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0: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华阴老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现在只要谈起“华阴老腔”这四个字,人们不免要想起春晚上的谭维维和华阴县老腔艺人们。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像是窗外突起的惊雷,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巨大震撼,随后更是以27.71%的高得票率荣登了“我最喜爱的春晚歌舞类表演节目”榜首。在一片叫好声中当然也有人发出了“假唱”、“陕西话蹩脚”、“词不好”、“用力过猛”等质疑声,不过如同她的键盘手谢鸿飞所说:“对稀有民间艺术的保护,维维至少意识到也开始做,不管你喜不喜欢,行动永远比调侃批评更有意义。”

不过《华阴老腔一声喊》其实并不是为了春晚而创作的,它的首次亮相是在去年12月初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之星》。在那里谭维维和老腔艺人们完成了摇滚与华阴老腔的第一次碰撞,那时它还不叫《华阴老腔一声喊》,而叫《给你一点颜色》。当时的谭维维是崔健战队的选手,他们的音乐一直坚持以摇滚为内核。一开始,谭维维想将摇滚和秦腔结合,那时的她对老腔还一点都不熟悉。但看了乐队制作人刘珈宁和飞飞给她推荐的电影《白鹿原》里的老腔唱段后,谭维维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决定要将华阴老腔这个小众的民间艺术搬上一个更大的舞台。

《中国之星》的演出当晚,谭维维和老腔艺人们同样技惊四座,现场一共300位观众投票,她以299票毫无悬念地拿下了当期冠军。崔健更高度称赞这次表演为“黄土给城市雾霾人口的震撼”、“教科书级的中国摇滚乐”,后来,歌曲的表演视频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被疯狂转发,它还成为英国诺丁汉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学素材。

如果说这次摇滚和老腔两种音乐形式的结合是一场冒险,那么谭维维不仅带着华阴老腔登上了山顶,还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动人的风景。

“我以前总想得第一”

谭维维最早被大家认识是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里。那时的她凭借高亢的歌声和靓丽的外形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了亚军。可是,谭维维之后的音乐路却没有比赛时那么一帆风顺。 那段时期,她一度拒绝参加公司为她安排的商演,却主动以低于商演多倍的价格参加了一部长达两年的音乐剧巡演,只想以此为精神依托使自己走出迷茫。谭维维连续发行了两张专辑,反响平平,后来开了酒吧,又赔了钱……她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清晰而合适的定位。

这一切从遇见高晓松时开始有了变化。起初,谭维维想要高晓松给自己的羌族歌曲《花夜》提提意见,高晓松听后对她说:“你做这个做不出来,我这个人特别不吝,你眼睛里已经没有那一抹蓝了,你已经变得很浮躁了。”话虽然直接、不中听,却一针见血。再后来,高晓松看到谭维维自己写的歌词,发现了她骨子里的摇滚气质,便决定帮助她撕掉原有的“乖巧”的标签,促使谭维维做自己――一个摇滚青年。

2010年,从与高晓松合作的专辑《谭某某》开始,谭维维便坚定了“摇滚文艺”的线路,但她真正开始以“摇滚女王”的形象走红却要从2015年参加《我是歌手》说起。在《我是歌手》中,大家不仅见识到了有强大的唱功、多变的可塑性和不懈的音乐追求的谭维维,更看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尘埃里的谦卑、低调的谭维维,而她也依托《我是歌手》、《蒙面歌王》和《中国之星》等现场节目被大众所认可。

相比摇滚乐,谭维维与民族音乐的渊源似乎更深。她的第一张专辑是2004年与涂惠源老师合作的现代民族美声音乐专辑《高原之心》,那时,她已经进行了将流行乐与民族音乐结合的尝试:《走进》是流行音乐与藏族音乐的结合,《阿娃兹古丽》是流行乐与维吾尔族音乐的结合,《乌兰巴托之夜》是流行乐结合蒙古族音乐……后来她与刘洲合作改编了更多少数民族音乐。所以,当谭维维与华阴老腔一同站在台上时,一点都不难理解。 在《中国之星》上,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一起演出《给你一点颜色》

“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

张喜民在《中国之星》的舞台上说:华阴老腔是我们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

据《华县志》记载,“华阴老腔”盛行于乾隆元年至十年,是陕西省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又名“老腔皮影”和“拍板调”,2006年便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在西汉时期,华阴县有个军事粮仓,漕运直通都城长安,为了统一船工的动作,大家便一边敲击船帮,一边喊号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老腔”,而敲船帮也成了后来舞台上令人惊讶的敲板凳。

传说在明代中期,有个叫孟儿的人,从湖北老河口来到泉店村卖唱,当地的张氏大户经常请他到家里说唱,张家弟子也耳濡目染,随后改进成为了张家的家戏。现在的张家正宗传承人为张全生,他们家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与谭维维合作的老腔艺人张喜民、张新民等便是“老腔正宗”张全生的儿子。华阴老腔唱起来有一种波澜壮阔的画面感,每一个音符都坚实强大――砸在地上有坑,砸在心里难忘。

看着华阴老腔艺人们弹起月琴、板胡,拍着板凳,唱着、喊着,谭维维汗毛竖立、心跳不止。第一次去华阴县采风时,看到村里很多人都会唱老腔,张喜民的大哥们表演时,乡亲们都会在旁边自然地和,谭维维十分感动:“他们的音乐是有着黄土地上生长的豪迈的,那个画面是非常震撼的。有人可能觉得‘摇滚’是喊所以觉得我们像,但在我看来摇滚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有着活生生的落地感和面对生活的自我救赎感。”

篇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70-02

华阴老腔作为陕西地方戏曲之一,萌生于西汉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一带,由最初纤夫与船夫的号子渐变为以篙击船的说唱表演,后演变成以惊木击板的老腔,唐宋时期,老腔开始以皮影戏为载体,成为独立的戏曲剧种,到了明清时期,老腔进入辉煌阶段,当时华阴县内活跃着10余个老腔戏班。但是,建国后,因为种种原因,华阴老腔开始没落,说唱表演一度终止。改革开放后,华阴市相关部门对老腔进行过搜集整理工作,但由于抢救保护措施力度不够,以致老腔濒临危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华阴老腔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意义

保护并传播华阴老腔。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1]。事实上,华阴老腔曾先后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演出,但观众大多是海外华侨,外国观众很少。除了不了解中国文化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华阴老腔表演语言是中文,确切地说是陕西方言,而目前并没有华阴老腔剧本被完整地译成英语,语言上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华阴老腔的传播。因此,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华阴老腔英译研究,不仅能保护华阴老腔这一濒危文化遗产,而且能促进华阴老腔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高丝绸之路语境下陕西地区形象乃至国家形象。

扩大华阴老腔观众群。随着华阴老腔系统翻译研究的开展,从事翻译实践、教学的教师、学生、图书编辑乃至翻译界与图书出版界会逐渐广泛接触到华阴老腔,深层次地了解华阴老腔剧本故事、发展史、艺术特色以及承载的地域文化特色等。

丰富戏剧翻译实践。华阴老腔英译研究能丰富中国戏曲翻译实践活动,完善戏曲翻译理论,引起翻译界对濒危地方传统戏曲的关注,更好地推动我国濒危地方传统戏曲的英译推介。而且华阴老腔英译研究可以促使华阴老腔多语种翻译,进而让全世界更多的民族来分享和欣赏具有大西北色彩的传统戏曲形式,为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到应有的责任。

