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0: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只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投入,就会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就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去呢?

一、让孩子爱上读书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十分之七都是在说两个字――读书。他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的确,每年任教的班级里总会有几个学困生,课堂里,触及到学生空洞游离的眼神,我就忍不住着急。试过强制背诵、抄写等老方法,但效果都不好。于是听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试着读书给他们听,鼓励他们自己试着读书,并制定了详细的班级读书计划。

(一)老师择优推荐,学生自主选择。

2010年秋季,我新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班。一年来,我利用早读课、阅读课及中午空闲时间,把合适的书籍推荐给孩子们。我已经给孩子们读完了《小布头奇遇记》、《和树谈心》、《小巴掌童话》、《阿笨猫和发明家》、《帅狗杜明尼克》。但孩子们显然并不满足,他们强烈要求和老师分享更多的阅读时光。于是,我乘胜追击,鼓励孩子们自己到书里寻找乐趣,建议孩子们到新华书店去翻阅、挑拣自己喜欢的书籍。这样,既顺应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支配阅读的时间,养成自己要读书的习惯,又让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避免阅读进入单一的死胡同。

(二)勾画圈点涂杠,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须入门,入门始得真”,入门即掌握阅读的“窍门”。我告诉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勾画圈点涂杠,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孩子们本来就活泼好动,这下得到机会,小手握着铅笔,在书上又是写,又是画的,忙得不亦乐乎。

(三)提高阅读能力,加强互动交流。

第二学期,我在班上开展了全班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我们读了这样的三本书《让太阳长上翅膀》、《长袜子皮皮》、《猎人海力布》。每次读书前,我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你喜欢书中的谁?喜欢他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思考?然后在每两周一节的阅读课上进行交流。这节课上你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是倾听者,还可以是欣赏者。因为我并不强求每个孩子都发言,而是充分给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所以,孩子们总是对这节交流课充满了期待。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期待及阅读反思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形成、提升。

二、让孩子合理地练习

诗人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是如此。读读抄抄背背这样老一套的作业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兴趣,慢慢厌倦。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作业、要做作业、做好作业呢?这学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做了一些探索。

(一)读读想象,让心灵来一次远航。

所谓“悠闲出智慧”,所以有的作业可以只是想象。如,三年级下册第六课《花瓣飘香》,课文的结尾写作者在小女孩儿的感染下,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儿,一盆放在了自己母亲的阳台上。此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在作者送花给小女孩儿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母亲在阳台上发现那盆花的时候,是意外?是惊喜?是感动?还是……?当想象的翅膀展开,当思维的火花被激活时,孩子的答案是异彩纷呈的。在描述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思维相互碰撞,激发出生命个体对同一事物不同看法的多样性。学生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课文的内涵有了更为丰富的感悟。

(二)读读画画,让美丽在眼前绽放。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庐山的云雾》的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画云雾笼罩山头和缠绕山腰的样子,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绘画这种形象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悟云雾笼罩山头和缠绕山腰的形态,以及用绒帽和玉带做比喻的形象。再如,第十三课《绝句》,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白鹭飞上青天,西岭积雪,门前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宛若一幅画呢?请把它画下来好吗?孩子们创作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画插图,还可以画“作文”。三年级刚刚接触习作,为了给孩子降低坡度,减少畏难情绪。在第一次作文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先来了张“自画像”,而后进行了“向你介绍我”的口语交际活动,最后当场习作。图文并茂,一改作文呆板单调的面孔。孩子们还将此延续到了自己的日记中,画画写写,写写画画,日记成了孩子们抒感的好朋友。

(三)读读演演,让精彩来一次预约。

好多孩子都是一些天生的小表演家,都有较强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表演才能,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像三年级下册书中的《大作家的小老师》、《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争论的故事》等,都可以让孩子们在读完课文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再如,学完《恐龙》一课后,我让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知识,扮演自己喜爱的恐龙,做一下自我介绍。这样具有情境性的活动类作业,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还让孩子们品尝到了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

篇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创新、创造”的阐述,总共提到了三次。第一次,说的是总要求。第二次、第三次说的是要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的潜能。那么,如何开发、激发他们创造的潜能呢?从新课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创造潜能的开发、激发绝不是脱离语言的,而要在扎扎实实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培育。联系平时的语文教学,本人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正确解读教材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基础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不能离开教材的,正确地解读教材是激发学生创造的基础。

