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2: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

篇1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总结

通过培训,让我对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诗歌鉴赏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在以前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理解地比较肤浅,平常用的也不多。总是感觉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个花架子,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没有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硬件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自己信息技术技能的不足和理念的落后。由于信息技术技能的不足导致了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这次的培训,不仅让我敢于设想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各个环节的运用,更让我能够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强化课堂效果。

另外,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听过的新名词,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新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各领域的新生事物大量涌现,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经常充电,那么尽早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有效地教书育人了。这种体验,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让我感到强烈和清晰。这次培训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实实在在地拉开了一个帷幕,在这之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各个方面的应用,不断地提高自己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做一个高效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援助者。

信息技术在课常上深入而多元化的运用,这是一种跨越式的变革,这是一场教学方式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退缩不前的任何人,都将被这场革命所淘汰。教好书,教出成绩来,这个每一个为人师表的人最质朴的想法,那么这次变革就是一个机遇:通过高效率的课堂来创造出高产出的成果。但机遇是和挑战是相互依存的,成功和风险是并驾齐驱的。在他们面前,是选择勇敢地迎接挑战,突破自我,还是墨守成规,苦苦挣扎,我想,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应该选择前者,教师应作为这次变革的生力军,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留出自我完善的空间,让学生德智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位,让教育者回归本位,为学生以后拥有幸福的人生打下基础,为社会的和谐和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篇2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篇3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于教师培训中,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相对立的。狭义上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本文通过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教学方式,参考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提出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一、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节。

一方面,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信息技术仅仅是众多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由于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其结果是难于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过分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盼望以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他们忽略了,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自然地转变教师对整合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也不能教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

2、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于2001年起先后办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学一线的教师。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也在我国的18个省市办起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实际上,能够胜任教师培训任务的师资是相当有限的,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着培训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库匮乏等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从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有以下作用:

1、促进被培训者内化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

不少人认为教学案例是特殊的典型的,表现为某时某地的教学情景,不能传递理论的知识。事实上,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主任兰格德认为,研究案例会促使被培训者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的思考。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来讨论新的案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被培训者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本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

2、促进被培训者对教学中问题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被培训者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同时,当被培训者认出案例中所描述的“此时此地”事件并与之产生的共鸣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他们就逐渐养成分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

3、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被培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被培训者大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创设机会让被培训者接触整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被培训者头脑风暴式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被培训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方式,促使工作创新。

现实教学中,被培训者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与同事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实际教学问题讨论的氛围,通过案例的讨论和被培训者实际整合教学问题的讨论,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同事是如何面对整合问题的,他们的对策是什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被培训者渐渐融入讨论中,开始把自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整合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评论性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被培训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

案例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两种类型:

1、被培训者观摩案例并进行讨论。

在这类的案例教学中,被培训者是通过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案例来进行讨论的。旁观者清,在真实的问题前面,被培训者得到了像专家般进行思考的机会,从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2、被培训者作为亲身体验者直接参与案例的教学和讨论。

与第一类的案例教学不同,这类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双方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并亲身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培训者可根据被培训者所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进行分组,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培训者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表达新观点,交换各自意见,并可介入作适当的引导。与此同时,被培训者要积极地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完成教学后,培训者组织并促进被培训者就他们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课堂模拟,被培训者不仅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熏陶,学到了整合的方法,还领略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乐趣,促使被培训者从技术的个人运用到使学生参与使用技术整合观念的转变,得益良多。

同时,培训者从被培训者对该课的讨论和反思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进而设法地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学相长,双方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内容,是案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案例

在教学目标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案例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都可以作为案例。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则是基于一定学科教学目标,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亲身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3.被培训者的课前准备

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被培训者往往是观众。但是案例教学要求被培训者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案例,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案例,可以向被培训者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被培训者的注意。

2.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问题可以由被培训者提出,也可以由培训者提出。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问题有:

= 1 \* GB2 ⑴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 2 \* GB2 ⑵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

= 3 \* GB2 ⑶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

= 4 \* GB2 ⑷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

由于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培训者可以把被培训者分成4~5人的小组,按照教学的目的,引导被培训者讨论相关的问题。当被培训者提出不同的整合方案时,培训者可引导被培训者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排除不合理的整合方案,确定最佳的整合方案,待小组讨论后,培训者可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共鸣。当然,当被培训者提出的方案大致一样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培训者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被培训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

3、总结评述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完毕后,可以由培训者进行总结,也可以由被培训者进行总结,培训者补充。总结面要广,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并进一步引导被培训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阶段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单靠案例讨论的形式,其成效是远远比不上其他职业培训那么突出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反复讨论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案例教学必须走:案例讨论——反思——亲身实践+同事互助辅导(peer coaching)的道路。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因此,课后,培训者要及时地向被培训者布置反思的任务,让被培训者对课堂讨论、案例内容或者是自身的教学进行自省。同时,培训者要给予理论的指导。