二、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现状

目前,国内外不少翻译家就京剧、昆曲、评剧、川剧、苏剧、黄梅戏等进行系统完善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代表人物如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Mulligan、Scott、Dolby等人。相比之下,华阴老腔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除了在电影《白鹿原》里英文字幕里出现过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的英文翻译,目前并没有对华阴老腔说唱词进行系统的翻译实践及研究,华阴老腔英译研究亟待进行。

三、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原则

国内戏曲英译方面成就最大的应属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等人。杨和戴认为,戏剧语言翻译须简明通俗,以便读者欣赏并理解其中文化[2]。汪榕培提出“传神达意”的戏曲英译翻译标准[3]。

国外一些学者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戏曲英译进了深入研究,提出一些翻译理念。Birch提出了元明戏剧英译时有关节奏因素的折中处理策略,来解决中国戏剧用语英译文演出的问题[4]。Crump认为,在元杂剧曲牌翻译时,应按原作节奏和句格来处理译文[5]。Wichmann以《凤还巢》为例,探讨了以演出为目的、由国外演员演出、并最大限度保留原作韵味的戏曲翻译问题[6]。国外的戏曲翻译大多提出归化译法,巩固了英语语言的霸权地位,不利于保持异国情调,甚至损害中国文化形象。

而笔者认为翻译目的论对于华阴老腔翻译更具指导意义。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7]。华阴老腔英译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发展,读懂剧本内容,促进华阴老腔在国外的传播及影响力,从而传播中国文化,而非用英文进行华阴老腔表演,所以本研究将华阴老腔英译目的定位为剧本可读性,而非表演性,译文对象为对华阴老腔感兴趣的外国观众。华阴老腔英译的终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如果英译过程中一味使用归化翻译原则,迁就目标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而忽视华阴老腔文化特征,传播华阴老腔及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实现不了。而另一方面,如果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而一味使用异化翻译原则,完全无视目标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那么译文将生涩难懂,保了形却失了神,会让目标语观众不知所云,最终也无法了解华阴老腔剧本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华阴老腔英译应遵循异化归化结合,力求达意传神,确保译文顺达。

四、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难点

A阴老腔说唱词英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华阴老腔英译存在以下困难:

韵律美难体现。华阴老腔最大的特点是格式化,说唱词大多押韵,具有内在的韵律美。常见句式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如“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便是七字句式,押an韵。再如“白绸子黑段子都闪贼光,长袍子短褂子都是衣裳,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剩下个玉米面咱打搅团”便是十字句式,前两句押ang韵,后两句押an韵。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性,格律韵脚很难在翻译中体现。

修辞美难保留。华阴老腔常使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描绘事情,刻画人物,抒情达意,其中,比喻和对比的使用最是常见。要保留华阴老腔说唱词中的修辞,又要译文形音俱美,这对译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质朴美难处理。口语化是华阴老腔的另一大特点,唱词贴近百姓生活,使用大量谚语和歇后语。如“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口语化的说唱词以及承载的民俗文化让华阴老腔彰显着大西北黄土地的质朴之美,同时也给译者提出了难题。

古典美难传递。华阴老腔很多传统剧目皆源自中国古代,唱词中有很多文言骈句,极具古典美。如《罗成征南》中罗成的一段说白,“岂不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文言格式的说唱词本身对于译者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将其准确无误地译入目标语,同时传递出说唱词所体现的古典美,也为华阴老腔翻译制造了一定的难度。

五、结语

华阴老腔英译研究对于华阴老腔“走出去”起着桥梁作用,只有对华阴老腔进行英译研究,华阴老腔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像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一样,为更多的国外观众所了解,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2]曹广涛.戏曲英译百年回顾与展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142-145.

[3]汪榕培.我和中国典籍英译[J].当代外语研究,2012,(5):1-4.

[4]Birch,Cyril.元明戏剧的翻译与移植:困难与可能性[A].微周等译.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72-87.

篇3

“老腔”生于华阴的张氏家族,至今已有2000年多年的历史。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地理风貌,造就了“老腔”独特的唱腔特点。

“老腔”以厚重而深沉的一人唱,由多人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等而形成满台吼的强悍气势,再加上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烘托着“老腔”奔放而极具“张扬性”特点的艺术风格。

“老腔”的艺术魅力,在于随意自然的生活常态化表演,不需要太复杂的乐器、道具和舞台布景,在“吼”中把农民真实的生活场景与内心感受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们触摸到原汁原味的关中“原生态”艺术风情。

“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往往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中,使“老腔”体现出最古老的艺术元素,有着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历史印迹,被资深专家靳之林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使老腔具有戏曲艺术的“原声性”特点。

“老腔”每句末的三拍乐节形式,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乐句声腔形态,与全国其他剧种相比,几乎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呈现很强的剧种“独存性”特点。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老腔皮影”一直采用的是家族传承的方式。诸多清规戒律让它仅限于在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而且只传男,不传女,使“老腔”艺术的传承具有 “封闭性”的特点。

“老腔”特有的艺术特点,加之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战争,使“老腔”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史学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二、影响“老腔”文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为了保护、传承与发展 “老腔” 文化,近年来,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调研,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在华管委下成立了“渭南华山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华管委出资,组建了以“老腔”剧目为主的演艺队伍;在关中风情山庄开设了有“老腔”元素的民俗音乐会;在华山脚下的生态广场,搭建了“老腔”艺术展示平台,使“老腔” 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老腔”在本土缺乏市场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红白喜事、庆典祭祀,请“老腔皮影”助兴,确实是身份的象征。良好的市场需求使“老腔皮影”绽放出强盛的生命力。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受现代社会光电传媒的冲击,以及以历史题材为多的故事情节的影响,老腔皮影已经无法替代当今的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传媒,“老腔皮影”被百姓所疏远,市场需求严重缺乏。

第二,受家族传承的的影响,“老腔”艺术面临传承困局

由于“老腔”艺术特有的古老与封闭性,经过数十代传儿不传女的宗族复制,现在能演唱“老腔”的民间艺人不足20人,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使“老腔”的生死命运不得不和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农民艺人捆绑在一起,使“老腔”这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正面临传承乏人的严重局面。

第三,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老腔”艺术面临后继乏人

尽管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在培养新人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没有稳定、持久的需求市场,无法获得稳定、丰厚的经济回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真正愿意学习“老腔”艺术的人不多,使“老腔”艺术后继乏人,“老腔”戏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与发展的困境。

第四,受资金短缺的影响,导致发展“老腔”的步伐滞后

“老腔”艺术的保护、继承与发展,需要建立“传帮带”机制;需要为“老腔”艺术搭建平台,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需要为“老腔”剧种培育发展的市场……,这些前期的工作,都是需要用钱来解决的问题。但这一切又都不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西部县级成市,所能够完全解决得了的问题。资金短缺,阻碍了“老腔”艺术发展的步伐。

三、“老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析

随着“老腔”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誉为华阴的名片、渭南的符号、陕西的亮点。如何打造华阴“老腔” 文化这张名片?如何展示渭南这个特殊的符号?如何扮靓陕西这颗璀璨的亮点?是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首先,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守旧似旧但不拘泥于旧是根本

