过敏的药,有口服,有外用,往鼻子里面直接喷。实在堵得厉害,我们用一点呋麻滴鼻液,使血管收缩,减轻鼻甲的肿胀,但是这不解决过敏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案要求:间歇性的、中重度或者持续性的过敏性鼻炎,从轻到重都要治,首选还是鼻用的激素。

激素其实真的是个好东西,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乱用,掌握适当的指征,用得好的话,它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激素对炎症细胞、对结构细胞都有作用。过敏会释放许多过敏因子,用了激素以后,这些过敏因子明显减少了。然后对组织细胞来讲,血管内皮的渗透会减少,鼻涕会减少等等,这些对鼻炎都有作用。

在我们医院通常处方就是这三种鼻用激素:雷诺考特(布地奈德)、内舒拿(糠酸莫米松)、辅舒良(丙酸氟替卡松),这些全部都是进口药,当然,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我们医生看了病情之后会选择合适的用药。

在用药上我还是要提一点,就是坚持用药。可能其他医院的医生也给病人用过这个药,但是没有告诉病人怎么用,或者没有告诉病人坚持用药的时间是多长,可能病人买一支药回家喷个一星期、两星期,有了好转之后就不喷了,然后过了两个星期,病人又来了,所有的治疗又得从头开始。所以在我这里看病的病人,我会告诉他一定要坚持用药,可能是三个月可能是半年。一般的病人不到万不得已不来看医生,只有鼻炎堵得很厉害,他撑不下去了才来找医生,所以我一般开始时激素用量比较大,一天两次,每个鼻腔两喷。喷两到三个星期之后,鼻炎的症状明显好转了,那么你记住,好了之后还得用,我们慢慢减量,两三个星期之后改成一天两次,每个鼻腔一喷,看看能够稳定病情,一个星期下来,没问题,症状没加重,那说明能稳定住。这样用药两三个星期之后可以继续减量,一天一次,然后隔天,再隔两天,要慢慢减,让它一定要巩固巩固再巩固。这样整个过程下来,可能你今年用了几个月的药,但是病症几年不发,所以一定要坚持用药,这真的不是一两个星期医生就能帮你搞定的问题。

现在临床上处方用得最多的还是鼻用激素。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高效的抗炎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控制症状。另外,我们可以放心就是它的安全性非常高,因为鼻用激素喷进去,身体吸收得很少。那么小孩子用药家长就要担心了,它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影响孩子的长高,会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布地奈德鼻用激素在全世界做过一个国际多重性的研究,两年甚至五年用下来,男孩女孩的生长发育都没有差异,所以家长可以放心,6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选择用。外用激素对身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另外一类药就是抗组胺的药,是传统的药物,我们知道最多见的扑尔敏、酮替芬,这些药非常管用,现在还可以用,但是这一类药会使人打瞌睡,像酮替芬,吃完一粒,白天别上班了,眼睛都睁不开,就是这种感觉,但它抗过敏的效果确实好。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第二代抗组胺的药已经出现了,用得最多的是开瑞坦,这是美国宇航局批准的一个不会打瞌睡的抗过敏药。但是,说实话我自己也有点过敏,这几种药我都用过,用了开瑞坦还是会有点打瞌睡的,但是它好在一天一片就够,所以我要用开瑞坦的话,这片药我肯定放在晚上吃,晚上临睡前吃一片,那么这个晚上你可以睡得很好,第二天也不太会打瞌睡。第二代抗过敏药的特点首先提到的就是无嗜睡,这只是说嗜睡可以减轻,而且口服方便,一般这一类药一天一片就够。现在还有一个鼻用的抗过敏的药,直接可以往鼻子里面喷,喷了之后,同样可以减轻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所以我们在门诊处方的时候,通常一个是鼻用激素,还有一个就是鼻用的抗过敏的药,这两个药我同时处方下去各一瓶,严重的话,你一天可以喷四次,激素一天两次不能再多,抗过敏的药一天两次,这样一天就可以喷四次药,这样,鼻炎基本可以控制住。其他的药物,每个药物作用的环节不一样,比如说色甘酸钠,我们有眼药水,眼睛痒的时候喷一点,它也有抗过敏的作用。还有前面提到的呋麻滴鼻液,在鼻子塞的时候点一下,有作用。

《科学生活》:还有哪些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方法,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何教授:现在比较新的治疗就是免疫治疗。所谓免疫治疗就是脱敏,首先要强调的也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果你对植物过敏,就把房间里养的植物等可能引起你过敏的东西搬出去。曾经有个病人,因为他过敏的病史不长,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到底接触过什么过敏原,我提醒他到底在哪个位置过敏发得最厉害,最后总算想到了。原来他最近新换一个枕头,从换枕头以后的两个月,他鼻炎的症状非常明显,然后回家试试看,把那个枕头换掉,把原来的枕头用上,慢慢地鼻炎就好了。这是属于非常幸运的一类人,因为他能够找到他的过敏原。所以大家回家也去找找看,如果试着能够找到你过敏的东西,把它扔掉,你的过敏就会好。但问题是很多人找不到过敏原,一阵风吹过来这些毛毛的过敏,你躲都没法躲,所以在过敏很厉害的情况下我们就采用脱敏治疗。

其实脱敏的治疗是一个年代非常久远的治疗方式,它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用注射针剂打进去,浓度控制不好,高过敏的那些人甚至有可能会致命。所以脱敏的治疗普及得不广就是这个道理。

篇7

盘点秋冬季3种可能横行的传染病

其实在秋冬季可能流行的传染病很多,在这里我们仅对3种比较重要的传染病进行一定的剖析。以供妈妈们借鉴。妈妈们既不要惊慌,也不能掉以轻心。

TOP 1:没完没了的“流脑”

正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称为流行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

公众关注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方式经飞沫在空气中传播,由向液循环侵袭脑膜,形成脑膜炎。流脑在每年均有散发或局部暴发流行,而每8至10年便会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一次流行高峰。流行季节一般从每年的11月份开始,直到来年的4月份左右,时间较长,且暴发型流脑病死率高,因此应予以充分重视

患病症状

流脑中80%以上的患者是15岁以下的孩子,年龄在1岁以内的宝宝占到30%!临床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又可细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淤斑及脑膜刺激征等,暴发型流脑病’情凶险,可因循环衰竭死亡。

育儿防御策略

对1岁以内的宝宝进行流脑疫蓖初次免疫后,每年11、12月需按时加强免疫,

季节转换时要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免抵抗力下降,受到流脑袭击

剧烈运动后,应及时替宝宝擦干汗水,换好衣服,睡觉时要注意盖好被子。

疾病流行期间少去空气密闭、不流通的地方以及空气污浊、人群聚集的地方

要特别注意宝宝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现“打蔫”或皮肤有小出血点,要立即就医。

秋风一日凉似一日,当窗外的落叶开始漫天飞舞时,妈妈们便已经在忙着给小宝宝增加保暖的衣服、准备过冬的鸭绒被了。不过,还有一件事情让妈妈们非常担忧,因为闹得沸沸扬扬的流行病到了秋冬季仍然可能会存在,真的是这样吗?

TOP 2:年年见面的“流感”

正名:季节性流行性感冒,属于丙类传染病,

公众关注度:

流感属于传染病,绝不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在大城市里,每年都会有季节性流感发生,而且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秋、冬、春季节为高发期:一般甲(A)型流感每隔10至1 5年发生一次世界性的大流行,乙(B)型流感每4至7年暴发流行一次,而丙(C)型流感病毒较为稳定,多为散发病例,有研究表明,10岁以内的孩子几乎都曾经感染过丙型流感!即使是甲型和乙型流感,儿童的发病率也高于成年人。

患病症状

流感的潜伏期短则数小时,K则4天,大多为1至2天,患病宝宝可出现高烧抽搐、面颊潮红、结膜充血、乏力干咳、流清鼻涕,并出现散在皮疹、肌肉酸痛,呕吐腹泻,也可以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休克、心肌炎、脑膜炎,乃至有生命危险!

