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生礼仪教育

学生礼仪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1: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生礼仪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生礼仪教育

篇1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者,养也。”“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从学习礼仪开始。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礼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他们做到举止端庄,谈吐文雅,待人有礼,知书达理,成为一名有教养的中职学生。

一、礼仪教育蕴含的内容

什么是礼仪呢?“礼”即尊重,礼仪就是“敬人之道”。中职学生学好礼仪,即要懂得尊重,注重细节,学会换位思考。

1.懂得尊重

尊重是学习礼仪的情感基础,是对他人的理解、肯定和认可。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因为,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学、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人若取之,必先予之”,礼仪教育要向学生解析尊重的内涵,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

2.注重细节

人要有形象意识,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一些看似平常的礼仪细节随处可见:不乱扔垃圾;不讲脏话;节约用水用电;有秩序排队;不浪费粮食;俭以养德牢记在心;向老师鞠躬问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生活中,不要小看一个“请”字、“您”字,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礼仪教育就是要“拘小节”,要强调注重细节。

3.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生活在集体里,离不开与人沟通。沟通讲究互动,要学会换位思考,引导中职学生使用“拉锯式”或“抽屉式”的思考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交往中要以对方为中心,理解他人,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待别人,改变自己。

二、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三个方面

通过礼仪教育,能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这里从三个方面论述对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与同行共同探讨。

1.强化训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良好的礼仪修养贵在自觉磨炼、陶冶和养成,诚于中而形于外。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标准的站姿,优雅的坐姿,得体的手势,甜美的微笑……学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做示范、教表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时刻用礼仪规范来荡涤学生不文明的习气,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内外兼修。

2.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要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仪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日常用语上,从规范 “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五声十字文明语言的应用开始;在规范得体的仪态举止以及谦和优雅的对人态度方面,督促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教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灵活教学――持之以恒,注重社会实践

礼仪教育的重点还在于在实践中训练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在校召开主题班会和招聘模拟会,让学生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让学生观察应聘者在招聘过程中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思考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加出色。通过招聘模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全方位地进行礼仪示范。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加会议和典礼的礼仪服务工作,担当司仪,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素质。

三、小结

中职学生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个性,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强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向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其成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湘,王颖.实用交际礼仪[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2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品德通常是在六岁之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幼儿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礼仪修养严格说起来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作为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必须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师工作时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的成长。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新思路

随着最近几年以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导致学校内部风气非常不好,学生行为粗暴、出口成脏、逃学逃课的问题常常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做好文化礼仪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一)端正认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校之后,学校可以举办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活动的启动仪式与开学典礼同时举行,让学生都知道了解这个活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之后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研讨活动。通过学校网站、留言板、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利用宣传作用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对文明礼仪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明白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另外还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落实,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提高对礼仪的认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文明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善良、礼让、尊重、诚信、谦虚等良好美德。另外还应该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的分辨是非丑恶和善恶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身体力行,严格以以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

学前专业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他们未来将要教育的是犹如一张白纸的幼儿,担负着塑造幼儿心灵的重要职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师生在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礼仪教师可以在幼师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文明公约、常见不文明现象等,以此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能够遵循这些规范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

(三)加强管理,举办科学有效的活动措施

随着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的开展,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出台一系列礼仪宣传检查活动。比如校园整洁情况检查、教室学习情况检查、寝室生活情况检查等。还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文明习惯检查岗、礼仪评比奖励等制度等对学生的行为礼仪养成情况进行检查。有了制度以后关键就在于落实,礼仪教师必须要坚持每天检查,检查结果当天公布;每周监督进行一次礼仪评比,一个月结束之后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除了用明确的制度来约束学生,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够自觉的遵守各项制度,才能够更加注重自己的礼仪规范,用和谐的理念来指导自身行为。

(四)积极更进,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

为了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礼仪培养教育中,中职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以礼仪教育为主体的活动。比如说观看中国传统美德的电影、举办礼仪黑板报大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礼仪相关的主题班会等。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召开讲座;定期举行文明礼貌演讲比赛,从而让学前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且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借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礼仪内涵的理解。

(五)检查评比,构建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

篇3

《三字经》里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单纯,而复杂的生活、学习环境决定了每个人成长的路线。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已不再是年少无知的孩子,具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如何对他们进行礼仪文化教育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在此,笔者为高职的礼仪教育提出一些思路,可供参考。

一、我国学生礼仪文化现状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几千的传统美德逐渐被学生们忽视,很多学生的口中脏话连篇,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甚至在大街上以及其他公共场合中,到处可见出口成“脏”的学生,他们完全忽视了文明礼仪的存在,有些学生甚至把说脏话当成了一种时尚。

2.说起时尚,它是大多数学生迫切追逐的对象,为了追赶时尚和潮流,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衣着和打扮,与此同时,各种奇装异饰开始在校园内外出现,有些女同学穿起了低胸装、露脐装,梳起了五颜六色的卷发,身上佩戴着五花八门的装饰品,部分男同学也在头发的形状和颜色上大做文章,甚至和女同学一样佩戴起了耳环等饰品,试问:当今人们都在给宠物穿衣遮羞,作为学生是否应该思考些什么?

