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1: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药用植物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药用植物学

篇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和学习更是如此,每一个教师都有当学生的经验,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基本上每门课程,在前五六个学时之后就已经确定了这门课是划入“真心想学”的范围,还是归入“及格就好”的领域。由此可见,绪论的教学有多重要,但往往很多教师认为绪论中的内容和书中其他内容比较无关紧要,没有必要花心思去讲授。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绪论的重要性,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药用植物学绪论课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学习的内容、目的、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面,了解学科的背景知识;了解学习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总体的认识;学习目的是应该重点讲解的部分,知道了学科的作用及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主动地学习;教会学习方法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药用植物学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多利用身边大量现成的学习材料。总之,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绪论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并对药用植物学一见钟情。

2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校园是进行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并且方便的场所,大部分高校都有较大的绿化面积,可以建议学校在美化校园、绿化环境的同时,尽量栽种一些有利于教学的植物,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常见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并且给植物进行挂牌,标明植物的分类、名称、生活习性、特点、药用功效、药用部位等,让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便留下印象,在讲授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及时的把“活体植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深刻、更加直观的认识,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面。当课程结束时,带着学生环校游,检验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身边药用植物学的知识。

3采用灵活多变的理论教学方法药

用植物学本身的内容比较枯燥,记忆的内容较多,教师的任务在于将枯燥无味的描述性文字转化为生动绚丽的植物形象,让学生记住,记准[1]。当今多媒体设备、网络传媒及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网上搜索下载、购买植物图片光碟、自己拍摄制作图片等途径获得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着图片和文字描述一起学习,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根据笔者经验,让学生“教”比让学生“学”更加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如当讲授到学生最难记忆的章节,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负责讲授不同部分知识点,最后以课堂小测试的形式检验各组教学效果,知识点平均得分高的说明教学质量高,则对该小组进行一定程度的表扬和鼓励。这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自动自觉地课下充分准备、讨论,发挥集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备课,尽最大努力让其他同学记住自己所负责的知识点,此时本组同学已经完全掌握了所负责的教学内容,而在别组同学讲授时,学生们更会本能地认真听讲,与本组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此时别组同学所负责的知识点也很好地掌握了,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常常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年轻人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还时常编出口诀和顺口溜帮助记忆。

4利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

实验课是一种直观的实践教学手段,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中占很重要的比例。实验课能够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并且加深印象,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2]。此外,药用植物学实验培训也是掌握药用植物学研究所必须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必要手段。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及绘图方法等。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认真地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一一指出不足。在下一次的实验中集中进行总结和讲评,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观标本馆,亲自动手制作标本也是实践教学手段之一,药用植物标本区的腊叶标本大多是按照恩格勒系统分类,有序地排列在标本柜中,分类方法与教材一致,对照课本进行观察学习,非常方便直观。我校新校区正在筹划建设200亩左右的药用植物园,届时将有3大区域,14个亚区的药用植物,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使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完全摆脱枯燥的宣讲、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在授课时,完全有条件可以将干、鲜标本同时摆上讲台直观教学,或是直接让学生走进药用植物园,在现场进行教学[3]。此外,常规的不少于一周的野外实习更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期盼以及终生难忘的一次学习经历。我校地处秦岭脚下,离秦岭主峰太白山仅两三个小时车程,极大的方便了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让人十分满意。

篇2

中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后续的专业课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衔接紧密。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实际情况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此为宗旨,笔者学院对药用植物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课程改革探索,课改主要围绕以下“四改”分别展开,主要包括: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

一、改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以碎片化学习”为主的学习特点,打破药用植物学原有的系统教学内容,改为“碎片化教学”。即将原有的系统课程体系“打碎”成“四大碎片”,每一个碎片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终将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项目: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技能实训项目、药用植物基源鉴别实训项目。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数比例为1∶1.5。理论内容适当精简,实训课程结合企业岗位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与责任心。

二、改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始。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较为先进、更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如在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教学中,讲到根与根茎如何区别时,教师可采用设定情景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拿出何首乌、大黄、白芷、天麻、生姜等原药材让学生去探究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难点解答。教师从传统的主讲角色转变成主导角色,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角色变为主动学习角色。这样,在教师新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均逐渐提升。

三、改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学生对课堂的需求,简单的PPT也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现代的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需要更多的视觉冲击和互动。因此各种教学媒介应运而生,有基于QQ平台的腾讯课堂,有基于微信平台的雨课堂以及各种APP软件。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媒介,给学生呈现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四、改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考核评价机制必然要随之改变。考核评价机制的改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改变考核时间。可以随堂测试,利用蓝墨云班课等APP软件,教师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测试;同时结合每个项目进行单元测试和期末综合测试。其次,改变考核方式。可有传统笔试,也可进行移动终端测试及现场面对面考核,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再次,改变考核内容。有传统理论考核,也有操作技能考核、实训结果考核、创新能力考核、职业素养考核等。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常用药用植物识别”考核,可以对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进行考核,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成果、浸制标本制作成果的考核,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植物标本创意贴画考核等。通过改变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

五、小结

通过以上“四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改变: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1.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学习吃力