“老腔”之所以成为一门独一无二的古老艺术,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因为他极具生命力的的古朴、独特与原始。从幕后走到台前,闻其声再见其人,就是将“老腔”展现“人”本性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从心灵上得到震撼,获得共鸣。因此,无论怎么传承与发展,都不可丢掉“老腔”最本质的东西,这是发展与传承的根本。

第二,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创新有新而不苛求于新是理念

从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老腔”作为一种极具地方色彩的剧种,之所以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是因为“老腔”与现代人的生活,有了相异的元素。要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内容上既要有历史题材,也要体现当代生活音符,打破门户之见,做精做专,以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但决不可为了刻意求新,就一定要改变固有的东西,而失去“老腔”文化原有的魅力。

第三,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跟进引进而不趋附于进是条件

传承“老腔”文化就必须发展“老腔”文化,要发展仅靠我们本土的力量是不够的。对此我们必须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引进新的思路,好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但我们决不能完全依靠外来的力量,毕竟“老腔” 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只有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才能读懂它的内涵,悟出它的真谛,唱出它的真义。因此发展与传承“老腔” 文化,我们需要引进外在的成份,但绝不能为了引进而完全趋附,丢掉原本意义上的质,失去了传承的价值,这是发展与传承“老腔” 文化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四,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展示演示而不停留于示是要求

“老腔”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传承人多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民。发展与传承“老腔” 文化,首先要通过展示与表演,让更多的人知道、认识。但“老腔”是与 “老腔”艺人所处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生长经历活密不可分的一个剧种,一般人仅靠星星点点的学习,是无法 “吼”出“老腔”特有的“老调”,也很难达到那种令人“震撼”的境界。因此无论是展示还是表演,都不能离开“老腔”“土的掉渣”的“老调” 这么一个灵魂,而只追求表演的一个形式。

第五,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造势借势但不依赖于势是原则

“老腔”能够从华阴走出陕西,走进北京,走向世界,正是2006年6月借助林兆华导演的《白鹿原》之势,登上了大雅之堂,让更多的国人听到了“老腔老调”的艺术魅力,知道了在陕西华阴还有几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只需一些极其简陋的器具、场景,唱出令人“荡气回肠”的剧种。因此要让更多的人听到、认识并喜欢“老腔”,就必须在借势、造势上做文章。但不能为了借势、造势而曲意附和,改变“老腔”原有的、本质的东西,达不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这是“老腔”传承与发展的原则。

第六,传承与发展“老腔”文化,靠山用山但不回归于山是方法

为什么叫“老腔”? “老腔”发生在什么地方?宗族传承为什么会传给外人?怎么走出陕西?怎么走向世界?为什么要申遗?“白毛”、 《白鹿原》与“老腔”有什么渊源?“老腔”发展与发现的过程,发生了太多神奇的故事。展示“老腔”文化,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知道“老腔”。可以把同“老腔”有关的故事,做成集故事展现、演员表演、皮影展示、游客参与(游客跟着吼一声老腔、动一下皮影、敲一下凳子)为一体的“老腔”文化民俗馆,成为华山游客必进之馆,与华山旅游融为一体,靠华山旅游的人气,拉动老腔文化的飞升,最终把“老腔”打造成为华阴、渭南、陕西又一个文化品牌。

篇4

老腔流经岁月的变迁和改制,现通常有真人舞台表演和皮影艺术表演两种不同形式。由于传承方式古老而封闭,老腔艺术更多地保留了原始艺术表演方式和说唱音乐的一些遗存模式。老腔现存的最早剧本是乾隆十年的遗物,至今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据老腔艺人张泉生讲,传说在明代中期,有个叫孟儿的人,从湖北老河口来到泉店镇,以卖唱为生。当地有个张氏大户,经常请他到家里说唱,耳濡目染,张家的子弟也就学会了。后来,他们又增加了乐器,购置了戏箱,将说唱搬上了皮影舞台,逐渐形成了老腔剧种,长期在张家自演自乐,成为张家族戏。之后随着该剧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影响的扩大,才逐渐转化为营业性的戏班子。

据老艺人口头相传,张家曾经有九个出名的班社,已传了五代人。其中最著名的领班艺人有:1.张坤儿(约1845-1925),成员有签手张砖头(张坤儿之弟)等;2.张怀英(约1853-1923),主要演员有签手张扁儿等;3.张小六(1853-1948),主要人员有签手张呆子等。

到了20世纪初,华阴老腔皮影形成以下几个有名班社:1.张五常(1901-1952),其道白清晰,唱腔细腻,以净角老生戏见长,签手张奎儿;2.张玉印(1902-1949),嗓音高亢清脆,以老生戏见长,签手张景坤;3.张志英(1913-1972),又名张良娃,签手张贵生。

1950年以后,张家的著名戏班只剩下张泉生的新生社,演职人员有张锁牢、张关盈、亭育、张景坤(泉生父亲)、张天宝;1980年以后,戏班主要演员又变更为张四、张新民、张建民等。此后不久,张家又浮出两个年轻的戏班子,一个是张喜民,另一个是张君民。老腔戏因家族的保守观念所制约,从不外传。当时一些老腔戏迷因没有剧本和师传,很难学到。但后来还是冲破家族的禁锢,流向社会。

对于老腔的外传,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23年,艺人张玉印患了重病,四处求医无效,偏巧戏迷百勤家有个祖传秘方,可以治好玉印的病,治病前他们立下文约,若看好了病给百勤剧本。但病治好后,玉印悔约,此举惹怒了百勤。1929年张玉印在曲城演戏,百勤伙同闫平娃等利用拆台子混乱之际,盗走了“戏包袱”。后来虽经官司追回,但平娃等已转抄了一些剧本,从此老腔戏就走出了张氏家族。不久,平娃就组织起班社,唱起了老腔。从这时开始老腔就外传了,如张玉常传给了异族的张奉军,张小六传给吕孝安,吕孝安又传给王振中。随着老腔戏班的发展,演出活动逐渐繁荣,他们的足迹东到河南、山西,北到大荔、朝邑,西到临潼、渭南,南到洛南、商州。1950年,还到西安东关的药材会上演了二十多天,影响颇大;1956年,张泉生、任浪渔等加入了革新社,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观摩会演,获得了演唱奖和表演奖。张泉生获得了荣誉奖,张奉军的《借赵云》获得了二等奖;l956年,老腔《借赵云》搬上了大舞台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华阴经常活动的班社有七个,潼关活动的有一个,蒲城有两个,从业人员近70名,但影响最大的要数张泉生和王振中。而张泉生则全面继承了张氏的家戏传统,唱功精湛,声名远扬,在陕西省戏剧会演中荣获“正宗老腔”的称号;王振中先生聪明好学、兼收众长,对老腔戏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被誉为老腔新秀。时至今日,他们都成为陕西老腔唱法的正宗继承人和传播者。

二、陕西老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艺术价值

陕西华阴老腔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三辅秦地悠久的历史传统,包含了秦人思维潜在的审美认知,倾注了秦人在岁月流变中的美丽情感结晶,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想象空间是无可估量的。它是秦地人民世代相承、与当地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由于老腔艺术具有地域限制且家族世代相传的独特个性,又多存于民间,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文化基因,原始的表演形式又喊、又白、又唱;佐之以原始的皮影艺术和保留年代久远的原始乐器,展演着周、秦、汉、唐英武雄姿。这种返璞归真、充满秦人秦韵率真个性的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活灵活现地雕刻出黄土高原上秦人早期的群像。时至今日,老腔戏剧的艺术魅力仍然能让现代人体会到古老而质朴的秦人秦风,感受到浓郁的黄河流域的艺术特质。

