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美术教学

中学美术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2: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学美术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美术教学

篇1

1 游戏法

初中生虽然已是青少年,但是爱玩的心理一点也没有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心理”这部分内容,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选学生最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分别用三种颜色表现出故事中小兔和乌龟三种不同的心情,如小兔的兴奋、骄傲、后悔;乌龟的勇敢、坚持、欣喜。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讲这个故事,到达某个环节后,出示相应颜色,来表达小动物不同的心情。这种方式,大大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学习原色、间色、复色的基本理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清三者的区别,掌握复色的多种调配方法,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张较大的水粉纸贴到黑板上,分出原色、间色、复色三个区域,复色的区域要相对设计得大一些。让学生往相应的区域涂颜色,并请他说说这个颜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在调配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并相互比比看,谁调出的颜色最丰富。此法可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色彩知识时,就能大胆去调配颜色,为以后的色彩临摹、色彩写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欣赏讨论法

中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相对来说都不是很高,盲目崇拜明星大腕,发型、服饰追求个性。达尔文说:缺少美育会使人失去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心血的结晶。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笔者在进行欣赏课的教学时,除了采取讲解法以外,还充分运用了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如“你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去处理”,让每位学生讨论、评说。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指导、升华。此种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现实和影视作品中的服饰、发型、建筑等,让学生对其中的风格、结构、色彩欣赏和讨论,并与自己的想法作对比,以此推动学生审美眼光的提高。

3 趣味作业法

一款款涂着各种颜色的小正方体绝不会引起人们的多大关注,但它被匈牙利建筑师鲁比克精心设计成“魔方”时,立即引起了千百万人的兴趣。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作业,以趣激学。在学生学习制作贺卡、书签时,正值临淄区齐文化艺术节,笔者布置了以齐国故都――临淄的齐文化为主的设计作业,启发学生:比照国宝“牺尊”,搞一个拼贴画;用篆体字写一个“临淄景”;选一个与齐国有关的成语故事,绘制一幅插图;选定一个齐国人物,设计一个造型等,对齐文化来了一次新的激活。学生大多住在乡镇,离临淄景及齐文化各景点很近,对这份作业非常感兴趣,出人意料地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贺卡和书签。这样的制作,一头连着历史的经络,一头连着现代的心灵,其教育意义和学习效果不是一般性作业能比拟的。

4 成功激励法

篇2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等。他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尽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教学上又有其自己的一些原则。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贯彻审美性原则,应该做到:

(1)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及教学总结,都应该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

(2)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恩格斯说:“美育就是美学方面的教育”;说:美育,“可以用它来陶冶人的感情,培养高尚的人格,发为伟大的行为”;康德也讲:“美是道德的象征”。

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引为重视。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贯彻直观性原则时,应尽力作到:

(1)语言的表述应形象、生动,口齿清楚,能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2)要尽量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示范直观等,并能做到把握好关键,适时展现。

(3)要教给学生掌握好感知物象的正确方法和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贯彻启发式原则,要求教师应做到:

(1)教师必须胸中有学生。班上有多少学生,他们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如何,掌握的知识、水平情况怎样,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作到有的放矢。

(2)启发学生的思路要定向,前后所提之问题要有连贯性,而且只能围绕主题进行,否则,会漫无边际,无法收拾。

(3)不墨守陈规。即所提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一些,形式变化要大一些,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

(1)明确所讲理论与其指导实践的关系,绝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有与练无关的讲。

(2)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善练”的目的。因此,对“讲”,一要求精炼、概括、扼要;二要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

(3)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和作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合理;对工具材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当等,并能及时地予以辅导、肯定或改正。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做好:

(1)善于选择典型。上一节课,学生多,课时短,每人都能享受到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以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差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趟,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不足,作借鉴之。

(2)注意加强辅导的针对性。教师经过巡视检查,已基本上把掌了全局,对反映练习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方面的情况业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导对象,或是对训练目的的不明确者,或是对方法、步骤掌握不正确者,或是不按要求去做者,进行重点辅导,可以达到启迪多数,面向全体之目的。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贯彻创造性原则,应要求教师做到:

(1)正确认识美术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社会的生产技术也离不开美术。

(2)培养创造性才能需要从创造性的学习开始。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学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也需要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智力和才能,都得从小开始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其中包括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美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教学原则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当然,教学方法本身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教的方法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这进一步说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预定之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和正确选择美术教学方法。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

