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2: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45-02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加大(见下表),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继续放缓,出口增长乏力。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另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财管专业是一个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的新兴专业,同会计专业一样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受高薪、高就业率的诱惑,财管专业仍是近年来就业领域的热门专业之一。财管专业就业人数基数比较大,高就业率与高失业率现象并存。据统计,2014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与上届同期持平,总体签约率依然偏低,另外市场需求没有显著增加,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供需矛盾仍很突出,高校财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目前,财管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会计或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大多而且最好的去向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需要大量财管专业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另外,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少,只有5000多万家,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另外,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高校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培育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财管专业的毕业生仍是以从事财务工作为主,高校在培养模式上仍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有的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无非是案例教学,仍是课堂的说教,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真正顶岗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实践型的教师太少,鉴于教学任务的需要和教学经费的缺乏,一线教师真正实践的机会也没有,再加上财管课程本身就枯燥、难懂,又与社会实践脱节, 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体会什么是真正需要的等,使得培养的财管专业学生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就业能力低下,加大了就业难度。另外,教师的认知度以及教学观念,学生个体因素的差异,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2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2.2.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目前,高校财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为研究型人才,其实,学术研究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但是若单纯追求学术,那就与人才市场所要求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匹配,就业会很困难。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将培养目标由研究型改为应用型,但大都是从理论知识、人才规格、操作技能方面来定位的。这样的就业能力培养趋同性太强,忽视了特色所在,其实高校定位、办学方向不同,那么培养的服务社会的人才也不一样,关于就业能力培养也不一样,如:人才的岗位群和就业定位不够清晰,可就业的岗位有哪些?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在哪里?另外人才规格定位也不准确,对财管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认真、全面、科学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应注重人才市场所要求的结构的层析性、发展的平衡性,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大上”,否则,企业全是高管,底层的、基础性的工作谁来做呢?
2.2.2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当
现有的高校的课程设置能满足学生对一般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需要,但缺乏合作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前瞻性性强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仍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学效应不佳;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调,教学内容的“分块式”再加上相关课程的教材独立性过强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简单的掌握,不能系统的理解,导致了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方法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导致了毕业生执行力不强,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2.2.3实践教学不到位
应用型的财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培养,实践教学便是重要一环。但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第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时间安排不当,大多安排在毕业前完成;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大多采用实习形式来代替,在实习过程中,很少真正安排从事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而是复印、跑税务送材料等,这与我们的实践教学严重背离;第三,实践型的教师缺乏,年轻教师有专业技能但缺乏实践经验等使得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提高。
3 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财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必须考虑社会所需,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1制定符合专业、学校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财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应用型高校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第一,要突出高校和财管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实现双层次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洞察力和预测力等等。总之,在高校办学特色、人才定位的理念下,培育出社会所需的、能够掌握各种技能并使之平衡协调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3.2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的设置上要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社会所需,才能学以致用。
3.2.1增加实战课程的种类
如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跨专业综合实训等。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 EXCEL运用在财务管理中时间价值系数表的编制、计算常用的财务指标的模型、债券溢价/折价摊销和绘制图形等。这样教学理论传授很少,重在实际操作,从课堂到课外的作业,考试的设置等都利用EXCEL表来进行,由于学生所关心的考试等都用EXCEL来完成,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课堂参与性会活跃,课外作业小组讨论也容易开展,这不仅使得学生掌握了基础和专业知识,另外,在操作技能和知识延伸上以及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上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2.2增加实践课学时
在财管类课程教学上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创业实战训练以及ERP沙盘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课堂讲授全部变为实验课,让学生在软件上操作。创业实战训练以游戏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推广企业管理全景仿真职业认知综合实训的跨专业学习,通过全真模拟实训,使学生能够全面体验不同岗位,熟悉各岗位职位要求,胜任岗位工作的初级目标。
3.2.3增加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课程
虽然课程无固定教材,讲授方式方法灵活,但这些课程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学生参与度会很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一些企业人员现身讲学并辅导,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将专业实践技能穿插于理论教学中,改变单一的分块式教学模式,注重阶段和系统的整合;内容的讲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企业实际案例灵活的学习,另外内容及时更新,进行国内外的知识对比和衔接等,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应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一、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资料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2013届实际毕业后就业及走向调查,通过与教务处联系获取数据的方式,落实到每一个毕业生,获得准确度较高的数据。
2013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中,83.85%的人毕业后选择全职工作;1.6%的人选择自我创业;1.2%准备在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需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2013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银行,其次是事务所,就业比例分别为22.79%和18.71%,其他的职业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7%;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28%的人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12%认为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其余还有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生活方式等原因。
二、财务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
(一)自主创业比例过低: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创业优惠政策没有高效落实
一方面,财务管理专业更多的学生职业规划都是成为一名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数同学的就业定位都是去会计师事务所或在企业做财务,没有自己创业的想法。
另一方面,优惠政策的落实尚有待加强。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中明确规定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市场准入、资金、税费、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但由于尚未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优惠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大多还停留在政策层面。
(二)企业新招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并且由于下一阶段的经济走势尚不明朗,许多企业用工仍趋于谨慎,新招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单位更是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
(三)缺乏实践经验仍是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因素。有59.6%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首先考虑实习经历和实践能力,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大多忙于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各种考证考级,导致实践经验缺乏。
(四)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仍需加强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放下身段,先就业后择业,应是大学生主动应对当前就业难的有效举措。但是,也有不少的大学生被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吓倒,既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不愿去从事太辛劳的工作,也没有去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求职本领,而是在家坐等,“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不强。
三、财务管理专业就业方针建议
