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0: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1-01

“文以载道” 高度概括了文学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准确地解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这几年中,我深切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是完全可能做到并且能够做得很好的一项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教师,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篇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合理引进,使之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利用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解读,即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来加深理解。

2.利用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写作素材

影视作品作为学生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备受学生的关注。写作课可以利用影视作品这一资源,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可以把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叙事技巧及结构的章法都可以借鉴到学生的写作教学中。如果我们的作文能在这“真实、思想、创意、文采、换角度”几方面考虑,一定会打动人心。生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中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也是他们写作的重要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影视评论文章等。

3.利用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走向他们所喜爱的影视作品,甚至可以与同学进行对话、争辩,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以便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4.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方面存在着优势。如《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的天地。

二、消极影响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功,如果过度引用影视资源,忽视学生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那么语文课就变成了单纯意义上的影视欣赏课。一节课中如果引入的影视资源过多,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全部集中在屏幕上,完全没有精力再去体会文本的深层意义。

另外,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会受到极大限制。文学语言本身形象生动,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要远远比直观的影视广阔得多,丰富得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文字面前没有形成对文字的感觉,即语感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尤其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得较为突出。诗歌是用精炼语言去表现丰富内容的,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添加的,如果用图画去讲解诗歌,学生对图画一览无余,对含蓄美的诗歌失去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缩小。因此,展示影视作品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

随着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经济利益,影视作品中也充斥着厌学、出走、比阔、赌博、暴力等内容,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面引导。对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结合语文课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可开设影视艺术讲座,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辨别选择能力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远离庸俗浅薄的东西。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1.引入影视资源要注意实效性原则

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影视资源用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只有所选的影视资源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

篇3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引进来作为一种教育的超文本形式进入课堂,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围绕有关主题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器官全方位、多渠道地去感知、分析、理解、选择,帮助形成语文能力,这正是叶教授所说的把文字变成生命的涌动。随着电影课实验的不断深入,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影视作品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优势互补,让影视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帮助创设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把影视资源引进课堂,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利用影视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运用影视作品,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学生直观逼真的感情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相比较,有着显著的优势。它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形象生动、直观具体的画面以及逼真传神的声音,科学地展现大千世界的宏伟与微观,“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影视作品具有教材形声化、教学过程再现化、表现方式直观化、教学形式新颖化的特点,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影视作品由于信息传播量大和综合运用信息传播的多种手段,增加了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感官刺激形式和程度,因此课堂阅读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加大,促进了课堂阅读教学整体效益的充分提高。

对语文教师来说,应用影视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这是一门艺术。使用影视作品要以追求、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精心选取一部或几部和课文相关的影视片作为教学的辅导资料,这样的教学效益往往会更高。例如在教学《月球之迷》这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电影《月球之迷》,感受月球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课前的了解和观察,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描写和介绍,也激发了学生了解月球的兴趣。

2 利用影视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影视自身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开放性。它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缩短事物间的距离,方便学生了解事物的特点与发展过程,可以把看、听、讲、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他们探究性的学习。

我教学《白鹅》,讲到“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段时就采用影片里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先播放动物世界中鹅的姿态,让学生从直观上感觉鹅的步态,听鹅的叫声,再播放京剧中净角出场时的脚步,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步态的相似,然后让学生学一学鹅走路的样子。这样利用影视片中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延安》这课,同学们对于延安的窑洞是不了解的,对于延安的精神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学习这课是有很大困难的。教学前,我选择了影片《延安保卫战》,让学生亲眼看看窑洞,看看革命战争年代延安人民的生活,从影片中了解延安精神,再回来学习课文就容易多了。

3 利用优秀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的四种能力中“读”与“说”在文字作品中一般很难得以体现,即使是优秀的教师在这方面的影响,也显得很薄弱。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运用才能逐步实现。

在课堂上,我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有时候会让学生走进他们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有时候会给他们展示一些优美的影片片段。一般会先确立话题,如“我喜欢的电视节目”,“我喜欢的剧中人物”,“你对影视片中的什么感兴趣?”等等,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说说从电影、电视中了解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在教学口语《说童话》这个训练时,先布置学生看动画片――童话故事,影片自己选择。学生观看后,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谈,了解到的内容,喜欢的人物,讨厌的角色……这样,我们先让学生就有话可说。学生有善于模仿的特点,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与同学进行台词对话表演,和同学编排剧中某一个情节,表演一段独白,编排表演课本剧……这样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明显提高。

