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0: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二年级数学学科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备课。学期初,认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了单元备课,三人分工协作,共同探究,相互磋商,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每堂课下来,及时探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课堂的教学设计与程序,以便让学生更能理解和把握每一单元的知识。
2、上课。
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练习在同层次的习题,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备课组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开展组内随堂听课和公开课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活动之前,总是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期本组由杨守琴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搭配(一)》,制作成录像光盘去省市参与比赛,虽然目前还不知结果如何,但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是值得的。
三、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本学期中我们年级组开展了多次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都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法,学情分析、反思心得、集体备课,以此来矫正疏漏,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本学期每位教师都有任教所有学科教学计划、教案、作业设计、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分析、听课15节以上并做到每课必评,年级组参加校级公开课1节。学校通过检查发现大家都备课认真,作业批改仔细,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真正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后有反思。
一方面加强集体备课,一方面开拓校外交流。
抓好集体备课,实现学科备课组脑力资源的共享,既是提高备课
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又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组内,我们一是做到课前讨论交流,二是做到课后反思小结。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总目标。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碰头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好方法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每个人上完课后都会找机会谈谈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反应;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再商量着还有没有更好的讲解方式,以便让还没上这课的其他老师能吸取经验,更好地把握教材,这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别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们会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有时设想的教学方法和现实的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差异,这时我们会做一下教学实验,就是大家讨论一种认为比较可行的教学方式在某个班试讲一次,上学期“变速自行车的学问”这一节课,大家在课前讨论时都觉得这课很难上,什么飞轮、链轮啊一些专有名词我们先推了一辆自行车研究了一下,还是觉得怕学生不好理解,这时我们就集体备课由我先在四班试讲,其他成员在后面听,然后综合学生们的反应、授课老师的自我评课、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再加以完善,其他老师再上时,争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实验我们做的很多,效果还不错,大家都觉得收益非浅。
在校外我们也不放过任何一次教研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听、评公开课这样的机会。我们还与其他学校保持着教研交流。我们和武珞路中学、东亭学校、二十五中的数学备课组长建立了联系,方便大家有问题一起研究。特别是在期终复习时,我们交流得更加频繁。外还利用同学、朋友的关系经常与潭秋中学、粮道街中学、四十五中、白沙洲中学、张家湾中学的同头数学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交换备课资料。经过交流很容易发现我们的差距,从而尽快地弥补我们疏忽的东西;经过交流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二.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我们备课组的几名成员虽然性格相投,但也各有特点。针对各人强项、办事风格,合理地分配工作方可产生最大的合力。比如每次出测试卷时都会经过这样一个程序:先讨论测试目的、出题范围、测试时间,再分工负责:编题的、上网查询资料的、画图的、誊写的、打印的各司其责,很快一份凝聚集体智慧的试卷便出炉了。像这次出期中考试试卷就是我们先集体讨论,再由韩慧、杨兰和我各自独立出一套试题,由谌非从中挑选、整理出最后的定稿。这样我们四个人一些好的想法都在这份试卷中体现了。新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借助教具的地方,大家也是共同精心准备,然后再资源共享。说到这里想起一件让我很感动的小事。前段时间我们要学习讨论截一个圆柱体会得到哪些平面图
小学阶段是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开始成长的阶段,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发展对整个人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对于一个人的思维来说,在小学阶段便树立理性的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在这个时期,发挥数学阅读在思维构造能力上的巨大作用,可以让孩子们的思维摆脱幼儿时期的幼稚,从而走向科学理性的思维. 但在当前的一些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阅读的忽视,或者说缺乏数学阅读的引导,导致了数学阅读几乎没有发挥出其在构造思维、促使人的思维走向理性上的作用.
一、在小学一二年级通过数学家的生平故事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
当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中,最初的一二年级还处在幼儿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会识字,也只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例如10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货币等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 在这个时候,应该通过数学家生平的有趣故事吸引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数学家生平的书籍,或者数学家的一些传记,例如《高斯传》《希尔伯特传》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伟大数学家的童年故事中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在推荐孩子们的数学阅读完毕之后,可以在班级举办几次数学故事大赛,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在数学阅读上走向更加理性的思维阅读上去.