3.尊老爱幼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环节,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可是在我国,很多学生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最基本的做人底线。首先,很多学生不懂得尊敬父母,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父母大吼大叫的情形,当学生们对父母大发雷霆后扬长而去,他们的背影后面是家长期待而又无奈的目光,因此,对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其次,很多时候学生们的自私心理非常严重,学生们往往因为自己的得失而忽略了那些做人最基本的文明礼仪。

4.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会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环境和公共财务。可是如今,很多学生早已不记得这些细微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手中垃圾随意乱扔,破环公共财务的现象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学生礼仪文化现状相当可悲。

二、高职教师如何进行礼仪教育

1.课堂教育。要对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课堂教育是基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新闻资料或者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根本上对礼仪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2.课外实践。礼仪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要把它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之中。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让学生去做一些仪式的礼仪服务工作,或者也可以组建校园义务礼仪服务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礼仪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

3.隐形熏染。在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熏染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同时有利于他们道德修养和礼仪素养的养成。首先,要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可以通过艺术板报、宣传长廊等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可以通过校园传媒来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例如: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彰显礼仪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们重视礼仪文明,严于律己,自觉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

4.职业导向型教育。在高职学校中,礼仪文化教育可以采用职业导向型的教育方式来进行,针对学生们选择的不同行业,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一方面,让同学们了解从事所选职业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觉纠正日常中的不当行为,促进他们礼仪文化素质的养成。

5.教师以身施教。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时,教师要懂得以身施教,从自我做起,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他们学习礼仪文化,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养,才会让学生们信服。换言之,如果为人师表的教师都没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又何谈去教育学生。因此,教师职工提高自身礼仪素养,以己为例、以身施教,是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关键。

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懂得文明礼仪,而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中立足,就必须要懂得外交礼仪。从某种角度来讲,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处事之道、生存之道,当今社会,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对他们的礼仪教育,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碰壁、少挫折,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礼尚德”的传统。礼仪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表达彼此善良愿望与美好情感的作用。礼仪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道德规范的受教育者。因此,普及大学生礼仪教育,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势在必行。

1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很好的被我们所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古代,礼仪就备受重视,《礼记・曲礼》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充分说明各种行为都受到了礼仪的约束。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但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竞争,而且文化的竞争也被更加重视。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礼仪教育则不可推卸地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他们的礼仪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

1.2 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不断进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安定有序、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是离不开礼仪教育的。从古至今,礼仪一直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使人们相处和睦,使国家安宁健康的发展。2005年主席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1.3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人际交往能力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美国著名哲人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能15%是专业技术,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由此可见,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1]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生应加强礼仪教育,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交往原则,提高个人人际交往能力。

2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2.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高校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让大学生增长才能的任务,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应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迈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礼仪教育的内容、手段都应以满足学生需要出发。礼仪教育内容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介绍国外礼仪惯例和中国传统礼仪的同时,还应包含礼仪的历史起源等介绍。礼仪教育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通过运用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把礼仪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采用网上聊天、辩论或咨询等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更广泛的礼仪教育,使学生能在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2.2 提高教师礼仪素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体现着自身素质和修养,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仪容仪表大方得体,谈吐高雅不俗,会在不经意间对学生起到陶冶熏陶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学习教师身上良好的礼仪品质,“见贤思齐”,自觉提高个人的礼仪修养。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提高个人修养素质,注重礼仪。同时,教师可以将礼仪知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把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寓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礼仪修养,通过师资培训和自我学习,成为一名学术渊博、职业操守高尚,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高校教师。

2.3 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和谐的礼仪环境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仪氛围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了礼仪就在自己身边,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耳濡目染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品格。一方面,学校开展礼仪文化活动,如通过广播宣传文明礼貌行为、组织礼仪知识竞赛、辩论等。另一方面,在公共场所,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地张贴提示性的标语,随时能提醒全校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广大学生从最基本的仪表、言谈和仪态举止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得到升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2]