4 利用优秀影视作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篇4

微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集于一体,给学生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基于微视频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本文研究的微视频教学是具备完整意义知识模块、出于实际教学目的、具备课堂教学可行性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看,课堂板书模式无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凸现出来,教师往往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微视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微型学习理论等。

微视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能够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微视频教学方案,其新颖的模式和立体化的内容展示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帮助。从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字词知识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口语交际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微视频均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开拓学生学习空间。而且微视频能够将学生的日常生活“搬”到课堂上来,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二、微视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践分析

在实践教学中,选取本校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结合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微视频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包括字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下,对微视频教学评价进行设计,评价的方式包括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教学评价需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学习效果、情感态度等。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微视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访谈的结果显示,目前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氛围不够理想,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绝大多数教师对微视频教学模式持“欢迎态度”,而且也愿意尝试,部分教师已经在教学中开展应用。但多数教师在微视频的制作中会遇到技术困难和教学资源困难,这使其无法系统地应用微视频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描述

在阅读教学模块,为了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属性,结合语文课文内容制作相关微视频,微视频中体现阅读文本的背景、知识重点和死角,并利用互联网的相关资源延伸拓展阅读内容,给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并导入情境,引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索欲望。在微视频中,语文教师要突出展示阅读文本的“人、物、景”,给学生展示一个立体的阅读情境,摆脱单一的文字式叙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写作教学模块,将写作教学设为三个环节。写作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先结合写作主题、写作内容及要求制作微视频,加深学生对作文命题的理解,激发写作兴趣,拓展写作思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用提前制作的微视频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微视频的内容应与作文命题相关,以打开学生写作思路为目的。比如描写某种动物的写作时,语文教师可将该动物的特点、习性、相关文学形象、关联故事等全方位地展现给学生,并辅以关键性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被一次次的激发,写作思路被长时间延续,进而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想象中完成作文的雏形。在写作教学之后,教师可将学生的写作过程、作品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环节,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个具有完整故事的微视频,微视频时长大约5分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语文教师先将教学要求传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并在微视频播放过程中突出重点问题。微视频观看结束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交际模仿,然后将视频故事复述出来。语文教师将学生的复述进行点评,并再次播放微视频,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这种模式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极具帮助。而且在微视频中教师还可穿插字词、写作等要求,然后让学生写出字词。在学生复述之后,引导他们以作文的形式写出来。这种微视频模式的综合性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环境,而且始终使其保持在高涨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之下学习,学习效果大幅提升。

(三)实践教学结果

在教学实验结束之后,对语文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微视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微视频教学模式;对微视频的内容,则超过80%的学生喜欢音、视、图、字并存的微视频;超过89%的学生认为微视频对自己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帮助,能调动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多数学生认为微视频对综合性学习的帮助最大,能够显著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课堂观察可发现,微视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且语文测试的成绩也显著提升。

篇5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拼音教学是重点,学习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步,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小学生打好拼音基础,学会拼音,才能顺利完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内容。由于小学生在识记拼音时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对一些拼音的读法、写法产生混淆,为了提高拼音教学效果,笔者建议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结合多媒体,实施生动直观的拼音教学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初学拼音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了能够提供直观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积极地进行拼音学习,教师应充分发挥当前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构建多媒体化的教学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网上搜集下载一些有关拼音教学的小动画,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利用动画片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就用到了《蓝猫学拼音》这部教学动画片,截取了其中一些有趣的教学片段,配合正常课堂教学,发挥出了较好的作用。小学生在看到视频时,会不自觉地跟着蓝猫读拼音,还会学扮小猫的样子,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二、结合儿歌,实施有节奏、有韵律的拼音教学