在老腔艺术的发展流变史上,老腔与皮影总是形影相随,不可分割的,因此,老腔也称为“老腔影子”,如今,老腔皮影戏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中国各类影戏的鼻祖,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也是陕西华阴的宝贵遗产。2006年2月,华阴老腔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两千多年的流传历史中,老腔一反中国艺术温柔敦厚的面目,呈现出奔放而强悍的艺术风格: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吼”;三是在双方对打及紧要时刻,用檀板(类似于惊堂木)击板伴奏,以增强气氛。当地人们形象地说:“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同陕西地区的秦腔、弦板腔、碗碗腔等其他板腔体剧种相比,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原生态。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声腔紧紧依附和模拟着字声,经常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呈现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尤其是在每句唱腔旋律中都有一个三拍的乐节形式,构成一种独特的乐句声腔形态,在全国剧种音乐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老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音乐的本源性、传承上的封闭性、音乐上的独存性、取材风格的张扬性、音乐体系的自律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语音风格的原声性。历史悠久、发展派络清晰,说唱特点突出,原音保留完整,因而具有音乐史价值;它的主旋律是船夫号子的音乐化,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因而具有艺术价值;它取材于历史战争,唱腔亢奋激越,充满阳刚之美,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近几年来,由于对它文化价值的社会定位和艺术定位,使其在百花竞艳中独放异彩。电影《活着》、《桃花满天红》等多部影视作品都运用了它的音乐旋律,尤其是2006年在北京人艺的话剧《白鹿原》中,十一位老腔艺人被邀请到北京参与剧组演出,其浑璞天成、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征服了首都观众,被誉为中国“黄土地上的摇滚”。

2010年6月12日至6月15日,以“赏关中老腔,品千年文化”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上海世博会西安大明宫馆亮相表演,这将是引领中外宾客走进历史、感受文化、体验陕西民俗风情和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其自身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构建老腔传承发展空间,彰显老腔艺术时代魅力

老腔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村里几百口人,有十几个戏班,而如今,能演唱老腔皮影戏的不过十余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再加之该剧种又是家族戏,传承只限于家族内部,不传外户,目前几乎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因而迫切需要长期保护和传承发展。

华阴市文体局自从2003年以来,对老腔的价值和作用做了重新的认识和估量,组织专人搜集和整理老腔的曲谱,并征集、登记和保护代代相传的剧本,同时加强对外的演出活动。通过演出,让人们知道老腔、熟悉老腔、喜爱老腔,为其赢得市场,开拓生存空间。为解决传承人的问题,华阴市文体局还设立专项资金成立“华山老腔艺术团”和“华阴地方戏培训学校”。艺术团计划吸收目前所有的老腔艺人,与他们签订合同,进行统一包装,打造品牌。培训学校则将启用“带徒制”,谁带徒弟,发给谁补助,带的好的,则额外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鼓舞了老腔艺人,他们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把老腔传承下去,传播开来。国家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华阴老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样的大好时机之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建立科学的先进的运作机制和宣传机制,彰显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抢占文化市场,着力解决老腔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让老腔艺人回到群众中去,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推进老腔艺术的繁荣发展。

老腔艺术因为地域极强和封闭式的家族式传承模式,剧本从不外传,剧种的特殊渊源等原因,形成相对滞后、封闭的状态,不利于传承和传播,从而严重影响了老腔艺术的良性发展,阻隔了优秀传统艺术被人认知的途径。因此,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使其良性传承和发展。

第一,应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引导下打破封闭式的家族传承模式,走出门户常规,吸收本地和外地热爱老腔艺术的戏曲爱好者和有演唱(奏)天赋的青年人加入艺术团,以师带徒,培养新人。

第二,提高老腔艺人的经济待遇和演出额外补助津贴,使他们生活无忧虑,衣食有保障,演出有激情,同时协助解决好其农忙与演出的时间冲突,安排好他们农忙时的收种问题,解除后顾之忧。

第三,尽早对老腔艺人们的传统经典唱段和皮影进行录音和录像,保存其珍贵的艺术资料和艺术档案,出版音像制品和唱片,并进行宣传、打造和包装,推向艺术市场,同时出版文字、曲谱和宣传资料,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唱老腔艺术。

第四,加强其艺术指导工作,定期排练和演出,演出剧目应多样化,在传统历史剧目的基础上,多吸收民间音乐和民族故事、传说中的有益成分,创作和构思符合时代特点的新作品。同时,应加入旦角演员,让女性在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使老腔艺术生活化、人性化、现代化。剧目可以包括三个板块:1.古老淳朴的原汁原味的老腔唱段,如《薛仁贵征东》《表功》《秦琼打粮》等;2.老腔影子戏,如《三英战吕布》《关羽斩华雄》《临潼斗宝》等;3.现代色彩的老腔唱段,如《古韵乡趣》《过大年》《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等。

第五,大力宣传,精心打造,统一包装,创造品牌。在演出服装与道具上狠下工夫,多动脑筋,使他们的着装既有古老的秦韵遗风,又有现代的秦人风采。笔者认为应该有几套服装,即:古朴的粗布短褂和古老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新装,以增强舞台艺术效果。

第六,艺术团体和文化部门应该组织和建立一支曲艺创作团队,鼓励和提倡他们创作一些符合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的优秀剧目,以丰富广大观众的需要和老腔艺术的发展需求。

总之,老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话题,也是省、地文化部门和广大受众应该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继承是前提,发展是目标,创新是关键。只有打破常规和保守,改变封闭观念与家族传承模式,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广阔思路,与时俱进,推出精品,老腔这门古老的剧种定会步入一个广阔的天地。■

(作者系陕西商洛学院艺术系音乐学讲师)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97-01

过山音为瑶族支系盘瑶山歌中的一种陈述性曲{,演唱时以基本曲调多次变化反复。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由广西青年作曲家陆耀靖改编,用瑶族语演唱,具有瑶族过山音的和声效果、旋律特点、音韵结构,其将民歌素材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呈现出偏向世界音乐的作品风格。

一、旋律和声

该作品在旋律方面,将现代音乐融合瑶族过山音的旋律,形成作品的主歌与副歌,副歌部分加入了具有民歌结构特点的原创旋律。和声方面,广西民歌旋律悠扬、速度自由,通常不存在固定节拍与西洋和声的概念,该作品加入现代音乐风格的和声,如爵士乐、灵魂乐、新世纪音乐、好莱坞电影音乐的特色和声以及和声进行,丰富了广西民歌所带来的听觉效果。

二、节奏节拍

节奏节拍是该作品处理原生民歌至关重要的一点。原生民歌一般没有固定节奏、节拍,而现代音乐作品一般是8小节、16小节反复,原生民歌则经常出现奇数小节,若是民歌素材与现代音乐的节奏衔接不恰当,和声以及鼓点是无法相对应的,节拍若不是偶数,现代音乐韵味也难以呈现。于是,该作品采取素材截取、调整音符时值长短、改编旋律的手法,实现了对应4/4拍的节奏,通过删减,挑选乐句,实现了偶数小节的循环。