(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为主的作品称之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学生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讲:一是从中国人的情感习惯去讲,在通常情况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国”的同意词或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画的画家经过拟人化加工处理了的作品,它是画家艺术修养的表现。而风景画属西画的称谓,它是写实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观表现。经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山水画”不能叫作“风景画”。

(2)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3)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4)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2)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3)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2)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还应讲究谈话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

(3)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不宜过多批评。

(五)参观法。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教师对参观的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对其参观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并有明确的目的。

(2)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规定,切不可放任自流。

篇3

美术是一种需要表达的艺术,如何将艺术家眼中的美展现出来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学生充满活力、想象力和生命感受力,对中学生美术教育的培养重在开发其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中学美术实践教学研究不仅是教学生如何创作艺术品,更注重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然后理解,融会贯通,加以表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中学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力,因而其表现美的方式也大相径庭。然而,普通人对艺术的理解有时是相当浅显的,因而需要时间、实践去开掘其对自然、生活等艺术客体的敏锐感知力。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等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鼓励他们用笔去展现他们眼中的“美好”,他们意识里的“美术”。

一、中学美术教学的方法探讨与实施手段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中学美术研究的一个关键。中学生处于心理和心智发育还未完成的阶段,此时,老师的积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改变原有的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开展新的教学活动,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新颖独特。仍然记得某个成功的画家小时候被教画鸡蛋的课程,一遍遍地模仿,一遍遍地临摹……这属于传统的了解事物的方式;给予学生某一事物,可以是抽象的一张图片或是具象的某一事物,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展现自己内心所想所感。这是对事物的直接感受。特色和创意并非来自于自然,而是艺术家对原始自然的创造和体会的展现。美术是一门创造美和展现美的学科,如何将中学生眼中的美的世界展现出来,是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实现中学美术实践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学美术教学的方法将美术教育活动智能化

要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使其在快乐的生活中学习挖掘艺术的巨大财富。艺术教学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人们眼中的艺术体不同,其表达的客观感受必然不同。智能化教学方式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培养。有的学生对于具象的事物极其敏感,能进行极其真实的令人感到震撼的具象创作,因而,指导老师要着重教会他具象创作技巧,使他进行形神的全方位的模仿;相反,相对于那些具象感较弱、抽象感较强的学生来说,对于事物的抽象认识是他们的强项。且中学生对于某些事物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套路,对待事物的态度看法具有较大的变化性。在这一特殊阶段,指导老师若能对症下药,针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予以简单化、智能化的引导,那么学生的潜力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美术人才。

三、促成美术教育活动趣味化

教师可以各式各样的具象让学生尝试描述并加以独特想象,创造出新的自己发现的元素,发现自己的美术世界。中学生处于童心未泯的后期阶段,对于事物的新鲜感是极其强烈的,因而,一些相对具有趣味的活动比较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于艺术生而言,整天待在学校里同普通学生一起上文化课是对其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是不利的,多到户外参加一些实践性的综合写生活动,可以培养艺术感,增加对自然文化的亲近感,从而创作出更加具有文化气息的艺术作品。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多参观专题展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优秀的艺术品,提高艺术品位。同时,针对于不同的主题,平时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即兴创作,拓展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这是我对于中学教学的一些建议。总之,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使得整个美术教育活动趣味化,使得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理解专业学习的意义。

四、结语

中学生处于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都极其特别的阶段。美术的学习过程是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意识里形成美,在实践中创造美。中学美术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如何向普通人展现自己所理解的美。以上的教学策略是我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希望对同仁们有所裨益借鉴。

参考文献:

篇4

中学美术课是美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美术课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明显。美术课往往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自发探究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

一、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课程更是主客体的统一,美术课程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具像统一体。这种具像是经由我们的视觉器官把握的。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介入这一过程,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艺术家与创作对象、观者与作品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造型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再进行想象和评论,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3.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具体情景的束缚,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美术教育应该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在真实的事物中提炼,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缺乏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

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融入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外力,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以欣赏促进技能、技巧训练,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同时技能、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美术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让学生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美术作品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感染等方面去细致地体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篇5

那么,中学美术教学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呢?