第一,学校要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政策的落实,对优惠政策的基本内容、享受条件和申请办法,及时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帮助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一步掌握政策,鼓励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业。
第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要加强实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毕业前就具备岗位对口的实践经历。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的就业教育课程,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和掌握就业信息。
第三,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学习应当与社会所需的财务人才要求相衔接,增强财务人才需求规划编制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得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和优势。
第四,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取决于经济环境和用人单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如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边际递减等因素,所以财管专业毕业生要有理性的就业期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第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自身要明确社会及单位的用人标准,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专业学习,巩固就业根本;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做好求职准备。
四、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这次浪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无论是微观或宏观领域,都会对公司的投融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财务管理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交互就显得至关重要。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角度来看,趁着金融浪潮,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视角、丰富研究路径固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但是此时也是考验本科毕业生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利用专业知识对所在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战略调整,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34
1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一级学科工商下设置的一个专业。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是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原三峡学院人文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组建而成。自组建以来,在“双服务”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的引领下,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规模日益壮大。财务管理专业的迅猛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甚至工科专业的大一新生转专业到财务管理专业。如此多的学生进入到财务管理专业学习,其就业质量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教研项目为依托,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不仅有助于学院了解学生们当前的就业质量现状,也有助于学院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包括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的薪酬水平、就业满意程度、职业发展空间等。基于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和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据学院每年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际情况,选择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的薪酬水平、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等五个指标来调查和分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1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是量化分析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衡量就业质量的前提标准,它可以直观反映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一般来说,高的就业质量往往需要合理的就业率水平做支撑,但并不是就业率越高,就业质量就一定越好。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9.39%,说明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2.2毕业生就业的薪酬水平
薪酬是毕业生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一般来说,毕业生薪酬水平越高,?f明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认可度越强,就业质量也就越好。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主要集中在两个区间内。有63.40%的毕业生月收入集中在2000-3000元区间段,有18.17%的人月收入集中在3000-3500元区间段。总体来说,毕业生就业薪酬水平偏低。
2.3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由于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所蕴涵的机会收益也就不同,因此,谁能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业,其就业质量也就越高。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区流向仍为湖北省,占比达到42.7%,其次是广东,占比13.34%,其后依次是江苏、湖南、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总体来看,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较低。
2.4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就业单位性质不同,其工作环境和待遇也有所差异,因此,也能部分反映就业质量的高低。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占比38.93%,其次是事业单位,占比15.36%。
2.5毕业生就业行业
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同,其薪资待遇也有较大区别。一般来说,垄断行业和金融行业往往薪酬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三峡大学2015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最高的是水利水电企业,占比23.51%,其次是制造业,占比16.19%,金融行业占比不到3%。
通过对以上五个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分
析,可以发现,尽管近三年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率很高,但就业质量并不是很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毕业生就业薪酬总体水平偏低。
(2)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比例较低。
(3)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就业比率过低。
3提高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3.1改变传统的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虽然是属于会计学领域的财务管理方向,但是,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一直是以会计为主导的,导致学生重视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而忽视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的学习。一般来说,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比较容易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但想进入银行、证?还?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单位从事会计工作是非常难的。而一般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薪资并不高,这就是导致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薪酬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会计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根据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各种证书的分类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它涉及面广、制约性强,是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熟练掌握财务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是对知识能力的一种反映。财务管理专业可以考取的证书种类繁多,有执业资格证书,也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专业内的证书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
1、会计从业资格证
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有关机构颁发给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的一种资格证书,能够证明其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任何想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所必须取得的证书,是会计工作的“准入证”。由于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会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2、初级会计职称
初级会计职称也被称为助理会计师,是由全国统一组织的,具有统一的命题、考试时间以及合格标准,对那些考试合格的人,人事部会颁发《初级会计职称证书》,这种证书全国通用,且其难度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含金量大。
3、中级会计职称
中级会计职称是较初级会计职称高一等级的证书,报考中级会计职称的要求要比初级更严格一些,需要一定工作经验。按照现行会计职称管理规定,取得该职称后才能够评定会计师职称。
4、注册会计师证
注册会计师证书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证书,具有高权威性和高含金量,是人民日报反复推荐的证书。取得注册会计证书的人简称注册会计师,他们对知识有更广泛深刻的了解,他们的受欢迎程度也是会计类证书中最高的。
5、银行从业资格证
银行从业资格证书是有关机构向通过该考试的人员颁发的证书,可以反映其具有的专业岗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此种考试也是采取个人网上报名的方式,每年五月、十月份分别举行一次,考试成绩两年有效。
6、证券从业资格证
证券从业资格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前提条件,也是进入其它行业的重要参考,拥有证券从业资格证是从事证券职业的第一道关口,因此,证券从业资格证也被称为证券行业的准入证。该考试经证券协会确定的年度统一考试,已全部采用网上报名,并使用全国统考、闭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二)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只要有学历就可以工作是社会过去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既要有学历又要有资格证书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是现在和未来的趋势[6]。资格证书是由国家颁发的,经过一定程序严格培训及考核鉴定合格的人才能获得,是劳动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证明[4],是雇主招聘员工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公民到境外工作的有效证件[3]。资格证书对劳动者就业起着促进作用,很多技能人才通过考取资格证书来证实自己的实力与技术。资格证书与相关工作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表现了特定职业所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在这一职业中工人所应当达到的的能力水平。这两年来,虽然国家取消了许多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但是我们会发现,在那些黑名单中财经类证书的身影少之又少。
近年来,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技术性人才,对技术的要求也越变高。他们普遍认为资格证书是从事某种工作必须具有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证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社会可以通过资格证书初步地了解求职者的能力,直接地了解求职者的专业技术。大学生只有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使得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放心的就业以及创业,为自己就业提供有效的凭证。