育儿防御簸略

坚持每天以全身温水洗浴和局部冷水洗浴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提升宝宝的免疫力

注意应多给宝宝进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锌、硒的食物

对于适宜接种疫苗的宝宝应选择在每年10月至12月接种国家规定的流感疫苗

在流感流行季节,可以对不同物品采取煮沸或阳光曝晒的方法予以消毒。

对于因流感而发热的宝宝可以予以物理降温,而不适宜使用阿司匹林类的退烧药。

TOP3:一夜闻名的“H1N1”

正名:甲型H1N1流感,即A/H1N1型流感,现已被纳入我国乙类传染病,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旋。

据新华网2009年8月29日11:24:32的信息:世卫组织公布甲型H1N1流感已造成全球2185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曾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警告级别提高到了5级,故而此病立即在短时间内闻名于全世界!

公众关注度:

患病症状

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表现是发热、咳嗽、咽痛、躯体疼痛、头痛、畏寒和疲劳等,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的5至7天内可以因肺炎引发呼吸衰竭,进而导致死亡。

育儿防御策略

要想远离甲型H1N1流感,首先要做到不带宝宝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去。

宝宝的免疫力较成年人差,因此外出时,可给宝宝戴上口罩加以保护。

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很重要,同时还要做好家具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如果感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向医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传染病接触史。

对于本身体质较弱、有基础性疾病如佝偻病、先心病的宝宝更要加倍呵护。

Color Box A:面对传染病,“4早”很重要!

早发现――妈妈应多掌握一些传染性疾病的特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带宝宝就诊。

早诊断――当医院询问宝宝传染病接触史时,妈妈一定要和盘托出,以免医生误诊。

早治疗――对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宝宝应进行预防性服药,对确诊宝宝则要积极治疗。

早隔离――凡是被确诊罹患传染病的宝宝务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直到隔离期满。

重温记忆中的3个残酷的梦魇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有数不尽的疾病给我们制造了伤痛,许多无辜而无助的生命就那样被吞噬,而现在,它们并没有彻底地偃旗息鼓,而是躲在角落里蠢蠢欲动……

TOP 1:曾经在本土肆虐的“非典”

正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别名SARS,属于乙类传染病,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公众关注度:

据2004年第1期《半月谈内部版》文章《点击2003年十大国际关键词》指出,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国内简称非典)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但是,SARS对孩子的攻击力很小。

患病症状

SARS被认为是一种因感染变异的冠状病毒而导致的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并且不能排除密切接触传播的可能性。急性期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被感染者很快会出现发热、干咳、胸闷等症状,严

重者快速进展为呼吸系统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育儿防御策略

据统计数字显示,SARS的患者大多数在25至70岁之间,宝宝相对是安全的。

要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空调设备应经常清洗隔尘网,室内少用难清洁的地毯。

保证营养均衡,切忌食用来历不明的肉类、野生动物或可能被污染的食物。

提倡分餐制,请勿让宝宝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水杯、餐具、玩具等。

每次外出归家后,都要绘宝宝认真洗脸、仔细洗手,最好能教会宝宝漱口。

特别消息

在2004年3月上旬召开的“SARS疫苗研究与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中国政府为加速疫苗的研发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对我国在SARS疫苗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进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据悉,世界上至少还有10种不同技术路线的SARS疫苗正在加紧研制。

TOP 2:it人退避三舍的“禽流感”

正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即H5N1型流感,属于乙类传染病,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公众关注度:

患病症状

1878年,意大利发生了鸡群大量死亡的事件,当时被称为鸡瘟。1997年,香港出现全球第一宗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的病例。据新华网报道,我国自2003年以来共有38倒入禽流感病例。

人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至3天,通常在7天以内。感染禽流感病毒后,轻者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出现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现象;重者表现为全身性、出血性症状,以及败血症样症状,多伴有严重的肺炎,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死亡率较高。

育儿防御策略

远离家禽的分泌物,不要让宝宝触摸活的鸡、鸭、鹅等家禽或野生的鸟类。

千万不可以因嘴馋而乱吃野生禽类,许多野生动物都带有无法预见的病毒。

让宝宝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户外适度玩耍和运动,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

做饭时一定坚持生熟分开,鸡蛋、鸡肉不能贪鲜,必须加工煮熟才能进食。

注意个人卫生,不要乱揉眼睛、挖鼻孔,打喷嚏或咳嗽应尽量掩住口、鼻。

特别消息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3月1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宣布研制出一种通过改进天花疫苗生产禽流感疫苗的方法。消息显示该疫苗安全性较好,尤其适用于免疫力较低的人士。TOP3:阴魂不散的“黑死病”

正名:鼠疫,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属于必须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之一。

公众关注度:

鼠疫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疫情持续时间长。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流行,首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由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人数将近1亿人;第二次出现在1 4世纪,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第三次是在1 8世纪,蔓延了32个国家。1910年10月25日,我国东北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传至哈尔滨,之后疫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经典电影《卡桑德

思霜短状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潜伏期一般为2至5日。临床上可分为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四型,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可因败血症、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育儿防御策略

切记随时维护环境的清洁,不要乱丢垃圾,配合卫生部门消灭老鼠、蚊蝇、跳蚤。

让娇嫩的孩子远离可疑的野生动物、家养牲畜,甚至回避猫、狗等可爱的宠物。

千万不要带宝宝去已缀存在或可能发生鼠疫疫情的地区。

对于疑似或确诊的病人必须严格加以管理,实行隔离制度,严禁宝宝探视。

对有接触史的宝宝应密切观察并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廷至12天。

Color Box’B:拒绝传染病,学会“6步”洗手法

最好选择用流水洗手,洗手时间应持续20至40秒以上;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以清洁掌心和手指掌侧;

第二步,一只手的手心对准另一只手的手背,手指交错沿指缝交叉搓插,交替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交替进行;

第四步,两手互握,互相摩擦,清洁手指背侧;

篇8

由于中美两个国家在兽医教育的体制上的根本不同,国内有些人对美国兽医学博士学位的定性和理解比较混乱。我国的兽医学教育设置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在国外的留学生大部分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极少能够了解美国的职业兽医博士学位。因此,国内很多人,甚至有些专业人士也认为美国DVM与国内一样为本科学历。其实在国外博士学位有很多种形式,包括研究性博士(Researchdoctorate)、职业性博士(Professionaldoctorate)、荣誉博士(Honorarydoctorate)、专业博士学位(Licentiate)等。研究性博士和荣誉博士大家较为熟悉,在此不做赘述,其中农学(兽医)博士(Ph.D.)就属于研究性博士。美国的DVM和人医的M.D.均属于职业博士,专业博士学位仅仅在欧洲少部分国家存在。在美国,DVM和Ph.D.一样都隶属于研究生院(在英语中Graduateschool并没有研究的意思,这也是国内命名的错误造成人们认为研究生院只有Ph.D.的误解)。兽医学院招收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畜牧、生物、生物化学等,4年)的学生(图1)。这里国内对兽医预科教育(Pre-veterinaryeducation)也有一些误解,兽医预科教育并不是一个学位,兽医预科生只是修满一定课程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比如攻读生物学学位的本科生,修满兽医要求的课程后也是兽医预科生(相当于我国的双学位学生),被兽医学院录取几率会更高。这些学生都需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和面试等严格的选拨,才能进入兽医学院攻读DVM。许多学生在进入兽医学院之前在动物医院做1-2年的助理或兽医行业相关工作,以取得相关经验,所以兽医学院学习DVM的学生很多已经有了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兽医学院的入学竞争相当激烈,兽医专业在美国是考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报考与录取比例大于10∶1。兽医学院DVM是淘汰制度,如果课程总分低于70分会被淘汰,要求重读一年或者退学。兽医学院的学生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临床训练,并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才能拿到DVM学位。若需要经过兽医专科训练,还另需3~4年学习。Ph.D.一般为5年,主要进行实验室研究工作,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总的来说,DVM和Ph.D.在学制和选拔的过程相似,但是两者相互独立,在培训内容和最后考察方式不同,是完全不同的博士学位,在研究生院是并列关系[2]。

width=303,height=402,dpi=110

图1美国学制结构图

注:来源于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1]