一、审美性原则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具体来说,中学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合适的审美媒介,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就是说美术教育无论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是审美的。美术教师要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以及教学总结,都应当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同时,还要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审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当引为重视。

二、艺术融合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的艺术融合原则是指:运用各种教育与艺术形式所能提供的手段和方法,充分融合其它艺术课程或美术课程的其它方面的内容,以便有效的提高艺术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例如古诗词可以启发国画欣赏的想象力,倘若在欣赏元代文人画时配上王维山水诗,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绘画作品意境的把握。

又如欣赏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纤夫》时就可以将它配上表现同一主题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作为其“画外音”,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

所以,美术教学如果在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摒弃单调、分隔而遵循艺术融合原则,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把美术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适当的融合在一起,把学校美术教育与社会艺术环境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中学美术教育在目前课时少、课时缺的状况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其教育教学效益,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性质,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审美育人目标。

三、参与性原则

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下面的教学情景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教师不停的讲解,学生一味的静听;教师画一笔,学生也跟着画一笔;教师手舞足蹈,学生却难得一动;教师情绪激动,学生却难得开心……总之,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这样的美术教学显然和中学中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的其它学科的教学并没有两样。不能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不到一定的美术知识,但却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是很难使学生体验到艺术的。因为事实上,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模仿、领会着教师讲的知识内容,而没有真正主动的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去。对于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说,美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因而也可以说是学不到真正的艺术的。据此,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应该主要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的艺术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难有真正的艺术教学。

当然,参与也并不是美术教学的专用名词,其它各科教学同样也需要学生的参与,但相比之下,显然艺术教学则是更需要学生的参与,而且艺术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其它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也有明显的区别。因为,就性质而言,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主要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而其它某些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主要是一种受动的参与,通常都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的这种参与,其创造性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局限。

所以,我们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参与的艺术活动过程,同时又能巧妙地把美术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四、直观性原则

所谓“直观”指的是用感官直接能感受到的。而对于美术,这一空间视觉造型艺术由于它没有声音,也无文字说明,要想正真领会其中的内涵恐怕也只能通过直观的用眼睛去观察。这样,作品的内容、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观察、揣摩、品味的过程中得以认识和理解。尤其是那些意境深邃的作品,其中所蕴涵的那种美感常常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时,如果没有具体的直观范例或实物,只用语言干巴巴的去讲解,其效果不堪想象。

例如,给学生介绍中国佛教美术中的两种不同的造型风格,即“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如果用文字来解释就是“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具体地说“曹衣出水”更多的保留了西域毽陀罗艺术的风格,而“吴带当风”则是中国佛教美术形式确立后的一种特点。这样的讲解,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但印象并不深刻。如果配以图片、幻灯等教学设施(当然条件允可的话,去实地考察,更是最好不过了),不但能使抽象的文字解释和具体生动的图形结合起来,而且还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会那种在特定时代所形成的浓重的宗教气氛,以此帮助他们去理解当时的艺术家们为什么要采取一些艺术夸张的手法把这些佛像塑造得大耳垂肩、双手过膝以及佛像身量高大等等。这些疑问的提出,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而且还可以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丰富其知识面。

直观教具固然在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但作为一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表述内容是否有形象性、直观性以及艺术性,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和教学质量。所以,语言的表述应形象、生动,简明扼要,学生易记易懂。直观性原则在技能性教学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课堂上具体示范,学生马上就可以心领神会。在示范过程中,可在需要注意的地方稍作一些揭示或说明。这样,对于那些模仿能力极强的中学生,从起初的模仿经熟练之后,就能逐渐掌握作画的要领了。

五、启发性原则

美术课教学要特别注重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各类的教学中,不论是绘画写生、工艺制作,还是命题创作,都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事实上,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感与创造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如果是一味的重复某一风格、某一题材,那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

但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也绝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这就需要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给予不同角度的诱导和启发。例如,一些大师的成名作(或代表作)不同程度的是从他人作品或民间艺术等中受到启示的。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的一幅题为《草地上的午餐》(原名《浴者》)画面描绘了在一片池边树林的草地上,两个穿戴整齐的男子和一个妇女席地而坐。稍远处,还有一个刚刚洗浴过的女子,画面的前左角放着一堆衣服和食物。这个场景,很自然的使人联想起乔尔乔纳的《田园合奏曲》。的确,马奈是受了这幅名作的启发,但在他的作品中,已完全没有了威尼斯大师的那种温柔典雅的诗情画意,画面上充满了树林中湿润的空气以及男女之间的黑色衣服与白皙肉体之间的对比,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改革。又如,作为后期印象派的画家高更,从古埃及的壁画、非洲的木雕、波斯的挂毯以及东方绘画的装饰风格上得到了启发,从而得到了他自己称之为“综合”的独特画风。