二、财务管理专业考证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也逐步规范化,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结合的制度,而且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规定了90个行业必须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很难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财务就是其中一个,国家明确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行业的人员所必须持有的。同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职称与职业技术资格评定都与资格证书联系密切,只有获得相应的证书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选择考证。
(二)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比较来选出最优秀的,招聘时不仅看学历证书,更重要的是看所持有的资格证书的数量以及质量[8],他们普遍认为资格证书是从事某种工作必须具有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证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拥有资格证书也能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替用人单位节省培训费用,降低运营成本[7]。另一方面,不同的用人单位基本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单位的人才评选机制。面对过于个性化的人才招聘,选拔机制和缺乏规范与统一的人才测评标准,大学生只有将自己越变越优秀,将用人单位多元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集于自身,以便在求职过程中满足他们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局限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够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仍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和应变型人才越变越困难,大学生必须通过考证使得自己与实际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变小,提前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改善和提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将自己培养成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其次,高校还没有深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没有彻底形成对大学生良好、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致使大学生没有完全清楚的认识到证书对于就业的作用,也让他们普遍缺乏一种形成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四)个人方面
个人主要是由于就业压力的无奈。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考证的原始动力是方便求职,而且考取了相关证书在工作后的收入上也有所体现[6]。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于一些特别的专业,政府已经实行了准入制度,目前已有23类专业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是从事此类职业人员的必要条件,是能力的象征,文化资本的象征。很多的用人单位权衡人才层次的高低就是以资格证书的有无和多少作为重要标准的,大学生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说为未来的求职多增加了一个砝码[5]。而且,取得证书对工作后的收入也会有所影响。据报道,若是取得Cisco认证或微软MCSD认证,工资差不多可以升高40%到60%。如果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证书,在工作的同时将这个证书放在会计师事务所挂职也是可以获得一定报酬的[8]。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考证调查情况
(一)调查形式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考证情况来源于电子问卷调查获得每一个毕业生信息,信息真实可靠。问卷共发放236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84.74%。
(二)调查结果
毕业生的男女比率大致为1:3,女生显著多于男生。
女生认为考证很重要的比率高于男生,男生认为考证无所谓的比率高于女生,表明女生的考证意愿高于男生。
在调查的几类证书中,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取比率最高,依次是初级会计职称和证券从业资格证。
女生考取的比率为89.55%,男生为63.64%,表明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证结果女生比男生好。
女生的考取比率为26.87%,接近于男生的3倍,表明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证结果女生比男生好。
女生考取比率为2.99%,而男生为0,表明男生几乎没有参与银行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或者即使参与了也没有考取。
女生的考取比率为17.91%,男生仍然为0。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女生的考证意愿比男生强,考证结果比男生好。
四、财务管理专业考证与就业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 Statistics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是0.05,分析得到的显著性数据小于0.05说明二者相关,大于0.05说明不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是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是否有持有相关证书与是否从事相关性工作呈显著相关。表明持有相关性证书的人越容易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从事相关工作的比率随着相关证书的多少呈增长趋势,说明持有相关证书的数量越多,从事相关工作的比率越大。
(二)证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证书是知识的证明,是专业技能的派生物,财务管理类证书是相关专业能力的体现,证书也与企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相关,更多的反应了实际的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份工作可以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证书可以帮助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增加筹码。在与别人同等的条件下,相关的证书越多,可选择的工作机会越多,从事相关工作的机会越多,可能性越大。因此,证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
五、对实证结果的原因解释
证书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派生物,考证是为了培养一种应对特殊工作要求的技能,不同的证书反映了不同的专业能力。考取符合专业方向的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上面所列举的证书也反映着不同的专业能力。
第一,会计从业资格证,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了解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制度;了解会计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通过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如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能对企事业单位、不同行业会计实务进行处理。
第二,初级会计职称,获得此证书即说明已掌握了一般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以及财务会计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具备能掌管某些领域或职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能力。
第三,中级会计职称,取得这个证书即说明已经掌握了较强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的实力。
第四,注册会计师,能够全面掌握会计学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选择合适的工具去正确的解决问题,能够运用swot对行业进行分析并作出适当的判断,能够了解不同的经济实体活动,能够准确的对数据、状态进行分析等,总之,注册会计师证反应的是比较全面的能力。
第五,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了解银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具备与银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如对银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对整个市场经济的了解,以及一些理财规划的相关知识等。
第六,证券从业资格证,了解中国的金融体系,证券市场的主体,认识证券所包含的类型以及每个类型的特点。拥有证券的基本分析能力,掌握投资的基本理论。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法律法规,证券从业人员的管理,证券公司的业务规范等。
六、建议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就业面向定位分析
根据我们对陕西省部分用人单位、人才交流市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企业会计、财务主管、企业总经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等调查来看,初出校门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主要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等基层工作。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在各类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非盈利机构。针对这种就业需求,我们有必要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面向为依据,重新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企业的发展状态及趋势和对各类型企业有关财务人员、理财人员招聘条件的采样调查,我们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通过对表1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学历要求方面,教学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股份制企业等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在用人时很多单位明确硕士研究生。只有中介机构和中小企业在学历上相对要低一点,而会计师事务所附加条件必须是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但用人单位对于工作经验都有要求,有资料显示:现阶段,对于财务人才的要求,我国有90%的单位企业侧重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其中40%的单位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
以上是用人单位对财务人才质量提出的相应要求。从数量方面来看,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群工作人员在我国大约有1500万人,其中约20%的人员分布在教学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股份制企业,中介机构等,约80%的分布在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200万家,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99%,可以说这一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是消费财务人才的最大市场。在日常工作中,这些企业需要核算成本、费用、利润等,对财务人才的需求相对比较多,但是对学历要求较低。
1.2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就业面向定位分析
我们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各类中小企业、金融保险机构、事务所等。我们收回的145份问卷中,有120份是企业调查问卷,占样本数的82.76%。企业调查问卷从其就业去向的回答来看,有99份回答是中小型企业,占82.5%; 11份回答是会计师事务所占9.17%;6份回答是保险公司,占5%;4份回答是房地产,占3.33%。统计情况见图1。
■
图1 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虽然规模小,但数量庞大,在日常工作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经营业绩,通常需要管理型、技术型的人才。与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相比,由于中小型企业经济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发展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决定了不能长期、大规模地吸引本科甚至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选拔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就业面向定位于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是发展其特色教育、保障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的必然选择。这种就业定位,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展开竞争,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2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及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分析