2中美兽医培养目标的不同

我国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很低,过去人们认为兽医工作者只需要了解和解决畜牧养殖业的常见疾病和问题,并不需要太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和预防的合格兽医师,且局限于大动物,特别是使役动物(牛、马)和食用动物(奶牛、猪、禽类),以畜牧业发展为服务对象[2]。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伴侣动物和一些稀有宠物饲养数量的增加,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兽医人员需要参与动物疫病诊断和防控,还要承担动物检疫、人兽共患病的控制、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不仅确保动物健康,而且保证人类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3]。美国培养的兽医学博士并不是仅仅要求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成为工匠一类的角色,同样承担着推动临床兽医学的发展,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中的角色,是实践和研究的承接者。培养的DVM深入学习分子生物学、比较医学和兽医学的发展过程、内容和最新进展,同时具有较强综合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很多对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在4年的DVM学习后继续3年的实验室研究,获得DVM/Ph.D.的双学位,主要专注于研究理论和技术在临床科学上的应用。我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是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同时很多临床研究的发现是后续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临床医学的发展也会推动基础医学发展,例如在人医的癌症研究中,也是先在临床研究中通过相关性分析首先发现患有糖尿病的癌症患者存活时间更长,后来发现治疗糖尿病药物也可以通过干扰能量代谢来抑制肿瘤生长,从而开创了后续对肿瘤代谢的研究和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但是国内对于这方面的忽视导致临床兽医学对基础研究的贡献不大。

3中美兽医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

理论知识的融通式与孤立式教学。中美兽医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清楚,在此仅举例说明。在教学内容上,国内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教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和临床联系起来,病理、生理、生化、免疫等基础学科都自成体系,按其自身的逻辑进行教学,专业课程很少涉及到基础的原理。在国外,更多以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线索,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具体到某一个疾病后,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也远超过了本科所学的基本理论,很多都是前沿的研究进展。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教学没有材的原因,很多内容都是来自文献和老师自己的总结。以简单的尿酸结石病为例,我国兽医教育在本科大二的生化课程仅仅很少的提到了尿酸的代谢,在大四专业课程兽医外科学涉及结石尿结石分类时会提到尿酸结石,教学的内容相对分散而且浅显。在美国教学时以犬尿酸结石为主题,详细介绍了该病研究的过程以及犬尿酸结石在临床上具有品种偏向性,以此推断该病是遗传疾病。最初通过基因关联性分析,找到和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发现SNP附近的尿酸转运体的SLC2A9基因发生突变。虽然尿酸代谢后续过程中的酶均完整,但是由于肝脏表面的尿酸转运体无法工作,导致尿酸在体内堆积,形成结石。这种突变基因的保留是由于转运体基因和犬重要特性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相近,连锁遗传,在筛选动物特性的时候也同时将这种不良突变保留下来。类似这种为筛选动物某项生物特性而同时导致突变基因保留的现象也是灰马(Greyhorse)一些疾病的原因。在专题中,老师也详细的介绍了嘌呤代谢途径和治疗药物别嘌呤醇所作用的靶标和原理,以及手术和育种淘汰该基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专题,老师很好地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比较医学和外科手术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疾病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我国,兽医学是本科教育,由于学时的限制老师的授课内容无法深入。美国兽医预科生学习的内容和我国兽医专业3~4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差不多,在进入DVM之前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且积累一定临床实践经验。进入兽医学院的都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因此能在DVM教育期间对各门学科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接触前沿的兽医学知识,将所学内容和疾病联系起来。

积极主动式与被动灌输式教学。中国教学是被动式教学,如在介绍疾病时,通常由疾病的概念、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按顺序逐一讲解。但是在疾病诊疗的实际过程中,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症状,需从症状和病因分析入手,再针对性的选取诊断方法,根据诊断结果最后确定是何种疾病,这和我们教学的过程相反。缺少诊断和分析能力的训练是我国兽医学生不能很好运用知识的重要原因。而美国兽医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案例分析,也就是所谓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老师给出案例,来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提出诊断方法,着重培养学生鉴别诊断和分析能力。例如案例分析课程中,老师会详细地介绍病史、症状和基本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告诉学生每种诊断测试的价格。学生需要使用规定的“钱”向老师“买”诊断测试的结果,再独立诊断疾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也让学生能够学习如何减少疾病诊断成本,避免过度医疗。这些能力对兽医临床医师都非常重要。

在实践教学方面,国内很多临床教学仅让学生站在老师身后观察和学习。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很难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到疾病的分析和诊断当中去。在美国的教学动物医院,治疗室和医生的办公区分开,学生分科室轮训学习。学生独自负责接待畜主和病患动物,在治疗室收集病史,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随后返回到医生的办公区向医生汇报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花费大约15min左右提出自己的鉴别诊断、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可能疾病与治疗方案。老师会对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改,并进行解释。随后老师和学生再次进入治疗室对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漏掉的病史和临床查检结果进行确认,并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学生会按照老师修改后的方案完成后续的实验室检测和治疗。对于住院病例,病历和出院医嘱的书写,与畜主的交流均由学生完成,老师仅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修正,住院医师(Resident)也参与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此外,老师也会经常询问学生病例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每天结束前各科室的学生会和老师集中讨论当天的病例,有时还会需要学生阅读文献和做相关专题报告。牛、猪和禽农场的实习过程也类似,学生会独自或者跟随老师去发病的农场,在独自完成患病动物的剖解、取样和检测,分析并提出诊断和防治方案。学生没有固定的实习农场,一般农场在学校3小时车程内,学校提供免费的汽车供学生实习使用。

4中美兽医教育差异对我国兽医教育的启示

中美兽医教育在体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兽医教育有着世界较为完善体系,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借鉴美国兽医博士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兽医人才:中国缺乏具有研究型与应用型结合的高素质兽医人才来推动中国兽医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幸的是中国管理层和兽医教育工作者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兽医教育的差距,不断地进行兽医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中美联合培养执业兽医博士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对推动我国高素质兽医人才的培养,改变我国兽医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提升我国兽医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进一步改革兽医学教学模式,加强兽医实践能力的培养:兽医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兽医专业教育是对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均有很高要求的职业教育,这在客观上要求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室科研能力、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我国兽医教学虽然有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但彼此相对独立,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合格的临床教学医院,没有住院部供病例跟踪研究,没有足够的病例让学生实习,不能真正从“临床兽医”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并体现兽医本身特点的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实习时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单位或实验室,或由学生自己找个实习单位,实习效果也常不理想。由于兽医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践性,我国兽医教育应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和应用型实验项目,通过不同形式加强病例教学环节。

篇9

“跳出农门”是很多农村孩子奋发读书的目的,龙波也一样,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后,他就想着要自己创业,但是并没想过要到农村去创业。而几次偶然的经历让他改变了想法。

大一时,龙波得知学校新研制了几种猪饲料,就每种带了一些,一共120斤,想拿回去给家里和周围的乡亲们试试。“3元钱一斤,比米还贵?猪吃了有用?”父亲把他臭骂了一顿。龙波想,360元买来的东西,总不能白白丢掉。他借了辆三轮车和一个喇叭,到附近集镇上去卖,连续三天,一包都没卖出去。

没想到一个月后,本身就是养猪专业户的父亲突然到学校来了,“那东西全部卖光了!”父亲高兴地说。原来他的父亲给自家的猪试着吃,用家里的猪做了活广告,新饲料全部卖完了。后来,龙波成了该产品在自己家乡所在地新都区的总,他最多时一个月能挣上千元。

那时,龙波家里的猪每次患上疾病,父母都找儿子求救。龙波就向老师请教医治方法,渐渐学到不少养猪知识。

“你家的猪为什么老是生病呢?”一天,他女朋友王旭好奇地问龙波。“不仅是我家,几千年来中国的畜猪品种单一,养殖户又不懂科学饲养,猪患疾病都是常事。”龙波叹口气。“那能否研究改良猪的品种呢?如果能改良出一种少生病、品质高的新品种,你的父母不是轻松多了?”学食品工程专业的王旭随口一提。

是啊,为什么不用科学武装养殖业?养猪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太低了,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养猪,肯定大有作为。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是两人却共同致力于科学养猪与品种改良的研究,经常一起找资料、写论文、做实验。龙波的理想也日益清晰:毕业后就办养猪场,当个猪倌!