可见,如果老师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启发学生、抛砖引玉,那么对调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潜在因素有很大帮助。

六、精讲善练原则

作为一门技能性很强的美术课,“练”的地位是无庸质疑的。所以,每次授技能之前的理论性讲述必须少而精,而且有直接指导实践的针对性,绝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有与练无关的讲。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所讲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要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善练”的目的。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以及绘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正确。

七、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

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制定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篇6

普通中学里总存在对美术的偏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可是社会在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中学的美术教育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开展,学校和社会都对美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则成为我们美术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了。

一、美术审美教育的培养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都倾向于实用主义,偏重于美术教育的工具性。过分关注培养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是教会学生实用技法、美术知识,技能变成了一个无生命的实体,美术的学习则会成为乏味而枯燥的课程。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仅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来被动地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却忽视和扼杀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影响了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发展,遏制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学改革是必然之举。

三、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我认为进行美术欣赏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审美眼光的美术欣赏专讲,比如,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看漫画,那么我会专门开设一堂漫画知识的专讲给他们。在课堂上,为他们讲解漫画的发展历程,漫画的制作原理,介绍手绘漫画的基本工具,最后为学生介绍一些在世界上比较有名的漫画家。这样的课程是学生喜欢的,因此既会学到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中外美术史上有众多的流派,有着不同的美术风格与艺术表现,我们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看画展,在课堂内播放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来不断的开阔视野,同时让他们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领悟其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快乐的感觉,让人陷入沉思,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于美术的创作热情。

四、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篇7

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家长们作为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心想让后代出人头地、跳出农门,认为学好文化知识才是正道,至于美术的学习,可有可无。因此多数家长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忽略了对学生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于是学生原本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对美术的兴趣也不浓厚。

学生思想认识模糊。受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熏陶”,学生的思想也变了。他们认为上美术课是让自己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放松一下,因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作业不及时完成。美术教师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也慢慢懈怠了。这时经常会出现把美术课给其他学科的老师去上,甚至干脆将美术课当自习课上。教育教学评价与考核制度滞后。目前,在农村学校,许多教育管理者本身对素质教育、新课程的理解很表面,他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主要是高考制度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革。“一分之差”决定着两种命运。因此,升学率仍然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志。社会、家长及一些管理机构认可的还是考试分数,在这种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质是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教师比以前更忙、更辛苦了,学生负担也更重了。

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上级主管部门对美术课几乎是不闻不问,只检测语文、数学,初中只考核语文、政治、外语及数理化。包括美术在内的所有其他课程都是副科,既不对其成绩过问,又不对其教者考核。学校只抓“主课”,而放弃“副课”。从课程表上可以看出,美术课虽占了一定的课时,但十有八九都被“主课”借用、挤占。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美术教育相对其他一些科目的教育,其地位仍显得非常低微,似乎只是学校课程表中的一种装饰和点缀。

美术课校内课程资源匮乏,美术教师极缺。美术课程资源是促进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条件,具体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资料资源、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美术教学设施和设备等;校外课程资源,如公共文化设施、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等。近几年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希望工程的实施,西部部分农村学校课程资源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离美术教育的整体要求还相距甚远。在农村,除了自然环境资源外,其他美术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要进行美术教育,学生连起码上课的材料、工具都准备不到位。美术教育者即使想上好这门课,结果还是事倍功半,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开展。专业美术教师非常缺乏。我所在乡镇学校的美术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2%左右。

篇8

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生现状,切入实际的进行有效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介绍美术作品,了解美术流变的关系等,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的理解,从提高视知觉的感受能力去带动对作品的情感体验,用心去与作品交流,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习惯态度,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目的。要让学生有机会比较和体会各种艺术不同语言的特点,锻炼用口述和笔述的方式加强对艺术语言的感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熟悉几件作品,了解一些与作品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对作品的审美感受。我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直观感受