我们知道,组织开展好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好与其他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借助科学的决策方法对理财活动进行管理,例如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单位所需的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有效控制企业融资投资风险等。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明确了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理财、金融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我们与省内外其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带头人的沟通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该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过于抽象。根据笔者在企业调研、实践的观察来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履行的是出纳、会计核算工作和日常的财务管理职能(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管理、财务综合分析及预算管理)。同时在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冲击下,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实务工作等将有较大变革,而且随着财务管理专业业务信息化越来越高,未来财务管理专业信息含量将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管理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法律水平、信息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确定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以就业导向”的原则,从知识结构、培养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定位。
2.1 知识结构定位分析
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其人才的知识结构通常情况下,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广阔性和前瞻性,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中,文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在财务管理岗位及会计岗位工作中,专业及相关知识是将来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知识,一方面需要掌握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
2.2 职业能力定位分析
中小企业几乎都希望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能力,同时还希望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有更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企业需要具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因为只有具备了实操能力,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3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
3.1 目标
通过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定位分析,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在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时,需要立足于培养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财会、投资及金融基础知识,能够胜任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本专业培养目标时不明确,基本上是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法律、管理、理财等相关工作岗位,并强调其就业的广泛性。而财务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在表述上模楞两可。其培养目标不准确,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起不到指导作用。
(二)专业定位较模糊
从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来看,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相似。只是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从本质上来看并无太大差别。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学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而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起步较晚,加上财务管理实践与理论差距和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课程中的实践性内容偏少,且缺少适合财务管理的专业实验室,要么与会计专业同用一个实验室,要么实验室只是摆设,很少起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
(五)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从师资队伍看,目前给财务管理专业授课的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
(六)缺乏适合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困难,几乎很难找到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应用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使用会计专业教材,二是使用财经大类教材,三是使用本科教材。教材的严重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更好的发展。
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特点
1.与高职院校企业管理学科基础接轨
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等几个专业都是高职院校管理类比较成熟的学科,财务管理专业拥有与这些学科专业相同的基础,该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管理学科中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有利资源为其服务。
2.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接轨
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有丰富兴趣爱好的职业化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接轨的“职业资格”课程群。
3.与创业教育接轨
创业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还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高职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全面植入创业教育课程群。
三、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1.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如何定位也就是专业的市场定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分析、金融、投资、理财、经济管理等工作。就业方向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是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具备会计处理、报表运用、纳税申报和投资、融资等基本技能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确定人才培养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吸收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二)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1.教学模块设计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按照职业需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校内同步模拟实训并重。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应设置以下几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会计核算模块、会计信息处理模块、金融、理财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创业教育模块。
2.教学课程设计
教学模块的合理设定决定了课程设置应体现其要求,应设置以下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入学军训、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学、统计学、纳税筹划、沙盘对抗创业实训等),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要求;专业核心课当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要求,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应用,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应用处理的要求而金融学、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体现了金融理财的要求;会计从业资格取证、助理理财师取证课程、案例课程则体现了职业实训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1.教学手段的改善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学生、企业会计、项目和实训场所有效组合起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元素,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平面的知识变为立体化。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路线”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唯一考核方法,实行学生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四)搞好实验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1.改善教学实训条件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根据财务管理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设沙盘对抗模拟实训室、银行业务模拟实训室、财务岗位模拟实训室和ERP实训室。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网络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系统,满足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培训需要。
2.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及操作规程,建立完整齐全的学生校内实训手册和校外实习档案,做到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实践内容落实和经费落实,使实践教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
(五)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有计划地引进财务管理、金融、理财等相关专业的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充实到教学队伍当中。由于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对新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从而能够增添现有教师队伍的活力,也能引领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2.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足够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或到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搞好配套优质教材建设
1.引进优质教材
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和配套教材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要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并能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材的选取上要积极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优质高职高专配套教材,这种教材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而编写,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吸收。
2.编写校本实训教材
根据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组织教师自编实训教材,对每一门实训课程根据其内容按岗位特点进行细分,全面构建以“岗位实训及考核”为特点的实训教材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丰沛、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1 邓金额 周荛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推行“411”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9-41.