在数学家生平故事的阅读上,教师可以在孩子们读完《高斯传》之后,讲述高斯在小学阶段发明的“1 + 2 + 3 + 4 + … + 99 + 100”的计算方法,并在高斯的童年故事中让孩子们对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学家生平的故事,让孩子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并在接下来的三四年级中引导孩子们进入数学故事的阅读打好相应的基础.
二、在小学三四年级通过数学故事初步训练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理性思维
三四年级的小学阶段,孩子们已经摆脱了幼儿时期的一些思维方式,而从三年级便正式开始的英语学科的学习,也表明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 这个时候的数学阅读,应该从故事的阅读转向思维的阅读,但数学思维的阅读依然可以通过数学故事来展现,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数学故事应该从数学家的生平故事转向数学学科本身的故事.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鸡兔同笼”的数学故事,让学生们在阅读这些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是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去的,这正是理性思维对人们认知能力的要求.
三、在小学五六年级通过数学思维的阅读引导小学生理性思维的初步形成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大致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孩子们正在从儿童时期进入青少年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引导学生们进入更深的数学阅读上去.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科普性质的数学书籍,特别是有关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方面的. 在学生们阅读完毕以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让孩子们谈谈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的差异,并进一步地在这些差异中体会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所带来的不同思考,总结出这两者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这最后两个学年的数学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们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的数学学习状态,因此,在这个阶段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是在数学思维阅读之后,把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用到数学解题能力上的关键一步. 这在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因为理性思维要求学生们能够从问题出发,去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具体问题,在小学学习阶段,解题能力的高低便是这一能力最好的体现.
小 结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思维的形成阶段,通过阅读,尤其是数学阅读,让孩子们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 针对孩子们在小学中各个阶段的成长特点,需要用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孩子们的数学阅读. 例如,在小学一二年级,可以通过数学家的生平故事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这个阶段的数学阅读基础打好之后,在三四年级,可以通过数学故事初步训练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理性思维;而在小学最后的五六年级,针对小学生从儿童阶段到青少年阶段的过渡特点,可以通过数学思维的阅读引导小学生理性思维的初步形成. 只有在这一步步的引导中,按照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律,逐步深入层次地安排小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才可以让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走向理性,从而为更高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开启正规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承接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还具备很大程度幼儿时期的特性,但是一二年级的学习是将来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培养的学习能力都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从一二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当前阶段的学有裨益,也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
一、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对教材进行学习,初步掌握部分知识。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必备的技能,不仅仅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大帮助。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学生掌握知识完全依靠教师的灌输。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自制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学习效果明显下降。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关键。另外,自学能力不仅能够应用于学习,还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日常生活中随时都需要人们进行自我提升,例如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操作新型设备等。倘若人们缺乏自学能力,任何新鲜事物的接受、掌握都需他人的教授,那么人们更难以提高生活品质。因此,从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进行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能够为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奠定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案