三、与作品《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比较分析

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的作品,近年来在许多音乐会或音乐节目中都有呈现,人们熟知的便是谭维维在春晚中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歌曲将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大胆融合,在演出团队上,除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之外,还加入陕西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和他的“老腔”团队。据笔者了解,《华阴老腔一声喊》首演是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音乐节目中,再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时,歌曲形式没变,但在内容上挖掘更深,歌词以老腔古文为主,使得歌曲更具传承性与民族性的蕴意。[1]

广西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的音乐风格与《华阴老腔一声喊》相似,受众面较广,普遍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不同之处是,《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歌词为汉语和老腔古文的结合,《篝火映瑶寨》则用瑶族语演唱。笔者认为,用本民族语言演绎的作品,虽然带给观众旋律结构上的体会,但音乐创作人在进行创作时,不能忽略歌曲原素材的文化背景,在新民歌作品创作上要注意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推敲。

四、结语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本土民歌艺术的生存环境逐渐萎缩,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长久以来,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主要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或是在歌圩活动中以相互影响等方式来实现。由于民间艺人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制约,这样的自然传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稳定性,传播面小。[2]虽然目前有不少地方的中小学,甚至一些高校将本土民歌带进课堂、开设课程,让民歌艺术得到有效推广,但是,当代青年的音乐审美转变较大,他们普遍不能或不愿承担民歌传承的重任。因此,新民歌作品《篝火映瑶寨》将广西原生民歌与流行元素相融合进行创作编曲,在保留原生民歌质朴的特点下,融入新时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并加入乐队的演奏进行节目编排,以“广西民歌新唱”为展示亮点,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拾当代人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也对广西民歌的推广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经受着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冲击,各青年作曲家也在潜移默化中顺应时代潮流,用自己的行动坚守民族文化。在民族传统音乐面临转型与变异的情况下,难免会担忧传统是否会遭到“抛弃”,而新民歌作品的壮大也让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找到了出口,扩大了民族文化传播的生存空间。

篇6

公元2016年2月22日,CCTV春晚直播现场。内地年轻流行女歌手谭维维同张喜民及众位华阴老腔演员合作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轰动全国。在深厚底蕴加成的华阴老腔戏曲基础上,谭维维加入浓烈的硬摇元素。两个看似不搭的表达方式却融合成一曲最为激昂的乐章。无数国人为此曲惊讶着、感动着……

人们在惊叹作品完整保留了华阴老腔的原汁原味,而现代的电声在每一处的出现都又让人觉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正如《广陵散》之中的琴箫合奏一般令人叹为观止。曾经被多少人感慨已经魅力不再的西北华阴老腔,曾经让人觉得那么原生态的古老呐喊,在这一刻却给无数人带来了十足的新鲜。这不正是将经典颠覆的最好例证么? 创新才是“中国之美”流传发展的源动力

从陕北之地千百年来流传着的民歌“信天游”,到陕北地区的独特戏曲形式秦腔,再到浓郁民风的活标本:华阴老腔,已不知究竟是这样一种音乐的传承在影响着陕北人的性格,还是陕北的民风才造就了西北地区音乐的独特魅力。如今人们听到这久违的华阴老之声,加入了新鲜的元素,我们惊喜发现传统文化终于发出了新的声音。而在目前主流的音乐舞台上,也不仅仅只有西北音乐的元素出现。《我是歌手》中的haya乐团,以突出的蒙古族音乐为基础展现出属于中国特有魅力的世界音乐,参加《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并最终夺冠的来自云南之地的山人乐队,也正是将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巧妙融合了摇滚、雷鬼的元素,制造出了惊动世界的新音乐。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华夏大地上从来并不缺少有积淀的传统音乐文化,而让传统音乐重新获得生命的源动力,正是不断探寻与新元素结合的可能性,最终才能被当代的大众所熟知和认可。 西北地区音乐之美的前世今生

现在让我们再把时间拉回到公元前114年,东起长安城,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再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华彩“丝绸之路”正式开启。而紧紧系在这条丝绸之路之上的,不只是商品交易,更是东西方时刻交流沟通着的文化。2014年,丝绸之路成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标签之一,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

丝绸之路的出现至今两千余年已逝。两千年,蝴蝶飞不过沧海,厚重的历史积淀最终必将通过某种渠道形成释放。前面提到的华阴老腔火爆全国,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华阴老腔正是发源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实对于这种艺术形式,我们多多少少可以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找到些画面。张艺谋的名作《活着》中葛优就曾声情并茂地进行华阴老腔皮影表演,而西北题材小说《白鹿原》在电影及话剧舞台中都有更为完整的演绎。西北之地民风彪悍狂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苍凉恢弘的艺术特质。而了解中国摇滚发展历程的人都会想到,西北之地对于中国摇滚的发展是起到何其重要的作用。汲取着千年文化的中国摇滚重金属形式与内容的巅峰《梦回唐朝》,从出现就成为了永不能超越的旗帜。从张楚到郑钧,再由郑钧到许巍。八百里秦川始终是占据着真正的文化流行制高点。原始的呐喊从几百年前产生,再到特定文化贫瘠时期民众的渴望,再到物质丰富后人们回文化回归的需求。构成了经典轮回的特殊文化现象。

其实在先于中国大摇滚时代之前,西北之地的音乐传统就已经洒遍全国。遥想中国流行音乐之初盛行的西北风,正是西北传统音乐形式“信天游”的孩子。其实“信天游”是陕北的确对于当地名歌形式的一种称呼。又叫“顺天游”或者“小曲子”,在山西地区被称为“山曲”,内蒙地区被叫做“爬山调”。但是总体结构万变不离其宗。其歌词都是固定格式的上下句,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这其中尤以陕北地区民歌最负盛名。记得在电视剧《我爱我家》中傅明老人说过,你看人家陕北民歌,一唱就唱出了个《东方红》;再一唱,就唱出了个《绣金匾》……足见陕北民歌的深入人心程度。

信天游结构规整,但是内容表达却非常随性自然。善用比兴手法,情绪感染力强。真正是在西北黄坡黄水之间,白羊肚手巾挥舞中比兴。何等的快意洒脱。在信天游传唱的这片土壤,本是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沟壑起伏延绵不绝,自然造就一番苍凉悲壮,而其中又饱含着冷峻与坚毅。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也是对爱情的赞歌,更是对生活的颂歌。是信天游把广袤的黄土地之上的爱与恨、情与仇转化为恒久不息的生命力。是信天游将陕北民众千年的古朴执着展现在世人面前,她凝结了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陕北民众对自我的倾诉。我们在信天游中最常见到的字眼无非就是蓝天、白云、羊羔羔、牛妈妈、亲妹妹、情哥哥,这种最简单接地气的表达,却成就了陕北最亮丽的一抹风景。

有人说经典是轮回,如果这是真的话,这其实更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种轮回。新楼兰从设计到降生伊始,如同那座幽远神秘的古城一般,就注定了要成为经典。然而成为经典不仅有传承,更要有创新。文化的承载,实则从另一个角度说则是创新的责任与气质。