《药用植物学》融合了植物形态学、植物内部构造、植物分类学三方面内容,知识点多而杂。显微部分的中柱鞘、纤维束、木纤维、韧皮纤维、晶鞘纤维、嵌晶纤维、树脂道等名词还没搞清楚,植物形态部分的花盘、雌蕊群、合蕊柱、心皮、胎座、聚合果等,又一批概念名词接踵而来。后面更是列举100多科的科特征和药用植物特征,要求熟悉的有60多科。海量知识,让学生手足无措,学习倍感压力。

2.理论教学抽象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40多个重点科和200种重要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这么多内容,仅在课堂抽象讲解,听起来枯燥乏味。面对教材的图片和繁杂的描述,学生无法想象其自然状态,全为凭空臆测。无法真正把握概念的深刻含义内涵,更不可能在实际植物鉴别中灵活运用,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3.学习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效果不佳

药用植物的学习脱离不了实践,该课程是一门实际应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用植物鉴别能力。但是,现今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仅为考试通过或拿奖学金,以期将来依此能找一份好工作。岂不知,本末倒置。工作是为有能力的人准备的,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单纯为考试而强行记忆,或许能获得一时的高分。但是,考试过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忘记的一干二净。

4.影响后续多门专业课的学习

《药用植物学》是后续多们专业课的重要铺垫。专业课《中药鉴定学》最核心的是中药四大鉴别方法,而其中两项和《要药植物学》直接关联。显微鉴别的依据即药用植物中显微部分的内容,而基原鉴别的根本是药用植物分类学部分。《中药资源学》以研究中药种类、分布的重要课程,这是以药用植物分类、分布为基础的。《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其植物成分与植物类别密切相关,往往同科属的植物化学成分近似,而科属鉴别的根本即为植物分类学知识。上下届师兄师弟相互传言,如此恶性循环,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药用植物学》很难学,更不利于以后的教学。

二、启发式兴趣教学设想与构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又了兴趣可以自己学,老师适当的启发引导,这种兴趣可以辐射到天然药化、中药鉴定学等多门学科。通过数年教学,借鉴其他兄弟院校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尝试建立启发式兴趣教学体系,并取得良好效果。

1.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老师带着新鲜植物,进行当堂讲述。同时,将早期做好的塑封植物标本分发同学。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观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名词概念,在植物中找到对应的部位,更能理解其含义。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图文并茂等优势,穿插植物照片,大大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

2.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建立野外开放教学

教学环节我们不仅局限在教室,我们将“教室”扩大到校园,以及合肥市郊的大蜀山,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围绕校园栽培白玉兰、南天竹等植物,让学生辨认其形态特征。让学生亲自动手挖直立百部,一个株高不足40cm的小草,在地下近50cm深处,埋藏多数块根,造型奇特。通过自己动手,学生知道中药在自然性状,增加感性认识,为以后药材鉴别打下坚实基础。在该课程学期末,特意安排了黄山野外实习环节。作为安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黄山药用植物近3000种。丰富的植物类群,学习范围不局限大纲要求的40个科200种药用植物,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学习场地。让学生从封闭的教室束缚中,解脱出来,开阔心胸,减轻学生的紧张气氛,增加愉悦感,倡导快乐学习。

3.联系生活常识,启发学生学习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食物、花卉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藕断丝连”的丝是什么?让学生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原来是螺纹导管。在实验课购买采集草莓、菠萝、瓜子、八角茴香等众多果实,让学生自主分辨属于哪种类型。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和水果,橘子,我们吃的是什么部位?菠萝吃的是什么?梨吃的又是什么?俗话说:“哑巴说话,铁树开花。”形容不可能办成的事。但是铁树真的很难开花吗?启发学生思考,在兴趣盎然中,学到众多知识。

4.制作并展示药用植物标本,培养能力和信心

野外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采集植物、压制标本。教学生制作标本,熟悉过程,在压制标本过程中,熟悉植物细微特征。并通过塑封制作永久标本,丰富安医大药用植物标本馆藏。一举两得。同时,并不定期在校园开展药用植物标本展展览,由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精神进行该课程学习。

5.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

简单的理论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更能凸显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部分考试占总成绩的70%,标本制作占10%,野外实习考核占20%。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6.创建药用植物网站

师生在进行野外教学实习过程中,拍摄大量药用植物照片,这些都是难得的电子资源。以靠这些资源,创建高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用植物网站。为学生在闲暇课余的自主学习中提供便利。提高学生兴趣,增加校园中药文化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使得枯燥专业课变得兴趣盎然。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在学习植物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自然生命的道理,启迪人生。

三、总结与评价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兴趣教学,借助学校条件和所处地理优势,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授课体系,多角度引导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的快乐,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全面提升《药用植物学》教学效果,为《中药鉴定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随时与学生沟通互动,通过提问等方式,在检测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随时了解其学习情况。对教师而言,及时检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不断总结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篇4