1.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自学最好的引导者。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正处于好奇心强、爱玩闹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自动进行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因此,开发教材的有趣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等都是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可靠方案。首先,知识教学以教材为依托,教师对教材兴趣内容的开发直接决定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整体的课堂氛围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材中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教师一般都会留给学生动手测量的时间,但都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完成的,这无法完全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安排的测量范围后留给学生更多的测量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测量身边的物体。这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又能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巩固。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师生关系向来身份分明,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行为的规范者。尤其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师生之间的距离是遥远不可触及的,除非是天生性格十分活泼的小学生,一般的孩子对老师都存有一种敬畏心理,面对老师时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种疏远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不利,学生只会在课堂上掌握教师讲解的部分知识,需要课下完成的自学部分则效果不佳。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学与课堂学习的同等地位,教师需要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朋友的身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转换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更加柔和,课前表明自己是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言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并多使用积极性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在适合自学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等。
3.打造竞争性班级文化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二年级这个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尚处于喜爱游戏、乐于竞争的阶段。小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任务得分低于他人而更加努力地进行下一个任务,也会为了维持自身排名靠前的地位而更加努力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中营造一种竞争性的课堂氛围甚至是班级文化,以此来激励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性格以及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课堂发言的情况公平的为每一小组计分,定期对小组得分情况进行公布、表彰和鼓励,新学期开始之前对上学期的小组得分情况进行汇总和奖励。这一套分组激励办法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课堂发言,从而便于教师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预留充足的自学时间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都需要教师进行督促,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需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学时间和空间。一二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且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同,这导致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下自学任务完成效果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进行自学能力培养时应该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以及进行充分的自学实践。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了自学,并能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着重强调预习新课的重要性,同时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足的预习时间,并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抽查。学生预习自学需要较多的时间投入才能保证自学质量,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应考虑到这一客观事实,布置少量机械性作业,增加预习等自学内容的作业时间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以及作业安排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能够保证当前阶段的学习质量,更是为将来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提升学生生活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在群里,几乎每天都有语文老师在做分享,我还从来没有加入过这样疯狂的群,只要一开QQ,这个群里就会跳出几百条信息,比我的其他任何群都热闹多了。而且我无法做到完全旁观,因为不久后群里开始布置作业了,群里的教师必须交,否则有被踢出的危险。我不想离开这个优秀的群,于是我格外关注作业,只要收到作业信息,我就做。
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想开始起了一定的变化,对“新教育”有了思考:新教育不是只针对语文学科,也在召唤其他学科的老师走进自己的“完美教室”,在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学生。作为数学老师,数学教学也可以像语文学科那样,开发出优秀的课程。学生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仅仅是数学的一部分,有许多优秀的数学科普读物能为我们打开更宽广的数学学门,把这些好书中的数学带给学生,相信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的。
当时我正在教低年级数学,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有没有适合他们看的数学绘本呢?我开始寻找并购买数学绘本,将它带给我的孩子和我两个班上的学生。
一段时间共读后,不仅我6岁的孩子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好感,还说出了“我爱数学”的话,我的学生也特别期待每周数学活动课上我和他们共读数学绘本,就连父母们也逐渐知道了有趣的数学读物,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班里有好几个学生,在幼儿园学习了数学,但是过早学习符号化的数学,让孩子吃不消,反而对数学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在亲子共读数学绘本的过程中,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对她说,“我的数学学不好,是因为没有数学绘本。”在她看了数学绘本后,她的数学学习有进步了。我知道,数学绘本只是一粒火种,是它让孩子发现了数学的趣味,产生了自我力量。
默默探索着,自得其乐着。一天,我突然接到群里粉红毛虫中队队长请我做分享的邀请。我诚惶诚恐,既激动又害怕,在队长的鼓励下,顺利完成了“数学课外读物的共读与思考”。期末时,我的这份同题的群作业又被评委们评为优秀。8月23日,我又接到北京新教育实验学校为期3天的种子教师培训的通知……当时我刚写完种子教师的申请书,就接到这个天大的好消息,真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短信问花王是不是弄错了?花王老师告诉我:“从教师地域分布情况和学科方面考虑,你被破格入选为种子教师,对你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呀!”我决定将数学课外阅读的课程开发到底,低年级先将数学绘本教学做好,中高年级再慢慢开发其他数学课程。
