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1: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在一般的研究文献中我们会看到“教学反思”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用于界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行为。主要是体现在: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是教育工作的从业者,又是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研究者,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要将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其次是解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再次就是结合教学知识内容的升级,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选择和观察,理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反思教学法”则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寻找解决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反思教学法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阶段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都有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主要是:首先,语文教学活动泛化,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范围已经超出了课本,它已经扩展到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等生动的教材。对于语文能力的驾驭也已经超出了课堂范围,例如:举办演讲会、辩论赛、朗诵会、主题班会、文娱玩会等。其次,就是在中学教育中会出现学科学习兴趣分化,语文作为“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二位和“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八位还是相当受学生喜欢的。再次,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使抽象思维得到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主要体现在对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抽象思维的分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文化知识和学习经验不断内化。反思教学法的手段是可以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接受和更新的一个过程,将情感作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言行进行劝导和形象的渲染,使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重视反思教学法就是要关注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和情感层面的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思考高点,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将反思教学法贯彻到学生学习中,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反思教学法从语文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中学的语文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中学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中学反思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质。中学生的学习建设在整个中学生语文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应当得到我们各中学在中学生语文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校园和中学生本身的情感实际,创新和发展各种建设性思路。

三、反思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设定的教学目标提前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学习方向,包括作业在内的设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2、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初始力量。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

3、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4、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主要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由原来的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主动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2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认识上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素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自觉地接收并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知识,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反思性教学,体验反思性教学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魅力。那如何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一、丰富反思的内容

除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心得体悟为内容的反思外,还应该在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为内容的方面进行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标准,在实施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能清晰准确的把握,可以保证在教学具体实施之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否则,教学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活动方向的转向,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不到完整的提高。(2)反思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组织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反思教学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和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在表扬与批评教育中,要更偏向于表扬教育,使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斟酌合适。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学生与教师对话进行口头评价,在书面交流中如作文批改可以进行文字评价,还可以具体结合学生朗诵能力、阅读能力等语文能力培养中进行评价。

二、选择多样化的方法

1.教育随笔。这种方法主要记录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由于其只需要纸和笔或者其他进行文字记录与保存的媒介,没有严格的格式、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方便易行,是目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加赘述。

2.教育后记。教育后记是指在教育事件或行为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及自身感悟的方法。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记录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具体的教学活动与设计情况,学生的反映情况,师生关系的表现以及其他一些预期之外的事件总结与处理情况等。

3.专题报告。专题报告,顾名思义,就是总结专题性质的教学事件及行为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学中按照文章教学来分,可以分为诗歌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按照能力培养来分,可以分为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语文学科教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划分许多教学分类,针对某一分类专门进行反思实践,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专题报告可以是一次就结束的,也可以是进行连续多次后结束的。

案例:初中作文教学的三次改进

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掌握作文讲评四步骤。布置作文,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很重要,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那么干脆就“权力下放”,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1)复习写作基础知识,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2)习作展示;(3)学生讨论,指导优点,并提出修改意见;(4)作文修改。

第二次尝试:让学生书面记录评改意见。尝试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被展示的习作通过修改,作文出色了许多。但经过几次讲评讨论课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对自己的作文,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其中主要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的习作之外,大多数学生没有书面记录,课后就忘了修改要求,难以下笔修改。为此,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记录下来,并对照自己的作文,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修改参考意见。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写作要领。

第三次尝试:让学生编好写作提纲。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学生只稍作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写出好文章。

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的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上述案例就是围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特点环节而进行的反思,前后进行三次,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反思实践,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集体听课评课,撰写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等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3

反思性教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国家,他是一种产生于西方教育领域并迅速风靡于全球教育领域的新教学理论。反思性教学主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在反思中发现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中的错误,及时作出总结和反思,然后及时的解决反思的问题,把教育学生和自我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在教中学的程度,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阶段教师更应该加大运用反思性教学,不断的反思自我,不断的审视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的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弊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的在反思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做一个良好的传道者。

通过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证明,反思性教学主要分为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穿插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教师都需要从这三个部分进行反思,最终找出解决的方案。