2000年7月,龙波毕业回家了。他的选择在村里掀起了巨浪。

父母臭骂他:“不读书也可以养猪,嘛要花这么多钱供你读大学?”“要养猪就去新疆养,走得远远的,别在这里丢人现眼!”村邻们嘲笑他:“大学生也有窝囊废!”“可能在外面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回来养猪。”……

苦闷的龙波内心十分酸楚。为了给父母接受的时间,他不得不暂时回到雅安,在一家公司谋了个职位。可回家养猪的想法实在放不下,一静下来就想。到了2001年7月,突破家里重重阻力的女朋友王旭拿着毕业证来找龙波,笑着说:“走,我们一起下乡养猪。”

摒弃传统养猪法

选育高品质的猪

他们的执著终于赢得了父母的支持。2002年12月,龙波在家里一亩多的自留地上建成了可以养30头母猪的“农大良种养猪场”。龙波没有采用农村传统的养猪方法,而是将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方法搬进了猪场。他们分工明确:父亲负责采摘饲料、打扫卫生;龙波负责饲养管理,研究如何降低成本,选育新品种,提高产仔率;王旭负责通过饲料配方达到最低成本、最高品质、最大收益等经济、技术指标。他们每天记录养猪的科学数据。猪舍每天都要清洗,人进猪舍前都要消毒,以符合猪舍的卫生标准。

2003年4月,第一批60头仔猪出栏。为了把第一批仔猪卖出去,他们花200元印了5000张简陋的广告,到处贴在农房、农家院墙和电线杆上。有的村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仔猪买回去后,发现这种猪容易饲养、长得快,也不怎么生病。结果第二批仔猪一出栏就被抢购一空。通过这两笔生意,龙波净赚了2万多元。能提供仔猪,又能提供仔猪饲养技术服务,还能提供自己研制的饲料,龙波的事业飞速发展:所在村当年就有10多户农民参加到了饲养猪仔的队伍中来,创办了规模可观的种猪场。

但龙波并没有满足。他深知:经营策略再好,没有过硬的商品也是白搭。

生猪工业化养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肉质下降,因而龙波在猪身上颇费心血。传统工业化养猪,猪连身都不能转。虽然这样猪长得快,但猪在这种郁闷的环境中生长,其肉质会受到影响。龙波稍做改进,圈舍更宽松,让猪有个活动场所,适合农村广大养猪户。同时,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养猪技术和猪场管理经营,把饲养技术、流程不断规范化,每天穿白大褂,像医生进入手术室一般喷药消毒。还要求饲养员每天要与猪进行两次交流,不准打骂猪,让猪有一个快乐的生长环境。王旭更是以身作则,猪场的所有小猪都是王旭亲自接生,再把它们一手养大,长到40多天才会把小猪崽卖掉。就是这40多天的相处,王旭和小猪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她完全把猪当成自己的宠物一样来爱护,和猪说话、逗乐。她给每头小猪取名,长得漂亮的,她就叫它美女,而这头憨憨的小猪,她叫它闷豆儿。

龙波决定,在我国南方优良的黑猪资源基础上,经过科学定向选育出一种高品质猪。除了身体健康、消化能力强等,爱卫生也是龙波选育猪的一个标准。他说:“猪其实并不笨,只要你对母猪加以诱导,使其养成爱卫生的习惯,它会把这种习惯传给小猪。这带来了实际效果:打扫圈舍既方便又省工。”经过多年实践,2004年3月,经过“猪倌情侣”12次选育的一种良种猪问世。它黑色、肉质好、抗病能力和适应性强,龙波取名为“普兰克”。这些“普兰克”牌猪全身纯黑,体格健壮,产子率高,良好管理的条件下母猪平均产子13.5头。初生仔猪个体重1千克左右,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与普通品种的猪相比,普兰克猪有个习性,它们知道共用一个角落当厕所,有秩序地轮流如厕。“普兰克”吃的饲料是前者的1/3,不但省钱,还让饲养员省力。一般的猪每头利润在50-100元左右,这种猪可达150-200元。

良种猪从诞生那天起,就成了当地各大宾馆、酒楼的抢手货。附近的养殖户、猪场和准备养猪的农户纷纷上门取经。经过指导,一些养殖户从饲养1头猪发展到10多头。不少农户从他那里学到了技术,创办了规模可观的种猪场,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龙波认识到,培育这种猪花费了很大的代价,要是没有商标保护,到时候别人都打这个招牌,可能会侵害自己的利益,要是质量没有保证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所以要创造一个“猪品牌”!然而给猪注册商标在国内尚无先例,顿时难住了国家商标局。按常规只需几个月就可以批下来的商标,龙波一直等了一年多。2005年4月,拿到注册商标证书那天,他们在猪舍旁同庆,还专门为“普兰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会。猪舍外面的墙壁也贴上广告语:“普兰克――会挣钱的黑毛猪!”猪商标的注册成功使龙波拥有了一个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品牌,也为他的事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每天订单雪片般地飞来,合作电话不绝于耳。

猪场也连锁

“中国第一猪”盛名远播

龙波还创造性地建立了“连锁养猪场”的模式,成立了猪业合作社,汇聚了一批热爱擅长种植、养殖、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了一支由博士、硕士、学士等20余人组成的技术型、知识型的核心团队。他推行连锁饲养经营,在四川省的都江堰、雅安、成都建成6个养猪分场,初步构建起“普兰克王国”。

龙波经过不断实验与探索,逐步将集约化科学养猪方案,转化成切合农村养殖户和中小型猪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普兰克轻松养猪法”。该方法是在尽量不对养殖场、养殖户的固定资产作新的投入的情况下运用猪的行为学、生理学特点,设计合理的饲养管理程序,配合科学的饲养技术实现的一套节约固定投资、节约劳动力,低能耗、高效益的养猪方案。例如建一个饲养60头母猪,年产1200头商品猪的猪场,用此方案固定资产投入比一般情况节约50%以上,劳动力节约67%(仅需要2个工人),能耗降低80%以上,综合成本下降25%以上。此方法不仅受到了养猪户的欢迎,还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2005年4月,《人民日报》对“普兰克轻松养猪法”作了报道。

此外,普兰克高档饲料核心料技术的成功开发,使同档次优质饲料比市场上的全价饲料成本下降了20%以上,一个年产1200头商品猪的自繁自养场每年至少使用30万斤饲料,每斤饲料成本下降0.2元,饲料总成本至少下降60000元。普兰克饲养标准和预防程序是经长达8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近两年的艰苦实验才制定并逐步完善的。它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饲养难度,使传统的凭经验的饲养方式,转变为操作性强的精准的科学饲养,同时大大提高了饲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它的实施使养猪业中难度很大的疾病风险控制,更加简化有效。大大降低了疾病风险,和防疫成本。一个年产1200头商品猪的自繁自养场一年可节约防疫成本85000元。

接着,在广元、仁寿、眉山,龙波的连锁猪场一个接一个诞生。去年,他又在河北邢台,安徽巢湖建起连锁养猪场。目前,他以技术、管理、品牌和种猪入股,加盟方以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入股,盈利实行按股分红的方式,一共建起12家连锁猪场。2006年8月底,连锁猪场存栏母猪3000多头,年产优质商品猪60000多头,实现产值4000万元。

“普兰克”被誉为“中国第一猪品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龙波依靠科技培育高品质适应市场的猪的梦想也在一步步实现。开通普兰克网站,对今后的各连锁猪场和会员进行信息化管理;在青白江区筹建普兰克新农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邀请饲料、药品厂商入社,使合作社有更可靠的物资保障;合作社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英特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合作社在科学育种、饲料开发、生态农业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要把普兰克猪业打造成全球猪业品牌。”龙波充满信心地说。

篇10

李开复近20年的职场生涯,为他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他曾经担任苹果、微软、Google等公司高管,之后又一次次炒了这些跨国巨头们的鱿鱼。为了挽留他,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经亲自打电话到他家:微软比尔・盖茨和鲍尔默曾为他与对手闹上法庭;这一次,谷歌又向他发出千万美元计的期权方案,但他从不为之所动,每一次离开,李开复都那么毅然决然。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听从内心的召唤。

但,作为中国大学生“精神导师”的李开复,面对“战火纷飞”的商业世界,真的每一次都能确认自己心向何方吗?

炫目的光环背后,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美丽与哀愁?