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一砖一瓦皆有故事,一坡一窑尽诉传奇。无数人文景观值得深挖细品。就包括拥有三千余年历史的陕北古琴。而精细打磨古琴的斫琴技艺,更是传奇中的传奇。中国琴学在斫琴方面的造诣,正是在唐代前后的达到了顶峰。而西北之地作为盛唐中心,斫琴技艺的积淀与传承,充分地体现古琴在人类文化文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古琴音乐既不像宫廷音乐,又不属于民间音乐,而是中国传统文人自我抒怀的一种文人音乐。就斫琴而言,历代文人琴家都曾留下过很多美好的传奇轶事。如东汉蔡邕,当其途经吴地,发现火中的的木柴发出啪啪啪的清脆声响,他凭借自己的经验认定,烧火的这种木料肯定会是斫琴的上好材质,于是取出将其斫制成琴,果然是琴声不同凡响,这才有了蔡邕火中偶得制成“焦尾琴”的美好传说。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在当代仍然有坚守着传统斫琴的大家守护着这一古老的技艺。斫琴家们对古琴或在材料组成和结构、形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创新改良,或遵循古训将其技艺领会到极致。几千年的积淀似乎早已将琴体风干,却无法抹去制琴人、斫琴人的那一份执着情怀。音乐人戴荃深深被制琴人这一份坚守而感动。众所周知戴荃是流行乐坛“古风”流派的代表人物。而近几年大行其道的“古风”流行音乐正是将传统民族器乐加以适当的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或民谣清新或电子时尚。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游走吸引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喜欢。而在亲历了千年历史的古琴制作过程之后,相信戴荃会有更多呼之欲出的创作灵感,古意、时尚,传承、创新,时刻印记在新楼兰车队此行深深的车辙之中。 “中国之美”传承为根,创新为先

篇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和休闲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华阴市提出要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就是要把华阴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发展境地。本文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打造“休闲之都”,做一些初浅探索与思考。

一、“旅游休闲之都”要突显一个“景”字。

华阴不仅有华山,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华阴有山无水,山上扩容有限;山下景点说起来很多,看起来很少。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在山下旅游资源开发上作文章,在围绕华山旅游配套上作文章。近年来,华阴的旅游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华阴除了山上景点丰富外,山下却没有多少,虽有景点,许多未开发。因而,提出应改过去“山上扩容,山下留客”为“山下造景,山下留客”。因为,山下造景可以,山上扩容却不那么容易,弄不好还会破坏景观。因而应当在山下造景上下功夫。加之索道和西潼高速的建成,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应当设法让游客在山下停留的时间加长,才能达到刺激消费,增加收入,繁荣地方经济之目的。依山傍水,是一个地方风景优雅的基础和前提。建议修建“太华湖”(修建城河公园就很好)。既能蓄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华山脚下增添新景,又是一个防汛保安工程。从长远看,湖水还能与地下水形成水资源循环使用。风景有自然的,也有人造的,深圳有“锦绣中华”,云南有“世界园艺博览会”,“东都洛阳”有“牡丹花会”,我们华阴也可以搞“月季花会”。“华山花卉生态示范园”。在扩大华山旅游外延上下功夫。

二、旅游休闲之都要突出一个“绿”字。

首先,吃要“绿色”的。一定要倡导健康饮食,生态饮食,发展地方特色小吃。因此,我们既要让游客吃得可心、惬意,又要让游客吃得安全放心。这就给我们的宾馆、饭店等餐饮业提出了严格要求。

其次,住要“绿色”的。现在,人们旅居的环境,并非一定要硬件上多么高档。比如,宾馆饭店的客房里摆一些高档、名贵的花卉,既能令人赏心悦目,又能净化空气。三是行要“绿色”的。华阴作为古城西安的“后花园”、作为“中原入陕第一市”要有绿色,作为旅游休闲之都更要有绿色。华阴人多地少,但非耕地面积确实不少,植树造林即能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有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环境效益。

三,旅游休闲之都要杜绝一个“污”字。

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增长观的影响,旅游活动从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景观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等不可持续现象。华阴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旅游城市。招商引资,扩大开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能再搞什么“污染大户”

了,污染小户也不能有。作为“旅游休闲之都”,就更应该倍加关注,倍加重视。

四、旅游休闲之都要挖掘一个“文”字。

大家熟知的一部《少林寺》电影,把嵩山的旅游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一首比阿乌演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成了云南风光的代名词、代表作。我们华山的“华岳仙掌”、“下棋亭”、“华山雄姿”,到底哪一个能成为世人心目的“主景”或华山的代表?原因就在于缺乏大手笔、高层次和名人、名剧、名片的宣传推介,甚至连一张像样的“碟片”也没有。

近年来,“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在北京走红之后,来华阴的游客想要欣赏华阴老腔,却是不容易的。

华山脚下有很多历史典故、人文景观,但是缺乏挖掘与整合。西岳庙内的“天下第一碑”,若没有人讲解,谁能知晓;杨震的“垂廉四知”,连一块碑文也没有,只有一个很不象景的画像,杨氏的“清白传家”在当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浪潮中,只有市纪委不久前才办了一个“四知”网站。“一柏一石一眼井”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文景观,现在却水枯了,柏死了,石飞了。因此华阴厚重的历史人文辉煌,亟待开发。

篇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和休闲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华阴市提出要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就是要把华阴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发展境地。本文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打造“休闲之都”,做一些初浅探索与思考。

一、“旅游休闲之都”要突显一个“景”字。

华阴不仅有华山,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华阴有山无水,山上扩容有限;山下景点说起来很多,看起来很少。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在山下旅游资源开发上作文章,在围绕华山旅游配套上作文章。近年来,华阴的旅游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华阴除了山上景点丰富外,山下却没有多少,虽有景点,许多未开发。因而,提出应改过去“山上扩容,山下留客”为“山下造景,山下留客”。因为,山下造景可以,山上扩容却不那么容易,弄不好还会破坏景观。因而应当在山下造景上下功夫。加之索道和西潼高速的建成,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应当设法让游客在山下停留的时间加长,才能达到刺激消费,增加收入,繁荣地方经济之目的。依山傍水,是一个地方风景优雅的基础和前提。建议修建“太华湖”(修建城河公园就很好)。既能蓄水,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华山脚下增添新景,又是一个防汛保安工程。从长远看,湖水还能与地下水形成水资源循环使用。风景有自然的,也有人造的,深圳有“锦绣中华”,云南有“世界园艺博览会”,“东都洛阳”有“牡丹花会”,我们华阴也可以搞“月季花会”。“华山花卉生态示范园”。在扩大华山旅游外延上下功夫。

二、旅游休闲之都要突出一个“绿”字。

首先,吃要“绿色”的。一定要倡导健康饮食,生态饮食,发展地方特色小吃。因此,我们既要让游客吃得可心、惬意,又要让游客吃得安全放心。这就给我们的宾馆、饭店等餐饮业提出了严格要求。

其次,住要“绿色”的。现在,人们旅居的环境,并非一定要硬件上多么高档。比如,宾馆饭店的客房里摆一些高档、名贵的花卉,既能令人赏心悦目,又能净化空气。三是行要“绿色”的。华阴作为古城西安的“后花园”、作为“中原入陕第一市”要有绿色,作为旅游休闲之都更要有绿色。华阴人多地少,但非耕地面积确实不少,植树造林即能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有生态效益、旅游效益、环境效益。

 

三,旅游休闲之都要杜绝一个“污”字。

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增长观的影响,旅游活动从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景观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等不可持续现象。华阴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旅游城市。招商引资,扩大开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能再搞什么“污染大户”

了,污染小户也不能有。作为“旅游休闲之都”,就更应该倍加关注,倍加重视。

四、旅游休闲之都要挖掘一个“文”字。

大家熟知的一部《少林寺》电影,把嵩山的旅游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一首比阿乌演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成了云南风光的代名词、代表作。我们华山的“华岳仙掌”、“下棋亭”、“华山雄姿”,到底哪一个能成为世人心目的“主景”或华山的代表?原因就在于缺乏大手笔、高层次和名人、名剧、名片的宣传推介,甚至连一张像样的“碟片”也没有。

近年来,“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在北京走红之后,来华阴的游客想要欣赏华阴老腔,却是不容易的。

华山脚下有很多历史典故、人文景观,但是缺乏挖掘与整合。西岳庙内的“天下第一碑”,若没有人讲解,谁能知晓;杨震的“垂廉四知”,连一块碑文也没有,只有一个很不象景的画像,杨氏的“清白传家”在当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浪潮中,只有市纪委不久前才办了一个“四知”网站。“一柏一石一眼井”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文景观,现在却水枯了,柏死了,石飞了。因此华阴厚重的历史人文辉煌,亟待开发。

篇9

T:创作《观照》这张专辑的时候,是有一种想要跟过去那个谭维维告别的意思么?