    西南地区是我国药用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2],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四川药用植物物种丰富的优势和华西药用植物园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种类,将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材内容与西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特色相结合,在学院成立523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编写实验教材《现代药学实验教程》,制定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建设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在传统的药用植物学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和内容微调,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整合、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精品实验项目教学方案、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建设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的分类与鉴定精品实验项目,学生学习了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后,在实验前查阅文献,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分类学工具书,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明确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与鉴定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验中对四川省特色药用植物,如木本曼陀罗、打破碗花花、腺毛马蓝、夜香树、朱槿、金铃花、白背黄花稔、显脉香茶菜、龙牙花、蓝雪花、大丽菊、一串红、百合等进行仔细解剖观察,写出其花程式、药用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植物基源、入药部位和功效等,再运用分科检索表进行查阅,写出其查科路线,并订出科名,学生再借助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药用植物学教材等工具书评价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科药用植物间的形态特征异同,并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实验完成后交实验报告,教师按实验评分标准批阅,期末综合评定实验成绩。通过药用植物学精品实验项目的教学与实践,创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实验课程精品实验项目新模式,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基本概念、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鉴别依据、科的主要特征、药用植物花程式和文字描述的表达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并具有较为熟练的药用植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别、鉴定药用植物种类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考试改革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特点,实施药用植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构建药用植物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过程考核和命题的科学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过程考核实施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把知识传授、教学考核、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贯穿于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总成绩由课堂成绩和实践成绩组成,以课程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为主,其中课堂成绩占总成绩9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10%。课堂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教学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由课前预习、平时作业、小测验、课堂讨论与讨论报告组成,平时成绩占课堂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绩占课堂成绩的40%。实践成绩由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与实习报告成绩组成,占总成绩10%。并根据药学专业和课程特点,实施考试命题改革,药用植物学期末考试命题紧密围绕药用植物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对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多种形式的题目,并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密切相关,尽量反映药用植物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国际课程周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23-02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以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为对象,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它们的形态、组织结构、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学科[1]。它是药学、中药、中药资源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2]。《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等相关学科都需要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為基础,可见《药用植物学》是后续课程的重要支撑。《药用植物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3]。然而,随着大多数院校《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从双学期转为单学期,《药用植物学》理论及实践学时都有所压缩[4]。目前,我校的《药用植物学》课程为理论30学时,实践15学时。因此,在课程学时数调整后,有必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需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改革

1.调整教学顺序

《药用植物学》的学科体系中,被划分为3个小学科: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正常的教学过程是按照这种排序,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但分析这三个小学科的内容可发现,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多为植物肉眼可见的宏观特征,易于理解;而植物解剖学知识多为微观特征,涉及植物的显微结构,较为抽象。植物形态学的内容又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而这六大器官的形态特征恰好是不同科属植物分类的基础。如讲到花序类型、花冠类型、雄蕊类型、胎座类型及果实类型时,都会以代表科属为例。如十字花科的上述特征类型分别为“总状花序、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侧膜胎座、角果”,因此,在形态学部分讲解时,可开始渗透分类学的知识,而在分类学部分讲解时,又可以不断复习巩固形态学已学习过的内容,前后间隔时间较短,更利于学生连贯记忆。在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再来学习植物显微结构部分,这样由简入难,由形象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又可以精减学时,做到事半功倍。

2.强调《药用植物学》与《中药鉴定学》学科的联系

《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紧密与《中药鉴定学》知识结合是对《药用植物学》教学的较高要求。本课程会在植物分类学部分先详细讲解重点“科”的识别特征,随后着重讲解每个科的中药材种类及其基原物种的关系,每个科选取最常用的1~2种中药材的鉴别特征进行讲解。如讲到“唇形科”植物时,以“益母草”为例,它的干燥地上部分为药材“益母草”的药用植物来源。“益母草”药材有如下性状特征:(1)茎方形,上部多分枝;(2)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3)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4)叶片皱缩,多破碎,易脱落;(5)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5]。讲解过程中可对“茎方形、轮伞花序、花冠二唇形”等唇形科代表性鉴别特征做重点强调。该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巩固学到的分类知识,又可使学生对药材鉴定有初步的认识。又如本课程在显微鉴定部分会以常用中药材特征为例,如“厚壁组织”中“石细胞”一节,让学生仔细观察黄柏、黄连、杜仲、麦冬等等中药材石细胞显微特征图片,从而直观的理解石细胞形态的分类方法,同时间接掌握部分中药材的显微鉴别要点,易于后续学习。

3.体现《药用植物学》在科研领域的发展和延伸

本次选用的教材为“十三五”规划教材,该教材融入了新的知识点,更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更满足于中药规范化生产的需求[4]。增加的章节有“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调控”、“药用植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等。这些内容是现代药用植物栽培、资源利用保护、中药生物技术等后期学习的基础,也是目前药用植物科研的新方向。讲解此部分内容时,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考虑到学生层次为大学二年级,因此延伸内容不会过多,如学生有浓厚兴趣,可鼓励其课下查阅更多资料,或尝试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提出问题,贯穿教学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采用问题教学法,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特别甄选出培养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或鼓励学生查阅文献、实际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兴趣。例如,综合比较分析方面的思考题:“与蕨类植物相比,裸子植物在适应陆生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特征?二者间的最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等。又如在“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调控”章节,可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激素、光、温度和基因调控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尝试进行初步分析等。在引导学生思考后,应用表格等进行梳理,并使之系统化,便于学生比较记忆。