为了让拼音的一些规律更好记忆,儿歌教学一直是拼音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具有节奏性、韵律性的特点,学生容易记忆。拼音儿歌有很多种,有的是专门为了记忆单个韵母而创作的儿歌,比如,在教学拼音韵母“弧o、e、i、u、ü”时,这些韵母都可以直接标注字音,可以利用儿歌的方式来记忆韵母的读音。如“唬嘴巴张大啊啊啊”、“o,公鸡打鸣喔喔喔”、“u,火车鸣笛呜呜呜”。教学声母时可以利用形象化的儿歌,如“小拐棍fff,小椅子hhh”。有的是为了记忆一些特殊的拼音用法而创作的儿歌,比如,在教学“ü”这一韵母拼音标注时,必须要让学生记忆清楚其与声母“j、q、x”之间的特殊关系,明确“ü”在和“j、q、x”组合时要去掉两点,变成“u”的写法,但发音仍为“ü”。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儿歌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小鱼碰到j、q、x,摘下墨镜打招呼,去掉两点还念yu”。

三、结合游戏,实施游戏化趣味性的拼音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而游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拼音学习的游戏设计比较简单,将拼音学习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环境中找类似拼音字母的物品。还可以结合拼音教学资源中的“找字母”游戏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出拼音字母,然后还可以让学生用找到的拼音字母来拼成完整的字音。从声母和韵母搭配的角度来看,教师还可以直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组扮演不同的声母,一组扮演不同的韵母,声母和韵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组合对不对,如何读。通过这些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小学生能够快速地学好拼音,打好基础。

四、结合卡片,实施图形拼音记忆的有效教学

对于拼音的学习和复习来说,教师还可以利用一种较为传统的卡片式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拼音教学卡片都是有正反两面,正面是拼音字母,反面是与拼音字母能够联系起来的图片,比如发音口型图片、同音事物的图片(如,j的反面是一只小鸡)、相联系的汉字图片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形成互动教学,采用图片的反面作为提示,让学生进行联系记忆,从而实现拼音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简便,能够随时用来进行提问,能够随机进行应用,在课堂上操作起来简单,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拼音初期教学的常用方式。

五、字音结合,实现拼音汉字的同步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拼音基础后,还可以利用拼音和汉字的结合教学来巩固学生在拼音方面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教材文章是进行拼音标注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之前先拼读拼音,将所有的字词拼一遍,再进行朗读。另外,在学生遇到不认识的、不会读的字词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一起查字典,将查到的字的拼音标注在字上,并自行识读拼音,再由教师进行检查和纠正。通过字音结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拼音能力方面能够获得更快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做好各种教学准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拼音学习课堂,使拼音教学简单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拼音的读法和用法,从而打好语文学习基础。

篇6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中介,记录老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视频(课堂节选),同时还包括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规划、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演练测试以及学生回馈、老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表现方式共同“打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所以,“微课”既与传统单调的资源种类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规划和教学反思等有所不同,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教学资源。下面笔者将以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为例,探讨微视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对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微视频教学的调查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对左右课堂的非智力元素进行调查,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为课件提供必需的数据和文字材料。

二、国内外关于微视频教学的研究综述

当前,翻转课堂在美国受到师生的热烈追捧。2007年,有超过1成的受众利用互联网上的微视频进行学习,2010年这类人数已经上升到3成。互联网教程中语文微视频教学尤其受欢迎。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初,已有两个国家20多个州以及超过30个城市实施了微视频教学。

国内也有愈来愈多的学校意识到了微视频教学的巨大价值,并意图将其本土化。笔者在这里单讲初中语文,例如: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随机挑选两个实验班级,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微视频教学。

三、微视频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具体应用策略

1.利用微视频,对教材画龙点睛。很多学生在阅览教材时,时常觉得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将整篇课文内容看完,然而看完后感觉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类教材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视频进行辅助。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明确了教材的中心思想。例如在讲授《生命,生命》一文时,可以运用微视频在音乐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孱弱的蛾子闪动着双翅在我的手心奋力挣扎;砖缝隙中的一颗种子突破坚实的外壳,在缺乏阳光、缺乏泥土的砖缝中顽强地成长,不惧雨雪风霜;置于胸前的听诊器,“咚咚咚”地奏出生命的乐章。

2.运用微视频,领悟诗词意境。微视频能将影像、文字、声音、视频联动起来,变静为动,使课文内容具体化,颠覆了以往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时间、空间的约束,营造了一个热烈的课堂氛围。如此,直接印象与想象、联想相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对诗歌中的意境心向往之,快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运用微视频展现诗歌所描画的意境:孤独矗立的岛屿,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秋风瑟瑟、树叶飘摇,岛屿上枝繁叶茂、百花争艳,大海上波涛汹涌……诗中的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远景与近景、实景与虚景都能运用微视频展示出来,豪气干云的音乐又能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胸襟、高远的志向。与此同时,诗中豪迈的基调,再配以老师结合背景和图画的激情朗读,也能抓牢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就突破了重难点。