北京的培训对我触动很大。曾经只在网络上见到喜喜、花王、蓝玫、莞尔、小风、水心、飓风、栎柯……全都真实地来到我的面前,如此亲切!榜样教师们为我们诠释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他们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希望,让学生们成为我今生最美的相遇,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全力追逐
之后,我承担了新教育项目培训群数学中队队长的工作,并且申报了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学习。
每周一晚上是数学中队固定分享交流的时间,我要调动群中的数学老师共同参与学习,要寻找联系群中的数学教师分享关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分享交流中,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
刚接到分享任务的教师都与我当初一样,不知道分享什么,都不敢承担。我也像当初队长鼓励我那样,鼓励他们,最终战胜自己,在分享中获得成长。
数学中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还远远低于语文中队开发课程的能力,我为自己鼓劲:不要急,慢慢来,先让活动开展起来。
因为奇迹、灯花、心静、香水和我的共同坚持和努力,我们成功开展了一个学期“二年级数学绘本共读分享交流活动”,并且留下了宝贵的群记录资料。在上个学期的摸爬滚打中,我们总结了很多关于数学绘本共读的经验,发现了更多适合小学生共读的数学绘本。不仅有适合低年级的数学绘本,还有适合高年级的数学绘本,我们扫描和收集了关于数学绘本的150本电子绘本,为方便数学教师平时在课堂中进行数学绘本共读,打下“物质”基础。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丰富的资源,在“新教育项目培训群”中,一、二、三年级的数学绘本共读研究小组同时启动,三个年级轮流,每周一次的“数学绘本解读分享”开展起来。借助“萤火虫网络教室”的契机,每周一个数学绘本课的讲师分享自己所上数学绘本的解读,我们的数学课程研讨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十字路口
然而,随着工作顺利开展,我却不断接到家人的“报警”:忙于新教育工作,我上网的时间不断增加,几乎每天晚上都在电脑前,时常连早晨起床都在网上忙碌。家里的很多事情,包括陪孩子玩、讲故事都落在丈夫身上,甚至该吃饭时,家人叫我吃饭都要叫N次。每一个人都受不了我,说我中邪了,“不要上网了”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也尽量克制,我也发现自己花在电脑上的时间太多了,连看书学习的时间也被压缩了!但是,除了早晨固定为读书之外,到了晚上,周日二年级分享、周一项目群研讨、周二“网师”学习、周三三年级分享、周五YY语音课堂主持与评课、周六一年级分享……
每晚我都不忍心离开网上的工作,相信坚持会创造奇迹。
2014年3月19日,是个春光明媚的一天,但对我们家来说却是个阴霾突起的日子。同是教师的丈夫在上班期间突然胸口剧痛难忍,后经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破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作为妻子的我,心急如焚,手足无措。病危,马上转院!筹集高昂手术款!确定手术方案!寻找血源、血小板!开胸手术历经10小时!重症监护室8天8夜!平安度过危险期!终于出院,可以回家静养了,医生说要半年的时间,需要我精心照顾……
我的生活因此出现180度的大转变,所有工作在心痛中都停止了!
花王、奇迹、灯花老师、昕仔……这些老师得知我的情况,不仅给了我很多关心、鼓励和帮助,还在百忙之中接手了我留下的工作,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
进一步认真学习《常州市中学学科教学建议》,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刊和文章,学习有关研究性文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研究新教材。
(二)、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特别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等主要环节,积极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特长,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重点抓好数学教学的研究,协助学校搞好课题研究活动。
(四)、认真抓好毕业班和非毕业班工作
认真做好中考试卷分析工作,回顾总结上届初三毕业班复习教学中的得失,根据新一届毕业班学生的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复习计划,认真做好新教材的分析、研究和教学研讨活动,用好教材,做好初二年级的教学管理,抓好补差工作。
(五)、学会工作:
(1)、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2)、做好各年级学生的数学解题竞赛工作
三、时间安排:
八月:
组织教师课程知识培训
九月:
做好中考试卷分析
十月:
1、做好数学竞赛的报名工作
2、组织各年级数学教师的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3、各年级组织学生参加数学蟹题能力竞赛
十一月: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小学的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
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02-01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深感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责任重大,尤其当前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贯彻落实,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常在办公室听到高年级教师感叹:很多学生在低年级成绩还可以,怎么到了高年级就变差了呢?带着同事们的疑问,笔者开始了对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摸索。几年下来有所发现: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做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对挖掘数学知识的“深度”、开拓数学知识的“宽度”有所忽略。只有弥补缺失,才能让高年级教师觉得数学课堂上学生一点即通,学生们觉得高年级数学的“门槛”并不高。弥补的方法很多,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从教体会。
首要的还是兴趣培养不可少。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就经常采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去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学生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有了兴趣再适当加深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耐挫力,让他们能够迎难而上;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为班上做好榜样形成主力军。班上总有不均衡现象,记得讲二年级的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这样的时刻,身为教师也会沮丧懈怠,于是及时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勉励自己。提醒自己身为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总之,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也由这一理念产生出一个念头:“让孩子们当小老师,我来督导!”。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是有益的、成功的。老师只管巡视和指导,“小老师”们讲得有声有色,思路清楚,分析得也很到位。课堂气氛远比之前学生被动听讲强。于是时常抓住教学中的 “契机”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好“学科带头人”。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可找平常读题马虎的孩子来帮大家读题,让他们的粗心习惯得到纠正,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再找水平中等的学生帮大家分析题意,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最后再找几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判断,让“学科带头人”做出最终“判决”,大家意见一致后再进行下一题。
