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1: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 侯新颖
教材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教材分析
这是两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学习这两篇课文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夸父不断追求、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题目拓展法”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2. 读文找出神奇之处,体会神话特点,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3.感受女娲一心拯救人类的高尚品格和夸父不断追求、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
4.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教学设想
学生非常喜欢神话故事,在生活中也接触过部分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等,对神话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故事浅显易懂,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到女娲的精神和神话语言夸张、富有想象力的特点以及故事的神奇色彩。
通过以文带文的形式,学习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感受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看图画猜故事。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
2.读故事名字,发现其特点。总结,题目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题目就是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揭示《女娲补天》的课题。
4.用“题目拓展法”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5.从题目中感受神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品读故事 感受神奇
1.故事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神奇?学生默读课文标画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交流故事的神奇之处。
3.全班交流。
预设:(1)交流天塌地陷、水深火热的相关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神奇、可怕。从女娲造船救人、求神灭火的行为中感受女娲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2)交流炼石补天的相关语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女娲动作的字词体会神奇,感受女娲不畏艰险、一心为人类的品质。
4. 女娲虽然是天神,但在补天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女娲寻石的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么做的呢?
5.品读寻石的相关语句,感受女娲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的精神。
6.方法总结。标画体现神奇的语句,抓住关键字词,感受人物形象。
三、以文带文 学法迁移
1.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夸父追日》。
(1)用题目拓展法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标画体现神奇的语句,可以在旁边记下自己的想法。
(3)从故事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夸父。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四、对比阅读 感悟特点
1.刚才我们一起读了《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这两篇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预设:
(1)都很神奇——这是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
(2)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人们要通过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都是英雄——每个神话故事中都会有一个让我们敬佩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都有神奇的力量。
2.总结神话特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和科学技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高度信息化,这就需要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把握着时代的脉搏”。中国面对21世纪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认识到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大批具有竞争力,创造力的各种人才。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能向学习者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大大扩大教育、教学的功能。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的优异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营造学生信息素养环境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兴旺发达的后备军,如何让他们更快地与世界接轨、与未来同步,教育是关健。教师的信息素养更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1、加强内功修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领头人,信息技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的能力如何,将影响到这所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师学习了Authorware、PowerPoint、ForntPage等工具后,可以把自己将要教学的内容做成演讲稿或设计成网页,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2、通过制作个人主页,与学生交流做网页的体会、技巧。将个人主页设计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留言本或聊天室里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同步、异步辅导和网上答疑。
3、应用市面上现有的学习资源,如“开天辟地”、“电脑学校”等软件辅助教学。
4、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如使用百度/根据自已的需要查找学习资料,洪恩在线——开天辟地学电脑/等。现在每一本教材里都有相应的网址,要求同学们上网查询,让学生利用Internet资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分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网上课件库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页和素材,建立具有该课特色的资源库,既便于教师备课,也方便学生学习,营造一种信息氛围。
因此,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二、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培养用信息手段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还没离开学校,所学的东西就可能被淘汰,今天所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都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是不断地在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有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核心是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二、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应用
1.鼓励学生将课堂学习同课外学习相结合。学生可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举一反三,以便有效地进行课外学习。例如,在学了“昆虫”一课后,学生可利用网络认识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了解其生活习性,并逐步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课后,学生还可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寻找昆虫、饲养昆虫或解剖昆虫并制成标本。这样,学生就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2.促进学生将书本学习同生活学习相结合。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生活,实际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让学生将书本知识活化,才能启发学生于生活中学习。例如,为了讲好“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显示工厂排放废气、车辆排放尾气等图片及大量资料,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空气的污染,从而理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然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寻所属地区空气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或找到水污染、垃圾污染等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上述做法能使环保意识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引导学生将教师计划下的学习同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学习相结合。计划学习即教材、书本的学习;独立学习即课外学习。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如果仅靠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每一学期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如观察天气、了解天气,了解某些植物生长的习性,养一些动物以便获得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这些实验是学生能做且很乐意做的事,学生往往会把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同找到的资料相对照,或把课后观察报告、实验心得上传到网络上。