2 郭琳琳.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J].新西部,2009(10):213.
关键词: 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阵地建设;教学方法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e teaching;base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226-02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热捧,成为社会热门专业。作为一名财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2年的暑期实习实践活动和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查,发现企业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不是简单地看重学历,而是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众多招聘信息明确列出“需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实际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人员优先”等条件,缺乏工作经验正是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拦路虎。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200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以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要求毕业学生应具备财务会计手工核算能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资金筹集能力、财务可行性评价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具备突出的财富管理的金融专业技能,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可从事财务、理财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1]从这一培养目标,凸显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使学生具有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而且只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其次,实践教学是帮助毕业生实现初次就业的有利条件之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是任何人都不想见到的结果,顺利进入职场、学有所用,这是学生个体及家庭的期盼。有效的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决定了它必然有助于学生就业愿望的顺利实现。最后,实践教学是满足专业领域人才需求重要条件之一。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可用之才”,而决非是企业再培养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愿望的同时,满足企业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标准的要求。
2 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不足
尽管大多高校明确表示要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但根据调查,在众多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①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无论是财务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还是证券投资分析能力、项目评估分析能力、金融管理能力等,都要与企业需求密切联系,但目前高校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在认识实习、专业调查、实训实验等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②实践教学的阵地缺乏。表现为:校外实践环节薄弱。财务管理、会计及资本等方面的信息作为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作为实习的学生很难接触到实质的内容,致使校外的实习、实训难以有效开展;在校内,普遍缺少实训、实验所必需的场所。[2]
③实践教学的良师缺少。财务管理作为一个应用性专业,决定了它对教师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现实是,大部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其业务知识与实践能力很难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
3 加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教学的途径
3.1 加强实践教学阵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阵地建设主要通过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具体落实。在实验教学中,完善实验教学环节,采用单项模拟实验教学、课程模拟实验教学、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三个层次,来实现实验教学对课程知识的全覆盖。所谓单项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以课程各章节为实验单元,用以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学习中的某些关键点和难点。所谓课程模拟实验教学是对某一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模拟实验,用以解决课程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谓综合模拟实验教学是将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实训,是一种复合实验。目的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
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多功能的、可满足多种财务管理业务训练的综合仿真模拟实验室。选择那些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仿真模拟实验室中进行仿真教学,将学生放入较为真实的财务管理情境中掌握基本的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强化校外实训教学,构建学生实践平台,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校外实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走出去,到相关单位、相关岗位实习实训,以促进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进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承担必要的实践教学任务等,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4]
3.3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可以通过规范教师的选配条件、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教师综合素质和指导水平。
在教师的选配上注重实践经验。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及特点,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践教学教师,首先应具有本专业的丰富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双师型”教师。可以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挂职锻炼这一特殊的进修培训方式,来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家或国际统一的财会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获取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同时,采用从金融界、企业财务部门聘请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做兼职教师,担任教学指导或参与课程建设工作,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创新。倡导教师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加强互动型的教学方式,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案例研究方法,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本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采取专题教学方式,化难为简,使学生能深入掌握并且不易忘记。
4 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应该在实践教学上狠下功夫。在保证“夯实基础,精通专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强化应用”,达到知识、素质、技能的和谐和统一。
参考文献:
[1]姚华云.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22):95.