应用题如此,计算类也不例外。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有的孩子计算结果正确但说不出理由,于是在教学计算时,通常让基础好的学生说出算理,再找基础薄弱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面得到不同收获,让他们倾其所能,尽量做到既要会算又要能说明算理,让计算法则和原理在脑海中印象更深,理解得更透彻,而不是照猫画虎按部就班地只完成计算任务。
知识有了深度,学生有了一定的耐挫能力,还要设法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学一年级数学加法口诀时,为了便于记忆,减轻负担,可让学生试着观察2+3=5,3+2=5;4+5=9,5+4=9;7+8=15,8+7=15……有什么规律,最终引导学生把握算式规律,明确“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知识要点。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想到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关键,于是重点引导学生对着屏幕上的图画列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就这样练习列算式说意义,学生会觉得太简单。还可顺势加大难度提问:对照画面和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最终会有学生回答出:加数都在乘法符号前面,乘法符号后面是有多少个这样的数相加。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强调:这是关系到六年级时分数乘法的一个重要规律……
身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们要相信,在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领悟,将会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轻松……
参考文献
[1] 李伯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训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1).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37-1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的导入很重要,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进行导入,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有认真听下去的欲望,对新知的学习会投入很多,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这一课时,就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请学生猜测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数学课堂一开始出现一个谜语,学生觉得很有趣,在猜测过程中都很兴奋,举着小手争着答,大部分学生能猜出是“钟表”,然后通过表扬猜对的学生,激发起学生兴趣。引出所要认识的钟表,通过介绍钟表上时针、分针,从而一步一步来认识今天要学习的《认识时分》。这样在教学新课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了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一下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学生乐于去学习有关钟表上的一些知识。
二、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相对于语文、英语等学科是比较枯燥的,若教师单纯地讲解题思路,学生不免学起来觉得无趣,容易开小差,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活动来教学数学知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多运用数学游戏这种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数学游戏为教学带来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时,我就和学生做了这样的互动游戏:我说一个数字如11,请学生回答11里面有()个十()个一。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做这个游戏。一个学生说1120里面任一个数字,一个学生答它由()个十()个一组成。同桌间活动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对问和答说的又好又快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想表现的欲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既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个十()个一,又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还可以在游戏中通过比比谁说的快说的好,增强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学习,而且学得轻松又愉快,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为15到20分钟,而数学课堂中巩固练习都在后半节课时间完成,此时学生注意力就难集中了,开始坐不住。单纯的让低年级学生做练习,学生极易产生厌恶情绪,不认真思考,很独立完成,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然而如果在练习中运用多种形式,比如竞赛、开火车,争做小老师、上台演示等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从而增强了练习的效果,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后,在巩固练习时,我采用师生互对口诀,我说口诀前半部分,学生说口诀后半部分,在师生互对后再同桌互对,学生兴趣高涨,对起口诀来比较带劲。利用口诀解决问题部分,男女生各派代表上黑板解题,进行比赛,学生们都希望自己的代表获得胜利,在下面指手划脚,低语,恨不得自己上去解答。这样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感觉比较新颖,也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地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这是培养其兴趣的最好时机,同时他们的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理念已经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更要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真实或合理的现实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象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以小动物一天的活动贯穿全课,从早晨小动物们排队做早操开始,通过设疑激发认知矛盾,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再安排“回教室认位置”,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在现实情境中学会确定位置;然后安排“找图书认位置”,引导学生优化数学方法;接着带领“去剧场认位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通过“说座位认位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学生在这种熟知的生活情境中会产生强烈的亲切感,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单调、机械的形式中走出来,走进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创设多彩的生活情趣,让学生在“趣”中“思”。情境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但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只有潜心研究,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幽默语言,激发兴趣