3.运用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文学作品起源于生活,写作因生活而充满独特的魅力。而学生在写作课上的状态却不甚理想――写出来的作文往往较为空泛,缺少真情实感,使作文缺少特色;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将写作与生活相联系,而不走出“象牙塔”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而运用微视频进行作文课技巧的讲授,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将其与生活紧密相联,填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空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研发和运用微视频进行教学,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效汲取微视频的“营养成分”,使学生能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赵世波 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47-48。

篇7

二、高职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措施

1.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对教师的教学起指导作用。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目标中均明确了职业道德教育,如《食品分析》课程要求学生“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食品营养与保健》课程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严谨踏实、实事求是、讲究效率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敢于奉献,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的综合职业素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素质,以及爱岗敬业、严谨踏实等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各专业课程教师能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

教学内容一般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包涵其特有的道德精神。例如,《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中涉及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从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染色馒头、兽药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入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生动讲解了兽药、有毒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等对食品安全性影响的专业知识内容,使学生对有毒食品危害性有深刻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对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层层剖析,主动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观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使学生明白了“食品安全重于山,遵纪守法责当先;有毒有害不添加,违法生产众难容”。

3.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职业道德教育。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良好的道德习惯与人格素质是需要培养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价值观、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师首先要用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调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树立自信,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具有食品专业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所授内容不断探索新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兴趣。食品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多,专业教师能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采用项目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典型项目教学任务,如《微生物检测技术》有“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食品分析》有“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着色剂)的测定”、《食品加工技术》有“甜面包的制作”等项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其协助引导作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组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完成,培养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学习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练习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此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其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4.注重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和作用。

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加强实习、实训,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实习训练的需要,也是职业道德精神养成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高职生只有将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去领悟、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强化自己职业道德养成。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大型的食品企业如蒙牛乳业、可口可乐等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请食品企业的品控、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引用企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利用顶岗实习的环节,采用校企合作形式,通过工学结合,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要求学生独立承担工作,接受企业的教育、磨炼和考验。这些教学实践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理解,有利于其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习惯,且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高职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两点思考

1.要重视食品专业课程教师思政理论的提高。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清晰、鲜明的是非观是高职食品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食品专业教师必须在职业道德规范方面言传身教,时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学生做出表率。但专业课教师因专业背景的限制,自身思政人文理论有欠缺,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学校也应重视对食品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的培养和提高,并给其在学习、交流等政策支持。

篇8

叙事视角又称观察点、叙事视点、叙事聚焦,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角度[1]。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将叙事视角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外视角又称全知视角,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内视角又分为固定内视角、不定内视角和多重内视角[2]。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知识短文《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则将叙事视角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3]。由于第二人称视角存在争议[4],笔者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叙事作品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视角的综合。

一、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

《高中语文》(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认摘 要: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视角的综合。第一人称视角都是有限视角,可分为童年视角和主人公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视角的综合分为视角的交替、视角的叠合和视角的结合。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视角的综合为第一人称视角都是有限视角,真实而有感染力,下面仅以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为例略作分析[5]。笔者认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并非对事件的全面交代,只是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故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中的叙事作品,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可以分为童年视角和主人公视角两种方式。

其一,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童年视角。童年视角是指以童年经验看待外界事物,它单纯洁净,对外界事物充满感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正如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6]童年视角可以描写“我”的童年快乐生活,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及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等作品都运用了童年视角,表现了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社戏》重点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在江南水乡看戏的快乐生活:“我”和双喜、阿发等十几个少年一起划船到赵庄,在路上将船划得飞快,在远处看戏台上打仗,看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上鞭打,看老旦在台上踱来踱去地唱,“我们”看戏回村时意犹未尽,又跳到岸上偷田里的罗汉豆吃。