2.转换教学场景,校园实践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一门学科,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本课程有15学时的实践课程,即走出教室,进行室外授课。校外授课分为校园内实习、药用植物园实习和标本制作三部分。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因时制宜、有计划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校外授课中,学生可直接面对植物,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利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来全方位认识植物,同时用植物学术语细致讲解其鉴别要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全部课程结束前,教师会指导学生学时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使得学生掌握中药资源采集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及实践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交换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属于知识的接受者[6]。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7],尤其《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多知识点、记忆的学科,仅用此法,易使学生被动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可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方法上引入“交换课堂”的互动教学方法[8],即把讲台交换给学生,要求学生挑选与药用植物相关的热门研究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科/属/种植物,查阅资料,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讲解,讲解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并组织所有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如“十三五”教材新增的开放性章节“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调控”等,可使用“交换课堂”的方法授课。该种方法既可以使得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能很大程度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植物科学的兴趣、好奇和探索精神。

三、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考核方式通常是理论考核占80%~90%,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往往会到期末考试前再突击记忆,死记硬背,难以达到《药用植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为此我们将考试进行了改革,将学生的期末成绩分为三大部分,日常出勤考核、3次实践考核和理论课考核,所占比例分别为10%、30%、60%。

理论课考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卷面分为100分,学生所得成绩以60%计入总成绩。第1次实践考核的时间安排于“药用植物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章节之后,考核形式为口试答辩类,要求学生3~5人一组,挑选感兴趣的科/属/种植物,查阅相关资料(可包括古代传说、奇闻趣事、前沿研究进展、种植经验等),制作ppt讲解,每组8~10分钟,学生所得成绩以10%计入总成绩;第2次实践考核的时间安排于“植物形态学”部分授课及校园内实践全部结束后,地点安排于药用植物实验室内,将30种校园内中常见植物实物间隔摆放于实验台上,学生依次观察每种植物的形态,1min内在答题纸上写出其植物名、所归科属,之后依次轮转,学生所得成绩以10%计入总成绩;第3次实践考核的时间安排于“植物分类学”部分授课及药用植物园实践结束后,每位学生寻找一种药用植物并制成标本,同时辅以文字描述其名称(包括中文名及拉丁名)、科属、形态特征、采集地、采集人和采集日期,學生所得成绩以10%计入总成绩。

《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研究的课题。为了不断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应依据《药用植物学》课程标准,结合当前《药用植物学》的发展趋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革新,从而使得学生更高效、更系统的掌握《药用植物学》相关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 

[2]李骁.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7):138-14. 

[3]邵世光.《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06):1475-1476. 

[4]刘春生.论《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6):1-3. 

[5]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02-403. 

篇6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苑培才”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研究课题(药字〔2014〕1号)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6-01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和药学专业的“桥梁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生药学等相关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由药用植物的器官和显微结构、药用植物分类两大部分组成。因为药用植物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涵盖面广,知识点繁多,内容枯燥,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多,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甚至无从下手,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学习方法。

一、正确理解、熟练掌握专业术语是学习的前提

《药用植物学》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部分内容,其中形态、解剖知识是学习植物分类的基础,但是形态解剖部分的内容涵盖面广,出现的专业术语繁多,难于理解,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多,这就要求学生要正确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这样才能掌握药用植物的特征,为下篇植物分类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出现的专业术语切勿死记硬背,一定要充分理解相关名词的含义,如纹孔、气孔、皮孔、穿孔、筛孔,对于它们形成的原理,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存在部位一定要正确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二、系统比较、纵横联系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系统比较、纵横联系是学习《药用植物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对相似植物的外部形态、显微结构、药用部位,既要比较其相同点,也要比较其不同点。在《药用植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内容需要比较记忆,才能加深印象,如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的异同点,双子叶植物根和茎初生构造的异同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片内部构造的异同点,唇形科、玄参科和马鞭草科的异同点等。同时又要注意某些内容的横向联系,如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的关系;种脊的长短和胚珠类型的关系;导管的大小和根、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向的关系等。经过从各种不同角度的联系和比较,就能深刻理解,加强记忆。

三、密切联系实际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只有产生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借助实物和药用植物的相关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学生还可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果实的构造和类型后,可以结合熟悉的果实想一想所吃的部位属于果实的哪一部分构造,如苹果吃的部位是花筒,核桃吃的是种子,桃吃的是中果皮,西瓜吃的是胎座等。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随时随地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实验环节的教学可以验证和巩固《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药用植物学》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是《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观察验证课堂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根、茎、叶永久切片的显微观察就属于验证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单元环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如鼓励学生自行采集校园植物,观察植物形态特征,进行花的解剖,写出花程式,最后编制检索表。这样既能实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完成对药用植物的认识和鉴定,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从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此外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徒手切片、临时装片、表皮撕片、绘图、花的解剖等基本技术,有效的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五、野外实习是培养知识运用能力的机会