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师幽默的语言能沟通师生的情感,使学生紧绷的心情得到放松,又能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是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风趣幽默、语言生动的老师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跟随老师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本身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及跌宕起伏的情节,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处理。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退位减法”时,像“600-236=”这样连续退位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计算时极易出错,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将计算过程编成故事:数学王国里有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个位0小子”是个穷光蛋,减6不够,怎么办呢?他脑瓜子一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打算向“十伯伯”借,可“十伯伯”也是个穷光蛋,但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爷爷”借,“百爷爷”很热心,立即拿出1个百借给“十伯伯”,自己留了5个百,“十伯伯”又把借来的1个百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十,拿出1个十借给“个位0小子”,“个位0小子”欢天喜地,立马用借来的10减6……通过创编故事等形式并借助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他们学得兴致勃勃。
教师幽默的语言,绝不能只为博得学生一笑,应该在带给学生愉悦的同时,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悟出“弦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安排合理操作,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应该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因为好奇和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动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通过操作,使学生获得感知、建立表象、积累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符合年龄特点也符合认知的规律。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操作活动,如:借助于学具进行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具体,从而理解新知,体验成功之乐、数学之趣。
四、设计合适游戏,激发兴趣
玩游戏是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因此,游戏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安排恰当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玩”中探索知识,在“玩”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确定位置”这一课中,老师奖励给学生一些拼图,课堂总结的时候学生按照拼图背面“第几排第几个”的提示,合作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所学内容,自然且有用。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更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安排合理操作、设计合适游戏等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并结合幽默的语言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81-03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编者在每一课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图,力图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与直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般”教材中的情境图,在使用数学情境图时出现了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对情境图进行二度开发,对于教材中的情境图该加的地方要加一加,该减的地方也要减一减,要让数学情境图在“加减”中增值。这样,才能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一、给情境图做加法――丰富数学内涵
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时的情境图呈现的数学信息比较单一,或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或没有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这样的情境图,我们要对其做一做加法,从而让情境图的数学内涵更丰富。
(一)增补信息,体现多元整合
对于教材中那些数学信息比较单一的情境图,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对其进行增补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一课中,情境图(见图1)只呈现了一个11层的书架,每一层放18本书。从这幅情境图中只能够引出“18×11”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算式,情境图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是很少的。
在教学时如果教师就是这样简单地利用这一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认知基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与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因此,对于这样一幅情境图在运用时要增补一些信息量,使之变成图2的形式,增补信息以后,学生就能够在情境图中引出:18×3、18×8、18×10、18×11这四个算式,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学生的新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补动画,丰富数学原型
在教材中,数学情境图是通过静态图片的形式来呈现数学原型的,而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静态情境图呈现的数学原型往往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理解与把握。在运用数学情境图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增补动画,以丰富数学原型。