平时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认为有了教学参考,教材的解读就不会出现偏差,其实不然。最近,听了一堂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秋天》,教师总结课文时,这样问:“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啊?这“汗珠”让你想到了什么呀?两个问题一出,学生很听话,就知道老师要告诉大家田野的丰收、田野的蓬蓬勃勃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结果。秋天的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一下子荡然无存。其实,本人认为这首诗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蓬蓬勃勃”。透过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到诗的全部,看到整个“秋天”。这个词可以成为理解课文,激发孩子创造潜能的关键点。可以创设情境:秋风送爽,秋色宜人。当我们结伴来到田野、果园、公园、郊外……哪些景、哪些物、哪些人让你充分感受到“蓬蓬勃勃”呢?这是很开放的问题,孩子在想象,表达中内容理解了,言语能力提高了,创造潜能激发了。

二、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起点”,也是实施教学的“终点”。每次失败之后,你是否从“起点”开始去反思呢?如果“起点”都错了,方向都偏了,那还会到达“终点”吗?学生创造潜能开发,那也就是一句空话了。

几年前,本人参加市级青年教师赛课,执教苏教版三下《槐乡五月》。我备课时将教学分成两大板块。首先感受“槐花美”,安排学生朗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从视觉、听觉、嗅觉……方面去感受槐花的美。第二板块就是顺接第一板块,引导学生交流:“如果你来到槐乡,你最想做什么?”两大问题自认为够开放。这样开放的教学,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然而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试教没有一次是满意的。几年后,我又一次任教三年级。一次公开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槐乡五月》。调整从教学目标开始。这次我是这样来阐述教学目标的:槐花美,孩子乐;槐花因表达而美,孩子因表达而乐。较之之前的教学目标,这次我只是把教学的重心向“表达”上靠了靠。事实就是这么一“靠”教学的效果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一部分(槐花美)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想象的基础上,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作者是怎样将槐花的美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第二部分(孩子乐),我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大胆地想象,如果你来到槐乡你最想干什么?你最想吃什么口味的槐花饭?

在一次次言语实践中,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充分对话中,在一次又一次激励表扬中,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三、注重言语实践是培育学生创造潜能的需要

“理解、积累、运用”这是母语教学永恒不变的定律。曾经我们的语文教学花大工夫在理解上,如今,我们要转变观念,必须淡化理解,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语文实践上,要让积累、运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教学苏教版三上《学会查“无字词典”》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①爸爸是怎样教聪聪理解“惊涛拍岸”这个词语的呢?请同学把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找出来。②出示:聪聪和爸爸来到大海边,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像,把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④读完课文中的这个片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⑤我们也尝试着用爸爸的方法来理解以下一些词语好吗?出示:“大雨倾盆”我和爸爸来到大门口,只见( )。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省下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言语实践中去。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生活、情感体验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

篇3

一次放学,我被羽爸爸拦住了,说要谈谈。原来是羽这次英语考试没有得一百分,他是来“兴师问罪”的:“我儿子每周都花好几百块上英语课外班,这才三年级就已经考不了一百分了,那些不补课的岂不是更差?没别的原因,就是你们的教学有问题。”羽爸爸的逻辑,还真是让我费解。

“羽爸爸,孩子们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况且,我们也不能用孩子一次考试的失误轻易下定论对不对?”

“那每一次都不重视,到中考高考,就完蛋了。我儿子比一般孩子都聪明,他要考不好,别的孩子不是更被老师耽误了啊。”羽爸爸忧心忡忡,让我不知道该感动,还是该无奈。

“您说得不对,聪明如果不努力,结果一样不会好。羽是个好孩子,如果仅仅是聪明,肯定不够。他之所以有现在的成绩,是因为他一直都很努力。您这个爸爸可不要再给孩子压力了,不能让我们的期望压垮了孩子。”

“孩子,就得吃点苦,不吃苦哪里行啊?”羽爸爸还是不服气,扔下这句话扭头走了。

羽大约就是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性格逐渐显得有些极端。比如他会对各种测试表现出异常的敏感,或者说本能的抵触和反感。

数学课上,老师一直坚持让孩子们进行课前三分钟的口算训练。这天早晨,羽突然爆发了。老师的口算卡刚发下去,羽忽然“啊”的一声,然后哇哇大哭起来。大家都被吓了一大跳。等老师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他边哭边喊:“做什么做什么!笔都断了还做什么!回去又得挨打了……”完全一副世界末日来临的样子。

笛Ю鲜好不容易把他劝到了我的办公室,但是他仍然一边不停地跳着脚,一边疯狂地大喊着。我看他一时也停不下来,就去倒了一杯水,告诉他:“你先哭,一会儿喝点水。”他也不理睬我,继续哭。