该方式能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地获得知识,变“苦学”为“乐学”,必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此,教师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假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综合等环节归纳出自然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课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发挥出来,即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一课时,需要学习日食、月食形成的过程,但课本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且部分内容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于是,笔者结合该课教学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插入Flas,配以文字注解和教师的讲解,充分发挥其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优势。当演示完之后,教师应让学生相互思考、讨论,再绘制月食、日食形成示意图,最后由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月食、日食形成的过程。实践证明,这一形式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变抽象为直观,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须处理好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73-01
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我国也正在这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进一步减小与其他国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增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改变以往按部就班推的模式,以跳跃式的发展模式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然在目前的教学中,在初一初二的学生中进行一些综合的测试相对比较难。因为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系列独立的教学软件,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又有一些关联,在初一初二中设计综合性的考试有点难度,于是在初三学生中设置信息技术学业考查,对三年的学习进行一个统一考察。
因为考试的存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辅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
在过关考试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选择题、判断题的答题能力很低很低!很多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哪里”都不知道。可见,在课堂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意识有多么欠缺。
2.学生问技能差异比较大
在考试的40分钟时间里,总是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很早就交卷离开考场,而会有一部分学生到考试倒计时还在那边捏着鼠标操作。造成这些差异有很多原因,生活环境差异,家庭条件差异,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有很多机会接触电脑;地域差异,导致学习基础不同,很多在小学中已经学习过,而很多在初一才开始学习如何开机;性格与动手能力的差异,有些的确在这个方面有天赋,而有些人却不是。
3.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对于信息技术课,学生的积极性更多的在于玩游戏,而不在于学习,导致临近考试,出现很多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意识,我要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什么东西?这个信息技术课到底对我的未来有用处么?
针对与这些问题,在初三临近考试的针对性集训的方式以外,更多的,应该在初一、初二的时候更好的渗透信息技术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快乐地接受这些技能。
(1)认真研究信息技术课本
本课题组整理了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的备课资料进行研究,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够上好每一堂课。并将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过关考试的一些知识点进行研究,将考点难点渗透到每一堂课。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则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去消化,并且避免考前集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里快乐的学习。
(2)理论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虽然信息技术是一个技术性学科,但是也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我们研究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小组学习》,《计算机课堂教学浅谈》,等等内容,有好的理论基础,才会有好的实际能力。这样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好的实施。
(3)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很多学生有个误区,来上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上网。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在这方面把好关。而且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他们的兴趣转移,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习信息技术有什么用?这是老师要问自己也要问学生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技能掌握以后,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要做到的一个方面。比如,为什么要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了搜索引擎有什么用?这都是些最平常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那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这样让学生在学了信息技术课以后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这也又一层面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解决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那么,针对上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去教?
(1)一边讲、一边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应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网络教室等。适合于软件的操作的教学教程,如WINDOWS、WORD。
(2)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以独立的性质来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
(3)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对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讲后学生马上可实践操作。效果较好,学生掌握较快。
(4)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借助CAI和软件嵌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关键是合适的课件和软件,如指法训练、鼠标练习等。也可尝试使用市面上使用的教学演示光盘,如开天辟地、洪恩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激活思品课的教学,提高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效果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来,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让思品知识尽量贴近学生
思品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说教的代名词,很多学生也不是很喜欢学习思品课,觉得这门课在自己的初中学习生涯中可有可无,初中思品课的老师也不是很重视思品课的教学艺术,根本谈不上激活思品课的教学,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果了。要想让学生喜欢思品课,首先应该让思品知识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同一个新鲜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得亲切、真实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欲罢不能。例如我在控制情绪时列举身边常见却无法引起人们注意的情绪处理方式如: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气时骂人、摔课本、撒本子;有的家长发脾气时打孩子、砸东西,过后,他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他们能否控制情绪?你认为他们的方式可取吗?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能控制情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要学会控制情绪。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学生调动起来了,没有哪节课是不吸引人的。