例如,在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周长》一课中,教材中只是给学生呈现一只蚂蚁绕树叶爬行的静态情境(见图3)。教学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图感知蚂蚁围绕树叶爬一周所爬过的轨迹就是这一片树叶的周长,他们是不能有效地感知“周长”这个概念的数学原型的。
教学时,针对这幅情境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四种情况给学生进行动态呈现(见图4):第一只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多一些,第二只蚂蚁绕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少一些,第三只绕着树叶的边线刚好爬了一圈;第四只蚂蚁从树叶的底部出发沿着中间爬到顶部又返回到底部。这样,让学生在观察四只蚂蚁爬的路径以后他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只有第三只蚂蚁爬行的路线是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而其他三只蚂蚁爬的路线都不是树叶的周长。蚂蚁只有绕着树叶的边线爬,并且要从起点出发又回到原来的起点才是它的周长。这样,“周长”这一概念的数学原型在这四幅图的动态呈现中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感知与理解,并能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三)增补空白,照亮认知盲区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知识与知识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情境图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展示这个过程。学生在很多时候会存在认知上的盲区。这时,教师就要对情境图的空白进行增补,照亮学生的认知盲区。
例如,在四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一课中,情境图利用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让学生进行观察来呈现,其实,这样的情境图是留有一定的空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四个学生分别站在图书柜的四个方位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让学生站在自己的位置观察,说说“看到了图书柜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②“换位观察”:四位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调换位置,并让学生说说“你所观察的是图书柜的哪一面,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刚才位置上观察到的有什么区别”。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两次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进而得出结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图书柜的样子也就不一样。③“全面观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和角度来观察,并说说“在哪个位置观察的,和你前一次观察到的结果有什么区别”。最后引导并总结:观察一个物体,不能只从一个位置去观察,要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真实地认识这个物体。整个教学过程模拟了情境图,把情境图中平面的问题,转化成学生身边的物体,让学生亲身参与,更加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观察物体。
二、给情境图做减法――凸现数学本质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为教师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如果教师不精心选择,随意拓展,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很容易成为情境观赏,失去应有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将情境图的作用绝对化和形式化,甚至到了认为没有一幅精美的情境图就无法上好一节课的地步。对于看似复杂的情境图,教师可大胆进行删减,将教材的情境图简单化,从而凸现情境图的数学本质。
(一)删减信息,突出教学重点
在北师大小学教材中,有一些数学情境图显得比较复杂,包含的数学信息量非常多,但其中的一些数学信息与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没有太大的联系。学生对于存在情境图里的很多信息往往在学习时无从下手。因此,对于这种纷繁复杂的情境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所取舍,对无用的信息进行删减。这样,才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
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中给学生呈现了游乐场的情境图(见图5)。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是先让学生观察图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这样,会导致在课堂上出现大量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算式,学生在不理解乘法含义的前提下很难找到相同的加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而对于相同加数连加,学生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从整幅游乐场的情境中引出大量的加法算式。教学时,只要在其中选取一个活动项目引出加法算式进行教学就可以了。如,可以把游乐场中的活动聚焦到“飞机图”上来(如图6),引导学生提出“一架飞机坐2人,4架飞机一共坐多少人”这一数学问题,列出算式2+2+2+2=8(人)。然后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为2×4=8(人),再进行乘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算式和同数连加加法算式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体验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二)恰当分解,细化学习对象
删减数学信息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但是,有的情境图具有整体性,没有办法进行删减。对于这种情境图,教师在利用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分解的策略,通过分解来帮助学生细化数学对象。
例如,在二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一课中,教材是通过教室中的座位图来呈现数学情境的(见图7)。如果直接根据这幅情境图让学生确定小青的座位,学生往往会产生认知混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数对来表示位置,而数对的基础是学生对图中行与列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因此,在利用这幅情境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辅助,根据行与列把这幅情境图用含有阴影的直条来明确行、列的含义和区别(直条逐一显现行、列后,再隐去直条)。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就是把情境图进行了分解,但又不影响其整体性,通过分解化的处理,学生就能够正确地从情境图中理解行与列的意义,从而为用数对确定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妙替换,凸显教学关键
教材中的一些情境图由于是以静态的图片形式来呈现的,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学关键,对于这些情境图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图进行替换,从而凸显教学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