在接受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自省后,被培训者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者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安排环境和理论技术支持,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内容可参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项目的内容,被培训者可在培训者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训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 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价

对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一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考察,即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做出对理解案例问题有帮助的分析,提出其他人没有提到的方案等;第二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者可布置案例让被培训者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三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培训者可参考有关整合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规范,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评价标准等。

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案例质量评价、课堂讨论评价和培训者自我评价。课堂讨论评价是案例教学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积极的讨论是必要条件,培训双方要认真评价案例的质量和课堂讨论情况,培训者要不断地反思,做出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课程的评价

培训课程的评价要求被培训者和审查委员会的共同参与。被培训者是培训课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评价对培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培训者可以从平常的提问、交流以及调查问卷中把握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和期望。

五、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我国有句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切实有效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1、案例来源要真实准确。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将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2、案例要典型生动。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案例要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述离奇古怪的案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列举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深入透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包含的方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3]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开展案例教学将成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家讲座法,微格教学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18-03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1]。因此,建设一支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有效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2]。因此,我国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以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以使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手段[3]。目前,大多数教师比较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阻碍了学校乃至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此,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三方面了解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希望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中,切实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地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是在分析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后编制的。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基本情况、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培训需求,最后是一道开放题“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您最希望提升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对前面调查内容的补充。 

3.问卷的实施 

笔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主要对洛阳市和开封市的城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4.92%。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多媒体教学常用设备操作比较熟练,需求度较低 

由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机、触控电视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六种常见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现状方面,操作较为熟练的是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在所列多媒体设备的培训需求方面,排在前两位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电视,需求度分别是32.61%、26.52%。 

2.检索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强,对优秀数字资源的需求也较高 

据调查可知,经常下载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了60.71%;想尝试但不会和从不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地理教师仅有10人。可看出,大多数地理教师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具备搜索和下载地理教育资源的能力。但现有网络资源存在商业化较强、共享度较低的问题影响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达97.33%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在信息技术培训中了解一些获取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其提升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 

3.教学通用软件的掌握状况不太乐观,但其需求度较高 

问卷主要调查了文档处理、动画制作、音频与视频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六种通用软件的掌握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地理教师普遍对文档处理显示软件(如PPT、Word)操作较为熟练,比例高达91.87%,而对其余软件使用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如flash、AuthorWare等)和动画制作软件,一半以上的教师几乎不会使用。 

关于地理教师对上述软件的培训需求情况,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图片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文档处理显示软件。此外,在访谈过程中,地理教师认为,他们目前对Word文档的操作水平能满足其教学需求,无需加强培训,而对于信息化教学使用最多的PPT,他们希望能进行较深程度的培训,如插入动画、超文本等,提高其制作高质量课件的能力。 

4.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掌握状况很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如图1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地理学科专用软件是谷歌地图,应用频率达到了30.42%。谷歌地图因简单易学、上手快得到了大部分地理教师的青睐,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得较多。其次是Word(绘图功能)、Google Earth和Photoshop(绘图功能)。而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较少的是GIS、3Dworldmap和Marble,所占比例之和仅为9.16%。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软件的应用现状很不乐观,缺乏主动使用地理学科软件的意识。 图1 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91.96%的地理教师希望信息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其操作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能力。而少数地理教师选择不需要培训地理学科专用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影响。 

5.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较强,需求度也较高 

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认为,他们能够在简易多媒体环境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仅有部分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方面。但由进一步调查得知,高达91.96%的地理教师仍然希望自己进一步提升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能力。 

6.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能力较差,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得知,在教学中能较熟练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地理教师所占比例为20.53%,而79.47%的地理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表明地理教师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数地理教师不能熟练操作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更不熟悉白板的内置资源与地理学科软件。而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多数地理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高达90.17%的地理教师希望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相关培训。 

7.教学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良好,需求度高低不一 

对地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所有地理教师都有在教学各环节使用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其中,课件制作和课堂讲授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频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21.52%、19.07%;而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较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评价与反思。经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总结与复习、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培训需求层次不一,其中,对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讲授的需求度最高,达到了96.43%。 

8.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状况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61.61%的地理教师不了解“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的概念和功能,仅有10.71%的教师对其比较了解,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地理教师不具备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有关培训需求的调查中,82.14%的地理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但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关教学条件和多数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他们仅想对其基本的操作功能做些许了解。 

9.数字化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数字化环境主要指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从调查的数据可看出,地理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现状很不乐观,63%以上的地理教师没有组织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又经分析可知,地理教师对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需求度均较高,所占比例分别为81.25%、77.68%。 

10.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支持教师进行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保障了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调查可知,完全不了解两者概念和功能的地理教师有86人,占总人数的76.79%,而对其了解的地理教师仅占总人数的7.14%,可看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关注。统计发现,地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较高,83.03%的地理教师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调查结论与反思 

在上述具体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现状不太乐观 

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匮乏,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应用地理学科软件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教学通用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等方面。 

2.地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需求较高 

总结与分析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需求情况发现,信息技术知识需求度排在前两位的是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而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需求度普遍较低,如: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环境下新型教学活动的构建等。 

3.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未深入人心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目前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大部分地理教师对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参与。这表明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常态化的专业发展手段仍停留在了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上。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训机构需坚持以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分析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使培训达到预期目标[4][5]。关于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研究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所有的地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而构建适合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的意见[Z].教师厅[2013]13号文件. 