再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感悟青春》前,我给学生预先布置了如下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26个字母中展示青春”。第二天,我让学生每人说说自己的得意之作,学生们的想象真是出乎我的想象,其作业简直是如诗如画,从生活的各个点滴中透露出对青春的感悟,例“Z”──青春是曲折的,有风雨,只有努力才会走出自己的路;“Y”──青春是依靠,只要我们相互依靠,相互帮助,我们的青春会阳光灿烂;“W”──青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网页,需要我们去尽一生精力与探索追求;“P”──是青春的利斧,为青春的美好开天辟地;“I”──是青春的开始,意味着我们的价值会无限延伸等等。我的心灵由开始的惊讶,变为最后的震撼。他们的年龄虽小,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智慧足以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汗颜,我作为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却如同是学习,是阅读,是领悟,是感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展示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让教学向生活延伸。
二、巧妙的设计思品课中的问题
在很多教师的思品课中,教师的提问显得很随意,起不到促进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设问对提高激活课堂的重要性,研究提问的技巧。比如巧妙的提问。即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进行提问。“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生成也离课堂越来越远。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各种新的认识,收到良好的问答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自我保护”教学的“身临其境”这一环节,用多媒体投影三组的漫画:第一组:“香烟陷阱”;第二组:“棒下出孝子”;第三组“暴力抢劫”。当看到“香烟陷阱”时,学生都被画面所吸引。教师及时地提出:“如果有同学请你抽烟或请你看不健康的录像片,你该怎么应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表情没有先前那么活跃。他们被以往固定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锁”住了,同时怕回答错了被听课老师和同学笑话。在这关键时刻,这位教师及时抓住问题的切入点,换过另一种问法:“大家想想三十六计中,可以用到哪些招数?看谁的方法既妙又巧?”这时,教室里再度升温,大家被这个“三十六计”吸引住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各自的内心都在合计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声东击西”……,连平时很少思考问题的学生也在想象的空间里放飞自己的思绪,并且生成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答案。
三、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现在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每个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信息技术课尤为重要,在电脑教学中,我们教师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事实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用到同一个方案。引导学生努力寻找方法,不要用教师的经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的思维框死在一个胡同。再利用工具软件的作业的时侯,比如用“画笔”中的图画功能,我们可以规定学生作业的大致内容,具体细节需要学生自己去处理。学生可以异想天开自由地去想象,在作业的同时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作业没有完成的也会意犹未尽,自己主动完成剩余的作业。在这样的即兴训练中我们的任课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和肯定,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只是灯塔,学生才是航船。
加强程序设计教学
许多人认为,现在让我们的中学生编写程序没有任何必要,只是白费功夫。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哪一种计算机语言,都有其极为丰富的内涵,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很深远的意义。一个程序看似简单,可是做起来要费好多心思,甚至是挫折,这其中包括设想、画框图、编写程序、调试、修改,成功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点拨,在学生丧失信心时要及时给与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在这种油然而生成就感的激励下,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促进思维能力得到跳跃式的发展;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这不正是我们发展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吗?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只有教师导得有新意,才能迎来学生学得有特色。例如,在进行XP教学时,在指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编辑方法后,对一些修饰性操作,我们教师就没有必要多加讲解,面面俱到了,而要大胆地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适当为学生的自我拓展和提高留下一定的空间。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摸索体会,主动求知探索的习惯就会慢慢地养成,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激发,创新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一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对于这种问题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1、在多媒体教室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以奉行“拿来主义政策”,选择一些现成的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如市场上有《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搜集素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整理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现成的CAI教学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难免和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有出入,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能搜集到的素材,通过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及“课件大师”等软件合成符合我们需要的课件。
2、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
在机房里上课主要使用“苏亚星”、“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无数实践证明:由学习者自己不断探索、甚至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最不容易忘记。教师应该彻底撇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子式的教学传统,在讲授知识点时切忌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这样势必扼杀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地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获得知识。
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在讲授《从WWW上获取信息》这节课,我们可以与语文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书本上介绍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
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提高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8
3、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4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须把握的技能,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一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喜好很大,可没多久,喜好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喜好,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喜好。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点心得。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步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对于这种新题目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摘要:
1、 在多媒体教室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公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以奉行“拿来主义政策”,选择一些现成的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如市场上有《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重复劳动,进步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搜集素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整理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由于现成的CAI教学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难免和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有出进,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各种能搜集到的素材,通过Authorware、Flash、 Powerpoint及“课件大师”等软件合成符合我们需要的课件。
2、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
在机房里上课主要使用“苏亚星”、“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纵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气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纵。当教师演示操纵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拟老师的操纵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进步。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纵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喜好