野外实习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可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对理论课及实验课的一种有效补充,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和运用的好机会,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增加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毅力,培养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步骤。

在《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理论知识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能够对植物进行种类识别,应用专业术语进行形态描述,并了解其药用部位和功效。对于不认识的植物要能够利用《中国植物志》等工具书通过植物检索表检索所属的科、属、种,所以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良好机会。同时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讲解,提高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植物蜡叶标本,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课外阅读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教材内容外,还要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阅读相关课外资料。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还可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形成自己牢固的知识体系,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比如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自主学习其他院校的《药用植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网络课程资源,树立药用植物各分支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知识理念。还可以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接触和了解药用植物学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增强专业理论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课外阅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真正有效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知识更不是只凭教师强加的外部力量获得的。只有有效地培养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晓铮,石延榜,董诚明.浅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方法[J].中医学报,2009,24(145):104~105.

[2]郑承剑,黄宝康,郭美丽等.浅谈《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59~60.

[3]郭庆梅,金一兰.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和综合测评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07~208.

篇7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一体化教学 探索式教学 教学方法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教材内容涉及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分类和生理生化等诸方面内容,无论是基本理论,还是实验、野外实践技能,都是这些专业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和支撑。由于该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使得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困难,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实验、实践技能的提高,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建立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探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理论-实验-实践分类教学的不足

长期以来,《药用植物学》已经习惯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的分类教学,使一门课程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三张皮”。理论教学部分的教学任务侧重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教学内容强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使用讲述法,课堂组织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输出和输入。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许多教师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加大了单位课堂的知识容量,但本质上只是加大了知识的输出率。

讲述法在《药用植物学》等大学课程教学中处于根深蒂固的地位,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课程的专业知识量大,不“灌”讲不完;二是大学生具有接受这些知识的智力水平,能“灌”得进去。讲述法的不足是明显的,它忽视了一个事实,即知识爆炸的时代,专业知识与日俱增,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人们永远也无法穷尽所有专业知识;此外,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自主获取知识的心智能力,对他们而言,图书馆往往比课堂更为重要。实践表明,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完全使用讲述法(特别是植物分类部分的内容),课堂气氛会显得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分类教学模式下,实验、实践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实践教学要服从、服务于理论教学,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要与理论课程相对应,在教学进度上要与理论课程相同步。这种机械的、验证式的教学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2 “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探索式教学方法

“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探索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在教学组织上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合为一体,变“三张皮”为“一张皮”,把课堂建立在实验室(如解剖学部分)和室外实践基地(如分类学部分);在教法上实施探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2.1 教学方法的特征

2.1.1 目的指向性大学生的学习是具有目的的过程,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形成终结性的成果。《药用植物学》的学习首先是教学计划提出的任务(教师的),其次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派生出的新任务(学生个体的)。

2.1.2 认知的操作性教师教给学生规则和策略,学生自己发展具体的过程。

2.1.3 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前提,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过程。

2.1.4 知识传授的诱导性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并研究相关问题。

2.1.5 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性学习内容不局限于书本,学习场所不局限于课堂,不对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方向设限,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资源意识和方向目标意识,锻炼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主动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2.2 教学模式

学生:预习 明确单元目标 实验讨论实验 新知识构建+知识技能迁移

过程:学习预备单元任务

自主探索 系统归纳

教师:教学计划 目标分解

指导

总结

目标:

学习训练

科学素养训练

知识掌握、拓展和创新

2.2.1 学习预备大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智力、能力和时间,学校能够提供学生学习的图书资料,这是学习预备的基础。教师在开课前要认真研究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明确《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要求,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将其印发到每一位同学的手中,使学生明了每一课时的学习任务。责成学生在课前通览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并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阅读相关课外资料。通过学习预备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学会利用课外学习资源,适当扩展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明确课堂中应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2.2.2 单元任务在上课之前,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本单元(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出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应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同时准备好学生探索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实验器材、药品、标本、装片等。教师要简单提示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首次出现的操作技术,如临时水装片的制作、徒手切片技术、标本制作技术等,应详细讲解,并通过后续单元的反复训练形成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

2.2.3 自主探索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即开始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以解决知识点为目标,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同组同学相互讨论,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反复实验,并协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实施指导、点拨,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意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和技能纠偏。

在对植物分类的几个单元教学时,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根据季节的特点,让学生自行采集野生植物,自主检索,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进行科、种的鉴定,进而掌握其生药学的特征。

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在学习预备期或课堂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临时设计自己的新的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继续进行探索。

2.2.4 系统归纳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并使之系统化。归纳时应做到:一要精讲,即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高度概括,摒弃枝叶,讲解详略得当,语言精练不拖沓;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即把握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综合利用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三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贯通,即将本单元知识与前期知识进行比较、融会,努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四要加强师生互动,即教师在讲解时也要避免唱“独角戏”,应鼓励学生参与,实现师生良性互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调控。