一、课前反思,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

课前反思并不是简单的课前备案和课件设计,它是在教师备案好之后,对自己的备案和教学方案进行反思的过程,而这个反思需要建立在教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认识,最好是对每个学生的深入认识。教师需要知道和思考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哪些内容最能够学生的积极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准备的教学内容学生是否能够完全吸收和掌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如何做到最好的调节,是每个学生都有受益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做好这些准备和反思之后,教师对于自己的教案和教学方法的思路会更加的明确,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才会达到最佳效果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能够应付任何突发的状况。

就如我在教授学生《孔乙己》这边文章之前,我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反问我自己,这片文章我要怎样的形式开头讲解才能有效的带动课堂的氛围?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课前讲述一个相关的名人轶事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整个的学习气氛。于是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准备在讲解文章之前,讲述一个《孔乙己》的作者鲁迅的人生经历,从而引申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讽刺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古代文人思想的遏制和洗脑,使得文人成为封建制度的奴役化的拥护者和追随者,直接而强烈的控诉了科举制度的弊端。而从另外一个向表达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暖,人性的麻木不仁,被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抑的麻木不仁的中心思想。

二、课中反思,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课中的反思是对教师能否成功的掌控课堂节奏的最重要的考验方法,课中反思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显得尤为重要。他对整堂课的方向起到了监控和调节的作用,教师要对正在进行中的课堂行为、课堂氛围和课堂内容及时的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从而为自己的反思后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要调整教授策略,是否某种行为应该及时的停止。这样能够有效的纠正正在犯得错误,让课堂节奏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非常有益的。

在一次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时,我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把自己的观点强行的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给学生任何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在课堂上,我把我对焦仲卿的不满毫无保留的倾泻出来,认为他的行为就是一个不敢反抗封建礼教的懦夫行为,对母亲的一味愚孝导致了两人的悲剧收场。待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我反思了课堂上自己的行为,认为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这段爱情故事的看法,于是及时的做出了改正,我让学生也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就他们自身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如何解决展开了话题讨论。学生们的情绪顿时高涨,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氛围成功的提高。

三、课后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批判性的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归纳总结为理论性的知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学习的依据,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课后反思的内容主要是反思自身是否在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课中有没有按照既定的计划完美执行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期的效果,整节课下来有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会发现自身在教学方面的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发现问题,如果连自己的问题都发现不了,何谈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反思性教学对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了解自身的不足,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学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反思性教学的运用需要教师有自我反思的觉悟,在潜意识中对自我进行批判性反思,只有养成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习惯,才有有效的避免和解决问题,在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同时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学习打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的我,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我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本人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新课改精神,我的课堂教学目前主要以课件、学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借助共创动画这一软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这两个班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所编的故事制作音乐动画,受到来校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先后认真学习了语文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语文周报》、《中学语文研究》、等报刊杂志学习,向《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目前,网上的一个个教育随笔记下了我与新课改同成长的经历,到手的一张张论文获奖证书,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了新课改。

三、投身实践活动,构建三结合网络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37-01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电影、电视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而对于小说、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课标》直接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作一种教学手段[1]。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也很容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充分发挥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充实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别良莠,莫把糟粕当精华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影视资源的汇集与传播,通过互联网,语文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过分关注资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选取的素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注意到,丰富的影视资源并非个个都是精品。以电影作品为例,近年来,在商业化模式运做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批"无厘头"、"恶搞"、"戏说"的作品充斥影视界,这些作品假"自由"、"新锐"之名,歪曲历史,嘲讽真善美,甚至传播低级庸俗的生活趣味,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对其不加以甄别,随意引入课堂,将极大弱化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时,一位教师先选取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太师府唐伯虎与"对穿肠"比试对联的片段让学生看,看完电影后,教师将影片中的对联展示出来,并逐联讲解,分析对联的结构及内容特点。由于该电影的喜剧效果,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情绪高涨,老师还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说,这位老师的选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对联的内容,这段影片的选取就难以恭维了,如影片中的第一副对联是"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尤且三心两意一等下流"。古人作对,讲究格调意境俱佳,而此段影片中的对联格调低下、情趣庸俗、对仗不整,将这样的对联引入课堂,当作鉴赏对象,实在有违语文美育的原则。实际上适用于对联教学的影视资源并非仅此一部,如央视春晚的新春对联、电视剧《联林珍奇》,都是以对联为内容的优秀影视素材,借用这些资源,一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美的使者",面对眼花缭乱的影视资源,我们要自觉提高自身欣赏水平,不能让一时的假象蒙蔽了双眼。