“我知道你害怕得不了一百分回去挨揍,你很想每一次都做得特别漂亮,让爸爸满意,自己也不会挨揍。但是你这样哭闹是没用的,哭闹不能帮你得一百分,你要做的是冷静下来想办法。”我还是轻声对羽说。

“我不相信有办法,又要挨打了。”我不知道孩子的恐惧有多深,仅仅是这样的担心就已经让他崩溃了。我忽然一阵心酸,紧紧拉住羽的手,想抱抱他,平复他的情绪。

没想到,羽丝毫不领情,拼命挣脱。

我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你甚至觉得老师这样抱着你都不安全,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的巴掌会落到身上。但是羽,相信我,你现在是安全的。我会帮你想办法,绝对不会因为这件事让你挨打。我保证!”

他还是哭,但不再像刚才那样喊了。我赶紧端过倒好的水递给他:“喝点水吧。”他躲了一下,没有接,哭泣也变成了抽噎。

“羽,一会儿用我的笔做。”我递给他一支削好的铅笔。等他能够完全平静下来了,拿起笔走了。

但这件事仅仅隔了一天,羽完全像换了一个人。语文课上,我们学《槐乡的孩子》,我问:“槐乡的孩子不怕热吗?”

“他们爬到树上了,树上不热。”羽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

“树上就不热了啊?八月的天气,哪里都是热的。”有同学不同意。

“那你爬上去看看,槐乡的孩子爬到树上就不热。”羽坚持自己的意见,开启了“吵架模式”。

“是槐树和别的树不一样吗?为什么爬槐树就不热?”有人反问。

“哇呜,吃槐花,忘了热了。哈哈哈……”羽说完这句,忽然大笑起来。

孩子们被羽这无厘头搞晕了,愣愣地看着他。

“我明白羽的意思,因为可以摘槐花吃,还可以用槐米换自己的学费,所以槐乡的孩子在槐树上,早就忘记了天气的炎热。是吗?”

“嗯。”他点头。

“羽的思考多深入啊!以后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一些。”我温和地看着羽,并暗示他坐好。羽吐了下舌头,还是坐好了,不过有些夸张地挺着身子。透过这个动作,我似乎看到了在爸爸面前羽的各种“挣扎”。

班里要成立新的家长委员会,因为平时羽爸爸对班级的事务很热心,也愿意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为班级做事,所以大家推选他担任了家委会主任。

因为之前和羽爸爸沟通的时候,我发现了他的固执和焦虑,有点担心接下来的合作会出现问题。但让我意外的是,羽爸爸因为有更多机会和老师沟通,慢慢理解老师和学校的做法了。

“老师,我们这个委员会不能是摆设,我们得发挥作用。”羽爸爸认真地找我谈话。

“您说得太对了,我们这个班级是一个大集体,我们就得有带领大家一起成长的目标和行动。您看我们可以一起做点什么?”

“我想组织孩子们搞一次活动,用我的资源,带着孩子们开开眼。我听说一班有个爸爸带他们班孩子去打高尔夫球了,我想带咱们的孩子们去一次滑雪场。”

“羽爸爸,我想知道,羽学过滑雪吗?”我开始担心当羽无法满足爸爸期待时,又要出现的状况了。

“没有,不过他应该会学得很快的。”谈到儿子,羽爸爸立刻恢复了一贯的强势。

“孩子们特质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不管学什么东西,都应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规律,毕竟孩子们都还小。”

“嗯,我知道。”羽爸爸居然一口答应。

从读《雪花的快乐》到看《雪孩子》的电影,从了解雪地运动到设计出行计划,孩子们对出行充满了期待。

后来,我读了羽的日记。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我爸爸竟然没有像往常一样说我学得慢,他只顾照顾大家了。今天,我玩得真开心!”

1.父母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要给孩子时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节奏走好每一步。过多的干涉,会造成孩子内在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2.长期的情感压抑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失衡,容易爆发出极端情绪。父母应该注意帮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宣泄途径。

3.父母不能有攀比心理,要客观认识自己孩子的优缺点,不能总用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别人孩子的长处。但同时也应该创造机会和大家在一起,观察、学习、反思,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1.老师面对有个性的家长,不能急躁或者太较真。要理解他们不同的性格及家庭环境,包容不同个性家长们的表现。