2.4 加强礼仪实践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生们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极好的训练平台,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可以通过个人礼仪、面试礼仪和职业礼仪来进行教育。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面试礼仪是成功求职的临门一脚。求职者能否实现求职目标,关键的一步是与用人单位见面,与人事主管进行信息交流,以便使人事主管确信求职者就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职业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这些礼仪,将使个人的形象大为提高,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文明有礼、道德高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文化,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使他们成为言行文明,知书达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5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又可以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礼仪失范的表现形式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礼仪素养相对低下。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精英群体,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但是,在大学生校园里,却存在着高智商、低素质,缺乏基本礼仪素养的现象。例如:上课时间吃东西,教室里弥漫着刺鼻的包子味,甚至还有刺耳的咀嚼声;领导在台上开大会,台下在各角落里开小会;上课时间学生却在酣然入睡,或伴有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课堂上、考场里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同学穿着背心、短裤和拖鞋心安理得地坐在讲台下;屡禁不绝、蔚然成风的课桌文化,校园里的污言秽语;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摔酒瓶、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为何物。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基本礼仪素养相对低下。

3.社交礼仪意识淡漠。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阶梯,大学阶段社交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将来能否顺利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大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漠视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缺乏基本的礼仪却并不自知的现象,比如:见了长辈、老师等熟视无睹;走进自习教室,随手将门甩上,却并没有意识到影响了他人;在公共场所做出搂抱等一些不文明举止,却并不觉得羞耻等;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明知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一定的场合应有相应的礼仪举止,却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放松。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故意视而不见;在公共场所,明知应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还是随手将垃圾乱扔;在交友时,明知道应该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还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些现象都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存在对社交礼仪的漠视,他们从内心里为了给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借口,而时时处处标榜“自我”、“个性”。

4.礼仪知识知之甚少。中国人自古尚礼,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们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礼仪,并逐渐完善,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代代相传,或借鉴、或沿用至今,对我国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知识体系还有待健全。有人认为,礼仪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基本教育,应该在中小学就教育的差不多了,大学教育没有必要。其实,许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于过多地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礼仪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预期得那么好。因此,作为青年走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除少数专业因其特性而涉及礼仪专业知识的教育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运用自如更无从谈起。

5.传统礼仪教育缺失。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可以说“礼”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同时传统中国人也讲求寓教于礼,就是把教育理念隐含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之中。《论语》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说明了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与规范;再有“不知礼,无以立也”,指礼是立身行事之规范、秩序,是相互尊重,是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

三、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点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或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更好地为人处事。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专门制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并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2.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礼仪问题虽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在高校普遍开展礼仪教育方面,却亟待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高校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礼仪活动,包括国际礼仪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篇6

所谓礼仪,就是用来约束自己、尊敬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别人尊重、理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受历史传统、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展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和技巧。中国更是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在古代,“礼”更是曾经与“法”共同成为社会调整的手段,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让人难以乐观:校园内各种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经常出现。笔者认为,在新的时期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也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二、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但文明行为的教育却是可以从小进行的,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习得也就很难改变。而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很多家长都将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更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小皇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不少家长更是对子女过分溺爱,对于子女的生活条件关心的多,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其人格完善关心的少。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更多的关注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对于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礼仪失范的重要原因。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虽然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不过将过去的“能否上大学”式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能否上重点大学”,更将学生本应在高考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提前到中考乃至小学升初中阶段,因为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这就使得“应试教育”进一步下移和提前,在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格养成和礼仪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从而进一步延误了礼仪教育的时机。

在走入大学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大学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考四六级、考研、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 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反社会的行为。

3. 自身修养的缺乏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英语证书,关注于拿毕业证、学位证,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大学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将“尊重他人”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置于德育体系的重要位置。文明行为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管体现为何种形式,礼仪的核心内核在于“平等”和“尊重”。如果缺少了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任何外在的礼仪不过是“虚礼”而已。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教化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基础上的,而现代礼仪首要的应该讲求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因此,作为礼仪教育的根本,应当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尊重他人”的思想,将“尊重教育”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专门礼仪课程

礼仪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与道德、宗教、习俗、民族等关系均十分密切,因此决不能将礼仪教育与个人修养割裂开来,就礼仪谈礼仪,而应该全面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真正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利用课堂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训练。

3.构建全员育人的良好礼仪教育环境

高等学校肩负着育才兴国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文明的倡导者,在礼仪教育方面理应率先垂范。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要认识到自己在礼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