2使用有度,莫把影视当"正餐"

不错,影视资源在教育教学上有其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2],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本身不具备教育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加以整合利用,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片面夸大影视资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过分依赖,在针对某些题材(如景物诗、写景散文)的教学时甚至"无影不成课",如:

某老师在上人教版第三单元《杜甫诗三首》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了与诗歌相关的电影电视短片,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该老师都会播放一段影片: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时,播放一段有关三峡的风景片;讲解《咏怀古迹(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播放有关内蒙"青冢"的记录片;讲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展示一组长江的动态图画。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毋庸置疑,影视资源有机融合了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该老师的做法确实方便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语言的含蓄、蕴藉,好诗追求弦外音、象外象、味外味、境外境。梅尧臣认为好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3]。成功的诗歌教学是使用诗意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领悟诗歌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上例中老师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因为过度频繁的"视觉轰炸"、"听觉轰炸"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更重要的是,频繁地观赏影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迫使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已有的、固化的景观,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正如青菜之于米饭、辣酱之于面条,影视资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一道开胃的"菜",无法充当"正餐",因此,无论是使用影视资源还是其他多媒体资源,教师都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度,思考导入资源的最佳时机和最合适的量,尽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3分清主次,莫让资源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独霸话语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容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师道尊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成为常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模糊。在一些多媒体技术成熟、信息设备完善的学校,有些教师没有明确影视资源的辅助地位,甚至不自觉地成为了"陪看"、"陪听"。如:

最近几年,以"教育"、"学术"为包装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该栏目先后推出《于丹读〈论语〉》、《易中天读〈三国演义〉》、《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康震评苏轼》等一系列节目。由于这些节目的内容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被很多老师使用,有些老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直接给学生播放时长36分钟的《康震评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自己再略加总结,就结束了课程,而有些老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肖像描写时,就播放时长38分钟《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之林黛玉眉眼之迷》,然后再去探讨文本。

于丹、康震等教授的学术水平固然高,但是,要注意的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毕竟是我们,个体的差异性是影片无法解决的。而且,课堂教学需要互动和交流,文本中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发散、质疑、反馈等多种手段才能传授给学生,而影视中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模式化的,知识传播途径是单向性的。所以,影视中的教授无法取代教师,影视资源不能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之所以出现上述老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交给电影电视的情况,是因为这些老师"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对此消彼长的敌对矛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4]。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更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把传授知识、释难答疑的工作一股脑地交给电脑、荧幕。

总之,影视资源的合理使用取决于教师对资源的正确态度,对待影视资源,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拒之千里,也不能奉为神明,盲目崇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和教育技术,科学地选用课程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EB/OL].[2011-02-11]