篇4

二、病症诊断

以我校三(3)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的病症诊断。

通过对相关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分析,我们发现亥班级整体语文素养和其他班级相比,呈现较弱态势。前面三大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词的书写、理解,句子的积累等。从错题人数估算,约有30%的学生对双基部分掌握不牢,各个知识点强化不够。后面两大题是阅读和作文。从错题人数显示超过82%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不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握不准确。从卷面书写和个别错误看出约20%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存在审题不清、书写不工整、答题不完整等毛病。作文良莠不齐,两极分化严重。从逸些问题我们可以诊断出,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 忽视词语教学,对字形默写识记缺乏巩固,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指导不到位,练习较少;2 注重课内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指导少;3 作文教学缺乏创意,读写结合不够紧密;4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待加强。

三、思考与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作了许多反思,现把这些零星的思考梳理如下,作为送给该班语文教师和其他同行的建议:

1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师不能认为每个知识点我都教过了,学生会不会是自己的事情。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就要想方设法辅导,及时巩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 重视词语教学的形神兼备。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词语教学。特别到了三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预习,很多教师指望学生查字典和词典:但是很多学生偷懒,没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多数学生仅仅依靠人手一本的《词句手册》,应付老师的词语教学。课堂上问到了,就照本宣书。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过后很快忘记。

汉语的单位是词语,看起来简单,其实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能动性。组合不同,意义不同,汉语语法是以神统形,为文造句强调主体意识,形是神的化身。词语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议、会用。所以词语教学要形神兼备。

词语教学是各个学段中重要而且基础的工作,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灵活、有效地搞好词语教学,为阅读和教学打好基础。例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词语教学:

①语境中理解词语。

例如理解试卷上出现的“望而生畏”一词。这个词语出现在《恐龙》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的:“三角形的脸上有三只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教师可以先理解“这样的脸型”是怎样的脸型?学生读出前面的对三角龙的描写,再想象它的样子,最后出示图片感知,问学生:“看了这样的恐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害怕!”那么教师再问:“看了之后让人产生害怕的心理,用书上一个成语说是什么?”学生齐答“望而生畏”。再理解:畏就是害怕。

②比较辨析词语。

当我们积累的词汇量越来越多时,这些形似的东西就会在头脑里打架。怎样辨析清楚?只有在文本悟读和生活实践中多比较。举一反三,才能运用得游刃有余。

有的词语看似可以用同义词代替,但仔细读读品品,发现代替不了文本中的词语本身,代替了语句就显得蹩手蹩脚,或者牵强附会。有的词语用近义词去代替,也可以使意思完整,但表现力也会因之而大大削弱,那趣味便失去大半。如读到三年级《荷花*一文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元解读,问大家:“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当学生说出“长”“钻”“伸”“露”“探”“冲”等词时,教师再问:白荷花是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学生这时会想到用“使劲地…‘笔直地”“不停地”“急忙地”“争先恐后地”等词语代替。教师让学生反复换词语代替读读,最后再读读文本,就发现简单一个“冒”字用得犹如神笔,趣味盎然。再如王安石写《泊船瓜州》里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很是独特。据载作者先后用过“吹”“过”“到”等字,终觉不妥,最后定为“绿”字,把春天写活了,历来为人赞赏。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只有扎实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阅读教学要体悟和积累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之一。强化阅读教学,可以从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两个角度来人手,把教材课文作为阅读材料,从大量的感性阅读,上升到理性感悟。可以结合课文设计成阅读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答题的准确度。但是课内阅读的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言积累的要求,所以必须向课外延伸拓展,在课外阅读指导上下工夫。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如果上文提到的三(3)班的学生个个达到此课外阅读目标,本次考试课外阅读的得分率又怎么会这么低呢?反过来说明,如果不是本班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指导欠缺,又怎么会造成本班语文成绩与其他班级有明显差距呢?

为了阅读教学有效进行,我们应注意以下要点:

①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有了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②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

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放手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手、动心,人情入境地感受文本,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从而体悟出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表达的奥妙。

例如教学三年级《槐乡五月》一文,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感悟: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在边读边悟中,讲到第一自然段,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课件中成片美丽的槐花图片,感受蜜蜂的嗡嗡声,和教师一起畅谈儿时打槐花时的趣事,想象槐花饭的香味,再品味文中一段段优美的句子(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时,你会发现有调皮的孩子嘴角会情不自禁地伸出舌头来舔舔,仿佛自己已经是槐乡的孩子了,正享受着槐花饭的美味呢。

篇5

一、利用名人善疑之例,引导学生乐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中,少年时的李四光就对草地上一块大石头的由来产生了疑问,最终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明白了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抓住文本中鲜活的实例向学生进一步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以疑为乐,以疑为本。