W:就是记录那时的一些感受,并没有想去告别过去。因为无须告别,也无法告别!只不过在内容方面,我写的词,多是写一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也是自省。每时每刻都在反省。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说这张专辑叫《观照》,观看和照见自己的内心。

我喜欢强烈反差的东西,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和多面性。很多感受写得比较直接,看起来比较黑暗。比如《城市病人》,我们现在好像生活在外面冠冕堂皇的,有些被我看做是“疯子”的人,他们或许并非是疯子,可能我们才是真正有病的人。当我们面对镜头的时候,说不出话,说不出真实的感受,也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想法。包括《Blah Blah Blah》里面,你看不到一个人。茫茫人海中你看不到一个人。有些表达只是意会的。我们直接感受到其实才最好。

T:是否想通过自己的音乐去改变一些什么?

W:音乐人应该具有责任感。有些愤怒,有些疑惑,有些追问……希望用音乐化解掉。有些状况我们虽然改变不了,但我们能充分影响,所有的改变都只能来源于自己。

T:这次和英国制作人合作有什么体会?

W:感动他们身上那种对艺术的追求。我也渴望追求,在音乐上的那种追求,享受音乐里的每一个细节,这也让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会那么的充满能量。

T:这次你运用到了VR MV,你是怎么看待新技术在唱片工业中的应用的?

W:我觉得VR技术每天都在更新,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去学习。它完全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和耳界。科技能让人有一些感官上的刺激,能开发我们的想像。

T:开放式创作的感觉怎么样?能举个例子说明么?

W:任何时候都需要你有放松的状态,或者说在一个不太有目的性的状态下,这样会产生一些灵感,那是让人感到无比自由的。

T:因为是从音乐选秀中出来的,之前有人说你只会飙高音,你在这方面有什么困惑?

W:我是通过《超级女声》选秀出来的,“超女”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开始而已,从“超女”到今天已经10年了,在音乐上我一直在探索,比如《谭某某》那张专辑,开启了我音乐或者说我的心灵之门。后来又做了两张专辑,但不为人知。去年我再次登上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舞台,同样是演唱类的竞技场,但心态已经不一样了。10年前的我是想夺冠军的,以为一夜能冲上云霄,后来用了10年的时间来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当再次站在10年前那个舞台上,虽然也有紧张,有兴奋,但我更清醒地知道我就是为了唱歌而来的。我希望观众看到了一个歌者谭维维,她的音乐是可以亲近人的。

T:现在做音乐是不是更加随心所欲一些?

W:音乐本不是拿来征服别人的,音乐是很简单的,当下你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它会很直接的通过旋律,歌词内容,演唱时的情绪表达出来,它骗不了人。所以,真诚是做音乐的第一要素!

T:你现在很多时候都参与创作,像之前和华阴老腔合作的《给你一点颜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你是不是想向创作方面去发展?

W:说实话,我不觉得我是一个创作型歌手,像我这样“歌而写”的人,完全是因为当下的灵感,我不能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创作型歌手,10年时间让我读懂了一件事,就是不能自不量力,所以说我的那些音符,或者说写下的那些感受,更多来源于那时的感受。如果说是一个创作型歌手,应该要通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系统训练,对于音乐,作曲创作,编曲技巧有深入和系统的学习。

T:崔健说,《给你一点颜色》是目前中国教科书式的摇滚乐,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W:实在是抬爱了,首先我和刘洲创作这个作品的时间很短。后来我问自己有那么好么?如果再反复去听的话,词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诟病的,我在参加《超级女声》之前,一直在做民族音乐的探讨,包括音乐,蒙古族音乐,我想是来源于积累吧。刚开始我觉得这是不是一个灵光乍现的作品,后来跟身边的朋友探讨这问题,可能跟我们在民族音乐上的探索、积累有关,一直渴望在传统与现代音乐做一些尝试,架起一座桥梁。至于教科书一说,除了老师的期望与赞誉以外,我想说:我们本不是书中人,又何谈书中事呢?

T:你什么时候开始信佛教的?

W:14岁突然有一天,我在电视上听到《青藏高原》,之后,我的人生因这首歌而改变,她也搭起了我与的联系,我相信信仰对我的感召,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T:四川话和陕西方言两种语言体系,怎么就和华阴老腔联姻呢?

W:参加《中国之星》,很开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可以演绎自己的作品。崔老师当时特别鼓励我,希望我坚持自己的创作,不管它成不成熟,它就是当下的你。崔老师在那段时间,真的是每天陪着我们排练,有时候到夜里三四点钟,他比我们的劲还足,我们有时候累了,会坐下来,他都会说,站起来,我们需要有那个能量。第一场和第二场录完之后,很享受,也看到了舞台上不一样的我,音乐性也变得更加纯粹和丰富。我也越来越希望将我从大学毕业到之后的好几年对于民族音乐的一些追求探索,和我骨血里与民族民间音乐的缘分用新的音乐形式和旋律表达出来!

篇10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

联系和约见了49位投资人,

本以为能遇到伯乐, 结果一路碰壁

在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的舞台上,华阴老腔和谭维维组合演唱的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震撼了所有观众,好评如潮。而最早把这个创意作为传播热点,推广其成名的幕后伯乐,就是“果酱音乐”。 辞掉首都户口做“摇滚客”

“果酱音乐”脱胎于“摇滚客”。其创始人兼CEO邹扬是位88后工科男,201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模式识别专业。邹扬从小就喜欢摇滚乐,上大学时,他曾想用音乐养活自己,但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

作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应届生,邹扬一毕业,就应聘加入了百度公司。入职一年后,被提拔为百度凤巢团队高级工程师,日均为百度带来近百万元收入。期间,他获得了北京户口。对于一般大学毕业生来说,这已是非常好的职业生涯开端了。而他的思想,却在此刻产生了动摇。

一天,邹扬加班到深夜,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公司,看到街头LED大屏幕上正重播《中国好歌曲》总决赛,他想起自己每天机械式的线上编程与开发,想起每天冰冷的代码和绩效考核,想起自己无比热爱的摇滚和渐行渐远的音乐梦想他看到《中国好歌曲》里面的一些优秀独立音乐人,他们唱着摇滚和民谣开始走进主流大众的视线。他意识到,独立音乐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和作品,靠音乐选秀节目能红的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独立音乐人趋于边缘和小众地位,只是活跃于音乐节和酒吧甚至是地下,没有稳定的宣传和展示音乐才能的渠道。当时邹扬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风起云涌,何不利用自己的互联网技能去创业?做一个音乐新媒体,让独立音乐人找到大众的知音。