中图分类号: F28
1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
我国本科院校分类管理以来,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产生了差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面向实业与实务界而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00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抽象的概括。具体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以这样表述: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在各种机构和部门从事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这两所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归属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课程设置时,一是要兼顾“通”与“专”或曰“博”与“精”的关系的原则。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有利于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原则。五是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的原则
根据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应分成五个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组模块、专业基础课程组模块、专业课程组模块、专业选修课程组模块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模块。
对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构建和完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通过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单项的实验课程和综合实验课程两种。通过单项实验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综合实验课程是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等其他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以综合案例为载体。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实验性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实践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和缺乏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功底的实验课程教师团队这两个主要问题。要解决实践性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校内实训综合实验室和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二是聘请企业中既有理论素养又有熟练的实务操作经验并具有良好口才的财务经理或理财规划师做示范讲课,也可以让教师把课堂搬进企业中去;三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注册成立财务管理咨询类公司(或为虚拟公司),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经营(或模拟经营)为辅;四是选派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到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这样可以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能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3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变革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是预设主义教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系统钻研教材内容,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在总结以往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规划和设想。从预设的概念看,预设式教学尤其积极意义。任课教师可以更好的传授教材知识。但是,当这种预设式教学成为一种价值偏好时,就成为预设主义教学。预设式教学有其积极意义,但是预设主义教学就有“过”之嫌。首先,预设主义教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其次,预设主义教学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和发展。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结合非常紧密。该专业的这一特征要求教师教学时采用生成式教学法。生成式教学就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需要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式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构建对世界、他人和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
进行生成式教学,首先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问题,组织学生学年与毕业实习工作,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就其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或就企业财务问题编写出财务案例。实习基地是学生最能充分展示自己实际才干,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
其次要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案例教学不应仅是单独设置一门实务课程,而应是把案例教学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各专业课程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循序渐进、自然的交融过程。
另外要营造“实践”氛围,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方法,启发、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营造刺激学生参与实践的思维环境。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启发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假如我是财务经理该如何运作”、“假如我是董事长该如何决策”等问题。当然,教师对案例要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把握学生发言的动向,并能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明辨是非,在讨论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找出问题的关键,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4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时需处理好的关系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习过程是外部知识转化为内在认识的过程,这种转化是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使知识发生转化的外因,学生的“学”是使知识发生转化的内因,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所以,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最终靠学生的主观努力。但是,有很多教师存在一种片面认识,认为“教”就是纯粹的传递信息,认为教学只是“授与接”,进而出现了教师是知识权威,学生是无知者的错误认识,结果教学课堂就变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僵化课堂。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与学生形成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把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认识的主动性因素。
第二,在教学对象上处理好“和谐”关系。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对立的事物产生和谐,而不是同种事物产生和谐”。这种辩证思想对构建和谐教学非常有指导意义。很多高校教师认为课堂上自己就是绝对权威,要求学生完全服从,不给学生发言的时间,“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要建立和谐课堂,改变“权威型”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必须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崇上,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勇于反对经典言论,敢于指出书本、教师的错误。师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产生和谐,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与教师一起共享知识和智慧的盛宴。
第三,在教学管理上要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刚”是指教师强调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柔”是指教师营造轻松、活泼和民主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管理中,很多教师过于强调刚而忽视柔,导致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教师要克服对学生的偏见,做到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从单一的课堂领导者向组织者、鼓励者和朋友与同伴等多重角色转换,积极实现师生双向交流,把刚与柔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张弛有度,轻松活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升。
参考文献
一、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基本前提是市场对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有需求,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方向必须立足于企业新理财环境下对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理财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具备的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环境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为了增强企业自身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在资本市场中为企业寻找融资渠道、合理投资、分配资金的能力外,还应具备风险管理能力。所以实践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计量、预测、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能力的培养。金融市场环境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世界金融自由将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加便捷,企业在面临获得更多融资、投资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和理财能力的培养。网络环境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传统的财务管理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一方面网络财务通过加快资金周转和提高结算效率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则是网络财务引起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财务安全管理能力培养。面对理财环境的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财务管理教育不仅要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团体协作能力、综合素质、终身学习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出在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哈尔滨学院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既要反映专业特色,又要使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和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类课程实验(包括基础会计单项实验、财务会计单项实验、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上机实验);财务管理类课程实验(初级财务管理单项实验、中级财务管理单项实验);学年论文、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专业主干课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理论教学展开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对企业资金的筹集、投资及运用、分配管理问题上,而被企业所实际关注的内部财务运作和控制问题、如何控制好成本费用等问题没有在实践教学内容中体现,导致学生在企业从事具体的理财工作时,不会设计企业内部财务运作和控制体系,不能适应企业实际理财工作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会计类课程实验教学基本上学生先做,然后老师核对答案并讲解,培养了学生的会计核算和软件操作能力,但欠缺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初级财务管理单项实验和中级财务管理单项实验主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对某一具体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而能够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理财能力的案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安排较少。目前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单一,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没有规范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对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会计学专业毕业,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基本上没有从事会计管理、金融管理或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对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具体的财务运作和控制环境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目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主要是利用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手工模拟操作和课程设计,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实验仅仅局限于在普通机房利用EXCEL解决基本的财务问题,没有财务管理专业专用的综合实验室,不能满足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哈尔滨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世一堂集团、哈药集团、南方航空公司等二十余家,仅仅能满足部分毕业生的专业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仍然需要扩大规模。同时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财务部门涉及企业税收情况、财务重大决策等商业秘密,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专业实习环节也仅仅能够使学生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层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落到实处。