二、构建预习节奏,养成乐疑习惯

认真听讲的学生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学生永远成绩好。告诉学生:要是你能一直走在老师前面,会自主学习,会提出有疑惑的地方,那么,你一定是个善于学习的学生。所以,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在读通课文、能准确认读字音字形的基础上,把心中的疑问圈写下来,或者以问题的形式把它记录在预习本上,或者在书上进行标注问号,以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

三、利用课堂教学平台,诱导学生质疑

低段语文课是一个叽叽喳喳的课堂,也是一个比较浅显的应答式课堂,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预设。我觉得在课堂中巧置障碍,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时间,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

1.从词语切换开始

词语是构建句子、文章的最小单位,也是课堂中学生最会说、最喜欢说的。低年级学生很喜欢组词、扩词,喜欢说短语。那么,从词语入手,换个词语说句子,意思不变。这种推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推敲斟酌,逐词逐句让学生在读书时咬文嚼字,对一字、一词、一句都应思考。这样,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就会增强,理解能力就相应地增强,在推敲切换中学到精美的语言。

例如,《司马光》一文中写道:“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把缸砸破了。”这个“砸”字换成“敲”字行不行?学生们都齐声回答:“不行。”“有谁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思维高速运转,答案一个比一个具体、确切,课堂中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通过这样提问,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可想而知,效果远比多读几遍更好,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2.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发问

句子是文章表达更深层次的阶梯,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想完全不同。课文中有些句子包含着深刻的意思,我们要让学生学着多加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多揣摩,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例如,《灰雀》中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到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后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地说。老师引领学生们思考:男孩先后所说的不一致,为何会不一致?从这不一致中你发现了什么?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男孩的变化,从细致的猜测与分析中说说自己的观点,放手让学生对句子进行剖析,研究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中的质疑习惯。

3.抓住标点符号质疑

我们常见的标点符号,有的表示语气的停顿,有的表示结构和意义的停顿,还有表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抓标点符号质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同是省略号,但是所表示的意义不同。第一个省略号表示省去后面的内容。第二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读书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省略号起什么作用?通过在平时的课堂中慢慢地渗透,逐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提高阅读能力,细化质疑细节。

4.从文本矛盾处发问

文章前后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前后对比,可以使问题更尖锐、更精妙。如《小摄影师》中,文章后面有高尔基与秘书的一段对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位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为什么,高尔基这么忙,还要再次接受小男孩的采访,并且一直在等待小摄影师的到来?高尔基工作那么忙,为什么却在小摄影师第一次的拍摄中那样听从小男孩的吩咐?让学生们从一个个矛盾之处,细细推敲,从对比中感悟,原来这一切其实并不矛盾,而是深有铺垫、富含深意的。当学生们读懂了,学会这种前后的自主对比,相应地也就学会了质疑的技巧。

5.从文章结构上圈点处进行提问

(1)文章题目中发问。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学中,我就直接让学生思考:“谁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怎样的名堂?他是怎么玩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

篇6

小学语文课新程标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些导向性目标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更要求“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大胆践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效率,但有些教师简单片面地理解“个性化阅读”,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学生讲的言之有理,那就是达到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美妙境界。其实,这是缺少了对个性化阅读的正确理性的思考,其症迹乃是缺乏深刻感悟新课标所倡导的创新型阅读,不懂得提高学生语文个性化阅读还需理性思考。笔者认为,指导学生理性斟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文本蕴含的真谛

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文本蕴含的真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目标,并且要着眼于“正确”这个关键词。但是,有些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片面的把个性化阅读等同于个体阅读了,忽略了学生对语文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只一味强调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回答作一味肯定和鼓励。其实,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理解和表达,假如学生尚不能正确理解语文并正确表达,那么,这种个性化的阅读就是建立在空中的楼阁,是不实用的。所以,个性化阅读首先必须建立在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础之上。譬如,我在执教《槐乡五月》的第三自然段时,有学生提出“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用错了,应该用“走”或者“跑”这样的词。针对重要的质疑,我首先给予适当鼓励,并引导学生想像:这些小姑娘在槐树下,在槐花的海洋里都会干些什么?她们的心情怎样?当学生体会到了小姑娘们的欢欣和喜悦时,我再让她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比较。在比较和朗读中,学生感悟到了用“飘”更能传达出小姑娘们的喜悦的心情。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了语文,学生的语感的能力也同步提高。