如“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部分,尽管教材内容不多,但确实是该章的重点和难点。归纳时我们首先让学生回忆成熟花粉粒的形成过程,然后利用板图向学生展示子房的结构-胚珠的发育-胚囊的形成过程,边讲述边与花粉粒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并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中有细胞的特殊构造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雌配子体的结构被称做“胚囊”等,为后续“胚的发育”内容的讲解埋下伏笔。

2.2.5 知识迁移迁移是一种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事业中能够有效地应用学习结果。迁移既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对学习内容的提高和深化。

知识扩展:要求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课外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将书本知识作为知识“核”,扩展的知识成为知识“幔”,共同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形成探索小课题: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获得答案,如以我市地名命名的中药--海州香薷 Eh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t F.Meakawa,为什么会在新版《中国药典》中“出局”,海州香薷没有利用价值了吗?有的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获得答案,如本地居民喜食的霞草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 .的生药学特征是什么?还有一些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要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来解决,如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 为什么会有果胞的集团式发生,有什么意义等,都可以形成小课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不放过,勇于深究。以上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在学生上课时发现的,并通过努力,形成。

3 “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探索式教学的原则

3.1 循序渐进原则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应着重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专业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水装片的制作技术、徒手切片技术、作图技术等)的掌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推进“一体化”教学。

3.2 强化预习原则“一体化”教学效益的高低、效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课前预习。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对课堂内容心中无数,失去课堂学习目标,学习就会陷入被动。“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在开学时即将本教材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印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使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检查、发现学生预习的情况,对预习不足的同学要提出改进意见。

篇8

比较法教学法应用在教学中可将两个或多个教学对象进行比较,实物教学法可以利用较易取得的教学材料直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直观上有认知。将两者结合,使学生抓住药用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学对象可以是横向比较:比如校园常见的玉兰和广玉兰,同属于木兰科木兰属,大多数同学对两种植物容易混淆,而经过实物的观察,很明显两者在植物的叶片和花的形态以及花期上都有不同:玉兰是落叶乔木,先叶开花,花蕾入药称辛夷。广玉兰是常绿植物,叶片革质。牡丹和芍药都属于毛茛科,药用部位不同。两者花结构相似,但是牡丹木质化程度高,芍药是草本,从植物外部形态上很容易区分。教学对象也是可以是不同科属的纵向比较:比如枸骨和阔叶十大功劳,由于两者叶片边缘都变态形成刺状,地方称呼都称为猫儿刺,老虎刺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混淆。十大功劳属于小檗科十大功劳属,叶为复叶,小叶边缘形成刺齿,果实成熟后紫黑色具有白粉;枸骨属于冬青科冬青属,叶子厚革质,叶片边缘特化称坚硬的刺齿并反卷,果实成熟后红色。比较教学法和实物教学法相结合能够直观的展示形态相近、名称相近的植物特征异同处,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二、校园植物在药用植物教学中的应用

药用植物学是理论性、实用性和直观性较强的课程,而校园植物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育人氛围的同时也为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学院校园绿化有紫荆、玉兰、火棘、银杏、广玉兰、迎春花、月季、野蔷薇、杜英、红叶李、金边黄杨、洒金珊瑚、八角金盘、垂丝海棠、枸骨、十大功劳、南天竹等常见植物,有很多是药用植物,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素材。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完善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资源,课程教学中安排了部分内容走出教室,在校园中进行。在课堂上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和掌握某些类群植物的形态和分类特征,课堂外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完成对特定类群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图像采集、编辑整理工作,分组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比如单叶和复叶的特点,复叶和小枝的区别,紫荆的果实如何形成的等。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来体现课程特色,既丰富了校园植物教学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校园文化。

三、关于大规模网路开放课程(MOOCs)和PBL教学模式

近年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及PBL教学方法在各多种课程中的应用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2,3],PBL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任务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在全球MOOCs浪潮中,中国高校中网络开放课程在线教学已经成为发展趋势[3]。结合药用植物学课程特点,可以利用和借鉴两种教学模式,完善药用植物学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丰富教学内容,安排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线上教学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撰写学习体会;分组进行教学任务的执行,积极开展课堂的交流和讨论,并由教师进行线上和课堂内的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注意

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种方法的合理组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现今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各类课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学过程中反应出一些问题:学生思维的模式化,缺少了思考能力;学生对于多媒体课件过于依赖,造成主次颠倒等。

篇9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篇10

中图分类号:C434 文献标识码:A

药用植物学是以具有治疗、预防疾病及保健功能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而采用植物学知识、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等本科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和药学等专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药用植物学内容涵盖极其丰富,涉及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细胞生物学、植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与相关专业的中药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等课程联系紧密,对学生将来从事中药基原研究、品质评价、临床疗效及开发研究亦有较大裨益。

该课程内容相对抽象、陌生名词繁多,并且大多需要背诵记忆,使得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相似而又相区别的概念往往容易产生模糊认识而混淆,为了便于学习、理解、比较不同概念,改善学习效果,就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容易混淆而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辨析。

1 细胞质(cytoplasm)和细胞液(cell sap)

细胞质:对于真核生物而言指位于细胞质膜与细胞核之间,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是原生质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自主流动能力,其中分散着许多细胞器。