[2] Armstrong, P. Teacher pay in South Africa: How attractive is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 Maitland: South Africa,2009,15- 18. 

篇5

本文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来。

1 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现状以及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影响。实践证明,那些接受了有效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角色的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小学及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些都为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比较良好的基础,但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培训目标比较模糊

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何检验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当培训以理论知识方面为主要或者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操作的学时比较少的时候,培训结束以后往往是很难说清楚培训工作达到了怎么样的目标;同时,过分强调培训的人数、考试通过率或以是否会做课件等作为标准,都会导致培训目标泛化,人力物力浪费,收不到实效。

1.2 缺乏培训设计

中小学教师是个很大的群体。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备、师资水平及教师素质均存在较大差异[1],培训如果不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很容易流于形式。从教师个体来看,存在着学科的不同以及教师在年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加以区分,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3 普遍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中小学教师培训同样是要求遵循投入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从现在的状况而言,培训工作每年都是在操作进行,培训的效果却是存在普遍的评估缺乏。培训工作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不太明确,培训工作对于受培训者而言,对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也缺乏最终的追踪。

2 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体系的构建

2.1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这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问题,是着力于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培训以及哪些人员需要参与,哪些具体问题方面培训的重要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2],增强受训者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对受培训者个体而言,培训的重点是所在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其是个体现状与教学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的方面。

对于培训的质量要求,本着面向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收集相关信息:①学校内外对于培训工作的需要以及期望;②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技术水平;③其他的同类学校培训的教育质量水平和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在需求和标准,同时衡量出培训要求与现有培训水平之间的差距,设定理想的培训目标方向。而且,教师个人的“缺口分析”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以上找到的培训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受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估,而且发现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受培训者个体已经具备的工作绩效结果当中发现具体的问题,并且找出具体的差距。根据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从实际的方面出发,结合我们每个受培训人员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需求施教,并且确定培训的需求。

2.2 信息技术培训的设计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设计主要是包括于制定出培训评估的具体的标准、规划出培训课程、选择出培训的具体方式等。首先,要求明确出培训评估方面的标准,这是教师通过培训要达到如何的标准才能说明受培训者已经具备了该项信息素质,这是培训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求解决相关培训课程的具体问题。课程是根据培训的载体,是培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体现出培训的整体要求,通过培训课程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求学会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要知道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何种条件下适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运用。

再次,选择比较合适的培训方式。合适的培训方式是指针对教师特定的教学方面的需求提供出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方式,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如教师需要具备的课件制作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以及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会、互联网培训等方式方法,最为经济有效;而对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际改进教学,交流学习则是最易行有效的方式,与师生互动、学院交流、自主操作、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2.3 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制作讲稿或课件时,必须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思想贯穿其中。培训在使教师掌握工具软件使用的基础上,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适时开办相应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同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按中小学设置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研讨活动,选派同一学科教师,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教学设计案例和相关课件,进行演示和交流,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并通过专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件制作质量。

2.4 具体的培训效果的相关的评估

为了解培训工作是否取得了期望的目标,必须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评估报告。评估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衡量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的相关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来进行评估,需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通过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篇6

1.解放思想----为培训指明方向

为使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与国家《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接轨,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为培训教材。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专门出台了《“十一五”时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意见》,要求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完成40课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从而提高整体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培训初期,教师中普遍有一个比较偏颇的看法,就是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掌握了信息技术就相当于掌握了教育技术。为了澄清这一糊涂认识,首先在主讲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讲座以及配套的杂志追踪报道,逐步理清了两者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目标以及内容体系方面的不同,使主讲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关系是: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2.探索模式----助培训一帆风顺

本次培训有学习平台支持,所以为远程混合模式培训奠定了基础。为保证培训的顺利推进,经多次研讨和先行试验,探索了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策略。

(1)培训方式的探索。本次培训采取二级培训方式,即由北京教育学院主讲教师,为十八个区县的一线教师培训。各区县的培训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面授模式或混合模式。面授模式是由各区县分学科组班,在网络机房环境下,采用专家讲座理念引领、主讲教师面授讲解、受训学员互动参与的任务驱动及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混合模式是由市区(县)联合、人网结合、资源共享、分地管理的混合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即培训资源放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上共享,各区县分设培训管理平台,分学科组并组织培训的实施,培训过程以1/4时间面授和3/4时间网授的方式进行。