2009年9月4日8点30分,身穿淡紫色衬衫的李开复步入谷歌中国办公室,召开他在这里的最后一次会议。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技术会议的员工,亲耳听见自己的带头人说:“我真的要离开了!这次不是传闻!”

当一切都已经不可逆转,面对外界的一片震惊,李开复本人却显得淡定而从容。几年前,在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微软时,他已经经历过一次情绪的巨大波动,这一次他轻松多了。也许对他而言,这只是再次听从了内心的声音而已。

第一章 青涩年代

不管别人怎么说,顺从自己的心意是李开复从小就形成的自主性格。他一直坚信,唯有如此,在每一次选择的背后,才可能发现一个新的世界,进而拥有它。

“要么是天才,要么是”

“我要生!”

1961年3月,台北,43岁的王雅清咬住嘴唇,轻轻地吐出这3个字后,一条初现的小生命在她体内正常孕育。此前,为了让这个高龄产妇知难而退,医生神情严肃地警告:“如果你坚持生下这孩子,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他要么是天才,要么是。”

短跑运动员出身的王雅清没有半点退缩。同年12月3日,一个健康的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李开复。

“母亲坚信我会是个非常聪明健康的孩子,才不顾一切地将我生下来,这充满了生命的奇迹和坚韧的味道。”多年以后,李开复深情地回忆说。对他而言,母亲给予的绝不仅仅是生命。

母亲对这个排行老7的幺子的智力总是提心吊胆,直到他满两岁,才将悬在心头的石头放下。

小开复不仅智力无损,而且处处透出机灵,“家里最调皮”的他喜欢模仿父亲说四川话、踱方步,甚至电视里的人物对白。他还喜欢刨根问底。因为不相信邻居小朋友说自己家养的鱼有100条,在多次点数失败后,终于借邻居举家外出之机,用水桶将池水舀干“求证”。忙活了好几个小时后,他得到准确的数字:56条。

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创新”天赋不断显现:由于不喜欢睡觉,他曾偷偷将家里所有钟表的时间调慢了一个小时,导致第二天父母亲上班都迟到了。

对于这类恶作剧,父母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很有趣。其实,母亲一直在鼓励他冒险,无条件地保护他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开明与宽容的家庭环境,让他越来越有主见。

5岁的一天,刚读了1年幼儿园的李开复突然告诉母亲不想再去幼儿园了,因为那里总是吃点心、唱儿歌,“我要上小学”。一开始,母亲拒绝了他的要求。李开复没有灰心,他提出先参加入学考试,“考上了就去,考不上就算了”。面对这个合乎逻辑的要求,母亲不想挫伤小儿子的进取心,就答应了他。结果,李开复如愿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读小学。

这次成功的冒险和后来成绩上的优秀,让李开复有些飘飘然。有一次,父母的朋友来访问他成绩怎样时,每次都考100分的他骄傲地回答:“我还没有见过99分长什么样子。”

与奥巴马同学的青春岁月

1971年11月,李开复的大哥李开宁回到台北。大哥当时离家9年,已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他提出将弟弟带到美国读书,以避免李开复被台湾“填鸭式”的教育抹杀想象力,母亲没有反对。一年多以后,李开复登上飞往美国的飞机。

1977年,李开复就读于哥哥家附近的加州橡树岭高中。在数学老师贝尼塔・艾伯特的指导下,他展露出惊人的数学天赋,高二那年就旁听了大学数学课程。很快,他被推荐参加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天才训练营。

加入训练营后,不断扩大的社交让李开复的调皮任性有所收敛,也少了几分内向与害羞。这一年,他参与了一项“高中学生创业尝试”课程。在该课程中,学生们被要求在商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创办一个学生公司,以熟悉发行股票、竞选管理者和清算公司等一系列商业运作环节。这次的创业尝试,唤醒了李开复的商业头脑。后来,李开复曾创办一个专门生产T恤的公司,自任公司总裁,并成功找来了100多个投资者。而在产品滞销的情况下,他大胆地通过给批发商10%佣金的方式,激励他们进货,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些并不正式的运营经历带给李开复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收获,也让他树立了“我可以成功”的信念,更坚定了他的自主性格。

1979年初,李开复因为英文成绩不理想而与哈佛大学失之交臂,他一度心灰意冷,但哥伦比亚大学却向他伸来了橄榄枝。入学一年后,他不顾父亲劝阻,选读了当时全美实力排名第三的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为的是毕业能当律师,做法官。当时,他与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同一课堂,两个人分别占着教室后排左右两边的座位。

虽然座位彼此遥望,但并不妨碍他们在课堂上形成默契――在枯燥的政治课上,他们经常此起彼伏地打起瞌睡,两人也从没有举手回答过问题。这种煎熬持续了半年多,李开复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他决定转到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该专业属于哥伦比亚大学最默默无闻的专业之一,很多人对他的选择感到惋惜。就这样,他与未来的总统分道扬镳。

“大家或许已经认为我是脑子短路了,因为我的数学也很好,怎么选也轮不到计算机呀。”多年以后李开复回忆,他那时只是觉得编程很神奇,可以像科幻片一样让电脑模拟人脑。他当时也总在期待,某天自己能创造出一个和人脑一样聪明的东西。

从哥伦比亚大学以系第一名成绩毕业后,李开复如愿进入业内最负盛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语音识别”。在不到5年的博士生涯里,李开复继续令人吃惊,他做的两件事至今还为计算机界津津乐道:一是开发出“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在1988年让当时奥赛罗棋世界冠军布莱恩・罗斯崩溃认输;二是大胆脱离导师的研究方法,改用统计学方法开发出一个识别率高达96%的不特定语者连续语言识别系统――Sphinx。《商业周刊》将该系统评为那一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

弃教从商

因Sphinx而在计算机界崭露头角的李开复接 到了IBM、苹果和贝尔实验室等世界一流公司的加盟邀请,导师瑞迪教授此时也盛情邀请他留校任教。学校希望依靠他在语音识别方面的成就争取美国国防部每年100万美元的学术经费,作为回报,李开复可以破格跳过博士后,直接升为副教授,且有大约10万美元的年薪。

卡内基・梅隆大学由此出现了一位最年轻的副教授,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份荣光,但在后来,这却被李开复视为“一个错误决定”: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的研究论文成为一堆废纸,更不愿为了帮学校拉来更多经费而违背自己的个性。

1990年,就在李开复感到憋屈的时候,正在开发第三代Mac产品的苹果公司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为这款产品添人语音识别的功能。同时,年轻的苹果公司也希望能够邀得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加盟。

“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要真正地改变世界?”在自家葡萄园里,呷着自酿葡萄酒的苹果副总裁戴夫・奈格尔的一番话击中了李开复的“软肋”。事实上,李开复当时正对苹果公司心生向往。他没有犹豫,果断弃教从商,开始了精彩的职业生涯。

刚加盟苹果的工作团队,李开复全身心地放在技术研发上,并没有参与公司管理。及至1992年,当他所在的项目被突然叫停之时,公司却突然通知他出任ATG研发集团语音组的经理,李开复第一次“稀里糊涂”地做起了官。尔后一直“官运亨通”。

在长达6年的苹果之旅中,李开复先后担任过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和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而在第一次被要求必须一个月内裁掉一名经常故意刁难其工作安排的老工程师后,他找到了当职业经理人的感觉。

1996年7月,李开复离开当时风雨飘摇的苹果公司,来到SGI(硅图像)电脑公司担任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同时兼任SGI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他在SGI于得并不顺心。一位当时和李开复走得很近的SGI前员工回忆,李开复的管理技能得到越来越多的锤炼,但研发上的磕磕碰碰却让他一度失落不已。他在SGI的最后一年――1998年,当公司以“久未盈利”为由砍掉他所负责的多媒体部门时,近百名员工的失业让李开复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折磨。他在一名心理辅导医生的面前痛哭流涕,深深的愧疚竟让他动了重回学术界的念头。不过,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第二章 在巨头企业的辉煌与哀愁

在SGI的挫败让李开复对硬件公司失去了信心,他认为软件更有助于实现他“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并且,他有了回中国的想法――他希望完成父亲生前的夙愿。

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

1998年夏天,刚刚结束“游离”生活回到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亲自打来电话,希望李开复能重新回到苹果上班,并说这是所有老员工的请求。但是晚了,李开复已经决定放弃英特尔的邀请,步入世界软件巨头微软的大门,回国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他亲手接过了比尔・盖茨在中国打造“宝贝”的计划。