细胞液:是指植物细胞内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液泡内所充满的液体,是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产生的混合液,是无生命的非原生质体的组成成分。

2 表皮(epidermis)和周皮(periderm)

表皮:通常仅由一层生活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胞间隙,外壁较厚,常形成特殊结构和附属物如角质层、蜡被、毛茸等,为初生保护组织。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种不同组织构成,是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和茎进行次生生长时,表皮被破坏,在相应部位产生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为次生保护组织。

3 气孔(stoma)、皮孔(lenticel)和纹孔(pit)

气孔:位于植物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的窄缝状开口,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孔口。

皮孔:位于植物周皮上的通气孔,是次生保护组织周皮形成时,位于表皮气孔下的木栓形成层向外分生大量非木栓化的薄壁细胞,结果突破表皮,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裂口,称为皮孔。周皮的木栓层虽然不易透水、透气,但皮孔的存在可使内部生活细胞获得氧气的供应。

纹孔:指细胞壁形成时,次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增厚留下的没有增厚呈凹陷孔状的结构。相邻细胞间的纹孔往往成对存在,并有胞间连丝穿过纹孔对将细胞彼此相连,使各细胞连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细胞间物质和信号的传递。

4 保卫细胞(guard cell)和副卫细胞(subsidiary cell)

保卫细胞:位于植物表皮气孔两侧肾形(双子叶植物)或哑铃形(单子叶植物)的特殊细胞,为生活细胞,具明显的细胞核,并含叶绿体,细胞壁厚薄不均匀,与气孔开关有关。

副卫细胞:有些植物的气孔,在保卫细胞周围还特化出二个或多个和表皮细胞形状不同的细胞,具有协助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作用。根据植物种类不同,副卫细胞按一定顺序排列于保卫细胞周围。

5 厚角组织(collenchyma)和厚壁组织(sclerenchyma)

厚角组织:细胞为生活细胞,具不均匀增厚的初生壁,细胞壁增厚的部分多在细胞相互毗接的角隅处,故称厚角组织。细胞壁除含纤维素外,还有较多果胶质,但不木质化,因此细胞壁的硬度不强,具有弹性。

厚壁组织:细胞无生活的原生质体,为死亡细胞,具除纹孔外全面增厚的次生壁,呈不同程度的木质化。

6 导管(vessel)和筛管(sieve tube)

导管: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的木质部中,输送水分和可溶性盐类,由许多长管状的死亡细胞纵向连接而成,每个细胞称为导管分子,成熟导管分子的横壁形成大的穿孔,侧壁有不同方式的增厚并木化,相邻的导管则靠侧壁上的纹孔运输水分,行使输导功能。

筛管: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的韧皮部中,输送光合产物和其他可溶性有机物,由许多细长管状的生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每个细胞称为筛管分子,两相连的筛管分子的横壁上有许多筛孔构成的筛板。筛管分子旁边常有一个或几个伴胞相伴,协助筛管执行运输功能。

7 侵填体(tylosis)和胼胝体(callus)

侵填体:随着导管的不断老化,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导管壁上未增厚部分或纹孔侵入导管腔,并不断膨大同时沉积树脂、鞣质等物质,形成大小不同的囊状突起物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导管或管胞腔,这种突起物称为侵填体。

胼胝体:随着筛管的不断老化或进入休眠时,在筛管端壁筛孔四周围绕联络索会逐渐积累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即胼胝质,并形成垫状物,堵塞筛孔,使得筛管运输功能丧失,该垫状物即胼胝体。

8 油细胞(eleocyte)和油管(vitta)

油细胞:分泌细胞是分布于植物体内部具有分泌能力的薄壁细胞,其分泌物储存于细胞内,通常比周围细胞大,不形成组织,常以单个细胞或细胞团存在于各种组织中,贮藏挥发油的分泌细胞即为油细胞。

油管:分泌道是由多数分泌细胞彼此分离形成的长管状间隙的腔道,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即贮藏于腔道中,贮存挥发油的分泌道即为油管。

9 通道细胞(passage cell)和运动细胞(motor cell)

通道细胞:在根的内皮层细胞增厚形成凯氏带的过程中,有少数正对初生木质部的内皮层细胞的细胞壁不增厚,以便于水分和养料的内外流通,这些细胞称通道细胞。

运动细胞:单子叶植物叶片上表皮中有一些大型的特殊薄壁细胞,细胞内具大型液泡,在横切面上略呈扇形排列,称为运动细胞,干旱时这些细胞失水收缩,使叶片卷曲,可减少水分蒸腾散失。

10 原生木质部(protoxylem)、后生木质部(metaxylem)、初生木质部(primary xylem)和次生木质部(secondary xylem)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木质部分化成熟顺序是外始式,先分化的初生木质部称原生木质部。后分化的初生木质部称后生木质部。

初生木质部: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根初生构造中,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形成层直接分化形成的木质部。

次生木质部: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根次生构造中,由次生分生组织的形成层分化形成的木质部。

11 束中形成层(fascicular cambium)和束间形成层(interfascicular cambium)