(2)培训策略的选择。在承继“九五”、“十五”培训成果的基础上,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采用的策略是:①整个培训要在学习者对已有教学案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体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②培训过程中,注重学习者以学生的身份体验实际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等教学策略。③培训过程中,培养学习者通过研究、讨论、实践等方式形成反思意识并完成记录。④培训过程中,利用平台组织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并注重讨论结果的交流。⑤培训过程中,利用平台组织学习者及时提交学习成果并进行互评。⑥培训过程中,在保证课程内容和目标的前提下,允许主讲教师在培训方法和手段上创造性的发挥。

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64-04

一、引言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日益走向常态化。许多大学、各地的电教馆以及一些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都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精神,为了培训一批掌握中小学学科微课程制作与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加快推进该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引领和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也组织相应的培训。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文献,总结了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和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再结合本次培训的现状,探讨影响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希冀对今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分析

英国十分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把教师培训工作作檎府行为。启动“IT”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并在管理和经费方面予以保证。从1997年到1999年,三年内英国政府提供20800万英镑。其别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中小学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1997年提出“教师首先要教育信息化”,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另外,还建立专家组支援各校的计算机保养和指导。新加坡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在师资培训上实现政策倾斜,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为教师拨出专款作为补贴金,尽快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等等。[1]

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的制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代接轨,培训课程的设计更强调实用性和全面性,因为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的要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如下:

1.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

目前,许多的教师培训都很容易忽视或不重视参训教师的需求分析,使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所期望的脱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等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与教师本身的一些因素有关,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紧密相关。不一样的教师会在不同时间使用不一样的技术,所以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专门学习技术,再加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技术,[2]再一次确定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做到精确、精准,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2.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

教师参加培训,转变观念是第一位。在现有的培训中,参训的教师经常存在一些心理误区,抱着培训无用论、工学冲突、培训即放松等一些消极态度来参加培训,[3]实践证明,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参加培训往往比消极被动的心态参加培训效果会更好。

3.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方式大部分采取短期集中式培训、大班教学、讲授为主,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个性化的学习者。培训者更应高度重视,在培训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根据培训内容、培训者的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

4.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

谁来培训?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缺少培训师,如教研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等都可以作为培训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4]

5.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目前,多数教师培训都是采用集中式的短期培训,培训时间结束,学员拿到相应的培训证书,也就意味着这次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殊不知,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或几次集中培训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集中学习只是为教师今后的自学研习、校本研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还需巩固、练习、后续的继续学习。然而,事实是:学习随着集中培训时间的结束而结束。这样的结果与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使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课堂中有很大关系。想要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6.培训效果体现低效性

通过调查和与学员的交流,大部分学员反映培训结束后,也就意味着这次学习结束,参训教师回到自己工作地,又把所学的知识全部还给培训者,主要原因是,学员的学习随着培训结束而结束,回到自己的工作地点,不再练习;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脱节;教师没有时间再巩固培训的内容;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等等,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16小学数学语文骨干教师“微课程制作与学科教学应用专题研修班”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培训学员大部分是当地中心小学的语文、数学学科的带头人,或者是县(区)教研室的教研员,选取的地区上涵盖面也比较广,包括南宁、柳州、玉林市等14个市的骨干教师或教研员。本次调查分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电子问卷主要是对培训学员需求的调查,调查共回收61份问卷,有效问卷61份;纸质问卷主要是调查学员经过培训后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语文、数学各50份),语文回收47份,问卷回收率94%,有效问卷47份;数学回收47份,有效问卷46份,问卷有效率97.9%。在61份有效的电子问卷中,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教师44人,占72.13%;男教师17人,占27.87%。学员年龄从26岁到50岁,教龄在10年以上(不含10年)的教师人数达到80.33%。

2.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文献研究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和分析,以形成对相关问题的科学认识。数据分析使用工具为excel2013和spss18.0。

四、 培训效果相关性分析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5]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因素

培训需求分析不但应立足于社会背景和组织机构,更应关注培训对象自身的需求,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如学员知识结构如何,专业能力处于什么水平阶段,对该培训项目期望与需求有何共同与差异,学员对培训资源有何要求以及如何支持培训等。这些分析结果是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与针对性培训的切入点,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6] 在“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中,培训正式开始前,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调查学员的需求,包括参训者个人的基本信息、参训者对培训方式的需求、资源分享情况的需求等。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收集建议,培训团队又进一步对培训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尽量满足学员的要求。总之,在这次的培训中,培训团队对前期的需求分析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2.恰当的课程安排是关键

课程安排顺序、具体的培训内容对培训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培训第一天,应先讲一些最近的新理念,先从观念上改变教师“培训无用论”观念,培养他们积极的培训态度。其次,依据培训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以及内容的分布比例,如:相对简单的内容,分配授课时间也相应较少;操作类的课程内容,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员动手实践等。结合这次培训的数据得出:培训内容与培训效果,P