童年视角可以以“我”的童年眼光刻画其他主人公,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鲁迅的《孔乙己》、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等都以“我”的童年眼光描绘其他主人公。《我的老师》从“我”的童年角度描绘了“我”小学时蔡芸芝先生教导我们的场景,这些记忆片段从“我”的角度刻画了蔡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蔡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其二,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可以重点刻画“我”的心灵成长,如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作品。《背影》中的“我”作为正在上学的大学生,在坐火车北上读书之前,对“我”的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嘱“我”路上小心、夜里不要受凉等感到不悦,觉得父亲说话唆,做事不漂亮;可是在父亲不顾年老体胖,蹒跚地跨过铁道,艰难地攀上月台给“我”买橘子时,“我”禁不住受到感动,深深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慈爱。

主人公视角可以将“我”作为主人公之一,与其他人物性格构成映衬关系,试以茹志鹃的《百合花》为例。《百合花》中的“我”是小战士和新媳妇这两位人物的联络人:“我”主动要求到前线服务,与小战士是同乡,这将“我”与小战士联系;“我”向农村新媳妇借被子,与新媳妇一起在包扎所工作,这将“我”与新媳妇联系。“我”与小战士和农村媳妇的性格形成映衬关系:“我”与小战士一样觉悟较高,但作为女工作人员比小战士容易做新媳妇的工作;“我”与新媳妇都是女性,都被未婚小战士的牺牲深受感动。

二、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

《高中语文》(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中认为第三人称叙事可以是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景式地表现生活,如《边城》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但论述不够详细[7]。笔者以《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中的叙事作品为例,同样将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第三人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更详细的论述。

其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从多个角度叙事,可以自由移动位置;可以纵观前后,也可以环顾四周;可以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也可以窥视各类人物的心理活动[8]。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沈从文的《边城》、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吴承恩的《西游》、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都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范进中举》刻画了范进本人和胡屠户、邻居和张乡绅等人在其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范进在中举前备受岳父胡屠户羞辱和社会歧视,因而在中举后因极度高兴而发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骂他“尖嘴猴腮”,在其中举后称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视角灵活,生动描绘了封建社会末期江南地区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讥讽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范进本人的毒害和对社会关系的扭曲。

《边城(节选)》描绘了边城的自然山水和社会风俗习惯,如端午的划龙舟比赛、民风的重义轻利;叙述了翠翠和船总的二儿子傩送巧遇而对他萌生爱意的心理,交代了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与翠翠的相见,翠翠的祖父对天保的好感。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视角多变,社会内容丰富:既洋溢着湘西地区浓郁的风土人情气息,又刻画了翠翠的祖父的重义达观,还细致描绘了女主人公翠翠对船总的二儿傩送的感情,具有丰富的社会和人文内涵。

其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三人称限制视角通过“他”的视角了解外部事件,以符合“他”的身份与其他人物交往,对其他人物进行猜度和臆测[9]。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秦文君的《伟人细胞》、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契诃夫的《变色龙》等作品都运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观察贾府的环境和人物,通过林黛玉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既交代了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又写出了林黛玉的知书识礼和小心谨慎,还初步刻画了林黛玉、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热爱生命》从“他”的角度刻画了“他”与一条病狼进行生死搏斗的过程:“他”饥饿难忍,两天没有吃东西,只能靠摘沼泽地的浆果和灯芯草为生,而且身体受伤,可是在途中却遇到了一条想吃掉他的病狼。他一路跌跌栽栽地走着,与病狼比赛谁能坚持到最后;他用全身的重量压在了狼的身上,用嘴咬破狼的咽喉,终于异常艰难战胜了这条病狼。小说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描绘了“他”在这一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表现了“他”的坚持、忍耐和生命力的顽强。

三、中学语文叙事作品视角的综合运用

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可以采用某一单一视角,也可以通过转换视角综合运用多种视角。视角的综合运用可以加快文学作品叙事的节奏,丰富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表现更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化文学作品的主题,正如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所说:“一个小说家可以更换他的角度,如果结果是成功的话。”[10]《高中语文》(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中认为叙事作品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视角,如《祝福》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结合,《最后的常春藤叶》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结合,但语焉未详[11]。笔者以《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叙事作品为例,将中学语文叙事作品视角的综合运用分为视角的交替、视角的叠合和视角的结合三种方式。