束中形成层:是双子叶植物茎中位于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之间,来源于原形成层,由1~2层细胞组成的初生分生组织。

束间形成层:是双子叶植物茎进行次生生长时,邻接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转变成的次生分生组织。

12 髓射线(medullary ray)和维管射线(vascular ray)

髓射线:又名初生射线,位于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组织,内通髓部,外达皮层,为植物横向运输通道,同时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能形成束间形成层,并能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

维管射线:又名次生射线,是双子叶植物茎和根的形成层活动时,在一定部位也分生一些薄壁细胞,沿径向延长,呈辐射状排列,贯穿在次生维管组织中,位于韧皮部的称韧皮射线,位于木质部的称木射线。

13 早材(early wood)和晚材(late wood)

早材:温带和亚热带春季或热带雨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层活动旺盛,木本植物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径大壁薄,质地疏松,颜色较浅,称早材,也称春材。

晚材:温带夏末秋初或热带旱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变弱,木本植物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径小壁厚,质地紧密,颜色较深,称晚材,也称秋材。

14 边材(sap wood)和心材(heart wood)

边材:是木质茎靠近形成层的木质部,颜色较浅,质地较松软,具有输导作用。

心材:是木质茎靠近中心的木质部,颜色较深,质地较坚固,由于心材部分木质部形成时间早,导管和管胞多已老化被侵填体堵塞,失去运输功能,由于侵填体中积聚的化学物,使得心材坚硬,不易腐烂。

15 落皮层(rhytidome)和皮层(cortex)

落皮层:一般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时间较短,必须周期性地产生木栓形成层,不断形成新的周皮行使保护功能,外层先产生的老周皮就会被后产生的新周皮隔离后逐渐枯死,这些周皮以及被它隔离的死亡组织的综合体常脱落,故称落皮层。

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是表皮和维管柱之间的部分,由多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疏松,有明显细胞间隙,占根初生构造的大部分,常可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组织和内皮层。茎中皮层所占比例小,不如根内发达,且一般没有内皮层。

16 根迹维管束(root trace bundle)和叶迹维管束(leaf trace bundle)

根迹维管束:茎中维管束与不定根的维管束相连的维管束。

叶迹维管束:根状茎中维管束与叶柄维管束相连的维管束。

17 单雌蕊(simple pistil)、离生心皮雌蕊(apocarpous pistil)和复雌蕊(syncarpous pistil)

单雌蕊:由1个心皮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单果。

离生心皮雌蕊:一朵花内多数心皮离生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聚合果。

复雌蕊:一朵花内2个或2个以上心皮彼此连合构成的雌蕊,发育形成单果。

18 无限花序(indefinite inflorescence)和有限花序(definite inflorescence)

无限花序:开花期间,花序轴的顶端继续向上生长,并不断产生新的花蕾,小花由花序轴的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或由缩短膨大的花序轴边缘向中心依次开放,这种花序称无限花序。

有限花序:开花期间,花序轴顶端或中心的小花先开,因此花序轴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只能在顶花下方产生侧轴,侧轴又是顶花先开,这种花序称有限花序。

19 真果(true fruit)和假果(false fruit)

真果:仅由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

假果:除子房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被、花柱、花托、花序轴等也参与形成的果实。

20 种皮(testa)和假种皮(aril)

种皮:位于种子,由珠被发育而来,通常比较坚韧,起保护种子内部结构的作用。

假种皮:有的种子种皮外面,还存在由珠柄或胎座延伸发育而成的部分,称为假种皮,呈肉质或膜质。

21 胚乳(endosperm)和外胚乳(perisperm)

胚乳:被子植物在双受精过程中由1个与中央极核细胞融合后发育而形成,常位于胚的周围,呈白色,富含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为种子内的营养组织供胚发育所需。

外胚乳:大多数植物种子的胚发育和胚乳形成时,胚囊外的珠心组织被胚乳完全吸收而消失,少数植物如肉豆蔻、槟榔、胡椒、姜等,珠心组织或珠被的营养组织,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未被完全吸收而消失,形成营养组织包围在胚乳的,故称外胚乳。

22 子叶(cotyledon)和小叶(leaflet)

子叶:是种子内为胚吸收和贮藏养料的器官,通常有胚乳种子的子叶菲薄,无胚乳种子的子叶肥厚发达。在种子萌发后子叶可变绿而进行光合作用,双子叶植物具两片子叶,单子叶植物具1片子叶,裸子植物具多片子叶。

小叶:复叶上的每片叶子称小叶,根据小叶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不同可将复叶划分为不同类型。

23 子实体(sporophore)和子座(Stroma)

子实体:很多高等真菌在生殖时期形成有一定形状和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子囊菌的子实体称子囊果,其内产生许多子囊,子囊内产生子囊孢子;担子菌的子实体称担子果,其上产生担子,担子外着生担孢子。

子座:是某些高等真菌(主要是高等的子囊菌)容纳子实体的褥座,常从菌核上发生,是从营养阶段到繁殖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子座内着生许多子实体,常为子囊壳,其内产生许多子囊,子囊内通常产生8个子囊孢子。

篇11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 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