对作品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由于这种感受是一种未受干扰的,整体的把握,因而它是新鲜的、生动的。但这种感受的强弱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它取决于观赏者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知觉样式。欣赏教学中,造成学生欣赏过程不能进一步深入的原因,有时正是由于学生对该作品的形式感不理解,从而激发不起审美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实际上,对学生直观感受能力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要求观赏者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增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并使之运用于欣赏实践的过程。

二、分析理解

学生的欣赏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还必须引导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这就有赖于对作品进行更深人地分析和理解。艺术家总是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接受者面对美术作品时,最初感知到的作品中的可视的形态、形象、形式,都传达着作者的理想,乃至人生态度,甚至政治倾向。接受这些,只有运用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技巧,细致地加以剖析,才能达到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的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这也就要求接受者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由此看出,欣赏活动实际上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取得新的知识和感受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分析理解是欣赏的重要步骤,是获得美感的愉悦的唯一途径,也是美术欣赏的基本功。教学中应反复训练学生这种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

篇9

色彩教学作为美术课的基础课程,要求提升的是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正如德拉克洛瓦所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利用色彩来创造美”,因此在色彩的教学 中,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升学率,而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在美术课堂中,如何进行色彩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引导,认识色彩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引导孩子研究色彩,正确地运用色彩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识生活,更加热爱生活。色彩绘画需要直观的观察感受,但是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是很难感觉出东西的。学生在不能用眼睛来观察感知色彩时,需要教师用理论的知识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要了解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光的照射让有颜色的物体反射出不同的色彩。同时也正是光的作用,让人的视觉对色彩有了感受。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不同的物体表面质感不同,在光的作用下反射出的色彩必然不同。其次,我们要认识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三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它是决定画面色彩的主要因素。我们平时看到的色彩世界,正是由于这三要素的变化与组合才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景象。再次,深入了解色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色彩也是一样,与周围邻近的物体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关系。比如红色有很多种:桔红、朱红、大红、深红、玫瑰红等,每一种红的色相都不一样。对他们的冷暖、纯度和色相,让学生在直观的对比中来理解,如清新的绿色把红色衬托得通红透亮,蓝色迷人的色彩常常伴随着橙色辉煌, 而紫色几乎是被高纯度的黄迫之下发出短暂的亮光。要让学生明白色彩是绚丽多彩的。

2创设情境,感受色彩

爱画画,喜欢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想象力丰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同学们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1)在音乐中,感受色彩。康定斯基认为,一种色彩能够唤起对某一乐器音色的联想,因为视觉的一些刺激必然能带动别的感觉区域共同波动,而且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如二胡曲《二泉映月》,边听边指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丰富内心体验基础上展开想象,鼓励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

(2)在古诗中,领悟色彩。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将名画与自己对诗的色彩意会进行对比,使其从中获得启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能给人以色彩的联想。诗词本身虽不具备色彩可视形象,然而它能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想 象,唤起色彩的美感。中国诗词中关于色彩的描写十分丰富,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此外,还有许多描写色彩情感的词汇, 如朴素、艳丽、华丽、沉静、热烈、、冷、暖、明快、暧昧等,由文学表达的色彩意境和情调同样可以选择一些诗词作色彩命题构思,以提高配色构思的能力。

(3)在优秀作品中,体会色彩。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浓缩。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对色彩表现成功的名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能够带学生外出写生,但我也经常搜集一些美术作品,来让学生去欣赏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并问他们美在哪里?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一幅画没有明确的主题色彩,就不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各种颜色只要搭配好,便能构成一幅幅具有统一协调的美感画面。在 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多种颜色的不同感觉,如红和黄搭配、蓝和绿搭配,显得画面很柔和、很协阔;而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搭配在一起,十分强烈,有一种十分跳跃的感觉。此外,还可以其他色彩搭配构成的画面,有的欢天喜庆,有的华丽朴素,有的典雅神秘,这些色彩无一例外显示了画面色彩的整体美感。