其一,视角的交替。视角的交替是指叙事作品交替运用多种类型的视角,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薛涛的《黄纱巾》、泰格特的《窗》、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等作品都运用了视角的交替。《我们家的男子汉》交替写“我”对“我们家的男子汉”、“他”的教导及“他”越来越独立的生活:作为孩子的“他”不爱吃青菜,“我”说不吃青菜会死,“他”便吃青菜;“他”要自己独立买东西,“我”悄悄跟随着“他”,“他”发现了便示意“我”回去;“他”要与“他”外婆一起去安徽,但火车很拥挤,“我”把“他”抱起来,“他”抓住窗口边旅客的一双手跳进车厢。小说通过交替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他”,加快叙事节奏,将“他”的成长表现得富有动态感和生活情趣。《黄纱巾》交替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女孩“她”和卖纱巾的中年人“他”,小说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她”和“他”交替运用,叙事节奏明快,表现了女孩的懂事和卖纱巾的中年人的美好情怀。

其二,视角的叠合。视角的叠合是指叙事作品将指称不同对象的同类视角结合,如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等作品运用了视角的叠合。《甜甜的泥土》将两个不同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她”和“他”叠合:小说前半部分的“她”是“他”的x异生母,“她”把一包包裹得很紧还带着体温的糖交给传达室的老头,让传达室的老头转交给她的儿子王小亮,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小说后半部分的“他”是“她”的儿子王小亮,“他”接到传达室老头送来的糖后,将糖发给老师和同学们吃,可是又害怕还没有吃完的糖被父亲和后母发现。小说将两个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她”和“他”叠合,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深思离异家庭父母与子女的“爱”的问题:生母“她”关心“他”,可是却不能与“他”在一起;父亲和后母与“他”在一起,可是却不关心“他”。《一个人的遭遇》将两个不同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叠合,使小说产生复调的效果,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期间遭受的巨大灾难和在艰难生活中对未来的希望。

其三,视角的结合。视角的结合是指叙事作品将不同类型的视角结合,如鲁迅的《祝福》、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和比尔博姆的《送行》等作品运用了视角的结合。《祝福》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结合: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描写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对祥林嫂的“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问题无法回答,小说主体部分则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小说将两种视角相结合,表明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和个人不觉悟的双重悲剧,而且通过“我”对祥林嫂命运的无能为力暗示具有启蒙意识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隔膜。《品质》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他”相结合,结尾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他”指出格拉斯兄弟失败的原因。小说将两种视角相结合,表达了“我”对资本主义不择手段竞争的反思和对格拉斯兄弟的深深同情。

叙事视角是叙事作品的重要技巧之一,正如美国小说家路伯克所说:“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12]通过分析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可以加深对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艺术技巧,还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益的启示,使学生的写作新颖别致而又简洁含蓄。

参考文献:

[1][8][9]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19,27.

[2][法]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5][7][11]丁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59.

[4]刘锡庆.写作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58.

篇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教学的标准配备工具,互联网的普及更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在线视频素材,一方面能为相对枯燥的书本学习增添一些色彩,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然而学生所学的专业操作性较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具象的英文视频情景教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相对于英文电影,英文视频更为精简短小,主题鲜明,在时间上把控度更高,值得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普及应用。

一、视频的选取

英文视频并非随意地选取,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视频的内容需要和课堂的主题或者上课时间结合起来,而不只是为了迎合学生的视觉偏好专门选取搞笑或刺激的片段,混淆课堂的主次,根本无法发挥视频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指导作用,违背播放视频的初衷,更有违课堂的教学目的,可谓得不偿失。但是如果将选取的视频和课堂的主题或上课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对就近的时事和节日有更深的认识,进而达到教学初步的成效。

其次,视频的难易度把握非常关键。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视频的选取应该首先考虑到这类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语速较慢、措辞简单、信息量少、容易模仿的片段,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提高之后,再选择偏难一些的视频进行教学。当然,每个班级的情况会有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视频的过程中进行差别对待,灵活运用。

再次,字幕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如果是导入性质的视频,仅略看即可,字幕要求不高,但如果是与主题相关度极高的视频,就最好是选取无字幕的视频,通过精听静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最后,视频中的英语应尽量地道,这对学生看后进行模仿非常关键,也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二、视频的播放

对于导入性质的视频,一般播放一遍即可,主要起到衬托主题的作用,使学生初步了解课堂的主题。但如果是主题性质的视频,就需要播放多次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遍结合画面泛听,要求学生了解主题的内容。第二遍细听,要求学生记下关键词或句子。第三遍加深印象,要求学生运用记下的关键词句对课堂主题进行简单的概况陈述。如此学生不但会对课堂的主题记忆深刻,而且会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速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视频的应用