“研究院是比尔・盖茨的宝贝”。此言不虚,微软有关高层曾经说过,历史上有很多次,因为新的趋势流行,外界就试图宣判微软的死刑,但微软总是能够对这些新科技作出反应,并能长期取胜,正是基础研究的实力让其获得减震并从容应对的能力。

李开复出任的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是个只比公司副总裁低一个级别的职位,但在当时,回国创建这个研究院本身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安定下来的华裔工程师们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极少有人愿意放弃眼前的一切回到国内。面对李开复激情的游说,更多的热心人将其视为充满理想却注定失败的“堂・吉诃德”,并劝其放弃。

巨大的困难反而激发了李开复更强的创造奇迹的渴望。他不停地在微软总部打听有回国意向的工程师,一回家就给他们发邮件。李开复后来回忆,每被拒绝一次,他都要在心里强化一次“我是对的”,他认为只要找到5个一流的资深研究员,就一定能打造出亚洲最好、世界知名的研究院。即便没有一个资深研究员来,也可以做一个中国最好的外企研究院,再做亚洲第一,两三年做不成,就做十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开复终于找到微软软件测试经理陈宏刚和资深软件工程师凌小宁这两位他真正需要的人才。

1998年11月5日,微软中国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这个只有3个人的小团队当天迎来了300多位嘉宾,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著名大学校长。

此后,在众多关注的眼睛中,其中有一双是技术天才张亚勤的。看到亚勤递上的简历,李开复被震住了,他又惊又喜,惊的是这么厉害的人他以前居然不认识;喜的是这个人极可能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干将。双方很快见面并一拍即合,李开复还特意陪亚勤游览了北京,并请他到自己正在布置的新家做客,亚勤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事实证明,把张亚勤招进来划算极了。在许多世界级计算机学术会议上,提到微软中国研究院,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但提到张亚勤,一定都认识。就像一个重力场,张亚勤的归来吸引了更多世界顶尖的华裔人才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兵强马壮,形成了第一批管理团队。

如今,微软中国研究院已经升级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张亚勤也已成为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

与微软对簿公堂

“我很确定微软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商业公司,因为我的目标是做一个有巨大的影响力的人,没有其他任何的公司能帮助我达成这个愿望。”李开复对于微软的这番表白充分显示出他当时对微软的激情和敬仰。然而,这句话最终还是没能兑现。在加入微软7年后,他离开微软,奔向对手公司谷歌,由此引发最受瞩目的两家高科技公司对簿公堂,他本人也因此经受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2000年7月,李开复回到微软总部担任副总裁。但在谣雅图的5年间,李开复说自己越来越不开心,在他眼里,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微软就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任性、张扬、雄心勃勃,却缺乏章法,没有主见。他渐生去意。

“微软和谷歌之间迟早会擦枪走火”。早在2003年,《商业周刊》就下了结论。微软高层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的,并非李开复一个,可不曾想,李开复成为开启两家公司战端的那个人。

在向谷歌主动示好2个月后,最后一次回到微软办公室的李开复收拾自己的物品和写辞职信(这封信一直没有发出去)的同时,微软正忙着联系律师,一场两家伟大公司间的诉讼大战即将开打!

老东家以违反“在加盟微软时签署的非竞争合约及保密条约”为由,将李开复和谷歌一起告上法庭。随后,谷歌也在加州反诉微软,要求法官宣布微软与李开复协议中的 竞业禁止条款无效。这场为业界所关注的诉讼持续了数个月时间。期间,微软不仅指责李开复在向谷歌谋职时将为微软所写的一份有关中国市场的报告发送给了对方,还暗示可以继续从事在微软任职时的研究工作。

为了表明李开复在微软身处要职,比尔・盖茨和CEO史蒂夫・巴尔默都亲自出马,以视频方式参加作证。作为反击,李开复抨击微软中国团队从事“不道德的商业活动”,微软提讼只是为了阻止其他员工离职,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双方较劲至2005年12月23日,在业界对案件可能出现的结果议论纷纭的时候突然握手言和,签署了一份非公开协议。

作为公司高管,在一个曾经对它充满激情的公司转投对手公司,这一举动确实令人费解。李开复究竟怎么想?从当年他与央视新闻记者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些端倪:

记者:“在IT界,大家都觉得微软已经是顶尖的公司了,而且您在那儿已经做到了高层。”

李开复:“这是一种世俗的观念。人要到一个可以学习的环境,我在微软学了很多,我认为我到谷歌可以学到更多,因为我看到它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令人惊讶的好,我看到的每一个员工都非常快乐。我过去认识一些老科学家,他们的憔悴在进入了谷歌之后就消失了,有一个平等的环境,大家都在一起创新,而且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是我很认可的价值观。”

记者:“您在这个公司(微软)工作七年的时间也有成绩,当你觉得不如意的时候,有没有试图沟通,而不是选择离开呢?”

李开复:“当然有,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把话闷在心里,直截了当沟通是我提倡的。”

记者:“但是结果并不是令您满意的。”

李开复:“更重要的是我看到谷歌的环境,它确实让我能够有一次创业的机会,与中国学生近距离接触,能够亲自培养一批员工,能回到中国工作。”

对于人生理想和职业操守,李开复不乏自己的观点。不过,他此番跳槽却让很多追随者对他感到极度失望。据说,这场风波过后,有位曾经崇拜他的人对他说出这样一句话:世上最不可信的是诺言。

谷歌四年行

2005年,经历了与微软一番艰难的诉讼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终于如愿得到了“不是长在树上的李开复”(意为难遇到)。李开复也满意地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创始人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最舒服的方式工作,公司提供了最舒适的环境、最可口的饭菜,和自由和平等的文化;谷歌员工可以带宠物上班,公司的大厨是五星级的水准。

2005年,谷歌中国启动工作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李开复再次见证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团队的诞生,公司联合总裁周韶宁直率地对他说:无论我们在合作中有怎样的想法,我们都必须在任何问题上保持一致。我想,我们都不是为钱来到谷歌的,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二人约定,如果有不同意见,那就在私下里讨论,在公开场合,谷歌中国永远只有一个声音。为更好地沟通协作,二人甚至共用一间办公室。

然而,创业初期的激情最终消退,四年后的情形无法不令人伤感:周韶宁早已离开谷歌,李开复也在一番心理斗争后,果断地递交了辞呈。

2009年8月5日,李开复最后一次来谷歌总部向直属上司谷歌工程高级副总裁艾伦・尤斯塔斯述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天,他是来道别的。并且,艾伦所说的更高职位和更高薪水没能留住他。

有媒体认为李开复是在谷歌硬撑了四年。但其好友、新华都总裁唐骏认为,李开复在担任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的四年,极大地帮助了谷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四年来,谷歌顺利完成了跨国公司到本地化互联网公司的转型。唐骏还指出,李开复在谷歌的前2年时间并不十分出色,但后2年,李开复认识到,必须抛弃跨国公司市场思维,向中国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式互联网发展模式转变,谷歌由此推出MP3搜索、排行、输入法等等草根应用。从不做推广的谷歌在中国开始的大范围推广取得明显成效,谷歌中国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唐骏最终评价,李开复这四年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前两年打60分,后两年可以打80分。

李开复对自己在谷歌中国工作的四年也有一番评价,“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也十分辛苦的四年。对于我的职业生涯来说,这既是一个高峰,也是有着无限风光的险峰。我相信,无论是我,还是谷歌中国,都在这四年中学习到了很多。”

第三章 追随心的召唤

传承了父亲的爱国情结,李开复热爱中国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热衷于帮助中国年轻人更好地成长。他亲笔撰写的《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常年在励志类图书中排名前列,他给中国大学生写的七封信成为无数大学生心灵的启明灯。

他总是对人强调遵从个人内心的选择,但身处“战火纷飞”的商业世界,这位精神导师真的一直明确自己心的去向吗?

李开复说过,在谷歌工作的头两年,是他工作得最快乐的两年,如果说有哪个时期可以与之相提并论,那就是在微软工作的头两年。可惜,他总是没能善始善终,从充满激情到断然离去,李开复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困惑,是否为跨国公司中国高管所共有?