二、以生为本,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个性化阅读肯定了学生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学生的自主感悟是相当多姿多彩的,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诸如在《三袋麦子》的教学中,对于“哪种做法更好?”这个问题,因为文中的三种做法都没有明确的是非判断的取向,所以答案完全是可以很个性化的。但是有些课文还是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的判断,而学生受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局限,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譬如,在学生学生《抉择》一文的过程中,当阅读到“那位旅行者终于决定先把壶中的水倒进井里”的时候,我就问学生:“如果是你,你相信纸条上的话吗?你会怎么做呢?”热烈的讨论开始了,有一个男生说:“我只相信自己,我把水喝了再说。假如把壶里的水倒掉了,井里不出水,倒霉的还不是自己吗?”显然,这种观点与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太注重自我有关,体现了特定时期的价值取向。这不能怪学生,但是作为教师务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我就问学生:“嗯,这位同学说的有他的道理。可是,请大家想想,你喝到的这壶水是怎么来的呢?这张纸条又是谁留下来的呢?”在讨论中,学生终于意识到“只为自己、自我中心”的想法是错误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按部就班,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篇7

园所建设是一块“硬骨头”。我县是财政困难县,仅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先进园所的激励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投资体制,提高园所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1、以先进园所富有生命力的投资体制,推动园所建设

园所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投入体制。我县实验小学、西关小学幼儿园是较早通过省级规范化验收的幼儿园,他们在建园过程中探索了“股份合作制”的投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学校控股、教师参股、委托办学、自主发展、利益共享”。这种投入形式,为园所筹集了必需的建设资金。我们鼓励他们用足用好政策,按照省定标准收费并用于幼儿园的再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办园条件,为提高保教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来了高收益和好生源,获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先进园所的办园实践证明,“谁先发展,谁先受益;谁高投入,谁高收益;谁快发展,谁就有优先权”。这一被市场经济印证了的真理,给那些举棋不定、踌躇不前的校长和村干部们树立了信心,纷纷加入到园所建设行列中来,涌现出一批高标准的乡镇中心园、村办园。如东疏镇、华丰镇等乡镇都分别投资100多万,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

2、以布局调整的“领头雁”,带动全县幼儿园规模效益的提高

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由走读式向全日制、寄宿制迈进,进而探索0—6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的模式,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实现这一目标,规模办园是前提。为此,我们对全县学前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全县幼儿园布局调整的意见》、《全县幼儿园第二轮布局调整的意见》等文件,实施“三高”、“三定”战略。“三高”指园所建设要“高投入、高标准、高起点”;“三定”指“定目标、定规模、定编制”,即2010年前每个乡镇都要完成30%以上省级规范化、50%以上市级规范化、90%以上县级规范化幼儿园的创建目标;每个管理区都要办一所全日制幼儿园,覆盖人口在3000人以上;每个幼儿园都要达到三个班以上的编制规模。根据这一规划,宁阳镇、伏山镇等乡镇抓住小学撤点并校的机遇,一鼓作气完成了布局调整任务,成为布局调整的“领头雁”。我们及时抓住这些典型,积极为其搭建宣传平台,利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编发教育简报等形式推广他们的经验,鼓励后进乡镇向他们看齐。目前,全县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幼儿园总数也由2002年的264处调整为现在的147处,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得到明显体现。

3、以园所建设流动现场会为抓手,促进全县园所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个榜样带动一批。在先进园所的激励下,我县园所建设不断出亮点、出经验。为发挥“新榜样”的激励作用,我们按照“先进轮流当、典型年年新”的工作思路,召开园所建设流动现场会,榜样示范,整体推进。每次现场会的主题均有侧重,目的在于让各级各类幼儿园都能当领头人,发挥不同榜样的激励功能。如:2001年召开的学习城区省规范化幼儿园园所建设现场会,2003年召开的赶超先进乡镇中心园园所建设现场会,2005年召开的村办园自主发展现场会等等。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现场会,加快了全县园所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县拥有省级规范化幼儿园4所、市级规范化幼儿园33所、县级规范化46所。

二、发挥先进园所的“样板”作用,加快规范化管理步伐

为提高幼儿园规范管理水平,我们提出了“所有园所都要实施一流管理”的要求,并将2005年确定为“幼儿教育规范管理年”。具体工作中,各级先进园所发挥了规范管理的“样板”作用。

1、定期举办省级规范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观摩周”活动

“名园都有深底蕴”。我县四处省级规范化幼儿园各具特色:实小幼儿园规模大、档次高、师资好,以富有现代气息的人文管理而著称;一中幼儿园汲取宁阳一中的文化底蕴,融铸了自己精湛、丰富的管理内涵;机关幼儿园以其老牌名园的厚重积淀,形成了愈久愈浓的管理文化;西关幼儿园后来居上,园所管理丰富多彩。依托这些“样板”,我们定期举行省级规范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观摩周”活动,全县幼教管理人员、教师轮流到四所幼儿园现场观摩,从保育措施、教育