说服了父母后,邹扬辞掉了百度公司那份外表光鲜的工作,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首都户口,回到了老家南京。他从最熟悉的摇滚乐做起,媒体起名为“摇滚客”。 49次碰壁也不悔

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光凭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花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第一版网站的开发,美工、前端、后端,全部由他一人包办。2014年9月11日,“摇滚客”终于上线了。不久,他在网上结识了第一个合伙人。

接下来的3个月,他俩每人值班一天,每天都会写到凌晨3点。除了网站上的内容创作,他们还开通了微博和乐迷们积极互动。3个月后,网站每日页面浏览量过万,微博粉丝为3万,他们的媒体也在业内打开了知名度。

邹扬开始着手组建线上团队,他在微博上了招募启事,从中筛选出几名优秀同伴,后来,团队数量增至12人。

团队运作了几个月,邹扬发现了致命问题,成员们都是线上协作,讨论得不到及时回复,沟通时效率低下,工作时间不确定,这些原因都严重拖慢了项目的发展进度。于是他说服妻子,将他的婚房腾出来让大家办公,他与妻子搬到父母家暂住。这样,成员们能够聚在一起办公,一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为了将独立音乐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中,渐渐地,邹扬将报道范围从摇滚乐、独立音乐扩展到全品类音乐。为此,邹扬将“摇滚客”更名“果酱音乐”,“果酱音乐”源于一句美语口语,当你听到一段非常棒的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喊出:That'smyJam。Jam即“果酱”的意思,象征着新奇的好音乐,这与他们创立“摇滚客”的初心一致。

2014年8月底,“果酱音乐”共扩展至8个传播渠道,包括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全网日页面浏览量约10万。此时,他们已成为了一支颇具实力的新媒体团队。

2014年12月,为了有足够的资金助力后期发展,邹扬决定去寻找投资。他打出了“音乐界的36氪”概念,写好商业计划书。本以为能遇到伯乐,结果一路碰壁,被人拒之门外。

3个月时间,他多次往返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联系和约见了49位投资人,都被残忍拒绝。他曾跑到上海见一位投资人,等了3小时,交流5分钟后,还没听完他的陈述,那人便说:“你们的项目就是鸡肋,团队就是鸡肋”,将他赶了出来。

对伙伴的承诺,家人的期待,至今仍未兑现,邹扬的内心无比惆怅,也感到很迷茫,而伙伴们认为:“我们虽然暂时不受资本市场认可,但却在用户市场不断收获成功,这足以证明我们有着存在的价值,这份事业就值得继续拼搏。要相信,既然是千里马,终会遇到伯乐;有梦想的翅膀,终能等到风来!”伙伴们的鼓励,给了他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天,邹扬结识了一位杭州的创业者,他给邹扬接连介绍了三位投资人。在一间狭小的咖啡馆中,邹扬遇到了他事业上的伯乐――多牛资本。听完邹扬对果酱音乐清晰的商业模式描述,投资人微笑着打探与考量着邹扬,他看好“果酱音乐”的方向,欣赏邹扬的创业精神。于是,2015年10月底,“果酱音乐”获得多牛资本领投的200万元天使融资。 做有梦想的翅膀

获得投资后,邹扬将办公室从居民区搬到了江苏创业大街,这是南京最具互联网创业氛围的地方。他们继续招兵买马,内部也明确拆分成编辑部、市场部、技术部等,从此,“果酱音乐”进入专业的媒体运作方式。

接下来的两个月,公司业务飞速发展,邹扬开始与大型制作公司合作。较为典型的是:以合作媒体参与到东方卫视的音乐类节目《中国之星》全程报道中。

2015年12月5日晚,谭维维在《中国之星》中,将华阴老腔这种戏曲风格和摇滚乐融合,一曲《给你一点颜色》博了个满堂彩。邹扬认为,谭维维他们将中国最老的曲艺形式与西洋舶来的摇滚音乐融合,在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上有创新,邹扬团队决定把这作为策划传播的热点。12月6日,朋友圈一条关于谭维维和华阴老腔的图文被热传,文章阅读量3小时内突破10万。在全网的传播人数在50万人以上,微信图文均在10万以上。不久,春晚导演组向谭维维发出了邀请。

篇11

《百年》表演者:钟镇涛、黄伟麟、符龙飞等

《春暖花开》表演者:蔡徐坤

《男儿当自强》表演者:陈伟霆

《生活总该迎着光亮》表演者:周深

《用奋斗点亮幸福》讲述人:赵亚夫

《我的未来不是梦》表演者:萧敬腾

《奋斗》表演者:杨洪基

《用奋斗点亮幸福》讲述人:杨洪基

《黄土高坡》表演者:薛之谦《月亮之上》表演者:张杰

《他不懂+你值得更好的+这就是爱》表演者:张杰

《漫步人生路》表演者:周深、邓丽君(虚拟技术呈现)

《小城故事》表演者:周深、邓丽君(虚拟技术呈现)

《大鱼》表演者:周深、邓丽君(虚拟技术呈现)

《东方之珠》表演者:杨千嬅、钟镇涛

《用奋斗点亮幸福》讲述人:张良

《英雄赞歌》表演者:童声合唱团、龙紫岚、张浩天

《谁是最可爱的人》表演者:张光北《最可爱的人》表演者:张靓颖

《一生一次心一动》表演者:张靓颖

《永不失联的爱》表演者:单依纯

《给电影人的情书》表演者:单依纯

《给你一点颜色》表演者:谭维维/华阴老腔

《乌兰巴托的夜》表演者:谭维维/华阴老腔

《护航》表演者:陈伟霆

《W企划》+架子鼓solo表演者:陈伟霆

《可惜我是水瓶座+大城小事+勇+野孩子》表演者:杨千嬅

《用奋斗点亮幸福》讲述人:汪勇

《HOME》表演者:蔡徐坤

《像风一样》表演者:薛之谦、任路瑶

《变废为宝》表演者:薛之谦、任路瑶

《星辰大海》表演者:摩登兄弟刘宇宁

《用奋斗点亮幸福》讲述人:唐伯昶、冯韶伟

《祖国不会忘记》表演者:谭维维、航天老同志合唱团

《The Diva Dance》表演者:张靓颖

《Legends Never Die》表演者:张靓颖

《了不起的女孩》表演者:硬糖少女303

《卡路里》表演者:Vsinger

《普通Disco》表演者:硬糖少女303、Vsinger

《Fall In Love》表演者:摩登兄弟刘宇宁

《用奋斗点亮幸福》讲述人:林鹰谷

《假如你要认识我》表演者:关牧村、摩登兄弟刘宇宁

《海芋恋》表演者:萧敬腾

《猴笼》表演者:萧敬腾《青春》表演者:张光北

《青春》表演者:毛不易、李一桐

《入海》表演者:毛不易、李一桐

《泡沫》表演者:G.E.M.邓紫棋

《两个自己》表演者:G.E.M.邓紫棋

《无双的王者》表演者:G.E.M.邓紫棋

《 1987 我不知会遇见你+神回复+跳舞吧》表演者:李宇春

《银河中的星星》表演者:李宇春

《领航》表演者:王传越、张靓颖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