3.多样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的选取大多受限于培训内容,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本次培训方式的选取主要依托于培训主题,系统理论类的培训内容主要采取讲授法;信息技术操作类的内容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案例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留相应的时间给学员练习,同时有教师和助教的现场指导,尽量做到“一个都不能落下”。本次培训数据同样证明,培训方式的选取直接决定培训效果。培训方式与培训效果相关性,P

4.专业的培训团队

作为一个培训者,想要在培训中有效地促进学员学习,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不但应是一个传授者,还应是引领者、合作者等综合的角色。且能很好地融入到学习者群体中,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培训者要根据成人教育理论适当调整,尽量满足培训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期达到好的培训效果。然而,分析本次数据得出:专家的备课情况与培训效果,P>0.05,不相关;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效果,P>0.05不相关。表3、表4可见,学员对于培训者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培训者的能力怎么样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5.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教师专业化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才能为这项工作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应注重培训住宿条件与服务质量。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与培训效果,P

培训期间除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寻求引领外;认识同行、结交朋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非常重要。在这次的培训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主办方精心安排了沙龙、羽毛球比赛等活动。想通过这些活动更多、更好地了解培训学员的想法,以期提高培训效果。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近几年,教师培训在全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广西也不例外。他们通过积极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引领和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组织专门的培训,以期使小学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传、帮、带、扶”的形式,希冀在最短的时间忍岣呷体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以下问题: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培训效果体现低效性等现象。在本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通过分析数据初步形成以下结论: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恰当的课程安排是关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专业的培训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若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要素,相信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培训效果。

(2)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以及培训教学场地安排与培训效果非常显著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恰当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周全的服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3)专家的备课情况、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效果,不相关。可见培训学员更加关注的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而对于培训者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培训者的能力怎么样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2.建议

(1)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该接地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往往时间短、信息量大,想要让学习者在短时间瓤焖僬莆眨培训内容就应精准、有针对性、接地气、符合教师的真实需求。

(2)灵活安排培训活动。每一个学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除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有各自想法,想要使参训的学员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家庭,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还需安排一些活动来促进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

(3)适当“留白”。集中式的大班培训,培训团队往往会把培训时间安排的非常具体、精确,无论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还是操作演示类的课程,99%的时间都是培训者在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适当的“留白”常常被忽略。其实,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给学员留一定的时间交流、消化、吸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钱家荣.借鉴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51-54.

[2]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1-15.

[3]郑小军,杨满福,林雯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中受训教师的心理误区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76-79.

篇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的专业化包括:①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等方面。②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③专业态度: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我国中小学教师现状是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交锋的战场上旷日持久地打拼;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功利驱动生存环境的对抗中长期挣扎。大部分教师最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为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特别是教师的持续进修,我国各种培训方式太多,从以前的班级培训到现在的网络培训,都显示教师必须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可能发挥技术的作用,但是那种大规模的一般性的技术培训能否帮助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我们需要考虑到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方式,教师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技术使用的性质,等等。为此,对教师进行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结合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祝智庭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命题,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达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如果教师要以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出现,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后,教师有更多的新角色。它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课本的知识和教师的课堂讲解。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已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被动的培训班式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网络式学习者。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新角色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原因。

2.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师培训

我国教师教育机构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师范院校存在信息技术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的现象,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等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各地区现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业余培训的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忽视了学科教师特点和教师差异。部分培训者长期脱离学校实际,培训内容无法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造成培训形式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用专家报告、网上指导等方式,系统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引导并帮助教师全面思考和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通过各种形式改变教师被动学习者的角色。

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实现教学设计的合作。教师将新的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通过教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还要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各组要向全体教师展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教师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缩短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找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四是案例展示与交流。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经验。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相信每位教师在这个变化当中都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篇9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许多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践来看,培训的内容无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训内容存在与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及活动方式脱节、与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实际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实际脱节的现象。一些培训有的变成了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基础培训,有的变成了微软应用软件培训,有的变成了程序员或多媒体著作人员培训。许多教师反映在培训中学到的技术无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由于这些培训在内容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加上培训观念、方式、方法陈旧,使得教师在培训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于培训的消费者地位。培训者总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设计培训内容与模式,组织和实施培训,而被培训者却参与不进来,这就造成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天长日久,教师疲惫不堪,一些教师甚至有抵触情绪。究其原因,正是那些低效的、缺乏良好设计的教师培训导致的。它们不仅造成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必学之信息技术的特征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必须充分考虑教师职业活动特点和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必须结合教师实际需求以及网络时代教师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技能学习与培训的理论与规律。否则,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就无法保障。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学习哪些信息技术?这些教师必备之信息技术具有哪些特征?依据对国际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了解和我们以往的教师培训经验,结合我们与一线教师的广泛接触与深入交流,我们认为,教师必备之信息技术必须具有如下五个特征:

1.教师学得会的信息技术

许多教师培训活动在设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时,不切合教师的实际,选择了一些教师难以掌握的内容,试图将教师培养成多媒体开发人员,甚至程序员。这些培训内容对于缺乏程序设计基础的一线教师而言,往往是难以学得会的,因而注定是要失败的。比如,在以往的培训中,Authorware、Director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学到其中函数和变量部分,如果没有编程基础的教师便难以掌握,而没有函数和变量的Authorware与Director,与演示文稿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教师掌握得了的信息技术才是受教师欢迎的。

2.教师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应用软件升级速度更快。一些暂时不用的或者用不上的,教师就可以不学,也不应当作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因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改善教学,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脱离教师实际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是喜欢不起来的。只有那些能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高度统一起来的信息技术,那些老师们学得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技术,才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技术,才是教师喜爱的信息技术。

3.能减轻教师日常工作负担的信息技术

学校和教师之所以需要信息技术,是因为这些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并且比传统方法更简捷更高效。许多教师培训为教师所设计的信息技术内容,由于脱离信息化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感受不到其实际效用,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劳动量和难度。只有简单易用、符合教学需要、能够减轻教师劳动量和日常工作负担的信息技术,才可能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4.能提升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信息技术

教师劳动的特色就是基于信息的、以育人为目的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作为一种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技术,信息技术必须在降低教师重复性劳动的同时,能够具有提升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功能。

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技术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单就某一项技术进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当这些有限的技能被教师消费完之后,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前,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又回到需要重新接受再培训的境地。为此,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着重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是注重网络时代教师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升教师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应当作为培训的重点和核心。

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概述

1.信息检索技术――Google与Baidu

学生的好奇心永远是最强烈的,他们永远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在信息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必须终身学习。而教师在确定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使用什么样的检索工具以及检索策略,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检索信息获取知识,便成了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学习技术。

2001年,我所在的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承担了广东省教育厅与英国文化教育委员会联合组织的一个“英语教学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项目(ETIP)。从英国邀请来的David Eastment先生在只有4天的培训活动中,单以Google为代表的信息检索就安排了一天半的时间。当时拿到培训课程安排的时候,我有些吃惊,心里在想,这还需要他不远万里来培训我们的英语教师吗?这些常用Google搜索的人还用得着再学习Google的应用吗?然而,DavidEastment先生的精彩培训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随着对Google了解越多,我越来越发现,Google并非只是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它还是一个资源检索工具、语言学习工具、词典、资源库、百问不厌的老师、无所不知的老师……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外事不知问Google,遇难首先问

Google。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2.表达展示技PowerPoint

演示文稿PowerPoint是全世界教师使用最频繁的应用软件之一。尤其是它以其简便、易学、易用以及与多媒体组合功能强大而深受教师的喜爱。但是如何应用简便易学的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漂亮而实用的演示文稿,利用控件技术充分发挥演示文稿的多媒体组合功能,恰当地利用演示文稿组织教学,使自己的演示文稿满足教学需要,则不仅是一门并不简单的学问和科学,还是一种高级的表达展示技术和视听艺术。

3.实践反思技术――Weblog

在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的观点中,反思性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为此他提出了写反思日记、观摩和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四种反思的方法。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以及为了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进行反思,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去做的工作。因为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个体在反思中培养和提升的。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思,学习与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教师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理性的反思者,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这是教师教育与各类教师培训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博客(Weblog)作为一种几乎是零起点的技术,不仅已经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也成了教师探究的一种形式和教师成长与交流的重要动力。借助博客进行实践反思有助于教师深刻地认识其专业经验的重要性,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实践和为实践而反思,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知识分享与合作协作。因而也是教师必备之信息技术之一。

4.探究教学技术――WebQuest

由美国人伯尼・道奇(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开发的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模式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WebQuest模式往往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作为“任务”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信息查询与探索,通过对所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完成“任务”。它不仅能使学习者使用网络资源来学习,同时又能使学生不用花费时间去收集信息资源,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使用信息资源上,集中在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上,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网络迷航。作为一种探究教学技术,WebQuest有益于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益干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形成。

5.教学评价技术――Rubric

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提倡将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加以整合。

作为一种评价技术,评价量规(Rubric)是基于绩效的评价,它评价的是学生在特定作业与任务上产生的行为、成果、作业或学习结果。评价量规可适应于多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它运用特定的标准形成多主体、多维度评价,有利于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评价量规以直观具体的形式,将评价目标在评价活动开展之前展示给学生,有利于评价目标可视化,能与课程标准、学习标准以及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评价量规是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于一体的,真正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基于网络的评价量规是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新模式,它使用简便、易行,便于在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中记录,因而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信息技术之一。

6.思维汇聚技术――ConceptMap与Mind Map

概念图(Concept Map)和思维导图(Mind Map)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提出的两种知识可视化方法。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在帮助教师和学生组织和整理学习的知识方面,可以被用作教与学的工具、教与学的技能、教与学的策略。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笔记方法,在阅读、课堂学习、演讲研讨会、会议记录等等需要快速记录要点的时候,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创新计划、团体议决、演讲教学、推销解说、行动计划与研究计划制订的时候,在帮助加深记忆、共同思考的时候,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问题、整理思路,可以展示人们的思维过程、改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总体规划能力、汇聚集体的智慧、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7.网络教学技术――Moodle