活动、教学研究、档案建设到后勤管理等进行全方位解剖,极大地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促进了共同提高。

2、开展分期分批园所挂职锻炼活动

“园所有好坏、管理无差异”。几年来,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期分批组织人员到各级名园挂职锻炼,实地学习第一手管理经验。挂职锻炼分“上挂”和”“下挂”两种形式。“上挂”活动主要有:2000年,派两名管理人员到清华大学幼儿园挂职学习;2003年,组织十几名园长到济南槐阴区幼儿园、山东科技大学幼儿园等名园挂职学习;2005年,各乡镇中心园、村办园园长轮流到我县城区实验小学幼儿园挂职学习。“下挂”活动主要有:一是城区幼儿园聘请省、市名园长、专家做名誉园长,定期指导工作;二是组成“县直幼儿园名园长专家团”对乡镇幼儿园进行保教视导;三是乡镇中心园园长经常到村办园指导工作。在挂职活动中,大家学理念、学方法、学细节,将各级示范园的管理经验层层下传,使最偏远的地区也能及时了解到先进管理理念。

三、发挥先进园所的“辐射”作用,加快幼教科研步伐

为推动幼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我们加强了城区幼儿园、乡镇中心园“两级示范中心”的建设,努力将县直园与乡镇中心园建成县乡两级“五中心”,即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幼教资料中心、幼教科研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幼儿实验中心,并充分发挥“两级示范中心”的龙头“辐射”作用,带动所辖区域幼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1、城区省级规范化幼儿园牵头开展协作教研活动

2002年以来,按照优势互补、多元组合、自由协作的原则,将12个乡镇划分为四个大教研组,由城区四处省规范化幼儿园的园长分别担任四个协作教研组的组长,负责协作制订教研活动计划,定期举办教研活动。协作教研使城乡

幼儿教师、公民办幼儿教师加强了联系和沟通,促进了理解、交流与合作。先进园所成功的经验在乡村薄弱园所得到了应用推广,乡村、民办幼儿教师在艰苦条件下的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也深深感动了县城、公办园的幼儿教师。协作教研活动的开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开展“送理念到基层”等活动

一是开展“送理念到基层”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多批思想观念新、理论水平高的园长“送理念到基层”,将最新教育理念、名家教育思想带到欠发达乡镇、办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幼儿园,帮助她们从思想上“脱贫”。二是开展“送课下乡”活动。组织省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定期到各乡镇巡回授课,使农村幼儿教师不出园门就能观摩到高水平的教育活动,帮助她们从教学上“脱贫”。三是开展“到农村支教”活动。鼓励城区幼儿园教师到乡镇中心园支教、乡镇中心园到村办园支教,每学期一轮换,帮助农村园从师资上“脱贫”。

四、发挥先进园所的“名师”效应,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1、以名校长育校长,建设一支干事创业、热爱幼教工作的“名校长”队伍

我县多数幼儿园都是依托学校办园,校长对幼教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园办园水平的高低。一所好幼儿园的背后,必然有一位热爱幼教工作的好校长。为了让校长重视幼教工作,我们在推出了“名校长办园”带动工程,组织“校长幼教考察团”赴西安、济南、泰安等地考察,举办“校长经验流会”、“校长办园学习班”、“校长办园幼教知识问答一百题”等系列活动,为名校长提供了传播经验的平台,以此带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名校长”队伍。

2、以名园长育园长,打造一支思想过关、能力过硬的“名园长”队伍

一所名园就有一位好园长,一位名园长能影响带动一大批园长。我们组织了“名园长论坛”活动,从全县园长中选拔了16位品德高尚、业务管理能力强的园长作为名园长培养对象,每月举办一次“名园长论坛”活动。论坛以“对话、合作、共进”为主题,大力倡导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倡导园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此推动园际资源共享、信息互用,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目的。论坛由16位园长轮流主持,论坛主题和形式由主持者自定,其余园长自由旁听,并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自由交流。各位园长围绕新时期的家长工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养成教育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真诚沟通,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截止目前,园长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期。

3、以名师育名师,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队伍

篇8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农村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20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以问题为中心,将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内容以及学生关心的话题组织起来,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对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劣势分析

为了能有地效落实农村小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学校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劣势进行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兴趣强烈。农村学生,除了常规课外,语文活动相对较少,因而有较强的兴趣。