视频的应用是通过项目式教学法体现的,一方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补充,另一方面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输出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项目展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模仿,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原有视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鼓励学生加入多种元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所有的项目都要求学生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最终通过课堂展示,达到组与组之间相互学习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对高职英语教学中视频情景教学的一些看法,由于水平有限,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和不妥的地方,视频教学真正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英文视频情景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使之学以致用,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食品化学实验是我系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实验类专业必修课,是食品专业教学计划中第一门食品类专业实验课。本实验课程是食品化学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是食品化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是食品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食品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验前通常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甚至连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一一交代,学生只要按食品化学实验书或讲义上的步骤做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创新精神和合作实验的能力。为了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现状,笔者在食品化学实验课中应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食品化学实验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食品化学实验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几个环节:

(1)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实验大纲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参考新课程标准中的化学教学目标,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实验技能与知识目标、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实验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确保实现培养学生食品化学科学素养的总体目标。

(2)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本次实验要完成的任务,提出讨论问题。

(3)实验活动实施,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开展实验活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教师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对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实验总结评价,教师总结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对难点问题集中分析讲解,加强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

基于问题的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包括了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实验活动实施、实验总结评价等几个环节。由于“问题”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载体,它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始终,所以确定实验教学目标和讨论问题的提出是教学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方面。本文将以淀粉性质实验为例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2 以淀粉性质实验为例的教学活动过程

本实验教学的内容选自程云燕等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第九章实验实训部分的实验三——淀粉实验。

2.1 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淀粉性质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糖类这一章节中关于淀粉的理论部分后开设的。通过理论的学习,对于淀粉性质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如学习了淀粉的种类和结构性质的差异、淀粉水解是分步骤进行的等内容。在这些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淀粉性质实验,将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食品化学实验中去。因此,我们确定了实验技能与知识目标:掌握淀粉检验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实验理解淀粉遇碘变蓝的实质;通过实验掌握淀粉分步水解的检验方法。

淀粉性质实验内容属于验证性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验证内容的现象观察和结果记录而忽视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会和收获。在本实验教学设计中,我们确定了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淀粉与碘的几个实验,探究不同的实验方法,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不同实验方法合理控制实验条件,通过实验反思,提高分析能力,学会与组员合作进行实验的协作能力。

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完成实验记录。在淀粉水解实验中要求学生每隔2分钟做一次检验,直到水解完成。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根据实验内容,我们确定了实验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提高对淀粉理论部分学习的兴趣。

2.2 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并由教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原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淀粉性质实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讨论问题。学生实验活动不再是单纯地验证实验现象,而是围绕实验讨论问题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

这个实验分成两个部分: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实验。教师在实验活动开始前,根据淀粉性质实验内容,结合理论课上的学习内容简单介绍了本实验的要求,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在淀粉与碘的反应中,提出几个讨论问题:(1)1号试管中酒精灯上加热后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变化?如果颜色冷却后没变化,请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2)仔细观察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的颜色变化,并与3号试管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3)3号试管加入乙醇后颜色有什么变化?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请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4)通过这三个实验,分析推测淀粉与碘以什么形式结合?结出合理的解释。在淀粉水解实验中,提出几个讨论问题:(1)怎样判断淀粉水解完全?(2)最后一个步骤中用班氏试剂进行实验的作用是什么?利用的是糖的什么性质?(3)最后一个步骤怎样保证实验成功?

2.3 实验活动实施

围绕教师提出的关于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实验的讨论问题,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尽量不参与实验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活动。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实验前就把实验的注意事项交代了,学生只要验证即可。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没有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看似简单的实验,不同组的学生得出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学生们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学生组内、组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找出原因,找到了解决办法。比如,在淀粉与碘的反应部分问题1中,有的组冷却后颜色又恢复为蓝色,有的组却没有变化,仍然为无色。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通过学生们自主讨论,他们提出恢复为蓝色表示淀粉与碘结合了,没有变化表示淀粉与碘没有结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实验不同组组员进行了交流,发现冷却没有变化的组加热时间较长。学生们推测,加热时间过长,试管中的碘不见了。再结合中学学习过的碘易升华的性质,正确地解释了实验现象。没有变化的组重新做了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再如,淀粉与碘的反应部分问题3中,有的组颜色没有变化,有的组颜色退去,有的组变浑浊。有了前一实验的经验,他们组间组员进行了交流,发现跟淀粉浓度和酒精加的量有关系。