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开始接受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理念,如何借助网络,辅助和支持学校中的面对面的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顺应混合学习的理念,借助网络促进学校教育,一些中小学购置了世界知名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最近几年,在互联网也涌现了如Moodle、ATutor、Dokeos、Claroline等等许多开放源码的学习管理平台(LMS)和课程管理平台(CMS)。其中,被称为“教师魔灯”的Moodle这一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的学习环境,像阿拉丁神灯一样,以其开放源代码的、免费的、支持中文的、支持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教学评价、面向服务的框架等优点,为信息化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8.资源管理技术――Igooi与Mypip

信息技术引发人们阅读、写作和计算方式裂变。既然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如何管理好海量的阅读材料、网络文献,这便成了新阅读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些常用的、有用的、好的网站的地址收藏就是一个较头疼的问题。虽然IE等浏览器里都有收藏夹,但这样的收藏夹里的网址往往会因重装系统而丢失,而且收藏在单位主机里的地址是无法在家里看到的。

Igooi和Mypip之类的网络收藏夹,正好可以帮助教师对这些网络上的文献、资源和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在随时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任何一台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轻松地提取出自己的那些“宝贝”地址。特别是像Igooi这样的系统,还专门开发了插件,下载并安装插件以后,当遇到好“东东”,直接点右键收藏便可。这样简单方便的技术谁不喜欢?

结束语

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化社会,“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Ray Clifford)”。然而,“在教育工作者对技术的漫无边际的激情所给予的期待中,一个最强有力的期待可能就是不断增强生产力的梦想,也就是说,教师以同样的甚至是更少的努力,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个梦想从几个世纪以前讲座的发明,持续到20世纪初期改革者们开始向电影、无线电和电视要效益。这个梦想在台式计算机对每位学生夸大的价值的催化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Cuban,L.1986)”。技术不是万能的;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涉及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价等诸多方面。文中提及的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八项信息技术,自然应当是建立在教师掌握了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应用入门之上。它们符合教师学得会、教师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能提升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五个教师必备信息技术的特征。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09-02

一、提高认识,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校长永远是学校建设的领头人,无论是课程改革、教育科研与信息技术教育都要走在前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使校长的思维发生深刻变化,使其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飞跃,形成新的教育思想,进而推动校长管理行为的转变。

在校长信息技术培训中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教育局党委召开党委会,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全员参与,达到培训目的

校长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是使每一位校长能力得到提升,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因此,我们把校长信息技术工作定位在全员参与上,应当说,由于校长的自身学习能力和学校之间在硬件设施上存在着的差异,造成校长信息技术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教育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措施,有效地整合了校长间的技术优势,要求学员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差,通过学习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并保证时间和质量,全区掀起了校长学习信息技术的。我们制定的验收标准是:力争在五年内使校长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做到能够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校科学化管理,从而有效促进铁东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重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校长培训长远规划

几年来,我区校长培训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构建区域性现代素质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强化现代化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全区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学习和实践为主导,培养了一支具有现代思想和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无论是在校长培训“十一五”期间还是“十二五”期间,我们都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列入了规划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全市在我区六马路小学召开了信息技术现场会,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十二五”期间,从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进程和研究深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看,我们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和有力的措施,并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支持校长培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早在“十一五”期间,教育局就在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计算机培训基地,我们不断更新设备,教育局为教师进修学校投资30多万元,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现已能同时容纳100名校长学习,在“十一五”期间又投入400多万元在全区各中小学购买1000多台计算机,建设了铁东区教育局域网,满足了培训的需求。

4.促进校长培训,实行培训、考核、任用一体化

我区于“十一五”期间全面实行校长竞争上岗,实行聘任机制,同时,把校长信息技术培训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干部选拔时重视计算机水平的考核,校级领导达不到标准的不予提拔,在规定年度内,没有达到计算机培训要求的不能参加区级以上优秀校长的评选。

二、加强管理,有效开展校长信息技术培训

为了保证区域性校长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由铁东区教育局党委、干训领导小组和进修学校干训部组成的校长信息技术培训领导小组,由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具体负责对全区校长实施培训,计划在五年内完成信息技术初、中、高级水平的培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初级培训打基础。在初级培训时,校长们当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上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并有很大的畏难情绪,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采取了集中强化培训,加强出勤考核,检查学习笔记,交流学习方法,通过考试并全部通过了考核验收,增强了全区校长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信心。

(2)中级培训促应用。中级培训的核心内容是电子表格和电子幻灯片制作,在中级培训过程中,我们保证上机时间、增加辅导次数,重视培养校长动手制作的兴趣,要求参加考核的校长在规定时间内当场制作出所规定的内容,否则不予通过。经过反复培训,考核验收达到合格方可结业,经过考核100%的学员通过了中级考核验收,并获得了中级结业证书。