篇7

2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作用

2.1促进小学生学会做人,提高自身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道德教育要认真。”因为道德教育会促进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摒弃自身的随意行为,促进学生自我的完善,塑造自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做人,知道了该如何待人接物,使学生成为了一位品格健全的人。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会让学生成为一个乐观、健康向上的人,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熏陶和感染,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改善。

2.2促进学生之间的交际

有礼貌的人举止优雅,会让其他学生感觉到亲切和自然,感受到内涵和修养,从而有利于学生和其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全体学生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学生就会生活在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馨、和谐,从而形成健康团结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在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用这种正能量来感染他人,表现出谦虚随和、遵守公德、注重礼仪,促进班级这个大家庭的发展和进步。

2.3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在礼仪教育中传承了文明,让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能够得以发展和传承,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对优秀历史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国尚礼则国昌……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小学生从小学习礼仪会促进学生塑造国家完美形象,就是一种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的需要,会促进国家的强大和发展。

3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策略

3.1开展主题班会,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

教师是小学生进行礼仪学习和运用的领路人。教师要有效地通过主题班会对小学生的修养进行陶冶及提高,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做法是文明礼貌的,从而让学生的举止和习惯能够表现出有教养。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地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那么,学生的认识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实现道德水平的提高。

3.2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潜移默化熏陶学生

小学生的知书达理并不是天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例如一个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或者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关文明礼仪的手抄报等等活动,都会增加小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陶行知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所以在学校开展礼仪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3.3课堂教学渗透,增加学生的德育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向小学生渗透礼仪知识,让学生知礼、懂理、明理并用礼。教师课堂上渗透的礼仪知识,看似无心却可以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知识的增加。

篇8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等,是个人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对中职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技术知识的提升,而且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而礼仪教育便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礼仪教育对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优雅的举止和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职业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提高职业礼仪素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缺乏职业礼仪而丧失机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礼仪教育,是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

1.职业礼仪教育是规范中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会成为第一印象中他人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拥有良好的礼仪素养,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2.职业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与他人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学校逐步向职场过渡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其自信心、自尊心。

3.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生综合素养,培养道德自觉意识,促进其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中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恰当的事件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认可、获取长远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途径

1.礼仪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讲授礼仪课程,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教授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根据职校礼仪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拘一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图示法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仪态教学过程中,可将做、立、行、走等各种标准姿态的图片放大张贴在教室四周,供学生反复模仿、学习,这对校正学生的不良姿态能起到很大作用。讲授男性和女性的仪容、仪表等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各种仪容、仪表图片;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看“服饰着装礼仪”,如男士西服的穿法、领带的打法,女士套裙的穿法等。

案例分析法针对礼仪教学的特点,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选取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礼仪教学资料,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明星或影视剧中选取。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韩剧”自始至终贯穿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温暖关怀,体现了儒家文化系统,教师可顺势顺时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协作意识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育学生继承和吸收传统文明礼仪精华,讲文明礼貌、懂尊老爱幼、谦虚热情、诚实守信。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用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镜,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昆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熟悉相关礼仪礼节,锻炼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临场应变能力。

2.重视教师礼仪素养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心上的气氛;教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莫一方面不尽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的出现某种相应的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得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3.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气氛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干净、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人们的不文明行为有很大转变。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习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收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的氛围。

篇9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这一条最基本的礼仪素养应当是当代大学生们所要具备的做人原则。据本文作对海南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在父母娇生惯养下,很多学生都特别有“个性”。在校园里,有些学生在公共场所任意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物、不礼让等。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吃零食、玩手机、睡觉、交头接耳、不尊重老师等。在寝室里,有些学生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为小事起摩擦、带头大声喧哗、满口粗言等。正因为前期他们在家庭和中小学时期缺乏礼仪教育,导致这些学生被不良风气所影响。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难道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美称,要断送在当今的青少年手中?可见在我们高职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素养教育,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海南高职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措施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加强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教育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高职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例如:为规范自身行为和克服不良的习惯,以社会不文明现象为题材开展辩论会、演讲会、礼仪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礼仪操比赛等活动,通过此类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的整体礼仪素养。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文明礼仪建设。或者通过发动师生对不文明现象带来的后果进行反省,从而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营造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得到良好礼仪修养的熏陶和教育,提升个人的礼仪素养。

2、开设礼仪课程,丰富高职学生的礼仪知识

礼仪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明显,课堂教学是进行系统礼仪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省内各高职院校应把礼仪课设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礼仪素养教育中,课堂教学主要是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礼仪规范的良好途径,从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塑造良好的仪表仪态形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除了要求礼仪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形象大使,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教材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礼仪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广大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