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对既有理财理论,又具有熟练理财实务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如何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体现学院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逐步探索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有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具有综合组织协调能力,系统掌握现代财务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能有效地组织企业的资金筹集、投资和分配,科学地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控制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应将培养综合理财能力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突出对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资金管理能力、管理软件操作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当通过校企双方合作,高校教师与企业选派人员一起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大纲应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大纲中应明确本专业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实习指导书内容,以利于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二)实施多样性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比例。财务管理实验课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方式剖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际的理财活动中,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分析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能力。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尝试在毕业论文创作环节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在专业实习阶段发现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具体财务问题,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通过了解该企业具体财务流程和搜集同行业企业的相关资料,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提出解决方案。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考核评价方法不能仅仅将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要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单单为了考试。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专业实习,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应组织教师对学生实践环节进行严格指导和督促,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完成各种实践环节,避免流于形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下,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应该突出实践性。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首先,校方应通过制定工作量、业务考核等办法,鼓励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投资管理公司等与本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公司参加社会实践或从事兼职,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务咨询工作,实现校企共赢。其次,校方应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校教师交流经验或者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在企业边教学边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三是聘请企业的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到学校担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水平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学院应特别重视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科学设置实验项目(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四大模块),使学生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专业岗位的模拟训练,为校企联合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必须深入企业进行的实践活动可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同时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如校企互派人员,高校教师以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的角度到企业从事社会实践,企业财务人员为了解决实际财务问题到高校进修或者从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指导工作。高校教师在利用最新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为企业具体财务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企业也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只有双方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才能长久,校外实践基地才能巩固扩大。同时应整合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实习基地资源,实现各专业基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田祥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29
1 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已经开办了近二十年,但很多学生还分不清本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区别,在学习中基本按照会计工作要求,学习相关课程和考证。很多文献对如何完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依然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结构单一化,而且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培养目标偏离等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丰富现有文献和利于人才培养的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特色
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中,要么不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与教学条件,走高大上路线;要么采用很笼统的套话,看不出任何特色。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甄国红,2009)。
2.2 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科学
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不以就业能力需求为导向。院系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照抄其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对人才能力需求状况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学校甚至存在因人开课的现象,为了照顾一些老师而开设不合适的课程。第二,忽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与会计专业存在很大相似,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与金融学专业存在较多相似性。第三,多门课程内容存在较多重置。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为例,两者六个方面的内容存在重复:资金需要量预测、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投资决策分析方法、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投资学与公司理财也存在较多的重复。第四,忽视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来讲,他们很多人找的第一份工作可能是中小微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健全,需要他们具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另外,这些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多变且抵抗风险能力弱,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财务活动管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培养学生与财务关系管理有关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活动的价值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而且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管理知识,而非简单的价值决策技术与方法。
2.3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缺乏整体协调性
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已经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如仲春梅(2013)提出,应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各年的子目标为:理论认知、素质培养、实践技能、创新潜能。对应的模块包括:基础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许世英(2007)认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堂单项实训、课堂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等环节。金燕(2011)构建了集“五大模块为一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构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企业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模块、课外素质拓展模块。但目前尚没有一套公认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现有方案大都存在内部各要素的整体协调性不高,且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2.4 激励机制不利于师资结构的合理化
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应如何平衡,一直是教学型大学讨论的热点问题。有观点认为教师科研能力强,其对事物的解释与预测能力较强,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观点认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尽管对理论知识理解深入,但是其知识深度往往超出了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而且,在操作性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过多运用研究性思维来上课,会降低操作性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效率,无法像实务经验丰富的老师那样对问题的环境因素和影响进行综合性与直觉性掌控。本人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需要三类老师的团队合作: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实务能力强的老师、教学技能好的教师。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要么过于重视科研,要么过于重视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
2.5 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偏离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行为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扩招以来,教师教学工作繁重,较少就教学内容以外的事情与学生互动。非专业老师虽然有较多的机会与学生在课后接触,但是却对专业之间的差异不甚了解。因此,学生往往分不清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以及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何不同?各专业所重视的职业技能有何差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什么?各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是什么?等等问题。
第二,一般院校的学生,由于先天不足,大都对理论性较强、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精准程度高的知识与技术不感兴趣,而对那些死记硬背的、定性的东西感兴趣。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脱离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
第三,社会的实用主义泛滥成灾,使得学生产生短视。他们过多地关注就业时就需要知识、素质和技能,而忽视对后期职业发展较重要的知识的学习。
3 对策与建议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教学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层次,拥有的资源和条件,本校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岗位特点,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层次的定位。教学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更非精英。
(2)职业岗位定位要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在企业中,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干一些基层的财务管理工作,从事一些技术性而非管理性财务工作。因此,财务管理毕业生应将就短期的职业岗位目标定位于企业的基层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但中长期目标应定位于中层财务管理岗位。
(3)知识结构定位要求。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特别突出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现金管理能力。
(4)素质能力的定位。从整体上,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人际互动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3.2 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财务管理的知识范畴应该与微观金融学的知识范畴相一致,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刘淑莲,2005)。
其次,根据就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内外部环境特点及其对财务工作要求,增开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财务部门组织结构设计、财务风险管理、融资与资金管理方面的课程。
最后,对现有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地方,应事先编好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确保上课内容不重复。
3.3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应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什么样职业能力;然后,将各个实践教学目标落实到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也就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能力,我们实践教学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在考虑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安排各学期的目标和内容。因此,非常有必要编写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各学期与各次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形式。
3.4 调整激励机制,拓展教师资源,尽快实现合理的师资结构
学生的培养是团队活动,不同的课程和知识的传授,需要不同类型的老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讲,职业应用能力是关键。而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不但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需要知道如何去做。所以,不能只重视科研型教师,还要重视非科研型教学。特别是那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现在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教师,将非常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因为他们能提供更多的外部企业实践机会,创作更多真实的教学案例,能带领学生“做中学”一起服务企业。而且,他们在讲解实务问题时,因为有自身的经历,而能传递更详细、更真实、更有体会的决策相关信息,更利于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除此以外,对于那些理论难度不大,操作技能又较低的课程,则可以由拥有丰富授课经验与方法的老师来讲授。所以,学校的激励制度应该利于三类老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能让所有老师只往一个方向发展,这将不利于团队能力培养。另外,为了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校外挖掘真正对学生培养有用的人力资源。
3.5 制定学生行为引导计划,使其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行为都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可以定期举办师生教学研讨会,就本专业与相似专业的区别进行介绍,就本专业学生就业需求情况、就业单位对人才能力需求特点进行介绍,就本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发展所需要知识结构进行讨论,甚至就课程设置和具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讨论。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正确、学习行为不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甄国红,胡学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来自吉林省数据.财会通讯,2009,(33):152154.