3自主创作,运用色彩

新课程色彩教学追求在广泛的文化生活中认识美术。美术色彩是人类文化 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色彩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色彩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与价值。在色彩教学中,根据中学生课堂时间短的特征,我多用命题画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例如:在人美版七年级下册《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课堂教学中,我布置了让学生们设计创作一套家庭组合式的牙具(爸爸、妈妈和我的牙具)。在前边通过了解同类色、邻近色,提高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色彩搭配能力的基础学习后,用理性色彩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色彩运用的审美观。运用这种方法以多种形式和多种色调进行色彩训练。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表现方法上让学生都有了意外的收获,他们对作品色彩创造的基本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色彩的审美情趣和处理色彩的意识也有所提高。当然,学生绘画中色彩能力的提高就是观察、感受、理解、研究,反复探索和表现等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门课程,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的内容应是广泛而丰富的,以上只是粗浅地列举了色彩教学的几个方面。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必将有更多更新的知识补充进来,使原有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与系统化。

参考文献

篇10

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是美术学科愉快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来,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营造出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喜笑颜开。

有关愉快教学,自古至今有很多名家都对此有所阐述。孔子的“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中所言的“好”和“乐”就是与学习相关的兴趣爱好,是对求索的愉快心情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理论,揭示了教与乐的关系:教寓乐中,乐为教存。

科学家们也为此做出了肯定的结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和投入的关系是成正比的。能对学习富有浓厚兴趣的孩子,他的整个学习过程肯定不会是乏味枯燥的,他一定会乐在其中。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在教学过程中的愉快的引导,孩子并不需要下意识集中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兴趣这方面上,久而久之,慢慢的对于学习的耐性就培养出来。树立好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孩子在此后道路中做学习的主人。

二、施行愉快教学的必要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达美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初级基本的美术技能,还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具有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艺术人才。

科学家们研究证实学习美术能有效的使右脑运用发挥,对人大脑的开发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受到好的教育,他对于事物的观察力就相对于敏锐,细微,精细,从事工业、教育、设计等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但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美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有关部门要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外,美术教师也要参与到改革中来,探索新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美术这一学科的积极兴趣。

三、实施愉快教学的措施

美术学科的愉快教学就应该从美术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好美术教学的特色来完成教学。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孩子增强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在愉快中学到美术知识。

1.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课堂,犹如一个舞台。教师的表演,学生的参与都是舞台上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在教授的舞台上,脸部的细微表情和所带来的气场,都对讲台下的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好的教态,就有很强的亲和力,对于教学过程中气氛的放松和所带来的的愉有很大的帮助,以此来感染在座的每一位。从老师微笑中读到理解、关心、爱护,避免对立情绪的产生。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学生,只有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才能有助于美术兴趣的培养。

2. 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以便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美术,是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上的艺术,在视觉上获得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就恰巧解决了这一点,是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享受,强化了教学效果,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11

关键词:素描教学;整体观察;教师示范

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学生平时刻苦努力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实践技法与理论指导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应当怎样进行美术素描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描在刚开始的学习过程中会比较枯燥,所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接下来的素描训练会有很大的帮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呢?首先是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教学,学生对素描产生兴趣。其次是教师在起初的素描训练中多给学生作示范,有的学生会因为老是画不好而失去信心,这时作为老师就应该多鼓励多表扬他,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越学越有兴趣。

二、注重素描基础训练

初中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从局部入手,没有用整体的观察方法去认识对象。所以我要求学生在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不能把所画物体的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画错了。其次是注重形的准确。再次是形体结构的准确,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明暗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但形体结构是不会因光线而改变的,明暗只是表现手法,结构才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严格要求学生抓准每一幅作品的形。

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素描被称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不是几天几月就能掌握。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我的教学是从石膏几何体训练开始,我们都知道几何石膏的明暗关系较为简单,这样可以慢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观察力、认知力,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规律和变化。接下来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单个静物,然后是静物组合体。这样可以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方法。最后是人物素描,人物素描先从石膏五官、石膏头像开始,石膏头像被认为是训练素描基本功的最好对象,石膏头像形象特征鲜明有着静物的特点,能使初学者了解头像的形体结构特征,研究和领会其造型规则,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技法启示,为真人头像写生打好基础。

四、注重教学示范作用

素描训练是一门训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只说不做是不行的,所以教师的示范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示范,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学生基础已经比较好了,教师只需要稍作点拨,必要时适当提示。对于学生不理解或作画不当时教师要及时更正和修改,这样学生把握问题的能力就会慢慢提升。好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也会造就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更感兴趣投入到绘画当中。总之,学生素描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就请教同学和教师,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和美术素养。