篇10

1.当前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中职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2.中职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中职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在走入中职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中职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2 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的行为。

2.3 自身修养的缺乏。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中职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学校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3.中职生礼仪与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中职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中职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4.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刚引进公共关系这门理论课的时候,礼仪文化还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走进中职校园。如今,随着人们对礼仪认识的提高和重视,许多的学校为加强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开设了礼仪课程,而且还开设了公共关系与礼仪的交叉学科~公关礼仪。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方面多下功夫,其做法是:

4.1 完善校园公关礼仪环境系统。完善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是实现中职生提高公关礼仪素质的基本保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好的环境和氛围。如今,中职生公关礼仪习惯的培养应在硬环境投人基础上,更加注重校园软环境的建设,这包括:

第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中职生在校生活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如:各种团队形式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和组织的校内外公益活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对公关意识的培养和对公关礼仪知识、习惯、能力、要求的探索与学习。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中职生们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与能力的良好环境。

4.2 注重高校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即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素养是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职工的公关礼仪形象应当是:对己注重仪容、仪表的修饰,使之庄重、大方、得体;对学生,应处处以礼相待,尊重为先,服务为先,从而提升各部门形象。高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对内对外都面临着一个组织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公关礼仪素质的修养是提升组织形象的重要措施。

4.3 完善公关礼仪教学系统。公关礼仪是一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广泛,并具有无限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承性的文化体系。因此,公关礼仪课在提升中职生人格修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然面,在高校公关礼仪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公关、、营销、文秘等专业将公关、礼仪课分别作为该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之外,更多的高校是把公关、礼仪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一百多人的大课堂,一般只开20个课时,无论在内容、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难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要求,对此,笔者认为:

4.3.1 以素质教育为本,制定公关礼仪教学计划。公关礼仪素质是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计划的职能部门首先应当明确公关礼仪课开设的必要性,无论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应将公关礼仪素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其课时量和时间的安排应当根据中职生培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求,就业的需求,综合进行考虑;公共关系课、礼仪课不论是单独开设,还是交叉开设,在有关专业或科目的教学中,理应将公关礼仪的内容与专业技能培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作为素质能力的培养,从中职生入学开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培训,都应有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纳入系统的学生教育过程当中。

篇11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提高可执行性。如:在与人交往中所表现的礼仪。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的遵循。

首先,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礼仪教育界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教育学生尊重人,关心人,是礼仪教育最基本的内容。1、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情感,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不欺负弱小,不取笑他人,不以自己所长讥笑他人之短,不讽刺挖苦他人,不伤害他人的自尊,不给他人起绰号,不以别人的生理缺陷而贬低人。2、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发展自己,要从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名誉做起。

其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仪”用语

对别人表示尊敬时,用尊称您

对老年人,可称老爷爷、老奶奶、老大娘、老师傅等;对中年人,可称伯伯、叔叔、婶婶、阿姨等;对比自己稍长些,可称大哥、大嫂、大姐;与海外交往时,可使用小姐、先生、夫人等称谓;说话语气要和蔼,可运用一些委婉的语气词,如吧、呢、吗;当请求别人做某事时,应使用表求客气的词语,如请、麻烦、劳驾等;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非常感谢;当妨碍了别人,给别人带来麻烦时,应主动说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向你道歉时,应主动说没关系。

再次,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

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语言;待人大方,双手接物;拜访他人要预约,并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应避开他人休息和吃饭的时间,特殊情况需说明;进入别人房间或办公室应事先敲门,待主人允许方可进入;在别人家作客,不应乱翻、乱动人家的橱桌抽屉和书籍玩具;平时要注意衣着得体,夏天在公共场所不穿拖鞋,不赤脯,不穿小裤衩等。

二、教师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首先,我们强加对自我的要求,并公开向全班学生宣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其次,抓典型示范。在班级里提“争当礼仪示范员,争创礼仪示范班”的口号。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懂得坐、行、立、礼的常规,以此提高他们的礼仪水平。经过一阶段培养,我班在礼仪行为规范方面收效较好。

三、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2、抓家长,优化礼仪教育的外部环境。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把抓好家长工作也作为重头戏来唱。首先是抓育人意识。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愿望,大的趋势是望龙,重智轻德,我向家长发出倡议书,并将家长的反映编成册。其次是抓礼仪教育指导,家庭中如何进行礼仪教育,不少家长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普遍认为,家长的示范十分重要,家庭礼仪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交往中引导,从习惯中落实”。我把家长的经验集中起来,以问答的方式,为家长在家庭进行礼仪教育提供咨询。

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