(3)高级培训上层次。在初中级培训的基础上,我们根据高级培训内容的难度,侧重于校长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培训效果我们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一科考一科,经过考核的校长都能够独立制作Flas及具有鲜明特色的网页,参加培训的学员全部通过高级考核验收。

(4)能力培训促发展。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校长们经过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认识到认识、由初步掌握到熟练应用、由单一学习到整合应用,步步深入、层层提高的过程,使全体校长的基础信息素养、基本技术能力、平台实践、管理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其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网上交流、信息、下载材料,具有使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②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实施学校管理,创造信息化校园环境,各校都建立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如:行政档案管理、干训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教师教学档案管理、学生档案管理等。

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改革,指导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④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参与指导、制作学校特色办学网站和学科主题网站。

⑤运用信息技术各校建立了管理平台、教学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拓展了新的空间,促进了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广大校长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将区域性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搞好网上培训

为了加强信息化管理,我们在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干部培训网站,在干部档案工作中实行计算机管理办法,干训部按照工作要求建立了铁东区教育系统干训工作总的文件夹,然后根据内容建立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培训班》、《规章制度》、《经验材料》等20多种文件夹,全区基层学校也参照教师进修学校干训工作档案建立本校的干训工作文件夹。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干训网络机构。

在干部培训上,我们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的方法。充分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在网上进行培训。进修学校的所有领导到普通教师,每年都要搞两次业务讲座,并通过网络发到各校。主管干训工作的领导、干训主任和干训教师还根据基层校长的分工不同编写了网上培训教材,对校长、书记、教学校长、辅导校长、后勤校长进行分岗位、分层次培训,每人每月编一期讲稿,在网上出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实施现代化管理,推进铁东区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

几年来,校长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从教育局到进修学校乃至基层学校付出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是明显的,变化是巨大的,促进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校长信息技术培训还给我区的课程改革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说起学校教育,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便是“粉笔加黑板的三尺讲台”,正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延续着古老的华夏文明!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改变着人的观念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学习的工具与方法!

新课改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告诉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是教育现代化对我们的要求。而目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原来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获得家长、学生的青睐?这已成为每一个学校领导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因此,学校不得不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国外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定义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多伊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信息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2、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阐释

国内最早阐释信息素养的是在王吉庆的《信息素养论》中,阐释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括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2003年1月,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勇于创新、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形成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对信息素养的三维理解,结合何克抗、桑新民等国内外教授专家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师信息素养特有的构成要素:(1)、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积极投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2)、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3)、能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4)、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5)、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或存储)自己生成的新信息。(6)、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7)、有明确并遵守信息道德,懂得维护信息安全。

三、现实状况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育技术培训”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当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有如下特点:

(一)教育技术培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教育技术培训”为关键词的有效文献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说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日益重要。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不仅积极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实践工作,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参与培训实践的工作者,开始投身于教育技术培训研究工作,并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二)信息技术水平不均衡

首先,结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实践,关注整个培训过程的研究较多;关注教育技术培训,但仅提出一些泛泛观点的研究也较多;而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核心部分,例如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以及培训效果,却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

其次,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些贫困地区在信息技术教学上丝毫不解,即使是在发达地区也存在这样的状况。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对新兴事物的吸取能力比较差。我认为造成这些原因有以下几点(存在的差异):

1、硬件条件的差异;2、人文环境的差异;3、地理环境的差异;4、人才分配的差异;5、管理层的视野差异;

这些差异制约着一些教师在教育技术上的发挥,是传统教学依然围绕着学生,让素质教育发展有障碍。这些将成为我国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鸡肋。

四、策略

(一)、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与国外的教育信息化相比,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比,我们仍有较大差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由过去重硬件建设的外延发展转为重软件、人才建设的内涵发展,教育发展的重心和新的发展点必须转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来,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走教育信息化之路。

(二)、构建教育城域网,实现教育资源中心

网络的建成并不代表着信息化的到来,要真正达到网络的功能和体现网络的优势,必须给网络内部以充足的资源,即建立教育资源库。教育网络建设以硬件为起点的传统做法,变“以硬件为中心”为“以人为本”、“以软件为中心”,尤其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因此,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必要。

(三)、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大力挖掘潜件

教师队伍建设是硬件、软件发挥最大潜能的关键。把教师素质视为教育信息化的潜件,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再教育,制定“培训先行、分级负责、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培训思路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三级管理机制。教师培训分层进行。一是培训一支系统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专业队伍;二是培训一支计算机学科教学队伍;三是培训在职教师。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对在职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措施之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茫然是明显的,要解决状况,培训是最佳良药。

(五)、以应用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教学信息化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逐步形成和建立较完善的软件研制开发、试验、评价、推广应用的体系。开展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研究。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是深化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