篇6

2 电化教育手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迅速普及,电化教育手段在学科教学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现代化的电化教育手段有着直观、有趣、快捷等几个方面的优势与特点,它可以为原本较为枯燥抽象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与平台,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也能够更好地迎合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的不同特征,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对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积极推动作用,也对推进我国新课程的改革进程发挥出不小的促进作用。那么,到底该如何来正确应用电化教育手段于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呢?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电化教育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是说,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充分把握好电化教育手段的优势与特点所在,要对该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与把握,从而在进行中学语文新课教学与导入的时候,能够尽量改变原来那种较为枯燥乏味的说教式语文知识讲解方式,而是在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能够充分利用好电化教育手段来进行新课导入,从而把原本被压抑住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新解放和释放出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才可以真正在电化教育手段的辅助下,真正撩拨起学生对于中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把他们的注意力更好地吸引过来,从而更为快速地把学生顺利带入到语文新课教学当中去,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新课教学氛围中去。有时甚至可以通过电化教育手段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中学语文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电化教育手段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这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把电化教育手段的优势与长处更好地展现出来,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与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电化教育手段来更好地了解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住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写作时的背景知识,这比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得更为直观和形象。否则,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即使中学语文教师费劲了口舌来进行详细的讲解,由于课文内容所讲述的内容与时代背景与中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学生在倾听了语文教师的讲解之后,即使可以获得一个较为抽象的理解与印象,却无法让学生获得生动且感性的理解与体验。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电化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背景知识,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以及含义的理解程度。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电化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篇章结构把握水平 这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透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章结构,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对于文章篇章结构的更深度的理解与把握。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营造出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激情,通过现代化的电化教育手段来让学生进入到一个较为逼真的景物描写或场景当中去。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熟悉好电化教育手段中的各种工具和方式。比如说,可以运用图画、摄影、音乐、幻灯片、语言和动作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向学生展示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充分渲染起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中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让他们在电化教育手段渲染的浓郁氛围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在电化教育手段营造的有声有色的语文教学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好电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答疑的能力 这就是说,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中学语文教材中仍然有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也有些较为枯燥乏味的内容,这些仅仅通过传统的教师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太容易对这些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这个时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好电化教育手段,把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难点、疑点和问题等进行形象化、直观化和生动化的转化,从而让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化难为易,把那些较为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通过电化教育手段来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难点和疑点。此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好电化教育手段来做好中学语文的复习课教学,这是因为中学生在进行中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复习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通过电化教育手段来突出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让学生在多种链接中进行语文之间的相互比较和联系,进而加深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印象,帮助学生扫除复习中的障碍,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但同时,它也处于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机遇之下。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电化教育手段,改变过去那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弊端,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与长处,让电化教育手段为中学语文教学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这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应用电化教育手段来导入教学,激发乐学兴趣,分析课文,化抽象为形象,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图文并茂,提高审美能力及情趣,启发联想,促成知识的运用,从而使得中学生在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撼动自己的心灵,突破时空限制来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内容,拓宽自己的学习思维,进而让中学语文教学在电化教育手段的辅助下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推动中学语文教学走上一条现代化的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曹占霞.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J].学生之友,2010(4).

篇7

一、学习语文的态度不端正

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侧重点,中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是关于对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然而,这阶段学生的年龄还较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容易受教材以及课程的内容所左右,可是现阶段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教材已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于语文提不起兴趣,长时间的兴趣缺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越来越不端正。具体表现为:

1.漠视语文

具体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想不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表现为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

具体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能回答上来。这类学生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语文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二、合作讨论成为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后,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往往以分组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完善并扩展知识面。但是分组讨论的运用不当及形式化使得合作讨论变得没有意义,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应付而讨论成了阻碍课改发展的屏障。其具体表现为:

1.讨论的内容不合理

没有含金量的讨论内容没有思维价值可言,没有价值的讨论只是对时间的浪费。

2.讨论时间安排不合理

其一是讨论时间不足,学生讨论蜻蜓点水般开始,没有深入便被叫停,这样一来,讨论成了花瓶。其二是讨论时间过多。讨论结束,老师没有别的安排,学生没事可做,松散的课堂成了学生休闲聊天的场所。其三是讨论中分工不明确。

三、学习语文的外部环境缺失

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语文德育越来越被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四、信息技术的不合理运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58-01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在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暴露出诸多问题。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究。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中产生巨大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篇9

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课堂气氛不活跃。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具有延展性及趣味性的教学科目,它涵盖了多重知识,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的汉字以及韵味十足的古老传统文化等[2]。也正是由于语文课程自身具有上述特点,才使得其对课堂氛围有较高的要求,然而实际上却是课堂气氛非常不活跃。其二,语文素质基础差。尽管我国从小学阶段就开设了语文课程,但是进入高中后这一学科的内容大大增加,使得很多学生在多个方面,例如写作、阅读等,频频出现问题,从这就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水平本身就偏低。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绝大部分教师都会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优点[3]。语文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情景教学、分层教学以及小组教学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来活跃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高中语文教育实施制度不够完善