通过基于问题的实验活动,看似简单的实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通过实验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实验探究的乐趣。

2.4 实验总结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等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总结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本实验的重难点内容。

淀粉与碘的反应的三个实验中,问题1酒精灯加热时间过长,使得溶液中的碘升华,所以有些组开始的实验冷却后没有变化。这也证明了淀粉与碘反应,碘仍然是以分子形式存在;问题2和问题3的讨论结果,氢氧化钠与碘发生化学反应,对比3号试管,2号试管为无色透明,而3号试管却呈碘液的淡黄色。这也证明了3号试管的碘还是以分子形式存在,只是溶解到酒精中去了,没有跟淀粉结合。当淀粉浓度过大时,3号试管中的淀粉溶液变浑浊,证明了淀粉的溶解度小,酒精的溶解度大,水被酒精夺去;问题4的讨论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了,淀粉与碘反应,碘仍以碘分子的形式存在。

淀粉水解反应中,问题1很容易回答,学生们都能给出答案,水解后的反应液不变色就表示淀粉水解完全了。通过实验,有些组水解的速度更快,有些组水解速度更慢。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发现跟加酸的量有关系。问题2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实验书上班氏试剂的配制方法,了解班氏试剂的成分,推测它的作用。学生们对班氏试剂不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了班氏试剂的性质和作用,书写了方程式。问题3,根据问题2,学生们分析讨论最后一步骤的关键是要加足量的碱中和酸。这个部分实验中,要注意加酸的量适当,酸过少水解速度很慢,二十分钟都不能水解完全。酸过多水解速度过快,没办法观察到分步水解的中间过程。

通过实验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突出的组员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结合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给各组按A、B、C等级打分,以此激励各组学生,也做为实验期末成绩评价的依据。

3 结语

我系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是分小组教学,每组最多20人,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实验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索、不断进取的实验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合作与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这一教学模式变传统呆板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围绕问题积极主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不再只是只重结果的验证式实验教学方式,而是以实验技能与知识、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情感与态度等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的重过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可见,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孔爱华,何占魁.例谈“基于问题的二次实验”的教学设计.生物学通报,2012(8).

篇11

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去感知诗作的外观形式和诗作描绘的形象美。

1、重视注释,了解背景。古诗大都是“因物兴感”“托物言志”,许多诗无不打上诗人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的烙印。诗人的身世际遇和时代背景与诗作的思想、内容相比而言,虽属一些外在的东西,但课前预习时不让学生首先去感知、了解,那么在讲课中就很难让学生知道诗中蕴藏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诗作的精神实质,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很好。

2、勾取意象,品读形象。众所周知,咏物诗主要是借对自然客观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诗人某种情感的,要让学生更准确、深刻地领会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课前预习时,老师应有艺术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首先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审美感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分析,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时,老师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为了让他们感知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美,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两个思考题:1、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多少种晚秋有代表性的景物?2、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课前就调动学生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去感受诗歌画面的景物,有启发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诗歌画面的景物,有启发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世术境界,从而为深入了解和把握诗歌的深刻思想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3、领悟体味,品味韵美。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一样,诗歌也是以语言作为媒介来塑形象、抒发感情的。鉴赏者不仅要以视觉、听觉等审美感官对诗歌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和想象力。感知诗歌的词语、韵律等凝固的外在形式,并把它们转化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从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在课前预习时,老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反诵读课文,引导他们感知这首诗的语言、韵律上的鲜明特色,让他们从这首诗参差错落、自由灵活的句式、和谐婉转的韵律中,初步体会和想象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这样在讲课时教师再加上点拨,学生自然很快就能把握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巧抓“诗眼探寻意蕴”

“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较好地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所谓“诗眼,即一句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最传神的一个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字。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去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幕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颈联中的“诗眼”是“咽”和“冷”二字。“咽”字写出流泉经过高峻的山石发出清幽、寂静的意境,与诗人远离世俗、追求清净的思想感情相谐和。所以,我们在品味诗歌时,都会引导生去抓诗歌中的“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