大学生的“开复老师”

2000年,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时,李开复希望招收一批国内重点大学的学生当暑期工。但当他与一名学生交谈的时候却发现,这名学生把成功肤浅地认为是“管人”。更为糟糕的是,这样的情况还在更多学生身上发生。他感到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虽然有幸出生在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的智慧!”李开复说,“我想起父亲临终时希望我帮他完成一本名字为《中国人未来的希望》的书稿,使命感油然而生。帮助中国年轻人成长,不就是背负父命的我应该作出的决定吗?”

2000年4月,李开复撰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在文中,他从自身学习与工作经验出发,就“做一个主动的人”、“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和“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等话题侃侃而淡。截至目前,李开复已经陆续写了7封这样的信。

李开复还坚持每年到各高校巡回演讲,报告场次超过300场,内容涉及科学、教育和人文等方面,且更多的话题集中在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上。其演讲题目“选择的智慧”一时成为高校流行语,短短半个月时间有近6万人亲耳聆听,多所高校会堂的玻璃门被挤爆。他也曾成功募集到16亿元的款项,试图建立一所类似美国优秀私立高校的大学,但因种种原因最后不得不放弃。到了2003年,李开复又自己出资创建了一个与学生交流的互动平台“开复学生网”(现在名为“我学网”)。6年来,他已经在网上回答了不下5000个问题。

对于这段经历,李开复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归纳:“我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的不是科学家或企业家,而写李开复是一个热 心教育者,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通过写作、网络、演讲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的呼唤他‘开复老师’。”

“李开复更像是一个布道者,而不是一位双眼时刻闪耀技术和资本光芒的职业经理人。他宣扬自己的人生观、择业观,并且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不少人士这样评价他。

事实上,在华工作数年,“李总”的称呼基本上没有被用在他的身上,而“开复老师”的称呼倒是四处流行,就连那些生意场的竞争对手也这样叫。

心向何处

李开复在中国大学生中间很受尊敬,但他职业生涯中的几次转型,却很难为他赢得同样美好的声誉;他在为年轻人指引人生道路时有着一条清晰的思路,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却无法完全把握局面。无奈的是,当个人内心和公司发展不再合拍时,分手便成为必然。

当年决定离开微软时,李开复感觉自己只是个“光鲜零件”,可以被随意调换。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负责的新一代互联网平台.NET被叫停,仅仅因为一名被盖茨看重的高管为了.NET的事而威胁辞职。李开复回忆:“我的声音已经无法发出,总部鲜有人倾听我对产品研发方向的想法。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

追求自由开放工作状态的李开复来到谷歌,却遇到更大的困难,这里并不像童话世界般美好。一方面,他要面临谷歌中国市场份额的提升压力;另一方面,他在中国市场所做的一些努力要获得总部支持却相当费劲。谷歌中国的草根路线,在谷歌总部的精英思路下走得并不顺畅。李开复分明感到,他在谷歌同样无法“把控一切”。

李开复的困惑并非个别,在华跨国企业在国内所遇到的与总部“沟通”问题,也发生在谷歌身上。作为早期符歌中国“三驾马车”之一,他其实是唯一坚持到最后的,周韶宁、王怀南二人此前都因与总部产生较大分歧而陆续离职。有传闻说,周韶宁试图招聘一个女秘书,却被总部否决四次;王怀南离职的导火索则是广告拍摄方案未能获得总部通过。

李开复的离职标志着谷歌一段时期的结束,他走后,谷歌总部也迅速作出了表态,9月7日,谷歌中国新的管理团队亮相,谷歌全球副总裁说,“从此谷歌中国的管理架构和全球其他地区统一了。”

由此看来,李开复最近的两次职业转折很有典型意义,它凸显了跨国公司总部与中国商业环境的冲突,也彰显出跨国公司在华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困境。

曾经担任微软中国总裁的唐骏对此颇有感受。他认为,在跨国公司中国乃至亚太能做满四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压力非常大,外企的多头管理导致许多部门都会干涉中国公司事务。而这些干涉也会导致许多流言传出。李开复在即将出版的自传里明确给谷歌中国提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信任和放权”等三条建议。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17-03

引言

本文立足于对天津市当前养老机构现状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养老机构遍及天津市16个区县共158家,通过口问笔填的方式获得了157份有效问卷;除养老机构注销、新增的情况外,此次调查率达到96.9%。如下表。

论文从文献回顾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定量数据和定性访谈资料,详细描述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性质方面的数据和发展状况,并针对目前机构存在的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工作人员、入住老人、投资运营、制约因素等方面的状况,预测天津市养老机构发展趋势。

一、功能分析: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关养老机构的理论论述

1.个人――环境关系论:入住机构是个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个人――环境关系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环境并不是一种静止的背景,老年人从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控制着能纵的东西,适应不能被改变的条件。(霍曼,1992)要达到个人与环境的适应的话,个人或环境必须改变。住进构造特殊、有人照顾的养老机构,是改变老年人的外部环境,以达到其适应状况的一项举措。

当老年人身心方面的损害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的时候,单纯依靠家庭的设施和照料,或者社区日托中心的照料已难以达到老年人所需要的水平。所以,入住专业化机构,是许多老人及其家庭在长期照料时期,特别是后期做出的必要选择。

2.连续性理论:专业服务能满足老年人人生连续发展的需要。个体在老年期需要保持以往生活的一致性。尽管个人或环境不得不改变,但任何改变只有取得老年人的同意、适应他们的基本情况,才能符合人生发展连续性的需要;否则,不良的改变会伤害老年人的心理、情感甚至身体健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是人生当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对那些身心脆弱的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服务,才能符合老年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和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会对老年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特点已经进行了特殊的建构,并为老人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因此在机构的环境中要求老人做出反应和改变的环境压力非常小。在这种情况下极易使老年人产生无聊、消极、被动的感觉,这时候,应该从专业方面加强老人的主观性和控制自我与环境的能力。比如有的实验尝试让老年人在机构内照顾植物或宠物,使得老年人的主动性和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霍曼,1992)。

3.机构养老服务:一种准公共产品。养老服务具公共产品所具备的非排他性,但由于养老服务存在着的供需矛盾,所以养老服务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拥挤性,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养老机构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政府具有承担养老服务的责任。一方面,政府有责任以财政投入的方式直接提供养老服务,尤其是在弱势老年群体的养护上;另一方面,政府有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设。

4.机构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指采用多元化和多来源的方法解决社会福利问题,将市场、企业和民间组织等纳入中国的社会福利的政策体系,用社会资源形成由家庭、企业、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国家共同组成的多元福利体系,以实现社会福利总量的最大化。

民办养老机构的出现正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的最好实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民办养老机构却面临着“社会化合作管理机制难以形成、社会化的筹资渠道匮乏、社会化的福利服务队伍成长缓慢三大困境”[1]。

(二) 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机构养老在各个社会都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居住在原属的社区或子女的家中度过晚年生活,接受来自亲属或外部人员的居家照料,只有部分老人,特别是需要长期照料的老人会入住机构接受照料。

2.除了为自理老年人建造的公寓之外,养老机构是长期照料服务连续体的组成部分,通常是最后一个环节;(霍曼,1992)其次,机构在收住无人照料的“三无”老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兜底的作用。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一端是面向年轻老人的积极老化援助服务,另一端是为即将走完生命历程的垂暮老人提供的临终服务,两端之间是与老年人失能程度及需求相对应的环节相联结的环链[2]。因为机构服务较强的专业性和专门性,在老年人健康和认知严重受损的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美国一项统计研究表明,有25%左右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曾在养老院中生活过一段时间。(霍曼,1992)在我国,养老机构目前也是为“三无”、“五保”老人提供供养服务的主要机构。

3.在居家和社区服务尚不发达、社会服务提供缺乏的现阶段,为数不多的养老机构发挥着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弥补了居家服务提供的不足;养老机构还将以其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作为居家、社区服务的示范,发挥技术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需求分析:天津养老机构入住情况调查

(一)入住老人基本情况

当前养老机构的入住人员中,92%的入住者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8%非老人入住者。60岁以下的非老年人入住者包括残疾人、儿童(孤儿和随父母居住在机构的儿童)、需要护理的患病人员、临时居住的拆迁户等。