调查资料显示,人们长时间以来都特别强调必须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却又常常淡化对语文教学的重视。造成上述理论和实践出现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对语文教育制定保障制度。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制定出的相关的规范过于陈旧[4]。而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尽管校方已经加大了对语文教学的投入力度,但是绝大部分学校对它的管理力度并不大。

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身学习地位的机会。例如,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弱各有不同,所以分层教学将是教师的最好选择,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实效性为目标。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打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以及“理论+实践”教学的模式,都是当前教学可以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2.重视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

语文教学理念是语文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从某个角度来讲,语文教育能够变换成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学习过程中,而这也是其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不同点之一。语文教育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代的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重视语文教学首先要认识教材,重视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其次,要从教材的角度解读语文教学,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如何学;再次,重视语文教学应该在结合新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最后,经过对语文教学实践,最终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要想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自身的主动学习、反思与积累,同时还需要校方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培训、外出学习机会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培养自身除教学以外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自身的沟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便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是中学生课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目,它与其他科目,如美术、音乐等不同,这一科目涉及我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本国的文化,才有向世人展示我国优秀文化的可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新时期下社会的变化,坚持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并将创新元素引入其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需求,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孔义.激活写作思维,捕捉思想的闪光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0).

[2]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1―5 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10

      长久以来,文言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不仅学生认为难学,不少一线教师也认为难教,成为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硬骨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社会上所普遍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及“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更是让中学文言文教学不知何去何从,文言文教学“苦、累、差、慢”的现状也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深入剖析当前的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 态度问题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古汉语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汉语口语、书面语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文言文与中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也都有很大距离。除了本身对文言文有极强兴趣的少数学生,很多学生都认为文言文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文言文没有任何用处,远不如学习英语、数学有用,因此他们在心理上就有一种对于文言文的排斥感。而从教师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起来,他们教得也没热情。更重要的是,文言文在中考、高考中所占分值不是很高,因此,只要针对考试所要考的重点内容来进行文言文的教学,会更加省时又省力。

      我们都知道,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广大师生只有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与其价值所在,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才能得到落实。且不谈文言文在考试中所占分值的多少,单就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的现状而言,中学生们现在都被种种新潮、个性的网络语言,精神快餐﹙如各种穿越小说、网络游戏、偶像剧、肥皂剧﹚所包围,在感受时髦与的同时,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普遍降低,对自己的精神归属也越来越质疑。诸多文言文作为古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流传至今,是我们与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古人高尚的灵魂进行精神交流的桥梁,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恬静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中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语言贫乏粗俗也是让语文老师们相当头疼的问题。文言作为代代相传的书面语言,文雅、纯净,是提高白话品位的极好途径。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著作丰富,他的表述明白易懂,当他论及文言文之于白话的意义时,也明确指出“较好的白化文都不免要在文言里面借字借词”[1]p445,我国文学巨匠——鲁迅的作品语言是典型的文白夹杂,但却简洁而又精准,通俗而又震撼人心,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例证。

      反观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古代教育者们在态度方面则处理得比较到位,从小就要求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强调读书要“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对书册”[2],在对待古代的典籍方面,他们更是将先贤的著作奉为圭臬,将“四书五经”等著作作为教学和选拔人才的“圣经”。当然,一味好古、复古的方式并不可取,但是这种尊古、敬古的精神对于文言文教学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摆正对文言文学习的态度,摒弃那些只为应付考试的功利目的,才能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持久动力,真正学有所得。

二、 方法问题

      如果说端正态度是改善文言文教学的先决条件,那么转变教学方法则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综观当今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课堂,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的还是“串讲法” 、“一言堂”和“字字落实”,把文言文教学当成了单纯的“古文今译”。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何来效率可言?