[2]仲春梅.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教育与职业,2013,(02):157158.
关键词 高职 财务管理 培养模式
一、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本专业培养目标时不明确,基本上是在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金融、法律、管理、理财等相关工作岗位,并强调其就业的广泛性。而财务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在表述上模楞两可。其培养目标不准确,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起不到指导作用。
(二)专业定位较模糊
从许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来看,其描述与会计专业相似。只是会计专业偏重于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偏重于财务应用,从本质上来看并无太大差别。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其专业定位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比较肤浅,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学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而能体现其专业学科特点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课程安排不精,很多学校则是在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某些金融、税收、理财方面的课程,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较少。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起步较晚,加上财务管理实践与理论差距和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课程中的实践性内容偏少,且缺少适合财务管理的专业实验室,要么与会计专业同用一个实验室,要么实验室只是摆设,很少起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本应重视案例教学,却没有引起重视。
(五)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从师资队伍看,目前给财务管理专业授课的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有会计知识背景的老师,或者是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上临时转过来的老师,具有金融学、投资学、理财学知识背景的老师所占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
(六)缺乏适合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困难,几乎很难找到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应用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使用会计专业教材,二是使用财经大类教材,三是使用本科教材。教材的严重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更好的发展。
二、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特点
1.与高职院校企业管理学科基础接轨。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等几个专业都是高职院校管理类比较成熟的学科,财务管理专业拥有与这些学科专业相同的基础,该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管理学科中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有利资源为其服务。
2.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接轨。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有丰富兴趣爱好的职业化人才,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教育接轨的“职业资格”课程群。
3.与创业教育接轨。创业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还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高职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全面植入创业教育课程群。
三、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1.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专业如何定位也就是专业的市场定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分析、金融、投资、理财、经济管理等工作。就业方向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是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具备会计处理、报表运用、纳税申报和投资、融资等基本技能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吸收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二)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1.教学模块设计。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按照职业需求,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校内同步模拟实训并重。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课程应设置以下几个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会计核算模块、会计信息处理模块、金融、理财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创业教育模块。
2.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模块的合理设定决定了课程设置应体现其要求,应设置以下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入学军训、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学、统计学、纳税筹划、沙盘对抗创业实训等),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要求;专业核心课当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要求,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EXCEL 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应用,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应用处理的要求而金融学、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体现了金融理财的要求;会计从业资格取证、助理理财师取证课程、案例课程则体现了职业实训和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1.教学手段的改善。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学生、企业会计、项目和实训场所有效组合起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种元素,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平面的知识变为立体化。
2.教学方法的改进。“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路线”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传统闭卷考试的唯一考核方法,实行学生技能考核综合化,可以对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等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四)搞好实验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1.改善教学实训条件。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根据财务管理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设沙盘对抗模拟实训室、银行业务模拟实训室、财务岗位模拟实训室和erp实训室。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网络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系统,满足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培训需要。
2. 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及操作规程,建立完整齐全的学生校内实训手册和校外实习档案,做到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制度落实、人员落实、实践内容落实和经费落实,使实践教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
(五)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引进财务管理、金融、理财等相关专业的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充实到教学队伍当中。由于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对新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从而能够增添现有教师队伍的活力,也能引领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2.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足够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或到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搞好配套优质教材建设
1.引进优质教材。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和配套教材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要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并能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材的选取上要积极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优质高职高专配套教材,这种教材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而编写,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吸收。
2.编写校本实训教材。根据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要求,组织教师自编实训教材,对每一门实训课程根据其内容按岗位特点进行细分,全面构建以“岗位实训及考核”为特点的实训教材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丰沛、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邓金额,周荛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推行“411”工学结合模式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9~41.
[2]郭琳琳.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新西部,2009,(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