上机操纵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征。通过上机操纵,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进步学习的喜好,轻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纵,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喜好?笔者以为摘要: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进步学习效果。假如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往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随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机房上机操纵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纵步骤夸大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纵过程中的注重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纵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为摘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夸大摘要: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和大的任务或新题目相结合;以探索新题目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喜好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新题目、解决新题目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进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看,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无数实践证实摘要:由学习者自己不断探索、甚至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最不轻易忘记。教师应该彻底撇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子式的教学传统,在讲授知识点时切忌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这样势必抹杀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地用探索法、发现法往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文件的搜索》这节课时,有位教师在讲解了必要的操纵步骤和基本的搜索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以下 “寻宝行动”的任务摘要:
寻宝行动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线索搜索一个宝躲,宝躲的名称分布在下面五条线索中,每条线索都给出宝躲的一部份名称。请同学们按顺序完成搜索每条线索,然后把每条线索提供的信息拼在一起,这就是宝躲的名称,最后就可以通过搜索宝躲的名称就可以找到这个宝躲了。(请在右边单元格内记录你所搜索到的信息)
线索1、文件名为Asia.doc,存放在C盘。
线索2、文件名是以E开头,主文件名为6个字符组成的文件类型为 gif(扩展名)格式。
线索3、搜索在d盘的,文件名的第2个字符为f的文件
线索4、只知道文件是在2005年10月25日建立和存放在D盘上。
线索5、只知道大小至少为85KB的,扩展名为doc的文件,存放在d盘的文件。
当然,宝躲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但教师选定的宝躲要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一段好看的动画或者是一个好玩的小游戏等。线索的数目和内容取决于教学内容,线索的顺序布置尽量做到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欲罢不能,不断地往寻找新的线索内容,维持较长时间的探索喜好,从而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完成线索2、线索3碰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使用通配符。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全场巡视,个别指导,及时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新题目,以便同一讲解。
三、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有相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动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新题目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喜好,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术语,这时我们可以配合英语学科教学,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在讲授《从WWW上获取信息》这节课,我们可以和语文学科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书本上先容的名胜古迹,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操纵技能的练习。
总之,我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纵这一上风。并注重配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进步课程整合的质量。使学生把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进步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大幅度进步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摘要: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8
3、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实践[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4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营造学生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Authorware、PowerPoint、ForntPage及资源库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中。二是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1.加强内功修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领头人,信息技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教学的能力如何,将影响到这所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师学习了Authorware、PowerPoint、ForntPage等工具后,可以把自己将要教学的内容做成演讲稿或设计成网页,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2.通过制作个人主页,与学生交流做网页的体会、技巧。将个人主页设计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留言本或聊天室里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同步、异步辅导和网上答疑。
3.应用市面上现有的学习资源,如“开天辟地”、“电脑学校”等软件辅助教学。
4.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如中小学生作文网zuowen.com、小学语文教育网pep.com.cn/xiaoyu、外语世界网yeworld.com、青少年在线e5461.net、百灵艺术学校bailingart.com.cn、童画天地huazhan.net、碧海银沙素材网sucai.silversand.net、K12基础教育网k12.com.cn的学生频道等,让学生利用Internet资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分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网上课件库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页和素材,建立具有该课特色的资源库,既便于教师备课,也方便学生学习,营造一种信息氛围。
二、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培养用信息手段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的角色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由变展示工具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设计成以下基本环节:
1.确定主题:结合社会和学校倡导的主题教育(如环保教育、北京申奥、迎九运、交通安全教育等),或针对学生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如作文教学、课外阅读等),选定某一主题或专题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
2. 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即需借助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3.自主探索: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
4.协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成协作学习小组,每组3~4人,每个小组成员的分配采用互补的形式,即层次高的、中等的、低的来搭配,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协作小组之间可以通过winpopup发送短信息来学习交流。
5.评价及反馈:课堂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评价和集体的评价。每次课后,各小组组长需填写课堂学习情况记录,并收集好小组成员的意见和体会,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适时改进和调整教学内容。
三、利用Internet网络,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但要从学习者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学习者分析、处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来培养其信息素养。基于Internet的网络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同时也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
1.学生可以通过像搜狐、新浪、网易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分析、鉴别、归类、加工等环节处理信息,学习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网上在线自学,提高学习能力。