      当然,语文教师采用串讲法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文言文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没有老师的分析讲解很难掌握文言文内容。如果让学生自己领悟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而紧张的教学计划和升学压力让教师更倾向于通过“自己讲,学生听;自己说,学生记”的方式来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并针对考试常考的知识进行讲解,字字落实,但实际效果却不甚好。因为考试考的文言文多数都是课外内容,不管老师把课文翻译的多详细、通俗,学生记的多熟,一旦面对陌生的文言文,学生仍然一片茫然,失分率依旧居高不下。于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更卖力,课文翻译得更具体,学生听得更痛苦,把他们仅有的一点兴趣消磨殆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要提高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转变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古文今译,翻译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而不是唯一目的。况且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字字落实,应该给学生留一定独立思考和体会文言这一文雅语言形式的空间。另一方面,语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得到足够重视。只有让学生巩固基础,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抓住句子、文章的基本架构,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文言文也可以从容不迫。

      在教学方法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教学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中,诵读是古人相当重视的一种方法。朱熹的《童蒙须知》提出:读书必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还进一步提出“熟读精思”之法——“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乎于吾之心,然后有得” [3]。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体会的同时加以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除了诵读,古人也注重教师的讲解。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时应注意启发性原则,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启发,从而“开其意”,“达其辞”,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提到古代的教育内容:“比年入学,一年视离经辨志……”所 谓“离经”,就是给文言文进行断句,加句读标点。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读”也是说的“句读之学”。句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必学内容,而且是作为基础内容来学习的。实际上,对于当代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断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给文言文断句,说明他对这些文字有了比较清楚的理解。因此,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尝试给学生提供无标点的文言文进行断句训练。学生为了读懂文章就会对文言这种语言形式仔细玩味,在断句的过程中进行新的心理建构,从精神上与文言文相互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言品位与文化品位。

      古代语文教学的有益经验还有很多,举不胜举,笔者只是针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情况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通过向古人的再学习改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一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既兴奋又头疼,兴奋的是语文课很自由,可以经常看课外书;头疼的是课堂模式死板,没有新意。其实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是充满色彩与幻想的,但是因为其教学目标不好把握,因此语文变成了让学生哭笑不得的一门学科。往深处剖析,会发现这与语文教师反思不够的现状是有很大关联的。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反思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创新,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课堂,让学生从此喜欢语文,喜欢探索语文的世界。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1.课堂无纪律性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开始的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会表现出浮躁,不守纪律的现象,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尤其是在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如果采取批评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思想。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端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才能寻找有效教育学生的方法。

2.教学模式墨守成规

虽然语文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之一,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看,显然课堂还是过于拘泥,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在许多初中生教育课堂中,语文课俨然变为阅读课,学生宁愿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这说明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形式不够吸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实施。

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但纵观现在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出身语文专业,大多是系主任、学校领导,亦或是学校其他代课老师,专业的语文教师数量非常少。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带学生语文课,根本无法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语文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其中的审美境界是高于生活的,如果仅凭生活经验去教语文课,那么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层次,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严格把关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的时候,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初中大多数是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模范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教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才能端正对待该学科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把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课文分段,文章结构,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枯燥的重视点,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不利。在语文素养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重心入手,教师要从知识点教学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如人教版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心里对话应多加探讨。学生先各自发表对于父亲的情感,然后与文中的情感做对比,逐渐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于父亲那份复杂深沉的爱。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教育学生尊重与敬爱父亲,理解父亲的艰辛,任性的时候要多想想父母的感受,体贴父母。

教师通过文中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份情感的流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真理的探索,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

三、增加语文课堂互动与探讨频率

语文的美在于它的朦胧,在于它的深邃,在于它的包容。语文是一门需要进行不断探讨,总结的课程,是许多智慧结晶的融合。因此,语文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结合学生初中时期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喜欢交朋友,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增加互动频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可以让学生先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或者描画出自己心中月亮的形象,并向大家展示。接着让学生分组探讨“月亮是如何运行的,比如人是靠双腿行走,小猫靠四只爪子行走,那么月亮是如何行走的呢?”这个问题。这时学生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对科学的认知。有些学生善于学科穿插学习,可以结合物理和地理知识探讨问题。也有些学生善于寓情于景,把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抒发自己对月亮足迹探索的乐趣。接下来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或者小组分配角色,集体发言。学生们在探讨与展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趋于完善,走向成熟。

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贯穿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语文学科的教育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学科重视,从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层次,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与创新,改变对于语文教学的观念,增强对语文教学的敬业精神,树立对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邱士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创造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