2.质朴勤劳。农村孩子从小接触田地,很早跟随父母下地干活,养成质朴勤劳的品格。

3.文化古朴。农村文化是社会最本真、最原生态的文化因子,农村学生身处其中,受到影响。

4.资源丰富。学生能够经常与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自然现象打交道,观察和思考的视角、积累的素材和城市孩子有很大不同。

(二)劣势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可学可不学的,这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

2.资源意识不强。农村教师由于受自身素质与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活动过度依赖于语文课本,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开展学习的唯一凭借,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学习能力低。农村学生因多种原因,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相对城里的孩子来讲都比较弱,从而导致教师不愿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形成了越不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能力越低的恶性循环。

4.走出校门不易。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时需带着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但这受到 “安全问题”的制约。学生走出校门的规模与范围日趋缩小,导致有些活动方案无法充分实施。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特点分析

农村小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农村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在对农村现实生活环境进行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进入语文生活,对相关的语文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对农村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语文知识的重新组合,建构新的语文知识图式,达到让学生主观能动地运用语文的目的。

对照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关于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方面;二是实践性,它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三、农村小学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教师应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依照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学生一起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教师要善于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获得应有的发展。

(一)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双主”地位不可忽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对活动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勇敢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对学习活动的服务、组织与指导。这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

如“读报和剪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为,学习目标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了解报纸的种类,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报纸;了解报纸的版面设计,对阅读内容进行筛选,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和剪贴本的使用,积累素材,加以实践并运用。这一活动的预期收获是引导学生喜爱读报并学会制作读报剪贴本;学会有选择性地精读与略读;通过读报,学习一些新词语。而要得到这一收获,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是难以自我取得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潜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参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启发引导,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槐乡五月》等课文都和环境有关。教学时,我们可设计一组保护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世界充满绿色”。《金蝉脱壳》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让你惊喜?”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伴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潜能。

(二)潜心开发课程资源,在综合中彰显语文学科特色

1.用心挖掘地域优势,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俗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各阶段目标的设定都具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多观察,多挖掘潜在的资源,自主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课本中很多的资源就在他们身边。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介绍了雪松坚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生存和发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捕蝉》通过有趣的生物链现象,昭示人们要全面看问题;《最大的麦穗》通过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到麦地里捡最大麦穗的故事,把麦地的浩渺、繁杂与生活的复杂多变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了理想与实现的关系……这些课文中的“山谷”“雪松”“螳螂”“麦穗”等都是农村孩子司空见惯的事物。学习这些课文时,他们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较城里的孩子更有直观感和亲切感。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心去挖掘。

2.立足综合,在综合中彰显语文学科特色。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要整合其他学科,但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相互融合。因此,它一定要姓“语”。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孕育点;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多种活动。比如,在学生进行活动情况交流汇报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内容是否充实具体、形式是否生动活泼,还要对学生在汇报过程中的语言表述等方面及时进行点评,让课堂交流活动真正朝着语文的理想方向迈进。再如, “读报和剪报”这一内容,不仅涉及读报常识,还涉及如何剪报和剪报意义等。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片广阔的探究天地。因此,教师要注意引领,让学生明白在读报与剪报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才是本课最根本的目的。

“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各种资源。

(三)由学科联合走向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我们要积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在丰富多样的综合性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任何方案都要涉及其他学科,因此,要加强横向联系,综合利用各种知识的,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沟通中达成教学目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在节假日,提倡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旅游,进行参观访问;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家庭进行调查采访,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深入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比如,教学苏教版 “节约用水”的综合活动,可先让学生搜集我国城市缺水情况的资料,思考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节水”;再写倡议书,设计公益广告词等。这一系列活动,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深入社会生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并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2.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方案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关注差异,追求新颖;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学习中,教师可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演讲、办手抄报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学和做——说名道姓”这一内容,学生要了解本地姓氏的情况,就得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各种有用的数据、资料。学生将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既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能增长他们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四)关注学习过程,做好评价引领

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教师可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合理的指导:起始阶段,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实施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总结阶段,主要是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成果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何评价直接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建立一个内容综合、方式多元、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努力探索。

1.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评价的辅导者和激励者。

教师的积极评价非常重要。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直接影响学生对综合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在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不同的小奖章,如最佳创意奖、最新表演奖等;还可以启发学生将搜集到的专题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写出活动感受并与大家分享;还可以办成果展等。分享活动收获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在评价时,对学生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2.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同伴时,关注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要考虑对方的变化与进步,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