总体来看,入住老人(60岁以上)的男女性别比例为0.88:1,总体基本平衡。但机构之间入住老年人的性别比例很不均衡,有的机构的男女比例低为0.22: 1,有的机构则高为7.8:1。虽然各个机构的性别分布状况不一,较多数机构的女性比男性多一些。

入住老人中有退休金的比例是较高的,占总人数的75.2%,有71.2%的机构其入住老人有退休金的比例在70%以上;拥有医疗保险的比例也是很高的,占总人数的81.3%,有67.7%的机构其入住老人拥有医疗保险的比例都在80%以上,大多数机构(77.9%)中自费老人的比例都在30%以下。

(二)医疗服务需求突出

被调查的老人中,大多是不能自理、半自理的老人,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需要进行24小时护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某些帮助。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最多,占40.1%,普遍存在着大、小便失禁和患痴呆症的情况;占25.2%的半自理老人在吃、穿、行走方面都需要帮助;34.6%的自理老人身体状况比较好。有45.9% 的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条件”最为关心[3]。在此次针对入住老人家属、居家老人的访谈中,所有人都主张发展医养结合形式的机构。

(三)专业化水平不高

居家老年人对机构当前的服务质量印象不好,根据此次的访谈,老年人中流行着对机构的这样一种评价:“如果两个人最好别去,如果一个人,能自理的时候可以去,不能自理了,不能去。养老院的管理不是正规的。”对当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居家老年人的评价是:“管理不行,老人在床铺上拉、尿,不能及时给你换、护理。” “那不行,条件,一看那老头老大爷,脏脏呵呵的,到那去心情不舒畅。”居家老人期待 “正规,收费合理,人员专业。”的养老机构。其中,规范的管理和良好服务被放到了对机构期望的首位。

三、养老机构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以上对养老机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以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期望,机构未来的发展应以专业化为导向,保持福利性质,加强外部监管。

(一)定位――政策支持的准公共服务机构

入住机构进行养老,对老年人和家庭来说是个重大的抉择,不仅因为他们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而且还因为入住机构是一件需要花费大笔资金的事情。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入住机构有可能会是一个令人“倾家荡产”的过程。此次调查的数据证明,除了少部分的商业性老年公寓外,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面向的是广大靠养老金生活的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因此,养老机构应该保持其福利性,保证广大入住对象在合理的范围内支付入住费用,保持机构的竞争性,将机构建设成为具有政策支持的准公共服务机构。

准公共服务机构的性质,决定了服务对象具有非排他性,机构之间具有竞争性。需要政府在规划上予以考虑,进行公共资金的投入,制定并实施各种优惠,在一定情况下对入住对象予以补贴,并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以实现机构之间的合理竞争。具体来说,就是要投入资金为机构配备良好的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降低机构运行成本,并引导专业人员进入机构工作,对广大入住对象提供补贴,由此而达到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维持合理的支付水平。

运行成本高成了当前机构运营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运行成本主要包括房屋租金、日常消耗、人员工资等方面,其中房屋租金占了很大一部分。有很多机构表示当前的负面影响和发展制约是缺乏房屋、地域或房屋租金太高。实际上,政府掌握着重要的资源――土地和房屋,如果政府能够为机构提供场地和房屋,而机构只负责组织运营、提供服务,那么运营成本就会大大地减少。中央和各地已出台了对养老机构划拨土地、为日常消耗提供优惠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当前的问题主要是落实不力。

(二)发展导向――加强专业化建设,提高和保证服务质量,辐射社区

1.重点建设护养型机构。伴随着生理方面的老化,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减退及至丧失是一种客观现象;但老年人在还能够自己活动的时候,大多不愿意进养老院。根据老化的理论观点,还有我们实证调查的结果――入住机构的大部分是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这种状况指明了这样一种发展导向:养老机构的服务应该重点帮助那些日常生活自理困难、身心健康欠佳的老年人群,未来的发展应重点建设为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提供服务的护养型机构。

在护养型机构中,需要按照专业化标准来进行建造、装修和配备各种设施,规范管理和服务。这些设施和服务应该覆盖日常生活、康复治疗、保健锻炼、娱乐休闲、继续学习等各个方面。所以,针对不能自理、半自理的老年人,一定要优化设施,规范管理和服务。

2.逐步实现医养结合,配置各类专业人员。老年人群对于健康和医疗服务有着高于其他人群的需求,这种特性决定了养老机构服务内容的特性――健全的养老机构应该能够及时、便捷地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无论是利用其内设医疗机构或挂靠医疗机构。能否及时、便捷地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是衡量一个养老机构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也是服务对象选择机构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内容。

除了要逐步实现医养结合的方式,还要注意其他专业人员的配置,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老年人的家属也意识到要丰富机构人员配置的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机构,一般都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专业人员队伍中一般都包括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芬兰的老人院为例,“老人入住前,先由护工与老人或其家属一起制订护理计划。每个护工最多护理3人,有专门的医生为老人服务。”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对于目前已经进行医养结合的机构来说,由于其医疗机构级别的限制而使得设备、医保、处方权方面受到限制,不能提供老人所需的服务。比如徐先生所说的:“实际上,本身医养院做得已经很到位了……比如他现在想进CT,但是国家规定了,必须得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进CT。”究竟是应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级别,还是在养老机构的布局上靠近大医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建立细化的服务标准,规范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要保证机构的服务质量,除了配备优良的设施、配置专业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外,还需要有一套科学、细化的服务标准,来指导和规范专业人员的服务行为,并为判定意外事件的责任归属提供依据。

我国现有的机构服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强制力,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标准涵盖从服务开始到收尾阶段的各个行为,具体到“老人的饮食速度、一口一次的量”的评估。(黄丽珍,2010)真正要做到对服务进行明确的指导和规范的话,必须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服务标准,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细化、科学化、制度化,这样才能对服务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约束,明确机构的职责,减少那些因为服务不规范、不到位而导致的意外伤害的发生。

4.以专业优势辐射社区。 在当前我国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中,养老机构成为服务的支撑力量,社区服务和居家服务的提供尚欠缺和正在完善。但是,绝大部分老人将要在家庭中养老,强烈地需要社区和社会能够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帮助服务。

养老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一些专业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且对于一些成规模的机构来说,同时也具备组织和管理优势,能够提供更大范围的规范化服务。比如本市的鹤童社会福利协会,具有一套成熟、规范的运营体制,已经面向社区进行配餐、医疗和护理服务。

所以,在社区和居家服务尚不完善的阶段,应鼓励那些条件具备的养老机构扩大服务范围,进行外展服务,针对广大居家老人的需要,灵活地提供各种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帮助服务;并为即将广泛建立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示范。

(三) 理顺关系,加强外部监管

1.建立监评制度。要从根本上提高和保证机构的服务质量,除了从机构内部加强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之外,还要在外部实施对机构的监管并对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在许多国家,养老服务业都是管制最严格的行业之一,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对养老机构从建立到服务的全程提出要求和进行监督,及时处理违规事件、取缔不合格的机构。

上文已经提出了需要在机构的服务过程中建立细化的服务标准来进行指导和约束,对于这套制度的实施还需要在外部有一个有力、专业的部门来进行审查和定期评估,才能保证服务标准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建立机构服务的监评体系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实施机构,一套定期评估的制度,一个评估信息的交流和公布平台。

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与以往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相比,在新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中,各个主体的角色作用都将发生转变。政府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政府逐渐淡出“划桨者”的角色,而向“掌舵者”的角色转变,扮演政策制定、组织和规划、资源投入等角色。新成立的养老机构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养老机构之间的桥梁,成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扮演着沟通、协调和监督的职能。养老机构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并存,并在市场上形成竞争。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在社会改革后退出了养老服务体系,并引入了市场竞争,各种社会力量,包括集体(自治)组织、个人和外资、社会团体以及慈善组织等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目前,以上几方面主体的关系没有理顺,权责不明。政府没有完全实现其角色的转变,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和评估缺乏专业性和有效性;行业协会的独立性不足,行政色彩过浓,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没有实现公平、良性竞争。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和行业优势,将一定的权利交由行业协会,由其作为机构监评体系的实施机构,代替政府进行机构监管、服务评估、仲裁、评估信息等事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