2.通过网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传递信息,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3.通过网上冲浪,浏览一些专题或个人网站,以此来发展个人的爱好,拓展视野。
转贴于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结合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的延伸,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转变为能力。课外活动可以采用下列形式:
1.以班为单位进行年级内简报制作评比,内容可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好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等等。由于简报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信息获取后还需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2.展示网页制作小组同学自制的个人主页,激发学生制作网页的兴趣,在年级内开展个人主页制作评比活动。
3.开展班内、年级内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4.学以致用,在班级内大力提倡学网络、用网络活动。如鼓励学生上互联网上去收集与每月简报主题相关的图片、文章,以E-mail的方式发送给老师。同时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收集好全班同学的E-mail地址,打印出来,方便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一举措特别受欢迎。
五、利用Internet网络,培养学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如何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可获得的各种来源的信息的数量(离线的以及联机的)正在快速增加。在教学生批判性地评价各种信息资源的同时,应教他们批判性地评价网络站点。教师要学会判断网上内容是否有效,并教学生同样去做。随着互联网使用的增多,网站正逐渐成为受欢迎的教育资源。然而并非每个站点都是好的资源,那么如何决定一个站点是否值得使用呢?我们可以从网站的技术、目的、内容、拥有者(发起者)、实用功能、设计(美学)等方面去评价一个网站的精确性、权威性、可靠性,看该站点是否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防范、控制学生的网上活动是不可能,也是不明智的,还不如教给他们批判的眼光和评价的意识。
2.加强青少年网上安全教育。网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娱乐场所,在那儿可遇到各方面的非凡人物。但是,跟任何真实社区一样,那儿也有青少年学生应该避免的人和区域,以及其他仅可小心接触的东西。知道危险并懂得如何避免,就可绕开Internet上的大多数陷阱,而利用其所有的积极方面的资源。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常见的危险包括感到不舒适(的情景和行为)、身体上的危险、泄露个人隐私或担受金融风险、遭受骚扰、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等等。对此,要教育学生记住,应该从不在Internet上任何在公共场合中不想让人知道的东西,在网际空间遇见的人可能并不是其所看起来的那样。在现实的公共场合不说的话不做的事,在虚拟的网际空间同样不说不做。要注意保守身份秘密,不与网上“遇见”的人随便见面,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以任何方式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组信息,经常和父母谈谈自己的期望以及网上的活动。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逐步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育因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教育部已将加强计算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计算机教学更有别于其它学科。针对计算机的专业特色及学生特点,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掌握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初中起点,整体素质不高,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学习习惯差,并且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情绪化现象也比较严重,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机课时还有兴趣,但慢慢热情就会下降,甚至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些学生一般对计算机都非常感兴趣,然而一些教师一开始就重复初中学过的“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上机也是文字输入,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感到计算机学习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渐渐地就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打破教材的线性结构,首先让学生学习网络基础及因特网的应用,上因特网,同学之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每当学生通过应用计算机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这时我再教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就逐渐浓厚了。因此,打破教材的线性次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再深入课程内容,就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再辅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1.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示范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我们讲课时应尽量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文字讲述部分制成课件,提高课堂的含金量。操作部分的讲解可进行现场演示,使各种操作具体化,避免嘴说不明白的弱点。通过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学生通过观察能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另外,演示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再如网络机房的使用,除了起到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如讲解的内容广播到每台学生机上)之外,还可以演示完某些操作后让学生立刻自己操作。这样就克服了这一节课讲、下一节课才能上机练习的不足,做到边讲边练,效果更好。
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实践操作结合。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办公软件教学中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贺卡”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贺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先展示一张做好的贺卡给学生,学生看到这张精美的贺卡,头脑里对贺卡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其次,教师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哪些地方各部分不能相互替代,等等。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最后,教师再讲如何插入、修饰美化各部分等具体操作方法,从而使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备课时教师应事先做过一遍,以了解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教学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3.配合辅助教学软件,补充教学环节不足。
学生学的知识应该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机房里安装一些知名度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可以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目前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有:《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电脑学校2000》等。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这些辅助软件的作用,切不可为了省事而完全让学生自学。因为这些软件内容单一、简单,且往往和教材内容不一致,如果完全按照辅助软件的内容来组织教学,可能就无法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
三、训练学生主动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主动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创新是主动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应多训练基本功,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课外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创新,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总之,计算机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00多个个体。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师提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称
时间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探索。
板书设计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二、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时间距今170万年。(最早)
2、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二、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
⑶过着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
2、地点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4、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